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的说课稿

2024-09-11

《童年的朋友》的说课稿(精选4篇)

1.《童年的朋友》的说课稿 篇一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是苏教版-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物风采”为主题展开。《童年的朋友说课稿》这篇课文是自传体小说节选,展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因此,学习本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并适当运用目标导学法、情境激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勾画圈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朋友》中的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提问:“谁是我们童年的.朋友?”学生回答后,教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德童年时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1、快速默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次勾画读课文,交流好词。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

1、体会童年的快乐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童年的“我”有哪些新奇的想法?当“天文学家”“远航船长”“地铁司机”“美术家”“旅行家”“拳击手”

(2)、感受文中“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怎样?

(3)、结合自身,交流、畅谈内心的想法或理想,感受自己的童年。你的心中又有哪些冲动呢?

(4)、回文再次感受童年的快乐。齐读课文2、3自然段。

2、懂得关爱朋友、珍惜美好的事物

(1)、快速默读课文4-2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要改变当拳击家的念头?

(2)、学生汇报。

(3)、抓住重点语句,比较我对待小熊的前后态度环节4拓展延伸

想象作文《小熊眼睛的背后故事》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摘录文中的片段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朋友》说课分以下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鉴于本单元已有前两篇小说(《社戏》和《分马》)作范例,但xx又在某些方面较前两篇有所延伸:

(1)是自传体小说节选;

(2)展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因此,学习xx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是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

3、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

二、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选择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节课,

(一)采用竞赛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两个朋友对“我”施予爱心的不同方式;

(二)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达成目标;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竞赛,调动积极思维,运用讨论、诵读、比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分析讨论中学会运用,使读写听说能力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两组画面:

(1)歌曲《童年》的音乐声中,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

(2)两幅图片:

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

B、家境惨淡,拾废旧度日;

配以话外音,介绍高尔基苦难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对比中激发学生兴趣,切入正题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同时屏幕显示易错字词(音、形)

2、讨论交流:

(1)“我”童年时的两位朋友分别是谁?

(2)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找出相应语段

(三)精读课文,引导达标

1、总体设疑,高屋建瓴

(1)这两个朋友对“我”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2)各人的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

2、讨论质疑,攻破难点

(1)分A、B两大组细读课文,开展竞赛,边读边议

A组读第一部分后讨论:

①课文怎样描写外祖母的外貌?

②课文怎样细致刻画外祖母的神态?

a、微笑时给人什么感受?

b、牙齿、面孔、鼻孔各是怎样的?

c、衣服什么颜色?眼光透出什么心情?

d、整个身体举动又怎样?

③怎样反映外祖母对我疼爱有加?

(第③点要求学生举文中语句,理由简练而又充足)

B组读第二部分后讨论:

①傍晚时分的景物描写给人什么印象?

②为什么“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赏自然风光?

③他从哪些方面关心“我”的成长?

(第③点仍让学生举例说明,阐述理由)

(2)A、B两组推举代表分析课文,阐发理由

(3)教者适时指导点评,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赏析佳句,突破重点

1、(屏幕)显示两组画面,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1)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

(2)(俄罗斯大地)秋季傍晚时分的景象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第7节和第二部分1—3节,比较分析课文是怎

样描写人物神态和景色的

3、讨论赏析,体会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这些描写是“我”对外祖母什么品质的赞美的体现?

(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间产生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感受效果

(五)读写结合,深化目标

1、(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明确观察要求

(1)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重点观察景物

(2)两个学生为一条证明题争论不休的镜头,重点观察人物神态

2、仿写一段外貌描写或景物描写(150—200字)

3、现场交流点评,赏析佳句

(六)回放目标,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外外景好

祖貌物事

母描描情

写写

“我”

和关人长

蔼爱做成

可有我我

亲加教助

2.甲烷的说课稿 篇二

成都西北中学 冯胜伶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西北中学的冯胜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及其结构和性质。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学习。

2.功能与价值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而学生在此阶段已经

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他们

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3.认知方式

但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但与生活有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这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对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教学目标锁定为以下三方面: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关注人们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难点确立为:

1)学生对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2)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理论理解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 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法 合作教学法

并引导学生采用:

2.学习方法:分析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对比法 实验探究法 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着力于甲烷结构的推导、取代反应的探究这两个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时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我把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活动元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活动元。即:

活动元一: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约10分钟)

活动元二:探究甲烷的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氧化反应);(约10分钟)活动元三:探究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约15分钟)活动元四: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我设计的目的是:突出重点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

七、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元一(10分钟左右):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活动1>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上课,我先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播放西气东输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可燃冰和西气东输主体——天然气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就可以答出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其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活动2>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此时我告诉学生,确定有机物仅有分子组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继续探索这种分子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和火柴棍来构建甲烷的结构模型。经过学生的精心制作,小组交流,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趁势给出2个科学信息:

1、4个C—H键长度、强度相同;2、H与C间的夹角相等,但学生仍不能明确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还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在学生苦苦思考时,我顺势给出第三个信息:如果用氯原子代替了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所形成的物质只有一种结构,学生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出甲烷是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再播放甲烷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视频,同时请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折纸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让学生掌握甲烷分子结构的知识,使重点知识得以突出,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并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元二(10分钟):自主建构甲烷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和氧化反应)。当学生对甲烷结构有深刻理解时,我告诉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物理性质的学习。然后进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点燃纯净的甲烷,观察火焰的颜色,并通过燃烧产物的检验学习甲烷的稳定性以及可燃性。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利用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探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甲烷提供知识的固定点。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STS素材的呈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活动元三(15分钟左右):甲烷的取代反应(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首先设计以下问题:研究表明,Cl2可以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那么这个反应是否能够用来佐证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点呢?然后,请学生大胆猜测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可能产物。我对教材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取一只圆底烧瓶,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4体积氯气和1体积甲烷,如图连接好装置,用250瓦高压汞灯照射混合气体,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打开止水夹后,烧瓶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喷泉实验,使前后知识迁移,温故而知新,学生不难得出产物HCl,再深入推理,得出一氯代物及其它氯代产物。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经过同学们的分析与归纳,发现这四步反应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了取代反应的概念,并对比置换反应,总结出他们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取代反应教学重难点得以掌握和突破。让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元四(5分钟左右):总结与反馈

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查阅资料,设想安全开发可燃冰的方法,形成论文,相互交流并完成学案上的习题。至此,教学过程基本完成。下面是我板书设计和学案设计。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八、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二、分子结构:

1.分子式和电子式: 2.结构式: 3.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三、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小结:1.分子结构 2.化学性质

九、学案设计

十、感悟与反思

3.约分的说课稿 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约分,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约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约分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同时学习约分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谈重难点分析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2.能熟练进行约分。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说教学法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此本堂课我们主要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尽量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同时还辅以观察法、讨论法等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扎实基础,复习铺垫。

我设计的三道复习题,一道是复习最大公因数,复习2、3、5的倍数特征,另一道是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复习回顾了这两个知识点,为下面学习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方法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提炼问题, 矛盾激发探索热情。

出示课文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 教师顺势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基本上的学生会提出,“小明已经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教师这时可适当板书并选择性地让学生求出“已经游的占全程的75/100”。接着教师大屏幕中出示:“小明游了全程的3/4。激发了学生探索75/100是否等于3/4的学习热情。

2、尝试探究,认识最简分数。

学生动手探究,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交流讨论得出75/100=3/4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在转化的过程中虽然分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分数的

分子和分母都在变化,从75/100到3/4的过程中分子、分母都在变小。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同时变小后,教师顺势往下问:2/6 、3/4的分子分母还能变小吗,为什么?让学生得出因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了,所以不能变小,水到渠成地揭示了什么是最简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加以巩固。

3、巩固最简分数,引出约分

在学习了例三后,让学生判断 哪些是最简分数?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7/13,7和13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而24/30还有别的公因数所以它不是最简分数,然后顺势引导你能将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9/15 7/13 10/11 15/24 24/30

4、尝试约分,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教师巡视,请生板演。这里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

(1)逐次约分,先约2再约3,最后化简得4/5

(2)逐次约分,先约3再约2,最后化简得4/5

(3)一次约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6,最后化简得4/5

在例三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新知,得出约分可以除以他们的公因数逐次约,也可以直接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一次约。当然由于举例的单一性,学生的体验往往不深。程度好地由于马上能找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认为一次约分比较简便”,程度一般的同学则认为逐次约分比较清晰简便,可以降低难度。因此优化时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明确如果能马上找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那么一次约分比较简单。否则逐次约分比较方便。比如252分之78,学生很难一下找到最大公因数,逐次约分就比较方便。至此,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约分,也充分体验了约分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在练习上我注重知识的阶梯性,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特设计以下几个练习。

1、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2、龟兔赛跑,龟跑了全程的5/25,兔跑了全程的4/24,谁跑的路程多?

运用约分化简方便大小的比较。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约分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课

回顾,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了明确什么是约分、最简分数、怎样约分??

1.让学生找一找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8和6 21和14 7和17

42和18 80和81 91和13

这里的几组题我们是精心设计的,其中7和17、80和81是两组比较典型的互质数,而13和91 是一组成倍数关系的数,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这些典型题目的练习为学习最简分数和约分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24=4/=()/3 5/9=()/18=15/()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习约分的基础,因此,在新授前我们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4.投影的说课稿 篇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投影》,属于《投影与视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第一节介绍了技术语言的特点和种类,以及草图与正等轴测图的画法。技术图样是采取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设计交流语言,是在设计一般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适当选择进行设计交流的途径。三视图是一种最常见的技术图样,也是下一课时“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2、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对本节做了如下安排:

①、本课时教学内容先是从自然现象——影子开始,进而向学习者描述正投影的特点,进而分析三视图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充分认识三视图,并以模型房的结构为例详细阐述三视图的具体制图步骤及要领;同时通过书本里的“马上行动”、“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

②、在教材的结构上,本节占用的篇幅较长,意图很明显,就是在学习完了设计表现图之后,更进一步掌握绘制简单的技术图样的方法,并且能够提升对常见的技术图样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探索、想象,了解投影、投影线、投影面、平行投影、中心投影的`概念;

(2)能够确定物体在平行光线和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习近平行投影时,要弄清光线照射角度与影子的关系,同一照射角度下,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比例,与相似三角形建立联系;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同学们归纳、概括,形成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概念,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索中获取新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爱学习、爱生活,敢于探索创新,在学习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探索中投入更大的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对《投影》此节的要求,本人结合具体的学情、以及对教学媒体认真进行分析,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的概念。

难点:对投影概念的准确把握,物体与投影的关系。

二、分析学生和环境

1.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前面初一下学期已经涉及到了一些有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时为另外一种常见的 形式——投影。

2.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在初一已经接触到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关简单知识,但学生对它们的转换的理解仍然在数学的知识层面上,认识较为肤浅,

需要正确完整地引导学生对技术学科所要求投影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学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要求学生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前部分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方能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但由于中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较高,好奇性强,在后部分教学通过采用学生动手绘制,并认真观察,这方面应注意积极引导其有利的因素进行组织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2、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可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认为学生在主动“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下面三点: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②、注重先决技能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③、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提倡能力强继续探究投影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按以上分析,本人在教学中以案例分析、学生观察、动手绘制为线索,引领学生参与讨论为导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的主要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皮影戏吗?皮影戏又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今天老师和大家来了解这些方面应用了 我们数学中的那些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我国古代就能利用日影来观测时间。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与“晷针”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移动,聪明的古人以此来显示时刻.

2、出示一组生活中影子的图片,从以上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在地面、墙壁等处形成影子。

3、归纳定义

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

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4、观察下列图片,你认为太阳光线有什么特征?

太阳离我们非常遥远,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

归纳:平行投影:像这样由平行光线(如太阳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平行投影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简称日影)

由同一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例如:物体在灯泡发出的光照射下形成影子就是中心投影.

(2)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个别汇报,集体评判

区别:①影与平行投影的光源不同。

②中心投影中,物体与其投影是位似图形,而平行投影中,一般地物体与其投影没有特殊的

大小关系。只有当投影与物体及其投影面垂直时,物体与其投影全等。

联系:它们都是光源照射到物体上投射在投影面形成的。

(三)、随堂练习

①请画出图中双胞胎姐妹在路灯下的影子.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评议

小结:发光点、物体上的点及其影子上的对应点在一条直线上。

②例 确定图中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评议

小结:过物体上的点以及它们影子上的对应点的直线都过光源.

2、某公司的外墙壁贴的是反光玻璃,晚上两根木棒的影子如图(短木棒的影子是玻璃反光形成的),请确定图中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3、确定下图路灯灯泡的位置.

(四)、课时总结: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大家寻找生活中应用投影的实例,进一步体会投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1、定义: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

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

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正投影

2、分类:投影平行投影 斜投影

上一篇:可贵的友情作文汇总下一篇:信用卡支付流程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