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2024-11-01

简述什么是供给侧改革(精选8篇)

1.简述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篇一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为什么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原因:

(1)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其中,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区域结构问题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表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3)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正是要推进这些改革,故推进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4)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权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是发动“三大发动机”,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培育“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2.简述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篇二

习近平APEC会议再提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度强调了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但在他看来, 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 整个亚太也应当推进改革创新。他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 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 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 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而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 习近平也表示,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这也是中央首度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就在整整一星期之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倡导者。17 日, 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 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与此前不同的是, 李克强在提法上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供给、需求“两手抓”的论调一时风头无两。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看来, 高层领导人提供给侧改革, 意味着在外需不足、内需潜力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今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从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财经年会上表示, 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 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更早前,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王军表示, 刺激需求侧主要着眼于短期, 但随着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 着力点发生偏移是必然结果。他还特别强调, 其实中国一直在进行的体制改革等都属于供给侧改革, 此次是对此类型改革进行的一次总结和归纳, 并形成统一提法。

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

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说法,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想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的中国经济。习近平在此次APEC会议上也表示, “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 同时也经历着改革的阵痛, 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也前所未有”。

而在业内看来, 刚刚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中国经济既需要磨练自身本领, 也需要吸纳外来经验。习近平指出, 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效益质量,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要把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而在对外开放领域, 习近平重申,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他特别提到, 中国将继续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 大量吸引外资并不意味着国内投资已经疲累不堪, 需要依赖外部刺激。“很多国内企业并不缺钱, 缺的是大批好的投资项目, 许多企业正在做的‘走出去’就是很好的例证。”白明表示。

他还认为, 就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而言, 吸引外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考量。“外资进入中国拉动经济增长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需要国外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作为参考, 另外, 外资入华还能带来国际先进的产业链, 这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也是一项利好。”白明说道。

亚太“巨轮”同舟共济

但中国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习近平就表示, “面对世界经济中的激流险滩, 亚太这艘巨轮必须校准航向、把好舵盘, 亚太各经济体必须勇于担当、同舟共济”。他还特别强调要推进亚太各经济体之间的互联互通。

实际上, 中国与其他亚太经济体之间存在许多互联互通的“纽带”。目前,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已接近完成, 中澳、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于年内生效。但白明认为, 尽管我国已经签署14 个自贸协定, 但许多自贸协定含金量不足, 未来的主流趋势应当是升级已签的自贸协定, 以高规格高标准要求新签的自贸协定。

此外, 目前“一带一路”已得到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 势头已起, 效应初显。而预计将于年底前正式成立的亚投行也即将“开门迎客”, 为区域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一批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3.“供给侧改革”最关键的是什么? 篇三

上一期专栏文章中,我在分析M1异常波动时指出:许多中国企业正处于大规模倒闭的前夜,故预防性流动需求暴增;企业在国内缺乏投资冲动和投资方向,手中虽有货币也不敢投、不愿投,只能被迫持币待投或转投房地产或干脆转向国外投资,寻求资产投机的收益以及汇率投机的收益。

这样的情形,在2016年7月份变得更加明显。

实体与金融缘何冰火两重天?

7月,中国民间投资正式变成了负增长,显示出实体经济正在进一步“烂掉”;与此同时,房地产、股市等资产虚火却愈演愈烈,形成了实体和金融冰火两重天的对比。

此中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由于经济不断下行,政府被迫大量放水货币。但货币洪流未进入实体,更未进入民企,总体流向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然而,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钱,于是货币再拐个弯,一泻千里地流向了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当资产市场越热时,实体经济越被抽血,于是逐渐演变成“赌博经济”。

借用前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先生引述的一个寓言故事:经济不好,大家就在村口赌博。如果经济变好,人也就散开了。但经济老不好,于是赌的人越来越多。当看到有人赚了些钱,大家更是冲昏了头脑,都开始认为赌博能够发家致富。于是越来越没人种田,赌的人越来越多、赌的也越来越大。直到崩盘,被庄家赚走了家底,大伙想起来回去种地的时候,才发现土地已经荒废,错过了耕种期。

当前中国经济正是实体很糟糕、资本在外逃、货币猛放水、金融很任性、资产很疯狂、全民大赌博、中产在变穷。中国经济陷入到了“流动性陷阱”当中,这意味着货币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几近瘫痪。同时,资本管制限制资本外逃,带来了泡沫经济的疯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科洛夫和席勒教授都指出:“经济危机,例如当前的金融和房地产危机,主要是由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引起的……事实上,危机正是由我们不断变化的信心、诱惑、嫉妒、怨恨、幻觉,特别是不断变化的关于经济本质的报道引起的。”而中国经济步入危局,也是思维模式的变化和信心的丧失,特别是企业家信心的丧失导致的。

国家信用比“去库存”更重要

改革开放30余年,全中国人民一直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经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为此中国必须停止一切意识形态的争论,全力以改革和开放来抓住历史性发展的机遇。而今天,钓鱼岛、南海、朝鲜半岛局势都如箭在弦,再加上美国“重返亚太”成功,“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正在转变。

发展目标模糊,改革与开放又失去了可依托的大背景,中国国内投资节节下降,海外资金以及对外移民的浪潮却不断升温。现实中,民营企业家等精英人士的信心遭受重挫,不仅不能得到尊重和保护,反因“国进民退”而被挤压。西方国家经济影响甚至决定着政治,但在中国,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显然更加重要。

信心经济学认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纸币最终取胜,与黄金脱钩变成“不兑现货币”,其所仰赖的唯一因素就是国家信用,背后则是公众对国家的信心。如果没有对国家的信心——政治的、经济的、政策的、未来发展的稳定预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经济的稳定以及投资与消费信心。

这再次提醒我们,“供给侧改革”最关键的是什么?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去库存”等内容,而是要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目标,明确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以及避免让意识形态干扰经济建设。一句话,为重振中国经济,一定要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对中国的改革有信心,对中国的法治有信心,对中国的政府有信心。这比政府印钞票、去库存,更重要、更有效!

特约编辑:马小琳

4.供给侧改革 篇四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供给学派主张减税、减开支、减管制、减货币发行或控制通胀。

供给学派最著名的模型就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个简单的描述税率与税收关系的模型,意在说明,提高税率不一定能增加税收,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凯恩斯主义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凯恩斯主义主张民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凯恩斯主义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派的主张一起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对企业和纳税个人实施大规模减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逐年平衡预算等措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从里根经济学的实践效果看,总体是正向的。从1982年12月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1984年,美国一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虽然对贫困家庭的补贴减少,反映了供给学派“劫贫济富”的性质。在此后的30年中,美国只在克林顿时期再次做到这一点。此外,美国的通胀率也由13.5%回落到低于5%。

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及时淘汰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等,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推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四万亿投资推出后GDP增速自2009年一季度的6.5%快速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

其次,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5.7%,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逼近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第三,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权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是发动“三大发动机”,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培育“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供给侧改革的定义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更全面地为“供给侧改革”下了定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

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这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显然,这些层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针对经济形势的临时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供给侧改革理论并非始自供给学派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与经济学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绝非始于供给学派,只不过供给学派提出了较鲜明的供给管理政策而已。

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管理政策而非需求管理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全面系统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强调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将供给管理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西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它要丰富得多。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2015年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年12月18日,北京12月17日凌晨消息 美国FOMC利率决策0.25%-0.5%,预期0.25%-0.5%,前值0.0%-0.25%,这是美联储2006年以来联储首次加息。美联储维持0%利率已长达78个月,超过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经历的任何一次低利率复苏期。

5.供给侧改革 篇五

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习近平提出这四个“不能”,是对供给侧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阐述。

供给侧改革有多重要?

习近平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判断一针见血:“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改革攻坚,这个坎必须跨过去。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是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一项重大举措。

习近平指出,国内经济现在面临“四降一升”。结构性改革必须进行,而重点就在供给侧。

当前的问题主要是传统门类生产过剩。传统门类出现生产过剩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有的农产品生产缺口很大,而有的农产品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上。

这种结构性问题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战役。

供给侧改革改什么?

供给侧改革改什么,习近平说得很明确,就是改结构。习近平特别强调,“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

习近平说,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西方供给学派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

习近平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我们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

习近平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改革的要点就是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权威人士指出,去产能,要加大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能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而且要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结构调整优化。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模范执行各项改革决策,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把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的各个方面。

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习近平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不断创造供给能力。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创新能力不强,被习近平喻为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他指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这十二个字可谓创新之“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都需要贯穿始终。

6.供给侧改革与高考 篇六

时政热点剖析:供给侧改革

一、提出背景 1、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即“三驾马车”,但一味地刺激需求导致了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债务高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就需要用新的动力对冲下行风险。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前段时间,日本的马桶盖,韩国的彩妆,澳大利亚的奶粉被海淘族哄抢,难道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有,但品质不太好。国内消费增速不断下降,但中国居民在海外却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种消费领域中呈现出的供需错配现象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条件下能实现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2、“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去库存、化产能。如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二是要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与竞争力,通过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在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无形生产要素推动的生产率提高。在中国,由于普遍的技术进步还未到来,因此无形生产要素应当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组织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制度因素、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由此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二、热点解析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1、经济生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要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6)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动力。通过供给侧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7)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8)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税收是调节经的重要杠杆。供给侧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供给侧改革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0)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公平,重视效率符合我国国情,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2、政治生活

①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供给侧改革“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实惠。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供给侧改革”是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

③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领导核心作用。“供给侧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④人大应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法律依据。⑤人民政协应发挥独特优势,为“供给侧改革”积极建言献策。3文化生活

①、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能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保障。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供给侧改革要发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挥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创新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供给侧改革要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要用科学理论指导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③系统与要素是辩证统一的。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⑤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以前我们重视需求改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供给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能否定一切。

⑦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创新试题

1、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下列选项中有助于促进粮食供给增加的正确路径是()

①加大对农业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单位亩产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给增加 ②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价格下降→粮食供给增加 ③人民币汇率降低→进口粮食成本降低→增加粮食进口→粮食供给增加 ④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农民收入增加→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供给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2、怎样化解产能过剩?不同的经济理论有不同的政策主张。基于凯恩斯的理论,化解产能过剩的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是()A.减少政府投资,压缩产能过剩商品的供给 B.放任经济自由,让市场自动实现供求平衡 C.调整产能结构,改善产能过剩商品的供给 D.实现赤字财政,扩大产能过剩商品的需求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能利用率不到65%。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化解过剩产能需要()①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消费需求相结合②改革投资体制与机制 ③大规模发展高科技产业

④加强监管,扩大政府审批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2016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5、2015年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正式宣布合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公司诞生。两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曾以海量资金补贴用户,曾经的“冤家对头”,瞬间握手言和。推测两家公司合并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打破垄断,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B.加强优势互补,推动行业升级 C.以优带劣,实现资源合理整合 D.提高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

6.在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减少背景下,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积极调整,既顺应了群众对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从唯物史观来看这体现了:()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 B.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全面地看问题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7、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白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总装下线。从2008年开始研制以来,C919共规划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全国共有20多万人参与其中。这一成果的取得意味着我国在航空制造领域迈出重要步伐,正式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大型客机研制能力国家的先进行列。大型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表明:()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②是我国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体现,标志我国已经跻身世界飞机制造强国行列 ③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要成就,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出口贸易上不仅强调继续稳定一般性产品出口,还全力支持中国装备.中国技术走出国门。目前,中国企业在铁路.能源.基建.工程等方面 “走出去” 的步伐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①提升了高端装备的技术水平

②助推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③改变了中国对外开放总格局

④促进了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在我国面临生育率过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青年占比下降等问题的情况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孩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生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新的人口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这表明()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政府决策应坚持自己的态度 ③继续观察能促进谬误与真理的相互转化 ④追求真理应坚持严谨踏实的态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新常态下,围绕“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全域推进”的发展方向,用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标新立异的设计服务业、融合传统工艺和当代美学的艺术品业等正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这一事实说明()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④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③构建区域经济优势,实现主导世界市场的目的 ④平衡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2、材料一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近年,国务院连续推出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模式新颖、高效服务、专业辅导、资源集聚、运营顺畅的众创空间,形成了“孵化+创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总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经济良性良好发展。

材料二:“创客”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是一群具有敏锐思维和创新勇气的追梦人,他们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以创客为主体的社区则成了创客文化的载体。“创客”文化,是DIY文化的延伸,它在其中糅合了技术元素,它不认同随意消费,乐于在现有的资源下创造性的再利用。“创客”精神主要表现:

一、不满足现状,坚守创新;

二、勇于和善于持续实践;

三、乐于交流、乐于分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推动经济良性良好发展?(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培育“创客”文化,发扬“创客”精神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14、材料: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立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引进非国有资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原国有企业作为真正市场经济主体的固有本色。此轮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重要抓手,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国企竞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2分)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怎样才能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10分)(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12分)

16、A集团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提供电子商务在线交易平台的公司,它改变了传统商务模式,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打造新的生意方式创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商务世界;通过不断创新整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集团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绩效评估的公司管理系统,为员工创造了积极、灵活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环境;旗下公司整合数千家品牌商、生产商,提供100%品质保证的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的售后服务,以及购物积分返现等优质服务;在国际交易市场上设有全球批发交易平台,成为全球首家拥有超过800万网商的电子商务网站,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结合上述材料说明A集团为什么会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17、材料: 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2015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环境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7.零售业的供给侧改什么? 篇七

从表面看, “移动化”是我国当下零售业的变革之源。当今的一切重大变化都源于“移动化”。2011 年启用微信以后, 从2012 年开始, 移动端用户数急速增长, 到2014 年移动端用户数超越PC端, 手机成为网民主要上网设备。移动化把人的行为用数据记录下来, 使消费者“全面数据化”, 他们在畅游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被人悄悄地“画像”, 并被贴上了无形的个性化的“兴趣标签”。然后想办法再用各种“触达消费”的手段去影响他们。跟踪、贴标、推送, 这是应对全面数据化消费者的三部曲。例如, 目前利用网络技术很容易做到对浏览网页的人实施“定位”, 比如有消费者曾经浏览购物网站的包包, 他对“包包”的兴趣点被商家捕捉到以后, 就会在该用户打开其他网页时精准地向这位潜在的消费者推送相关的广告、优惠券等信息, 在这种被称为“到访定位”的营销手法影响下, 有80% 的消费者会产生购买行为。广告商越来越看好移动地带, 微信成为所有广告商最看好的广告投放场景, 其后分别是搜索引擎、微博、视频网站、移动广告等。制造商也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 现有的经销商体系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渠道扁平化和个性化C2B定制成为发展趋势, 2015 年, “蓝月亮”宣布撤离KA卖场是一场渠道革命, “海尔郑州互联工厂” 生产出据称是全球第一台“个人定制空调”, 这也许是生产制造从大批量生产转向定制生产的一个标志, 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但零售业的终极动力来自消费, 北上广房价早就飙升到数字游戏的地步, 提工资减税负导致消费升级, 要求供给侧提高“三品”, 即商品品质是核心, 服务品味是保障, 商人品格是基础。

供给侧改革是在“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经济背景下提出来的。过去是产品供给的量跟不上消费需求, 如今则是产品、服务及其生产要素的过剩与不足同时并存。尽管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互联网、移动化、全渠道发展的新时代, 但需求信号被扭曲, 有效需求被抑制, 供给对市场的反应存在多重障碍。所以, 转型始终未能有重大突破。

(一) 提高商品品质

商品品质方面, 除内在质量外, 在便捷性与安全性方面, 不少商品总是缺“最后一口气”, 使商品不完美。如小米手环, 电量、功能、外形以及稳定性、防水性等方面的体验都很好, 就是环扣很难扣上, 有时候真的想扔了它, 砸了它;再如鲜牛奶、鲜酱油、食用油等商品的塑料拉盖, 不用力拉不开, 一用力就拉断, 瓶口经常需要用剪刀剪开;还有袋装大米与麦粉的拉线总是找不到, 把所有的线头都剪断了, 还是找不到一拉就能开口的线条。如此等等, 似乎都是供应商的事, 其实也是零售商的事, 这方面的改进很容易做, 也很有效。零售商有必要深入用户生活, 从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抱怨中去发现商品改进的机会, 这是零售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策略。

要做好这件事, 我认为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多跑国外市场, 从中可以获得很多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设计思路;二是多跑农村市场, 农民的智慧无与伦比, 向农业、农村、农民学习, 能豁然开朗;三是向顾客学习, 进厨房、刷马桶、拖地板、洗衣服等等, 都会给商人很多启示;四是零供联手共同研发, 知识产权共享。零售端不关心供应端的问题, 不可能实质性的改进。为此, 零售商采购体系需要适当调整。

(二) 提升服务品味

“服务”在行业中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顾客对商家“服务”的感受则始终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的错位, 是导致我国当下零售品牌美誉度偏低的关键原因。你不在乎顾客, 顾客也不在乎你。从不良服务现状反映出来的是一线营运管理涣散问题。卖鱼的小商人都懂得要用“小恩小惠”和“谢谢”两字来拉近与顾客的距离, 但曾经人满为患的百货店、大卖场如今又是什么状态?有网友是这样描述的:“超市的管理人员和收银员一个个就像‘吊死鬼’一样, 整天阴沉个脸。超市、医院等场所乃是社会文明的窗口, 政府抓精神文明建设从何处入手?”。基层缺乏变化, 组织缺乏变革, 领导不会革自己命, 这样下去还能维持多久?!从上到下都需要恢复“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进取心。

这方面存在五类问题:一是对购买金额高、贡献度大的优质顾客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关怀, 反而对购买频率高、客单价低的顾客有更多的优惠;二是基层服务人员待遇偏低, 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 导致“不良状态”向顾客蔓延而影响服务品味;三是服务过程以销售为导向, 价格不实, 忽悠盛行, 消费者对商家的不信任感有增无减;四是售后对顾客遇到的问题不甚关心, 没有把顾客的事当做自家的事, 服务方面的“痛点”丛生;五是在高端招牌下, 干起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重新包装等上不了台面的事情。

服务方面的提升, 比商品改进更需要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商业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改造。以往总是把培训放在首位, 但如果整个管理体系没有实质性变革, 培训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因为人不是机器, 只要把握开关就能自动控制, 尤其是对聪明绝顶、应变过度的中国人, 如果不从内心改进他们的态度、习惯与作风, 服务改进流于形式是常态。

服务涉及到各个方面, 全面提升在短期内比较困难, 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寻找能有效落地的突破口。如商业设备商正在颠覆传统, 最具代表性的是具有资深IBM从业经历的杨德宏博士, 他对我说:“我从事零售业收款机系统研发和拓展近20年了, 但在过去的20 年消费者调查中, 第一个不满意的问题就是收款排队。而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 可以把顾客付款的时间节约50%- 80%, 这对整个人类进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再次创业, 就是要消灭传统的收款机, 大力推进移动支付”。从卖收款机到试图消灭收款机, 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颠覆正在发生。零售商也正在酝酿一场支付革命, 如果说信用卡消费是“败家”的话, 那么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 那就是“败国”!这种支付方式甚至颠覆了人民币的直接支付功能。2016 年1 月15 日, 在上海金桥国际商业广场1 座B1 层 (张扬路3611 号) 开出的一家名叫“盒马鲜生”的“支付宝会员店”, 主营生鲜, 购物者必须先下载APP成为该店会员, 并且只能用支付宝结账。根据现有法规, 这已涉嫌违法!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在乎这些“陈规旧约”, 他们任性得与我们的“独孩”很相似!我们在联商网截止1 月17 日下午9 点半的调查显示, 在参与网络调查的342 人中, 对“支付宝会员店不能现金支付您觉得合法吗?”的调查问题的回答是:认为“合法”的人居然占48%, 认为“不合法”的人占38%, 认为“不好说”的人占14%。“盒马鲜生”负责人在开业后第二天向我表示:支付宝经过“双12”两年来的地推后, 消费者已经适应和基本接受支付宝支付方式了。听了他的话我觉得, 这种做法虽然有点欠妥, 与现行法规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但如果能撼动传统的支付方式、结算方式、收费方式的垄断地位, 则具有里程碑意义。实践需要探索, 法律需要修订, 零售需要创新。

(三) 提振商人品味

这是一个变化、变革与革命相结合的大时代, 个人端着手机在寻求变化之道, 组织利用技术在寻求变革之道, 老板傍着资本在寻求革命之道。有人说, 大时代需要大创新, 但我觉得无论大创新还是强创新或是微创新, 关键是心中要有大境界。

企业做大了, 理应更大气, 更守则, 更有境界。企业行为应该被限定在两条“铁轨”之间:一条是政府规制的底线, 另一条是行业自律的底线。两线平行, 行业快速发展;进入弯道, 减速慢行, 如果弯道加速, 可能车毁人亡。此外, 还需要有一条传输动力的天线与一条规避风险的地线, 平行线与天地两线对接, 四线协调, 才能协调发展。

商业发展的基础是要回归“童叟无欺”的商业伦理。有了互联网, 商业活动更应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 不要滥用技术手段去挖掘消费者的隐私数据, 更不要滥用技术手段去获得虚拟的好评、业绩与信誉!我们要提倡:不该挖掘的数据不挖掘, 不该提升的数据不提升, 不该宣扬的数据不宣扬, 不该展示的数据不展示。企业大了, 可能就有帝皇情节, 特别想做第一, 特别想做行业皇帝, 特别想做教父。但如果能经常照照镜子, 就能看见自己的另一面!没有人已经找到具有绝对优势的成功之道, 都是在践行一种变通之道。所以, 无论哪一方, 都不要去挥霍自己的不平和愤怒, 更不要去做诋毁他人的“低级营销”!

拥有大境界, 才能引领大时代。让平和、淡定与优雅成为商业的新常态, 让消费者少一点不适、不安与不快, 让品味、品质与品格彰显力量!让时间的车轮去抚平商业的沟沟坎坎, 让希望的种子播撒到肥沃的土壤, 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让大家都能到达水草茂盛的彼岸!

传统的小店铺曾经被连锁店包围, 日子越来越难过, 但令人惊奇的是, 这些小店铺居然又活了下来。为什么?他们发现了连锁店的软肋:价格高、服务差、不便利。家门口的小店以人情与便利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连锁店其实前有就近便利的小杂货店截流, 后有电商的分流, 前后夹攻, 所以日子不好过是必然的, 没有被弄死就是万幸了。在高昂的成本与电商强烈的冲击背景下, 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 就难以保持收支平衡。“关店辞人”不失为一种解决困境的常规办法。更重要的应该从人、货、场等营运管理视角去寻求改进之道。

死气沉沉的卖场能否实施活性化改造;滞销商品如何才能更快速地被清理;新商品如何才能更快速地被引进;如何把实体店也作为一个宣传的平台与引流的入口, 进而实施全渠道经营;如何通过会员管理与数据整合, 使优质用户获得更多的关怀、实惠与尊重等等。总之, 值得改进, 值得细节化, 值得挖掘的领域还有很多。

8.简述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篇八

需求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一切产业皆因需求而产生,需求出现差异,因此产业越分越细。供给和需求形成所谓经济市场。工业革命前,人们的需求停留在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层次,工业革命以后,科技改变生活,人们的需求上升到精神文化需求层次。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碗米饭一个馒头的幸福感远大于在物质富足的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当消费者不再因为一个馒头而幸福的时候,即使馒头的价格再低也不会想买,所以我们要做出改变,要把馒头做成精美的蛋糕,引起消费者想的需求欲望,在经济学中,这也叫作提高商品的边际效用。物质富足了就会想走出精神的匮乏,未来的需求自然顺理成章上升至精神层面。以前我们国家消费动力不够,因此要刺激需求,现在有了消费需求,但是供给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求侧改变,供给侧就要做出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增加社会总供给和调整社会供给结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管理实质上是政府对经济失衡状态的一种主动调整行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需求侧的管理而忽视供给侧的管理,导致需求侧与供给侧失衡,因而使市场经济处于“病态”,引发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针对“病态”,供给学派给出的“药方”是减税,节约企业成本,节省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和加快创新之中。调整社会供给结构主要从迎合需求发展趋势增加有效供给的方式出发,提高精神和文化产品在供给结构中的比重,即制造业适当向服务业转型。因此,旅游等相关文化产业将扮演重要角色,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有上限的,但是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待深入挖掘和探索。

不难看出,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题。而旅游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将扮演先锋队的角色,更要牢牢把握此次供给侧改革的机会,以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毋庸置疑,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完善就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从前我们从消费者入手,利用打折、促销等方式想方设法刺激消费,如今我们要做“傲娇”的生产者,追求品质,把产品做精,用产品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消费者。我们曾盲目追求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指标量化,然而现在优化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才是我们新的追求,与其千方百计改变消费者,不如改变我们旅游人自己的态度——致力于为旅游者提供安心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旅游正朝着广度、深度、自由度、体感度等多维度发展。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和核心追求就是IP,而IP代表着个性和稀缺性,它体现商品的核心价值,能够化解同质化的价格战,旅游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应特别注意。

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早已不仅仅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附属品而成了一种刚需,一种常态生活化的选择。在供给侧改革中,首先要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其次就是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推动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强标准引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旅游业呈现出整体协调、统筹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笔者认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增加长假供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在升级换代,民众从以前主要买家电、买车、买房的物质性消费,逐渐转向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征的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成为大众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起着支撑作用。 20多年来,假日制度与旅游经济捆绑,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毕竟旅游消费需求的产生与爆发性增长,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结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表征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崇拜GDP的政府必然关注其发展。作为“有钱、有闲、有冲动”一个都不能少的旅游,无论是旅游消费需求的释放还是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假日的供给。无论是双休日制度的实行,还是黄金周制度的出现,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进,客观上都极大地增进了劳动者的福利,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长假的短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和以旅游消费为载体的民众精神文化需求释放的最大瓶颈、最重要的“牛鼻子”和“天花板”。当下社会对于法定节假日安排的争议、黄金周旅游的种种乱象、民众的旅游体验满意程度不高,绝大多数与长假短缺有关,可以说长假的供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虽然需求释放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但是总需要缓解的办法。 随着社会转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异地就业人口越来越多,探亲需求也就更加突出,现有的假期安排显然远远不够。另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以后,消费也在升级换代,民众从以前买家电、买车、买房的物质性消费,逐渐转向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征的旅游消费。而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潜力巨大,但本身并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需要吸引东部地区的客源前去消费,这种长距离的旅游也就必须依赖长假来实现。当前的法定节假日安排已经导致民众出行出游需求形成了“堰塞湖”,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幸福感。 解决长假短缺问题,无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带薪休假为代表的分散长假;另一种是以黄金周为代表的集中长假。二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转型剧烈的国家,更应该并行不悖,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休假模式适合我们照搬。 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在解决长假短缺的问题上,由于落实情况很不理想,带薪休假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就只能依靠黄金周,这也就形成了公众对黄金周的巨大渴求。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对于长假的需求,应该增加2~7个法定假日,恢复五一黄金周,增加“避暑”黄金周,延长春节长假,一年四季各有一个黄金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都会因此大大彰显。增加黄金周,释放旅游需求,才是最高效、最实效的旅游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下一篇:安全副校长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