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的演讲稿(共11篇)
1.关于素质教育的演讲稿 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清晨,城市街道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慵懒的阳光惬意地从空中洒向大地,这意味着,人们一天的劳动即将开始了。可是,路旁那些辛勤的环卫工人们却比常人更为辛苦,正在忙碌地工作。
这时,一位阿姨正在街上走着:她穿着华丽丽的品牌服饰,手中拎着一个奢侈品——超大品牌的新款手提包。这位外表看去高贵华美的贵妇人,却一边走一边吃着瓜子,甚至还一边将瓜子壳一甩手就随意地扔在地上……或许,她觉得多么自然,多么理所应当,可是,这些瓜子壳就如同在一张纯净洁白的白纸上点上了几个小小黑点,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极不和谐。
那位正在低头工作的环卫工人看到阿姨不停地往地上扔垃圾,于是就跟在她后边,默默地将她扔下的瓜子壳一粒粒扫进垃圾斗。
阿姨一边走一边扔,环卫工人一边走一边扫……不知过去多久,阿姨终于发觉有人一直跟着她,于是转头,大声嚷着:“你这人真没素质,怎么一直跟着我?”语末,环卫工人却顿时不知所措。
然而,这一幕碰巧给过路的人看见了,路人用心平气和又微微带着教育的口吻与阿姨说:“这位小姐,做人要讲道理,而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怎么可以随地乱扔垃圾呢?环卫工人好心好意地将你的垃圾扫掉,你却反而怪他人没素质,你应该要为自己感到羞愧!”
这位阿姨抬头看了看越来越多的围观群众,双颊顿时变得通红,羞愧至极地捂脸快步跑走了。
是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但是,我们不仅要懂得环保、懂得文明,更需要拥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做一个品行优良的人!
★ 素质的演讲稿
★ 班主任素质大赛演讲稿
★ 班主任素质赛演讲稿
★ 关于文明素质的演讲稿多篇
★ 素质报告
★ 素质评价
★ 综合素质范文
★ 素质报告单
★ 小学素质教育计划精选
★ 素质拓展论文
2.关于素质教育的演讲稿 篇二
素质教育根据现代社会和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需求, 确立了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表现在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和理解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并为其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实施特色教育, 鼓励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必须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 树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性的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一、教育观。
从本质上看, 教育是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主构建的双重过程。价值引导建立在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激励与赏识上。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就是在教育者关注其生活世界、智慧发展水平的前提下, 受教育者进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并形成个体经验体系。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教育是师生视界的融合与心智的交汇。多年来, 我们习惯了将教育视为通过知识传递来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 但这种单纯的知识传递, 还不能刻画教育, 经验比知识更可以说明教育的特性, 因为经验不仅涵盖知识, 而且容纳了在学习或活动中的理智和情感体验, 以及由体验而来的反思。所以, 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应当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智慧发展水平, 以便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如果知识传递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 或者丝毫不能激活个体积淀的经验, 那么, 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出芳香四溢的智慧之花。
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 教学不再强调把掌握确定的事实、系统的概念当作目的, 而是更强调认识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这样的观点看问题, 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 掌握规则是为了突破规则,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 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 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面对的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为主, 师生之间是一种建立在平等水平之上的解决难题、探究真理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学生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在教育工作中强调体现人的主体精神, 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理念, 这是时代的强烈呼唤, 也是教育的本质的体现。而以往的教育, 由于片面强调其社会工具价值, 忽视了教育在培养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理性的学生观应当是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的客体, 而是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激赏, 学生的自由、创造和价值应当得到尊重与肯定, 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主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
三、人才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 无论是对个体, 还是对整个社会群体来说, 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因此, 树立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尤为重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敏锐洞察经济走势、准确分析市场、善于创造、及时把握与合理应用新知、科学决策与调度等能力的人才, 他们有着共同的时代特质, 即有着多元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实现的人生观、强烈的竞争意识、开放灵活的处世态度;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定势、极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有着较强的学习、适应、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的知识。基于这种人才观, 在如今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也呈多向性发展的时代, 教育应当以促使创新性人才的各种素质得到优化培养并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 在加强自身的创新知识含量的同时, 增强教育的相对独立自主性, 做好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定性的选择, 既要满足适应现实的需要, 更要注重超越现实的自我和社会, 让教育和所培养的创新性人才走在社会变革的前面, 成为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四、知识观。
就知识本身而言, 它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性, 一是知识的时效性, 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 它要受时空发展的制约。二是知识的增殖性, 即知识在使用 (或消费) 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 越是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就越能产生新的知识。这都促使人们不断地掌握和创造新的知识, 以应付各种接踵而至的挑战和竞争。从静态的维度看, 知识是认识的结果, 是经验的系统;从动态的维度看, 知识是认识的过程, 是求知的方法;而从人类对知识的探索心路历程看, 从主客观相统一的维度看, 知识则是一种态度, 是人对不断变化着的万事万物的态度。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 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知识是事实、经验的系统, 更是对事实、经验系统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的过程, 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 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在教与学中, 这种知识观要求教的不只是知识的外延, 更是知识的内涵, 学的也不只是那些事实性的知识, 更是一种认知、求知的态度。
五、质量观。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确立一种全新的质量观, 它集中体现为新的人才质量观和教育质量观。由于高等教育不再是信息化时代就业的手段, 而是社会活动主体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因此, 新时期的人才质量观表现为, 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受限于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 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在原有基础上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而这种提高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在这种意义上, 高等教育不应当设定绝对不变的质量标准。此外, 由于每一个体在先天的性格、爱好、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因材施教, 不求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只求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提高。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 如科学研究、组织协调、实践创新能力等, 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 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成为具有特色的各类创造型人才。基于这种质量观, 教育需要真正确立起“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的理念, 建立起真正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 即否定单一、僵化而强调多元性的评价标准, 否定单纯量化而倡导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评价标准, 否定“选拔为本”而力主“发展为本”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前新, 周明星.创新教育全书 (下册)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9.
[2]钟启泉, 金正扬等.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关于“无原则的批判”的演讲 篇三
一、批判
1、批判的日常语义
日常语义中,批判包含两个东西,一是评判、分辩、审查、区分,无论是批还是判在汉语词典中都有这一层共同含义。除此之外,批判还有一种糟糕的含义,即批判或批评是否定性的,而前面我们说的作为评判的批判是超出肯定、否定之外的。否定性的批判或批评,就是诸如“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以及我们过去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指出自己和他人的缺点,我们在语言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东西。
但这里我们所使用的批判和批评,主要是基于评判。在这里可以追溯一下中国人所说的批判有什么意义。
2、中国思想中的批判
最典型的是庄子所说的“判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美”,庄子时期,批判还不是合成词,但“判”在先秦就已形成,且包含后来的批判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佛学中,如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天台宗等,每一教都有判教,对佛生前讲法的四十几年进行区分,每一个教都在评判释迦牟尼讲法的基础上,宣称自己所主张的经典是最好的,判教判到最后都是判到自己那里去了。
3、西方思想中的批判
西方有几个典型的人物。哲学从它开始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意义,但真正把批判作为哲学提出来的是康德,康德的代表作是三大批判,他的批判是划界,与否定性的批评没有任何关系。划界是划人类理性的界线,这有三个方面,首先人类能够认识什么,对立面是人不能认识什么,把界线划出来;其次人类能够意愿什么,再次人能够希望什么。康德的划界实际上就是为真善美划界,为知意情划界,康德有自己专门的表述方式,如关于认识的是知性,理性的领域是不能认识的,上帝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康德为认识和信仰划分了界线。他有一句名言:所谓的哲学家是人类理性的地理学家。地理学家为地貌确定边界,最典型的作品是地图。康德的批判是为理性或思想确定其边界。
我们看一下马克思。马克思也主张批判,但他的批判不是评判的批判,而是带有否定性、革命性的,他与以前的区别在于从理论批判转向现实批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他的批判是要导致肯定无产阶级、否定资产阶级,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马克思的批判是现实批判,他这种现实批判是否定性和革命性的。
海德格尔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批判哲学,但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存在的理解具有广义的批判特色,即为存在划界。存在的划界最典型的就是存在不等于存在者,且为存在者在历史形态上确定自己的界线,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思想是存在的形态学。这句话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首先,思想被存在规定,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先有地质地貌才有地图一样,同理,先有存在的形态才有关于存在的形态学,所以思想是存在的形态学。这里首先肯定了存在规定思想。另一方面,思想的使命就是描述各种各样的存在形态。我们对世界进行分析时,此在显现的不同模态就是存在的形态的一种方式,我们进入历史阶段,就要考虑到存在的历史形态是什么,是作为上帝、理性还是作为自我。最后,还要进入语言的形态。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之间具有差异,两者与康德之间又有差异。
对我们有启示的还有后现代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解构。后现代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分析,对语言问题有种种策略。
一个是英美哲学,特色是语言分析。语言分析要提供一个基本界线,即语言的有意义和无意义。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揭示出我们的哲学、美学、伦理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意义的,人们辩论的很多问题在语言分析来看是虚拟的,不在于问题本身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在于问题本身没有答案。语言分析训练对于学习美学的同学来说是必要的,不要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纠缠,要区分出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哪些问题是无意义的。再一个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很多是对社会、文化的分析,但是结构主义最早是从语言的结构开始的,找出语言结构的共时性、历时性。第三个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要解除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首先是语言的结构,有中心、构成要素、整体,在解构主义看来,都需要解构。解构主义还有建构的一面。但解构主义就其语词、行动方式、思想方式而言都表明它是破坏性的,所以我们讲批判时,并没有采用解构一词,但它对我们的思考无疑是有用的。
总结西方思想,康德主要是思想的批判,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是存在批判,后现代是语言批判,三者都成为我们思想的资源。所以无原则的思想来源于中西思想,并不是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但我们要将古人所说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4、对批判的思考
尽管我们提供了日常语言中,中西思想关于批判的各种理论,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仅仅接受别人说过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再思考可以借助西方语言给予我们的启示。批判的德语就是kritik,英语是critic,来源于crisis,即“危机”,危险的时候和危险的地方。汉语中的危机包含有危险和机遇两个方面,危险是否定性的,机遇是肯定性的。那么危险的时候和危险的地方又表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将危机一词变成另一个词,即临界点。如对人来说,最大的危机是要死的时候,他活着但要死了,这里有一个临界点。所谓的批判或批评就源于危机、临界点。所以批判最根本的就是要区分边界。所谓学习思考,就是要找出所思考的东西的边界。
边界又意味着什么?在边界这个地方,一个事情才能成为自身,同时与其它事情区分,如中俄边界、中日边界。但思想的边界不是先有一个既定的边界。没有区分就没有边界,边界是定出来的,这才显示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了边界我们才变得清晰,没有边界是混沌的。懂得边界的人是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因为只有知道人自身、思想自身等等边界,人才能不仅将人与动物、人与物区分开来,而且懂得人与自身的区分,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才能自由地参与世界游戏。
区分边界包含有几个步骤,首先是区分,其次是比较,再次是决定(即选择最好的)。
二、原则
原则即哲学中的开端、基础、原因。在中国和西方,原则有另外的名字,如中国的道,西方的上帝、理性。中西历史上的批判都是有原则的批判。
原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批判者出发,从一个我,也就是一个具有先见、成
见的主体出发;二是从被批判者出发,从物出发,包括作为被批判者的我。从我出发,原则就是我的立场,如过去所说的无产阶级立场或资产阶级立场等。从物出发,原则就是基础、原因。我们要描述一个物时,大多数时候就是要描述其原因,尤其是对于哲学来说就是要描述本体,如美的本体论、物的本体论等,但描述的时候忘记了物本身,去给物找一个本体,就像禅宗所说的头上安头、骑驴找驴。这是过去一般的思维套路,从我的立场出发去分析事情。没有我的立场、没有物的基础和依据,批判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三、无原则
我们这里所坚持的是无原则。无原则首先就是无立场,要消灭立场。我们特别强调,不要总说“我以为”、“我认为”、“我的想法”、“我的意见”,一旦采用这种语言说话时,你谈论的根本不是哲学,哲学首先就是要消灭这个日常的、局限于公共意见和个人经验的我。“文革”时,我们的哲学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没有个体经验。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出现个体言说的哲学,从我出发,谈个人感悟。这些都不是哲学,因为你的感觉与我无关,我们讨论的不是你这个我在某时某地的看法。这种个体言说有诱惑力,很多人希望在个体言说中找到与自己个体的生存境域和经验相关的东西。真正的个体言说是如尼采一样的,尼采的个体言说绝不是自己精神病的发作。 其次,无原则是无基础。我们探讨事情不是要头上安头,而是要把事情本身揭示出来。我们很多人讲美和艺术,要么为美和艺术找一个心灵的根源,要么找一个现实的根源,要么找一个物的根源,而美和艺术自身是如何显现出来的,我们并没有揭示出来。很多美学观都是讲美后面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去掉美后面的东西,谈美本身自己是如何显现出来的。
四、批判的三个维度
批判的问题本身有差异性,有的偏向语言,有的偏向思想,有的偏向现实;对有的问题的批判以去蔽为主,有的问题则以显示其自身为主。基于问题自身的差异性,批判包括三个维度,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
(一)语言批判
语言批判即对语言进行划界。语言在哲学中最早以概念形态出现,概念辨析在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传统哲学依据概念构建体系,但现代、后现代哲学中概念不起作用。概念是理性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手段,用一个概念把握事情的差异性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现代哲学很少有核心概念,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差异。
从概念到语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对概念的把握变成了对语词的阐释(解释、揭示)。概念一般是明晰的,而语词是歧义的、多义的,需要对其进行辨析。对语词的辨析包括两个方面:1、语义分析,以及语法、语用的分析;2、对语词更多的是进行分类。康德的知情意是从人的心意功能进行分类的,乔姆斯基把康德的心意诸功能变成了语言现象。对语词的分类包括从语词形态上的分类和从内容上的分类。现代哲学注重的是句子本身表达了什么,看句子是陈述性的、意愿性的、还是情感性的,这就是从句子本身的形态来分类。从内容上分类,最典型的是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自然语言、诗意语言的分类。海德格尔找出了与技术语言不同的保持语言本性的自然语言,但自然语言在日常语言中已经被消灭掉了,丧失了自然本性,唯有在诗意语言中语言的本性才重能出现。
我们所说的语言是欲望的语言、工具的语言和智慧的语言。海德格尔不讲欲望的语言。将智慧的语言仅仅等同于诗意的语言也是很偏狭的。如荷马史诗来自缪斯的灵感,神话的真理早于诗意的语言。工具的语言也不等于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他的技术语言是技术化的语言。欲望、工具、真理三者的关系是游戏。Word与words是相区分的,这种区分是道与语词的区分。真理的语言即中文所说的“道”。但“道”不是道家不可言说的自然之道,因为自然之道是非语言性的。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的转换就在于把非语言性的东西变成语言性的。
(二)思想批判
思想表现为已思考的,包括日常的和哲学的。思想批判不仅要对已思考的进行批判,还要找出我的思想和已思考的东西的界线。而已思考的无非是西方的思想和中国的思想,注意中西思想的边界。
1、西方的思想 西方的思想要注意其时代性。西方思想分为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五个时代,每一时代的思想都不相同。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同,西方的智慧是人神同在,所谓的英雄、圣人、自由的人都与神性相关。西方的神具有历史形态:古希腊的神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但有众神之父;中世纪的神是上帝;近代的神是人性,即人内在的神性,也是人的理性;现代的神是世界之内的神;后现代的神在各种新型宗教中产生,然而诸神不再有众神之父。
2、中国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只有朝代的变化,无所谓时代性。时代是时间的中断,而朝代是自身的轮回。虽然中国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潮流,并具有复杂的演变,但其基本主干是儒释道三家。它们主宰了中国思想的历史,并影响了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如明清人本主义思潮无非是禅的变形。儒释道揭示了生活世界的三个方面:自然;社会、心灵。
中国后自然时代是反天人合一的时代,自然性终结之后,出现了各种可能的东西。
3、中西思想的边界
对于当代中国思想来说,思想批判不仅要对思想的一般形态进行划界,而且要对于思想的历史形态进行划界。所谓的思想的历史形态表现为已思考的,而且具体地表现为西方和中国思想的历史。柏拉图说过,思想就是要与似是而非做斗争。在此思想批判的任务就是:分辨西方思想的历史本身,同时分辨中国思想的历史本身,最后标明中西思想的边界。不要用西方的东西比附中国的东西。中西比较的边界是有前提的。比较不是两种以上的材料的排列,更不是随心所欲的比附,而是批判。首先要找到相关性;其次要有同一性;再次要有差异性,比较最根本的就是要揭示出差异性。这就是说,比较不仅要找到中西思想的同一性,而且要找到其差异性,亦即边界。边界之处正是当代思想的真正开端之处。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的思想批判就是走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
(三)现实批判
现实批判绝对不等于对一个事实的描述,而是在思想批判和语言批判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经过语言和思想批判,才能进入到现实批判。现实包括三个方面:虚无主义、技术主义、享乐主义。
1、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容易被误解,被视为一个否定意义的词,尤其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虚无主义者,如颓废主义者,吸毒者等。
哲学批判要摆脱道德偏见。进行哲学分析要注意三个东西,即存在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从事哲学分析一定要摆脱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这里有一个经典性的例子:存在判断——这个女人是受苦的;价值判断——这个女人不应该受苦;情感判断——这个女人好苦啊。哲学中最根本的是存在判断,也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都不能掩盖它。价值和情感判断容易掩盖事实真相。如黛安娜王妃死时人们都
很悲恸,但就在同一时间,世界上有另一个伟大的女性逝世,那就是修女特蕾莎。特蕾莎比黛安娜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她直接进入到世界的痛苦当中,直接进入到存在中,世界上很多人死在她的怀抱里。而面对黛安娜大家做的不是存在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但价值判断与情感判断有其限度。她也可以感叹世界的糟糕,但并没有进入到存在当中。所以价值和情感会掩盖存在问题,并不能取代存在判断。我们学习哲学,首先要进入存在判断、事实判断中,改掉自己以情绪代哲学等毛病。
1)对虚无主义进行存在分析
关于虚无主义,我们不要觉得它恶心、令人烦恼,而是要对它进行存在分析。那么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在中文的说法是虚空、没有等。西方的“虚无”一词来源于希腊文nihil,即英文的nothinso但关键问题是我们日常的虚无主义不仅是讲虚无,它还在虚无后面加上了一个词尾,即主义。主义是一个东西的极端化。现代思想家很多人不主张自己是某个主义,如海德格尔非常讨厌主义,我讲的是无原则的批判,也不是无原则的批判主义。胡适曾说过“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因为主义是极端化,从极端化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就会掩盖事实。虚无主义主张自己是某种主义,它本身就已经不是存在判断,已经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对虚无主义进行存在判断时,会发现虚无主义自身是极端化的,是有偏见的。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虚无主义无非是讲世界或人生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但光这样说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对虚无主义的形态进行具体分析。
2)西方历史上的虚无主义
西方社会当然也有觉得人生没意义、自杀、杀人等现象,但是从西方哲学上看,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成为思想的主题,不仅如此,虚无、否定、空虚等也都没有成为西方思想的主题。虚无和虚无主义在西方历史上只有否定性意义。它被否定掉了,直到尼采,虚无主义才被提出。尼采讲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存在者不存在,而是讲存在者没有根据,没有意义。西方讲的存在者的最后根据是上帝,尼采说“上帝死了”就是否定了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据。上帝又是理性的代名词,所以上帝之死也就是理性之死。尼采对虚无主义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即“沙漠的沙漠化”。什么是沙漠的沙漠化?先有绿洲,接着出现沙漠,所以沙漠是对现有的生命的否定与扼杀;然后,沙漠的沙漠化阻碍了一切未来的生命的到来。这就是沙漠的沙漠化——扼杀已有的生命,而且阻碍了将来生命的可能,真正的关键点在后一层含义。所以尼采说虚无主义最可怕,就像沙漠的沙漠化。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虚无主义要从他的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区分存在者和存在,虚无主义是对存在的遗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讲海德格尔注重虚无、否定与中国的道家、禅宗有关,但是这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3)中国历史上的虚无
中国儒家没有虚无主义情怀,儒家相信现实世界(天地君亲师)。那么道家和佛教的虚无是否是尼采、海德格尔所讲的虚无呢?
道家讲无中生有,无具有本源性的意义,无并不是否定性的,它就是道,具有创造世界的力量。道家的无、空、虚以及与此相关的境都不具备消极性,它是本源,这里正好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有意义,且是意义的源泉。所以不能把道家的无与尼采、海德格尔的虚无进行比附。
佛教讲遁入空门,但空不等同于无,也不等同于虚无。禅宗有句话讲“学佛非大丈夫不可为,非帝王将相所做之事”。大家看看释迦牟尼本人的经历,看看达摩、慧能,都说明这一点。这里我们对佛的基本思想简单说一下。我们只讲讲大乘佛学。大乘佛学有空宗、有宗。《心经》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是什么虚实关系。空不等同于道家的无,但中国人最早理解大乘的空宗时,是用道家的玄学来理解的。真正的空宗的空,简单说来是“缘其有,自性空”,即万事万物都有原因,但就空的本性而言是没有原因的。比如一个杯子是由钢做的,钢由矿石而来,杯子就它自己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并没有自己真实的本性,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当中。所谓色空,色不光是女色,而是一切存在者,色空即一切存在者都是空的,没有自性、本性。色空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色即是空,一个是空即是色,空并不离开色,真正悟道的人不是追求色之外的另外一个空,那个空是顽空、恶空。禅宗三祖僧璨与慧可悟道之后到酒楼、妓院去玩,旁人好奇,悟道之人何以到这种地方来,僧璨回答“我自调心,关尔何事”。这说明不要追求色之外的空,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是相互阐释、相互规定的。很多同学对《红楼梦》感兴趣,“红楼梦”是什么意思?它的主题就是色空。当然红楼梦还有其他主题,如道家的、儒家的,我们讲的是与佛家相关的主题,这是《红楼梦》最根本的主题。红楼是梦,梦是空。这句话还要倒过来,即梦红楼。研究《红楼梦》要从色空与空色角度去看。所以空宗不等于道家的无,也不是虚无主义所说的虚无。有宗则是强调真如和佛性的,人的本性是清净的。慧能有一句名言“佛性本清净”(以敦煌本为依据,不是“本来无一物”。注意“本来无一物”是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对禅宗的误解,是把慧能的思想误解成空宗,然后又用道家的思想误解空宗,这里有双重误解),慧能讲的是自性清净。无论是空宗还是有宗,都不是尼采、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也不是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的虚无主义。
回到西方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无论是尼采还是海德格尔,最主要的是强调存在的没有根据性,即无家可归,与儒释道不能混在一起。
4)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
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就是中国自身传统、精神的毁灭和崩溃。传统中国人的根据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天地君亲师,在我们的时代都毁灭了,这并不是说天真的塌了,而是说天不再作为我们世界的根据。中国传统是自然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后自然主义时代,“后自然主义”是我给它起的名字。自然时代这种说法不是我的创造,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说过。黑格尔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的精神是沉醉于自然的精神。这个自然的精神对西方而言,它与神启是相对的。中国只相信天地,不相信神,西方人相信神启。我们的时代既不相信天地,也不相信神启。中国现在不是西方的后现代,而是后自然时代。后现代是超过现代和前现代,中国现在既有前现代,也有现代、后现代,但最根本的特点是后自然。这才是中国现在的虚无主义。具体地说来就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丧失了根基,西方精神也不能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很多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但自己并不相信基督教。中国现在有所谓文化基督徒,即违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但采用其文化。但我们知道基督徒是在他的言说、行动、生存各个方面实践其基督教教义。所以文化基督徒的出现只能说明基督教在中国的虚无化。所以中国现代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精神的溃败,二是西方精神的表象化,三是革命精神的丧失。其实革命精神是非常好的,当年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是非常崇高的,可惜我们的时代英雄没有了,雷锋不见了,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
2、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不等同于技术,技术主义是技术的极端化或技术化。如技术主义的极端
化在我们的时代表现最清楚的就是技术化伪装为科学,如科学万能等。技术主义在我们时代的表现是技术不仅仅是要控制自然,而且要控制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语言,我们时代技术化最典型的标准就是信息化,对语言的控制,如手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任何人离开这些东西就仿佛脱离了时代。
3、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在我们的时代最主要的是欲望失去了它的边界,失去边界最主要的是依赖于虚无主义,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根基,上帝不存在,天地良心不存在,于是一切都可以做,这意味着不仅一切好的都可以做,一切坏的也都可以做,正如美国人所讲的“everything Soes”(一切都行)。
五、总结
关于无原则的批判,我们的基本结构是先讲批判,然后是原则,第三是无原则,第四是三种批判,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我们所讲的不光是抽象的道理,而且也有运作的可能。
所谓的“批判”我们基本上采用了康德的说法,即区分边界。它不同于我们一般讲的批判的意义,因为一般讲的批判是否定的。所谓的批判也不同于分析。分析哲学的分析主要是逻辑分析,对句子的分析。批判即区分边界是描述一个事物的本性。批判也不同于解构。
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讲,一是从我出发的,即立场;二是从事情出发,即根据。与我的立场相关的还有观点和先见。立场是我所站立的地方,观点是我的视角,我所站立的地方决定了我的视角。观点是我所观察的切入点。先见是从我的立场出发,根据我的观点先所具有的见解,也就是理论,我所具有的理论,因为所谓“见”,也即看,就是理论的本义。
1、立场。立场包括自然思维和理论思维。自然思维不仅仅表现为与生俱来的,还表现为天地自然等。理论思维指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传统思想。海德格尔在他思想的第一阶段关于“人生在世”,批判的是日常思维;第二阶段批判的是理论思维,即西方传统的主体客体思维;第三阶段批判的是形而上学的当代思维、技术思维。
2、根据。如冯友兰的美国实证主义根据,朱光潜的唯物唯心根据等。美学始终没有脱离根据,为美寻找一个根据。这种根据思维遗忘了一点,即美自身是如何显现的。实践美学将一切与劳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审美现象最后都还原为劳动,那么与劳动并不相同的美和艺术到底是如何显现出来的?根据有几种,如中国的根据有自然、天道等,西方的根据有理性、上帝、自我、存在等,但追问根据都遗忘了事情本身是什么。追问根据的论证在逻辑上讲有演绎和归纳,两者论证的顺序和程序不同,但都遗忘了事情本身。如演绎论证:大前提——人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在这样一个论证中,“苏格拉底自身是如何走向死亡的”被遗忘掉了。所以我们反对演绎和归纳论证,但是在揭示事情本身时,演绎和归纳可以作为工具而使用。
中国的诗性智慧(形象思维、像思维、比喻、性灵文字等)揭示出中国人的思维有两大特性,即自然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出现自然性的例子,如天地、万物等。中国人从自然中发现道理,如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但天和地就自身而言无所谓尊卑,天尊地卑已经有立场在其中,天地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并没有说清楚。所以黑格尔认为中国的精神是纯粹自然的关系。中国人还喜欢举一些历史性的例子,如寻找邻居会联系到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等等。
但是,西方人从现象学开始已经在反对那种纯粹的论证性思维,现象学的口号就是“走向事情本身”,这是我们思想和批判的起点。
4.关于爱国教育的演讲稿 篇四
祖国,我们的家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就让我带大家去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祖国。长城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用鲜血和骨肉筑造而成的。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我国的国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本质结构的古建筑群。颐和园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区,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宫和花园。颐和园依山傍水有万寿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入春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景色诱人。秦兵马俑在我国的西安,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那些兵马俑的雕塑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日月潭是台湾唯一的自然湖,位于南投县中央的渔池乡。在玉山之北能高山南,是一个高山湖泊。湖中有一孤岛—光华岛。以光华岛为界北半部分为前潭,形如田,称为日潭。有半部称为后潭,形状似月,称为月潭。合称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日月潭风景区不但风光美丽,而且气候宜人。以其无生绝山被称为台湾仙境,也是台湾省的标志。
5.关于教育的意义演讲稿800字 篇五
在小董老师十分钟的演讲中,提到了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提到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知识,领着孩子们给课文分段,分析中心思想么?把那些教参上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么?我很想学学魏书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学完课本,然后领着孩子们读名著。但是一直也不敢行动,怕影响孩子们考试的分数。小董老师说”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在课堂上不仅仅能教授学生实用性的知识。如果仅仅是拼知识,我们已经输了。
其实,不仅是学生,我们的老师也因为追逐名利而变得浮躁。考试前我们押题、我们预测,考试后我们又牵强地去说押中了多少知识点,营造了一种”老师高明,学生高超,家长高兴“的其乐融融的假象。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我们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小董老师说出了多少老师的心声啊!
”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要去哪?这三大问题是勾连着的,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正是教育的巨大缺失与悲哀。“一边听我也在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 小董老师提出的迷惘,我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位。当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老师,越来越困惑。不知道究竟怎样教语文?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比较墨守陈规的,课本上有什么就叫教什么?课改怎么改就怎么教?一阵风一阵风的跟着,如一只苍蝇东撞西撞的,失去了本心,没有自己的立场。
今天的作文课我还在质疑自己,讲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之后,跟孩子们一起看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用两节课的时间放电影是不是浪费了时间,考试又不考。讲课文时,一个情节给孩子们着重分析了一下,就是英子雨天偷懒不想上学,挨打之后,父亲追到学校——”正在静默的当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势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整个过程,没有对话,同学们没被打扰,你看英子多有礼貌,用眼神征得老师同意才出去,这源于爸爸的教育,你看爸爸也没有到教室打扰大家,而是招手示意。如果你因为做完值日或其他原因晚一些进教室,而大家都很安静地读书,我希望你悄悄进教室,至少我希望语文课上你如此。没想到今天下午看电影时,由于中间关系没有下课,一位女生悄悄走到我跟前,低语,想去厕所,我示意她可以。不多会儿,后门轻轻开了一道缝,她蹑手蹑脚的进来了,回到座位上。多聪明的小女孩儿啊!
听完讲座后,我不再质疑自己,我们的教育是要使孩子们越来越有涵养。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有丰功伟业,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修为。
6.关于教育的话题演讲稿5分钟 篇六
大家好!
在世间,每个人都处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国度,一个载着快乐与温馨的避风港,但在这个世外桃源内,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那天下午,我和朋友去书城看书,正哼着曲儿开开心心地准备回家时,突然看见前面涌着一群人,黑乎乎的脑袋背对着我们,不知在围观着什么,似乎还有打斗声!我心一缩,发生什么事了,正想我绕路走,可喜看热闹的朋友立刻把我喊了过去。
我到前面一看,差点儿吓昏了,我看见一位男孩,大概16-18岁间的样子,竟然手中拿着左边工地上的小铲子,滴着血的小铲子!而他的脚下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少年正倒在血泊中,围观的人们个个惊讶地嘴里能装两个鸡蛋,看到这个场景,我的心跳得特别厉害,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但残酷的事实让我明白了,这名少年伤害了自己的同胞,天啊!这可是要判刑的呀……“嘟……嘟”救护车还有警车都来了,我只模糊地看见了人们往那里靠拢,靠拢……
笛声渐行渐远,我却没有回过神来,眼前的一滩血迹似乎在回放着,我不禁想着,那少年最起码也要判个三年吧,可惜了花季少年中的孩子,他为何知道要判刑还这样做呢?从中,我也看出了多多少少的中国家庭的教育。
在中国,教育未成年人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出色传统的,历史故事“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教育故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影响以及种.种原因,却反而使许多家长错误性地教育起孩子,如有的家长很宠孩子,担心孩子受一点伤害,如果有人欺负孩子,就让自己的孩子“自卫”,但这个自卫并不是我们说的正当防卫,而与双方斗,以硬还硬,不过,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就预示着灾难的发生,于是把别人打伤,甚至打死了的悲剧开始层出不穷,不定期有的家长对孩子是言听计从,要什么给什么以致孩子认为,不管什么东西,自己都能得到……从此,谋财害命的事又多了起来。
7.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考试竞争愈演愈烈。
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再加上不少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不被大多数人所选择, 一味追求“正规”、“名牌”教育, 使得考试形式多样、频繁, 有的学校月月考, 周周考, 更有甚者天天考。“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许多中国孩子从童年起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 投身于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去。
(二) 人才观念陈旧。
社会上衡量人才受传统观念束缚, 以学历为唯一标准。企业招聘打出学历标准, 学历越高越好, 有研究生不要本科生, 有本科生不要大专生, 厉害的只招聘研究生。家长谈论子女, 总是问:你孩子考大学了吗, 什么大学?……甚至青年谈对象都拿出一个学历标准, 非此标准不嫁。
(三) 以考试成绩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办得好与坏, 唯一的标准是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依分数对学校排队并给经济奖励, 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也给老师排队, 老师教得好与坏看分数、看升学率, 强化了老师以“塑造”、“加工”为己任而忽视学习主体个人意愿的观念, 导致轻德育重智育, 甚至忽视德育工作, 居然说学习好德育就跟着好了。一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多样化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 现行社会教育追求形式趋同化, 这就形成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它不仅是学习主体发展环境不宽松的综合反映, 而且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
解决上述难题, 从根本上说,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 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入。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 要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要千方百计, 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 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 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指示, 同时中央决定连续五年增加教育支出的比例, 都证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科教兴国的决心。“忍耐”不仅是政府行为, 而且要成为社会行为与个人行为。要在整个社会提倡用各种办法支教兴教。只有最大可能地集中财力、人力、物力, 只有像当年抓“两弹一星”工程那样, 把教育当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来抓, 才能够真正把“科教兴国”作为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当然, 除了增加投入、发展教育外还要有新方法、新思路。江泽民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呆板划一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一) 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 教育要立足于每个学生成才, 一个人要成才必须先学会做人, 这样才能成为国家、人类的有用人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 以“立志成才”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 始终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进行以理想、志向、成长道路和条件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
在实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上, 抓三个方面的建设。
1. 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是硬环境, 具有无声的教育功能。学校多方努力, 改建新建校舍, 净化美化校园, 给学生以积极的熏陶和影响。形成教育集体, 抓好校风、班风、建设好软环境, 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此, 学校应紧抓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教育集体。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集体, 核心人物是班主任。依靠以班主任为轴心, 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组成教育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教育集体, 通过定期的会议, 对学生发展状况逐一进行会诊, 再制定计划落实到人。依靠班、团、队等各种组织, 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 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教育环境。依靠家长委员会,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生联系会指导家教, 推广成功的家教经验, 以促进形成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教环境。
2. 评价、表彰规范。
评价的依据是培养目标, 把培养目标分解, 把要求具体化, 形成一系统规章制度、管理规定, 编印成册, 发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怎样从基础行为起步, 应该怎样做, 从哪方面去努力。学校按一定的标准制定优秀班集体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条件, 制定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活动标兵、文明班级的评选条例。将这些汇编成学生手册, 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依据学校培养目标自我评价, 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 找到起点, 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3. 发挥基本渠道的作用。
上好政治课, 抓好时事教育, 注意挖掘各科教学的德育因素, 发挥各科教育的德育功能。学校可将德育工作成绩纳入对教研组和各科室的评估, 对德育骨干实施政策倾斜, 以调动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 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普通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探索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当前, 许多课程体系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应试教育为出发点而设置的课程, 如, 高考、中考科目超过国家规定的课时, 非考试科目开不足课时, 甚至根本不开设。总之, 没有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就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没有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就很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改革旧的课程体系, 建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协调发展的新体系。
1. 课时安排上:控制必修课时, 保证选修课时, 增加活动课时。
(1) 必修课。必修课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根据课程计划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 对中、高考科目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 坚决禁止随意追加课时。为保证教学质量, 改革教法, 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提高课堂质量,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增加知识密度, 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2) 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不只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使其学会一定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 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和深化,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知方法和研究实践能力, 开发智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如:开设棋类知识课, 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棋类, 学会下棋, 更主要的是通过一张小小的棋盘, 培养学生纵观全局、灵活应变、运筹帷幄的能力;开设汽车知识课, 不仅让学生了解汽车的构造和运行原理,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数理化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进而培养学生的革新、创造能力;开设音乐知识课, 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唱歌、跳舞, 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设微机课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微机的构造原理, 学会操作, 而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 开发创新能力,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开设书法课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写字, 而是通过书法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梳理汉字的发展演变, 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总之, 开设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素质, 开发潜能, 成长为跨世纪的劳动者。
(3) 活动课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 (1) 增加活动课时, 将其纳入课程体系。活动课要有教学计划, 有专门的时间、场地, 由专人负责, 形成制度化、系列化、常规化, 使其不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 而且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丰富活动课的内容, 形成系列化的活动, 具体内容可安排:体育活动, 时事、新闻教育活动, 节日教育活动、班会, 党团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业余文体活动,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 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及家庭教育活动等。
2. 建立选修课教学评估和学生考核考评制度。
高素质的教师是开好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关键。教务处将选修课教师和教研组纳入正常管理, 培养造就一支良好的选修课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结合的活动课教师队伍。在学期教学评估检查中, 将教师能否胜任选修课、教学态度、教案、学生评教结果纳入对教师的教学评估范围, 并将评比结果与教师的评选、晋级、职称的评聘直接挂钩, 使其制度化。
在学生的考评、考核上, 规定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定数量选修课程, 经考试全部合格者, 由学校发给选修课结业证书, 方为合格毕业生。具体考核形式的选择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 将考核结果上报教务处存档, 交班主任填入学生学籍档案中。
(三) 推进素质教育,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 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存在着一些不敢改、不愿改及不会改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 否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话。
不敢改, 是因为上级领导还是按分数排队, 还是根据升学率高低奖罚教师, 所以教师不敢尝试新方法, 不敢在政治思想工作或学生全面发展上下更多功夫。千好万好就是考分最好最实惠, 轻车熟路最保险。不愿改, 是因为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 既然升学还是凭考分, 只要能让学生争到宝贵的升学机会, 即使于健康有所影响, 也是“得大于失”的付出, 便不想真正“减负”。不会改, 是因为有些教师自以为是“教书的”, 一个教师, 有许多参考资料, 总可以给学生讲明白, 实在不行, 还可以让学生多念几遍背下来。而学生千差万别, 兴趣爱好不同, 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 这对一些教师来讲, 比单纯教书复杂多了, 改起来确实不容易。
不敢改, 不愿改, 不会改, 是教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应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适当解决。关键是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要帮助家长和教师端正教育思想, 使他们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出发, 真正投身到教育改革事业中来。有些事情, 从个人角度、小团体角度看是一种情况, 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看又是一种情况, 那么就要把两种情况结合起来,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例如, 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个别教师、家长从一己之利出发, 将其看成是“得大于失”的付出;但从国家、民族、一代人的发展角度看, 沉重的负担不仅会损害青少年的健康, 而且会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 影响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 提高觉悟, 让大多数考试竞争的失利者心情沮丧, 不能积极地迎接生活挑战, 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如此这般, 课业负担过重还能看成是“得大于失”的付出吗?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因此,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端正教育思想, 改变传统看法。由此,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 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知识从量和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在量上应比以往丰富得多, 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质上说, 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在方法上, 可以请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 如大学教师帮中学教师, 也可以请一些华裔学者来讲学, 提高教师的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8.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 篇八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没有把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应有地位,甚至没有这种意识。
首先表现在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在办馆理念上,传统的图书馆以收藏文献为主,强调文献的保存价值,整个图书馆的工作环节:从文献采购到文献分编,再到流通环节,图书馆的整个中心工作都是围绕着“书”在进行,忽略了人们在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上能力的开发和提高。虽然近年来图书馆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上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更多的还是仅限于一般的文献借还、参考咨询及读者活动上,至于更深层次的对人的信息素质的培训教育却很少甚至没有开展。其次,公共图书馆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公共图书馆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公共图书馆只要做好文献的整理和流通环节就行了,至于开展公民信息素质教育的事情,那是高校和读者自己的事。再次是公共图书馆读者群中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缺少,信息能力不强的读者还是占相当比例。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层次不一,情况复杂,而且一般没有固定的读者群,特别是中老年读者,面对数字化时代的网络信息有点不适应甚至无所适从。这样也给公共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上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着全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制约着公共图书馆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图书馆文献的充分利用。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和措施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性的信息服务机构,是读者获得信息必不可少的来源和工具。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利用馆藏文献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公共图书馆作为拥有丰富的纸质传统文献及光电磁的电子出版物的知识宝库,不仅是在保存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如分类标引、编目、排架等,把大量无序的杂乱的信息加工整理成可利用的有序的信息资源。这一庞大的工作是任何一个机构无法完成的。因而,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是读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
2、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越的空间环境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近年来,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的公共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使图书馆的馆舍条件和各项设施大大改善。就拿湖北全省来看,十二五期间有65家公共图书馆将建新馆。
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的投入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使全省公共图书馆各项基本设施和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越的空间环境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把培养读者的信息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制定计划,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活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可以定期为读者举办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班,聘请专业的教师为他们讲课,特别是可以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开展“入馆教育”培训,在“入馆教育”中,应该先对读者进行图书馆的基本知识教育 , 一是灌输给他们最基本的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是我国图书馆使用最普遍的图书分类方法等。二是教育读者学会利用计算机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一系列讲座培训,达到提高公民信息素质的目的。
3、图书馆员应成为信息的领航者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 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 才能较好地为用户开展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图书馆员要成为信息的领航者,必须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和综合能力,国外图书馆在图书馆员的培养上有一些方面可以借鉴。在美国,如果要获得专业图书馆员的工作,一定要有大学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如果全职读书,通常一年到一年半时间便可拿到学位,这和国内的工商管理硕士有点相似。图书馆助理工作不需要图书馆学硕士学位。但一般要有高中文凭。和图书馆员一样,助理人员也有等级,通常有3到5个等级。助理人员无论工作多长,或有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如果没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直到退休也不会升为图书馆员。可见,从职业道德、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中美两国图书馆馆员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图书馆员要加大自身的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具备综合信息素质能力,才能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文献查找途径,引领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这是时代负于图书馆员的使命。也是图书馆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9.关于演讲的教育随感 篇九
在上周的演讲中,一位老师讲到一个观点,我想与之商榷。这位老师的演讲主题是《我的教育梦》,其中讲到:“我的教育梦想就是教师能够有时间静静地学习,静静地思考,不要为了一节公开课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感到,这位老师一定是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我同意“教师应该有时间静静学习和思考”的观点,但不敢苟同“准备公开课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的想法。我认为,准备公开课和学习、思考并不矛盾,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等有关教学理论,要查找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大量资料,要思考教学目标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如何取舍,要琢磨怎样的教学设计才符合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等等。这样的学习是结合实际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做教师的,如果连一节公开课都上不好,那还谈什么学习和思考呢?因此,我认为,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浪费时间。走出误区,才能进步!
还有一点也想说一说,就是老师做不到脱稿演讲的问题。
10.关于家风教育演讲稿 篇十
篇一: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对于我来说,我家的家风就是“学会做人”。这里讲的“学会做人”指的是在道德品行做好,不是说要做到最好,但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以此来告诫我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别人要做到宽容、和善、认真地对待;在生活上,我会做到细心,对每件事都坚持认真地去处理;在道德方面,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做任何破坏、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我会尽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待它们。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我们才成了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有时,我所学到的家风,是从父母的身上借鉴而来的。我觉得在此方面,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些好的家风就会养成一些优秀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家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家风虽是一个家庭的指路明灯,如若它指引家人做好了,那家中的人也就差不到哪去,要是把一个国家的千百个家风组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家风,一个国家的风气,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去努力进取,遵纪守法,互帮互助,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强国,才能更好地体现国风的重要性。
篇二:我的家风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张子怡,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家风》。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家庭的风气。那么,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
那天吃过晚饭,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心里却还在想: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妈妈的声音传了过来:“你写完作业了?”我没动。眼前的电视被关掉了,“你现在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吗?”唉!这句话我从上幼儿园时就听得耳朵出了茧子了,去写作业吧。“老毛病了,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记不住吗?”——这不就是我家的家风吗?
从小,该我写作业的时候,电视从不开着,也没任何杂音打扰我。每次都只能是写完当天作业,才可以看电视或玩电脑,小学时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9: 00是必须睡觉的,想玩门都没有。现在初中了,也只能写过作业就睡觉,只有周日才可以自由。原来父母想让我养成:认真做事,规律科学的好习惯。每次家里来了客人,父母都教我如何打招呼,他们也是热情招待;爷爷奶奶来了,妈妈总是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而且最好吃的菜总是在爷爷奶奶面前,螃蟹也是给他们最大的,而妈妈只是吃最小的。仔细想想,这不也是我家的家风吗?尊老爱糼,礼让待客,谦和做人。
这样想起来,我仿佛记起了很多,我们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要么关注国家热点。要么做些趣味游戏。从来听不到父母讲邻里是非,也从不争亲朋得失。他们只是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这也是我家的家风。做有益的事,做坦荡君子,不做戚戚小人。
我想:我家的家风,不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德吗:厚德载物,认真做事,中庸做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也要说: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国家,国家影响世界!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国早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而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如此,有的国家总是以老大自居,总是希望别国乱起来,自己坐收渔利。总是不能以“仁爱”的心态对待别人,今天挑点事端,明天做点手脚。这不正是中国人嗤之以鼻的小人行径吗?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千家万户淳正的家风,用我们民族的精神去影响世界,让世界早日“仁爱”起来吧!
篇三:家风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良好的家风无言的教育”。说到“家风”,在此和大家分享下什么是“家风”,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
记得上学那会,父亲教育我“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参加工作时,父亲叮嘱我“在单位要尊重领导,爱岗敬业,敢于担当。”;成家立业后,父亲教育我“如今你已成人,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常怀感恩之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家庭的作用、组成、教育、风气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无论大环境如何变,家庭这个小集体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却始终没有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就不会对子女有良好的素质教育,就不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促进作用,就不会有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和谐。
古代家风家训,大都浓缩了先辈们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后辈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也深有感触。时代发展到今天,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里,那些好的家风对我们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如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诫子书》中说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章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良好的家风,源于良好的家训。我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安身立命、待人接物、齐家守业以及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如《包拯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刻于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这些优秀的、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神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人文关怀。
好的家风家训一方面传承者优秀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颇多共通之处。习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就全社会反映来看“家训家风建设”本身就是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
换个角度,从家风家训建设切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无疑是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条有效途径。家风是家庭在行为处事的风气、风貌与风尚,而家训则是家庭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家风、家训的建设、传承来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在家庭的动力。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在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如果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进取的,每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社会就是和谐美好的。
好家风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正能量。
11.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品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的思潮在我国逐渐兴起,如今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种基本教育思想。所谓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应进一步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一、高尚品质是做人之本
司马光认为“德才俱全谓之圣人,德才皆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西方的赫而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大学生如果只具备高智商而缺乏高尚的品质,就可能是本领越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育者要教育学生追求道德完善,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自律,倡导奉献精神,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坚决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质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重视道德教育须在校内形成上下贯通、人人参与的教育合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加强道德修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习惯,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具有高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二、专业素质是立身之本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决定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多层次的专门人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共同形成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与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专业技能学习,因此,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渗透人文精神,专业技能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及时传授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等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等教育应当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一个以精通本专业知识为主,融合与本专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结构,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某些相关联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立体式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做到能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形成学生内在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教育者要把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稳定的素质,力求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使大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科学实践是创新之本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他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实践论》强调指出,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对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因此,只有不断进行科学实践才能不断进行创新。
在大学生诸多能力中,重要的是继续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因为当今社会信息量大,知识不断更新,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综合知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种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综合性创造能力,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要培养创新素质,大学生应力求多参与创新实践,锻炼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传授成为各级教育的主线,重继承,忽视创造,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薄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应在独立性、自主性的主导下,自觉确立学习目标,科学拟定学习计划,主动寻找学习资源,积极从事各种科学实践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任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以个体发展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配合,不断提高、完善大学生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也应当是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并不完全等同于能力培养,而是应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构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大学生要确立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培养自己乐观、自信、勤奋、朴实等优良性格,把高尚理想化为奋发成才的强劲动力,以满腔豪情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于素质教育的演讲稿】推荐阅读:
关于青年声乐教师的基本素质11-08
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发言稿10-13
关于提高员工技能素质的调研报告09-25
关于抓学习 强素质 提能力的思考11-19
关于参观雷锋纪念馆的素质拓展活动总结08-15
关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几点思考08-29
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