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2024-06-20

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精选17篇)

1.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一

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些束缚,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初中阶段音乐注意稳定性呈现提高的趋势。在初一到初二的过渡时期,提高较为显著。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丰富的想象可以激活大脑思维,音乐的想象是听觉表象同视觉表象的转换过程,我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

象空间。如以幻想为前提,用”图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或在”律动”中,体验音乐;或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或创造性地玩打击乐器,感受乐器带来的喜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

音乐想象是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记忆储存积累的许多声音表象,经过音乐思维产生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想象力不仅可以通过标题音乐进行想象,还可以找一些无标题音乐,如视唱、各种练习曲,使学生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另在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之前让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词内涵,说出歌曲的情绪,或借助画面、道具想象音乐要表现的内容、情绪,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很好办法。让生活的感悟先

走进音乐,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思维的过程主要是打破与重新优化建构。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提问,这首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音色、力度、速度,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同时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受到限制,往往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现今的教育氛围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创造行为抱有偏见,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而现代教育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欢乐,才能真正学好音乐。观念转变

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了。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求知欲,尽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教师必须确信每位学生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的积极性。遵循规律,全面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表现力。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

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当然,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不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展示后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歌声、舒展优美的舞姿、高雅端庄的气质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善表现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他所表现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的表现自己。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表现空间,成立合唱团、话剧文学社。定期的特长展示、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都是提供学生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音乐会、电视晚会,注意观察,深刻体会艺术家演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精华,了解音乐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创设创新氛围,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作时机、激发学生扑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如学习歌曲《鼓浪屿之波》,为了快速记忆歌词,让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结果很多学生不仅运用了联想还运用了肢体语言帮助记忆,我抓住契机,干脆让学生演双簧,连说带演,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歌曲、歌词的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扑捉灵感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创新的快乐。如在表现作品时,学

生可用舞蹈、打击乐器伴奏,也可用诗歌、故事、绘画等表现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思想主张以鼓励为主在他们自我表现的活动中尽量不干预,并给予正面的评价。教师要激发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积极参与,实现师生和谐互动。

2.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二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不能单纯停留在那种先练打节奏, 接着唱音符, 然后读歌词, 最后学唱歌的老套教学法上。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逐渐转向以感受、鉴赏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歌曲、乐曲。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 这一方法的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大、吸引力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普通具有一种猎奇心理, 新奇、直观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欲望, 而媒体直观的教学恰恰能满足学生这一需求, 现在音乐课淡化了技能训练, 强化了审美创造、实践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想象力、创造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大了音乐教学的容量, 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要适时广泛地运用, 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的教育潜力,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魄力,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歌唱中, 许多学生五音不全、节奏不准、强弱不分, 这些薄弱环节, 学生感到抽象难懂, 兴趣索然。教师应借助媒体的直观性, 形象生动地启发引导。如在讲音阶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地感受到音阶成级高不等的阶梯形, 并向学生说明音的阶梯与普通阶梯的区别, 再强调音高的顺序排列及mi fa si do间的半音关系, 然后教师在琴上弹奏音阶, 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增添了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也易于记忆。

二、加强形象化教学, 增强意境美

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中, 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被注重的, 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歌词内容, 进入歌词意境。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 浸润学生的心灵, 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 从而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 达到心灵的美化, 情感的升华。以歌曲《云》为例:白云白, 蓝天蓝, 好像海里飘帆船, 帆船帆船装的什么, 走得这样慢?不装鱼, 不装虾, 装的都是小雨点, 雨点儿雨点儿落下来, 快快浇麦田。这甜美的音色, 轻柔的节奏, 诗一般的意境, 向学生描绘了一幅蓝天、白云、春雨、田野的春景图。在这优美的朗诵韵律的激发下进行歌唱, 定能收到声情并茂的结果。

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 也是人类表达感情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唱歌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 培养音乐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 音乐教学必须形象化, 教学语言儿童话, 这样低年级儿童易于接受。如:《小毛驴爬山坡》这首歌曲, 生动地描绘了小毛驴悄皮活泼的神态与小主人焦急的心情, 老师在范唱时要将小主人与小毛驴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与神态, 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种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非常喜欢。

三、采用竞赛的授课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用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荣誉感。在班内召开“班级音乐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让学生自己表演节目, 可以是独唱、舞蹈、音乐小品、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来表现自己, 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 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演出形式。在校内可在班级之间进行比赛, 通过比赛可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比赛中互相进行比较, 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展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建立自信, 促进音乐感知, 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总结,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 并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发展。

四、歌舞结合, 情趣盎然

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歌唱技能的练习, 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音乐绝不是孤立的节奏, 它是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节奏错综复杂, 有简有繁, 有疏有密, 加上层出不穷的发展变化, 扩大缩小, 分裂综合……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

感受是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模仿是拓宽思维空间, 改善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 从音乐要素入手, 让他们模仿体验, 尽情地拍手、跺脚, 有节奏地移动脚步和转动身体, 把情感完全融入到乐曲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增加了情感的体验, 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的可能空间, 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感, 从而发展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的表现能力。

在音乐课上, 简单的唱歌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所以在教学中, 一边唱歌, 一边模仿各种动作, 这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在教唱《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这首歌曲时, 根据小动物可爱的形象, 结合歌曲的内容, 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 这样一来, 边歌边舞, 使小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仿佛是一群小动物在课堂上欢快的舞蹈, 那使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

五、用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节术, 在音乐教学中, 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应重视音乐实践的创造过程, 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音乐是情感艺术, 又是听觉艺术。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 激发兴趣。在唱游中感受音乐, 在表演中理解音乐。

从体验入手, 从感性出发, 是音乐探究的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做法。概括一点说, 要有娱乐性和游戏性。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忘掉自己,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游戏中去, 他们往往能够达到自我超越, 得到一些平常不曾得到的启示, 获得一些平常无法获得的经验, 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可以说, 游戏就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实验室。

3.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的音乐学习中,兴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关键就在于学习兴趣是否被激起。在浩瀚无边的音乐海洋中,只有拥有一条兴趣的小舟,才能其乐无穷地畅游和探索。

一、兴趣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

托尔斯泰曾强调,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课堂有其特殊性,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

1.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音乐兴趣是诱发个体产生音乐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音乐兴趣一旦产生,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向音乐学习,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探究的冲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有兴趣,往往成为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2.兴趣加深审美体验

音乐兴趣带有很强的情感性,能够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联想丰富,产生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中,由音乐兴趣所激起的音乐情感体验,往往会在学生之间互相感染,互相传递,互相交融。例如在音乐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一些学生唱歌,另一些学生打节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兴趣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音乐学习中,兴趣是学生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生音乐审美心理成长的催化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审美体验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二、中学生音乐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中学生,身心都在迅速、茁壮地成长,他们的音乐心理也因生理方面的变化而对音乐兴趣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歌曲,能够很快学会,会“百听不厌”,而听到不喜欢的歌曲就一味排斥。大部分学生一听到中国戏曲或民间说唱音乐,就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表情,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则跟着旋律手舞足蹈,又哼又唱。初中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具有过渡性,他们对音乐的认知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之中,处于学龄中期的中学生心理上的波动性比高中生更加明显,他们的情感更具有冲动性。

2.学校因素

首先,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兴趣。如果教师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逐渐使一些原本喜爱音乐的学生从自己手中“流失”。其次,学校教学条件的影响。音乐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试想,在基本音乐器材都不具备的学校中,何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培养孩子早期音乐兴趣的最佳环境,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有益于培养孩子健康的音乐兴趣。现代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证明,家庭的音乐氛围、家长的音乐爱好及职业和文化水平对孩子的情操、性格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家庭有着良好的音乐氛围,孩子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的乐器并得到专业的指导。这些学生音乐兴趣的广度和深度优于其他同学,音乐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激发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对策

1.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欢快、愉悦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美感之中,第一时间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如:欣赏作品《春江花月夜》可用多媒体将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随风摇曳的花枝、花叶,色彩斑斓的花瓣画面显示在屏幕上;欣赏《二泉映月》时,可先介绍作者的沧桑经历和坎坷命运,再播放音乐,就可收到学生对音乐艺术表现力的认识效果,引起学生心灵共鸣。

2.发挥课堂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讲,课堂教学的影响有教材、教师、教学过程几方面。优秀的教材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所以教师应该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使学生吸收到教材的精髓并从中受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是音乐教学的实施者。在课堂上,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学生。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同路人”和“引路人”。教学过程是影响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直接通道。

3.引导实践探索,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的音乐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加深并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要紧紧握住音符这把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使其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四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过去十年来的音乐教学中,我深深感到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重乐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从而使许多感性重于理性的小学生对音乐课始爱终弃。所以,我认为要培养学习音乐课的兴趣,必须从调整教学计划,革新教学方法入手。我个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平时音乐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乐趣。

例如,我在《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的教学导入时,先是用慈爱的表情、期盼的眼神、温和的语言编讲《游子吟》故事,并配以计算机制作的幻灯片,创设母子情深的意境,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入角色,用心灵去感受、触摸诗歌中妈妈的爱,真正体验歌曲意境中所蕴涵的艺术美。其次,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日常生活中妈妈慈爱的神情、妈妈轻柔的歌声、妈妈温柔的爱抚、妈妈温暖的怀抱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达到精神境界上和谐共鸣,进而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我还鼓励学生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奇,上课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在教学中我还较多的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把单一的音乐课堂教学提高为

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课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器乐课教学中,我极力主张学生把自己的头、口、手、脚作为课堂上的教辅工具,通过有节拍的摆头、拍手、跺脚、吹口哨等形式参与课堂活动,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歌曲教学中,歌词记忆一直是低段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切实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我常常采用在黑板上画简笔图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先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构想图画内容,然后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做到了音乐与美术的整合,使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此之外,我还常常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记忆歌词,例如在教学《上学歌》、《拉拉钩》等歌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手摸演出红太阳、白云彩、花、小鸟、生气、小指头等简单的舞蹈动作来帮助记忆歌词,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枯燥无味的歌词记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3、采用适时的激励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几乎每节课我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随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摸摸孩子的头或亲亲他的额头,或在孩子的课本目录上画上红五星。有时侯我还会把受到表扬的学生姓名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并号召其他同学向

5.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篇五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我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让我的音乐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多年来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感觉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

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

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

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好像上楼梯,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钢琴曲《骑竹马》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风趣地表现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谐谑情绪。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儿童比赛骑竹马时的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举手表示出中间部分的音乐。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

听一堂好课,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它像观赏一幅名画,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它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它像品味龙井茶,回味无穷。

6.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中同样适用,只有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而农村学校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少,部分教师又不是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学方法老套、成人化,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不但没有兴趣,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如何让农村的孩子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就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不断加强学法指导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农村的孩子,性格相对内向一些,对老师更敬畏,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不敢畅所欲言、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协作者,组织学生进行积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成为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让学生与自己走得更近,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期师而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期待!

二、寓教于乐,诱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知识面窄,见识少,对音乐的理解力也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诱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例如:在上小学低段的《打花巴掌》这首歌时,我首先设置情境,问学生平时都喜欢什么样的游戏,然后将学生引导到我们这儿玩的一种拍手游戏上来。当孩子玩完了这种游戏后,就告诉他们,北方的小朋友也玩这样的游戏,可是他们不叫“拍手游戏”,而叫“打花巴掌”。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与“打花巴掌”这个游戏有关的歌曲,学会了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边唱歌边玩游戏。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再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很期待学会了歌曲玩游戏,所以学得很认真,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进入了游戏环节。课后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又补充了丢手绢、躲猫猫等具有游戏性的歌曲让学生欣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了游戏这一主题。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传统的音乐教学多以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老师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就觉得很枯燥,结果大多数学生学起音乐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教师能主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摒弃以讲、灌为主的教学方法,将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法、小组学习法、鼓励法等方法相互结合,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就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中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小学第三册《卖报歌》的教学活动中,首先采用直观法,让学生观看以前重庆小报童卖报的视频,再用听唱法进行歌曲教学,最后以小组教学法、表演法进行拓展训练,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怎么表演《卖报歌》。孩子们通过讨论,确定了谁扮演发报人、谁扮演小报童、谁扮演卖报人等,并经过小组尝试,最后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又用鼓励法,对表演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并在小组积分上给他们加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能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要教会学生几首歌、教给学生必要的音乐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与音乐审美能力,让孩子保持终身学习音乐、喜欢音乐的兴趣。所以,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年龄、性别和教材的特点,尝试教给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以便能长久地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能力。例如:在低段教学时,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编律动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在欣赏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想像和模仿各种动物动作和叫声,体会音乐中描绘的音乐形象,从而在音乐中感受快乐;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可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一起探究、练习、互帮互助,达到提升音乐素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

7.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七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学生以专业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业为目标, “功利主义思想”、“职业技能至上”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人文素养底气不足, 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强, 文化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缺乏, 部分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很突出, 但综合素质和能力略有逊色, 甚至“先天不足”, 从而影响和制约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音乐欣赏作为培养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方面, 能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品格;另一方面, 能发展人的音乐听觉、敏捷思维、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美的鉴别力、让思想得到启迪。因此, 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不仅是高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二、高职学生音乐素质及音乐欣赏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音乐知识缺乏, 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能力较差的现象。笔者所处院校曾邀请中央民族交响乐团、省交响乐团等来校演出, 但很多大学生却因为音乐鉴赏能力有限只能“闻乐兴叹”。这种现象绝非个例, 笔者认为, 造成目前学生音乐素质差、音乐欣赏能力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 音

乐课都没有得到社会、学校、老师、家长, 甚至学生自身的足够重视,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 成为惯例和必然, 音乐教育则成为了“讲来重要”、“学来次要”、“考来不要”的陪衬品。因此决定了今天学生没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欣赏水平。

2、通俗流行音乐对校园文化冲击力强。

社会上许多格调不高、甚至品位浅薄、低俗的音乐大量冲击校园, 其“爱恨情缘”充斥其间。这类音乐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和诱惑力, 但大多数只为满足听觉需要和刺激, 音乐根本并没有多少欣赏价值。

3、社会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和宣传较少。

社会上对高雅艺术相对漠视, 反而流行音乐却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品位平淡甚至低下的音乐迎合了部分“潮人”的趣味, 但却丧失了艺术最为本质的东西, 这值得教育者深思。

三、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1、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要加学生的音乐教育, 注重人的全面培养, 政府教育部门就要舍得对音乐教育投资, 各级各类学校应配备相应的音乐教学师资和设备, 切实把音乐教育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

2、将美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笔者所处院校就尝试性地将美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美育与音乐欣赏》, 将其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经过教学实践证明, 将美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3、社会和学校应形成合力, 营造有利的音乐教育环境。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把音乐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 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实际设立“文艺中心”或“艺教中心”, 加强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建设和课程建设, 从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史、音乐欣赏等方面,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理解和欣赏能力。

4、加大音乐知识的宣传, 营造健康高雅的音乐氛围。

学校应合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 向学生广泛宣传和推荐优秀音乐作品。还可以定期邀请专业乐团来校演出, 通过橱窗、板报等形式讲解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欣赏知识等,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响乐、协奏曲、歌剧等, 在校园营造健康高雅的音乐氛围。

四、提高和培养高职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

1、以学习要素把握音乐。

音乐有其独特的语言要素, 如旋律、节奏、曲式、调式、和声、音色、速度等。比如根据节奏的特点可以辨别是进行曲还是圆舞曲;根据旋律的变化捕捉乐曲中隐含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根据大三和旋与小三和旋的不同, 感受刚强、坚决、稳定、洪亮以及柔美、舒缓、温和、恬静情绪。因此, 在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 应根据不同的音乐语言要素为切入点, 为学生在音乐基础理论层面做好解读。

2、以文化背景理解音乐。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宣泄的表达形式, 在欣赏乐曲时应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如作品的时代精神、作家生平、风格流派、创作个性、创作意图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深刻地领会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感情特点、思想内涵, 为进一步熟悉和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3、以作品分析体会音乐。

指导学生细心倾听和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发展变化过程等, 通过分析体会乐曲的整体内容, 感受作品要表达的深刻感情。如《黄河大合唱》节奏强烈、旋律气势磅礴, 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二胡曲目《二泉映月》旋律哀怨深沉又激昂悲愤, 是艺术家阿炳倾诉自己人生苦难遭遇, 表达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和抗争;《游击队之歌》节奏轻松, 旋律轻快灵巧, 体现了八路军游击队灵活机动的战斗策略等。

4、以联想、想象感受音乐。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性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倾听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学生会联想到美轮美奂的江南春色、小桥流水、绿草茵茵、牧童骑牛、手拿短笛、怡然自得;倾听中国民间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学生会联想到春光明媚的大森林里百鸟争鸣的自然生动场景。通过联想想象所产生的思维创造活动, 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5、以文艺活动丰富音乐。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组织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 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舞蹈比赛、健美操大赛、乐配诗朗诵大赛、小品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 让学生投身其中, 在欣赏和感受的同时加深对音乐的再体验。

总之, 音乐欣赏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内蕴发展深化的过程, 是形象感知与情感活力的直觉化与体悟式的理解, 这是对音乐欣赏者艺术修养和能力的考验, 也是我们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最终期望。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当今高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程充实学生的音乐认识, 开拓全面的思维能力, 培养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 高职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普遍较低,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职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斌.刘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8.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兴趣 篇八

如何让音乐课真正活跃起来,把课堂真正上成学生的自主探索课?以下是本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一些浅薄的经验和感受,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一、情趣导入

情趣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诱导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

1、故事情境导入。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把歌曲的题材、内容表达出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2、游戏法导入: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编排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这对他们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三年级第五册《捉迷藏》一课中,我用布把一个同学的眼给蒙上,让他找其他的同学,大家很有兴趣的参与了这个游戏,游戏约5钟后我就导入歌曲《捉迷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兴致一直保持到下课时,课堂气氛很高。

二、欣赏体验,创造表现空间,激起学生兴趣

1、音画结合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提问,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鲜艳生动活泼的投影片配合音乐激发兴趣。小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2、表演激趣。用演奏或表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音乐课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科学课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地。音乐游戏中按节奏编曲,曲调创编接龙,即兴舞蹈等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充分重视了他们的创造性,更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学会读谱知识和歌曲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表现。

三、学科综合,巧拨妙引,激起学生兴趣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普及。制作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以创造有效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如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感性取的意境气氛,学生对乐器、乐曲、歌曲的感受有了美的音响和美的画面后,直接对大脑产生印象,并进行联想,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和谐融恰,激起学生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都是老师偏心眼,不公正。其实,对儿童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学生“尊师”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其道”。因此我一方面注意师德修养,认真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我认真地钻研教材。改变以往以教师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学高招”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活动,慢慢地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热情。

1、做积极的引导者。教学的愉悦性表现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学生就难以产生切身体验,不是自觉主动、轻松愉快的参与,学生产生的很可能就不是愉悦的体验。

2、 做热情的欣赏者。在音乐教学中,師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表现为师生面对同一艺术审美对象,共同参与艺术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互相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人们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是一样的,不论教师与学生,都应是平等的,都处于一种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给予一种信任的态度,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

总之,作为音乐教育者在加强自身素质和先进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地自主探索氛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标。

9.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九

武姣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学生只有对所学科目感兴趣,才能把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随着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才能得到保证。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培养

音乐

兴趣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到: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李岚清前副总理曾说过:“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兴趣对于学习音乐的重要意义已无可置疑。这要求我们音乐教育者要使学生“学会音乐”变为“会学音乐”,把学习兴趣归还学习者。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把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听、机械的记就满足的阶段,而要设计、构思出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

一、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是不会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凭借教师的权威主义和管理主义来教育学生,只会熄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才能,由此还可能使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中,使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提升自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很重要。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的上课风格、谈吐甚至是仪表,才会去喜欢你上的这堂课。所以除了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自己的素质进行提高与鉴赏。在表情状态上应该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在语言上要规范、幽默、生动些,相信学生肯定会喜欢这样的老师来给他们上课。相反,如果我们的老师总是心事重重,眉头紧锁,那么学生原本对音乐课的一点兴趣,也会因为老师的冷漠而逐渐消失。学生都会有参与集体合作的愿望,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把握好学生的这些心理因素也是有效的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给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比如组织班级合唱比赛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活动也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课堂上留下的音乐作业,参与学生的音乐课外活动,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活动,培养一些有音乐细胞,喜欢音乐的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寻找锻炼的机会。

三、营造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

一方面,创造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外部环境,例如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几张音乐家的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另一方面,在音乐课堂上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参与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敢于创造。教师的鼓励和赞赏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的钥匙。一个赞赏的眼神,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都会如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的求知心扉,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你的温暖,体验到你的呵护,觉得你不仅是良师益友、参与者,有时还是服务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才能得到提高。例如:在熟唱《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曲后,我让同学们自己把歌曲的主要内容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创编动作,老师作一些提示。最后我让编的较好的同学为大家展示一番,此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编得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进行了鼓励。我觉得,通过这样的的方式上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便会真正体验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并为他们幼小的心灵留存最美好的东西。

四、寓教于乐,把音乐知识趣味化

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是枯燥的、乏味的,然而它们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走弯路,提高音乐素质。面对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教师只有寓教于乐,把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例如《火车开啦》一课,我让学生们排成长长的“火车”,边模仿开火车边学习火车开动时的“Wu Wu”声,并借此学习书上的变化节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节奏也掌握的较好。因此,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以及视觉形象的刺激等教学形式,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例如《春水》是一首童声合唱的歌曲,作曲家以生动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水潺潺,在田野上奔流的情景。其实是借助了“春水”的比喻,表现了孩子们活泼、顽皮的形象以及他们欢欣喜悦的心情,同时也折射出农村孩子关心农事、热爱劳动的朴实品质。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春水顽皮、活泼的形象。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六、注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环环相扣,步步精彩,每一步都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融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节奏、旋律。如:每次在听辨音练习时,我发现学生没有兴趣,于是我就自制了一些音阶、唱名头饰,设计了“欢乐坐凳子”游戏,让学生戴上头饰,有节奏的绕着一个凳子律动,我弹哪个音,戴这个音头饰的学生,就坐在凳子上,这样就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了。另外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丰富教学,把语言、音乐及舞蹈的基本动作融合起来,设计出各个教学环节特有的旋律。如开始上课设计“师生问好歌”、学生表现好时设计了“表扬鼓励歌”等,这些教学常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很容易在音乐氛围如此浓厚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地、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的感受美、体现美,享受美。

10.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十

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开设了艺术、音乐鉴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使更多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音乐。但是根据对我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抽样调查显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2%;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3%,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了解和理解古典音乐,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古典音乐听起来“都一个样子”。这个调查让我感到若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更加新颖的途径和方式,来普及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欣赏的常识教育。音乐具备的基本特点

音乐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音乐的主要特征分为:

1。1 抒情性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音乐最重要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如贝多芬就因为非常热爱大自然而写出了《田园交响曲》这一美丽的乐章。

音乐的抒情性在影视艺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创造的氛围中。如:电影《勇敢的心》插曲就是为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色而配置的牧歌风格的音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乐曲,就是为喜庆场面配置的欢乐而活跃的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就是为悲惨的场面配置的呜咽而凄凉的音乐。

1。2 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是它又一重要特性。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认识和描写。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我国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音乐发出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怒吼和抗日的呼声,《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最典型的音乐作品。

1。3 民族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也就很大,这些差异就是民族性差异。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1。4 概括性

音乐的概括性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音乐能抒发和表达一种情绪或感情以及外在环境的某些形象和状态,但不能像文字或绘画那样具体精确地描绘。音乐的描绘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达,它可以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遐想和意境,这是任何文学语言所不能代替的。音乐对世间万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模仿,二是引起人们的遐想。结合实际多渠道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每年聘请音乐方面的名人、名家、名校进校园开设讲座、演出数场,通过讲解、演奏和现场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音乐,同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

(2)加强地方音乐的了解和宣传,组织学生研究当地音乐。

因学校地处苏州,为使学生学会欣赏本地区的音乐,学校经常聘请当地有名的昆曲、评弹表演艺术家来校讲演。让更多学生了解地方音乐,并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音乐。

(3)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成立各类乐团,委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排演经典的中外优秀作品,如,室内乐团排练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民乐团排练《春江花月夜》;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等。每次演出都将作品的详细介绍提前公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含义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去听音乐会,以入门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会。

(4)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拓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学校还通过广播等形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在播放前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播放的音乐健康、广泛,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直观的认识。如,中西方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戏曲等等。

(5)重视音乐艺术社团的建设。

在学校里音乐类学生社团也有很多,学校为这些社团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委派了长期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以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还结合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向这些社团下拨足够的活动经费。这样就使得音乐社团的层次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平台。

(6)加强大学生的社区演出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社区演出使大学生更能充分展示自我。也让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中,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结语

11.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十一

学生学习音乐主要是服从自身兴趣的需要,对音乐的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点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和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因此,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是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重要条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与音乐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音乐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音乐学习,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理解,只能使音乐教学陷入理性的泥潭。音乐教学要给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表达音乐的机会。而善于用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映,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另一个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音乐教学应给予有效的鼓励与引导,将音乐与体态律动尽可能自然地整合起来,将外部动作与内心体验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以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音乐兴趣。

二、教师启发引导音乐课堂教学与音乐兴趣的培养

(一)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发掘所教课程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体验,以达到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的目的。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

一是良好的教学语言。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不能取代的,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情感。例如在学唱《念故乡》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就可采用较慢的语速,低缓而激动的朗读歌词,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二是优美恰当的教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就是教材的一部分,其身体的任何部分在都可以成为知识传输的渠道。例如在学习《丰收之歌》时,教师随着旋律做几个简单的割麦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欢快活泼的劳动场面之中;三是善于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鉴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给予展示。那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就更为行之有效。

三、音乐课外活动与中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一)普及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要了解每学年、学期本地区和学校音乐教学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合理安排课外音乐活动内容和时间。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以学生自行参与组织为主。可以组织以下课外音乐活动:一是各类音乐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汇演、音乐知识竞赛等。二是音乐专题讲座:音乐教师讲演,请校外专家讲演,或指导学生讲演。三是举办艺术节、联欢会、班级文艺汇演。四是学生参与创办音乐专题墙报、专栏、广播等。

(二)专业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专业性课外音乐活动,是根据学生对音乐某方面的兴趣和特长组织较系统的音乐专业学习。分组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让优秀生配合教师对同学帮辅,互教互学互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主要组织形式有:一是音乐兴趣小组:声乐、器乐(如手风琴、电子琴等)、创作、指挥、舞蹈小组。二是合唱团:同声合唱(男生、女生)、混声合唱。三是各种类型乐队,如,民族乐队、管弦乐队、电声乐队、吹奏乐队、混合乐队,是一般学校常见的乐队组织形式,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混合组建。

四、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兴趣的培养与评价机制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定评价方式,既保证评价的质量,又不让学生感到压力。结合对音乐兴趣教学的研究,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设置、监控、方法选择上要以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在学期或学年的整体评价上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并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人们往往把定量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对教学中什么事情都要量化。但在实际中,有些方面是很难量化的。所以在评价中要根据考核内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3.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有机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评价中,发挥主体地位,促进自主意识的发展,从中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还可以把它们作为检查学生评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反馈途径。

12.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十二

一、倾听能力的内涵与作用

倾听能力主要指听者将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在脑中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其中的基本要素是听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主要是会进行倾听,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进行联想,从而评价信息。会倾听的学生懂得理解他人,并会针对性的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对学生音乐倾听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发现音乐的生命力。但是音乐的艺术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感知中进行联想,不同的音乐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变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音乐课堂中的倾听是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了倾听能力,就能够精力集中到老师讲课和音乐的鉴赏中,从而体会音乐的内涵,在音乐课中丰满自己的艺术素养。总的来讲,音乐课程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果,更重要的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发展音乐的魅力。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1. 加强常规训练,进行有序倾听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倾听能够促进对音乐的理解。有效的倾听体现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这样就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让他们感知倾听在学习音乐中的作用,这样就能让学生认真的进行倾听,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如果在音乐课堂中能够让学生进行有序倾听,就要加强课堂的常规训练。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指令引导学生倾听,并对乐器的使用进行实践,不同节奏用不同的动作。比如,边听边表演,可以是站、坐,也可以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自由流动,但要求快速。我说“一、二、三”后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不能相互碰撞。不行,再来!一定要达到要求为止。学生要完成这些,就要认真倾听,进而培养了他们倾听的习惯。

2. 利用游戏活动,利于学生倾听

学生要有意倾听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倾听过程中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些游戏,让他们有意进行倾听,从而促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这些游戏必须是非常简洁的,适合小学年龄发展特征的,而又能和音乐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然后再通过老师加工和整编。为了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指令游戏,还可以进行传话游戏,也可以是进行的一些判断游戏,这样学生就会专注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从而认真的去倾听。同样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和理解,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才能扮演。例如,在学唱《龟兔赛跑》中,让学生先进行倾听,让学生感受音乐。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乌龟、兔子、猴子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扮演前的倾听和理解歌曲时需要格外集中精力。其实利用游戏的形式促进学生倾听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所至,他们对更直观、形象的东西容易理解,我们利用创设的环境因素,再与歌曲联系起来,让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鉴赏,其中这里面就包含了学生的倾听。

3. 凸显音乐特性,促进有效倾听

音乐比较抽象,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能够直达人内心深处,并激发人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特性。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凸显出音乐的特性,从而吸引学生,进行有效倾听。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倾听呢?我们的倾听就要有目的和方向。但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有可能对音乐的表演不理解,那么教师就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注意倾听,从而去感悟和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抓住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很重要,把不同音节的节点抓住,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其实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东西,如果学生通过倾听对节奏有了感悟,那么就能促进对音乐的学习。第二,抓住旋律。音乐的主题旋律也很重要,有人常说歌曲美,其实就是歌曲的旋律能够顺应人的思维,把人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再加上节奏支持,那么旋律会更美,其实就相当于给我们传递了一种语言美。第三,把音乐的速度、力度和色彩体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这是音乐所要表达的特性。音乐的不同,其中的速度、力度和色彩也是不同的,这关系到了音乐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感悟和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特性,从而更专注的去倾听,促进学生有效倾听,理解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内涵。

4. 抓住音乐关键,提升倾听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倾听音乐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不是学生认真听就可以了。关键还是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去理解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能找出他们自己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的关键点进行倾听。其实音乐的倾听就是鉴赏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把音乐聆听的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和鉴赏的三个步骤。在具体的音乐鉴赏中,通过这三个阶段对音乐去理解,寻找音乐的关键点。在不同的音乐欣赏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音乐进行分类,对于典型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对高潮部分进行反复的倾听,在关键点提醒学生注意倾听,特别是旋律的变化,这才是音乐的关键,学生能去认真倾听和感悟,可以提升倾听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在歌唱“小船”的时候,教师应该这样引导和提示学生:你们唱得真美!请小朋友看一下,歌曲《小船》的拍号是什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全音符。一个全音符等于四个四分音符的时值,正好是四四拍的一个小节。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唱出全音符,并同时用手拍出四拍。四四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带领大家拍出一个小节的节奏。我们现在来唱一唱,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音乐的关键点。

5. 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倾听能力

倾听是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要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进行热爱倾听,注意倾听。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刚开始学生对音乐只是好奇,但是长时间以后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单一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要让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持久进行倾听,既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首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仿的形式,促进学生倾听。这样与学生的特点相符,很容易让学生集中精力。例如,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模仿秀,学生根据自己听到音乐,根据音乐中的情感、旋律和音色进行模仿,同时展示和他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那么学生再倾听的时候就要集中精力,动脑思考,才能把相应的角色融入进去。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展示乐器的操作和一些实物的演示,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

总之,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倾听音乐作品的基础进行。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多研究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知道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在课堂上漫无目的玩。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与理解,进而发现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倾听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3.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十三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通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部分大学对其音乐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几点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鉴赏 途径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目前热议的一个话题,提高大学生素质刻不容缓。音乐鉴赏作为大学中普及音乐知识的一门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大多数大学生均为非音乐专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乐理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巧。而是希望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使他们可以通过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性情。通过自身与音乐的沟通,达到一个自我愉悦、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

1.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

对于音乐鉴赏的概念,一直以来有很多的定义:刘海涛和魏饴认为,音乐鉴赏是鉴赏者透过音乐作品的感性形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黄玮认为,音乐鉴赏是以鉴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等。鉴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区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在鉴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音乐鉴赏,又称音乐欣赏,指人们在接触音乐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笔者认为,音乐鉴赏就是透过音乐作品,在体会作者情感及所表述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的过程。

2.音乐鉴赏的基本特征

音乐鉴赏的过程是倾听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而具备有音乐感的耳朵的前提是多听。音乐被创作出来的目的就是让鉴赏者去聆听、去欣赏。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音乐,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去主动接受,而是被迫倾听,或是听而不闻。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好的音乐习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有区别的去聆听音乐。这里所说的有区别,并不是说对于不同的曲风的区别,而是对于不同的质量的音乐要学会去区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真正具有一定质量的音乐作品却并不是很多,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学生虽身处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却没有形成良好音乐素养的现象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掌握一定音乐技巧学生的熟练水平、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能通过科学的方式以及良好的环境去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正确的音乐理念。音乐鉴赏是“第三度创作”过程。作曲家创作音乐为“第一度创作”过程,由演奏家、演唱家们表演的为“第二度创作”过程,而我们鉴赏其表演则为“第三度创作”。人们在鉴赏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添加进去,加入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想。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背景是不相同的,所听到的音乐即使一样,在每个人的内心已经对这一音乐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即三度创作过程。音乐鉴赏是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人们最初在鉴赏音乐的时候,将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综合表现意义的艺术整体加以感受,包含对音乐的含义和基本情感特征的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想象联想活动。而当感性认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表现为理解与判断的更多参与。因此,在我们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以及密切关注他们所掌握的程度,适时的加深难度,提高其鉴赏能力。

3.音乐鉴赏的作用

(1)音乐鉴赏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我国《礼记》中云:”经专家研究显示,音乐对于人的性情及心理发展有很大作用,甚至医学某些领域也已经引入音乐治疗的方法,尤其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大学生多进行一些音乐鉴赏,有助于促进身心良好的发展。

(2)音乐鉴赏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音乐作品是通过美妙的旋律来表达情感的,或忧伤、或愤怒、或愉悦。当我们听到音乐,可以与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时,音乐本身对于情感便起到了激发的作用。例如当听到《为了谁》这首歌曲,我们会立刻想到1998年抗洪抢险的情形,心里会升腾起一种敬意。音乐可以带动情感,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性情。

(3)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创作能力。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当中,会对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诠释,或对于同一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在这一诠释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长此以往,个人的创作能力便会有所提高。

(4)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音乐与科学两学科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但对一些著名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不难发现,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在音乐方面有很大造诣的人。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时也是对音乐有一定的研究,并把学习音乐放到“六艺”中,可见其对音乐的重视。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科学家从音乐中获得灵感而创造发明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对于人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经常鉴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倾听。在欣赏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各个乐器的不同音色,或强弱、速度的变化都分别代表了什么,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聆听使学生了解,开始部分是长笛轻声引入,描绘了鸟语花香的背景,然后小提琴进入,缓慢优柔的旋律像在低声述说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第三部分低沉的旋律则是由大管和大提琴演奏,表述了祝英台抗婚的主题。而高潮部分由小提琴的华彩及打击乐组成,描绘了“哭灵投坟”的景象。结尾处由长笛和竖琴演奏,演绎了化蝶的故事。通过使学生了解每一部分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情感,学生们再次听这部作品时就不会只听热闹,而是会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和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体验音乐之美,感受到音乐的灵性。

(2)听音乐时要带着问题去倾听。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不能一味的灌输。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思考模式,不能强加。通过启发、诱导的方法,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倾听,效果会更加明显,能力会显著提高。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两种曲风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部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3)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要想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必须有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否则,实践就会偏离方向。了解所要鉴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处于什么样的社会时期,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想要通过旋律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了解一同作品中表现的作用。我们熟悉的乐器有很多,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运用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种乐器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了解音乐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心情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有时会感到愉悦,有时会感到沉痛。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转调、音程、调式、节拍、速度等。当旋律上行、节奏明快时,会觉得轻松愉悦;而当旋律下行、节奏缓慢沉重时,会觉得压抑。熟知一些知名作曲家、音乐人的成长历程及代表作品。知道了作者的背景对于学生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更容易让他们从生活的角度对音乐产生热爱。音乐对于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这样一个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具备的。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热情,更能使他们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整个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澄清音乐教师对“创新”问题的两点模糊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含义。这种模糊认识的存在,导致部分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地,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音乐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在中小学生中有多少人能搞出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呢?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就凭我们这样的水平,能指导学生创出什么新玩意儿来吗?其实在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当然,判断某行为是否属于“创新”,还牵涉到价值取向问题。在学校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如果过于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很容易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学校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该着重于评判“创新”的发展价值,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不是无从下手。

澄清了以上两点模糊认识,也就解决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问题。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有可能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古代中国尚有四大发明,而当代中国虽然拥有的科技人员的绝对数在世界名列前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明却聊聊无几。中国人突然变笨了吗?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出了问题。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管教者,是“上帝”。而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前不久新闻媒体曾报道:美国有两名女教师赤身裸体给学生上生理课,此事引起舆论哗然。我们姑且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说此举的是非功过,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去观察美国的教师是如何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的。此时的教师既是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观察、了解的对象,这种煞费苦心为学生

[1] [2] [3] [4]

15.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十五

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充满动态及具有浓郁的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一定能引领学生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一、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学习是从听觉开始, 由学生在听之后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力来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然而, 由于受到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及知识层面的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学生对音乐的喜好也不同。那么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让全体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来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 充分了解学生喜好, 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 通过创造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如在《八只小鹅》一课中, 通过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 让学生身临其境, 然后提问听到了什么声音, 谁来模仿一下。学生马上将两只手平放在嘴边, 模仿小鹅的叫声, 有的“呷呷呷”;有的“呷呷呷呷”;有的“呷呷呷呷呷呷”。学生非常开心地模仿着, 老师马上创设情境:“这些小鹅现在肚子饿了, 在草丛和小河中寻找食物, 其中一只小鹅在草丛里发现了许多小虫, 叫其他的小伙伴一起来吃‘呷—呷—呷—’。其他的小伙伴听到后马上回应‘呷呷呷呷呷呷呷呷’, 都摇摇摆摆的走过来分享食物。我们大家一起来演一演, 谁来表演这只发现食物的小鹅呢。”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都想来演。分配好角色后, 师生互动表演……接下来, 播放课件, 说:“快看, 草地上又走过来一群小动物, 用声音来告诉老师谁来了?”学生各自模仿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喜爱小动物是儿童的天性, 但要表现小动物需要一定的观察力、表现力。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提示学生说出小动物的神态、动作, 并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 使学生平时注意观察, 养成细心的好习惯。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 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欣赏活动, 都与创造思维的活动息息相关;很多音乐教育家意识到, 音乐对发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思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是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等多方面的特点, 因材施教。如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 好玩多动, 作为音乐教师, 就应当多安排一些音乐游戏、打击乐伴奏、歌舞表演等环节。当然学生是主体, 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让全体学生尽量脱离教材的内容, 自己去动脑子设计, 前期模仿老师可以, 但要鼓励学生富于表现、大胆创编, 将歌唱活动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设计课堂内容环节中, 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 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也可给学生以直观的美的享受。

三、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目标实施的方法与过程中指出:“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 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 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就要让每位学生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不能各想各、各干各的, 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要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 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

在歌曲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设计各种形式的演唱形式。要避免机械性的按照老师指定的一些演唱形式及一些反复演唱的枯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锻炼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如《田野的召唤》一课的教学。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 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 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在互动这一环节中, 要求各小组自行设计演唱形式, 自评互评。其中就有两个小组的演唱形式出乎老师的意料。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例, 这个小组一共六个小朋友, 音准落差很大。由于这是一首合唱歌曲, 他们就让一个跑调严重的学生来吹奏口风琴“1 5 1 5 1 5……”反复地吹;让两个跑调严重的学生一个碰铃, 一个双响筒担当伴奏;两个音准好的学生唱主旋律;请老师和剩下的一个学生来唱二声部。通过这样的表演, 扬长避短, 每位学生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诠释对音乐的理解, 最后, 全体学生热情的掌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一活动, 让我意识到, 歌唱教学要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挥他的作用,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把音乐的美注入孩子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 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启迪智慧, 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如在《三只小猪》的欣赏教学中, 第一节上课时我发现, 单纯让学生听完音乐后说说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学生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东西, 语言也很贫乏。于是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 听完后, 让他们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在第二次欣赏完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用笔画下来。于是学生在《三只小猪》的音乐声中, 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一个学生在画的时候说:“音乐里的三只小猪是很快乐的!”“我觉得三只小猪是好朋友。”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他们都在感受音乐, 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致很高。在下一次的课上, 我事先在课前播放了《三只小猪》的音乐, 学生一听马上就叫起来, “三只快乐的小猪!”这时, 我欣慰地感受到, 我的要求达到了, 音乐的要求也达到了, 音乐的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每一个孩子纯净的心田。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 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 他们对音乐的体验甚至会超出老师的想象。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多鼓励, 少指责;多交流, 少命令;多探讨, 少灌输。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变被动变为主动, 变接受为参与。这样的音乐课堂才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课堂。

16.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十六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课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变得轻松没有负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取知识,在愉快中锻炼,掌握各种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音乐课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创设,诱发兴趣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美,在课堂上,尽量做到情境创设美,范唱音韵美,伴奏曲调美等,老师运用自己饱满的情绪,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生学表现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变枯燥、被动为有趣、主动。所以,要创设情境美,让学生获得审美情趣,才不会导致厌学。就会把课堂引入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从而为音乐教学营造出一个唯美的情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欣赏《新疆之春》时,多媒体展示了新疆的风貌,学生如临其境,有的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音乐轻轻哼唱,创设了极美的意境。一节课下来,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二、导入新颖,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导入时可采用讲故事导入、声乐示范导入、谜语导入、舞蹈导入、录像剪辑图画导入等形式。因此,导入新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三、情绪感染,产生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是极具感染力的,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主要就是聆听与交流,老师良好的精神气质乃至得体的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在课堂上,尽量保持快乐的心情,用快乐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快乐的情绪下学习,他们才能体会到快乐!

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是用带有幽默的语言去教育他们,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的快乐情绪,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便可收到以逸待劳、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角度、全方位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感到情感交流的愉快。所以,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动静配合,培养兴趣

“动静”结合,师生共同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我们要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很单一的进行练声训练、节奏训练、听觉训练等等,这种枯燥无味的课堂模式,很容易被学生所排斥。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地学习。

比如《十送红军》,教师打破平时的教唱歌曲的常规方法,而是邀请一些同学参与,自编一些舞蹈动作,边唱边表演,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产生了兴趣,接着,再带动学生把握节奏、记住旋律。还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回去搜索各类的歌曲,在课堂上进行接龙游戏,学生们参与在其中,把音乐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五、形象直观,享受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表演的音乐技能技巧,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在教学枯燥的乐理知识,节奏训练、五线谱知识时,把这些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才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容易记住。学生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精美、生动的课件画面也会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直观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教唱《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时,给学生欣赏一些大海的壮阔的视频画面,背景音乐就用这首歌曲,学生在欣赏优美的风景同时,也在感受音乐、学习音乐,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这样情不自禁地萌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17.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篇十七

在中学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除进行唱歌教学和乐理、视唱、听音教学外,还必须使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获得有关音乐方面的一些常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更好地领会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意义

第一,欣赏音乐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不仅理解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而且还获得了有关表现内容的音乐手段的知识,并了解这些表现手段与作品的关系,从而受到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使思想受到教育。如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就会丰富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会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欣赏音乐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会学到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眼界,认识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知识范围,并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及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记忆力。此外通过音乐欣赏,还能使学生对历史、文学、戏剧、社会生活、各地人民的风俗等等有所了解。因为欣赏的作品必然会联系到这些方面。

第三,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帮助了他们更好地、更有表情地去演唱歌曲。学生在音乐课上所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了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欣赏的作品,所以,音乐欣赏和唱歌、乐理三方面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智慧。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措施

欣赏音乐大致要经过“知觉欣赏”(即感性的初听与初步认识)“情感欣赏”(体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及辨别作品的性质)“理性欣赏”(深刻感受,有条理地理解欣赏内容及其表现手段)的阶段。

第一,初步欣赏,使学生获得大致印象的阶段。欣赏前教师必须注意组织教学,使学生欣赏音乐时保持完全的肃静,这不只是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也是为了养成学生控制自己的能力。全神贯注地、寂静无声地听音乐,才能领会音乐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肃静地听音乐,也是尊重表演者,尊重作者,尊重其他同学的一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学生不安静,教师就不要进行欣赏教学,使他们知道在欣赏音乐的时间,破坏安静是完全不容许的。在听音乐时必须让学生运用想象力主动去感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对被欣赏的作品作简短的介绍,简要说明欣赏曲目的标题、作者姓名、主题内容,然后让学生完整倾听一遍,获得初步的印象。

第二,对欣赏的教材进行解说分析的阶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内容、情绪及性质,就要讲清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现的,并让学生弄明白乐曲的结构及其特点。这种分析应该是形象生动的,使学生能更自觉地、更清楚地感受音乐。学生理解了教师的分析,就能主动地注意观察乐曲中怎样运用表现手段的技能、乐曲的特点。这样就有助于;他们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师在分析乐曲时,不仅要把各种表现手段加以说明,更主要的是准确说明内容与表现内容的手段(感情内容、主题思想、音乐形象、表现因素)。学生欣赏音乐总希望从各种音乐中听到有趣的故事和具体情节的描写,这种心理要求是很自然的。但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听音乐没有听故事那样详细、具体。音乐不是重于情节的描写,而是重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虽然音乐也叙事、写景,但事和景也是为了引起情的深入,因事兴叹,触景生情。“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是情景。事物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欣赏音乐应注意这一特点。

第三,深入欣赏的阶段。在进行了复听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并补充讲解,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活跃。不仅要学生自始至终注意听音乐,而且要鼓励他们积极回答有关欣赏课上所感受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是否得到了收获。音乐欣赏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很广泛的,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安排。要和欣赏教材紧密联系,根据欣赏内容突出重点。在欣赏中教师还可以简单地叙述自己的感受,藉此来帮助学生,指导他们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在讲解和分析时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讲故事绝不可单调而枯燥,应该先用生动的、学生感到有趣的材料。

参考文献:

[1]官思渡著.有效教学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高瑞兰.更新理念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3]陈煜.从审美角度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1.

★ 简历几个基本要素

★ 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

★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 培养阅读能力的体会

★ 孩子的交往能力如何培养

★ 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 音乐教学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学科论文

★ 音乐教学论文: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感知音乐的不同方式与观念艺术论文

上一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论文下一篇:6月28日四川省乡镇公务员考试面试题答案解析(优秀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