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写作(11篇)
1.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一
试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新时代。这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只要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活跃着一个个业绩非凡的风流人物的身影。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神圣使命。
到生活中去发现典型
人物典型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去,体察群众的情感,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发现时代需要、群众欢迎的典型。有些典型虽然是由领导机关提供的,但说到底也是从下面实际工作中反映上来的。因而,记者不能两眼只盯着上级要典型,更应当深入实际,调查采访,主动地到生活中发现典型。事实上,有很多典型都是记者在深入生活时无意中发现的。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好书记――焦裕禄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当时,穆青、冯健、周原本来想从郑州去豫北林县,采访那里的人民在太行山腰开凿红旗渠的伟大壮举,在周原汇报豫东重灾区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后,他们决定改去兰考。他们认为,当时共和国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尚来恢复,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还面临着严重困难,很需要报道一些奋战自然灾害、恢复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典型,激励全国人民。倘若这三位老记者没有深入生活,没有调查研究,焦裕禄这个典型可能就被埋没了。
对典型的采访要进行全面挖掘
选择典型时,必须克服采访中的片面性。典型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的,采访时就应把他放在这个环境里去观察。既要采访典型本人及其领导,又要采访典型周围的人;既要了解活动的主体,又不能忽视活动的环境。挖掘对立的两方面的情况。这是就典型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言的。有些报道为什么带有片面性?发表以后为什么引起不良的反应?从采访方法上查找原因,常常是由于没有注意挖掘对立的两方面的情况造成的。这应该引起记者的高度注意。挖掘典型人物的矛盾。任何人都具有“矛盾”的因素,有正确也会有错误,有优点也有会缺点,有成绩也会有不足。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必须努力挖掘典型人物的“矛盾”,绝不可只片面地追求某一个侧面。有的记者对他要表扬的对象,只愿收集肯定的意见和事实;对于他要批评的对象,只愿收集否定的意见和事实。他们唯恐与自己本来意图对立的意见和事实从而完全否定了自己的采访计划,使已经花费的劳动付诸东流。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采访中遇到“矛盾”,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记者深入挖掘的杠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先进人物身上,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我们在宣传典型人物时,首先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人看待,注意挖掘其自身的矛盾,才能立体地表现他们,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受众感到可亲可信。有的记者采访常常被片面性缠绕,有时是自觉不自觉地钻进了这个“圈套”。有了对立,有了矛盾,有不同的意见是好事,它可以使记者更冷静一些,更能发现真实情况,也能更全面一些。
对典型要注意进行多侧面报道
采访时通过挖掘事物的对立,可以了解到存在典型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在一篇报道中为了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在写作时也应该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典型人物的情况。长期以来新闻媒体上的报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扬性的报道,这类报道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似乎就是说好话,对被报道单位或个人的缺点、问题一句话也不说;另一类报道是批评报道,这类报道的任务和内容似乎就是说坏话,对被报道单位和个人的优点和成绩一句话也不说。这样的报道带来的问题很多。多侧面报道就不是只就我们记者需要的或提出的面来写,而是尽量全面地反映被报道的单位或个人各方面的情况。有人担心写出先进人物的缺点来会影响报道效果,这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样报道的典型更客观全面,真实可信。
社会需要来自不同层次的典型
让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典型人物报道所追求的境界。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还应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多层次报道”,就是既要报道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先进典型,也要报道具有现代意识的普通人的典型。以具有现代意识的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新时期越来越受记者的关注和受众的喜爱。如:90年代普通劳动者的榜样徐虎、真情为他人的售票员李素丽等等。他们身上体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如下的基本特征:1.有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2.有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3.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4.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时空观念。由于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因而对他们的报道最能打动人。
从受众心理学角度说,人们总是对那些与自己的地位相仿,经历相似或者职业相同、地理接近的同类更加关注,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即因这种心理因素而生。只有取得受众关注,新闻信息才是有效信息,才能取得社会效果。因此,从普通人之中发现典刑,显然是一种正确的、明智的传播决策。
新闻宣传不可能只用一种模式引导,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方向下,认真研究典型宣传的层次性,这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多层次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是一致的。既要有孔繁森、吴天祥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也应该有能为普通人日常生活提供积极参照作用的典型,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编辑/丹桔)
2.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二
在应对各色各样的突发事件时,报道和挖掘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也成了很多新闻团队经常使用的手法。这里所说的“典型人物”,首先他们不是事件的旁观者,不是分析家、专家、研究者,而是当事人,是事件的真正参与者,他们要么促成了事件的发生,要么受到事件的直接影响;其次,他们的所作所为或者他们的言语中,必须有一些令人感兴趣,又与事件紧密相连的信息。这两个要素同时具备,才能为这个“典型人物”的深入、生动挖掘做好足够的准备,甚至也会影响到日后突发事件报道本身的走向。
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地方电视台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在形态、样式,以及立意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地方电视台虽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有着反应迅速的优势,但却经常因为对于这种变化在认识和把握能力上有限,导致后续在典型人物挖掘上的乏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名地方电视台从事一线新闻报道近十年的记者,不得不对此有所反思。
1 全媒体时代,让人回归为“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七情六欲和多面性,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恰恰是这些“角色”构建成了立体的人。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媒体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始终摆脱不了“高、大、全”的状态:英雄永远是高大的,英雄的思想和行为永远是正确的,英雄的心里始终装的是祖国和人民,甚至为了凸显典型人物的高大形象,不惜违背常识,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而这种“遗风”也一直影响着随后几十年,中国媒体对于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跟当时媒体业不发达,以及信息传播不通畅、不丰富有关,人们只能接受单一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而在当时媒体的眼中,受众就像是一个“靶子”,只要子弹上膛,受众就会应声而倒。
当然,这种“靶子理论”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几乎很难实现。即便这个媒体再权威,再有公信力,如果发布的信息缺乏客观求证、理性判断,同样会遭到受众的质疑。因为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有网络、微博、微信更加迅速、实时而又多面性的新兴媒体,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轻而易举,渠道也更加地多样化。当对于同一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被人轻易获得时,人们就开始利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对新闻事件进行个体化的重构。因此,对于突发事件中的典型人物而言,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初,“典型人物”就被置身于公众的视野之中,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前世今生”都被各种渠道挖掘捕捉,人的多面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暴露无遗。此时,如果有媒体还是以“高、大、全”的方式塑造典型,而不将“典型人物”回归到“人”,观众就会拿此与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出入巨大,那么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就会遭到质疑,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在受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2 诸多因素导致地方媒体难作为
面对突发事件,地方电视台可以说虽然占尽天时、地利的优势,但在新闻报道的呈现上,总是显得力不从心。这固然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策划能力有限等一系列的主观原因,也有来自地方宣传主管部门的客观因素。
地方宣传主管部门大多因为考虑到本级政府的公众形象,容易忽视新闻规律,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方媒体报道呈现“台风眼”效应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水区,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方媒体面对此类突发事件时,常常会出现一种报道上的怪现象,那就是越接近事件发生地的媒体,越集体失声,受众只能通过外地媒体来满足信息需求,就像气象学上的“台风眼”,越接近事件中心的媒体越是平静。地方媒体却丢失了突发事件中最具价值的新闻源和话语主动权,反而给外地媒体(尤其是在该地区设立记者站的媒体)极大的施展空间。
其二,“高大全”思维让典型人物“失真”
最为常见的一类突发事件就是见义勇为。对于此类突发事件,地方宣传主管部门大多会尽力组织当地媒体进行报道。但由于深受“高大全”思想的影响,往往是弄巧成拙,导致典型人物的失真。见义勇为是值得肯定的一种高尚品质,但是现在的新闻报道,往往把这种品质描写成英雄人物与生俱来的品质,对英雄的缺点主动忽视,对英雄的优点无限放大,导致报道中的英雄人物失真。
3 新兴媒体冲击,提防炒作
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微信等个人信息交互平台的崛起,是颠覆性的,传统媒体不再是新闻信息的唯一发布者。这也根本性地改变着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方式,记者所得到的新闻线索,不再是第一手的,更多时候,是记者追着网络上的信息源在跑,在跟普通网民获得信息的时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去核实采访。一边是信息源直接面对受众,一边是记者掌握线索之后的调查采访,然后写成新闻稿,或拍成新闻片。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在信息传播如此快捷而又多元化的今天,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疲态尽显、被动不堪。但由于媒体的公信力以及专业记者调查采访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网络信息源庞杂,甚至不确切的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传统媒体的确做到了还原事件本来面目、正视听的作用。
即便如此,网络依然是传统媒体不可忽视的重要新闻线索来源之一,不少地方报社、电视台还设专人,从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中搜寻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以免遗漏掉了一些实时发生的重要新闻。正是因为网络渠道的重要性,传统媒体在使用网络信息源时,很容易被一些“炒作高手”所利用。比如,2013年4月,一张名为标题为“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照片,通过微博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随即这篇被无数网友点赞的报道被多家媒体引用,这名被网友称为“深圳最美女孩”甚至还上了央视。不过几天后,央视播出了标题为《“最美女孩”给残疾老人喂饭原是摆拍》的新闻,将记者对该新闻事件的核实过程一一呈现,以示更正。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信息爆炸时代,选择就是一种观点,传统媒体根据受众的喜好来选材,也要提防网络炒作高手的操纵,多加甄别。
3.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三
【关键词】典型人物 典型报道 《感动中国》
典型报道,也称经验消息,是指针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所做的新闻报道。我国典型人物报道起源于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70多个年头。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媒介工具的演变,典型人物报道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新闻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并利用新的媒介环境,力求将典型人物报道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一、我国早期的典型人物报道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我国不同的社会时期都曾产生一批典型先进人物,如:王进喜、张海迪等等。人们对这些先进人物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媒体报道获知的。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先进典型宣传报道”的关注率普遍较低,并且信任度也低。分析其原因发现,长期以来,一些媒体工作者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主观倾向, 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由主观意识产生的报道使得典型人物不再“典型”,有了刻意拔高、虚假的成分,有些甚至被扭曲了形象,也使公众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内容产生怀疑心理并逐渐产生审美疲劳。总结起来,笔者归纳为以下两点:
1、刻意拔高, 典型人物缺乏真实可信度
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在于人物的真实性。由于以前特殊的历史环境,许多典型报道并不是以真实客观为基础,而是以宣传为本,任意想象,借题发挥。有的媒体在典型人物宣传中, 为达到某种轰动效应,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 刻意渲染,反而使典型人物失去了真实性和感染力,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典型人物报道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个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事迹,用他不平凡的精神来感动大众,让这种不平凡的精神鼓舞大众,而有的新闻工作者,弃新闻真实性而不顾,这样伤害的不仅仅是受报道的典型人物,也是对新闻事业公信力的一种伤害。
2、人物被“神化”,缺少亲和力
在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形成了一个模式化写作套路。例如,要报道一个领导的先进事迹,最常见的报道内容往往是这位领导几天不回家,坚持工作,废寝忘食,有病不医。这类报道一般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很常见。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位村长在地震后坚持在现场抢救被废墟掩埋的群众,并坚持了整整三天,而他的亲人却在地震中丧生。这位村长的事迹是让人感动的,但是有位记者为了增加报道的力度,增强“新闻性”,肆意编造说,该村长为了抢救同村的村民,来不及回家看看,他的父母、孩子均在地震中丧生。结果报道出来后不久就遭到了投诉,原来该村长根本就没有孩子。大众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身上究竟有哪些闪烁的光芒值得去学习,去尊敬。而不是过分地渲染、“神化”典型人物,这样会让人敬而远之,难以给人亲切感。①
二、《感动中国》在典型报道上的创新
如何才能克服在典型人物宣传中的“高、大、全”问题,脱离典型人物报道的模式化、公式化,增强典型人物的信任度,增强公众的关注度?经过对2003-2011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评选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典型人物报道与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相比较,呈现出一些明显变化,笔者认为这个节目有以下几个创新点值得借鉴与学习。
1、典型平民化
《感动中国》栏目自播出后,人们发现,典型人物的形象选取由以往的“高大全”开始趋向“草根化”、“平民化”。大众的质疑和淡漠,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典型报道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感动中国》采取“亲民”的策略,正是对以往典型报道误区的规避。
以前的典型人物报道经验告诉我们,“高大全”“完美神化”并不能打动大众,只有那些平凡的人经历过的不平凡的事,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和意志,才能引起大众产生心灵共鸣。以“感动”为节目核心,《感动中国》节目的风格定位及其制作环节都体现出了情感的力量,从候选人的网上故事发布,到现场的挥泪颁奖,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心灵的冲击。分析2003年到2011年度《感动中国》的获选人名单,我们很容易发现,《感动中国》的获奖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一类是党政企业、学者专家、文体明星等;一类是普通民众,草根阶层。据调查显示,九年来《感动中国》评出的人物,其中有半数都是普通老百姓,2010年的数百名正式候选人有70%的普通百姓。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2、典型人物报道逐渐转向公众和集体模式
当今典型人物的塑造淡化了政策宣传的痕迹,逐步过渡到以受众心理认同的。人物的选取和呈现方式更为真实,模式更为接近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触及的“现实形象”原貌。②《感动中国》中的每个人物的推选,都是通过对观众、读者和网友的投票进行统计,在全国范围征集候选人。显然这种典型人物产生的过程,都是大众参与的,而不是由媒体刻意挑选的。这些典型人物注入了大众集体认同的元素。
从这些获得年度感动中国的当选人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付出心血,为孩子带来光明的萨布利亚·坦贝肯,也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护滇池,不惜牺牲全家的利益,更不惜付出骨碎身残的代价的农民张正祥。既有花了15年,终于研制出高性能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的黄伯云,也有马班邮路,在一个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铁汉王顺友。这些人物有的曾经被媒体报道宣传过,有的从未走进过大众的视野,可是他们能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让观众感觉到典型人物就在自己身边。
三、典型报道的未来发展
从以上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分析来看,洪战辉、张荣锁、刘姝威、陈小川等人,他们以普通人身份频繁在媒体曝光、引起受众广泛的关注与热论。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典型报道的传播模式,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普通人的出现,标志着典型人物报道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新的发展时期,笔者认为,典型报道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报道的主角以草根阶层为主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将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角。他们是茫茫人海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有的可能是大学生,如李灵;有的是普通的小市民,某个背着妹妹上学的邻家大哥,如徐占辉;有的可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的淳朴农民兄弟,如唐山13义士。他们和每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忙碌、拼搏的日子。他们即使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能也不会注意到他们,然而他们身上所散发的光芒,那种不平凡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为之震撼。他们没有华丽的容颜、没有居傲的身世,而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带来的感动更让人铭心刻骨。
2、网民推选典型成主流
现在越来越多的被受众所熟悉的典型人物最早是出现在网络上的,是由网民发现并推选出来的,如200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文花枝。2005年8月28日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中,为了让游客先得到救治而延误了宝贵救治时间的文花枝,这个才23岁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失去了自己的一条左腿。这条新闻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引起全国公众及海外华人强烈反响,众多网友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话语,当天网络评论就达到近千条。此后,新华网、中青网、中华网等60 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一个平凡的女导游就这样走进了万千人的视野。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自主性、广泛性,网民通过网络,可以自主选择心目中的典型,可以在网络这个自由的平台上发出大众的声音。因此发源于网络中的典型人物可能更代表民意。通过网络良好的互动,一种自然形成的主流舆论影响力产生了。
参考文献
①孙艳,《典型人物报道“三要三忌”》[J].《青年记者》,2006(20)
②葛倩,《探析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7
③韦建松,《浅谈先进典型宣传报道如何走出遭遇冷落的困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7年10月
④昌慧东,《挖掘平民典型的时代价值》[J].《传媒观察》,2007(4)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4.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四
2.一名领导十年谈心3268次,精确是精确了,但这样的数字谁相信?必须承认,统计数字,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最有论证力;对于工作成效来说,最有说服力;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最有雄辩力。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数字在各级党政机关汇报工作、总结经验中充当了“报账”的主角。
3.——谈到主题活动的成效,少不了开了××次会议,发了××个文件,出了××期简报,编了××本文集,直至在上级机关刊物上了××篇稿子„„
4.——谈到“服务群众”的成绩,必定是××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寨,在村里住了××天,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户,帮助解决问题××项,撰写调研报告××份云云。
5.一要把群众工作“入脑”,“学”好群众之术。二要把群众工作“入口”,“说”好群众之言。三要把群众工作“入行”,“做”好群众之事。
6.要大力宣传党内生活准则、党的组织原则及党规党法,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对民主生活会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杜绝把民主生活会开成家常会、吹捧会、总结会或斗争会等,努力克服避重就轻、泛泛而谈、以功充过、脱离主题、虎头蛇尾、哗众取宠、推诿扯皮、人云亦云、打击报复,真正确保不装样子,不绕圈子,不放空炮,不唱赞歌。
7.真正开展有质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是克服一个“怕”字,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的顾虑。
8.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中纪委发起“清卡行动”„„对这些“正衣冠”的有力举措,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中坚决执行,更需要把这些精神内化为自觉,把外在的约束变为自律。
9.“五浮”——干部个人思考问题“浮浅”,行为方式“浮躁”,工作方式“浮漂”,工作作风“浮滑”,工作总结“浮夸”。不可否认,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是,现实中却不免存在着一些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的“思想病灶”,恰恰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个别问题,却影响着我们党的形象,甚至动摇着我们党的根基,使我们党失去人民的信任,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要彻底扫除“四风”,根治“作风病”,我们既不能“快刀斩乱麻”,也不能“雨过地皮湿”,“劲吹一阵风”,而应长期坚持,从干部“五浮”问题抓起,从源头上“扭转”干部作风问题。11.党的政策要“熟”。群众情况要“明”。开展工作要“细”。自我约束要“严”。12.浙江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推行“走动式工作法”,组织干部分批分片走进社区,将办公点“搬”到小区主干道、小区庭院、居民家门口,采取走、看、听、问、记、办、回“七字工作法”,面对面了解居民诉求,现场解决问题。
5.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篇五
—浅析《羊脂球》中的羊脂球
范聪
中文11201
摘要: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对普法战争背景下十个人的旅途故事,以羊脂球为主人公,运用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寡廉鲜耻、不顾民族利益的丑恶嘴脸,高度囊括了在民族利益危机面前各个阶层的表现,有强烈的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马车这个小环境中真实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也真实的再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羊脂球;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对比;细节描写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把一个马车上的乘客:一个“下贱”的妓女羊脂球和一群“高洁”的同车人对照起来,在对比与细节中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妓女形象。
一、典型人物羊脂球
莫泊桑是在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及与马车上的其他人的对比中刻画出羊脂球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首先在真实而生动的的细节中塑造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羊脂球的性格特征能展示得那样鲜明而深刻与成功的细节描写紧密关联,当饥饿严重侵袭逃难马车上的人时,只有被他们冷落轻视的羊脂球带着丰富的食物。小说用笔不多却较为细腻地勾画了羊脂球请难友们进餐的细节。如,她“用一道谦卑而甜美的声音”,邀请两个圣女“分尝”她的“便餐”;又如,她对饿极了而拉不开脸的两对“高贵”夫妇,感到“进退两难”而“脸上发红”,终于鼓足勇气用“吞吞吐吐”的语调和句式探问:“是不是敢于向„„献出„„”这些简洁而细致的细节描绘,鲜明地揭示了社会地位低下的羊脂球,有着善良慷慨的美德和特有的表现形式。接着,在同胞相聚中,小说又从言语、神情、动作诸方而,以简略鲜明的细节,突出了羊脂球与众不同之处。如她用“热烈语言”表现的对入侵者的“天然怒气”和“真正的愤慨”,以及扑到敌人脖子上用手死扼的行动勾勒,初步点示了她的爱国热情。之后,在敌人为非作歹的旅馆里,她坚决拒绝自称“爱国”的“民主朋友”的性欲要求,理由是她“决不肯在敌人近边受人爱抚”。这个细节,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妓女的爱国廉耻心”。羊脂球身分卑贱却心胸高洁的水质特点,至此已相当分明。这一点,在其后她对待敌军官卑劣要求的态度上,又通过细节勾画,展示得更其充分。羊脂球被敌军官传去单独会见回来,“脸上绊红,喘得连话都说不出”,气极而怒骂。之后,敌军官在扣压马车的强大压力下,再次紧逼,羊脂球“盛怒而呼吸迫促”,以至“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随即又喷发出痛快淋漓的怒骂。只是在这时,她才向同胞们,也在读者面前揭露了敌军官无耻的兽性要求。两次回敬敌军官的气极怒盛的神态勾画,顿时会聚生辉,把羊脂球发光透亮的主导性格显示得分外鲜明!其次,是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性格刻画,运用对比强烈的艺术细节手法,突出羊脂球的典型性格。《羊脂球》对加来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点的刻划,就是这样。这个“漂亮的贵妇人”,素来是出身名门的法国军官的“安慰品”。小说通过紧相联系呼应的几个特征鲜明的艺术细节,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这位地位高贵的贵妇人的特征。其一,在大家都知道敌军官对羊脂球的欲望之后,一次,女人们偶然与敌人军官迎面相遇,大家深感屈辱。小说却荡开一笔,勾勒了卡雷·拉玛东夫人特有的内心活动,她认识很多军官并且极为识货,此刻,她“觉得这一个简直不坏”,甚至竟“可惜他不是法国人”。这个极其微妙含蓄的细节,对于性格刻画,无疑是极其生动、准确、有力的笔墨。其二,当鸟夫人以下流的描绘来恐吓旅伴们,说敌军官可以“仗着蛮劲来抓我们”之时,其余的妇人们都“打了个寒嚓”。其时,小说却另有一笔:“漂亮的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发光了。她的脸色有点苍白,如同觉得自己已经被军官用蛮劲抓住了”。一个漂亮太太,一个被军官玩弄,也玩弄军官的老手,迅即引起了被“军官”用“蛮劲”“抓住”的神往,眼睛也顿时发光,写得何等传神!“苍白”又何为呢?也许是对敌人畏惧心理的一种自然反应吧?然而,被男人,被“简直不坏”的军官制服,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到底是要发光的。寥寥数言,一个细节,写活了神情,透视了灵魂。其三,那群自私卑鄙的贵人们,议定了把羊脂球推向敌军官怀抱的计谋之后,小说又似忙里偷闲,摔出一笔,写了一个细节:“和蔼的迎来卡雷·拉玛东夫人仿佛甚至于想起自己若是处于羊脂球的地位,那么她拒绝这个军官可以不及拒绝旁的一个人厉害”。这个惯于在军官面前扭泥作态,卖弄风骚 的“和蔼”夫人,其丑恶不堪的心灵,被这绝妙的笔墨,披露得多么清晰!其四,羊脂球被推入陷井之后,“高贵”的人们开怀庆贺,当晚,鸟夫人却向她丈夫透露了她的一个发现:“卡雷·拉玛东夫人那个娇小的坏东西在整个晚上一直假笑”,她进而解释说:“娘们到了心爱着军人时候,不管那是法国人或者普鲁士人,在他们看来全是一样的”。这个最后出现的从旁观察的细节,把贵妇人的画皮撕得精光。而几个不同关节上的有关细节,至此构成一个完整触目的整体, 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她的自私虚伪与羊脂球的真诚爱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细节与对比中真实生动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
二、“以小见大”的典型环境
小说选择普法战争时期的一个侧面,通过十个旅客在途中的活动,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的形势,从而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作品一开始就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了轮廓式的勾画。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开始后,由于法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法军节节败退,整个卢昂区陷入一片混乱。街道阴森恐怖,无数双眼睛正从窗内窥伺着普鲁士军开入市区。他们扣门入户,分派居民供养士兵;敲诈勒索,枪杀人民,无恶不作。然而法国人民并未屈服,采用各种方式同侵略者作斗争。奸商大发国难财,有钱人为避免自己的财产转到别人手里而绞尽脑汁。就在这种战争的混乱时期,羊脂球一行人,各怀自己的目的,离开这个敌占区,准备前往法军驻防区,《羊脂球》的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辆马车上,这辆拥挤的马车装载着法国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葡萄酒批发商夫妇是名副其实的奸商,鸟先生诡计多端,善于投机,他把劣质酒以低价卖给乡下来的零售商,大发国难财。卡雷·拉玛东夫妇是棉纺业大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卡雷·拉玛东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还在政府部门身兼要职,是省议会议员。他们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国难当头,竟然没有丝毫为国效力的念头,即使是在出逃的马车上还在大谈特谈 “息价„溢价„期限”。他们时刻在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国家的安危视若无睹。科尔尼代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事实上他只是个把祖辈的遗产挥霍殆尽的浪荡子。从他开始对羊脂球的戏弄,到后来他高唱《马赛曲》对同车旅伴的捉弄,无不显示出所谓的民主主义者的虚伪面目。两位修女作为神圣的传道者,在马车上前后两幕场景中,对周围的事情始终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使读者体会到她们的冷酷无情与宗教的虚伪。唯有以羊脂球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他们虽然迫于生计而在身心上遭受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仍然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面对敌人的入侵不卑不亢,奋起还击。作者把这么多的人物巧妙地安排在一辆小小的马车上,有资产者、贵族、商人、民主主义者、传教士以及妓女,几乎涵盖了当时法国社会上所有的阶层。这个小小的舞台就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普法战争中的政治态度。马车虽小却以几乎可以让我们洞见普法战争下整个法国社会的面貌。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认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关系为辩证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关系。莫泊桑的《羊脂球》对羊脂球这一人物的塑造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若没有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政府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种大环境以及马车十人行这个小环境,就更不会有这个羊脂球这一个性鲜明的爱国妓女形象,另一方面这种大小环境正因羊脂球这一典型形象更真实深刻的显现在我们面前。在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节节败退的大环境中,马车中的十人的表现也就是法国各个阶级人在这种大背景下的缩影,小马车其实就是另一个法国社会,羊脂球就是这社会中最有个性的、最典型的一个形象。羊脂球作为一个妓女,社会地位在当时是极其低下的,她在肉体上,精神上都遭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为了生活,她又不得不走这条路。她的个性特点是在她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可她是真诚的、慷慨的、无私的和爱国的,和马车中其他所谓“高贵的和纯洁的”人相比,她才是真正的高贵和纯洁,而从她身上也折射出了在当时下层人民的抗争与无奈。社会造就了她的性格,由对她形象的塑造所展开的各种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又使我们又看到了整个社会。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更加鲜活生动,典型环境在典型人物外更加真实深刻。
莫泊桑的《羊脂球》在普法战争的大背景下,通过对马车中的十人逃难旅途故事的叙述,运用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参考文献
[1] 莫泊桑,《莫泊桑文集》;王志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5,1~29页 [2] 殷光熹,《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思想战线,1979年02期
[3] 李海燕,《“以小见大”的杰作—浅谈莫泊桑《羊脂球》的创作手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6.典型人物2017 篇六
——记XXX
这是2017年中秋佳节的第二天,大多数人正在度过难得的中秋节、国庆节双节八天长假。秋风刮着院子里为庆祝国庆节刚换的新国旗啪啪作响,天气预报报道未来几天有雨。可以预见往后几天新闻报道会说雨水天气将对旅途人们返程造成不便。一场秋雨一场寒,雨虽然没下但风已到来,北方山上的秋天昼夜温差尤其大,后半夜晚已经很冷了。位于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的XXX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现场却是一片火热的景象。因为要赶在下雨前把已经开挖的地管回填,以及为10月12号进场的大型履带吊车提供场地,工人们已经在双节假期连续加班了近一周时间了。在焊接管道的火花声及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时常会夹杂着一道嘶哑的声音,那是XXX同志的声音。作为项目第一责任人,肩负着整个项目的安全、进度、质量任务,他一直在现场负责指挥调度。这已经不知道是他放弃的第多少个节假日了。
一、诚以立信,业以信兴
XXX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于2012年6月30日奠基开工,太原重工煤化工分公司于2012年7月3日组建项目部并进驻现场开展工作。XXX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是XX集团“十二五”转型发展重点项目,也是山西省重点示范工程,属于国家鼓励的新型现代煤化工项目。项目概算投资38亿元,占地1020亩,建设周期36个月。该项目也是太XXXX公司总承包的又一个大型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是XXX公司实现从设备制造到工程成套战略转变的关键步骤。
在2014至2016年期间,市场持续低迷,导致项目资金紧张,建设处于半停工状态。XX集团在建项目目前有20万吨/年乙二醇、40万吨/年PVC、沁县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三个大项目,资金缺口乙二醇65000万元,PVC30000万元,液化天然气7000万元,说服XX领导投资乙二醇项目是重中之重,通过对乙二醇市场、生产成品的分析以及组织策划领导相互交流拜访,成功说服XX集团重点投资乙二醇项目;中国是全球乙二醇保持稳定增长的源动力,全球一半的乙二醇(中国约90%的乙二醇)都用于中国的聚酯生产。在中国,85%的聚酯用于化纤行业生产涤纶纤维,涤纶作为化纤中最重要的产品,与中国GDP基本同比增长,涤纶行业增长稳定,相应拉动中国乙二醇需求保持在6%的增速,同时还是防冻液的主要原料。
2016年中国乙二醇进口757.18万吨,市场缺口较大,按照当前乙二醇生产能力及新增产能计算,预计中国乙二醇供需缺口仍将继续加大。乙二醇市场波动较大,低谷6300元/吨,高峰10000元/吨,以乙二醇项目7500元/吨计算,实际生产成本为3200元/吨(含生产成本、财务成本、设备折旧等),每年利润约8亿元,用的又是自己的煤、自己的电,与其他乙二醇项目相比很有竞争力,成功给XXX集团领导树立信心。
二、敢于承担、勇于创新
每个时代,都有勇立潮头、敢于中流击水的创业先锋。每个行业,都有甘于平淡、坚守岗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XXX同志就是那个勇立潮头、敢于中流击水的创业先锋。在项目实施期间,根据集团公司、XXXX及分公司各项规章制度,XXX同志作为项目经理主持完成了项目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招标管理制度建设、项目采购技术文件签订执行管理制度建设、项目采购合同签订执行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制度建设、设计联络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对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铸就了一个有担当、能担当的项目管理团队,培养了一批适合现代项目建设体制的管理人才。
XXX项目工艺路线长,工艺复杂,核心工艺采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和上海浦景草酸酯加氢合成乙二醇技术,整个项目工艺设备种类众多,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工段多,土建施工和安装施工工程量大、难点多。在XXX乙二醇项目执行项目建设管理任务过程中,涉及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土建、电信、暖通等众多专业技术领域,技术广度大深度深,客观上要求项目部技术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当前项目成员以刚入职的年轻员工为主,使得项目建设管理难度很大。
根据XXX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他作为项目经理通过管理创新的方法,从制度建设、工作程序制定、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使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稳步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完成良好。
三、精益求精、稳扎稳打 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常驻施工现场,有别于公司内部生产制造工作。在项目部进驻前期,XXX同志有感于工作环境改变造成的管理支部不适应,并根据集团公司、XXX及分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开始着手制定项目部内部管理制度,最终形成了项目部部门责任分工、绩效考核、工作时间安排、工作纪律要求、饮食住宿后勤管理、车辆使用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文件,促使项目部的日常运作能够在清晰的轨道上良好运行。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设备采购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工作重心。以项目实际情况为准,参考其他成熟项目管理制度,从设备和材料采购、监造、到货、安装、试运、验收等环节完整考虑,XXX同志陆续编写下发了项目招标管理制度、项目采购技术文件签订制度、项目设备监造工作细则、项目设备和材料到货及初步验收管理文件、项目采购合同签订及执行管理文件、项目对外财务管理文件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对设备和材料采购到安装的全过程管理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依据。当前项目外购定型工艺设备、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和部分仪表设备等已完成采购,非标设备全部由XXX承担制造,制造进度良好,项目安装材料采购工作基本结束。备煤系统、气化界区、空分、脱盐水等采购设备已经基本到货。
对外联络是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含项目业主方联络、设计方联络、施工方联络、供货方联络等内容,其中供货方联络在采购管理系列文件中进行了详细规定,针对其他三个项目参与方的联络事宜,XXX同志根据相关法规及成熟项目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项目建设过程与业主方联络细则、项目设计联络管理文件、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系列文件:
1)与业主方联络文件中充分体现了XXX在总承包方的服务意识,并提出了联合办公的高效工作方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反响。当前XXX同志在完成公司和项目部销售、产值和回款等业绩指标的工作中表现良好,这与业主方理解和协助以及相关文件的良好执行有一定的关系。
2)项目设计联络管理文件在与设计院的沟通工作和现场设计变更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当前项目各大系统工艺、管道、土建、给排水。电气、仪表等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剩余的全厂总图升版、各界区设计优化、全厂物流人流出口(厂门)设计、现场设计服务等设计工作进展顺利。3)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系列文件包含项目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制度、项目安装施工现场管理制度、项目部现场工作安全管理制度等文件,对施工过程环节现场检查、文件审查、问题处理、安全措施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当目前为止项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各界区都已经进入设备管道安装。原水净化站、脱盐水站、循环水站两组冷水塔、锅炉备煤系统已经安装完成,并正常运行。
在乙二醇项目团队建设中,XXX同志提出了建设多层次团队建设的理念,即逐步建设并形成现场施工管理团队、项目技术职称团队、项目咨询专家团队三个层次。在现场施工管理团队和项目技术职称团队建设过程中以公司现有员工为主体、专业技术人才外聘为补充的方式完善团队层次建设,在项目咨询专家团队建设过程中以临时聘用、长期咨询的形式为核心,逐渐形成一个项目支撑专家团队。
乙二醇项目涉及专业技术领域多以及技术广度大深度深,但作为项目总承包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于自身提的提高和发展,XXX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部人才培养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针对项目成员刚入职的年轻员工多的特点,采用加强新员工科室培训的方法,是新员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针对项目要求专业技术领域广而当前项目内人员专业配置不齐的情况,要求专人专项拓展不同专业领域,如工艺专业人员的设备知识拓展、工艺专业人员的电气知识拓展、自动化专业人员的仪表控制专业知识拓展等。经过较长时间的自学拓展,项目部人员基本做到了“一专多能”。经XXX同志倡议,项目部内部一直坚持开展每周两次的“互讲互学”的学习会议活动。项目成员轮流为师,讲自己之所长;轮流为生,学别人之所优。学习会议内容从项目工艺流程到土建施工,再到各种设备制造安装运行注意事项以及个人工作内容等,通过“互讲互学”活动提升了项目部人员的专业广度,增强了相互工作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显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四、不屈不挠、终成卓越
在2014至2016年期间,XXX同志为寻求项目建设资金,学习参与到融资过程中,2016年5月底接触信达金融租赁,2016年6月7日信达立项,6月30日已设备融资回款40000万元,期间常驻XXX,协调信达租赁、XXX、XXX工作,每天从8点工作到晚上10点,不分节假日,23天时间放款速度打破了信达租赁的神话,得到了XXX领导的高度认可及评价;在2016年8月协助业主单位通过与贵州出版集团融资公司融资30000万元,为项目开工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016年底由于XXXX资金紧张,成功并说服了XXXX支付定型设备款(应从40000万租赁款付),为XXXX缓冲16000余万元资金压力。
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XXX同志倒排工期,分解到每月工作、每周工作计划、同时落实本周工作内容和下周工作计划,做到每周滚动考核,每月按照总进度计划考核,具体到设计计划、设备到场计划、材料到场计划、施工进度计划,从而排出资金计划,每月按实际情况申请,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
XXX同志在担任乙二醇项目项目经理期间,充分理解发挥XXX科学发展观、XX核心价值观、克服重重困难,为保证分公司各项指标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2013年产值完成约63290万元,销售完成约52482万元,回款完成60390万元;2014年产值完成约74289万元,销售完成约50400万元,回款完成14409万元。2015年产值完成约37500万元,销售完成约55000万元,回款完成45500万元。
XXX同志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踏实勤奋的学习能力,求真务实的XXX精神,2013年到2014年短短两年间获得了高级采购师证书、高级物流师证书、安全防范设计二级证书、XX集团“讲比立项”二等奖、2013XXX “先进工作者”、2013“XX集团劳动模范”、2013XX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集团公司劳模劳模、XX重工“先进工作者”、践行XXX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人物之
一、2015集团公司劳模劳模、XXX“先进工作者”多项奖励,不仅获得了公司同事、领导和业主的多方肯定,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是集团公司学习并践行XX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典范。
五、结束语
在项目上与青山为伴,听虫鸟为眠,周围有山有水,环境看似不错,但又有谁能理解一颗工程人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那颗孤独的心。作为项目经理XXX同志长期在项目现场工作,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XXX同志是项目上的家长,他把项目管理得井井有条,对项目上的每一位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全心全意关怀备至。使得项目部这个大家庭成员虽然家境、品性不同,年龄、爱好不同,文化程度、社会历练、从业经验各异缺携手共进团结友爱。作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同时他也是自己小家庭的家长,但他却把亏欠留给了这个小家庭。因为长期驻扎在项目一线,回家成为了奢望。有一次聊天,说到作为一个工程人,天不怕地不怕,最怕什么。XXX同志说“怕见老婆和孩子”。其实真正的不是怕,而是欠他们太多太多。想想老婆和孩子,真的我们亏欠他们太多太多。为什么怕?是因为愧疚。去年4月,XXX同志儿子出生,他常年都在项目上,很少有时间能回去看看妻儿更别说帮忙照顾了。去年7月,XXX同志的老父亲查出癌症晚期,今年6月老父亲去世,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他也很少能够在床前尽孝,都是靠的妻子。父母、家庭,大大小小的事情全要老婆照顾,“实在亏欠家庭实在太多了”。
7.关于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几点思考 篇七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思考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能让人们分清善恶, 激励人们同那些恶人恶事做斗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 也有媒体费劲心力报道的典型人物在群众中反响并不强烈, 甚至造成人们对报道对象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的现象。[1]然而, 这并不是因为报道对象的事迹不感人造成的。这就需要媒体人自己深刻反思其中缘由。突出所报道典型人物的鲜明个性及事迹, 找出社会所缺乏的精神, 找出社会需要及时纠正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要做好典型人物的报道,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标新立异, 突破藩篱
这里所谓标新立异, 并不是说要哗众取宠。而是在基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做的很多成功的典型报道之上, 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 去深入挖掘, 发现现代社会中典型人物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报道的突破口, 抓住人们的眼球。[1]分析那些失败的报道, 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妮娜》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既然选择报道典型人物, 就要突出他身上的闪光点, 他的独特的奋斗历史, 他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困境, 在此困境下他的不屈不挠, 而不是循着以往媒体树立的典型人物的轨迹, 再去树立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典型人物。成功往往是不可以复制的, 别人用一种方法取得了成功, 你再去用, 几乎没有成功的概率。齐白石说:“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2]也就是说学习我的人有可能成功, 但是不锐意进取, 只求模仿, 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是死路一条的, 且不说以往树立典型人物的时代背景与现在根本不同, 单就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来说, 现在人们比以前的人就有很大优势。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 电视已经不是主要的宣传工具, 人们获取信息方式更加多元化, 那些老套的博取人感动或敬佩的报道手法已经不能撩拨起来这个时代人们的心。
二、借典型人物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文化传统, 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文化传统的浸染。“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我们欣赏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悲剧, 我们也推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基于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 紧紧抓住典型人物事迹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可以引起大多数民众的共鸣的。[2]文化是有凝聚力的, 文化的凝聚力来源于深厚的历史沉淀, 这是几千年积累的结果, 并且会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所以, 典型人物报道紧扣传统美德的旋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然仅传统美德还不够, 还必须抓住时代潮流, 直击人们心灵深处, 让广大群众有认同感, 又不会有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感觉。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 即通过报道典型人物来弘扬传统美德, 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报道的人物要接地气
以往, 我们报道宣传某个典型人物, 总是好上加好, 宣传的好像他是不食人间烟火一样的完人。或许过去人们思想单纯, 又或许当时那个人物确是完人。但是, 在当今社会, 再那样完人一样的宣传是不可取的, 也难怪先前有媒体宣传典型人物失败。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忽略了人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 鉴赏力也随之突飞猛进地提高。人们已经学会了科学的怀疑精神。所以, 现在典型人物的报道, 应该在人物的平凡生活中找出他不平凡的一点, 再伟大的人物也有烦恼, 也有迷茫的时候, 也有他们的无可奈何之处。所以要把人物塑造地丰满起来, 人们不会因为他的彷徨、犹豫、怀疑、无助的情绪而去否定他的坚持, 他的努力。因为一个知道恐惧, 知道痛苦的人才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 才是你爸妈不在家给你送热腾腾米饭的隔壁家慈祥的老奶奶, 才是那个跑了十里山路只为还你不小心丢掉课本的小女孩。
四、用细节让报道生动起来
当下典型人物报道, 需要以人为本, 将细节以一种不易觉察的方式融入其中。电影中人物的一个面部特写, 或是他举手投足间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就能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并且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典型人物报道中要成功塑造人物的个性特点, 关键往往就在他不经意的一句话, 一个表情。不仅如此, 成功的细节报道让群众对典型人物的事迹更信服, 也更显真实。因为真实的细节更让人感动, 更能令受众感受到报道的真实性、生动性, 到现在还记得初中时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里面描写父亲买橘子的一段话“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每每读到此处, 眼中总是湿润, 总是觉得就像是在说我的父亲。
五、总结
典型报到中多用生活化的真实事例, 不娇柔, 不做作, 转变以前塑造典型总是把人物推向云端的情况。把人物推向现实生活, 推到群众中去, 才能做到让人感动, 让人觉得他就在我们身边, 他是真实可信的。我相信, 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和高高处在云端的榜样相比, 虽然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光环, 却更加温暖人心, 不会让人觉得那人的品格遥不可及。当然, 报道中文学化语言必不可少, 但是切不可让人感觉匠气太重。媒体对典型人物的报道, 具有特殊的标榜示范及激浊扬清的作用。对于激发斗志,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舆论和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几年来, 特别是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 以其巨大的影响力, 优美的颁奖词, 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使典型人物的事迹深入人心, 也为大家所佩服, 所乐道。
参考文献
[1]钟铁梁.试探对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J].中国传媒大学报, 2010 (01) :22.
8.先进典型人物材料 篇八
我叫xxx,是xxx中学的一名教师。自2000年从教以来,我始终以火一样的热情,百倍的努力,十足的干劲兢兢业业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挥洒汗水,哺育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且行且思,以自己出色的行动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我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受到了学校的肯定。所带过的班级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是近一年来,所带七年级xx班班风正、学风浓,精神面貌昂仰向上,日常行为规范表里如一。班级成绩,无论是在月考还是期末考试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班级行为规范评比位居全校第一名。
一,忠于职守,以身作则
负有教育教学重任的教育者,要把一个班级领导好,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做到忠于职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作为班主任,每天的课间操只要可能就与同学们一起出操喊口号;每周值日大扫除,自己也作为班级一员参与劳动;每天的午自习总是提前进教室,辅导学生,经常去学生宿舍察看,为学生排忧解难,并亲自教学生如何整理内务,叠好军被;在教室内,只要见到地上有纸屑就捡起来丢到垃圾箱内;在学习上,要求学生准备纠错本,;要求学生答题认真规范,由此每节课都要求自己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一目了然,由此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自己的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对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和有力影响,使学生感觉师生平等。正是由于这种“忠于职守,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在学生面前既不严苛,又不放诞,从而让师生成为真正的朋友。
二,关心学生,“爱”字当头
我一直深信,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的归宿。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
首先要在生活上关爱学生。我发现学生左立玮同学家庭贫困,导致营养不良,所以经常买一些水果,奶等帮助他。
其次学习上关心学生,我班一个学生王凯头脑很聪明,但是从入学以来学习态度很差,常常违反纪律,我在了解情况以后隔三差五地做他的思想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王凯的学习成绩由进班的46名前进到了26名,不但如此,王凯同学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集体观念,处处为班集体着想,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心理上关注学生,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一定要持之以恒,作为班主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经常有学生学习状态出现问题,我会及时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正是由于这样关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之中,师生关系成为朋友关系,学生关系亲如兄弟姐妹。
三,民主管理,信任学生
民主管理,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信任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是民主管理的前提。班级组建之始,民主产生强有力的班委,班委集思广益,开展了“学习互助小组”、制定了以宿舍为单位的学习优胜、行为规范、卫生纪律评比制度,于每周班会中先后开展了《学会感恩》,《争当文明生》等主题班会。以民主决策、尊重信心学生为教育理念,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管理的积极性,在一年中的历次考试中,我班成绩均居年级第一,学生的纪律卫生、行为规范等综合评比位居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团结协作 奋力翱翔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深深体会到,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追求的境界。于是 我坚持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教学中,我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大量订阅教学刊物,坚持业务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个公开研讨课,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位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科研领路,提升高度
在管理好班级,教好书的同时,且行且思,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成长,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曾先后撰写了论文《让爱做主》,《论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等分别获山西省教育学会三等奖和二等奖,教学设计《九 unit8 Section A》获清徐县二等奖。也曾被评为清徐县教学能手和清徐县优秀教师。
9.防疫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九
何飞每天都会在早上8点半赶到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研究所,记录实验室检测记录结果,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我每天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有任务就立即进状态。”何飞说,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样本到了,就得立马到实验室去。
何飞1990年出生,是湖北黄冈人,从华中师范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后,来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检测研究所,一直从事呼吸道病原菌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1月中旬,何飞便参与新冠病毒的检测,刚开始她也有些害怕。“由于我们经常跟传染病打交道,跟随前辈们进几次实验室之后,心态也会慢慢好起来。”何飞说,她的工作都有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要求,要根据病原体危害程度,穿戴不同等级的生物防护服,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实验。“那段时间上班连轴转,也没有周末,我也忘记了哪天是几号。”
10.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十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文化认同,消费主义
大众传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媒在给现代社会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 也成为再现、构建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传媒与文化认同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 人们自我身份意识增强, 如性别意识、种族意识、民族意识及宗教文化意识等, 因此文化认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个体自我的身份认同。典型人物报道的对象本身都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 其价值指向、身份意识对社会群体具有直接的示范效用, 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营造文化认同的氛围。
典型报道在中国的意义超出了一种报道形式, 自20世纪40年代《解放日报》推出首个典型吴满有以来, 典型报道已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并取得过惊人的社会反响。关于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 学者进行了纵向的历史考察, 如孙玮认为, 传统典型报道的“榜样示范”功能逐渐拓展为“社会整合”与“时代标识”作用。鲍海波认为社会整合作用是典型报道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其作用表现在“通过树立典型, 倡导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价值观念”、“产生提供一套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系统”。它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 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表现出来, 为社会创建了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临时的、十分有效的社会规范, 然后通过舆论来操纵人们的意识, 使社会群体的心理倾向及其行为共同向媒介所倡导的价值目标靠近, 最终达到对社会的整合。
典型人物报道所体现的文化认同取向大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传统伦理道德认同取向。在很多普通人物报道中着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 如诚信、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等。二是政治文化认同取向。在一些政府官员、民间环保人士等人物报道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营造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三是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取向。海外华人、文化名人、体育冠军等典型人物报道中则更多地强调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取向。比如2010年全国媒体合力宣传的典型鞍钢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 无偿献血二十多年, 把自己的工资收入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把自己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奉献给企业。媒体对郭明义的宣传报道体现出明显的文化认同取向。他乐善好施, 扶贫济困, 媒体纷纷为他命名“好人”、“雷锋传人”。 (如《南方周末》的报道名为《雷锋传人》, 《新京报》的标题是《好人郭明义》。) 人民网一项郭明义专题调查显示, 郭明义获得网友的高度认可, 96%的网友认为新时期仍然需要雷锋精神, 需要郭明义这样的人;88%的网友认为“碰到困难时, 在心里期盼过像郭明义这样的好人出现”。调查还显示, 如果身边有郭明义这样的人要求您加入爱心团队, 70.5%的网友会选择加入。
由此可见, 大部分受众希望通过阅读真善美的人生被教育、被感化、被提升, 有着获得精神引领的需要, 越是物质丰富、生活节奏快捷的社会, 越是需要价值观的引领, 需要道德观和人生价值判断的标准。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典型人物报道中认同空间的构建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却面临着困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宣传味道浓, 固化思维降低受众认同感
典型报道在我国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政治服务的, 因此天生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它“是活化了的时代精神、社会规范或政治主张” (1) , 体现了宣传者的宣传意图, 这也是典型报道最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今天的受众对这一点并不认同, 虽然现在典型报道正在努力淡化政治色彩、淡化宣传味道, 并且慢慢向社会领域渗透, 但传统的典型报道留给人们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人们心中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 影响了受众对典型报道的接受程度, 受众的认同感因此而降低。
最近, 《南方都市报》根据网上对质疑汶川地震中的烈士谭千秋救人事迹进行了调查, 发现当初报道的被谭老师所救的四名学生, 只有一人是真实存在的, 一人死亡, 另两人则不存在。谭老师生前所在学校的老校长说:谎言一旦产生, 就仿佛有了生命, 越长越大, 也没人敢当那个指出皇帝新衣的孩子。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 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后来还评了烈士, 再后来各家媒体把抗震救灾的英雄行为又重新报道了一遍。这个事或许造假者心里有数, 但是谁也控制不了这个局面。接受调查采访的对象都不怀疑谭老师是好人, 但都表示事实细节有出入, 当地学生都知道媒体的报道是假的, 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 都有同学在下面笑。该报《“烈士老师”谭千秋调查》一经刊出, 立即被各大网站转载, 并引起网友热议。长期以来媒体在塑造典型时有一种“造神”的冲动, 当真相被逐渐揭开时, 受众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认为媒体上的典型都是虚假的。
2010年1月, 北京环卫工人王长荣成为关注的典型。他“心里时刻放不下居民们的出行安危”, 在持续扫雪铲冰将近100个小时后, 身体劳累透支导致脑出血, 倒在了岗位上。送到医院时, 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 裤腿被冰碴儿锁住, 脱不下来, 是剪开的。一时间, 媒体照例是大量报道, 并号召大家学习, 主题词“感动”频频出现, 但这种惯常的操作模式却引起了受众的质疑:他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工作那么长时间?为了“居民出行的安危”, 需要这样工作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 如果王先生本人自愿不休息, 那么, 他的工作单位, 他的上级和同事, 为什么会同意和允许他这么干?是不是有悖《劳动法》?这是不是“过劳致病”?有关部门有没有责任?他会不会获得国家赔偿?为什么扫雪除冰就要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这样的报道方式挑战着受众的常识和人情。 (2)
传媒消费主义流行对典型报道的冲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已经发生了从审美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态的位移。审美意识形态主要从精神层面为人们输送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 人们更注重心灵世界的内部建设, 更愿意关注和讨论种种形而上的命题。比如, 80年代“潘晓来信”在全社会所引发的人生观大讨论, 即是在呼应和诠释着审美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但是90年代以来, 消费意识形态却渐占上风。消费意识形态把人们从精神界引到了物质界, 从形而上引到形而下, 于是拜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基本的价值观念, 人们开始关注居住、装修、休闲、娱乐和旅游, 对身体 (如减肥、养身、驻颜、美容、美发等) 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3)
作为一种影响全球的社会文化思潮, 消费主义主要体现为物欲至上, 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生活的主导价值。消费主义凭借其对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的不懈追求, 成为生产强大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的文化保障。它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大众传播领域, 主要表现为传播内容的消费主义化和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化两个方面, 前者导致传播内容由意义追寻向娱乐消遣转移, 后者使媒介经营管理出现拜金主义特征, 传媒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后, 其逐利的动机和欲望被无限放大, 竞争的压力导致媒体将经济收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最大指标, 新闻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 为追逐有限的受众注意力资源, 媒体不惜投受众所好, 尽量推出娱乐性、消费性乃至低俗化的新奇的内容, 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
王一川曾指出中国目前存在着四种文化类型:一是主导文化, 即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 代表政府及各阶层群体的共同利益, 这是当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高雅文化, 代表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个体理性深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三是大众文化, 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制作而成, 尤其注重满足数量众多的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四是民俗文化, 代表底层的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主导文化文本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教化性, 即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统治群体制定的社会规范, 以便教育、整合或感化社会公众。每个时代的统治群体都会有意识地书写或制作这种文本, 并大力鼓励原来属于高雅文化的文人作家来参与这种旨在巩固统治性规范的书写工作, 再借助行政手段加以传输和推广, 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文学特有的审美感染力去达到教化公众的目的。 (4)
而在消费主义语境中, 作为喉舌体现的主导文化文本, 典型报道不再是市场化媒体吸引受众的利器, 在消费主义浪潮中自然也受到媒体的冷落。典型报道的篇幅和版面的不断减少也表明这种报道方式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
世俗化价值观与典型报道价值取向的反差
就现实结构而言, 我们的社会仍是以广大的从事制造业和农业为主的职业群体构成社会的主体部分, 然而, 人们在观念上并没有赋予这些劳动阶层以较高的价值评价, 而是更加看重技术、权力和资本, 因为相对于专业技术、权力和资本, 劳动的收益率越来越低。尽管较多的人仍是普通劳动者, 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从事那些劳动职业。人们主观期望与客观结构背离, 过去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等价值观, 在市场文化和新的利益分配模式的冲击下, 逐步在发生分化。越来越多的人对那些有较高收益率的权力和资本抱以奢望, 社会浮躁, 价值观广泛盛行, 而那些安分守己、勤劳工作的价值观似乎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1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89.1%的人表示身边有年轻人打算做炒股、炒房、炒金、炒字画等的“炒钱族”。出版市场上“成功学”书籍畅销不衰, 被指学历造假的“打工皇帝”唐骏在面对媒体质疑时宣称:“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 就是成功的标志。”他的自传已印刷十几次, 目前还在热销中。有媒体将当下的中国称为“急之国”, 很多人梦想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 社会上人人都想成功, 都想找到成功捷径, 许多人看待“成功学”读物只在乎实用性, 而不在乎写书者的人格瑕疵或者价值观上的偏颇。
典型报道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崇高精神为追求取向, 弘扬积极向上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的高尚精神, 号召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 典型报道的这种价值取向和世俗化取向之间存在极大的反差。
除此之外,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矛盾也影响着受众对典型人物的认同。据《人民日报》报道: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 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日趋严重, 我国面临着“阶层固化”的严峻社会现实。当“我爸是李刚”等官二代、富二代雷人雷语不断出现在媒体中刺激着普通百姓的神经, 当权贵垄断和社会不公一再发生, 政府公信力遭遇危机, 大众对政府、公众人物的不信任在近几年的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中越来越明显, 这种对立情绪导致受众游戏心态的产生。于是, 西方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所描述的“后情感社会”场景也在中国出现:情感不再激动、爱情不再神圣, 忠诚不再崇高、正义不再感人。网民们借助网络, 宣泄愤世嫉俗的情绪, 恶搞、反讽流行, 玩世不恭的心态, 娴熟的解构技巧等消解着理想和崇高精神, 消解着主导文化所倡导的英雄主义, 典型人物报道在转型时期的现实语境中由此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5)
典型人物报道面对现实困境, 如何更好地构建文化与社会认同?笔者认为应重视受众内在心理机制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对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 改变固有的操作手法, 同时更多挖掘人物的“非典型性”, 笔者在拙文《非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价值传播与认同》中进行了探讨, 故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为湖南
参考文献
[1]李良荣:《宣传学导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2]何三畏:《从个案看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南方传媒研究》, 2010 (22) 。
[3]赵勇:《大众媒体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4]王一川:《文学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1.孙金岭:典型报道方法论 篇十一
做好典型报道的方法论
中央电视台评论部制片人孙金岭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上午大庆主任跟大家做了一番交流,大庆主任是中央电视台我所在的新闻中心,号称皇家摄影队的队长,所以他报道的东西都是老百姓极其关注的,和中央领导极其密切,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些东西。作为我来自评论部的一员同仁,跟他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样,在这个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上得去,下得来。上得去是能上新闻联播,就是大庆新闻联播。下得来是要从焦点访谈往下,就属于我这。本来按照我所策划,讲讲舆论监督更适合于大家,但是很不幸的是,今天的焦点访谈也开始休养生息,马放南山。很多兄弟姐妹在抓紧时间为人妻为人父的同时,不得不开始做正面报道,成为了我们一个要面对的工作。我跟我的同事们说,这就是工作,工作意味着工资,工资意味着生命。所以必须转向。所以回头想想,虽然对于焦点访谈栏目的兄弟姐妹的来讲,这个转向很痛苦,但是对众多的新闻同行来讲,正面报道又是我们的题中应有之义。最难的不是舆论监督,荒唐的东西都有一个离奇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了,观众就会给我们掌声,这个东西也会往正义的方面延伸。但是,正面报道做不好,人们会骂咱们,太难做了。我们面对的工作不仅仅是舆论监督,更多的是正面报道。之前朱镕基时代,新闻调查也好,焦点访谈也好,舆论监督的比例大致在45%,硬性的舆论监督在20%左右,之所以把它涵盖在45%左右,是把一些软监督也糅进来,今天焦点访谈一周有一期已经是烧高香了,另外六期要做什么这是要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单位来说很重要。我们不是说舆论监督不重要,我们也不认为正面报道不需要高度重视,而是说面对这样的现实的时候,我们要做好这个工作。所以在新闻评论部,现在叫做新闻专题部。所以大家都向这方面发展,只是遗憾的是,发展到今天,我们没有看到很多优秀的,让老百姓能记住的。而今天的记忆停留在那个时代,是当年的那些精彩的片段。正因为如此,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提高,去找出我们许多的不足,去加以改进。因为只有两条腿走路,这个栏目、这个人才能走得更远,单腿英雄已不适合这个时代,所以今天要把最难的话题抛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不知道大家是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给一些掌声。
这不是要掌声,因为我知道说到这儿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沉重,我跟大家一样也是新闻工作者之一,感同身受,任何一个栏目在这个时候不是说该不该做正面报道的问题,而需要考虑的是这个栏目的定位是什么,特点是什么,我们的正面报道一直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正面报道如何做,我相信大家在新闻专业里可以开一门课,从年初讲到年末,未必讲得完。所以今天的两个小时也未必能讲好,我只想结合一下我的工作,给大家讲一下我自己摸索的东西。既然要讲,也要装模装样地弄一些材料,光口头讲好像显得没文化。作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报道在唱响主旋律,积极引领健康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都是字面的意思,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无论是联播也好,访谈也好,还有我们的省台东南卫视等等,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很大。我们会想,正面报道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我把它概括为四大内容:一个就是重大成就宣传。对重大成就宣传不难理解,像邹主任做的海西之路专题片12集,这些都属于重大的成就报道,还有重大典型宣传,这个大家就更加清楚,像任长霞,牛玉儒等等,还有一条就是重心工作宣传,为什么把它单独列出来呢,每一任的领导都在其任上有重心工作,要配合他的重心工作,一定要从正面的角度去报道,它属于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还有一个叫重点自选题材,尽管在这方面给我们电视人自己运作的空间很好,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自己也有义务和能力去做这样的选题,这些选题未必是来自中宣部、来自省委宣传部、来自台长那儿,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采访中发现的,给我们感动的,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内容。所以这些内容都很宽泛。所谓的典型,很显然三岁孩子都会说,就是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什么要重点说一下它?因为从建国到今天,中国的新闻宣传一直伴随着典型人物的宣传在前行,我们大家都能记得起焦裕禄,也记得起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也能偶尔记得起今天的任长霞,牛玉儒。在2006年的时候,这一年对中国来讲没有太多的大事,中宣部向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各类宣传人物达17个,但是能记住的微乎其微,我印象中有一个好像叫马国光的。我自己都记不清楚。在一年当中,要记住国家的事啊,要记住重要的领导人,要记住外国的大事,还要记住这17个人,确实挺难为观众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而且一个典型的树立,一定是一个行业的标杆,一个行业的旗帜,一个领域的模范,一种思想的代表。那17个人不知道代表多少种思想,中国的新闻界对于宣传典型既熟悉又陌生,既老练也幼稚,所以到今天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来反思一下、总结一下,我们就想一想还是从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什么是所谓的典型?我认为这种所谓的典型就表现在思想和行为,忠诚体现党的根本意识,全面反映人民的心愿,真实地展示着时代的风范,正确弘扬着社会的正气,用一句马克思主义朴素的话,就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讲,进行典型宣传,观众认知的公信力之高低直接决定着宣传效果的大小,至于艺术的创造在其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座的诸位广电系统的同行,也有电台,三个代表宣传的时候,推出福建省的一个典型,叫谷文昌,17年前他带领群众义务在沙滩上植树,造福一方。我们宣传的是三个代表思想,而这位书记已于三个代表提出之前早在16年的时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把他拿出来往三个代表身上靠,他太有才了。当时的记者绞尽脑汁把这位典型做成三个代表的宣传对象,大家想这样的宣传公信力在哪里,16年前他就知道三个代表?难道7600万共产党员三个代表的思想要用一个死去的人来阐释吗?当时我在审这个片子的时候,我自己的感觉不是记住他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实践者,而是他是一位离我们远去的植树造林模范。这一点我感触很深,但是公信力不行,艺术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公信力表现在这么一个方面,现在的情况差强人意,老百姓也不信了,一方面也费力不讨好,既没有达到听众、观众的要求,也没有达到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认同,传播者和受众者都不满意,我相信官员就更不满意了。我们记得有一次中宣部推出一个劳模,组织中央的主流媒体打战役,各媒体都选择精兵猛将,集中采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位记者也跟着这支庞大的正规军走了一圈,之后,正义的良知促使这位记者提交了一篇内参,告诉有关部门此君有可能不是典型,有可能是腐败。就在全国准备大肆宣传的时候,挽救了一次媒体的公信力。每次的正面选题报道比舆论监督报道花钱多得多,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的记者去做舆论监督,自己打车,自己穿上胶鞋去农村,但是做一个正面的选题,天上掉了一个林妹妹,地方政府的接待海了去了,甚至这个正面选题都是正点播出,正时段播出,还有收入。记者去采访回来的时候还给一点土特产。所以可想而知这个成本有多大,那效果肯定是花钱买罪受,所以这两方面是公信力奇差的最主要典型。
正因为如此,我自己感觉典型宣传对公信力是致命的杀手,这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高度重视的东西,怎么去做好呢?课本上讲了很多,我结合我这几年做策划,尤其是做正面选题报道,都把我做得快吐了。我记得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为党的十六大提前进行理论铺垫,这个讲话将是党的十六大的中心思想,所以接到通知,从7月1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党80周年讲话时候,焦点访谈要做24期讲话的节目稿,平均一天一期,所以我那时候在新闻调查做策划,我做得挺得意的,但是这意外的事件就把我调到了焦点访谈了,因为焦点访谈的那班同志都是散兵,做正面的报道很棘手。所以就先选题,再让记者去拍,做到了最后连托都找不着了。所以像这样没有公信力的东西,使焦点访谈每天16%的收视率,直接跌倒了7%、8%。我相信观众对这样的宣传很反感。官员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精神最广泛得到传达,可那只有7%的收视率,跟平时报道一个贪官20%的收视率,肯定是你不尽心了。所以公信力就成为我们的致命弱点,怎么做好?结合我的痛苦经历,也观摩了很多正面典型的片子,也做过一些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选,有三个方面可以跟大家一起沟通。
第一个,做好典型宣传报道首先要摆正发言人和代言人的关系。发言人就是要主动发声的,是抢话语权的一种行为,代言人是辩解的行为,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因为代言总不如发言那么痛苦。但是反过头来讲,典型人物一定是社会的优秀成员,党的优秀分子,典型事件也一定是社会的正面浓缩,也一定是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所以典型人物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就带有人民群众的普遍观点和社会的普遍特点。这两个方面是构成典型人物的两个方面,我们之所以说代言人和发言人,其实说的是我们的两种责任,是我们新闻媒体的两种特性,发言人和代言人的媒体特性,跟先进人物的社会属性和普遍观点其实是吻合的,但是宣传的效果却很差。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宣传报道中,没有摆正发言人和代言人。这种东西大家自然会想到,我们发言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代言的东西太少。2002年的时候,广电总局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比赛,新闻中心就找托来参加,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没想到获得了二等奖,别人获一等奖的文章没反应,我这文章遭到一个老同志的批驳。我说人民性和党性可以统一起来,这老同志不干了,说这思想有点反动,党性一定要高于人民性,他引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党性是人民性的高度集中,最精华的部分,两者不能划等号。台里很重视,让我写个总结,后来我说我也没有划等号,我说的是二者辩证统一啊,但这种思想就是反映了我们凸显了发言人的地位而忽略了代言人的地位。就像党员一样,不能混同于一般的人民群众。同样党性就是党性,但是同志们,最简单的理论基础我们都知道,党性、人民性说白了,就是马克思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殊性来自于普遍性,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基础,同样,党性来自于人民性,人民是党性的基础,这没有错。所以一个典型人物抓住这两条,就是他的特点,典型人物典型在哪里,一定是不能混同于人民群众,这就是他的典型性。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他一定来自于人民群众。我们之前有一个不正常的倾向,就是所谓的假大空、拔高,都是凸显了它的特殊性,而没有注重它的普遍性,我们做的同时也一直在强化自己的发言,要把这个人物推出去,并没有想到,要推这个人物,要起码实现我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然后再谈论是否能为这个社会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标杆,什么样的力量。很显然,发言就是要体现典型人物的言行,就不能拔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的人物,我们以前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后来遭到了同行的批驳之后,后来又走了一种极端,就是代言过度,混同于太普通的人了,反而在思想上的闪光点没有显现出来。每一个同志拿到一个典型人物宣传的时候,我们大家避讳的是不要把他拔高,一定要弄真实,但是出来的更不真实,我特别佩服西方的媒体能把假的做成真的,而咱们却能把真的做成假的。这里面是有玄机的。举个例子,为什么感动中国里面的那些小人物并不很伟大,但是会触动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为什么?我就认为,对于典型人物来讲,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民性,同时又体现出他有别于这个时代,同时也绝对是代表着这个时代最精华的部分。我们想想,感动中国到今年已经举办了6年了,6年来我们能记住的人不亚于电视剧中的人物,像为母捐肾田治国,还有像日本的律师为中国慰安妇打官司,那个人我们叫不上名字,但是知道在一衣带水的国度还有一盏良知的灯在那儿亮着。像田治国,母亲在病危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肾捐出来,无论他有多大的错误,人性的光芒永远可以胜过一切。所以我们在给感动中国写词的时候也好,策划的时候也好,我们的记者编导去采访的时候也好,都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完全的人去对待,而是作为那一刹那中国人精神的层面来进行刻画。同样,也绝对不能把他做成太普通的人,因为人性在那一刹那在他身上焕发出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光辉。所以大家再看的时候,感动中国的代言和发言做到一定的统一,大家有这样的意识努力在这方面寻找一种平衡,所以这种发言和代言很难,字面的理解很容易,但是一个发言和一个代言,尽管都是动宾词组,但是意义不同,发言绝对是主动式,代言一定是被动式,所以这个时候代言远远难于发言。那怎么能够把握这里面的玄机,我们发现在做一个正面选题报道的时候,有四个的观点,一个就是中央精神,这是跑不掉的,任何一个典型给我们的时候,你必须想到这个,如果想不到这个你失去了方向。第二政府力量,谁交给我们做这个,它的目的是什么,你自己弄不清楚这一点,也等于缘木求鱼。还有一种就是百姓,我们常常忽略了百姓,不知道百姓在这个事件中起什么作用,他们想表达什么,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点。还有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就是媒体的力量,记得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了观众,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连传播者都无法受感动,这个节目肯定不好看,但是感动了自己未必就一定会感动观众,这里媒体的立场就显得格外地重要,那么媒体的立场是什么?还是要回到新闻概念原始意义上来说,媒体的责任就是在社会船头眺望的前行者,做不到这点,你就没有能力看到脚下和前方随时出现的暗礁,自然也实现不了导航者的作用,所以媒体的立场很重要。
这四者怎么体现呢?大家都知道王志,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他很有个性,做了很多的报道,做了东方之子的报道,这个报道开始于非典的时候,王志采访王岐山那一期,这一期节目很完美把这四种观点结合起来。非典是我孙金岭这辈子见到的最恐怖,最重大突发事件。那时候的北京刹那间空旷无人,每个人生活在恐怖中,每天睡觉的时候,摸着自己的头颅37.5,啊,我完了。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啊,我还活着。在北京人民医院我们久久不能忘却无数的千纸鹤在树上,这些千纸鹤更多的是磨难的象征。这样一种恐怖正因为有了那一次,所以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我去了我的心态都没有那么恐怖了。大是大非面前,什么人最恐惧、最担心、最害怕,绝对不是官员,一定是生活最底层的中国老百姓,他们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处于一种盲目的恐惧感,对自己生命本能的保护,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志和王岐山的对话就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当年在北京,由于信息不流通,所谓大道不通,小道必畅。当时老百姓都在传北京有6000个非典病人。天啊,6000个非典病人,那以后还有多少呢?所以老百姓恐惧得一塌糊涂,官方的数字是三千多人,老百姓根本就不信,因为你之前信息不对称。在这期节目大家都有感觉,最精彩的就是王志问的为什么,说实话在中国的官员里像王岐山那样好口才真不多,面不改色心不跳,首先王志问,非典来了我们有没有信心?王岐山熟练的把中央精神倒背如流,王志问我们有什么措施吗?王岐山又把政府的措施倒背如流。这个老百姓也不信,剩下两个问题,百姓和媒体的立场怎么决定。说实在的,王志虽然嘴唇厚,但是脑子的思想也很厚,当时他就让他们栏目组的弟兄,主动跑到大街上,逮人问,你们现在最想要知道什么?不带话筒,因为北京的老百姓一看话筒,冠冕堂皇的话最会说了。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六千人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不是要在小汤山建六千个床位吗?如果是真的,那跟官方的三千人的数字是矛盾的,有矛盾老百姓会放大一百倍。但是那个时候王岐山掌握的真实数据真的是三千多,但是老百姓不信,因为之前一直隐瞒了这么多的消息,所以老百姓就是不信了。所以王志通过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在街头问到这个问题,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手机这么畅通,2003年发短信还没有成风气,但是那时候的段子已经有风气了,通过段子大家了解了恐惧在哪里。在短信中表现了两个问题,一、他们恐惧的是什么?
二、什么时候能彻底找到传染源?在这之前媒体没有办法找到,连政府都避而不谈。大家都很恐惧,什么时候传到我头上啊,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让老百姓相信官员说的话是真的,其他的谎言就自然而然会消失,但是怎么让官员摆脱中国传统的官腔,说一句人话,这确实是很难。这里面表现了媒体的力量,在这场生死大搏斗面前,我们的记者都冲到病房不要命去拍,要为这个社会传达坚强的力量,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所能,这是我们的立场,同时也要准确的、正确的、及时的把信息传达给百姓,让百姓有知情权。很多记者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王志做到了,就是抓住了小汤山的六千个床位,究竟是为已有病人打造的,还是为未来的病人准备的?王志无数次地问究竟传染了多少,回答是三千多。王志就绕过来问,既然是预知的病人,那预判的根据在哪里?王岐山又绕来绕去。但是王志不放弃,当时这个画面掐掉了,他掏出手机说我收到了一条短信,你收到了吗?王岐山动都不动说,你给我念一下。王志就不紧不慢地念了,王志念完了之后说,我面对这个短信的时候,无言以答,不知道你作为北京市的市长,也无动于衷吗?王岐山傻眼了,心里想,这哪里是采访啊,这完全是问责。所以王岐山一下子就上钩了,开始为自己辩白。他说是有微小的差距,但是这六千的病床是所有的专家预测的,顶多就是六千个。由于前面有回合,所以这期节目到这的时候自然水到渠成。那老百姓就松了一口气,准备了六千个人床位的意思就是顶多有六千个人传染,北京一千六百万的人口,顶多只有六千人被传染,那比中大奖还难。这基本上跟我没什么关系。在那样艰难的时候,没有给人彻底的信心,但是也没有消除人的信心。
所以这期节目之后,王志一炮走红,王志也由二流主持人上升到一流主持人。刚才的事例我们感觉到,王志采访王岐山是正面典型报道中比较成功的例子,王志巧妙地把典型二字突出来,把典型先当典型,所以王岐山在那个场合就是个典型,这个典型必然决定了他作为抗击非典的标志性人物典型地树立在那里。其次,再通过我们的采访,展示他人格的魅力,让中国的老百姓看到中国的官员在面对灾难的勇气和铿锵。所以在采访的时候,王志尽可能让王岐山的性格得到凸显,包括王岐山的手势都不剪切。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但是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次成功之后,我也跟王志交流过,王志在做面对面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尤其是采访那些贪官。所以很多人找我,想在中央电视台露露脸,能不能上东方之子啊,我说行啊,上面对面吧,他们立马又不吭声了,因为王志会让鬼现出原形。在今天的环境中,媒体的立场成了我们追求的东西,有一期王志采访藏族的女邮递员,柴丹卓玛,送一次信来回七天,其中要翻一次大山,要坐索道,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人,王志接到中宣部的采访,其中有一些画面我就提出尖锐的批评。我说媒体的立场太突出了,其中有一个画面,采访这个女邮递员,我们都知道,她讲的是藏语,要用汉语接受你的采访,一定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在转换的过程中信息一定有所变异。其中有一个细节,王志说,通过短片看到你坐跨江的滑杆,很危险啊。对方说:“是的,是的”。也不知道她明白了没有,反正汉语说出来是“是的。”王志问,“要是出了事怎么办?万一人掉下去呢?”因为每个观众看了那期节目都必然会觉得很惊险和震撼。这个女邮递员可能也有准备了,说人出事也不怕,邮包不会出事。王志似乎觉得找到了突破口,人都掉下去了,难道邮包不会掉吗?这个藏族女青年再也不能回答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编导保留了这个女青年憨厚的、尴尬的画面,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兴师动众,我们夸大了自己的立场,其实我们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我们要以弱势的眼光去看他们,才能找到心灵的平衡。
第二点,我想谈一下做好典型报道要摆正宣传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新闻的真实是第一位的,倾向性是主观的东西,必然从属于真实性,至于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倾向性,相信在诸多的教科书和专业书里,都已经做过了明确、清晰的论述,在这儿就不重复了。需要强化的是,倾向性跟真实性的关系也好理解,但是我们在这里有认识盲区。我们常常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新闻报道都是真实的,是不应该带有倾向性,其实是错的。新闻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新闻视角一定是有阶级性的。自然我们做典型宣传一定会有阶级性,一定会有倾向性,否则它就不会成为我们笔下镜头里的典型人物,这个典型人物一定是倾诉着我们情感,所以倾向性不必避讳,关键是怎么把这个倾向性和真实性联系在一起,这里面有两个概念需要跟大家沟通一下。倾向性是需要标准的,标准是什么?有两个,一个就是作为典型的宣传价值。我们做一个典型,应该首先确立,典型的宣传价值是什么,这是第一个标准,这种典型的标准价值,其实决定的是这个新闻事实值不值得报道。有时候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这个人做不做,更多的事情是一种指令性的工作,那么这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新闻事实值不值得报道,第二个标准就是典型的宣传政策,所谓的典型的宣传政策,其实决定了典型事例原形,允不允许报道,也就是说前一个事情是要告诉人们干什么,第二个事情需要挖掘这个典型给人们什么样的启发,它的社会价值在哪里,所以决定典型的宣传政策的时候,需要把握哪些东西,需要报道什么,不需要报道什么。感动中国有一期节目,有一个叫陈真的同志,是金训华的战友,义务为金训华守墓20年,他还只是金训华隔壁连队的战友。按宣传的政策来讲,这个人物不是当事人,你让他讲当年金训华的事迹显然是远离于新闻内核的。但是这个人物最终推出了,我们把握了两条,一:典型的宣传价值,这个典型的宣传价值在于在这二十多年来,真的是在为金讯华扫墓,这个事实是值得报道的。同样,第二个标准,典型的宣传政策,这个事例原形允不允许报道?当这个社会充满了尔虞我诈,不讲信誉。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一方面骂这个社会虚伪,不讲信誉,我们每个人也不自觉地虚伪和不讲信誉。但是这个人起码在24年来,起码用人性的善良和忠诚来表达自己,这样的政策会有问题吗?所以这位人物出现的时候,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也是冒着风险,我们可以淡化金训华生活的那一部分,把重点放在,即使是这样一个人都能够坚守,人间的友爱岂不更让人赞叹吗?所以你的倾向性也很明显,同时也不违背事实的真实性。所以这个人物到今天还是有他的价值。起码在那一年,人们为一个在北大荒荒芜的草地上,还有一个人坚守人性的承诺,在那个冬天,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所以我们看到,任何的倾向性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绝对不可逾越真实性为前提,一旦逾越了,对我们的媒体公信力,过犹不及。我们从来不怀疑我们是真正的公正、公开、公平的,但是我们可以带着强烈的倾向性去努力地追求公正、公平、公开。所以倾向性应该是一个媒体的态度,其实这种态度说白了就是媒体的一种责任。在这种责任,在这种典型人物身上,是可以通过典型人物的鲜活的语言来展示,而不必自己赤裸裸的跳出来展示,所以陈真这个人物出来的时候,让他的战友说他的坚守,让他的亲人说他的坚守,让墓地周围的工作人员说他坚守,然后再直抵他的心脏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平衡,这个平衡分成了几个散点来完成,而不是一条线。一定记住,当我们在进行典型宣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实它是有几个不同的新闻点,不同的新闻点是有不同的核心人物的,只要我们所有的采访点都围绕着这个人来进行,从而达到一种逻辑上的树立,才能真正地实现形散而神不散。
倾向性是让很多人反感甚至是厌恶的罪魁祸首,它的关键就是缺乏平视的理念,这种平视指的是目光和态度,而这样的目光和态度其实是内心的反应。对于一个记者来讲,这种平视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平等。它是冤有头债有主,我们内心是否有一种平等的意识,决定了你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行为是否也在平衡,我们常常把典型人物在没有采访之前就把他当成了典型人物,这不是一种平等,所以讲到平等、平视,我更愿意把他归结为一个团队的平等理念。
我是1997年才从山西一家小报社,从来都没有摸过电视,也不知道如何剪片,就冒然去了新闻调查应聘,当时的总策划是钱刚老师,他当时的理念就是这些电视人已经很优秀了,但是正因为他优秀,常常会用电视画面去构思自己的作品,那时候的新闻调查是美女如云,英雄如虎。凤凰卫视的刘春,还有我台的张继红,包括现在的张洁、塞纳,这些人在中国电视界有点名气的人都云集在一起。这么多年我感觉这个团队让我很舒服的就是平等,这种平等也让每一个人在做节目的时候平等相待,平等就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尊重,尊重才会形成交流。在交流中才能达到心灵的相通,采访到了这个境界,就很自然地水到渠成。我这样的一个人,连电视都没摸过,能在这个团队里走到今天,我觉得就是一种平等。今天我作为制片人,我常常对我的手下、弟兄们讲,我说当我们出现矛盾的时候,甚至拍桌子的时候,希望你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很多人说你孙金岭就是书呆子吧,在中央电视台当制片人权还挺大的,开人减工资还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你是让我屈服你吗,我们评论部的人宁可站着死。我说不是,当我们俩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你的压力比我大,我是强势、你是弱势,你要找一个发泄,弟兄帮你说,怕话传到我的耳朵,不帮你说,不够意思。更多这样的时候,都是我主动打过去,因为我都气个半死了,他肯定吓个半死。这个团队一直都是这样要求人,为什么白岩松当新闻时空联线、新闻会客厅、联线三个栏目的制片人,多牛啊。但是现在全过去了,他说我还是做主持人,我做主持人就是自己,如果做制片人谁都是我哥。所以一下子他的兄弟姐妹一下子被提拔了很多,到今天白岩松就很坦然,这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平等,这是源于对自身平等意识的反应,知道我们优势在哪儿,弱势在哪儿。
所以你善待了员工,善待了记者,记者们就会善待采访,善待了采访就有可能出好的优秀作品。这种平视除了思想品德方面,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我们真正地把大家当做自己平等的伙伴,有人说当年东方时空创办的时候一句话叫做:真诚面对观众。现在过时了,还是把自己摆得位置太高了,我说那应该怎么说,应该是真诚服务于观众。我说你别拽词了,没错,媒体就是要服务于观众,但是你连面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服务啊,那不是玩文字游戏吗?到了今天,真诚面对观众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你所说的服务,就是给观众提供天气预报,给观众提供资讯,这不是我们理念上的服务,我们的服务是社会责任。那种服务是雕虫小技,是我们应该做的。建国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就是需要解决平等面对观众的问题,文革时期是很多人留恋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真的是跟工农群众打成一片,但是那不叫平等,那叫权威。正是那样的权威造成了全国就是两报一刊,那样的平等能叫平等吗?简直是天方夜谭。包括我们做典型的时候,我们对普通的百姓可以屈尊,会降低身段,但是恰恰是在面对典型人物的时候忘了平等,真的就把他当成了高高在上需要去宣传的人。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内心反应。我们要有意识加以克服。所以这种平视在我们做正面宣传报道的时候就显得格外珍贵,任何好看的节目我以为都是平视的结果。平视有的时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因为首先大家做到这个份上,再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做典型宣传,太不容易了,大家基本上就带着死了爹娘的感觉领了任务。但是,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我们生活的本质上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不要当成我们的负担,这是我们工资的来源,没有工资就养不起娃,老婆还要改嫁。
我们焦点访谈有一个记者叫孙墨,宣传任长霞的时候,中宣部又一次把中央主流媒体的各路精英召集起来,提前告诉大家要宣传这个典型,大家定好什么时间统一出发,什么时间统一播放,但这一次很特殊,主持会议的是中宣部的副部长李东升,原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主任、副台长给大家就一张任长霞的简历,这件事我到今天都忘不了,这是唯一一次我看到的不布置任务的采访。李东升说,不给大家提供素材,大家自己下去采访,如果感动不了大家可以不报,大家全傻眼了,所有的人都习惯了给先进事迹材料,这次什么都没有,所以反而激发了记者们天然的斗志,这次的行动皇家摄影队不参合。但是这对焦点访谈来讲,确实像死了爹娘一样,回头一想,这种氛围的形成也对,因为经验之谈的定位是舆论监督,政府喉舌,改革坚兵。当任长霞推出的时候已经是新时代了,所以尽管不高兴,觉得怎么让我去弄这种事,所以就去了。所有的记者就统一采访,统一的地点走了一圈,确实很感动。但是说实在的,任长霞这个人在中国这个社会,当财富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正义比财富更重要,所以任长霞恰恰具有了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一跟黑社会斗,二跟自己的欲望斗,三跟社会所有的正义的力量去扶持这个社会健康地前行。三大点都有,而且更要命的是女人,是女人就有弱点,就有儿女情长,而且容易煽情。所以这一次采访很成功,所有的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访谈的记者、联播的记者都准备打道回府了。周墨那天就突然产生一个想法,说我们接触了这么多人,她的领导、她的同事、她的邻居以及素不相识被她救的痛不欲生的被害者都采访了,是不是还缺一个人啊?她的丈夫。她是一个人吗?她没丈夫吗?她是独身吗?不管有还是没有都应该提啊,这里面肯定有猫腻。这个猫腻里面会不会有最精彩的东西呢?所以这个记者就趁着夜色真的找到了任长霞的丈夫,问了一下,原来两人感情到了离婚的边缘。一般的情况下,不会再问了,但是这个记者没放弃,他说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一下她的照片,那个丈夫已经被记者的平等意识感动了,找到照片是不算难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任长霞那张光彩照人的照片就是周墨从她的丈夫那儿拿来的。所以焦点访谈播任长霞的时候收视率很高,这张照片我们用完了之后再给别的媒体用,所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功夫一定要平等,一方面要求我们善待我们每个人,包括典型人物周围的人,我们现在有时候太不平等了,我们常常用犯罪式的问话诱骗人家回答,这种东西是记者骨子里天然的优越感和自私的表现,觉得自己很聪明或者自己完成任务,不管别人的感受。我们常常问,这件事情你觉得崇高吗?这不等于让人说是吗,他敢说不是吗。这种问话带有强烈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何谈平等。
前不久我去青岛,青岛很美,那天下雨,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新闻,出租车司机在下雨的时候无意经过一个坑,因为水漫过了路面,很多车在经过的时候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坑,一个外地的打工妹在这树了一个牌子“有水坑”,结果别的车把牌子弄倒了,她去扶牌子的时候被后面的车撞倒了。山东人很热情,看见这样的事情很感动,青岛台也是用即时拍摄的方式跟踪这个过程,跟着一批老大爷去看望这个打工妹,我看他们不像是托,是真实的。所以记者就跟着这些人送花到病房慰问。我们的这些去慰问者都是用一种略为平等的角度来展示,到了采访出租车司机的环节,就发现他成了道义的宣判者,这个记者努力在使自己公平,但是出来的话就不一样了,当时情景的是怎么样的?接下来他又问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让某某人感到很伤心。第一时间让这个司机感觉自己不是人,我怎么把这么好的姑娘给撞了。人家也是弱势群体啊,多少人靠着他活着,而且司机们最怕出事,内心打死他一万遍,他也不愿意出事。你怎么可以这样问人家,话语的逼迫到那个份上,并不显示你正义的力量,只是显示了话筒的力量。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未必能够提高女打工妹的形象,未必能把媒体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所以我看完了真想给他们打电话,说我对这个节目不敢苟同,后来想想也不错了,这个记者已经是很尽心地掩饰自己的愤怒了。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看这次的汶川大地震,李小萌有一个片子,他采访灾民,所有灾民都往外走,只有一个老汉往里走,我看完之后真是感慨。这确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首先遇到这个老爷,李小萌她就感觉出来了,首先她就问大爷,你要干嘛?大爷吓了一跳,他还以为是盘查的,赶紧说这个都是政府送的。她说:“我不是要问你干嘛,我是问你为什么要进去?”这样的问话让大爷失去了警惕性,这时候有路过的人跟老大爷打招呼,李小萌又问:“你们认识吗?老大爷说:“都是邻村的。”李小萌说:“你们劝劝大爷吧,不要再进去了”。但是大爷不听,非要进去。还好央视不差机器,给她配了两台机器,一台追着大爷远走的背影,一台拍李小萌哭泣的镜头。所以说“生女当生李小萌,娶妻当娶张泉灵”,像张泉灵这样优秀的记者,说她在赈灾的时候,她说了“躲开、躲开,让我拍”的话,这绝对是谣传。像张泉灵这样的平等同样也会出效果,如果是李小萌是情感上的平等,张泉灵是理智上的平等,尤其在这个时候,让她理智上的平等更加在某种时刻触动人心。当所有的记者乱哄哄地被调到灾区的时候,没有组织、没有任务,所有人都是靠自己的本能去找,尤其是通讯没有,手机都不通,所有人找新闻必然会形成所有人的新闻源都一样,到那一看,全是CCTV。这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是这么多人只有张泉灵的报道是最出彩的,她传回来报道说,平时我们听到救护车觉得哪里又出事了,但是我们在这里听到救护车感到很欣慰,因为又有一个生命得救了。如果没有平时对救护车的关注,在这个时候怎么会有这样的画面产生,这样深奥的想法和生命的礼赞。张泉灵确实很生猛,之前火炬传到珠峰,有多少的记者希望青史留名,这明明是体育部的事情,跟你新闻中心有什么关系,但是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她,这就是聪明、智慧,当所有人都去找关系、表决心的时候。张泉灵一个人跑到北京的郊外去进行高原无氧训练,一选拔的时候就选上了,去的时候大家都气喘吁吁,就她人来疯。所以从珠峰下来的时候,这个团队一百多人都计划去成都修养,没想到意外地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所以大家就说取消了这个计划,说就在拉萨休息,然后回北京。只有张泉灵不是这样,她坚信自己经过这样的锻炼肯定行,所以她就自己要求去,我们两个男同志跟着她走了九个小时,两个男同志扛着机器都快吐了,但是她扛着机器健步如飞地走在部队前面。24里的山路走了九个小时,我们的记者虽然也经过训练,但是没有经过这么强的训练,但是张泉灵这个时候天一亮就爬起来了,精神奕奕,那种感觉就是一种新闻记者的感觉。从另外一个感觉上,李小萌的平等或者是她的慈爱或者是一种源于性格方面的,那张泉灵这种平等是源自于对自己高度自信的平等,有时候只有平等地对待自己,才能平等地对待自己,我们先不提平等的对待别人。有时候我们做节目,我也跟我们同事说,你们拿到一个任务如丧考妣。其实你是把你的任务高估了,把你自己低估了。你应该把这个任务当成吃饭一样,所有在更多的时候,要平等地对待工作,平等地对待自己,所以李小萌就没有张泉灵那么生猛,所以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需要牢牢地掌握在心。
第三部分是做好典型宣传,更要把握好手段和传播效果的关系 这是老生常谈了。手段就是制作方式,效果就是要达到影响力,提高公信力,所以在这个环节,手段是做节目的方式方法,也是我们谋篇布局的具体细微之处,这个就是骨肉,除了有大骨架之外还要有肉,所以有我们说的一句话有血有肉,这也就是我从一开始所提倡的一种观点,公信力是第一位,艺术是第二,正因为如此,我把手段归到第三重要的方面。这些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我做了一些正面的报道,但是未必能有正面报道的方式方法,因为在这方面教科书已经极其完美、极其公正,大家把它背下来比我讲的还管用。但是我只想结合我自己的角度,从四个方面,一要掌握独家信息资源,说白了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当年焦点访谈每天的观众来信都有五、六麻袋,为此拆信成了焦点访谈很重要的工作,但是正规的记者和编辑是没时间也不屑于干这个,没办法,就雇了七、八个老头、老太太来做这个工作,尽管他们不是做专业的,但是他们凭自己一身的阅历来判断是对是错的选题。所以那时候的焦点访谈的独家信息是没有一个媒体可以比的,他掌握的独家高于任何一个媒体。说到刚才找任长霞照片那段,这是一个平等观念的显示,同时不也是独家信息的掌握吗?这个独家信息的掌握同样也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有独家资源,独家资源相信在座的诸位都会做,难的是现在的社会发展,随着网络的进步已经很难有独家资源,这个时候怎么办?要加强策划,策划说得很好听,什么叫策划?就从说文解字说起,策就是策动,划就是谋划,策动谋划。我记得当年在清华大学座谈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在底下听,听完了之后问我,“孙先生看了你的名片上写着焦点访谈策划,我请问,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吗?”是啊,新闻是不用策划的,新闻是真实在发声以及我们对新闻真实的报道啊,但是这话是赤裸裸直逼你的要害,我要说新闻不需要策划,但是为什么上面印着策划。我说就相当于新闻没有阶级性一样,新闻是不可以策划的,但新闻活动是可以策划的。我们报道新闻就是一次新闻活动,这样的活动是需要策划的。为什么说汶川大地震这样一场人间惨剧牵动了全国那么多的观众,那几天新闻频道的收视率达到了10%,哀悼日的时候全国都在转播,收视率达到了19%,这么高的收视率,我们撇开央视的同仁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参与报道之外,我们更想说的是,这是一场真正的新闻,所有的策划在最真实的新闻面前都显得那么地苍白、那么没用。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地用十万人鲜血来付出,我们不忍心看到这么大的数字换来这么高的收视率,我们不应该有任何的炫耀和自豪的心情。我们从良知上不希望有这样的结果出现,但是从实际效果上,如果没事的话收视率就往下掉。那怎么办?策划,他们很多人说汶川大地震体现了央视的策划能力,我说不对,是前方的生命唤起了记者的良知,深入的报道产生了应有的效果,任何的策划在这面前要去表白的话,你不觉得是对这个职业的耻辱吗?这不是我们新闻的最高目标,靠策划出来的新闻绝对不是我们追求。但是现实就这么无奈,不策划就完不成任务,哪一天真的就是如丧考妣了。所以要加强策划,不知道咱们福建电视台和东南卫视有没有条件,我一直认为做专题片有专题的策划,策划应该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做法。
当年最高峰的时候,央视新闻策划达到了七个,出去拍一期节目,主持人、编导、策划、主机、副机、录音、助编七个人一起出去。这个策划延伸到了访谈,像刚才提到的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等,类似于主编,我策划这一期节目,那编导就沦为剪片子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和像王志这样的主持人进行一种思想上的沟通,所以这样的方式不一定全做,但是不妨可以在新闻专题类的节目中试一试。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做编导做多了之后,给我们一个选题,我们首先想到是这个画面如何切入,我最后的结尾如何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这个时候有人帮你做一种理性思维,这就很重要了。要挖掘一些符合今天电视发展的人才,这样的投入还是值得,因为到现在,这次CCTV新闻频道又开始大规模地改版了,就在最近。在这一次改版中,很显然大家有一次跑马圈地,起的作用的是什么,不是制片人,是主要的策划,所以也凸显了策划的另外一个作用。
第二要挖掘独家新闻观点,当你的独家新闻不行的时候,你加强策划是要干什么,你一定要梳理信息,从众多的信息找到自己所用的,无非是两方面对大家现有的信息进行梳理,对大家未知的信息进行挖掘。说了半天最终要靠独家的新闻视角来选题。根据我的体会,第一要吃透各种文件,吃不透文件你就肯定做不好,不要认为各种文件里面要搞好什么什么,那都是虚头八脑的东西。如果要搞好什么什么,就是已经存在这样的问题了,赶紧改正吧。我今天明确告诉大家,要想做好正面报道必须吃透文件,第二要考虑中心,你要揣摩领导人的意识,要围绕这个中心来,所以这个有时候很荒谬,但是很实用,你只要掌握住了就可以,让做正面报道的人比我们还关心中心工作,因为这关系到他的仕途,我们的节目就好做了,这种事说小是我们的范围,说大,大到国家。为什么朱镕基那么欣赏经验之谈,开各种会的时候,先把焦点访谈说二十分钟,说完大家表态,这就是会。到点就收看焦点访谈,看到什么他关心的事情立马就打电话问。说白了焦点访谈有一批吃透中心文件的人,只是他吃透文件之后,把中央领导想做的事提前说出来,或者是恰到好处地点出来,或者是在急需的时候跟上,所以才会很开心,所以焦点访谈才那么牛气,共和国三任总理去一个栏目视察,这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是前无古人。而且一个栏目创办十周年,温总理亲自写贺信,李长春去座谈,就是太能吃透中心文件了。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胡锦涛同志十六大之后提出两个务必,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率领着一批中央领导就奔西柏坡了,在西柏坡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其中有一句话,叫群众利益无小事。新华社的原稿从字面上是突出两个务必,在官样的文章里,群众的点就特别不同。把握到这个点之后,焦点访谈要做什么,做群众利益无小事吗,找奸商去赔偿老百姓,这个太小儿科了,所以要吃透中心文件。回头看看胡锦涛同志当政之后前三个月做的最典型的事,第一,之前在北京中央领导人出行的车道都是占两个车道,中央领导人大部分是专机,焦点访谈简直是成了中央焦点,全是领导人会议的报道。所以会后郑英同志就给胡锦涛同志写了一封信,建议从这三个方面加强改进,所以胡锦涛同志做了批复之后,我们就觉得这太对了。现在在北京政治局委员出去都一个车道,也不出动专机了。落实到我们新闻人物要改变的,怎么改,新闻联播首当其冲,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决定加强党和国家会议宣传的通知,对于什么人能上新闻联播,什么人能上晚间新闻,什么人能上午间新闻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这出台之后大家都很开心,大家都觉得改革的这一天终于来了。所以焦点访谈经过这么多的判断,知道这一届政府是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所以就挂牌做了二十多期,叫做:群众利益无小事。焦点访谈聪明就聪明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挂牌播出,所有的凡是有违反群众利益的就把它拎出来,看,这就是违背群众利益的下场。所以这二十多期节目确实很成功,焦点访谈绝对是为这句话唱红起到了标杆性的作用。这句话跟我们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是完全契合吗?到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当然我也很同情大家,阅读文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第三,要符合宣传要求。要把宣传三个代表当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理论发展的脉络,所以具体的宣传要求在我们做正面报道的时候,各级下达任务的部门会说得比我还细。接下来要讲的是,选取独家的新闻视角,独家新闻视角不等于独家的新闻观点,新闻视角要求我们有不同凡响的开篇结局,有精彩绝伦的中间阐述,也有韵味流长的结尾。做到这一点因人的智力而异,有的人就是聪明,有的人教他一百遍也未必知道,方法都知道,要开门见山,要以情动人,这些东西我们都知道,实在不行就把自己同伴的拿过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说了很多,未必有人会去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说新闻视角很重要,我刚去新闻调查的时候,那个制片人什么也不让我干,叫我看带子,我以为是没播过的,结果一看全是播过的。那时候心里很慌,但是现在回想,那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第一次让我们静静的、在有生存围歼的前提下,努力地揣摩这些大佬们做片子的角度,这是让我痛苦的一件事情,我把这个痛苦变成了享受,这就需要我们化蛹成蝶,当时很痛苦,凭啥不让我做节目,我就像一个孤狼一样,自己在摸索。我们太把自己当人物了,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走的,倘若我们知道这样做的话,我们会走得更好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十六大专题片,对江泽民13年的丰功伟绩给予40分钟不遗余力的总结,要对他盖棺论定,前两个月去中办审的时候,彻底毙掉了,所以台里将采取紧急的方式,特事特办。由当时的新闻评论部来重启炉灶,但是新闻评论部一时半儿弄起这些人也是很困难,我当时领命之后,用了两周的时间,呕心沥血,快餐式的看了二十多万字,再把失败的片子拿过来,我看了之后觉得做得太好了,为什么失败,我的思路没超过他啊,怎么让我在他的基础上再拔高,我觉得很恐慌。好在我想到了,是不是视角不对。因为一,三个代表必须说。二,外交必须说。
三、经济建设必须说。四,申奥必须说。五,抗洪救灾必须说。40分钟说完这些没有好的视角不行,其中有一段说到经济成就的时候,结尾的时候用了吴敬琏的话,吴敬琏是一个经济学家,以他的角度表扬江泽民根本没有说服力,这个是给特定的人物看的。我们经常说,在国际上不要跟老美斗,我要是作为一个国家主席,那希望谁来表扬我,一、布什。
二、安南。这才是跟我们对等的人啊。我就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出来了一堆,小布什在长城上感慨地说,长城没变,而中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隔27年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再一次登上长城感慨地说,“长城依旧,而中国今非昔比。”如果这句话让赵忠祥那种带有磁性的声音说出来感觉一定很好。所以视角很重要,这种视角其实就是谋篇布局,所以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其他方面就简单得很了,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一说到三个代表的时候就是很生硬的,就是江泽民的八一讲话,这时候夸人得夸得舒服,不能让他在众多人被夸得抬不起头。所以他的原话我基本都保留,就是加一两句话,前任的同志就是太懂电视了,就是爱管画面好找不好找,我是不管的,找到找不到就是你的事,我开头的设计是,“1992年的春天,一辆没有编号的列车,悄然驶出了北京,一路南下,就是在这次南巡的时候,小平提出了这个论点。时隔九年之后,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来到了,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个接完之后,你马上就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前仆后继,一脉相承,这个时候你怎么夸都行了。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做刘罗锅那样的,我们需要的是和谐。
第四个方面要运用独家的电视手段,根本的就是两条,一条就是改变我们说话方式也就是语态,一定要说人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刚才举青岛的例子,绝对要逼人说鬼话,更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的解说词说鬼话,这就不可原谅了,有时候我们懒,就照搬。还有一种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说人话,是一种骨子里的职业惰性,我们习惯了这种四平八稳、字正腔圆。而现在新闻频道每天播出的条数比凤凰卫视多两倍,但是人家的感觉就是凤凰卫视信息比央视丰富,我自己的观点就是语态,我们的播音员都是科班出身的,出来都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凤凰卫视的播音员长得也不漂亮,但是他们是“说新闻、播新闻”,到今天新闻频道还改版,要增加新闻条数,这根本是要改变新闻播出的方法。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的新闻是很多的,像海霞、赵普等等,大家会觉得信息很单薄,但是凤凰卫视会炒,由于语态的改变,决定了新闻节目。有一次参加全国广播电视大奖的评选,中央电视台有一条新闻,2006年胡锦涛同志春节到延安慰问人民群众,与老区人民共度新春。陕西台也报了这个消息,差别不大,只是中央电视台的角度更正,陕西台的有点略偏,到了结尾的时候陕西台多了一个尾巴,其中有一个画面两个台都用了,就是胡锦涛去看望老红军,同期声都一样,解说也一样。这是一条标准的时政新闻,在2006年的时候这样就是大事了,一个党的国家主席在春节去慰问老同志,在西方国家没有多少总理在圣诞去慰问的,人家到点就休假。但精彩出在陕西电视台的新闻,同期声之后中央台就走了,陕西台则是,胡书记说,你家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没想到这个老红军拍着总书记的右手说,你家里人也好吗?但是CCTV把这句话给踢走了,这是多好的一句话啊,在那样的一个语境下,老红军能说这样的话,很符合当时的场景。但是CCTV就是不播了,我相信中央的领导看了这个也不会说为什么要播这个,是我们只顾了自己的思维,把我们的语态当成世界唯一的存在,这是很可怕的。所以这一次的汶川大地震,一切都是为了灾区,中宣部是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手段领导中国的新闻界面对自然灾害。所以有的新闻就出来了温总理一指禅:小朋友,不要怕,我是家宝爷爷,十万解放军来救你了,这样的同期声去哪里找啊,这就是最大的亮点。在台湾的一些高层人士连战、宋楚瑜访华的时候,我们的总书记一千多字的讲话稿一字不落背了下来,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就觉得书记都可以背下这么长文字稿,结果他也不看稿来演讲,结果把直挂云帆济沧海说成了直挂云帆济海沧。胡锦涛拉百姓说,乡亲们不要怕。老百姓说,感谢你们党中央。记者说看中央离我们老百姓多远啊,但是这种事情不怕,这才显示出我党的胸襟,才显示出我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他们看了之后肯定很后悔,为什么不把“你们”二字抠掉呢,但是“你们”二字不就是老百姓的真心话吗,不就是一句普普通通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的老百姓的语言吗?我们也常常说感谢你们来帮我,这个时候说“你们”也很正常啊,并不代表我们的距离是遥远的,当然说人话要做人事,做人事也很多,最根本要还原一条,咱们不能代替人家说话,所以这个东西让当事人自己办,是电视最有效的方式,我做过文字记者,文字记者很好,自己带一支笔,带一个录音机就把事办了,回来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本事大小和才情高低来写。但电视不是,电视是一个团队合作的项目,这一次观众不是骂吗,央视都派女记者去汶川,那男记者都干嘛了,其实所有的男同志都在女人的前面当摄像。这种时候让女同志出去,很多时候是一种悲情,让很多观众会理解,随后网络上披露所有的同志都是男同志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也能理解,但是这种理解并不等于办事就办得好。所以为什么网上很多人骂白岩松,说一开始地震你跑到演播室来一直说,到地震都结束了,你反而到前方去丈量堰塞湖去了,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掌握观众的诉求,当大灾大难的时候这种人就应该上前线,他在现场起的作用应该要比演播室的作用大得多。那时候劝白岩松不要去成了我们的重点工作,现在想想真是不干人事,如果让白岩松去了,那肯定不一样,我自己也很懊恼。人家女记者上去都以一当十了,白岩松去了以后还不以一当二百五啊,我想这样的场面是肯定的。
所以到了后期再也挡不住白岩松了,他去了。这回网民说他摘桃子来了。这就是不按新闻规律办事。其实我们在报道汶川的时候,在塑造那么多典型的时候,也在塑造自己的典型,但是常常忽略了自己。像我们一个同事采访蒋敏,遭到了很多的批评,她的很多亲人都遇难了,记者第一句话问她,你看到这么多活的人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记者三天三夜只睡了四个小时,就问出了这样不像人话的话,蒋敏一听这话就晕厥过去了,但是我们的后期又把这个画面一动不动地用了下来,所以后期也很重要。
【典型人物报道写作】推荐阅读:
优秀典型人物通讯报道10-11
道德讲堂典型人物08-30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10-22
描写人物的典型事例10-10
锤炼人物的语言,写作技巧07-13
影视剧人物小传写作示范08-23
从人物传记中积累写作素材06-13
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09-27
典型材料---退伍军人典型材料08-28
典型典型引领和导向工作总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