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精选11篇)
1.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一
上海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老年人如何养老成了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老
年人目前生活的状况,了解他们对于养老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特此开展此次调查活动。
1、您的年龄属于:()
A、60—69周岁B、70—79周岁C、80—89周岁D、90周岁以上
2、您目前的居住情况是:()
A、独居B、和配偶一起居住C、与子女同住D、其他
3、您喜欢哪种居住模式:()
A、独居B、和配偶一起居住C、与子女同住D、其他
4、您的健康状况属于:()
A、良好,没有疾病B、一般,有慢性病C、不好,有重病
5、您的生活自理情况:()
A、完全自理B、基本自理C、不能自理
6、您是否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
A、比较了解B、不太了解C、从未听说过
7、您对目前生活感到:()
A、十分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太幸福
8、根据您的生活现状,您最迫切的要求是:()
A、改善医疗条件B、改善居家养老条件C、增设老年人活动场所
D、改善住房E、教育子女孝顺老人F、其他
9、您认为自己或周围的老年人最大的困惑和困难是什么?
上宝中学预初一班 天火小队2011、8
2.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八里店前村社区的100位老年人。男39例, 女61例。年龄55~59岁17例 (17%) , 60~69岁47例 (47%) , 70~79岁25例 (25%) , 80岁以上10例 (10%) 。其中年龄最小的为53岁, 年龄最大的为92岁, 平均年龄为68岁。
1.2 方法
1.2.1 编制调查问卷
通过访问新农村老年人, 了解新农村老年人目前最急切, 最关注的问题, 对其进行整理及参考相关文献, 制定相关调查问卷, 其内容包括健康问题8项, 精神文化生活方面7项, 经济状况方面5项, 居住及养老方面4项。
1.2.2 调查方法
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由于新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大部分由我们问话进行填写, 实行当场回收问卷,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新农村老年人目前感到最困难的
据调查统计分析, 有27%的老年人认为最困难的是经济情况, 只有养老金的补助。有41%老年人则是心理孤独, 感觉生活了无生趣。余下的则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不好, 长期以来忍受疾病的痛苦, 也不能很好的睡眠。
2.2 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情况
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在经济, 精神文化生活, 住房及养老, 健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经济方面有23%的老人感到满意, 54%的老人感到一般, 余下的则觉得不满意。在精神文化方面有1 7%的老人觉得满意, 2 6%的老人觉得一般, 5 7%的老人则感到不满意。在住房及养老方面满意、一般、不满意的比例相差不大, 分别为34%、29%、37%。在健康方面大部分的老人 (58%) 觉得一般, 满意的较少, 不满意的占30%。
3 调查分析
3.1
本次调查显示, 有90%的老年人担心自己有病, 认为应该做全面的定期检查, 但并无一人去检查过, 原因主要是检查的费用昂贵, 自己无力承担。浙江省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调查结果显示:88.9%农村老人看病自费[2]。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也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 近90%的老年人晚上的睡眠时间在7~8h左右, 但仅有35%的老年人对其晚上的睡眠质量表示满意。
3.2
随着新农村的正式建立, 田地的消失, 老年人的劳动量减少了许多, 他们空闲的时间也就相对的增加, 这样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与提高。调查显示多年来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看电视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3]。
3.3
新农村的老年人都有一定的养老金。养老金也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这样就使得老年人有了一定稳定的经济基础, 但由于目前新农村正处于建设发展中, 给老人的养老金的还相当有限, 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温饱。
3.4
关于住房, 目前新农村的老年人, 只有不到25%的老年人拥有自己的房子, 近75%的老年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是跟儿女住在一起。
4 讨论
从调查中可以可以看出, 新农村的老年人在身心健康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许多老人基本都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 我们也看到由于新农村建设还刚刚开始, 其所实施的政策也相对的不够完善。尤其是对老人的精神文化以及生活的质量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要: (1) 完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针对老年人对合作医疗了解不足, 有关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老年人明白合作医疗对自身的利益, 还要尽可能使老年人看病的费用降到最低, 做到能使老年人有病就能去看。政府还应组织社区医疗队定期的为老年人进行体检。 (2) 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新建的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文化活动设施和体育锻炼的场所, 使得老年人可以从以前单一的休闲方式看电视向多元化文化活动发展, 拓宽老年人的兴趣和爱好, 社区能定期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精神生活。同时也可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 社会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 除了子女从物质、心理、精神情感上赡养老人, 尽量多拿出时间来陪陪老年人, 解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 使老年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享受天伦之乐外, 社会还应要构建“老人关怀体系”, 让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参考文献
[1]曾尔亢, 王红.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册, 2004, 21 (4) :145~146.
[2]李鲁, 叶旭军, 朱善宽.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医疗保健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1998, 7.
[3]樊金娥, 刘建坤.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
3.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三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共占80.98%
绝大多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较好,生活能够自理
健康占39.06%,基本健康占41.92%,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15.71%,生活不能自理占3.31%。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60~69岁:健康和基本健康占89.74%,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9.06%,生活不能自理仅占1.20%。
70~79岁:健康和基本健康占61.2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22.03%,生活不能自理占3.83%。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上一年龄组减少28.49个百分点,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上一年龄组分别增加了12.97、2.62个百分点。
80~89岁:健康和基本健康占56.29%,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32.53%,生活不能自理占11.18%。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上一年龄组减少4.95个百分点,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上一年龄组分别增加了10.50、7.35个百分点。
90岁及以上:健康和基本健康占42.7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32.00%,生活不能自理高达25.25%。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上一年龄组减少13.54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上一年龄组却增加了约1.3倍(见表1)。
男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好于女性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因性别不同存在差异,男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性。
健康的男性老年人口占男性老年人口的43.07%,女性所占比例为35.08%,比男性低7.99个百分点;
基本健康的男性老年人口占男性老年人口的40.09%,女性所占比例比为43.74%,比男性高3.64个百分点;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男性老年人口占男性老年人口的14.08%,女性所占比例为17.34,比男性高3.26个百分点;
生活不能自理的男性老年人口占男性老年人口的2.77%,女性所占比例为3.85%,比男性略高(见图2)。
总体看,老年人基本处于“健康”和“基本健康”之间。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显得更健康一些。
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差异明显
有配偶的老年人口中,健康占44.4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41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仅占2.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2个百分点;
离婚的老年人口中,健康占43.1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5个百分点;基本健康占40.18%,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活不能自理占2.6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7个百分点。
未婚和丧偶的老年人口中,健康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82、12.74个百分点,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62、8.41和1.08、2.96个百分点(见表2)。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婚姻状况密切相关,丧偶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和生活环境的急剧改变,致使丧偶老人的健康状况最差,而有配偶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单身老人。
老年人口生活来源:主要靠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生活来源于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达39.80%;其次为劳动收入,所占比例为36.04%。生活来源于离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17.94%。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性收入和其他生活的老年人较少,所占比例分别只有3.98%、0.28%、1.95%(见图3)。
分性别看,男性老年人生活来源于劳动收入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所占比例分别为41.66%、30.00%;女性老年人生活来源与男性正好相反,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最高,劳动收入的比例次之,所占比例分别为49.54%、30.45%。生活来源于离退休养老金,男女两性老年人所占比例均居第三位,分别为21.46%、14.26%,女性比男性低7.20个百分点。生活来源于其他方面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都较低,且高低顺次基本相同。
生活来源于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离退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较好
有劳动收入、离退休养老金和财产性收入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明显趋好,健康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分别达53.64%、53.40%、47.28%,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58、14.34、8.21个百分点;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分别达41.90%、39.02%、40.4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见表3)。
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58%、54.39%;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来源34.42%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45.61%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46%的老年人既没有离退休金、财产性收入、最低生活保障金,也没有家庭其他成员供养,还要靠自己劳动生活。这些老人应该是社会重点关注对象。
健康老年人生活来源的性别差异较小
健康和基本健康的男女两性老年人生活来源于劳动收入、离退休养老金和财产性收入的比例都在90%左右,且相互差异不足1个百分点。生活来源于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及其他的男性老年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3.86%、63.89%、74.19%,比女性老年人所占比例分别低1.20、2.70、0.56个百分点。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主要来源于最低生活保障金,其次为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所占比例男性分别为38.37%、29.58%,较女性分别高2.89、2.66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仍为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但其所占比例较低。其中,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7.77%、6.52%,女性分别为9.46%、6.48%(见表4)。
有配偶老年人在各类生活来源中所占比例最高
依靠劳动收入及离退休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比例分别高达81.02%、81.16%,丧偶分别为15.87%、17.20%,未婚、离婚分别仅占3.11%、1.64%;
依靠财产性收入生活的老年人中,有配偶的比例为76.60%,丧偶为20.28%,离婚、未婚分别仅占1.60%、1.53%;
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生活的老年人中,有配偶的比例为56.00%,丧偶为42.65%,离婚和未婚仅占1.35%;
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老年人中,有配偶的比例相对较低,为41.25%,丧偶为36.40%,未婚为20.90%,离婚为1.46%(见表5)。
分性别看,男女两性有配偶老年人在各类生活来源中所占比例仍较高。其中,男性有配偶老年人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的比例最高,达87.62%,其次为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为83.33%,第三为劳动收入,第四为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所占比例分别为83.11%、65.91%;女性有配偶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与男性略有差异,所占比例较高的前四位依次为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财产性收入和其他,其比例分别为78.18%、71.39%、68.84%、56.41%。女性有配偶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与男性相比,除在各类生活来源中所占比例的位次有差异外,相同位次的比值也都低于男性(见表5)。
4.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四
前言: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1月17日 地点:张家口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在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老年问题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如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如何更好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 “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我国自1999 年起,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的老年人在全国老年人总数中的比重超过了60%,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好坏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规划和谐社会架构体系时,党和政府将“三农问题” 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对待,与此同时,更多村老年人的现实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农村老年人保护问题”、“农村敬老院养老问题”、“农村贫困老年人人养老问题”、“农村特殊老年人养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 心内容都触及到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政策执行; 养老基金; 城乡二元化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发展到不断的完善与改革,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益凸显,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继续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革与完善的突破口,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完善的成功经验,尝试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策,是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多元,各地进行养老保险的探索方式和具体实施细则也不尽相同,其中张家口市的从村养老保险政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一、张家口市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南北距离300km,东西距离228km。总人口450.54 万人,拥有13 个县,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方面属于相对较完善的中等城市。农村人口比重达,且出外务工者较多,因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较复杂,也更 加敏感。进入90 年代,随着国家从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成功,张家口市的农 村养老保险事业也建立在不断地发展。2008 年,市政府响应党的号召,将三农 问题作为重点问题来抓,并与2009 年初进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政策试点,到2010 年正式开始实施,至此已经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地区养老保险体系。新型从村养老 保险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 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的基本原则是“保基 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 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 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 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 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 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 16 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 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1、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 目前设为每年100 元、200 元、300 元、400 元、500 元5 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 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 人缴费提供资助。
3、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 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 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 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 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 55 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 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 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 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 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距领取年龄不足15 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 年;距 领取年龄超过15 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 年。
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八)待遇调整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 低标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
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 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 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 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 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 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 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 众监督。[1]
以上为张家口市新农保的基本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 度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健全。
1992 年1 月,民政部在探索、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方 案》颁布推行后,各地方政府根据《方案》精神,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 机构,组织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据统计,到1997 年底,全国己有30 个省(市、自治区),2005 个县,33140 个乡镇开展了这项工作,年末在保人数达74518 万,参保人数占农村人口的9%左右积累保险金约42.2 亿元,基金积累总计达 140 亿元,平均每人积累基金达187 元。同对,全年约有61.4 万老年入领取了 养老金,养老保险金支出3.3 亿元,平均每人约544 元,月平均45 元。[2] 4 可见,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 村人口养老的后顾之忧,但因这项制度自身的缺陷,加之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 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以及其他一系列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起来困难重 重。经过计算,目前通过领取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的老人占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 比例不到1%,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还有许多问题 需要我们解决和处理。
二、张家口市农村养老保险折射出来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
张家口市的农村养老问题形势现在依然严唆,整个国家的农村养老形式现在 都很严峻,主要起因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伴随着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存 在,使广大农村人口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目前,城镇养老保险参保险 种扩展至包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退休干部补充养老保险等 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体系。覆盖面由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机关事业单位、外 资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户、社会灵活就业人员。然而,这个社会保障体 系并没有把9 亿农民纳入其中。按常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首先就应保 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农村老年人口既无固定的收入来源,也没有最低的生 活保障,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以及城市化 进程中出现的大量失地农民,农民的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有远高于城镇老年人 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二元制保障体系呢?
农村现有的养老模式是长期以来国家有意而为的城乡二元分治模式的一部
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新政权是诞生在对旧制度、旧政权彻底否定的基础上 的,因此,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是要求一切规划中的社会变迁都必须 体现出新制的优越性,在城乡开展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工作也暗含了这样 的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当时急需解决的便是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无依无靠 的鳏、寡、孤、独、弱、幼、残等人员的生活保障。而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问题 因其相对缓和以及财政困难等原因,政府无瑕顾及。因此,城市干部、职工退休 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相继出台,而绝大多数农民便与社会保障失之交臂。为 了适应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政府通过出台城乡户籍制度、城镇统包统配的就业制 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构筑了一道 坚实的城乡壁垒,这道壁垒实际上将农村居民人为地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 范围之外,构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格局。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享受社会 保障费的11%,而占全国30%的城镇居民却享用了全部社会保障费的89%,从年 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城镇人均占有455元,农村人均占有仅15元,相差整 整30倍。[3]在这种歧视性制度安排下,绝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唯一选择只能是依
靠子女实施家养老。尽管个别无几无女而且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其生存 需求能够通过集体提留得到解决,但其范围极其有限。
(二)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过狭窄,难以维持农村老人的原有生活水平。
我国农村老年人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这就决定了现阶段 我国的农保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农保,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 发展正处于上升期,财政资金以用于经济建设为主,投入到社会保障中的资金毕 竟有限,更何况城镇养老保险的实施与完善已经使得我国财政吃紧,因此真正拨 给农保的钱就不会那么充裕了。在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就更少得可怜了。
而且根据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农村老人缴纳的那些资金也不可 能得到比例过大的回报。但提高农保的缴费比率又不太现实,因为农民的平均收 入较低,不足以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也正是很多惠农措施无法真正提高农民生活 水平的原因所在。
(三)省级统筹举步维艰
中国地域辽阔,层级间情况复杂。要把中央政策顺利实施下去是一件很困难的 事情。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为何举步维艰,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个 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过程也是如 此。各相关利益主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参加角逐,从而使整个变迁过程深深烙印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痕迹。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的变迁就充斥着各市县级地方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各经办机构对于省级 垂直管理的利益冲突,以及在制度运行中相关金融部门、税务部门之间的矛盾,固推进省级统筹困难重重。农村作为我国政策实施的最基层,自然是矛盾和利益 纠葛最复杂严重的地方,农保的政策想要实施下来步履蹒跚。
(四)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财务风险
我国现行的养老基金监管是以行政监督为核心,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相辅助的 三位一体养老基金监管体系。客观地从养老金基金监管的操作实践来看,我国现 行的养老基金监管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时 期,就决定了养老基金监管制度的发展在短期内仍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较大差 距。这也正是农保监管所让人但有的地方。再加上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城镇居 民偏低,政治敏感性及自我维权意识较差,这些都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其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监管模式选择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养老金基金的限量监管模式,此模式在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投资和支付等环节起到了重要的监管作用,但从监管主体的设置来看仍有 以下问题:
第一,行政监管偏好。第二,社会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社会中介机构缺乏 独立性,而且监管机构执行管的任命不够透明。第三,社会监管有名无实。社 会监督作为一种补充的监管体系,在理论上,本应是作为监管权力制衡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其重要性并没有被体现出来。
2、投资监管缺位
第一,尚待规范和发展的新兴会融市场。实践证明,养老金基金投资与资本 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不成熟的 中国股票市场。二是,不规范的基金市场。第二,金融投资机构的治理结构有待 完善。一是缺乏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二是缺乏相应的金融管理人才。第三,中 介机构尚待发展。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 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以及信息咨询机构等。他们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有效的服务 和社会监督,使市场主体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
3、法制不健全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经济体制转轨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我国社 会保障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4]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建设
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执行,有利于农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而综观当前阶段我国农保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立 法不健全有关。因此,国家应在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的同时,加强农保法律建设,形成完整的农保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使养老保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好 的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服务。
(二)解决好转制成本
从国际经验来看,从现收现付模式向完全积累模式过渡,能否顺利的消化隐 性债务是转制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对于完全积累模式而言,我国采取部分积累的 基金管理模式,由于现收现付制一定程度的保留,本身就解决了一部分隐性债务 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新农保顺利运行下去,尽快实现预定的目标,必须不遗余 力尽快尽早有计划地解决好剩下未能解决的隐性债务缺口(这部分隐性债务构成 转制成本)。当然,对我国政府目前的情况而言,填补这一资金缺口是一项艰巨 的任务,国家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财政支出、开征新税种、变现部分国有 资产、发行特种国债等。
(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精算系统
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我国“统账结合 "模式的选择,制度运行中需要更为大量的精算工作。因此,发展农村养老保险 精算科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数据统计与管理的科学程序,做好农村养老保险近期和远期发展的财务预测,将缴费和养老金替代率建立在理智的、准确的基础之 上,[5]是“统账结合”模式顺利运行的前提保障。通过完善的精算体系,有利
于将多方筹资与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融资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承 受能力,又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完善的精算系统的建立,还可以为养 老保险制度中可能涉及到的权责划分提供依据。
(四)做好农保的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农村养老保险对他们的
好处,改变他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想法。提高中国农民的权利意识,增强他们 的维权观念。这样才能调动起最有利的财务监督武器,让养老基金风险降低,让 各项农保政策落到实处。
四、结语
5.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五
一、内容摘要:
本调查报告旨通过对肇庆市鼎湖区部分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了解退休老年人的饮食起居、经济、消费、精神状况等各方面基本情况和特征,以及他们在社会工作方面的需求,反映出老年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以便为有关服务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改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的保健工作。研究发现退休老年人的业余爱好单一,且生理、心理需求满足水平低。对于老年人而言,老伴子女是其晚年生活的主要依靠。而对于社会工作需求,在非得选择的情况下,老年人对社会需求才会存在,这就使得社会工作供给更积极主动和有志愿性。
二、关键词:生活状况 心理心态 养老方式 社会需求
三、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这表明,老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事,应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城市老年发展的重点和焦点,了解各阶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有了很大的必要性。
本次问卷调研主要了解鼎湖区老年人生活情况,掌握了当地老年人口的一些资料,反映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社会需求。
通过本次调查,不仅可以了解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对老龄事业建设有很大帮助,同时加强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关注与思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为了解我国各阶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也有很多参考价值。并且,此次调查还锻炼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总结能力,增加了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体会。
四、调查地区:鼎湖区坑口街道。
五、调查对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六、调查时间:2014.7.12—7.15。
七、调查内容: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1、老人的物质生活情况: 经济状况:在本次调查中,“主要经济来源”问题,共设有7个答案,被调查者可多选圈填。这五项答案依次是:①退休金;②自己劳动;③子女供给;④6政府救济;○7其他(请注明)储蓄;⑤亲戚赠送○。第一位的是子女供给,选择率是50.0%;第二位的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20.0%;第三位才是离退休金和政府救济是10.0%。在调查的老年家庭中,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60%,1000~2000元的占30%,2000~3000元的占10%,3000元以上的占0%。
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仍然集中在三大支柱上,即: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这种构成与以往有关的调查结果相同,在今后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这三个来源在各自的比重方面肯定会此消彼长。从发展趋势上看,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经济帮助的老年人比例可能会下降,而主要依靠离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将会持续增加。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老年人的支出中,生活支出选择率100%,医疗支出选择率为30%,住宿支出选择率为0%。他们的身体情况调查结果是,90%选择了较少生病,10%从不生病。由此可见,老年人把大部分钱都花在了生活和医疗上。而且对于受调查的大部分老人来说,一些老人还是比较少生病,但是有一些是不到必要时候会少支出在医疗上。另外,住宿支出都为0,说明了,传统的居家养老仍然是主流,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房子。
衣食起居:对于饮食结构、衣服储备、住房空间,老年人满足的比例分别是90%、100%、100%,说明了老年人对物质方面需求不大。
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更多的私人生活空间,因此现在许多家庭都面临着老人是否应该与儿女同住的问题。在就此问题对老年人的调查中,70%的老人希望与老伴儿独居,20%希望与儿女住在一起,10%的老人居家养老,自己照顾自己,住在养老院以及托老机构都是0%。在与许多老年人的交流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儿女们有自己的生活,平时工作很忙,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同时由于代沟问题,各自的生活习惯不一样,老年人早睡早起,而年轻人精力旺盛,而且做饭的口味不同,儿女们都闲我们吃的东西不好吃,没味道,而且老年人同样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大部分老人还是希望独居。值得关注的是,受调查的老年人都不愿意住在养老院以及托老机构,据了解,原因有失去自由、氛围不好等。虽然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同时也要尊重老人的想法。
2、老人的生活照料情况:
受调查的老年人中,90%的老年人都已婚,有80%老年人对婚姻生活满意,20%表示一般。还有一点,100%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但是当需要照顾的时候,70%希望有老伴可以照料,20%希望有子女照料。这点还是类似上面所说的,老年人大都不希望麻烦年轻一代。对于被问到子女的照料情况,60%选择比较好,20%选择一般,20%选择比较差。这是比较迫切的。年轻人不孝顺老一辈,不关系老一辈的生理心理需求。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这种现象如果继续恶化,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加剧。
3、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以及幸福感:
现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已不像传统观念中的那样单一,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的调查中,有10%的老人兴趣比较多,80%比较少,10%的老人仅仅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完全没有活动或者兴趣爱好。说明了大部分的老人还是比较少有自己的退休后的兴趣生活,都是在比较平淡的生活下。
而且很多老人都不愿意进行交流,很多都已经过上了平静的生活。50%老年人家里存在各种矛盾,40%没有矛盾。当老年人有心事时候,60%的人选择倾诉给老伴,30%选择没有人倾诉,10%选择了邻居。倾诉后70%还是觉得倾诉效果比较好,30%选择了一般般。
但是,总体来说,老年人感觉还是精神比较好,没有什么焦虑状况,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比较满意的。
(二)老年人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根据统计数据,70%的老年人希望老伴照顾自己,20%希望儿女照顾,10%亲友照顾,0%希望接受专业护理人员照顾。对于,出钱请人照顾自己,和被志愿者照顾自己,都只有10%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极少数老人想向专业人员交流、求助或者得到专业人员的照顾。第一方面说明了,老年人不想成为年轻一代的负担,第二方面,由于代沟问题,可能导致老年人与专业人员的矛盾。
另外,80%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服务机构不太健全,20%老年人社区服务机构完全没有。而对于,社区组织的老人活动和提供的老人服务,分别只有60%和50%的老会参与活动或者接受服务。数据表明,社区老人服务不足,多数老人也不愿意参与社区的老人活动,双方的不积极性导致了老人生活平淡单一。
八、调查结果及分析
6.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六
——以恩施市为例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指这一群体工作之余用于消遣、娱乐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有效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根据对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且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精神文化生活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方法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他们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成为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社会群体,并且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将其定义为: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具有农村户籍,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这一群体业余时间所选择的进行娱乐和消遣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方式。
恩施市作为恩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恩施市工作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在整个恩施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以恩施市为样本调查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恩施市金桂大道的某几个建筑工地、工业园、湖北民族学院周边的服务行业和凤凰山脚下的某些餐饮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填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自填问卷法,由被调查者亲自填写;二是调查员按问卷内容逐一读题,由被访者回答。本次一共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210份,遗失3份,无效问卷37份,问卷回收率为84%。
二、恩施州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根据恩施州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州统计局发布的恩施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恩施州户籍总人口数约为3975661人,常住人口为3290294人,恩施市常住人口近75
万人,约占恩施州总人口数的18.86%。根据2009年恩施州统计局和劳动就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恩施州农村劳动力为170多万人,外出务工人员为87万人。
三、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回收的210份有效问卷中,女性占总人数的63.8%;其中少数民族人数为84人,占总人数的40%,未婚占54.3%,已婚有配偶的为90人,占总人数的42.9%;被调查的已婚人员中有1个子女,占总人数的31.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占7.6%。另外,有51.5%的人进城务工已达到三年或三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以上。
通过上图表我们得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的占34.3%,上过高中的占23.3%,上过中专的人数为39人,占18.6%,有大专或高职文凭的占11%,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为6人,占2.9%,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在工作时间方面我们发现,53.8%的人工作时间集中在在8-10小时,17.1%的人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工作超过12小时占15.7%,表明大部分人的正常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他们的业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足大的。
在月收入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集中在1200-2400元之间,达到46.6%,超过2400元的有32.9%,低于1200元的仅占19.5%。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分析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支出这方面中,消费在30元及以内的占36.7%,30到50 元的占28.1%,超过50元的占33.8%。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消费在1214元左右,精神文化消费只占他们月消费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他们用于精神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金额明显偏低。
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具体支出分析发现,手机上网、网吧受到了较为普遍的欢迎。手机上网主要采用流量包月的形式,花费在5元和10元的居多,其中不超过20元的有179人,20元—100元之间的有25人,超过100元的有6人,人均每月手机上网消费为13元,另外,平均每月去网吧的次数为5次,在电影院、公园、演出、比赛、培训、购买书刊杂志等方面的支出或参与活动次数很少,其中参加过成人自考或培训的有15人。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对高品位有价值的活动也很少涉及,消费层次偏低。
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小区或工作所在企业文化娱乐设施发现,仅有9.5%的人选择了有文化娱乐场所,而61.4%指明没有,另外28.1%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由此可知工人们生活和所工作的地区提供文化学习的场所明显不足,文化教育与娱乐基础设施设施不完善。
在居住地与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间距离上,16.6%的人认为近,选择距离一般的占26.7%,另外56.8%的人认为远或说不清楚。直接调查工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的看法,4.8%的人认为很差,13.5%的人认为较差,认为一般的占56.7%,3.3%的人认为很好。说明大部分对自己目前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不满意。
在共青团、工会、妇联、社团等组织开展活动方面,15.2%的人选择自己所在单位有部分社团组织,84.8%的用人单位无相关群团组织,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所选择的几个大的调查点中,工业园区是没有共青团组织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没有。关于本单位有共青团的,在其开展活动方面,多数认为偶有活动,但作用不大。对于一些“社团组织”,16.2%的人参加过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25.7%的人参加过社会公益慈善类组织,9.1%的人参加过打工者协会、民工协会,47.1%的人参加过老乡会、同学会,11.4%的人参加过维权性质的组织。从这些数据可分析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会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而很少参加正式组织组织的活动。
在对未来文化水平预期方面,11.4%的人选择了没有必要再提高,22.4%的人选择了大专或高职,有64人选择大学本科,比率达30.5%,另有26人希望达到研究生水平,占12.4%。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有着较强的学习欲望,他们盼望有更高的学历、文化水平。
在个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上,最受欢迎的是网络、电视和工作岗位,比率分别是44.8%、39.5%、26.7%,选择报纸、杂志、讲座等形式的较少,均不超过20%。具体情况如下表:
对上面图表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技术和网络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较大的普及,但普及率不是很高。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电视,在农民工生活当中仍然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工作岗位所提供的信息不足。
在新生代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渠道方面,有113人选择“听音乐”,占总体人数的53.8%,40.9%的人选择用“上网”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另外有41.43%的人选择了用“睡觉”的方式缓解,具体情况如下表:
在希望在城市定居的理由方面,认为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的占71.4%,希望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占50.5%,认为城市收入高生活水平高的占44.3%,选择城市文化生活丰富的占36.2%。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们选择城市定居更多的是考虑工作机会和孩子的教育,满足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城市生活最困扰的问题方面,生活成本高、收入无保障、工作不稳定、住房困难、远离家人、子女上学困难是最主要的因素。具体情况如下表:
5,从他们对自己是否是城市人得界定上,75.2%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仅11.9%的人认同自己是城市人,而12.9%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表面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水平低,城市认同感低,对自我身份认定模糊。如下图:
综上所述: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生活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少。
2、精神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3、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总体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能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娱活动很少,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般公共文化场所距农民工居住地和工作单位较远,而且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开设的公共图书馆等文娱场所,农民工们拥有的文化娱乐环境条件不是很好。
5、农民工所在的社区、工作单位组织和开展的文娱活动很少,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6、情感诉求得不到倾诉。在缓解压力方面,缺少必要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缺少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在城市定居有许多传统问题如生活成本、收入保障、子女上学等困扰。身份认同方面,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
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工资收入较低、生活成本高,工作不稳定,没有经济基础支撑其精神文化需求。
新生农民工出生在农村,长大后跟随父母外出,来到城市中的工厂、工地,住宿在工作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租赁房屋等。他们早出晚归,没有闲暇时间学习娱乐,加上工资较低,何谈精神文化需要。
在现今的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压力也越来越大,又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觉得维持家庭的生计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他们不愿意把仅有的一点工资用到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工资是一方面,相对于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农民工们可能更关注后者。在对建筑工地的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建筑工人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他们时刻都在为下一份工作谋划着。虽然都在建筑工地工作,行业未换,但是几乎都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从来都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相关项目部负责人也明确告诉调查者,建筑工地每天的人数都不是确定的,这里的工人流动性很大。如此,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会比较高的工资更受欢迎。
(二)文化水平较低、择业迷茫、规划欠缺、同时自身文化需求有待加强。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因其文化水平低,自身要求不高,工作繁杂、闲暇时间少等因素,使得他们自已主动去了解、学习、接受的难度加大。
(三)企业文化的不重视,政府部门基础设施服务的滞后。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不高,不仅是自身原因造成,同时也与企业对文化建设的不够重视,政府部门基础设施服务的滞后相关。而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则应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要紧的是满足精神文化需 7
求。政府、企业不仅没能给青年提供健全的学习文化的平台,比如一个数字平台,一个公益性图书馆,同时对广大的农民工学习文化的关心鼓励不够。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精神文化匮乏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单位中有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极少,也没有基本的文化设施。有的被调查者直接告诉调查者,即使是想学习娱乐也没有真正适合他们的地方。
(四)制度问题,学历、理论门槛,流于形式,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得到真正的培训,也难以提升。
35岁的刘师傅在建筑工地做粉刷工作,他告诉调查者自己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虽然年龄相对较大,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有一颗年轻的心”“心态很好”。他很想学一些东西,尤其是电脑方面的基础知识,却一直苦于没有人教。“请家教没时间也没钱,上培训班也要有专门的时间,也需要钱。”即使请人教,作为农民工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不管哪种方法对他自己都是不适用的,没有什么场所可以专门解决这种问题,或者可以说,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从没有人给予过关注。
关于技能,刘师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所工作地方招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很想尝试,然而其前提要求却是大专学历、会使用办公软件,如此即使自己有技术也被这“入门条件”给拒在应聘之外了。像这样的招聘,自己有期望,知道技能不足后马上去学,可是即使学会了却仍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等到学成之时,招聘早已经结束。如此,也是不知道“市场”需求,信息滞后所致。
类似的还有一些技能证书考试,自己明明有技能,甚至是熟练工,却被所谓的“理论考试”给难住了。有技能没证书证明,要拿证书却过不了理论一关,这种情况在农民工中较为常见。而且有些单位即使有培训,也多流于形式。比如所在单位要争取什么称号就要要求哪类技术工人达到多少人,这时培训的作用就可凸显了。工人们一起去听课参与所谓的“培训”,实际什么也没学到,一两堂课之后立即进行所谓的考试,实际上就是拿着事先发的答案填空即可。所有的都按程序来进行,立即证书发下来了,可是实际上不会还是不会,技能并没有因为一纸证书便有了。
(五)城市、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更难以享受到均等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社会资源。
新生代农民工们自小受乡土礼俗熏染,他们的根仍在农村,思考、行为方式、习惯、需求等不同也就有其根源,城市人也自有其特点。但是城市对于农民工的关注很多还停留在一些差异上,还没有在认识并理解这种差异的基础上达到一种认同和对差异的尊重,故而存在某些排斥。因此,城乡二元一体发展,不能仅仅 8
只限制在地域上,还更应该关注文化等其他层面,加大对作为乡村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的关注。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对乡村人的要求,更是对城市人的要求。
五、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对策
根据上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及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本人主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新时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加大基础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宣传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应增加公共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数量,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发放免费入场券,或者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娱活动,比如组织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等。同时,向新生代农民工宣传国家关于保障权益的相关法律,如组织学习《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以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组织意识和参与意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
2.制定切实符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社保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有计划地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保范围,同时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工受益。3.建立合理有效的新生代农民工诉求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诉求,尤其在精神文化生活诉求方面,扩宽诉求渠道,并建立定期走访机制。4.突出群团组织作用
(1)扩大群团组织覆盖面,在流动新生代农民工中广泛建立群团组织,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局面。
(2)发挥群团组织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思想引领作用,使他 9
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突出群团组织的人文关怀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心灵窗口”的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摆正心态,正确看待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4)充分发挥团组织四项基本职能。精心设计新生代农民工感兴趣、符合新生代农民特点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比如体育竞赛,交流会、趣味知识竞赛等。
(二)社会层面 1.企业单位
(1)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在劳资关系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当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为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提供经济保障。
(2)把发展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的文化设施,注重文娱活动的多元性,如阅报栏,棋牌室,图书阅览室,文化知识传播窗等,以便为农民工参加学习文化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3)注重把农民工的技能提升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完善员工竞争机制。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讲座,企业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将公司人员按组进行合理分配,实行小组竞争机制,并且与工资奖励挂钩,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工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竞争的程度,以便为他们日后在城市定居,实现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4)在企业内部建立诉求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机制。加强管理层级与普通职工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有效解决。2.社区
(1)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深化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开展多项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家庭,使他们在“新家园”感受到家的温暖。
(2)建设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坚持以服务群众为本,尤其要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 10 的服务质量。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
1.提升文化素质,转变思想道德观念,努力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2.树立正确的文化娱乐消费观念,追求高尚的有价值的文化生活方式。3.积极参与各项文娱活动,注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4.积极而正确利用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多角度的丰富文化知识,如网上学习,远程教育等。
七、总结
7.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 01 3年1—6月随机抽取辖区内的2 1 5例老年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均为绝经后妇女, 年龄65~75岁, 平均 (68.5±5.2) 岁, 均经骨密度仪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 自愿完成本次调查。
1.2 方法
选择有经验的医生作为调查员, 并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患者生活质量。文化程度较高者自填问卷, 文化程度较低、自填困难者由调查员进行问答式填写。调查结束后, 调查员及时复核问卷, 发现缺项或漏项及时补充完整。
1.3 观察指标
(1) 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 (OKT) [4]:包括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知识、运动知识和钙摄入知识三部分, 总分26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越高。 (2) 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SF-36) 进行测定, 总分为100分, 包括精神健康 (MH) 、生理功能 (PF) 、活力 (VT) 、情感职能 (RE) 、生理职能 (RP) 、社会功能 (SF) 、总体健康 (GH) 、躯体疼痛 (BP) 共八个维度,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分析
应用Ep id at a 3.0建立数据库, S P S 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危险因素知识得分为 (5.5±2.1) 分, 钙摄入知识 (5.3±1.3) 分, 运动知识 (3.7±1.2) 分, 合计 (14.4±1.9) 分。总体上, 老年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一般, 其中对危险因素知识和钙摄入知识了解相对较多, 对运动知识了解较少。
2.2 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的患者O K T总分比较 (表1)
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患者OK T总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老年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年龄越大, 文化水平越低, 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越低。
2.3 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精神健康评分为 (77.3±6.0) 分, 生理功能 (7 4.4±7.2) 分, 活力 (7 4.3±8.8) 分, 情感职能 (69.4±7.4) 分, 生理职能 (69.2±9.9) 分, 社会功能 (59.0±8.8) 分, 总体健康 (57.3±10.5) 分, 躯体疼痛 (2 2.8±4.0) 分。总体上, 老年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在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生理职能方面评分相对较高, 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方面评分相对较低, 躯体疼痛评分最低。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 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 骨质变薄, 骨小梁数量减少, 骨脆性增加和骨质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该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过程, 极易引起骨折, 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 所以早期防治尤为重要。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性激素分泌减少、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 以及钙、磷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和患者户外运动明显减少有关。
目前, 针对老年绝经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状况, 需要先了解影响其认知状况的因素, 并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影响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筛查认知的因素很多, 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5]。有研究表明, 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程度较低的原因是相关知识的欠缺, 还有对查体的恐惧、意识缺乏和传统观念等, 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是改善骨质疏松症筛查服务最值得推荐的方法[6]。为促进老年绝经妇女健康工作的开展, 应重点普及骨质疏松症筛查等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危险性的认知, 自觉改善生活方式[7]。本文结果显示, 老年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年龄越大, 文化程度越低, 认知程度也就越低, 更容易忽视自身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 骨质疏松症筛查与导致的压缩性骨折患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老年绝经妇女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程度越高, 进行筛查的人数就越多, 越积极主动;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程度越低, 筛查的人数就越少, 越被动[8]。本次调查尚未考虑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观念对认知程度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全面性, 在以后调查中会进一步补充。
目前, 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量表很多, 然而多数量表均为国外学者制定, 由于受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统一量表用于评价不同人群时的信度和效度均会产生变化。本次调查中应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定。该量表用于评价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筛查认知情况, 需采取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渠道的相关知识普及活动, 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整体的治疗, 耐心、细致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提高其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让患者知道虽不能完全治愈骨质疏松症, 但通过科学用药、合理饮食、坚持适度训练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使其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保健常识都得到明显改善, 且持续得到疾病知识的强化指导,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有效措施, 对老年绝经妇女进行普遍筛查和自愿筛查, 地方政府可根据财力状况考虑适当降低收费或给予补贴, 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筛查认知程度和老年妇女普查率。
参考文献
[1]陈亚丽, 宋连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知识、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2) :4972.
[2]黎明, 陈玉平.对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的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5 (5) :552.
[3]郭玲妹.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3) :511.
[4]陈玉平, 刘雪琴, 蔡德鸿.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测定.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5, 11 (3) :339.
[5]苑秋兰, 王春梅.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与自我效能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7) :604.
[6]邓珍良, 周笑珍.健康教育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病人辅助治疗效果的观察[J].全科护理, 2009, 7 (35) :3207.
[7]刘巍, 刘俊俊, 王莉.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8) :143.
[8]张焱, 张红霞, 金邑平.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概况[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0, 16 (1) :62.
8.学生课余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74-02
课余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没有初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也尚未涉足社会,大学生活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但他们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的呢?为了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状况,掌握其中存在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我们开展了关于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工作,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安排课余生活、课余生活的方式和质量以及校方如何努力提供帮助等方面,现将调查报告分析如下:
一、调查概况
为了掌握在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现状,我们以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向大学生随机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89份,回收率达到了96%。
二、数据分析
大学是一个帮助学生养成生活习惯的地方,学生离开父母到学校里生活,必然会养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为了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状况,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安排情况。
问卷显示,有78%的学生对于课余时间安排有计划,另外22%则 没有计划。而关于课余时间的多少,有19%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较多,52%的认为一般,29%的认为较少。
对于“一般是在哪里度过课余生活”的回答,36%的同学选择在宿舍,12.5%的在教室,22.5%的在图书馆,29%的在运动场(如图1)。
從以上问卷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一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有计划,很少部分没有。这是比较乐观的结果,但是还是应该看到有22%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没有计划。学生不仅要会学习,更要懂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健康生活有很大意义。
二是学生选择度过课余时间的地点相对集中,主要是宿舍、运动场、教室、图书馆。学校鼓励学生到户外运动,保证健康的身体状况,合理调节自己的生活。宿舍是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图书馆和教室也是非常好的学习和丰富视野的地方,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生可以学习专业内外的各科知识、丰富自身素养。
问卷显示,课余生活中,有55%的学生选择跟好朋友分享,26%的参加集体活动,19%的独自生活。
问卷中关于“课余时间一般做什么”,学生的选择由多到少依次是娱乐,健身、运动,和同学沟通联络感情,学习,上网,工作(兼职等),其他。同学们选择这些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4%、43.9%、40.1%、38.4%、34.6%、18%、13.5%(如图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八成以上学生会选择跟其他人共同度过课余生活,少部分学生独自度过课余时间。我们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跟朋友交流沟通。或许有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独处,学生都会有自己独自的时间。但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还是多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主要以娱乐、运动健身、沟通联络感情为主。大学生年轻力胜、精力充沛,喜欢各种娱乐方式。大部分学生也都有自己喜爱的运动,同学之间交往联络感情也是必须的。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在安排课余时间上也会有所差异。
课余时间里,用于学习的时间,有18.70%的学生学习时间占20%以下,30.40%的学生学习时间占30%-40%,37.40%的学生学习时间占40%-60%,9.70%的学生学习时间占60%-80%,3.80%的学生学习时间占80%以上。而在娱乐时间的分配方面,20%的学生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46%的在1~3小时,34%的在3小时以上。
在问卷中问及“娱乐一般做什么”,学生的娱乐主要包括看小说、上网聊天、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逛街、其他。选择以上选项的学生比例依次为30.9%、41.7%、40.3%、55.2%、39.6%、24%、15.6%(如图3)。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最爱的娱乐方式是听音乐、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学生在家庭环境、兴趣爱好、专业涉猎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有着明显不同。像比较明显的男女生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娱乐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学生对课余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也会有不同的安排。
对于“安排课余时间从哪个角度出发”,学生的选择是,14.5%的认为是“促进学习”,29.5%的认为是“充实大学生活”,33.5%的认为是“发展个人兴趣”,22.5%的认为是“开心随意”。
对问卷中“你认为课余时间最应该用来做什么”,学生的选择从多到少依次是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娱乐、交友、学习书本知识、满足或发展兴趣爱好、赚钱。选择这几项的比例依次为47.4%、46.4%、43.6%、37.7%、35.6%、33.9%(图4)。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普遍来说,学生安排课余生活并不主要以“促进学习”考虑角度。学生更加注重充实大学生活、发展个人兴趣和开心随意。这也充分表现了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学习并不是唯一目的。因此在大学里学生更能培养丰富的生活方式。学生也普遍认为应该把大学课余时间用来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娱乐和交友等;当然大学也是学校,学生也希望能够学习知识、丰富兴趣,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课余时间来赚钱。大学生在学校不断成长、成熟,慢慢变成社会人。
为了了解学生在自己安排课余生活情况下的成果,我们设问“你在现在的课余生活中得到最多的收获是什么”,学生选择包括充分的休息时间、丰富的知识、各种社交技巧、实践动手能力、增进了和同学之间的情谊、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选择以上几项的比例依次为40.8%、39.1%、57.1%、42.6%、36.3%、38.1%(如图5)。endprint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余时间获得最多的是“各种社会技巧”,其次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充分的休息时间,同时也得到了丰富的知识、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这些东西的获得对于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是非常有意义、十分重要的。
在了解了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计划安排和认识理解以后,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改善和促进方式。为了了解学生的确切需求,我们在问卷中询问了学生对于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设问“希望学校如何促进课余生活”,学生选择主要包括组织多种讲座、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学术竞赛活动、组织更多社会实践活动、其他。选择这几项的学生比例依次为34.9%、46%、60.2%、19.7%(如图6)。
从上图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希望我们能够“组织更多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学术竞赛活动”、“组织多种讲座”。
三、学生课余生活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分析
(1)學生课余生活现现状
第一,课余生活展现了多样性与丰富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课余生活内容广泛、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的扩大、校园文化活动、体育锻炼、勤工俭学、上网及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等。
第二,学生认为时间充裕的多,有效利用的少;认识到位的多,行动到位的少;发现自身问题的多,真正改变的少;希望自主安排的多,希望别人安排的少。
第三,课余生活脱离社会。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离不开校园这个有限的圈子,尤其过多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宿舍里度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对课余生活认识不够深刻。总的来说,学生之所以觉得时间多,不能有效利用,过分花费时间于娱乐,归根结底是对课余生活认识不够深刻,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
(2)产生原因分析
第一,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大学与高中无论是所学知识、教学方式、校园环境都有着根本区别,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经过中学十年寒窗的煎熬,把大学当成解放、释压的地方因此他们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第二,周围环境影响。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很容易盲从,跟随潮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会受到身边同学、老师、朋友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会由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愿而产生消极心理。身边多方面存在的因素也造成了大学生过多放纵娱乐。由于学生交往圈子单一,这对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的帮助是有限的。
四、总结
总体看来,我校大部分学生对于课余时间认识较为深刻,也能合理安排课余生活。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率低,这提醒我们校方今后要多促进学生课余生活。
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不仅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各种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应该发展适合学生个性的社团组织,使学生能够尽量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时间,使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过得充实、有意义。
三、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们能够有机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去,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
四、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的思考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管理业余时间上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提升管理业余时间的能力。
9.校园文明状况调查 篇九
调查目的:
对于大学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的校园文明状况,以及大学生对于这些现象的看法和个人理解,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做出分析。使我们可以认识到自身不足,跟好的提升自身素质改善自我!调查对象:
黑河学院在校大学生以及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调查人员:
程欣茹。调查时间:
2011年12月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100%。总体来说,校园内的文明状况还是不错的,有64%的同学认为校园文明状况一般,有22%的同学觉得良好,另有14%的同学认为较差。在您认为我校大学生不文明现象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地方35%的同学选择了教室,选择了食堂和宿舍的各占20% 另也有20%的选择了户外场所,5%选择了厕所。由此可见,校园不文明现象主要集中在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因其开放性强,人流大的特点,不文明现象更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我们就根据场所的不同来进行逐个分析
一、教室是我们学习,获得知识的地方,一个良好的文明环境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然后如今的依然存在这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在教室的各种现象中,最让人反感的上课迟到 10%,大声喧哗20%,吃东西10%,乱丢垃圾纸屑15%,占位10%,电话手机声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手机铃声大生喧哗等噪音行为,是最令人讨厌的现象。
通过对4、5、6、7等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较好遵守课堂秩序保持教室整洁安,90%的上课时都会自觉的将手机调为静音或者关机状态,有20%的同学偶尔会迟到,70%的同学都有过占位的经历。
二、在问到您对自己的寝室卫生是否满意时,44%的同学觉一般,20%的人无所谓,有36%的同学觉得比较满意。看来对于宿舍卫生这一块,我们还需要加强清扫,另外明确好值日表,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对宿舍卫生的打扫中。一个干净整洁的宿舍,对大家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三、食堂内的文明情况最明显最直接的表现就在排队,和就餐只有剩菜剩饭餐具的回收问题上。在第10题92%同学在食堂就餐时都能自觉地排队只有个别的同学会选择了看情况根据人多人少而定,经常插队的仅占4%,当代大学生自觉排队的观念应该说是深入人心了。对于“吃完饭后人你会将餐具及剩饭剩菜放在指定的位置吗”94%的选择了会,6%的人选择了人多时不会。食堂里的文明状况总体看来较为良好.四、户外,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最开放的地方,我们的言行举止更应该文明礼貌自律。关乎我们自身形象的同时,也是一个学校的文明状况的直接反映。64%的同学在路上要吐痰或要扔拉圾时会选择丢在垃圾桶内,另有26%的同学选择根据附近垃圾桶远是否方便较近来定,有10%同学选择随手丢掉。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于保持校园内清洁都是比较自觉的另外建议学校多增加路边垃圾桶的数量以及其布局的合理性。
在校园内践踏草坪、花草树木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48%的同学在赶时间的时候会穿越草坪,20%的认为无所谓方便就好,32%的同学选择从不,大家在不影响到自己,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更愿意遵守一定的秩序。
五、厕所是一个比较隐秘的地方,但是依然存在在着不文明的现象在选择最让你讨厌的是时便后冲水是让大家深恶痛绝的现象,85%的同学选择了此项,另外乱丢垃圾,大喊大叫也让人讨厌,64%的同学选择了乱丢垃圾44的选择了大喊大叫。
六、有些问题在许多场合地点都可能出现,大学生对它的反应处理,表现着其文明状况及个人素养。在问及见到老师,你是否会主动问好时,30%同学的经常都有,48%的很少,视情况而定 其余的都选择了基本没有。可能与大学与老师见面的机会较少造成的,但是大学生应该培养交际能力,况且尊敬师长是一种传统美德应当发扬的。
在校园里各种口头是比较常见的在被问及你是否 会说脏话时:10%的会,24%的偶尔 22%在忍无可忍时会,44%选择从不。你是否经常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58%的选择经常,30%偶尔,选择很少的占12%,在语言文明这一快大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问及在校园里捡到贵重的东西如何处理,82%的同学选择交给学校处理,10%的选择自己留下懒得寻找失主 另有8%的选择不清楚 八.调查体会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对于教育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以及教育体制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在培养技能能力的的同时,对于道德思想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更应该加强自律,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为校园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今在校园里始终普遍存在着不文明的行为。因此校园的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给以解决。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讲座、演讲、参观、展览等活动弘扬优秀的道德文明品质,同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于建设文明校园的看法和期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的理解,由此推懂校园文明的建设;(2)学院立足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剔除校园的糟粕文化,可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的评比、竞赛活动,努力把各项文明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文明的建设中来,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3)利用校广播台、海报、横幅等各种宣传媒介,宣扬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为学生提供行为模范。同时,总体规划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绿化、美化、净化、优化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4)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塑造个人形象,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养成自我管理、教育、约束的好习惯,做一个文明人,与同学友好相处,做到热爱校园,热爱花草树木,保护公共设施,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10.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十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新闻发布稿
为了摸清全国失能老年人基本状况,提出失能老年人照料对策,2010年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国失能老年人状况专题研究。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调查预测,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 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6.23 %。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所占老年人比例下降 0.18个百分点。
庞大的失能老年群体,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活动必须有人照料,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然而,我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人口的迁移,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深入贯彻实施,使得建立在多子女条件下的传统家庭照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城乡失能老年人,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照料的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状况,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资源,为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本社会保护,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使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内在要求。以下着重对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状况进行介绍。
一、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基本特征
分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 “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完全失能老年人中,84.3%的为轻度失能,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分别为
5.1%和10.6%。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分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完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最高,为8.8%;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4%和6.7%;而东部地区完全失能的比例最小,为4.8%。不论是那个地区,完全失能老年人中,轻度失能的比例都是最高。
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特征来看,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自评差的比例高达近七成。超过八成的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自报患有慢性病。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则更为严重,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
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 45.9%。特别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状况则更为严重。
二、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支持网络
(一)家庭的支持
城市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77.1%;农村完全失能老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61.8 %。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从2000年到2006年相对上升了51.0%,显著大于城市完全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相对增长的15.2%。
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传统家庭成员,按照介入和承担责任的顺序依次为:配偶、儿子、媳妇、女儿。不过,配偶在照料中的作用随着失能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而弱化。传统照料模式中角色相对恒定,儿子、媳妇在农村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城市中儿子依然占重要的位置,而女儿与媳妇的作用相近。农村中儿子在完全失能老年人传统照料中的位置难以替代。
(二)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公共产品资源丰富方面的优势,因此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支持中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在各城市社区逐步推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为失能老人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传统伦理、熟人关系以及价值交换是农村失能老年人寻求帮助的主要方式。但大多数农村失能老年人,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的失能老年人经济状况不好,缺乏交换的本钱,如果子女再外出打工处境就更为艰难。
不同区域的社区在应对失能老年人问题的时候采用的策略也不相同:东部多数社区的政府资金到位,服务项目可以正常开展,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中部地区大多数社区由于面临较多的老年人子女下岗、失业问题,以及社区服务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多采取帮助申请贫困救助的方式,在收入方面而非服务方面进行补偿。西部地区城市社区遇到的问题与中部地区类似,还有针对村改居、征地等敏感问题产生的新城市居民中的失能老人,在解决办法上也多采取救助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服务补贴,更多的解决途径则是把期望放在国家加快兴办养老护理机构上。
大多数农村社区为失能老人做的事情主要是让失能老人优先享受农村低保。也有些社区能为失能老人提供担水、找医生、拿药、干农活,收种庄稼等服务和帮助,但更多的还是基本依赖家庭成员独力承担失能老人的照料。
(三)养老机构的支持
《2009年民政事业统计报告》显示,全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有将近4万家,总床位数为266.2万左右,实际收养老年人的人数为210.9万,其中收养的失能老年人规模约在24万至35万之间,只占全部收养老年人数的17%。抽样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占全部收养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社会福利院23.8%,城镇老年福利院20.1%,农村五保供养机构5.7%,其他公办收养机构30%,民办养老机构37.6%,家庭自办收养机构 25.2%。
养老机构的设施与人员状况。在养老机构中,配备有医疗室的机构不足六成,其中政府办机构为52.1%,民办机构为56.0%,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仅占 41.7%;而配备康复理疗室的机构不足两成,其中民办机构高于政府办机构。占比重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的医疗室,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农村情况最为严重,西部农村的养老机构超过60%缺少专业医护人员。在医生的配备上,有超过五成的养老机构是空白,且民办养老机构的医生平均数量多于政府办机构,城市养老机构多于农村,东部和中部优于东北和西部;经过护理及相关专业系统训练的护理员不超过30%,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的不足三分之一。
在养老机构收住对象的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城市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但在农村养老机构中这个比例则降为30.4%,有超过四成以上的农村养老机构明确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
在养老机构能否提供专业化的长期照护服务方面,公开表示可以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不到四成,而民办养老机构则高达92.9%。从城乡来看,城市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超过八成的城市养老机构能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农村则仅有四成。当机构收住的自理老人逐渐失能时,近九成的机构继续让老人住在机构中,并提供照料服务,但也有少部分养老机构要求甚至驱逐失能老人退出本机构。
在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方面,接受调查的养老机构表示最大困难是资金紧张,包括争取政府资金投入非常困难;其次就是护理方面的困难,包括熟练护工短缺、护理设施设备缺乏等;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养老机构反映政府的支持政策不到位或者相关制度和规定难以有效执行。
养老机构中入住老年人的状况,在城市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近七成是非农业户口,三成为农业户口;85.2%的老人是自费入住,一成多是民政优抚或扶助对象。从入住的城市养老机构性质来看,79.5%民政优抚或扶助对象所住的养老机构是政府办的,而自费入住的老人有七成多入住的是民办养老机构。
在农村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74.4%的老人属于民政优抚或扶助对象,近一成是自费入住的老人。城市地区入住的老年人多是自费,而农村中民政优抚对象东、中、西部都超过了70%,西部农村甚至达到80%以上。大部分城市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都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且大部分老人由于丧偶而入住机构。从居住条件看,老年人居住在三人以上多人间的比例东部、中部城市高于西部和东北城市,城市又明显高于农村。
三、现有社会支持网络面临的挑战
(一)完全失能老年人规模巨大与区域分布不平衡并存
完全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加,农村高于城市,东北地区完全失能老年人比例最大。由于老龄群体中高龄老年人比例的上升,由此就造成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相对比例增大、绝对数上升,而且这一趋势今后三、五十年内不仅不会缓解,还要进一步加重。加之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凸显,那么对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困境和东北、西北等完全失能比例高发地区的问题尤其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传统家庭支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匮乏,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影响,不仅空巢家庭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而且大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也很难得到儿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精心照护。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使得子女对于承担家庭长期照料护理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三)社会养老服务的体制性障碍问题突出
当前,社区、老年人收养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构成了完全失能老年人家庭以外的责任主体,但从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整个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
首先是社区养老服务受到资金、场地、人员的限制,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城市社区用于照护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机构设施严重不足,中、西部地区大多几近空白。加之城市中有限的场地空间限制了社区服务的规模和发展。农村社区普遍没有或很少有社区照护服务,邻里之间互助更多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城乡社区专业化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各类志愿服务也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波动状态,很难保证服务提供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持久性。
其次是城乡养老机构对完全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也存在诸多问题。城市收养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民非机构或民营机构,而很多政府办的养老机构更倾向收养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由此使得政府对于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的定位出现错位现象。农村养老收机构主要执行政府对“五保”的收养政策,基本未能在对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社会照护支持方面做出制度安排,也基本没有在设备添置和人员安排上做好收住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准备。虽然大多民办养老机构虽然愿意收养完全失能老年人,但是由于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投资回收周期长,在享受政策待遇方面普遍低于公办养老机构,经营环境比较差,这样就使得有些民办养老机构片面追求回报,降低经营成本和人力成本,造成机构照护的服务质量难以
保证。老年人作为全社会最大的弱势人群,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服务支付能力不足,势必市场介入程度低,再加上政府投入不均衡且覆盖面过窄,社会慈善捐助不充分,由此在市场选择和政府救助之间就出现了大量边缘化人群。
(四)长期护理服务缺乏系统规划
我国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对完全失能老年人的保障定位还没有形成,长期护理保险还没有进入议事日程。国家的“十一五”规划虽然写入了 “实施爱心护理工程”的内容,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仍然是困扰亿万家庭和养老事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主线的缺失,难以完成对于社区、失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有效整合,城乡以及区域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社会基本养老服务的均等化也难以实现。
四、政策建议
失能老年人,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和家庭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从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来破题化解。
(一)建立长期的观测网络。为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责任主体,提供丰富的资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借鉴公有制企业改制、改组的做法和经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消除公办养老机构人浮于事、高耗低效的弊端。
(三)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养老护理机构发展的法规与政策。面对失能老年人的快速增长,现有的法规政策、特别是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地方性法规严重不足,养老服务业的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积极落实已有的国家在土地、资金资助、税收减免、水电气收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发挥出政策优惠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和激励作用。
(四)引导家庭、社区、机构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失能老年人照料等为老服务总体上看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属性。但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单独依靠政府是无法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传统,强调家庭对失能老年人照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明确补贴标准和评估标准,通过社区照顾和家庭病床的开设,解决大多数失能老年人一般性的照护需求。对于严重失能的老年人,所需的护理档次高、设备设施要求高,就必须要住进专业
化的养老护理机构接收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护理服务,因此,目前要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快速发展养老护理型机构。
(五)研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失能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的支撑,因此它强烈呼吁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我国应从现在开始加紧研究和探索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在沿海发达地区或一线城市先行做一些试点,摸索经验。当然也可以先从商业保险起步,待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成为社会保险涵盖的一个重要险种。
11.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休闲时间 休闲生活 变化 市民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63-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与提高,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之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而休闲生活状况和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在社会和人民生活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自1995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我们已经有1/3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闲暇时间利用的是否合理与科学,不仅关系着国民自身的健康和发展,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已进入全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成员所熟悉的原有生活环境的大规模变动,意味着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新调整,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有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分裂和突变。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个人生活特色化的时代,武汉市市民的休闲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市民怎样度过闲暇时光,怎样设计自己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当今这样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事情,它关注着整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本调查有助于了解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的总体状况,了解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状况分析
(一)闲暇时间
1.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现状。休闲时间总量直接影响到个人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及其休闲时间利用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市民闲暇时间的总量相对较高,约有83.2%(30.4%+52.8%)的被调查者拥有2个小时以上自己可以完全支配的自由时间。
2.闲暇时间在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布。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所投入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收入的不平衡影响着人们所从事游乐活动和业余活动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人们自由时间的分布和安排。调查显示,不同的职业群体和不同的收入阶层所拥有的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所调查的结果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大,分别占80.7%和88.4%;“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和“个体经济经营者”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小,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6.5%和64.3%。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低收入者(500元以下)和中上层收入者(1501元-2500元)的自由时间较多,分别有72.7%和59.4%的被调查者拥有的自由时间超过3个小时。
(二)休闲生活的形式和内容
1.自由时间的利用形式。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看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和电影”等学习提高型活动仍是市民休闲生活的最普遍选择(占56.2%),可见,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等仍旧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家庭仍然是市民紧张之余能够获得放松的“心灵港湾”。但这种休闲生活在视听方面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自我发展型和自我提高型的休闲生活,如“学习和自学”在被调查者中也占有较大比重(约占24.1%),这也侧面说明了人们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从事创作活动的比例几乎为0,仅有0.6%,以玩电脑、上网消磨时间的也只有1.9%。
2.户内休闲的主要形式。从调查的情况看,户内休闲形式仍以“看电视”、“看报纸、杂志”为主,两项的累加百分比为73.3%;“玩电脑、上网”的人数占14.3%,比例不算太高,与现行的信息时代不太吻合;“打扑克、麻将”的比例最小,也说明了简单而粗俗的闲暇活动逐渐被其它文明而健康的休闲方式所代替。
3.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户内休闲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工作性质不一样,其休闲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中年以后,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放松的人数比例增多,愉悦和兴趣休闲的人逐渐减少。数据分析可知,出,在“玩电脑、上网”这一休闲行为和方式中,18岁-30岁年龄组的青年人约占78.3%(18/23),45岁以上的几乎为0;在被调查的19位45岁以上的人群中,73.4%被调查者采取了“看电视”这一休闲方式,显示了中老年的休闲生活比较单调和乏味。
不同职业群体,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不同,人们选择的休闲形式也会不同。经调查分析可知,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个体经济经营者”的休闲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各种休闲方式都有所涉及;而相比较之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人”则显得有所欠缺,被调查对象中,在“与朋友聊天”和“打扑克、麻将、棋类”的人数均为0,说明这类群体的娱乐活动较少。
4.户内休闲时间与户外休闲时间的比较。在被调查的对象中,52.8%的人认为自己的户内休闲时间多于户外休闲时间,只有18.2%的认为自己的户外休闲时间多于户内休闲时间。这与中国的国情比较吻合,中国的国情特点一是人口多,二是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生活还不够充裕。这就决定了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人人都飞机旅游、汽车旅游或享受高品位的户外活动。同时也说明城市休闲规划和休闲产业应在大力满足居民自家内休闲活动需求的同时,应把焦点放在如何把休闲活动从家中引出来上。
(三)休闲设施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休闲设施是市民休闲生活质量状况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分布合理、构建科学的休闲设施有助于市民养成良好的休闲行为,打造健康的休闲生活。这些休闲设施不仅是市民户外休闲的主要依靠,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
1.休闲场所和休闲资源。休闲是受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具体历史背景因素影响的,休闲生活的现状也必然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提供的休闲场所和休闲资源的制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经常利用户外休闲场所的状况,从统计结果来看,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是公共娱乐、饮食场所(34.9%)、商场、超市(24.3%)、体育场所(14.5%),这三项与其他几项相比较都属于无偿使用或者是经济实惠型的,这与武汉市市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相适应,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发展豪华型设施、提倡白领型消费还为时过早。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推荐阅读:
老年人生活状况评估报告07-24
内部老年人生活现状10-10
老年人精神文化08-09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10-10
老年人体育健身调查06-10
关于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调查报告06-21
老年家庭调查报告07-28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09-30
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07-04
未成年人思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