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2024-11-27

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精选12篇)

1.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一

20《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过程方法: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教学课时:1 预习要求:自己解决生字难词,通读课文一遍,勾画有关主人公的描写语句。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红楼梦》主题曲导入。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2.预习检测

3.整体阅读。

——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4、自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5、自读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学生畅谈。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 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解说:《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博大精深,值得鉴赏的内容很多。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6、作业:练笔:香菱学识的启示

教学后记:

2.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二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3.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2.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3.字词

1)给加点注音。偌大()

刹那()

蜷曲()屋檐()疏忽()锥形()......2)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疏忽: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研读·赏析】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二: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2.积累巩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选做部分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月迹》

【教学反思】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读起来很爽快,但是赏析起来有点难度。学生可以结合参考书理解即可,不要求强行掌握。2 文档设计较好,但难度较大。参考答案

13.风雨

【预习·交流】

1)ruò

chà

quán

yán

shū

zhuī

2)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疏忽:忽然,很快。【自学·合作】

1.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鸟巢等均可看出来(请自行从文中摘录即可)。

2.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大妙。前文中,对风中景物的细致描写,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结尾处的场景中描写的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研读·赏析】

1.示例: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孩子们„„ 景物一:树林子

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景物二.:垂柳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景物三:杨叶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 景物四:羊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景物五:槐树上的葡萄蔓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示例:词语一: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词语二:撩起一角 ;赏析:说明雨大水急,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3孩子们之所以“惊喜”,是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可以什么农活都不用做,在没有多少玩具的农村,一只只纸船就是很好的玩具。尽管大自然的疾风骤雨给许多生灵造成了灾难,但是孩子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快乐的童年。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作者对植物、动物进行细腻描绘的直接目的是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动物们在风雨中表现得惊恐不安、脆弱无助。

2.略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4.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四

印卷数量

第周第 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编制人: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

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字词,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复习重难点】:

我能用不同的方法,主动去感知课文内容。【回顾课文 】

1.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2.《钓鱼的启示》(1)《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

(2)理解句子: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3.《落花生》(1)《落花生》是一篇(),作者是(),采用()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

(2)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其中,()是课文的重点部分。(3)理解句子: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А理解“爱慕之心”:

В这句话运用了()的写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的()、()、()。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本文主要内容是:父亲告诉“我”()这个启示。在“我”成长的路途中,父亲告诉“我”的这个启示使“我”一生受用不尽。(2)写作特点: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文章只举了两个例子,前一个例子()写,后一个例子()写。

(3)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

------

(4)改写成双重否定句:我的时装展只好推迟了。

(5)课题的含义可以用文中的另一句话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珍珠鸟》(冯骥才)

(1)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到()的变化过程。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之情。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之间,还是()之间,都需要真诚的()。(),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6.背诵日积月累(关于生活启示的谚语)。【知识积累】 1.读读下列词语。学校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印卷数量

第周第 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编制人: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

鲈(lú)鱼 鱼饵(ěr)鱼鳃(sāi)操纵(zòng)挣(zhēng)扎(zhá)

翕(xī)动 划(huá)着(zháo)一转(zhuǎn)眼 依依不舍(shě)

嘴唇(chún)告诫(jiâ)抉(juã)择 空(kòng)地 买种(zhǒng)播种(zhǒng)便(pián)宜 茅(máo)亭 午宴(yàn)维黛(dài)安 缝纫(rân)络绎(yì)不绝

挑(tiǎo)拔 垂蔓(màn)葱茏(lóng)雏(chú)儿(er)画框(kuàng)嚓嚓(cā)

涂蜡(là)细腻(nì)瞅(chǒu)我 眼睑(jiǎn)流泻(xiâ)眸(móu)子 咂咂(zā)【巩固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énɡsōnɡ ɡào jiè máo tínɡ yàn huì bān bó shí jiàn yòu ěr cāo zònɡ zuǐ chún xì nì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稚()蜡()腮()笼()

雏()腊()鳃()茏()

三、同音荟萃。

mù()色 坟()仰()屏()

jù()集()烈()体()怕

四、沙里淘金(选择正确字义,填序号)。

(1)怪可惜()1很 2埋 3妖 4令人捉摸不透5惊奇

(2)生怕()1很 2没有成熟 3不熟悉 4长出

(3)不容置辩()1盛装2外貌 3允许,准许 4对人大量

(4)睡的好熟()1精通2了解得透彻 3程度深 4果实长成五、在括号内用上本单元学到的词语。

(1)我的妈妈__________________,绣花、打毛衣、编中国结什么都会。

(2)他刚刚受过老师的批评,看上去______________,一点精神也没有。

(3)一个下午,又干这又干那的,累得我是______________ 的,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

(4)发现他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______________走到他跟前,当场抓

了个正着。

六、按要求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急切()收获()告别()选择()

反义词:亲近()熟悉()推迟()沮丧()

七、在括号里填写上恰当的词语,使意思表达更具体。(4分)

()的教育()的丛林()的目光()的回忆

()地闪动()地呼唤()地操纵()地欣赏

八、按要求写词语。

(1)用来形容人多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人物意外惊喜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选词填空。

居然 果然 突然 猛然

(1)平时也没见他怎么用功,这次考试人家()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

(2)在放学的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来,同学们个个都变成了落汤鸡。

(3)老师说要和我们一块行动,这不,他()来了。

(4)刚要出发,我()间想起电视忘记关了,赶紧又一溜小跑返回家里。

浮现 呈现 展现 出现

(1)我的眼前不时又()出当年那一原文地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

(2)一个奇特的想法突然在我的脑海里(),我顿时又有了信心。

(3)你的作业中()这么多的错误,简直是不能原谅的。

5.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五

课型:自学跟踪+合作展示设计人:使用人:一审:二审:年级:五年级班级:组名:小主人:编号: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3、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的小主人要做以下事情哟! 老师与你们同行 我们的目标 我们同进步

知识链接:

1、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勾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组内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合作、交流、展示】:☆☆☆

1、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5、编排课本剧。

【我来闯关】:

1、填空

洛()矶瓦()废()

()抖()炸()乱

2、解释词语:

昔日废墟

疾步绝望

瓦砾破烂不堪

我会走到你们的身边听一听哦!

你要是遇到问题,我可以随时到你身边帮助你呀!

请组长先组织组员将所有题目讨论好,再根据抽签的内容进行展示!

自我检测的时刻到了,每一人做对得一分,每组共六分。

我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声地朗读课文。

我得到了()☆

(

自我评价:☆

1、我展示了()

2、我点评了()

3、我帮助同学()

4、我学会新知识()

我来评一评老师:

非常棒棒

()()

加油

()

6.试论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方法 篇六

一、导学案教学的特点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 是由教师编写的学习方案, 但是不同于教案和学生的预习方案, 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重点、课程预习、合作学习、教师讲解、课后练习和学习评价等部分。导学案教学以学案为基础,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依据, 具体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或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辅助的作用。导学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具有导读、导做和导思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导学案的设计突出了问题的导读及课后的练习,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 进行了语文教学的实践。导学案教学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体验学习的快乐, 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二、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导学案中设计大量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激励学生探索知识, 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 就会极大地降低教学效果。比如在《故乡》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描写杨二嫂的转变的?对于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和多元化, 如果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对杨二嫂展开肖像描写的?”这种问题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不需要经过思考, 在课本上翻翻书就能很容易找到, 丧失了导学案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作用, 浪费了宝贵的课上时间, 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效果, 流于形式, 过于表面, 与导学案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问题的设计要能在学生解答之后, 又有所思,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导学案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思路和纲领, 学生在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学生、探索过程中, 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而且自己又有新的思考, 新的疑问, 产生质疑并自觉地到文中寻找答案, 这才是导学案教学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掌握学习的方法, 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表演和辩论会等比较灵活的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大胆地说、尽情地表演、热烈地讨论。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 活泼好动的年龄, 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较积极的, 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给学生以展现自我、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机会, 比如学习《变色龙》时, 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本内容编成剧本, 在课下熟读剧本, 分配角色, 在课上表演出来, 以新鲜的活动吸引学生学习课本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 不仅容易让学生接受,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都不相同, 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 不能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独挑大梁, 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沉默孤立,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 做好均衡的工作,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 学到知识。

四、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偏差, 教师要针对出现比较集中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精练的讲解后, 要重视课后的练习, 将掌握薄弱的环节, 反复多次练习, 有目的地安排当堂训练, 将知识巩固起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由于导学案教学的特殊性, 所以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五、结语

导学案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永超.争奇斗艳唱山歌——浅谈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展示”[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1)

[2]吴春燕.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 (中学版下) , 2011 (06)

7.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七

一、单元目标:

1、学习唐代诗歌,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二、单元学法指导:

1、朗读背诵

2、指导学生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知识补充

《蜀道难》

1.乐府诗歌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背景资料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杜甫诗三首》

近体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四、字词归纳(见《学习指导》第17-18页、23-24页、29-30页)

5、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为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文本探究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六、一法一练——反复

《蜀道难》一诗运用反复的修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样一咏三叹,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增强语势。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到文

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行路难”在诗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3第二单元学案答案

五、文本探究

1、明确: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6、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8.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八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六组

轻叩诗歌的大门

单元导读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实践:诗海拾贝(第1课时)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让我们学会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2.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感受古诗和新诗的区别,认识一些诗人,增长一些文学常识,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美的欣赏力,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

【预习导航】

特别提示:活动安排分“搜集诗歌——看”“整理诗歌——抄”“欣赏诗歌——析”“诗歌朗诵——读”

一、为阅读扫清障碍。(给下面加点的注音)

往矣()霏霏()润物()

野径()

枕头()睫毛()花穗()

齐绽()皑皑()徜徉()()

二、结合注释,认真读一读课文中的六首古诗,完成下面的练习。

.写写初读后的收获:

2.把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在课文中做上标记,以备课上讨论交流。

三、课前搜集诗歌。

提示:搜集诗歌是我们这次综合性学习最基础的一环。就像是你要当一回小厨师,那就必须先买菜回来。也就是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必须有“诗歌材料”了,才能让自己发挥水平进行“再加工”。

.说说搜集诗歌的方法:

2.把你搜集的诗歌抄写在积累本上。

【课堂探究】

一、“整理诗歌——抄”

提示: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我们能把搜集到的诗歌分类整理下来,然后反复进行朗诵,那么记忆一定会深刻些,其中一些可能就会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说说整理诗歌的方法:

2.本组六首诗歌是按

分类的。

3.小组分类整理搜集到的诗歌。(以备展示用)

二、“欣赏诗歌——析”

提示:有了材料,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它们才会成为一碟美味佳肴。诗歌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再加工”的,那就是我们阅读诗歌,欣赏诗歌。

我们课本中的《春夜喜雨》就附有一篇赏析短文,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2.欣赏诗歌有方法。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

④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3.以《天净沙•秋》为例,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再说说这首诗美在哪里。

三、“诗歌朗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选自己喜欢的诗歌,做到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活动实践:诗海拾贝(第2课时)

学校

班级

姓名

【达标训练】

一、连线

《采薇》

唐诗

白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词

辛弃疾

《天净沙•秋》

元曲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四言古诗

叶赛宁

《白桦》

外国诗

杜甫

《春夜喜雨》

现代诗

《诗经》

二、古诗积累。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七步诗》的作者是()。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A.《游园不值》B.《春望》c.《春夜喜雨》

2.根据要求填空。

(1)()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填颜色)

(2)人闲()落,夜静春山空。(填花名)

(3)春()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填动物)

三、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诗经•采薇》写选征战土,回想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

2.《春夜喜雨》是一首绝句。

()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

4.《天净沙•秋》是宋代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道小令。

()

5.《太阳的话》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进步、民主的新生活的向往。

()

6.《白桦》是写思念亲人的一首诗。()

四、阅读诗歌,填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名,题目

这首词中,所写的时间是

地点是

,描写的景有。

2.读了这六首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把它写在下面。

五、诗歌赏析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释词语的意思。

喜:

潜:

润物:

2.第二句的意思是:

3.第一句写了下雨的,赞美了这场雨来的。

4.最后一句是诗人夜晚对

景色的猜测。

六、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3.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

自评:

师评:

时间

活动实践:与诗同行(第1课时)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记录整理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2.通过朗诵表演、展示诗集和原创诗作等活动,锻炼胆量和增长勇气,提高自信心和培养创造力。

【预习导航】

特别提示:活动安排分“推荐好诗——编”“原创作品——写”“综合汇报——展”等几个环节。

一、给加点字注音

澎湃()

出轨()

纤弱()

逸闻趣事()

岑参()

亲昵()

依偎()

略胜一筹()

二、把《诗中的“秋”》一文中有关秋的诗句摘抄下来。

.2.3.4.我还知道一些写秋的诗句:

.2.3.三、自读诗歌《致老鼠》《爸爸的鼾声》尝试回答:

.你比较欣赏哪一首?为什么?

2.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堂探究】

一、“推荐好诗——编”

.在我国诗的长河里,出了那么多的著名诗人;而外国也有那么多出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就像海边一只只五光十色的贝壳,不胜枚举。如果要把这些精品都抄下来,也多不胜抄。你认为该怎么办?

2.“我最喜欢的诗歌”向你推荐:

诗歌

作者

推荐理由

3.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二、原创作品——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那么多诗,大家一定也想试一试吧!教你几招:

(1)要想心中有诗最重要的是联想和想象。因形象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这是写诗最需要的特质。

(2)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2.请你欣赏,再试写一首。

三、“综合汇报——展”(讨论,选择汇报的方式方法)

你认为如何汇报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

活动实践:与诗同行(第2课时)

学校

班级

姓名

【达标训练】

一、比一比,再组词。

跃()

纤()

昵()

偎()

梗()

袄()

迁()

泥()

喂()

硬()

二、把下面的词语恰当的连起来。

潮声

潮落

机灵的 耳朵

胸怀

富足

粉红的 眼睛

家园

宽广

热情的 花朵

潮起

澎湃

明亮的

歌曲

三、下面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在括号里填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四、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2.苏小妹认为黄山谷加上的“舞”和“隐”两个字仍不够理想,但比苏东坡加的两个字要美。

()

3.“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出现的意思。

()

4.《天上的街市》中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的明星比作街灯。()

五、课文内容精彩回顾。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文中这首诗选自

代诗人

写的《

》。

2.用“

”画下作者理解这几句诗意思的句子。

3.你还会背诗人的哪些诗,选择一首写下来。

六、趣味故事欣赏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凹下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先理解下面的词语。

峥嵘:

百无禁忌:

2.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认为这兄妹俩的长相特点是:

自评:

师评:

时间

第六单元

快乐双休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6分)

野径(jìnjìnɡ)

澎湃(bài

pài)

花重锦官城(zhònɡchónɡ)

徜徉(chánɡ

shànɡ)

花穗齐绽(zhàndìnɡ)

白雪皑皑(ái

qǐ)

二、把古诗词名句与作者连在一起。(4分)

海内存知己

凌寒独自开

夕阳无限好

天涯若比邻

王安石

迟日江山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墙角数枝梅

春风花草香

四、选择填空。

下面三句话传说是苏东坡和苏小妹互相取笑的话,都用了夸张。你能找到它们分别夸张了什么?(3分)

1.苏东坡: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2.苏小妹: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3.苏东坡:几加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三、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3.枯藤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归来。

5.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

四、回顾本单元内容选择填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录诗歌()篇。

A、《楚辞》25

B、《诗经》305

2.不同的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达顶峰阶段。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A、诗

B、词

c、曲

3.我国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诗人,如:

、、、、等;其他国家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

、、等。

4.《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作者是

国著名诗人。

5.我要把我喜欢的诗歌推荐给大家

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诗歌是

写的,诗歌内容如下:

我推荐这首诗(词)的理由是:

五、朗读下面两首童诗,说说你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春天的树

风最讨厌了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每次都偷偷地掀起我的裙子

夏天的树

然后在旁边大叫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羞!羞!羞!

秋天的树

真是气死我了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我的体会是:

9.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九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 体裁的不同其阅读方法、教学价值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编写导学案时, 也应循着文本的文体特点来设计。通过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按图索骥, 让他们在自学与导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文体的特征, 抓住核心的语文价值。如教学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时, 通过研读课标, 发现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的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鉴于此, 根据本文的特点, 可以在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着重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金字塔?

问题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本文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问题三:联系课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去掉吗?

绕金字塔一周, 要走1 千米的路程。

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 然后堆起一层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

问题一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说明的要点, 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学生通过探究上述三个问题, 自然就能领悟到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随后, 教师在导学案“达标检测”中选择一篇类似的说明文让学生阅读。实践证明,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同理, 散文、童话、小说、诗歌、寓言的导学案也要紧扣文本文体特点来设计, 让学生触类旁通, 提高阅读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阅读规律

“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 即浏览语言文字, 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 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现代阅读教学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给我们道出了阅读文章的认知规律, 即“整体——部分——整体”。在编写导学案时, 可根据这一阅读规律来设计。如在编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导学案时, 可设计以下导学问题:

问题一:默读课文, 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请抓住他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在文中勾画并写上批注, 和小组成员交流。

问题三:从文中你感受到彭德怀是一位怎样的人?

“学习略读, 初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问题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要求而设计的, 旨在指导学生阅读叙事类文章应从整体入手,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对全文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导学问题二的设计为的是指导学生走进课文, 通过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咀嚼,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为揭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但更爱战士”这一文章主题奠定基础。导学问题三的设计是为了回归整体, 进行演绎归纳, 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获得对人物全面、整体的认识。

三、“问题设计”要体现语用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予以强化, 这无疑是一场引导广大语文教师把握学科特点, 回归语文本真的“及时雨”。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也好, 编写设计导学问题也好, 都应强化语用的意识, 不仅要满足文章内容的理解, 即文本“写了什么”, 更要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 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情达意的”。如《大江保卫战》一文, 生动再现了九八年武警战士英勇抗洪的感人壮举,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是本文语言表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针对这一点, 在编写导学案时可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已经写了许多武警官兵英勇抗洪, 为什么第四自然段还要细致地写连长黄晓文受伤后坚持抗洪的感人故事?这样写是否多余?学生通过对学、群学后, 一致认为这样写并不多余, 反而更生动感人。此时, 教师可顺势指导, 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本文场面描写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为了检测和巩固学生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情况, 在导学案“达标检测”中, 可设计小练笔:以“大扫除”为题,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方式, 补写一篇小作文。

星期五下午, 全班进行大扫除。同学们都干得非常认真。

你看, 大家七手八脚, 教室里好不热闹。_____

最认真的要数××同学。_____

不一会儿, 大家齐心协力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真是人多力量大呀!

四、“问题设计”要渗透学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 实现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时, 包括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需充分考虑学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清平乐·村居》,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积累, 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导学问题:

问题一:知词人——借助工具书或网络, 查阅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词”的起源, 并作简要记录。

问题二:解词意——熟读这首词, 借助工具书先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再联系课文插图说说这首词大概写了些什么?

吴音:__相媚好:__

翁媪:__无赖:__

问题三:悟词情——结合辛弃疾的生活经历, 思考他通过这首词要表达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四:背词文——根据词的大意, 你能一边想象词描绘的情景, 一边背诵吗?

“知诗 (词) 人——解诗 (词) 意——悟诗 (词) 情——背诗 (词) 文”, 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点和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 能慢慢走向“不待解说而自晓其义”的境界, 真正实现学习的主动与积极。

10.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 篇十

1.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读读背背,理解难字读音、难字词义和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品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3.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4.《离骚》简介

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部分。

【学习过程】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字词注音。

姱()謇()谇()

纕()茝()诼()

偭()忳()鸷()鸟

溘()圜()诟()

芰()荷岌()羁()

缤()纷侘()傺()

2.学习全文,掌握重要词语。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2)謇朝谇而夕替

(3)怨灵修之浩荡兮

(4)谣诼谓余以善淫

(5)偭规矩而改错

(6)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7)忳郁邑余侘傺兮

(8)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9)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0)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1)不吾知其亦已兮

(12)苟余情其信芳

(13)忍尤而攘诟

(14)芳菲菲其弥章

3.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节奏。先自读,然后由小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本组诵读的“诵读明星”。(提示: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4.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品德、情怀: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

品德、情怀: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句子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再以他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6.《离骚》多用比兴手法,请从文中找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句中,以“蛾眉”(即美貌)喻指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喻指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1)选句:

喻指

(2)选句:

喻指

【当堂检测】

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2)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3)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情怀的语句:

(4)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品德的语句:

【课文译文】

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我只因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清晨进谏而晚上就被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怨恨君王糊涂荒唐啊,始终不能把我的忠心体谅。许多小人嫉妒我高尚的德行啊,造谣诽谤将淫邪的罪名给我加上。世俗本来是适合随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忧郁苦闷不得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雄鹰不会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哪有圆凿与方枘能够想和的啊?哪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的?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啊,趁着迷路还不算远。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所用,又遭受指责啊,我将退隐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了解我那也罢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让我高高的帽子更高啊,让我长长的佩带更长。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损伤。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带上绚丽缤纷的众多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挫败而改变的吗?

【屈原名句赏析】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意思是路悠长而且很遥远,我要不断的去寻找真理。曼曼:长。修:长。兮:语气词,相当与“啊”。将:将要,还要。求索:寻找。

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所以将愁苦一生而终.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11.高中物理人教版功的导学案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老师讲解,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

2、通过例题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功的概念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1、功: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如果在的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是。功是(矢、标)量。

2、正功和负功

根据W=Fscosα可知

(1)当α=时,W=0。即当力F和位移时,力对物体不做功。这种情况,物体

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

(2)当≤α<时,W>0。即当力F跟位移s的夹角为(锐、钝)角时,力F对物体做正功,这时力F是(动、阻)力,所以,(动、阻)力对物体做正功。

(3)当≤α<时,W<0。即当力F跟位移s的夹角为(锐、钝)角时,力F对物体做负功,这时力F是(动、阻)力,所以,(动、阻)力对物体做负功

【针对训练】

1、讨论力F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做功的多少.

(1)用水平推力F推质量是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了s.

(2)用水平推力F推质量为2m的物体沿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前进了s.

(3)斜面倾角为θ,与斜面平行的推力F,推一个质量为2m的物体沿光滑斜面向上推进了s.()

A.(3)做功最多B.(2)做功最多C.做功相等D.不能确定

2、某人将质量m为的物体搬到h高处则人至少做功

3、起重机的吊钩下挂着质量为m的木箱,如果木箱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了高度h,则木箱重力所做的功为,重力势能了,拉力做功为。

【能力训练】

1.关于人对物体做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用手拎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走,人对水桶做了功

B.人用手拎着水桶从3楼匀速下至l楼,人对水桶做了功

C.人用手拎着水桶从1楼上至3楼,人对水桶做了功

D.人用手拎着水桶站在原地不动,虽然站立时间很久,但人对水桶没有做功

2.下列关于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力和位移是做功的二要素,只要有力、有位移,就一定有功

B.功等于力、位移、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C.功等于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12.对如何编制中学语文导学案的思考 篇十二

一、导学案编订中存在的问题

1. 不能紧贴教材。

有的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脱离了教材, 忽视了学生, 名义上是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是老师越俎代庖, 以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 随意拓展, 既无科学性, 也没有针对性, 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2.“导”性不足。

有的导学案其实是教案的翻版, 既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创造, 又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科学地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进行问题设置, 在内容上没有阶梯式的递进, 在过程上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

3. 学案异化成练习册。

有的学案就是同步练习册的翻版, 课前的预先学习就异化成了急功近利的做题, 课堂相应就异化成了索然无味的对答案。教师导的无味, 学生学的索然。

4. 探究性不强, 分层导学不明显。

有的导学案不能围绕课文的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解疑,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问题设置过多过碎, 肢解了课文, 失去了整体性, 知识点的处理无序、无阶梯性, 导致中差生无所适从, 学起来比较茫然。

二、导学案编写的立足点

1. 要符合教材体系, 围绕课程标准, 紧贴学段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

在知识点设计上要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反馈上要有可测性, 目标要明确和具体。

2. 导学案不是满足于教师的教, 而是要满足于学生的学。

制订导学案时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 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 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

3. 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

导学案既要有课前预习部分, 又要有课堂教学部分, 要给学生自学和自悟的空间, 还要有课后的反馈练习。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 是一种递进关系。

4. 导学案编写后, 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

形成定稿后, 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 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导学案的编订流程

1. 文本导读, 学生解决。

对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体特征、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等, 通过制定可操作的学习方案, 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注释及查找资料, 自学来掌握。把有疑难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列出, 先小组讨论, 小组解决不了的, 提交老师, 再组织全班共同解决。这类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填空或者选择题, 能达到巩固的效果。

2. 学案探路, 整体感知。

对每篇课文, 学案的导向要能帮助学生探路。能引导学生披文入境,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 能帮助学生采集信息。如通过让学生模仿编题老师的语言来概况段落大意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目的是能帮助学生和课文主题接轨,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同时要力求在学法上的优化, 如在学案中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能自己用书写提纲的方式列出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或者观点等,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阶段向“会学”阶段迈进。

3. 质疑探究, 分层推进。

当学生通过学案的指引整体感知课文之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探究问题的学案。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把握好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 研讨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有分量, 数量不能太多, 要体现开放性、综合性和拓展性。特别是要符合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立足于文本来进行探讨研究, 要讲究思考的层次性, 特别是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 设置不同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4. 品读鉴赏, 自悟为主。

对于课文中精彩语段, 教师在制定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与朗读和写作因素的关联,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对于好的句子, 在学案中要选准鉴赏角度, 可以从思想性、艺术手法等方面去鉴赏, 发现其中的美, 品味其中的美。

5. 运用拓展, 反馈成果。

运用拓展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链接点来凸现文本学习重点。如对文本学习要点能采用“巩固式”练习, 拓展点要凸现探究学习的特点。通过设计小而精的问题, 要求学生口答, 再通过评价和反馈, 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

“导学案”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让学生在成功与肯定中得到激励与鼓舞。如何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导学案”, 还有待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努力, 虽任重而道远, 但已经曙光在前!■

上一篇:朋友聚会祝福语劝酒词下一篇:关于申请配备台式电脑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