让画图活起来(共12篇)
1.让画图活起来 篇一
内容提要:所谓小学英语活动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游等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际运用能力。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想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产生“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效应。然而真正的活动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给教师一个活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活的学习空间,真正达到活教活学,活学活用。
关键词:活动 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经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荀子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后来不断发展的“知行学说”,可以看作是我国活动教育思想的本源。西方教育史上同样存在着活动育人的思想渊源,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这一思想的核心要求重新确立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主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各种器官,强调儿童的学习兴趣、感性经验和活动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和活动教育。
活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主张的根本不同在于:活动教学将儿童的活动与儿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活动的观点及活动教育的思想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有何显示意义?实践证明,活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教学所主张的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师生平等民主、让儿童在自己的自由主动的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反对强制性教学等等,实际上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一、活动课程必须让教师“活”起来。
a.语言环境的丰富与鲜活。
活动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实际操作,强调在实际生活和情景中体验,学生的各种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容易受到锻炼。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要有智力活动,而且更要有体力活动。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多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更加密切,英语语言教学的立意就更加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中,为他们创设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让学生刚一开始接触英语就知道语言的交际功能。
b.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学生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情感、道德冲突以及种种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些障碍的克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才能实现。有些学生学单词总是记不住,于是就产生了厌说厌学的情绪。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词简单地串成英语儿歌,边唱边做动作,把最难的变成儿童最愿意学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情绪。点滴的成功酒会带给他们无比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
c.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知世界之大,仅闭门修身而不投身于鲜活的世界,最终只能是井底之蛙。活动教学由于其开放性而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师步入校外社会活动中,开始行万里路,知晓世间各类新事物,新信息,这必将使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的丰富,视野不断的扩大,进而从另一角度对学科课程予以补充和完善。由于在校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而活动教学的设置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比如说:我在教学商店买卖的内容时,就带领学生去商店进行真实交际,与我们的营业员阿姨进行简单的对答问候。这样一来,我们的英语学习就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语言,形成真正的交际本领。语言的发展由不会到灵活运用需要一个过程。有了孩子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能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
活动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和交换信息。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游戏化、情景化能让儿童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内化,才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输出信息和接受信息。输出信息所需要的能力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接受信息的活动才能逐渐形成。
二、活动课程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1.教学中强调先输入后输出,围绕听力设计多种活动。
a.充分利用语音语调地道标准、录音效果明显、适合儿童、吸引力大的英语磁带。课前两分钟,安排小组“听磁带赛一赛”活动,做一下热身运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且又能使语言高频的出现,增加语言的输入量。等到他们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后,自然而然的就会进行交流。
b.开展自我录音活动。我校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都有语言复读机,这为语言的学习带来了条件。于是我就让他们把课堂中学到的英语知识录入磁带,带回去反复地听,大量地接受语言的输入。等到下一节英语课再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把学到的完全地输出,并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说,把听说当成一种乐趣,而且学生付出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c.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让一部分好的学生把学到的语言通过表演展现在银屏上,看到同学熟悉的身影,听到学生熟练的英语,可以带动另一部分的学生积极加入。同时也给了表演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
2.说的活动化、游戏化。
在中文环境非常强烈的情况下逼着学生用外语去说,去与人交流,这是十分勉强的。如果将枯燥、单一的语言操练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说,在活动中培养交际能力,那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难题。这样的结合既可以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又可以结合非语言的动作更进一步理解语言承接信息,促进语言的内化。
a.模拟活动。
学生一般都喜欢动动跳跳,模拟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了解了主题,增强了兴趣,加深了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动物单词的时候,让学生模拟frog跳,fish摆尾,cat叫,dog吠,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很快就能领会单词,哪怕是比较复杂的语句,同时一张一弛的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b.游戏活动。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很短,要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聚精会神地听课,比较困难,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比较具体、形象、直观,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为学生喜爱接受。如:在新授完Is it …?后,通过guess: What’s in my bag?的游戏一边进行语言的操练,一边进行交流信息,学生就会被这真实的游戏活动所吸引。这样的活动展示了语言运用的真实环境,可以使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教学空间的活动化。
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学生和教师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我校先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语言及情感交流。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座位及活动空间作板块式的分配。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有目的的变换板块。合理的座位设计可以更有利于教学效果。
① Original place链式操练游戏。如开火车、悄悄话、歌曲拌动作等。
② Circle 大组活动。在大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和竞赛活动等。
③ Flower小组活动。由小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参加竞赛活动等。
④ Triangle走跑游戏。如:Find your friends.⑤ Rectangle角色表演。
在图形变化与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当好示范者、操练的指挥员、练习的监督员和竞赛的记分员。教师要以静制动,以动带静,不能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
活动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感到学习一种外语不再是负担。活动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潜力进行了有重点而又全面的开发,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正如费舍所说:注重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并探索语言的意义和答案。
但在小学英语活动教学中,要使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的控制。学生爱玩,爱表现,爱参与,要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控制:纪律控制,时间控制,参与人员的控制,活动气氛的控制等。
2、活动的目的。我们的游戏活动都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目标语言进行设计的,活动必须使课堂教学目的明朗化,语言交流简单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并且通过活动增强小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诱导他们去尝试新的语言。
3、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座位的改变,活动地点的改变等。
4、活动的创造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创造能力。
活动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当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时,教师才能做到把情感教育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在活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实现学生发展与提高的基本与关键,我们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总之,小学英语活动教学的开展与实施达成了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格的独立和完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让画图活起来 篇二
一、教师启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为成功的英语老师在很短的时间营造出语言氛围, 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 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师生问答.内容包括日常交际和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 为新的句型呈现以及情景的设置作好铺垫。例如:教学牛津版5Aunit3的时候, 教师在进行“What’s the time?”“what’s the weather like?”紧接着教师可以一边作动作一边说“sing sing I can sing, swim swim I can swim, jump jump I can jump”学生跟着做, 从而又引出了这节课的新单词“jump up and down”。这样引出的新句型和单词, 学生在教师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出他的意思, 感悟出它的用法, 巧妙的将句型运用于生活中去。又如在学习服装单词时,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时装表演游戏, 所有的人都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我们做着夸张、有趣地动作, 大声朗读着服装单词。
二、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 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叫许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教师互动的课堂应该做到: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一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 让学生充分发展。2、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 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妙想。3、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 激励学生多思、多问、多练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4、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师生共同学习进步。如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这个句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学生可以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u on Sundays?对别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调查, 调查的同时在表格中写“yes”或“no”。这样让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调查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问“what does shehe usually do…?”那么调查的学生很快可以告诉大家“shehe usually…”这样有反馈的练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三、学生主动.
主动学习是学生知识不断内化、迁移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主动学习阶段是学生发挥内在潜能, 对信息选择加工, 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转化的过程。
1、动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创设对话, 体现学生主动,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他的实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情景形象逼真, 使课堂对话成为日常生活的缩影,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日”“英语角”“英语每天20分”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尽量运用已学国的单词或句子进行对话。不会的单词哦可以适当的讲些中文也不要紧。如将了rubber后, 很多同学找橡皮的时候就会说“我的rubber哪去了?”“你有没有拿我的rubber?”这样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就记住了“rubber”。
2、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 困难生疑问, 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 试验生断语, 断语声行动, 如此演进于无穷。”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 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例如教学26个字母,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教学26个字母是最枯燥的课, 而我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日用品都有英文缩写, 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 看谁收集的多, 读的准。这样, 译介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字母课变成了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学生喜欢的课。学生互教互学, 课已完、兴未尽, 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还延续了好几天, 我还嘱咐学生, 看谁收集的多, 比一比谁的观察敏锐, 谁细心, 。另外, 在教学完国家着一单元后, 我还教学生认识“made inChain”, 并要学生注意哪些是中国制造的, 这样的动手还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动脑——让学生海阔天空
在课堂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动口说、动手做的基础上, 更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主动寻求答案, 一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 最大限度张扬学生个性。
(1) 、大胆假设。出事、示挂图、人物、地点、道具以及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讨论探论探马在干什么、说什么、回怎样说。这样, 自由的天空任由学生想象, 编演的对话合情合理, 而且还有生活的影子。
(2) 、灵活开放。时间证明, 如果按照书上的句子授课, 为教书而教书, 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 思路也会变得狭窄。所以在教学完一课后, 我会给学生一个场景, 具体表演什么有学生来定, 围绕课文, 加上学生的创造, 这样的表演更加生动自然了。
(3) 、探究创新。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 所以我们的语言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之中的交际和应付。英语语言同样需要学生的探究和创新, 所以在教学完“shopping”之后,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时加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内容, 最常见的讨价还价“what about two yuan?”“what about five yuan?”“no no, ten yuan, please”。学生运用了前后知识的迁移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而不限于课本上的对话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真实的。
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三
一、营造愉悦教学情景,焕发课堂青春活力
1、营造一个富有激情、设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没有激情的课堂就好象一潭不起波浪的死水,严重缺氧,老师讲得无精打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而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极大地赢得学生的信任;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会象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例如:在学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知识点时,设计试验,分别把两个盛有浓氨水、无色酚酞的水溶液的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下。我们会魔术般地发现无色溶液变成了红色!我们会为什么会变红呢?悬念使学生想象到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微观知识。
2、营造民主开放、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喷射出思维火花。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能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怎样检验暴露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时,学生分组共同设计了许多方案:
①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是否变红。
②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生成。
③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生成。
④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沉淀。
⑤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有无沉淀……
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七嘴八舌的补充完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明确了合理方案,并进一步总价与归纳了检验物质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设计互动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实验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到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操作更投入,观察更细致,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
2、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①指导学生自学。自学课本应实施“三步走”:第一步粗略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大体内容;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使学生解决问题;第三步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以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参与学生讨论,解决学生共同的疑点。最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使不同小组相互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进入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阅读境地。
②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不全面的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③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间争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让学生从争论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有时可使原有的结论得以升华,生成新的探究成果。
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和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3、注重习题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真正体验思维的乐趣。
①加强习题精选,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②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解后评析时,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要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学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③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在练习和评析中要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的解题经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4.让课堂活起来 篇四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历史课导入充满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出精彩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开始就被吸引。
如六年级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先从地球的年龄入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兴致很高,有的说几十万、几百万年,有的说几亿年。“地球大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地球的一瞬间,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学生有的说女娲用泥土造人,有的说上帝造人,有的说是猴子变来的等等。“这只不过是一些美丽的传说,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地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做了如下设问:假如你是当时准备“扫六合”的秦王嬴政,你准备先“扫掉”东方六国中的哪一国?为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历史辩论赛”,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最成功的一例,是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我说,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想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其中第四组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看榜文》。事先我也没告诉学生该怎样准备,还是即兴发挥比较好。没想到经过简单的准备后,几个同学拿着“榜文”上台了,其中一个同学把“榜文”贴在黑板上,其他几个便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去观看。一个同学好像“榜上有名”,突然激动地跳了起来:“中了,我考中了!”接着另一个也蹦了起来:“我也考上了!”两个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走,喝酒去!”而旁边的几个大概是“名落孙山”,则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座位上。几名“演员”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考中以后那种狂喜的心情被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了历史、学习了历史。 辩论不仅能激发人的主动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辩论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随机创设的,“唇枪舌战”中产生的知识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
四、历史课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利用家乡的遗址遗迹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这一点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离我们很近。比如学到著名的“北京人”,可联系我们家乡的“沂源人”,与“北京人”同时代,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人类,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因为很多学生去过此地,甚至有的同学家就住在遗址附近。
学习《灿烂的青铜文化》一课时,我说:“不要觉得西周的青铜器离我们很遥远,就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西周时期的遗址,鱼台村崮子平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器,还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坛酒。我们县酒厂出产的“鲁源酒”有一句广告词:“鲁源”――鲁酒之源,就源于这坛酒。”学生那种好奇的眼光,至今还历历在目。在学完秦始皇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后,一些学生兴致勃勃地从家里带来了一些铜钱,让我给“鉴定”,我也建议他们关注中央二台的“鉴宝”栏目。其实,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5.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篇五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封闭、狭隘和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那些强调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作业桎梏着孩子们,压抑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赋予学生作业以新的内涵:释放孩子们的身心,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就是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一、不拘形式“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 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就要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作业空间,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社会,面向未来。语文作业应当不拘泥于以往的陈旧形式,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即以充满活力的多样化的形式使作业“活”起来。比如,学习《一夜的工作》,预习作业就是搜集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内容包括怎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以及当时自己心中的想法;学习《蟋蟀的住宅》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合作撰写观察报告;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以鲁肃之口向周瑜描绘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妙„„此外,演讲、辩论、评议、故事会、出手抄报等都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作业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可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写“长”作业。要求他们围绕小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跨时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和得到结论的过程,并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其实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比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后,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为课题搜集材料、处理信息,撰写千字小论文;学习《小露珠》后,以小露珠为研究课题,观察它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如何形成,又与气候、季节等因素有何联系?写出研究小报告。
二、展现个性“活”起来
多元化的时代呼唤的是充满灵气的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作业也应着眼 于诱发学生的个性的思维、创造的火花,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对相关题目作出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解答。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当他们面对能展现自我独特认识感受的作业时,你还会发愁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得不到启迪吗?
因此,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比如学习《将 相和》后,请学生与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个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有与蔺相如对话的,因为他英勇机智、忠于祖国;有与廉颇对话的,因为他性格耿直、知错就改;更有与赵王对话的,因为他知人善任,论功行赏,是个很好的领导者、政治家。通过此项练习,学生的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口语交际:大家为“怎样保护环境”出谋划策后,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最欣赏的建议以及原因等。
三、体现层次“活”起来
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差异。以前采取“一刀
切”的方法布置作业,往往后进生“望而生畏”,优等生却“意犹未尽”。教师如果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所有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可以设计如下体现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的练习:(1)看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写小女孩在火光中幻想与奶奶相见的场景。(2)思考: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回答问题后围绕你所写的词语写一二段话。(3)想象作文: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班上。三个层次,难度层层递进。第(1)题,可利用课文词句的比重较大;第(2)题,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需提炼课文后再加以重组,有一定难度;第(3)题,则是高层次的想象,需重新组织文字,还要有丰富合理的想象,难度更大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喜好,自由选择一题来写。
四、贴近时代“活”起来
在锐意进取、不断变革的二十一世纪,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要“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拉近语文作业与时代的距离,吸纳身边鲜活的语言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能着眼于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如学习《新型玻璃》一课后,请学生们留意身边的广告,并根据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为它写广告词;又如针对近期热点新闻:国家耗资100万清除天安门广场40多万平方米内60多万块口香糖的事件,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家庭讨论后写出合理化建议。许多学生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如设置卡通型趣味有奖投物箱,以减少乱吐口香糖的数量;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投放有针对性的环保公益广告,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对违反者予以严惩;更有提高口香糖的销售价格,减少口香糖的消费量的相当成熟的建议出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潜力是多么惊人啊!
五、加强积累“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积累,还对各年级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即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此外,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为什么要求小学生有如此之大的阅读量呢?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学习语言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学生怎能把规范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我语言,并成为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外阅读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组织班级图书角、图书推荐栏等,适时适量地布置课外摘记“好词佳句”作业,并在充分的读、思、问、议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读书笔记。教师批阅后,评出班级“小小阅读星”,并举行优秀摘记作业展览,开展阅读欣赏课和图书推荐发布会等。
6.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六
梧州市藤县朝阳小学
梁杰兰
[内容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老师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
激活
气氛
[正文]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依托文本,拓展教学空间,激活课堂。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每课的教学目标 应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对不同的文体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可运用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方法。一句话,要始终抓住文本,灵活运用教材。
(一)以文本为中心,学会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阅读教学也同样应当从语言切入,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应当是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
如《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极具抒情色彩、内涵丰富的文章,但对于文中“悲”之所在,不能只停留在贴标签似的分析上,而应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找出作品中人物一一离去时最悲痛的描述,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人物语言的特色,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以文本为基础,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拓展想像空间。
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应努力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像空间,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主旨,从而赋予读者参与作品再创作的权利。引发思考,激起联想,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对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的发现,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
如欣赏小说,要善于抓住情节的多元发展态势,通过猜测、构想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人物命运的未来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以读为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
例如《丰碑》这篇课文,语言描述十分生动逼真,情感丰富,读了催人泪下。教学时,可以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初读知大意,理思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理清文章的思路,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2、细读品词句,动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华,军需处长舍身为革命的高大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3、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经历一个“自由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自然进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中体会到军需处长为他人,为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四、激发欲望,提供讨论机会。
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形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因此,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各抒己见,标新立异。
例如《草原》这篇课文,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客人的情景。在教学时,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阅读的收获就更大了。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对于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五、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练习。
我们要改变以往上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练习常常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设计练习:
1、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最后”回答)
2、用书中人物身份讲故事,看谁是故事大王?”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走出课堂,拓宽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就能使其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确实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版转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10年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7.让画图活起来 篇七
一、寻找“动点”
1、创建轻松的氛围。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 如在探“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 我让学生自己决定在哪儿接种。有点同学缩手缩脚不敢动, 也不知道怎样接种。我走过去, 拿着他的手, 把指尖往培养皿里一按, 说:看, 他手上的细菌已经接种到目的地了。同学们哈哈大笑, 气氛一下子轻松了。
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 我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课题, 充分利用他们家中养的鸽子、鹦鹉等实物, 让他们仔细观察, 或者分析资料。此外, 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 学习相关的知识,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动点”。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 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 我会设计不同的开场白。或故事引入, 或谜语引入, 或时事引入, 或演示实验引入, 或观察图片引入, 或动画引入。刚开始就引起学生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发很多疑问,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点”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观察类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上有很多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来得出结论的。这类活动的要求并不难, 但是在观察前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在观察前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否则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中就有一个观察鸟类的外形、羽毛、骨骼。在学生观察前, 教师应该把观察要求设计为一个个的小问题:鸟的体形有何特点?这对于它们的飞行有何意义?鸟类有几种羽毛?想想分别有什么作用?想办法去查资料, 它们的名称各是什么?适于飞行的羽毛有何特点?你能在我们生活中举出几例吗?等等。
2、探究实验类
如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 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 ……。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 很多同学不满足于书上提供的圆圈。有的把它围成半圆, 有的则把纸片的排列顺序打乱, 还有的甚至捉了几窝蚂蚁, 把蚂蚁混淆后再来观察他们之间的反应。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3、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课堂上, 我设计许多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昆虫的标本、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制作孢子印。课后布置学生去找新鲜的蘑菇, 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制作。这看起来不难, 所以学生兴趣很大。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 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4、调查类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书上有许多是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实际去调查的。此类调查活动难度不大, 一般学生都可以完成。但要注意的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场所, 写好调查步骤。最后还要写调查报告, 提出建议。例如在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活动里, 我就让学生自已分组, 按要求先写好计划。学生以为很容易做到, 但在调查的过程中, 有很多同学却碰壁了。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5、设计与创作类
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 、营养食谱设计……。比如在设计营养食谱时, 我根据班上的学生的实际体形把学生分成分成几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食谱。对那些太胖的同学予以辅导, 共同设计既能减肥, 又不影响健康, 还不影响口福的食谱。这使得学生普遍感觉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实用性, 一时间, 学生物的兴趣大为高涨。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 记录数据,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 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 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 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8.让观念新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八
素质教育虽说已成为全民的共识、时代的呼声,“一言堂”虽已杜绝,但课堂中仍存在着不少与素质教育相悖的现象:教师中心地位、支配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上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案实施;课堂上杜绝了“满堂灌”,又出现了“满堂问”,而问题设置太简单、不开放、价值不高;教法太单一,信息来源渠道狭窄;阅读指导不到位,方法不灵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学生形不成能力;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更严重,不管平时还是考试,学生大都写真人真事的少,虚拟造假的多等等。
严峻的现实不能不引人深思,长此以往,将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一 转变角色观念,让课堂民主起来
人们对教师的期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并掌握富有个性的教学技巧的教师;二是能起表率作用,管理好学生,并能掌握学生心理加以引导的育人者;三是能为社会办事,并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社会人。这样的期待成就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高在上的自我定位。课堂教学中也就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至于演变成“师道尊严”。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民主的课堂气氛。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教师自我定位的角色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权威,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一起学习的群体中的一分子。
二 建构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以及互动学习模式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合作学习倡导互启、互学的状态,注重个体与集体智慧的结合,通过合作模式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的优势互补效应,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古诗《渡荆门送别》时,由于初中生的诗歌思维想象能力与鉴赏能力都相对较弱,不容易体验到诗中的美与情感,所以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古诗,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选择小画家、朗读家、翻译家等小组,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在此期间,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给予评价指导,然后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和调控。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三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1.用比较法教学,拓宽视野,创新学习。如教《人类的语言》时,我将第一段中起限制作用的词语一一删去,学生一下子就茅塞顿开,掌握了语言的分寸感;又如《生命的意义》上完后,我将其与《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作比较,要求学生就描写人物方法及“生命的意义”的具体内容作比较,学生均能迅速写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谈出对“生命意义”的感想,很自然地增加了课堂的层次和深度。
2.用迁移法感知,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它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学中正迁移是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因为学生学了新知识或技能,为了巩固它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知识原型的再现,而是一种能力的升华。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感染,这就是正迁移。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本文的选材精当、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准确形象、内涵丰富等特点进行写作能力进一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巩固已有知识,在巩固中创新。
3.用发散法授课,训练思维,培养品质。如教完《荔枝蜜》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蜜蜂与蝴蝶》为题进行思维训练,结果学生的思维触发,犹如源头活水奔涌而至,开拓出如下几种思路:①蜜蜂勤劳无私,蝴蝶浮华自私;②蜜蜂外表平凡而贡献大,蝴蝶外表华丽而腹中空;③蜜蜂给人物质上的满足,蝴蝶给人精神上的愉悦;④蜜蜂内心美经久不衰,蝴蝶外表美转瞬即逝等。这样多角度立意,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智力。
4.探索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延伸知识。
(1)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面对茫茫书海,应重视书籍选荐。我们可以在授课时有意识地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比较地介绍其他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鼓励学生课内学节选,课外读全篇;还应适时向学生选荐大纲后的书目,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期刊;也可通过新闻媒介,电视网络丰富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用自己的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观察:大自然千姿百态,日月星辰变化莫测,江河湖海浩渺苍碧,奇峰峭壁错列纵横,夜雨晨星朦胧闪烁,朝辉暮霭温柔和丽,还有鲜花怒放,百鸟争鸣等,对人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影响很大,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就会进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从而升华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情不自禁地产生自愿写作的欲望。观察后写作,如开了清泉之源,导了有用之流。
(3)论辩:倾向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典型事件的剖析。如学了《吾家有女初长成》后,我设计了“是不是父母最难沟通”的论辩课,以正反双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统一了认识:父母不是不能沟通的,只要我们有沟通的欲望,且能克服种种困难,就能成功。这样,我们就可以和父母共同创建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外,还可用焦点访谈、讲评、背诵指导等多种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四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语文课开始前,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三分钟演讲(对身边的事及国内外新闻发表观点或作评价),或者推荐精美文章,然后由同学和老师点评;阅读课上,老师自己尽量少讲,只是起点拨,组织的作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生(师生充分互动、在提问质疑、结论的快乐情境中,把学习重点、难点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老师尊重鼓励每个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作文要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评价作文时,则让学生本人到讲台上朗读他们的佳作,介绍写作过程;在自习课上,把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分配,老师只是提出原创性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注“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并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在读书中潜移默化地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例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等,教师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每学一篇课文,我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特点确定读法和学法,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学习,要学生满怀感情抑扬顿挫地读,边感悟诗文中的意境。
9.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篇九
企业文化究竟是“虚”的摆设,还是“实”的东西?的确,文化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经历长年累月的沉积与重塑。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确有点“虚”,但这一“虚”中却有着不可抹煞的“实”,即每时每刻都在激励和校正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一个企业文化模式,它的终点是要让员工形成符合企业要求的行为准则和心智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通俗地说,在平时,企业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就好比企业里唯一的闲人,生产部在忙生产、市场部在忙市场、财务部在忙财务等等,而只有企业文化在搞些什么内部通讯呀,员工行为规范呀,什么培训呀,质量方针呀,还有什么经营理念呀等等。从表面看,好像是没什么多大的作用,觉得花钱买胡哨,
但当我们剥开企业文化的外衣后,你就会发现,在这些形式和口号的背后,却是企业所需求的行为准则和心智模式的积淀与形成。
现在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地“活”起来,或者说真正地“实”起来。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和谐与统一。因此,首先就要让企业的物质文化活起来。一个员工当他跨进企业的大门的那一刻起,他就无时不在感受着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环境、员工的精神面貌、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受与判断;其次就是要让精神文化精神起来。即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教育必须到位,这样才能使员工的心智模式和行为准则真正按照企业的需求得以形成。一个企业员工好的行为和心智,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位的结果;三是要重视企业的文化治理,以文化治理代替制度的约束。企业从小型企业发展到规模性企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从人治到法治最后到心治的过程,而心治就是企业文化治理的过程。
10.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篇十
江苏滨海三中陆可爱
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就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而恰切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么,怎样让你的文章语言“活”起来呢?你不仿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语言要简洁,求准确性。
1986年,国外某报为一场足球赛组织了一次“最短的报道比赛”。各报记者蜂拥而至,都跃跃欲试地想夺头奖。评选结果,头奖被一篇只有三个字的报道夺走。这篇报道是:“──0:0。”它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简洁美。因为这两个队技术平平,最后又踢成平局,实在没有什么可报道的。只有终场裁判员的笛声,向人们宣告了比赛结果。作者正是捕捉了这个镜头,用了三个形象的字写下了这篇报道,这真不愧是语言简洁的佳作。要使语言简洁就要在遣词造句方面灵活多变,简洁有力,恰到好处。又如,千古传诵的王安石的七律《泊船瓜洲》,据说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在写作时改了四次,先是写成“到”,后改成“满”,又改成“入”,最后定为“绿”。“到”、“满”、“入”三字就诗句内容来说,已是不错了,但与“绿”字比较起来,毕竟还是抽象的,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而一个“绿”字,把春到江南,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一个简洁的“绿”字使文章意境更美,味道更足。
二、语言要得体,求规范性。
有个同学写自己与母亲去果园摘采荔枝,看到到处是挂着红彤彤的荔枝果,母亲禁不住发出了感慨:“多亏了党的富民政策,多亏了科技兴农!‘三个代表’思想让咱果农走上了小康路。”试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劳动时,会说出这样的“心里话”吗?显然,这个学生的作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是不得体的。语言要得体,首先必须注意文体色彩。又如,有同学写自己腿有残疾的同桌:“他上肢拄着拐杖,艰难地移动着下肢,终于爬上了山顶。”“上肢”、“下肢”是科技术语,用在说明文中就得体,现在把它用到记叙文中,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语言要得体,其次要注意时代色彩。一个时代的语言往往有着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色。比如,鲁迅作品中的“伊”,在当时是得体的,如果有同学现在还用“伊”代替“她”,那绝对是不得体。但让古人开口说:“WTO”“拜拜”“帅呆了”就是不得体的,而让现在的青少年人嘴里冒出“哇塞”“酷毙了”“美眉”等新潮“另类语言”,我们感觉不是失体。语言要得体,还注意环境色彩。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其语言和情态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个学生写父亲出差,自己与母亲到机场送行:“父亲分别跟母亲和我亲切握手话别。父亲的双眼充满了坚毅的目光,他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说:‘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这哪像是亲人话别,倒像宣誓。在主席台上讲话慷慨严肃,非正式场合讲话随便轻松,和人谈判字斟句酌,与亲人在一起温柔调皮,如果我们写作时不考虑这些环境因素,语言就会失体。
三、语言要连贯,求一致性。
文从字顺,表意连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言能力。“连贯”是指表达的观点、角度、风格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比如,有同学文中写到:“小明抓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使妈妈找了好
久,终于把他找到。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这一句从叙述角度讲,叙述对象应是小明,可是“终于把他找到”这又把叙述对象变成妈妈了,因而前后句意就不连贯了。如果把“终于把他找到”改为“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前后人称就一致了。除了要注意叙述角度要一致外,还要注意内容照应的一致、情境的一致、句式的一致和顺序的合理。又如,四、语言要生动,求形象性。
重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常常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比如,“目送着小明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他越来越高大起来。”一句巧用双关,“高大”隐含着形象、品质高大,耐人寻味,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有时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口语和俗语,也能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我平时一本正经,闷声不响,其实当没有旁人时,我就‘原形毕露’,玩性大发。”句中妙用俗语“原形毕露”,增强了说服力。有时在文章中适当使用修饰语(即选用拟声词、摹状词、色彩词、数量词、形容词),让画面充满立体感,也可使文章烨然生辉。前苏联作家陀思耶夫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句子显得呆板,不形象,应写成“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你瞧,改后的句子灵活运用了动词“滚”“跳”、拟声词“丁丁当当”,多么具有动感,使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调动,印象更加深刻了。此外,在文中,如果能灵活运用排比等句式,可使文句如行云流水,文势跌宕起伏。比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一学生这样写道:亲情是一封家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亲情是一句问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亲情是一个眼神,“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该例中,小作者围绕“亲情”,一连引用了三句诗,文章因为诗的引用,意蕴丰厚,很好地阐发了“亲情”。
五、语言要幽默,求艺术性。
文章中稍稍闪出那么一点“不正经”,即幽默语,能为文章增添不尽的趣味,能给读者留下不尽的回味。例如:“我认真地查找了几遍,算了,换一双吧!我跳下床,套上鞋,这才发现,是鞋子私藏了袜子。”该镜头展示了“乱中找袜”的情景,“私藏了袜子”,风趣中平添着一份诙谐,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气息,人物特点鲜明。真可谓“庄谐之间,个性尽显!”有许多同学很喜欢流行歌曲,对不少的流行歌词能烂熟于心,在文章中巧妙借用,一定会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一同学写《家》是这样开头的:“‘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这句十分别致,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位,一波三折,味道很足,很有咬劲,它不仅奠定了全文的矛盾而又渴望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写作中一旦找到这种巧妙的起始句,下面就轻舟顺流而下,写起来得心应手了。
当然,要文章语言“活”起来,除熟练掌握以上要点之外,你还要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如鲜活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编辑短评:文章谈出了使语言“活”起来、富有文采的几种方式,配以简单的例子,既有
11.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篇十一
一、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习数学首先要靠兴趣。教学要取得成功,教师一定要包含激情,只有教师情意浓浓,激情飞扬,才能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心与你共振,课堂就能产生奇迹。
例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节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日历”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探讨日历的编排规律以及日历中横、竖相邻的数与数之间的规律。然后以“游戏”为主线,开展本节课的教学。老师出示某月日历,请三名学生背对日历,老师圈出日历中横行的三个日期,其他学生口头计算出其和,然后将结果告诉台上的学生,由台上的同学猜出是哪几个日期?最先算出来的为胜。再请算对的同学谈谈他的思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然后再由同学之间互相做游戏,竖着圈三个数,告诉对方的和,然后由对方说出这三个日期,看谁快。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心动起来,课堂就活起来了。
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知识活起来
思维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把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三个数不知道,我们可用未知数来表示它们。我们可先表示其中的一个为x,再表示其余的两个。这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表示出这三个数,然后四个人一组交流,有的同学设的中间的那个数为x,有的设的第一个数为x,有的设的第三个数为x,让同学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经历、体验用代数式表示数的方法,并恰当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体会这是解决整个问题的关键之一。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自己总结方法。学生自己动手表示这些数,会表示这些数了,知识就学活了。
三、让学生的脑“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去分析、去思考,自己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在变中找同,在变中找异,在变中用活,发展思维能力。紧接着我们继续做游戏(要求:先用未知数表示出各数,再告诉其和,最后求出各数)。如,做竖着圈四个数的游戏;做圈十字架上的游戏;做圈对角上的游戏;做用正方形圈2×2的游戏;做横着圈一周的游戏。在变式中把知识用活,把头脑激活,在变式中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地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四、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能力活起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鼓励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理解他人的思路和思想,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
最后老师出示一组题进行应用与拓展,练发散、练变通、练迁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能力升华。
问题一:考考你: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①连续整数;②连续奇数;③连续偶数
问题二:若要表示三个数,我们一般设哪个数较简单?
问题三:做卡片游戏,观察下列卡片:
问题①:你能发现卡片上相邻的结果数与结果数之间的规律吗?
问题②:你能写出第五张卡片吗?
问题③:若从中任取相邻的三张卡片,其结果之和为216,请你写出这三张卡片。
在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的眼、耳、口、脑、手都动起来,让学生“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从而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和谐发展,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12.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十二
很显然, 教师、学生和课堂舞台这三者, 在迎接这一轮课改挑战, 追求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读书充电, 使教师自身活起来。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特别强调教师要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 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而, 语文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 积极转换角色, 角色的转换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读书“充电”。
(一) 、多读有字之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语文教师认真“下水”, 多读一些有字之书。精读教材, 用心领悟课文, 力求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 改变依“教参”画瓢的做法;泛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 特别是近年来的杂志报刊, 浏览相应的教育网站, 学习借鉴现代教育传媒及相关信息;最后还要读一些有关语文教育改革动态方面的书, 了解教改前沿的信息, 不落伍于时代。此外还有意识的翻阅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书籍, 增强大语文观。这样, 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丰富的积累、新颖的见解、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精湛的导学技艺, 叩响学生的心弦, 不仅教活了语文课, 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素养。
(二) 、能读无字之书。
“生活处处皆学问, 社会时时有新知”, 社会生活便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我们教师要读这本书, 只有走进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 感受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才能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 新的信息, 紧跟时代的潮流, 不被时代淘汰。如果我们开放自己的视野, 开放到社会, 开放到大千世界, 自觉接受学生对自己知识的质疑和挑战, 就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改变观念, 让学生主体活起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际实践中, 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打破教师唱主角的局面, 让学生当主体, 改“讲堂”为“学堂”, 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在教讲读课文时, 往往会给学生一、二课时, 自读课文则给学生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预习, 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 偶尔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性高涨, 往往能提出数十个问题, 问题涉及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字、词、句、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多方面。有些问题, 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解答。有些问题, 学生解答不出来, 我便请学生书写到黑板上, 适当的指点后, 全班集体探讨, 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推想或理解。有些问题, 师生一时难以当堂解决, 留作课后各自搜集资料, 作进一步的探讨。下次课师生见面再交流。这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及大胆设问、勇敢质疑的精神。教学中, 我们把时间多给学生一些, 学生便在默读中思考,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诵读中积累素材, 在精读中体验品味, 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 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他们的个性得以尊重, 独特感受和体验得以交流。一堂语文课学生学到了知识, 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就一定会激起学语文的乐趣, 也就活起来了。
在作文课时, 我让学生自己出题目, 分小组讨论, 确定中心和材料, 发表各自的见解,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自己熟悉的内容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 最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送给同桌或老师批阅, 并交流批阅感受。师生共同学习, 这样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表述自己的真善美。写作成为精神交流的一种方式, 学生怎能不爱作文课, 课堂也就自然充满活力。
三、注入活水, 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1、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 而不枯竭, 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其目的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是写作的活水。据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是在与众人聊天中积累素材而写成的, 这启示我们只有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才有活的课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是抒发父子之情的名篇佳作。教师讲起来泪流满面, 而学生却无动于衷, 满脸漠然, 这是为什么?学生缺乏这种生活体验。我执教该课文时, 提前一周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外貌、动作和神态等, 并要求动笔行文, 等到上课时, 让学生们把自己观察的和当时的感受带进课堂交流, 学生们相当踊跃:有的描写父母的手, 有的描写父母的背, 有的描写父母的脸……虽语言朴实, 但感情真挚, 整个课堂充满了亲情氛围, 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此基础上, 学生自读《背影》, 便水到渠成了。这样, 把教材和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既便利理解课文, 又受到情感的熏陶, 还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把语文活动纳入语文课堂。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谋求发展的阵地, 脱颖而出的机会。活动同样对学生充满诱惑与刺激。我们教师适当的开展语文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多种潜能, 更何况语文课本本身便具有活动的特质。在实践中, 针对一些形象比较鲜明的文学作品, 如《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采用表演来学习;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的议论文, 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理想的阶梯》采用辩论进行学习;诗歌单元采用朗诵比赛;消息单元则用当小记者、小主持人、小播音员进行;作者介绍则采用“我为名人伟人作小传”活动, 此外还有口述今日要闻, 口语交际课上的演讲比赛, 口语实际运用比赛;作文课上的寻找佳句活动, 诊病活动等等, 形式多样, 紧扣语文课堂, 非常受学生欢迎。实践表明, 活了有动力, 动了有活力, 活动挖潜力, 活力出能力, 师生互动频繁, 搞活了课堂, 充满勃勃生机。
3、把民主和谐的氛围营造给学生。反思过去的语文课堂, 之所以令人压抑沉闷,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封闭, 封闭的知识体系、教学时空、教育观念, 再加上教师的专制思想和话语霸权, 课堂像一块封建领地, 剥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追问、质疑和批判的权利, 把学生宝贵的求知火花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一一扼杀掉了, 以至错过了课堂增色的良机。时至今日, 我们教师得改善课堂氛围, 让民主自由和谐充满课堂。首先, 师生关系要和谐, 我上课时, 总把满脸微笑带给学生, 善待学生的错误, 多肯定学生的长处, 把学生当亲密的同伴, 他们思路开阔, 发言积极, 想象奇特。课堂的精彩瞬间, 语文的长久魅力来自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造。其次, 生生关系要和谐, 学生们相互间应是朋友, 学习上应是良友, 课堂上应是平等的谈友。在课堂上我尽力给每位学生均等的对话机会, 均等的表现机会, 尤其关注基础相对差的学生, 每个学生找到受尊重的感觉, 从而也尊重他人, 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交流探讨, 解答问题, 课堂也随着学生的活跃而精彩起来。
【让画图活起来】推荐阅读: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06-17
课堂让教学活起来 教学让学生动起来12-08
让人物 “活”起来07-03
让企业文化活起来08-27
字理让识字教学活起来10-15
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10-06
让小学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10-28
怎样使数学课堂活起来06-29
让村文化室“活”起来07-20
让数字鲜活起来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