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走近科学课堂

2024-06-24

让快乐走近科学课堂(共13篇)

1.让快乐走近科学课堂 篇一

科学评价让学生快乐成长

大河镇胡村小学 安艳芳 07***3545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和成绩,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新的教改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评价应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去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公正、合理的评价。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方面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一、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的做法如下:

1.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如果老师评价这个学生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当学生的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要肯定其努力和进步。比如可以说:“我知道你做这件事已经很努力了”、“我看得出来你花好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看得出来你已经进步

了”、“对于这次考试我知道你在用心准备”、“可能你觉得距离目标还好遥远,但想想你从刚开始到现在的进步,真让老师高兴”„„

2.多角度评价学生。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了上进的勇气。因此,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等。如对一个学习不够努力但劳动非常积极的学生,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有了你的帮助,大扫除做得又快又好。或者:因为你的帮忙,使我的工作变得容易多了。对学习马马虎虎但非常喜欢做手工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他:我喜欢你的工艺作品,它看起来很有创意„„这样进行多角度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使学生在学习兴趣中成长

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作为教师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激励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讲究语言艺术,避免千篇一律

教师评价学生,如果经常只说:“不错,很好。”时间一长,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评价也就失去了作用。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准确、恰当的评语,避免千篇一律。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用语更要慎重,做到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发展优长,张扬个性,快乐健康地成长。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增强亲和力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鼓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肯定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怜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怜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便于更好的教学。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优化学业目标,让评价“实”起来

对于学业内容的评价,用多把尺子量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课堂评价、单元评价与期末验收相结合。课堂评价重点看“三度”,即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和深度,看学生是否关注问题情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倾听、协作、分享,根据教学进度及时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及时弥补不足;期末验收则依据多种形式的期末考试,结合平日课堂情况及单元评价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业目标以定量评价为主,实行等级制;非学业目标和特长目标以定性评价为主,要求教师平日注意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变化,从单项考核、单元测试中发现提高,从日常活动中发现进步,期末写出综合评语。

3、自测与他测相结合。对于以学业为内容的评价,以前总是由教师出题,学生接受测试,这种传统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为此,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互相出题交换考,让学生也过一把“先生瘾”。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张张别具特色的试卷,送给小伙伴,然后认真的批改,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积极性非常高涨。

四、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总结、评价学习结果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孩子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节课中应该为孩子留下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了自己的见

解。每个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与评价。让孩子写一写:(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中你哪些内容掌握得好?还存在哪些困难与不足?(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对你的学习有何帮助?(3)你最想对教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孩子的反思交来后,就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在每个孩子的自评后写上几句老师想对他说的话:有鼓励性的、有指导性的、有诊断性的等等。它是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向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调控自己。

我们的评价是为了让今天的希望成为明天的现实,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我们相信,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将探索出更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科学评价中快乐成长。

2.让快乐走近科学课堂 篇二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作为教师的我, 主要是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作准备。

一、更新观念,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当今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活动。所以, 实验初期我们便转变了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为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

例如:在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当中, 教师有了新的做法:先和幼儿及家长一起收集不限品种的材料, 再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将这些材料进行识记和归类。集体活动时, 我不急于向幼儿进行讲解与演示, 而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物品放到水中后, 有哪些会不见了, 又有哪些会存在?”让幼儿进行假设性的回答, 然后让幼儿带着问题与思考进行“溶解”实验, 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在这次活动中, 幼儿讨论得非常的热闹, 我看到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精神。我认为本次活动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幼儿记住哪些物品在水中会溶解, 哪些物品不能溶解, 更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了培养幼儿观察和思考能力的机会, 我个人同时认识到教育应以培养幼儿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为核心, 这种新理念的形成, 将对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拓思路, 发展幼儿发散思维。

探究能力的培养, 必须强化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我注重留给幼儿提供开展发散思维的机会, 安排刺激幼儿发散思维的环境, 养成幼儿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 科学活动《想站立的蛋宝宝》, 我为幼儿提供了果皮、锯末、贝壳、瓶盖、雪糕棒、纸盒等多种材料, 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来帮助帮鸡蛋宝宝完好无损地站起来, 幼儿的情绪非常高涨, 他们开动脑筋进行不同的尝试:有的幼儿把蛋宝宝放在瓶盖上, 有的幼儿把纸盒截断后放入蛋宝宝, 有的则把锯末填充在蛋宝宝的周围……结果我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够探索出2-3种能使“鸡蛋宝宝站立起来”的好方法, 占全班人数90%以上的孩子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在试验活动中群策群力, 各抒己见, 最终, 探索出了40多种能够使“鸡蛋站立起来”好方法, 这都是幼儿思考、探究的表现, 孩子们享受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兴趣也自然提高了。

三、随机观察, 从生活中感悟现象。

学会观察, 从观察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这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比如, 一次, 孩子们发现了外面天空飘下了片片雪花, 我意识到他们很想去看看, 更想去亲自去摸摸, 于是, 我提出去户外看看雪花的建议, 他们高兴极了, 在操场上尽情地追赶着雪花, 可是不久, 他们就发现了原来雪花一到手里就融化了, 这是为什么?孩子们来询问我其中的缘由,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原因, 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议一议, 在激烈的讨论中, 他们找到了原因。这次随机观察活动, 孩子们感受到了自然科学现象, 更愿意观察身边的科学。

四、关注幼儿, 捕捉创新的火花。

加德纳教授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幼儿在完成多种不同任务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智力的强项和弱项, 在强项的活动领域中幼儿的能力、品质等的表现都大大优于弱项的活动领域中的表现。因此, 要求教师能够发现幼儿的智力特长, 善于捕捉幼儿创新的火花,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能力。

例如:构建游戏是大多数孩子的最爱。一次亮亮用插塑积木拼搭了一个“怪物”, 一问方知, 是个可变形的环保汽车人, 我对他的创造行为大加赞赏。不料以后新作不断:空间卫士、太空楼、会飞的汽车等, 得到了同伴的赞赏和老师的肯定, 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创造热情。

五、环境创设, 营造良好科学氛围。

(1)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孩子喜欢接近老师, 和老师交谈、游戏, 在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幼儿更愿意表现自己的才能, 更容易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因此, 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知道他们的个性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活动时, 我从不对幼儿的行为加以指责、训斥, 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力求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环境,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进步, 并针对幼儿的逻辑、语言等智能特征的不同层次, 提供难度不同的作业材料, 让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完成任务。只有如此, 才能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孩子的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2) 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幼儿操作活动, 可以让教师对幼儿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 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所以我十分注重活动材料的提供。如科学区, 我提供了木条、泡沫塑料、旧钟、废旧玩具等, 鼓励孩子们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自由拆装。通过活动, 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意识, 加强了机械操作能力, 更激发了其科学探究的兴趣。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新《纲要》所提倡的科学教育的实践策略, 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构造!

摘要:兴趣是求知的开始, 是学习的动力, 而探索精神则是学科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孩子对所研究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他们才会积极地探索, 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尤其是3-6岁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课程改革的深入, 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从真正意义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静态变为动态, 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所以, 在科学活动中, 我力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 使幼儿通过自身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 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

3.让科学课堂弥漫快乐探究的意蕴 篇三

一、掘生活之源,激探究之欲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强烈的探究欲望是学生学好科学的关键,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必须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我在科学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隐藏的教育价值,激引学生探究欲望。

科学与生活形影不离,生活中的科学随处可见。生活事物和现象中隐含的神秘感如同磁铁般吸引着学生,对其中的科学奥秘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总希望自己亲自动手探个究竟,亲手揭开其中的谜团。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借用生活中的事物,引生活源泉,浇兴趣之花,激探究之欲。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西瓜说道:“老师这儿有一个西瓜,你们猜猜它是生的还是熟的?”孩子们有的猜是生的,有的猜是熟的,我接着说道:“刚才你们都是随便猜测的,科学学习中需要猜测,但不是胡乱猜测,需要的是有依据的科学猜测。如果不切开西瓜,你们有办法知道它的生熟吗?”“我们可以用手弹一弹,听听发出的响声,如果发出清脆的声音就是熟的,如果声音沉闷,说明西瓜是生的。”一个孩子根据生活经验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你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西瓜就像一个暗盒,我们看不到里面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进行探究,从而判断出西瓜的生熟。关于西瓜的生熟我们下课时再揭晓答案。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暗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测有关电路的暗盒。”我边说边出示了一通一断两个简单电路暗盒,“你们有办法辨别出哪个暗盒里的电路是通的吗?”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导入课题。

生活乃科学之源,通过西瓜引出暗盒概念,一下子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对暗盒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电路暗盒中所隐藏的秘密的快乐探究欲望。

二、借合作之力,享探究之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才能体验到探究的刺激与神秘,享受到快乐探究的意韵。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有效的科学探究需要借助合作之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在导入教学后,我首先邀请两位学生猜测并用自制的检测器检验两个简单电路暗盒的情况,两人在合作中顺利完成了检测,判断出暗盒内的电路断通状况。在学生初步尝试到探究成功体验后,我趁热打铁,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一个外面有四个连接点的比较复杂的电路暗盒,让他们分组实验,各小组成员精诚团结,利用导线、电池、小电珠、灯座、电池盒制作了检测器,然后对电路暗盒进行探测,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操作,有的记录,在合作中有争议有统一,经过充分的实验操作,他们获取了真实的实验数据,最后一起围绕实验数据分析讨论,根据分析结果画出暗盒电路图。他们根据检测器中的小电珠不亮现象判断出这两个连接点之间是断开的,根据检测器中的小电珠变亮的现象认为该电路中连接着电池。

打开暗盒揭晓答案的瞬间是学生最为兴奋的时刻,当孩子们打开暗盒与实验结果进行最终比对验证时,看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论和暗盒中的图完全一致,甭提多开心了,个个高兴得欢呼雀跃,尽情享受探究成果。

三、显应用之效,拓探究之路

科学的主要价值在于用来服务人类、改善生活,应用不是科学的终结,而是科学探究新的开始。科学探究之路永无止境,我们要在应用实践中深入探究,拓宽探究的路径,让学生永远走在探究的路上。

在《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孩子们在愉快的合作中完成了探究任务,享受到快乐探究的历程,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又回到开始判断西瓜生熟的话题,邀请一名学生再次用手指弹一弹、听一听、猜一猜,并亲自用小刀切开西瓜,当场验证西瓜的生熟,当看到鲜红的瓜瓤时,我竖起大拇指为孩子们的正确判断点赞。为了拓展学生对暗盒的探究之路,我说:“暗盒充满了趣味,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的秘密就像一个个暗盒存在于我们身边,同学们能说说身边有哪些暗盒吗?”接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地球就像一个大大的暗盒,有的说人体也像一个暗盒,我接着说:“你们说得真好,像地球、人体这些暗盒我们能够随便打开吗?”“不能。”学生齐声答道,“是啊,生活中的暗盒有的不能打开,有的甚至永远都无法打开,但我们照样可以去研究。希望你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地去探测各种未知的暗盒。”我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勇往直前。

探究科学教学是永恒的旋律,快乐探究是科学课堂的意蕴,让我们在科学教学中给学生创造科学探究的平台,引领他们快乐探究,恣意享受科学魅力。

4.让快乐走进体育课堂 篇四

摘要:

体育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有情、理、趣等要素,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中能否挖掘那些潜在的情趣因素进行再创造,能否选择新颖灵活的教法,使自己的讲解生动形象,妙趣横生,高潮迭起,层层推进,步步加深,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

关键词:体育课堂

课堂气氛

情感

兴趣

鼓励

玩,是学生的天性,只有产生兴趣引发快乐,让学生去学,去体验,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快乐。

一、认识体育课堂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体育课堂一般设在室外,教学环境多变,学生流动性大,外部干扰较为严重,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秩序难以控制,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和示范,而且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学生在承担较大的心理负荷的同时,还需要克服生理上的疲劳。如不了解上述特点,则不可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另外,如果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教学活动贪乏,那么师生必然会精神疲惫,心理郁闷,教与学的情绪不佳。教育是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双方相互理解和相信的前提下,教育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因此,在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中,必须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绪场,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更好地学习。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受到激发,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体育课就会象磁铁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何愁上不好体育课呢?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方法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想、大胆突破,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创造适合本校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与构思引导学生想像青蛙的跳跃动作,再以情景游戏“青蛙捉害虫”开拓运动技能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地。

在“障碍接力”中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即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趣味性。

三、以情激情,以情育情,情感交融

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情感,是赢得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心平气和地同学生商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育体与育心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具有双向性,具体表现在向生性和向师性两个方面。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有责任主动把心扉向学生敞开,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向师性的情感浪花,师生之间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只要教师把爱心全部献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理解和信任,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学生只有在充满情爱的世界里,才会产生良好的情绪,才会在欢悦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因为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只有乐教和乐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带着爱心去上课,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诚恳对待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当然,爱学生并不是溺爱、迁就和放任,而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使学生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当教师看到某个学生表情忧郁,就应当想到他是否身体有病或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气候突变,就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着装等,总之,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抚可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持续高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要坚持循循善诱,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心悦诚服。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生之间只有相互敞开心扉,消除情感障碍,达到心理相容,解决为谁学习的问题,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另外,体育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每当学生们观看体育比赛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为顽强拼搏,最后取得胜利的运动员鼓掌称好,如果是班际、校际或国际比赛时都会为自己的一方加油呐喊,这时对培养“后进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并要为其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促使他们的感情转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对优差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带有偏见,切忌急躁、粗暴、冷谈、厌弃,使课堂教学始终和谐发展。

四、运用多种手段快乐教学

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挖掘其快乐的潜力。通常学生对慢跑、徒手操产生厌烦,如果采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会增加,教师注意教材安排的新颖性,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的快乐。

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练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和帮助,有效的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在大课间活动中,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让班主任也参与式进行。这样学生兴趣,提高了大课间的锻炼效果。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制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可指导和组织,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不仅身心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只有当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才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尽量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采用多种手段、变换刺激方式,不断激起学生思维涟漪,使学生始终陶醉于认识与身体活动的愉悦之中,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采用寓教于育,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并使之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成果”。当侧重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能力时,可适当采用集体的竞赛游戏,以促进学习态度与情感的相互补充、相互激励;当侧重于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时,可在增加示范性等多种引导的基础上,采用各种辅助器材的练习或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时,可让学生观赏别人的练习或表演,经观察思考后用相互评论的方法。

六、让及时肯定,多加鼓励 喜欢别人赞美是人的天性。

人人都渴望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并得到肯定或表扬。当教师对学生一次成功的表演,一次满意的练习,乃至一点及时的响应和进取的苗头即时肯定、鼓励,都会引起更加积极的反响,而且会越来越来劲,并产生群体效应。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容易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会不断发展,形成爱好。因此,在教学中要肯定学生成绩,积极鼓励进步,特别对学得差一点的学生,有一点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当一个人的长处被人发现和肯定,就意味着自我价值得到确认。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来的思想、智慧和行为火花,聚点成辉,及时肯定、鼓励,创造人人争强、个个进取的课堂氛围。

5.如何让快乐走进中学体育课堂 篇五

朱君

一、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方法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想、大胆突破,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创造适合本校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与构思引导学生想像青蛙的跳跃动作,再以情景游戏“青蛙捉害虫”开拓运动技能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地。

在“障碍接力”中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即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趣味性。

二、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易产生兴趣,思想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难的意志弱,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的形式单调,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按学生的差异分号层次,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在“投垒球”教学中,将学生请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个小组,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练习中,上等生成绩优秀的严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等生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巩固动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对投掷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进行表扬,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的促进和调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

三、运用多种手段快乐教学

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挖掘其快乐的潜力。通常学生对慢跑、徒手操产生厌烦,如果采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会增加,教师注意教材安排的新颖性,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的快乐。

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练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和帮助,有效的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改变单一的课间操,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让班主任也参与课间操,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兴趣很高,提高了课间的锻炼效果。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制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可指导和组织,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不仅身心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做到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姿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考虑到学生生长发育个体差异等情况,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体育常识,运动素质、技能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6.让快乐走近科学课堂 篇六

秋末初冬,万物萧条,但我们的内心因着童真世界而青草绿荫、欣欣向荣。

今天,让我们通过“音乐绘本”(音乐+图画书)的特别设计,将视觉、动觉、听觉巧妙结合,享受初冬欢快的诗篇!

一、什么是音乐绘本

绘本,英文为“picture book”,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又被称为“图画书”。它是以幼儿为主要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它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讲的“小人书”、卡通图画书或其他有图有字的低幼读物,因为它对文字、图画及其两者的构成形式有着特定的规范和要求。日本儿童文学出版专家松居直曾经非常形象地作出这样的阐述:文字+图画=带插图的书:文字×图画=绘本。由此可见,绘本是借助文字和图画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音乐绘本”即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借助故事绘本,利用其形象的故事人物、情节、语言、画面等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将幼儿带进音乐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中,可以让幼儿在多感官的参与下倾听音乐,节奏感、力度感、速度感、音高感、音色感、结构感……等获得提升。这里所指的“音乐绘本”阅读指的是以绘本为载体,从绘本出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而且更全面地帮助幼儿建立起绘本和周围世界、日常生活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联系,从而丰富了幼儿的表达和表现。当前,随着国外大量优秀绘本的涌入,广大幼儿教师在被绘本吸引和打动的同时,也力图将绘本引入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这一做法不仅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视角,也使之成为各个领域教学相互渗透、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使教师所组织的活动更注重综合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使之获得多元发展。

二、支撑“音乐绘本”的理论基础 1.立足于艺术同构的理论基础

“艺术同构”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表述是“异质同构”,指的是世间万物在审美的深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大家熟知的著名诗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文字当中没有一句人类主观体验的秋思情绪,只有对客观的景色与事物的描写,但秋日思念的那种孤独与寂寞却扑面而来,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以其敏锐独特的感触找到了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同构关系,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成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作品。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世界艺术史上不胜枚举,再如安格尔的《泉》、自居易的《琵琶行》等。事实上,不但同一个艺术作品内部可以产生异质同构,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之间也会产生异质同构的现象。所以,我们才会说“音乐是流动的绘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中所谓的“艺术同构”主要是指利用文学、美术、音乐这三种艺术形式之间相关、相同、相连、相通的情感因素、审美要素及表现手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进行有机整合,最终达到思想与形式的融合,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2.追求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实践方式 从理论到实践,从绘本故事到音乐活动,这中间究竟如何进行过渡和转化才能衔接得更自然、更无痕?我们认为要牢牢地抓住两点,一是形式,二是内容。形式包括艺术形式和活动形式,内容是指作品的精神内涵。一本优秀的绘本不但具有美术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素,以及文学中的词汇、语句、结构等巧妙构思形成的外在形式美,同时又具有作品内容所呈现出的内在意蕴美。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合适的活动形式,挖掘出绘本与其他艺术形式间的“同构”之处,把握好文学、美术、音乐三者的共通点,则可以让幼儿在充分感受艺术形式美的同时,又能够体验作品的内涵美,使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从而达到思想与形式的融合,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三、音乐绘本实例《三颗猫饼干》

下面我来为大家推荐一张绘本音乐专辑,它是《三颗猫饼干》。

它是国内首张音乐、绘图、文字完全结合的绘本音乐专辑,包括音乐才女何真真、新锐绘本家阿文,文字则是两人共同的好友纳莱所执笔。起初在一本杂志上看见关于这张音乐的描述,写得非常友善和温暖,忍不住暗暗记下了这个充满幻想与动物趣味的名字,猫、饼干、猫饼干,融融的温暖和想像力,可口的、异想天开的,会叙述一个怎样的叙事性情节呢?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链接视频:

看完短短的一段片花,你有没有被打动呢?是不是也有一种想一睹为快的激动呢?我想这样的音乐绘本大概最适合在冬日午后慵懒的阳光下,泡一壶好茶,去细细地品味。那三颗许愿的猫饼干,烘焙出的奇趣形状透着你对于生活不甘平庸的奇思妙想,它们交织着童话里的香味,给你的生活带来香甜的希望和柔情蜜意,并意图美满。

四、音乐欣赏中故事绘本的有效运用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的心灵,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发展智力。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也曾说过:“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让幼儿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的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决定了幼儿音乐欣赏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仅仅利用听觉欣赏音乐,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的辅助资料来感知、欣赏音乐。故事绘本就是辅助幼儿音乐欣赏很好的一个载体。1.直观的故事情节易于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结构 音乐和故事向来就是融于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史上有许多作品取材于故事,又通过音乐向人们讲述故事。如家喻户晓《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协奏曲,曲作者就是根据人们熟知的民间传说写成的。全曲采用奏鸣曲的结构,乐曲的三个段落展示了故事中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绘本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来进行教学,既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有趣而富于变化的故事内容能引发幼儿的共鸣,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音乐欣赏的兴趣是故事绘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有效运用的又一手段。《啤酒桶和小老鼠》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绘本,它讲述的是一群小老鼠钻出鼠洞,发现了许多大啤酒桶。啤酒桶生长四肢,憨态可掬。小老鼠们纷纷爬上啤酒桶开心地在啤酒桶上跳舞,和啤酒桶做起了游戏,啤酒桶还兴奋地打开了盖子倒酒。结果,主人发现了,小老鼠们赶紧逃跑。因此,运用故事绘本中直观的故事情节来帮助幼儿欣赏捷克的世纪名曲《啤酒桶波尔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活动中幼儿欣赏故事绘本后倾听音乐,纷纷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A段音乐是小老鼠,从洞里跑出来东张西望;小老鼠左瞧瞧,右瞧瞧,发现了啤酒桶在旁边偷笑……;B段音乐是小老鼠在啤酒桶上轻巧地跳舞,舞姿很美;小老鼠们在啤酒桶上捉迷藏;小老鼠在啤酒桶上跳来跳去,像是在玩蹦蹦床……; C段音乐是主人出现,小老鼠吓得逃跑了;小老鼠在脚底装上弹簧,轻快地跳跑了……。”可见,幼儿欣赏了《啤酒桶和小老鼠》的故事绘本之后,对于感受《啤酒桶波尔卡》这个音乐作品的结构变得更容易了。能立刻发现故事绘本中三个突出的情节与该乐曲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把乐曲从轻巧的小快板过渡到悠扬的主旋律再回到轻巧平稳的小快板的特点表达出来。因此,将故事绘本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音乐欣赏,易于帮助幼儿迅速进入音乐情境,理解音乐结构,从而获得审美效益。2.生动的故事语言帮助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风格 故事绘本是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幼儿最简便的途径,绘本中使用幼儿可以解读的词汇,熟悉的语句结构,便于幼儿理解。通过故事绘本中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展开想象,激发幼儿产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巧妙地对语言进行调节支配,能让幼儿感受体验到美、兴奋、难过,带动幼儿产生喜爱、欢乐、悲伤、惆怅等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音乐作品紧张、激昂、沉闷、欢快的风格中去,更加准确的感受出音乐的不同风格。

如故事绘本《大黄蜂飞行》讲述的是小黄蜂咪梦独自离开黄蜂队伍去冒险,在冒险中遇到了三个危险(花梗林、捕蝇草、蜘蛛网),最后在黄蜂部队协助下脱离险境。利用《大黄蜂飞行》的故事绘本来帮助幼儿欣赏里姆斯基的《野蜂飞舞》(节选)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化难为易,让幼儿充分体验到该音乐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野蜂飞舞》这个音乐作品节拍短促、节奏变化快、旋律复杂,是一首让人感觉震撼的一首外国民间乐曲。单凭耳朵倾听幼儿不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名曲所带来的震撼力。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绘本《大黄蜂飞行》能加深幼儿对音乐风格的感受。故事绘本中的语言、背景、人物表情等为幼儿描绘出一种紧张的情境,加上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煽动,使幼儿身临其境。

绘本中描述了咪梦偷看黄蜂部队“出征”,战士们威风神气、振翅疾飞去冒险的情境体现了A段音乐中旋律轻快而有力的风格。当咪梦遇到危险时,它大喊“我要飞出去”、“躲开他”、“救命啊,救救我呀”,看似简单的角色对白凸显了音乐中旋律震撼、鼓舞的特点。“咪梦一次一次地努力飞,拼命挣扎……”绘本中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黄蜂如何勇敢克服困难,最后在大部队的帮助下解困的惊险画面,帮助幼儿在快速变化的旋律中,体验到乐曲震撼、鼓舞、紧张、快速的音乐风格。每一次倾听乐曲时,幼儿都不由自主地为咪梦加油。当听到乐曲B段时,他们会大喊:“快飞出去,小心向日葵,飞高一点呀;讨厌的捕蝇草会吃掉你,不要碰到它,快躲开它;蜘蛛来了,快跑,粘住了救命啊!……”从幼儿紧张的表情和呼喊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身临其境,似乎自己就是那只勇敢的小咪梦,在震撼的音乐里冒险,心也随着紧张的音乐起伏。

7.立足课堂 延伸课外 走近科学 篇七

关键词: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59-02

作为小学的科学课教师,我们和很多从事科学教育的同行一样,每年都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参加一些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发明比赛等科技活动。许多老师常常用下列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如:开展专门的发明讲座课、科技技能培训等等,用这样的形式教给学生技巧和方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我们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一、立足科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积极主动地参加科技活动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科学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并富于创造性。首先,在科学课上,科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少了畏惧感,多了亲切感,课堂亲切而生动,学生会爱上科学课;其次,在科学课上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神奇和快乐,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如:制作叶脉标本、吹泡泡、玩小水轮、纸风车、观察蜗牛等等,学生会兴趣倍增,迷上科学课。有了课上浓厚的兴趣,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学生会将这种兴趣持续延伸到课外,会乐此不疲,主动意识增强。笔者之一曾在广东番禺祈福英语学校任科学课教师,有一位小同学迷上了科学课后,在参加科技活动时,积极性非常高,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为什么,后来撰写的科学小论文《我给铅笔戴帽子》等发表在《现代小学生报》上,发明的多功能铅笔套在广东省第二届少年儿童发明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二、立足科学课堂,拓展教学内容,将科学课的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科技活动提供素材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依托《科学》教材,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有了基础的铺垫,在课后开展科技活动学生容易上路,降低了科技活动中学生知识层面上的难度。既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如在上《养蚕》一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通过饲养和观察探究蚕一生的变化,体验自然界中动物的生命历程,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依托课堂开展这样的科技活动,已超越活动本身的意义,学生的收获极大。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发现用不同的水洗桑叶喂蚕,蚕的生长情况不一样,吐丝的多少也不一样,于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了一篇科学研究论文《一次“失败”的探究——探究喂食湿桑叶对蚕生长的影响》发表在《现代中小学生报》上,在广州市科学小星星探究成果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科学课中这样的内容很多,如:《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专题研究——生物的生活环境》、《考察家乡的环境》等,在科学课上,通过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研究方案,在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实地研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的活动源于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果科学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资源重组,有计划的安排科技活动,就不愁找不到活动的素材,长久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也会越来越爱科学、理解科学了。

三、立足科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绽放在科技活动之中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现象通过开动脑筋想点子、出谋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小车的运动》等课中,引导学生观察、设计对比实验、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科学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科学素养的形成,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就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活动中,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润物细无声”,一些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绽放。笔者之一在深圳南山任科学课老师时,在开展科技活动中,一位学生发现使用的手工剪刀存在缺点,就运用移植、添加的方法发明了《多功能手工剪刀》,在科技创新大赛和发明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在全国劳技创新邀请赛中荣获金奖;最近在学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活动中,许多同学就是运用科学课中学习的对比实验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写出了一篇篇颇有创意的科学小论文,如:《青蛙的眼睛好奇特》、《吃菠萝要蘸盐水》、《气压式清洗刷》等都在《学习方法报》、《现代中小学生报》、《科技展望》、《少年发明与创造》等报纸刊物上发表;一个学生发现老师上课的黑板写字容易歪、画图不方便,便认真研究,大胆创新,发明了刻度网格黑板,在东莞市2006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立足科学课堂,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将科学知识的应用贯穿于科技活动之中

在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我们在关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每每学完这样的内容,都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内化、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开展科技活动。如:学习了《毛细现象》一课,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哪些地方应用了毛细现象的道理;上《磁铁》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磁铁的应用,能否应用磁铁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的同时,善于发现,于是根据这些原理发明了《自动供水装置》、《带磁性的不掉盖的涂改液》、《磁性清洗刷》等。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学时,我们都进行重组和分类。如:在物质世界里有声、光、热、磁、电路、简单机械等。这些内容都与生活密切关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运用这些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正是科技活动的突破口和不竭的源泉。一个学生在学习《压力》一课的内容之后,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运用压力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喷洒农药的喷雾器,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发明了《气压式供水清洗刷》,在2006年东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发明创造作品一等奖,广东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学习《机械》单元之后,有的同学把灯箱进行改进,运用轮轴的原理发明了《旋转灯箱视力表》,在2006年东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发明创造作品三等奖。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学生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科学、理解科学,从而走近科学。

8.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 篇八

——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郭店镇冯寺小学 司遂兴

通过此次小学科学教材培训,我本人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通过此次科学教材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9.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九

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乐记》也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为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是使人心情舒畅、轻松快乐的最佳途径。所以,乐(yue)即是乐(le)。

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简单快乐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是愉快顺畅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带给孩子音乐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带给孩子快乐,让孩子们乐(le)在乐(yue)中!

下面以《娃哈哈》这节课中的若干教学设计为案例,谈谈自己是如何让孩子在音乐课上享受艺术的快乐的。

快乐一:在动作游戏中感受音乐

【例1】:玩一玩,感受音乐的强弱

在老师的带领下随《娃哈哈》的音乐,学生边拍手边走进音乐课堂。感受音乐的强弱。

1.说一说,发现强弱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是怎样跟着音乐拍手的?(拍手强,点手心弱)

2.做一做,表示强弱

(1)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强和弱。

(2)变节奏表示强弱(强拍跺脚,弱拍拍两次手)。

3.唱一唱,表现强弱

复习歌曲《娃哈哈》(边唱边拍强弱节奏)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对于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音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音乐游戏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活动,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了他们好动好玩的特点。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本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孩子们在《娃哈哈》欢快、活泼的歌声中用拍手游戏进入课堂,让课堂伊始就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从仔细聆听感受强弱——大胆创新表示强弱——创编节奏表现强弱,由易到难对学生逐渐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以体验表现强弱为切入口,将听、唱、动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听觉感知、动觉感知、视觉感知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发现,在游戏中表现。这种方式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有效,并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快乐二:在舞蹈创编中表现音乐

【例2】:动一动,学习新疆舞

(1)简介新疆。

(2)师表演新疆舞(老师表演的同时,学生仔细观察新疆舞的代表性动作)。

(3)学习新疆舞的动作。

①手腕的动作。师:手腕的动作丰富多变,有绕手腕,推手腕,翻掌等。②头部动作。师:动脖子,注意是左右移动脖子,叫移颈。③肩部动作。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个动作叫做耸肩,上下动。维吾尔族舞蹈中擅长的就是运用头、肩和手腕的动作,再加上昂首挺胸的姿态,以及眼神的运用,使得新疆舞风格独特。④学习新疆舞的脚部动作:踏踮步,生观察脚部动作。师:除了头、肩、手的动作,新疆舞也不能忘了脚部的动作,接下来我们学习舞蹈中的一种步伐,叫踏踮步。仔细看,老师是怎样做的。师:注意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脚抬起踏下,膝盖弯曲,接着左脚脚尖踮起来,将膝盖立直。注意脚部动作的连贯弹性和膝盖的颤动。⑤学生模仿,老师指导。⑥将手部和脚部动作配合练习。

(4)创编舞蹈(出示4-6个代表动作的图片,请学生自由选择组合,为歌曲《娃哈哈》进行舞蹈创编)。

(5)舞蹈展示,互相评价。

《课标》中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能使音乐教学在学生的快乐体验中得到升华。我把它分为两个小环节①模仿。②创编。在这一片段中,首先利用教师的自身特长,为学生表演一段新疆舞,教师的参与,师生互动,使学生的热情高涨,兴趣盎然。通过教师直观的表演,学生经过仔细观察,说出新疆舞的典型动作,再通过模仿来掌握新疆舞的基本脚步和手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善,但毕竟是在前进中发展。”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提炼和总结出4——6个代表动作用图片表示,鼓励学生大胆地选择,组合这些动作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让学生自己去创作舞蹈,再表演出来,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会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激发更大的创作兴趣。每个孩子在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且不在意孩子们的创作是否优美,动作是否到位,是否恰当,只要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大胆探索就足够了。本段教学从传统的讲授式、单向传授式转变到启发、讨论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上来,培养学生参与表演、独立思考、想象创新的能力,强调了师生间互动、互学、互助的过程。孩子们在创造中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感受因创作成功而带来的喜悦。

快乐三:在视频解读中欣赏舞蹈

【例3】:看一看,了解新疆舞

(1)欣赏视频。师:新疆自古被称作歌舞之乡,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种类也有很多,有刀郎舞、盘子舞、手鼓舞等等,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几个舞蹈片段,从舞蹈的动作,道具等你猜猜,它是哪个舞蹈呢?

(2)简介新疆舞蹈。

10.科学课,让我们快乐地探究 篇十

【关键词】 科学课;快乐;探究

学生在科学课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探究,很多时候学生们觉得探究只是一个任务,老师布置任务,他们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的享受到整个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不是重在最后真正学习到了什么知识点,而是重在参与,使学生们在科学的探究中体验快乐,在体验的过程中,知识点也渗入学生的脑海中。

一、快乐地去探究

如何做到快乐地去探究,就需要在探究之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性,做好探究之前的准备活动,才能快乐地去探究。以下我从课前材料的快乐准备、教师课堂的快乐引入以及探究活动前自由、大胆的去猜想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1.课前材料的快乐准备。探究过程包括很多,并不是从课堂开始的,而是从课前就开始了,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前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光的反射》一课中,要做到潜望镜,学生们对这样一个小东西很感兴趣,我便临时决定下节课专门花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做潜望镜,可是需要课前的充分准备,安排好他们自习要带的物品,小组之间便开始自己讨论分配任务,我听到小朋友们小组之间都在说,“你带一个镜子,我带一个镜子,我带一个牙膏盒,你不带材料那你带一个剪刀吧”,“另外我来带一个包装纸,把外面包装的好看一点”。“我一个人要带一套材料的,我想自己也做一个。”“我也是!”听着学生们快乐地讨论着,仿佛也能看到他们回家之后快乐地准备材料。

2.课堂的快乐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在课堂的前五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学生快乐地去探究。我在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是这样导入课堂的:先给同学们看“乌鸦喝水”的动画,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小石子在水中会怎样?”再让同学们思考思考“如果乌鸦小朋友把木块扔到水中去,还能喝到水吗?”学生们对小石子和木块两种不同的材料在水中存在不同的沉浮现象产生疑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接下来探究不同材料的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积极性。

3.自由大胆的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是发现的前提。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幻想,敢于猜想。但是,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有时会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加以鼓励,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敢想的胆量。因为这些看似可笑、错误的想法,蕴含着孩子们的创造性。如我在教《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给每组准备几粒硬糖,要求学生猜想:怎样使其中一粒硬糖溶解的更快?学生通过讨论后,纷纷开始猜测:有的组想到,一粒搅拌,一粒不搅拌;有的说,一粒用冷水溶解,另一粒用热水;有的提出把一粒糖用榔头敲碎后再做,另一粒不敲碎;有的想到了在酒精灯上加热……“用榔头敲碎的想法,引得哄堂大笑”但最终实验结束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对他有种敬佩的感觉。

二、在探究中体验快乐

做好探究之前的准备工作:课前材料的准备、课堂有兴趣的引入课题、大胆的猜想。就可以进行探究了,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快乐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想法:

1.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选题。“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得出结论更为重要。”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想想想对哪些方面提出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大胆地提出问题。不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随意的、零散的,有的问题甚至漫无边际,是空想臆断。所以,教师更要耐心的进行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执教《蜗牛》一课时,将几只蜗牛分给每组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前让学生提出问题。师:“你想要研究蜗牛的哪些方面?”生:“蜗牛头顶上的几根‘须有什么用?”“蜗牛是怎么爬的?”“蜗牛有没有眼睛?”“蜗牛爬的时候为什么会留下粘乎乎的‘鼻涕?”“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从哪拉便便的?”“蜗牛为什么要背着重重的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儿童话的语言,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使问题更加严密,例如“拉便便改为排泄”“须改为触角”“鼻涕改为粘液”。学生们自己选定了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对蜗牛进行观察,一旦观察到问题的答案,及时记录下来。逐一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就基本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2.亲自动手探究。学习科学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讨论交流。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只有让他们从头到尾亲自“动”起来,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学习“蜗牛运动的观察”的时候,我给每一个小组发了一个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学生们很快地发现了当中的奇妙,但是,当我问及他们:“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他们用手比画,就是表达不清楚。于是我就说:“那你们会模仿蜗牛的爬行吗?”我这句话一说完,他们就活跃起来,争着模仿。我立即邀请了几个同学模仿蜗牛爬行,由台下的学生做评委,选出模仿得最像的那位同学。接着,让他再表演一次。这时候全班的学生都发现了蜗牛的身体在爬行中是波浪式前进的。之后的一课是《蚯蚓》,又面临一个“蚯蚓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问题,学生们立即提出用“模仿”的方法。我邀请了几个同学进行模仿蚯蚓的爬行的比赛,他们一便模仿着,一边开心的笑着。

11.让快乐走近科学课堂 篇十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常常思索这样的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 1 让情感在课堂自由徜徉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教师的手来翻阅。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 1.1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2 营造学生课堂对话的时空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2.1 文本对话

每堂课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文本,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要求学生阅读时圈画语段,写出简单的旁注、体会、疑惑;读完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文章的内容与脉络,然后把不甚清楚的地方再反复读一读,充分占有资料,更好地实现师生对话。2.2 师生对话

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当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每一堂课就像在组织一个沙龙,笔者主持,师生间围绕一定的内容,畅所欲言。有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有对语言深刻的感悟,有存在不同见解时热烈的争论,有教师展示渊博知识时大家入神的亮晶晶的目光,有欢笑,有思考,有所得!2.3 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3 把课堂变成开放的舞台 3.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教师千万别让自己的告诉扼杀属于学生的一切,而是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3.2 引领学生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早》后,笔者引领学生阅读《思,在百草园》,并把它作为研究课面对许多听课老师。课堂上浓浓的研究气氛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抓住重点又充满个性的声音此起彼伏。另外,笔者还将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师要让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走上街头去寻找错别字,去植树,去采访……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2.走近科学观后感800字作文 篇十二

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其次要有求知的欲望,我观看的两期——《小河里的“金娃娃”》、《离奇的老龙洞》一开始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随着事件的一步步推进,真相便水落石出。

科学可以消除人们的迷信与无知,在 《小河里的“金娃娃”》中村民丁发平在河边捡到的金光闪闪的石头,由于村民的知识面不广,对金子没有正确的理解,所以才把它当作金子,村子里弥漫着“淘金热”,看到这我也有点心动,但是随着节目的介绍,这不过是“愚人金”也就是黄铁矿 ,因为黄铁矿的浅黄铜的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人误认为黄金,故称愚人金。如果不是专家的及时检测,我想村民一味的拾捡这“黄金”必定会浪费金钱和时间,所以我们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不能迷信,更不能盲目从众。

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大自然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更加想揭开她的面纱,在《离奇的老龙洞 》种奇怪的红水,令人想迫不及待得想解除谜团,这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知识!

自然界是巨大的,富有智慧的,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存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一习一科学文化知识,正确把握好奇心,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走进科学》丰富了知识,因此在闲暇之余可以观看一下,开拓视野!

13.如何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 篇十三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探索与实践、数学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通过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生活。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一道题: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之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这两个小区。A小区,首付5万元,每月还款1483.8元左右;B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1985.8万元左右。要求: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老师拿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有把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哪个省钱选哪个小区;有的同学使用函数图像分析;有的同学考虑到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问我手中是否有5万元钱,如果有,你有两种选择方式,如没有,只能选B小区;更是有的同学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会贬值一些,你可以贷款时间长些,把钱用在其他方面获利,创造更高的价值,贷款就等于现在花以后的钱,我认为这样更合适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观察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刘社民

上一篇:浙江10个特色小镇简介下一篇:小学成功职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