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总结

2024-09-08

语文课堂学习总结(精选16篇)

1.语文课堂学习总结 篇一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学习总结

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周,学校组织了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是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听完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同时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

一、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

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

二、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

文,学习生词,通过各种渠道自主理解词句意思,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得以逐步提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实践说明,预习的作用比我想象的还要多。通过这一学习环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用平时老师教给的种种学习方法,并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断熟练、深化,得出更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现在,我班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独自阅读理解新的课文,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让作为教师的我也无限感叹。

2.语文课堂学习总结 篇二

一、回顾:学习目标的制定究竟有多大的成效

崔允漷教授说:“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 或者说, 它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在一节课中, 教师制定合适、可行、有价值的目标尤为重要。

然而, 在诸多课堂中, 学习目标已变成了单纯“教”的目标, 忽视了“学”的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目标定位过高, 有所偏差;目标笼统, 不明确, 不具体, 随意性太大;错将教学内容当做目标, 习惯照抄“教参”上的教学要求;制定流于形式, 缺少自己的思考等。这些就导致确立的学习目标与实际的教学行为脱节, 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实, 教学目标中既包含了“教”的目标, 又包含了“学”的目标。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 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 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 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

二、学习目标制定的现实意义及重要价值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定向、启动、激励、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心理作用, 能催人奋进。

心理学家认为, 目标之所以对人在学习过程中起激励作用, 其原因是:第一, 目标的确定犹如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方向, 就更能使人集中精力完成当前目标。第二, 目标能增强一个人做事的持久性, 锻炼一定的意志力。第三, 目标能激发人的灵感, 能使人在豁然开朗的情况下, 开拓寻求新的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优化学习资源的配置,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制定的策略

如何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是关键。教师要制定好学习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自主意识得以强化, 并用目标来促进学习活动, 达成学习目标。

1.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依据要有深度。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确立, 首先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 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 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

一要依据课标, 明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的标准是什么。二要依据学情, 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兴趣、接受能力等,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要依据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给学习目标的达成找到一个可依托的载体。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制定的目标就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避免了盲目性与随意性。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 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 看课文插图后, 朗读课文, 识记生字新词, 然后说说月亮湾是在什么地方, 月亮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说月亮湾很美丽。 (2) 重点理解描写月亮湾景色的句子, 体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 由“月亮湾”想到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 应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上目标既体现了一定的系统性, 又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显得简洁、具体, 指令性强。

2.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内容要有精度。

有效的学习目标设计首先要求明确、具体、合理、可操作。所谓目标要明确, 也就是目标要具体化。要完成什么任务, 达到什么标准, 必须清清楚楚, 切忌笼统、含糊、模棱两可。在一篇课文中, 在一节课上, 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 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 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 应达到什么程度, 等等, 都应尽量细化, 明确到位, 以便于自我检查与评价。同样,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文,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目标:“读读课文, 把握文章语言特点,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种设计不够明确, 学生不容易操作, 更谈不上学习的效果了。可以改为: (1)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 说说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段。 (2) 标出能体现作者对三亚落日喜爱与赞美之情的词句, 谈谈你的读书体会, 并尝试着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这样, 学生就能按照具体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了。

同时, 目标的制定要合理, 难易程度要适当, 要从学生的条件和能力出发,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便于操作的学习目标。

3.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要求应有温度。

目标设定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尊重个体差异, 并且教学过程还是动态发展的,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一要分层设定学习目标, 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 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制定一些个性化的目标, 使得分层设定的目标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 成为“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如那些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 他们的目标应该是读出个性化的独特体验;而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 他们的目标就是读得正确、流利, 比较有感情, 有所进步。

二要关注动态与生成。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常出现偏离原来教学目标的情形。此时,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在紧凑、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 保持一定的弹性和保险系数, 对学习目标进行微调, 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 及时灵活地生成新的目标, 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有效度。

确定好目标后, 还要考虑语言表述, 做到规范表述、灵活呈现。因为不同的表述与呈现会影响课堂的有效度。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构成要素:一个是行为主体, 一个是行为动词, 一个是行为条件, 最后一个是表现程度。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一定的成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服务的, 表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和学习的结果, 跟教师的行为关联不大。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技能目标可以这样制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尝试给课文分段, 粗知文章大意。 (3) 品读感悟课文, 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积累优美语句,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 要从认知规律出发来展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形式, 包括学习目标的动机, 要站在学习实效性的角度, 不能呆板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学的内容不多, 也比较简单, 这个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就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抓住重点。而当学习内容比较多的时候, 可以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散出示, 在讲课中用语言进行描述,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建立了相应的知识结构, 还总结了本节课的目标。因此, 教学目标一定不能太复杂, 需要知道学习的内容以及怎样去学习, 还包括学习的结果。

3.探究语文课堂合作学习 篇三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91-02

一、合作学习的自身优越性及其适用范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这样来定义,即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在参与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承担着自己的一份任务,小组成员关注的是小组的整体学习成果,他们为小组的整体利益服务。

1、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1)转变一味的竞争机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中有太多竞争的味道,其学习方式也常常表为个人单干以及恶性竞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过去的学校教育中,由于不恰当地强化了竞争的机制,为分数而争输赢的空气弥漫着课堂,学生之间彼此冲突,相互隔阂,对别人的挫折和失败幸灾乐祸的风气盛行。对此,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呼吁“用合作代替竞争”,“用协同努力代替个人单干”。显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从竞争的旋涡中挣脱出来,“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这将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启示和活力。

(2)“合作学习”的策略--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与自主探索、教师讲解引导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①选择文中容易产生的分歧点。如学习《跳水》一课时可就船长是“狠心”还是“机智善变”展开讨论。

②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面。在《他是我的朋友》教学中可就“阮恒既然给小姑娘献了血,可为什么他又总是哭泣、呜咽呢?”展开讨论。

③品析文中关键词重点句。如教学《小小的船》可就“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中的“只”字讨论。

④填补文中的空白处。有些课文,作业为了达到某些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于课文内容的学习需抓住有利时机,那同样,在一节课里面,也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合合作学习。在课内学习的合作,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时机:一是初读感知后。初读感知课文后,学生获取了关于课文内容的诸多信息,也可能产生了不少疑问。此时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交流自学所得,并互相释疑解难。二是检查质疑后。学生交流后,教者对学生的阅读难点已经把握,此时,可通过综合梳理,并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教学目标设计最有探究价值和研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新的合作。三是出现矛盾后。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能简单仲裁,交给答案,而应抓住矛盾,引导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合作,在合作中理解。四是阅读总结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有了比较明确而又充分的理解后,可提出更有挑战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合作,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的台阶。

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把握好合作时机。比如计划确定时、资料收集时、资料查询后、成果展览前。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各种能力

合作学习突出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要解决好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成员任务分工,信息的交流,不同观点的表达与意见建议的提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够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学生既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够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例如准确表述观点和迅速理会他人意见的能力,协调各方建议的能力,以及如何委婉拒绝他人和巧妙让他人认可自己的能力等。

2、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把握了不同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去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尽管合作学习有着种种的优越性,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是万能的,也有着特定的适用范围,开展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它适用的范围。

(1)难度大,无法独立完成时

如果一个学习任务很简单,学生个人就能轻松解决,那就没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了。只有当任务难度比较大,思维受阻,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存在困难而需要援助时,合作学习就显得必要了。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准备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田忌何以用弱马胜强马”的问题,老师前拿出了一副扑克牌,选了两组数字,红桃的3、5、7,和黑桃的4、6、8。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4、6、8这些大数,三次比数,两次大者为胜。结果学生拥有大数却糊里糊涂地输了比赛。于是全班同学在这个奇怪的“糊涂”中展开了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气氛热烈。其实这位老师就是非常准确地找到了合作问题的切入点,同时运用“比牌”这个巧妙的“趣味剂”将合作引向深入。

(2)针对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时

有些学习任务尽管难度不大,但是却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而且问题的设置也具有创造性,这个时候分小组合作学习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性问题通常表现为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既然答案不唯一,那么个人自主学习就存在片面性,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才能挖掘更多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以求更完美地解决问题。例如:幽默风趣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总愿意与之合作交流。一位老师在教学《谈礼貌》时,老师在要求学生合作探讨“该不该讲礼貌?”这一问题时与一位学生合作表演了“牛皋问路”,这位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得全班同学大乐,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不讲礼貌是不应该的,为合作讨论定下了正确的基调。

(3)各持己见,存在分歧时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上存在差异,意见往往有分歧,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互动意识、合作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

(4)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合作学习并不是“白手起家”,而是要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分组工作,小组内部要做好任务分工的安排,小组成员必须做好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以备在小组中交流与展示。

二、学生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不可替代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教师已经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收集和筛选到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与探讨,这些都需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明确后,可梯化程序,为学生引出一条通向目标的道路。如阅读《一夜的工作》后,组织“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主题实践活动,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交流,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怀念,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次项活动,可这样安排:一是分头寻找资料;二是集中整理资料;三是分头设计方案;四是集中讨论。这样引导,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梯度明了,学生能够操作。

(2)学生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其想法和体验受到尊重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作为主体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并且受到尊重。学生所交流的想法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每位学生都可以大胆发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会被大家认真倾听并得到积极的判定,从而共同生成知识。因此,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就更有利于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3)学生间不同思维的对话,促进课堂丰富资源的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由教师个人讲授,学生接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只是来自教师一个人的思维,教师的思维影响了大多数学生,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了幕后指导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他们都有机会将个人的思想与他人交流。并且,这些学生是带着不同的个性和文化背景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个体间的差异性会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在小组内产生取长补短的效果,因此,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所获知识量大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思维的新颖性能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大大地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2、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旨在组织交流,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积极的指导与引领,合作学习将成一盘散沙。具体来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合理的分组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事先做好分组工作,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分组原则合理地把班级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准备。为了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和各小组间比赛和最终评价的公平性,分组必须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

尽管学生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合作学习,他们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事实上,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是幕后的总指挥者,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合作学习不能任由学生去发挥,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维持课堂的整体良好秩序,抓好课堂纪律,保持较好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教师的监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积极的监督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受到了重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

结果模式图

(3)融入课堂,进行有效指导

虽然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正处在身体成长和知识储备的时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智力、体力还不成熟,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在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之后,还需要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合作小组中,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去聆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交流与共享,相互质疑,在互助学习中不断提升。对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指导,对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而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与讲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合作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小组长收集、整理合作信息以准备在全班交流与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养成的好习惯、获得的成果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因此,课堂合作学习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4)客观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为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一套以小组为核心的良性评价机制。

首先,要把小组合作过程评价与小组合作结果评价相结合,但要侧重于过程评价,在过程评价中又要把重点放在考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等行为表现及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以一种积极的互赖关系进行相互合作等。因为合作结果主要体现在合作过程上,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侧重于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有效合作。

其次,要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但要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以小组集体的合作表现及互动情况为基础和核心,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及其进步情况,通过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去影响个人。

参考文献:

[1] 马兰.合作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 靳玉乐.合作学习[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 侯取灵.合作学习初探[J].教育艺术,2006(9)

[4] 李兆君.合作学习呈现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J].宁夏教育,2006(10)

[5] 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6] 邱少平.合作学习方式的正确应用[J].教育评论,2006(4)

[7] 谭西亚.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及思考[J].教师新概念,2006(10)

[8] 忻昱琳.合作学习关键在引导[J].云南教育,2006(9)

[9] 罗家平.对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J].湖南教育,2006(11)

[10] 王福显.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4.语文课堂学习总结 篇四

2010年9月6日在临沂市第七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研讨会,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四堂课又对我区推行实践的三段六环节自能赏读和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式单元整体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和诠释。四堂课让我感受颇深:

感受一: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四堂课的执教老师无一例外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比如在第一节课《最后一头战象》,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品、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品、读。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战象的品质。教师善于煽情,却不做作。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一步步提升。《名人故事》的三堂课有效的整合了教材,便于学生整体的识记新词、理解文章并且在自主的学习中,很自然的学会了归纳,学会了总结。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一体化。第一课教师让学生分析掌握识字方法。第二颗教师步步为营引领学生发现、质疑、完美的展现了名人的平凡事迹。通过这些小事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冲击。第三课拓展巩固再次将学生推动到更高层次。

感受二:教师重方法传授,轻知识灌输。

每一堂课,教师都是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最好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教育。这四位老师都没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体会文章传递出的思

想。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立足点,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感受三:高效、实用

每堂课都体现着高效,都十分的实用。不仅如此,在听《最后一头战象》中,还让我和授课教师、和现场的同学以及文章产生了共鸣。那一刻我感动了。原来我们的课堂还能如此生动,如此感人。

5.语文课堂学习总结 篇五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体验式学习通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新知,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那么,如何让体验式学习走进语文教学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情境中体验

学生自己的发现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很快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思考进入课文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购物讲价》教学时,我将课堂布置成“商店”,让学生体验“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身临其境地进行销售和购物演练,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这样,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角色意识得到了发展,参与学习的兴趣浓厚,与同学的交际更为活跃,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在想象中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教师就像是魔法师,利用想象的魔法棒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在教学课文《普罗米修斯》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文本插图想象,让学生观察普罗米修斯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的插图,想象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于是有同学想到了他要忍受日晒雨淋,有同学想到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还要饿着肚子。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我又问:“他遭受到的痛苦只有这些吗?炎炎夏日、寒冬腊月、漫漫长夜里,他将承受怎样的痛苦?”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普罗米修斯在炎炎夏日汗流满面,口干舌燥,痛苦难耐;有的说普罗米修斯在寒冬腊月里要忍受寒风刺骨的痛苦。由此可见,想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展现心中的图画,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对文章的理解不仅深刻而且多元。

三、在探究中体验

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可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成为自主的、“发现的”学习者。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我提出的探究问题是:请大家来扮演猫,向人类介绍自己的特点。由于问题新颖,富有想象性,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探究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要介绍好“猫”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猫的资料,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理解了猫的淘气可爱、性格古怪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四、在实践中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所得,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家乡的环境》教学中,我让学生组成环保考察团,举行了一次环保考察实践活动。学生参观本地环保部门的一些环境监测设备、仪器,观看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分组实地考察了水资源、垃圾污染等情况。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回到学校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的文章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抄袭模仿,而是有自己的真实体验。

体验式学习将教师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课文的题材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选择最恰当的体验式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

6.课堂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篇六

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陶冶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学生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节,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7.语文课堂学习总结 篇七

一、妥善处理教和学, 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摒弃“教师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实践性很强, 语文的素养和能力必须靠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因而,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 “不应以我们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识字写字, 读书思考, 讨论交流……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精心设计导学案 (教案) , 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小组建设, 适时合理的评价机制 (我校采用评星的奖励机制) ,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 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给足自学时间, 加强自读自悟, 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 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 有发展, 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不能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 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 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导”;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 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 教师应当“引”, 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并引导他们学习分析、理解的方法。

二、挖掘文本资源, 合理使用“教材”和课程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 把课本奉为经典, 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 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 就会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 教师不要“教教材”, 而“活用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 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 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 有关“汶川地震”的, 利比亚战争的, 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 等等。

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明确语文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中小学阶段, 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渝东北地区, 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 我们教师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书。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 出现了甩开教科书, 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 字都不认识、写也写不好, 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 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 更有甚者, 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 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 学习《鱼市场的快乐》 (西师版, 小学语文第八册) 这篇课文, 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鱼贩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鼓励学生大谈鱼市场不讲卫生, 或者什么鱼好看, 什么鱼好吃……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 引进课程资源要适机适当。教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 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 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这样会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课堂效果。

三、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 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

以往的语文教学, 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 与世隔绝,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语文书”。我们要破“课堂为中心”, 让学生融入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课堂中回味生活。我校的这次课程改革, 致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山区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 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 也就是说, 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教室, 走出乡镇。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 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 课堂上, 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 过于注意形式, 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 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 结果快乐有余, 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 这是与重庆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 有的目的不明, 组织不利, 时间花了不少, 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 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 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 讲求实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崔峦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10.04.27) .

[2]《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李丽蓉 (漳州教育信息网2010.05.21) .

8.放飞语文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篇八

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启蒙家、教育家梁启超曾感叹:“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这是因为,语文虽属一科,但头绪纷繁,内容庞杂,文海浩瀚,去芜存精,非有伟大学力、丰富经验者不足以胜任。由于教材选文的深浅、是非标准不当,教师学识经验有限等原因,今天的语文课堂也大多枯燥无味,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没精神。

如何才能上一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互动的趣味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众多语文教师和教育学者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对此谈一些拙见,还望方家指正。

一、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趣中进入语文课堂

夸美纽斯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因为这一点最容易),然后去运用记忆,再去运用理解,最后才去运用判断”。另外,语文课有知识、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都要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始,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激发起他们的情趣,对这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在的学生思维跳跃,观念超前,对新生事物敏感、易于崇拜和接受。如果教师再一成不变地用老掉牙的方法上课,未免太迂腐落后。所以每位语文课老师都应一进教室就尽力吸住学生的眼球,调动起课堂气氛。

(一)手机短信导入法

手机短信短小精悍、机警幽默、情趣盎然,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如果在导语中能恰当运用,必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讲授《麦琪的礼物》时就借助手机短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导语是这样的:

有一天晚上,我睡意朦胧,突然手机“滴铃铃”来了条短信:夜,已经很深了,我从睡梦中醒来,因为我想起了你,为什么你总是在深夜的时候悄然离我而去,我真的不能没有你,咳,我的……

笔者故意戛然而止,问:“后面说什么?”平时后面几个上课爱睡觉、说话的男生喊:“我的爱!”(众生笑)

笔者笑了,说:“你们上当了!因为他说:“我的枕头又掉哪儿去了?”(众生暴笑,那些男生害羞地垂下头)

笔者紧接着引入正题:乍一看短信,我们感觉发短信者肯定是在想念恋人!但最后才知原来是找枕头!回头想想,它的确没有戏弄我们——人家又没说是“人”,只是我们凭自我感觉罢了。所以,这就叫……(学生答: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擅写“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的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作品《麦琪的礼物》。

(二)流行歌曲导入法

流行歌曲对时下青少年来说,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唱上几首,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如果以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导入课文,就会瞬间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他们觉得与老师是同时代的人,从而轻松愉悦地走进课文。笔者在教授《背影》一文时,就先问:“咱们班有没有会唱龚玥的《父亲》的?”下面的学生,有的就开始想,有的就哼起来了……然后让班上唱歌唱得好的为大家演唱,顿时班上的气氛就火暴起来。等他唱完笔者又用录音机放了一遍,让学生仔细体会歌中的情感,然后让他们带着这种情感进入课文的学习。

此外还有电视剧导入、故事导入法、新闻导入法、笑话导入法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合适的导入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语文活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帮助。语文活动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如“辩论会”“广告用语设计比赛”“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又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与精彩。

语文活动的操作形式一定要灵活多变、丰富多样,让孩子们有新鲜感、好奇感,对其充满向往,欲罢不能。

(一)竞赛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大小。如:成语接龙、歇后语大奖赛、格言警句大家背、寓言故事新编、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等等。语文竞赛活动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二)表演

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中学生表现欲强,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在表演中,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课文故事,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笔者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就采用了此法,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表演后又让他们跳出故事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作一番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既让他们有了感性的情感体验,又作了理性的思考,既发展了他们的感性思维又提高了理性思维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利于他们建造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最终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讨论或辩论

中学生求知欲强,好胜心强,做什么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语文课上精心安排一些小小的辩论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无论是讨论还是辩论都要求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讨论或辨论前的准备

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对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意见做好大体预测;同时教师还要明确地提出讨论或辩论的问题与要求,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问题应该有吸引力和讨论辩论的价值。

2.活动中要适时对学生启发引导

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话题独立思考,大胆发言,而不能偏离话题。

3.做好小结

讨论或辩论结束,教师要概括总结,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知识。对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笔者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第一节课先把课文通讲了一遍,对一些知识点做了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第二节课重点围绕“‘愚公是否真愚?”这一话题分两组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理解,而且发展了自己的理性思维。理性支配情感,升华情感,没有理性驾驭的情感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是一种失去方向的盲动。学生辩论的过程就是理性思维,寻求真理的过程。所以开展辩论无形中也就培育了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赏析

语文有审美的功能。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间展开其自身自由的潜在的游戏冲动。” 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能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强制,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达到自由,都达到和谐完善的发展,这就是审美的境界。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开展一些轻松的赏析活动。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特地增加了一节欣赏课。课上,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片段,配上音乐、图画进行欣赏,让他们在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去感受美,体验美。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或写出来,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间接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语文活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首位。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长,是其价值所在。语文活动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活动中的优秀表现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激励和影响。同时活动对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有极大帮助。

三、结语

当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演示法、参观法、利用现代多媒体开展多维课堂等等。但不管什么方法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去总结,去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杨秀治.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9.语文自主学习总结 篇九

学习是一个自我积聚知识,自我消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意识,形成自我知识与能力体系的一个过程。在语文学习上,许多老师是费尽了心血,但是成效却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多数情况下,老师上课只是在唱独角戏,体现了我们教师在语文这件事情上的一厢情愿,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更没有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和主动进取的精神。从去年开始,我校语文教研组参加了区级课题“语文自主学习”,并在四、五、六年级广泛推广。在课题活动中,我们始终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作为一贯追求。

在这次课题活动中,我们最关注的就是“自主”二字,它应该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将学生放在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本来的地位,让他们知道,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别人,而是自己的事情;第二,“自主”是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相应地进行提起,即强化了预习这一步骤,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思考;第三,“自主”不是简单的自学,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盲人摸象”,而是强调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内在精神与潜质,做到师生共同进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预习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常规化。但是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注意强调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但是当学生真正要自主学习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自主学习由于教师设计少、规范少,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目的不明,程序不清,学习的过程自由散漫,这对于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寻找学习方法等方面,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因此,在这次课题实施中,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学生的自学方法,保证学习的自我落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简化自主学习步骤。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就先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除了课文要求掌握的字词外,学生还应找出自己阅读文章时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并且试着学会结合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来解释词语;在排除了字词障碍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习后,学生最起码能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也有自己对文章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其次,深化自主学习,完整自主学习步骤。在进行了初步实践,学生适应了自主学习后,再深入自主学习文章,除了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外,还应该有自己的感悟,并能写出体会。

再次,完化自主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熟悉了文章,使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那么在经过教师的讲授后,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家各抒己见,学习气氛浓厚。

经过这一年多的课题实施,我从中得到了几点收获:

第一,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施课题之前,我对有多少成效是持有一定怀疑的,但是在每次学校组织的听课中,我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欣喜,因为每一堂课,都能看出学生是在认真阅读课文后,尽力完成的,并且一次比一次完成的好,提问也一次比一次深入,相信如果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进步不言而喻。

第二,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互补互长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备课、教学,自从加强自主学习后,学生的思考深入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入了,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价值,当我批完作业后,对学生的课前情况有了较深把握,可以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这样的话,上课容易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学生的课堂效率变高了。由于课堂上经过了精心的自主学习,学生在上课时觉得有的可听,有的可说,上课提问发言特别积极,而且都比着回答问题,比着看谁解决别人的问题多。这样形成了多讨论、多分析、多收获的良性循环。

第四,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了他们从教师那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这一年里,我们语文教研组上了多节公开课、献优课、竞赛课,如我的《慈母情深》、《新型玻璃》、张立新老师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走遍天下书为侣》,顾永丽老师的《鲸》等,学生的出色质疑、讨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能。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时间调控难度加大,时常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教学实施者。两者怎样结合好,还有一定难度。

3、怎样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与参与小组合作的方式之间的联系点。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实验中要做到: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其问题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功能。问题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

2、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目的的教育。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每个学生都要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还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4、自主学习的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读书、操作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的答案,教师要进行概括和升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发展,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10.语文学习总结 篇十

上学期,语文学习状态很不好。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我也想把语文学好。可对待语文学习状态不是很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上,我有时候也会不认真听讲,讲话等。所以我经常做不到作业。

2.对于布置的课外作业,我总是放在最后去完成。所以有很多次出现拖交作业的情况。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高。对于家庭作业,我一般都完成了,在家里经常有不会做的题目,就上网查。有时候写作文,根本是完成任务的心态,这一点我做的很不好。

3.背书时,我有时候也会玩,背书不专心,有很多不会背时就去背其他的了。

4.基础不扎实,在汉字拼音、写法上面,一般都忽略了。

本学期,我将改进这些问题。

1.预习课文,在老师讲课前,初步文章内容,还要有学习的主动性。

2.上课时认真听讲,并认真做笔记,还有认真思考问题。

3.多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活动,它是靠日积月累的积淀,所以我们每天拿出一点时间阅读书籍,这样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4.打好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学好语

文不能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要打好语文基础,必须多学、多写、多读和多摘抄。

5.多记笔记。老师讲课时有许多扩展知识点,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复习时就可以看。

6.努力练字。写字也很重要,我的卷面并不是那么美观,所以我要每次写作业时写好字。

7.在文言文方面,我要多看一些文言文,对一些虚词等多家加记忆,在阅读时,有不懂的字要多翻字典,直到弄明白为止。上课时讲的字也要牢记。

11.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十一

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转变教师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转变学生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制定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助学卷,先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助学卷的提示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对文本进行自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都要了如指掌。另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怎样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

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制定目的是让学生达到四个明确:明确自学的内容,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时间,明确自学的要求(自学检测)。

制定检测自学效果的题目。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自学完成之后,根据层次要求,采用独立或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效果的最终检测是通过“当堂训练”来完成的。而这一部分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课型有所不同。背诵篇章(古代、现代诗歌,文言文等),可以设计当堂背诵,要注意明确学生背书的时间、方法。一般文本(散文、小说、社科文等)可设计书面练习。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不会面面俱到,必然会有缺陷,而“高效课堂助学卷” 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大容量地加入一些课外的延伸,扩大学生的积累量。

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助学卷”为课堂辅助工具,学生根据助学卷的提示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文本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运用“三步阅读”教学法进行三次由浅入深的自学指导。粗读课文,疏通文意。自学指导要紧扣学习目标,首先要求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的,避免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教师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教学。即不把字、词、句、段、篇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教师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那么在粗读文本之后的精读这一步骤中,自学指导在紧扣学习目标的同时,要对文本的局部进行探究,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品读课文,延伸拓展。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还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心品味。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这一步骤的自学指导要紧扣学习目标,侧重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

当堂训练,重点检测文本学习的效果,紧抓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否则就会造成空中楼阁,一切都是虚的。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不会面面俱到,必然会有缺陷,新课改提倡以课程标准为准,可以适当的补充和改变,教师应在指导自学和分层练习时加入一定的拓展练习,尤其是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延伸拓展这一环节教师要利用“高效课堂助学卷”,大容量地加入一些课外的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一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教师要能扣住课文,抓住课堂,将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凭这个范例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得益,彻底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潭。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找问题自己解答的方法,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一旦形成习惯,学生自学的能力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是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成功的体验。

12.向名师学习,提升语文课堂档次 篇十二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我认为最有实效的学习途径就是向语文名师学习, 学他们的教育理念, 学他们的教学设计, 学他们的教学反思……从他们的教学经验中反思自己的教学,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快速入门, 迅速成长。

记得自己刚刚踏上语文教学岗位, 非常懵懂, 浩瀚的语文教学真的让我不知从何下手:只有课文, 没有知识点, 没有例题, 教什么?怎么教?仿如“老虎吃天, 无从下手”。幸好前辈送我魏书生先生的“语文教学六步法”, 犹如酩酊灌顶, 豁然开朗, 按照魏先生的六步法处理教材、备课、设计教学环节, 于是知道了语文知识树, 学会了从单元、从整册书, 以至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 学会了确定重点的方式, 同时我也尝试向魏老师那样组织课堂。开始也有些僵硬, 有些格式化, 但是确实让我很快学会了处理教材, 驾驭教材, 组织课堂, 真正迈入了语文教学的大门。至今想起, 我仍然感激魏书生老师的智慧, 感谢那位前辈的馈赠。后来, 随着自己的成长, 又学习了更多的语文名师的著作和经验, 更让我获益匪浅。如于漪老师教学艺术特点是“寓教于情, 声情并茂”, 她的语文教学主要围绕“新”“趣”“情”三方面进行。这些宝贵的经验促使我不断检讨自己的语文课堂, 力争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新起来、趣味起来、充满感情起来。也正是受于漪教师的启发, 我根据自己的特点确立了“美读、精讲、巧点拨”的课堂模式, 取得了一些成效,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每读一位名师的著作都是一次教学享受之旅, 都是一场教学盛宴之约。从中既获得了教学的启迪, 又获得了教育的营养。记得读余映潮老师的《例谈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一书, 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美”的标准:教学的内容是美的, 教师的语言是美的, 教学方法是美的, 教学的过程是美的。在余老师著作的指引下, 我努力地美化自己的课堂, 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 虽然远没有达到余老师的要求, 但自我感觉课堂诗意了不少, 学生获益了不少。

总之, 每一位优秀的语文名师总是以其睿智的教学目光, 宽阔的理论视野, 丰富的教学实践给我们以无穷的滋养。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从中汲取永不枯竭的教学活水, 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 永葆教学青春。

13.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篇十三

阅读的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探讨新的科学阅读方法,提高识字速度,扩大阅读数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语文主题学习给师生带来了许多好处。

1、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自主阅读的兴趣,形成一种乐于探究,努力发现和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共享阅读资源和成果。

3、能自由、流畅地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切实提高学生课内阅读的效率。

4、培养了学生对阅读资料的处理能力,包括收集资料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表达思想和交流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研讨的氛围,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自从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以来,我校师生焕然一新。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课堂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提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实现厚积薄发;让生活走进课堂,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我校的做法如下:

1、配合我校的“早读”,开展多种活动,巩固主题学习效果。定期开展教师的语文主题学习论坛、学生的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作文比赛等语文素养展示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小博士”、“小小演讲家”、“读书之星”等称号。

2、建立“主题学习”实验档案和学生成长档案,如实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实验过程做好客观真实的统计,为课题论证提供鲜活有力的论据,建立“语文主题学习学生成长档案”,来真实记录学生的测试成绩,科学测算阅读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测试成绩、阅读速度、阅读质量、本学期学生阅读量等。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重视主题学习实验成果的推介,搞好实验的分析。

教师打破了教学常规,制定科学细致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严格按照每两周学完一个单元的教材和一本配套的主题学习丛书的进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具体操作计划:

(1)、熟读教材。(2课时)读通、读熟本单元的4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会默写。(1课时)

(3)、引导学生逐篇学习课文内容,每篇课文2课时,共8课时。略读课文以导学案为主要手段,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法。在学习每篇课文的同时补充3-5篇与课文内容关联密切的主题学习材料。每课时用15--20分钟学习课文内容,20分钟补充2—3篇主题学习材料。

(4)、背诵积累(2课时)。

(5)、集中阅读,提高能力(约5课时)。

指导学生运用默读、速读、浏览乃至背诵等多样化的形式自由阅读主题学习材料中的剩余内容。做到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每课时中用30分钟自由阅读,利用最后10分钟的时间写读书笔记。

(6)、习作(2课时)。

3、大胆进行改革,学案引领,整体推进

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每篇文章只提一两个重点问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学习思考,屏弃所有不必要的环节。逐渐形成两种以学案为引领的课堂学习模式:

①集中学课文或集中学配套的主题学习文章的单元整体推进式。

②一篇课文带几篇主题学习文章的辐射阅读式。改革备课制度和方法,探索“主题学习”备课模式,鼓励学生多读书,师生共成长。提倡单元备课,用学案代替教案。作业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行之有效。

4、多种课型,提高效率

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学案引领的方法,指导学生拓宽学习内容,加大阅读量,另一方面也重视典型文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针对选文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优美语言。

5、课内课外多措并举,培养阅读情趣

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小学阶段要达到的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构建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活动课尽享读书之乐。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乐在其中。

总之,我们在实验中一定要立足“主题学习材料”,整合多种资源,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读、悟、记、听、说、写,参与各种语文活动,学用结合,互相促进,其乐融融、硕果累累的学习不再遥不可及,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天地也会焕然一新!

14.语文学习总结 篇十四

首先,通过培训,使我深知:网络培训是一种新兴的培训学习方法。远程培训给人们学习知识以新工具和方式,把宽松休闲和紧张严肃的教育学习融为一体,使人们获得一种轻松学习氛围,既能长知识和提高技艺,又能放松心情,是在职人员接受再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远程培训属于开放性教育的范畴。以教师、学生、社会(家庭)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的.因素。实行教育开放,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对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其次,这次远程培训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法,改变了以往的局限式的培训方式。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交流不受空间约束,在学习时间上不受上、下班和白天晚上的限制,充分发挥了教师们的自主能动性。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时间或地点自我学习。同时我深深地感到在学习时已

经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轻松学习,娱乐学习。这是因为“中国教师研修网”中的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有案例教学,以及丰富的对话专家(讲解)的培训艺术感受的优越性。使我在培训中真正放松身心又有吸引力的学习。我和各学员之间没有地理位置上的分隔,不产生差异感,平等学习,平等对话,更不会有各学员间因为年龄上的差别而形成心理隔阂,有利于加深了学员之间的亲和力,有力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也使我更加便于与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学员整合在同一个学习的平台上共同进步。

再次,过去由于信息闭塞,使得相互间一些好的教学经验未能交流和利用,因此使得教育缓慢前进。此次学习在专家和各位同行的精心培训指导下,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上有更大的提高。在这里我向专家们表示感谢!今后我还将会努力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中。

通过此次网络教育培训,我深切地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须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

15.感受灵动课堂,快乐学习语文 篇十五

学生热爱生活,才会学语文,会学语文了,就会更热爱生活。这是快乐学习语文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呢?

一、寻找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但又是一门不是那么容易学好的科目,是一门听得懂,但常考得不理想的学科。因此,学生常提不起兴趣来,语文慢慢地在被边缘化,这也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悲哀。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我做了个尝试,每教一个新的单元,必先认真地解读单元提示,寻找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激起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热情。王荣生老师曾说:“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那么应如何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快乐学习语文呢,下面我将就初中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语文课的认识。

这一单元学习的目的是关注民俗、民间文化,学习这单元应引导学生学会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让他们学会去感受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为生活服务,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当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时,学生自然就爱学习了,当学生爱学习了,各种良好的效应就会很快地凸显出来,课堂上就能跟着老师的指导主动深入思考和探究。如:上《端午的鸭蛋》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当地的各种名小吃,并把它们拍下来,写上几句能体现小吃的特点,让同学们一听也很想吃的话,然后小组交流、汇总,再班级展示。说到吃的,同学们就特感兴趣。一些平时不怎么积极的同学也积极地去收集。我利用上新课之前的半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照片拍得很不错,而且写的几句话也很有味道:如有同学介绍同安“封肉”:将整块的肉装盆,加盖入笼蒸熟之,上桌才掀盖,所以叫作“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了“封肉”,侨胞回乡探亲时,也一定要吃这道家乡风味菜,色香味俱全哦!同安炸枣:“外酥内韧,香甜可口”。不但“味道好极了”,还有“甲天下”滋味。连乾隆皇帝尝了都叫好的哦!绝对美味!同安碗仔果:怎么形容呢?一个字——好!二个字——真好!三个字——真好吃!同安大肠血:冬天,喝一口,辣辣的,暖暖的,暖透心窝!猪脚面线:吃一口,去一年霉气,一碗猪脚面线,寄托了我们对于来年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等等。看到一些平时不是很认真的学生也照片拍得那么好,讲得那么有趣,我适时地表扬,就势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有了热情与好奇心,就很投入地阅读《端午的鸭蛋》。

二、在与同伴学习中获得快乐

《昌乐二中的秘密》中谈到: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究,重视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张扬,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少一点自轻与自贱;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端午的鸭蛋》的作者汪曾祺作为一代语言大师,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他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些在《端午的鸭蛋》都有具体的体现,而且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几句在小组交流,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组长起到组织、点评的作用,并推举写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发言,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接着我设置了拓展训练: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如此让人神往,揭开记忆的一角,请从色、香、味、感受等方面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吃,能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抒写真情,字数200字左右的片段。当学生学完课文再来具体些写自己喜欢吃的小吃时,语言还真有点儿汪大师的味道。让他们小组交流推荐写得最好的到班级交流。学生在合作中获得了轻松与快乐。学生有了这种快乐与乐趣,我又推荐了汪大师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课后去读读,再更深入感受大师的文风,他们都有了浓浓的兴趣,鼓励他们读完后,组长再组织组员交流。

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学生在与同伴真诚的交往合作中交流情感,在情感交流中促进学习,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经历成功,体验自我价值感,从而也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昌乐二中的秘密》中写到:教师要勇于将舞台让给学生,不与学生争风头,要在学生展示、点评过程中学会沉默,学会等待,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获得真知,要让“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让“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习的超市。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

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气。”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就感。

当学生上台交流、我适时给予鼓励、肯定,并让学生选出写得最好、念得最好的三篇,我把自己亲手做的蛋挞奖励给学生,并奖励几个平时学习不够认真,但本堂课能认真写作的学生,当我发奖品时,学生十分兴奋,我发现一个小小的蛋挞被学生分成了六口,一人一口,他们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获得肯定的喜悦。我再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作品投到《厦门日报》的花季专刊,有一个学生写的《同安大肠血》被发表在报纸上。这位学生本来不是很喜欢学习语文的,但自从文章被发表后,我在班级里表扬了她,并把我亲手制作的面包送给她吃时,她激动万分,从此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不断地提高。我常常鼓励学生把自己感觉写得不错的作文投到各种报刊杂志中,当学生的文章被发表了,我会在班级里念,并把它张贴在学习园地里。这些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更为自信,特别是拿到稿费时,不管是十元或三十、四十元,它的意义与价值已超出了这几十块钱。

因而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消除压抑、焦虑、恐惧、紧张,及时捕捉学生的“小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课堂情感场”,显得尤为重要。

灵动的课堂,就是珍惜课堂的生成资源,教师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关键要做好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新的教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的闪光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方向性。

尽量多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去想、问、说、试、做,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合理有效的训练。充分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放飞梦想,快乐学习语文。

摘要:面对充满灵性的学生,营造课堂的鲜活与灵动。寻找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在与同伴学习中获得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充分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快乐学习语文。

关键词:灵动,激起,合作,快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昌乐二中的秘密.[DB].昌乐二中二七一教育科技中心

16.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篇十六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曾言: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鉴于此,如果我们想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首先得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文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吴冠中的说明文《桥之美》前,我将从网络下载的世界各地不同风格、不同审美意蕴的桥梁图片和吴冠中亲笔绘制的不同风格和不同审美意蕴的桥梁图片等制成精美的PPT幻灯片,并将之插入到我精心制作的《桥之美》课件的开头部分,然后配上我国著名二胡独奏艺术家黄江琴演奏的Auld lang syne 电影《魂断蓝桥》主题曲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为背景音乐。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之播放给学生试听。当学生充分享受了上述视觉与听觉的美妙盛宴后,其学习、探究教材中吴冠中《桥之美》的兴趣立即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于是都非常自觉地走进并自觉探究起课文了。

二.纵横探究,多向思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模式很多,但是,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介绍纵横式自主探究模式。

所谓纵横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文本教学的切入点插入后,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问题继之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其中,纵向自主学习探究模式是引导学生把对知识的学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学生的思维围绕知识点进行纵向方向的自主探讨,以便考查知识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形式,继之达到以点带面延伸学习知识点所涉及相关知识的目的。

比如,教学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1、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哪些?你最喜欢其中哪一篇?理由是什么?2、鲁迅先生笔下共有过几位“先生”?这些“先生”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位先生?理由是什么?

而横向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同一平面上的自主学习和多向思维的辐射。这种横向自主学习、思考、探究需要借助老师传授知识时的一个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向同一平面辐射与之相关的知识链接。比如,教学鲁迅的散文《雪》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进行横向自主学习与探究:“我们学过的以‘雪为题材的散文或者诗歌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篇(首)?理由何在?”

三.创设平台,张扬个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强烈的愿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显得特别强烈。语文教学时,我们将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文本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心理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已经引导学生实现了上述梦想。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语)所以,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方法,还要提倡分享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果——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心得的交流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自主学习与探究获得的成果,并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效率等。

教学吴刚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在引导每个学生列出两条以上不同的治理罗布泊湖的措施后,接着要学生依次说出自己拟写的措施,结果很多学生列举的措施都能够博得全班学生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如此,则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快乐的展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假如我们不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产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假如我们不教给学生纵横联系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方法,学生就不可能引发多向思维;假如我们不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探究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得到很好地张扬。

上一篇:去澳洲留学的原因下一篇:清明的雨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