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课后反思(精选14篇)
1.小学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篇一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订正。
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订正,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哪些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后我会改进的。
2.小学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篇二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 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 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 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 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 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 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 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 那只能越学越辛苦, 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 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 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 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 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 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 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 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 AE=x, BF=y.当x取何值时, 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 我让大家反思、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 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 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 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 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 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 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 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 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 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 听的学生听得认真, 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 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 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 自觉的, 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 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 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 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 纵坐标为0, y轴上的点, 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则有Δ≥0, 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 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 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 到无理数时, 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 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连贯的, 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 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 如果遇到难题, 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 结论还成立吗”等问题.
(二) 让学生设立错题本, 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 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 这样才会心中有数,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三) 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 自己讲, 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分组备课, 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 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 分式定义和性质, 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 又有应用题, 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 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 有检查, 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 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 分层要求, 循序渐进.
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获取, 而不是给予.新课改也指出, 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 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 提出注重学生课后反思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姣慧, 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 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 2016 (1-2) .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 2010 (6) .
3.论数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25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经常进行学情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我课堂上讲得明白,学生也认真听讲,但就是不会做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发现,听得懂而不会做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层次上.孔子都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上升到自己会解题,不仅要做好预习,还要懂得课后反思总结,把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把它变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在解题中融会贯通.反思总结就是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就是对自己之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作出回忆,思考、评价以及对以后学习状态及学习方法的修改.对以后的学习进行调整或者延续.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那只能越学越辛苦,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AE=x,BF=y.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我让大家反思、
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听的学生听得认真,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有Δ≥0,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到无理数时,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连贯的,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如果遇到难题,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结论还成立吗”
等问题.
(二)让学生设立错题本,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这样才会心中有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三)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自己讲,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分组备课,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分式定义和性质,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又有应用题,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有检查,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 参 考 文 献 ]
[1]王姣慧,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6(1-2).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2010(6).
[3]蔡贤灼.谈学弱生的应用题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5(7-8).
4.小学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篇四
《5的乘法口诀》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们自己去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先由教师带着学生编口诀,学生自己试着编口诀,小组合作编口诀,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口诀的编制,很快理解了口诀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怎样记得快,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在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的背出口诀,会用口诀,学习效果好。
1、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画手,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层次是5×1 1×5的乘法口诀,老师带着学生编口诀。第二个层次是编5×2 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老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2、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熟记口诀,我安排了 “对口令”、“ 说相邻口诀”、“猜口诀”、“补充口诀”活动,让学生巩固的乘法口诀,在活动中熟记口诀。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口诀计算乘法,让学生感受到学口诀的价值。第三个层次是运用口诀
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听故事、看视频、读古诗。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3、渗透德育,潜移默化。
5.教案课后反思 篇五
活动第一个环节我采用了猜谜语直接引出活动主题瓢虫。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外形特征并在细节上加以强调,使幼儿对其印象更深些;第二个环节我采用了边念儿歌边范画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期望这种游戏的方式能够和孩子有个互动,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但这个环节我处理的还是略显仓促,以致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活动第三个环节,我请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画面,请幼儿想办法让红绿这两种颜色变得多起来,因为幼儿在“毛毛虫爬呀爬”活动中对渐变色以有所了解,所以没有给予更多的讲解,以致有的幼儿一时没明白,从这一点我也认识到这个时候教师问话的明确性、引导性就异常重要,还需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与积累。
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也很重要,我尽可能供给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一样之处,这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活动中、活动后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每一个孩子进取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进取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构成和发展。
6.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 篇六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哪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
课后反思: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索解题思路并正确列出式子,同时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掌握括号的用处。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并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计算时不够熟练,运算顺序又混淆了。
教学反思: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0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讨研究。学生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件上,而且能够根据一道算式来说明。
教学反思: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由于复习所用时间太多,造成后面的时间很紧,所以第二节课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学生出示了三种说法:东北、东北偏东、东偏北。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那这样说就能找到吗?”学生指出还要量出角的度数,从而进一步引出距离,学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教学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量角器用不好,个别学生分不清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观测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明白;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和方向标,选定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
2、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
3、以选定的单位长度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在射线从观测点开始量出图上距离,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写上物体名称。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学习方向知识为主,学生对各个位置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生活实际操作,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祖国人民的伟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反思:
学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从以往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出错的地方主要是方向上的表述(方位和角度)。今天,我上本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上学的路线,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又是一个难题,因为课堂上学的是平面图,而这是实际生活,又是立体的,通过引导后逐步弄清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路线图,让学生先尝试说(先请优秀学生说,再请中等学生,最后请后进生说),然后结合学生的描述进行评点。整堂课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描述为主轴,对正确评点的学生给以鼓励。整堂课气氛较浓,学习热情较高,避免了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一堂课中100%的同学参与了,作业反馈的情况也很乐观。教学反思: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这节课中,本节课抛弃教材中考中枯燥无味的数字,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利用知识的迁移,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时把学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教学时,通过口算检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引出定律,为新课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时需要数字的特点,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
教学反思: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教学反思:课始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分类型进行练习。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习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a×(b+c);
第二类是a×b+a×c;第三类是a×b+a;第四类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数。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在练习中,加强和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中,还应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此类的变化题,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反思:整节课我从“12× 25”入手,即课本第44页的例4.将这道题放到小组当中进行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计算,之所以选这道例题,是因为它的解决方法多,也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4×25=100这个特殊的算式,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可以考察学生运算定律的灵活应用,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练习同类型的题目,包括抢答环节,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出示32×25×125与101×36-36,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答。最后以拓展训练结束本节课。
7.浅谈课后反思的反思点 篇七
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要根据教学实践、学生实际,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 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反思课堂情景创设
课后, 应对教学情景的创设进行回顾总结, 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引导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从该课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考虑下次课的情景创设, 并及时修正教案。
三、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教学是否依据课程标准, 注重联系社会的实际生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课程的和谐统一体。
四、反思教法学法
课后应细心琢磨,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发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对于本课中的得失, 及时总结, 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五、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
本次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生是否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保持较长的注意, 学生是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六、反思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 因人施教, 实现分层教学。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置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对接受能力较弱的, 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下功夫,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就感。一个成功的教学, 就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 跑得快”, 中等生“吃得好, 跑得动”, 让学习困难的“吃得了, 不掉队”。
七、反思教学中“闪光点”
“闪光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次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 比如:找准活动内容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课堂引入;师生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教学延伸活动等, 这些“得意”之作, 将他们记录下来, 以便于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
八、反思自己的“败笔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 比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妥,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 某种原因造成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草草的收场等。这些“败笔之处”, 要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九、反思“教学偶得”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 更不可能100%的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 偶发性事件产生的灵感, 是课堂丰富的素材, 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 这些往往是突如其来,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加以重组整合, 就会转瞬即逝, 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十、反思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要层次分明, 精选、精炼, 评价的主题是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能否发展学生思维、引导探究、迁移拓展提高学生能力。
8.小学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篇八
一、分层作业布置的具体方法
每一位孩子都有其的个性,不管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在学习能力与智力等方面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应全盘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个性,进而设置出符合各个水平阶段学生的数学作业。通常我们可以将学生水平大致分为三个阶层,即A、B、C这三个层次。其中,A层表示接受水平、学习态度、思维能力都比较强,能够自觉独立的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作业质量高的学生;B层代表那些学习水平、思维能力及接受能力中等的,能够比较自己的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中等的学生;C层表示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很难独立自觉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低的学生。结合这三个层次学生的特性,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布置给A层的学生的作业,应关注提升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及课外知识的延伸,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促使他们“跳一跳”,进而升华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B层学生的作业布置可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深化与运用,针对教学中的习题进行练习与巩固。并且,激励这一层次学生向A层进行突破;而在C层学生的作用布置时,应注意作业难度不要过大,可适当地降低要求,主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消化,选择反复练习的办法让他们加深对常规的解题思路记忆,同时,鼓励其向B层靠近。
二、准确把握学生现状,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准确把握学生的现状,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现状,分层作业布置也有效果,才能使每一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了解的情况下将全体按照以上的分层方法将全体同学分为A、B、C三层后,然后设置符合学生水平发展的题目。
譬如:在对“圆柱体体积”一课的内容教学完之后进行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的层次作业:
A层学生的作业:①一栋建筑一共有9根圆柱形柱子,它们的为10米,横截面的直径为65厘米,如果每一平方米的喷漆费用是0.8元,请问一共花费的喷漆费是多少?②一根圆柱形木材的侧面积为471平方厘米,高为15厘米,试求它的体积。
B层学生的作业:①圆柱形积木,长为10厘米,底面的半径是6厘米,求该积木的表面积。②一根长是8米的木材,锯成四段之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米,求该木材的体积。
C层学生的作业:①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8厘米,求该圆柱体的表面积。②用铁皮做一个无盖水桶,底面半径为7厘米,高是8厘米,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这样的分层布置作业,可以给每以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出相应的练习、发展与冲刺的机会,可以更有效地让全体同学在作业练习当中汲取数学知识,以及提升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三、在分层作业的基础上,适当提升作业全面性
在对分层作业进行设置的过程中,也应该顾虑到数学作业内容的全面性,应包含简单性的基础习题,同时还应有注重理解性的习题以及灵活度相对较高的习题,应让这三方面的内容得当搭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各个不同层次的孩子在作业的过程中都能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与能力。比如在对《圆柱体的体积》这一课的内容学习完以后,应在保障作业的全面性的基础上,再适当科学地减少A层次学生机械式地基础题的反复练习,让其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课外知识进行研究或者是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即保障了作业的全面性,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优等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对于B层次的学生作业,可以在他们的基础知识得到深化与巩固之后,适当布置一些难度中高层次的习题,全面性的作业布置,即训练他们的意志,并且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积极;C层此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通过难度较低的作业进行训练,但是筛选式地布置一些中高难都的题目给他们做,也可让他们更具斗志,学习起来更有活力。
四、分层次评价学生作业
当学生已经根据要求完成了数学作业之后,教师还应根据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相应的评价,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的数学作业给出评价,要让作业评价对学生有促进作用,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并且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及所做的努力,进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外,作业也要做到能让老师能够一目了然,要求能在学生的数学作用本中看到他们在近段时间里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及学习成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在了解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之后,相应地重新分层及重新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作业,促使他们更快进步。
总之,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照顾到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仅课堂教学应追求完善与精进,在数学作业的布置方面也应更显成效,让改革更彻底,效率更显著。分层作业布置,实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阶层的学生布置相应层次的数学作业,使学生的学业与身心同步发展,顺利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
9.三年级数学测量课后反思 篇九
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1千米。”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10.小学英语课后反思 篇十
这次非常有幸能够参加两年一届的教坛新秀,让我有机会见识到26位老师所带来的精彩无限,对我这样刚刚回缙云的小学新老师来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在听课后,我对这次活动写下了一点点的个人反思,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帮助与进步,同时也更希望与所有的小学英语老师进行探讨与交流,从而共同进步。
在26堂课当中,第一堂课是来自水南小学的胡琦老师。这堂课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她的Presentation的设计。这是一堂三年级Unit5的课,她在教学French fries, hamburger, chicken, bread, 及hot dog 时,通过自制了一个冰箱,让学生自己从中取出食物来进入新课,该呈现方法既自然直观,同时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活情景,并且在整堂课当中都一直利用奖励物品French fries 来进行课堂评价,实现了评价的有效性及教学新知的滚动性,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另一堂精彩的课是来自长坑小学的杨静老师,该堂课是四年级的Unit3 My Friends ,这堂课最精彩之处,在我看来应该是practice 部分。她利用“兴趣班开始报名啦!”来让学生自己报名喜欢的科目,然后进行对话。
e.g: S1: My friend x x x likes music.
T : Who likes music?
Ss: XXX likes music.
这样的设计让上去报名的同学训练了“My friend,xxx,likes music.”的同时也让剩下的全体同学与教师进行回答问题,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进来,这一点做的.相当好,
还有精彩的课是来自两名男士,虽然这次活动中只有两名男士,但他们都上出了他们的风采,很值得好好培养及发扬光大。
当然,26堂课当中,精彩的片段太多了,每一个人的精彩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此同时,在听了26堂课后,也产生了不少的疑惑,把它们总结了一下写下来,希望能够得到沈老师和大家的帮助与更好的解决。
1、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到底如何才能更好的得到有效的统一?
11.公开课后的反思 篇十一
半期考试后,对于我上课的一节关于目标的课,我有着新的感悟。在课堂上我是讲的关于目标的内容,我根据同学们自己写的目标,谈到每个人给自己订目标,必须有着长期和短期目标,多说同学只有长期而缺少短期,所以我谈到如果只有长期而没有短期,那让我们行动动力不够,最终无法实现目标。我是这样举列的:“就像我爬楼梯,我在底楼最后我要到达我想到达的楼层,我必须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只有感受成功,才会喜悦,才会坚持走到最后。”
半期考试后我问同学们:经历了高中第一次考试,现在情绪是什么?多数同学低头不语,看的这一份难过,我又是这样总结的:失望和无助。为什么失望?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这么高的总分,但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低的总分,所以失望。无助是因为看着这样的分数,不知道该从哪里补?看着同学们这样的表情和一些行为,我不由的想到,我说过的那句话“只有感受成功,才会喜悦,才会坚持到最后”。现在才走一步他们没有感受到成功,而是打击,该让他们怎样相信自己,去前行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鼓足勇气树立自信继续前行
其实同学们多数是想学好的,只是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包括很多差生或者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也这样想过甚至做过,我是这样看到差生的,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曾经努力过但没有看到收获,所以努力了没有收获,和不努力一样的结果,那还不如不努力,久而久之就成為差生,所以经历了半期考试,有一部分同学就这样了。一份耕耘,看不到一份收获。
1、二八法则
我先让同学们了解“二八法则”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获得百分之八十的效益。例举:以在这次考试中只考300分的同学作为例子,让他们看到希望,300分(3年后)480分。增加180分,每科增加30分,3年用900天学习那每天每科增加0.03分。0.03分是个从来没有看到的低分,用这样的计算方法让同学们树立自信。
2、相信机遇会降临在付出而不是等待的人身上
其实实现目标,并不是一步一步走到最后,有时机遇一来就很快实现,但我们却不知道机遇什么时候降临。就和走楼梯一样,如果你选择等电梯,可能你等的时间远远长于你走的时间,但同样有可能你走着走着电梯正好就赶上了,关键在于你需要走,需要前行。
二、学会寻找成功
高中的学习生活,让同学们感受的是单一。作业考试在作业在考试,如果没有成功的总结,我相信更多的人感受的是累、打击,累、打击还是累、打击,那最后是放弃。
所以,让他们知道成功是什么?并学会寻找成功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那成功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成功不象字典的解释: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是用申继亮教授的一句话这样说:“成功不是和别人简单比较的结果,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不是别人考第一,别人就成功,你就没有成功;不是考差差了就一点成功就没有了;所以我认为每一个同学不是只有考试才总结自己的成功,而因该每天都有成功。所以时常总结成功不仅有助于了解自我,同样有助于树立自信。
这不由自主的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
“做一个最好的你”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
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
但要当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
那就当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
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
必须有人来当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
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
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
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正如诗中写到的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要做的最好,首先应该认识自我,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着什么样的能力?自己适合学文还是学理?三年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这些都是高中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每个人在朝着自己目标努力同时,学会利用时间。每个人都应该过着有目标的生活,在朝着目标努力的时候,要学会分解来安排利用时间,每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24小时却有着不一样的效率。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该学会给事情分类,每一天都有四类事等着我们去做,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例如,在自习课堂上,发现手机在口袋里振动,多数人都会拿出来看一下,看到一条短信我们会做什么?同学们回答最多的是回复短信,一节自习课或许就在短信中度过,所以这是因为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在浪费时间。还有同样因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浪费我们时间的例子。
最后,学会调节情绪。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太多次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带给我们很多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出现时,它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我们要做的是先接受负面情绪,再来优化调节情绪。
12.《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篇十二
于是, 我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言文, 虽说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 可要让学生体会其间的味道却有点难, 那就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就要教学生会思考问题, 因此, 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疑问, 并进行汇总分类。学生的问题如下: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封应答谢中书的信, 为什么写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课前进行呈现, 并且指出前三个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而第四个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问, 因此就确定第四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整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偷偷地观察了一下, 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 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悦, 其他学生是多么的羡慕。此时, 我确信了我的策略是对的。
首先, 我从文言文的角度确定其教学内容。文言, 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因此, 学习文言文, 前提是学习文言。于是, 我就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一.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重点解决“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朗读节奏。我预测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 两字一停顿, 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 而后两句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很难把握, 在课堂上我就反复要求学生朗读这两句, 在朗读中学生就较快地掌握了这两句的朗读节奏, 同时, 也很快地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 我认为“生本”语文课堂就必须从学情出发, 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译。先让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不懂的举手提问, 老师帮助解决。过了几分钟, 学生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我就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并要求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这个环节很快就结束了。
这样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可是表层的。学习文言文, 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 即所言志, 所载道。那“所言志, 所载道”就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所以, 我就决定在写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 把学生带入其间。
我提问:“陶弘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 那是说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可听了大家的翻译, 你感觉到这是‘人间天堂’的美景了吗?”
学生默默地摇头。
我就顺势提问:“那陶弘景为什么说这里是‘人间天堂’呢?你能抓住景物来描述一下你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吗?”
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学生甲:“我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看到了一种山水映衬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 那是一种阳刚的美, 而流水清澈见底, 那是一种温柔的美, 山的刚和水的柔, 使陶弘景陶醉其间, 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一个学生的回答点燃了全体学生, 学生的眼睛此时都清澈透亮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 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和着青色的高山、蓝天、白云、变化不断的清流 (那流水随着倒影的不同而变化着) , 那是纯净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得不让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脱俗。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学生丙:“我感受到了一种动静生命之美, 你看那‘夕日’静静地躲在山头, 余辉染红了山头, 那浮躁的心此时就会变得宁静安详, 还有那清晨雾气散后, 猿猴、林鸟的此起彼伏的叫声, 那是一种生命的蓬勃。”
……
此时,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 我顺势告诉学生, 这是深入翻译法, 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 所载道’处一定要展开自己的联想, 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时, 也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了。
我暗暗高兴, 我想我完全可以带学生去体会陶弘景在文中的“所言志, 所载道”了, 我就提问:“你在这里读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着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乐。可事与愿违,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读出了谢中书是请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这个答非所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附和。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呀!再说关于谢中书给陶弘景写信的内容是没有记载的, 这从何考证呢?我就如实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也想到过, 就查不到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怎么办呢?跟学生商量, 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去找。这时, 所有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书中去了。马上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说:“找到了, 课文注释里说‘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 ’, 那就说明谢中书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 梁武帝很信任他, 而你给我们的资料里讲到梁武帝曾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那一定是受梁武帝所托请他出山了。”
那我就追问:“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沉默了几秒后, 有一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不是刚说过了吗, 古人喜欢‘写诗作文’来交流的吗?你看‘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说明谢中书肯定也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梁武帝请陶弘景出山的时候不是问‘岭上有何物’吗?”
学生的思维全打开了,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了。
我又追问:“陶弘景是怎样告诉谢中书不愿出山为官的呢?”
学生一:“陶弘景是委婉地告诉谢中书, 我是一个沉醉于山水之乐的人, 我是不愿为官的。”
我顺势把陶弘景沉迷山水的描述在PPT上呈现:
“他游遍了各个名山, 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 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 吟咏诗文, 久久徘徊, 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 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 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这样, 把陶弘景对山水痴迷的形象进一步强化, 再读课文体会。
不一会, 学生又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觉得自己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感到得意, 他是不屑于做官的。”
又一学生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对当时人沉迷名利的惋惜, 你看‘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爱莲说》里的‘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 陶弘景是不屑于官场的。”
这样,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存活了, 这节课上我只是在旁边轻轻地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不断地在文中寻求自己想需要的。
课后我不禁反思:
课堂的改革是必须, 我们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 漠视了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遏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 也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 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道具。我想我们的每节语文课, 都应该是没有桎梏和约束的, 应是直率、坦诚地碰撞和争论, 是自我生命自然地绽放和自由精神淋漓地舒展。
如今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前给学生一份所谓的预习案,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然后在课内展示, 期待达到“自主、合作、探究”。试想, 教师一人编写的预习案, 能代表学生的想法吗?他们在完成你的预习案时, 不是桎梏了他们的思想了吗?这还是自主吗?在这个教辅材料满天飞的年代里, 学生还会有思考的习惯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 他因此而存在。”所以, 不会思考的人是悲哀的。但课前要预习这是必须的, 那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预习, 比如通过阅读, 提出自己在课堂上想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疑惑, 这样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正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一) 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
(二) 我们要从哪里出发?
(三) 我们要去哪里?
13.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篇十三
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挂彩灯》是一节数学的排列游戏,在中班上学期的时候我就已经让幼儿进行了多种排列的游戏,比如在《彩旗飘起来》的活动中幼儿已经对排列的方式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指的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律排列,它是一种连续的比较,建立在对两个物体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排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
这次活动主要有两个目标:
1.学习按ABA模式排列,并能将自己排列的模式表达清楚。
2.在已排列的物体中找出排列规律并接着排。
活动一开始,以情景导入来引出主题:“新年到了,兔妈妈订购了一些灯笼,你们看看有几种颜色?”引导幼儿将出示的灯笼按颜色来进行归类,并说说灯笼的数量及比多少。教师利用这些灯笼进行有序的排列,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复习已学的排序:ABAB和AABB。
接下来,以兔老大兔老二自己挂彩灯装饰兔子房子的情境,引导幼儿发现两种挂彩灯的秘密(一组是按红黄红的规律排列的,另一组是按黄红黄规律排列的),这一环节的操作,使幼儿在尝试ABA排序的过程中,理解对ABA排序特征的认识。在学习ABA排序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AB和ABA的不同,并用我觉得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来介绍ABA,比如:红黄红这三个灯笼是连在一起的一串灯笼,不能把他们三个分开的,也不能把他们的顺序弄乱,所以放一串灯笼红黄红,再放一串还是红黄红,两串灯笼放在一起,后面开始的颜色是重复的。当介绍玩一遍,集体操作时,孩子们还是觉得ABA之后应该是B,当我强调ABA是连在一起的一串时,个别孩子才勉强反应过来。集体讲解操作时,我让孩子们一边念排序规律一边操作:红黄红红黄红红黄红。集体讲解、个别操作若干次后,发现有些孩子依旧将AB和ABA混淆。
在幼儿个人操作中,我依旧不断强调边念规律边贴灯笼,反复强调红黄红或黄红黄是一串,两串灯笼中间颜色是重复的。可是从幼儿个人操作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正确率低下。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还是蛮高的,大部分的幼儿对于ABA的排列规律没有很好地掌握。课后分析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1.应该重点观察一下AB与ABA的不同,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就会比较了。2.幼儿数学活动材料上的ABA的灯笼示范只有一组,幼儿很难发现,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要出示两组或两组以上,这样幼儿就容易观察并且发现了。
根据幼儿的出错情况,我们将ABA的排序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利用区域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ABA的排列规律。
14.小学英语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四
篇一:小学英语课后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以来,一直有一些课堂教育的困惑。专职英语教师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如何提高考试成绩?经过反思和学习,我得到以下结论。
一、努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困难。
三、注重培养同学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坚持早读的习惯
早上是记忆力的最佳时间。因此早上起床后,应大声地朗读半小时左右的英语。有条件的,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纸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响就恬静下来,收心唱唱英文歌,营造学习英文的氛围。同学在课堂上怎样站,怎样坐,怎样回答问题等都应作具体的要求,尤其对于初学英语的同学。
3、认真听录音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干说得准,说得好。听录音时要坚持恬静、集中精力,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开口模仿。跟读时要注意模仿其语音语调和语气。
4、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的习惯
为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应鼓励同学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如看英语动画片,收看儿童英语节目,搜集生活中和媒体上使用的英语,尝试看英语课外读物,积极参与英语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在课内外活动中尽量用英语来交流(必要时还可借助手势、表情等体态语来进行交流),等等。
5、与家长谈论自身学习的习惯
经常与家长谈论自身的英语学习,一方面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加强沟通。另一方面也可随时让他们了解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达到检查和监督自身学习的目的,迫使自身认真学好英语,从而增强自身的成绩感,进一步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篇二:小学英语课后教学反思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写好小学英语教学反思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思效——自我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比如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几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同时,还要坚持“阶段思效”,即对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如在学习《用英语问候他人》。我根据课文内容作如下的安排:
1、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
2、听音,识图。
3、听音,重复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上完课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听话,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中,可是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针对这种情况,对教案做了重新调整,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热身复习之后,我交待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多学一些礼貌用语。我告诉学生要开展评比“礼貌之星”的活动。比一比看谁能获胜。任务的明确,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当我组织学生参加“找朋友并问候你的朋友”的活动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拍着手,兴致勃勃的去交朋友,用英语问候朋友。
二、思得——总结经验
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如我在教“cock(公鸡)”一词时,突然有个男孩子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我没有马上批评那个学生,而是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我觉得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
三、思失——及时补救
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子的选用,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例如在上完《Thisisourschool.》这一课时,我进行了反思:时间的把握不好,精神紧张,生怕不能够上完自己准备的内容而提前讲课,而在感觉时间有余时又没有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还是快速地讲完内容,这对整节课影响很大。以后再上这节课,可让学生仿照课文自编对话,时间即可控制得当。或在备课时就要预防出现时间多的情况出现,准备音乐或短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缓解了孩子的疲劳,又将时间把握得分寸有度。
四、思改——得出新法
“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思“改”对我们从事多班教学的英语教师来讲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授《用英语问候他人》,因为有了前一班教学后的反思,所以在后一班班的教学方法就改变了,教学效果也显着提高了。
五、思疑——提升自我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当堂提出的与课外知识相关的问题,我们未必能当堂一一作答,出现“卡壳”现象势必难免,这种“教然后知困”值得我们深思。如在教《Atthezoo》这首chant时,我讲到了袋鼠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这时,就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知道考拉吗?英语怎样讲呢”,就这个问题我确实是不知道的。我对学生们讲等老师查到了再告诉你们吧,或者你们也可以从网上找到答案再告诉老师。听我们这么一说,学生们回家后就积极查找资料并在第一时间告诉我。当然,我也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
课后反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一位优秀的教师,上完课后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后反思都必须用文字记述下来,写成手记。教学手记记的应当是有价值的东西。下面五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如在上《新标准英语》第二册第十模块第一单元时,我采用了歌曲巩固句型,即用《两只老虎》的旋律,把句型Whereis…?It’son/in/under…同时把学生喜欢的“福娃”当作询问的对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上时应吸取的教训。在《新课程研讨会》的一节公开课上,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在学生做游戏时,对于个别学生违反规则时没有把她/他指出来。过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这个环节成了这节课的“败笔”之处。因为这个活动除了巩固三个方位介词之外,同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
三、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如:在讲到单词“kangaroo”时,学生知道它是Australia独有的一种动物,但有个别学生还告诉我澳大利亚的国宝是一种叫“考拉”的动物。我请他给全班同学讲了它的特征与生活习性,最后,他说他将在本班QQ群内详细介绍。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会思考的,是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鲜明个体,我们应好好利用这无比优越的资源,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有吸引力。
五、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因为,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所教的班级不只一个班,“再教设计”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只要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会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篇三:小学英语课后教学反思
英语是一门国际的通用语言,小学英语教学也就成了热门的话题。英语教学在很多时候都要经历考试,因此很多学生都被考试压的喘不过气来,而小学教学则拥有了这个优势,从小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身为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就有了以下的反思。
一、反思学习的环境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教室要整洁、优美之外,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全面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智力发展,而且还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来说,他们就会主动接近教师,拥有自我表现的冲动和欲望。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浓烈。在学习Myfamily这课时,我在导入部分则用了歌曲“Boyandgirl”。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没有压卷感,自然而然学起来就轻松很多了。
二、反思学生
教师就像是导演,而学生就是演员。一部电影是否能成功上演,演员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学生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态、导入方式等形式,学生是否能接受。同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喜欢,这些都是要及时考虑的问题。在教学结束后,反思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没有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有必要经常走近学生,不断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使课堂形成富有情趣的、精彩纷程的教学过程。所以说,一堂课的成功于否不在于自己设计的有多么的精彩,同时还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加要反思我们的学生。培养自己和学生的情感,多多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才能上好一堂满分的课。
三、反思教材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块内容。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影响整堂课成功于否的重要因素。在课前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让学生做这样的活动等等。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班级就要有不同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与能力都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学习单词的速度就很快,有的学生上课活泼好动,但他的纪律性不强。这就要求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08-20
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06-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打电话的课后教学反思10-11
小学三年级 数学教学反思09-26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10-15
小学数学课后反思报告11-19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06-1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8-0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8-12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