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探微

2024-11-19

研究型课程探微(9篇)

1.研究型课程探微 篇一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探微

李玫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实践教学是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汉语言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应包括三方面: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李玫(196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育。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目标任务

(一)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均为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它们承担着传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重任。近年来,语言能力被视为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语言类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从多年来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喜欢上文学类课程而轻视语言类课程,主要原因在于文学类课程更生动有趣,而语言类课程内容繁杂、枯燥,理论性强成为主要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改善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已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语言类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受到专业基本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把语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研究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语言研究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自觉运用语言理论具体分析现实社会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并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这些语言问题。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本着“重视实践,强化能力”的原则,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一方面要把握由小及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另一方面,要遵循由课堂到课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由点及面,逐层递进,形成从课内走向课外、点面结合的联动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课、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文化考察、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所谓的“点”,是指校内的课堂教学。首先,课堂教学应突出语言理论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每一章、每一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其次,进行教学演练。就语言类课程中的一般了解性问题或学生普遍感兴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任课教师全程指导,由师生共同为参加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评议。

所谓的“面”,是指校外的开放式社会大课堂。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实训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多渠道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各种专业的社团,利用专业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调查,走出校园从事方言调查,搜集、评析广告用语,检查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

1.精选形象生动、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让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更接近生活,让语言理论的讲授更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讲词类搭配时,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很男人”、“很淑女”等说法的规范性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讲语法时,现代街头广告中的经典语例和失误语例都可作为讲授分析对象,以诱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还可以适时适量地提供一些不合乎语言规范却又大量存在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实例,供学生思考、辨别,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应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应把在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以及自己的成果和体会加以归纳提炼,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丰富、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如把“对联”撰写与古汉语文选有效结合起来,并借此打破古汉语教学中唯字词是尊、将“文选”当作服务于词汇和语法的纯粹工具的格局,撰写对联不仅锻炼学生组织材料、发挥想象的思维能力,更使得课堂自始至终充满乐趣。

2.全方位运用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首先,课堂教学应加入技能训练课,运用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流行语、网络语言、手机短信、店名、商标名、广告语言等),鼓励学生动手收集,并尝试分析、评议,扩大他们的视野,加大他们的信息,使学生了解新的研究动态和社会语言热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积累语言卡片,学会收集整理语言资料,并能对所记录收集的语言现象或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训练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其次,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组织专业语言调查:语音调查、词汇调查、语法调查、语言使用调查等,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应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如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固定安排专题研讨课,就学生遇到的课程内的疑点、难点及语言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每次就1~2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并预先布置,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也可以将所讲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发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增加课堂的实践性。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立,还要有适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1)逐步减少考试中的单纯知识性识记部分,增加对学生运用和创新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2)考试方式提倡多样化,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全面考查和小型论文都可以并存。(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评估,包括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学术见解等。

2.考核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估体系应包括语言理论的考核、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四个部分:(1)语言理论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对学生的文字水平、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予以考核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术见解、观念、能力上的.创新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语言现象的观察力和敏感度,对语言热点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等予以评价。

在考核评价中,语言理论知识的考核占35%,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占35%,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占10%,实践能力占20%。

所占分值的比例具体到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三门语言类课程中,还可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具体调整。

3.考核评价的方式。(1)语言理论的考核,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即在期末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试卷内容的设计应尽量符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以期末与平时、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期末笔试中,语言能力分析、运用的题型应占到整个试题的50%左右;另一方面,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并以作业和课程小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考评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学术见解、语言的敏感度予以评价;课外考评是指课余时间用语言学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学年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理论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根据课外实践的内容,用个体和团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最终完成的各类语言类调查报告,对学生个体或调查实践团队进行考核评价。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多元化的方式完成最终的综合考核,既考查了学生语言理论的掌握又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调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

[2]岳阳师范学院课题组。高校“两课”教学中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6)。

[3]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2.研究型课程探微 篇二

一、什么是迷你课程

1.概念

迷你课程是教师在一定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发实施的面向学生的微型课程。迷你课程又叫微课程或师生课程。“迷你”有两层含义, 一是微型的, 体量小;二是有趣的, 充满魅力的, 能迷倒学生的。

迷你课程是课程改革过程中诞生的新兴课程群落, 对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2.特点

迷你课程目标简明、内容简要、时间简短、易于操作。

(1) 目标清晰

当今的一些语文课堂常常目标模糊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教材本身的信息容量大, 而教师解读教材能力有限, 看不到教材的核心价值, 挖掘不出课程资源, 因而只好就教材教教材, 未能跳出课文教语文, 因而课堂效率低。迷你课程能大大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它的内容相对单一, 目标明确, 路径清晰, 教学也是高效的。

比如本人开发的迷你课程《广告零距离》, 安排了三节课, 每节课20分钟左右。第一节课品味广告词的特点。让学生研读收集到的广告词, 探究广告词具有“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善用修辞”等特点, 意在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第二节课学写广告词。让学生根据广告词的特点, 教师给出主题或学生自选主题, 学写广告词, 意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节课表演朗读广告词。学生可以读搜集到的广告词, 也可以读自己写的广告词。要注意加上动作、表情和语气, 展示广告词的魅力, 意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三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简明, 都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核心目标, 培养的都是学生的语用能力。

(2) 容量微小

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学生的正餐, 那么迷你课程就好比学生的零食。喜欢吃零食是孩子的天性, 切合了童心的需求, 满足了孩子的兴趣。

迷你课程和国家、地方课程比较起来, 尽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 有目标、内容、课时、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 但它的容量微小, 内容简洁, 时间也是简短的。短的可以几课时结束, 长的要一学期。

(3) 内容鲜活

迷你课程的内容超越于课文之外,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会产生压力和厌倦感, 心情是愉悦的。

比如本人开发的《汉字的魅力》迷你课程, 学生通过对汉字的研究, 发现汉字具有意象直观、功能强大、富有哲理、传承美德、形体优美等特点, 这样的课能让学生真正地体悟到汉字的魅力, 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也了解了汉字的文化,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迷你课程内容鲜活、有趣, 学生在迷你课程的熏陶中, 每堂课都能感受到母语的润泽, 惊讶于母语的魅力, 长此以往, 学生对语文怎能不感兴趣?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怎能不提高?

迷你课程是对课本学习内容的一种补充、拓展和丰盈, 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必定能改变当前语文学习“亚健康”的状态。

(4) 主体性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 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 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迷你课程的研发能真正地体现这些理念。因为它是源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发的, 学生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 带着问题去寻找资料, 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 带着问题去碰撞交流。从研究开始到结束, 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 他们经历着学习的全过程, 享受着学习的全过程, 成为学习上名副其实的主人。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有时是“群鸟”中的那只领唱的鸟, 有时是一只“无知”的鸟, 有时是一只“好斗”的鸟, 有时还是一只“寂静无声”的鸟, 但绝不是一只专门发布“行政命令”的鸟。教师完全退到了后台, 只扮演了组织者、点拨者、参与讨论的角色。

二、为什么要开发迷你课程

1.点亮教师 的职业生 涯

教师在职业成长中常常会出现倦怠之感, 甚至是“高原反应”, 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如果教师不主动进行变革, 给自己注入新鲜血液, 每天只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久而久之, 热情消退, 能力下降, 就只能做个教书匠了。

开发迷你课程可以点亮教师的职业生涯。因为迷你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教师某种才艺的展示提供了平台。迷你课程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 满足了教师的要求,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课程不再变得高大, 走向草根, 走向老师, 从云端落地, 并生根开花, 生发了第四级课程。可以这样说, 迷你课程是教师自己拥有的课程, 是教师主动观察、研究、开发的教学新领域, 能让实践与研究相伴而行,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2.敞亮学生 的生命历程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尊重儿童的天性, 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运用, 就会使儿童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 也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迷你课程的开发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 它尊重和呵护了儿童的天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求。它不是学校特色创建的装饰品, 而是儿童成长的营养品。

迷你课程的内容往往是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关注儿童的语文生活, 切合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 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达学生的生命内核, 产生“脉冲效应”, 让学生迅速形成共鸣, 对语文的学习激情满怀。

有一次我上完古诗《观书有感》之后, 学生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金老师, 我发现古诗中有哲理。”我捕捉这一时机, 对全班学生说:“这个同学发现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继续研究, 古诗中除了有哲理, 还有什么呢?我们将用几节课的时间来交流。”课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 每组带着以上问题去搜集古诗, 展开研究。

交流的时候, 学生的发言场面让我震撼! 他们争先恐后, 侃侃而谈, 平时那种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的场面荡然无存。学生的研究成果更让我吃惊! 他们发现了古诗中有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古诗中有美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古诗中有志向:“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古诗中有期盼:“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学习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学生在探索的旅程中, 经过搜集、梳理、归纳, 对古诗的研究有着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和豁然, 发现了古诗词奥妙无穷, 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灿烂的奇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 就是生命意识唤醒的过程, 生命历程敞亮的过程, 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 这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彰显。

三、如何开发迷你课程

1.研发路径

(1) 发现需求

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往往是迷你课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 也是迷你课程主题的确立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从儿童的需求出发, 设计语文迷你课程内容。

(2) 论证项目

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开发语文迷你课程的, 衡量的标准就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 就是耗时耗力, 毫无意义。

(3) 规划课程

主题确立之后, 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具体规划课程。要确定目标、内容、课时、实施策略及评价体系, 确保课程的完整实施和效果的最大化。

(4) 搜集资源

课程的研究要拥有丰富的资源, 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确定的主题搜集各种资料, 并有效筛选信息,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 实施探索

按照课程实施的计划, 有步骤地开展课程的研究。特别是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 注意研究过程的监控与指导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6) 反思总结

一个迷你课程研究结束要进行总结得与失, 为研发下一个迷你课程总结经验,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课程研发的能力。

2.内容开发

(1) 从课本中研发

语文的教材容量有限, 给迷你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某篇课文时, 意犹未尽, 但正常的教学时间又不可能让学生吃饱, 吃够。如果教师捕捉这一时机, 拓展教材, 就可以研发出一些迷你课程。

比如《长江之歌》这首诗, 既是现代诗, 又是歌词。学完课文, 有些学生对歌词产生好奇。还有哪些描写长江的歌词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而有些学生学完课文后, 对描写长江的古诗和现代诗产生研究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 加以研究。

总之, 结合课文可以开发一系列迷你课程: 汉字课程、电影课程、古诗课程、民谣课程、成语课程、小古文课程、演讲课程等。

(2) 从乡土文化中研发

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是独特的地域文化, 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可以研发出一些很有味道的迷你课程。

比如我校五年级语文老师开发的《金陵文化》系列迷你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金陵古诗词、金陵地名、金陵传说、金陵楹联、金陵小吃、金陵名景……这样的课程能让学生对南京有较多的了解, 学生学得乐此不疲, 从心底产生了对家乡的认同感, 对故乡的自豪感。

(3) 从节假日中研发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 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这些节假日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值得挖掘, 值得开发。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就多种多样: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 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

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围绕清明节设计了这样的课程内容: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相关诗文 (对亲人的怀念、对先烈的追思等) 。

(4) 从生活中研发

美国教育家肯古德曼曾提倡:“孩子应该在与之关系紧密的生活中学习语言, 因为生活的支撑, 孩子会更认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有用的。”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教学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迷你课程要植根现实, 面向生活, 寻找与生活的对接点。

比如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围绕风, 我们可以开发《多姿多彩的风》迷你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诵读描写风的成语、古诗和散文;围绕风对人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开展辩论会; 交流有关风的起因、等级等科普知识 ; 学生用妙 笔描绘眼 中的风…… 这样的课程既有语文性, 又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 兴趣盎然。

3.课程评价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必须有评价机制来保驾护航, 迷你课程也不例外。在实施迷你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要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

通过评价要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 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意识, 满足学生心理的期待要求,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3.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探微 篇三

一、在应用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关系。在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复习课上,我利用牛奶包装箱上面的规格来问学生问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包装箱居然也有数学问题,这显然是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还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注重探究,强调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索经历和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车轮的探究学习圆的知识,效果颇佳。我首先出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状,但车轮就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以下操作、思考:观察手上各种形状的纸片,选出适合车轮模型的纸片,用小棒当车轴,组装一个车轮模型;再将小棒装在其他的纸片上,组成另一个车轮模型。试着滚一滚,比较后回答:①你如果坐在这两种不同的车子上,会有什么感觉?②根据以上实验,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吗?③你能想出哪些办法准确地找到车轴安装的位置吗?于是,学生通过独立操作、观察、思考以及相互讨论,明白了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道理。

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1.选择个性作业。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适合其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作业练习,把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展示给学生,鼓励他们在练习的数量和深度上自主选择。

2.提倡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是孩子的经验和思维能力的体现。

四、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比较而实现的。

1.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当学生完成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让其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当学生自评后,教师应有反馈意见,让学生从中不断地取得进步,感受成功的快乐。

4.受众“共同兴趣”探微 篇四

三、关于引导、培养受众的“共同兴趣”

人的兴趣总是同个人的经历和认识能力相关联的,对一些自己不认识,不习惯的事物,常常不感兴趣。此外,受众有时对我们的宣传缺乏兴趣,所有这些,除了因为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注意考虑方法、不注意技巧之外,也与他们用旧兴趣看新事物或迷恋某些低级庸俗的趣味有关,因此,无产阶级的新闻机关就负有引导、培养受众共同兴趣的义务和责任,而决不能盲目地适应受众的兴趣。所谓引导、培养受众的“共同兴趣”,就是用无产阶级的趣味观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用健康的、高尚的情趣去陶冶受众。胡乔木同志曾说过:“报纸应该只有一种责任,就是把群众的兴趣、把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精神引导到一个比较更适合群众自己利益的方向去。”他又说:“报纸应该找到一种方法,除了要适应读者兴味外,还要培养读者的兴味。”这里提出了如何培养受众“共同兴趣”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理论上去不断探讨、研究,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但是有几点是可以明确下来的,我们要培养受众的共同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用说理的方法,那种告诫受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说教,绝不可能达到培养受众兴趣的目的。我们只有用大量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去吸引受众,让他们在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新闻内含的思想观点,从而受到启发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另外,在对健康的、高尚的兴趣培养的同时,对不良的、庸俗的兴趣(或倾向)必须加以制止或批判,这样做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广西日报《花山》副刊在1985年4月、5月开展的“关于舞会的讨论”,一方面发表正确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让各种不同的意见得到较充分的表露。有的说,跳舞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高尚的兴趣;也有人说跳舞弊多于利。甚至有人提出已婚者不要跳舞,等等。这些文章的讨论,在广大读者中(包括会跳舞的和不会跳舞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孰是孰非?孰该提倡?孰该反对?读者从中是会得到启发并找到答案的。

引导、培养受众兴趣的目的是要提高受众的精神境界,激励受众的进取精神。许多实践证明,受众的兴趣只有与他们本身的事业和理想结合起来才能稳定、持久,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应该把群众的兴趣,把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不断提高起来,提高到适应我们国家社会前进的轨道,把群众的兴趣引导到政治上、建设工作上去,使大家关心我们的建设工作。”(胡乔木语)

【原文出处】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01 p94~97

5.班务工作探微 篇五

我执教了十几年,也从事了十多年的班务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和耕耘,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在此,我就将自己在班务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子,对症下药,准确定位。

1、建立班上学生的个人情况一览表

每接手一个新班(如高一起始,高二文理分科新组班,高三新组建的文理复习班),我都会通过问卷、家访、师生交流、演讲等多种方式迅速摸清班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尤其是学生的表现情况、家庭情况及社会交往关系和近期表现情况,做好详实记录。建立健全班上学生的个人情况一览表,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生日、住址、爱好、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这样就基本上摸清了学生的底子,管理起来才能有的放矢。

2、精、准、细地帮学生制定奋斗目标

目标定得太高,形同虚设;定得太低,失去意义。作为班主任,应精心、细致、准确的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定目标时要有超前意识,要有让学生通过蹦跳的努力就能摘食到树上的桃子的希望。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高三理科复习班的班主任,在接手组班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品质,私下里把他们分为

冲击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二本、三本、高职五个梯队,并逐个找学生谈话,帮他们结合实际明确定出各自奋斗的低目标和高目标,还提出“保底不封顶”的要求。这样,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前进的信心、奋斗的激情,因为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班上、在老师的心目中是有地位的,不会出现“多余人”的孤独感,自卑感。

二、交流沟通,参与体验,民主管理。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班级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知识水平与能力都参差不齐,我在班务管理过程中会通过一些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这块天地里施展各自的才华。

1、全员参与、讨论制定出班上的“法规”。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为基础,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民主制订出操作性强,能见成效的《班级公约》、《宿舍公约》等,从学生的生活纪律,环境卫生教育,行为教育端正化等细节入手,统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指导检查督促学生自觉遵守,以养成习惯,因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当然在公约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度”的把握,凡事“过犹不及”嘛!

2、组建好班委会、收放有度、民主自治、通过开展活动,民主推荐,选拔出具有不同才识的学生担任班

干部。班主任要艺术管理、收放有度,指导班委会进行合理分工,制订中、短期目标,按照各自目标实施班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班干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班主任只起一个“参谋长”的作用,把班级的日常事务尽可能地交给班干部处理,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地去工作,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分阶段进行班干部工作成绩评估,对班级管理力度大,成绩突出者可连任,对工作不力,方法简单,效果甚微者让其“下岗”,但班主任必须做好善后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鼓励其继续努力,再给一个“上岗”机会。这样以来,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可成为某项工作的管理者,同时自己也是管理者的管理对象,形成一种人人平等,人人有责,相互促进,全员参与,自主管理,群体管理的良好班级环境。

三、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爱心感化。

1、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其学问见识,言谈举止都会对班上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一个好的班主任更应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注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自己更应作好榜样,即使是一个粉笔头也不能乱丢;要求学生语言文明,自己就决不要出言不逊。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收获多多。

2、用爱的雨露去浇灌学生的心田

我很欣赏、也很赞同宁夏银川一中的校长戴冰清的观点: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是一种圣爱。失去了爱的眼睛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教育。在班务工作中更应循循善诱,爱心感化,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尊重、关心、热爱学生。用爱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对班上信心不足,行为习惯差,思想复杂的“弱势”群体,“问题”学生,不能讽刺挖苦,或公开声明放弃他们,必须逐个进行谈话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帮他们制定计划,即使有一丁点儿进步,教师也不吝表扬,帮他们重拾信心,杜绝破罐子破摔心理的滋生。

对高三学生而言,班主任更应耐心细致,多献爱心。要尽可能的走进学生中间,让学生能从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简单的一句话中感受到你对他们的肯定、鼓励和关爱。每考一次试,都应抽时间对比分析,对成绩下滑明显的学生,必须及时多方了解情况,找出症结,与学生谈心、打气,给他们“减压”。记得有一年我教的班上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学生在高考前两个月,突然成绩大幅度下滑,一了解原因,家庭特困,日常生活难以维持,严重的营养不足,于是我与几个任课老师商量,供给她的后期生活费,帮她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路程,那年高考,她顺利考入了陕西师大。

以上,仅是我对班务管理工作的一孔之见,在班务管理这个天地里,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班级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1、怎样面对学生的早恋?

2、座位怎样排列更为合理?

3、对学生的惩诫教育如何把握尺度和方法?

6.-宋太祖实录-探微 篇六

以上为 太祖实录 编修的第一阶段,由太宗诏修,编修过两次,成书一部,即后世所称的沈伦初修本。该本 实录 也称 前录 ,或 旧录 。

到真宗执政时期,随着初修 太宗实录 及太祖太宗 两朝国史 的相继完成, 太祖实录 的增修又相应地依次展开。

咸平元年九月,真宗认为此前沈伦初修本 太祖实录 ?事多漏略#,而张洎重修的 太祖实录 又?未成#。此时正逢钱若水仅用九个月时间刚刚完成了 太宗实录 ,于是他诏令吕端、钱若水等重加刊修 太祖实录 。若水?恳辞#,真宗勉励说:?卿新修 太宗实录 甚为周备,太祖事多漏落,故再命卿,毋多让也!#?于是由吕端及李沆先后监修,到咸平二年六月书成,凡五十卷并 事目 二卷。

对于该次重修成的 太祖实录 ,卷首有监修李沆的 进书表 。其?叙 前录 之失及新书刊修条目甚详。#%并且 进书表 略云:? 前集录 叙天造之始,稽国姓之源,发挥无取,铨次失当。今之所正,率由旧章。文武群臣,旧载者九十二人(原注:或作九十一),今增其遗漏一百四人。其于制礼作乐、经文纬武、申明大政、厘改庶务者,于甲令垂为法式,靡不具载#。真宗览后称善&。对于上述记载,李焘则表述为:? 前录 文武臣僚止九十一传,沆整其阙谬,合成一百四传,凡得姓受禅,平和李沆重修本,其言当更为可信。

此次 实录 编修官计有钱若水、王禹伪,更法制,皆创行,纪述视 前录 稍详。#?按李焘在编修 长编.太祖朝 时曾充分运用过沈伦初修本、李宗谔、梁颢和赵安仁(。其中李宗谔系李之子,?博学,晓音律,尤精于典章沿革,朝廷创制损益,莫不与闻。#)赵安仁?尤练达典故,近世衣冠人物、制度沿革,悉能记之。//亦以其能备记太祖朝书问规式,因获预闻。#,他此?时为宗正卿,上言夔王子太宗属当为兄, 实录 所纪缪误#。钱若水则?援国初诏令,廷诤数四乃定。#?王禹?辞

章敏赡,喜谈世事,臧否人物以正道自持,故屡被摈斥。# 在该次修史期间,禹?直书其事,执政

以禹 为轻重其间#,故被贬知黄州 。梁颢则?从王禹为学,禹! 颇器之。# 由此可见,参与该次 实录 重修的史官,均以博闻通识见称。但与李等 实录 修史官相比,他们基本成长并活跃于太宗、真宗时期,已非太祖朝重大史实的亲身经历者。正因为如此,赵安仁有关夔王光赞是否为太宗之兄的问题,钱若水只能用文献记载来论定。

这次重修成的 太祖实录 ;后世通常称为李沆重修本,或称 新录 。

虽则钱若水等重修成?稍详#的 太祖实录 ,但到景德四年闰五月,马知节上奏说:?太祖数事,

? 恐 实录 中未载#。于是真宗令马知节具录奏闻,以备史阙 。

到大中祥符九年二月,真宗犹谓李沆所修 太祖实录 ?未备#,于是复诏刚刚完成太祖太宗 两!

?

%

&

?

(

)

,

? 长编 卷4。 长编 卷43,咸平元年九月己巳。 直斋书录解题 卷4。 宋会要.运历 1之29; 玉海 卷48。 宋会要.职官 18之69。 宋史 卷266, 钱若水传 。 名臣碑传琬琰集 下编卷3曾巩 李文正公 隆平集 卷6。 宋史 卷266, 钱若水传 。

传 。子宗谔 。 隆平集 卷13。 东都事略 卷39, 王禹

? 玉海 卷48。 ! 东都事略 卷47, 梁颢传 。

史学史研究 第4期朝国史 的赵安仁等增修,由王旦监修。修史官有赵安仁、晁迥、陈彭年、夏竦和崔遵度。该 实录 于次年完成,卷数与李沆所修相同。

对于该次增修的具体状况,史书缺乏记载。不过,由于它成书于 两朝国史 之后,又由同一批史官负责增修,增定弥合此前 实录 与 两朝国史 记事不一之处是否是其增修的主要职责呢?现今 琬琰集删存 (按:该书为杜大 名臣碑传琬琰集 一书的删存本)卷三存有 太祖实录.王全斌传 ,该传叙述王全斌伐蜀及平定全师雄叛乱事甚详。今结合该传予以探究。

其中如对于乾德二年十二月发生的大漫天之战,李焘在 长编 卷五同年同月辛未纪事条注文中指出:? 新录 载大漫天之战,全斌擒其寨主王审超、监军赵崇渥、三泉监军刘延祚。 全斌本传 乃云赵崇渥逃出,复与三泉监军刘延祚及王昭远等来战。#今将 琬琰集删存 卷三所存 实录.王全斌传 与上文对照,则会发现它与? 全斌本传 (按:当指 两朝国史.王全斌传 )#相同,而与? 新录 #异。又如 长编 卷七乾德四年闰八月记载:王全斌言?破贼帅吕翰,克雅州。翰走黎州,为其下所杀,弃尸水中#。李焘在该记事注文中指出:? 新 、旧录 皆无之。 本纪 载此事于丙寅后、乙亥前。#然而该记事同样存于 琬琰集删存 卷三所存 实录.王全斌传 中。

由此可知, 琬琰集删存 所存 太祖实录.王全斌传 纪事既不同于沈伦所修的 旧录 ,又不同于李沆所修的 新录 ,而与 两朝国史 相一致,此当出自最后由王旦监修成的 太祖实录 。同时,我们由此亦不难得知,增定弥合此前 实录 与 两朝国史 记事不一之处是该次 实录 增修的主要职责。

由上可知,真宗时期的两次增修,是在初修 太宗实录 和编修 两朝国史 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旨在进一步增补删定太祖朝史事。

综上所述, 太祖实录 经太宗、真宗父子四次编修,成书三部。相应地,应当?有三本传于世。#!然而,由于实录?多涉国体#而不便示人,所以以传抄形式流传的诸本 太祖实录 往往为世人难以见到。加之北宋末经过靖康之难,官方秘藏的北宋诸朝诸本 实录 基本散失。于是在南宋初建之时,朝廷便立即下诏搜求民间存留的北宋 实录 。据李心传记载:?己酉南渡,国史散佚,靡有孑遗。其后数下诏访求之。绍兴元年,才得布衣何克忠所藏 太祖实录 四册而已。上以书籍残缺之际,特命以官。已而戚里张懋家献太祖至神宗六朝 实录 、会要 、史志等书。#?这表明南宋官方经过多方搜求,才存有 太祖实录 等。那么南宋无论官方还是私家,北宋所修的三种 太祖实录 是否均还存世流传呢?

对于沈伦初修本,因属于最初编修本,其间保存着最基本的原始史料,故受到世人及后人极大关注。早在真宗景德四年九月,朝廷就下诏:?群臣家有藏太祖旧 实录 者,悉上史馆,无得隐匿。#%到徽宗元符三年,晁说之在应诏言事时指出:?太宗患国初承学之士所撰 太祖实录 不足以尽创业之大美,诏张洎等重修 太祖实录 。而今之好学者犹多求旧史,以考同异,是旧史之不可掩如此。不若因之以公天下,而不措意于其间也。且夫初欲增美者犹不能塞后世异同之辩,而初谓辩谤者能免后世二三之议乎!#&由此可见,早在北宋时期,沈伦初修本因极少?增美#已成为民间传布搜求的重点对象。

南宋时,据赵彦卫记载:见?(孙仲益尚书)又说 实录 后来重修窜改,失本意者多。祥符间,禁沈义伦本,自后沈本难得。今亦时见之,可以参照。#?陈振孙更进而指出:?李焘云:世传太祖自陈桥推戴马上,约束诸将本太祖圣意, 前录 无太宗扣马之语,乃 后录 所增也。 前录 既不传,今不!

?

%

&

7.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微 篇七

旅游产品对传播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也迅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 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旅游产品设计专业;各大旅游省份也不断推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以促进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散发着浓郁地方文化气息的旅游纪念品, 展现出地方独特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下面本文针对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旅游产品设计概述

所谓旅游产品设计, 是指按照固定的原则、配置相应的旅游资源以及服务, 然后采用一定的主题、内容、形式以及价格表现出来的过程。设计旅游产品首先要拥有一套完备的方法。要先确定旅游地区的旅游价值点, 这是每个旅游产品的最主要竞争点。一个成功的旅游产品设计需要包括四个方面:定位精准、核心吸引力凸显、投资收益均衡合理、旅游方式满足客户需求。其次, 要创新设计, 引领新的旅游消费需求[1]。其创新设计主要有创新主题、创新内容以及形式三个方面组成。最后, 要划分旅游产品的级别, 一般分为初级产品设计、中级产品设计以及高级产品设计三种级别, 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为将来制定出旅游产品的评价标准和收费标准打基础。

其中, 初级旅游产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配置旅游资源和主要的旅游服务, 具有“小型、粗放以及经济实惠”的特点;中级旅游产品设计具有“中型、讲究品位, 易成系统”的特点;高级旅游产品设计, 是在初级、中级设计的基础上, 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具有“大型、奢华、精品”的特点, 其收费的价格也较高, 旅游产品的核心设计变成了附加旅游服务, 提高游客的满意度[2]。在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出旅游资源的固有价值和开发价值, 把握好市场动态, 制定恰当的定位策略。

二、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 在旅游产品设计教学系统中, 主要分为“设计研究、设计创意转化为成果, 企业实习以及进行实物制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3]。设计研究阶段, 教师要讲授学生进行旅游产品设计的流程以及方法, 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加深学生对旅游产品设计的认知, 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 更好地使自己的设计创意转化为成功的设计产品。企业实习阶段: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整个旅游产品的开发流程, 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充分相结合;而制作实物阶段, 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旅游产品设计知识进行综合的考核和检验。由于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对象包罗万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时间方面的限制, 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 以讲解旅游产品的设计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 其它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适当扩展。

其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多讲述一些和旅游产品设计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旅游产品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授课内容要重点突出, 侧重讲解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的方法、设计出合理的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对调查问卷上面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找到消费者的真实旅游需求。在学生熟练掌握旅游产品的设计原理以后, 重点使其掌握如何在旅游产品创意设计中加入地区的文化因素, 进一步挖掘出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 赋予旅游产品以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 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4]。此外, 在传统的旅游教学过程中, 对旅游知识的实际传授, 仅仅局限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等简单课程当中, 没有实际的应用技巧, 教师教授的大多数理论课知识, 例如旅游文化、旅游地理等内容较为广泛, 学生实际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根本就没有得出较为切实有效的提升, 因而师生之间要通过对话等方式沟通, 进行更多的互动, 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求知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提高自身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

最后, 制定出科学的旅游产品创作考核方法。我们都知道, 课程的考核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非常重要,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课程理论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慢慢锻炼形成实践能力。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设计分为两部分, 其一设计旅游纪念品, 要注重对区域文化意象因素进行分析, 规定学生必须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进行分析, 找出产品的设计定位, 从市场角度思考该从哪个方面进行设计才能让产品具有市场吸引力[5]。对于辅助类型的旅游产品, 要重点考察学生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分析能力, 可以首先对学生们进行分组, 确定出产品设计的题目, 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 让学生到目标人群常去的地方发放问卷, 然后对问卷情况进行科学分析, 形成“消费者研究报告书”作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其二要注重旅游产品的评价, 以山东旅游产品开发为例, 可以依据山东省独特的文化属性、地域特色以及视觉审美角度评价旅游产品的设计效果;其文化特色越明显、视觉审美效果越好, 越会受到市场大众的欢迎, 其价值也会越高。其中地方性是体现旅游产品设计的突出亮点, 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就山东省来说, 可以选用山东省具有特色的原料进行设计、包装, 尽量把纪念品设计得精致、灵巧, 以方便游客进行携带。

三、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首先, 可以采用演讲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演讲选用的内容与主题, 可能与教材没有直接的关联, 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与接触感, 不是完全的空中楼阁, 才能够保证学生有意愿参与[6]。例如:将传统节日纳入到旅游黄金周, 会对当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自然旅游景点的开发, 对于当地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话题, 由于较为切合实际, 因而都会让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总揽全局, 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演讲, 都给出客观的、中肯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 既可以是有层次的、有组织的较为正式的逻辑性语言, 也可以是一句幽默、诙谐的话语。在这样自由、民主、宽松的氛围下, 学生会很好地完成旅游产品设计的学习任务, 设计出的旅游产品也会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 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度, 不可过度, 否则会达到相反的效果。因为演讲式教学会花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资料的搜集, 如果过多地进行演讲性教学, 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畏难的情绪, 进而无法专心完成课堂学习内容。

其次,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学习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 会遇到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 如文物、景点、古迹相关知识以及地点、年代、名称、人物等琐碎的内容。这些零碎的知识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 很多都是很枯燥无味的, 此时, 教师可以先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一些有着地方特色的图片, 让学生充分地欣赏这些图片。在欣赏的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出想要认识和了解这些地方的意愿, 生发出一种审美情趣, 继而会产生出强烈的想要掌握这些图片中的旅游景信息的愿望, 这时, 教师就可以上台, 以导游词的形式将图片中的基本信息介绍给学生, 学生不仅仅会对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而且会让学生对于这些旅游景点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其今后的学习, 打下良好的基础[7]。

最后, 教师可以采用参与性教学模式。所谓参与性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思维模式, 转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 将学生自发融入到课堂当中,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种课堂参与性的教学模式, 可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之间开展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后达成共识。这样的教学模式, 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意见, 继而获得课堂之外的知识[8]。在旅游产品设计课堂中, 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和旅游相关的热门话题,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比如, 教师可以围绕着“取消五一长假, 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法定假期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这一主题向学生发问,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丰富学生的旅游知识,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各地区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的产品设计创意, 突出产品设计的地域特色。同时, 要认真分析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 采用演讲式的教学模式、参与性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构建良好的师生教学合作关系, 让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学得更多, 学得更好。

注释

1[1]熊继红.提高旅游专业本科教学效果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3) :325-326页

2[2]秦志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基本素质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6) :258-259页

3[3]肖静.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1) :345-346页

4[4]陶玉霞.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发展思路探讨[J].旅游学刊, 2008, (01) :3-4页

5[5]张海洪.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J].河南教育 (中旬) , 2010, (08) :658-659页

6[6]许迪楼, 张鹏顺.简论导游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02) :213-215页

7[7]赵力, 范恒君.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1) :9-10页

8.国学课程开发的目标与机制探微 篇八

摘 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国学是传承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国学课程的开发目标是建立多元文化渗透的大课程、多元主体参与的精国学课程和体现时代特点的新课程。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国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与条件。

关键词:国学;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09-05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发表的《巴黎宣言》称:“人类要解决21世纪存在的问题,就应当到东方孔老夫子那里去寻求智慧。”[1]可见,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越是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越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追求。国学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梦”的时代感召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国学课程为当务之急。

一、国学与国学课程的现代价值

(一)国学的历史发展

1.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

文明的发展是社会形成与历史演进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一部文化史,所以文化与人、社会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历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中华文化带着强大的基因,不仅自身繁荣发展,永不凋零,并且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灵魂。自古至今,无论是外族入侵中原,还是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从未被征服过,大一统是其主流,这源于文化润泽的精神与气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因为文化的发展是在批判与继承中进行的,只有经过岁月和变革的反复淘洗,才能呈现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大智慧。注目当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以及思想观念的变革,似乎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涌入,加剧了人们对物质和享乐的需求,进而导致了社会道德严重失范;教育改革不彻底,没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国情根基,对他国教育模式的照搬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忽视;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不断演进,全球化趋势如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荡涤整个世界,引发民众对中国未来文化和民族安全问题的觉醒,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是李斯在《谏逐客书》所写的,也道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2]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发展很早的国家,它的文化因环境的关系,自始即走上独立发展的路径。”所以,容者,才能大成;根深,乃能叶茂;自主,方能长盛。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不仅诠释了其包含优秀文化因子,更以其曲折前进耐人寻味。有人误解中华传统文化,称其为“黄色文明”“酱缸里的文化”,甚至很多中国人也处于无知、偏激的状态,新文化运动时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曲解了儒家思想的真谛,而让中华传统文化陷入了一时的困境,也让今日国民对其理解存在偏颇。当然由于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局限,它也存在不符合现实主旋律的糟粕,尽管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仍有生命力和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2.新时代的国学教育潮流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壮大的,讨论的主题在演变,讨论主题的传承不变,变则通,通才能发展,不变则守,坚守精髓,不会被外来文化消融,在变与不变中来同化其他文化,丰富自己,变中求恒。[3]国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支柱,传承和发展国学文化是使命与责任。[4]

“国学”可作为“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的简称,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古代曾归纳为“经、史、子、集”四部,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学应当是经典之作,是精华之精华。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教育史专家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综上界定和启迪,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学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具有较高价值,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髓。[5]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人们对《中华好诗词》等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等等,把“国学热”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专版刊登了一篇题名为《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记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文章,通过实践在国学教育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6]时至今日,国学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国学经典诵读从学校的特色活动逐渐变成必修校本课程,学校和家长也更加重视对孩子国学素养的培养。“国学热”持续升温,但是不要让传统回归成为学校作秀和赚钱的噱头。在一些学校大兴祭祀活动,天热还要让学生穿着汉服行礼,盲目读经,学生却不知所云,成为一些学校的作秀工具,国学教育流于形式,不考虑其教育意义和效果;一些投机商人,创办所谓现代私塾学校,实却对国学无深入研究,无系统课程和专业师资,还有举行汉服选美等,哗众取宠,国学教育被当做赚钱的噱头,与个人利益挂钩。反思“国学热”现象,国学教育需要冷思考,要让国学教育成为引导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新潮流。

(二)国学课程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国学课程的历史价值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镌刻着五千多年炎黄子孙的伟大智慧,它不仅仅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之魂,也是世界文化园中的瑰宝。国学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凝合剂,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归属,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源头,国学给予我们独特烙印,没有民族特殊性的民族注定会因为失去灵魂支撑而停滞不前,我们不提倡民族主义,坚决反对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却不能丧失民族性,不能丢掉传承千年的文化信仰。国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

越来越多中国人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根”,民族文化的遗失无疑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悲哀和世界文化的损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只是经济、军事的崛起与强大,要想赢得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7],并且要对民族文化有信心,“梦”才是美好的。

2.国学课程的现实意义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长期积淀的产物,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都是“国学热”兴起的体现,其受关注程度与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都值得反思。对传统文化如数家珍的专家、学者凤毛麟角,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提笔忘字、错别字常见等等,这些是在官方媒体中外显的,还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隐含的,“崇洋媚外”对过洋节趋之若鹜,对自己国家的圣人、传统风俗了解甚少的“忘本”之人越来越普遍。

国学课程的意义在于:第一,让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它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是关乎学生的成长,充实孩子的心灵家园,提高道德素养,不以培养国学大师为最终目的;第二,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例如,国学经典的诵读会帮助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和理解,打通语文学习的连贯性,增加文、史、哲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创新思维。

国学除了对教育的作用,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是时代的主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梦想的蓝图要奠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要以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圆梦征程。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主体性、多元性且极具地域特色,吸纳不同民族以及外来的先进文化,融合、同化能力强,和而不同。在这样的文化指导下,实现“中国梦”的步伐才能更坚定。随着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也会促进经济、军事力量的壮大,相辅相成,国家的综合实力才有说服力。

二、国学课程开发的目标

新时代的国学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教育价值上体现“大”、“精”、“新”的特点,这也是国学课程的开发的愿景与目标。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渗透的大国学课程

对“大国学”的强调是由国学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国学能主动扬弃,自我更新,保留精华,排除糟粕,这也是其发展从未中断、绵延至今的秘诀;其次,国学能积极同化,从古代融合草原文化到近代同化西方文化,其强大的吸附与转化机制,让它永远不过时,成为文化的积极引领者;最后,国学具有包容性,从不封闭,从不排外,坚持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有自己特别的文化,有无所不在的伟力,这种文化的多元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可。

国学大师南怀瑾打过这样的比方:“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8]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儒释道争相辉映的多元文化体系,既包含多元文化,又具有近现代的时代气息,如果非常狭隘地理解或者学习它,就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形成单调、停滞的局面,陷入封闭、一元的窘境。[9]在国学课程的开发中要纠偏,不能限制过窄,将国学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风土人情和教学实际,尽力避免学校国学教育形式主义。

(二)专家与教师共同参与开发的精国学课程

课程开发既重要又艰难,需要准确把握国学内容的选择,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视角,来做宏观选择,而且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观分析,“上”与“下”的默契配合,宏观与微观的整体把握,有计划、有步骤地层层推进,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10],才能保证国学课程的顺利开发,才能打造出精品之作。

专家熟悉国学却不了解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线教师每天接触学生却没有深厚的国学素养。具有国学造诣的专家对国学精华的选择,可以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教性和可学性,学校助力课程开发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更适应学生学习。国学课程的开发,需要专家与教师共同参与,打造适合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精国学课程,使其既能彰显国学经典的价值与内涵,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涉及内容深浅适度,吸引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取得积极的教育实效。并且还要加入来自民间学者的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拯救和开发濒危的民间优秀文化,做好保存、传承和发扬工作。国学对于教育的积极意义,教育对于国学的传承与弘扬,二者相得益彰。

(三)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德育诉求相结合的新国学课程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这“历史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传承[11],这种传承要靠教育来实现,教育立人,所以国学教育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人文性,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生动性,其价值观念对于道德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张力,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时代的德育诉求,发挥其积极作用。龙应台在《紫藤庐和星巴克之间》中提到“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12]面对学校德育成效不佳,人们内心的道德阵地日益沦陷的现实,用传统文化来拯救道德也是国学教育又一优势。

国学教育本身即包含浓厚的道德规范的内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国学课程的开发中,重视德育素材,引经据典,联系现实,在一点一滴中渗透德育。然而,国学不是用来照搬、硬套,更不是复制,应该在继承其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活力,如民主、法制、独立、自强等现代精神。回应转型时代,守护文化与文明的基本价值,与时俱进,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的国学课程体系。[13]

三、国学课程的开发机制

建立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是成功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条件,这些机制包括互动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几个方面。

(一)国学课程开发的互动机制

国学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教育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无论站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的角度,还是个人生存、发展的立场,课程开发都要在地方、学校、教师互动基础上,才能联动发展。

国学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地方、学校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需求之上,其需求程度会影响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需要是要来自本身的,而不是国家强制的,避免从上而下造成的形式化或应付事,应该建立上下互动的有效机制。其中,有至少三个问题需要认识:第一,学校面对着可能增加负荷的改进日程,它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这项改革是否需要,而且还要将这种需要与其他各种需要综合起来考虑;第二,有时确切的需要在改革之初并不十分清楚,特别是那些特别复杂的改革;第三,需要与其他因素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模型,根据不同的模型,在进一步开发国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可能变得更清楚或更模糊。所以,新的改革方案与地区或学校需要之间要具有适应性,在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改革的参与者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以及需要的变化和发展。

(二)国学课程开发的动力机制

首先,学校是国学课程开发的主要动力之一,起关键作用。国学课程在学校的开发过程中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国学课程的开展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不局限于课堂,如诗词朗诵会、成语故事剧、争做小君子等活动和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参与热情,在“玩”中学,在学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师要重视国学教育,真正关乎学生的全面成长,积极引导与严格要求相统一,营造良好的国学学习氛围和文化风气。其次,家长的全力配合是国学课程开发的重要推动力。家长帮助孩子学国学,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亲子活动等,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增进与孩子的感情,还可以提升家长们的文化素养。家长不了解国学,可以和孩子一起学,共同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在家庭中也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然后,社会环境为国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保障,尤其以社区教育为典型代表。通过社会舆论、大众媒体等,号召重视国学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国学课程开发的动力,三者全力配合、通力合作、互为补充,形成巨大合力,才能继承发展国学,复兴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

(三)国学课程开发的协调机制

国学课程的开发需要多方配合才能进行,因此需要协调校区、部门或团体的特性以及校长、教师的作用等促进其有效落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客观实际和传统习惯,不同的校区在以往改革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很大程度影响当前课程的改革开发,保持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校区的改革历史和舆论的影响也很显著。国学课程的开发需要得到社会团体的支持,否则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或材料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学校是开发的基本单位和主体,其动因来自校长和教师,校长要面对学校的全局工作,还有社会和上级行政部门,校长起到纽带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所带来的工作态度都会影响课程开发的效果。面对不同地区的校区、部门或团体的支持、校长、教师的作用等情况的复杂情况,课程开发的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四)国学开发的保障机制

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课程开发产生影响,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只是教育内部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开发的理解和支持有很大影响,这种支持表现在财政上、物质上以及政策上。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条件有些可以在教育内部解决,有些就需要来自教育外部的支持,并且外部的评价也会有很大影响。外部环境不仅有来自政府的支持与监督,还有更贴近国学课程的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等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各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开发过程中的感受与问题,配备合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组织结构不仅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应当更多地容许和方便教师沟通,共同工作和做出决策。领导也可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的管理方式,当学校具备良好的条件时,全校性的课程开发更容易成功。综上,外部环境的有力保障是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9]陶继新.《国学》:校本课程的一枝奇葩——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国学教育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2]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43,291.

[3]胡阿祥.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

[4][5]刘 丹.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秦志新.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9-09-20.

[7]杨东平.读经之辩:回到常识和现实[N].南方周末,2004-08-12.

[12]田立君,董 兰,陈旭远.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基于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的行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8]南怀谨.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10]孙 娟.浅谈小学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2).

[1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93.

9.《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篇九

甘肃省礼县实验中学

邮编742200 电话***

摘 要:《左传》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开我国战争文学的先河。它对战争理性的思考、独特的写法、以及所折射的时代特征引起了军事学界、文学界、社会学界等广泛的关注,具有很高的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就其战争描写的价值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战争哲学

辞约义丰

椽笔写意

追溯历史,自远古的民族部落时代开始,被先哲一致认同的“战争、死亡、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学主旋律就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尤其是战争,它作为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美味佳肴”,永远有滋有味;“滋”:把真实历史、人生世界、社会态势、人性生命融为一体,鲜活了文学;“味”:寓勇敢正义、善良仁慈、机敏睿智、凶恶残酷于其中。它们咏叹社会人性,弘扬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

《左传》开我国战争文学之先河,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全篇贯穿着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然而,更令《左传》身价百倍的是它的社会思想的文化内涵,它以折射战争哲学,体现仁德思想,运用椽笔写意的手法独占鳌头,非其他领域所比拟。要想识尽《左传》精华,只有深入《左传》 的文化腹地,才能以《左传》之石,攻战争描写之玉玺。

一、透析因果,折射战争哲学

通读《左传》战争描写,着实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筝鸣”,他没有后世军事小说或演义小说的铺排那样的宏阔、也没有过分渲染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残酷性,而是简洁精练的叙说着一次次人为谋划。作者着意把重点安排在战争的起因和酝酿、战争所引起的后果和影响,并对它们作了理性的分析,折射出一种《左传》的战争哲学。

齐楚争霸、吴越之争、长勺之战、楚宋泓之战、宋郑大棘之战、秦晋对抗,这些战争都局限在分封的诸侯之间。孟子稍晚于左丘明,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① 似乎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详加品味揣摩,透过社会表层现象,结合时代主旋律,就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动向。如《曹刿论战》一文,开头以“齐师伐我”四字点出齐国“兴”战要旨。“伐”本属不义之举,损人利己归入“失道”;大敌当前,曹刿请战,“未卑未敢忘忧国”,合情合理。曹刿一经出场,作者就从各个角度照映出他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人物出场的特点是交融在他的性格表现里面的。曹刿见到鲁庄公,不是直接去献谋划策,而是间接地询问“何以战”,这就是通常所说曹刿论战的总帽,它是情节展开的核心。在考虑到政治准备上,庄公首先注意的是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求神保佑。曹刿直率地加以驳难,这反映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初步地、朴素地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 候,并没有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人心向背上。在从战争的经过和战后的分析看,曹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且能把握时机,不知不觉地将有利的形式转换给自己,舍弃蝇头小利,以大局为重,具备一种跨越千古的战略眼光。齐鲁长勺之战的“道”利于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是真理;对齐而言,本身是“非道”。从曹刿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观点,从他从容请战到沉着应战,再到慎重求战,都以“道义”为主,有“远谋”,先求“道义”,再求“计谋”,这说明作者的战争观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如果说齐鲁长勺之战中鲁的胜利是“得道”(和民心)的范例。那么,秦晋崤之战中的秦和晋楚邲之战中的晋便是“失道”而败的很好佐证。崤之战中秦穆公利令智昏,偏信杞子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的误导,而进行跨国界军事行动,发动不义之战,对蹇叔“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的谏诤置若罔闻,且在行军的过程中“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千乘”、“轻而无礼”,这样的“失道”之师能打胜仗吗?晋国从晋灵公到晋成公的十几年中,十分残暴无道,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国内统治不稳定,国外威信也日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邲之战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辞约义丰,呈现时代特征

《左传》本例属历史散文,详实明了,叙事简洁有力,以战争为线索,勾勒了春秋社会政治、历史、生活多种生活场景,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宛如一面透视社会的多棱镜。从中呈现错春秋的时代 特征。最让人折服的莫过于通过战争对社会习俗人情世故的描绘,其作用与价值是同时期的其他历史散文无法与之相媲美的。<一>礼崩乐坏,惟德是依

春秋时期,“礼”“孝”是当时王公贵族最主要的合乎统治秩序的行为道德规范。但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礼”“孝”的权威,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制、嫡长制逐渐动摇滑坡。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而且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聚散离合都心照不宣的遵循着“没有共同的敌人,也没有共同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一铁的契约。“仁德”这一新的社会道德理念,此时便应运而生,且渐入民心。在《宫之奇谏假道》中,虞公在大敌当前,不明事理,缺乏敏锐清醒的政治头脑,对宫之奇的苦谏据“礼”相争,振振有词:“吾享杞丰洁,神必据我。晋,吾尊也,岂害我哉?”结果亡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晋灭虞之后,堂而皇之地大修虞祠,“且归其职贡于王”。一前一后,都是祭祀虞庙;前者以子孙身份祭祀宗庙,名正言顺;后者则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有故弄玄虚、作秀之感。也是在该文中,宫之奇面对虞公的辩词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徳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獒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依” ②。再如《王孙满对楚子》中王孙满面对楚庄王“鼎之大小重焉”③咄咄逼人的宣耀与卖弄,回答得有礼有理,“在德不在鼎” ④。可见当时人们已重徳轻鼎(这种周人当作王权的象征物)。在《左传》中多次提到“德”这 一新的思想理念,那种固有的价值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动摇。“惟德是依”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亲统治基础的一把“法尺”。<二>巫神渐衰,民本初兴

在人类发展初期的原始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较为低下,除图腾信仰之外,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捉襟见肘。西周初期,社会生产力已逐渐发展,社会形态也有所变更;《左传》是春秋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独特的视角,窥《左传》战争之“斑”,即可见春秋社会政治精神思想文化生活得变迁和更替这一全“豹”,巫神礼仪是当时主要的精神生活。

“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在培育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方面,比物质生产劳动更为重要和直接。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符号产生。⑤”

这种远古的祭祀活动,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间关系的协调一致,而且还是天人关系的协调统一。然而,这样一种非常隆重的精神文化必修礼节,也随时势所所趋,逐渐衰弱,民本思想渐入人心。《左传》以“不隐恶,不扬善”之词概括了当时形势下的这种具体精神文化变迁方向。

在《季梁谏追楚师》中:楚国大兵压境,对汉水以东的随国软硬兼施,双管齐下;随侯不明事理,蠢蠢欲动。在楚国设计诱随时,随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季梁出面谏止,并提出战胜敌国和保持政权的策略。文章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情,然 后才去致力于祭祀神祗一类的事,即“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⑥。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初露端倪。再如在《曹刿论战》中,我们从曹刿和鲁庄公的一段层层驳难中可以发现,人民对神由顶礼膜拜。趋之若鹜,已经过渡到半信半疑。也就是说,人民的主体性的自觉性已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日渐增强。<三>礼俗发端,雏形始具

古代悠远的历史,往往是后代社会习俗之源,它给中华民族悠久的风俗留下了宝贵的一页,勾勒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图影和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丰富了中国民俗史,对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特征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寻求历史的变迁、社会的“缩影”。作为历史散文的《左传》,其中有许多习俗至今一直延袭,并有所完善、充实。例如在《郑庄公克段于鄢》中,“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郑武公谥号;姜,妇人姓氏。妇人嫁后,称谓有所变化,即随丈夫姓。一般为“夫(姓)妇(姓)氏”,所以上文也就称为“武姜氏”。可见,春秋时期“男尊女卑”现象就已存在,而非一日之久。出师祭祖、祷告神灵;以示诚信、祈求庇佑;战前擂鼓,以壮军威,助长将士胆气,我们从《左传》的许多篇目中可以看出。如《曹刿论战》中“三鼓”之说,《崤之战》中“蹇叔之论”。婚嫁迎娶更是详实备尽,《晋公子重耳之亡》中晋文公可谓是政治婚姻的集大成者。中国大部分地方凡 遇丧事,着黑衣以示沉痛哀悼,这种“丧”礼始见于《崤之战》。“冬,晋文公卒”,“晋于是始墨”。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剧《乔家大院》,该剧通过乔致庸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为观众塑造了一位融义、信、利于一身的儒商形象。我们要追溯爱国儒商的源头,那非弦高莫属,关键时刻,他“以乘为先,牛十二,犒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机智”瓦解了秦军的斗志,辞令委婉谦恭,绵里藏针可谓是千古一绝(“寡君闻吾子将涉师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 ⑦)。可见“唯利是图”并不全是商人共有的品质;“奸商”的“奸”除了奸诈外还应理解为机智、灵活、敏锐。弦高算得上爱国商人,高风亮节的风范!因为他,我国历朝历代都出现想乔致庸一样的义商、儒商。

三、椽笔写意,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大致以形求神似、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左传》作为历史散文,其叙事语言简洁含蕴,辞约义丰。以中国传统的写意笔法描绘战争,其精髓与深蕴,波及深远,且哺育着一代代的名家、大师。正如刘知几所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一>开言行动态塑人之先河

《左传》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广泛的塑造了各色人物。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逐步展现其丰姿。如对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全貌,表现人物个性: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子?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⑧。

郤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通过三人的对话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宋郑大棘之战中,羊斟临阵倒戈,其原委是“华元杀羊食土,其御羊斟不与”,于是就有了羊斟上的一番自为得意的言论“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⑨,作者并没有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羊斟未受犒赏的气愤与不满,而是把这些怒气在关键时刻,用语言与行动表现出来。《左传》的作者并没有忘记对这件事以简洁概括的评价:“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呈。⑩”

在《左传》中围绕战争,通过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他们的言辞无不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机勃勃。正如刘知几所言“文典而美”“语博而奥”。<二>拟记重写主叙战之蓝本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且以各自的特色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后世的史传文学、军事小说和演义小说。

例晋楚城濮之战,作者重在写战前的酝酿过程。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争写起,继而写宋国告急,晋将设连环之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一直写到晋文公坚定出战信心,两国才开始正式交锋,而双方交战仅仅是“已巳”一天的事,作者并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秦晋崤之战是自冬至春,历时三个月而败于一日的一次战争,作者着重描述了战前、战后的情形:秦三帅出征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和文嬴说情,先轸暴怒喝阳父追赶的经过;而秦师在崤二陵被截去、三帅如何被擒的情景则一概略而不记;这次战争的影响一直联写到二十年后的彭衙之役和其后的王官之役。再如平阳之役,晋率诸侯伐齐。这是《左传》中双方交战时日较长的一次战役,作者及详细地记录了交战过程中各方的军事进程,按时间的顺序如实“刻”录。这次战争齐国的失败是齐顷公指挥的节节失误造成的。

由于他的怯懦和优柔寡断,使得齐军一再殆误战机,致使晋军步步进逼,所以作者详细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战事的进程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同的记叙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每一次战役成败原因的分析。战争在哪一个阶段上失误、在哪一个阶段上获胜,这阶段往往是作者记 写的中点。城濮之战的胜利只要是晋文公与诸将帅谋划的结果,因此作者自然对战前酝酿过程浓墨重彩;崤之战的失策并非在秦军经过两崤的时候,所以作者略而不记,而是着重描写了蹇叔、王孙满对败局的预见。

<三>启以形求神写意之传统

《左传》往往通过片言只说,粗线条勾勒足现战争全貌。《左传》结构大多开门见山,字如珠玉;结尾更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站,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杞子自郑使告子曰:‘郑人使人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晋崤之战》)

三言两语,便点明了战争契机,真有点惜墨如金。《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结尾只用三字“亦去之”,来对应秦军“乃还”。秦军既退,晋军退亦在情理之中,勿复多言,只需这三字便将烛之武退秦师的战果嵌入其中。免一场灾难于字里行间,使险象环生、剑拨弩张局面为之缓和,字字如千金!这种笔法为后世文学史家所借鉴,甚至波及其他领域。其中“不隐恶,不扬善”被后世史学家效仿,左氏笔法成为中国史学界刚直不阿性格的典型写照。后世绘画讲白描、浓墨重彩、简笔勾勒等技法都由此而生。近观《左传》战争描写,犹观徐悲鸿画中马态,笔法何其相似,让人留恋忘返。可谁又会洞察到兵戈铁马式的乱世纷争、唇枪舌剑中的针锋相对呢?可谁又会理解左丘明的身残志坚、热切渴望和平的一片苦心呢?

总而言之,《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其 精华所在。上述有关战争描写价值的探微,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权当引玉之砖。不妥之处,还望方家包涵。

注释:①引自《孟子二章》

②③④引自《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⑤引自《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安徽文艺出版社.⑥⑧引自《左传》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⑦⑨⑩引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参考书目:

1.《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宋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3.《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出版.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6.《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7.《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主编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版.8.《古代散文鉴赏》朱士钊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版.9.《左传》三秦出版社出版 2008年版

上一篇:委托贷款新规来袭下一篇: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