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

2024-07-09

颅内肿瘤(11篇)

1.颅内肿瘤 篇一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多式多样,早期症状有时不典型,甚至出现例外情况,而当颅内肿瘤的基本特征均已具备时,病情往往已属晚期。通常,将颅内肿瘤的症状归纳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定位症状两方面,有时尚可出现内分泌与周身症状。

脑瘤发病多缓慢。首发症状可为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或为神经定位症状如肌力减退、癫痫等。数周、数月或数年之后,症状增多,病情加重。发病也有较急的,病人于数小时或数日内突然恶化,陷入瘫痪、昏迷。后者见于肿瘤囊性变、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恶性的肿瘤或转移并发弥漫性急性脑水肿,或因瘤体(囊肿)突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以致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危象。干感觉(包括皮层觉)减退,失用等。

2.颅内肿瘤 篇二

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病变,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中医治疗。随着显微外科的普及和手术技术的改进,颅内肿瘤全切除率明显增高,但同时也增加了周围组织的副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伴随的症状也明显增多。曾有学者统计,2 076例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手术并发症149例,发生率为7.18%;其中颅内血肿31例,发生率1.49%;颅内感染36例,发生率1.73%;脑脊液鼻漏、耳漏5例,发生率0.24%;神经功能丧失14例,发生率0.67%;丘脑下部损害3例,发生率0.14%;垂体功能低下9例,发生率0.43%;颅内神经损害11例,发生率0.53%;癫痫19例,发生率0.92%;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14例,发生率0.67%;严重脑肿胀2例,发生率0.10%;脑干损伤2例,发生率0.10%;化学性脑膜炎3例,发生率0.14%[1]。为了更好地防治颅内肿瘤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病症施护、重视个体化护理、加强症状护理尤为重要。

1 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

颅内血肿、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颅内感染等使术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症状。

(1)避免诱因。告之患者可能诱发或加重头痛的因素,缓解其紧张情绪;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光线柔和;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屏气。

(2)采用减轻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措施。指导患者缓慢呼吸、听轻音乐、引导式想象,以冷热敷及理疗、按摩、指压止痛法减轻头痛。呕吐多由于刺激迷走神经、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呕吐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情况发生。观察并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的性状、量、色。同时防止颅内高压引发的严重阵发性黑曚、视力障碍,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采取降颅内压措施,防止失明。

(3)心理护理。患者术后伴脑水肿,头面部肿胀明显,症状长期、反复发作,使患者倍感痛苦、焦虑,加之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使患者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理解、同情。应做好耐心解释的准备,适当引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4)药疗护理。颅脑术后的头痛一般不使用吗啡类药物,因其会使瞳孔缩小,不利于术后病情的观察,可口服罗通定。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时、按量遵从医嘱,告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大量使用止痛剂的后果。定时检测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及尿崩症的发生。

2 术后高热症的护理

2.1 体温监测

高热患者应定期测量体温。持续高热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会增加热能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使机体消化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产生多种并发症,如皮疹、寒战、出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昏迷甚至威胁生命。

重症监护期间,应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超高热患者应24小时持续监测体温变化。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降温措施,避免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2.2 降温措施

当体温超过39℃,持续高热加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代谢,加深原有疾病程度时,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控制室温,头部置冰帽、冰枕,全身大血管处置冰袋。冰袋应用塑料袋套住后用双层棉布包裹后使用;冰袋内冰块不超过1/2,持续冰敷冰块者每30分钟更换一次部位,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变色、麻木等现象,防止局部皮肤冻伤;同时可用30%~50%乙醇擦浴,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当患者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及呼吸加快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并保暖。胸前、腹部、后项、足心为禁擦浴区。持续高热昏迷的患者可使用降温毯持续降温。每小时降温1~2℃,可根据病情调节,在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症状时应加用冬眠药物,防止肌肉收缩影响降温效果。清醒患者不宜调温过低,因其难以耐受寒战症状的反应。必要时还可采用4℃冰盐水200ml加APC 0.42g灌肠或低温液体输注达到降温效果。

(2)药物降温。对于高热伴头痛的患者可采用药物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应加强观察,用药量适宜,以防体温降低过快致血压下降而引起过敏反应、造血系统功能损害及虚脱症状发生。年老体弱患者不宜使用药物降温。

(3)冬眠低温疗法。颅脑术后持续高热不退的昏迷患者,可采用冬眠低温疗法。常用的药物:冬眠一号即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冬眠二号即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氢麦角碱0.6~0.9mg。半量或全量深部肌肉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g稀释后静脉缓慢输入,必要时4~8小时1次[2]。

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整个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15~30分钟观察病情并测量生命体征1次,体温稳定6小时后改为每小时一次。降温不宜过快,每小时下降1℃为宜。用药半小时后物理降温,如果患者出现寒战、肌紧张时,应停止物理降温,可酌情使用苯巴比妥0.1g肌肉注射后再采用物理降温;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快慢不等、点头样呼吸、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及时终止治疗,同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给予升压药、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注或行机械通气、脱水和激素治疗,配合CT等做相关检查。当机体代谢率低时应控制输液量,每日少于1 500ml,进食量也应减少,降温时间一般3~5日,加强翻身、叩背、吸痰,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眼睛的护理,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

氯丙嗪的使用会引起便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便秘症状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使用缓泻剂。

复温的护理:复温时应先撤离物理降温,再停止冬眠药物,让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可使用加衣被、热水袋、激素等方法使体温回升,以免病情发生反复。

2.3 生活护理

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每日口腔护理2~3次,防止口腔炎、口腔黏膜溃疡症状的出现;大量出汗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湿透的衣裤、床单,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按摩受压部位,每2小时1次;让患者多饮水,多食易消化、富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液体每日摄入量应在3 000ml左右,热量应保持在12 540kJ以上,同时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以防滴液过快导致脑水肿加重。

3 脑脊液鼻腔或外耳道漏的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会出现紧张、恐惧、无助心理,应耐心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成功治愈的病例,安慰、开导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常规护理。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禁坐起,枕上铺垫无菌巾,如有污染及时更换;禁止手掏鼻腔及耳道,严禁从鼻腔吸痰、插胃管;告之患者避免打喷嚏、擤鼻、剧烈咳嗽、屏气或用力排便等动作,待耳鼻漏停止后2~3日方可坐起;同时遵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以预防颅内感染。

4 癫痫发作的护理

此症状多发生在术后2~4日,系脑组织水肿缺氧、皮质区受到激惹所致。

(1)及时松解患者的衣领、衣扣、腰带,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水,同时保暖防止感冒。

(2)及时、持续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饱和度过低时行气管切开术。

(3)及时把缠有纱布的压舌板、筷子等小布卷置于患者口腔的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及颊部。

(4)对患者抽搐的肢体不能暴力按压。实施肢体约束时,约束带要松紧适宜,能伸进1个手指为宜,皮肤上要垫毛巾并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密切观察受约束部位的血运情况,并加床档派专人陪护,防止外伤。

(5)癫痫状态持续可遵医嘱及时、准确服用抗癫痫药物,同时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意识状况、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还要注意监测电解质的变化,以防引起低钠血症。

5 视力视野障碍的护理

(1)心理护理。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术后生活。

(2)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保证外出时有专人陪护,以防烫伤、摔倒。

(3)术后脑水肿引起暂时性的视力障碍可使用甘油果糖20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并观察视力改善情况,如果视力障碍加重,则提示颅内压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尽早手术。

6 颅神经受损的护理

面神经受损可引起周围性面瘫,术后患者可能发生口眼歪斜,进食流涎,不能皱眉、闭眼,双侧面颊部不对称等症状。三叉神经受损可能引起颜面部麻木、疼痛、同侧咀嚼无力;舌咽、迷走神经受损可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外展神经受损可引起复视现象;视神经受损可引起上眼睑下垂;前庭、耳蜗功能障碍可引起听力障碍等。

(1)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嘱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勿用冷水洗脸或冷风直接吹在脸上,可热敷按摩面瘫部,每日2~3次。进食时防止烫伤,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吞咽困难者手术后禁食,必要时鼻饲饮食,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3)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可采用湿盐水纱布、凡士林纱布、蝶形医用胶布、眼罩等保护角膜。眼药的使用:白天用诺氟沙星、氯霉素滴眼液滴眼数次;晚上用红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眼膏涂眼一次,以保护角膜;或用贝舒复滴眼液每日数次,以促进角膜上皮的再生,必要时行上下眼睑缝合术。

(4)辅助治疗护理。首先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使患者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应对术后治疗生活,行理疗、按摩、针灸、中医药、高压氧治疗和佩戴助听器等,使其尽快康复,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7 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

此类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可出现肌力减退、失用性萎缩、足下垂、关节僵直、粘连、挛缩,还可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故护理尤为重要。

(1)术后保持床单干燥,皮肤、衣物清洁,每日床上擦浴1次,防止出现压疮。

(2)术后2日可指导患者家属给患者行肢体功能被动锻炼,每日活动大小关节各3~5次,每次15~30分钟,力量和活动幅度循序渐进。卧位时保持肢体功能位,肢体落空处局部垫软枕。

(3)外出检查时专人陪护,防止患者摔倒受伤。8精神症状的护理

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兴奋、狂躁、多语或淡漠、不语、痴呆等异常行为,此时应尽量避免刺激,由专人陪护,对患者态度要和蔼、真诚、细心。患者外出时,要进行陪护,防止自伤或他伤;患者单独外出时要在其衣服上放置明显标识,以防走失。

参考文献

[1]用文明,徐根贤.手术并发症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颅内肿瘤 篇三

由长海医院脑外科刘建民教授领衔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10余年来开展介入治疗2000佘例,在国内首创7项介入治疗新技术。刘建民教授于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此后又首先创用了微导管双弯塑性、篮外填塞、分部填塞、横向成篮、致密填塞等技术,形成了颅内支架侧孔成形、分叉鄙动脉瘤支架成形、微导丝辅助成形的弹簧圈栓塞技术等7项新技术。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得95%以上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通过微创介入得到治疗,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安全和中短期疗效方面,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胃癌癌变预警标志物提前预测胃癌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孙宇博士在李吉友教授等人指导下,寻找到了胃癌癌变预警标志物,可提前4-5年预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癌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其论文最近被美国《临床癌症研究》发表。

胃黏膜上皮异常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但大多数尚能逆转或长期保持不变,只有少数最终发生癌变。但目前还缺乏识别异型增生癌变潜能的手段。孙宇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P16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产物,P16基因CPG岛的甲基化;可导致P16蛋白表达消失,继而导致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因此,P16异常甲基化与胃黏膜异型增生癌密切相关,是特异性较强的预警生物标志物。通过检测P16的甲基化,可提前4~5年预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癌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孙宇博士的导师李吉友教授领:导的国家“97.3”项目胃癌组,几年来;致力于寻找能准确预警癌变、有效筛:查高危个体及用于早期癌变诊断的标志物,已取得重要进展,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

新法双镜肝胆取石

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于聪慧主任运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大胆创新,微创取石,开辟了一种新术式:双镜肝胆取石。

医生先在患者腹部开四个O.5~1厘米的针孔。腹腔镜从第一孔道进入,将胆囊动脉结扎。带有特别扩张器的胆道镜从第二孔道、进入,镜头顺着胆管路径侦察寻找,把隐藏在“暗道”中的结石曝光在显示屏幕上。从第三第四孔道进入的网篮按照指令,将结石一一“抓捕”。对 于嵌顿在壶腹部端口的结石,医生还可用微型钳子将其夹碎,分成几辫取出。最后经过现场胆道造影,确认胆管中没有残留石头之后,医生将胆囊切除取出,结扎胆管,缝合四个小孔。

双镜微创取石方法以最小的创伤达到了最大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优势。避免以往医生凭经验取石,难免有结石遗漏;术后易出现胆道下端组织水肿、狭窄等并发症的弊端。它不用开刀,不用挂引流管,病人痛苦小,住院时间及费用减少一半以上,被称为肝胆取石手术的又一次革命。

慎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

国家“973”项目“心脏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唐朝枢教授日前强烈呼吁:干细胞移植技术目前还很不成熟,更不能作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常规治疗策略。该给这股热潮降降温了。

近年来,国内在临床上应用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运用势头正猛,许多医疗机构甚至一些条件简陋的基层医院也热衷于开展这项临床工作。唐教授认为,干细胞移植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如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与质量保证尚需确认,成体干细胞横向分化的质疑尚未澄清等,同时缺乏严格的试验对照、确切的疗效标准及长期的随访结果。

4.肿瘤治疗评价 篇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冯奉仪

一.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细胞毒化疗药是通过肿瘤缩小量耒评价其抗肿瘤作用,1979年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确定了实体瘤双径测量的疗效评价标准。20多年来,这个标准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和研究组普遍采用,但WHO的标准存在如下问题:(1)由WHO确定可评价的和可测量大小病灶的改变混为一体,来判断疗效在各研究组间各不相同。(2)最小病灶的大小及病灶的数量亦无明确的规定。(3)PD的定义在涉及单个病灶还是全部肿瘤(可测量肿瘤病灶的总和)不明确。(4)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方法,如CT和MRI己被广泛的应用。因此,多年来造成了对于单个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及治疗方法各研究组之间疗效评价存在差异而难以比较,往往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针对以上问题,1994年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美国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加拿大NCI在回顾普遍使用的WHO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以后又相继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和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直至1998年10月在包括学术界、企业、官方当局的会议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CP、PR、SD、PD。RECIST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JNCI杂志上正式发表。

抗癌药物的疗效评价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目的:(1)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客观肿瘤疗效是试验药物或方案的预期目的,其结果是决定该药物或方案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体现在II期临床研究中。(2)在许多临床试验中,对于某一病种的特殊病人群体,是否获益是该试验的预期目的,这些临床试验常常需要随机对照或历史对照。在这种情况下,预期客观肿瘤疗效常用临床获益的其它方法代替最终研究目的(End points)如到死亡时间(Time to death、TTD)、到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生存、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包括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的症状控制。由于随机变量和选择的偏差、已知和未知因素的影响、在小样本和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是难而不受影响的,以致提供假阳性的结果。一个新药或方案的最初评价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是在充足样本大规模的III期临床研究前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3)肿瘤疗效是临床医生、病人继续治疗和研究项目是否继续进行的依据。1.肿瘤病灶的测量

(1)肿瘤病灶基线的定义 肿瘤病灶基线分为可测量病灶(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用常规技术,病灶直径长度 ≥20mm或螺旋CT ≥10mm的可以精确测量的病灶。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它病变(包括小病灶即常规技术长径 <20mm或螺旋CT <10mm)包括骨病灶、脑膜病变、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炎症乳腺癌、皮肤或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和囊性病灶。

(2)测量方法 基线和随诊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评估病灶。(a)临床表浅病灶如可扪及的淋巴结 或皮肤结节可作为可测量病灶,皮肤病灶应用有标尺大小的彩色照片。(b)胸部X片: 有清晰明确的病灶可作为可测量病灶,但最好用CT扫描。(c)CT和MRI:对于判断可 测量的目标病灶评价疗效,CT和MRI是目前最好的并可重复随诊的方法。对于胸、腹、和盆腔,CT和MRI用10mm或更薄的层面扫描,螺旋CT用5mm层面连续扫描,而头颈部及特殊部位要用特殊的方案。(d)超声捡查:当研究的End poinst是客观肿瘤疗 效时,超声波不能用于测量肿瘤病灶,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 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e)内窥镜和腹腔镜:作 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至今尚未广泛充分的应用,仅在有争议的病灶或有明确验证目的高 水平的研究中心中应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CR。(f)肿瘤 标志物:不能单独应用判断疗效。但治疗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临床评价CR 时,所有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疾病进展的要求是肿瘤标志物的增加必须伴有可见病灶 进展。(g)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在少数病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可用于鉴别CR 和PR,区分治疗后的良性病变还是残存的恶性病变。治疗中出现的任何渗出,需细胞 学区别肿瘤的缓解、稳定及进展。2.肿瘤缓解的评价

(1)肿瘤病灶基线的评价 要确立基线的全部肿瘤负荷,对此在其后的测量中进行比较,可测量的目标病灶至 少有一个,如是有限的弧立的病灶需组织病理学证实。(a)可测量的目标病灶:应代表 所有累及的器官,每个脏器最多5个病灶,全部病灶总数最多10个作为目标病灶,并 在基线时测量并记录。目标病灶应根据病灶长径大小和可准确重复测量性来选择。所有 目标病灶的长度总和,作为有效缓解记录的参考基线。(b)非目标病灶:所有其它病灶 应作为非目标病灶并在基线上记录,不需测量的病灶在随诊期间要注意其存在或消失。

(2)缓解的标准 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所有目标病灶消失。PR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 ≥ 30%。P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 ≥ 20%或出现新病灶。S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SD :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持续存在。PD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或/和存在非目标病灶进展。3.总的疗效评价(见表1)(1)最佳缓解评估 最佳缓解评估是指治疗开始后最小的测量记录直到疾病进展/复发(最小测量记录作 为进展的参考);虽然没有PD证据,但因全身情况恶化而停止治疗者应为“症状 恶化”并在停止治疗后详细记录肿瘤客观进展情况。要明确早期进展、早期死亡及不能 评价的病人。在某些情况下,很难辨别残存肿瘤病灶和正常组织,评价CR时,在 4周后确认前,应使用细针穿刺或活检检查残存病灶。

(2)肿瘤重新评价的频率 肿瘤重新评价的频率决定于治疗方案,实际上治疗的获益时间是不清楚的,每2周 期(6~8周)的重新评价是合理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应调整为更短或更长的时间。治疗 结束后,需重新评价肿瘤决定于临床试验的end points,是缓解率还是到出现事件时间(Time to event、TTE)即到进展/死亡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 / Time to death、TTD)如为TTP / TTD那需要常规重复的评估,二次评估间隔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

(3)确认 客观疗效确认的目的是避免RR的偏高,CR、PR肿瘤测量的变化必须反复判断证实,必须在首次评价至少4周后复核确认,由试验方案决定的更长时间的确认同样也是合适的。SD病人在治疗后最少间隔6~8周,病灶测量至少有一次SD。对于以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end points的临床研 究 并不需要反复的确证肿瘤大小的变化。(4)缓解期 是从首次测量CR或PR时直到首次疾病复发或进展时。

(5)稳定期 是从治疗开始到疾病进展的时间,SD期与临床的相关性因不同的肿瘤类型、不同的分 化程度而变化。缓解期、稳定期以及PFS受基线评价后随诊频率的影响,由于受到疾病的类型、分期、治疗周期及临床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尚不能确定基本的随诊频率,这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试验end points的准确度。

(6)PFS/TTP 在一些情况下(如脑肿瘤或非细胞毒药物的研究)PFS/TTP可考虑为作为研究的end points,尤其是非细胞毒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的初步评估。

(7)独立的专家委员会 对于CR、PR是主要的研究end points,强调所有缓解都必须被研究外的独立专家委 员会检查。4.结果报告

试验中的所有病人包括偏离了治疗方案或不合格的病人必须判断对治疗的疗效(Intend to treatment、ITT),每个病人都必须按如下分类 CR、PR、SD、PD、死于肿瘤、死于毒性、死于其它肿瘤、不明(没有足够的资料评估)。所有符合标准合格的病人都应包括在RR的分析中,所有PD和死亡都应考虑为治疗失败。结论是基于符合标准的病人,其后的进一步分析可在病人的不同亚群中,并提供95%的可信限间隔。

5.WHO与RECIST疗效评价标准比较见表2。表1 总疗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病灶 非目标病灶 新病灶 总疗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R CR 无 CR

CR 未达CR/SD 无 PR PR 无PD 无 PR SD 无PD 无 SD PD 任何 有/无 PD 任何 PD 有/无 PD 任何 任何 有 P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2 WHO与RECIST疗效评价标准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疗效 WHO RECIST(两个最大垂直径乘积变化)(最长径总和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R 全部病灶消失维持4周 全部病灶消失维持4周 PR 缩小50%维持4周 缩小30%维持4周 SD 非PR/PD 非PR/PD PD 增加25% 增加20%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NHL疗效评价标准 多年来,NHL的疗效评价借用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但这对NHL并不合适,很显 然NHL不同于其它的实体瘤,有其特殊的共同特征。各NHL研究协作组都发展了各自 判断RR和有效期的标准,但这些标准的差别无法具有可比性,为了确保临床试验间具有 可比性,促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早在1987年,Dixon等提出NHL要用临床、实验室和 影像学的研究,统一疗效评价标准,特别强调CR率、生存、到治疗失败时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和CR复发时间,但由于始终未能提供几个主要end points的准确 定义,一直未能解决NHL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1998年5月代表肿瘤/血液内科、放射 学、放射肿瘤学、病理学的美国和国际淋巴瘤专家在回顾、复习了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讨论、认可,取得了共识,制定了成人惰性和进展NHL的疗效评价标准。标准包 括治疗后CT扫描正常淋巴结最长径可达1.5 cm,CR/CRU(unconfirmed/uncertain)为疗后 肿瘤缩小 ≥ 75% 但仍有残存肿块。1.诊断、分期和重新分期(1)淋巴结活检 对可疑淋巴结足够的标本的活检是淋巴瘤最断所必须的。标本不够充足在区别惰 性与弥漫性淋巴瘤、纤维化或硬化病变、T细胞淋巴瘤、富B细胞的T细胞淋巴瘤或在淋 巴结仅是部分淋巴瘤侵及是困难的。(2)骨髓评估 疗前骨髓的评估对临床分期是重要的,采用双侧髂骨多部位活检取得骨髓侵犯从10% 提高到20%。在低度恶性淋巴瘤病人中,在鉴别骨髓侵犯与良性淋巴样增全是困难的,对 于淋巴瘤骨髓报告不仅仅是阳性或阴性,应描绘侵犯的百分比和淋巴瘤的亚型。(3)正常淋巴结大小 淋巴瘤病人的疗效评价是以增大的淋巴结及淋巴结肿块缩小为基础,因此多大淋巴结 属正常淋巴结是关键。通过没有恶性疾病病人的淋巴结活检、尸检和CT扫描大量的研究,一般情况下正常淋巴结上限考虑为1cm,但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如纵隔、腹部、盆腔是有差 别的。在NHL病人治疗中,有时候以淋巴结大小的变化评价疗效是困难的,淋巴瘤肿块可存 在正常结构,一个淋巴结可部分复发或全部复发。有效的治疗后肿块可缩小不消失,而是 正常的淋巴结;亦可因纤维化、坏死、炎症而导致增大;此外,融合成肿块的淋巴结治疗 后可变成数个小淋巴结,参考了英国Cotswolds会议确定HD病人正常淋巴结标准为 ≤ 1.5cm,使用最长横径能提供更准确的疗效。在治疗后的随诊中,有残存的肿块并不总意味着有残存的肿瘤,尤其是腹部残存的肿块物理检查可以是正常的,但有影像学的异常,没有其它临床和实验室疾病的证据,这些病人剖腹探查重新分期仅有部分病人有残存肿瘤。有研究者曾用“可能CR”的术语,腹部或纵隔肿块经历了缩小>50%,稳定了2~4月无其它可测量的病变应不妨碍其评价为CR。2.疗效评价(见表3)(1)CR:(a)所有临床上、影像学上可发现的疾病及疗前与疾病相关的症状、生化异常(如LDH)全部消失。(b)所有的淋巴结及肿块必须缩小至正常(疗前最大横径 > 1.5cm者缩小至 ≤ 1.5cm,疗前最大横径1.1~1.5cm者缩小至 ≤ 1cm)或两个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Sun of products of greatest diameters、SPD)缩小 > 75%。(c)疗前CT扫描脾增大,必须回缩并物理检查不能扪及。疗前其它器官的增大如肝、肾考虑为淋巴瘤侵犯,必须有大小的描述。(d)疗前骨髓侵犯,需重复同样部位的穿刺或活检。目前,流式细胞计数、分子学或细胞遣传学的研究尚不常规作为疾病存在的依据。(2)CRU: 包括上述a和c且具有如下1个或2个特征。(a)残存淋巴结肿块 > 1.5cm但与疗前比较SPD缩小 > 75%,单个淋巴结与疗前融合肿 块相比SPD缩小>75%。(b)不确定的骨髓侵犯。(3)PR:(a)6个最大淋巴结或淋巴结肿块SPD缩小 ≥ 50%。所选择的淋巴结应该是:二个垂直 径能准确测量;尽可能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若纵隔、腹膜后受侵,应包括这些部位。(b)其它部位淋巴结、肝、脾不增大(c)脾、肝结节SPD缩小 > 50%。(d)除脾、肝结节外,其它器官的侵犯考虑为可评价但不能测量的病变。(e)骨髓侵犯作为可评价和不能测量的病变。(f)无新病灶。(4)SD: 缩小未达PR但不是进展。(5)PD:(a)任何疗前明确异常淋巴结在PR或无效时的SPD最小值基础上增加 ≥ 50%。(b)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出现新病灶。(6)CR/CRU复发:(a)任何新病变的出现或疗前侵犯部位增大 ≥ 50%。(b)疗前在短轴大于1cm淋巴结其最长径增大≥ 50%或超过一个以上淋巴结的SPD ≥ 50%。3.最终目的(End points)临床试验的end point 应包括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或到治疗失败时 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是指失败或任何原因的死亡;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到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和全部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其它的临床试验目的还有有效率(response rate)、有效期(response duration)、无病 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到下次治疗时间(time to next treatment、TTT)、与 疾病相关死亡(cause-specific death、CSD)。

表3 NHL疗效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疗效 物理检查 淋巴结 淋巴结肿块 骨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R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CRU 正常 正常 正常 不确定

正常 正常 缩小>75% 正常或不确定 PR 正常 正常 正常 阳性

正常 缩小≥50% 缩小≥50% 无关 肝/脾缩小 缩小≥50% 缩小≥50% 无关 Relapse/PD 肝/脾增大 新病变或 新病变或 再发 新病变 增大 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4 临床试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 疗效范畴 定义 测量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S 所有病人 任何原因死亡 进入试验

EFS CR/CRU/PR 失败或任何原因死亡 进入试验

PFS 所有病人 疾病进展或NHL相关死亡 进入试验

DFS CR/CRU 到复发时间 到首次复发时间

TTP CR/CRU/PR/SD 到进展时间 到首次进展时间 RD CR/CRU/PR 到复发或进展时间 到首次复发时间

TTT 所有病人 当需要新的治疗时间 进入试验 CSD 所有病人 与NHL相关死亡 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诊 诊断NHL复发最敏感的方法是镓扫描、物理检查、LDH,随诊的策略基于基本的影像学方法(X线、CT、MRI)和血液学检查。临术试验的病人在完成治疗后2年内,至少每3个月重新评估,然后每6月评估3年,5年后每年1次至少5年。随诊常规内容包括病史、物理检查淋巴结、腹块、脏器的增大和包括血细胞量和LDH的血液学检查。

5.特殊技术的应用 镓扫描、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ingle-photo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新技术已用于判断残存的肿瘤,但仍需进行前瞻性研究。MRI或免疫闪烁图可提高骨髓侵犯的准确性。

三、HD疾病的评估和分期

20多年来,国内外一直采用的Ann Arbor分期方法,但该方法并没有包含决定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因素的病变大小、病变淋巴结部位的多少及新的诊断病变范围技术如CT、MRI的广泛应用。1989年在英国的Costwolds会议上病理学家、放射学家、肿瘤内科学家重新评价了Ann Arbor分期,并在此框架上进行了修正补充,用“X”代表巨大病变,巨大病变的标准是单个淋巴结或数个融合淋巴结最大直径 ≥ 10cm,腹部巨大肿块是单个淋巴结或数个融合淋巴结在CT、MRI、淋巴造影、B超上最大直径 ≥ 10cm,纵隔巨大肿块是在后前位X片上,纵隔肿块的最大直径 ≥ 胸椎5/6水平胸腔内径的1/3。由有病变的淋巴结直接有限地播散至横膈同侧邻近的淋巴外组织,为结外病变,局限的结外病变以“E”表示,广泛的结外病变为IV期。对Ann Arbor主要的修正是(a)CT扫描在发现、测量腹内及胸内病变与淋巴造影有同样的作用,确立了CT扫描在腹内病变的作用。(b)在Ann Arbor分类中,剖腹探查研究已证明肝脾临床侵犯标准不确切,CT扫描虽不如肝楔形活检或脾切除,但已增加了准确临床分期的可能性,对临床上肝脾侵犯重新定义。(c)巨块是预后不良的因素,确定巨块肿块的概念。(d)放、化疗后残存的影像学异常并不总是意味着有活动的肿瘤,引起了对不明确CR(CRU)的注意。1.疗前评估 应作全淋巴结外科活检病理检查,如其它部位存在可疑的淋巴结,尽量不作腹股沟淋巴 结活检。详细的组织学资料应获取病人年龄、性别、有否原因不明的发热及延续时间、原因不明的夜间出汗及其严重性、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原因不明的皮肤瘙痒及范围和严重性、一般状况(PS)、酒精性疼痛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包括有各种细胞分类和统对数的血象检查、肝肾功能及生化检查、这些检查虽然不直接影响分期,但它与治疗的改变和指导其它可能疾病部位进一步研究。影像学检查应包括胸部X片、胸腹盆腔的CT增强扫描、两下肢的淋巴造影。

2.特殊情况下可考虑的评估方法 应包括同位素镓扫描、超声波检查、MRI及需要解决临床症状体症的其它扫描、骨髓检 查、经皮或腹腔镜的肝活检、CT指导下骨活检、经皮或开胸肺活检、任何结外组织部位的活检。剖腹探查一般在疗后进行。

3.临床分期(1)淋巴结侵犯:临床上可疑的淋巴结增大有理由选择病理排除;X线、CT、淋巴造影可显示淋巴结增大。(2)脾侵犯:与影像学不一致的肋下扪及或与影像病增大一致的扪及,既不是襄性病变也不是血管病变。(3)肝侵犯:至少二个成像技术证实既不是襄性也不是血管病变。(4)肺侵犯:缺乏其它可能,尤其是感染的放射学上实际侵犯。(5)骨侵犯:有X线改变支持或其它影像学症据(同位素、CT、MRI)的疼痛史或AKP增高。(6)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脊髓X片、CT和/或MRI支持发现脑脊髓膜沉积物;(7)其它部位侵犯:其它结外部位的临床侵犯,只有在此部位相邻或近瑞淋巴结已知肿瘤侵犯(即E病变)可诊断。E的范畴可包括一个明显不连续,但从侵犯淋巴结区域扩展的单个结外病变,但不包括多个结外病变。4.病理分期 病理分期决定于特殊部位如:骨、骨髓、肺、肝、皮肤等的组织学证实。

5.B症状标准(1)诊断前6月内原因不明体重下降 > 10%。(2)诊断前1月内原因不明反复发热 ≥ 380C。(3)诊断前1月内反复夜间监汗。

6.分期标志 对于临床分期(CS)和病理分期(PS),有症状均注明“B”,无症状注明“A”。I~III 期为淋巴结疾病。I期:单个淋巴结区域或淋巴样组织如脾、胸腺、韦氏环侵犯。II期:膈肌同侧二个或二个以上淋巴结区域淋巴结构侵犯,侵犯部位的数目应标明(如II 3)。纵隔内所有的淋巴结数目考虑为单个淋巴结区域。III期:膈肌两侧淋巴结区域或淋巴结构侵犯,III1为脾、脾门、腹腔及肺门淋巴结侵犯;III2 为主动脉旁、回肠或肠系膜淋巴结侵犯。“X”:代表巨块疾病。“E”:代表结外病变。IV期:广泛的结外病变。病理分期:分别用M(骨髓)、H(肝)、L(肺)、O(骨)、P(胸膜)、D(皮肤)标明。7.疗后评价标准 CR:没有临床上、影像学或其它HD的症据,需考虑治疗的影响,如放射性纤维化。CRU:病人缓解情况不清楚,处于健康的状况,无临床上HD症据,但存在影像学异常。PR:所有可测量病变最大垂直径乘积缩小 ≥ 50%,无法评价的病变有改善,但临床上有 恶性病的证据,“B”症状缓解。PD: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变增大 ≥ 25% 或出现新病灶,无法解释的“B”症状重新出现。

8.随诊 完成治疗后,第1、2年每3月重新评估,第3年每4月,第4、5年每6月,以后每年 随诊重新评估,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部位应反映最初疾病的部位,相应的检查应包括任何 有关的症状和疾病可能复发的体症及治疗后长期并发症的判断。

参考文献

5.腮腺肿瘤 篇五

腮腺肿瘤临床常见,绝大多数为上皮肿瘤,而且发病率高于其它涎腺。由于病理分类较多,解剖特殊,若处理不当,肿瘤可能复发,面神经可能损伤。因而着重强调第一次彻底手术是非常重要的。笔者30年来共收治腮腺肿瘤152例,并进行研究,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腮腺肿瘤152例中发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为82岁,以30~50岁间为最多,性别近似1∶1,瘤体最小的如蚕豆,最大似儿头。

1.2 病理分类 参照WHO1991年提出的肿瘤组织学分类特点,分为腺瘤和癌。腺瘤以多形性腺瘤多见,癌以混合瘤恶变居多,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和腺癌。并略加补充。如增入造釉细胞瘤样腺瘤1例。瘤样病变亦按腮腺肿瘤收治。以上所指的肿瘤均为原发于腮腺的,不包括转移肿瘤。

1.3 腮腺肿瘤的手术方式 共5种,其中瘤体及腺体浅叶例数居多,占57.6%;单纯瘤体摘除18例,占19.6%,应用此法术前或术中诊为腮腺淋巴结炎性肿物或非上皮性肿瘤时采用。在这些病例中我们对一些较小的良性肿块如脂肪瘤病例采用了瘤体及部分腺体摘除术,切除正常腺体约1.0~1.5cm范围,然后褥式缝合腺体,不结扎腮腺导管,以保持腮腺的正常分泌功能。

1.4 腮腺肿瘤手术时寻找面神经的方式 共采用5种方式,其中例数最多为寻找面神经颊支,占62%;其次为颈支、下颌缘支、面神经总干等。采用首先寻找解剖面神经其一支的方式,主要根据该手术的方便条件而定,如肿瘤位于尾叶部,便首先寻找颊支或下颌缘支,而不首先寻找面神经总干;如肿瘤位于腺体上方可先找下颌缘支;如肿瘤位于腮腺前方,可考虑先寻找面神经总干。在实践中认为首先寻找面神经颊支最为方便,而且便于从周边向近心端分离,层次清楚,容易识别面神经的各支形态和走行情况。讨论

腮腺肿瘤多为“临界瘤”。术后有复发和恶变的可能,临床上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其特点为慢性生长,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检查肿瘤时,一般界限清楚,质地较硬。肿物表面不光滑,多呈结节状,无面瘫,如恶变时可出现面瘫。低度恶性肿瘤是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多,其包膜常不完整,临床上复发率较高。腮腺癌亦不少见。本组病例中混合瘤恶变例数居多,其次是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腺样囊性癌临床上的特点为肿物生长较快,因肿瘤压迫可早期出现面瘫,癌细胞可迅速侵犯面神经。腮腺瘤样病变少见。目前对腮腺肿瘤的认识,多有恶性倾向,趋于年轻化,一般可作出正确诊断,但对腺体内较小的肿瘤在诊断上仍存在困难,术前一般不主张活检,防止瘤细胞扩散和植入。多数人认为腺体内小型肿瘤,行腮腺碘油造影对其诊断亦无价值。目前实用的术前诊断性检查最佳为核磁,其次是CT和B超。腮腺肿瘤手术,要依据肿瘤的性质、大小、部位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单纯瘤体摘除因复发率很高,应废弃。目前多采用瘤体腺体一并摘除术,以防肿瘤复发,对腮腺恶性肿瘤已侵犯面神经并且

临床上出现面瘫者均应牺牲面神经。腮腺腺样囊性癌与面神经的亲和力较强,最易损伤面神经,早期出现面瘫。本组病例中牺牲面神经并扩大切除术,未见到颈结转移病例,故未行颈淋巴结清除。腮腺肿瘤切除绝大多数采用保留面神经瘤体及腺体部分和全部切除术。甚至混 合瘤复发的病例还可再次保留面神经行肿瘤摘除术,寻找面神经时要依肿块的位置大小而定。原则上以手术时方便为准。

6.肿瘤报告奖惩制度 篇六

2、肿瘤病例登记薄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报告日期、肿瘤部位、诊断依据、病例状况(好转、痊愈、死亡等)报告医师等内容。

3、相关科室要有指定人员负责肿瘤病例的登记、管理和资料保管。

4、负责肿瘤病例登记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填写肿瘤病例登记簿、肿瘤病例新发、死亡报告卡,做到填写完整、准确、及时,登记、报告卡数据一致。

5、每月工作人员要将上报肿瘤数据认真核对,剔除重卡。

6、肿瘤新发、死亡病例要及时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网络直报。

7、登记报告责任人要高度负责,对登记报告中出现迟报、误报现象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7.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 其中, 男23例, 女19例;年龄23~71岁, 平均48.3岁;脑膜瘤18例 (其中小脑幕脑膜瘤4例, 大脑镰旁窦旁脑膜瘤7例, 颅前窝底脑膜瘤3例, 右侧脑室脑膜瘤2例, 右颞部脑膜瘤2例) , 鞍区肿瘤9例 (垂体腺瘤6例, 脑膜瘤3例) 、桥脑小脑脚肿瘤11例 (其中听神经瘤5例, 脑膜瘤6例) , 小脑肿瘤4例 (转移瘤2例, 星形细胞瘤2例) ;肿瘤最大直径5.2cm;本组切除的肿瘤全部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1.2 方法

1.2.1 经双侧眉弓或眉上切口入路切除前颅窝底、鞍区肿瘤

沿眉弓或额纹皮肤切口长4~5cm, 骨窗约2.0 cm×4.0 cm, 下方尽量平颅底水平, 于眶外上缘折角处钻孔, 铣刀铣骨瓣成形, 磨除骨窗下缘内板, 使之与颅前窝底平齐, 如颅前窝底有骨嵴影响视野, 则在硬膜外予以磨平, 基底位于颅底, 弧形打开硬膜并悬吊, 由右侧打开侧裂池及鞍上池释放脑脊液, 降低颅压, 显露占位后, 先由右侧行占位切除, 如向对侧突出明显, 切除部分对下丘脑及颈内动脉等周围组织的牵拉太重时, 则改由左侧术野处理, 双侧交替, 依次切除肿瘤。对脑膜瘤是在离颅底骨大约0.5cm的肿瘤处电凝切断肿瘤, 边电凝, 边分块切除肿瘤, 待肿瘤完全切除后, 再电凝切除残留的肿瘤基底部分, 以减少出血。对鞍区肿瘤切除与传统的经额下入路手术方法相同, 鞍内垂体瘤则用弯头刮匙刮除。本组切除颅前窝底脑膜瘤3例 (全切除) ;鞍区肿瘤9例:垂体腺瘤6例 (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 , 脑膜瘤3例 (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 ;肿瘤最大直径4.5cm。

1.2.2 经顶纵裂入路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7例经中线弧形皮肤切口

4~6cm, 骨窗4.0cm×2.0cm, 牵开脑叶, 在手术显微镜下将肿瘤分块全部切除, 肿瘤最大直径5.2cm。

1.2.3 经颞叶入路切除侧脑室下角肿瘤2例

于肿瘤侧弧形皮肤切口4~6cm, 颅骨成3cm×3cm的骨窗, 电凝切开脑皮质, 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全切除肿瘤。

1.2.4 经枕下弧形和旁正中切口切除小脑幕脑膜瘤和小脑肿瘤

4例小脑幕脑膜瘤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采用经旁正中和经耳后弧形皮肤切口, 长5~7cm, 骨窗为3.0cm×3.0cm, 4例肿瘤全部切除。4例小脑肿瘤经枕下旁正中切口切除小脑肿瘤, 于肿瘤侧皮肤直切口, 长5~7cm, 骨窗为3.0cm×3.0cm, 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肿瘤, 肿瘤直径3~4cm。2例转移瘤次全切除和大部切除各1例, 2例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和大部切除各1例。

1.2.5 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弧形切口长5~7cm,

骨窗为3.0cm×3.0cm, 采用显微手术技术, 共切除肿瘤听神经瘤5例, 脑膜瘤6例。听神经瘤5例, 全切4例, 次全切除1例, 解剖保留面神经5例, 保留面神经功能4例, 保留听力1例。6例桥脑小脑角脑膜瘤, 全切除5例, 次全切除1例。

2 结果

本组46例手术, 全切肿瘤35例, 次全切除5例, 大部切除2例, 无一例死亡, 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是微创神经外科学的标志之一, 它的优点是医源性损伤小, 开颅范围小, 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暴露和干扰;利用颅内正常解剖间隙, 减少对脑的牵拉;手术损伤小,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癫痫、出血等) , 减少手术用血, 术后恢复快, 费用少;皮肤切口小, 保持了患者的容貌。术后反应轻, 手术效果好[1]。由于其切口小, 对一些出血凶猛的肿瘤和血管畸形、脑表面的较大病变不宜采用。

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一般头皮切口为直切口或弧形切口, 长5~7cm, 骨窗直径为3cm。它的内涵并不是单纯强调切口小, 关键是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 保障病灶处理最佳。本组患者, 我们采用了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 以达到微创和最佳的手术效果为目的[2], 没有对所有病例采用皮肤直切口和骨窗圆形切口, 而是根据病变部位和其解剖特点采用不同的切口, 显微镜下微创操作, 多角度切除肿瘤边缘与周围黏连, 减少了对重要组织的牵拉, 全切除率得以提高, 且术后并发症减少。另外, 术后应积极对症处理各种并发症, 为病人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创造条件。

本组病例在经双侧眉弓或眉上切口入路主要是考虑少影响患者的容貌, 内端不达中线, 可以减少矢状窦和额窦的损伤;其外端超过额骨颧突有利于撕开外侧裂池蛛网膜, 放出脑脊液和取得颞肌修补额窦。而在纵裂和颅后窝均采用弧形皮肤切口有利于愈合和抗感染。颅骨切口在颅后窝采用圆形或椭圆形骨窗符合该部位的解剖特点, 有利于显露部分乙状窦和横窦;经纵裂和经额的入路, 采用长方形骨窗, 笔者在术中体会到宽2cm的骨窗完全可达到抬起脑叶和显露病变的要求, 长3cm的骨窗较圆形切口更容易显露颅底病变和避开上引流静脉, 有利于手术器械的进出和照明。

笔者认为, 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死亡率低等优点, 随着手术照明的改善、导航和神经内镜的辅助, 其治疗颅内肿瘤的适应证会越来越广, 必将成为颅内深部病变的主要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继宗, 张茂植, 杨俊.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应用价值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2, 1 (1) :10.

8.肿瘤标记物超标就是肿瘤吗 篇八

那么,什么是肿瘤标记物?怎样检查肿瘤标记物?不妨听听专家的意见。

什么是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记物(又称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产生,并打上了肿瘤烙印的标志物。严格意义上说,肿瘤标记物应该是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化合物,而正常组织是不表达的。但是,目前认识的大多数标记物都是相对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例如,用于肝癌筛查诊断的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中含量高,但出生后1~4周基本消失。当发生肝癌时,由于肝癌组织大量产生甲胎蛋白,血液中的甲胎蛋白也显著升高。因此,甲胎蛋白可作为诊断肝癌的肿瘤标记物。

怎样检查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记物有百余种,大致分为胚胎性蛋白、糖蛋白、酶及同功酶、激素等。肿瘤细胞产生的肿瘤标记物及相关物质可进入血液,也可进入体液。因此,肿瘤标记物可通过取血浆样本检查,也可通过抽取胸水、腹水或心包积液检查。例如,大便潜血试验,可筛查消化道肿瘤;检测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XT),可诊断溶骨性癌症骨转移及监测病情。

哪些人需要检查肿瘤标记物?

9.肿瘤疼痛护理新进展 篇九

2009-02-02

癌症疼痛护理新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 高群英

在癌症患者的自觉症状中,疼痛的发生率最高,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1]。疼痛对机体的躯体、精神心理、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全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镇痛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关疼痛知识的宣教,在工作中寻求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2]。

1、癌症疼痛分类:

根据致痛原因,癌症疼痛可分为:①癌组织本身引起的疼痛,系由于癌肿发展、浸润、引起周围组织炎症、渗出、肿胀,压迫或破坏神经;②机体因癌症而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引起肌肉关节疼痛;③因癌症合并症而引起疼痛,如神经炎、口腔炎、带状疱疹;④因癌症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免疫能力、全身状况而引起疼痛,如手术后疼痛,化学治疗引起的粘膜炎、神经炎,放射治疗引起的炎症、灼伤、溃疡等[3]。

2、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

2.1 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 标尺从左到右依次标有0-10的数字, 0代表无痛, 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由患者标出自觉疼痛程度在标尺中所处的位置。评估标准: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疼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10级),疼痛无法控制。该评分法利于护士准确掌握疼痛程度,适于动态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但赵继军等认为其刻度较为抽象,个人理解的随意性较大,从而易导致评估的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5]

[4]综述:

2009-02-02 2.2 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6]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来表

达疼痛程度:(1)非常愉快,无疼痛:(2)有一点疼痛;(3)轻微疼痛;(4)疼痛较明显:(5)疼痛较严重;(6)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从微笑到悲伤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任何年龄,没有特定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对于急性疼痛、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2.3 程度分级法: O级:无痛。

Ⅰ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用止疼药,睡眠受严重干扰)。

3、癌症疼痛治疗:

3.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症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套简单有效、可合理安排的治疗方法。轻度疼痛: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重度疼痛:强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类[7]。熊华等报道癌症疼痛患者接受泰勒宁镇痛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降低,镇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2.7%,连续用药后镇痛疗效稳定[8]。秦英等报道126例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应用美菲康(盐酸吗啡缓释片)止痛,取得满意的疗效[9]。

3.2硬膜外PCA止痛治疗 对于经口服及注射止痛药物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硬膜外PCA止痛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除痛方法[10]。

3.3中医治疗 杜小艳应用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取得满意疗效[11]。陶敏等中医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有确切的止痛效果,对晚期癌痛有效率100%。此法是根据病种和疼痛部位不同选取不同穴位,以颅痛定、地塞米松、维综述:

2009-02-02 生素B12穴位注射,同于中医传统的针刺,通过经络起镇痛作用,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特点,用药物调节内分泌[12]。

3.4电疗、针刺疗法 这2种疗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疼痛部位,采用电刺激神经或用针刺激穴位的方法,来镇痛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此外,通过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癌痛和采用气功延长镇痛时间都是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13]。

3.5心理治疗 包括生物反馈、自我催眠、分散注意力和幽默等方法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放松,从而减轻癌痛。此外,医务人员还可以不定期地为患者播放适当的音乐,唤醒其生命的自我意识,克服焦虑心理,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13]。4、癌痛治疗的影响因素[14] 4.1 与医护人员有关的原因

4.1.1对癌性疼痛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郑莹等[15]对上海市76所医院1415名医生进行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2.8%的医生认为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疼痛强度的是主管医师,4.7%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家属。而实际上,医护人员对疼痛强度的评估与患者自我感觉符合率仅33%,且54%医护人员判断疼痛的程度较患者自我感觉轻一个等级以上[16]。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判断准确率较低,这是造成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 黄晓蕾等[17]对27省市的126名护士调查结果显示,36%的护士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定义,99%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内容。同样在处理癌痛上也存在问题。郑莹等调查表明[15],在接受癌痛治疗的患者中癌痛持续1个月以上才得到治疗的患者占24.49%,且有8.7%的医生在患者服用药物无法达到止痛效果时,不采用任何措施。以上资料显示,医务人员仍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所以临床上应加强对癌痛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4.1.3过分担心药物的成瘾性 虽然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多大,用药多久,在用麻醉药镇痛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小于1%。然而对医护人综述:

2009-02-02 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护人员担心药物的成瘾性,如上海地区36.7%医生担心药物成瘾,非肿瘤科医生比肿瘤科医生更担心成瘾[15];27省市护士调查显示88%护士担心药物成瘾性问题[17]。可见,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顾虑药物成瘾性问题,这种顾虑必然会造成临床上用药剂量不足或减少用药次数,从而导致治疗不充分。

4.2 与患者有关的原因

主要是患者不如实报告疼痛。李漓等[18]对212例癌症患者所经历的疼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12.74%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许怀麟等[19]的调查也表明,24%的患者有意隐瞒病情,主要表现在患者陈述病情时隐去疼痛的病史或降低疼痛的等级。这样会在医护人员对疼痛评估时造成误导,从而成为治疗不充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患者认为晚期癌症本身就有疼痛,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担心对止痛药产生耐受性,以后疼痛加重时无药可治。

4.3 与社会因素有关的原因

4.3.1对药品控制过严 吗啡消耗量已作为WHO评价一个国家癌痛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吗啡在中国的消耗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郑莹等

[15]

对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影响癌痛控制的第一位原因就是“阿片类药物使用限定过多”。所以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应相应改变医药管理条例,放宽对药品的控制,以适应临床需要。

4.3.2治疗费用过高 卫生部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方案的代表药物中,临床上以控释片应用最多,但该类药物价格较贵,而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因而患者难以承受巨额的治疗费用。

5、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20]

作者认为,如果认同病人有权力要求有效止痛,那么护士就有责任维护这个权利,反之,对病人就是一种伤害。有些医护人员不知道怎样识别和治疗病人的疼痛,因而常忽视止痛药的正确使用,护士不提供足量止痛药的关键原因是担心会加速病人死亡。一位病人在吗啡治疗后死亡,即使有经验的专科护士也可能认为综述:

2009-02-02 是她们的护理措施加速或导致了病人的死亡。虽没有一个护士因执行医嘱应用过量止痛药而被起诉,但有些护士也可能担心法律责任。对此,“促进临终病人舒适和止痛”规则中明确指出:对临终病人疼痛的及时处理,应果断地使用有效足量的止痛药,最大程度地缓解症状,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是伦理学允许的。当疼痛不能控制时,在临终病人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难以控制的疼痛能导致病人失望、沮丧、自杀倾向或寻求死亡;反之,当疼痛被很好地控制后,大部分病人可能放弃先前的想法。在有效的姑息治疗和止痛护理下,约95%临终病人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护士的职责是保护病人免受伤害,但却要执行“有害”剂量用药止痛,这与她们的责任相冲突。护理人员必须明白简单地拒绝一个疼痛病人,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也不应该推测病人愿意控制疼痛而承受加速死亡的危险。护士必须向病人和家属讲清这些问题,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尽管主张对病人适当止痛,但仍有非常多的病人在疼痛中死去。作者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对忍受疼痛的病人给予充分治疗是必需的,而不是随意的,决不能忽视其中的道德责任。

6、癌痛护理

6.1一般护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所采取的姿势和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面色、出汗、肌肉紧张,监察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全面了解病情。当病人出现不适时应及时解决处理,尽快消除不适,以免加强恐惧、悲观心理 [21]。

6.2 按时、按阶梯、个性化给药、注意给药细节 按三阶梯给药法给药,达到癌症病人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和工作时无痛[22]。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6.3心理护理 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以“不治之症”的观点来看癌症,一般人对癌症都有恐惧心理,而确诊癌症对病人在精神上是沉重的打击,病人常惊慌失措,认为生命快要结束,疑病心理特别重,稍感某处不适,即怀疑是癌症转移,因精神紧张而产生恐惧、绝望的心理[23]。因此,在护理癌症病人时,必须注意心理支持,引导病人自我调控情绪和行为,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如计数、看报、听音乐、看电视、与人交谈等,病人通过重新调节情绪,学会自我克综述:

2009-02-02 服不良情绪,学会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癌痛,从而达到治疗癌痛的目的。另外,家庭具有影响和调节力,缺乏家庭支持的平凡人往往难以忍受癌症疼痛,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癌症患者抗病能力[24]。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癌症疼痛护理的研究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细。我们期待着新的突破,生产出效果强、副作用少的镇痛药;另外心理护理也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安慰,而是由专业心理技师对患者实行音乐疗法、催眠术、松弛训练等。这些都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除了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加强心理学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真正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使癌症疼痛的护理出现新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1] 曹军宁.肿瘤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405. [2] 李琳.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2,8(4):1 [3] 刘小静,张敬伦.癌症疼痛的治疗与护理[J].肿瘤防治杂志,2000,第7卷第1期

[4]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2):123~124.[5] 赵继军,陆小英,赵存凤等.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现代护理,2002,8(9):660-661 [6] 申萍摘,施 毅校.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年,第17卷第3期

[7] 唐维新主编.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35 [8] 熊华,邹燕梅,于世英.泰勒宁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8第17卷18期

[9] 秦英,王关芬,白桦,王芳玉, 向亚娟.美菲康在癌症疼痛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8年8月第37卷第15期

[10] 李越,马长青.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9年第26卷第12期 综述:

2009-02-02 [11] 杜小艳.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J].湖南中医杂志,第17卷第4期

[12] 陶敏,鲁汉英,陈南珠,钱淑芬,官成浓,侯天印.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8年10月第33卷第10期

[13] 谭芳.癌性疼痛的控制、辅助治疗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3年第9期 [14] 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3月第40卷第3期

[15] 郑莹,李德录,许德凤,等.上海市医生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调查[J].中国肿瘤,2001,10(7):393-395 [16]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123-125.[17] 黄晓蕾,马双莲,张金芳,等.27省市护士对癌痛治疗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10(7):22-25 [18] 李漓,王兵,袁方,等.癌症患者的疼痛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0,15(4):200.[19] 许怀麟,谢德荣,陈岱佳,等.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原因及对策[J].新医学,2001,32(2):105.[20] 李慧莉,张俊红摘,何学鹏,闵丹琳校.癌症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第20卷第3期

[21] 石红梅.减轻晚期癌症疼痛的护理体会[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12月第15卷第6期

10.肿瘤登记培训工作小结 篇十

为做好肿瘤、死亡登记、报告工作,加强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确保资料的收集、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院年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培训班举行。全院医生20余人参加了培训。

医务科赵科长强调了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及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肿瘤登记、再接再厉,做好慢性病防控工作,分别对《肿瘤登记及死因监测方案》、进行了培训。

通过培训,医生及网报人员对相关工作方案、报告卡的填写等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今后做好肿瘤登记、死亡事件报告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11.颅内肿瘤 篇十一

为什么现代人容易得肿瘤呢?因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生活规律全都打破了因天之序,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却跑去玩了,过度地耗散。气丢失得越多,血循环得就越慢:血循环得越慢,血管就越容易堵住,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由于我们现在吃得太精致、太好了,我们的脏器代谢遇到了困难。说白了,堆在血液里的垃圾越来越多,也就是血越来越粘稠了。一条河如果非常清澈干净,它流起来轻轻松松的:如果一条河里头全是泥,这河水还能流得动吗?它流不动,最后就全堵住了。这个过程,很像黄河河床淤积之后改道的过程。

我们人体不也是这个道理吗?因为我们吃肉吃得太多,甜的东西、高脂肪的东西吃得太多,我们的脏器代谢不掉了,这些垃圾都在血液里头,血能不稠吗?血稠需要更大的压力,而我们现在又过度地耗费我们的气:一个内因、一个外因,大家想想,这两个因素一旦结合到一起,能不长肿瘤吗?

中医讲究的八纲里有“寒热”,越热越怕寒:寒容易把热逼住,一旦热积住了,血也就呆滞了。现代人还有一个普遍的不良生活方式,都舍不得出汗了,都怕热,都贪图享受去了!一年为什么有四季?就是该让您保暖,您就要保暖:该让您散热,您就要散热。可是现在咱们还有季节之分吗?冬天捂着,怕冷:夏天刚热一点、刚要出汗,赶紧吹空调、喝冷饮,把热全积在里头了。久而久之,这热散得出来吗?大家想,热散不出来了,所以就都憋里头了。

所以现在的人越来越怕冷。在这个方面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人是寒症,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认识。因为人不可能寒,人的体温平均36~37度:35度这人还能活,如果体温降到35度以下人就无法生存了,人怎么能会寒了呢?人永远是热的呀!现在说这个“寒”,是因为他怕寒、畏寒!他越畏寒,是不是说明他体内越热呀?现在好多人都把这个曲解了,说畏寒就是寒性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说到肿瘤,中医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们每天吃的热东西太多,热散不出来了,憋在里面就形成了肿瘤。

得了肿瘤才得癌,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癌?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不断刺激肿瘤,肿瘤因此而加速变成了癌。由肿瘤到癌,它中间有一个桥梁,当前就是这个桥梁被搭起来了。那么,哪类食物容易使肿瘤转成癌呢?众所周知有三大致癌食物:

第一,油炸的食物。

油高温加热十几分钟,自然产生一种物质,叫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食物中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大类致癌物质。

咱们现在过分地强调口味,都爱吃油炸食物,因为油炸食物香。大家也不要过分害怕,因为家里的油炸食物并不致癌。刚才我讲了,油高温加热十几分钟之后,这种物质就开始出来了。因为家里的油不可能总是反复地用,所以家里的食物过过油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外头这些油炸食物,比如饭馆和街边早点摊等提供的油炸食品。

举一个炸油饼的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早晨起来油饼摊是不是要连续炸好几个小时?而且几天都不见得换油?油在高温状态下,十几分钟这种物质就出来了,大家想一想,连续炸几个小时,这种物质在里头会有多少?如果连续炸很多天呢?您再看看炸油饼那人那姿势,他都呛得往后躲!可我们呢,都在那儿排着队,义无反顾地自愿掏钱买,这是自己害自己呀!

商场里这些油炸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也可以看出油炸食品的普及程度。现代人吃油炸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现代的癌症也就越来越多!原来的癌症都是老年人居多,现在连小孩儿都越来越多得癌症了!您看看这些得癌症的人,有几个不爱吃这些油炸食物的?

第二。腌制的食物。

腌制的食物有什么呀?亚硝胺类,是食物中第二大致癌物质。我们现在条件好了,吃饭时有的剩下了,舍不得扔。第二天怎么办7热热接着再吃。这一热,就把亚硝胺类这种物质给弄出来了,这个菜就给变性了。过去为什么没有啊?因为过去咱们很多时候都吃不饱,上哪儿找剩菜去呀?而且过去哪有冰箱啊?现在冰箱家家户户都有了,剩饭剩菜一存就好几天,吃的时候再一热,没吃完就再搁冰箱里头,想吃了又一热。那您想一想,食物每加热一次,亚硝胺类致癌物质的威胁就会增大,时间长了,这人能好得了吗7所以得改变,尽量不要吃剩下的叶类蔬菜,里面会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

第三,烧烤的食物。

有时间大家可以到外面的烧烤摊儿去看看,您瞧烧烤的食物上头是不是经常有黑色、烤糊了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蛋白质的变异。如果烤馒头烤糊了,那叫植物蛋白变异:肉烤糊了那叫动物蛋白变异。刚开始是白的,变黄变黑之后,它就已经变性了,那叫多环芳烃类,这是食物中第三大致癌物质。由于现在流行吃烧烤,特别是现在好多孩子,从学校一出来,家长就带着到烧烤摊去了,根本就不看,都往嘴里吃。如果您老吃这些致癌食物,一旦您身体上长了肿瘤,它能不转成癌吗?

所以是咱们给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大家记住,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如果这俩碰不到一块儿,就啥事儿都没有:如果这俩碰到一块儿了,那就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是个辩证关系。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该吃的东西就不要吃。

但是,大家也不要过分地害怕,偶尔吃一次无所谓!也就是我常说的“出入”,咱别老盯着“入”,要多注重“出”!

话又说回来了,即使得了癌症,大家也不要怕!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癌症患者往往是被吓死的。为什么?癌症在大家眼中是绝症,因此现在人人都谈癌色变。到医院一旦查出了癌症,好多大夫把癌症都说得特别重,患者这人还没出医院呢,往往就已经陷入了绝望,半条命已经没了!

为什么平和的心态是四大健康基石之首?什么心态,就会导致什么行为,相应地就会有什么结果。咱们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怂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您只要不怕它,它就怕您:您越怕它,它就越欺负您。不就这么点事嘛?首先您心里别害怕。现在好多大夫,他们不顾这些,过度地宣扬癌症的危害性,总会跟病人或家属讲什么还有一个月、几个月之类的话。大家越想越紧张,越紧张这东西越长,那不是助纣为虐吗?

现在癌症病人有很多是被自己吓死的,死在了心理上。在很多专家交流的时

候,曾经谈到一个案例,就很典型。有一个癌症患者,上手术台以后,医生发现他的癌症太严重了,没法切除,就照原样给他缝合上了,然后就跟他说,手术非常成功,给您治好了。他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1年多以后,在马路上偶遇给他开刀的主治大夫,这主治大夫看见他以后,非常惊讶。无意间说了一句:“您怎么还活着呐?”这个人听了这句话以后,思想负担很重,回去不到两个月,这人就走了。其实癌症不可怕,但如果您怕它,您的精神被他打垮了,那就没救了。

事实上,癌症的发生和我们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我们下面就逐一探讨一下这些坏习惯:

坏习惯一吸烟减压,空气污染可能导致肺癌。

一个人吸烟时,他所影响的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健康。研究表明,吸二手烟对人体的危害比直接吸烟危害大,而儿童被动接受二手烟后,危害更大!

除了吸烟是近年来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外,空气污染也是引起肺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知的大气中存在的主要致癌成分是苯并芘等,在污染严重的大城市中,居民每天吸入苯并芘的量甚至超过了20支纸烟中的含量。

坏习惯二不吃早餐可能导致胆囊癌。

年轻的上班族往往不吃早餐就出门,但经常不吃早餐是胆结石和胆囊癌的诱发因素。因为在长达8小时以上的睡眠后,胆囊中潴留了大量的胆汁,如果能及时就餐,喝点牛奶、吃片面包,都能帮助胆汁排出,不容易形成结石。但是如果不吃早餐,胆汁就容易积聚在胆囊中形成结石,造成胆囊代谢紊乱。所以上班族最好提前半小时起床,每天给自己留出半小时的早餐时间。

坏习惯三熬夜工作可能导致乳腺癌、前列腺癌。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在通宵上班的女性和男性中,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高于日常上班人群。

女性连续3年定期上夜班,会比上班正常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高出40%:如果连续3年以上定期上夜班,患病的概率会高出6096。由于值班期间灯光明亮,使人体内产生褪黑激素的自然周期发生改变,夜间的灯光减少了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素的作用正是保护DNA免受氧化作用的破坏,抑制细胞癌变。

坏习惯四贪吃肉类可能导致乳腺癌。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过多消费加工肉类食品,可能会增大乳腺癌的风险。所以,女性要想远离乳腺癌,就不能任性地做“食肉动物”,特别是应当降低各种即食肉制品的食用量。不过,女性完全拒绝肉类也是不明智的,建议每天控制肉类食用量在100克以下,而且最好是蒸煮、焖炖等温度较低的加工方式。

坏习惯五久坐不动可能导致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每年有200多万人因长时间坐着不动而死亡。报告还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70%的疾病是因坐得太久、缺乏运动引起的。有人在电脑前一坐就是数小时,殊不知这样的习惯会抑制免疫遗传因子的活动能力,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日本的医学家们在对接受胃癌手术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吃得太饱和久坐不运动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久而久之会使人体内的免疫因子变得迟钝和无能。

坏习惯六体胖可能导致结肠癌,前列腺癌等。

上一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严肃会风的通知下一篇:介绍养身公司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