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误区

2024-07-01

浅析德育误区(9篇)

1.浅析德育误区 篇一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

摆脱了对智慧和道德教育的误解

多年来,我们的父母都特别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从孩提时代开始,小孩们就学会了更多的单词和更多的唐诗。他们会计算几个数学征询题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多年来,家长也注重智力教育,同意小孩参加思维训练班等。家长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这是绝对必要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小小孩教他数数和识别单词。它不是关于教会计数和识字的知识。它是为了激发小孩对学习和好奇心的兴趣,刺激和激发小孩的思维活动,培养小孩学习。适应。一个三岁的小孩可以背诵十首诗和八首诗。他感到不温馨。父母甚至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天才。事实上,小孩们要大一些。十岁时回到唐代诗歌特别容易。过去,人们关注知识教育,无视知识教育。现在,父母已经开始关注智力教育,强调智力投资和智力训练,并特别关注早期的智力教育。早期的智力教育是绝对必要的,但早期的智力教育并不等于知识教育。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早期的智力教育是知识教育。小孩明白的词越多,他就会更多地描绘儿童智力开展的唐诗。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知识和智慧是互相联络和不同的。他们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但一个人特别难在短时间内智力开展。关于我们的许多父母来说,我们必须掌握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人类智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没有详细的知识,就不存在纯粹的智慧。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开展智力越多,获得的知识就越多。但是,智力并不等于知识。我们无法通过掌握多少知识来推断儿童的智力开展。

有些家长留意小孩的早期教育。当他们看到小孩会背诵几首唐诗并说几句英语时,他们错误地认为小孩的智慧是非凡的。这些都是误解。智力是否异常不能通过掌握的知识量来确定,而主要取决于小孩思维才能的开展水平,以及其他智力要素,如观察的开展水平,经历力,想象力和操作才能。

家长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注重儿童的智力教育。这是无可非议的。作为不想让小孩掌握更多知识的父母,谁不希望小孩聪明。然而,许多父母无视了小孩的道德教育,无视了小孩的个别教育。

我们家对小孩的礼貌教育特别差。小孩们不要太大或太小,不能与老人交谈。他们甚至鞭挞他们的父母同时缺乏礼貌地对待他们。我们不能培养智力水平低但道德标准低的儿童;我们不能训练学习成绩好但性格畸形的小孩。我们的父母往往对小孩特别粗鲁,不理解成年人,任性,脾气暴躁,深受打搅,特别生气。一位父亲为他的儿子买了特别多世界名字。小孩感受不温馨,他特别生气,父亲几乎摔倒了电视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要求制造数以千计的高度创新和制造性,丰富的科学知识,强大的自学才能,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才能。劳动者。那些傲慢的个性,难以退缩,心理承受才能差,情绪波动大的人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开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必须对人的道德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不是降低人们道德质量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工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进步,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和生活标准。高科技有两面性。它可以利用高科技造福人类。它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来损害社会。计算机病毒是利用高科技危害社会的典型例子。

走出家庭教育,注重智力教育,无视对道德教育的误解,培养小孩成为一个全面开展道德,智慧,身体,美和劳动的人。

2.浅析德育误区 篇二

隐性课程被忽视

学校教育中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其实德育中也同样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指如公民课、社会课、德育课等专门的课程和有关教材, 其实宽泛地说还包括形式上有别于常态的各种活动、专门的文本图片等。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包括学校的静态的各种建筑、设施、图文, 弥漫于师生间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态等。学校教育注重显性课程的实施, 但对隐性课程往往忽视, 其实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有时因为隐性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因此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深刻更持久。所以, 不少学者认为注重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才是校本德育的重中之重。

细观各学校, 都或多或少存在隐性的德育课程, 如一所学校的校训、雕塑、橱窗、文化宣传标语、温馨提示语, 甚至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桌椅柜台或者校友捐赠的礼物摆饰等设施、建筑和公物等。这些静止的物件在校园内构成隐性的德育课程, 自然具有教育的意义, 但对待这些隐性课程是将其继续隐性下去, 还是适当将其显性化, 这其实事关教育者的智慧。同样的校训、校园温馨提示语, 有的教育者有心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元素, 利用适当的场合, 如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教育、应时应景的讲话教育等, 将这些隐性课程显性化, 把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联系学校实际生动地阐释出来, 这样, 隐性德育课程就被显性化, 就被利用起来了, 学生以后再走到校训石前、走到花草牌边, 耳畔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这校训、这校园温馨提示语就开始发挥着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 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隐性课程应该要显性化, 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效用。德育追求教育无痕, 但这种无痕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虚化或者无为, 仅仅作为摆设不作为, 是不能取得德育效果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很著名。据说这校训是很早就有的, 后来学校请启功先生书写, 并刻石矗立校园, 还在校内各种报刊、板报等媒介上介绍, 把隐性的课程显性化, 而每一届新生入学, 学校则会通过校长或者教师讲解, 以让每一个学生铭记校训教诲。如此, 校训自然深入人心, 潜移默化, 发挥化育功能。而有的学校, 学生入学三年竟然不知学校校训为何意, 不知学校有命名的某文化路, 不知学校有校史馆。这是很可惜的。照此办学思路, 所谓的百年老校跟一些新建的学校已然没有多大区别了,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教育活动的传承和挖掘利用, 所谓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积淀这些隐性课程和德育传统, 都将因静默而被遗忘和湮埋, 这些前辈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和留下的德育传统都将被冷落遗弃, 岂非可惜。

所以, 智慧的管理者能敏锐地看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价值, 有意去挖掘并利用起来, 如校园内有校友捐赠物, 必定在爱校教育活动期间让学生去现场观摩;新做了一组橱窗就一定要各班教师组织学生去观摩, 并要作解释介绍;国旗下讲话会结合学校的校训、校风、楼馆名等进行励志教育;班队会要结合校园内的温馨提示语讲解如何爱护校园, 举止文明等。以此反复教化, 加深印象, 使其落入心灵深处, 久久不忘。这样的隐性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 发挥着应有的熏陶化育的作用。

常规陋习当正常

学校管理中不留神就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看惯了学生衣衫不整, 遇到一个穿戴不当的学生也往往不觉奇怪;习惯了校园杂乱, 看到学生多丢一片纸屑也就会视而不见;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关于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的不合规范的要求, 往往因为学校管理者的标准低, 一味容忍, 使得学生的陋习成为校园常规。这种陋习会传染, 一旦有一个学生不被批评提醒, 就会影响到三五个, 三五个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一大片, 长期不被批评提醒, 整个学校都会蔓延, 形成风气, 最终成为学校的一个“标识”, 一种“景观”。所以, 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 要学会反思, 经常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 去看待学校学生的行为表现, 及时给以切实的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

反思常规, 一方面要看到正常行为中的异常现象, 需要及时地纠偏改正。这种情况好理解, 不赘述;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常规本身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佩戴红领巾这是对少先队员的基本要求, 但随着天气变热, 三十多度的气温下学生都穿清凉装上学, 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佩戴红领巾上学, 就显得不合时宜, 甚至非人性化了。以前不允许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因为路道窄小不安全, 现在学校周围的道路宽敞, 且人车分流, 交通管理非常好, 附近的中学生完全可以骑车上下学, 以培养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需要教育者有心用心, 才可能实现。对于有些教育者而言, 一张制度管几年, 抱残守缺不顾师生实际情况, 这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有时很可能走向非人性的状态, 走向反教育的立场。如, 报载某学校因为几个女生留长发, 早晨梳头迟到, 就要求全校学生一律短发, 强制执行, 结果遇到一个倔强又脆弱的女孩, 剪了短发跳楼, 不当的教育造成伤亡的惨剧, 绝非危言耸听。

轰轰烈烈当教育

德育工作者都知道“活动育人”的道理, “活动育人”的理念没有错, 但如何举行活动, 如何达到育人目的, 却是颇有讲究的。现在有些学校动辄喜欢举行大型的活动, 且不说“六一”“元旦”的联欢、开学典礼、评优颁奖的会议这些常规性的活动, 一个学期四个月, 能连续搞上文明礼仪月、科技创新月、体育健身月, 或者搞英语节、话剧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本来, 举行这些活动也无可厚非, 有些有创意的活动对学校德育甚至教学工作的推动是有一定作用的, 也给学生多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但是, 动辄就是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一个“节”都需要一系列的活动支撑, 而举办者为了达到轰动的效果, 往往是不遗余力通过人数、嘉宾、热闹等很多元素, 以展示宏大规模隆重排场, 取得轰动效应, 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上面。老师累一点自不用说, 可惜的是折腾很多孩子, 毕竟真正参与活动表演的是少数, 很多的则是观众, 甚至不少环节就只是站着观摩, 听领导讲话, 听老师说教, 学生只带一副耳朵即可。如此规模宏大的活动, 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锻炼受到多少教育呢?客观说, 这样的“月”“节”实际上是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扰乱了学生学习的心境, 效果只是使得学生变得浮躁好动好玩, 无心向学, 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 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活动更适宜规模小、内容精、形式新的活动, 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面对面才能心换心。太大型的活动, 教育者怎能用一颗心换得千百颗心的共鸣呢, 即便有, 对于演讲者或者表演者的艺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有一些职业演讲家进入校园, 举行大型的演讲活动, 那教育效果还真不错。但, 若非很专业的演讲人士, 有时即便是一些作家、教授进校园作报告讲座, 有些都不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专心, 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 何况有不少时候, 全校性的集队、集会就是校长主任进行一些形式的启动仪式, 或是宣讲某种活动的目的意义。这往往都是过耳即忘的东西, 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 活动大型也有大型的好处, 在氛围上气势上有一种感染力, 形式上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说大型活动不要搞, 应该要少而精, 越是大型活动越要考虑环节紧凑, 节目精彩, 要计算人力成本。若非必要, 则学校德育活动更适宜小规模活动, 能在年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全校铺开, 能在班级举行的不要在年级开展。而且活动不宜太频繁, 一个星期能有一次非常规性的专题交流就可以了。一会儿看展览, 一会儿举行主题班队会, 一会儿开展募捐活动, 学生心性浮躁, 德育效果又怎会好?低效的德育活动充斥于校园, 学生必不能安心, 浮躁心态下的学习生活必不会安定, 矛盾纠纷就很多, 到那时就不是品德礼仪好不好的问题, 有时, 过频繁的活动连基本的秩序都难维持。不少管理者有这样的体会:一次大型的活动过后, 或者过于频繁的活动之后, 学校总会出现一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其实就是学生心性浮躁的原因。

注重说教少督促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的学校德育, 养成教育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中小学生要进行习惯、礼仪等养成教育, 但生活中观察发现, 很多人虽然知道重要, 但教育方式常常停留于说教、观念灌输上, 至多再加上一些评价考核, 动辄给这班扣分那班减分。从德育的过程环节看, 这实际上是抓了德育的两头, 即说教和考核, 而缺少了中间的督促。事实上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 他们自控能力弱, 自主性欠缺, 自觉自律意识缺乏, 这就更需要中间的督促和帮助。德育的说教引领和必要的考核评价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则是中间过程的督促、提醒。“道理说教”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严厉的考核评价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 但在这两端之间, 其实有着广阔的教育空间, 如学生扔纸屑这一行为现象, 就有着很复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对策:有的情况只是学生出于无意, 一经提醒就能改正;有的是出于习惯, 长期这样做突然不这样做不习惯, 所以, 提醒后能改正, 但下次还可能再犯, 需要再提醒;有的则是恶习, 觉得纸屑就应该扔地上, 被别人提醒了不以为然, 我行我素, 即便这次被人看到了提醒了去拣了, 下次趁人不注意, 还是扔到地上, 因为, 在他看来拿着纸屑去垃圾桶是件很艰难很不愿做的事, 自己既懒, 对规则、对被人管束、对改正错误都有着本能的抵触。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 如果简单地用扣分来惩罚评价, 对前两种类型也许有作用, 对第三类人恰恰没有作用。而最需要评价的恰恰是第三类人。前两类学生其实不用扣分, 督促提醒就可以了, 长期的被提醒, 他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就改正了, 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了。把这样的人剔除出扣分的行列, 而将扣分专门针对第三种人, 这样, 扣分就具有了威力。将三类人混同起来一起扣, 扣分的教育作用就不大了。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图省事, 急功近利, 觉得哪种“武器”威力大、效果好, 就用哪种武器, 只看到扣分有威慑力, 没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局限性。其实, 扣分这种惩罚性的评价就如同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 平常需要悬挂着, 偶尔使用一下, 它具有威慑全局的作用;要是经常把它拿出来, 当做普通的刀剑, 经常下场子去砍伐刺杀, 它则将混同于普通的武器, 不再具有特别的威力了。

德育中的说教、督促、考核, 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 三环节都要抓实才行, 三者必须都要存在, 都发挥作用, 而尤其是督促占据中间, 占有广阔的时空位置, 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 如此, 才承上启下, 惩前毖后。三者相辅相成, 通力合作, 才能让学生明晰规则, 敬畏规范, 养成习惯, 行多成善, 内化成品质。

缺少奖惩难入心

分析学校德育中成效不太明显的原因, 还有一条很关键, 那就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没能及时跟上。有的教师说, “我们学校每天都有考核, 都有积分公布出来。怎么就没效果呢, 学生好像不在乎那分数。”考核积分是什么?其实只是考核过程, 不是结果。考核出来的结果起什么用?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学校将此纳入每周文明班级的评比, 这算进步了一点, 跟集体荣誉挂上了钩。但, 考核分数对于个人而言, 仍然缺少挂钩, 这就造成了犯错者对犯错行为无须负责的现实。有的班主任把扣分结果纳入到班级学生的常规考核之中了,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跟犯错行为挂上钩了。但, 班级的常规积分有什么用?对这个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否在班级要进行必要的表扬或者批评呢?如果有,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的言行被口头批评到了。但, 如果仅此而已, 仍不足以教育警醒到学生, 还应该跟班级的奖惩挂钩才行。如每周进行文明学生的考核和评比, 记入到学生个人档案中去, 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 对每个人的常规积分进行一次评选, 最好将此与一些小礼物、小奖品挂钩, 利用物质奖励的形象性配合精神奖励进行强化奖惩结果。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 对照各种奖项, 如三好生、全优生、文明礼仪星、文明成长星等, 要翻出学生的个人档案进行对照评价, 最后确定各奖项的名单。这样, 让播下行动的人收获相应的果实。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这项工作系统复杂, 需要从学校层面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 需要班主任长期地坚持落实, 艺术化地跟进教育, 才可能收到效果。而这, 在有些学校被落实得很好, 因为学校德育管理精细化, 设计和管理科学, 尤其是执行力强, 班主任认识到位, 执行得力;在有些学校却只能流于空想, 要么是学校管理者缺乏设计和推进, 要么是班主任缺乏落实, 教育缺乏艺术性。这就使得德育也好, 养成教育也好, 实际上没有有效进行。不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取得完美的教育效果。

3.普高德育工作误区探析 篇三

高中阶段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从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一大批德育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贡献。但在普通高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普高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安全化、简单化、服务化、表面化、边缘化的误区,不少老师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工作思路单一,不讲究方式方法,学生对德育工作不认可,难以达成德育目标,不少德育工作内容背离本意,事倍功半。

德育工作安全化

在高中德育目标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要学生形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有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和鼓励支持学生实践创新的教育体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在诸多学校事故中学校的被动局面和领导问责制度,“安全第一”成为许多学校领导的口头禅,逢会必讲,责任到人,安全问题自然而然成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班级工作的重点,班会课的重要内容。这一思路下的德育工作计划和要求,确保学生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德育工作安全化,一切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几乎都在禁止之列。校长力求学校不出事,班主任力求班级不出事。

譬如春游,对于学生而言是接触自然,了解人文的重要机会,也是开展德育工作好机会,但2003年我市一所高中高一学生春游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后全市中小学生的春游就不成文取消,现在仍然没有恢复。以往学生春游的激动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至于其他因噎废食的事情更多,这在有效维护了学生生命健康的同时大大制约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和实践性,使得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活泼好动的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受到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心理成长更倾向于胆小、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要提创新了。

德育工作简单化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被师生理解成为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任务,他们认为德育工作的内容不外乎就是一般问题做思想工作,严重违纪进行处分。德育资源很难整合,形成合力,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成员内部也存在矛盾,德育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枢纽,要结合学校工作制定德育计划、形成德育评价标准,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标准。这直接影响班主任工作热情和工作方向。通过调查了解,绝大多数的学校对班主任的考核包括三方面:常规管理、活动或竞赛成绩、材料上交情况;后两者是比较客观,第一项更能体现德育工作特点,但要可操作,常规管理就变成卫生检查、学生就寝情况检查、学生眼保操检查、课间跑检查等几项看得到易于比较的项目,至于学生的思想工作情况、问题学生的转化情况,一些潜移默化不断成长的隐性德育内容就无法得以体现。

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德育工作变得简单化,班级管理也变得简单化,考核什么就抓什么,只要不出事、不扣分就行。在方法上容易简单粗暴,对学生严加训斥,令行禁止,结果是最严厉的班主任往往就成为最优秀的班主任。

德育工作服务化

高中德育工作对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心理素质方面都有较高要求,最终目标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比文化课教学跟更重要,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成为社会和上级机构评价学校的最主要指标,文化课教学就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德育工作就沦为提高教学成绩的保障性工作,思想教育、心理辅导都以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为主旨。班会课很多时候就变成学习考试的动员会和对不认真学习同学的批判会。

学生成长需要是全面的,当德育工作成为文化课教学的嫁衣的时候,就失去自身的价值,工作内容的单一化和方法的机械化进一步导致德育效果低下,不被认同。成绩好的学生的问题往往被其成绩的光环遮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进一步扩大或严重。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不愿和老师沟通,不讲真话,这不仅仅是师生有代沟,德育工作本身也出了问题。

德育工作形式化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德育工作的考核有相当全面详细的标准,而实际工作中很难全部做到,即使做了的工作也未必留下相应的图片资料。考核检查由于时间紧和人手少而以资料检查为主,每学期结束时,德育处都会准备满满一箱几十本资料送到局里检查验收。验收通过,工作就得到认可,否则就要整改。这样对于各学校德育处来说主要工作就变成准备资料应对检查,有材料工作没做也算做了,没材料工作做了也算没做。网络显然为这一工作的完成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需要什么资料随手一拉,换换校名人名就大功告成。上级行政部门也大多睁一眼闭一眼,马马虎虎,皆大欢喜。

德育工作形式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实践性很强的德育工作就演变成为文字工作,德育工作者习惯纸上谈兵,不愿务实工作。最终学生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化,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德育工作边缘化

由于种种原因,普高的德育工作事情多、开展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大,与教学、教科研、后勤相比,在学校工作中地位不高,德育工作人员积极性普遍较低,自我认同感也不高,工作缺少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愿研究教育、研究时代、研究学生,做不到与时俱进,工作机械被动,按部就班,得过且过,德育效果不明显,师生认同度不高。边缘化的结果就是德育工作缺位,学生成长教育缺少灵魂,在政治方向、道德思想、心理素质方面距离要求越来越远。

4.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篇四

摘 要: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空谈化、口号化,缺乏内涵,企业文化建设短期化,急功近利,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重领导而轻员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并且缺乏个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误区;个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8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方式日益走向多元化。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企业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产品,更需要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在现代社会,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有着突出的作用,但是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误区。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职能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所谓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指的是由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和符号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也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从而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组织的绩效。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仅仅是一个意识范畴,它只包括思想、意识、感情和习惯等内容;而广义的企业文化则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两部分。

(二)企业文化的职能:在企业中,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企业中的人和他们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职能。企业文化的职能具体体现为激励职能、导向职能、凝聚职能和约束职能四个方面。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但不可否认,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一)企业文化建设空谈化、口号化,缺乏内涵: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过多地看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而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理解为仅仅用文化包装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为企业设计一些标语、口号,这些空洞的标语、口号表明上很有吸引力,而事实上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员工的认同,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这些文体活动表面上有声有色,而事实上这些活动与企业文化并无直接联系。虽然以上活动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却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人心并发挥持久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短期化,急功近利: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然而很多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将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想得过于简单,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成效。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往往在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才想到企业改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变革和创新。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企业员工的思想和企业文化氛围,是非常不现实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要通过共享、内化最终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行为习惯,只有制定科学的短期和中期目标才能实现企业文化长期的战略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企业文化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很多企业仍然信奉政治思想化的企业文化观念,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仍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来抓。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有着一致的一面,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政治导向,而企业文化则更注重企业风貌和企业行为的建设,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职工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我国企业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注意企业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领导而轻员工: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必须扎根于企业职工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错误倾向,过多重视领导的作用,而忽视企业的员工。须知领导者所倡导的文化,必须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否则难以形成群体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作用,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才能创造出被广大员工所认同所接受的群体文化,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

(五)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企业所运用。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但是,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运用到中国企业,而西方的企业文化则不能移植到中国企业中,因为企业文化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任何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若不与当地文化相适应,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本民族思想文化,只有将优秀的管理思想融入本民族文化精髓之中,选择和借鉴与本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一致或有着互补作用的内容,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六)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历程、企业构成成分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而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自身因素,而一味借鉴其他企业,造成千篇一律,使本企业的文化缺乏特色和个性,难以与企业现状相适应。很多企业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和价值取向,不能够有效激励员工,企业文化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总结

5.浅析德育误区 篇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6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需要一流的高职院校来教育培养,而一流的高职教育又需要良好的班级管理来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一些误区来探讨当前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以便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者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让班级管理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关键词:高职教育,班级管理,误区,对策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既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配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完成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管理班级则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班级管理又恰恰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如果这些班级管理观念不转变,班级管理方法不更新,那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一、班级管理的含义及其作用 17世纪捷克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论述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又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因此,对班级进行管理就成为必然且具有重要意义了。对班级进行的管理就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班级管理者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班级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教育为手段,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对班级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综合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了班级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教书育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班级管理是为学生成长成材服务的,班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管理,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而良好的班级氛围又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的,而教育教学活动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因此,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否,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同样如此。既然班级管理意义重大,那么班级管理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并正确实施班级管理。就现在的高职院校而言,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为了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圆满实现,那么就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进行再认识,以便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者能成功实施班级管理。

二、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实践过程的误区问题 误区之一:班级管理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后进生的批评教育,忽视“抓两头、带中间”的班级教育管理要旨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以前有所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生活邋遢、学习习惯懒散、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而这部分学生常常会不断地犯小错误,如上课迟到、旷课、寝室卫生差、夜不归宿等。因此,许多班级管理者往往把班级管理工作就只定位在批评教育这部分后进生上,忽视对尖子生的引导和对中间生的带动,整天疲于奔命而管理效果欠佳,恨铁不成钢,徒自感叹“高职院校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高职院校现在的学生如何才能管理好”。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集体,学生性格相迥,家境不同,经历各异,要想把这样的班级大家庭管理好,“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科学分析,整体把握,真正落实“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常言道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首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问题,建立学生档案,详细记载学生的生活、学习、性格、思想、爱好特长等情况,正确分析,对症下药。然后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学生实施分层激励。对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应引导其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其学习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再接再厉,锐意进取;激励其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写入党申请书,力争思想和行动向党组织靠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力锻炼,参加班委、学生会竞选,树立竞争意识,充分挖掘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对于后进生则应实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学生的“闪亮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聚沙成塔,逐渐改掉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缺点。适当降低标准,让学生体验成功,有成就感,同时在班级里采用灵活的激励机制,设立多种奖励措施,如进步奖、全勤奖、创意奖等,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对中等生则根据情况设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1+1”互助互帮活动,让先进带动后进,最后达到共同进步;“规范行为习惯”、实行“干部值日制”,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监督,逐步改掉自律性差的缺点。这样既有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养成,又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误区之二:班级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进行成长成材教育

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如寝室卫生搞不好、上课迟到、自习纪律差等,为了应付学校对班级的各项考核,不少班级管理者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家长制作风来管理学生,严格得近乎苛刻地要求学生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来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这种管理模式下,班级可能在院校各项考核中获得好评,迫于班级管理者的淫威,学生中规中矩,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创新的机会,缺少创新意识,失去个性,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特长”的目标背道而驰。

当然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纪律、照章办事本无可厚非,但漠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实在不是明智的科学的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规则程序办事,那是工业社会操作机器的办法,但是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人,是有着思想意识的学生。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是独立性格形成时期,依赖性强、自律性差、逆反心理大,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正确引导教育,除进行制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的教育。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建立学生自律组织,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励学生参与自律活动。夸美纽斯认为将每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一名优秀的学生为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考查同学的学习。这样不仅教师教得省力,而且学生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因此可以愉快而有效地学习。另外还要重视职业形象教育,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班级管理讲究柔性、弹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家长作风、简单粗暴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误区之三:班级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切莫陷入“高分低能”的泥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业化逐渐向信息化过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由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这就决定了劳动者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适应职业和技术环境不断更新的步伐,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班主任就应在预测学生毕业后就业相关岗位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明确本专业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传统的班级管理过分看重智育,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显然就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正如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多样化一样,市场经济社会也注重人才素质的综合化。

三、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实施对策

1、更新班级管理观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者应该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把先进的班级管理理论运用于班级管理实践,指导班级管理。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对应试教育模式下只重智的教育行为。高职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定单式”教育,那么班级管理者就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相关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活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更新班级管理方法,重视“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其管理对象思维灵活而心理素质又不太成熟,如果班级管理者不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其学生素质具体情况,一味地批评教育,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济于事。美国成功人士卡耐基说:“批评只会带来对方的反感,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一点帮助。”魏书生让犯错误的学生唱一首歌作为补偿的方式班级管理者不妨试一试。

3、着眼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即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实践,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从实践中学习。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实践,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以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任,这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建设的全局,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总之,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应充分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班级管理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办法,如何科学地富有成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是班级管理的最终出发点和归宿。

The Problems Existing

班级教育误区的负效应及对策刍议

班主任必读

来源:扬州职业高级中学 王爱萍

文前摘要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班级教育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班级教育的得法与否,对于整个班级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老师的教育甚至左右着学生人生成长的轨迹。班级教育说到底是以各种教育手段影响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希冀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心理调节 教育民主平行语言 健全人格 教育是柄双刃剑。教师教育的得法,便使学生受到得法的教育。反之,便会有违教育的初衷,得到的事与愿违的结果。教育的得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外的教育同行也是上下求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笔者以从事教育的感受和获取的教育信息,对于从事班级教育有颇多的认识、教训和经验。

一、班级教育的误区及负效应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班级教育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班级教育的得法与否,对于整个班级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老师的教育甚至左右着学生人生成长的轨迹。班级教育说到底是以各种教育手段影响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希冀其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班级教育工作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我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流行说法的影响,默认了“好学生不用教,坏学生教不好”。这种说法无疑是错误的。它既抹杀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的客观性,也弱化教育的功能性。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错误,而进入误区或形成教育的盲点。

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即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地说一顿,有一种护犊心态。更多的是往往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很迟钝,这样便筑构了班级教育的盲点,其负效应是使得部分学生产生错觉,导致心理异化,社会适应力差。而对平时学习态度和成绩较差,守纪诸方面表现也较差的学生,往往又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从教师本能上就厌恶这类学生,批评和教育的方式都有着极端性特征。这种教育往往带有压服的性质,使这一类学生逆反心理强烈,同时自卑心态加剧,同样促成心理障碍形成。

不当教育使得所谓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更深层次的是,这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不能正确评价他人和周围事物,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面对社会的能力明显不足,持续发展后劲缺乏。

而对极需帮助的学生不当的教育指导思想、手段和方式,挫伤了学生潜在的积极向上愿望。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失去自信,这些学生自主逆反心理存在极为普遍。一方面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由于不当的教育,促成部分学生的逆反心态,对他们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也构成一定的障碍。自尊的渴望,自卑的阴影,自我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形成奇特的心态。在校不能守纪,进入社会难以守法,甚至成为社会的低调成员,严重的还会成为社会潜在的消极因素。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引以正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我们不能向社会交出白卷。

二、防止班级教育误区形成对策

究竟如何进行学生教育,特别是做好班主任对学生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剖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必要的。笔者对学生作了一些问卷调查:

学生学习态度调查表(部分)

1、你喜欢学习吗?

A 喜欢 50% B有点喜欢 35% C不喜欢 1% D说不清 14%

2、你是属于哪种学习类型?

A 自觉 27% B 被动 9% C 完成任务 17% D介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 47%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最佩服谁?

A 优秀同学 37% B 信赖的老师 19% C 比尔?盖茨 30% D 韩寒 13%

4、请评价你的学习能力

A 很强 9% B 较强 20% C 一般 65% D 不是学习的料 6%

5、请分析对自己学习前景的看法 A 充满信心 15% B 有信心 44% C 信心不足 31% D 缺乏信心 10%

6、你在意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吗?

A 在意 57% B 不太在意 23% C 无所谓 20%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所调查项目和数据,学生的总体心态是正常的,符合正态分布。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常,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热爱和比较热爱校园的学习生活的,学习是带有一定的自觉性的。他们佩服佼佼者和成功者,反映出他们追求上进的进取心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可以看出同学们是充满自信的,因此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心态是健康的。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是向前看的,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看到同学们自信的可贵,自信是人生的风帆。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调节,充分发挥学生健康心态的优势和契机。

教师的不足是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和学习教育。对于两头的学生不可偏废,都应列为工作目标,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们都各有所长。关键是作为老师应如何去启发,去引导,去培养。我们提倡教育公平,教育的公平应包括受教育者享受到实质性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公平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有所充分的体现,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极可能泯灭学生的学习追求,扼杀他们存有的美好愿望。教师的教育手段、方法、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表达着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公平。

教育民主也是所有学生都应享受的权利,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不单是优秀学生。注意和做到在班级生活中一切学生的平等,有利于塑造学生平等待人素质,也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形成。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积极推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使每个人都有换位体验,形成换位思考,这种学习生活的民主,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民主意识,自强人格,唤醒后进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是非常有效的。

教育的民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既不孤芳自赏,也不妄自菲薄,面对挫折不会丧失心理健康的能力。

教育民主还体现在克服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厚此薄彼和因此而在学生中形成的负面效应—―投射逆反心理。学生投射逆反心理的形成,是由于教师错误地把工作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少数学生的典型结果。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容忍学生犯错误的行为的客观性,也要承认错误产生的必然性。列宁说:“青年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道出学生犯错误的客观性和对这种现象的承认与容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去教育,避免错误再犯。教师应对学生以民主方式进行教育,克服一言堂的专制的家长制式的教育。

作为教师需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认识自我。走近学生,关心学生,解决他的实际困难,有助消除学生的戒备心态。教师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要充分运用平行语言,达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这方面笔者成功的感受颇多。

教师要正确认识后进学生,首要的是从关心的愿望出发。关心后进学生不是简单化地批评教育所能凑效的,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把握思想脉搏,要尊重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教育他们。

班级教育不但要关心后进学生,同样也要关心优秀学生。教师要正确评估优秀学生。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评估的前提。一般说来,优秀学生自我压力较大,家庭的希望,老师的期待,同学间的竞争,强烈的自尊,脆弱的心理,使他们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隐性的不足。如何缓释他们的心理压力,这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班级教育方面应表现在班主任主动与他们谈心,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成绩,正确对待成功。使他们认识成功道路的曲折性,期望与现实的矛盾性,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让这些同学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建立起他们正确对待困难的心理意识。同时也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后进同学。后进的同学,他们只不过是处在通往成功道路的低谷,他们也有成功的希望,他们也有闪光点。要学会与后进同学友好相处,要领悟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教诲,要真诚的帮助他们。这也是新世纪人的培养目标之一——学会与人相处。这对于优秀学生的人格塑造是完全必要的。关心教育优秀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班级教育工作的一个侧重点。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熟转化中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经验对学生的态度,对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实质过程,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制约着对自我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关心每个学生,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他们充满自信。这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运作。克服简单粗暴教育方式和措施,也是走出教育误区的选择。

“尺短寸长”这是一个古老的充满辨证法地看待事物的结论,每个学生都有表现为“尺”和“寸”的方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学生对于老师的认可和赞许是十分渴望的,他们以此为荣,因而能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产生兴奋感。我们的问卷表明学生对老师表扬与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受到漠视和打击则易形成自卑感。

反思我们的失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怎样使他们振作和兴奋呢?笔者亲身体验到,鼓励关心学生,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所收到的成就。通过组织主题班会,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让每个人充满自信。自信的建立使健康的心态形成,不再自卑,克服不健康心理,整个班级精神状态为之一新。沉闷、松垮、疲沓的状态弱化了。新的班风出现了,自信使同学们产生目标和理想。

高中阶段是培养自我同一性的阶段。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但学生中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不乏存在。他们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性,造成他们没有确定的人生取向,对自我价值,人生观及职业选择等问题采取逃避态度,这就更加进一步说明班级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科学性。肤浅不当的教育必然导致无效的结果。

作为教师需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认识自我。走近学生,关心学生,解决他的实际困难,有助消除学生的戒备心态。教师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要充分运用平行语言,达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这方面笔者成功的感受颇多。

6.浅析德育误区 篇六

一、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界定

“科学(science)”是一个常用词汇,尽管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但却很难找到关于它的严格定义。每一本字典都给出了一个解释,但每一种解释都不同,这就给人们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科学”一词,英文写作science,它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本的意义为“知识”或“学问”。在古代西方,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寄居在哲学母体之内,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后来,人们为了把哲学与科学区分开来,逐渐采用science来指代科学家的工作。在中国占代.“科学”一词的意义相当于“格致之学”。据《札记·大学》所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1896年,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变法通译》一书中首次使用“科学”一词,“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大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从而使“科学”这一概念在我国广为传播。最终从科学的本质高度概括出它的定义,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

科学探究严格来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大多数的研究给出的科学探究定义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

探究教学指的又是什么呢?综观现有的探究教学研究文献,其中大多数要么只讲什么是探究或科学探究,以为探究教学便不言自明.要么干脆对这个概念避而不谈,而直接讨论某学科领域探究学习的具体模式或方法。从学习角度来说,虽然也有少数人提“探究教学”或“探究法”,但大多使用“探究学习”一词。探究学习的界定不可避免地受界定者个人观念的影响。探究学习不同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或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抽象.然后就可以概括出定义来。西南师大徐学福博士在他的博士生论文中给出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有待我们根据对探究学习的认识去创造的实践活动,即人为实在。就是一个业己存在的探究学习实践,不管实践者理论如何薄弱,或事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学习,它也总是在一定观念或想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实践者的想法与探究学习观恰巧相符罢了。”

二、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比较分析

1.范围在某种意义上科学是人类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问题等复杂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像生物学就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意义上,科学也是人类认识和解释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方法体系。观察、假设、实验,求证等,都是科学最常用到的、典型的方法,而科学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科学探究只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科学包括了科学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定义则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

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这实质上指出了科学探究包括科学领域的探究和课堂中的探究。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探究包括探究教学。

2.内容。科学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探究可以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探究。探究教学可以把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探究引入课堂。探究教学有两个维度:一是思想层面。二是操作层面。所谓思想层面,是指应首先把探究教学看作是一种观念或指导思想,如同其它任何形式的教学一样,探究教学也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整体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探究教学思想。所谓操作层面的探究教学,是指还要把探究教学看作一种操作模式或方法,反映探究教学是如何进行的.以便人们能从实践中去把握它。

3.本质科学的本质高度概括地讲.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假设、实验,求证等,其结果是构建了并且还在继续扩充这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其价值是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认知模式,转化为宏伟壮丽的科学事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科学探究从众多的定义来看,还是一个有待明确的问题。下面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两例。

(1)“科学探究是一般探究的‘子集’,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在某种信仰和假设的指导下进行的”。(2)“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

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生物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出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旨,并学会科学探究。而要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教师本身就应该会“探究”,才能更进一步探讨“探究教学”。如何培养出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师进行探究教学是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一大重任。在培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区:生物教师在教育中培养了师范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教学技能,却没能真正培养出会探究的教师,严重出现了脱节现象。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本文就其中的主要原因——没有给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关系划清界线进行分析。

一、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界定

“科学(science)”是一个常用词汇,尽管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但却很难找到关于它的严格定义。每一本字典都给出了一个解释,但每一种解释都不同,这就给人们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科学”一词,英文写作science,它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本的意义为“知识”或“学问”。在古代西方,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寄居在哲学母体之内,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后来,人们为了把哲学与科学区分开来,逐渐采用science来指代科学家的工作。在中国占代.“科学”一词的意义相当于“格致之学”。据《札记·大学》所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1896年,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变法通译》一书中首次使用“科学”一

词,“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大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从而使“科学”这一概念在我国广为传播。最终从科学的本质高度概括出它的定义,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

科学探究严格来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大多数的研究给出的科学探究定义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

探究教学指的又是什么呢?综观现有的探究教学研究文献,其中大多数要么只讲什么是探究或科学探究,以为探究教学便不言自明.要么干脆对这个概念避而不谈,而直接讨论某学科领域探究学习的具体模式或方法。从学习角度来说,虽然也有少数人提“探究教学”或“探究法”,但大多使用“探究学习”一词。探究学习的界定不可避免地受界定者个人观念的影响。探究学习不同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或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抽象.然后就可以概括出定义来。西南师大徐学福博士在他的博士生论文中给出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有待我们根据对探究学习的认识去创造的实践活动,即人为实在。就是一个业己存在的探究学习实践,不管实践者理论如何薄弱,或事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学习,它也总是在一定观念或想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实践者的想法与探究学习观恰巧相符罢了。”

二、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比较分析

1.范围在某种意义上科学是人类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问题等复杂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像生物学就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意义上,科学也是人类认识和解释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方法体系。观察、假设、实验,求证等,都是科学最常用到的、典型的方法,而科学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科学探究只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科学包括了科学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定义则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这实质上指出了科学探究包括科学领域的探究和课堂中的探究。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探究包括探究教学。

2.内容。科学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探究可以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探究。探究教学可以把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探究引入课堂。探究教学有两个维度:一是思想层面。二是操作层面。所谓思想层面,是指应首先把探究教学看作是一种观念或指导思想,如同其它任何形式的教学一样,探究教学也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整体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探究教学思想。所谓操作层面的探究教学,是指还要把探究教学看作一种操作模式或方法,反映探究教学是如何进行的.以便人们能从实践中去把握它。

3.本质科学的本质高度概括地讲.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假设、实验,求证等,其结果是构建了并且还在继续扩充这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其价值是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认知模式,转化为

宏伟壮丽的科学事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科学探究从众多的定义来看,还是一个有待明确的问题。下面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两例。

(1)“科学探究是一般探究的‘子集’,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在某种信仰和假设的指导下进行的”。(2)“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

7.学校德育管理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篇七

一、当前德育工作的误区

一是德育课程只贴在墙上。学校德育课程有“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政治”等,这些课程中,中学的政治课开展较好,因为政治课是统考科目,从学校到家庭都比较重视,这种重视,并不是重“德育”而是重分数。挂在嘴边的是“政治考了多少分”,而不是“政治课要求我们怎么关心国家,贡献社会”。 小学阶段的“思品”类课程有的只再现在课程表上,贴在墙上,担任这些学科的教师有的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精力和干劲明显不足,而有的学校的思品类课程是由“主课”老师兼任的。这些课程被冠以“副课”的名称,从开始就否定课程的重要性,有时被其他学科挤占。按课程表上课时,不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一节课完成四节课的内容,为别的学科让道。这样的思品课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吗?能起到“德育”效果吗?二是“班队会”走过场。目前课程标准规定,每周一节班队会。班队会是对学生教育的阵地,是对学生一周德育行为的总结,是对以后德育行为的激励和引航。班队会时间可自行安排。因为各个班安排的时间不同,学校德育管理部门检查起来有一定难度,而有的班主任对班队会不够重视,认为浪费时间,班队会走过场情况严重。班主任工作手册上面每周的班队会内容写得充实多彩,大做“表面文章”。 三是重大节日、纪念日轻描淡写。“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 “七一党的生日”“植树节”“学雷锋活动日”“环保纪念日”等,学生们大多不重视,或根本不知道。个别学校以安全为由,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时,只要求班主任在班里讲一讲,或者办张手抄报纪念一下,而实际的教育体验活动根本就不开展。以前的“清明节”,学校会拿出半天的时间,带领全体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共青团市委会组织“缅怀先烈,继往开来”的德育纪念活动,学生会受到教育。近几年,因交通问题、安全问题等,学校只选代表参加清明节纪念活动。德育重“点”不重“面”,这是德育工作的另一个误区。四是学校的德育监督与考核不到位。学校工作必须是布置、检查、总结相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重在弘扬先进事迹, 树立学习榜样,所以要将德育工作连贯起来,做好活动前的动员与准备。并在活动中跟进,发现典型并及时指引方向,做好总结与表彰工作。材料归档也很有必要,不但能积累过程性材料,还能对下一个德育活动,或者今后的德育工作提供经验和指导。 而目前有些学校,只限于工作布置,提出活动主题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还有些学校,布置工作之后,只要一些表格、计划、总结之类的过程材料,并不重视活动真的搞了没有,效果怎样,有哪些成绩和不足。学校考核中,只注重考核教师的师德情况,并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走出德育误区的策略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振兴祖国的重中之重。教育者要提高自身修养,多学习,常进步。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备好基础课,做好渗透工作。同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又能影响到同事。二是加强德育管理。虽然德育主要是学生的自身的体验和成长过程,但教师有引领和管理的职责,主要是要做到先铺设情境,再陈列事实,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就需要教师勤于观察, 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时,不但要管理内容,还要管理过程,重教育而轻形式。三是做好总结工作。德育活动的总结实际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的老师说,我们带着孩子们参加活动,整个过程做完,就起到了教育效果,活动就该结束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总结是对教育活动的回顾和整理,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优缺点,应该加强什么,摒弃什么。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懂得, 这次活动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提升,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三、结束语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教育者必须认清形势,放眼未来,研究德育工作方法,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德育管理,做好总结工作。目前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受高考的影响,有的教师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做是不对的。 必须认清形势,放眼未来,发现目前德育工作的问题以及改正的办法,认识到这些“误区”,在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走出这个“误区”,让学校的德育工作再谱新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既是领路人,又是参与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做好榜样,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08).

[2]胡家曙.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及出路[J].教书育人,2013(09).

8.农村养猪误区浅析 篇八

关键词:农村;养猪;误区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36-01

“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了灯油盐巴钱”,这是思南县农村传统养殖业的真实写照。市场经济时代的养殖业需要生产优质、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笔者就农村养猪存在的误区分析如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1 圈舍不规范,卫生条件差

当前思南县农村修建的圈舍五花八门,有的过于简陋不利于猪的生长和疫病防治,有的过于精细增加了成本,有的太靠近公路、村寨容易带来疫病。猪舍内粪便满地,光线不足,阴暗潮湿,冬冷夏热,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容易传播疾病,增加防治成本,甚至影响生产,导致死亡,造成损失。

对策:圈舍应选择坐北朝南,地势平坦干燥,按1.5㎡/头建造,要求冬暖夏凉,通风向阳,与沼气配套,圈舍地面不能过分光滑,应略微粗糙,并稍呈斜坡,便于排水,安装适用的配套设施。

2 盲目引猪上圈,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农村由于受资金、技术、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养殖户无法进行一体化饲养,需要时只有从周边集市或流动商贩或附近猪场引猪,无法保证引进猪的质量。科学养猪,品种是关键,目前农村养殖户半数以上养的是土杂猪,甚至用同窝猪繁殖或亲子间繁殖,这些猪品质差、生长速度慢、耗料多、瘦肉率低、经济效益低。

对策:根据市场及人们生活需要,到持有资质的种猪场购买外二元或外三元杂交猪,其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增重快,育肥周期短,见效快。

3 重治轻防,不注重驱虫防病

养殖户防疫、驱虫、消毒意识淡薄、免疫程序不科学等,忽视“防重于治”,在养殖过程中存有侥幸心理,待猪生病后再治,不但多花钱,还易造成疫病传播或流行,降低了养猪效益。

对策: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疫、驱虫、消毒、管理制度,确保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4 饲养方法不科学,管理不善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充分说明了管理才出效益,养猪业也不例外。农村大多数养猪户不讲究饲喂方法,家里有啥喂啥,有时买点配合饲料,也是和其他饲料掺和着饲喂,该生喂的不生喂,该熟喂的不熟喂,一贯采用“清汤灌大肚”的传统饲喂方法,不按科学方法饲喂,造成营养成分流失或供应不足,猪生长发育缓慢,饲养周期长,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

对策:养猪要做到“三心、五定、三净”,即养猪要有信心、耐心、细心,要定期防疫驱虫、定圈饲养、定人管理、定饲养方法、定时饲喂,做到青饲料新鲜干净、料槽干净、圈里圈外干净。

5 大小猪同圈,养大肥猪

大小猪同圈饲养常出现大欺小、强欺弱、相互撕咬,不利于小猪和弱猪的饲养,更不利于防疫和合理给料,应按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用途分开饲养,有效防止以大欺小、相互撕咬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便于资金回收与周转,还便于清扫和消毒圈舍,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人们在长期的传统饲养过程中,形成了养大肥猪的习俗,对猪的生长缺乏科学了解,出栏随意性大,忽视了适时出栏的最佳时间,急需用钱时就卖,不急用钱有饲料时就舍不得出栏,最后养成了大肥猪,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

对策:按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用途分开饲养,了解猪的生长规律,体重在90~100 kg时出售最划算,最经济。

6 对市场规律不了解,对市场变化不能准确预测

在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网络不通、信息闭塞,养猪户往往不了解市场规律,不能准确预测后期猪市场行情变化,一看到养猪效益较好,就盲目购猪补栏,一旦后期猪价大幅回落,就造成经济损失。

对策:生猪养殖的市场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性,养殖户应随时注意市场变化规律,正确选择补栏和出栏时间,尽可能做到低价期补栏,高价期出栏,以提高养殖效益。

7 不进行成本核算

农村养猪饲料是自己生产的,劳动力是免费的,只知道出栏时收入了多少钱,没有进行人工、饲料等成本核算,养殖效益低下。

9.“德育回归生活”浅析 篇九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社会是德育的资源。“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基本理念,它是在改变传统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基础上产生起来,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德育如何回归生活世界,如何推进德育生活化,我做了一些尝试:

1、立足现实,力求实效。

生活是可感知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都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也要讲一个“实“字。我们应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可行的目标。例如:我会针对班级每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参与讨论与评价,明辨是非,使学生们从心底里认识到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从而导行,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从小做起,抓紧落实。

“养成教育虽不是学校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关鸿羽语)。教育往往是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开始的,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形成的。学校德育也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抓起,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工作,而且要持之以恒,良好的品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样才能终生受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时时刻刻提醒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说: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勤俭节约,不浪费饭菜,不乱花零用钱;文明礼貌,主动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学生们的优良品德在习惯中逐渐养成了。

3、树立榜样,意义无穷。

从名人的回忆录中,在凡人的闲谈中,凡涉及其老师的,大多印象最深的便是老师的人品。读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深深地感觉到:老师那正直的人品,那对职业的忠诚,对弱者的同情与对学生的爱心,正是学生终生难舍的珍宝。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青少年而言,他们仍处于“偶像崇拜”期,故对教师的所作所为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职业,是一个触及学生心灵的职业,师德规范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八个大字,意味着必须时时关注自己的角色行为,处处考虑自己是否有“老师的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想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条警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开展活动,增强活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也应该要丰富多彩。学校应多给学生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做一些市场调查、献爱心捐款捐物等一些公益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请一些社会人士和家长来做指导,与家长多多沟通和交流,更好地进行学校德育工作。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实践活动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班级组织的“今天我当家“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在“走近家乡节日”中突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我是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等,这就是生活中的德育,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德育,这就是感动人心的的德育。

上一篇:我的童年趣事四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英语作文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