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问题论文(共8篇)
1.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篇一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中日关系史
热点聚焦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日本发展史及中日关系是中考命题的又一个热点,须重点掌握。
课本链接
一、日本国别史
(一)日本发展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的曲折历程:
1、古代中日关系:
(1)唐朝时,中日交流密切,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646年日
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2)明朝后期,倭寇骚扰中国沿海,戚继光抗倭,肃清倭患。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进行了抗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曲折前进
(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2)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1972年至今,中日一直处于和平交往时期,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中日围绕历史和现
实问题也存在着矛盾斗争,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日本扩充日本国民自卫队并参加海外军事活动、领土之争,钓鱼岛归属问题、海洋资源之争、台湾问题,日本插手台湾事务,支持台独等,这些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主要障碍。
(4)中日关系的现状:目前双方仍处于政冷经热的时期,政治上的分歧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历史问题。2006年10月,日本新当选的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结束了两国高层5年以来互不访问的历史,双方均表示改善两国关系。
4、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中日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开创未来等。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真题热身
【2007年安徽中考】
四、活动与探究(本题12分)
16.某班开展了一次主题活动课,着重探寻17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近代崛起历程。
老师在黑板上抄录了以下材料:
请你参加该班的主题活动,就英、美、日三国崛起中的重大事件探究三国崛起的主要因素、对近代中国带来伤痛,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有关如何做等三个方面,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主题突出,观点正确,论从史出;②标题自拟,300字以内;③不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校名、姓名,否则会被扣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按照崛起中的主要因素(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制度创新;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南北战争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体现了日本善于学习,重视教育;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积累了资本等)、对近代中国塞的伤痛(如:三国发动或参与了侵华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强加给中国人民,一再割地、赔款、丧权,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有关如何做(如: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己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采意给分。[答出紧扣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成理的其它内容亦可;若能较为完整地答出以上三个方面,且语言简洁流畅的加1--2分,但该大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一等(10—12分):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从史出,语言流畅;
二等(6-9分):主题较明确,条理较清晰,史实较清楚,语句通顺
三等(5分及以下):主题不够明确,史实不清,语句不够通顺。
【2008年吉林中考】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2分)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
15.(1)邓世昌等(1分)义和团(1分)
(2)战役:平型关大捷(或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得1分)(共2分)标志:日
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分)
(3)中华民工族(或中国人民)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或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给分)(1分)【2011年安徽中考】
五、分析与探究(12分)
17.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回眸历史】
图一:1853年佩里舰队到达日本港口 图二:日军轰击重庆 图三:广岛原子弹爆炸
⑴图一中舰只所使用的动力是______;图二中飞机是第______次科技革命的产物。(2分)【论从史出】
⑵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科技革命对日本的影响”,分别得出“耻辱与振兴”、“疯狂与罪恶”、“伤痛与崛起”的结论。请结合上述图片
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6分)“耻辱与振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疯狂与罪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痛与崛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史明智】
⑶面对是否继续发展核能产业,同学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继续发展,另一种认为应停止发展。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只答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7、(1)蒸汽机(蒸汽);二。(2分)(2)国门被打开,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给邻国和世界带来痛苦灾难。(其它符合题意也可得分,2分)二战期间日本遭受到原子弹袭击(或福岛核泄漏);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分)
(3)第一种:继续发展。因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潜力大;坚持安全、创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强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
第二种:停止发展。因为这种产业危险性非常大,可能会造成核灾难;发展其它新能源进行替代;很难规避自然灾害对核电的破坏。
(答任何一种观点,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4分)第一层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准确。(得3-4分)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论证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准确。(得1-2分)第三层次:有观点,未论证。(得0分)
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甲午战争120周年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 新闻聚焦
材料一 2013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17日将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新版《防卫计划大纲》。这三份文件中不少内容露骨地直接把中国描述为“威胁”。
材料二 中新网2013年12月17日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在北京表示,中方敦促日本方面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历
史,尊重地区国家正当合理的安全关切,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专题解读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考点链接
一、日本发展史(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日本发展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日本崛起的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二、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三、古代中日关系
1.唐朝中日友好交往:①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阿倍仲麻侣;④日本在书法、建筑、文字、佛教、服饰、围棋、饮茶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化影响;⑤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2.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
四、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掠夺巨额赔款,割占台湾。
3.1898年,瓜分狂潮中,划福建为势力范围。
4.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逼签《辛丑条约》,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6.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引发五四运动;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受美国排挤。
7.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8.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杀、对沦陷区进行残暴统治和野蛮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对根据地反复进行“大扫荡”,实行细菌战及“三光政策”,等等。
9.1943年《开罗宣言》发表,规定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0.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五、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归纳整合
一、19世纪中日两国同为天涯沦落人,却相逢不相识 1.同为天涯沦落人:指当时的中日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并都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
2.相逢不相识:是指之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而中国虽经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仍然没有改变现状,反而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后来的中国历经百年的屈辱历史包括遭受日本的几次侵略,而日本却历经百年的强国
梦,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走上了对外侵略和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
二、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①结果:中国战败。②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统治者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政策。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2.抗日战争:①结果:中国胜利。②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或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三、近期热点
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历史问题如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民间战争赔偿问题;遗留化学武器问题;领土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东海油田问题。(一)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
1.目的:否认侵略,美化战争,掩盖日本在中国及亚洲犯下的滔天罪行。
2.实质: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在复活。
3.影响:这些做法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不利于日本同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友好往来,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钓鱼岛
我们的原则: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1、请你结合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2、请谈谈我国政府应从哪些方面维护钓鱼岛的领土主权?(1)采取实际行动,加强对钓鱼岛的监管,维护领土主权。(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海岛管理、开发的法规和政策,维护海岛安全。
(3)重视民间“保钓”运动。
(4)增强国防力量,确保战胜种种挑战,是中国的时代命题。(三)怎样发展中日关系
①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②中日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④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开创未来等。⑤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⑥妥善处理台湾和钓鱼岛问题;⑦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你觉得应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中日关系必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平友好始终会是双方关系的主流。
◆ 应把“以和为贵”、“和平共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发展”与外交的原则性进行综合性体悟,站在全局性、大局性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的走向,立足于中日友好。(四)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措施
(1)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3)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4)针对当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立场,我们必须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
(五)面对中日关系,青少年应怎么做
1.牢记历史、珍爱和平。2.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3.呼吁日本右翼势力,深刻反省历史,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人战争泥潭。
(六)反日游行问题
2012年9月,国内全面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至少有52个城市大批市民响应网上号召上街,其中重庆、长沙等地人数达到数千人,北京更猛增至二万人以上。同时,一些非理性的抗议活动也屡有发生,抵制日货的民间情绪高涨,有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再购买日本产品。在有些地方,甚至有人当众焚烧或打砸日系车,还发生了袭击日本人的过激行为。面对国人的爱国激情,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应如何理性爱国?
(1)认清日本、美国政府的政治动机,理性发泄爱国情绪,理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和坚定的,大家团结起来,与国家同心一致对外。
(2)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强国要有强国的风范,坚决拥护和响应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不采取任何过激行为,理性地对待钓鱼岛事件。
(3)我们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我们要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把满腔的爱国激情转化为忘我的学习热情,争取早日建功立业。
(七)面对今天的钓鱼岛局势,舆论争议一片:中国该不该亮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看法:观点一,要敢于亮剑。理由:只有强大的军事压力,日本才会同我国进行接触,承认我国的主权。观点二,不要亮剑。理由:现在的局势一般不会升级为军事冲突,在坚持主权的情况
下,还是以和平谈判为主,可以加强军事威慑力以显示军事存在,也可采取宣示主权的行动。
四、试题预测(一)选择题
1.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他们歪曲南京大屠杀,抹杀侵略史实,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对这些行径,我们中学生的态度是①用历史事实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 ②讲日本人民同日本右翼分子区别开来 ③憎恶、痛恨侵略战争,热爱、维护世界和平④反感、厌恶日本人,抵制、损毁日货(A)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3.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悍然“购买”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公布了钓鱼岛领海基线、地理坐标,实行常态化的海空立体巡航。据此回答8—9题。4.近代以来日本屡次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C)
A.中日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针对日本“收购钓鱼岛”事件,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表明我国(A)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尊重联合国的宪章与宗旨
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④已与日本达成相互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
1.学习和反思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对车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1870年前后,普鲁士的宰相俾斯麦先后接待了来自中国与日本的两批使节,他看到的景象是:中国人到欧洲只问工厂生产的船炮质量如何、价格怎样,造船的技术等;而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研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
材料二 德国对历史上曾经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罪行都有深刻的认识,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对受害国人民都有一种深重的历史负罪感,并对被害国人民进行赔偿。同样是二战的主要发动国,日本却是右翼言行频出:近年来,每年都有一些政府要员参拜供奉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年4月23日又有多达168名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河村隆发表“南京大
屠杀并未发生过,”安倍首相发表“日本殖民侵略定义未定”等言论。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历史铁证如山,国际社会早有定论。日本只有诚实面对过去,才有可能开辟未来。
(1)根据材料一俾斯麦看到的景象,请你判断当时中国和日本分别正在开展什么运动?谈谈日本这次运动的影响。(4分)(2)请列举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各一例)。(4分)(3)你认为日本如何才能实现与受害国之间的正常交往?(写出两点)(2分)答:(1)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2分)洋务运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③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是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2分)(2)对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对其它国家:侵略朝鲜,日俄战争,偷袭美国珍珠港。等等。(4分)(3)①对日本而言,历史不容否认和篡改。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2分)
2.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围绕“中日关系”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互相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2012年定为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友好年,但这一年中日两国关系再现不和谐因素,一是历史认知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钓鱼岛等问题),中日之间现在的真正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摘自《新华网》 回答问题:
(1)举出中日交往中,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典型事例(一例)?(2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是由日本发动的哪些侵华战争所酿成的?(答出两次即可)(4分)(2)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结合对中日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片应遵循什么原则?(2分)答:(1)大化改新。(2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出两次即可)(4分)(2)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洗雪了百余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2分)(3)历史认识问题(侵华战争);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等问题)(2分)(3)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2分)3.探究问题。(12分)材料一:裕仁天皇(1926~1989年在位)是日本战时的最高统帅。日本发动战争和在战争中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御前会议上做出的,得到裕仁天皇的批准。
材料二:迷恋带病真菌、杆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关注着日本细菌部队和化学部队的发展,并一直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1936年奉裕仁天皇敕令建立。1940年裕仁天皇又颁布新的敕令,将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731部队
培植各种致病细菌,并制造炸弹,在实战中施放撒播。1937年12月1日,裕仁天皇亲自签发“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占领南京后,裕仁天皇还奖赏攻陷南京的日本军官……对南京大屠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材料三:由于日本政府与美国做了交易,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实现所谓“无条件投降”,裕仁天皇因此得到了庇护,逃过了设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但是,无论国际社会还是日本国内,对裕仁天皇应该接受战争罪行审判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以上均摘编自《世界知识》2012年22期康狄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裕仁天皇发动了哪些战争。(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裕仁天皇犯有哪些战争罪行。(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对裕仁天皇的看法。(4分)答:(1)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2)进行细菌战、化学战;屠杀中国平民。(3)裕仁天皇是战犯;必须受到审判。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材料一:日本政客一方面表示希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在进行有悖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化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有否认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而这是不为世人所容许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一个国家一旦迷失前进方向,注定会陷入焦躁状态。焦躁又会让其更加起劲地瞎折腾。日本的两出闹剧,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发生的。不顾亚洲各国的正义呼声和严正抗议,2013年4月23日上午,日本168名国会议员集体到靖国神社拜国。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分子非法进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寻衅滋事。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商业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009年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稿(节选)(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谁?七世纪中期,日本仿照中国制度进行的一次改革是什么?(2分)(2)结合材料一,写出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事变。(2分)(3)结合材料二,说说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哪几次分离?(2分)
(4)根据材料三写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3分)(5)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日本怎样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答出两点)(2分)答:(共11分)(1)鉴真;(1分)大化改新。(1分)(2)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等。(2分)(3)第一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1分)第二次:1949年(或解放战争),蒋介石(或国民党)败退台湾。(1分)(4)一个中国(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两点答全方可得分)(5)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省过去的侵略历史,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有可能开辟未来,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等。(2分)(至少答出两点,答出一点给1分,言之有理即可)5.材料解析(7分)材料一: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交往有悠久历史。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政府对侵略战争性质的认识是复杂多变的。正当日本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日益发展之际,日本国内一些人却公然与时代的进步潮流背道而驰,通过编写“历史教科书”,歪曲、篡改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亚太地
区各国的侵略史实,美化日本侵略者,伤害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唐朝时,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是谁?(1分)(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哪项条款?(1分)(3)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西安事变,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它的和平解决有何重要意义?(1分)(4)从1937年12月开始,日军用枪杀、活埋、砍头、剖腹、挖心和砍剁四肢等手段,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你如何认识日军的这一暴行?(1分)(5)抗日战争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的是哪一战役?(1分)(6)你认为日本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2分)6.【材料解析 10分】
2.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篇二
一、自然环境的不同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同时是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物质条件, 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影响[2],这种差异常常在比喻中体现出来。正如文化社会学专家司马云杰所说:“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具有不同特质的。”[3]中国地处内陆,以农耕为主,属于大陆性文明。因此,以陆地上的事物做喻体的比喻比比皆是。如:斩草除根、拔苗助长、青黄不接、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宁做鸡头,不为牛后等。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岛国,这样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海洋文化的形成。因此,在日语的比喻中,多使用与大海有关的事物为喻体。比如:魚の目(“鱼眼”喻“鸡眼”)、沖にもつかず,磯にもはなれる(比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えびで鯛をつる(“用小虾米钓加吉鱼”喻“抛砖引玉”)、ほらを吹く(“吹海螺”喻“吹牛”)、腐っても鯛(“百鱼之王的鱼即使不新鲜了, 也比其他鱼好”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同样,英国也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捕鱼、海洋、航海、船只等有关的比喻。如:“as close as an oyster”(“牡蛎难开口”喻“守口如瓶”)、to miss the boat(“错过这一船”喻“错过机会”),fish in the air(“空中的鱼”喻“缘木求鱼”),drink like a fish(“像鱼那样喝水”喻“大喝”)等。
同样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习语,汉语用“班门弄斧”,日语中却用“河童に水泳”(“教水鬼游泳”喻“班门弄斧”),英语中则是“teach fish to swim”(“教鱼游泳”喻“班门弄斧”),可见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非常深刻。
二、宗教信仰的不同
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文化, 其中佛教影响较大。汉语中存在大量体现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比喻,如:“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比喻正义的势力将胜过非正义势力,“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准备 ,临时慌忙应付,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得过且过、胸无大志。类似的比喻还有很多,如:“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看僧面看佛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立地成佛”、“无事不登三宝殿”、“泥菩萨过江”等,这些比喻都是根据佛教用语创造的。汉语中还有来自于道教的比喻, 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日本在宗教信仰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 因此有许多来自于佛教的比喻用语。如:門前の小僧習わぬ経を読む(“寺前小僧不学也会诵经”比喻“耳濡目染”)、仏の顔も三度(“佛祖的脸也不可抚摸三次”比喻“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日本在继承与推广的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宗教思想,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多神教”宗教信仰。日语中“神”这个词只是一个普通名词,不是某种神明的固定称谓,而是泛指的神或神灵, 如: 苦しいときの神頼み (比喻“临时抱佛脚”)、触らぬ神 に祟 (たた )りなし (比喻“多一 事不如少 一事”)、捨てる神あれば助ける神あり(比喻“天无绝人之路”)等比喻,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对他们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英语的比喻就来自于《圣经》,比如:“forbidden fruit (禁果),as clear as crystal (“像水晶一样清澈”,比喻清楚极了),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比喻赤贫如洗),tell it not in gath(比喻不要声张),as wise as Solomn(“像所罗门一样聪明”,比喻极有智慧),Balaa’s ass said(“巴拉的驴说话了”,比喻哑巴逼急了也会说话)等。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大和民族和大不列颠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并且在比喻修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汉语中常用“下饺子似的”来比喻人头攒动、人多拥挤,日语用“芋を洗うように”来比喻,英语则用“be packed like sardines”(许多人挤在一起,拥挤不堪,像沙丁鱼群一样)来比喻。饺子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熟悉的食物,是典型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因而看到人非常多时, 就很容易联想到煮饺子的情形。日本人用“芋洗い”来比喻,“芋”是各种薯类的总称,是日本人餐桌上常见的主要食物。沙丁鱼是西方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从沙丁鱼群就联想到了“许多人挤在一起”。爱洗澡的日本人用“湯水のように使う”比喻奢侈浪费,而土地广袤的中国则形象地使用“挥金如土”来比喻, 水资源丰富的岛国英国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比喻。
汉语中的“正月十五贴门神(比喻做事拖沓,迟了时日)”、“鸡蛋里挑骨头”等,日语中的“下駄と焼き味噌”(“木屐和烤黄酱气味相同”,比喻外表相同实质各异)、“帯に短し、襷に長し”(“做腰带太长, 做束衣袖的带子太短”, 比喻高不成低不就。)等,英语中的“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布丁好坏,一尝便知”,比喻空谈不如实践)等,都源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
四、历史文化的不同
中华民族、大和民族和大不列颠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思想底蕴, 其中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比喻的独特性。中日英语言中大量的比喻表达都是源于三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说曹操曹操到”、“情人眼里出西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狐假虎威”、“他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等都是出自中国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同样,日语中也有“弘法も筆も誤り”、“弘法筆を選ばず”等比喻表达。弘法是日本历史上的三大书法家之一。前者直译是弘法大师也有笔误,比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后者表面意思是笔法精湛的弘法大师无须选择笔,就能写出好字来,比喻有才干的人即使条件再恶劣也会圆满地完成任务。武士是日本幕府时代特有的一个阶层, 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武士道精神崇尚正直、诚实、坚强、忠诚等美德。武士に二言はない(“武士言必信”比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武士は食わね ば高楊枝 (“武士即使吃不上饭也装着用杨枝来剔牙”,比喻“打肿脸充胖子”)等,与“武士”相关的比喻表达很多。英语中也有一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比喻用语,或源自文学作品,或源自历史事件与典故。如:Pandola’s box(“潘多拉之盒”比喻“灾难、祸害、麻烦的根源”)来自于希腊神话传说,Judas(“犹大”比喻叛徒 ),Shylock(“夏洛克”比喻“贪婪、无情 、残忍的守财奴”)等都来自于文学作品。Cross the Rubicon(“渡过鲁比肯河”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burn one’s boats (“烧掉自 己的船” 比喻“破 釜沉舟的 决心”)、the die iscast(“骰子已经掷下”比喻“事情已经决定 ,再也不能改变”),这三个比喻来自于公元前49年, 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的一段历史故事。
3.历史问题,中日关系中的不安因素 篇三
70年代:
“认为是侵略战争的占一半以上”
战后日本社会各界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认识是有变化的。
日本投降后,反法西斯阵营的国家对日本的战争犯罪进行了正义的审判。1972年中日间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做出了“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的正式表态,中日从经济、文化到政治方面的友好关系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多数有影响的日本政治家能够把握中日友好的大局,对历史问题的表态比较冷静与克制,历史问题没有激化。
而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初期,日本国民出于对战争与军队的厌恶,也对战争进行了批判,特别是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以陆军军人为中心的国家及军队指导者进行了强烈批评,明确这些人对发动和扩大战争的直接责任。伴随这一批评,日本社会也曾涌动过一阵反省战争的思潮。著名的政治学家丸山真男针对知识分子曾经提出“悔恨的共同体”概念,是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概括。因为战争期间多数知识分子为了保护自己而迎合当权者的战争政策,或直接或侧面支持战争,还有的对反战者进行告密。即使有人并不积极,但也缺乏斗争的勇气,没有明确地反对战争,更没能阻止战争。“悔恨”其实是知识分子对曾经允许错误战争横行而导致悲惨的失败结果的反省。
在这些知识分子的积极推动下,日本的历史教育在战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70年代,反对美国对越南战争的社会思潮又从反面促使日本的年轻一代思考日本对中国战争的侵略性与加害性。以至当时民意测验对中日战争性质的回答中,认为是侵略战争的占一半以上,而回答自卫战争的只有一成。日本的和平思想固然有价值,但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再不要发生战争”,“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再次送上战场”。仅从这一立场出发是有局限性的,难以抵御来自保守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
而在日本学术界还流行一种所谓“无构造”的历史观,即不关心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考虑历史环境与背景,单纯强调微观的实证研究。强调一些问题之间的非连续性、偶发性、外因性,如对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及偷袭珍珠港事件等。日本的大多数人,包括多数进步的和平人士和历史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种“无构造”史观的影响。
尽管国民层面与学术界的历史认识存在局限,如果日本政府能够始终坚持中日共同声明的原则,就能够引导国民逐步正视侵略战争的加害责任,今天中日之间也不会有严重的历史认识问题。遗憾的是,日本总有一些国会议员和内阁成员不承认侵略战争的责任,不断地在历史问题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还做出许多伤害被害国国民感情的实际行动,这样就使历史问题复杂化了。
80年代:
“政治总决算”其实是对历史的翻案
冷战开始后,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潮开始抬头。8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一部分急于把日本变成政治大国的政治家把战后对日本的审判与处理视作成为政治大国的障碍,提出了对战后40年进行“政治总决算”的主张,对战后的民主与和平主义进行挑战,同时开始新自由主义的新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所谓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认为:战后40年来把日本作为发动侵略战争国家的判断是错误的,要以“大东亚战争史观”取代侵略战争史观,要用“终战”的概念取代“战败”,要抛弃被东京审判束缚的日本近代史观,叙述历史的时候应强调“国家的光荣”,使日本人建立自豪感。显而易见,所谓的“总决算”,其实就是针对历史的翻案。
1986年,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日韩合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事实上,都是经两国商议好了的……韩国也是有责任的。”他还说:“看一看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不能说只有日本进行了侵略战争。”1988年4月,国土厅长官奥野诚亮又说:“(战前)白种人把亚洲作为殖民地,如果说谁是侵略者,是白种人。”因此,他明确提出:日中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没有侵略的意图”。
这些政治家的“妄言”说明:企图改变战后民主主义的历史观,对历史进行修正的思想意识在国家、政府与政治家的层面开始公开化。这些发生在中日关系处于“黄金时代”的问题,也说明历史问题是埋在中日关系之中的不安因素。
不过,由于当时的日本国民对复活国家主义的路线还没有广泛地接受,对战前一代的政治家的“怀旧”式的“妄言”还有所警惕,所以藤尾正行、奥野诚亮相继被罢免或辞职,日本政府就历史教科书问题提出了要考虑“近邻国家”的原则,而中曾根首相也表示不再去参拜靖国神社。由于有这样的表态,历史问题在80年代虽然不时对中日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但还没有发展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障碍。
90年代:
否认侵略责任暗流涌动
90年代中期,日本国内首先开始了关于历史问题的论争。1993年,新当选的首相细川护熙在回答记者关于当年战争性质的提问的时候表示:“我认为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战争。”同年11月,他在与韩国总统会见时,就日本对朝鲜进行的殖民统治表示了谢罪。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首相就战后50周年发表谈话指出:“我国在不久前的一个时期,由于错误的政策而走上了战争道路……为了不再发生历史的错误,我们应谦虚地接受历史教训……”这一谈话被认为是日本政府对战争历史的明确表达。其后的历届首相尽管党派背景与之不同,但是在历史问题上,基本都表示了赞同的意见。最新当选的安倍首相也表示要遵守村山首相的谈话精神。
细川首相和村山首相的表态不过是表达了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应当采取的正确认识,但他们的讲话引起了日本社会保守势力的强烈批评。
为什么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表态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这是因为90年代中期的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而周边国家和地区则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明显的反差,搅动了一部分日本人焦躁不安的心理,使历史问题突出出来。另一方面是冷战结束后,战后半个世纪被冻结的民众层面关于战争的记忆开始苏醒。亚洲地区许多在战争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伤害的被害者开始追究日本的国家责任,向日本法庭提出诉讼。这些情况激烈冲击着日本国民的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意识,日本社会于是产生了激烈争论。
首先引起争论的是以东京大学教授藤冈信胜为首成立的“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该研究会坚决反对对日本的战争责任进行追究,相反却提出:战后日本的历史观是一种“自虐史观”,即由美国占领军强加的历史观(东京审判史观)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势力影响的历史观(共产国际史观)的混合物。他们认为这种历史观对日本来说是“黑暗史观”,接受这一史观的日本学者的反省就是在“自虐”。
无论是“自由主义史观”,还是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政治家,都竭力表白与“大东亚战争史观”不同。但是,《新历史教科书》以及那些政治家的言论,都证据确凿地证明他们在历史认识方面完全接受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否认侵略责任的历史认识遭到来自日本国内以及亚洲各国的批评是必然的。
中国不是在打“历史牌”
日本有一种意见认为中日历史问题是中国方面制造出来的,是中国在打“历史牌”,甚至有人明确提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从1998年以后才发生的。但是回顾上述战后的历史过程就会了解到,历史问题其实是战后在中日两国间,甚至是在东亚地区就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
中日历史问题的核心,是围绕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战争性质的判断,围绕日本对中国(包括亚洲)战争加害责任的认识展开的。战后,首先是日本社会出现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言论,引起日本社会争论,才使中日间历史问题产生。历史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程度,是根据否认侵略战争性质和日本加害责任的程度决定的。所以,在中日关系的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问题时而突出,时而缓和。
中日历史问题对中日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日本,并不是中国主观愿望能够解决的。那种“避开历史问题而发展中日关系”的认识,是一厢情愿。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日本的右翼势力一再否认侵略战争责任而挑起历史问题的论争,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只能正视历史问题,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并不是背历史包袱,更不是打“历史牌”。
但是也需要指出:在日本,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政治集团其实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甚至存在根本的差别。事实上,战后的日本社会围绕战争的侵略性质和加害责任的讨论十分活跃。在某种意义上,这一争论恰好证明日本国内关于战争责任认识并非铁板一块。对于日本社会不同层面、不同政治集团的历史认识采取不同态度,这是解决历史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4.2014年历史中考热点中日关系 篇四
一.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2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3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3分)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2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3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3分)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前线,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3分)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2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3分)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
2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3分)
【21.事变:九一八事变(3分); 政策:不抵抗政策(3分)
22.事件: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3分)
主张: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3分)。战役:百团大战。(3分)
23.事件: 南京大屠杀(3分);结束了与日本的长期对立,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2分)
5.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篇五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事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的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因为日本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理解《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过程:
导入:在古代史中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日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是到了近代以后,日本变得强大中国成为了日本侵略的对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感知历史:
一、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小组,了解: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强大起来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黄海海战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注意课本中相关图片,了解黄海海战的大致经过和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为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避战自保,日本海军夺得了黄海的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落后;李鸿章避战自保。②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1895年4月
人物: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地点: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开放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二、瓜分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小字内容了解具体情况。并观看书本上的插图。
三、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内容、影响。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清王朝的腐朽不堪时造成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通时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从此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后面我们将要学习这些斗争,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四、作业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说说《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6.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篇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决定,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大使馆的建立和履行职务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并尽快互换大使。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根据上述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七)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针对第三国的。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关系和扩大人员往来,根据需要并考虑到已有的民间协定,同意进行以缔结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
7.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篇七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有的后发国家能够成功赶超, 而有的国家则陷入后一种情况呢?在贸易史上, 有一个绝佳的对比例子——19世纪中晚期的中日两国的贸易发展。当时, 这两个国家同样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 同样被动地卷入了以贸易为核心的早期全球化进程, 同样主动地进行了两个国家各自第一个“赶超战略”,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但结果却是日本在1894年赢得了甲午战争。因此, 对这段贸易历史中的两个国家进行探讨,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贸易在后发国家赶超中的意义, 理解成功的赶超是怎样实现, 而失败的赶超又是如何失败的。
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贸易理论中, 有两个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前者重在强调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贸易模式, 而后者则是由企业竞争力演进而来的关于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将一个国家在国家贸易竞争中的优势分为了低端优势和高端优势, 认为要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培育具有高端竞争力的核心产业优势。一些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 或者认为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先生曾专门撰文探讨了这两种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路径选择的意义, 而且不同于把这两种理论对立起来的观点, 林毅夫先生认为将二者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后发国家理性地进行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后发国家要首先认清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积累资本选准目标, 进而最终实现在某个或某些产业的高层次竞争优势[1]。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19世纪中日两国在采取了类似的“赶超战略”时, 是为何产生了南辕北辙的结果的。
2 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转变
2.1 中日两国出口情况
在19世纪下半叶, 中日两国和英美帝国主义间贸易的最初需求是清晰简单的, 西方列强觊觎的是两国的茶丝陶瓷以及自然资源;中日两国需要外国先进的轻工业制品满足部分消费需求, 更需要机器设备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来启动本国的工业化。也就是说, 从出口上而言, 两国的比较优势都在于初级手工品、农产品、资源类产品, 而要发展工业化, 都必须从西方进口大量机器。而中日两国赶超战略是否成功, 则应主要考察两国是否改善了本国的出口结构, 在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比例是否有显著增长。
到1893年, 中国出口中占最大比重的是茶、丝两项, 占出口总比重的50%[2]以上, 而且占出口比重前列的其它产品仍然是豆类、棉花、糖等农产品, 因此虽然洋务运动自60年代就开始进行, 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 中国的出口没有实现从依靠低端农产品、手工业品转变为拥有高端竞争力的工业品出口国。而日本同时期的出口产品结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八九十年代, 不仅其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总量上降低到了30%以下, 而且纺织品 (棉布、棉纱) 的出口接近50%[3]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纺织业, 它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说, 在短短二三十年间, 日本从一个只能出口手工生丝的国家, 发展到了纺织品占到其出口总量的近50%的工业品出口国。化学品、金属制品、机器也都出现在了该时期日本主要出口项目之中。当时, 日本国内的工业化开展已经涉及到近代工业的方方面面, 不但建立起了相关企业, 而且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贸易份额, 开始拥有高端产业竞争力。
2.2 中日两国进口贸易的结构转变
进口最基本的效应是满足本国对他国商品的需求, 但落实到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则可以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其一, 进口可以提高本国供给方面的产出能力。进口生产所需的资源、生产设备、新产品生产线, 可以以满足生产需要, 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需求, 诱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而另一方面, 如果本国有能力生产出与进口产品同质的产品, 那么该产品进口的数量就是本国少生产的数量, 此时, 进口对本国产业就会构成冲击, 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由之一。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 与进口产品的性质有直接关系。如果进口的是国内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新产品生产线等, 那么这种进口自然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且对于后发国家而言, 进口先进国家的技术和机器是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本国企业的捷径。当然, 如果进口的是纯消费品、或是本国有的同质产品, 这种进口对经济增长是无甚正向作用的。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 我们来看看处于同一时期的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日进口情况。在中国的进口商品中, 鸦片仍然是居于首位, 此外, 其它主要进口产品仍是消费品, 包括棉布、棉纱、粮食等, 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对机器的进口才初次达到了总贸易额的0.5%[4]。在这个阶段, 中国进口商品基本为消费资料, 基本上没有生产资料, 对民族经济自生能力的培育没有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
反观日本的进口情况, 明治维新尚未开始之前, 除了数量极小的铜、木蜡以外, 其它进口产品均是初级产品;而到了1882~1896年, 工业产品是初级产品的3倍以上。从总体上来看, 日本进口的产品种类中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要比中国多得多, 其中又以金属和机械占有较大比重, 而在初级产品方面其农矿产品增长迅速。具体而言, 初级产品方面, 随着民族经济发展而来的人口增加和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传统产业, 日本国内农产品生产不再能够满足需求, 19世纪八十年代, 日本进口的农产品比重跃升了超过10%, 而矿产品也从微不足道的0.6%上升到了5%[5], 这既说明了该时期需要使用矿产品的工业企业的大幅增加, 同时也折射了日本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过渡;从工业产品来看, 日本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口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改变, 除了直接用于消费的食品和纺织品, 进口商品中有着大量作为生产资料的化学品、金属、机械制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国内企业生产的需求, 进口替代效应在这里是有迹可循的。
3 贸易结构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上述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变展现了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期的赶超战略的高下。日本在19世纪下半叶近30年的时间内, 贸易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家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从只能出口手工业品和生产生活原料的后发国家转变成了能够大量出口工业制品的先发国家, 其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优化, 产业竞争优势得以培育。而中国的贸易结构虽然也有缓慢的变化, 但并没有质的飞跃, 仍然是以原料、农产品、传统手工业品出口为主的后发国家。那么,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成功实现了这一转变呢?
3.1 建立贸易“两重环节”,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张东刚教授曾针对日本贸易的国别结构总结了“两重环节”理论。这一划分也可以针对进出口结构中的商品性质进行:第一重, 日本出口轻工业品如生丝、丝绸以及具有奢侈品性质的杂货类、陶瓷品和玩具等商品, 进口钢铁、先进机械和美国棉花等, 这些贸易针对欧美发达国家。第二重, 进口食物 (稻米、砂糖) 和印度棉花, 倾销本国针织品、玻璃制品、灯、洋伞、火柴等工业制品, 其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非洲、拉美、澳大利亚、中国等落后国。
本文所涉及的这段贸易历史正是日本建立这一贸易结构的主要阶段, 面对先进国家日本贸易呈现的是“进口先进工业品+出口旧式产业产品”传统国家型, 而对落后国家则是“进口原料、食品+出口近代工业产品”的先进工业国型, 二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从后进国向先进国转变时期的贸易结构。这一贸易结构使得日本以己之长较彼之短, 充分发挥了其在不同产品上对不同类型国家的比较优势。
3.2 进口替代战略的成功
在“明治维新”中, 日本政府在工业领域实行了“殖产兴业”政策,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加强民族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最终目标是要将外国商品驱逐出日本市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进口替代战略。
在宏观政策上, 关注技术引进、政府对企业给予无息贷款、积极为国内主导产业开辟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市场。在具体贸易层面, 与贸易为外国洋行所把持的中国不同, 日本的贸易始终掌握在本国大型经销商社手中, 由此, 日本能够培育出大型的商业资本, 这些商业资本又能进一步投身工业生产领域, 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都是从最初的垄断贸易商社转而投身工业领域的, 这些商社为日本国内的工业化铺路, 进而实现国产化替代。
3.3 找准重点产业,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在描述日本贸易结构的转变时, 本文曾特别指出了其棉纺织品在这三十年所占比重的变化。棉纺织业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 中日两国政府都对该产业进行了大力扶植, 但效果却大不相同。
日本的成功主要可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政府支持产业发展而不是实际参与, 避免了中国出现的官商与民商争利的情况。比如, 明治政府为了加速机械纺织业的发展, 在70年代末, 动用政府资金, 大量引进外国先进设备, 以无息贷款的形式, 将机器设备售卖给私人企业家, 货款分十年还清。而相比洋务运动时期, 同为扶植棉纺织企业的“十年专利”政策只针对官办企业, 对民办企业反而是一种打击。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利用商社为纺织业的原料采购开拓新来源, 为纺织品的销售保驾护航。例如, 1887年成立的内外棉会社和江南会社在印度采购棉花, 开辟了比中国棉花价格低廉却更适合日本早期粗纱生产的原料;而在1893年日本纺织联合会的纺织公司成员、棉花进口商社、日本邮船三者签订的排他性购销和运输合同, 以政府的海运补助为后盾, 为棉纺织业发展合力开辟道路。
综上, 中日两国的这段贸易历史对于今天仍然处于赶超之中的中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对于后发国家而言, 比较优势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过程, 当代中国应该抓住现有时代机遇, 建立多层次贸易体系,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而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 一方面则需要找准重点产业, 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 2003, (7) .
[2]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科学出版社, 1955.
[3]大川一司, 南亮进.近代日本的经济发展[M].东洋经济新报社, 1975.
[4]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M].中华书局, 1962.
8.中日文化交流态势的历史演变 篇八
关键词:中日;文化交流;演变
前言:日本古代与近代靠吸纳外来文化实现国富民强目标的改革比较典型的案例当要算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了。在大化改新阶段,落后日本曾经多次频繁派遣使节到隋朝与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而中日文化交流亦表现出日本向中国积极学习态势来。在明治维新阶段,日本成功向欧美学习先进文化,并走上欧化发展道路。
一、大化改新阶段
(一)中国人天下观与对日影响
历经几千年,我国士人一直心系华夏心中有天下观。日本一位名叫阿部健夫的学者按照儒家理论陈述士人天下观出现以及发展过程,道明士人固有天下观特殊性[1]。就像美国一位名叫华勒斯坦的社会学家所讲:文化并非自主存在,而为人们思想结果。所以中华思想当中天下观并非古籍词汇,而为我国士人从漫长实践过程中的一种行为[2]。在我国士人思想中存在以华夏作为中心国际秩序,也就是将中华文化作为中心或本位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华夏秩序[3]。该国际秩序就是费正清指出中华世界秩序。而同费正清此观点雷同,日本西鸠定生也提出东亚世界的说法。西鸠指出东亚世界存在佛教、儒教、汉字文化与律令制四部分构成,并以此为前提形成华夷思想作为核心高级文化以及外夷思想所构成低级文化。依田憙家观点足可以与西鸠观点相互佐证,他指出华夷思想主要建立在册封体制基础上形成,同时长时间根植于中国士人意识当中[4]。
有关华夷秩序的说法,我国学者陈秀武与韩东育论述同样值得深入研究。陈秀武指出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最大特点为不区分朝贡与被朝贡国间物质收益多少,反而更加注重君臣之间的礼节;宗主国与朝贡国关系在礼仪规范方面可以分出高低,也就是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分别[5]。同时韩东育指出华夷秩序为历史上中原王朝作为中心区域关系。时间足超过了两千年,地域包括东亚与东南亚。此秩序通过众多有形及无形规则,顺利并高效将中国文明辐射范围塑造为一个有机经济、文化与政治关系网,同时形成奉行条约体系现代西方人也需承认春秋国际公法以及古代中国国际公法[6]。到了九十年代时,普林斯顿一位社会学研究教授基于天下观念提出儒教资本主义理论,该教授名字叫吉尔伯特罗兹曼。他指出儒教到汉代得到国家正统的地位以后,作为中国封建制体系政治思想中的根基思想,迅速向周围国家扩散,日本与朝鲜受影响尤其严重,尤其在社会伦理与国家政治方面对其它国家影响尤其严重。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利律令制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体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越南、朝鲜等国纷纷仿效,也体现出华夏世界秩序中共同性政治体制的特点[7]。
(二)大化改新
華夏世界秩序中并不仅是我国对外输出先进儒家文明,同时属国也自觉向我国学习先进制度,我国存在与否对其它国家存在决定性作用。六七世纪时东亚的国际环境出现巨变,我国内陆又历经隋唐快速更朝换代。所以,维系华夏世界秩序也就是册封、朝贡体系周围国家,想要确保独立,不断求得国内权力集中统一。而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日本历史上发生首次重大变革,即大化改新。在644年唐与高丽步入全面战争阶段,大化改新就在第二年发生了。具体来讲,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等将苏我蝦夷父子杀死,拥戴孝德天皇构建起新政权[8]。而新政权委派曾留学我国僧旻与高向玄理担当国博士之职,主管改革政治咨询。在七世纪东亚国际主要以隋唐作为中心,受到朝鲜半岛格局影响出现巨变,而大化改新足称得上是对对外敌对僵化关系的规避,侧重国内改革政治行为,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9]。日本国又奉行华夏世界秩序,吸纳中国律令体制和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当务之本,而这也为推古朝改至大化改新时期,再至律令制建立,日本古代政治发展途中固定不变动机。
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在即位以后构建起推古朝,事实上也为圣德太子掌管时期。坂本太郎将圣德太子新政内容概括为如下六方面,即编修国史、颁布宪法、授予冠位、与隋通交、征讨新罗、兴隆佛教[10]。而圣德太子虽然只进行了表面上的改革,但是却是让到访隋朝的大臣直接参与大化改新革命。圣德太子掌朝的这一阶段,日本有很多留学生、使节与僧侣前往隋朝,让日隋文化交流变得更为频繁。而此举旨在学习隋朝先进文化,还有促进与隋外交关系的建立。隋王朝虽然只维系了短短29年,但是日本前往隋朝却多达6次[11]。隋朝对律令进行修改时,科举制制定的608年,日本到隋频繁,608到610两年遣隋使超过半数。所以,亦可说派遣遣隋使与制定十七条宪法之间是存在直接关系的,也可以说日本通过政治改革的目的开辟了中日文化大范围交流的先河。而隋唐帝国存在对于日本来讲是先机亦是挑战,让日本备受先进文化刺激。而隋炀帝曾几次三番想要向高丽远征,也都是失败而回的。由于劳民伤财,远赴高丽多次失败是导致隋亡一个主要原因[12]。所以,日本对于中国向学之心伴随隋朝衰败并没有因此减少,唐朝有新律令颁发以后,日本对于唐朝制度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大规模向唐朝派遣使节。在长达115年时间中,派遣唐使次数共计四次。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共识唐王朝衰落是造成遣唐使节制度变化与派遣终结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古代时期中日文化频繁交流给日本社会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奠定了基础。对它的影响与成果虽然无法做量化分析,但是该文化交流也给日本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
二、明治维新阶段
埃德温赖肖尔认为直至19世纪时,伟大中国文明与它重要分支日本与朝鲜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也曾受东亚文化波及,但是这对三国文明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讲,十九世纪之前华夏世界秩序作为核心东亚文明生成阶段,欧美国文化、历史、经济与政治并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13]。而伴随华夏世界秩序松动,朝鲜、琉球从中国秩序中陆续脱离出来。日本在大化改新以后明治维新近代改革也基本完成。历经鸦片战争失败至中日战争屈辱,中华帝国吸取其中教训进而迈上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日在1896年签署马关条约,清朝派往日本十三位留学生也作为留学日本开端,在此以后留学日本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佐治亚大学的任达教授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其指出最频繁中日文化交流近代时期当要属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衔接时期,那时教育文化交流是比较流行的。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西方文化速成,尤其为学习实用技术[14]。而想要掌握西方文化精髓,在留学日本以后再留学西方,一时之间也成为那时留学生共识问题。而包括撰有《劝学篇》的张之洞在内的很多学者同时认为留学日本有如下好处:路近省路费,可以大量派遣;两国距离近,方便考察;日文和中文有共通之处,容易通晓;洋文繁杂,学习洋文不得要领的,日本人已经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删减或是修改,而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具有相类似的风俗文化,无疑更容易模仿学习,所以达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15]。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其近代化成功,这让我国开明人士有所顿悟,向日本去学习西方技术与文化,走近代化之路也成为这些开明人士的共识。
三、中日文化交流
古代日本向中国使用外交政策接近于一边倒,经派遣使节长时间积极、大规模对中国文化进行吸收。中国基于华夷秩序意识,通过形而上层面把文化间接或直接输送给日本。但是时至近代,可以明显看到中日文化交流态势出现流变,清朝政府大批派遣留学生留学日本,学习先进经验与文化。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后汉时期,日本进入奴隶社会,并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邪马台”为日语“大和”的音译)。根据《魏志·倭人传》记载,邪马台国“本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我国打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后汉末年,中国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卑弥呼多次派使节前往魏国风险“生口”(奴隶)、倭锦等供品。对此,魏明帝下诏书予以嘉勉称“汝所在逾远,乃前世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还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赐予金印紫绶。以卑弥呼为起点,中日两国从此开始出现官方往来。这是历史记载中首次出现的官方往来关系,之后,到了隋唐,出现了中国热,日本多次到中国学习。不断吸收和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甚至细节到汉字、茶道、书法等日本都无一例外地学习和借鉴。我国古代优秀的文明深深影响着日本,日本从中继承和发展不少文化文明。而后开始学习欧美先进技术,欧美通过一系列改革,过渡到工业文明,技术和经济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十九世纪末,日本投入到了向欧美学习发展历程中,从中汲取了先进的技术,并完成了自己本国的改革,经济迅猛发展。
四、结语
文化与历史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持续与决定性影响,文化遗产与历史事实也势必会被后世传承与发扬。对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深入反省,将文化交流逆转流变作为焦点,作为一个重要维度,对正确解读中日两国历史,促进双邦文化交流是有深远历史意义与现实意義的。将历史作为借鉴,作为见证我们发展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对自身有更清醒的认识,让我们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九一八事变以后鲁迅也指出虽然周围被排日声浪所充斥,但是中国青年也应当认识到日本是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地方的。到今天,两国人民日益友好,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文化共同发展,日本在大量学习中国文化之后,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其民族文化进行了创新和改造,在语言、文学、风俗、文化上形成了与中国相似但又有别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后来也传入了中国。总之,只有自强不息,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创造本民族的辉煌道路。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使中国赶上时代,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思佳.全球化与中日文化交融的思考与启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13-118.
[2]王莎莎.日源汉语网络词语的语义演变及认知研究——以“宅”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1):89-90.
[3]赵建民.一幅近世近代中日交流的文化地图——从《日本外史》、《日本教育》中窥探跨文化传释[J].东北亚学刊,2013(01):10-16.
[4]韦民.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J].国际政治研究,2009(01):24-43.
[5]孙立祥,许宁宁.中日丝绸业的逆转与东海丝路的兴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101-109.
[6]王旭.中韩古代文化交流史特点浅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2-20.
[7]林羽,王建勤.日本汉语教育兴衰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134-139.
[8]钱澄.文化因素与中日关系和谐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107-111.
[9]金雪梅.试从社交称谓语研究中日两国意识差异[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49-150.
[10]郭新茹,顾江,朱文静.中日韩文化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J].经济问题探索,2010(05):89-94.
[11]孙立祥.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启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5):84-91.
[12]江静.2015年度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02):57-66.
[13]雷鸣.基于文化意义的中日同形词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11):112-116.
[14]祁进玉.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的构想、路径与展望[J].世界民族,2012(03):73-83.
【中日历史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论文06-23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09-03
演讲稿中日10-06
《甲午中日战争》观看心得06-15
北京中日医院进修体会10-02
中日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09-03
中日人名文化的比较研究11-02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分析09-0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09-14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单词1-48课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