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精选18篇)
1.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 篇一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而作为学生的主体,也常常是有名而无实,但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授业者。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还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情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应注意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更新传统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注意三个切忌。首先切忌“画地为牢”。就是教师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圈套内”,束缚学生思维的展开。再次切忌“惟我独尊”。教师不准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其次切忌“口若悬河”。这类教师一到讲台上就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好比一位导游,喋喋不休地硬塞给学生一些东西,学生难以拓展想像的空间,学习效果必然欠理想。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视通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变化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巧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作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管理相配套。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评价的标准等等都应当更新。现今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新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否则,创新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又会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路上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新课程对很多教师而言,都会遇到很多陌生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提高自身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以科研促教学。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四、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的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努力促进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面对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争当时代的排头兵,审视传统教育的优与劣,对照新课标,不断“充电”,认真反思,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诸位同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吧!
2.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 篇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 不断地给自己补充知识营养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无论是在社会岗位上还是在私人工作中, 当代中学生也更应如此, 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也需要课外阅读。但是, 他们从阅读中所汲取的是否是文学营养呢?我们知道, 健康需要营养均衡, 营养均衡需要从各种各样的食物中汲取各种营养元素, 但是, 若选择不慎, 哪怕自己挑到的不是营养, 而是垃圾食物, 这样不但对身体无益, 反而危及健康, 这就涉及到中学生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1. 加强课堂阅读教学的引导是前提
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因为其他学科内容的阐述离不开阅读, 拓展阅读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提高阅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 我们教师往往重视的是引导学生如何与语文课本对话, 而忽视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忽视了语文课堂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熏陶。因而, 虽然我们语文教师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 扩大阅读面,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无意识地割裂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所以, 教师要加强课堂阅读教学的引导, 积极指导学生把阅读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借助于课堂内已建构的阅读方法和阅读途径, 主动地运用于课外阅读, 并通过这种阅读来进行自主建构, 开阔他们的视野, 活跃他们的思维, 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2. 课外阅读以课内阅读为依托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 学生拿了它去开启他的书库”。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 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 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此外, 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陶冶性情,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思想教育、接触社会的机会。
3. 指导、监督是关键, 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可以推荐优秀书目, 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既能推进阅读教学顺利进行, 又能使语文素质得到相应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拓展
俗话说:无知便无能。其实有知不用也无能。在语文教学中, 广大学生深受高考“用”的限制, 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们认为实际应用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高考应用才是, 所以学到的东西只要和高考无关, 便不会去关注, 远离生活。现在教师就要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
1. 教师要结合教材, 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 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跟创造性思维训练关系密切, 都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式, 让学生自读自悟, 主动探索, 引导学生课外延伸, 举一反三。我在教《跨越时空的美丽》之后, 让学生结合实际和自身谈一谈为何这些人都能够跨越时空, 经历时空的磨砺与淘洗, 至今仍然鲜活在目。学生通过文中所学谈到了当今的感动中国人物, 认为他们也会穿越时空, 跨越千古。学生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何能在时间长河中激起浪花。
2. 教师要结合生活,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素质教育 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學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新课标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本文笔者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观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适合学生心理的课堂氛围;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探究学习经验,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比如利用网络师生相互研究探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要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价,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渊博的素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要深化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做综合型教师。如在讲必修第二册《氓》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去理解这首诗,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意境可以将现代诗与古代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二、定位师生关系
新课标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程式化的教与学生被动的学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师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是一个共同体,互动式关系。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时,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者,而是组建者、引导者和解惑者。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师应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学会爱学生,用亲切的话语、严肃的教导影响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模范。教师还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只有学生接受教师,才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才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厚此薄彼。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给予指导和帮助,不让每一个学生落伍,要提高整体学习水平。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努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
要确保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改变“应试教育”中那些满堂灌、题海战术等陈旧的教学方式,确立与高中课程教材和高中课程思想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巧妙运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是教学的第一步。设计新颖、精彩的“开场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语的设计,往往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灵活加以应用的。比如,提问式,是用问题引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欲望。直接式,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指出课文主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渲染式,是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导语设计应具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进一步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理解力,进行创新教育。多媒体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整合为一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内容扩大了信息量,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讲课的时间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如在讲《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营造“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北方的秋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性学习,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取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来感知、发现并把握学习规律,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自主预习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认识,在上课时就能很快跟上老师的思路,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合作学习能活跃学习气氛,学生分组学习能够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建立了集体观念和良性竞争意识。如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巧妙设问:“烛之武为何去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吸引学生积极深入探究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从多角度、多侧面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总之,广大语文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让学校成为培养素质型人才的摇篮。
4.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 篇四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反思型教师与实践者。从新课程的理念看,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施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更应当是教学过程之后的反思者。通过反思可以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师在反思中解难,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改变。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原有的教学法已经轻车熟路,在实施新课程时难免“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才能不断总结成绩,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才能实践好新理念、教好新教材,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新课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
是接受性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单一,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体现语文课程的特殊规律,单纯的接受性学习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反思这节课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化地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品悟新语言,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在讲完课文后,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如同一颗炸弹,把同学们问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课堂上教师反复启发,学生还是无法回答。最后老师只好把答案告诉学生。课后,这位老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并在科组集体备课会上和同事交流,认为学生无法回答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老师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第二年,还是这位老师,还是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老师讲完课文后,还是提出那个问题,学生还是没办法当堂回答。这时,老师趁机布置课下作业,让大家课下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下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策划解决方案,纷纷行动,到处查询有关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小组找到了相关资料。下一节语文课上,发言的同学汇报说:“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老师问:“那么,邱少云为
什么烧着了呢?”学生回答说:“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邱少云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这一席话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语文整体素质。
二、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的学科。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在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反思这节课有没有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军神》时,为了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家一般都有过身体被檫破或被打针的经历,当医生在手指上扎针化验的时候,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刘伯承呢?他进行的是一次什么样的手术?用书上的话说就是:“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样的手术又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进行的呢?没有使用麻醉剂。结合我们的经验,想象他在承受着一种什么样的痛苦?让学生体会。“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在生活中,我们用力撕崭新的垫单,能那么容易就撕破吗?而这里
却是被“抓破”了,可以想象,刘伯承在手术台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坚强的意志决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让孩子充分的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由于能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甚好,学生感触颇深,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久久不能释怀。
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传统的教学重预设,轻生成。新课程理念在重视预设的同时,也重视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节外生枝的教学情境。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教学情境、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如果是对课堂教学有积极作用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果课堂上的生成的问题,教师一时无法解决,也不必惊慌,不必回避,可以存疑,不妨把问题留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一次教学活动结束,总有那么多生成性的资源,或是收获、或是遗憾、或是感悟、或是困惑,是正面的促进,也可能是负面的迁移。如果我们把课堂生成的资源经过思考和处理,经过分析和选择并在第一时间作为教学反思记录下来,肯定会给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丰富的素材,会使我们以后的课堂更精彩。
四、在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成功的原因应及时总结、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不成功的原因应及时反思,想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只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怎样学?是备课只注重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对自己教学行为
及时反思并写课后记,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总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准确把握小语新课程理念,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课堂教学,才能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
四年级
5.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篇五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你是否充分有效的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学生是否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你只有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才能在学生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才乐于接受你,从而如饥似渴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陈管见.
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说起话来语无伦次,模棱两可,或是颠三倒四、吞吞吐吐,这样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更不能领会你要表达的意思,久而久之就会厌烦你这门课程。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平时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较广的知识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连四大名著你都没有阅读过,想必你的阅历确实狭隘了些,因为语文科的许多内容都与一定的历史事件、认为、遗迹等课外知识有联系。如果上到这些内容时能够结合自己的阅历进行教学,相信你的课堂就会显得格外活跃与充实。因为学生仿佛是在听你讲故事而不是在听你授课,所以他们没有丝毫压力感,反而感到非常轻松,接受知识的方式也显的十分主动与自觉。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应该多看一些课外书籍尤其是一些历史名著及历史有关的影视节目。
三、一定的艺术基本功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许多课文内容都具有音乐和图画美,甚至有些课文本身就是一首歌或是一幅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这些课文本身就是一首歌。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不能用普通方法进行施教,应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这些课文当作一首歌来唱,这样就会给你的课堂增添了音乐感,学习氛围也比较活跃与轻松,学生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内容。画简笔画也是语文教师必备素质,在有些课文教学中,老师当堂用简笔画形式将课文的内容勾勒相互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会天眼顿开。有些课文本身就是一幅意蕴深沉的画卷,但是这幅画是不能直观的,它是隐藏在语言形式符号之中的,如果语感不强的学生是难以领会画的内涵的。如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仅通过对语言形式的解读和分析,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意象,难以领悟到一个天涯游子那种愁断肝肠的羁旅之思。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音与像形成一段萧瑟、苍凉的深秋夕照视频,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自然地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及作者的感情了解、领会。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让你的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你的教学过程如顺水推舟,于是就能成功地把学生送到下一个求知的驿站。
6.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六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把握住文章的意蕴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阅读教学高效, 首先就需要把握文章的意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出发, 探究其中的联系。要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得到情感的陶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了作者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并且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反映了某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因此, 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当时创作的社会背景, 这样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咬文嚼字, 揣摩语言的情韵, 培养学生感知语言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 对一些重要的词语段落进行反复地研读, 咀嚼, 能够进一步领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 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
一段文本需要重点剖析三个方面:抓准文眼、理清文脉、剖析内涵。“文眼”是指文本中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 抓准文眼就把握住了文本大概的内容;“文脉”是指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 理清文脉就可以使文本的内容条理清楚地浮现字端;“内涵”是指文本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内涵往往比较含蓄, 剖析内涵既可以最终清楚文本内容, 又能够完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三个方面的实现, 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反反复复地吟诵, 从而准确把握、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点染下的山, 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 随后对小雪点染下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在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 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在春风中追逐梦想的美丽少女一样。”此言一出, 课堂沸腾了,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 作者却说它们“睡着”, 还能被春风“唤醒”, 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 把老城写活了。“山坡上卧着些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不仅表示存在, 还传神地勾画出了小村庄、房顶上的雪的神态, 它们像有灵性的人, 在舒服地躺着。
三、比较替换, 揣摩语言的精妙, 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而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 学生才感知到语言的精妙, 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 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 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 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笔者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 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 进行比较, 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 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 换成“亮了”好不好?通过比较品味, 得出星星本是恒星, 一直在发光, 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 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的结论, 由此更能领悟出作者锤炼词语的精妙。
四、朗读中加强指导, 做好范例, 让学生有样可循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是智力的开发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因此, 教师的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课后拓展延伸, 增加学习容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学生应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 对课文 (作品) 进行研究性地阅读, 独立发现问题, 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 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 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 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
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荣誉感, 又可以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因此, 我在搞好新课教学中的文本阅读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课前的五分钟口语训练。
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开展口语训练, 形式灵活, 更具随意性, 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是对学生阅读的检测。教师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 这同样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肯定, 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 提升学生能力。
2. 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会谈, 这样更能为紧张中的高中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7.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 篇七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必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牢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呈现出许多理念上的创新,认识上的深入,更加尊重学生个体等特点。
1、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更突出人文内涵,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獨特创新的理解。
2、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维度的拓展。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强化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课程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并把前瞻性是首要位置。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赋予了全新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必须更新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要在观念上充分尊重学生,教师视学生为平等的沟通对象。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来弘扬和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仅仅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2、必须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很难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要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3、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特点。新课程标准对汉字教学也提出的明确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汉字教学。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1、要树立发展的教学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着想。我们要通过学习、讨论、反思,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教育责任,真正让教育观念的转化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开放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读书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学生学生之间能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要把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还应联系教学与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新知,增强知识的真实度。
3、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堂内外要积极营造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语文交流与沟通,有丰富的载体运用语文知识。积极倡导综合性学习形式,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自觉整合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8.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课堂 篇八
学本身便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教学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自身优势的发挥,将教学效率的提高放在中心位置,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研究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更好地进行。
一、进行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重视教学效率的提高。当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人才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给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在学校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师生关系比较和谐、融洽,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加主动、积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也更加愿意参与进去。所以,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并转变以往的观念,在教学时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兴奋、愉悦的氛围和教学情境,从而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便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仔细观察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学生的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可能将自身的学习情况很好地反映出来。教师在下课后或者课上应留一些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坦诚,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才会真正拉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会有明显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讲解知识和给学生解惑的人,还应该扮演好指导学生以及与学生合作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视情感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够张弛有度,在一个比较和谐的氛围中学好化学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2.重视实验教学的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将学生本身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更加容易掌握相关的化学概念,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从而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调动起来。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比如,在讲氢氧化钠时,教师可以将喷泉的趣味实验使用进去;在讲燃烧时,可以将魔棒点灯以及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使用进去;在讲到酸碱在指示剂下反应时,也可以通过无中生有等实验,将学生的眼球抓住;在讲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使用探究实验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设备和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一些想法来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要求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实验存在的优缺点,并且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真正了解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装置并不是固定的,必须要敢于进行创新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手段和装置得到更新,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很多概念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应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并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3.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对课堂教学进行强化。化学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科目,并且和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认真观察便能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素材,这些素材都能够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去,在运用时,可以通过社会热点追踪、联系生活实际等,创设出时尚、有趣和生动的情境,将枯燥的化学趣味化,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化学带来的精彩,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明显上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也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此外,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还可以了解化学的神奇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心理才会更加积极,课堂教学的效率才可能真正得以提高。
比如,在讲到一氧化碳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回忆一些生活片段,以了解一氧化碳的作用和危害:水烧开之后,在灌水时,若不小心将水洒了一些到炉火上,这时,炉火的火势不但不会衰减,还会窜出一股火焰,且比平时的炉火更旺;冬天,很多人都会通过炉火来取暖,如果空气不够畅通,就很容易出现煤气中毒的情况。再如,在讲到灭火和燃烧时,教师就可以举出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的例子,从而让学生进行思考、猜想和分析,研究火到底是谁放的。学生讨论时,教师可进行评价,从而有效进行师生互动。这样,课堂的氛围会更加热烈,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相关原理,还能够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学生在思考时也会更加投入。
在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开发新能源都离不开化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就必须认真、仔细,合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进行化学情境的创设,给化学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从而推动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9.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九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 教学 课堂 有效
新课程下的教学,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达到高效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二、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以便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若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是很难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立足,与其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倒不如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课改后的教科书内容丰富,文字插图穿插,色彩鲜艳,一改以往数学书枯燥乏味的特点,粗一看看很吸引人。但仔细看过后会发现,这本教科书更像一本自学指导书,文字部分只给出基本概念,要探索的问题和重点难点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特殊的图框中,关键的探究结论都未给出答案,要求自己填写。因此这样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
三、重视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四、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用生活情境作引入,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顺利带入新的教学内容,也能尽快有效地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极富感情的朗读了《日出》当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一段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再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做圆,海平面看做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到“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小马反问道:“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一个个以企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0.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农村语文教学 篇十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设疑;解疑;创新;角色转变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农村语文教学是我们每位从事农村语文教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每位农村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新课标的推行是对农村语文教师的最大挑战和机遇。其挑战表现为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挑战。再次表现为教师角色转变的挑战。
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语文教学和城市里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当然,这些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人们观念不强,学生知识面窄,有些家庭经济压力大,教育环境相对要差,学校教育设施有限,有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这些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许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农村的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我们要有新型的教育教学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孔子说过“因材施教”,那么,正视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还是要遵循“以人为本”,做到因材施教。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在语文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就从题目中提出: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通过任务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了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思维活跃,并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语文,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对这个问题解决带动了全文其他问题的学习,教学起来教师十分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十分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利用图片求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制作和寻找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图片作为教学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使用图片时,常常要求学生仔细全面观察图片,同时教师进行设疑,让学生对图中疑点主动观察、讨论,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3.想象解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要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过程,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的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课文的多种结果,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变序释疑,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教学可以打破课文内容顺序、框架,把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部分提前,形成悬,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就设计了一块表格,其内容包括人物、肖像、语言、行为、性格,分别对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人物进行分析,这样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很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突出了课文教学重难点。通过这个设计引导学生变序阅读这篇课文,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5.注重运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想法确有创造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贯彻农村学生创造精神,激发他们创造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如我在上新课以前都要让学生预习,预习时必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通过我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很多学生预习形式不一样,但从中我的确看到了学生对知识创造的火花,我积极地引导,让学生的创造的萌芽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农村语文教师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基础上,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观念下做好农村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1.农村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必须很全面掌握当地经济状况、文化底蕴、学生基础状况等情况,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要充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同时要认真地进行自我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各方面素养的提高,教师不能吃老本,要不断学习许多实用而又新颖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战线上发挥最大的潜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2.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
我认为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学科,是一种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在创新上,我们所教授知识必须符合农村学生的特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语文课必须打破一本书、一个教师、一个教案、一个答案的封闭局面,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要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寻求问题答案的多样性。我们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大搞“填鸭式”教学,有些教师成了课堂中的“霸权主义者”,一堂课下来都是自己在讲,而学生都浑浑欲睡,不知老师在讲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最终只会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不能容忍的。我认为现代农村语文必须研究学法,唤醒主体意识,在唤起主体意识上,应该从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即“学法”指导抓起。学法指导不应看着是简单的传授方法,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驱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增强兴趣。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变“教”为“导”,形成课堂师生互动。因此,要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必须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模式。
总之,新课标下农村语文教学给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启发,多引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学生创新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达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农村语文教学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民主,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创新。同时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我们肩上的担子不轻,新课标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11.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 教师应该根据口语交际的主题创设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 使学生入情入境, 积极投入, 主动交际, 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创设情境可采用语言描述、课件演示、师生示范、家长参与、组织模拟活动等方法。例如在口语交际《秋游怎么组织》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 凉爽的秋天翩然而至, 让我们一起用美妙的语言来描绘它, 赞美它吧。”学生们在竞相发言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 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激发了对秋天的热爱。
二、贴近生活, 选择合适话题
我们在学生口语交际之前, 要为学生选择好话题。话题是交际双方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观点阐述、议论评判的核心, 是实现有效交流沟通的重要前提。但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像成年人那样广阔, 知识和阅历也不像成年人那样丰富。因此, 话题的选择一定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如这学期是六年级学生快毕业的时候了, 毕业前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留下赠言互相勉励, 并表达美好的祝愿。据此, 我设计了一堂《毕业赠言》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2.欣赏赠言, 口语指导。3.深情回忆, 激发感情。4.互送赠言, 真情告白。这节课, 我充分利用话题的现实感, 创设了完全真实的“赠言”情境, 使师生置身其中, 情动辞发, 在情感的推动下, 学生积极地进行着情感交流, 产生思维碰撞, 形成了健康美好的人际交往, 使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民主平等, 营造交际氛围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小伙伴、老师、父母及亲友进行交流时无拘无束。而在课堂上的口语交际中, 有些学生往往有所顾忌、欲言又止。教师应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始终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 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畅所欲言, 积极而愉快地进行交流。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活动, 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出色的表演而喝彩。在口语交际的情境模拟活动中, 师生同台表演,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四、促进交流, 突现多元互动
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既是单向流动的两端, 又是双向流动的回归点, 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互动。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 碰撞出思维火花, 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那么, 该如何促进口语交际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呢?
1.以“导”促动。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 口语能力弱。无论是倾听、表达、应对能力, 还是交际态度、听说习惯、文明素养, 都比较贫乏。因此, 口语交际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 产生困惑。此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成了学生深入进行双方互动的催化剂。
如在上《我会拼图》一课时, 一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拼图。介绍完后正准备下去, 师马上在旁边小声地说:“快, 问问大家, 你的拼图好吗?”该生在老师的提醒下马上又加了一句:“小朋友们, 你们觉得我拼得怎么样?”其他小朋友马上举起了手, 纷纷发表自己对拼图的意见和看法, 整个课堂动起来了。在这里, 老师的提醒和点拨, 适时又适度, 起到了旁敲侧击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投入到了口语交际的角色中。
2.以“情”诱动。
列宁说:“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 从而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可见, 情能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从而进行真情实感地交流。如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师生情》, 最后师问:师生情到底是什么? (生纷纷回答)
师:我看到同学们眼中闪着泪光。是呀, 这就是师生情!在这节课结束前, 请把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献给老师 (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 。
生:老师, 您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谢谢您!
生:老师, 您每天为我们批改作业, 为我们辅导, 太辛苦了, 我祝您身体健康。
……
这一口语交际环节的设计, 通过音乐的渲染, 促动了埋藏在学生心中的情感, 使学生毫无保留地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上才会出现人人参与、实话实说的感人场面。
3.以“评”助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 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一位老师在上《我们的画》一课时, 师先让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画,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画。当一个小朋友介绍完自己的画后正准备下去, 师说:“小画家, 你介绍得真好!小朋友们能说说对这幅画的意见吗?同学们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2.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论文 篇十二
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
四川省岳池县齐福小学 魏远宏
唐朝是我国古诗的黄金时代。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唐诗的内容丰富,意境高远,体裁多样,技巧纯熟。它最富有灵气与美感,它具有形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唐代二百八十九年间,不仅孕育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还产生了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教学中,要把古诗的意境、形象等特点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在读课文时不只看到它的故事而要看到它有诗,就像看到花园里有奇花异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就景说,杜甫的《绝句》和朱熹的《春日》之中可寻找出春天的美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小学四年级下册),里面都有景色。这两首诗的景物是那么简单,之所以成诗,主要不在里面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的景色和感悟春天的美,以及抓住暖和的阳光、苏醒的万物、鸟语花香,这种简朴而隽永的色彩明快,动静结合的无限风光,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在生命发展存在多种可能的时候,能够发现生命亮色的诗人敏锐的目光。如果不能把握当下文化间中的其他生命现象,也可能会导致一种没有诗情画意的生命苦恼、迷茫、困惑……诗歌所具有的启蒙价值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这两首诗里的景我们都会说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都写得出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学懂一首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韵律,对仗等的佳妙之处。比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写过一首《桃花源诗》,配上一篇《桃花源记》,文传而诗不显。后来王维的`《桃源行》把那种田园生活写成了仙境,为他自己的田园诗服务。在宋代的王安石一个革新派,他借写《桃源诗》来讽刺当时的现实现象。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岳池农家》,寥寥几笔,勾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农业生产的收获和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学诗必须要走进诗人善于观察,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感触、感受事物的变化。
各人的天资不同,特别是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就能感悟到诗里趣味无穷,而低年级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就无法感悟诗里趣味。在教学古诗时给学生阐明一个观点:真正学好古诗,就得自己想象诗句所描绘的什么?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诗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孔雀东南飞”《乐府》时,对《乐府》茫然,根本不知道《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开始的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是古代叙事诗体的开始,它本身不但是文学宝库里的明珠,还给历代诗家以深远的启发,影响了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全诗一千七百八十余字,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里的杰出之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全诗除前两句“入题”和尾声以外,可分十三节。按照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主要写了“诉虐”“遣归”“盟誓”“逼嫁”五个部分,反映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一点体会到了要上好古诗课就得了解历史和走进现实的生活,也对于我在引导学生爱诗所征服的新思路。比如在教学浪漫诗人李白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继承并发展了自《诗经》《乐府》以来的几条主线的,激愤于劳逸的不均;而杜甫则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质量兼胜,真挚感情充满诗句,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诗中有一个不同的认识,达到不同的感悟,感悟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带着“晨的露珠,与兴趣的花朵上路。”对于某一种体裁的诗和某一个时代,从不能理解到理解,是一种新的收获;从不同审视角度和不同表达方式在学习上要以公平的评价来征服自己的“领土”筑上一层更坚固的壁垒。记得在起初教学南宋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在解读“耘田”、“绩麻”之意中,我便发现学生无精打采,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理解能力所应有的透视距离。特别是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整首诗的转折,突出“童孙未解”和“学种瓜”。同时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教师必须加强这一难点教学,培养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把学诗的热情逐渐伸延。
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和对古诗的意境、形象、趣味中,我把诗人的热情、思想用形象的方法饱和着激情和想象力用于课堂,让学生通过诗的艺术的特殊手法把感性具象和生动有趣的细节提炼成完整的趣味性,从而让诗艳丽多彩,亲切感人,这不仅要使学生内心深处领会诗意,还要把诗当形,如临其境,亦悲亦喜,感同身受。正如鲁迅所强调学诗“感得”和“领会”,这正是诗中的趣味的具体性。比如在教学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便极力解释诗题“鹿柴”是诗人居住的一个地方(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出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描写出鹿柴这个地方傍晚时分的幽静。使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以诗、画、音乐相融合,具有“诗中有画”的山水诗之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拓展他们视野。我便指导他们阅读王维的《桃源行》。前四句写清溪幽静,红桃盛开景色(也与陶潜的《桃花源记》相似)。以下六句叙述从“山口潜行”到“山开旷远”之后,便从山中景物写到居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象散花竹”,由远到近,如入画图。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乎如此。“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写月夜,写白昼,有静有动,十四个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指导学生探究,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起来了。曾记得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读到鲁迅的《答客诮》,无法领悟诗题和诗意。我便耐心的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做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更是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精神激励。诗境是论辩性的。“答客诮”这个诗题也是论辩性的,“未必”、“如何”、“知否”,这一串词语的运用,渲染了论辩的色彩,加强了情感的份量;最后的比喻更增强了感情的力度。此外,在教学中,教与学要有激情,又要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诗的形象。因为诗讲究的是含蓄、蕴藉,忌讳的是太直、太实。在学习诗的过程中要品味、领略、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是诗语中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明了诗人热情正烈,创作高涨,尽吐为快,铸造形象,达到了诗美的效果。
13.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十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要达到此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具备综合阅读的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寓意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提高其阅读速度增加其阅读量和扩大其词汇量等。
高中英语课文题材广泛、信息密度大,语言知识丰富,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必须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如果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所以,在新课标下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必须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一、课文有限,阅读无限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每模块的阅读课文都是围绕一个话题选择的精品文章,难易不同,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课文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其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1.建立阅读机制激发学生热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兼顾座位合理地安排,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教师精选阅读材料,制定阅读目标,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设置阅读问题,给出相应理解,这样在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学习拓展了知识。而且在不同小组之间产生的阅读竞争,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及获胜的渴望。
2.充分利用网络大世界
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阅读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较抽象的概念经多媒体的演示变得形象、生动了。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得教学是师生互动、人与电脑互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并同时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阅读技能,牢牢掌握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几种基本的阅读微技能,从而逐步掌握阅读策略。
1.跳读(scanning)
例如:英语(新标准)必修4Module 1 Reading The City of Future有一题:Tick the topics tha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lternative energy crimeschoolspublicservicesshoppingenvironmenttrafficweatherentertainment
这是一道要求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题目。它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材料中很快地找到文字信息,我就告诉学生使用跳读方法,在段落中扫视题中所给的关键词并标明相应的位置。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便会自然使用这一方式去锁定某个有效信息,以便快速完成阅读任务。跳读技能也特别适用于一些广告类的阅读文章。
2.略读(skimming)
在要求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时,我指导学生使用掠读这一方式,抓住文章的关键的词和句,尤其是首句和尾句。
3.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
在文中保留一定的生词量,不允许学生查字典或使用工具书,他们只能利用课文线索、构词法知识或常识猜测词意,考纲中也允许在阅读材料中有一定的生词。例如:Some people become vegetarians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is healthier not to eat meat or because they think we should not kill animals for food.根据课文提供的两个原因,学生可以猜出“vegetarian”的意思为“素食主义者”。
三、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知识的传播,应从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动的,要尽量让学生动。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自主性。
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预习。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实行新课改,其中一个很好的内容就是使用导学案,目的就是要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我们学校已在进行。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安排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做些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为此,教师要尽量做到:
(1)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
(2)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教学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
(3)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
14.浅谈新课标下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篇十四
一、激发兴趣
1. 创造教学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 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 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 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 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 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 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 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 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 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 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 讲究授课艺术, 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 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 (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 , 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 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 讲授方法千篇一律, 只注重自己讲, 而忽视学生听, 长此以往, 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 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 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 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 积极探索教学捷径, 努力发掘有利因素, 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培养语感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很重视培养和训练语感能力的。贯彻新课标和传统教学并不矛盾,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视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新课标已把“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提出来。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的做法是:
1. 讲究阅读教学的艺术。
要经常通过默读和有表情朗读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去“品味”“体验”词语的意义和色彩, 声音的选择和调配, 句式的选择, 以及各类文章的写作方法等。
2. 词名的训练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因为离开了语境, 词语就成了没有血肉的躯壳。
比如“仔细”一词, 仅仅死记住它的几种含义是没用的。只有放在“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了。”等语句中, 它的含义才能真正“活”起来, 学生才能真正学会使用。总之, 语文素质的培养应从语感入手, 使学生学有所“感”, 学有所“悟”, 这样才能将死的书本知识学活。
三、加强思维训练
以前流行甚广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早已为人们所摒弃, 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他们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训练他们思维的能力, 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呢?最关键的是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如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 (内容) , 怎样写的 (方法) , 为什么写这个 (思想) , 为什么这样写 (写法的好处) , 使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规律与方法。语文课的讲解, 绝不只是让学生知道分析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作文教学要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 教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 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另外, 针对学生的特点多搞些口语交际活动, 在活动中加强语言实际运用的练习, 这样可不断丰富思维的内容, 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 智力得到了发展, 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掘人的潜能, 这正是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 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终生受用。学生应养成哪些好习惯呢?这在新课标中有具体的规定, 如阅读方面要“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作方面要养成“不写错别字, 书写规范、工整”“修改文章”的习惯;说话方面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等等。
综合性学习方面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等等。
15.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
一、前言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作文成绩也在语文考试成绩中占有“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一来,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仅家长和学生,甚至是语文教师都认为只要作文写得“高、大、全”,也就是主题思想越高、越大、越全,那么就会得高分。然而,新课标指出:高中写作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并且在表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新课标还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出富有创意的思想。由此可见,在新课标下,应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在写作中融入真情,这样才能有效改变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难题。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作文的“真”,既可以通过材料去实现,也可以通过写作技巧去实现。写作就是通过文字的艺术加工真实地再现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可写的东西很多,可叙述的感情也很多,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必须体现“真”,而要使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解除学生的心灵枷锁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然而,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过分的强调“文以载道”,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选题以及构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不得不在写作时回避现实,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造假”。例如,有的同学对有些教师的行为并不满意,然而在以教师为题进行教师题目的写作中,却一味的对其歌功颂德,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试想,这样的作文如何能够写好?写作,应该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然后将这种感受通过文字呈现给大家。新课改实行后,纵观历年高考作文成绩,那些敢于写真话,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作文往往要比那些“造假”的作文得分高。的确,只有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真情实感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够勇敢的冲破传统写作教育模式下“左”的禁区,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2.提高学生的情意心智
写作本身是一项极富情感的心智活动,作者只有在写作时怀着积极入世的思想,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然而,纵观现在的高中生,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薄弱。将写作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随便的敷衍了事。面对这一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的琐事,关心同学,互相帮助,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只是缺少了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同学们用心体验生活,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为自己的写作收集素材,进而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3.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文学的能力,使学生们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真切的体验,这样才能为写作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此外,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这一号召,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办校刊、出墙报,鼓励学生向杂志社投稿等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中,学以致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
4.为学生设计灵活的作文题目
写作题目的设定也对同学们写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就语文教师而言,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热点,设定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愿意写。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才愿意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在写作中畅所欲言,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而不是空洞无味的。
三、结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新课标也要求写作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同学们写作技巧,更应鼓励学生们说实话,表真情,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效改变高中作文内容空洞、造假严重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实现新课标下高中写作教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保初,周静.作文教学法[M].测绘出版社,2011.
16.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篇十六
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有效的掌握,在数学课堂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要求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背后体现出的数学思想进行掌握,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反思
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理解世界。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说,需要从教的角度审视数学,对数学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指导和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理解社会。从这个方面来说,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角度展开。就拿函数教学来说,函数的概念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对应法则、定义域以及值域三个方面的要素,除此之外还包括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等性质以及一些特殊的函数,比方说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图像与 x 轴之间交点的横坐标等等。另外,函数的.主要内容从关联的角度看存在着很多实质性的联系,与中学数学中很多相关的内容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比方说数列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正自然数集上的函数等等。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他们常常会将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往往会将数学知识向这些容器进行灌输,这就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
三、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想要充分认识新课改,首先应该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教材和新课标,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将知识系统化,在思想上形成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和框架 ;其次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学会自学。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从宏观上来说,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以及情感目标。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备课过程中不能忘记紧紧围绕教材进行,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对教材灵活运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都会存在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应该围绕这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进行。教师为了使学生明确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课程的开始就会将这些重点难点在板书中写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应该抓住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与重点内容相关的笑话,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应该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掌握,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放在大屏幕上,比方说几何中一些比较立体的图形,教师可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理解。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自编电脑软件,更加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比方说在学习正弦曲线、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电脑为学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17.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 篇十七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其所处的学科位置不同,因而老师对该学科就另眼相对了,在实践不列入中卷总分范畴,在高中又是一门高考科目,因而只有高中才受到学生的重视,而初中生就只有七年级和八年级学习,九年级又没有开设生物学科了。经过我的调查,有68%的学生不喜欢学习生物。如何让学生在新课标下快乐学生生物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试探一下。
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总结告诉我们,不论做些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同样不另外,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会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多数是建在第一节课堂教学上,这工上,如果老师和蔼可亲,谈吐自然,亲和,学生就会有兴趣,正谓亲其师,倍其道,爱屋及乌之故罢了。同时,小学生刚入初中,他们第一次接触生物学科,我们老师就要持一个平等,善良的心,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我们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落伍时,我们要及时找到原因对其进行扶贫,让落伍者及时赶上。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教师也要改变一些教学观念,多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生物学科是充满乐趣的学科。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教学设备相对要落伍一些,加上家长又不太重视孩子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交流,又要设法将抽象的知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知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
当着,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我想道德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边看书一边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读书对照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点,生理和心理都日益成熟,思维每斤,因此教学中不能只是为完成教学而教学,应该把握一定的的教学深度。关于教学深度这一问题,我想道首先要强化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环保意识。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人类在不断的改造世界和使用世界,特别是科学技术在改造中的重大作用,能让学生充满对生物知识的向往和憧憬,生物学家用生物知识解决了一些以来解决的一些问题,又研究出一些生物界中本身没有的东西,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一
定的压力,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用环保中,让其成为现代化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践行者。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知识的构建特点是建在实验之上的,对生物知识的探究重要强调实验。过去应试教育的教法是学生记笔记背笔记,将知识强行输给学生,课堂只是输送知识的途径,这样的学生只有接受功能,而没有创造性。这是重结论而轻过程,重生学会而轻学会,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视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问题的解决而轻问题的发出,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我想是不可聚拢。因此要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实验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探究实验,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而进行探究,首先我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内容,让学生去寻找鉴定方法和设计检测的。操作过程,从而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出铺垫。通过对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自己用语音表达问题,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答案,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生物素质。
18.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 篇十八
一、循序渐进地上好预习课
学生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一下子让他们变成主角的确有点难度,因此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有人这样说:“误尽苍生是语文。”的确语文教学少了一些规律,多了对生活的思考;少了一些死记硬背,多了理解与感悟;少了一些一成不变,多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因此在预习课上我进行了讲课示范,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特点,怎样把握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怎样进行课堂设计。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说课训练,培养他们把握课堂的能力,从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授课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自学,自习课上能够独立地解决语文的双基知识,并且找出了重难点。
二、把好展示课这一关
展示课就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一关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展示课型,例如戏剧表演展示、知识梳理展示、诗歌朗诵展示、辩论赛展示等。有一次学生学诗歌单元时师生进行了朗读与表演展示。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学生居然采取奏乐、伴舞的形式表演朗读,这样,不但增强了效果,活跃了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是具备这样的开放课堂,绝对是不会允许的。这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融入的却是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内容,培养的是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就连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总结,他们也不要求学生使用单一模式,无论用诗歌,还是用演唱,还是引经据典,只要能完整表达意思,老师都许可。在这里的课堂上,完全没有了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体现出的是“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三、站好反馈课最后一班岗
反馈就是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从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语文反馈课上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检测。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长检查双基知识,老师检查能力提升题;或者学生根据教学重难点合作出题,全班同学共享。通过反馈课,教师及时给学生以指导或帮助。
四、解决好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教改的主打方法。讨论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的内容有的是为了加深知识理解而组织的专题讨论、有的是某种疑难问题的讨论、有的是有争议问题的讨论等。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同桌的两人或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全班的。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毕竟考试是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允许商量与讨论。语文课堂更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预习课上,不能事事都讨论,也不能时时都讨论。要根据题型、题的难易程度和题目的要求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适当地做好预习指导。例如字词、文学常识的梳理需要合作完成,然后共享劳动成果;词语的运用,语言的实际运用需要讨论,然后形成个人的见解;阅读理解需要合作,需要老师的方法点拨;主观性的言之成理即可的题目,写作训练题目则需要静下心来独立完成。综上所述,独立思考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切忌追求讨论形式,忽视教学内容。
五、教师的课堂讲解与点拨
课堂教学要扎实,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是不足。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那么知识的升华、知识的生成等无从谈起。如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读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课文要求;边读边悟中“悟”,应悟出什么道理来;教学中性质、概念的生成,等等,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体现“一导双主体”,即教师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自主学习模式中,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等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地强化各种训练,使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熟练地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这是必须做到的方面。必须把知识的训练与巩固作为教学的重点,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技能,培养应用能力,并不断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七、注重及时评价
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思想评价,侧重于学生的行为习惯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成绩评价,考查方式有课堂小测验、周考、月考等;另外,还有期中阶段性、期末终结性评价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今后,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必须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总结,我坚信开放的语文课堂一定会使师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06-09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09-01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7-12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4
浅谈新课标里的快乐”音乐教学法10-24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09-24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10-01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09-05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10-27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