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重要讲话精神

2024-07-21

726重要讲话精神(精选13篇)

1.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一

学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体会:学“7·26”讲话 注精神之钙

学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体会:学“7·26”讲话注精神之钙

7月26日至27日,党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可能性,更加明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科学性,更加系统认识中国的发展路线,更加增加了对党的信任与无限热爱。

一是为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紧密联系党和人民过去五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维护核心、保持一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一是找准了战略目标。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在新的发展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取得的。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是科学指出了治国理念。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也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加深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的理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书记从来都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开局起步,这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前方的路还很长。

总书记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政治宣示,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动员。当前,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紧密联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入领会讲话的丰富内容、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抓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二

第一, 深刻领会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总书记强调,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 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 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昭示着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 才能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总书记强调, 中国梦是我们的, 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 练就过硬本领, 勇于创新创造, 矢志艰苦奋斗, 锤炼高尚品格,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总书记指出,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提出了殷切希望, 对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和领导干部进一步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为每个青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是下一步开展青年工作和青年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 对于进一步深化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 强化对中国梦的认同, 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 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 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师生的历史责任感。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积聚强大合力。

第二, 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全面发展成才报国。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影响人生方向, 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二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练就过硬本领。青年师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 应该把学习作为主要的任务, 作为一种责任, 一种精神追求, 一种生活方式, 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 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三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青年是社会上最具活力、最有创新力的群体, 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四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矢志艰苦奋斗。梦在前方, 路在脚下, 自胜者强, 自强者胜, 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五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锤炼高尚品格。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

第三, 迅速掀起学习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3.精神资本也很重要 篇三

在某一站,上来一位老奶奶和她约8岁大的孙女,她们穿着讲究。流浪汉看到她们,大喊:“嗨!要不要坐在我这边?”祖孙俩对视一眼,点点头同时回答:“谢谢你。”跟别人不同的是,她们靠着流浪汉坐下了。

流浪汉问她们,要不要吃他袋子里的鸡肉,祖孙俩还是对视一眼,点点头回答说:“不用了,谢谢你。”流浪汉又多次追问,但每次祖孙俩都是相互点头然后有礼貌地拒绝了。最后,流浪汉安静了下来,3个人都很安心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米勒被祖孙俩相互点头的力量所震撼。

在《精神的孩童》(The Spiritual Child)一书中,米勒这样写道:“对视点头,是小孩和祖母之间在精神上的彼此会意,是在这段爱意满满的关系中,祖孙之间传递的精神指引和价值。”

这位祖母教给孙女的正是一种智慧:我们都曾经身处异乡,举目无亲,而别人评判我们的方式,正是我们如何对待那些最贫穷的人。

米勒的核心观点是,精神上的意识是内生的,这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米勒作品的启示是,如果你关心社会的流动性、毕业率、社会的韧性、成就和家庭的构成等,对于那些你想帮助的人,你就不能对他们的精神资源视而不见。

米勒把精神定义为“一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内在自觉,它通向充满爱、有指引性的更高阶的力量。”不同的人可以把这种更高阶的力量理解为上帝、神灵、宇宙,或只是泛泛的“大同”。她把精神这种可以从基因上证明的力量与宗教上的精神区别开来,后者是完全受环境影响的。

对于人们安排自己生活的世俗的方式米勒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但大多数小孩在出生的时候,都天然地带着对精神的感知。如果他们发现地上有只死松鼠,他们会理解为它身上有什么神圣的东西,他们也往往会给它办一场体面的葬礼。他们对于造物的唯一性有种自然的感知,也可以感知一种超然、非物质的世界。米勒引用了两篇报道,表明在影响儿童对于精神世界感知力的因素当中,遗传的部分大约占到29%,家庭环境的影响占到24%,而47%是源于个人的生活环境。

她认为,精神感知力在人的青少年时期迅速增长,而同时,抑郁和其他的威胁因素也在提升。她说,孩子十几岁时一定程度的抑郁症应当被看做整个成长过程的正常部分,他们会问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精神力量在青少年时期的激增,正是应对这种危机的自然方式。

她说:“总而言之,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在抑郁和精神力量背后有一种共同的生理机制。”

换言之,十几岁的孩子通常会遭遇生活意义、信心和个人身份的迷失。有些人会通过吸毒、酗酒、涉黑乃至早孕来填补心理的空白。而有些人会有周围的人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阶段。

如果不加以培育,内生的精神力量就可能会萎缩。充满关爱的家庭会在意这些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有些儿童的父母会清晰地谈及精神追求。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在今天这个家庭分分合合的年代,学校和其他机构是否应当投入更多努力,来培育孩子精神上的才能?

然而,公共学校通常并不重视对于精神力量的培育,他们担心的是有人指控他们传播宗教。然而,教授精神上的戒律应该成为可能,要让孩子们熟悉各种选择,而不是倾向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忽视公众精神力量的培育,跟忽视智力、体力和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区别,它会从根本上“肢解”一个人,让他陷入更严重的抑郁、滥用禁药、离群索居的悲惨世界。

4.民主党派726讲话心得体会 篇四

民革湖北省委会表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欢欣鼓舞。大家表示,将深入学_贯彻__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深化政治交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湖北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凝聚强大正能量,画出最美同心圆。

民盟湖北省委会1日组织学___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一致认为谈成绩振奋人心、讲形势科学深刻、指方向催人奋进。大家表示,将深化对重要讲话精神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坚决维护以__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履职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

民建湖北省委会认真组织学_。大家表示,通过学_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明确了方向,进一步强化了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担当。今后要进一步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五种能力”,增进团结协作,切实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作为经济界参政党的优势和作用。

民进湖北省委会认真组织学_。大家表示,要深化政治引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师,向中国共产党学_,牢记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用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

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利用双周学_,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___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一致认为__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家表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地方组织,一定要认真学_贯彻,把学_重要讲话纳入“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的重要学_内容,不断把学_贯彻引向深入。

致公党湖北省委会7月31日下午认真组织学___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一致认为重要讲话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家表示,要认真领会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和实践要求,秉承致公党“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立党宗旨,继承优良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心聚力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1日上午组织学_,一致认为__总书记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迎接十九大、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军号。大家表示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定自觉地同以__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智献力。

台盟湖北省委会7月29日下午召开十届五次委员(扩大)会议,学_座谈__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大家表示,将不忘合作初心,高举伟大旗帜,强化责任使命,明确目标任务,聚焦国家和湖北省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和民生热点,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同时要发挥台盟优势,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为迎接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贡献力量。

省工商业联合会7月31日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学___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大家表示,要学思践悟、统一认识、鼓足干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_教育、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教育、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报告会、省工商联换届、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楚商大会筹备、“五好”县级工商联和“四好”商会建设等重点工作,脚踏实地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

5.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五

727俩牛在一起吃草,甲牛问乙牛:喂!你的草是啥味道?乙牛:草莓味!甲牛靠过来吃了一口,愤怒地喊道:你骗我!乙牛轻蔑地看它一眼:我说草没味!8542

728等我有了钱飞机买两架,一架白天飞,一架晚上飞。等我有钱了盖两个游泳池,一个洗头,一个洗脚。等我有钱了天天做面膜,脸上做个,脚上也做个。1247

729朋友是人生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再忙碌的工作也无法忽略对朋友的问候。忙里偷闲给你发一条信息,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祝朋友好!1138

730山遥路遥情不遥,隔山隔水不隔心,再远的距离,因心灵相吸而不再遥远,再难的人生,因朋友相聚而精彩丰盈,愿你平安!

6.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六

休闲道德是调节人们休闲活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它反映着人们对休闲时间的安排, 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和评价以及对休闲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态度。建立和培养休闲道德观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休闲道德对于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道德教育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休闲道德肯定不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惟一领域, 但却是对全体公民进行长期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领域。“道德没有渗透到闲暇生活中, 说明道德的力量是软弱的, 道德导向是没有全胜的。即使道德在非闲暇生活中已经取得了胜利, 也会因为闲暇生活中的不道德倾向而对那种胜利进行冲击甚至抵消。”[2] 休闲道德对于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很多, 例如: (1) 通过休闲道德帮助人们陶冶情操, 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审美修养从而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2) 帮助人们选择健康适宜的休闲方式, 防止道德失范, 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3) 帮助人们合理安排休闲时间来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促进道德建设。 (4) 通过休闲道德实现公民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 使公民道德教育走出新思路, 上一个新台阶。休闲道德在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应当引起重视。

第二, 休闲道德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政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革命导师和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一贯思想。当前, 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社会正处在重大转折时期, 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休闲道德当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领域, 但却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全新领域。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可以依靠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来进行。例如: (1) 通过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军营文化建设开展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隐含教育意义的休闲活动, 大面积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2) 通过影视广播、文艺演出、娱乐活动和持续升温的旅游活动等人们喜爱的休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 寓教于乐、寓教于闲, 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项受人欢迎的、收效良好的愉快工作。

第三, 休闲道德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稳定是坚持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稳定压倒一切”, 然而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国内也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休闲道德虽然不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方法, 但却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 维持和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良药, 是社会稳定的减压器和催化剂, 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思想稳定和经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休闲道德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促进社会稳定: (1) 通过帮助人们寻找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积极地渲泄释放情绪来平和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 达到稳定的目的。 (2) 帮助人们颐情养性, 通过提高个人文化道德修养来融洽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 (3) 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品味, 提高国民素质来帮助实现社会稳定。休闲道德在促进社会稳定中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古德尔 (美) .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262.

7.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七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经济急需摆脱困境、宏观政策缺乏方向、全球经济治理及二十国集团面临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此次峰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承载了各方高度期待。

世界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分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削弱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世界经济增速由危机爆发前的5%左右下滑到目前的3%左右,且呈现分化态势。发达经济体普遍低速增长,增速不超过2%。美国经济复苏相对较快,日本和欧元区内生动力不强,依然没有摆脱经济疲弱的局面。新兴经济体中,结构性改革比较主动的国家经济基本面较好,但结构性改革相对滞后的部分国家经济增速大幅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走势的分化带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分化。近期美国经济发展不平稳,美联储加息预期频繁变化。其他发达经济体为走出低增长困境,普遍采取量化宽松等政策手段。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在方向上的不一致,对全球市场产生较强负面外溢效应。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本外流、资产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等压力,对国际金融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严峻考验。

国际投资和贸易持续低迷,保护主义抬头。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多哈回合贸易谈判遇到困难,部分区域贸易安排排他性增强,国际贸易增长和产业转移速度放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1990—2007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6.9%,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回落到3%左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短板仍未消除,各种投资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对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互利合作带来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地缘政治冲突激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影响国际投资和贸易增长。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滞后。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破坏了旧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新的循环正在形成,全球产业价值链正在重塑。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深入,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新兴经济体11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为30.3%,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2.9%。相对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健全,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期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世界经济进入稳定复苏的轨道,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助力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良方”助力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推动杭州峰会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此次峰会开创性地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促进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推动世界主要经济体以改革突破增长瓶颈、以创新激发复苏动力,做到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进,帮助世界经济彻底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推动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从短期看,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和协调合作,减少负面外溢效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针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突出问题,推动成员国结合本国实际,创新宏观经济政策,把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有效组合起来,放大正面外溢效应,减少负面外部影响,提振市场信心,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激发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力,为各国发展营造更大的市场和空间。此次峰会把促进开放的投资和贸易作为优先领域和着力点,加强投资和贸易机制建设,制定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和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巩固多边贸易体制,破除国际投资贸易壁垒,提高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从中长期看,一是大力推动创新,开辟增长源泉。此次峰会把支持创新作为重要方向,倡导各国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加大创新供给,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牢牢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要素优化配置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二是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与会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评价我国关于结构性改革的议题设置,对我国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示赞同和支持。各国一致认为,结构性改革的选择和设计应考虑具体国情,符合各国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此次峰会形成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新共识,确定了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鼓励创新、改善基础设施等9个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三是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形成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体系。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提出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重点构建全球金融、投资贸易、能源、发展的经济治理格局。此次峰会要求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寻求利益共赢,凝聚互动合力,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此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通过的领导人公报和创新增长蓝图、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等成果文件,反映了中国理念、体现了中国智慧、融汇了中国主张、推广了中国经验,将为形成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实现更广互利共赢

开放促进国家强盛。习近平主席强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与世界经济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们将继续推进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稳定繁荣。

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为促进世界经济振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表达了我国的全球战略愿景,而且契合了沿线及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发展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深耕细作、持久发展阶段迈进,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更好地造福我国和沿线各国人民。一是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并实施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撑等一批战略性优先项目和示范性项目。二是创新国际化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三是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推进民心相通。

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我国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合作对接空间。我们将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把我国的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带出去,积极推动重要技术标准共享,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产能第三方合作,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我国的优势产能结合起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更好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帮助他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三方以至多方共赢。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将继续推动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努力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力量。一是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二是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同有关国家商签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三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采取切实行动促进贸易增长。四是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8.纪律精神: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篇八

关键词:纪律精神;道德教育;涂尔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6-0014-04

一、涂尔干纪律精神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的巨大转型使得整合社会秩序的法制和道德出现了断裂,整个社会道德文明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正如涂尔干所描述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危机的时期,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莫过于近百年的欧洲社会。传统的集体纪律已丧失其权威,这从公众良心的涣散以及由此产生的公众普遍的忧虑中即可见之。”[1]欧洲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依附于宗教,通过宗教戒律来规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但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宗教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权威地位日渐式微,而适应工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还没有产生,致使整个法国社会处于道德失范状态: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个人主义盛行,蔑视公共道德,无视社会集体生活。涂尔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下思考自己的历史责任。

对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适应当时工业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涂尔干明确指出,“我们决定让我们的儿童在国立学校里接受一种纯粹世俗的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种不是从启示宗教派生出来的教育,而是一种仅仅取决于只对理性适用的那些观念、情感和实践的教育,一句话,是一种纯粹理性主义教育。”[2]要建立这样一种道德教育,就必须使道德教育从对宗教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然而,涂尔干通过分析却发现,道德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以致于“某些道德观念会因为不存在相应的宗教观念而消失,或因有相应的宗教观念而显得完善”[3]。故而,他认为要建立理性主义道德教育,就必须找到宗教观念的合理替代物。通过对宗教本质的分析,涂尔干找到的这个替代物就是社会。于是,用社会代替宗教成为涂尔干建构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出发点。

二、涂尔干纪律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涂尔干致力于建立纯粹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认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说有两种存在,……一种是由仅仅适用于我们本身以及我们个人生活事件的所有心态构成的:我们称之为个体存在。另一种是一套观念、情感和实践体系,……它们是宗教信仰、道德信仰和实践、民族或职业传统以及各种类型的集体意见。它们的总体构成了社会存在。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形成这种社会存在”[4]。而且,“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存在”[5]。涂尔干据此提出了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对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或自决。其中,纪律精神是首要要素。

(一)纪律精神是什么

涂尔干认为,必须把道德看作一个事实,否则就不能明白道德应该是什么。作为事实的道德属于义务领域,“是由预先决定行为表现的行动规范体系所组成的。这些规范规定着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应该怎样行动;举止得当,就是从良知上服从。”[6]道德规范规定着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就像具有限定性边界的模具框定着人们的行为。而且,道德规范之所以能够限定人们的行为,是因为规范之中包含着权威观念,而正是这种权威观念使道德规范具有了真正的力量,当人们的欲求和需要变得过度时,这些力量能够产生对抗的作用。而这种权威观念是什么呢?涂尔干认为它是社会,“不仅社会是一种道德权威,我们还完全有理由认为社会是所有道德权威的典型与根源。”[7]

涂尔干指出,“在道德生活的根基中,不仅有对常规性的偏好,也存在着道德权威的观念。进一步说,道德的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兩者的统一性来源于一个更为复杂的、能够将两者都涵括在内的观念。这就是纪律的概念。”[8]纪律能够使行为在确定的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而权威又是纪律出现的前提和基础,“常规意义与权威意义构成的只是一种复杂状态的两个方面而已,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为纪律精神。这样,我们便有所有道德气质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即纪律精神。”[9]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就是一种道德气质,是类似于道德性情的存在物,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是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纪律精神有何功能

涂尔干认为,对于纪律的功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他特别批判了边沁和功利主义者只看到纪律中“恶”的方面和把纪律作为苦行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纪律精神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对集体和社会而言的使其维持有序状态的功能,二是对个体而言的使人性完善的功能。

他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存在,它是为了社会而被制定出来的。道德的所有设计都是为社会而存在的,在此意义上,道德就是一种纪律,是一个广泛的禁忌体系,道德的目标就是限制个人行为的范围,使这些行为正常地发生,以维持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正如涂尔干自己所讲的那样,“只有当我们限制某些倾向,压制某些欲望,减弱某种趋势的时候,行为才能成为合乎道德的行为。与此同时,就像关于某种相对确定或一成不变的事物的所有规范,都凌驾于所有个人变化无常的特性之上一样,就像道德规范比其他所有规范都显得更稳定一样,学会合乎道德地行动,也就是学会有秩序的行为。”[10]所以,道德规范就是一种这样的力量,它可以对人们过度的激情、冲动和欲望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使人们正常的行为反复出现,进而使集体和社会处于有序状态。

涂尔干认为,“纪律是有用的,不仅对社会利益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没有这种工具,常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而且对个人自身的福利来说也是有用的。”[11]在他看来,纪律是人性本身所需要的,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个人的存在不可能不顾及他人的存在而无限扩张自己的欲望,纪律能够教会人们怎样按捺个人的欲望,并为他的各种各样的渴望确定限度,而这种限制是幸福和道德健康的条件。而且,通过纪律,个人才能学会自我控制,没有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个人就不可能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正因为纪律或规范可以教会我们约束和控制自己,所以规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涂尔干认为,规范与自由并不是两个彼此排斥和对立的概念,而且,唯有前者,后者才有可能,所有的自由都是规范的结果,通过道德规范实践,人们养成一种能够支配和规定自身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纪律精神促进个体人性完善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展现出来。

nlc202309030346

(三)怎样培养纪律精神

对于怎样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这个问题,涂尔干是从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着手的。他认为,儿童心理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性。儿童心理的这个特点跟纪律精神所要求的常规性是不吻合的,他说,“在儿童的出发点与必须把他引领到的目的地之间,有多大距离啊:一方面,是心灵无休无止的运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变化多端、瞬息万变,是一往无前、竭而后止的情绪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却是对常规行为和节制行为的偏好。”[12]但他又发现儿童身上有两个与生俱来的本性,即受习惯支配的特征和易受暗示的特征。正是有了这两个特征的存在,才使得儿童纪律精神的培养成为了可能。而且,学校已经预先为儿童设定了一套行为规范体系,如按时上课,必须完成功课等等,这些构成了学校纪律。正是通过对学校纪律的实践,儿童才养成习惯性行为,学会尊重教师的权威地位,这样,我们才能够给儿童灌输纪律精神。涂尔干又指出,儿童的道德构成依然脆弱易变,不能够充分地面对义务纯粹严格的那一面。因此,把规定儿童行为的规范与道德制裁联系起来就成为必要。而作为道德制裁的手段一般有两种,即惩罚与奖赏。

涂尔干认为,“为纪律赋予权威的,并不是惩罚;而防止纪律丧失权威的,却是惩罚,如果允许违规行为不受惩罚,那么纪律的权威就会逐渐为违规行为所侵蚀。”[13]为了维护纪律的权威,就必须合理地运用惩罚。首先,涂尔干反对对儿童实施体罚。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在儿童身上激发出一种人类的尊严感,而体罚却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会使人陷入道德混乱之中。他还通过回顾体罚在制度化学校中的发展历程,发现惩罚会随着文明水平的上升而得到增强,目的是为了追求文明传播的效率,而要消除它,学校就必须增加开放度,接受公共良知的监督。另外,涂尔干提倡指责式的惩罚,认为惩罚中包含的指责才是它存在的真正理由。其次,涂尔干认为,教师运用惩罚手段时要果断、明确,决定一旦作出就不能更改,教师的优柔寡断会使儿童对纪律权威产生怀疑;教师在运用惩罚手段时要谨慎,既不能感情用事,鲁莽冲动,也不能对儿童的过失行为无动于衷,因为这既无助于维护纪律的权威,又不能触及儿童的心灵;同时,教师要少用惩罚手段,他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倘若没有少见的例外情况,就不应该进行大剂量的惩罚;惩罚的影响只能通过人们明智地稀释惩罚而得到强化。”[14]

与惩罚不同,涂尔干认为奖赏主要是作为激励智力的手段来使用的,而不是作为激励心灵和性格方面的手段,它是智力文化的工具,而不是道德文化的工具。用酬报天才方法来酬报道德功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道德来讲,奖赏更体现为一种情感表达,“在一种内心平静的状态中,在德性带给我们的那种尊敬感与同情心中,以及由此产生的惬意中,人们才能发现对德性的真正奖赏。”[15]教师对那些天资不高但却努力学习的学生表现出爱心和友善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三、涂尔干的纪律精神思想的道德教育启示

反思我国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对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理想、理想人生等等都讲得少了”[16],而更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以及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我国在经历了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的历史阶段后,西方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尤其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在国内得到了热捧。在这种社会现实背景下,传统的道德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道德失范现象增多,致使整体社会道德状况滑坡。为此,学校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重树社会良好的道德秩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校教育要重视儿童纪律精神的培养

涂尔干认为,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关系都存在。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促使年轻一代社会化的过程,学校就是儿童社会化的理想场所,通过学校生活来增强儿童身上的社会存在性。在学校里,班级就是儿童生活的“小社会”,每个班级都有班级规章制度,儿童纪律精神的培养首先来自对班级纪律的遵守。儿童遵守纪律不仅维持了班级的正常运转,而且对于他们自身人格的完善有利,可以培养其自我约束能力,使其成长为自主自立的人。当前,我国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实践使得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教师往往把纪律仅仅理解为是一种从外在约束儿童的手段,而忽视了纪律本身所具有的促进儿童人格完善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了解纪律精神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功能,從促进儿童社会化和促使其人格完善的双重目标出发来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这“给当今学校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出路——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基本道德力,即道德的基本要素纪律的培养上”[17]。

(二)恰当处理纪律精神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纪律往往以维持课堂秩序的面目出现,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抹杀了儿童的个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要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纪律精神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呢?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纪律精神和个性发展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纪律精神有助于个性的完善,个性发展有助于纪律精神的养成。另一方面,纪律的制定和实施要尊重儿童的个性,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个性健全的人的培养,纪律只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而已。

(三)合理使用惩罚和奖赏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轻惩罚而重奖赏,这从目前中小学盛行的“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等中可见一斑。而当前由于个别教师对儿童实施惩罚教育过度,致使儿童身心受到伤害的极端事件频频出现,使得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惩戒权作出了种种限定,以致于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功能不能得到发挥。当然,仔细考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扬奖赏抑惩罚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缘由和依据,但惩罚和奖赏作为教育方式,有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度,使用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师在教育中要慎用惩罚和奖赏,并不是惩罚越多,儿童的纪律精神就越强,也不是奖赏越多,儿童的积极性就越高,要做到当罚则罚当奖则奖,这个时机如何把握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教育体悟和教育智慧,以及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掌握惩罚和奖赏的“度”,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对不同儿童作出适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Emile Durkheim.Moral Education:A Study i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61:101.

[2][4][5][6][7][8][9][10][11][12][13][14][15][法]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208,50,21,68,27,29,37,39,100,123,145,150.

[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78.

[16]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序言.

[17]张媛媛.论作为道德教育的纪律[J].中小学德育,2011(2).

责任编辑:徐向阳

9.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九

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 胡锦涛同志精辟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伟大实践, 科学阐述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连日来, 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在学习领会中一致认为, 讲话立意高远、总揽全局, 内涵丰富、富于创新, 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认真学习讲话精神, 关键在于领会实质、把握主题。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立足发展新要求与人民新期待, 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 也是贯穿讲话的鲜明主题。这个总要求, 鲜明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关键就是把握好这个总要求, 落实好这个总要求。

旗帜引领方向。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 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当今世界剧烈变动, 当代中国深刻变革, 社会思想复杂多变, 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社会进步, 以什么样的思想凝聚社会共识, 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实践充分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这面旗帜引领下, 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在90多年奋斗中实现了“三大成就”, 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中国奇迹”, 在10年科学发展中书写了“中国故事”;也只有始终高举这面旗帜, 我们党才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道路推动发展。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 必须始终坚定对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到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中国答卷”已经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科学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 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中, 彰显了巨大的真理力量,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行, 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凝聚力量。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 必须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既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也是13亿人民同心同德的共同意志。认真学习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才能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状态决定作为。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 必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面对的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能否牢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 取决于工作力度, 取决于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让解放思想始终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让改革开放始终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 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10.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十

一、网络传播具有的主要特点

1.网络传播的互动, 有利于网络受众追求和扩展其自身自由度, 通过释放来有效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 一形成心理的和谐与平衡。比如一些极端化表达倾向影响了网络传播的和谐以及社会文明的维系。由于网络传媒快捷方便, 使得某些情绪化个性化的个人观点能够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随意极端的放纵欲望往往难以控制, 一种单向发展的滥用自由在网络中逐渐膨胀,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网络言论极端化的自由, 往往给网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表现出网民个体行为与人文精神的背道而驰。对网民自身而言, 因此, 网络传播者的重要职责, 就是要高度重视网民的精神追求, 关注个体与网络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自由与限制, 就是网络传播弘扬人文精神的起点, 也是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基本要求。在网络传播中,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技术、文化水平、趣味爱好的网民, 都有权利也有能力进行文化鉴赏、文化创造与价值判断。同时,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快节奏工作中所形成的压力, 甚至某些不满和怨气, 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得以宣泄。网民同样也能通过网络寻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支持者、理解者, 网民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亦能在更广地范围得到的人们的认同和分享。

2.在网络传播环境中, 网络传播媒介权威身份的弱化, 客观上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引导难度。当今网络需要舆论来引导, 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弘扬。在人类发展的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化所酝酿的人文精神, 不可颠覆, 被视为民族精神结晶, 它对国家及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传播相比, 表现出较大差异。传统传播中, 权威观点往往被等同于结论, 其看法往往通过纸质文本的传媒形式, 将其观点直截了当地展示在报刊杂志的头条头款, 以冲击波的形式, 强行灌输到读者的头脑中去。而网络传播则有所不同, 它很尊重网民个性化需要, 并为满足网民的某些需求而具有多种表现方式。在网络虚拟环境下, 网民的信息传播与思想表达是充分的, 也是多元的, 并且是互动的。不仅如此, 在网络互动中, “权威观点”随时会受到网民的质疑或挑战。这样权威威信的建立就很难得由外界强加进来, 权威威信的获得只能来源于网络受众发自内心的选择, 对网民能够产生着强劲而久远的影响力。从而很大程度上形成与大众传播迥然不同的民主性特色, 从而更符合网民的意愿, 更符合大众的情感需求, 也更接近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样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引导舆论的难度也就越高。

二、网络传播与人文精神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网络传播中人文精神的注入、凝聚、弘扬与传播, 具有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网络传播带来的不仅是功能上技术上的突破, 更是对文化观念的创新。网络传播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吸纳传统文化精神, 融入人文精神, 积极健康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传播不断地容纳着人们的新思想新感觉, 容纳着人们面对生活工作中种种问题的思考。网络传播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海量的信息, 同时也打来了人们的视野, 有助于人们面对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处于从容自若的心态, 有利于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国界的网民们通过网络传媒的互动沟通, 形成一种和谐融洽, 获得一种理解与认同。

2.网络传播过程中, 传统伦理道德有时会与现代精神文明产生的冲撞。人文精神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它也随着社会而不断进化, 强调人高于物、贵于物, 强调精神重于物质。因此, 通过网络传播, 积极地弘扬人文精神, 并赋予人文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精神, 从而促进网络传播健康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这已成为网络传播能否促进社会和谐、能否促进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人文精神客观上对网络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1.人文精神能够积极引导网络传播的规范及健康发展, 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大发扬, 有利于网络传播融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 对网络传播的和谐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网民应该端正态度, 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接纳人文精神。目前, 有些网民还有偏激、片面、激进等不良倾向。事实上, 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网络传播个体的创新意识, 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出适合网络传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2.以人文精神为先导, 有效开展倡导网络文明、网络和谐的系列管理工作。各种文化潮流在网络传播中的涌现, 客观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与道德风尚。为了形成较好的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除了加强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与潮流的关注, 积极构建网络文化之外, 还需要提高人们尤其是网民的整体人文素质。当前最紧迫的是选拔和大胆任用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来从事网络网络管理工作。网络传播管理过程中;逐步提高网络舆情的追踪监控质量, 逐步推介具有引领市场作用的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作品;研究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 力求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出宽松的环境, 努力研讨和构建网络传播信用机制等等。

11.现代人精神护理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现代人;精神护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30-01

心理学家阿诺兴说:“人类进入了情绪重负的时代”。因此,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才能接受时代前进的挑战,适应社会环境的变革,成为新世纪市场竞争的强者。随着压力的增大有心理问题及各种精神活动异常的个体必然增多,在此对现代人精神护理的重要性做相应论述,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1. 在教学中认识到精神护理的重要躯体的健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高需求。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所面对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深入开展精神科护理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1.1 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强调健康的身体加健康的心理才等于完美的人生。心理活动又称精神活动,而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既要学好为别人服务的本领,又要在这其中发展自己。

1.2 正确认识精神科护理的对象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不仅是指患有疾病的病人,而且还包括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科护理的对象。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为人类精神活动动态连续过程的两端,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亚健康状态,它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却处于疾病的边缘。因此,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亚健康的人群开展优质的护理,从而向健康发展。

2. 从自杀现象看精神护理的重要性

2.1 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WHO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5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据统计,有企图自杀者的人数是自杀身亡的8倍~10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在自杀死亡人数中又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因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低,从而使自杀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同时也是18岁~30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自杀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有的是有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的触发,有的是因为患有抑郁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有神经生化和遗传方面的因素。自杀对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个自杀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为此悲痛和烦恼。

2.2 自杀的动机及行为干预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为了挽救这些人的生命,精神护理极为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者的内心世界除了有要死的一面,也有要存活的一面。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挫折v無用感v厌世v绝望v自杀强迫意念v产生自杀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自杀企图的病人往往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在他们“要死与要活”犹豫不决时,常常向亲友、同事、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如言语方面时不时提到“死”字、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的方法;行为方面开始反复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心爱的物品送给朋友作纪念;情绪方面变得忧郁消沉、精神恍惚、哭笑无常等等。企图自杀者表达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以恳求帮助的一种心理表露。因此,重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已刻不容缓。因而,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心理美容”“心理按摩”,关注并及时发现有自杀企图者的迹象,给予精神上的呵护,进行心理疏导、支持、帮助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教育青年人感受坚强,珍爱生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3. 进行自我精神护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病人,因此,一旦出现情绪非常低落时,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使自己无暇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如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结婚只有两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爱妻就不幸去世,海克尔十分痛苦,他说:“只有工作才能使我免于发狂”。于是他每天忘我的工作,一年之内,就写出一本巨著《生物形态学概论》。这种能善于把不良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是保持精神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总之,面对挫折,消极悲观,只会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挫折面前,要学会自我护理。冷静的分析,审慎的考虑,善于用理智驾驭挫折而带来的不良心境,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才能促进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述彭.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

[2] 刘晨.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12.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十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 这是九十年来党所完成和推进的第三件大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 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 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事实证明,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 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不少消极、负面甚至腐败现象。对此, 要科学分析原因,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但决不能因此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坚定有力地表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当前,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所有这些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 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来解决。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才能继续更好更快地发展;只有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 才能使现实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不”, 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反响, 受到普遍好评。这说明, 坚持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面向未来, 我们必须牢记, 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要从党和国家命运的高度, 从开创更好未来的高度, 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定信心、砥砺勇气、锐意开拓、一往无前,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坚持改革方向, 克服各种各样的“改革疲劳症”, 防止任何“精神懈怠”现象, 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坚定改革决心, 迈出改革步伐。要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13.726重要讲话精神 篇十三

李孟书:去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不久,黄冈市委及时召开座谈会进行学习传达。12月下旬,市委又召集全市文艺工作者代表、文化部门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畅谈学习体会,您与大家推心置腹地交流,令文艺工作者们备受鼓舞。你是如何理解《讲话》的重要意义?

刘雪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从“两个重要”的科学论断出发,《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与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推进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李孟书:您和文艺工作者们交流了学习体会,您认为这篇《讲话》有些什么特点?

刘雪荣: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读了不下10遍。这篇讲话立意高远,观点鲜明,情真意切,语言优美。讲话高瞻远瞩,把文艺工作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里面来考量,可以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非常宽广厚重、大气磅礴。我们学习这篇讲话,首先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领会其精神实质。《讲话》从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文艺工作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逻辑严密、条分缕析、阐述透彻。《讲话》全文饱含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真情流露、溢于言表。比如总书记讲:“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还比如,总书记讲他在陕北插队时走三十里地去借《浮士德》,娓娓道来中充满对文化的尊重和渴求,非常接地气,非常感染人、打动人。因为是文艺座谈会,所以这篇讲话特别有艺术性,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总书记在讲话中点到了中外艺术家124人,其中外国的83人、中国的41人,提到的作品有33篇,引用的诗文名句31处。这些名家、名作和诗文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让我们从这篇讲话中感受到上下几千年人类文明的高度浓缩。所以,我觉得讲话首先是一个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是一篇文学精品、一部宏大的交响乐,读来听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值得反复读、反复品,融会贯通、身体力行。《讲话》的发表,对于推动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将起到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李孟书:您的生动解读,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篇讲话的理解,也深感东坡赤壁诗社责任重大,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黄冈是“中华诗词之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贯彻落实《讲话》精神?

刘雪荣:黄冈的诗词创作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华诗词文化一直浸润着这片土地,不仅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诗篇,使黄冈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还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赤壁诗”,是我们引以为傲、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当前,诗词文艺发展已经迎来一个崭新的时期,对黄冈进一步打造好“中华诗词之市”这块文艺高地,带来无限机遇。总的来说,就是要准确把握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繁荣诗词文艺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世界潮流大势中牢牢把握方向,坚守创作根本,为文艺阵地和队伍建设添砖加瓦,为文艺工作营造良好环境,让中华诗词百花绽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李孟书:我们进一步打造诗词文艺高地的优势有哪些?

刘雪荣:黄冈有着繁荣诗词文艺的深厚土壤。首先,黄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就好比原始森林地下有厚厚的腐殖质层,土壤非常肥沃一样,黄冈就是这样一块适合文艺生长繁荣的黑土地。我在《千年黄州》讲座里以“两属十归、两州分合、四戏两祖、八进两出、千六名人、六千遗址、十六大战、十六城池”32个字,高度概括了黄州的历史文化。其次,黄冈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湖北名人志》中收录的湖北名人里,黄冈大体占三分之一;黄冈当代、近现代名人有1600多位,当代也有很多,比如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刘醒龙等。再次,黄冈基础扎实,势头良好。我们现在有很多文艺方面的金字招牌,比如“中华诗词之市”、“中国书法城”等,《东坡赤壁诗词》全球公开发行,地级市里唯一的一家。这些年全市文艺基础建设、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也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所以,繁荣黄冈文艺是有条件的,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只要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过去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提高,就一定能够迎来黄冈文艺的春天。

李孟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文艺创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和要求,怎样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nlc202309081429

刘雪荣:繁荣文艺首要抓创作,而导向又是创作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怎么搞创作、创作什么、创作给谁看等重要问题。中华诗词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不动摇。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后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也先后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重要观点。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就从性质和要求上,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属性、功能和作用、思想艺术体现与其他文艺划清了界限,更从历史的经验、文化自身的规律中深刻回答了关于文艺“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诗词是国粹,在我国诗词文艺发展史上,中华诗词之所以历久而弥新,就是因为中华诗词始终根植人民、扎根泥土,并以独特的意象情感和美学韵律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吟唱。《东坡赤壁诗词》1983年创刊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诗社成员发展到3000多人,遍布海内外,这本纯文学刊物的风行,也说明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接地气,才能有活力,才能传递正能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写民生,词系民生,这才是诗词创作的源头活水。

李孟书:是啊!人民是诗词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也是我们诗人要始终坚持的创作信条!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仅有写不完的题材,也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迷失方向。所以这句话里,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创作道理。

刘雪荣:说到“理”,我觉得第二个就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文艺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既不能脱离这个规律搞创作,也不能无视规律瞎指挥、下套套。对于诗词文艺工作者来说,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诗词创作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反观我们当前的创作情况,也存在着精品不多、境界不高、写作娱乐化、创作浮躁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创作态度不扎实,二是创新能力还不强。中华诗词的写作矿藏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这就要求大家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还要“情入”,决不能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凭空联想,也不能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为了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对于文艺工作管理者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则是要尊重人才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多研究文艺,多一点人文情怀,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唯有这样才能与文艺队伍打成一片,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更好地促进精品创作。

李孟书:诗词怎样在当今思想、观念、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引领发展呢?

刘雪荣: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中华诗词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教化作用。因为中华诗词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中国精神,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从庙堂之忧到黎民疾苦,从季节描写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中华诗词始终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着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离开这种精神,仅靠纯粹的艺术技巧,诗词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诗人离开这种信念,就会魂无定所,就会行无依归。广大诗人词家有责任、有义务行动起来,用中国精神武装头脑,走出小天地,展现大气象。要大力倡导旧体诗词融进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使旧体诗词创作在思想内容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既有古典精髓又有时代精神的当代诗词作品。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以高尚生动的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让代表时代主流价值和风貌的人和事用诗词的形式展现给世人。

李孟书:东坡诗词学会和《东坡赤壁诗词》是黄冈打造中华诗词高地的重要阵地,在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中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呢?

刘雪荣:主要是出精品、育新人、办好刊。即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全力打造诗词精品。我们不仅要继续抓好诗词的普及工作,更要抓好提高工作。中华诗词的繁荣,归根到底要靠精品。要积极提倡旧体诗词的继承、创新和超越,使旧体诗词的创作和传播与时俱进。坚持高端人才和草根作者兼容并蓄,鼎力培植诗词新人。要继续发挥老诗人、老作家的骨干作用,还要大力培养诗词专业人才,抓好名家工程,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青年诗词作者。同时,要结合开展诗教、中华诗词“六进”活动,从中培养一大批“草根”诗词作者,把千百万群众吸引过来,推动群众性诗词创作活动。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原则,竭力办好诗词刊物。要继续走质量立刊的道路,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扶持新田园诗词创作,坚持每期刊发名家精品力作,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当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这对办刊来讲,是挑战,是风险,也是机遇,是转变。学会、诗社要善于创新经营模式,适度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发行量,改善生存环境。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东坡赤壁诗社及诗刊的扶持力度。

李孟书:擦亮“东坡诗词”名片,我市有哪些考量?

刘雪荣: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意味着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支持文艺工作。这就要求,要把诗词文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认真研究具体问题。要多办实事,下决心解决有关人、财、物方面的难题,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文艺团体和队伍建设。加强学会、诗社和诗刊的建设,引导诗词组织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搞好服务。要抓好“诗词之县”“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深入推动诗词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街道、进景区,把各级各地的创建和诗词“六进”等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诗词的普及提高。进一步办好东坡文化节、诗会、名家采风等群众性节庆活动,提升黄冈的魅力指数。搭建好“互联网+诗词”平台,运用好新媒体手段,传播诗词文化,广罗天下诗人,用诗词向世界宣传推介黄冈。

上一篇:幼儿园的保教的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入园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