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综述(共10篇)(共10篇)
1.人体解剖学综述 篇一
关于人体解剖学教学
1、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增减原则
1.1针对性原则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岗位需要的大学专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于基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内容按照临床医学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取舍。在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安排上围绕培养学生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所需要的解剖学层次结构以及重要器官的毗邻关系。如讲解肝脏时候结合临床肝脏叩诊和触诊的临床操作来学习肝脏的位置;心脏瓣膜讲解时结合临床心脏的听诊来学习等等,把解剖学知识与后续临床操作点对点的结合起来。取舍后的解剖学教学内容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2延展性原则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最基础的主干课程,是后续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的基础,所以学好解剖学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以此,解剖学教学中必须考虑解剖学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这些联系点找出来,使学生明白学这些结构的意义所在。如讲解心脏内部结构时,只需要讲解心腔的位置、心腔间的瓣膜就可以了,为的就是在生理学上讲解心脏的泵功能时用到;再比如讲胸膜时必须详细讲解胸膜腔的形成和意义,为生理学呼吸系统奠定基础,而不是重点讲壁胸膜的部分。做到学为了用的目标,学生一来不用学习那么多知识,二来又提高了兴趣。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QQ:2926870355/ 2012730281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2、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增减方法
2.1基层医生座谈、教师深入临床一线虽然我们的解剖老师大都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毕竟脱离临床太久,很多操作以及诊疗不是很熟悉。为了更好的把握临床一线需求,我们一边邀请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老师到教研室来座谈,了解他们工作中各个解剖部位常用哪些结构,然后总结整理;此外我们派老师在无课时深入临床,亲身参与临床工作,总结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解剖学知识。这两种方法非常有效。
2.2后续课程教师问卷调查为了真正体现课程内容的延展性,我们邀请了后续基础课老师以及临床课老师进行座谈,如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经过座谈我们将他们对解剖学的要求,分别按照章节渗透进教学教材中,做到课程的延展性。
3、总结
总之,经过长期的总结、座谈,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生发展的解剖学教学内容,即“系统应用解剖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后续学习要求,同时对以后工作具有很好的对接性。
2.人体解剖学综述 篇二
对于这么重要的课程, 考试仍然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考试可以较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学活动, 从而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思想, 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实施并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怎样设计考试, 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引导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直是教学改革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目标、要求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是教学评价的第一条标准, 教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 首先要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考试评价教学, 就要看考试评价能不能体现教学要求的多面性。传统的理论考试, 只要学生把书本知识背得全面, 记得牢固, 能应付那些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等就容易得高分, 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实验课考试大多采用抽签式, 即出一组或几组题, 学生逐个从中抽取一套 (也可能就是一个标本) 后进行回答, 受时间的限制每套题的内容不可能太多, 所以考核面很窄, 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可见,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已影响到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改革这种传统考试评价方式, 使考试能达到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之目的, 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人体解剖学是典型的形态学, 没有深奥的理论, 不用逻辑推理, 它就是很直观的形态结构, 所以在学习和应用中可以按图索骥。人体解剖学教科书上附有很多的图谱, 一些学生为学好这门课还备有专业的图谱书, 足见图谱对学好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 但在考试中我们却忽略了对它的应用。这可能和过去要把图设计在试卷上费时费力有些关系, 但依靠现在的技术手段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 (甚至有人已经在利用多媒体设计试卷, 但大部分卫生学校的实力还达不到这种程度) 。现就如何应用图谱举几个例子, 供大家参考。
1 利用图谱的选择题
下列各椎骨中哪一个是胸椎 () 。
这道题主要考核了学生对不同部位椎骨特点的掌握情况, 这里较难分辨的是B与C, B是第七颈椎, 这就要看学生是否知道颈椎的横突孔、胸椎的关节面。对图有了准确的认识, 对实物就能准确辨认。所以对理论和实验课部分都进行了考核。对骨的分类、肌的类型等知识点都可以进行这种考试。
2 利用图谱的填空题
在图1、图2的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结构名称。
图1主要考核的是直肠的结构, 图2考核的是胸骨的分部和结构。与之相似的如骨的结构、各系统脏器的结构及位置都可以进行这种考核。对人体局部解剖学中的脏器、组织结构位置也可以进行这种考核。这样, 考试的难度好像是降低了, 而理论与实际却更接近了。
3 利用图谱的判断题
图3中各结构的标注是否正确, 请把错误的改正。
这道题是对肝脏的位置形态的一个初步考核。题中对肝脏的左右结构进行了错误的标注。与之相似的上下肢结构的辨别, 或者对器官解剖结构位置的确定等知识点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考核。
4 利用图谱的简述题
在图4中用箭头线标记出胆汁的排泄途径, 并用文字加以说明。
胆汁的排泄途径是人体解剖学学习中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考试时经常以简述或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对这一内容通过背记, 多能得到高分, 但在实验中对具体的途径却不能辨认, 主要是因为对一些解剖位置不能确定。这种理论上的高分绝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对图进行标记就离实践很近了。与之类似的如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房水的产生及循环、声的传播途径等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考核。对于眼、位听器官这些很微小的器官利用图谱考核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为在标本上, 靠肉眼对它的结构进行辨认是很困难的, 而借助图谱的放大效果进行辨认就很可行, 在教学中我们用的模型也都是要放大的, 这样我们才能辨认它的微小结构。
5 通过绘制简图对知识进行考核
如画出胃的形态并标出主要结构。
学生如果能画出图5即说明其对胃的形态结构已经掌握了。这种方式在考核知识点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绘画能力要求不是很高的一些器官的解剖结构都可以这样考核。如胸骨的结构、肋的结构、肾的结构、膀胱的结构等。
3.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创新性思维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石,因此学好解剖学非常重要。而人体解剖学名词繁多,内容枯燥乏味。另外,相对于高中来说,大学的授课速度快内容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解剖学的学习。那么如何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讨论。
一、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非常重要。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讲解解剖学内容应适当联系临床。医学生学习解剖学是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基础,讲解解剖学结构时,适当联系临床。另外每讲完一个章节,提供典型的与该部分内容有关的病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比如讲完呼吸系统,给出一个胸部外伤致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病例;在讲完脊神经,给出上肢外伤致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病例等。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形态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知识竞赛。把学生分组,给出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倒立喝水;谚语中如:上山容易下山难等。让学生用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分析、解释这些动作给人体器官带来的影响。各组累计积分,最后评出各组总分,得分低者上台表演节目。一个学期组织竞赛1~2次。该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在娱乐的氛围中学会灵活运用解剖学知识。
二、在解剖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探索,忽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培养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模式,逐步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科学精髓,开展融探索和设计为一体的实验教学,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
三、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除了传统的板书、挂图和教师的讲课外,还增加了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使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助于记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CAI课件设计,能克服解剖学传统中的不足,使医学生对人体每个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血供、神经支配等有一定了解,为医学生今后在活体上诊治疾病奠定必要基础。如心脏的解剖及泵血功能中血液动力学改变,我们以三维动画和实体录像等形式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出来,使原本深奥的理论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且印象深刻。再比如教材中神经传导通路的讲授内容,过去讲授时,由于图谱较为复杂,教师讲授及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形式分解图谱,可直观清晰展现出感觉或者运动传导过程及通路不同位置损伤所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教师讲授过程轻松,效果更好。对学生来说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发挥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课后布置实验作业和实验报告,以检验实验效果。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可验证理论课讲授的有关知识,对理解和消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加深、巩固、记忆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举足轻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传统解剖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对标本的认识和结构名称的记忆,而解剖学实验教学目的不但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实验,发挥动手能力,调动学习解剖学积极性。在这里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通过实验课都去做什么高科技的理论研究,现在的教学条件不允许也不可能。只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亲自动手实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知道除了课堂和教材外获得知识的渠道,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和参与实践创新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应改变学生在学习中充当“忠实执行者”,在实验课上有意识强调学生自主性,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主持者和促进者。从标本辨认到标本示教,从问题讨论到课程总结,都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宏观指导和疑难解决,并随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敢想、敢问。这就使得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者转换为主动者,发挥了他们应有的积极性。
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自我主导性,在教学方法、学术思想、教育理念、专业领域下功夫。其次,课内外充分利用标本实验室,让教师智力资源优势引导实验室的功能优势,充分保证教学信息给出的正确性、科学性及艺术性,以真正提升解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建军.护理专业专科人体解剖学教学探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2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教学指导纲要[S].国家教育部,2004
4.《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篇四
前言
人体解剖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是医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根据2003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正常人体解剖学》(严振国主编)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本教研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及骨干教师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调整,故编写了这本新的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结合、针灸、骨伤、推拿、护理等本科专业使用。本教学大纲按照人体的九大系统,在每章每节中均列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种层次的内容。力求达到本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并注意突出中医院校的特色,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根据我院教务处规定的《解剖学》本科教学计划为82学时,整个教学过程采取课堂理论讲授和观察实物标本两部分,二者比例约为3:1。在教学方法上,将主要采用多媒体,应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并强调观察实物标本,在活体上摸认各种体表标志和脏器位置及血管神经走行的体表投影,并辅以挂图、模型、等综合教学法。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在每章每节中均清楚地划分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掌握的内容是人体形态结构最基本的知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重点内容,它要求学生达到充分理解、牢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程度。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熟知、并加以记忆和应用。了解的内容是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对本学科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
绪 论
[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解剖学的分科及学习方法、解剖学知识和常用术语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解剖学定义、姿势、方位术语、切面术语。熟悉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划分。了解解剖学分科和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及方法] 1学时第一章
运动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为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骨的名称、位置及重要形态结构,特别是骨性标志;各部位骨的连结形式,各大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各部位主要肌肉的名称、位置、起止点及作用。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19学时,理论教学13学时,实习教学6学时,采用挂图、游离骨标本、骨架、游离关节标本和完整尸体观察肌肉,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多看、多认、多摸、多记,加强提问,督促复习,并进行实物标本辨认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体表标志的概念。熟悉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骨
掌握骨的形态和构造,了解骨的理化特征。
掌握躯干骨的名称、数目、位置,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以及主要形态结构:椎体、椎弓、椎孔、椎管、椎间孔、肋沟、骶岬、骶管裂孔、骶角、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等。掌握上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以及主要形态结构:肩胛骨:肩胛冈、肩峰、关节盂和肩胛骨下角。肱骨:肱骨头、肱骨大小结节、外科颈、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内、外上髁、尺神经沟、鹰嘴。桡骨:桡骨头、桡骨粗隆、桡骨茎突。掌握下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及以下主要形态结构:
髋骨:髂骨、耻骨、坐骨、髋臼、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闭孔、坐骨结节、耻
骨结节。股骨: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胫骨: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胫骨内踝。腓骨:腓骨小头和外踝。掌握颅骨的名称,数目以及以下主要结构和孔道:
眶上、下孔、枕骨大孔、翼点、枕外隆凸、乳突、颧弓、下颌窝、下颌头、下颌角。
鼻中隔、上、中、下鼻甲,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颅前、中、后窝、内外耳门、垂体窝。第三节
关节掌握关节的主要结构。了解骨连接的类型、关节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运动。
掌握脊椎及胸廓的组成;脊椎的生理弯曲;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熟悉椎骨间的韧带、关节;胸廓的形态。了解脊柱、胸廓的功能。
掌握肩、肘、髋、膝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了解腕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组成及运动形式;骨盆的组成;足弓的组成。了解颞下颌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第四节
肌肉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梨状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膈肌的位置、起止、作用和三大裂孔。熟悉肌的分类、形态、构造及辅助装置;腹肌的层次、起止和作用。了解头面肌、颈深肌群、前臂屈伸肌、小腿各肌群的名称、位置以及排列关系。第二章
消化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包括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肝、胰)和腹膜。
[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管各部分的位置及重要形态结构;消化腺的位置、形态及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腹膜腔及腹腔的概念。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7学时,理论教学5学时,实习教2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多媒体教学,并加强提问,督促复习,并进行实物标本辨认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了解消化系统的一般功能。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掌握咽峡的组成;舌的形态、粘膜上的舌乳头;腮腺的位置和腮腺管的开口部位。熟悉口腔的构造和分部;牙的形态构造。了解牙的出牙和牙式;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二、咽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腭扁桃体的位置。熟悉咽部的结构和交通。
三、食管掌握食管的位置和生理狭窄。
四、胃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熟悉胃壁的构造。
五、小肠
掌握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分部和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了解空肠、回肠的位置和结构。
六、大肠
掌握大肠的分部和位置,盲肠和结肠的特征性结构;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的弯曲和结构,肛管的形态结构。熟悉直肠的毗邻关系。第三节
消化腺
七、肝
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道的组成和开口部位。了解肝的功能。
八、胰掌握胰的位置、形态、胰管的开口部位。了解胰的功能。第四节
腹膜
掌握壁腹膜、脏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盆腔内的腹膜陷凹。
了解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网膜和系膜的位置、形态结构,腹膜的一般功能。第三章 呼吸系统
[教学内容]肺外呼吸道(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肺以及胸膜和纵隔。
[目的要求]掌握肺外呼吸道各部的位置及重要的形态结构;肺的位置、形态、分叶及体表投影;胸膜、胸膜腔、胸腔的概念;纵隔的定义。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理论3学时,实习1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了解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肺外呼吸道
一、鼻掌握鼻的组成,鼻腔的分部和固有鼻腔的形态结构。熟悉固有鼻腔粘膜的分部。了解外鼻的位置和结构。鼻旁窦(见运动系统)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掌握喉的位置、主要喉软骨,喉粘膜的主要形态结构。熟悉喉的连结,喉腔的分部。了解喉肌。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掌握气管的形态、位置和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第三节
肺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分叶。
了解肺内支气管。第四节
胸膜和纵隔
五、胸膜掌握胸膜、胸膜腔和胸腔的概念,壁 胸膜的分部,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六、纵隔
了解纵隔的位置、分部和内容。第四章
泌尿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为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目的要求] 掌握上述器官的位置、形态及结构特点。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2学时,理论1学时,实习1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了解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肾
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
熟悉肾的被膜。第三节
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位置、毗邻和生理性狭窄。
熟悉输尿管的分段。第四节
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膀胱壁的构造。第五节
尿道
掌握女尿道的位置、结构特点及开口部位。第五章 生殖系统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男性内生殖器如睾丸、输精管道及附属腺;女性内生殖器,如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教学要求]要求掌握上述男、女内生殖器各器官的名称、位置及形态结构。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理论4学时,实习1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生殖系统的组成。
了解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
一、男性内生殖器
掌握睾丸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输精管的位置和分段;前列腺的位置和形态;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熟悉附睾的位置、形态;精索的位置和组成。了解射精管、精囊腺、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开口。
二、男性的外生殖器掌握男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了解阴囊的结构;阴茎的分部和构造。第三节
女性生殖器
三、女性内生殖器掌握卵巢的位置和形态;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和结构;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姿势。熟悉子宫和卵巢的固定装置。了解子宫壁的结构;阴道的位置和开口。
四、女性外生殖器熟悉会阴的概念;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了解女阴的形态结构。
第六章 循环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为心血管系统(心、动脉、静脉),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结及脾)
[目的要求]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结构,心的传导系,动脉供应及心包等,各部位动脉干的名称,位置及重要分支,主要的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各部位主要静脉干的名称,起止和注入部位。淋巴导管的起止、收集范围及脾的位置和形态。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14学时,理论10学时,实习4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
了解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一、总论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组成和功能意义。
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心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结构、传导系及动脉供应。
熟悉心壁的构造,心包的分部及心的体表投影。
三、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熟悉肺动脉干的起点及分支。
了解动脉韧带的位置、形成及意义。
(二)体循环的动脉掌握主动脉起止、分部及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颈总动脉的起止和分支;腹主动脉起止及成对和不成对的分支;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及作用。
熟悉上、下肢动脉主干的分段名称,颈外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髂内动脉的各自分布范围。
了解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及位置;胸主动脉的分支和分布范围。
(三)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熟悉颈总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摸脉点和止血部位。了解上述动脉的体表投影。
四、静脉
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和收纳范围;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内、外静脉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门静脉的组成、位置、属支、收纳范围和侧支循环。
熟悉肺静脉的起止;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大、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和汇入。
了解静脉的结构特点;肋间静脉、奇静脉、胸廓内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腹前壁浅、深静脉的起始和汇入;颅内、外静脉的交通;直肠静脉丛的组成和回流。第三节
淋巴系
掌握淋巴系的组成;胸导管的组成、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淋巴结的形态;脾的位置及形态。
熟悉淋巴循环途径和右淋巴导管的组成及收纳范围;乳房和直肠的淋巴 引流;脾的功能。
了解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浅、深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汇入。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教学内容]第七、八两章包括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胸腺)视器主要有眼球和眼副器;前庭蜗器主要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目的要求]掌握各内分泌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和结构,眼球内容物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作用。眼副器的组成及功能。外耳、中耳、内耳的组成分部及结构特点,位觉感受器及听觉感受器的位置。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7 学时,理论5学时,实习2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牛眼进行现场解剖。第一节
概述
掌握内分泌腺的分类。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内分泌器官
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的位置和形态。
了解上述各腺的一般功能。第八章
感受器第一节
概述
掌握感觉器的组成。
了解感觉器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视器
掌握眼球壁各层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房水的产生、循环及意义。
了解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和作用;视网膜视部的组织结构。
熟悉结膜的分部 ;眼泪的产生及泪道的组成。
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第三节
前庭蜗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中耳的分部和三块听小骨的连结;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了解外耳道的特点及意义;幼儿咽鼓管的特点及意义;乳突小房的位置及意义;声音传导的途径。第九章
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概述、脊髓和脊神经;脑和脑神经、传导路,自主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及脑的动脉供应。
[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常用术语;脊髓的外形和内构;四大神经丛的位置、组成及重要分支;脑的分部及形态结构,脑神经的名称、数目及分布范围;各传导路的具体途径;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重要结构,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脑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分布范围。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23学时,理论17学时,实习6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第一节
概述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常用的术语(反射、反射弧、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或传导束、神经)。
熟悉神经系统的构造、神经元的分类及突触的概念。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节段区分。
熟悉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及白质中的重要传导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和脊髓的一般功能。
二、脊神经
掌握脊神经的数目、组成及纤维成分;四大神经丛的组成和位置;膈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及其两大分支的行走位置及分布范围;坐骨神经主干的体表投影。熟悉腋神经、肋间神经、隐神经、阴部神经、臀上皮神经的行走位置及分布范围。了解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一、脑
(一)脑干
掌握脑干的位置、分部;脑干内主要传导束及网状结构的概述。
熟悉脑干的形态;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置。
了解主要脑神经核的名称和位置。
(二)小脑掌握小脑的位置和外形;了解小脑的构造及对外联系。
(三)间脑掌握间脑的位置及主要分部;了解背侧丘脑、下丘脑、后丘脑的一般功能。
(四)大脑:
掌握大脑半球的位置、形态、分叶及其主要沟、回;主要的皮质中枢(躯体运动和感觉、视、听、运动性语言、内脏运动等中枢);内囊的位置分部及主要的传导束。了解基底核、纹状核、边缘系统的概念。
三、脑神经
掌握脑神经的数目、名称及分布范围;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的主要分布范围。了解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第四节 传导路
掌握浅感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系运动传导路。
了解视觉传导路及内囊损伤。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
掌握内脏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分部;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位置。
熟悉交感干的组成及位置。
了解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分。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
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硬膜外腔、硬脑膜窦、蛛网膜下腔的概念;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
了解脑室名称、蛛网膜颗粒、脉络丛、上矢状窦、乙状窦、海棉窦、大脑镰、小脑幕、小脑延髓池的位置及意义。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掌握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意义。
熟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来源和分布范围。
了解脑的血供来源,脑静脉回流途径。主要参考书目
(一)河北新医大主编:人体解剖学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7月
(二)邱树华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三)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四)刘芳主编: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
(五)吴先国主编,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
(六)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五版
(七)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五版
(八)袁尚荣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人体解剖学综述 篇五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英文名称:《Human anatom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
学分:5.0学分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护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能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位置与结构,能正确运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结构、动脉和神经分布及静脉和淋巴回流。
内容简介:人体解剖学是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
律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中大量的名词、术语均来源于解剖学。因此,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不可动摇的基石。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护理解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丁自海,1版,2005年 参考书目:
1.《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柏树令,6版,2005年。
2.《格氏解剖学》,辽宁教育出版社,杨琳、高英茂主译,38版,1999年
3.《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郭光文、王序,1版,1996年。主讲教师: 薛黔教授陆奎顺副教授周播江副教授
6.人体解剖学综述 篇六
【摘要】 本文结合体育教师的工作实际,分析了体育教师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分析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有利于运动中急救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教育学生注意运动卫生。提出了体育教师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必要性。【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 人体解剖学
一、前言
体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上好体育课,在学校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促使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为了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为进行体育教学和指导学生锻炼,提供生物学的理论依据。而运动解剖学则是基础的基础。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受相关科学发展的推动。运动解剖学就是由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强身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受到数学、力学和休育科学等发展的推动,从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体育教师熟练地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联系工作实际,帮助解决体育运动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为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的健身锻炼做出更好的贡献。
二、体育教师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对本职工作的促进
1、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少年儿童,个子长得高,肌肉结实有力,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内脏器官都有良好的机能。儿童少年长身体时期,骨是在不断地增长和增粗的,如果儿童少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就会改善体内的血液循环,尤其是运动器官的血液循环,使骨组织有一充分的血液供给营养,从而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使骨不断增长,促进身高的增长。由于在儿童少年时期骨内所含的有机物质比成年时期的含量多,所以骨的柔韧性和弹性比成年人好,可塑性大,但是,骨也容易发生变形,由此我们应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注意身体的全面锻炼,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譬如在进行跳跃、扣球、投掷等单侧练习时,必须重视对侧肢体的锻炼,否则易引起脊柱不正常的弯曲。从高处往下跳时,除要掌握正确的落地姿势外,地面要有沙坑或铺垫子,避免骨盆承受过大力量而影响正常的发育。此外,儿童少年不宜经常采用负荷过大的力量练习,要防止过度刺激骺软骨,促使骺软骨提前骨化,而影响身高的增长。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使肌内蛋白质、肌糖元、磷酸肌酸等含量增加,酶的活性提高,肌内毛细血管的横径和数量也增多。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训练组的肌内毛细血管数量比对照组会增加40—45%,肌肉的营养得到改善,肌纤维增粗,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肌肉的力量也增大;另一方面,中枢神经机能状态对肌力的大小也起决定作用,神经调节机能愈好,在运动时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在使用最大力量时,一般人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纤维参加工作,而经常锻炼的优秀运动员能动员90%左右的肌纤维收缩,因此肌肉力量也大;与此有关的还有,神经调节机能良好的,在完成任何体育动作时,能使具有不同机能的肌群相互协调配合,即根据动作要求,应该收缩的肌群共同用力收缩,应该放松的肌群充分放松,这能使收缩的肌群充分发挥力量,动作也完成得轻巧而协调。此外,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为了最后用力时使肌肉充分发挥力量和有较长的用力距离,经常要求肌群在最后用力收缩前先拉长。如投掷标枪时,要求充分超越器械的引枪,即投掷臂向后拉的动作,拉长胸大肌和三角肌,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拉长肌肉,可反射性地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以使肌肉收缩时能发挥更大的力量。要使肌肉有力,并能更好地完成动作,还应有正确的训练方法,针对性的发展有关肌群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
在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内含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较少,肌肉的发育落后于骨的生长速度,肌纤维较细,所以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在运动实践中应注意对某些肌力要求过高的动作不宜多做,且在安排力量时应多采用动力性的,负荷较轻的,中等负荷的或克服自身重量的各种力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少用憋气及静力性练习,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有利于分析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讲解、示范,弄清动作要领,由易到难分段教学,反复实践体会动作。如果我们能正确分析技术动作,则有利于更快地掌握动作,提高技术水平。比如,青少年学生都喜爱踢足球,练习正脚背踢球时,踢球腿自然屈膝,大腿向后作大幅度的摆动,这一向后摆动的动作,为的是拉长最后用力收缩的肌肉,使其在收缩时能充分发挥肌力;另一方面,也为了加大踢球腿的运动幅度,从而获得较大的速度和力量。踢球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屈曲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耻骨肌、缝匠肌等等,它们是在骨盆固定时快速收缩使大腿前摆屈曲,当大腿在接近垂直位时立即制动,由股四头肌在大腿相对固定情况下快速猛烈收缩而伸小腿,即由大腿带动小腿,最后足跖屈即绷脚将球射出。在屈大腿带动伸小腿的动作过程中,股直肌可能出现“主动不足”现象,为了减少股直肌的“主动不足”现象,技术动作要求支撑腿的脚落在球横轴的稍前方,使踢球点落在稍后方,有利于射球时股直肌发挥作用。
3、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每次受伤都是事出有因的。如果我们从主观上重视,从客观上努力抓好每个预防的环节,运动损伤的几率则可以下降到最低。通过熟练地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就可以充分利用人体的有关结构特点去积极预防运动损伤,使某些损伤避免发生。
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控制好身体的平衡,就容易摔倒而造成擦伤、挫伤,严重的则发生关节脱位和骨折。如果向侧方或后方倒地,很自然地用手去撑,若上臂处于外展和旋外位撑地,则可能出现肩关节的前下方脱位或肘关节的尺骨后上脱位。当向前方倒地,用手去撑地,则可能出现手舟骨骨折。因此在运动中摔倒要学会自我保护,总之,不管向哪个方向摔倒,都要屈前臂,上臂内收紧贴胸廓,做出低头、收腹、团身使身体接近球形的姿势,因势利导地进行滚翻就可以避免上述损伤的发生。
4、有利于运动中急救工作的开展
在体育课堂上,或者学生课外运动中,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重伤和危险。这时需要的是及时而科学合理的急救措施,从而减轻伤情和避免危险的发生。常见的急救情况主要有: ①出血。人体的出血大体分为三种情况,即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当然也可能是上述三种情况皆有的混合性出血。其中以动脉血管出血最危险,因为动脉血管出血是喷射状外流,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一个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9%,如果一次失血是总血量的10%以内,一般说来对人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暂时贮存于肝、脾里的血液在神经系统支配与调节下,反射性地释放出血液参加血液循环,保证了正常的循环血量。当人体一次失血相当于总血量的20%,这就要影响人体的健康。如果一次失血达到总血量的30%,而又没有及时地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则就可能使人立即死亡。因此体育教师非常有必要了解人体的血管分布规律和大概的供血范围,当学生因运动创伤而出现出血的情况时,就可以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及时止血而避免危险的发生。
②重力休克。在剧烈运动结束的时候,尤其短跑项目,如果学生跑到终点突然停下来,这时大量的血液流向下肢,此时停止了运动,由于重力的作用,大量的血液暂时积存于下肢的血管内,致使回心血液突然减少,则心脏射出的血量也减少,大脑由于缺血而缺氧,其工作能力迅速下降,则人休出现头昏、胸闷、恶心、呕吐、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重力休克。所以,剧烈运动完成之后不要立即停坐下来,要继续慢跑或者走一走,然后再慢慢停下来就可以避免重力休克的发生。如果万一出现了重力休克的现象,也不必惊慌。这时让运动员在通风处仰卧,处于头低脚高位,解开衣扣,松开裤带,还可以辅助按摩,在两下肢作向心方面的轻推摩,加速血液回心则重力休克的症状会很快消失。
③抽筋。肌肉抽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身体大量出汗,丢失盐份过多;人在疲劳状态下继续运动;在运动中由于动作不协调;突然的冷刺激,或在低温水中持续时间过长。这些都可能引起抽筋现象的发生,如果在陆地上发生肌肉抽筋,人体只是忍受着暂时的痛苦,如果是在水中抽筋,除了疼痛难忍外,还有溺水的危险,所以体育教师掌握抽筋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肌肉痉挛,常用的处理办法就是将肢体向着肌肉痉挛的反方向搬,在游泳运动中,如果发生肌肉痉挛,不要惊慌,应立即采用仰泳,由同伴或自己将脚搬成伸位(即勾脚动作)游向岸边。
5、有利于教育学生注意运动卫生 在运动中,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卫生就是腹痛。根据腹痛发生在腹部的不同部位,其原因也各不相同。如果腹痛发生在左上腹部则与胃有关,这往往发生饱食后的剧烈运动,由于胃内充满了食物有一定的重量,在剧烈运动中由于跑、跳的震动,使胃受到牵拉的刺激而发生疼痛;当右上腹部发生疼痛,这是由于肝脏暂时淤血而造成的,往往出现在剧烈运动开始后的不久。我们都知道,人体的剧烈运动一开始,运动系统(骨、关节和肌肉)走在最前面,可是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由于他们的惰性尚未跟上,这时肝脏大量淤血而疼痛,这种现象在体育运动中是常见的。这时就必须稍稍放慢动作速度,用手按压疼痛处,同时进行大口深呼吸,首先是深呼气,过一会儿疼痛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
三、结束语
在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利用人体解剖学知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是非常多的。也只有这样,体育老师才不会被人们误认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同学们也会十分尊重体育老师,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孜孜追求。
参考文献:
7.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探索 篇七
1 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尸体来源匮乏, 教学标本损耗大
目前, 尸体来源匮乏已经成为各级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医学院校的教学尸体来源匮乏、频频告急, 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因为尸体供应不上, 各医科大学的教师只能用已解剖好的尸体向学生们教授, 这对学生实际的手术操作水平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 各医学院校标本、模型等损坏、缺失使得尸体来源匮乏与教学标本损耗大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并影响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进行。
1.2 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后
一直以来, 由于大多数医学院校领导对于解剖学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制约了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在实验室规模过小、改造滞后、环境保护不够、实验设备陈旧、更新过慢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1.3 人员过少, 待遇过低, 专业技能偏低
目前, 解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的现象在不同层次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解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环境较差, 需长期接触尸体以及防腐剂等原因, 客观上存在本科毕业生不愿干, 专科毕业生不想干, 中专毕业生及非技术人员不能干的实际情况。加之解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薪资待遇普遍较低, 严重影响了解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此外, 目前各医学院校, 解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培训, 其在职后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均较少, 多半是“半路出家”, 未能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 仅仅靠上岗前的跟班听课或短期培训, 无法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
2 实验室建设措施
2.1 多策并举, 解决尸体来源匮乏问题
一方面, 学校专门成立一个机构, 定期和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医院以及火葬场联系, 注重收集这方面的信息, 建立固定联系渠道;一方面, 学校应该联合媒体加强宣传, 可以通过不同宣传形式,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让群众更多的了解遗体捐献, 更多的参与到遗体捐赠的活动中来;另一方面, 各医学院校应呼吁相关政府部门为遗体捐献立法, 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手续繁琐也是遗体捐献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有了法律支持, 就可以避免办理捐献时遇到的一些手续麻烦, 从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捐献遗体者的积极性。
2.2 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是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首先应改善教学人员的办公环境, 做到高级职称教师一人一间办公室并配有电脑, 配备讲师助教办公室、实验技术人员办公室和会议室等, 为教学人员提供良好轻松的教学环境, 使其在教学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以便更好从事教学工作。在实验室改造方面充分参照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优化的设计理念和各项指标整体改造实验室的规模与环境。实验室的建设应讲究效益, 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增添实验仪器设备, 应按计划办理, 认真选型, 注意配套和安装条件, 尽快形成实验能力。在改造中, 综合考虑实验室的配电、排风、照相、网线等设施, 每间实验室都安有多个液压立体不锈钢解剖台。同时, 进一步加快对实验室陈旧设备的更新, 加大先进设备的购入使用。
2.3 加快多媒体网络解剖学实验室建设
目前,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方式。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借助标本、模型、挂图等常规的辅助教学方式, 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直观教学, 其教学效果肯定的, 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通过多媒体网络解剖学实验室建设, 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引入大量的动画演示, 避免了过去标本、模型、挂图的不直观、内在结构不清晰等缺点, 将无法直接观察的结构和过程直观化, 人体各部可形象生动地准确表现, 使得学生能较快的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网络解剖学实验室将作为今后的实验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
2.4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 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工作规范法、程序化和有效化。应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教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设备维修工作办法、设备报废管理办法、设备验收工作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同时, 加大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引进, 建立激励机制, 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收入待遇, 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人员外出进修机会。
3 结语
实验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 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锻炼研究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对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庄丽莉.加强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 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8 (2) :86-87.
[2]陆环, 谢建新, 窦杰贵, 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农垦医学, 2009 (4) :381-382.
8.人体解剖学综述 篇八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中职护理专业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 措施
一、前言
《人体解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众多且枯燥,名词复杂难记,学习难度较大,这就对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制约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深入对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人体解剖学》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教师多采用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标本、人体模型、挂图等开展示范教学,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全方位观察标本或人体模型后,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的薄弱部分进行重点辅导。该教学方法仅适用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由于我国特殊的办学模式,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设施、实验条件等十分有限,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理论学习与试验无法同步进行,理论与试验一体化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中职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无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实验标本、人体模型感到陌生,使中职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困难重重。另外,一部分中职院校多采用大班制教学,受到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影响,实验教学课堂时间大大缩短,教师不能对中职护理学生进行逐个辅导,久而久之,诱发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厌学情绪,实验教学课程也沦为中职护理学生的“休闲课”。与此同时,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以理论知识为主,逐步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利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理论授课、示范操作、学生观察等同步进行,为中职学生的实验观察提供便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验进行指导,并在实验中消化理论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标本和模型的熟悉感,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让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多种个性化教学方法,带动中职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等,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以便更加完整地掌握人体结构,为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功底,为实验教学中各类手术器械的使用奠定基础,进而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开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指将护理学知识融入到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观察、自主操作等教学手段实现职业要求、理论操作、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室一体化
中职院校应将护理专业教室与传统教室分开,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展示台,将人体模型、标本、挂图等完整、清晰地呈现到屏幕上,便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更加全面地观察实验标本和模型;学生坐在试验台旁边,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应视频,向学生展示标本及模型,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将理论融入实践,在无形之中牢记知识点。
(二)教师一体化
教师一体化即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一体化,其关键在于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的同步进行,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实验教师、理论教师应兼具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简单来说,在实验课程中,教师除了教导教材内容外,还应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现场答疑。以《心脏结构》的讲解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将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肺动脉、主动脉区分开来,进而全面掌握心脏结构。
(三)考核一体化
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应注重理论考核与试验考核的有机结合,着重强调考核内容的灵活多变,扩展知识覆盖面,增加自主创新命题的比重等,避免单一的理论性考试,着重强调分析、判断、创新的应用型试题,有助于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遵循“求广、求深、发散”等原则,增加实验考核比重,譬如可将标本识别、切片观察、模型组装等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效率,为推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育鸿,胡少娟,侯延丽,等.独立学院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14(02):187-188,191.
9.人体解剖学综述 篇九
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做了简单的研究。
一、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护理专业所对应的一线护理工作,也就是服务于患者,这样的工作强调的是工作中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握住这一特点,来开展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例如,浅静脉这一教学内容中,因为它与护理的实际操作工作密切相关,我们就需要给予详细的讲解,而像淋巴管及淋巴结等内容,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
二、增加相关的临床应用性教学内容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刚刚进行护理工作时,由于在学校学习中缺少操作性锻炼,所以在工作中往往有种惧怕的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不够扎实,对于人体的解剖层次及毗邻关系不够清楚,使得在实际护理操作中没有把握而产生这种心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这些应用性解剖的内容时就要非常注意,例如,注射、插管等操作中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以及所在层次的结构层次及毗邻关系。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了各项护理操作相关的人体解剖知识,才能让她们为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的教学实践方法
1.在教学中加入肢体语言
人体解剖学是对人体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的课程,因此,使用人体标本及模型来进行教学就十分必要。老师在课堂中也可以将肢体语言融合到这门课程的授课中去。另外,在书本中有些器官组织无法在体表观察得到,这时,在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就更为重要。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这些知识。
2.让学生直接触摸活体组织
有些人体器官虽然在体表是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触摸的方式去感受它们。例如,一些体表标志,包括骨性体表标志和肌性体表标志,诸如肋缘、胸骨角、三角肌等等。通过触摸就可以直接地感受到这些器官的位置,使学生直接地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人体解剖学具有知识点繁多且不容易记忆的特点,同时,学生对于不同的知识还经常出现混淆的现象。因此,老师应该对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中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记住这些知识点。根据多名老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综合不同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资源有图示、标本、模型等,现在,教师还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使图像、文字、声音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加直接的学习体验。当然,传统资源与新式的计算机技术各有所长,所以教师就需要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把不同的教学资源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在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是要把握住专业特点,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从事护理工作时更好地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病患提供好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洪文,黄玉焕。类比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04)。
10.人体解剖部分答案解读 篇十
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何意义?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解答:人体和复杂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存于细胞外液中,而不与外环境发生接触。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而后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由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因为内环境各项因素的相对稳定性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本身不断扰乱内环境的稳态,外环境的强烈变动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为此,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过分变动,使它趋于稳定,保证机体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答: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它的意义是使系统的活动保持稳定。例如,人体的体温经常可稳定在 37 °C 左右,就是负反馈调控作用的结果。现在认为下丘脑内有决定体温水平的调定点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参考信息使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控制信息来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体温维持在 37 °C 左右。如果人体进行剧烈运动,产热突然增加(即发生干扰信息,使输出变量增加)体温随着升高,则下丘脑内的温度敏感(监测装置)就发生反馈信息与参考信息进行比较,由此产生偏差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产热和散热过程,使升高的体温回降,恢复到场 37°C 左右。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原来方向的活动。意义: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某一生理过程彻底完成。如分娩过程是正反馈控制系统活动的实例。当临近分娩时,某些干扰信息可诱发子宫收缩,子宫收缩导致胎儿头部牵张子宫颈部;宫颈受到牵张可反射性导致催产素分泌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强宫缩,转而使宫颈进一步受到牵张;如此反复再生,直至胎儿娩出为止。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4.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解答: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 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负外正。哺乳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细胞为- 70 ~- 90mV。静息电位主要由 K 外流形成,因为: A.细胞膜内 K 浓度高于膜外,膜外 Na 浓度高于膜内。B.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只对 K 具有通透性,对 Na 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透性很小,K 顺浓度梯度向外 扩散,扩散达平衡时的膜电位 即为静息电位,其值近似于 K平衡电位。+
+
+
+
+++5.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是怎么发生的?
解答: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宜刺激后,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波动。由峰电位和后电位组成,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去极相由 Na 内流形成,复极相由 K 外流形成。
+
+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及肌肉的收缩过程。
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过程。
解答: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电电的传递过程。
4.心脏是怎样泵血的?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左右心室的泵血原理基本相同,现以左室为例说明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活动,造成了瓣膜两侧压力差的变化,于是导致瓣膜的开放和关闭,而瓣膜的开闭,又导致血液的定向流动,血液的进出心室,导致心室容积的改变。现将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的改变、瓣膜的启闭及血流情况归纳为下表。
心室肌收缩使室内压升高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房室瓣关闭的振动产生第一心音;但低于动脉压使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迅速升高,这一时期即等容收缩期。
心室肌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动脉瓣关闭的振动产生第二心音;而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致房室瓣关闭,进入等容舒张期,此期心室容积几乎不变而室内压迅速下降。
在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上升和下降速度最快。快速射血期室内压达最高值。
射血期:①快速射血期,心室肌进一步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液快速射入动脉,约占总射血量的70%,这段时期称为快速射血期。此期内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和动脉压均达到峰值。②减慢射血期,室内压虽已低于主动脉压,但动脉瓣仍然开放,其原因在于当时血液具有较高的动能,能够依其惯性冲开动脉瓣,逆着压力梯度继续射入主动脉。
心室充盈主要依赖心室本身舒张所致的低压抽吸作用,心房收缩虽可使心室的充盈量有所增加,但不起主要作用。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由于心肌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的活动,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1)兴奋性:当心脏的“泵”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就能发生一定形式的反应。即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自律性:指心脏有规律的节律性收缩起源于心脏本身。即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通过其本身的内在变化而自动地发生节律性的兴奋。在正常生理功能情况下,心肌自律性,主要表现在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蒲金野氏纤维)。
(3)传导性: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即一处发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向外扩散,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散到其它相邻的肌纤维。
(4)收缩性:指心肌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时有发生收缩反应的能力,此称心肌的收缩性。心肌细胞收缩的原理与骨髂肌相似。因为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是以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故又称之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而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细胞在肌膜动作电位的驱动下,有发生收缩反应的能力,而称为心肌的机械特性。
5.动脉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解答:(1)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由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骨骼肌和腹腔器官阻力血管口径的改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阻力血管口径变小而造成外周阻力过高。另外,血液粘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如果血液粘滞度增高,外周阻力就增大,舒张压就升高。(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的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必然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也会造成动脉血压下降。上述对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都是在假设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上述各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可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在某种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6.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
解答: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血压极其重要的一种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冲动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到延髓的孤束核,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从而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
7.何谓呼吸?试述肺通气原理。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当人用力吸气,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4000毫升,女子约为2500-3500毫升。肺活量代表一个人潜在的呼吸能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呼吸功有和健康状况,是常用的测量呼吸功有方法之一。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和喉咙中的通气管、两个肺,以及一条连接喉咙与肺部的长长的气管组成的。气管的底端分成了两条支气管,每条支气管都与其中的一个肺相连。支气管又细分为更小的气管,首先是细支气管,然后是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的末端有细小的充满空气的小包,叫做肺泡。●2呼吸频率简单介绍
胸部的依次起伏就是一次呼吸,即一次吸气一次呼气。每分钟呼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计算呼吸频率时要密切观察被检者的胸部,用带有秒针的钟若表记录被测者半分钟的呼吸次数,然后把测得的次数乘以2,得到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即呼吸频率。
8.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消化液为什么不将自身消化掉?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1)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3)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4)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1)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2)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6.7~7.0。胰脂肪酶: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其最适pH为7.5~8.5。胰脂肪酶分解脂肪的作用需依靠辅酯酶来完成。辅酯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胰脂肪酶与辅酯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种高亲度的复合物,牢固地附在脂肪颗粒表面,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辅酯酶的另一作用是降低胰脂肪酶的最适pH,使之接近肠内的pH。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和组织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生成的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使其变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及少量氨基酸。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一般不受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3)胆汁的成分很复杂,但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汁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1)促进脂肪的消化: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3~10μm的微滴,分散在肠腔内,从而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2)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肠腔中的胆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其浓度达到2mmol/L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如小肠内缺乏胆盐,摄入的脂类物质约有40%不能被吸收,由此导致物质代谢缺陷。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4)刺激肝分泌胆汁: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被排至小肠后,可通过胆盐的肠肝循环刺激肝胆汁分泌。实验证明,当胆盐通过胆瘘流失至体外后,胆汁的分泌将比正常时减少数倍。
9.尿生成包括哪三个过程。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以及各段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10.简述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包括脑干、小脑和前脑。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小脑和大脑皮层运动去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籍以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前脑属于脑的最高层部分,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前脑又分为视丘、下视丘、边缘系统、大脑皮质四部分。视丘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此外,视丘还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下视丘的主要功能是管制内分泌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的关系。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等。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人体解剖学综述】推荐阅读:
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07-09
人体解剖学记忆口诀12-14
人体解剖学习题及答案12-07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07-27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07-19
人体工程学人体尺寸12-02
系统解剖学论文09-29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06-09
解剖学各系统总结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