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2024-09-28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共10篇)

1.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篇一

我国的监督体系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我国监督体系的考题时常出现,有些考生对此不太了解,甚至教师也存在疑惑。比如:

1、(2010年宁夏文综17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在国家机关中,对行政权力具有内部监督功能的是()

①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②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③国家监察部和地方监察机关④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0广东卷28题)2009年颁行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规定》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失职行为实施问责。这一举措表明()

A.政府执政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B.我国已建立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

C.每个公民都有监督权和质询权

D.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这两道题学生在练习时,1题答对率为30%,2题为34%,得分率普遍偏低。为了掌握牢固这方面的知识,现将我国各监督部门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具有监督权,是运用国家权力,代表人民进行监督。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的权力。各级人大在人大会议上听取、审议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对其工作进行肯定或否决。

法院和检察院是司法监督机构,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维护和监督政府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对其他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

监察、审计部门监督是属于政府领导下的行政监督机关,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门是党的纪律监察机构,主要监督管理党员)。

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监督部门,是监督政府、干部公务员行为规范,查处贪污腐败的部门。

人民政协的监督是实行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的监督。

舆论监督虽然没有强制力,但由于其影响面广,受有关部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度高,有时起到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久拖的问题很快解决。如央视《焦点访谈》被中央领导称为“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人大代表的监督,人大代表有质询权,有权根据法律规定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公民监督,公民监督权包括公民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即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力。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如信访部门)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力。

试题分析:

1题,了解以上知识,我们容易判断①②是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故选D.2题,A政府行政不是执政,B观点是错误的,C公民有监督权,人大代表有质询权,所以选D.作者: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高中 张立柱053701

2.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篇二

关键词:企业会计,监督体系

我国正在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 以财会人员独立化、企业化为预定的奋斗目标。不断对《会计法》进行修订, 使其更加趋于完善, 从而健全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目前, 在《会计法》的监督和制约下初具规模的会计监督体系已经形成, 然而, 只依赖《会计法》形成的监督体系, 监督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因此, 会计监督体系应该继续完善, 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一、现行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成

1. 企业内部的监督

企业内部监督主要是指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有利于企业会计工作的审核。企业内部监督应该在企业领导的指导下, 由会计人员负责监督工作, 对财务的收支情况, 记账凭证及会计账簿进行审核, 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2. 国家的监督

国家监督是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监督各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国家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部分, 各个企业必须自觉接受监督, 并把企业内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如实提供给国家财会监督机关。

3. 社会的监督

注册会计师执行社会监督工作, 照法律规定进行社会审计, 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受到委托, 便会对企业财务会计进行审计, 并做出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不服务于企业, 其服务对象为被审计企业的财会资料,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具有法律公正的特点。

二、调查承德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因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受雇于企业负责人, 并受单位负责人的委托进行企业内部监督, 这种上下级的关系, 不能实现财务会计人员及审计人员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 相反成了, 单位负责人对财会人员, 及审计人员的逆向监督。

2. 社会监督实施的问题

社会监督的约束力有限, 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 收到一定效果, 但并不理想。经调查承德企业会计监督体系中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不真实就是其中一项问题。非上市公司, 社会监督更是力不从心, 一般公司不愿意支付审计费用, 审计工作也很难执行, 导致社会监督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 监督力度不够

企业所有者及企业债权人跟企业利益最相关, 他们应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监督力度上存在问题, 首先, 企业会计人员和企业处经营者外的其他人员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其次,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还不够完善, 企业内部人控制等, 企业监督力度远远不够。

三、完善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议

1. 财务会计人员独立化

成立独立的财务会计服务公司, 会计人员不再受雇于企业经营者, 不在只是从事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等财务会计工作的企业会计职员。他们对委托者负责, 依据会计准则, 货币计量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记录。客观公正地向委托单位提供财务、成本、财产经营责任等方面的信息及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存在和委托公司实行双向选择。

2. 管理会计人员企业化

企业设对企业进行内部核算和监督职权的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受雇于企业, 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建立管理会计人员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机制, 刺激管理会计人员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利于提高经济的信息,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 会计服务费又被服务企业支付

财务会计服务公司和被服务公司签订合同, 财务会计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提供服务, 并收取服务费用。财务会计服务公司如其他上市公司一样,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实行优胜劣汰, 提高企业会计服务公司的服务能力。

4. 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的委托权

财务会计人员如果接受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委托, 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 才能在所有利益关系中中立, 而这又是不现实的, 所以有个明确的委托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监事会可以考虑到所有者、经营者、职工、国家的利益, 所以由监事会委托对公司法规进一步修订, 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5. 对违法行为严厉制裁

需要通过市场、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对会计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建立财务会计的诚信体制。完善有关会计方面的法规, 为严格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对造假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 通过信用评价建立信用评价档案, 记录所有的违信行为备案, 并通过媒体、大众舆论, 营造诚实守信, 遵守职业道德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成昆.浅析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业, 2013, 6 (3) :140-141.

[2]林治鑫.关于构建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探讨与分析[J].商情, 2013, 12 (40) :135-136.

[3]张体东.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初探[J].经济视野, 2012, 8 (12) :140-141.

3.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篇三

关键词:完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会计监督体系的缺失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内部监督,即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以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二是社会监督,即社会中介机构给各有关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三是政府监督,即国家会计主管部门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三者相辅相成,但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有关规定明确了其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但在操作中三种监督并没有完全按照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更加弱化了原本就不强的监督职能。监督的基本原理应是制衡和牵制,即通过上下左右的相互制约纠正偏差。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政府监督存在重复进行和职能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形成威慑力,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用。各种监督职责不清,造成检查重复,有了问题相互推诿。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困难重重,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特别是其利益关系依附于本单位和本单位领导人,监督一般很难坚持下去,除非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积极性。社会监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规范的从业环境和不正当市场竞争,难以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作用。所以,薄弱的缺乏严密而系统的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2新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带来的监管挑战

新会计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义为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而可靠性和相关性就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质量特征。新会计准则对二者进行了强调:首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条就对可靠性进行了诠释,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其中还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这些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个重要质量特征。

虽然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给会计监督也带来了挑战:①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降低。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具有不完全性。财政部在发布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其次会计方法是在会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经济事项或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会计方法,目前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和不确定,而《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日趋简约,使会计处理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这种可选择性,给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还有,目前在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矛盾的地方,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②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对于一些重要新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注重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使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但是不可能完全堵住财务报表上所有的漏洞,不可能杜绝某些公司高管操纵利润的冲动和意图。主要表现在信息资产和信息负债很难用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计价模式,如果会计人员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处理会背离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原则,则会低估公司的资产和收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差异。再加上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在执行中本身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本身就有对外夸大自身优势的动机,这样往往造成损益计算不实,虚增利润,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3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

3.1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法可依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对《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切实有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审计准则》,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内部监督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在此技术上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和控制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账务处理流程、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原始记录管理、财产清查、账务收支审批、会计档案保管、财务分析、违纪处理等项制度。采取的有效的控制措施,从原始凭证的索取,到会计报表的核算,规范必须的程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部监督,防止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原始凭证,强制会计人员必须依据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从而形成的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杜绝违法现象的发生。

3.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會计人员素质量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社会不良风气对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存有一定的影响。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势在必行,应制定细致的便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便规范约束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职业道德倾向,促使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理智的心态对待社会,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的诱惑,以减少会计违法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3.4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是企业管理者授意、迫使提供虚假信息的必经之路,以会计为突破口,把住会计这一“关隘”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出台和试行就是针对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督弱化的缺陷,按照“国家(国务院)一会计局(财政部领导)-会计人员(执行监督)-内部人”逐层委托的设想,主要向各级企业中委派独立客观的会计人员来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当局(内部人)的监督,实施会计委派制有利于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强化制约机制,防止管理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搞账外账,遏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3.5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力度和广度全面贯彻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壮大注册会计师队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整顿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在全社会推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以有效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4.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篇四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工作日益显现它在经济中的重要性,社会公众对会计监督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经过我国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并取得长足的发展。2000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法》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都是《会计法》的核心。

但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企业对此认识不够,在一些方面仍然难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出现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弱化,管理松懈的现象。一些单位和个人受经济利益驱动,过分追求自身利益,无视会计制度。企业经营者以权压法、肆意更改企业核算基础,甚至要求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出据虚假财务报告。一些会计人员,因受聘于企业经营者,当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受制于经营者,不能坚持原则,使企业经营业绩不能真实地被反映出来,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随着审计风暴的开展,会计监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加强我国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会计监督概述

会计监督制度是各个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 1 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于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防止国家和单位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保证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等具有积极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定义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法律、法规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会计主体的各项制度,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连续的、及时的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主体效益的目的。

会计监督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监督和成本管理会计监督两个部分。(1)财务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对特定主体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监督会计账簿,监督实物以及款项,监督财务报告以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正确、相关、可靠以及可比,对于违反的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还应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还应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成本管理会计监督。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各项费用的发生和生产经营成本的形成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内部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对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和督促。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大部分。

(二)会计监督的基本步骤 会计监督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

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

(2)保证会计凭证或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对自制原始凭证或外来原始凭证,在传递程序中各联都有相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帐证一致。

(3)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对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如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不仅影响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利益,也会削弱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并影响会计秩序和会计信息质量。

(4)进行财产清查。

通过财产清查,不仅可以改善经营管理,并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财产清查制度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

(5)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

(三)企业决策与会计监督 可以说,会计监督因会计信息的存在而始终贯穿在企业决策的整个过程,从企业决策的准备阶段,在相关会计信息的核算、汇总、加工、分析等环节中,会计监督就已经介入,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原始会计信息本身的可靠性、相关性;在企业决策的形成阶段,会计监督又在决策者行为和决策程序上参与把关;在企业决策的实施阶段,会计监督又渗透于涉及决策实施的各个部门、各种信息来源;在企业决策的调整阶段,又是会计监督为使信息反馈系统的快捷有效保驾护航。

二、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的时期,会计监督尤为重要,《会计法》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目前在很对称,影响了监督的效果。监督的基本原理,一是制衡和牵制,即通过上下左右的相互制约以及时纠正多企业中,会计监督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将从三方面阐述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会计监督主体确认不清

企业人员受聘于企业经营者,要求他们对握有自己“就业权”的企业经营当局所决定的财务收支实施监督,既不符合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基本要求,又缺乏应有的可行性,因而使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受到限制和制约。这种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对称,必然形成监管目标无法实际地得到实现。另外,从我国当前的企业权益结构中,企业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保障极大地依赖于企业经营当局而较少决定于企业所有者,因此,如果会计监督活动有悖于经营当局的利益,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有效监督导致的收益将主要归于企业所有人,而监督活动的风险则有会计人员承担,此种监督收益和监督风险的不对称性,显然形成企业会计人员缺乏实施监督的主动性、自觉性。如果实施监督行为的主体缺乏主动精神,监督弱化的状况当然难以避免。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企业会计人员无法胜任代表企业所有者利益的内部监督主体。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会计监督部门,理论上是完全独立与企业经营者、企业所有者以及社会相关各方的。“完全独立”就意味着不受任何一方的制约,反过来也没有任何权力对任何一方有所制约。只是在接受任何一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委托来对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审计、核查时,因委托关系的存在而负有代理监督主体的责任。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哪部法律法规对民间会计监督部门出具虚假报告的连带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这种监督收益与监督风险不对称性的情况下,民间会计监督部门会倾向于给与更多经济利益的一方,因此出现民间会计监督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与企业经营者勾结进行暗箱操作的现象。尤其当民间会计监督部门接受国家或社会公众的委托时,因没有明确的监督主体,而不能代表监督主体的利益而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二)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企业作为一个会计实体,它的会计监督来自三个方面:政府部门监督、社会会计中介机构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即内部会计监督。计监督体系中前两者是外界对企业实施的监督,而内部会计监督,则是企业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得健康良好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监督。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目前仍有待改进,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

(1)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界定不清,基本机制不合理。相关规定明确了三种监督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但在要求上并没有具体化和体现三者之间应有的差异,导致三种 监督职能混同。其实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以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各种监督职责不清,造成检查重复,有了问题相互推诿。国家行政监督机关权利和义务不一致,职能和责任不偏差;二是威慑,即通过对违纪行为的重罚,使被监督者不敢轻易违规。而现行的会计监督采取普查式、一对一的监督方法,从理论上讲这是最直接也应当是最有效的监督方法,但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避重就轻、轻打轻罚的现象,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2)内部会计监督薄弱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企业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得健康良好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监督,这种监督是自觉的、主动的,由会计人员承担。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多年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直在经济监督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而在促进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保证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中,内部会计监督是基础,所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3)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在政府监督方面,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政府会计行为还未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具有管理对象广泛性和对财政行为依附性的特征,政府直接介入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社会监督方面,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注册会计师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度基础相当脆弱,习惯于“人治”社 6 会模式的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并不十分了解,处在“离不开,信不过”的尴尬境地。

(三)会计监督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目前的《会计法》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忽视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所有者和债权人是企业的利益最相关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必须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但是,《会计法》中却没对其做出相关规定,再加上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企业“内部人控制”等原因,使得其监督权弱化。虽然在《会计法》第四章第三十条还作了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有关会计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监督,并且受国家法律保护。但是从“经济人”假设及其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对自己没有利益的监督是不现实的。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述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章将就如何加强我国会计监督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明确会计监督主体

对监督主体的明确是满足会计监督体系建立的根本,是保证会计 监督独立性的首要因素。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构建国有资产专职管理体系,以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实施监督管理,使企业决策受到制约控制。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说,不应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主体,而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为董事会服务,与企业经营者地位平等,由他们来行使监督主体的权利。对于民间监督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证券商、资信评估事务所等,承担着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签证的职责。只有加强其监督责任与监督风险的对称性,即通过明确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加大对民间监督机构制造虚假报告行为的惩治和打击,责任与经济制裁双管齐下,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最终使民间监督机构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即实际监督主体的利益,达到监督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彻底整顿该行业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之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形成社会监督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会计法》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法律,为强化会计监督,必须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创造一个有效监督的法制环境。应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增加《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法制教育不是一时半时的事情,因此,宣传《会计法》不能靠一、二次检查和培训,必须把宣传教育活动不断继续下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重点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只有先在思想上武装起来,才能在行动中有 所体现。

(2)以《会计法》为基本法,健全和完善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他相关法规。尽快出台“会计法”的实施细则,增强会计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的可操作性。地方也可出台一些与地方特点相结合的地方法规,来配合“会计法”的实施,限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3)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制定出的法律要认真贯彻执行,对于违法违规的行为,一经发现,便要依法严惩,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使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审计人员都能权衡利弊得失,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1)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是在组织和开展会计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如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内部稽核制度以及财产清查制度等,可以使内部会计人员职责明确,将强企业控制,为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打好基础,是会计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与完善。

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注重抓好以下环节:首先,依法建帐。设置会计账册是记录经济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基础。第二,遵守记账规则。这是做到依法建帐的重要保障。设置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都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会计法》对基本的记账规则做出了决定。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完整,是记账规则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三,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单位内部经济监督的要求,制定审计计划管理制度、定期审计制度、自筹基建资金审计制度、报表和档案管理制度、审计人员工作纪律、审计报告制度等,促使内审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面发展。

(2)完善国家监督体系

《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从产权角度看,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代表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经营者的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以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产权所有者对其资产放弃监督,势必造成资产流失,从这种意义上讲应当加强国家监督。从效益考核角度看,国家作为产权所有者,自然注重它的权益、投资报酬率。因此迫使它必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情况以及分配情况。同时要验证它的真实性、可靠性。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也要求国家强化监督职能。加强国家监督,从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习惯的工作方法、监管部门相互配合等方面下大力气,逐步强化监督职能。从产权角度看,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代表以所有者身份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以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监管部门来看,不断完善财政、银行、审计、税务等外部监督体系,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要加强各部门、单位的合作配合,财政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联合检查、抽查,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制定强有力的控制监督和制裁措施,强化企业约束机制。监督的目的和思维方式应从过去单纯的检查,转变到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协调好国家与企事业单位利益方面上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提高政策水平,改进工作方法,深入 10 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在帮助单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

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这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的

(3)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注册会计师是独立于政府和任何企业或经济组织以外的持独立、公正、客观立场的第三者,对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公允性与合法性具有签证职能。从社会广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看,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并接受委托,对有关会计事项如: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法律公证性的审计报告,以此为委托人和有关方面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且其审计工作具有法律公证性,因此,其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财政部门在理顺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培训注册会计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关键要靠规则和约束力。注册会计师再多、水平再高,执业中不守规则,只会发挥负作用。因此,要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必须从执业监管抓起,刹住出具假虚会计报告的歪风,在操作上可由财政部门会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逐一进行审查,一经发现问题,则予以重罚,以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树立执业信誉。结论

会计监督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状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这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地区、部门和国有单位干部考核制度,具有竞争力和接受专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文化需 11 要和氛围,以及商界普遍存在的有关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和法律意识等等,都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支撑系统。只有这些才能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洪民.潘宇.《关于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04,(2):61-62.[2] 胡国强.贾剑锋.廖丹.《对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11):32-34.[3] 庞建婷.《会计监督体制比较之借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3):44-45.[4] 王哲敏.《浅谈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1):34-35.[5] 彭晓洁.《论会计监督》[J].“企业经济”,2003.(12):207-208.[6] 于彩珍.《谈企业内部会计监督》[J].“财会研究”,2003.(6):23-24.[7] 何仪强.《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相应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77-78.[8] 李宏.《企业会计监督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40):17-19.[9] 吴雪贞.侯冰雪.《强化会计监督的若干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4.(54):42-43.[10] 沙洁.《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4.(12):46-47.致谢

5.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预算会计将面临着进一步改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 提出建立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

体系构建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强和支出规模的扩大,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已成为检查、监督、评价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在理论基础、会计核算、报表披露和追踪问效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正确、相关、有用的信息。因此,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促进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始于1988年,虽然一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能够满足财政各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核算制度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较,还滞后很多,在实际执行预算会计时还发现不少问题,所以,预算会计改革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公共财政管理的核心是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政府预算的公正和透明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有准确及时的政府预算会计信息作为支撑,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还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

其次,目前我国虽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严格预算会计体系,但是,预算会计能够报告的信息量还是不够充分。财务信息报告经常是只立足于政府使用,没有考虑公众和其他相关利益使用者的需求,进而使得财务报告经常脱离外部监督;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揭示的财务信息也不全面、不真实,如缺乏社保基金运营的会计信息、负债计量不真实不到位等。

另外,在现今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下,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我们发现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可见,难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解决预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

(一)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

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推动, 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时代背景。“新公共管理”主义倡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 在公共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 从企业化政府的角度定位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 要求政府加强支出成本管理, 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反映政府负债情况, 防范财政风险, 更充分地披露政府财务信息, 增加政府透明度, 因此, 推行政府会计改革, 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政府财政困难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在动力。至20世纪80年代, 发达国家持续的财政扩张政策, 造成巨额财政赤字, 部分国家陷入财政困境,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对投资和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影响本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财政或经济危机促使政府重视整体的财务状况, 重视财政绩效的准确评价和衡量, 重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这必然要求改革政府会计。维护和改善政府形象是改革政府会计的外在动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 新西兰、澳大利亚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此后, 一场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在全世界迅速掀起。目前, 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等都实行了政府会计的改革。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 也在积极研究这方面的改革。此外, 有关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政府会计的改革, 特别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及其公共准则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 使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世界潮流。

(二)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模式

政府会计模式是政府会计实践的示范形式, 按照政府会计与传统的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不同, 将主要国家的政府会计分为德法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三大类。

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 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政府会计实际上只是预算体系的附属物, 政府会计机构直属中央财政部, 是一套独立于所有部门首长的平行行政系统, 是中央政府监督和控制公共财政特别是地方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工具。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记录预算拨款的用途, 进行行政控制, 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才是向议会报告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确认基础传统上采用现金制, 目前也正在向应计制的改革。

美国模式的政府会计以美国为代表, 确认基础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报告倾向于满足实际或潜在的外部使用者的需求。该模式采用基金会计形式来监督预算的执行, 财务会计报告能够满足实际的或潜在的内部及外部使用者的需求, 以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为重任。这种会计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控制和检查限定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和行政的要求, 但缺点是按基金设置会计主体, 基金种类繁多,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比较复杂, 且各项基金不能调剂使用, 造成政府单位财务的浪费。

英国模式的政府会计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预算。政府的所有活动都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预算本身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这一模式。以英国为例, 它将会计确认基础从现金制转向应计制的改革已初步成功, 除少数几个政府部门仍处于过渡阶段外,其他中央预算单位、地方政府部门和提供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单位在内的预算单位都采用了应计制进行核算及编制财务报告, 并且即将实现全面的政府会计报表合并。

三、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从目前我国的政治环境来看,我国的政府会计模式应该是有着完整框架结构,能够提供政府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成果及现金流量信息,广泛体现政府的受托责任,并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从中获取信息制定有用决策,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政府会计模式。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第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得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构建固定资产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者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这些情况的变化要求对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模式进行相应的修改,特别是如何反映资金在支出机构中的流动是一个基础而关键的问题。

第二、发展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也出现了“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会计分散核算”两种情况。事实上在这两种模式之外,应该发展一种更为均衡的混合模式,即“集中核算为主,分散核算为辅”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合理地界定会计主体,保证核心部门和支出机构之间的信息均衡,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资金的监控使用效率予以保障。

第三、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及透明度建设 对于许多国际组织来说,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和透明度都是他们强调的内容,这涉及到政府会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国政府会计几乎没有体现的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都有一个最基础的要求,那就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现阶段我们能够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强调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为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创造条件,这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做法。

第四、构建新的政府会计核算周期模式

我国政府会计应该建立一种“以支出周期为会计核算对象,以会计实体构造组织框架”的新型模式。这一模式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从国库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业务核心,打破原有的“三分立”格局。同时这也是一种较为缓和的改革手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结合其他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数据系统,为逐步引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更为国际化的政府会计模式做好了准备。

主要文献

6.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篇六

社会保障体系的财务会计审核工作主要表现在各个机构是按照相应的会计条例和原则来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作为社保部门必须要统一标准,还要设置相应的社保财务审核部门和征缴部门,在设置的过程中,各个机构必须要将这一界限划分清楚,将实际的资金开销与所征缴的费用结合,做到相辅相成,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做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内容不规范

会计报表极其混乱,缺乏统一性,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十分严重的问题。财务报表之所以过于混乱,主要是由于这些报表示不同的机构所产生的,报表中许多的指標与实际的标准严重不符,导致老会计报表流于形式,无法从报表中了解到机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就不能够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对于社保体系的构建是极其不利的,没有科学的数据作为社保体系构建的依据,财务会计核算对于社保体系的构建甚至形成了阻碍。

(二)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亟待完善

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导致了财务会计无法对社保基金的存储、收缴和支出进行详细的核算,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也无法发挥作用。在记账的方式上也没有进行统一,缺乏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这与我国的宏观调控是相悖的。我国的社保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必须要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纳入到政府的财务体系中来,使得社保基金会计核算的过程能够被准确地把握,与政府的财务会计核算是相适应的。除此之外,还要保证社会保障的支出与征缴是平衡的,保证财务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方法

(一)确定社会保障的会计分类和范畴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转型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明确不同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有着极大的差异,会计审核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社会福利会计审核是针对社会群体的福利待遇资金而产生的,而社会保证会计审核主要是针对社会保险的资金而建立的,社会救助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社会的救助资金而产生的。因此,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性质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我国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自身的原因,社会保险的财务会计核算依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社会保险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占有着较高的比重,根据具体的分析可以得知,社会保障体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在个人和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中发挥着预算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保险财务会计核算才能够真正的作为独立的方式来进行审核。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核算任务

社会保障基金在支出和征收的过程中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这是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基础。无论社会保障基金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基金,都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法规来开展工作。因此社会保障基金财务会计核算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政策条例和标准来进行核算,保证资金运转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操作符合国家的规定,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三、结束语

曾几何时,社会保障体系一度称作为确保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保护伞”与“缓冲带”,将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工作铺平了道路,倘若没有一个具有实效性的社保体系,那么社会经济体系就失去平衡。怎样将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里会计审核工作逐步完善起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是如今国内社保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琳.企业环境会计及其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

7.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体系,管理体制,财务管理

1 会计监督体系问题

1.1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备, 监督功能缺失

我国现行的会计监督体系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 现行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社会审计不规范。我国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挂靠在各主管部门, 事务所与挂靠的主管部门在人事管理、资金投入、收益分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这种体制不利于保证社会审计的独立性。政府监督存在重复进行和职能不到位的问题。各种监督职责不清造成重复检查, 增加被查单位负担, 有了问题却相互推诱。政府监督没有形成威慑力, 影响了政府监督的实际效果。

1.2 会计系统缺乏监督职能和监督动力

在现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下, 国企经理人员掌握着企业经营管理权,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要在企业管理系统中运行, 负责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会计人员是由经理人员聘用的, 其权力是由经理人员赋予的, 会计人员在企业组织体系中与经理人员处千不同的权力层次, 在行政职能上不具备监督经理人员的权能。在监督动力问题方面, 会计人员和其他职工一样, 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 从理论上讲应该具有监督经理人员的动力, 但现有的制度安排又使其不得不放弃监督。

1.3 缺乏会计信息公开制度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公开性, 影响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判断, 降低了银行信贷决策和政府决策的效率;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性, 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合理地区分国有企业的好与坏, 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监督效率。我国审计工作要求对会计凭证逐笔审查其真实性, 对资产逐项清点, 要求做到账实、账款、账据、账账、账表五相符。然而, 由于会计原始凭证数量庞大, 来源复杂, 逐笔审查实际很难做到, 只能采取抽查和重点调查的方式。

2 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目标

会计监督体系建立的具体目标有: (l) 通过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作,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本身的真实、准确和实时, 解决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 在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之后, 会计监督体系还要保证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和及时的披露, 以杜绝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 保证所有证券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建立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 (3) 监督手段应以事前预防为主。 (4对重大异常现象和违规行为有快速、有力的反应能力。

3 对会计监督模式的构造

(1) 监事会模式对于企业监事会这种监督模式, 具体的做法可以在国有控股公司总裁下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该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组织对整个控股公司范围内的国有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和财务监督。对于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 监督要以经常性监督和定期性监督相结合, 国有控股公司总裁下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外派代表进驻企业监事会, 代表国家出资者行使会计监督权和财务监督权。此外, 代表国家出资者的定期监督则采取由国有控股公司总裁下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定期组织审计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2) 会计委派制模式。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 加之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很容易产生经营者以牺牲所有者利益为代价, 所以, 现代企业制度下, 既要给经营者合法的、独立的经营权, 但也不能放松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 (3) 财务总监委派模式。对于特大型、大中型企业可以试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可以由国有控股公司直接委派, 或由国有企业董事会聘任, 报经国有控股公司批准。

4 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

4.1 外部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体系需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的审计和评估, 来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政府职能部门也是企业外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上市公司, 其外部监督体系中还包括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 即需通过加强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管, 来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及时、规范;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工作, 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做到事前预防, 同时加强证监会的全面监控能力, 对出现的重点事件和重大情况进行迅速和有力的调查处理, 涉及违规的, 一经查实, 要做出严厉的查处。

4.2 内部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体系的作用是通过一整套严密规范的会计制度建设, 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加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来保证由高级管理人员向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所依据的各项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填制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各公司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 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相互核对, 以保证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

4.3 经营者会计监督

经营者会计监督则可以按不同层次进一步分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和单位其他部门的会计监督等。单位负责人可能有为了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再加上单位负责人具有控制会计政策选择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独特权利, 更为这种动机创造了有利条件。管理会计人员由经营者委任, 管理会计内部化为经营者服务, 由经营者进行约束, 而财务会计外部化, 财务会计人员由经营者以外的部门委派, 这样国有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由代表国家所有者利益的部门委派。

4.4 建立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首先, 制定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规范, 约束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和报告的行为, 使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成为公开可以获得的信息。其次, 选择或建立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公开的渠道, 如专门的网站。再次, 建立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数据库, 并予以公开。最后, 开辟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讨论区, 允许公众公开发表质询和研究报告。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企业因不同目的而随意调整会计报表的问题。

5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针对当前会计监督控制中所出现的普遍问题来看, 在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要加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等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人员处于财务管理中心的位置,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优劣, 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还有就是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 这个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及时的发现问题,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积极推进会计监督体系和财务管理水平一体化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竹泉, 安春娟.会计监督概念探析与制度创新[J].2004.

[2]陈国挥, 陆建桥.企业产权组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J].会计研究, 1996.

8.浅析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 篇八

【关键词】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必要性;内容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得以不断深入,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农村集体资金的安全性,则需要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机制进一步进行探索,这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而且对于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需要进一步对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完善

当前我国各项会计工作都需要遵循《会计法》,在《会计法》指导下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说《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开展的母法。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地位,而《会计法》在制定过程中不能对各种性质的经济组织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进行规定,其主要是对政府机关和企业作为约束对象,对其他经济组织只是进行了必要的兼顾。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在《会计法》中对其涉及的较少。这就导致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很难有效的对《会计法》进行参照。目前国家虽然颁布了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但在制定中并没有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和农村财务会计监督有所规定,从而导致财务会计制度上的盲区。尽管当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和监督工作都得以进一步加强,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欠缺规范性和系统性。所以需要加快推动农村财力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更好的推动农村的经济的健康发展。

2.需要加快对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加快了向市场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农村村集体的收支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体系及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内控制度,确保建立新型的农经监管体系,以便于更好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内容

1.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监督主体

在相关会计工作规范中对于会计监督有明确的规定,其指出在单位经济活动中由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进行会计监督,村集体组织同样受此规范的约束,但其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村集体不属于国家基层政权,所以只进行村会计和出纳的设置,而不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由村会计人员对村内部实施会计监督职责。

其次,目前我国村集体实行村民自治,更重视基层民主的发展,作为村委会其对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单具有依法办理的权利和义务。部分有条件的村可以在村民会计领导下进行审计监督委员会的设置,通过审计监督委员会来对村财务和村干部进行监督权的行使。作为审计监督委员会其所拥有的权利是村民会议赋予的,所以其需要对村民会议进行责任,将其工作情况向村民会议进行报告。

最后,对村集体会计进行监督还可以由财政、农经、税务和审计等相关部门来进行。另外,还可以将审计经济业务的职责委托给注册会计师,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监督。

无论是村会计人员、审计监督委员会、实施国家监督的相关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都是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监督主体,而且各自所进行的监督都相辅相成。群众监督是与以上四个监督主体的监督相脱离的,其属于第三者的监督,具有更多的优势。

2.监督依据

在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过程中,各监督主体进行监督过程中都需要有必要的依据。通常情况下监督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种,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村集体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村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这就需要国家在进行各种财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制定时,需要充分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在各项统一制度中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融入其中,在各项规定中都能够有所涉及。但作为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则需要在确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一的制度来进行村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出,确保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更加规范和系统。

3.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监督内容

在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需要严格依照相关会计规定的内容进行,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监督、会计账薄监督、实物款项监督、,财务报告人监督,财务收支监督,同时还需要对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而作为审计监督委员会,在履行上述监督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村集体组织财务公开、农民负担、土地流转及群众关心的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事项进行有效的监督。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还需要接受财政、审计、纪委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对其如实进行提供相关账册及凭证、报表及资料,不能对其进行隐匿和谎报。对于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做好配合默契工作,确保其所出具的会计报告具有有效性和真实性。

三、结束语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维护农村的安定团结和广大村民切身利益,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的会计监督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村集体经济会计监督工作,就必须加强农村经管队伍的建设,完善各项内部监督制度,健全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推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肖松.浅议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J].商场现代化,2010(30).

9.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篇九

摘要:在会计发展史上,自从有了会计核算,便随之产生了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离开了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必将陷入盲目性。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早在1985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中就已有规定,2000年新修订的《会计法》又对会计监督的方式、监督内容、处理办法作了进一步明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的紧迫性越发明显。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监督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工作面临新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目前的会计监督现状却令人忧虑,大量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单位内部职务犯罪的案例等充分表明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不利现状和加强会计监督的紧迫性。会计监督的地位越来越微妙化。因为会计监督和审计的再监督不同,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建立在会计监督之上的。

会计监督的地位决定了其必须从本企业经济利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的控制、分析和审查。而审计监督往往是在企业外部,利用抽样等方法,来检查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客观公允,并出具意见书。会计监督和行政管理监督也不同。同样道理,会计监督也不等同于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么把会计监督放大化,替代了上述的种种监督,有越俎代庖之嫌;要么完全放弃了监督,有名无实。

二、市场经济中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企业不规范经济行为也大量涌现,经济违犯罪方式多样,而会计信息失真,侵害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在会计控制方面,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得力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在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不高是会计监督弱化的内在原因。在外部监督方面,国家监督的乏力与社会监督的不到位,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直接原因。对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一)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比如,新的《会计法》业已颁布,但相关配套法规没有跟上。在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诸多事件,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但却没有法律条款对当事责任人进行制裁,使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二)企业会计监督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已难以协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

改革使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要求按自己的意志支配其资产,决定其财务制度标准。当企业财务自主权要求下的行为与国家的规定差异较大时,原有监督体系在协调双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三)企业会计监督已不能有效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不受侵犯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会计监督作为企业财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听从经营者的指令,当经营指令所有者的权益发生背离时,会计人员通常以经营者的指令为主,因而常常损害所有者的权益。

(四)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以致会计制度混乱,循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

(五)会计人员和会计中介机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应有赖以运行的游戏规则,但仅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则发生碰撞时,只有进行诚信教育,才有助于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仅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提取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会计中介机构也存在私自许可其他机构使用自己名义出具验资报告的情况、商业贿赂、超范围做借贷业务、明目张胆做假账等违规现象,需要财政、审计、工商和税务等部门通力协作予以纠正。

三、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议

(一)必须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以准确的定位 由于会计人员不具备独立地位,从而使其监督软弱无力。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机能和实际效用看,准确的定位应当是内部控制。以企业单位而言,会计监督应当是由会计人员行使的、对投资人负责的、以保证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符合既定政策和目标的内部控制。从这一定位出发、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形式和要求应当是:一般单位由会计人员行使的会计监督主要对投资人负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营者有制衡作用。对国有单位,政府部门可以投资者身份赋予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即由政府部门直接委派国有单位的会计负责人,以使会计人员处于相对投资独立的地位,以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对各经济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由各单位负责人来承担。会计人员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多元利益主体,即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劳动者任何一方,也不能处于多元利益的边缘,只能以第三者的独立身份出现,从而使会计人员可以排除干扰,依法办事,正确履行会计职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三)政府监督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

从现实情况看,对基层单位监督检查重复较多。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如果税务监督的职能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各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担当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审计监督主要承担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应当与财政部门有明确的分工,避免重复;财政、税务、审计监督应当加大对单位违反财务和会计制度行为的处罚力度,树立监督权威。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同时应当完善地区、部门和国有单位的干部考核制度,将财务管理水平与单位评先、领导晋职紧密结合。

(四)加强管理,督促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

近几年,财政部门在理顺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培训会计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监管,关键要靠规则和约束力。注册会计师再多,水平再高,执业中不守规则,只会起副作用,必须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抓起,刹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歪风。在操作上,可以由财政部门会同证劵监督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逐一进行审查,一经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即予以重罚。

10.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 篇十

专业论文

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政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中心为各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和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现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规范和加强会计监督,更好地做好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会计监督;问题 ;措施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政管理模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先是从源头上控制了预算内资金乱支滥用、预算外收入体外循环等情况,其次尽可能的阻止了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浪费国家资金问题的发生,同时加强了财政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在会计集中核算下的会计监督也更加具有独立性。但目前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详细分析出现的弊端,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加强会计监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会计集中核算认识不到位,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

随着会计集中核算的逐步实践,不断明确会计集中核算被赋予的职能,以及如何实现这些职能,这不是在一朝一夕所能够达成的。最初成立会计集中核算部门的宗旨是:规范资金支出和不做假账,所以在普遍认识上人们认为只要按照设置的会计集中核算部门来对企业进行统一的算账、记账就可以达到最初的宗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忽略了会计记账核算中的其他职能运转。作为核算中心一旦没有科学、合理、详细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会计监督缺乏具体、易于把握的标准,对预算单位支付的申请是否符合预算执行具体要求,以及占用何种经费指标不是了解得十分清楚,单从票据的规范性、合法性判断经济业务的合理、合法是很不严谨的,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会计核算不够准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分离,报账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由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脱节,核算会计独立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仍在原单位进行,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和开支项目及资金来源、性质并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单位的专项经费及往来款。核算监督工作归核算中心执行后,原单位财务管理积极性受到抑制,财管理效率下降,不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二是由于报账员素质不高。从主体集中核算的单位看,绝大多数报账员是由原来的出纳担任,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并不熟悉,报账时往往不能准确填写资金来源、性质、开支渠道。这二大因素直接制约着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往往造成会计帐务处理不当,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缺乏可行的、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

在费用支出的审核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目前执行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规定的标准,与现行实际开支出入很大,由于报账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执行,导致单位津贴、补贴发放项目五花八门、标准不一。针对招待费、差旅费、补助、奖金等超标准或者自立名目发放福利、补助、奖励的现象,会计核算中心很难把握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尺度,经常发生对某一支出项目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从而不便于会计核算中心平衡和协调各种财务关系。

二、如何规范和加强会计监督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改革是在新修订的《会计法》开始执行之后产生发展起来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建设,明确财政监督对象和法律责任主体,对已有的、内容模糊的有关会计规定要进一步丰富和细化。还要从各地的消费情况出发,重新制定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支出标准。这样不仅严肃了财经纪律,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心的业务处理和会计监督;另一方面也平衡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便于报账单位有效地开展工作。

2.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既是一项财政体制改革,也是一项从源头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理腐败的政治任务,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部门精诚协作才能完成。在协调运作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财政、税务部门的联系,建立一套完整的票据举报、取证、查处制度。针对收支票据的鉴定、什么开支应用什么类型的发票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对会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可疑票据,及时与票据发放管理单位进行信息沟通,提供查处违规使用票据的线索;另一方面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的沟通协作,建立违规、违纪预警制度。针对某项开支的规定范围和标准等进行交流学习,掌握政策,以利干对各报账单位的会计监督。

3.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更应加强单位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往来款项及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为确保报账单位账实相符,首先应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统一固定资产的人账口径;其次是严格落实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及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制度,做到人账时验收,领用、报废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相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最后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盘点清查制度,由国资管理部门、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单位联手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4.建立委派会计激励和约束机制

为充分调动委派会计监督工作积极性,针对委派会计的考核应采取量化考评机制,考评内容包括会计监督把关情况、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廉政等方面的情况。会计管理机构每年应对委派会计考核1一2次,把委派会计的经济利益与委派会计的工作结果挂钩,从而形成积极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上一篇:新生杯乒乓球比赛下一篇:无锡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商标战略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的实施意见(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