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教育

2024-09-12

发展民族教育(10篇)

1.发展民族教育 篇一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马列学院05级民理班 苏小玲0449035

【内容摘要】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语言;传统优秀文化

语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语言它作为文化的一种,是构成中华民族的一个灵魂,在民族教育中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同时,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方式,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很重大的作用,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起着到关重大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双语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国家教育方式、思想认识统一问题、投入成本问题。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状况简介

就目前形势而言,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平等和平共处的一种方式。在双语教育中,语言起着很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与双语教育

1.语言的功能、地位及种类

语言它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具有交际、文化、心理、经济、教育、政治等功能。①现代社会中,人们(除了聋哑人以外)都依靠语言来交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观点、知识文化、心理活动等,虽然网络的出现对于语言口语交往是一种冲击,但是它又以另一种方式——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大多数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里,在国家政治体制不加干预的条件下,语言的地位是由评议的使用人数、该语言是否有文字以及以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积累等因素决定的。②因此,语言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双语教育及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对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传达知识,在教育中语言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双语教育方面。双语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特色,世界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过渡双语教育(民族语早退型、民族语晚退型),二是保持双语教育,三是二元双语教育,四是浸没(淹没)双语教育,五是隔离主义教育,六是分离主义教育,七是外语教学的主流双语教育,八是双方言教育。③各个地区或者说是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双语教育模式,具体运用何各模式来进行教育都与自己本地区的民族特点是相一致的,更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确切地说是由民族特点来决定的。搞好民族教育要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还要遵循民族教育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而双语教育模式的运用也要遵循民族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

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少数民族在所有民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的双语教育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不平衡性的特点。因为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很多民族人民除了自己的语言和地区语言外不会说通用的普通话,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双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各个少数民族的生存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经济状况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对他们所实施的教育政策也不一样。在我国,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藏族双语教育。80年代后期,在“以藏语文为主,藏汉语并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学好汉语文,逐步做到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能够藏汉兼通,有条件的还要学好一门外语”的思想指导下,西藏在继续完善小学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中学阶段新的双语教育形式实验。如内地各发达城市的“西藏班”就是一个例子。

除了藏族的双语教育外还有朝鲜族双语教育、蒙汉双语教育、壮汉双语教育、双拼双提、佤汉双语教育、白汉双语教育、新傈僳文—汉语双语教育、哈尼—汉双语教育、苗—汉双语教育、侗—汉双语教育、土家—汉双语教育、纳西—汉双语教育、彝—汉双语教育。④

在以上这些双语教育中,本人认为最完善最成功的是蒙汉双语教育,因为据本人了解蒙汉双语教育不仅是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幼儿教育也有双语教育的。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脱贫致富、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民族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发展双语教育可以提高民族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保留少数民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民族教育的意义及作用何在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人认为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意义重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只是文化的一个外在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如“十二木卡姆”、《格萨尔王》等都是用民族语言说唱的形式来体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民族教育通过运用双语教育来传播民族语言更进一步来传播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存在与否的前提。

文化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之一,与民族语言是相互影响的。民族语言,它作为民族双 2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语教育的一种工具,对民族双语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文化它作为民族的一个特征、象征,与民族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

民族教育的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提高全民素质,双语教育产生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外在表现,如果一个民族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也就可以说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一个民族文化消失,那么这个民族的语言也肯定不存在。如果一个民族它的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么对它再实施民族双语教育还有意思吗?对它进行民族双语教育还会进行下去吗?对它的民族双语教育还与普通的双语教育还有什么区别?因此,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对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有很大的决定作用,也可以说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是否存在的前提。

三、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语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目前的双语教育比较发达,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想要使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不至于消失,如果想要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就要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去解决。

(一)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少数民族的权益问题特别重视,对各个民族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力的平等问题也是很重视的。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首要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将此放在首要地位,对此特别重视。对处理民族问题的最好的方法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来促进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因此,国家兴办教育,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成员进行高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教育优惠政策。如在高校录取时对少数民族进行一定的分数上的优惠,使得大家都有一个上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机会。另外,还在各个地方兴办民族院校,提倡少数民族成员专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就是一个体现——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国民教育。尽管这样的政策看似很好,但是因为形式不够丰富,使得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流失速度很快。

(二)提高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思想认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在中国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民族教育只是时代的产物,只是应教育潮流而存在,没有几个人明白真正的双语教育的教育目的,尤其是那些肩负重任的少数民族学子。据本人了解,在民族院校的学生到发达城市上高等院校只是出于自身利益为了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前途,殊不知在自身利益的背后隐藏的更重大的利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笔财富。

也有人认为,进行民族双语教育是为了更快的学习大家普遍能听懂的语言、学习大家都能用的文化。的确,民族双语教育是有这个功能,但是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民族文化中的更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有人或许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些传统文化无法用汉语来翻译,即使翻译出来了也是变了味的。如藏语中的一引起词根本无法用汉语表达,其中的几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词用汉语表达的时候是同一个词语。这正如汉语中的“民族”、“族群”、“国家”用英语来表达的时候只能用一个单词“nation”来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表达一样。因此进行双语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适应社会,也不只是为了更快的学会同一种语言,而是还有更大的目的——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得对双语教育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更好的来传承我们少数民族的精粹——传统文化。

(三)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双语教育规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实验开展较少、研究不够深,民族语文教材不适应,师资力量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说是进行双语教育,但是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很差,教师基本上只是本民族的,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授课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本人曾遇到过一个藏族同胞,她是自费到北京来学习汉语的。能流利运用藏语和别人交流,也会穿插几个简单的印度词,据她本人所述她是那个地区的高中毕业生。

传承民族文化,不是嘴上随便说说就可以传承的,而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地说,我们得有一些举措。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做的举措不够完善,有些已经远远跟不上民族发展的步调,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注释】

①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②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76页 ③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95页 ④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25页

【参考文献】

1.谢启晃.《民族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2.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4.谢启晃、孙若穷.《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5.张学强.《青海回族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发展民族教育 篇二

1 中国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域宽广、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各个朝代的政治变迁, 以及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 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分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 有独特的美学思想, 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 为人民所喜爱, 在不断的交流、交融、发展中国中, 中国从而形成虽风格迥异却又涵盖整个中华传统的音乐形态。它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西域音乐以及外来音乐逐渐融合形成的, 一般歌曲以注意表现旋律为主。从夏商周开始, 逐渐在旋律音阶上进行调整和改进, 由原是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 到春秋战国的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三度的“曾”体系, 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 使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声性音乐旋法初具雏形。在我国民族音乐中, 一般都是以单旋律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运用的和声较少, 从唐朝开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外来的文化冲击, 民族音乐开始进行花了的转变, 首先在配乐的方面, 逐渐取代原来粗糙的编钟等乐器, 取而代之的是有着浪漫华丽气息的弹拨音乐, 并且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入中原, 让民族音乐开始大融合, 丰富了乐曲的种类, 为之后民族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民族音乐一般都是运用单旋律进行表现的, 很少运用和声。另一面, 中国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反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因此旋律要朗朗上口, 用单声的旋律就能够表现歌曲内容。

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 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 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 类似于现在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 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 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 在艺术风格上, 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 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 对和声的运用较少。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 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 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 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 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 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 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除此之外, 我国民族音乐还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乐。也正是因为各民族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特点。而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与性格特征, 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联系性: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文化有着相互交融, 相互联系的特征。中国的诗词, 声调音韵抑扬顿挫, 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 一般诗词都可以配上音乐, 融为一体。在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上, 歌曲一般都注意旋律的表现性, 而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挥动笔的同事有着一月的节奏与律动, 而回话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思想, 也显出音乐的律动, 更是证明了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性。

区域性:由于我国面积广大, 也因此造就了民族音乐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各地方言不同, 使得当地民族音乐地方性特点较为显著, 许多歌曲中都会融入做自己的方言。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采槟榔》等。

3 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 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民族意识, 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 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 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 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 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 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 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 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 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 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 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 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 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 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 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 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 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 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 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 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 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 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 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是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 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我们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 更应该将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进行剖析, 它折射出来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一方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内涵。而随着向前不断发展的社会, 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与追求也是经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作为音乐专业教师, 更需要秉承民族音乐的传统, 在基础上传承与创新, 挖掘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让民族音乐健康发展的环境, 普及民族文化, 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中国部分音乐人形成了“西方一元化”的音乐理念, 逐渐冷落了我国自己的民族音乐, 面对着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 认真分析民族音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找出相应的措施, 对于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民办教育 篇三

民办学校办学实践证明,穷国办大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拓宽民间资金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途径。但是公、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仍不平等、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不配套、民办学校缺乏应有的招生自主权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恩施地处武陵山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既存在外延增长不足,也存在内涵建设薄弱等问题,教育结构性短板十分突出。一边是城镇学校学位难求,一边是乡村学校日益凋敝;一边是公办学校做大做强,一边是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各级政府要根据公、民办教育的功能定位,做好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公民办教育结构。“均衡发展”与“选择性教育”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公办教育不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办公办教育,应着力均衡发展,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政府吸引社会资金办民办教育,目的在于办高端教育,满足社会选择性教育需求。

落实教育治理改革,建立有利于社会资源持续投向教育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如:建立促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出台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通过扶强的方式,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建设,提高民办教育供给质量,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选择的教育需要。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之中凸显的诸如落实民办学校分类改革、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民办学校学生权益、完善民办学校税费政策等深层次问题。

4.发展民族教育 篇四

作者 顾斐泠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 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民族院校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 高等民族教育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教育是实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地位。应“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应该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形式等方面,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①民族高等教育建设是少数民族社会各项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民族教育建设是少数民族振兴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事业,是培养民族人才和发展民族科技的基础。在新形势下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人民的输送合格人才,我国就必须办好民族高等教育,把民族高等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一方面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并进行国民思想教育;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根据民族地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大力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民族教育的发展,争取在较短时期内使民族高等教育的局面有一个较大的改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满足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②民族高等教育是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科技、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③在新时代、新形势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石,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就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④为此,民族高等院校工作者要努力在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5页

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9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10.15)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的一系列的推陈出新活动,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等,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民族高等教育新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⑤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学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具有平等性、民主性和合作性”。⑥但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片面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利益。这样的教学理念怎能体现“以学生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高等院校的特性,在教育观念上要创新。民族教育观念创新就是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 “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体的利益体现“以学生为本”,将国家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期盼进一步统一到民族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教育首先要考虑到是受教对象的特殊性,高等民族院校多民族成分决定了学生信仰的复杂多样性,再者受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民族文化。因而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往往会形成了极具个人民族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得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以及行为始终存在着差异。而当前我国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当地各族人民,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的人才。同时,民族大学生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有生力量。要到达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构建新型民族教育观念,需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高等院校的受教群体的上述特性,尊重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将高等民族教育从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则着手,关注民族学生在经济生活、文化风俗及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形成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民族高等教育不但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当地各族人民、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的人才,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有生力量。

(二)创建民族高等教育新内容

在当代,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制造了自由的虚拟空间,使得青年大学生自身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而在民族院校中由于多个民族的文化共同呈现在青年学生的视野之中使他们面临更多的冲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民族院校青年学生思想的需求了。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因此民族教育内容的创新主要是对高等民族教育课程的创新。当前,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所形成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民族人才的需要,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老化,课程设置单

一、僵化等现象严重,极大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加强课程内容的人本化转变,满足新时期下对民族人才的不同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课教学,拓宽知识范围,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形成学生萌发求知欲的生长点,给学生留有今后发展的更大空间;适当扩大选修课程比重,⑤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上讲话

⑥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教学论》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01-01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同时把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俗、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艺术等列为教学内容,使民族学科成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设置使高等民族院校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实现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加创新能力教育的转变。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构建新型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期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学生能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使课程对学生具有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性。

(三)发展民族高等新的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民族地区应该大力推进民族教育的信息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民族教育的信息化,就必须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等,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民族高等院校在当地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和载体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提高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在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高等民族院校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暗示法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和演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调动民族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民族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建立民族高等教育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也是该国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的评价标准。国家的创新力就是需要该国的年青人来实现,作为青年人的代表大学生更是毋庸置疑需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客观上由于新型教学方式的在民族高等院校的普遍运用,使得教育信息更新快、容量大、跨学科性强,此时教师已难以完成传统的传载任务,更多的是需要大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这也要求当代的学生必须学会创新。但目前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书面考试,事实表明,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成天埋头书山题海,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个性特长,即使有创新的灵感,在应考的压力下也只是昙花一现,得不到升华和延续。这势必将进一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大力革新原有民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在考试内容上,多考虑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在考试形式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多种考试形式。在评价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将创新的精神融入到民族高等教育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各环节中,将各种评价方式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积极培养民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树立民族高等教育教师新形象 目前面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时代环境,对民族高等教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高等教育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意识、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现代科技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和增长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不能满足新时代环境对民族高等教育教师的要求,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应起到新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即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必须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必须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应树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观,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生动活泼的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的形成。以期培养出适应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民族高等教育应有的作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和国家历来把少数民族人才问题作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倡导的科学发展现的核心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秉承和延续。⑦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民族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总体原则,更要坚持尊重民族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始终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合格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总之,在全社会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时候,民族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即 “以学生为本”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去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就一定会为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10.15)[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上讲话 [5]《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求是》2005.7 ⑦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求是》2005.7

[6]布鲁纳(1915-),《教学论》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01-0 [7]蒋峥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培养教育[N].湖南日报,2004-5-24.[8]孟醒.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界,2005 [9]陈杰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5 [10]周爱云.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德育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11]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3-25(第四版).[12]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12. [13]刘少雪,张应强.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

作者简介:

5.发展民族教育 篇五

——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教学课堂

内容摘要: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在整个文化现象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既构成文化的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这些来自民间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教育教学

民族文化

促进发展

一、认识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几千年来,先辈们为我们传承下来珍贵的民族文化,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特征。然而,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却越来越少,不够重视,不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本民族的本色、风格,就等于这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长久不衰,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作为教师,作为一名文化知识传播者,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也是办活教学,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我们要摆正这两个轮子。民族文化走进课堂,是传承民族文化新举措之一,我们继承民族文化,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否则民族文化就会停止不前。当然,对那些濒临失传乃至快要消亡的文化。要尽力抢救,并将用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用来告诉后人。文化建设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创新,不能脱离原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要开展了民族文化教育,促使更多的中国孩子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加深了解,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发扬光大,使民族文化及其精神长久不衰。

在时代的脚步开始产生强大冲击波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留住?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保护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得从小抓起,在音体美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教育的形式、教学科目和方法

我在多年从事民族文化教学中发现,就当前教学内容涉及的民族文化教育教材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如果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族文化是很不利的,甚至使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要想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感情,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从小学习之,了解之,对民族传统文化才会有感情,长大后才会主动地去传承和发扬它。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自觉行动。

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具有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集合体,强有力地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本人认为,首先我们在设立教学内容时,必须强有力地包容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动态语汇,突出能体现该族群人民神态面貌的特有风格韵律,并将这些动态语汇和风格韵律向学生分析讲解,分解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训练,并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特性,并培养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

如:在苗族文化走进课堂中,主要是在音、体、美课堂上和课余活动上实施,把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作为切入点。上音乐课,把课本上的音乐知识与苗族音乐结合起来,要求每个学生要会唱几首苗歌;上体育课,增设民族体育内容,结合苗族舞蹈的节拍、点子、基本动作编成苗族体操;上美术课,将苗族的剪纸工艺结合起来,使课本上的知识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具体化、系统化,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相结合,不仅较好地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学习民族的东西就更容易了。通过摸索实践,逐步掌握书本和民族文化的异同点,从而掌握学习规律,如我校将苗族踩鼓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按其拍节分解,学起苗族舞蹈来就事半功倍;有的学生在家刺绣苦于绘画、剪纸,通过学习,他们掌握了方法和规律以后,进步很大,回到家里亲自实践,收效非浅。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的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实践使我们感到苗族文化走进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巩固率,减少了学生辍学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自然综合,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学生,其个人成长环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学生通过向家人询问或教师提供资料,了解某些技巧也较为容易,如:了解剪纸、刺绣、舞蹈形式等的象征意义,学习制作方法,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学校艺术教育可借鉴的方法。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开展

在教学中,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建立一个以本民族特色为主的文艺团体,让学生有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之地。有条件的学校,尤其是民族旅游景点的学校可以与当地旅游事业部门联系,在当地旅游景点建立民族风情艺术团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不断锻炼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学生参与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或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地学习了艺术技巧,同时也了解了它所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

让学生参与社会有益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发挥了他们的一技之长,而且使他们的学业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能让他们在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中获取精华,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多年来我校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如:贵州省台江县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的故乡,“天下苗族第一县”,“最古老的情人节”发源地,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苗族文化教育资源:反排木鼓舞、芦笙舞、苗歌、剌绣、古建筑文化、自然景观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是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造型强调想象力、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它的功能既能实用,又能教化,是精神的物化产品;它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6.发展民族教育 篇六

自查报告

按照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转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对盟市级人民政府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情况进行督导评估验收的通知‡的通知‣(呼政教督发„2010‟8号)要求,我校依照•内蒙古自治区对盟市级人民政府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情况督导评估验收指标‣,对学校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自评。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新右旗第一中学为纯蒙语授课的初级中学,始建于1960年。现校园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286平方米(其中教学楼6686平方米,宿舍楼2800平方米,综合楼2800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630名,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

二、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1、狠抓普及程度,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巩固“普九”成果。

2005年,我旗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打造民族教育改革优质品牌”试点以来,我校以打造民族教育优质品牌为契机,将学校的民族教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2007年,我校成功接受了国家“两基”验收;2008年,接受了 “两基”巩固提高先进旗县及“双高普九”督导评估检查工作;2009年,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督导团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为了让工作更加扎实有效,使每位教师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普及控辍做到有计划、有部署,严格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重抓普及程度,确保入学率。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学校建立了校长、政教处、班主任三级负责的防流控辍工作网络,认真执行“三访一报告”制度,落实责任,使控辍工作成为每位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有辍学苗头的学生谈心、家访等方法,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效防止了学生的流失。2007年以来,我校无辍学生。

2、助学体系日趋完备,办学条件与日增强。

近年来,我校在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所有住宿生免费食宿政策;2008年开始将补助标准由中学生150元人/月提高到200元人/月。2007年旗委、政府为我校新建了6686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2009年新建了2772平方米的宿舍楼;2010年新建了2700平方米的包括食堂的综合楼;2009年建成了400米的标准场地。综合教学楼内设有生、理、化实验室共5间、语音室1间、计算机教室2间、图书室1间,18间多媒体教室,配备率100%达到自治区标准化学校评估要求,是集现代化教学设备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楼。综合楼内有2间计算机教室,一间语音室,生机比为10:1。校园网已建设完成,各办公室均配备了至少一台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实现了以计算机和数字化显示设备为班级终端的“班班通”教学环境。这也为学校现代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加之远程教育系统的投入使用,更使学校的教育模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学校现已初步建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

3、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执行作息时间、日课表,狠抓“备、讲、批、辅、考”五大教学环节,在教师的自查自评的基础上,教导处加大了日常教学工作督查力度,做到自查与督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行政抽查相结合,从实在、实用和利用率上,重点检查课前准备与练习设计、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业批改及辅导,力求高质量、高效益做好教学工作。及时了解各科教学质量情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好培优和补差的关系,发挥学生的长处,开展扬长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我校也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了相关活动。一是积极开展勤读书活动,要求教师积极利用校本服务器中的图书资源多读书、读好书,夯实理论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二是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结合起来。坚持课前独立思考、集体备课相结合,课中全员参与学习观摩,课后互听互评,相互启发,使做课教师与听课教师都得到提高。学校成立了教研室,作为教研活动的基地,并聘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任教研员,对各学科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校长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活动开展得实实在在,做到了组织保证、时间保证、活动保证、质量保证。如今,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师自我展

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从中受益匪浅,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校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展示、研究活动,指导他们上好入门课、汇报课、实践课、示范课、竞赛课,要求他们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在实践中锤炼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和支持他们一马当先,当领头雁。同时,旗教研室各科教研员经常深入学校引领教师将教育教改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增强教师们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信心和能力。学校的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每逢公开课、实践课、示范课等活动均能听课指导,每学期的听课节次在40节以上。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以母语教学为主的办学思路,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学好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的同时,搞好“三语”教学。我校在开设的教学课程里,在三个年级分别开设了英语和汉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汉语课用汉语文授课和外语课用外语授课,其它学科均用蒙语授课,这样既完成了蒙古文化的传承,又达到了正确处理蒙语、汉语和外语的关系,并保证了学好蒙语和汉语的同时,又学好了一门外语。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为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对数理化、三语、历、政八门学科实行每月检测,并做好“双向细目表”,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4、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长期坚持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时间上和经费上予以保障和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学历提高等多种培训。近年来,学校尤其重视关于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希望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把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得最新动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007年教师参加盟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人数108人,比例为121.3%;2008年教师参加盟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人数140人,比例为162%;2009年教师参加盟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人数70人,比例为79%;2010年至今日参加盟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人数56人,比例为60%。

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坚持培训与教研、培训与教改相结合,通过培训,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了,教学理念加强了,教学方式有了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今后我们将把这一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为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1、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培训,骨干教师、名师培训,全面提高民族教育师

资队伍整体素质。

7.发展民族教育 篇七

完善保障措施实现免费教育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甘肃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 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民族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省先后召开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全省藏区工作会议, 相继制定出台了《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 甘肃省教育厅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 2013-2020 年) 》《 甘肃省教育厅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 2013-2020年) 》《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 等重要文件, 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明确提出2020 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总体水平和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 优先在民族地区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等国家专项建设, 加大了对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支持建设力度, 并将民族地区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和农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地区, 民族地区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办学条件有效改善。

“ 十二五” 期间, 我省积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 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的资助力度。 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连年提高, 甘南州等12 个高寒阴湿地区中小学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 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随着民族教育发展政策的落实, 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 我省临夏州和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业已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 全省民族县 (市) 全部实施温暖工程、学生健康营养工程, 并为寄宿生提供交通补助。

促进协调发展创新办学方式

在省委、 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 十二五”期间, 我省民族教育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2011 年, 甘肃省“ 两基” 工作通过国家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 包括民族地区21 个县 ( 市) 在内的全省86 个县 ( 市、区) 全面实现了“ 两基”目标, “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这成为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 通过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结构,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全面改薄”项目等措施, 全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2014-2015 年, 先后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五年来, 省教育厅争取国家资金近3 亿元, 用于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师培训, 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整体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为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我省“ 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 向民族地区1142 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 亿元。

过去的五年, 全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从2011 年起, 省上启动实施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 力补农村教育短板, 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 所, 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 2015 年, 在藏区新建幼儿园113 所。

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 甘肃实施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 并积极改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2012 年, 省政府办公厅出台《 甘肃省“ 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 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促进中职教育均衡发展。 同年, 启动实施甘肃-天津“ 9+3”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项目。 2014 年,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 9+3”免费职业教育试点。

经过五年的发展, 中职教育已成为我省民族地区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平台, 同时, 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

在高等教育方面, 2009 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逐步成为我省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 科研创新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及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基地。 2015年5 月, 临夏回族自治州第一所高等院校———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并从当年秋季开始首次招生。 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针对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等实际情况, 我省不断探索符合各民族地区的办学模式。

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 在坚持学校布局调整“ 四个集中”的基础上, 通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实现了每乡有一所寄宿制初中, 每县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学。

因地制宜灵活办学。 阿克塞县和肃北县采取“ 义务教育县城办、普通高中异地办”的办法, 解决牧民子女上学远、居住分散, 经济负担重的难题。

实施对口帮扶。 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的支持下,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河北大厂高级实验中学等内地省、市普通高中向全省民族地区招收普通高中生, 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中面向民族地区招收高中学生, 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通过在省属高校举办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 在省内中等师范学校设立民族班、 在省内教育发达地区设立民族高中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培养计划, 以及在招生过程中实行加分和倾斜政策等措施, 我省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了新成效。 近五年, 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双语教育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十二五”期间, 我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通过定向招生, 开展对等培养, 举办民族班、预科班、民族地区专升本师资班等形式, 以及落实“ 特岗计划”、“ 三支一扶”、教师招考和引进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等政策, 为民族地区不断补充师资。 同时, 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 每年选派300 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在教师培训方面, 则通过对等协作培养计划、“ 国家培训计划”、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以及送教下乡等办法, 采取集中培训、置换培训、轮岗培训、远程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形式, 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5 年, 省上出台了 《 甘肃省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 年) 〉 实施办法》 , 从多个方面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并出台实施《 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 ( 2015-2020 年) 》 , 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过去的五年, 在民族地区“ 双语”教育中, 我省进一步完善了“ 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努力探索和推进新型“ 双语”教学模式, 全省民族地区形成了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 单科加授汉语文的一类模式;在“ 双语”兼通的地区以汉语文教学为主, 单科加授民族语文的二类模式。

近年来, 随着受教育者对课程选择的不同, 还形成了部分课程以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以民族语授课的三类模式。 东乡等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 采取以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方式, 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2012 年7 月, 甘肃省开展“ 双语” 教学的中小学有292所, 学习“ 双语”的学生有5 万多人, 从事“ 双语”教学的教师有4800 名。

到“ 十二五”末, 全省民族地区无论是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数还是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数都有了大幅增长。 仅以甘南州为例, 截至2015 年底, 甘南州有142 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 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12.8 万人 (含幼儿) , 双语教育教师1.21 万人。

为全面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我省印发了《 甘肃省关于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的实施意见》 , 在全省学校全面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班、“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动计划”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金种子’工程”,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团结教育月”、“ 五个认同”、“ 三个离不开”等主题教育活动, 有力提高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此外, “ 十二五”期间, 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 全省民族地区实现了中小学远程教育“ 三类”模式的全覆盖, 大部分城镇中小学建成校园网, 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室班班通, 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最新的教学设备已经进入民族地区的许多学校并快速普及, 互联网也成为民族地区师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天祝县民族中学的“ 雪莲”藏文中学网是全国首家藏文中学网站, 肃南县把全县中小学计算机教室设备更新列入惠民实事之一, 全县各类学校全部建起了微机室、 多媒体教室和电子白板教室, 装备了远程教育设备, 实现了教育资源网上共享……

8.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发展措施 篇八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教育;藏族地区

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如何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藏族地区,发展地区民族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地区文化建设、传承地区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注重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艺术教育是学生德育的必经之路,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通过民族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强心。在藏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陶冶心性、提升修养的作用。

2.明确艺术教育的独立性

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但是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对艺术进行传播与感受,而且还要进行技术训练,藏族地区的唐卡、民歌、刺绣等都包含了特殊的技巧。因此,艺术教育是具有独立性的,应该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教材中进行系统的编排,让学生从小就学习民族艺术文化。

3.发扬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进行大众艺术教育。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群体发展,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艺术教育总体水平。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注重民族语言的教学,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民族艺术作为升学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建设的措施

1.強化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艺术教育的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藏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1)教育部门按照学校的需求实现教师的分配与选调,通过提高艺术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艺术教师,注重艺术教师的培养,形成藏族地区专门性传承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师。(2)艺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进修学习、专业深造、观摩考察等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能力与职业修养,立足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采风、学习、交流等掌握更多的藏族艺术,更好地进行民族艺术教学。

2.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当包含多种多样的手段与途径,艺术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与手段实现创新与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艺术教育中有所收获。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1)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族艺术的内涵进行正确的认识。(2)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寺庙观看僧人制作塑花、观赏僧人表扬藏戏、看民间艺人绘制唐卡等,通过这些方式加深对藏族艺术的认识。(3)实现领域专题教学与过程作品集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普通学生通过领域专题教学方法,通过“刺绣”“唐卡”“壁画”等领域专题进行系列联系,艺术类学生通过过程作品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自己、他人的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制定自身后续创作的计划。

3.提高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

对于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来说,相关艺术教育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相关学校在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方面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而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就是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藏族地区而言,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由于缺乏如音响、舞台等设施而使整个艺术教育开展的推进工作延缓。鉴于这些原因,国家以及其他兄弟省市应该在加快推进藏族地区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改进学校硬件措施,使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有条件开展,有能力开展。

艺术教育是民族文化生产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强调民族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重民族地区特色的保护,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生产与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关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于藏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各级相关机构要深入开展研究,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突出本民族特色为特点,结合新时期艺术教育发展的脉搏,不断地推进整个藏族地区艺术教育前行。

参考文献:

[1]徐辉.东西部差异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以重庆黔江地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2]盛汝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云南省姚安县的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3]孙翀.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2(05).

9.发展民族教育 篇九

动画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图的.动画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如雨后眷笋般涌现出许多动画专业院校,动画从业人员迅速增长.我国虽然是一个动画大国,但产业基础薄弱与市场空间巨大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伴随着数字娱乐时代的到来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经济利益考虑,中国发展原创动画已经刺不容缓.我国动画产业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因此要正视当前的差距,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奉土作战优势,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创造一批既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又有国际影响;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创、健康向上的动画作品.

作 者:梅哲 MEI Zhe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动画教育   发展方向   民族文化  

10.对民族教育发展原则的若干思考 篇十

【关键词】民族教育 民主化 内源发展 民族性 质量效益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为落后。为了继续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发展我国民族教育,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一、民主化原则

教育民主化的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中就包含有朴素的教育民主的思想。今天,教育民主化正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查尔斯·赫梅尔在第35届国际教育的总报告中所说:“教育民主化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1]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以及获得教育成就的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当今世界,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可是在这个教育世界里,不公平的现象仍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着。这里,我们并不是指国家之间的悬殊,而是指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状态”。[2]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机会上的差距,成为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巨大的障碍。比如教育设施、师资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城市中心,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往往偏向那些家长受过良好教育、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子女的一边。而那些最没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们往往享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成功的机会。“在家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同接受各种类型教育的机会以及以后成功的机会之间有着相反的关系”。“这些事实也许是可悲的,但它们确实存在,而教育体系又不能消灭它们。但是教育体系至少不应该使这些情况变得更坏。”[3]就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而言,与教育民主化紧密相关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问题,二是如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问题。

二、内源发展原则

“内源发展”的准确提法是“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 centered on ma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源发展战略》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荐的一种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包含两方面的主要要求:就模式来说它必是基于人民的文化本性从内部形成的;就最终结果来说它必须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和渴求来为人们服务。”[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研究及规划处处长黄高智认为,这样定义的内源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动员和运用有关社会的既有资源和潜力来满足人民特别是最无权的那部份人民的实际需要。这种发展必须同时维护民族的文化本性,尊重它们由来已久的渴求,并推动它们的真实个性的发展。”[5]

“内源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民族的文化本性、自力更生的发展。要实现“内源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摆脱外部的压力,抛弃“追赶型”的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要摆脱对发达地区的依赖,要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以人为本。

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外部资源,但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道路,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办学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学校、社区、家庭及学生自身积极性,采取措施激发出发展教育的激情,产生对发展教育的渴求。要根据发展的实际条件和水平,实事求是地安排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盲目制定高标准、追求高速度,放弃对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模仿。

三、民族性原则

所有的民族都有平等的发展的权利,要达到和别的民族平等,就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不能与其它的民族平等地站在一起。教育的民族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民族化的方向和目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一方面要适应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考虑和兼顾本民族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民族性原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而逐渐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们坚持教育发展的民族性原则,具有重要的启示。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ynch)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美国著名的民族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的工作必须做出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涉及全部学校或教育环境的体制改革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的改革,使多种群体的每一个学生获得在学业上成功的平等机会,提高不同性別、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日本异文化教育学会会长九州大学的江渊一公认为,所谓“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对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民族背景的青少年,特别是对少数民族与移民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在尊重他们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尽管多元文化教育在概念的表述上有许多差异,但一些基本的内涵还是相通的:尊重不同的文化,各文化集团平等,促进各文化集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西方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在这些国家的学校中,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官方语言即第二语言的同时,又不放弃学习自己的母语。对少数民族儿童来说,母语是一种珍贵的继承权,是维持自己的文化、维系个人与所属群体关系的基本的媒介物。多元文化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为了继承和保持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有必要把民族内容收编进课程里,使儿童能在所学的课程中了望到自己民族的情况。他们认为,无论文化背景如何,所有儿童在获取知识时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方式,对他们所遇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有类似的想法,但有一点不同且十分重要的是,在意识观念中,自己文化不受重视或被轻视可以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失败,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动机,用一种敌对教师和教育制度的态度保存自己文化内涵的尊严。给少数民族儿童讲授自己民族的文化,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民族的骄傲感和自尊感,从而取得更优良的学习成绩。[6]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与其它民族和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与差异。因此,发展民族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性的原则。坚持民族性的原则,并不是抛开全国教育制度的基本规范和教育的统一性各行其是,而是寓共性于个性之中,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要在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尊重、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历史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质量效益原则

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规模和速度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质量和效率问题。发展民族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效率观。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人们往往把升学率看成是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许多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具体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其家庭成员要想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职业的变动从而脱离现实的生活环境,这种希望往往是十分渺茫。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还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感受的、无异于天方夜谭的概念,则这种教育就是低效或无效的。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今后的前途不大相干,这种教育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只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使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相关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民族教育,不仅要讲实效,讲质量,还应该讲效率。效率是單位时间内投入与产出之比。一般来说,民族教育效率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导致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因素,如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从而限制了学校的规模和师生的比例;也有主观的因素,如把效率等同于数量规模和升学率,中小学教育围绕少数“尖子”转,大多数学生则长期处于“伴读”状态,造成了严重的教育浪费。

当然,教育效率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在与发达地区相比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高成本中,存在着两种成本,一种是必然性的超常规成本,一种是非必然性的超常规成本。必然性的超常规成本是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限制了学校的规模、师生比例及其它教育设施的利用率,增加了教育的单位成本。在少数民族地区办教育,往往会面临“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如果满足在该社区人口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则普遍意义上的效率水平便无法保证;如果仅仅以效率作为发展的标准,则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又要受到影响。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办教育,往往是采取偏重于公平而又兼顾效率的做法,这样,客观上就存在超常规成本的因素。非必要性的超常规成本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教育浪费,如过高的设施损耗、过高的留级率、复读率和不合格率。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的低效率,主要指非必然性超常规成本而造成的教育浪费。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的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浪费,尽力减少非必然性的超常规成本。

参考文献: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王静、赵穗生译.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3.68.

[2][3]联合国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9-100,102.

[4][5]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6.

上一篇:员工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下一篇:感恩夜联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