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目标计划书(16篇)
1.高中目标计划书 篇一
教师自我发展目标和计划
一、自我分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奋然而求索”!自毕业至今,工作已8年,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其他教师之长处,也不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课堂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但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发现,虽然我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但对突破课堂教学原有水平,效果不太明显。我想,这需要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我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专业知识仍然不够扎实,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还不够,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在日常的自我学习中欠缺持久性和连续性。还要在自己的今后教学生涯中独断规划,不断提高。
二、个人发展规划: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墨守成规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加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和创新型教师,特制订如下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一、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师德修养
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托,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不断学习新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能,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和理论修养能够不断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新需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教师是德、才、识、能的综合体,所以我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品质、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今后,我将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正已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精心耕耘,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育人责任感,高超的教学艺术,把爱岗敬业与实现人生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
二、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必须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适应高素质发展的现代社会。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必须先生先好学。”学好业务知识,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根基是教师的必修课。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培训和自修中,我将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积极关注信息学科的研究成果,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开发和利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地理新课程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
三、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民族与国家进步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之一。三尺讲台,是教师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天地。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法学法与思路等缺少创新,更缺少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积极寻求突破口加以改进,积极研究和不断改进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并掌握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拓宽信息技术课程视野,指导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
我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能力,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多多参与“四级”(学校、地市、省级、国家))课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高的课程评价,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课程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创新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不断努力探索、充实自己、超越自我。
2.高中目标计划书 篇二
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教育的这种明确的目的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指向。余文森教授在《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出,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系统, 如果要让系统发挥出最大功能, 就需要教学目标对这四个基本因素进行统帅和支配。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少这种引领, 教学就会像一盘散沙, 毫无方向, 不着边际, 课上得看似热闹和漂亮, 但经不起思考和推敲, 其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备课和教研活动中, 教学目标是其中需要讨论的重要环节。一个规范的教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有的教师会把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 每一次说课和评课都会涉及目标的设想和达成情况的反思。然而事实上,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什么是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别在哪里, 如何让目标更有效地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等问题, 个人觉得还有不少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 即教学的最终目标。所谓课程目标, 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 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工作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认真关注的内容。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往往包含如下的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 是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紧密相连的。然而教学实践中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如把课程目标当成课堂教学目标, 照搬教师用书上的目标设计或者是别人课件中现成的目标等。我们容易专注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 但是经常会发现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设计有时是脱节的, 根本不能体现用目标来引领课堂, 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三、例说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
本文以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例。第三单元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其中第一至第三课主要是介绍二战爆发原因的。在《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中, 经济危机和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都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从学生的学情看,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在高一阶段已经学过, 相对陌生的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这一块内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而围绕这一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 什么是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2) 德日法西斯专政是怎样建立的? (3)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4)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世界局势有什么影响?
由此可以明确:重点是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难点是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据此形成的知识结构是:
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复习回顾)
二、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的标志
2.建立的原因
3.内外政策及其表现
4.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据此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 (一) 通过回顾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来引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 通过教师讲述, 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 (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使学生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和标志, 引导学生区分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方式。 (四) 通过补充相应的材料, 让学生分析得出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并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似之处, 分析和认识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 (五) 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内外政策及表现来体会和认识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因为有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具备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工明确, 教与学有了更好的互动。二是学生经历了由了解到理解再到分析比较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三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关于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的几点思考
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优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目标优化前的教学和目标优化后的教学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因此会目的更明确, 过程更轻松, 成效会更显著, 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更多的自信。那么,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
1.所确立的目标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指导下的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教与学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要体现教师对教材、教育教学、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 应该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现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照搬别人的教学目标设计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可以参考、改装, 可以无法做到很全面, 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力, 教学才是确实有效的。
2.知识目标要结构化、系统化, 富有逻辑性
所谓知识的结构化就是要理清课堂教学的主题或者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找出其中学习的角度。如要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就要从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经营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角度来梳理;要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就要从货币的演变、城市的发展、商人的活动等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而所谓知识的逻辑化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有先后的,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常可以套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为例,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希腊”、“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三目内容, 优化后的知识框架为:一是古希腊的城邦及其特色, 二是城邦特色形成的原因, 三是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实践的效果实实在在地表明, 通过对教材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梳理, 把知识目标结构化、系统化, 在思维上更具逻辑性, 这是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
3.能力目标要过程化, 对教与学的行为表述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教师备课在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时,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 即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显然这样的能力目标有和没有是一样的。而在这种目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毫无规划的, 其效果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教什么, 用什么方法教, 通过什么载体来引导, 学生学什么, 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 这些事先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规划。例如前文确定“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块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系比较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确立这一目标时, 笔者作了这样两点表述:一是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二是通过补充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得出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并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似之处, 分析和认识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其过程性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教师的行为———概念解读, 呈现材料, 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二是明确了学生的行为———阅读、分析、比较、认识。三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紧密相联, 在互动中完成。
4.情感目标应合理、自然
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历史发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这是历史学科教育可以实现的情感教育目标。既然如此, 情感目标的制定应该也是可以明确的, 具有可操作性, 而需要避免的倾向是目标的设立大而空, 导致无法让学生感到共鸣。我们可以从现实出发, 挖掘历史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性因素以确立情感教育目标。例如上文关于《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关于情感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一是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二是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内外政策及表现来体会和认识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介绍法西斯来源和法西斯的理论以及法西斯上台后内外政策的表现, 让学生认识法西斯势力违背了人类和平与正义、自由、民主、平等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是邪恶的、反动的。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史实来认识和体会世界局势的紧张程度。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同样的道理, 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始于制定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让它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 这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高明.有效评课的策略和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3.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探讨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17-01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而且也是教学测量和评估的依据。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问题。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尤为关键。
一、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
的关系。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切实做到两点:一要尽量保持每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均衡。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三、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性即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各级水平划分和制定要保持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每课时教学目标要保持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2)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与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3)针对性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制定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为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要如何调整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
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所采用的是教学目标三级分类,即“识记”、“理解”、“运用”。我们认为对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这样分类,有利于与教学大纲建立比较吻合的关系,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便于制定和操作。其分类体系是:
1、识记
识记是指把某种意识到的数学信息,按其原本的形态或初步加工改组之后的形态,储存在大脑之中,以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再认或再现这些信息。简单地说,就是记住和识别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不求理解。它是学习行为表现的最低水平。它又可分为认知和识别两级。
(1)认知:指反复感知事物并记住事物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对事物和表象原型的记忆,它只涉及”是什么”,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刺激——反应”过程。
(2)识别:是指在反复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能对事物与记忆中的其它相似或不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在该过程中,能准确地找出其相互间的异同点,这种异同点应局限在”外部特征”上。
2、理解
理解是指抓住材料的实质,把握材料的组成要素,能准确地叙述材料的结构特征,熟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掌握其应用模型,并能在规范或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推理,它注重”为什么”,也就是知其所以然。理解可分为说明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两级。
(1)说明性理解:就是对知识、技能的实质性领会,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或换一种形式表述出来,能说出其结构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2)探究性理解: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提出、解决、研究、发展问题的全过程,对某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倾向或结论,经过学生自己动手获得,它是较高层次上的理解。
3、运用
运用,是指应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具体表现。运用可分为模仿运用、封闭运用和开放运用三级。
(1)模仿运用:是指直接利用某些公式、定理、法则、范例等,在相似的情境里解决相似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有三点:一是定理法则等的直接应用,不作复杂的转换;二是与原始学习的情境相同或相似;三是解决的问题与原始的问题相似,即在旧情境中解决问题。很明显,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运用。
(2)封闭运用:它是指应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技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所谓”新情境”,是指学生遇到的问题与经历过的问题不论是条件、结论和结构均不相同。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现成的或经验过的模式来完成,大都需要进行一系列转化过程才能实现。由于经过一定的迁移可转化为旧情境,所以是一种封闭式的运用。
(3)开放运用:它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对新情境下出现的结构复杂的问题能进行全面的剖析,对一般的问题能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综合,寻求多种解决方法,并能进行比较,还包括对新背景下的新问题经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做出综合性的处理意见,甚至能利用多种知识设计出新问题。简单地说开放运用就是要对新旧情境进行发展和评价。
4.个人目标计划书 篇四
我本月成长目标是:
我2011年9月份成长目标是:
我2011年11月份的成长目标是:
我2012年2月份的成长目标是:
我在乐家3年内的成长目标是:
我本月收入目标是:
我2011年9月份收入目标是:
我2011年11月份的月收入目标是:
我2012年2月份的月收入目标是:
我在乐家3年内的月收入目标是:
为完成这些目标,我承诺付出:
我是否愿意接受公司的监督与指导:□是□否(我不需要教练指导可以独立1人完成这些目标)
制定人签字:
个人目标计划书
我本月成长目标是:
我2011年9月份成长目标是:
我2011年11月份的成长目标是:
我2012年2月份的成长目标是:
我在乐家3年内的成长目标是:
我本月收入目标是:
我2011年9月份收入目标是:
我2011年11月份的月收入目标是:
我2012年2月份的月收入目标是:
我在乐家3年内的月收入目标是:
为完成这些目标,我承诺付出:
我是否愿意接受公司的监督与指导:□是□否(我不需要教练指导可以独立1人完成这些目标)
5.中考目标计划书 篇五
以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中考考试说明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复习目标
力争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获得进步,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都能保持住全县前十名的位置。
三、复习原则
通过对20xx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认真研读20xx年的中考说明,在20xx年中考语文备考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
1、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说明,做到备考有的放矢,尤其研究课标和中考说明近三年的异同。中考命题是遵守课程标准的,必须认真分析,明晰、准确地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减少盲目性。中考试卷的总体布局是基本稳定的,各个试题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角度以及答案、评分标准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2、学会分类整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散见于每一篇课文和每一堂语文课上,复习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要注重对中学语文基础知识、读写基本技能进行全面地归纳整理。
6.年度个人目标计划书 篇六
本年度我主要担任的岗位:市场部业务主管
市场部业务主管的职责
1、挖掘客户信息,建立客户关系
2、开拓新行业、新区域市场
3、合同执行过程中认真跟进,同各部门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随时了解合同完成的进度及效果,以求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跟踪合同完成后的回款
4、执行公司规定的销售政策,并根据市场反馈,提出合理改进意见
5、不断学习行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便完成各项任务指标,扩公司市场影响,增强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本年度目标
1、工作目标:年度500万元销售额
开发3个以上稳定客户
2、个人目标:年度15万元收入
年内买套新房
年内拿到驾照
本年度计划
2-4月份:完成60万销售额,在此期间至少开发2个新客户,读完《市场营销》这本书,4月份参加《业绩飙升的三把利刃》公开课,2月底报考驾照,交完新房首付,4月底组织全体员工登泰山
5-7月份:完成100万销售额,在此期间至少开发3个客户,读完《三星销售人员五日集训》这本书,在此期间拿到驾照
8-10月份:完成200万销售额,在此期间至少开发3个客户,截止10月底至少形成2个稳定新客户
11-1月份:完成140万销售额,在此期间至少开发1个客户,截止1月底至少形成3个稳定客户,回款率达到到期的90%
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不断的与原有老客户保持联系,经常与“他们”在一起吃饭,偶尔送一些小礼物,拉进我于客户之间的关系;还要不断的走出去,至少每月有8天在南京周边城市活动,年度个人目标计划书,工作计划《年度个人目标计划书》。收集更多的信息,拜访客户...成 益 国
7.高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篇七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包括具体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三方面内容。
首先, 对具体的历史史实, 可运用“看、读、说、评”教法。例:在教学“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 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 我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 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 学生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 既能强化记忆, 又能简化理解, 操作简单, 效果明显, 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 对基本的历史概念, 可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 先通过教师的讲解, 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 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 并了解其内在关系, 把握其本质, 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最后, 对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 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
在能力方面,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 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 也称操作技能, 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 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 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 逐步提高能力。
其次, 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优化教学过程, 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 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即学法, 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来学习什么知识, 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
从老师角度看, 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 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 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 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新课标的特点, 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如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学习建议”一栏, “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 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 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 亲自感受历史,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加强情感教育,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 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 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8.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 篇八
一、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自身身心的发展是由他们的遗传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教育条件决定的。遗传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
高中历史课程要想促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发生正向变化,首先要研究高中生自身的需求。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新课程要研究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若高中历史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是高中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那么高中生就会自然而然的积极参与,反之,则会产生厌烦的情趣。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要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建议、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新人接替,而教育正是把社会与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和中间环节。教育把人类长期以来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经过认真的选择,传递给下一代,通过引导下一代掌握经验、促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成社会性的“遗传”,并有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一致的。因为,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课程目标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化的内涵发展的真正需要。”“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②
三、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既然以高中历史学科进行教育,那就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
高中历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传统意义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
1.政治功能。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把握历史、认识国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标准体系,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方法分析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2.经济功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高中历史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塑造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3.文化功能。高中历史教育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知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公民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些价值和功能反映出传统高中历史课程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即便是促进学生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也是从培养学生历史感、民族自豪感,学习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方面考虑的。
世纪之交,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学生发展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智力的片面發展;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一个“模式”的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③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历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功能必须由以社会为中心转变到以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相统一上面来,在引导学生的个性朝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从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变成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在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像以往“思想教育”那样主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提出目标要求。二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要有全面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三是目标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实际,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几个重要环节:学习动机的确立;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相关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运用。那么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就要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从老师、从专家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
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一个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课程目标的本真是建立在学生、社会、知识三因素整合的基础上的。相反,课程目标的确立如果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两个因素,或对三因素关系处理不得当,就会导致课程目标的失真。”④课程实践证明,“无论忽视哪一个要素,或者偏重哪一个要素,都会使学校课程失去平衡,以至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⑤课程史上出现过的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它们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文献:
①[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姚良方译,瞿葆奎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③参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委研究室:《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④刘启迪:《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⑤吕达:《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357页
9.公司年度目标计划书 篇九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认真完成上级职能部门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执行《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进一步规范出租车驾驶员的经营行为,切实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和文明创建工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搭建出租车网约平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二、工作目标
乘客满意、员工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放心。
三、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抓好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教育,坚持从业人员上岗三级安全培训制度,适时聘请文明办、交警、消防、运管等专家、领导对出租车驾驶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并进行一次安全运营知识考试,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二)严格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主体,加大对出租车运营的督查力度,全面落实路检路查和gps动态监控工作,跟踪管理车辆的维护、保养、保险等工作,强化隐患排查工作,确保全年无一起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三)严格服务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驾驶员的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减少投诉率。对于乘客投诉。
一是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化解司乘矛盾;
二是加大对当事人的批评教育、经济处罚力度,确保全年无一起严重投诉事件。
(四)积极协调,努力搭建出租车网约平台,大力促进出租车网约化的改革进程。
(五)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食堂、洗车等后勤保障工作
1、积极筹建汽车修配厂,确保驾驶员能自强”的精神,争做传播文明的使者,为建设“五个xx”贡献新的力量。
2、积极践行“精准扶贫”,深入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家庭状况,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3、本着“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宗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继续组织“爱心送考”活动及其他爱心活动。
4、为丰富员工文化娱乐生活,本年度计划组织一系列文化、体育、娱乐评先表模等活动。
10.大学生目标计划书 篇十
龙 飞120409104
进入大学已经有一年了,不知不觉大一已经随着军训的结束结束了,可我还记得去年秋天的时候抱着对大学的憧憬,踏上了离开故土的一步,还记得,曾经对大学的期盼,曾经为了考上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当来到西安工大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便不再是从前那般,充满了希冀,我曾为自己成为一个西工学子而自豪,也曾许下豪言壮志,曾经,那么多的学生社团引起了每一位大一新生青春的激情,也是前一段日子,军训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成长,什么是承受,什么是独生子女从来未曾体味到的一切。
大学是职业生涯的起点,专业知识已经成为学习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人格的完善、体魄的锻炼等都要上升到重要的位置。我坚信:知识,只有知识才是经济和事业的酬劳。为了更加充实自己余下的大学时光,为以后更长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充分认识与深刻总结自我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实现该目标的要求做了我的学习规划,并希望能按照规划的内容逐步提高自己。
1、短期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觉得现在首要的是认真学好各门学科,扎实专业知识,严格完成每科考试,并不断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同时,积
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真做好在校广播台的各项播音练声工作,以及在校史馆的勤工俭学讲解工作,努力完善自己。
2、中期目标:在以后的三年,争取以优良的成绩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水平,并争取获得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涯,此外,在毕业前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为毕业后走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3、就业目标:通过短期、中期目标的学习专业知识,大学生活顺利结束。自己要努力的找工作,不管工作是否如意,要坚强地坚持下去,在工作中认真积累经验,仔细学习和聆听,努力适应初次步入社会环境,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初入职场,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用积极的心态奋发向前。同时认真对待爱情和婚姻,并且尽自已的义务和责任孝敬,父母和照顾自己的家庭,勇于承担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为家庭无私奉献。
4、长期目标:通过实践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社会的大舞台充分展示自我。在今后工作中,重视与他人的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广泛的社交范围,能迅速适应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通过坚持不懈努力,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5、人生终极目标:我的人生终极目标就是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坚持不懈、风雨兼程,实现从小立志创业的梦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整个家族的兴盛、繁荣。我知道人生的道路上会遇见无数的困难和挫败,只要认准目标,朝着自己的方向坚定走下去,不懈努力,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外,我们还得合理利用时间,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学校教师培养而获得,也可通过自我锻炼获得。大学生要有一种探究精神,在学习上不能遇到问题就放弃,要把克服困难的过程看作一种快乐,要知道任何困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即便遇到问题一定要反复学习,多推敲、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会合理安排自己时间,妥善处理同学关系,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切忌冲动行事、感情用事。
3、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面前,要认真思考、分析,找准其切入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自己,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及大学观念时,也明确地强调这一点。他说:“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替自己订下学习目标、善于开动脑筋,并且知道工作意识着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由此可见,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步入这个环境的大学生,理当树立一个全新的意识:即独立自主,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再也不能依赖于 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有人管”为“自己管”.“自己管”,体现在各个方面:身体保健、生活自理、社会来往„„这是最起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业的研
习。关于这一点,我国一位在科技界卓有成就的科学 家说得很好,在大学,基础知识必须要学好,但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修其它课程,广泛吸纳知识。而且这种吸纳是审视性的、思考性的,因而获益匪浅。尽管我们身处大二,但是剩下的三年并不长远,不得不及早为四年以后做打算,我们应该更好利用好大学四年这个人生中及其重要的四年,也是人生的黄金四年。让自己充实的过完大学四年,为以后步入社会更好的发挥自己做好准备。
侯龙飞120409104
11.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篇十一
关键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57-01
在此次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制中,普通高中的新课程实施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角度看,其将传统教学中的“一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彻底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即三个向度的目标结合体。三维课程目标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战略目标。而历史学科的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使命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类文明的传承、人类情操的弘扬,逐步实现学生的心智健全、情感升华,从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笔者对此有着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三维目标的理论阐释
首先,从教学理念角度来看,教学理念教育活动者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总结归纳性认识,同时,也是教育活动者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教育活动者从事教学活动的信仰。它是教育活动者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的支配。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颠覆了传统性历史教学中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单向度目标,忽视了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不但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既重视知识技能,又重视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拓展性新训练。所以,呼吁广大教育活动者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新的三维目标的内涵并且理清三者之间的关联。“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新维度,“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有悖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其次,从课标精神的角度看,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积极完善自我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微薄的贡献,同时,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理想。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目标的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故而,教育活动者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树立新的课标意识,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课标,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逐步量化、细化课标。
二、三维目标的实践阐释
第一,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的教育至关重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形成美的品格以及素养;从微观角度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从历史教材中挖掘实施审美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观教育。历史教育活动者应全面掌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美的素材。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般是看其所作所为,是有利于社会还是有害于社会,再对其综合评价。尤其是中学阶段,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心理发展都处于关键时期,更加容易受到影视剧、网络等的不良性影响,对中学生进行辨美丑、分真伪、识善恶的审美教育意义重大。他们首先要能够清晰的分辨美和丑,才能以此标准去辨真伪、识善恶,才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追求“真”、“善”、“美”。
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教育活动者要擅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取真切的情感体验,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活动者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擅于通过移情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而实现历史情感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的过程,历史教育活动者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达到进一步思索的目的,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第三,三维目标的确定必须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通过三维目标来实现,所以三维目标的设计必须明确、具体。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于民族复兴的终极意义。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予以分析,既:“知识与能力”,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史实,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情况。“过程与方法”,(一)通过课前整理资料让学生充分掌握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并形成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二)通过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事实从而发现历史问题的方法;(三)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验国家领导人制定国策的艰辛,增强为公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回顾,切身领悟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二)欣赏《七子之歌》,形成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滴水之力的历史情感;(三)展望台湾问题的未来,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怀。
12.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十二
一、把握教材的空白空间, 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习惯, 怎样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在传统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为学生想得很周到, 讲得清楚、详细, 却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把数学学习当成是记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 而忽视对学生的发展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事实上,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是学生学会学习, 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教材在编写设计上与旧教材有一个明显不同, 新教材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空间, 再给予学生发挥的时空, 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如:学习完《数列》一章后, 教材设计了全章知识结构框图的填充, 让学生自己回顾小结。这些设计都给人耳目一新,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有积极作用, 复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让空白的地方丰富多彩也是学习方式丰富的表现, 许多学生能利用书本大片空白做归纳总结, 记录自己的研究发现、学习心得。
二、把握教材例、习题的潜在功能, 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 利用例、习题的典型性、示范性, 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表述的条理性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一个语言表达水平低的人绝不可能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 尤其是数学语言, 要经常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中转换, 而又侧重于用图形、符号语言来书写表达。在教学中发现, 相当的学生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不会分析思考, 也有的知道怎样做, 但不会表达或表达不规范, 处在有水倒不出的尴尬局面, 严重影响水平的发挥。课本的例题尽管简单, 但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 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有助于我们牢固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进而提高综合能力。例如:《三角恒等变换》有角度变换、函数名称变换和式子结构间的变换, 容易使学生模不着头脑, 必须经过系统的引导、训练。
如例题:已知, β是第三象限角, 求cos (α-β) 的值。要引导学生分析:
要求cos (α-β) 的值, 联系C (α-β) 公式和本题的已知条件, 需要做哪些准备?让学生逐步理清思路。解答从哪里开始书写有利, 在书写过程要注意什么?由sinα求cosα时, 开方取什么符号?总之, 在学习例题时, 让学生明确怎样分析、怎样联想, 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例题的学习, 是学生领会分析思考的条理性和书写表达的规范性,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变式引申。
(二) 利用例、习题的联系性, 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数学知识由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抽象而来, 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发现:在学习单个知识时, 学生似乎学得不错, 但学完了多个知识或一个系统后, 却变成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这除了综合能力不高外, 还与平时不做归类整理、没有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有关。
引导学生不满足表面知识, 能深入钻研问题, 探求各种知识的联系,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在新课程的教材中的确十分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学习等差数列时把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联系, 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联系, 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指数函数联系;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联系, 注意相关内容的前后联系,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认识, 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三、把握教材的辅助材料, 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新课程的教材更加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在许多地方安排了“阅读与思考”、“探索与发现”等辅助材料。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好这些辅助材料, 就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训练数学技能, 更深刻地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如“探索与发现”的《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解三角形进一步讨论》等内容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采取穿插渗透式, 作为课堂的拓展与引申, 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完善认知结构;而“阅读与思考”材料《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三角与天文学》、《对数的发明》等可以在课外活动中, 以讲座形式,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 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的重大发现, 激发学生不懈追求的志向;同时关注数学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并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品尝成功的喜悦。总之, 在知识教育的同时, 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 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 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体会和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 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3.大学新学期目标计划书 篇十三
如:
一、值班时间、地点与检查
值班地点:商学院学生会办公室
值班时间:xx:00—20:30
值班时由办公室人员负责签到、检查。值班时间,五分钟内不到者视为迟到,十五分钟内不到者视为缺勤,擅自离开者视为早退。
二、执行
值班人员必须在值班时间准时到办公室值班。不得无故迟到、缺勤或早退。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作书面说明,经主席或副主席批准、报办公室后方可生效。
值班人员在一学期内连续三次或累计五次缺勤者,连续四次或累计六次迟到或早退者,按自动退出学生会论处;连续两次或累计四次缺勤者,连续三次或累计五次迟到或早退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累计三次缺勤者,累计四次迟到或早退者,给予警告处分。受到警告处分者,须在学生会全体例会上作出书面检讨,并取消一切评优资格。
三、值班人员职责
xx保持办公室、走廊的清洁,及时打扫卫生并将垃圾倒掉。
2. 在值班时应保持安静、不得吸烟或做与学生会工作无关的事情(允许同学们以当日、当周、当月的新闻时事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3.值班人员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并签到,值班签到不可由他人代签。
4.值班期间收到请柬、通知、信函等,值班人员务必及时落实到相关人员,并在值班日志中注明。应认真做好来访人员、电话的接待工作并认真做好来访记录。
5.值班过程当中,如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需及时向学生会主席或院负责老师请示。
6.值班时间,在没有其他当班人员在时,不能随意离开,离开办公室时,要关好门窗、灯、风扇。
7.各部门值班人员之间应做到关系和睦,相处融洽,在完成本部门工作基础上,应积极主动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工作,以保证整体工作顺利开展。
8.注意保管好办公室一切物品。不得私自外借、使用,发现学生会财物有遗失、损坏现象,要及时登记上报。否则后果自负。
9.在值班时间开展好对工作的学习(如各种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xx.值班人员应注意防火、防盗,如发现意外事故应以最快速报告相关部门或有关人员。
四、值班记录本的利用
xx值班记录本由办公室值班的同学填写,未经办公室负责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涂改。
2.值班人员接待来访者时,要做到仪表大方,举止文明,语言得体,及时记录。应注意在值班表上记录来访者来访时间或电话打入时间,通话内容,对方联系方式,是否需要报告主席团或各部门,应在几日内答复等要点。
3.办公室值班同学填好记录后,请本日值班负责同学签名,以示公正。
4.值班卫生情况由办公室负责检查、记录,结果分为良、一般、差三个等级。一学期内连续三次或累计五次为差者,连续四次或累计六次为一般者,值班人员或其所在部须在学生会全体例会上作出书面检讨。
五、值班的基本情况由办公室在监督台每月公布一次。
14.大学生个人目标计划书 篇十四
上学期我是想转专业的,我想学建筑,从小学习美术,绘画上有一定的天赋,记得小时候一度梦想过当画家。可以说我很现实吧,规划人生总是规避风险,对待理想也是如此,学画画的人太多,中国的艺术教育又缺乏创意,很难培养出大家。当画家要混好是要出名的,太难,更何况不少伟大的画家还是在他死后世人才发现他的价值。我不知道我这种对待理想的态度是否正确,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确切的目的。总是随着个人和环境的变化改变着自己的理想,固然避免了一些风险,但是自己就觉得这样的人生太没有追求了,总是在向现实低头。我想这样的不止我一个吧,或许是时代的悲哀。
其实每一种人生的状态,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一座监狱,大部分的都我们是那一个老图书管理员,处的时间长了,即便是监狱,也再难分开了。很少有向男主一样永远掌握最初的理想的人,我想我或许是那个男主的朋友,学会适应,有新的目标。
15.浅谈职业高中的“目标”教育 篇十五
一、加强心理疏导, 焕发同学们的目标意识和学习热情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目标教育, 就是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寻找符合其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的对策及方法。
目标学研究发现, 许多生理上的病症, 往往源于心理疾患;一次失败, 一次挫折, 往往会给刚刚涉世的青少年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而许多心理疾患, 往往源于人生目标的缺失、偏离或错误。有远大、明确、正确人生目标的人, 大多具有宽阔的胸怀和顽强的意志力。
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 职业学校同学往往不受社会重视, 同学们的心理状况较为复杂, 价值观念模糊, 进取心较差。加之人生目标知识的缺乏, 许多人茫然迷惑, 目标错位。对于他们自身来讲, 他们对于自己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位, 常常为此陷于苦恼、矛盾、困惑之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被高等教育淘汰出局, 文化基础较差, 发展道路和就业渠道受到了局限, 不再会有选择美好人生的机遇。消极的情绪导致他们如同迷途的羔羊, 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经常浑浑噩噩, 无所事事。从教育的初衷出发, 他们更应当成为目标教育的对象。
根据职业中专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较重, 价值观念模糊, 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要让同学们认识到:二十岁左右的年龄不是人生的终点, 而是人生的起点。在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 正是获取知识最佳期, 从现在做起一切都不晚。并非高等院校才能创造英才, 才能创造成功人士。当今众多知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发明家受特定年代的影响, 并没有进过高等院校或者说没有受过实际的高等教育, 他们的成功普遍取决于个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扎实奋斗的结果。并非自己就比考入高等院校的同学愚笨, 只所以在选拔考试中失败, 在应试教育下被淘汰, 那是因为自己努力的不够, 付出的不够, 不经历刻苦, 哪能获得成功。没有进入高等院校, 不等于自己“命运”不好, 人生之路几十年, 不可能没有沟沟坎坎, 不可能一帆风顺。选拔考试失败不意味着决定了未来的命运, 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这方面被淘汰出局, 在另一方面可能会有更大的造诣, 事实证明, 一个人的雄才伟略、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业、一个人的命运是好还是差, 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显见出来。在青春期就认定自己未来的命运是对自己命运最大的毁损。一个人可以不在意他从哪里来, 但是必须要知道到哪里去, 如果不知道的话, 以后到达的往往是他不想去的地方。目标的实现需要毅力, 毅力可以成就人造就人,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可以实现一个人的梦想甚至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毅力可以使弱者变成强者, 可以使寓人变成智者。只要有毅力, 就可以排除各种干扰, 就可以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 以至于在学习钻研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许多潜在能力。
二、帮助同学树立目标, 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目标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道路是目标设出来的, 有了目标, 就会有期待;有期待, 就会为期待而努力。目标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力, 目标也可以增强人的学习力, 目标还可以逐步摆脱青春期的幼稚和盲目。在为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 可以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班主任在引导同学们树立人生大目标的同时, 可以乘势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内在动力, 引导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监控, 自我指导, 自我强化, 自觉主动的钻研知识, 只有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学生才能积极拓展提升自己, 取得不断的进步。
三、完善目标教育, 使目标教育成为教书育人的法则
目标教育需要创造一种氛围, 一种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班主任或相关教育者要依据同学们的个性特征, 鼓励他们树立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 监督和指导同学们执行目标并对目标实现情况及时给予评价。目标教育实际上体现了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制定目标。制定目标不仅要明确制定目标内容的多方面, 同时要制定完成目标的标准, 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和完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二是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教育。在目标实现过程中, 一定要确立一种“全心投入, 肯于付出, 永不气馁”的思想, 确保目标充分实现。三是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自检、互检和专项检查等多种方法考察确定目标是否实现。四是形成目标的终身意识和习惯。目标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时时体会实现目标的成功感受, 还要及时对目标实现不理想者提出引导和教育, 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信念和勇气, 积累成功的知识和能力, 最终养成一种实现目标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目标教育的操作内容
从学生入学时起, 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目标分长远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即时性目标。长远性目标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想。主要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 即将来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当然, 理想不可能一下子实现, 它需要有一个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过程,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阶段性目标是长远性目标的分解, 即把长远性目标分成各个阶段性的小目标, 这些小目标是完成长远性目标的一个必经阶段;即时性目标是把近期性目标分解, 形成各个不同的子目标, 子目标要详细分解到每一个阶段, 从每月、每周直到每一天, 即时目标的制定将一些广泛性的东西具体化, 让每一时每一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加明朗化。每个学生只要争取将每个阶段性的小目标都实现,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他就会发现, 设定的目标越来越近, 理想的实现并不遥远。
如果说成功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 那么目标就是成功的基石, 是推动成功的必须因素。把本文的关键词连接起来, 就等于是人人都喜欢的成功公式:目标是学习和奋斗的方向, 学习是为了实现和充实目标;毅力可以排除惰性, 确保学习的连续性和刻苦性;成功则是学习和不懈追求的结果。尽管成功之后还有更高追求和更高的成功境界, 那么首先需要的是人生暨定目标的成功, 人生没有目标, 成功就无从谈起。
摘要:目标学提出的“目标教育”, 旨在向社会大众传授人生目标知识, 以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为指针, 引导人们设定自我人生目标, 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 实现自我价值。目标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对理想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
16.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微观思考 篇十六
一、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因素与层次
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或者说核心目标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或阅读能力。但这个“阅读素养”概念太笼统、太抽象,我们要认识它,就要具体分析它的成分、要素,即它包含哪些东西。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具体应包含哪些因素?具体到读懂一篇科技作品或论述类文章需要一些什么素养?阅读和鉴赏一篇文学作品又需要一些什么素养?
(一)阅读素养包含的具体因素
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其一是阅读知识,主要指阅读对象的文体性知识,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体裁特性知识,如杂文文体特性、诗歌中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虚构与叙事等知识;二是作家作品的审美特性知识,如余秋雨散文的风格特点、郁达夫散文的审美特征。当然还有阅读对象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知识。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有关建筑的知识,但这不属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知识。
其二是阅读方法,也就是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方法和特殊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关于一般文章阅读的方法,如归纳段意、概括主题法、提取重要信息法等,有文学作品解读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孙绍振提出的“还原法”、“比较法”等。特殊的方法是针对某一类文章和作品阅读和鉴赏的具体方法,如杂文阅读法、诗歌解读和鉴赏法、散文鉴赏法等,进一步分还有现代诗歌鉴赏法、古诗词解读和鉴赏法等。
其三是阅读趣味,包括兴趣和品味。兴趣就是喜欢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命形式。阅读上瘾,一天不阅读就感到浑身不自在。这源于在阅读中读出味道,读出快乐,读出享受。品味是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档次,而不止于休闲性的阅读。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阅读,但普遍阅读档次不高,内容上偏于低俗化,时间上偏于快餐化,媒质上偏于网络化。近年来,青少年的阅读呈现越来越低俗化的趋势:50、60后读革命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70后读琼瑶的爱情、三毛的流浪、席慕容的缠绵、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文学性比较纯正);80后读韩寒《三重门》、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同龄人作品);90后读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安妮宝贝《Q版语文》。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趣味这个目标是最难实现的。现在这个目标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敌人,即“言必称高考”的那种低水平的应试教学,教一篇课文,主要就是讲高考考点,将阅读异化为做高考模拟题目。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反而会消磨、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培养阅读品味的敌人,即学生的网络阅读。现在的网络阅读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最大的挑战。学生对网络阅读有兴趣,从中也获得了阅读的快乐。但阅读已经成为“悦读”——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或“意念桑拿”,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阅读轻松起来,让人生快乐起来,拒绝读得很累,读得很烦。但是阅读的真正快乐不单纯是精神刺激的感官快乐,而更应是精神滋养的心灵愉悦。人类的阅读应该是快乐的,但同时也应该是严肃的,应该承载更深刻的文化使命。这就是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趣味目标的真正内涵。现在向中学生提倡的经典阅读实际上就是提高中学生阅读品位的一种策略。总之,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享受阅读的愉悦,能让学生从网络走向书本,从文学快餐走向文学经典,从痞子蔡、安妮宝贝走向孔子和鲁迅,我们的这个目标就达到了。
第四是阅读语感,语感是最高级的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的语感和表达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把它看成一种阅读能力。阅读语感一方面建立在阅读知识、阅读方法、阅读趣味综合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阅读知识丰富,能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又有浓厚而纯正的阅读趣味。那么,他的阅读能力或阅读语感也就会很好。另一方面还建立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和一定量的阅读训练、阅读实践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阅读语感或阅读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途径只能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和阅读实践。实际上,阅读知识、阅读方法、阅读趣味都应该是在语言积累和阅读实践中获得和形成的,而作为这些要素的综合素养——阅读语感和阅读能力就只能在积累和训练中综合而成。可见,培养阅读语感或阅读能力的目标可具体化为语言材料的积累和阅读训练(阅读实践活动)目标。
这样思考和把握阅读教学目标,就比从“三维目标”来把握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一些、实在一些、语文一些,因为它给出的是四个真正体现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独特功能的教学方向。这四个目标看起来比较笼统抽象,但完全可以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
有人会问: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人文目标是不是没有了,不要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目标是暗含的、潜在的、潜移默化的,是阅读素养本身就带有的,把语文教好了,人文教育自然也就有了,没有必要单独提出来。
(二)阅读素养的类型和层次
阅读素养是有类型有层次的,关于阅读素养或阅读的类型和层次,我们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日常生活中习得的普通的阅读素养,包括接收信息——实用的素养(如阅读产品说明书和书信);消遣自娱——休闲的素养(如浏览报刊,看喜爱的书籍);学习知识——功利素养(如为了考试而看书)。还有一种是专业阅读素养,如文学阅读——审美的、鉴赏的、批评的素养;理论阅读——理解的、思辨的素养。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哪种阅读素养,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阅读素养到底是哪个层次哪种性质的素养。
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一些观点:主张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为,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能力,我们就应培养什么阅读能力,生活中怎么阅读,我们就应教学生怎么阅读,按照生活中的阅读常态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如“阅读是对文本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待阅读活动,这就是生活阅读取向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师模式化的专业阅读的弊端提出,即“解题——交代写作背景——编自然段序号——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的阅读方式与生活中的阅读根本不同,这样的阅读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学鉴赏派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老一代语文教学专家如叶圣陶、夏丏尊等人的观点。
还有一种新课标的观点,主张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这个目标的内涵相当丰富,却使我们普通的语文教师无法把握和驾驭。因为它不仅指向阅读能力,还牵涉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等人文教育内涵,涵盖了更多的语文阅读教学很难独立承担的目标内容。
笔者之所以列举这些观点是想说明,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这是一个前提,但在这个前提下,阅读教学在目标的确定上,应该是有侧重、有重点的。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第一,阅读教学的目的当然是培养学生未来生活中需要的阅读素养。但“生活”这个领域太宽泛了,而每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又有不同的形态,所以,我们只能从眼前和基本的需要入手将其分为眼前的功利目标和基本的发展目标,眼前的功利目标是培养学生应付阅读方面考试的能力,基本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各种文体的专业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
第二,作为学校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在目标定位上肯定要高于日常生活中习得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素养(文学阅读——审美的、鉴赏的、批评的;理论阅读——理解的、思辨的),当然,这个“专业”不是相对“业余”而言,只是相对于“日常一般”的低水平阅读素养而言。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将学生生活中形成的自然的阅读素养,导向好的更高一级层次发展。阅读教学培养的阅读素养是:阅读知识更丰富,阅读方法更自觉,阅读趣味更纯正,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而这一些,相对于日常的阅读素养而言,就是专业阅读素养。如用文学的眼光和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体思维来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第三,阅读教学的目标既有实用的、功利的,又有文学的、审美的,既要二者兼顾,又要区别对待。如针对高考目标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合理的,因为这是学生当前生活(考试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所需要的。但是,把这个目标当做唯一,且将其简化为做高考题的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高一、高二应进行常态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热爱语文,热爱语文老师。不要过多的联系高考,不要过于功利化,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允许教师心中有高考,但嘴上不要老挂着高考。语文教学是农业,要慢工出细活,靠积累,靠等待;不是工业;不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实际上,搞好常态的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没有矛盾,常态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阅读趣味、丰富阅读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良好语感。而这些都是高考所需要的能力,这些素养都是基础的、不变的,有了这些稳定的、基础的、不变的素养足以应付万变的高考。
二、对照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中的关于阅读教学的部分,尽量将知识点和能力点具体明确出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鉴赏”目标和《高考考试大纲》中的关于阅读教学的考试内容部分,有着许多对应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们找出来,作为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点。
通过对照阅读,发现“课标”的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2、4、6、7、8、9与高考阅读考点对应相关,课标的许多“目标点”与高考考纲的“考点”基本是重合的。下面是一些互相对应的目标点:
课标目标4中的“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与高考的现代文考点“阅读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互相对应。
课标目标7中的“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和目标6中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与高考考纲“文学类文章阅读”的考试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互相对应。
课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2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与高考考纲中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的具体考查目标基本重合。
课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9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与高考考纲中的“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完全一致。
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其中“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主要涉及的是“阅读能力”。“识记”、“理解”中考查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也是靠阅读来积累的,还有“探究能力”的考查也与“阅读能力”有关。
可见,语文高考的内容要求与“课标”的目标要求并不矛盾冲突。综合这些对应重合的内容,可以从整体上梳理出这样一个目标框架:
四种类型的阅读能力:古诗文阅读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能力、实用类(主要是新闻作品)文章阅读能力、文学作品阅读能力。
五个层次的阅读能力:识记(主要是古诗文的积累目标)、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探究。
在这个整体框架下,完全可以将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阅读教学目标结合高考题目和具体课文细化。日常的阅读教学完全可以既兼顾培养学生的阅读趣味,又不动声色地渗透高考指导。
以“古诗鉴赏”为例。高考古诗鉴赏具体考点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介内容和观点”。
“鉴赏形象”考点集中考察意象和意境。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意象和意境都侧重于两方面的考查,一是具体形象,二是形象蕴含的“意”。其实这两方面不可分割,只是出题者有所侧重而已。形象的考查今后肯定是古代诗歌鉴赏的热点,因为形象的描摹必然是为文章主旨与情感服务的,所以考查形象既考查了考生对形象具体的感受能力,又考查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
古诗词语言主要考查“诗眼”、虚词、语言风格。考查语言主要以理解诗句含义为基础,同时也往往和对情感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联系在一起,其中尤其要注意“诗眼”的考查,它角度小,辐射面广,有利于学生细细揣摩和深入挖掘,便于操作,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
表达技巧这个考点主要考查常见技巧,集中在常见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这三大类。这是近几年呈现出的共同趋势,贴近中学生学习实际,不故意提高难度,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手法很少涉足,即便涉及也都是不纠缠于名词术语。今后的考查也必然坚持这点,毕竟高考只是检验学生的初步鉴赏水平。
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就可以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介内容和观点”这些方面入手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这些目标和内容既是学生阅读素养中所需要的专业阅读能力,又是高考所要考查的内容,二者并不矛盾。
【高中目标计划书】推荐阅读:
高中奋斗目标作文06-21
人生的目标高中作文07-06
高中生培养目标09-14
追求目标,追求人生高中生作文06-10
本群原创-高中英语学习-学习目标与方法07-02
目标达标计划书10-24
节能计划及目标06-28
居家安全目标计划08-10
目标计划行动成功09-19
2022计划与目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