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为魂

2024-12-24

大爱为魂(共2篇)

1.大爱为魂 篇一

教师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在中国,没有那一种职业像教师这样,人们首先注重的是其道德,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没有合格的师德,是社会判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

当前教师的师德问题颇为社会所诟病:部分教师无心教书,敷衍塞责,误人子弟;部分教师拜金严重,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赤裸裸的交易关系、金钱关系;部分教师品行不端,方法粗暴,给学生的身体、心理带来不良影响或造成伤害;部分教师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会观感极差……少数教师师德日堕,教风日下,影响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毁坏了学校的声誉,也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何谓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包括私德(个人品德)和公德(职业道德)。很多人认为,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不准确的。教师不仅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师肩负“传道”的责任,教师的个人品德影响学生对其所传之“道”的态度。《敬畏生命》的阿尔伯特·史怀特不仅在理论上从生命的神圣性出发唤起人们对于所有生命的敬畏之心,而且从30岁开始就“听从上帝的召唤”,在中部非洲为最贫穷的人们工作或奉献了一生。阿尔伯特·史怀特的理论广为流传,其理论正是由于其人格的魅力而充满力量,为人们信服。同时,教师还是学生的人生楷模,其个人品德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个人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转化为教育内容,或与其他教育内容相结合,构成新的教育内容;教师的个人品德也同样可以促使其教育手段的道德化。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回忆某一位老师时,往往并不是因为他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老师言传身教所体现出的品质,或是老师举手投足间彰显的精神与风格。这就说明教师个人品德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师德就不能不关注教师的私德。

教师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涉及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范围比较宽泛,有人精炼地概括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颇为恰当。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有爱心的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他的上下进退皆以学生为据。胡忠、谢晓君夫妇之所以舍弃优裕的生活环境,来到艰苦的xx,就是因为那里的孩子更需要他们:“像我这种老师,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为我走了,哪个学生就读不成书。但这里不一样,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我想得通。我一个老师,在哪里不是教书?在哪里不是育人?”胡忠以平素的语言、纯朴的行动向人们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学生至上,大爱无疆。

教师之爱的特点一是“兼爱”:既爱自己孩子,也爱别人孩子,只爱自己孩子,谓之“偏私”;既爱优秀学生,又爱问题学生,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只爱优秀学生,谓之“偏狭”;既爱有钱学生,也爱贫困学生,只爱有钱学生,谓之“势利”……二是宽容:以平和的心境、智慧的胸襟对生命个体给予尊重和唤醒。胡忠、谢晓君夫妇支教时把三岁的女儿也带到xx,并且与其他学生同样看待,体现了教师的“博爱”胸怀。用谢晓君的话说:“必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地把孩子放在自己心里面。一个称职的家长,是不会只对孩子中的某一个好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关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相互的,老师真心爱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当年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深得弟子的敬佩和景仰。孔子死后,弟子筑庐而居,守墓三年。其中,子贡守墓六年,并且竭力维护老师的声誉和学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今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还有多少人记得我们、感念我们?我们在责备学生薄情寡义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我们当初对学生可曾真心相待、真情付出? 也许学生记得的是某些教师曾经的横眉冷对、冷嘲热讽,甚或寡廉鲜耻。

学高为师。学识是教师的奠基石。《学记》有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就是说,只凭记忆力掌握书本上的各种知识,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这种人不够资格当教师。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否则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怎能帮助他人解除疑惑?并且教师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具有时代的气息,具有新鲜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从知识总量上讲,教师不一定比学生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应该是正常的现象。因此,学高为师,在今天更多地表现为教师以自己的好学精神、求真意识影响学生。

好学是教师的本分,孔子曾经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年近半百时,他还感叹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至韦编三绝,可见其好学不倦的精神。他的好学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

现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好学之于教师已成“奢侈品”,教师不读书已成常态。一些教师自嘲地说,只读三本书:教材、教参、教辅。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进反退。人言中医往往是“老来俏”,而教师一般是“老啦,不中用了”,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不同于其它职业,不能靠经验生存,而要靠智慧的活力、思想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而教师的智慧、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要靠不断学习来积累。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师不读书、不学习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以目前教师的专业状态,连迎合‘提升升学率’这样一个低标准也有困难。大批教师只能用加大作业量来对付考试,并不具备教学智慧。”教师不是读书人,校园没有书香,只闻铜臭,这让社会、家长、学生情何以堪?这样的教师何以赢得学生的尊敬?

身正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这让我想起了一代大家梁启超。梁启超在清华当教师时,极富责任心,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1927年5月底,北京城局势危急,梁启超拟到天津避难,但临走之前还不忘完成自己的教学职责:“好在校阅成绩恰已完功,本年学课总算全始全终,良心上十分过得去。……整夜不睡,点着蜡结束校中功课及其他杂事,明日早车往津。” 另一国学大师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对比大师,我们当下的教师,讲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他本分的阅卷任务都不能完成;有些教师要求学生不抽烟,可自己在办公室甚至在教室吞云吐雾;有些教师要求学生不用手机,可他自己在上课时自然而然掏出手机接电话……

有人说: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己也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比如,当我们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时候,我们自己就应该首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学校的工作之中,而不会抱怨,不会索要报酬,不会斤斤计较。教师的身教比其言传是对学生更有说服力的教育。在西康福利学校,胡忠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毕业考上大学的44个学生中,有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总之,教师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我们不能奢望教师成为道德完人,但起码应该是道德常人。问题是如今教师的师德江河日下,这是为什么?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会这么问。

从哲学上讲,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教师将教师师德堕落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归结于市场经济,这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内因才是根本。同是教师,甚至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师德迥然不同,就是因为个人的修养不同。有些教师“忧道不忧贫”,在不断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教书育人中感受生活的快乐。胡忠、谢晓君夫妇在xx支教,由于是志愿者的身份,每人每月只有300多元生活补助,但是他们内心充实:“作为教师来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意义超越了内心对所有物质条件的追求。当自己内心有了一种工作的快乐,对孩子付出,自己感受到了真实的满足。” 相反有些教师“忧贫不忧道”,受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没有将心思放在怎样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在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金钱上。今天我们确实看到一些教师发财了,或是因为办有偿家教班,或是因为做生意,……甚至变相要求家长馈赠。这些教师其实只有教师之名而无教师之实,他们之所以仍处于教育的岗位,得益于现在仍然没有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过,有口皆碑,我们难道没有看到家长、学生看他们的眼神?何曾有青眼?

一些教师为自己的失德辩护:我是一个普通教师,从事普通的职业,社会凭什么对我们的道德指三道四?我们为什么不能追求名利?我们为什么必须做出奉献?是的,在今天,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教育是一个神圣的事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对于人本身的关怀和人的主体塑造,并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于教育本身的道德性,人们必然对从事教育的教师寄予较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因为教师的道德身份与教学身份是不能分离的,教师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教化、感动、鼓舞、引导的积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今天这择业自主化的时代,我们可以不选择教师职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同时选择了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和道德要求,选择了必须在平凡中追求神圣。

【范文网】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之“忧”是我之忧,是我们教育之忧,是我们这个社会之忧。然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有何求?我们只求教师加强自我修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坚守师德的底线,重塑教师的形象。

2.大爱为“美” 篇二

结缘少先队——美好开端

她的名字叫刘美,1998年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那时她就有幸与少先队结缘,担任了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大队辅导员。满怀着激情和青春的朝气,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由于年龄的接近,没有代沟,她又无家庭负担,所以常常能在操场上看到她与孩子们共同游戏互动的场景,她成了名符其实的“孩子王”。

那时她的收入不高,工资每月只有284元,但是看到学校鼓号队的队员们为了尽快练好鼓号,许多人不吃早饭就匆匆赶到学校投入训练,她心痛不已,就用自己的工资每天给大家买来50根油条和两暖壶豆浆当早点。队员们吃着香喷喷的油条,喝着暖乎乎的豆浆,感受到了老师带来的温暖!

付出总有收获,以心换心,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她,越来越乐于参加少先队的各项活动了。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笑脸,目睹他们感受着点滴的快乐生活,还有家长们的感动与支持,学校同仁的认同与肯定,刘美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了价值。

情源少先队——美妙体验

走进校门的孩子们,谁不愿意早日戴上红领巾,尽早成为少先队员呢?南京一校每年一度的入队仪式可谓别开生面,其他学校大多是由高年级队员为一年级新队员系上红领巾。可是南京一校并不是这样,那会是怎样的入队仪式呢?让我们看看吧——

先是“老队员”入场,他们竟然是孩子们的家长。没错,南京一校就是这样,请孩子家长以少先队老队员的名义到校,参加自己孩子的入队仪式,并亲手为孩子佩戴红领巾。这样特别的入队仪式,深深地触动了家长。参加仪式后,家长们无限感慨地追忆着自己的童年时光,将他们的入队经历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两代人通过红领巾,加深了互相间的理解。

这些都是刘美的创意,她希望少先队的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孩子们的美妙体验。为了使孩子们热爱少先队,对队活动感兴趣,她还让队员们通过心愿卡的方式,请家长作为老队员写出寄语,同学们还可以写出自己的入队心愿等。

牵手少先队——完美蜕变

2014年8月,刘美被推荐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基层辅导员,与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宋继征老师一同带领由全省十个地市选送的十名优秀满族小学生代表,参加全国少工委在文化名城西安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少数民族夏令营”。

在为期七天的活动中,刘美和这些少数民族少年同吃同住,从陌生人变成了胜似亲人的朋友,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此次夏令营远离沈阳,营员们年龄偏小,许多孩子还是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相伴的情况下离开家乡。起初,孩子们兴奋无比,看到什么都觉新奇;可是不久他们就想家了;不过,到了后来,营员们又依依不舍了……这些转变正是因为有了辅导员老师时时给予的父母般的关爱。

在活动中刘美是指导教师,在出行中她则是安全监护人,在生活中她又变成了孩子们的“妈妈”。

正值盛夏,孩子们只要一动弹就大汗淋漓,但夏令营有规定,每天必须穿团服。于是,每个夜晚,刘美都会在孩子们休息后,端着一大盆衣服,一件件给每个孩子洗团服。

女孩子喜欢漂亮,刘美便对每个姑娘的头发浓密、长短都了然于胸。她不厌其烦地根据每个孩子头发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发式,编成各式各样的小辫。姑娘们照着小镜子,看到自己变得更漂亮了,一个个惊喜不已。

孩子们都喜欢留影,刘美便带着他们在可以活动的场所,取景留念,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孩子们愿意参与表演,她便连夜编写由辽宁、陕西、宁夏三省(区)临时组成的第三中队全体营员共同参与的《同聚夏令营 ,共抒三地情》的朗诵诗稿,为团队每个孩子搭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个节目在夏令营联欢会上表演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孩子们不能独立洗澡,刘美便克服困难条件,带着女孩子们到驻地学校集体浴池给她们洗澡。

孩子们需要肯定,刘美便利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的各种奖章及时予以颁发与鼓励,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表现,在活动中传递正能量。

孩子们之间相处有小矛盾,她又成为心理咨询师,耐心开导,亲切抚慰,使其解开心结,和谐相处。

此次牵手夏令营,丰富了她人生的阅历,开阔了工作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成就了她作为“妈妈”的一次心灵的蜕变。

“美妈”美名传四方

刘海独特领头羊,美不胜收谱乐章,

最美大爱是真谛,“美妈”名声传四方。

我是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少数民族“手拉手”夏令营在沈阳培训期间认识刘美的。前来参加培训的家长和孩子坐了一屋子,最大的孩子12岁,最小的9岁。到外地参加一周的夏令营令家长很担心,刘美的一番话让他们放了心:我曾多次带学生到外地参加活动,我会像妈妈一样照顾这些孩子们的。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第一天晚上7点多从沈阳至西安的飞机,本应夜里22点之前到达西安,但因西安下暴雨,只能停到成都,直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才辗转到西安。安排好孩子们后,天已经亮了,刘美虽然为孩子们操劳了一夜,次日却照常参加夏令营的各项活动。在夏令营中她如同妈妈一样照顾这些孩子,不仅关爱来自辽宁的营员,还以同样的热情帮助陕西、宁夏的孩子们。在三个地区组成的同一中队里,人人都知道有个“美妈妈”。

辽宁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宋继征点评

上一篇:施工质量总结报告下一篇:值班工作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