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精选8篇)
1.高考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篇一
名词
1、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虫的趋化性等,它们都与神经调节有关。
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得多,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
3、印随:刚孵化的动物有印随学习,如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如果没有母天鹅,就会跟着人或其他行动目标走。
4、模仿:幼年动物则主要是通过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来学习的,如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语句
1、垂体分泌的激素与动物行为:
a、催乳素:照顾幼仔,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如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嗉囊分泌鸽乳的活动等;
b、促X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X腺激素能够促进X腺的发育和X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动物的X行为。
2、行为分为:
(1)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2)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
3、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动物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4、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2.高考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篇二
关键词:知识系统,能力平台,复习,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生物新高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考生物试题在强调知识和能力上有明显的体现, 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考生物复习应为学生构建知识系统, 构筑能力平台。能力平台的构筑是离不开知识网络而随意、任性地生成的, 孤立的、零星的知识是很难构筑能力平台的, 只有网络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知识, 才是能力发展及能力平台构筑的奠基石。那么,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 应如何构建网络化、合理化的知识系统, 构筑能力平台呢?
一、理解掌握, 灵活运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已提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中无论是对相关知识点的简单运用还是综合运用, 都应要求学生做到理解与掌握, 并灵活运用。可以说这一要求是整个高三生物复习中的第一要务, 是高三生物复习的基本要求及前提, 疏忽不得。
例如, 在复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内容时, 首先要掌握的是细胞呼吸的概念。对于这个重要概念, 如果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讲解, 只会使学生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 在复习中要抓住“细胞呼吸”这一概念中的关键词“氧化分解”做进一步扩展, 如氧化分解是指在充分供给氧气的条件下, 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气供给不足时, 糖类等有机物通过无氧呼吸生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多得多, 而无氧呼吸又是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时提供机体急需的能量。这样复习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点串成线, 理顺串活
这里的“点”是指单一的知识点, “线”是指一条知识链。在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后, 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知识线, 这样可使学生对知识顺串并理活。
例如, 高中生物必修二中“遗传的分子基础”中的知识点, 包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等。如果将这些有关DNA的零散知识点以“中心法则”为核心, 串成一条包括DNA分子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基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的“线条”, 并有条不紊地串联起来, 那么就可以形成一条条理清晰的知识线, 真正做到点串成线, 理顺串活。
三、线构成块, 专题网络
将各条理顺串活的知识线进行纵横联系, 从而构建成知识板块, 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具体化、条理化、专题化和系统化,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1.将知识线相交, 构成网络。通过对比、对照等方式将每一条知识线中的知识进行串联、并联、组合、迁移及构建, 构成不同的专题知识网络。
例如, 可将必修二的遗传基本规律、生物变异、育种、进化和选修三的基因工程这些知识线构成遗传、变异网络专题。其构建专题板块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线的联系, 更是掌握各种规律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2.实验设计模块化, 助力专题复习。实验设计题是近年来高考必考的题型, 此块内容可以说是知识块的综合, 所占分值也比较高, 它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理解相关实验原理, 能否灵活运用实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相关复习中, 要积极地挖掘与此专题相关的实验设计。
例如, 在“细胞代谢”专题中, 可供实验设计的内容有: (1)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及酶的专一性; (3)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4) 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等。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强调实验的原则, 如单一变量、对照等, 以及自变量的确定等一些重要的问题。
3.精做习题, 拓展知识网络。每个专题知识的突破关键在于知识的内化。只有内化知识, 才能将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网络。因此, 要对知识“点石成金”, 就要进行相关的习题训练;而习题的选择要精, 要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同时还要具有典型性和较大的覆盖面, 并能和生活、新闻热点紧密联系。
3.聚焦高考“免疫” 篇三
一、免疫的定义
1.免疫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人体稳态的实现需要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
2.免疫不一定由免疫系統来参与
3.免疫不一定保护机体,当免疫失调时可使机体致病
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①抗原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需穿过前两道防线,但体内病变、衰老、破损的细胞也可成为抗原,他们的细胞表面不同于正常的组织细胞,不穿越前两道防线。
②抗原具有大分子性: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不是质量,如进入人体的弹壳就不属于。
③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决定的,它是免疫细胞识别的基础。
某一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多种多样,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也是多种多样,而多种抗体又是由多种效应B细胞产生的,但每一种抗体都能与该抗原结合。
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说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具有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①抗毒素、凝毒素等都是抗体的别称
②初次免疫中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二次免疫中较长
三、感应阶段
抗原→吞噬细胞→T→B
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不是完全降解,而是降解一部分,但抗原决定簇仍在,以便识别。
②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诱导B细胞更多的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③特殊路线 抗原→B(此时,不经过吞噬呈递等)
1.效应阶段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本质是一样的)
2.具有识别作用的细胞
吞噬细胞、T、B、效T、和记忆细胞,但没有效B。
具有特异识别作用的细胞:T、B、T记忆细胞。(不要忘记记忆细胞)
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此处的免疫都特指特异性免疫,而且要使人致病
免疫功能过低导致免疫缺陷病,那么,过高导致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2.过敏反应:草木皆兵
①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如青霉素。
②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也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③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也是产生特定的抗体,第二次进入才引起过敏反应,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是消灭抗原,而是使人致病。
3.自身免疫病:自相残杀
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细胞不一定是自身免疫病,如清除病变的细胞反而是保护。
②病理: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体内的某些组织结构相似,产生的抗体不仅攻击抗原也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并使人致病。
4.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四
1.物质和能量变化的基础:细胞代谢。生殖、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和分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是机体代谢和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原核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4.原核细胞为二分裂。
5.蓝藻:蓝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细菌可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一般来讲霉菌都属于真菌,但链霉菌是放线菌,是原核。
原核细胞还有乳酸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6.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7.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8.植物分生区:细胞质浓,细胞核大,细胞个体小。近似正方体,排列整齐、紧密。核大,质浓,没有液泡,为幼嫩的、不成熟的植物细胞。无叶绿体。
9.HIV破坏T淋巴细胞
10.朊病毒(疯牛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侵染因子)
11.细胞学说的建立将生物界用细胞统一起来,揭示了各种生物之间的共性,揭示了细胞结构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不足之处:未涉及非细胞结构的生命形式;对细胞内部的详细结构功能未认识清楚;未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加以界定;来源未揭示清楚;仅
细胞水平;缺乏实践指导
12.细胞学说三要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细胞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13.细胞统一性;遗传密码通用
14.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15.高倍镜观察: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没粗准的事!
1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不是面积的放大倍数。
17.血红蛋白是指红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不属于生命系统。
18.血液属于组织层次。
19.真核藻类:衣藻、小球藻、栅藻、水绵、紫菜、海带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20.最小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1.联系亲代和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
22.检查染色标本,光线强,未染色标本,光线弱。
23.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24.生物体有选择的从非生物界获取组成自身的物质。
25.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菌细胞壁中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26.碳元素在生物界中含量较高,而在非生物界(最多的是O)含量
较少
27.P是组成ATP、膜结构PO43-(!叶绿体膜、基粒)的重要成分,叶绿体中DNA的构成成分。Ca、P(CaCO3)是组成骨骼、牙齿的成分,人体内99%的钙以钙盐的形式沉积在骨组织中。Ca2+调节细胞内物质代谢,是许多酶的激活剂,促进凝血 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少了导致抽搐。Mg是叶绿素的成分,Mg2+对于DN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都是必不可少的。Fe(Fe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K+和Na+调节渗透压。Zn是构成多种蛋白质分子的必需元素,缺锌 人体免疫缺陷;锌多 顽固性贫血;促进生长素合成。Cu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系统中起着独特的催化剂,参与造血过程和及铁的代谢,参与一些酶的合成和黑色素合成。Co钴对铁的代谢,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等有重要作用。Cr3+是胰岛素参与作用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元素,也是正常胆固醇代谢的必需元素,六价铬如CrO2-4是有毒有害的致癌物。Mn锰是丙酮酸羟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精氨酸酶等的组成成分,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内分泌有影响。Se硒是人体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流行的氟中毒是饮水或食物中高氟所引起的,甲状腺肿是缺碘的缘故。油菜缺B花而不实。
28.细胞内化合物:水85%-90%蛋白质 7%-10%
29.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H 相对含量最多的是O
30.自由水/结合水越大 生物的新陈代谢越旺盛 抗性越小
31.失去结合水的细胞失去生理活性。
32.自由水是各种代谢活动的介质 是良好的溶剂
33.人血浆ph 7.35-7.45
34.血液缓冲对:NaHCO3(KHCO3)/H2CO3NaHPO4
35.人类细胞不能合成8种氨基酸(甲来写一本亮色书),婴儿9种(组氨酸)
36.蛋白质变性后失活不溶于水。
37.有苯环的蛋白质遇硝酸变黄
38.人和动物的肌肉(肌肉蛋白肌球蛋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39.常考的蛋白质:生长激素 抗体 抗毒素 载体 胰岛素凝集素神经递质受体
40.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都是六碳糖 同分异构体
41.大豆种子含类脂很多
42.固醇:维生素D 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糖类和无机盐的代谢 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性激素(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胆固醇
43.糖类合成部位:叶绿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肝脏 肌肉脂质合成部位:内质网
44.还原糖:葡果麦
45.并非所有的糖类是能源物质(核糖 纤维素)
46.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这些修饰包括糖基化、羟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成新生肽链的折叠、组装
47.甲基绿派罗宁 现配现用 混合使用
48.生物体可直接理由的糖类有单糖和二糖
49.糖原是动物的重要储能物质,脂肪是良好储能物质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50.菲林试剂(0.05g/ml):混合加双缩脲(0.01):分开加 先碱后铜
51.花生子叶观察需用酒精洗去浮色
52.形成一个二硫键脱去两个氢
53.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5.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五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关键词1: 线粒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平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关键词2: 叶绿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平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关键词3: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关键词4: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关键词5: 溶酶体
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关键词6: 液泡
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关键词7: 核糖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关键词8: 中心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旁,由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
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器的归纳
1.按细胞器的分布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和溶酶体。
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
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中心体。
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甚至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有分布。
6.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 篇六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草履虫趋利避害, 不是(是/不是)属于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兴奋的传导: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内流) 。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传导的形式: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是双向
3.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递质的释放属于跨膜运输中胞吐方式,依赖于细胞膜的一定的流动性。信号变化:电信号→ 化学 信号→ 电 信号。传递方向:单向。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4.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血糖平衡调节中枢。W区受损:失写症;V区受损:失读症;
5.胰岛素: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胰高血糖素: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高考生物重点全归纳
必修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及联系;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
有氧呼吸的原理及过程;
色素的种类,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必修2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孟德尔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伴性遗传的特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遗传信息?D录和翻译的过程;
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的概念。
必修3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生长素发现过程及相关实验;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选择性必修
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基本程序和应用;
7.高考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篇七
1.课堂气氛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有情感,都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情感因素的交织过程中,课堂气氛便形成了。课堂气氛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课堂气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而且在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课堂气氛又会反作用于师生,对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让教师和学生更加积极,使教学效率有效提高,而恶劣的课堂气氛则很可能导致课堂氛围变得越来越糟, 甚至出现教学僵化的现象,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高中生物教师应采取相应办法,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规范的学习环境。
2.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氛围的调节方法
2.1坚持“以学生为本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学习比较枯燥,并且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在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强调“以人为本”,即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基于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调节要符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并恰当地对学生的情绪、思维等展开引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其中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主导者,自然会全身心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的课堂融入程度不好把握,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随之改变。由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与否对教师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优劣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气 氛活跃起 来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变“苦学”为 “乐学”。
在高中, 生物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可以从不断创新和改变教学方法入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由于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实验,因此教师可以基于生物实验进行教学,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及课堂上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生物,进而更加配合教师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再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烘托教学氛围,实现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在创设情境时,集图、文、声、音、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教师应合理运用。
2.3师生之间多互动 ,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从根本上看,课堂气氛是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课堂气氛才会更加和谐、融洽。因此,为了对高中生物课堂气氛有效调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 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虽然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受生物教学性质的影响,目前生物课堂上,学生的地位仍然比较被动,这便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大的交流空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做学生的朋友,多了解、关爱学生,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3.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课堂气氛在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及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只有在一个融洽、轻松、规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和学生才能保持良好心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成果的最优化。因此为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气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虽然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与促进者,在课堂气氛营造和调节上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调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本文首先指出了课堂氛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其次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氛围调节的方法。
8.“植物的激素调节”高考热点例析 篇八
一、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历程
例1 (2013年高考安徽卷)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解析:温特两个实验中的胚芽鞘是否生长,取决于琼脂块上是否放置过胚芽鞘尖端。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扩散到琼脂块,再通过琼脂块进入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促进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和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答案:B
考点知识小结:(1)生长素的发现涉及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所进行的几个经典实验。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2)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既能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又能进行横向运输,即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移动。
(3)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时要注意两看:一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①能则生长;②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二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①若均匀则直立生长;②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例2 (2013年高考大纲卷)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解析: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或喷洒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得到无子果实;同一植物根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低于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单侧光可使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从而使其分布发生变化;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B
考点知识小结:(1)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合成,其作用表现为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这里所强调的生长素浓度的“高”与“低”,可以结合相关曲线模型(见下图)进行解读:①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②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③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m、2m,但促进生长作用相同。
(3)根的向重力性和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向光性和茎的背重力性却只能表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功能。
(4)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也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三、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3 (2013年高考天津卷)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 或酶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解析:根据图解可知,适宜浓度的IAA可以促进的GA1 合成,因此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的IAA,该植株茎内GA1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苗的顶芽,导致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部,影响GA1的合成,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植株内不能合成GA1 ,因此该植株不能恢复正常植株的高度;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茎内GA1含量增加,该豌豆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答案:C
考点知识小结:(1)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各种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协调作用和拮抗作用。前者是指两种或多种激素综合使用时,其效果大于分别单独使用;后者是指两种激素混合使用时,一种激素的效果被另一种激素所抑制。
(2)生长素和赤霉素是控制植物茎伸长的两类主要植物激素。赤霉素可通过增加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来促进植物生长,而生长素通过促进活性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并抑制其失活来维持高水平的赤霉素,从而促进茎节间的伸长,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3)生长素在浓度适宜时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诱导乙烯的合成,但当其浓度过高,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使乙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生长素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时,则开始抑制植物的生长。
四、植物激素作用的实验探究
例4 (2013年高考浙江卷)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解析:对比1组和4组、4组和5组,推知茎伸长受抑制与光照时间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有关;对比5组和6组,推知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因素之一;实验结果没有表明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B
考点知识小结:(1)实验中要运用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变量的控制、对照组的设计、探究结果分析是答题的关键。
(2)实验要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高考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三生物高考知识点06-29
高考生物知识要点总结10-20
高考生物常考特例及易错知识点10-04
初二生物知识点归纳:传染病和免疫08-22
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06-27
天津高考生物试卷分析10-05
高考生物选择题技巧09-06
高考生物复习第6课时09-10
高考生物高频考点18个10-14
17年高中生物高考题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