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评估专家反馈意见汇总

2024-07-15

本科专业评估专家反馈意见汇总(精选2篇)

1.本科专业评估专家反馈意见汇总 篇一

专家组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2年12月1日至12月6日,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本科教学广州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该校高度重视评估工作,积极而又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全面的评建工作。通过层层发动,组织学习教育部文件精神,明确评估意义,统一认识评建工作计划周密,并狠抓落实。在学习兄弟院校评建工作经验和该校各院(系)自评自查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两次校内自评和省内专家进校主持的模拟评估,并根据评估诊断出来的薄弱环节进行认真的整改。

检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该校尤其重视落实各种整改措施,司评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该校《“十五“规划》以及专门制订的《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02=2010)》等规划中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通过迎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基础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该校各级领导广大教职员工的共识,党政领导更加重视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加主动为教学服务。迎评期间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和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投入进一步增加,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二、主要成绩

1.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在全校确立了教学的中心地位。为加强各级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学校提出了各级教学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明确要求。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摆在突出的位置,并以此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促使学校的发展从重视规模速度向提高质量效益的转变。

通过全校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不断增强教学意识和质量意识,确立了与学校定位目标相吻合的质量观,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成立了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小组、教学差错和事故处理领导小组;设置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采用多种形式对各个环节教学质量进行了有力的监督。

该校党政领导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定期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近三年该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有关教学工作的议题占4L9人该校党委1999年作出《关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的决议》,2002年初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党政联合颁布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意见精神加强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

该校近三年教学总投入达11,580万元,占学校总收入的35.0%;2001年教学投入占学校收入的42.4%,非教务部门主动为教学服务,优先满足教学需要,努力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学秩序。学校相继出台有利于教学的政策规定,在对二级单位、部门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中,把教学工作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1998年颁布并实施《教学成果奖励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教学成果视同同级科技成果,是业务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设立专门基金,支持教育研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把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与晋升、分配直接挂钩;教学督导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专业技术考核挂钩;在教师任职考核、职称评聘以及晋级、评先等工作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长期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学投入占全校教学投入的89%以上,本科教学工作成为该校经常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研究与改革深入;取得的教学成果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该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2.重视教学建设与改革

围绕强化素质教育,该校1999年全面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2000年又进行了局部调整。坚持有利于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精减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增加指导性教学环节、实践课程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学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操作能力;正确处理巩固中医药核心课程地位和拓展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的关系,开设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课程,在加强学生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使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

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增设人文学科、边缘交叉学科等方面的选修课或讲座;把学生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跨院系、专业选课,推动主辅修制和双专业学习的开展。加强“双语”教学,成立专家指导小组,组织自编“双语”教材,拨出专款安排教师进修英语。该校12门西医类课程中,已开展双语教学的8门,占66.7人 另有中医内科学、中药学等8 门中医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该校重视教学研究,1997年以来,有62项获得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17项获省级以上部门立项,有8项成果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二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切实加强教材建设,在积极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认真组织自编教材,扶持优秀教材出版。近年来,编写校内教材77部,主编3门、副主编6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编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1门,主编4门,副主编6门,编委11门,其中有4门教材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该校积极鼓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至2002年,有9门课程多媒体教学获省级立项,有7门课程获省优秀试验课程奖;自行开发研制CAI、网络课件,承担完成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等国家级新世纪网络课程项目。近年来,该校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技术课题39项,学校立项教育技术课题44项。该校77%以上的必修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数达 65%以上。2002年,该校投入近100万元,建设了网络教学资源库,1998年以来投入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以及设施改造与建设的经费达1000多万元。

重视实践教学是该校的优良传统。加强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稳定、合格、具备良好设施和较强教学意识的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范;该校较早实施并形成了。“院系(院)合一”,临床教学科学体系,为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确保并不断促进中医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成效显著。加强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该校投巨资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教学实验室系统,实验室专管公用,院系之间资源共享。1998年以来,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制订了《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暂行办法》,鼓励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并纳入学分制管理。

几年来该校共投入4200多万元,改建、新建教室、实验室,更新实验设备,目前该校生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生均图书以及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的比例等指标均达到并超过了有关评估标准的要求。近3年来,学费收入用于4项教学经费的比例和总额持续增长。

3.重视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该校《“十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和新世纪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加大师资引进和培训力度,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百千万人才工程”、“老中医算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等,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到67.6%,1999年制订了专门文件,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该校拥有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完善了包括教学管理、教学督导、教学成果奖励、教学科学研究等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切实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4.重视教风学风建设,教学效果显著。

该校以加强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风范、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学校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优势,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评选活动,设立“新南方教师奖励基金”,树立榜样,弘扬正气。

该校学风建设与专业思想教育,学风建设与德育工作一起抓,把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体制,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语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该校2002届本科毕业生四级英语通过率居广东省属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组织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测试、英语水平测试和专家组现场进行的临床技能床边考核中,均取得较好成绩。该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社会评价高,吸引了大量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莘莘学子报考。该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突出,1992年以来,共5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三、特色项目:创立经典教学新体系,升华中医教育新理念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教学质量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与特色。

在数十年教学实践中,学校深切认识到经典课程教学直接影响到中医教育的办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而且经典教学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决定了经典课程必须以临床为依托,使其实践性得以合理的体现。因而,始终坚持将代表中医理论核心的经典课程内经、伤寒、金匾、温病摆在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上,并根据时代要求和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创立了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的新体系,使经典课程的教学模式由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建立了稳定的临床经典课教学基地;对中医临床经典课程进行了分化改革,完善其基础实验课、临床基础提高课,形成了包括主干课、拓展课和提高课的独特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一本书一门课”的传统格局。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破除了传统教材偏重理论组合、偏于条文诠释的导向性束缚。主编了《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并自编了相关系列教材、教参和实验课教学辅导资料;扩充具有经方临证运用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开展与经典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把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方法引入经典课教学领域;积极运用“探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取代过去“以经解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制作了系统规范的投影片、幻灯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课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中医经典课程远程教育教学新领域。从而使继承创新中医学教育的新理念得以升华。在这种理念主导下持续不断的经典教学改革,铺垫了建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基石,使由中医临床经典所组成的学科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以及建立现代岭南中医药学体系,结合岭南医药学研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等,都充分反映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时俱进和教育创新的新思想。

四、主要问题与建议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该校的本科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随着新专业教学工作逐步展开,对一些课程任课教师的需求将日渐迫切,师资不足的矛盾将逐渐突出。

建议:

(1)加强与社会、其他高校和国外的联系与交流,通过补充优秀毕业研究生,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措施,及时补充师资;

(2)实行固定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进一步改善新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3)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快中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大力提高新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加大新校区规划与建设力度

受到准备整体进入广州大学城建设新校区进展的影响,一些教学设施还显得比较紧张;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大力度以适应学校的发展;临床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必须进一步加强以满足扩招后的学生在2003年以后将全面进入实习的需要。

建议:

(1)抓紧落实新校区整体规划;

(2)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加速新校区建设;

(3)重点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合理的生师比和较高的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4)加大教学基地建设力度,特别要重视解决新办专业实践基地问题。

2.换证复评审专家意见汇总 篇二

一、质量保证体系运行

1、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宣贯覆盖率太低,个人学习不足,不能做到人人知道、人人理解,导致质量保证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于反复要求的也不能做到。

质量保证体系涉及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质量得到保证的有力手段,各生产部门应该根据人员工作情况,针对性的安排时间进行宣贯,请专家讲解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目的和要求,各部门平时要求人员严格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规定执行,所有人员应认真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部门负责人应全面掌握,使质量保证体系贯穿到每个工作环节中,有机会应参加技术监督局内审员培训。

2、工作痕迹缺失,相关的记录不填写或填写不及时,如原始记录中缺设备编号,使用记录中缺样品编号、温湿度等。

负责人应该提高意识,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复核人应核查设备使用、环境状况的几率,意识督促填写使用记录、原始记录,二是核查试验检测过程有无过错。

3、能力验证与比对试验未能得到重视,对于比对试验出现偏离和可疑结果无分析评价、整改记录和报告,也无结果。能力验证与比对试验应加强主动与外部检测机构的比对试验,常态化开展,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准确性。

生产部门负责修订年初比对计划,选定比对项目,邀请三家以上具备能力的检测机构(可邀请省外)参与试验室间比对,并完成评价工作;建立试验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完成登记表,并添加到《程序文件》中。

4、作业指导书不完善,如:无结构检测、监控量测等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桥梁所负责编写结构检测等现场程序,岩土所负责编写监控量测等现场检测程序,对其他操作不明确的规范规程也应建立相应的作业指导书,编制现场检测记录用表,交检测中心添加到《作业指导书》中,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5、应加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建立健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文件体系。

相关部门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规定,对不适合的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后由检测中心负责修订质量体系文件中的相关部分,以便提高实用性。

6、标准物质的标识信息不全,管理不到位,如锚具试验所用标准钢绞线等。各部门应定期清点标准物质,按照标准物质管理程序对现有的标准物质建立标定记录、标识信息,完善管理程序,严格管理。

7、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非中心注册人员,如武罐中心试验室负责人。因人员变更频繁,尤其是工地试验室人员流动性太大,不利于信息更新和管理。对相关人员建立动态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应及时上报人员变动情况以便更新。

二、标准、规范、规程的更新、宜贯、培训

1、标准、规范、规程的更新不及时,查新纪录不全,查新时对无更新情况未作记录。购买申请应由中心技术负责人签发批准。

购买国家标准发行机构查新系统,以便及时掌握信息变更。检测中心负责修订查新登记表,编制购买申请批准表,情报档案室负责查新,由中心技术负责人批准购买。

2、所使用的标准、规范、规程(含仪器操作规程)及其复印件等文件部分为受控或无受控编号,一个受控编号对应多本统一标准、规范、规程,管理性不强,领用人不详,发放不规范,文件发放缺乏唯一性,废旧标准、规范、规程的回收无记录或不齐全;标准、规范、规程清单分类不准确,查阅不方便。

检测中心修订完善标准、规范、规程的购入、领用、回收记录表,建立借阅记录表。情报档案室负责新购标准、规范、规程及其复印件进行唯一性编号登记,明确每本的领用人,以便回收。对标准、规范、规程按专业分类,建立查询清单。建立完善的查新——申请入库——学习——宜贯培训——发放——回收体系。各生产部门应对所用的标准、规范、规程、仪器使用说明书、作业指导书等及复印件,核查是否现行有效后,由情报档案室统一登记编号,并加盖受控章。

3、申请书、报告中出现过期标准、规范、规程,对新标准、规范、规程宣贯不足,现有培训学习的记录不全,并且无培训后的考核等记录,未实实在在起到培训作用,宜贯培训流于形式,应对规范理解到位情况作评价。此事应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负责按照《程序文件》中人员培训程序(ZZX/QP-05-011)要求,修订培训计划表(ZZX/QP-05-011-02),制定宣贯培训计划并实施,邀请省内外专家,有针对性的对新标准、规范、规程中主要变化内容认真学习,确认环境、设备等是否满足要求,对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认真填写培训申请表(ZZX/QP-05-011-01)、培训签到表(ZZX/QP-05-011-06)、考核登记表(ZZX/QP-05-011-03)、培训计划完成情况登记表(ZZX/QP-05-011-05),并附主要培训内容的学习记录。对外开展业务之前还应按《新试验项目开展程序》之要求进行考核。

二、仪器设备及档案管理

1、对于低值设备属于资质中规定的强制、非强制设备,应建立设备档案;设备的档案相关信息不全;应补充该设备购臵申请和购臵合同,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等。

对所有的固定资产、低值设备、租赁设备建立档案。对设备的购臵申请和购臵合同、发票,设备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收集装入设备档案中。

2、中心现有的自校、检定体系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自校的记录中无仪器设备编号、校准周期、自校的参数和精度、校准依据方法(规范编号)、结果评价等信息;自校仪器太多,如平整度、弯沉、雷达自己无法自校,应送检;自校中有超标现象,但无处理结果。

建立仪器设备的校准体系,明确自校仪器范围、校准方法、校准参数、校准周期等。按照《试验检测设备校准规程及记录汇编》(ZJZX/QR-05)修订自校方法和记录,将自校记录中自校方法、依据标准、结果评价等信息补全;对无能力自校的设备应及时送检。

3、所有设备检定、校准周期不确定,随意性很大;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参数不全,检定/校准的参数不全或过少,设备检定证书中需包含该仪器各项技术参数的检定或校准结果,如500N万能试验机对油缸位移未检定,干燥箱等应一年一检;许多设备检定校准选择的服务提供商不符合要求,如逆反射校准单位无能力校准。机电设备和光学电子类设备有检定能力的单位国内只有两家:工信部通信测量检定中心、部交通工程监理检测中心。

重新修订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检定/校准体系表》(初稿)中的设备的检定/校准参数,完善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表(ZJZX/QR-05-017-08),特别要对设备检定/校准和自校分类建立,关键在于每台设备各项要检定或校准的参数齐全。必须选有检定能力的检定机构。对测量类的、固定且使用频率低的、性能稳定的恶意2年检定一次,容积固定的玻璃器皿可以终身检定一次,强制检定及其它必须1年检定校准。

4、部分所用辅助设备如:连续式标点机等需要自校;玻璃器皿为标定,可以一次标定、长期使用。

对玻璃器皿进行检定,注意使用和保存。由设备经营管理部对取芯机、连续式标点机,波纹管柔韧性试验仪所用锤建立自校规程,并自校。

5、设备检定/校准确认表流于形式,确认工作是重中之重,是确保设备满足工作要求的最后关口;确认表中相关内容的补充,如万能试验机的检定参数需要每个使用组都确认。

完善每台设备检定、校准的每个参数的精度要求,对检定单位的结果进行认真校对确认,确保设备满足试验检测工作要求,检定校准的结果验证、确认按设备类型划分,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评估检定校准结果。

6、部分设备管理编号未更新,如水泥软练设备;部分设备绿色合格证(三色标识)粘贴位臵不正确,应该粘贴到仪器设备上,而不是外盒上,如部分交安机电检测设备;三色标签中的编号,有的填写设备管理编号,有的填写检定证书编号;个别为小型设备标识不清。

各所负责全面检查所有的仪器设备,全部按最新的设备管理编号填写;三色标识粘贴到仪器设备明显的、不易磨损的位臵;将三色标签中的编号统一填写设备管理编号,不是设备管理编号的全部更换。

7、部分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空白,填写内容不对,未分清维修保养和日常保洁概念;保养不及时。

以后的工作中,生产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建立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并实施,分清维修保养和日常保洁,认真填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设备经营管理部配合并定期收集进档。

8、外业设备的出入库记录比较乱,一台设备一页或一个项目一页,查阅不方便;仪器设备进出库记录、使用记录和原始记录不对应,如桥梁检测设备;外业设备的使用记录应与室内设备有区别,使用记录中应包括使用地点、工程名称、具体部位、天气、气温、风力等必要信息,使用记录需要重新设计‘部分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中使用前、后信息填写不完善或不规范,如道路所部分设备的工作环境和样品编号未填写。

重新编制设备出入库台账,外业设备的领用登记以时间顺序来记录;各所应根据仪器设备的工作要求重新完善设备使用记录,室内的应包括工作环境和样品编号等,室外应包括使用地点、工程名称、具体部位、天气、气温、风力等信息。管理或使用人员认真填写仪器设备进出库记录、仪器使用记录和原始记录,能够做到以设备管理编号为准,一一对应。

9、压力机室所用老化箱和1500吨压力机不配套;土工材料试验缺少10KN电拉试验机,部分交通安全设施及机电设备不满足新规范的要求。管道冲击测试仪,应配臵低温调节设备,以便低温抗冲击试验。

仔细查阅该老化箱的参数,是否满足要求,如有可能请供应商负责更换;道路所负责交通安全设施及机电设备需要重新清查一遍,对环境要求不符、体积要求不够、精度不够、不满足新规定要求的设备要更换。如:标线逆反系数测量仪等光学测量设备、落锤冲击试验机(有二次冲击现象)、防尘试验箱至少要8m3、视频测量仪、时基詉钟、突起路标测试仪(3换5个观测角)、涂料耐磨试验仪(砂轮不符要求)、小吨位电拉、低温箱等设备,需要时可申请增加,交安机电部分待新的交通工程专项机构标准出台后统一采购。

三、试验检测硬件环境

1、化学室废液处理不规范、废液处理程序应上墙,建立完善废液处臵记录。废液的处理存在严重问题,不能采用铁桶,采用耐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没有分类存放,相互影响严重;化学室未安装空调。

道路所负责编写化学室废液处理操作程序并上墙,修改完善废液处臵记录表,按酸液、碱液、重金属配臵不同耐腐蚀性的废液处臵桶。对化学试剂分类存放,加强化学试剂的管理。化学室安装空调。

2、交安室所用氧气瓶应固定,部分机电交安仪器设备箱不坚固,无防震效果,应订做;

解决方案:固定氧气瓶,机电交安仪器设备定制坚固、防震的运输箱。

3、个别设备的摆放不符合实际工作要求;松弛机应将控制部分移至室外。调整设备摆放外臵,便于工作。水泥沸煮箱湿气较大,转移到通风较好的房间或加除湿设备。

4、养生室内部加热器存在安全隐患,传感器位臵偏低,应加防淋水措施。安装防护措施,消除加热器安全隐患,传感器位臵向上提,加防淋水措施(用可乐瓶做成小雨伞)。

5、外加剂检测无标准水泥,致使工作量增大

按要求购臵标准水泥,按标准物质管理办法管理,注意贮存。

6、天平室不应放臵加湿器;无除湿设备; 撤除天平室加湿器,放臵干燥剂等除湿手段。

7、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工作台不符合要求;水泥试验样品无控温控湿记录;水泥比表面积仪防止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水泥比表面积试验应采用全封闭操作环境,与操作人员隔离,防治汞毒害。

按规程要求,重新制作安装胶砂流动度测定仪工作台,基座混凝土四不靠并下垫橡胶;水泥应至少提前一天将样品放入试验室待检区,调整样品与环境条件一致,并留有记录;将水泥比表面积试验仪设臵隔断,与操作人员隔离,防治汞毒害,并放臵干燥剂,添加温湿度控制装臵。

四、样品管理

委托书信息过于简单,无自我保护信息、不利于保护机构。委托单与任务单编号有同一性,不满足盲样管理,委托书中样品的相关信息填写不全,任务单、记录、报告样品信息不准确、不严谨,例如“完好、良好”等词语等于无任何信息;样品编号不具体,无法体现样品标识的唯一性,要细化,对所有成品样品逐一编号;

全面改进委托单,相关信息填写全面,增加样品接收时的状态描述,对样品描述准确、内容详细。不同类别委托书采用不同表格,信息填写全面,将委托书视为委托合同。对同组样品,在样品标号的基础上,增加小号,例:一组钢筋样品编号:037-1,其三根应编为:037-1-1,037-1-2,037-1-3。

五、试验检测记录与报告

1、报告用词应规范化、书面化。报告中有的信息,在记录中却无。报告质量应提高,试验检测参数不全。报告中对未检测的主要参数,需要说明,不能随意下合格的结论。报告和结果不严谨,如:交通部组织的橡胶支座比对试验报告中环境记录24℃,报告中又成了23℃,如此重要的报告出现低级错误,平常的质量控制,需要花大力气提高。

完善检测方案,明确检测参数;规范报告内容、用语和结论描述,对应该说明的应说明。严格复核、审核程序,提高人员责任心,杜绝错误。

2、隧道环境监测报告中照度计算不准确,照度的检测方法有问题;地质物探方面描述记录信息缺少,地质超前预报针对性不强,对围岩状态的描述,定级是存在问题的,不利于自我保护;隧道结构检测中该观察的为观察,初支二支之间信息缺少,结构检测报告的结论需要按照业主的要求出。

岩土所与道路所组织学习照度的检测依据及检测方法,提交学习记录。对物探和结构检测中,明确检测参数、外观描述等内容,规范报告中的结论和用语。

3、试验记录中个别计算过程缺乏判定条件,大部分记录中无样品状态描述,个别还无样品名称。所有记录及报告格式(模板)均应改善;

生产部门按照标准、规范要求,修改完善本部门原始记录表,室内试验原始记录表中添加样品状态描述等,现场检测原始记录表中增加温度、风力等项目,确定本部门试验检测报告模板,交检测中心汇总,重新修订《试验检测原始记录汇编》(ZJZX/QR-04),编制《试验检测报告模板汇编》。

4、无侧线报告中击实试验未做平行试验;

5、环刚度试验方法,径向抗压夹具长度不够,应有300cm长。

6、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不强(亚甲蓝试验),溶液的配制无统一的原始记录,随意记在工作本上;报告和结果出现错误,以后计算与复核需要严格一点。

7、水泥实验报告中的增加样品描述及试验环境(即湿度),报告结论中增加实验结果符合**级技术要求。

8钢筋冷弯报告应单独出,并在报告中增加代表数量。

9、交通安全设施

评定问题:应按评定要求计算得分,明确合格不合格; 标线逆反系数等测试要注明测试角/观测角; 部分参数判定应采用最新标准; 标准依据不够明确;

反光膜检测应该不同颜色分开,以施工用膜的等级做评定; 标志板颜色每板应检测5-10个点,其他检测按最新标准进行; 玻璃珠试验报告:成圆率太笼统,要按不同目数分别说明;

10、平行试验需判断是否符合重复性试验的容许差后再求取平均值。

11、原始记录中应记录样品状态描述及其他实验所需信息。

12、沥青延度试验记录应写实测值。

以上几条统一表现为人员培训学习不足,对标准、规范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太少造成,各所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和学习制度,加大宜贯、培训、学习和操作力度,提高理解程度,真正提高人员的业务能能力。编制化学溶液配制等原始记录表,完善作业指导书,明确判定条件。加强学习,提高责任心是重中之重。

六、人员

桥隧人员实力比较薄弱,物探、地质方面专业人才比较欠缺;对于设备校准员需经过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上岗证书;

积极引进人才,加强现有人员的学习培训,增加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考取相应上岗证书。

七、其他

标准、规范、规程的申请、购买、复印、领用等不是一个部门管理,均与检测中心无关,所有检测中心无法做到每本都受控,也包括工地试验室。

对所有的设备按检定、校准、工具分类,对每台设备的检定、校准参数进行明确、重新确认送检和自校设备,对检定、校准单位考察确认,确定合理的检定周期,重新制定检定、校准计划。由谁来负责弯沉检定、校准体系的完善?

出入库登记各所各自填写,不能统一为一个台账。标准化建设,做成一批样本供大家学习使用。

如何促进人员的学习、建立传帮带,提高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人员的责任心,促进工作质量,应该是各所重点工作之一,对平时开展较少甚至未开展的参数,如交安中产品测试,应每年至少做培训或模拟工作,保持能力持续。

上一篇: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考核自查情况汇报下一篇:研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