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精选10篇)
1.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一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第一课时:时间在流逝(****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太阳钟(****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用水测量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我的水钟(****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机械摆钟(****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
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
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摆的研究(****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
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做一个钟摆(****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 8 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年**月**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教学后记:
2.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二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理论。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旋转;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
》。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东边()西边()。
4.天空中星星围绕()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是()自转产生的现象。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的。
5.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6.四季的形成与()的公转、()的倾斜有关。
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公转、自转和地轴()有关。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子叫()。
8.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
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三、选择:(把合适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C、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A、南极 B、赤道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A、月亮 B、北斗星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A、赤道 B、纬线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时区。A、12B、24 C、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A、星星 B、摆C、水流
10、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A、太阳 B、地球C、地球自转轨道
11、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一年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12、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 B、夏季C、冬季
13、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四、实验探究填空:
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当转到位置③时,北半球阳光()射,是()季;南半球阳光()射,是()季。
五、简答题:
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对于北极星的“不动”,你是怎样解释的?
3、请要据《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的研究,说明四季的成因
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地心说地球 地球 哥白尼 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太阳 傅科
2.自转 逆时针(或自西向东)3.不同 早 晚
4.北极星 不动” 地球 倾斜 5.地球
6.地球 地轴
7.地球 倾斜 极昼 极夜
8.公转
二、判断: √ √ √ √ √ × √ × ×
三、选择:
C B C C C B C B B B A A A
四、实验探究填空: 斜 冬 直 夏
五、简答题:
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三
实验教学目的要求
一、本学期应完成的教师演示实验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传热比赛。
应完成的分组实验有:造一艘小船,感受浮力,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一分钟有多长?滴漏实验、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地球公转实验。
二、仪器设备有:物体沉浮实验室盒,水槽、烧杯、试管、温度计、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钟表、量筒、地球仪等。
三、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造一艘小船、感受浮力等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理解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通过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传热比赛、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等实验,让学生知道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不同,大多的固体、液体和
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通过一分钟有多长滴漏实验,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不会一样,但时间是在以不变的速度延伸的。
4、通过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地球公转实验,让学生知道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与之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拖
1、准备好自备器材,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2、把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增强实验效果。
3、重视实验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4.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四
一、填空(20分)
1.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
2.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用不同的()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3.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和物体的()有关,还和液体的()有关。
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
5.当物体的重量一定时:比较大的物体容易(),比较小的物体容易()。当物体的大小一定时:比较重的物体容易(),比较轻的物体容易()。
二、判断:对的请在括号里打“√”,错的请在括号里打“×”。(10分)()1.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2.只有盐水和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3.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4.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的浮力原理。
()5.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三、选择(10分)
1.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① 它的重量② 液体浓度③它的体积
2.下面哪种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① 小石头② 萝卜 ③ 橡皮
3.马铃薯放入()中会浮起来。① 淡盐水② 清水③ 浓糖水
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时就下沉.①小于 ②大于③ 等于
5.同样50克的方木块,()容易浮。① 体积小的 ② 体积大的 ③ 一样
四、简答(10分)
5.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五
知识目标:
能够独立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指名说,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植树不仅能为绿化校园出一份力,还能给我们带来劳动的乐趣。在所有的树种中,有一种树叫桃花心木,你们见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介绍。(播放课件)师介绍:
欣赏了美丽的图片后,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桃花心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将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刚才大家读的那么认真,那文中出现的生字你们认识了吗?同桌互读,指名领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育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
1、从哪儿能感受到育苗人的奇怪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指名汇报。
2、看到育苗人的奇怪举动,你会怎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将两个问句改成陈述的语气。
3、是呀,看到育苗人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心中有许多疑惑,你的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些什么?生自由提问。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1、为了解开作者心中的疑团,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生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画出种树人说的话。
指名读种树人第一次说的话,评价。课件出示。
“不确定”这个词同学们怎么理解的?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师板书。
为什么会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那如果天天给树苗浇水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指名读,生评价。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种树人的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也让作者一生受用,究竟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指名用书中的话说一说。
这段话又提到了“不确定”,“不确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男女生赛读,再次体会作者所想到的。
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已看到的或听到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事例。生讲述,其他学生谈谈体会。
再让学生举举相反的例子。
那么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长的怎样了呢?
五、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刚才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呢?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A、茁壮成长B、即将枯萎C、已经枯萎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动笔写一写。指名汇报。
介绍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结: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只要你们像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禁受得住生活的考验,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6.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六
班姓名:
一、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滑程度
六、实验名称: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实验过程: 蜡光、白色五种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弱对1.实验组弹簧秤拖住轮子转动的小车,在桌比研究实验设计.面上作水平匀速运动,观察并记录好摩擦力实验器材: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的大小。白色五种颜色纸和五支温度计。2.对照组实验组弹簧秤拖住轮子不转动的滴管、水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水
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各放3粒绿豆。
2.实验组让绿豆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3.对照组让绿豆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4.观察并作好记录。
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二、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光
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并滴相同的水量,各放3粒绿豆。2.实验组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
3.对照组用一个用黑色塑料袋把种植盒罩起来(留有气孔),放在窗台上。4.观察并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三、提出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的猜测: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 不同条件:阳光
实验方法:1.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里。
2.盆放在黑暗的地方。实验组将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
3.对照组将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4.观察并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四、提出问题:蚯蚓喜欢有光明的生活环境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
我的猜测: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5条、吸水纸。相同条件:空气、温度、湿度、10条蚯蚓 不同条件:光明、黑暗
实验方法:1.把长方形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2.3.把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10条蚯蚓放在中间,盖好盖子。
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五、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我的猜测: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相同条件:空气、温度、10条蚯蚓 不同条件:干燥、潮湿
实验方法:1.在长方形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2.将蚯蚓10条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好记录。反复做几次。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的一边。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操作过程: 将五种颜色的纸分别做成大小相同的纸袋。五个纸袋中各放入一支温度计,并同时平放在阳光下,过5分钟后观察各纸袋里的温度,并作好记录。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七、实验名称:研究冷热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小石块、镊子、酒精灯、火柴、烧杯、冷水、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灯上烧热后,立即放入冷水中。2.用镊子夹住小石块在酒精3.反复操作3次,作好记录。析,得出结论。4.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实验现象:小石块出现裂缝,并看到小砂子、细沙……实验结论:冷热作用对岩石的破碎。以上模拟实验中,我们用点燃的酒精灯模拟一切(热)的条件:用水来模拟一切(冷)的条件。但是,在模拟实验毕竟和自然界中的变化有很大的区别,请你写出三个不同点: 1.酒精灯上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高。2.实验时的岩石变化比自然界里的岩石变化更快。3.实验时冷热变化比自然界里的冷热变化更大。4.在一起的。自然界里的岩石变化是有很多因素混合
八、实验名称:围绕“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要求:提出一个假设,围绕这个假设设计一个实验。
1、我的假设: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我的猜测: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 实验材料:弹簧秤、轻重物体各一个等 不改变的条件:物体接触的光滑程度、物体运动方式 要改变的条件:物体的轻重。实验的过程: 1.实验组用弹簧秤钩住重物体在桌面上作匀速运动,观察记录摩擦力。2.速运动,观察记录摩擦力。对照组用弹簧秤钩住轻物体在桌面上作匀 3.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论: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我的假设: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实验材料:弹簧秤、长方体木块、布和毛巾各一块 不改变的条件:物体接触的光滑程度 不改变的条件:物体的重量、物体运动方式。实验的过程:
1.2.把毛巾和布平放在桌面上。实验组用弹簧秤拖着长方体木块在(毛巾)上作水平匀速运动,观察并记录好摩擦力的大小。
3.对照组用弹簧秤拖着长方体木块在(布)上作水平匀速运动,观察并记录好摩擦力的大小。
4.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论: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我的假设: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即滑动和滚动)
实验材料:弹簧秤、两个相同小车(一个车的轮子转动,一个车的轮子不转动)。不改变的条件:物体的运动方式
要改变的条件:物体的重量、物体接触的光
小车,在桌面上作水平匀速运动,观察并记录好摩擦力的大小。3.根据两组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
九、实验名称:围绕“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要求:提出一个假设,围绕这个假设设计一个实验。
1、我的假设:雨量大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一样吗?大;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小;我的猜测:雨量大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实验材料:盒子2个、水壶2个、沙、水等实验过程:1.两个盒子堆成相同形状的沙山。器向沙山上喷水。2.(实验组用喷水强的喷水雨量大)3.对照组用喷水弱的喷水器向沙山上喷水。(雨量小)4.观察哪组的沙山被雨水侵蚀大。大;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小;实验结论:雨量大对土地的侵蚀程度
2、我的假设:坡度大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一样吗?我的猜测:坡度大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大;坡度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小;水等实验材料:盒子2个、水壶2个、沙、实验过程:1.两个盒子堆成不同形状的沙山。2.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相同的喷水器向沙山上喷水。侵蚀程度大。3.观察哪组的沙山被雨水实验结论:坡度大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大;坡度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小;
7.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七
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卷
一、填空。(27分)
1.凭人的肉眼最多只能看清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2.放大镜是中间镜片。3.生活垃圾可以分为、类。
19、、等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20、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美国的()。
21、世界都是由()构成的,()都是会发生变化的。
22、有一种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不但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形态和大小而且还有新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叫()。
23、检验一种物质是否含有淀粉的最好方法是在这种物质中加(),如果变成了()4.做填埋模拟实验时,浸过墨水的纸巾相当于,喷水相当于 5.当前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等。6.月球是地球的,月球围绕地球______________。
7.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不同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它物体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
8.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星。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时称为,十五时称
10、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构成的,()是会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和()两大类。
11、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它是由两块()组合而成的。
12、月球的地形特点是:月球表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和。
13、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是,最小的是。从内到外排列第三的行星是。
14、度量宇宙中恒星间距离的单位是,它是指光在中所行的路程。
15、减少垃圾的办法是()。
16、生物体都是由()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17、地球大气层中的()是()保护伞。
18、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在()之中。
色,说明这种物质中含的淀粉。
24、美丽的烟花,当它燃烧、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25、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形成的。
二、判断。(25分)
1.冰也能制成放大镜。………………………………………()2.在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才是恒星。……………………………()3.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
4.海边建填埋场可以不危害环境,可以让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到海洋里。()5.在垃圾堆上种蔬菜,可以减少肥料,增加垃圾废物……………()6.垃圾填埋场有可能会影响十几年以后的土壤和地下水。………()7.过期的药品可以随便扔在垃圾里,和垃圾一起扔掉。…………………()8.购买物品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包装豪华的物品。………………………()9.日光灯管是有害有毒的垃圾。…………………………………………()10.废电池是没有毒的垃圾,我们可以随便扔在垃圾堆里。………………()
11、所有的物体都会热胀冷缩。……………………………()
12、铁钉生锈是物理变化。………………………………()
13、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14、最早以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罗伯特·胡克………………………()
15、月球的明亮部分总是向着太阳的………………………()
16、蜡烛燃烧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17、电灯发光是物理变化……………………()
18、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19、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因为火山爆发和陨石的撞击形成的…………()20、月亮在天空中总是按逆时针方向运动的…………()
2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
22、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23、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在变化过程中转变成了其它物质。()
24、要防止铁生锈,只要切断生锈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25、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物理变化()
三、选择题(11分)
1、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镜功能的是()。
A、装上水的圆柱体烧杯B、透明的玻璃球C、金属球
2、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
3、海平面再上升50厘米的话,全球多少人口得迁移()。A、1%B、30%C、5%
4、月食不会出现的是()。A、月环食B、月偏食C、月全食
5、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A、初一B、十五C、初七八
6、最早的眼镜是()发明的。
A格罗斯泰斯特B培根C列文虎克
7、白糖熔化直至变黑的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A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8、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叫(),围绕恒星运行的星叫(),围绕行星运行的星是()
A行星B卫星C恒星
四、排序题:(4分)
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由近及远排列:
五、作图题(8分)
1、画出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分)
2、请你画出下列时间的月相图?(5分)
初二初八十五二十二二十九
六、简答题(25分)
1、请写出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至少写3条)(3分)
2、考察题:我们家乡的环境怎么样?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请你制定一份考察计划,并提出你的治理方案。(7分)
3、简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4分)
4、什么是太阳系?(4分)
8.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1、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9.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九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名曲。关于它有怎样的传说?贝多芬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是学生先睹文章为快的动力所在。
难点
对音乐知之甚少或缺乏兴趣的学生会感到文章的联想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本课景美情深,通过描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教学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助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感悟,培养想象能力。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以读助学。
信息资料。
《月光曲》录音磁带;贝多芬生平介绍及其他相关音像资料。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清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二、直奔中心
1,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画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请大家自由读句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师出示几种曲调供大家选择,并说明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1)学生练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
(4)学生背诵。
(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主体尝试想象
师: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生自由发言……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二、读写结合1.出示屏幕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引导学生把这段话与原文对比。
(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懂了课文之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投影出示,要求学生加以补充润色,使文章更美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4.生读,互评,帅计,修改。
(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确有所得。)
三、交流介绍贝多芬生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伟大人格。练习
用一两句话表达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
四、师生共同闭目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想象练习。
(在扩展想象的同时,也扩展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与方式。)
五、课堂练习
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
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词语吗?
———————————————————————
六、实践活动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
月光曲
听对话
贝多芬--受感动--即兴创作
10.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 篇十
姓名
家长检查后签字【
】
老师评价
一、填空:(每空2分)
1.钟表以()()()单位来计量时间。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单位。
2.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小时。
3.“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但时间是以()的速度在延伸的。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制成的计时器。5.人类根据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这一特点制作()用来计时。
6.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的。
7.通过我们的反复实验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摆绳越短摆动越()。
8.古代的水钟有()水钟和()水钟。
9.()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二、判断:对的请在括号里打“√”,错的请在括号里打“×”。
(每题2分)()1、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
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小时。
()2、虽然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们在这一分钟里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3、摆长越长摆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就越快。
()4、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5、钟摆每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
()6、摆锤的重量越大,每分钟摆动来回次数越多。
()7、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的。
()8、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9、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
()10.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得速度一样快。
三、选择(每题2分)
1.我们科学课一节课的时间是()
【①
35分钟
②
45分钟
③
50分钟】
2.用流水来计时主要解决()
【①水流速度
②水流量
③水质的处理】
3.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①傅科
②
牛顿
③
伽利略】
4.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时辰。
【①36
②
③
12】
5.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滴漏的滴水速度是与()无关的。
【①
漏水孔的大小
②容器的颜色
③
滴漏中的水位】
6.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是()【①日晷
②浑天仪
③滴漏】
7.可以用于夜间计时又可以照亮的古代计时器是()【①日晷
②蜡烛
③滴漏】
8.钟摆的快慢与()有关。
【①摆重
②摆长
③摆幅】
四、实践题【不扣分】
1、写出自己能在一分钟内做完的三件事:
答:
2、如果没有钟表,你有多少办法知道时间?请至少写出三种办法。
答:
3、你会用哪些方法来说明时间过了一个小时?
答:
五、设计实验【不扣分】
“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
(1)我研究的问题是: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有关
(2)研究需要的材料有:
答:
(3)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12doc】推荐阅读:
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7-18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0-0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反思07-13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11-21
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月光曲》教案09-01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7-18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总结09-19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8-18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