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17篇)
1.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一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论,探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法,论证了学生主体式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课堂教学;主体;探究性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已经写入党章,成为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纲领性的理论,同时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概括起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素养,促成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的学习体验”,课堂就成了“一言堂”式的单向传授,缺乏课堂教学的“交际对话”式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教师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问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中,题目选择空泛,缺乏探究意义;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要着手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从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验两个角度去入手解决问题。对当前先进的教学理论的研究
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反复强调,学习就是关于事物意义的建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建构起来的,主体的建构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4.2 发现学习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首先强调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第二他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的步骤,而是采用跃进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第三他强调内在动机。他重视学生内部动机的形成,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第四他强调信息的提取。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
4.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②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内部。③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④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解决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5.1 高中化学学科特征分析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规律,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人类服务。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理性思维是研究化学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化学家们每年要创造出一百多万种新的化合物,发现无数新的化学反应,化学知识迅速膨胀。同时化学研究内容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并致力于创造能力的提高、现代高新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和未来化学研究的两大特点。
5.2 科学发展观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化学学科的特点,需要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使化学学科教育既应具有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应模糊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注重化学实践课的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探索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注重科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注重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为高中化学学生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5.3 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过程
5.3.1 引领发动。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利用课余时间向实验班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概念、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探究式学习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5.3.2 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的指导策略①探究性策略;②开放性策略;③循序渐进策略;④自主性策略;⑤指导性策略。
5.3.3 对实验班进行课堂引导探究式教学①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②把握并开发教材,精心设计探究点。③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5.3.4 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分类:
①理论课的探究式学习
就是教师根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的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②事实性知识课的探究式学习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种类繁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的 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原因。这类知识的教学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特有功能,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用眼观察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强烈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性质、制法、用途以及反应原理等的全面掌握。同时鼓励同学们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编写记忆口诀,减小记忆负担。成果分析与总结
6.1 教学成绩分析:
我所带的高92班和高93班是两个平行编排的班级,通过高一至高三三年的期末化学测试成绩的分析,获得实验结果如下:
6.1.1 高一时都以传统教学为主,我所带92、93班化学成绩对照表:
6.1.2 高二时实施教学对照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对照表:
6.1.3 高三同时实施教学改革,我所带92、93班化学成绩对照表:
通过对比,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要比传统的教学效果明显的多,(需要补充说明的是,92班的化学成绩与其他几个平行班成绩相差无几。)
6.2 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设计如下:
①你喜欢改革后的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吗?A.喜欢B.不喜欢C.不清楚
②你觉得是否比以前上化学课的效果好?A.是B.不是C.差不多
③你觉得你的学习主动性是否比以前提高?A.是B.不是C.不清楚
④你觉得你的化学成绩是否会因此而提高?A.是B.不是C.不清楚
⑤你对此次教改有什么疑义?有何建议?
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以九十三班同学为调查对象,共有55人,共收到55张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如下:①选A的占85.46%,选B的占5.6%②选A占81.33%,选B占7.53%③选A占96.23%,选B占2.53%④选A的占81.65%。选B的占10.62%.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了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6.3 存留问题
首要问题是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还有待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大纲与探究内容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探究高潮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更深的知识,是继续保留学生的探究热情,还是及时制止防止“超纲越限”很难抉择。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解决每一堂课中进行引导探究式学习与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之间的矛盾,学生探究过程中虽然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避免不了走一些弯路,教师要澄清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而影响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探究点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①高中教材中较为完整的知识块体系,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②元素化合物性质,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③化学计算方法,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④化学实验的步骤设计,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⑤不要把一些有争议的知识点作为学生探究点。例如酸碱定义。⑥复杂的原理和反应机理不要作为学生探究点。例如盐析的原理等。
2.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二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中新命名的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尤受大家关注。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 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 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科学教学中,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 再引导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的思维活动, 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 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 要体现课程改革精神。那么,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安排和设计我们的实验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灵活多样地选择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学科实验设计、安排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实验展示, 使学生能够在实验的基础上, 了解科学, 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思维品质、学会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等。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教师务必注意的一点是:新课改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 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的。
因此, 在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的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在教室的鼓励和引导下, 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实际来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我们的生活敢于在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教材, 勇于创新, 灵活多样地来选择实验材料, 让学生成为主人, 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如《液体热胀冷缩》的活动, 实验一是让验证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有什么变化?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 然后选择材料, 照自己的方法来验证。后面的活动是让我们判断更多的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时候, 我们就可以去中心选择更多的材料, 进行实验。
二、发挥团队作用和搞好分工与合作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不仅仅强调知识的学习,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由于受我国政策的影响,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因为受到家长过分的保护而越来越弱, 而他们的自我意识却因家长的过分宠爱而越来越强,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更不利于以后他们走向社会。
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情况, 我们要把实验落实到学生的亲自参与上来,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同时,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 要合理地分组, 鼓励学生之间密切分工与合作,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使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也能够提升个人的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科学知识。
三、实验方式要创新, 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 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物质变化》的教学环节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分离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随即向各组提出:比一比, 看哪组想出的分离办法最多、最巧。各小组成员先是小声讨论, 看样子他们是怕别的小组听到, 其后便有的用手捡;有的把东西都倒进了水杯;有的小组用磁铁分离;还有的用小筛子筛……谁也不甘示弱。等到展示分离结果时, 每个小组都采用了多种分离方法, 而且他们想到的办法比我预想的要多而巧。在兴趣的驱使下, 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还在不知不觉中对固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不愿服输的劲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有质疑的创新精神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关键是教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 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跨出这一步。我上《电磁铁》这一课, 学生检测电磁铁磁力强度时, 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能吸引大头针、断电之后电磁铁还能吸引大头针……
我已经预设到这些问题, 是要让学生思考周密:故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 排除到不能排除为止。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恰恰是我们需要的逻辑思维。这个结论包含着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这个结论保护了孩子的科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一种宝贵的素质, 也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许这些孩子几年以后其他事情都忘了, 但他们会记住这样的经历, 这会真正铭刻在他们的心里。质疑精神的培养, 渗透在教育的任何时候。其实, 只要教师留心, 课堂的细小地方, 都可以引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
3.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三
让我们透过“六个镜头”审视科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发生的新变化。
实验材料的准备被真正地重视
镜头:某小学一位科学教师,即使周末也为科学课忙活着。这不,周六下午他来到附近一个公园的小山坡下,弯着腰在找寻着岩石,不时地站起来拿着岩石折一折。为找到一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观察到冷热作用使岩石破碎的现象,他在此停留了近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心满意足地拎着一个装有岩石的塑料袋离开了公园。
为在科学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科学教师除了学习相关理念,掌握科学探究的要领;除了研读教材,熟悉探究的内容;除了阅读杂志、观看教学碟片,借鉴其他教师的独到教法,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探究性学习被科学教师真正地在教学中开展起来。然而,科学探究是一种借助材料对科学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材料,特别是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那可是想探究也“究”不起来的。材料之于探究性学习是如此的重要,但材料的准备却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苦活。现在,大多科学教师都能发自内心地行动起来,为科学课忙活着。为什么呢?是他们尝到了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体验到了科学课带来的新气息,特别是那些从自然、常识转过来的教师,只要在心中一对比,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就如上面所述的那位普通的科学教师,双休日也自愿地为科学课而忙碌着。
中长期实践活动被真正地开展
镜头: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早上到校后,都会手拿小本子,急着往教学楼后面走去,十来分钟后,他们兴奋地从教学楼后面跑出来。原来,教学楼后面种着一块黄豆,他们每天在观察、记录着黄豆的生长变化。这样的活动已持续了近两个多月,可学生的热情不但丝毫没减,反而不断地被激发,观察活动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也持续地广大。九十多天后的一节科学课上,这批学生居然升火煮起黄豆,虽然用的是酒精灯和铁瓷杯,但还是煮熟了黄豆;虽然有点烫手,但仍抢着吃;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吃得津津有昧。至于那些剩下的黄豆,有学生提议留给下届三年级小朋友当豆种时,搏得大家一致赞同。这是一堂跨越九十多天的科学课——《种植黄豆》。一堂跨时空的科学课。
科学课所发生的变化,不单单表现在突破了教室的空间、四十分钟的时间,更主要的是教学活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试想,让一帮十来岁的孩子持续三个多月进行着同一项活动,孩子们能行吗?能坚持下去吗?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行”!他们用行动践证了“能”!孩子们没有无奈以应之,而是热情以迎之,这太难能可贵了。需要坚持九十多天活动,这对孩子的意志将是一个多么大的考验,然而学生不是照样完成了吗!这样一些活动,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几点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情感方面的历练。只要阅读孩子们的一篇篇日记,心灵就会为之感动、为之震动。附“黄豆观察日记”:
2007年4月13日天气:晴
黄豆地里有没有变化,我们忍不住偷偷地刨开泥土,想一看究竟。呀!黄豆涨得大大的,把种皮都胀破了,还长出了白色的根。看到黄豆长根,我们很高兴,小心地把黄豆放在原处,并盖上泥土。可是,我们没敢把这一切告诉江老师。
无须怀疑,科学课在快速地变化。可科学课的变化源自于什么呢?源于科学教师行为的变化。自从科学课实施以来,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观察、种植、养殖活动被科学教师实实在在地开展起来,科学教师开始注重让学生亲历科学活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填补科学知识的欲望被真正地激发
镜头:某小学的科学办公室里,几个科学教师正为杯子里装水量和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而热烈地争论着,有的认为杯子里装的水越多声音越高,反之越低。理科毕业的卢老师,从空气柱振动对此予以解释,杯子里水多,空气柱振动频率就快,所以声音就高,反之就低。拿出大学物理知识来破解,也使争论暂告一段落。
市里一次科学研讨会上,省科学教研员对此现象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并当场演示。事实胜于雄辩,科学是讲求证据,用事实说话的。随后,学校一男科学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关注着这个问题。
随着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一次次进行,课堂中意外的现象、生成的环节也多了起来,这很让科学教师犯愁。如上面争论的问题,就来之于科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上述活动进行探究,不但引发了学生间的争论,也引起了科学教师的讨论。
有时,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违反科学原理、出现错误科学知识、不恰当的科学术语。主要原因是大多小学科学教师功底不深。为此,科学教师不得不拓宽自己的科学知识,不得不补充自己的科学营养,很多科学教师都会在办公桌上备着几本科学工具书。就如一位科学教育专家所指出的那样,现在的科学教师缺的不是“怎么教”的理念,而是自身所储备的科学背景知识。然而可喜的是,科学教师不但意识到,而且还自觉地行动起来。
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被真正地发掘
镜头:一所小学大阶梯教室里挤满了科学教师。原来,某市小学科学研讨活动在此举行。细节一:整个会场三百来个座位,没有几个是空的;细节二:科学教师在会场上严守纪律,神情专注地边看、边听、边记;细节三:科学专职教师约占与会教师的三分之一;细节四:某区一偏僻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大会上开课;细节五:承办学校校长成长于小学科学学科,任校长之前还做过小学科学教研员,他也为大会带来了一堂“形状与抵抗弯曲能力”生动的课。
还记得几年前,县、区举行自然、常识优质课比赛或研讨活动,除了城里几个专职教师参加之外,乡下没有几个教师会参与活动。原因一是乡下自然、常识专职教师本来不多,即使专职教师,年轻点的也少得可怜;二是自然、常识教师似乎低人一等,弄得很多教师不想任教此学科。也因此,即使是市里的活动,有百来个教师参加也算是好的。
科学课实施以来,科学教师的队伍在不断地扩大,专职教师也在不断地增多,年纪轻的科学教师更是大幅在增加。就如这次市科学研讨会上那样,“大”人物的光临,座无虚席的场面,超过三分之一的科学专职教师……这一方面凸显出科学教师参与教研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显现出科学教师学有所得的意识也在提高。认真地听课,安静的会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鉴于时间的关系,本次研讨会没有安排教师互动。据说,每次科学研讨活动中,互动这一环节很是热闹,科学教师参与的热情很高,没有以往一听了之的现象。探索科学课真谛的目标被真正地落实
镜头:某小学科学教师和家长的对话。家长一:科学老师啊!你猜周日我的孩子怎么着!说是要制作生态瓶,又是水草,又是小鱼。我说到市场上买几条算了,他说不行,理由是生态瓶里的鱼应来自于自然水域,弄得我很烦;家长二:科学老师,你得对我小孩的科学抓紧一点,上学期考了八十五分,我都担心死了;家长三:科学老师啊!我昨天把孩子的科学书拿来翻了一下,发现现在的科学确实有点难教,又是实验了,又是观察了,特别是实验的准备,够你忙的。
不承认也得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课在家长中的地位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就如家长一如是说,小鱼吗!买几条算了,何必太认真呢!言下之意,现在的科学老师也太认真了,科学课不就是让小孩子玩玩的吗!反正那些东西初中要学过,你可不能抢语数英的时间哟!
家长二的态度是:“不管你科学老师怎么教,反正分数最重要,我也不懂什么科学素养。”这种家长在乎科学教师的行为,但更在乎有利于分数的行为。就此,可以做出这样一种推测,科学教师不能在探究的路上走得太远,不然在家长那里交待不过去。
家长三能明察暗访,了解到了科学教师工作的独特性,也理解科学教师从事科学教学的苦、累,科学教师的行为得到了家长言语上的回报和支持,而且这种家长逐渐地多了起来。
4.谈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教学 篇四
---------《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暑期我有幸去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听了余教授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后,仔细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颇受启发,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科学教学,贵在探究(有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新科学课程将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如,我们在上第四章《熔化与凝固》一节时,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里上这节课,通过动手实验??填写熔化过程记录表??画出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比较两种物质的熔化有什么不同。这里虽只包括了探究的部分环节(没有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但也属于探究。因此,探究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二、科学教学尽可能体现生活化(有感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情境)老师用他的那双慧眼不仅关注科学教材,而且还会善于关注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体现科学课堂生活化。不但给学生以亲切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课堂中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课堂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无意识注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关注每一位学生(有感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教学关系)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教师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课堂上教师能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实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感于教学关系)
5.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五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科学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解决教学重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采取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网络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
三、发扬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6.浅谈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六
——浅谈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的创新潜力是无穷的,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成为科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在日渐被淡化,强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在新学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一些新理念,收获了一些惊喜。
在教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影子为什么会变化》一课时,实验的设计、过程、展示、评价、小结等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开课时,我设计好情景导入,把学生引入到影子与科学、生活的境界中,让学生发现影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变化,进而质疑:“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和谁有关?”
疑问是学习探究不断深入的推进器。问题出来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于是就让学生围绕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设计的:把一支铅笔竖直放在课桌中间,代表旗杆;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然后模拟太阳早晨升起到中午再到晚上落下。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旗杆”的影子变化。学生做得很认真,观察的也很仔细,记录非常详细。在展示时他们自信的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还有一组是这样设计的。他们的过程都差不多,但是他们在模拟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时用红领巾把手电筒包住了。他们解释说:因为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是红红的,不是很热。所以我们把它包起来。
瞧!想得多周到啊!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没有积极的动脑思考,如何能设计出这样的实验。
想得到,做得到,还要能说得到,评价得到。这是在科学实验时我对学生提出的“四到”要求。学生的实验展示,要边做边说,向同学们解读自己的实验,传递自己的实验理念。对别人的实验要会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一二三,同时找出自己实验中的不足。
这节课的实验展示后,有个小组是这样评价的:通过观察魏皓冉小组的实验,我觉得他们设计得最棒了,对比他们的实验,我们小组存在的问题是:1、早、晚的太阳模拟的不真实。2、中午的实验设计不合理,效果不明显,没有发现影子的的变化。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实验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而改善了自己的实验,修正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不深刻吗?
7.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七
我国传统的足球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轻思想素质教育的现象,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足球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加入到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服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该技能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价值,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想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能够促进足球事业发展的合格的足球人才,必须进行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足球课程教育改革。足球课程教育改革是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规划专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发展特色的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创新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足球教学的目标
社会是动态发展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要求人才具有多方面全方位的素质。根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社会对足球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制定高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足球人才的需求。足球人才培养目标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在足球竞技、足球教学研究、足球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端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 人文科学背景下的足球教学新理念
人文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精神是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最直观的展现,是社会文化体现在人身上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和旗帜。传统的足球教学存在重实践轻人文,重生物性轻科学性的问题,而建立以人文、科学、心理、社会为基础的足球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新的教学体系,对于改革传统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足球运动是培养人的身体机能全面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足球教学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训练,这是不全面的,而完整的足球教学是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上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三方面合力的最优化。三方面的综合揭示了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指出了我国足球教学中存在的偏物力,忽视将之和心理、社会需求相联系的不足。在足球运动中,心理是沟通物力和外力的桥梁,外力是通过心理和物力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三者相互作用的总和必然要大于其累加之和。因此,进行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足球教育,对于培养具有人文和科学精神的体育人才,更好的实现足球教学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足球教育是通过传授以脚传球,两个比赛队伍在同一场地中进行攻守,促进人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培养足球人才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贯彻全面的人才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构建人文科学相融合的足球教育改革体系
3.1 合理规划足球教学课程
学校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基础是教学,教学的追求是质量,而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基于足球教育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响应教育部关于体育课程教育的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要及时调整课程计划,突出对学生在人文和科学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能和创新相结合,学习和指导相结合的局面,以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素质高、技能强、基础牢固的全方面能力。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不是人才太多,而是缺少人才,所以,要全面进行足球教学课程改革,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足准备。
3.2 全面贯彻足球教学改革
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足球教学应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五大体育教育目标作为足球教学的指导思想。足球教育是以运动为主的教育,运动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的,否则,运动只能成为空洞的运动,运动的人也只能是行尸走肉。课程设置是通过特定工具实现传递价值理念的结果,也就是人文和科学相联系的结果,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提出的“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表现。足球教学一方面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即人文教育,要在体育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融入相关人文知识。足球教学学习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足球给人生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改革要实现有足球教学向足球教育,足球技能传授向足球文化传承的转变,也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具有人文思想、科学思维,又要向他们传授运动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理论、实践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提高了教育水平,而且实现了工具和价值理念的统一。
3.3 提高足球课程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当前,足球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吹黑哨、踢假球、打架斗殴的事件,而这些负面消息的背后透露出的是运动员素质的欠缺,在我国当前的足球教育体制中存在着重物轻人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人们素质不高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改变足球运动中的不良现象,必须从问题根源的人出发,而要改变人必须通过教育手段,加强对其思想方面的教育。在足球理论知识教学中要融入以人为本、人本第一位的教育观念,同时进行高层次的思想渗透,在实践中要以传授足球技能、攻守策略和竞争意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操作行为为目标,实现足球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升足球品味,提高足球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足球训练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
3.4 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提升
要想解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足球教学中的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新的足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颁布的情况下,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变,只有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才容易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培养出个性十足,富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应展开多项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足球教学中要做到几个结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传承足球运动技能的同时,发扬专业素质的提高。
3.5 构建全新的足球课程考评模式
在足球教育过程中,考试形式决定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学分一直是学生在校园中关注的焦点,学分是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的途径,考试方式的创新和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改变传统观念,改革评价方式,要根据足球课程改革的规定,考评方式既要考核结果,更要考核过程。可以采取分组分类的方式进行考评,把整个考试过程分成几个小的过程,有考核小组分别进行考核。建立足球教学考核的特定模式,足球理论30%,足球实践30%,足球创新能力20%,科学素质20%,通过优化考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足球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事情,传统的高校足球教学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足球教学的重点,努力在足球课程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的内容,进行情感教育,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的成长环境,激励学生进行专业创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改革原有的足球考核方式,构建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足球教育新体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开展,给足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被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足球教学中,以全新的理念推进了足球教学的发展。本文从足球课程教育的目标和人文科学背景下的足球课程教学新理念出发,对推进足球课程教育改革的方式发表了见解。
关键词:人文科学,足球教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董向荣.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模式及实施[J].科技信息,2010,(02).
[2]史贵名.创新教育在体育院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门延华.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足球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06).
[4]张鹏.以足球教育为例探究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问题[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
8.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八
1用简单的器材,清晰的构思做生动的实验。能给学生以实验美的感受
教材袁运开主编《科学》教材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这节课在以前教学中,采用直接引入课题,或者讲述啄木鸟的尖嘴、骆驼宽大的脚掌等生活中压力压强知识的生活应用,这些似曾熟悉的的生活常识学生不大感兴趣,效果不好,而采用“捏鸡蛋”的实验作为新课的开始效果很好,上课时,我请了力气最大的男生和力气最小的女生进行捏蛋比赛,男生用整个手掌握住鸡蛋,使劲捏破鸡蛋,女生用一个手指掐鸡蛋,问学生谁能获胜?学生的心一下子被绷紧了,暗自为女生捏了一把汗,男生使出吃奶的劲都没能把鸡蛋捏碎,而女生轻而易举地把鸡蛋给捏破了,结局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有些学生思考着,有些学生用迷惑的眼神望着我,希望得到解释,学生产生一种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特有的紧张,而这种适度的紧张和课堂中解决问题之后的随之而来的松弛,正是产生审美快感的重要源泉。
这样一个随处可得的实验器材,就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拦路虎,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就升华为学习乐趣。
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利用实验解决学生的难点,实验美在课堂中随处可体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关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上述同一节课,学生认识压力概念有3个误区:如果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斜面受到压力,这个压力的大小,压力产生的原因,学生认识不清;学生认为物体紧贴在垂直的墙面上,对墙面的压力是由重力引起的;学生把压力等同于重力,在引人压力这个概念时用一条易变形的直塑料尺(或者用稍长的竹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很容易帮助学生扫除认识压力的思维障碍,把一把塑料尺两端搁起来,上面粘一个重物(可以是一个大砝码),请学生观察塑料尺发生形变,接着把塑料尺一端逐渐抬起来,直至垂直,学生观察到塑料尺发生形变的程度变化,学生从塑料尺在水平和倾斜位置的形变程度可以知道重物对斜面的压力大小要小于重物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塑料尺在水平、倾斜位置时,把重物提一点起来,学生很容易看到塑料尺形变小了,同时也明白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由重力引起的,粘着重物的塑料尺在竖直位置时,学生发现塑料尺没有发生形变,用手垂直压塑料尺,塑料尺发生形变,说明在竖直的面上的压力产生的原因与重力无关。
2欲擒故纵的实验安排,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教材:袁运开主编《科学》教材八年级下第四章第二节《电流的磁效应》引课实录
实录
师: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实验器材整齐有序放在桌面上。
生:放器材。
师:教师巡视,大部分同学们放得很整齐,让我们感受到整齐美。
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小磁针的指向。
生:指南北
师:有没有办法让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并解释原因
生:用条形磁铁靠近小磁针,小磁针会发生偏转,因为条形磁铁周围存在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力的作用。
几个学生补充完整。
师:我这里有一枚小磁针,放在一个暗盒上,请大家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生:小磁针南北指向。
师:操作实验。
生:小磁针发生了偏转。
师: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可能暗盒里面有磁铁,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
生:可能暗盒里面有通电直导线。
师:预习得很好。
师边说边揭开暗盒的奥秘,发现小磁针下面有一根直导线,顺着导线,我们发现导线的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两端,直导线中有较大的电流。
师:从这个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了什么启示?
生: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师:刚才我们看到在通电直导线的下方存在磁场,那通电直导线的上方有磁场吗?小磁针又会怎样偏转呢?
生: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实验
我们教师不能急于展示知识的本来面目,给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设立逐步上升的台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获取知识,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直接拿出奥斯特实验的实验器材,而是把实验器材密封在一个暗盒中,只让学生看到磁针发生偏转的事实,给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被这个不起眼,又独具匠心的实验激活了,也很自然地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我们知道审美因素可以激活个体心理结构中的知觉功能、想象功能、动力功能和理解功能,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3课堂可以成就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初中七年级上第一章星空巡礼第二节银河系
师:同学们,暑假里你们看到过星星吗?(生回答看到过)看到过天空中的一条淡淡的光带吗?
生:暑假,在东钱湖外婆家,晚上乘凉时看到过,在天空中象丝带一样的,很好看!
生:我也看到过,这条光带横跨天空的。
师:这条淡淡的光带,看过去象天空中银色的河,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银河。
(可看课件上或书本中图1.2.1美丽的银河)那谁知道有关银河的故事和传说?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生:简单地描述了有关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获得了全班学生的掌声)
(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这位学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师:银河真的是王母娘娘画的,由银子组成的河吗?(学生都笑着摇了摇头)
我这里有几张拍摄到的银河,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我们刚才一起了解了有关银河系的知识,同学们想更详细地知道银河系吗?先来看一个短片,在这个过程中,把你还想知道有关银河系的问题,记录下来。
生:思考了几分钟,提出了许多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如:银河系是怎样形成的?银河系为什么会发光?银河系真的象带子一样的吗?银河系有多大?我们地球在银河系的哪个位置?我们看到的星星是不是都在银河系里面?等等(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东西还真多呢?但我们这节课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其他没能解决的问题汇总后贴在自然学习园地上。(把学生对银河系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
师:我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银河系的三个问题:
1你能描述一下银河系有哪些物体组成的吗?
2如果能远观银河系,你发现它象什么,能描述吗?
3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向同学描述银河系有多大?它在宇宙中是静止的吗?我们的家园太阳系在其中吗?
小组学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学习的内容和步骤可以参照发给你们的表格,要求三点,内容都要学习,选择你们小组比较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发言人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请小组合作学习。
生:分小组进行学习。
本节课有关银河系的内容虽然离同学们的生活比较远,比较抽象,怎样激发同学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是我思考的问题,在引课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给学生展示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影片,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把他们的问题归纳起来,课堂中就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再是教师讲授时的旁观者,而是教师的助手,参谋,师生完全融合为一体,当教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学生也陶醉,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学生也就成为美的创造者,正因为如此,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往往成了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浓厚兴趣的心理条件,美常常以一种特殊的力量使学生形成充实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他们探求真理、激发他们创造的直接原因。
9.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改革的论文 篇九
1搜集资料
全面搜集相关标准和规范性的权威性文献,以及教科书、学术期刊等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文献,并对上述文献进行科学评价。评价标准如下:①由于文献过时,术语和定义可能并不十分确切或恰当;②作者应为中医学和中医内科学领域公认权威;③文献术语不应该反映某个学派的观点;④参考或引用的词汇集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公认的术语工作原则和方法;⑤应直接参考原文版资料。对资料搜集和评价后,共选择古代文献6种,标准类文献6种,教材文献4种,其他权威着作9种,作为本项研究的文献依据。
2术语数据
中医内科学术语明确界定了的专业领域归属于中医内科学。因此,我们选取《中医内科学》和《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为数据源,提取上述资料中所有原始中医症状词语,共计3672条,包括相似症状、复合症状、定语症状等。对症状词语进行频次排序,以提取公认程度较高的症状词语。以腹痛为例,合并相似症状:腹部疼痛、腹痛统一为腹痛;拆分复合症状,如:腹痛腹泻、腹痛肠鸣、泄泻腹痛、腹痛即泻、腹痛欲泻、腹痛胀满、腹痛里急;简化症状定语,如:腹痛拒按、腹痛喜按、腹痛喜温、腹痛喜温喜按、腹痛而拘急、腹痛拘急、腹痛绵绵、腹痛隐隐、空腹痛、胳中腹痛、胁腹胀痛、腹部胀痛。
3术语词条
术语选择时遵照如下原则:①准确性,所选术语更确切的反应概念的本质特征;②单义性,在中医内科学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不能有歧义;③系统性,各个术语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做到层次明确、清晰,内部协调统④简明性,术语不宜过长,应简明扼要,易读易记,便于推广;⑤稳定性,使用效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成俗的术语;⑥派生性,术语便于构词,通过构词法便可派生新的术语;⑦语言正确性。最终确立234条症状术语词条,其中派生性术语21条,派生术语51条,33条术语词条存在同义词。
4术语分类
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分类法借鉴《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分类方法,按照症状部位进行归类,分为全身症状、头面类症状、四肢症状、腰背症状、胸腹症状、二阴症状6大类。由中医内科学术语整体系统进行统—等级编号。
5术语定义
对遴选的症状术语,如已有国家标准,则予直接引用。如无国家标准,参考上述25本文献,其中涉及症状描述的集中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药名词》、《中医大辞典》、《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四本文献,列选上述文献的所有定义表述内容,予以引用或改写。对无文献定义的术语,参照《标准化法》、《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T10112-198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遵循科技术
选的术语进行定义。在定义表述时还应遵照如下原则:①定义的优选结构: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概念同其它并列概念的区别特征;②术语定义应直接对概念加以表述;③术语不应在定义中重复;④定义一般不应以专指性的词语开始,如“这个”等。
以“午后低热”为例“午后低热”是“发热”的下位概念=“发热”根据发热时间不同,可分为午后发热、夜间发热等,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壮热、低热(又称微热)等。对于午后发热,如热势较高,日哺(下午3~5时)发热明显,称为曰晡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如热势不高,或自觉发热,伴有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内热证。对于“午后低热”概念的界定,根据概念限制原则,可以确定属概念为“发热”种概念为“午后低热”。据此“午后低热”定义为:午后发热明显,热势不高,或自觉发热,常伴有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6术语确立
在对概念下明确定义的基础上确立术语选择。同于对于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作为优选术语,如需选择一个以上的术语,指明采用级别(首选术语、许用术语)。通过本项研究,共确立234条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其中33条术语在列出首选术语外,另列出38条许用术语。在定义确定过程中,对207条术语原有定义予以修改,对27条术语进行了首次定义,即:壮热不寒、午后低热、心中烦热、畏寒肢冷、形寒肢冷、少汗、肌肉瘦削、肌肉萎缩、倦怠、瘙痒、紫疹、神志不清、神志恍惚、神志昏蒙、昏仆、失语、抑郁、急躁易怒、呆钝、疼痛、颈项强直、手足抽搐、四肢厥冷、步态不稳、气短懒言、红丝赤缕、阴囊湿冷。
7结语
10.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十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环节改革
遥感是地球系统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科学与技术,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对于培养遥感人才的高校面临着如何高质量的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遥感人才考验.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重点对目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软件应用不够熟练;不能够灵活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结合来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研究设想.
作 者:白淑英 沈润平王莉 史建桥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南京,21004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6)分类号:P237关键词:遥感 实践教学 综合实习
11.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教学思维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复杂性 教学思维
[作者简介]孟翯巍(1978-),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读博士,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吉林 长春130000)赵玲(1957-),女,吉林长春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生态哲学。(北京10087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72-0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主要是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在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下,教学本身应该被看做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目前传统的机械论教学思维已阻碍了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将教师的教学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变。
一、教学思维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教学思维方式就是“教师一般思维方式在教学问题上的投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教学现象以及教学实践等基本问题的一种稳定、持久的认识方式或模式”。可以说教学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在教学领域的体现,是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业能力,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若想符合时代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创新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教师们总是通过某种教学思维方式来认识并理解教学,教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科学的教学思维方式将有利于教学,反之,落后的思维教学模式将阻碍教师的教学。过去由机械论思维主导的教学思维所表现的特点就是简单性、确定性和闭塞性,使得课堂教学表现为机械、单一和模式化,严重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可以看出,如果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不创新,那么新课程改革无疑将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改变教学思维方式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下教学思维的转向
传统经典科学崇尚简单性原则,教学思维方式也遵循了此原则,将教学简单化,看做是简单的“学”与“教”的线性过程,忽视了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致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机械运转,遵守设计者预先设定的秩序,刻板而缺少生命力。采用这种教学思维,教师的任务就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用机械的、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但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教育系统是开放的自组织复杂巨系统”,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本身即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复杂系统需要运用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思维是“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据此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我们认识到,教学不是静态的、预先规定好的,而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包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是无法实现这个教学目的的。为此,需要转变教学思维,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1 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向。传统的线性思维认为,世界具有相对稳定的简单秩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教学过程是有规范的线性活动,必须按照确定路线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按照教材预先设计好的进程开展,几乎不允许有偏离。于是在教学中,教师成了教材的绝对遵循者,其任务即是把课本记载的知识用机械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刻意追求绝对的规律。这样实施的结果是教学秩序井然,但呆板沉闷,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导致教师思想僵化,创造性贫乏。总之,传统线性思维方式必将阻碍新的观念、理论及思想的产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使教师的线性教学思维方式向非线性思维方式转变。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非线性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个别的或者局部的情况,应该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正像直线是曲线的特殊情况一样,线性关系是非线性关系的特殊的或者简化的情形。”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学系统,会发现作为复杂系统,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既存在线性的相互作用也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以某种特定方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任何要素出现变化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乃至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如果教师能够以非线性思维来看待复杂的教学,就不会把非线性的教学系统做简单的线性处理,而是按照其非线性本性来处理。这样教师会更加注重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变化,并据此变化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从多元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2 从还原论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向。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论到笛卡尔的动物机器论、拉美特里的人类机器论,再到牛顿的生物机械论,直至20世纪形成的现代生物还原论,可以说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源远流长,并且影响巨大,成为指导各门科学研究与构建科学理论的重要原则。在教学领域也是如此,认为还原和标准化是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这样,教学沿着还原论的方向、路线,用分析、累加的方法,把整体的教学内容分解为部分,按着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由浅而深的顺序来进行学习。完整的教学过程通常被分解成若干个教学环节,忽视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导致学生不能整体掌握知识和不了解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埃德加·莫兰认为整体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整体层次上不仅产生宏观统一性,而且还产生突现,即新的品质或特性”。其二,“整体大于整体,整体作为整体会反馈作用于部分,而部分也会反馈作用于整体”。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向整体性思维转变,才能全面认识教学系统的性质和功能,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由各个教学环节机械累加的整体。所以,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者,同时还应该是学生知识生成的引导者。
12.妇产科学示教课模式的改革探索 篇十二
为了改进新疆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妇产科示教课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我校尝试引入了仿真模型+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方便性抽样我校2011 级临床医学专业的8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40 人。 本研究时间为2014 年9 月~2015 年1 月。 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学高考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教学方法
本研究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用原卫生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 版)进行教学。 两组的授课老师和教学学时均相同。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讲授,然后带领并指导学生在临床观摩医学诊疗活动,参与简单的妇产科检查操作。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 用SP取代真实的患者,学生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问诊、全身检查及腹部检查练习。 而妇产科专科检查及操作由于其特殊性和私密性,不宜对SP进行操作,则由学生在仿真教学模型上完成。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和总结。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任教老师相同,学时相同。
1.2.2.1仿真模型
我校采用的仿真模型按照其教学功能分为示教模型与训练模型两类。前者为逼真模拟某种疾病病理改变的女性生殖器官模型,包括宫颈、子宫体、卵巢等,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各种妇产科疾病的大体病理改变,如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后者为技能操作综合练习系统,配置有高度仿真的女性外生殖器、阴道、子宫颈、子宫体、双侧输卵管卵巢、子宫直肠陷窝、肛门、直肠等,并配有与临床诊疗中完全一样的医疗器械包括妇检床、无影灯、窥阴器、采样刷、细胞保存瓶、试管、载玻片、刮板、棉签、宫内节育器、宫颈钳、探针、刮匙、取环钩等,能够栩栩如生地模拟真实操作情况并满足妇产科示教课所要求的外阴部检查、窥阴器放置、双合诊、三合诊、肛诊、生殖道脱落细胞检查、白带常规检查、放环、取环、清宫术、四步触诊法、骨盆外测量等各项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求。
1.2.2.2编写SP病例库与SP的培训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老师编写SP病例。病例内容尽量详细,包括患者的症状、个人信息、阳性体征、检查结果等。病例编写后在妇产科教研室集体进行评议及修改,最终确定后纳入SP病例库中。
选择我校妇产科教研室的中年女老师及研究生进行SP培训, 培训过程分3 个步骤。 首先通过讲解SP的定义、责任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接下来按照SP的年龄进行分组,使SP能够模拟与其年龄相对应的疾病类型,由培训老师在分组培训中向SP一对一地详细讲授病例中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并针对面部表情、体征、情绪、语气及问诊技巧等进行具体指导。最后由SP进行提问,由培训老师回答问题,以加深SP对其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并在实际练习中由医学生提出反馈意见,SP听取意见后继续加强自我训练。
1.2.2.3仿真模型+SP模式在示教课中的应用
由培训合格的SP参加其相应疾病的示教课。先由医学生向SP询问病史并进行全身检查、腹部检查,然后根据病史采集及查体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并建议专科检查内容,最后在仿真教学模型上观察相应的病理变化并完成妇产科专科检查及操作如直肠-腹部诊、双合诊、阴道后穹隆穿刺、清宫等,根据病史采集及查体、操作的结果最终提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等。全过程由老师进行指导,最后组织同学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相应的指导,并对该病例涉及的疾病知识点做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充分锻炼学生进行病史采集、查体、技能操作、临床思维、医患沟通及临床应变的能力,为其进入临床工作及学习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1.3 评价方法
1理论知识考试: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由教务处组织抽考,试卷由校题库随机抽题组成,两组试卷相同,满分为100 分。比较两组的成绩。2技能操作考核:两组考核老师、内容和形式均一致,满分为20 分。比较两组的成绩。3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自制问卷,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由学生自行评价,两组共发放问卷80 份,回收80 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M(P25,P75)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本研究采用难度系数P来表示该次抽考试题的难易程度,用公式P=1-X/W来计算。 其中,X是全体考生该次抽考的平均得分,W是该次抽考试卷的满分值。 该次抽考中X为67,故P为0.33。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均偏低考虑系由该次抽考试卷难度系数较大而造成。
2.2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认为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对提高技能操作水平、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熟悉真实医疗流程、调动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考试成绩等8 个方面很有帮助或有帮助者分别占实验组总人数的77.5% 、82.5% 、70.0% 、70.0% 、87.5% 、82.5% 、95.0% 、55.0%。 见表3。
3 讨论
3.1 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对妇产科示教课教学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应用仿真模型,可以提供给学生近似真实的操作感受,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4,5,6]。 学生可以通过在仿真模型上练习而得到在临床上难以获得的充分动手操作机会,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7]。
针对妇产科示教课传统模式中因患者不愿接受学生检查及操作而导致学生难以进行临床观摩和技能练习的弊端,在新教学模式中,老师可以用仿真模型来给每个学生提供反复多次的观摩与动手操作机会。 例如学习慢性子宫颈炎时,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到逼真的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 子宫颈息肉等模型,再对照课本中的理论描述,加之带教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慢性子宫颈炎这一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知识点就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够达到与临床上观摩真实病例相似的教学效果。 练习操作时,学生可以在技能操作练习系统上模拟对患者进行查体及操作,行窥阴器检查时可打开阴道,观察到宫颈及阴道四壁;可使用取样刷、刮板及棉签在宫颈及阴道进行细胞学检查及白带取样;双合诊时可亲手摸到逼真的宫颈和子宫体并体会宫体的位置、 质地及形态等;肛诊时可经肛门及腹壁进行检查并触及子宫体及双侧输卵管卵巢;练习清宫术及放环、取环操作时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临床的实际操作步骤使用相应的妇产科器械完成每一步具体操作,可以用探针探到宫腔的深度,体会到用刮匙在宫腔内刮取内膜时宫腔四壁由光滑到粗糙的变化过程,可以亲手将节育环放入子宫腔内或者取出宫腔。 每个操作步骤都可以在模型上反复地进行规范练习,有很强的可重复性[8],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9],有助于掌握各种临床操作基本功,从而有效地减少由于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的患者抵触情绪,降低医患纠纷的可能性[10], 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11]。
SP于1991 年由Paula Stillman引入我国[12],现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SP起源和发展于美国和加拿大,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正常人或患者,可以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准确地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能够给予医学生全方位的规范的指导,特别是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患沟通、临床思维等教学内容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针对妇产科示教课传统模式中因临床示教时间和机会有限而无法满足每个学生学习要求的弊端,在新教学模式中, 老师能够依据学生人数合理安排SP教学的时间和人次,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来练习病史采集及查体等,更好地掌握各项妇产科知识及技能。学生能够反复多次地向SP进行病史询问,在与SP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并且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此外学生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SP进行查体, 在查体的练习中掌握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从而达到与在临床上对真实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及查体几乎一致的学习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SP很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实践对象和实践机会的难题,提高了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综合能力[13],有效避免了现实医疗环境中患者因害羞或自我保护意识等不配合病史采集、 查体的现象,有助于提高医疗教学质量[14], 已经日渐成为临床教学改革的热点[15],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医师所承担的临床教学任务[16]。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的理论知识考试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妇产科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水平。
3.2 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实验组的调查显示,1 人(2.5%)认为该教学模式无助于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及提高考试成绩,部分学生(5%~42.5%)认为该模式对学习的帮助尚不明确。 这可能是由于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造成的:1教学经验不足。 我校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老师和学生均首次接触这一模式。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仍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反复锻炼。 2SP教学尚不完善。 SP病例的编写有待于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根据效果反复修改从而更加便于教学使用。 SP人员培训也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3老师的培训尚需加强。授课老师们肩负医疗、教学、科研重任,工作繁忙,对新模式难以迅速掌握。远期需加强对老师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积极灵活地达到培训目的,想方设法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经过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的应用,我校妇产科示教课的课堂气氛较以前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在课堂上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反复练习、体会,并主动提出许多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反馈也很不错,本研究结果提示,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一结果与既往的大量研究结果[17,18,19,20,21]一致。但在其教学应用中尚存在一些不足,老师和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一步的熟悉和适应,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将来我们将继续尝试在妇产科示教课教学中应用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并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作为妇产科学示教课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摘要:目的 探讨仿真模型+标准化病人(SP)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示教课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方便性抽样新疆医科大学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人。实验组采用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结果 理论知识成绩:实验组为(68.70±5.45)分,对照组为(65.26±6.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P<0.05);技能操作成绩:实验组为18.00(17.00,19.00)分,对照组为16.50(16.00,18.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2,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分别有77.5%、82.5%、70.0%、70.0%、87.5%、82.5%、95.0%、55.0%的学生认为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技能操作水平、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熟悉真实医疗流程、调动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考试成绩。结论 在妇产科示教课教学实践中采用仿真模型+SP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13.新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篇十三
一、明确教学重点,以欣赏美术为重点
美术是人类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通过画画联系生活实际情景,以不同形式的画面将情感呈现出来。现代高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将美术当成一门学习美术技法的课程,舒缓压力的好方法,更将它当成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学习文化的课程。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教学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过于注重烦琐的美术技法将堵塞学生思考美术的能力,只有学生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美术技法自然而然的吸收到,同样程度上激励学生打破传统美术学习方法,对传统美术加以创作。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所画的梅、竹子水墨画和西方的水彩油画《向日葵》时,教师提问学生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区别,鼓励学生就各自的不同观点大胆发言,教师从旁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把握美学思想。一则故事,一小孩将鸡蛋画得比母鸡要大,一教师就批评了这小孩画画脱离了现实,但另一教育家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扼杀。通过上则故事,也将提醒高中美术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思考美术,欣赏美术的教学模式。同样地,也要在着重每个美术作品形式和技法上进行创新,尊重每个学生的美术成果,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以轻松教学为主
现高中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普遍认为学习美术是增加自身学习的负担。然而不知,学生可通过学习美术将自身的情绪宣泄出去,达到排压吸收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教学方式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吸收到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以轻松的方式主动去接触和学习美术。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再引用一些有趣的话题,例如,亲笔签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明星签名,可以将中国不同的书法应用到亲笔签名上去。学生一边娱乐,一边学习古代书法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轻松教学的目的。再例如,利用ppt、word等文件和视频将书法知识和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加学生教材知识之余,让学生多接触教材以外的美术作品,增加课外知识,陶冶情操,舒缓学习上的压力,达到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美术课后任务,鼓励学生接触美术作品
课程教学不能算学生在课堂真正意义上学到美术知识,课后在不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压力下,适当的对学生设定简单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将自己有感触的画面即时画下来,或者将自己不同的心情概括出来,与周围的人分享,或者自发组织学生课外写生,联系师生感情,分享美术心得,参观不同的美术作品,以及参观各种的文物和游览不同的风景,将内心情感进一步升华,通过这些了解美术精髓。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将每一种作品代表的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用作品形式把社会上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隐蔽的意蕴传达给学生,对美术表面上的喜欢达不到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美术作品的目的。例如,参观中国古筝、古典装饰、古典服饰、古建筑等等能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特征和精神的.物体,更深了解美术。鼓励学生接触美术作品,集中学生关注力度,达到一定成效,就要通过不间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探索美术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美术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四、注重发展高中美术教育
一些高校往往将美术课程当成一门不被重视的学科,现考试模式下,发展理科综合科考试和文科综合科考试,在一方面导致各文理科学生学习不全面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课更不用说,普遍不被重视。在许多艺术课影响英语、数学等“专业课”,将美术课在课程中剔除的喊声中,不妨改变教学模式,注意教学尺度和重心,重视对美术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将美术比赛设立到领取奖学金的一部分学分上,注重宣传,鼓励学生自愿参赛。学校加强美术师资的同时,应更注重美术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良好的教学环境让美术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将有优良美术成绩的学生送往更专业的学校进行培养,美术教师之间加强教学交流,到各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再一个要注意的是,高中美术教学中,防止教师对学生“放养式”教学和引导教学的混淆,避免引导学生向放养学生学习的方式过渡,不能达到引导作用,反而令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初衷和兴趣。
五、结语
14.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十四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第。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所以平常让学生做的实验教师最好事先做一次,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才会有个全面的把握。
15.浅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学 篇十五
一、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在学校管理中,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把它运用到学校管理中,也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摒弃那些不讲科学、不讲实际、不求实效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切实把教学的一切活动纳入科学的管理轨道。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由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学习、勇于创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育家魏书生同志的经验告诉我们,使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教书育人的最好体现,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实现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体验。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强调民主的教育态度,这一教育是学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的。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人文主义的因素大大增加,给教师留出了更大的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格的培养创造了更为完备的条件。而且新课程要求学生的介入,改变了原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把老师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教育意思的传授,变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发现和对其中的人文因素形成自身的独立的认识,而不再是同一的标准化的道德标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教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教学中全面发展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基础。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坚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人生幸福负责。学生人生的幸福不仅仅包括取得了多少成绩和报酬,还包含了他的人生态度、爱心、健康、爱情、责任感,等等;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在于其拥有良好的学业成绩,还在于他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觉悟、顽强的意志品质、超群的审美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这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新课改的全过程中。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多给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怀。为了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三、坚持服务学生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教学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中取得教学工作的新突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引导学生的科研型教师,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播下自由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天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树立为学生服务观,经常深入学生,关注学生,作学生的良师益友,能体察生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生活上的要求,能及时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需要。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学生,感情上贴近学生,行动上深入学生,工作上为了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服务者。
四、坚持发扬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通过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方向。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中特别是班级管理上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中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展示思路,得出结论。在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体现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一切权利交给学生,班级成员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参与意识;又使学生体验到主人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五、教学中注重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创新的发展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授方法,创新班级管理,创新教学理念,让创新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16.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模式改革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科学学科在小学教学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融合了更多的知识、蕴含了更多的信息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如何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适应教学改革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本文主要针对科学教学中的模式改革进行初步分析。
一、现场观察与媒体演示提高学生理解效果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切忌进行空洞的说教,一定要让学生多参与,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并且要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观察鱼》教学中,笔者就采取了现场观察和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将鱼缸搬到教室,里面放上一条鲫鱼,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笔者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安排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同学讲述鱼是什么样的、分为几部分。学生代表轮流上台观察讲述,整个课堂教学氛围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跃跃欲试,参与的主动性非常高。在完成了现场演示环节之后,笔者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了解和全面把握。在多媒体的演示中,鱼的形象被大幅投影在幕布上,笔者和学生逐一分析鱼的头、躯干、尾部,同时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分析鱼的尾巴有什么功能,鱼的鳍有什么功能。学生纷纷畅所欲言,结合课前的预习,在学生的充分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对尾巴的向前推动作用,对鳍的转弯控制功能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并现场运用多媒体演示鱼的游动推进原理,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认识。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感知强化教材内容研究
学生在科学学科学习中会产生许多似曾相识的感知,因为科学学科是立足于学生生活、立足于社会发展而设置的一门综合学科,联系学生生活感知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相似的情景,例如糖加热变为液体,冷却之后变为固体,这一现象可以在学生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景。炎热的夏天,家里糖罐子里的糖溶化了,在高温下从固体变成了液体,而爸爸妈妈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往往会将糖罐放进冰箱,经过一番冷冻之后又变成了固体,通过生活中的感知对冷热影响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再比如物体和空气热胀冷缩原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案例进行论证。夏天的两根线杆之间电线下垂的弧度较大,而冬天则明显绷直了许多,同样的一段电线在夏天受热膨胀,在冬天受冷收缩,这就是热胀冷缩的典型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了解,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规律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研究能力,增强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地操作直观获得学习感知
科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特别是要将实验搬入课堂,或是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身感受一下,无论是教师示范演示,还是学生操作演示,都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直观的学习感知,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方面往往没有直观的认识,认为声音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进行传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笔者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验,在一小块金属棒的一端敲击一下,大家可以听到声音,让学生明白声音可以通过金属来传播。用一瓶水轻轻敲击一下,学生也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也可以通过水来传播。接下来笔者搬出了真空演示器,让学生共同配合教师进行演示。当玻璃器皿中抽光了空气之后,小闹钟在里面不停的敲击,而学生却听不到声音,然后打开气门里面灌入空气之后,学生忽然听到了声音,引导学生从这样的实验中明白真空是无法进行声音传播的,从而对声音通过媒介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不同媒介传播声音的操作演示,然后分组上台操作真空演示仪,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体验,所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直观形象。
四、组织课外实践性活动培养分析研究能力
科学教学一定要注重实践性,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有效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在课外进行专题分析、实践调查,这也是能力素养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家乡的水资源》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组织调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本地区水源分布的状况、水源受污染的情况,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了解水污染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广泛调研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水资源分布、水污染情况及其危害性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在具体提出建议措施时,明确指出了要保护水源、根治污染的鲜明观点。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措施在成人看来还是比较稚嫩的,但是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强化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教师应当充分强化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更好的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
[2]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2016(19) [3]郎虎.小学科学有效开展实验的探究[J].学周刊,2016(25)
17.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 篇十七
——高中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
卢湾高级中学 唐关胜*
【摘要】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推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如何保障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本研究在对本校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实施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五个途径,四项保障措施。以课题推进为载体,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专业素养、学生科学素养,学校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一、研究背景
自2000年以来,卢湾高级中学以“培养高度科学素养的高中学生,营造浓厚人文精神的学校文化”为办学目标,以“科学教育树人,人文精神立魂”为办学宗旨,积极创建以科学教育的实验和探索为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高中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是学校继《普通高中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2001年---2004年)和《普通高中科学教育内容标准和实施策略研究》(2004年---2006年)两个市级课题完成后向纵深发展的第三个市级课题。随着一轮轮实验课题的研究,卢湾高中终将提炼出基于校本的实施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真正做大做强科学教育的品牌,发挥出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研究问题及概念界定
在前期的科学教育研究中,我们探索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整体推进策略,重点探索了科学教育的校本行动策略,包括课程实施策略、德育渗透策略、文化浸润策略、社团活动策略以及科学教育的保障策略,包括科研引领策略、师资保障策略、信息支撑策略和家校社联动策略,对于学校整体推进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无庸置疑,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尚不够深入,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哪些缺失?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推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如何保障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这些是我们在新一轮研究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的“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指以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向,深入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理科课堂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策略,并由此将改革经验和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迁移、辐射、拓展,运用到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从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课题研究,分析高中科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中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学校推进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寻求实践路径。
(二)探索高中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时空和评价的改革,完善科学*唐关胜,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卢湾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近年来,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类论文20余篇。主要参与者:李昌群、周宏达、梅洁、陈屹、王亚杰、周音、曾小敏、曹贻平、吴建华、阮瑾怡、姚淑霞、龚还、李正茂、刘卫华、王金铎、童小根、张燕静、张秋蓉、杨传彪、姚敏、张晓骏、李学文、张将兴、黄之花、辛本玉、梁颖、曹懿等。
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效益,培养具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精神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新一代高中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探索学校推进和保障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经验,做大做强科学教育的品牌。
四、研究思路及成果要点
(一)普通高中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1、关于科学教育课堂教学内容
2、关于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方式
3、关于科学教育课堂学习方式
4、关于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二)普通高中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
1、途径之一:科学教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
(1)以高中《科学》课程的探索为载体,实施综合理科教育,强化对理、化、生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2)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整合,即将技术教育内容向科学教育渗透,或将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融为一体;(3)强化科学教育中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教育,强化科学教育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4)强化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的内容,发掘科学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
2、途径之二:完善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方式
(1)有意义的接受式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我们重点探索了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强学科情感的培养,唤起学生求知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用课堂评价语言;(2)探究式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方式: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能;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链;以课题为路径,实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系列化等;(3)问题解决式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将问题置于生活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热情;精心设计问题,重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4)合作学习式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方式:问题的提出不应该是单一的由教师设计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由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来,更可以在相互讨
3、途径之三:优化科学教育课堂学习方式
(1)实验教学,优化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通过巧设情景,激发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实验,探究规律;联系生活,运用规律;关注学习过程的体验性、生成性。探索以实验教学为平台,从演示式实验方式向探究式实验方式转变,从而优化学习方式;(2)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
4、途径之四:开放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时空
(1)通过开放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网络资源,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学习资源;(2)探索学校社团课程化途径;(3)优化、重组、整合各项主题科学实践活动,如科普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实践的机会。
5、途径之五:科学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
分别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体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论争议的过程中产生。
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多样化、多元化等特点;注重激励、强调发展。如在教师教学设计的评价上,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渗透;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受的导向;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设计的创新。
(三)开展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研究
1、推进“三化”建设,彰显课程特色,重塑课堂文化
2、整合各种校内外优质资源,为课题的全面推进提供保障
3、以科研为先导,推进学校办学实验课题深入开展
4、建立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推进办学实验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主要成效
(一)聚焦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三化”行动,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三)惠泽全体,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
(四)特色彰显,形成了学校办学文化
六、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我们根植课堂,立足学校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从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时空的开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以课堂的改革行动推动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管理策略、科研生态和研修制度的系列改革,试图为高中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课题参与度广,以子课题带动,深入推进学科科学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显著,形成了十一个学科调查报告,精选二十四篇教学课例和十八篇教学案例,以鲜活的案例、课例的形式再现了课堂。为科学教育如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做了实践性研究,力图体现研究的操作性。
七、思考与展望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科学教育的课程建设。但如何进一步强化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培育一批学校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特色鲜明的多元化选择;如何进一步加大科学教育的基础型、研究型、拓展型课程以及学生社团活动课程整合的力度,让科学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科学教育改革蓝本[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2.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教学模式改革下的妇产科学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改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09-11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11-2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08-13
“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12-18
教学模式改革12-16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08-18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1-05
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09-12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