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2024-06-20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共13篇)

1.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一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1、学生的厌学成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大障碍,也成为影响教学改革深入的一大因素。随着中招考试制度的革新,初中地理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成了所谓的“豆芽菜”、“小儿科”,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领导、教师不重视,学生厌学,使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困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及周围人群的文化素养较低,对学生的学习不太重视,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少,更使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2、农村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最大的差距。新课标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很多学生的基础差,见识少,生活空间狭窄,知识储备也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新教材还是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看待,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

3、“学”的效率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习效率不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走神,做小动作,没有紧跟老师思路。二是不懂不问,有不明白的问题,没有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三是没有做练习题,没有及时复习。只有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记忆,及时复习才会尽量减少遗忘。

2.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二

一、作文教学盲目性大, 学生感到困惑

由于作文教学无统一教材, 统一模式, 统一要求, 统一题目, 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作预先的全盘考虑, 即使有计划, 也只是应付检查, 或者是局部性、阶极性、临时性、随意性很强的。如此, 学生渐渐就对作文产生了怕、难的心理。

二、扎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忽略作文系统方法的传授

对教材中的课文, 教师都能认真扎实地去教完教好, 因为怕一旦考试时考到了课文中的内容, 学生考不好, 教师责任就很大。对于作文, 教师认为考试时, 学生们总可以写得出并拿到分数, 因此, 多作或少作几次作文训练无所谓, 学生因此而得到的方法就会十分的零碎, 没有关联与系统性。

三、重视作文的表面指导, 忽视生活的体验及平时积累

在难得的几节写作训练课上, 大多数教师经常从如何去开头、过渡、交代、照应、结尾等方法进行指导, 让学生逐渐误解为写作只要把写作方法学好, 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而忽视了作文必须靠积累, 要有自己的体验, 要写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文才生动感人, 才有新鲜、有创意的问题, 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

四、学生学习条件差, 信息闭塞, 水平较低

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起步晚, 条件艰苦, 信息相对闭塞, 活动空间窄小, 内容单调, 见识少, 读物少, 学生作文水平低。

五、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在何处?这是一个困扰农村初中教师的现实难题。近年来, 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希望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生现有实际,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 现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如下。

1. 明目的

让学生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是作文的根本目的, 跟学生讲作文的重要性, 不要作空洞的说教。本人从实际出发, 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开导学生:我们要举行校运会, 要你报道比赛情况, 你怎么写?怎样写开幕词、闭幕词?……学生按照种种假设一一写了出来。这样, 就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需要。

2. 巧计划

整个初中阶段作文要做整体规划。初一着重依体仿写, 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形、仿意、全仿或点仿;初二着重作文思维训练, 结合作文教学的各种不同文体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初三着重培养学生快速构思与快捷成文, 以适应中考。依此三个层次逐个学期做好作文训练计划, 扎实作文训练。

3. 勤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难, 根本原因不在于不懂写, 而在于无东西可写。怎么做到言之有物?其出路就是勤积累, 我让学生一迈进初中门槛就准备一个日记本做积累之用。要求他们一方面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勤去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另一方面从读物中所得。不管是哪种材料的收集, 教师都要及时检查, 直到他们形成习惯。

4. 用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命题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有他们熟知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可供选择, 有最佳的情绪可供利用。

5. 索范文

“文无定法, 大体须有”。这个“大体”就是文章的外在形式, 学生要靠模仿获得, 要模仿就必须有对象———范文。笔者的做法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尽可能使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文。要发挥课文这一范文的作用, 还要求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教学的时间, 尤其是时令性强的文章。

6. 有侧重

45分钟内要让学生完成各方面都优秀的上乘作文是不实际的, 因此, 每次作文训练, 我都设置一个侧重点, 要求学生按这一侧重点习作:或“拟题训练”, 或“开头方法训练”, 或“结尾方法训练”, 或“前后呼应训练”, 或“情节构思训练”, 或“语言表达训练”, 或“主题提炼训练”, 或“选材方法训练”, 或“修辞手法训练”。然后让其分组交流, 交流重点同样放在每次的侧重点上。最后教师复查批阅, 把写得好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来一一评讲,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使之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7. 添亮点

写一篇文章, 在确立中心, 选取好材料并设计出结构后, 就要恰当的将作者心里最想说的话表现出来, 但许多学生往往不分轻重, 平均使用力量, 结果文章没有“亮点”, 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写作时要教会学生用“巧劲”, 将最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最能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地方, 集中着墨;或善于点题, 把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锤炼好后放在文章的显眼处,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写好开头, 吸引读者, 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前后呼应, 使读者念念不忘, 回味无穷;或修辞精当、思想深刻, 让人品味文质兼美, 寓意深长的神韵。这些都能给文章增辉添色, 读者读到此处往往会拍案叫绝, 大声喝彩。做到这样文章即成功。

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篇三

【关键词】困惑 教学 方法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教学已有八个年头,经历了八年的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困惑,虽教学以来学生的客观成绩不错,但实质上存在有难以添补的大漏洞,阅读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成为困惑我们的大问题,这好比想寻病医治,却又无法对症下药。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我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舉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如:(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三)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在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

(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现很多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是很多学生肆无忌惮的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4.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篇四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西藏山南扎囊县中学 尼玛扎桑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但我们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脱节,由此给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困惑。

【关键词】困惑 思想政治 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跟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比思想先行。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我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是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教学的内容产生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觉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政治教学的`错误理解而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实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范文网 )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同时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政治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很实用。这样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平时表现为辅。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只有彻底解除学生的束缚,才能解开困惑,轻装上阵,创造性地学习。

5.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五

任鹏昌

一、困惑

1、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一段时间以后,问题来了:“繁华”落尽,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纷繁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

2、为了“重视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联系实际,谈谈感悟”等环节,力图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余,通过谈自己,谈人生,谈社会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谁知,问题又来了:政治老师向我们提出了“抗议”,认为我们力图占据他们的阵地,抢了他们的“饭碗”,而我们自己也感到语文课堂变味了,意境没了,语文味淡了,课上得没劲了。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在课堂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我们让学生信马由缰,畅所欲言,对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说别人所不能说大加赞赏。对每一篇课文,我们让他们把握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他们的理由就成了我们课堂的“标准答案”,都能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与课堂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牵着走,盲目讨论,结果背离了教学目标和思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字词标点、重点句段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同样出来了:学生的作文中别字、病句比比皆是,一学期下来,他们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的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收效甚微。

4、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扣住课本每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上起了语文活动课,一节课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二、再认

通过对课改初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摒弃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标,我们试图用更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于是我们运用了大量新颖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殊不知,在忙于这些形式的同时,我们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我们确立了一些新的观念:

1、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中何时让学生自主、何时让他们合作、探究,用怎样的形式来实现,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切不可根据新课标要求机械地选择教学形式,买椟还珠。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里的平等不能理解为形式上的平起平坐,更不能在知识水平上与学生划等号,因为教师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语文知识的重任,完全尊重肯定学生的言论,不给与适当的点拨和拔高,学生是不会进步的。因此,抛开了传统课中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应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又高于学生,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

3、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并非要我们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生硬地专设相应的学习环节,而是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后落实应是“学生动起来”,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大家都动起来了,目的就达到了。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树立了这些新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就会避免很多误区,得到更大的收益。

三、重构

1、对话——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首先,摆正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活动,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将教材讲深讲透,很好地挖掘文本是我们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二是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任何课堂的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实实在在,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操作性。教学活动要讲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产生“作秀”之嫌。三是处理好师生互动的关系,要遵循教师角色定位的三个原则:到位不越位。教师既不能什么都交给学生,也不能做学生的主宰,师生间可共同发问、共同质疑、共同解惑。参谋不代谋。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说精彩、感动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

答,既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只是在做低效劳动。三是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老师范读完男生读,男生读完女生读,然后齐读,读不好就反复读,花样繁多,不一而足。每节课变来换去,周而复始。其实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的,脱离了这些,空泛地评价读的好坏及反复朗读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2、综合——活动课程的本质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1)、教师引导,活动课程的保证。活动课中的教师绝不仅仅具有幕后策划、开场主持及结束总结的功效,在活动课过程中,教师的意义非同寻常。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总是浅层次的,得依靠教师的点拨帮助他们引向纵深。教师应作为课堂的一员参与其中,点在关键处,拨在心弦上,引导学生思考、领悟,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引领到教学目标应有的高度,切实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2)、深掘内蕴,活动课程的关键。很多的活动课仅停留在活动成果的展示,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以《古诗苑漫步》这一活动课为例,应点拨学生:如何积累古诗词?怎样给古诗词分类?为什么这样朗

诵?如何为诗配画、给画配诗?赏析诗歌有哪些方法?这样,学生既拓宽了知识面,学会了与古诗相关的语文知识,也掌握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课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真正上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3)、问题设计,活动课程的灵魂。一是需要理清活动课程教学环节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次活动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或是从内容到主题,或是从课内到课外,或是从古到今,或是由浅入深,无论怎样,每一个环节的安排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让整个课堂完整有序。二是需要设计好活动课的评点与过渡,让每一节活动课不再是拼盘、杂烩,而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6.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篇六

近年来由于中考题型创新和改革出现了英语写作题,且所占分数比值较高,因此英语教学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写作指导的教学。这一问题既令相当多的学生头痛,甚至叫苦不迭;也困扰着不少英语老师。同时也制约着学生成绩的提升。学生如果想考上理想的学校,必须攻克这一难关。

I、我反复琢磨,觉得教师在写作的教学中,存在如下困惑。1.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教材的所有资源优势,其实每个单元Section B的阅读材料就是写作的摹写范文。我们有些老师就是没用上或没用好这一宝贵资源。真是个极大的浪费啊。2.教师没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用来进行写作练笔。老师很少有时间把写得好的作文读给学生听来引领学生着手写作。3.相当多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开启写作之门。II、我反复琢磨,觉得学生在写作的学习中,存在如下困惑。1.心理因素。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难。

2.写作基础薄弱。写作基础主要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部分学生由于词汇匮乏,因此自感写作无法提笔

3.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懒惰”现象,不能够从主观上积极主动配合,有“应付”之嫌。还有很少部分学生不配合老师做这样的研究,他们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会提高了,练也是白练,索性他们根本就不练。

4.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中语言逻辑混乱,句中语法毛病百出,尤其是

动词形式乱用。

5.大部分学生在写作开始前做不到针对写作需要筛选好写作材料,也不能恰当运用所学过的语言、语法知识。III、产生以上困惑的主要原因

1、有些英语教师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去开导学生进行摹写训练。

2、大部分学生写作时走不出母语怪圈,老是拿汉语语序去写作。结果句中错误频出,词义模糊,句中词序乱套,时态表述不清。

3、相当多学生由于脑子里记忆的词汇少得可怜,从而写起来免不了只好干瘪瘪几句了事。文中主题都着不了边,也谈不上文彩了。

4、有些学生不能从阅读材料中悟出点门道,因此无法进行摹写。咋能入门呢!

7.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七

一、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探究性实验教学浪费时间, 课时计划难以完成;农村中学经费紧张, 设备简陋无条件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探究时真正参与的少看热闹的多, 课堂教学效率低;班级学额太大, 学生探究实验难以组织, 等等。

二、解决对策

1.恰当地选择内容和方法, 确保课时计划顺利完成

探究性实验教学开放性较大, 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九年级的物理教学任务繁重, 课时紧张, 为了既要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又要完成课时计划,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选择探究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一节课探究的内容不能过多, 侧重一到两个, 探究的难度不宜过难, 也不能过于简单, 太难无法完成, 既浪费时间有挫伤学生的探究兴趣, 过于简单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目的。探究内容的选择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不要为了探究, 节外生枝。探究的方法也要有所侧重, 或侧重猜想和假设, 或侧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不要祈求一节课将探究的每个环节都做得尽善尽美。但不论侧重哪个环节, 交流与讨论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自学探究, 达到能与同伴和老师进行实质性交流和探讨的层次, 并进一步完成课堂探讨、尝试实践等环节, 有的实验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完成。因此, 对于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课题, 教师在课时上可作适当的调整, 最好是连续两个课时进行。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以利于农村中学探究实验的有效实施

农村中学经费紧张, 实验室设备落后, 实验器材不全导致探究性实验教学难以实施。实验探究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 这点在省重点中学尚未能做到应用自如, 更加难以在普通学校进行推广。针对这一点我建议我们物理教师要发挥我们农村的优势,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寻找生活中的代用品或自制教具, 不断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物品, 尽量用一些普通的物品, 创造条件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村中学实验难的问题。

3.加强探究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以利于探究实验的有效进行

对初中学生来说, 好奇心强、自律能力差, 实验时容易出现看热闹或玩闹的现象, 导致有些学生的无效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前组织每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当一个同学操作时, 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 并作好记录。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停的巡视, 提醒溜号的学生参与到探究中去。

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实验操作, 还包括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交流与反思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问题提出阶段:教师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猜想假设阶段: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干涉, 当学生的猜想遇到困难或注意偏离了问题本身时, 及时给予简单的口头暗示或提醒。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这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须让学生平静下来, 集中思考;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意见的不一致并尽可能说出各自的想法, 对学生发表的探究观点、得出的结论不立刻评价, 而是先让小组通过交流、辩论, 直到学生无法确定和解决时再给予指导帮助, 抓住学生迷惑的关键, 补充必要的实验及其它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惑, 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分析推理和补充。因此要想取得预先的探究效果, 适当的思路引导还是必要的。所以物理教师要加强探究实验的精心组织和一定程度的指导。

4.实行小班实验, 以利于学额较大的班级组织探究性实验教学

目前, 各校普通一个班的人数是不下50人, 这使一个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 即使是大部分学生, 所以, 大班制不利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实行班级人数为35人左右的小班制教学以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学校领导和教师观念的转变, 甚至是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极其重要。即使八年级学生都是刚接触物理的, 但很多学生都表示对于新教材的学习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中学校校长积极和当地的小学校长取得联系还是必要的, 这样有利于做好中小学衔接教学研究。

5.精心设计学案, 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 自主性还不强, 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故需物理教师们精心设计学案, 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之前必须先让他们深谙实验的原理, 熟悉实验器材的功能与应用, 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学生根据学案中的探究思路进行实验, 而不是完全放手任由学生操作。这种完全放手给学生操作, 对于初中生来说, 是很不现实的做法, 不仅无法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 而且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8.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篇八

一、课时安排

初中语文课时少、内容多,应该如何解决?

《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及课时设置》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每周5课时。这5课时安排是这样的:每周1~2节作文课,3~4节阅读课。但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这样要求:一周一小作,两周一大作,完全不管学校教师在执行过程中能不能按要求上作文课。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每周1~2节作文课都是必须上的。这样,留给阅读课的课时仅有3~4节。尽管有些学校拿出地方课时补充给阅读教学,但是这些附加课时却不能上课,因为这些时段学生通常不在教室。

当前的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是6个单元25篇课文,再加上综合学习探究、诵读欣赏、专题、口语交际、名著推荐与阅读等,内容多,要求高,课时根本不够。这3~4节计划课时相对大容量的教材而言,犹如“杯水车薪”。

例如,学习《陈涉世家》(九年级上册)一文,教师泛读一遍,就要5分钟左右,读完后再正音正字、标注停顿、疏通字词,再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还没理解课文内容,一堂课就结束了,于是,教师只能赶进度、开快车。这样的做法使得文本阅读很不透彻,内容难以被理解,基础知识不易被掌握。

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材的教与学是很难把握的,讲多了会占用学生思考的空间,讲少了教学任务很难顺利完成。为了节约课时,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经典的文章,还来不及仔细品味阅读,就匆匆翻过去了。这些问题成了制约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二、写作周期

如何缩短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周期?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周期长,反馈时间也长,一般是两周写一篇大作,多的每学期七八篇大作,少的只有三五篇。无怪乎学生会发出“漫长的等待”的感叹。

“写作周期长,效果差”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弊端,其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无效性。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的制约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处境十分尴尬。作文教学缺乏成熟的教材、课程和评价体系。语文课程形态,基本上还是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架构,不同版本的新课程、老课程教材都是以阅读文选作为主要构成,作文教学零零散散地点缀其中,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是如此。

阅读与写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课达不到阅读的功能,写作课没有写作的任务。此外,很多课文都不适合拿来做“读写结合”,久而久之,阅读与写作就脱节了。渐渐地,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只重视阅读课,而忽视写作课,甚至把写作课拿来上了阅读课。

2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严重

在语文教学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作文教学,但最不受到重视的也是作文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日渐被重视,但效果却不明显。毋庸讳言,在期中期末阅卷,甚至中考阅卷中,阅卷老师在评改作文时大多数是打保险分(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这样学生之间的作文分差距就很小,因此,语文最终成绩往往取决于阅读成绩。

3作文批改影响写作周期和反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老师是学生作文唯一的阅读者和评价者,但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并不适合从事作文批改工作。当前农村初中的条件依然很简陋,一般一个班50人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多达70人。认真批阅一篇五六百字的习作,至少需要5~8分钟,以一个班50个学生计算,评改两个班学生的作文所花费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备作文课、写下水作文,两堂作文课必须备一节作文指导课,一节讲评课。单两堂作文课就得耗费很多时间,再加上阅读课教学,那么语文老师就更辛苦了。于是,这两周一大作文就完全符合“校情”、“学情”了。如果遇上特殊情况,这两周一大作也可能得不到保障了。

综上所述,缩短写作周期,困难重重。

三、语法知识

语法要不要教?怎样教?教学的“度”如何把握?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江苏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汉语拼音、字词句等语法知识和修辞分布在六册教材中,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新世纪以来,采用了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虽然汉语拼音、字词句等语法知识和修辞依然被编在教材之中,但是这些知识只作为附录,置于每一册不起眼的书末。于是,初中语法教学由上世纪的轰轰烈烈,变为新世纪的“淡化语法”、“取消语法”,甚至产生了“扭断语法的脖子”的叫嚣。最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逐渐停顿了。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实是寥寥无几。据调查,初高中有45%的教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语法教学,而其中有95%以上的教师只进行单纯的语法教学,同样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由此推想,农村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该是如何的惨淡。

四、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看待课堂模式?要不要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出来的,它极具实践性和推广价值。

例如,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以及江苏南通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这些课堂教学模式都取得了重大的教学成就。

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农村初中应该慎重采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既不能机械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又不应该脱离科学方法的指导而盲目将这些模式应用于教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他人成功模式中能为己所用的方法,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针对当地学生具体情况,逐步形成自己简约、实用的教学风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语文教学认真,还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负责,减少一点功利主义,特别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体会教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9.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九

[Abstract] difficult to teach writing, writing difficult to write, which is long plagued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s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new “new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new concept, combining the actual writing of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re to explore rural junior composition teaching on confusion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oints.

[Key words] rural junior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fused Strategies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地位更为凸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阅读课要培养学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能力,写作课就要培养学生‘一千个作者便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能力”然而,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其难度就更大了,由于农村学生生活涉历面窄、农村学生语文层次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公平、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等特点,农村作文就更难。而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相当高。面对这个矛盾,我们苦苦探索多年,略有收获。现笔者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意义要求的理解、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做的探讨汇报下。

一 作文教学的意义与<<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一见解,强调了为文之道在于实用。实用在今天的意义一方面是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最大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写好应试作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作文教学也做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在农村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 、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着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能多少学生,即使用了多媒体,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即便是学习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不会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

3 、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尤其是我们苏北农村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搞了“六有”和“四配套”等工程,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小科没专职老师,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又给其特殊政策,诱惑力很大,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苏北某一县区就四所私立初中,招生人数是全地区的一半,这样农村中学优等生所剩无几。有的农村中学还搞什么实验班,那普通班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4、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10.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

【论文摘要】: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过程,是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德育熏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可是在当今农村有一个较普遍的的现状,学生阅读习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

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

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

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 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三)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中,临时给学生增加一点阅读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其实,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失误。任何无计划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教学,如果没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就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 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五)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现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开明出版社 1958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8 字,并且二次修

11.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一

关键词:困惑;思想政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84-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跟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比思想先行。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我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是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教学的内容产生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覺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政治教学的错误理解而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实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同时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政治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很实用。这样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平时表现为辅。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只有彻底解除学生的束缚,才能解开困惑,轻装上阵,创造性地学习。

产生困惑并不可怕,它证明我们在积极地思考,寻求解决和进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钻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解开学生的困惑,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使其快乐健康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艾进顺.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2

[2]张文涛.谈初中思品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考试与评价,2013

[3]孙会平.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a版,2015

[4]聂奎.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5]陈宏.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6

12.政治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二

一、给“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1. 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 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 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

如果政治教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 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 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这一课时, 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教师来说, 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 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我个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是从火车站台上的广告词“不得围车叫卖物品”得到启发的:围绕这个“物品”展开讨论, 然后引导学生分清楚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三者的区别, 使学生明白“商品之所以是商品, 在于它的可交换性。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使学生初步有了把政治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思想, 并有了对政治感兴趣的萌芽。

2. 注重社会调查, 特别是积极争取学校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从而巩固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

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教师, 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 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 在调查中了解现实, 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这就同时要求政治教师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 力争每年度有一次全年级的长达一周的社会调查活动。

3. 课堂方式多样化, 从而使课堂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特点

长期以来, 我们采取的是集中授课即学生坐在下面听, 老师站在台上不停地说的方式。实际上这是填充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其实, 政治课堂的授课方式是可以而且应当多种多样的, 如课堂讨论式、课外集中式、专题开放式等等。

二、正确调整政治老师的角色

自从政治课开设以来, 特别是经过解放后至高考改革之前, 政治教师已被刻板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确实, 作为政治教师, 必须把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传授给学生作为自己责任之一,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及其带来的一列的社会、思想、就业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给政治课及政治教师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这种冲击, 要求政治教师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除了在政治课中传授主流意识以外, 积极贯穿技能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现实性的知识的传授已成为政治课摆脱两难困境的有效出路。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

13.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三

摘要:“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几何语言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中生特别是初一新生,初学几何有一个由计算变换到推理论证的思维转换,因而产生很多不适应和困惑。作?榻淌υ诮?行几何教学时就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几何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几何语言;困惑;教学策略

G633.6

对许多刚接触几何的学生来说,加强几何语言训练刻不容缓.在平时的几何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推理的过程.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对几何语言的表达,成为某些学生学习几何的“拦路虎”.因此,帮助学生过好几何语言关,是每个数学老师永久的课题.一、初中生学习几何语言时常出现的几个困惑

(一)学生对几何中的文字表述的语言不知如何理解.几何中的语言特别是用汉语表述的文字语言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抽象性、概念性、逻辑性等特点,初中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常用的几何术语、表示图形位置或大小关系的词语、表示作图动作的语言等,不知何意.常见几何术语无法理解.如“确定”、“每两点”、“两两(相交)”、“同一平面内”、“任意(取)画”、“任何一个”、“分别”、“共点”、“共线”、“有且只有”等,学生常常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常见表示图形位置或大小关系的词语:如“相邻”、“互相”、“互为”、“等角”、“等边”、“同弧”、“等弧”、“等圆”等,学生则常常分不清这些词语表述几个图形或几个量.如他们分不清“互为余角”表示的是两个角(不是一个角,也不是多于两个角)的关系;

表示画图、作图、某些操作动作的语言:如“连接”、“延长”、“反向延长”“截取”、“绕点旋转”等,学生难以根据这类语言做出正确的画图动作或操作.如“任意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这句话中,“任意”画并不完全是“任意取”的意思;再如,“点P在直线a上”,学生常常画出一条水平直线a,再在水平直线a的“上面(外面)”取点P,等等,学生有时分不清楚其含义.2.学生分不清几何语句的成分和逻辑顺序,因而不能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去理解句子所表述的意思.如“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的交点到两腰距离相等”,学生分不清是点与点的距离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不能抓住“距离相等”来分析这个句子,读句以后无法理解题意,当然也就谈不上根据题意正确画图,分清“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了.对省去“如果”“那么”关联词的命题学生分不清条件和结论;对定义、定理的逆向应用能力较差,逆向思维不适应.(二)符号语言运用混乱,不知如何规范书写和叙述.把画图过程表述为文字语言时,又往往不会使用规范的语句.正确运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达,是几何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一些在老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但在初中新生看来却很难.例如,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一个角时不知道将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而在一个顶点处出现几个角时却用一个大写字母去表示;又如连接四边形ABCD对角线AC常写成连接∠A和∠C等等.(三)几何学习中不知如何进行文字语言与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互译.1.不能把概念定义的文字语言翻译为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

2.不能根据老师口述的语句画出图形,即学生在使用文字语言与作图语言时联系不起来,根据文字语言的叙述,有时画出的图形缺乏一般性,常用特殊图形或特殊位置关系掩盖了命题的一般性质;

3.不能把图形所示的性质概括成为文字语言,即反映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差.图形语言不过关,不能从图形的直观反映中发现其内在联系.二、教师在进行几何语言能力训练时的教学策略

(一)要使学生透彻理解几何术语所反映对象的意义,把文字语言、图形以及数学符号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初一新生,教材中出现的“任意一点、每两点、互相平行、互相垂直、互相平分、互余、互补、反向延长、顺次截取、有且仅有”等这些用语不甚理解,不会运用.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新出现的术语都必须讲清其意义,结合图形使学生透彻理解.如“两个角互补”,要结合图形对学生讲清①是两个角的和,而不是三个角的和;②和是180°,而不是90°或其它度数;③是两个角的大小数量关系,而不是位置关系.(二)教师讲课语言要严谨、板书要有条理、符号书写要规范,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表达与板书对学生学习几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语言和板书的示范作用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也不要把学生尚未学过的术语带到教学中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教学困难.如在讲了两条直线垂直后提出问题:点O在直线AB上,OM是∠AOC的平分线,ON是∠COB的平分线,问OM与ON是什么位置关系?由于尚未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会由于不懂“位置关系”这一词语而造成解题困难,这样的困难完全是由于教师语言疏忽而产生的.教师语言的规范化,并不排斥教师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较为通俗、浅显的直观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进行较为抽象的几何对象的教学.(三)加强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

上一篇:煤矿粉尘综合治理规定下一篇:距离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