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书1

2024-10-02

课程设计说明书1(共8篇)(共8篇)

1.课程设计说明书1 篇一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历教育

《管理创新》课程说明

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是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属专业课模块,4学分,计划学时72。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应用性的课程。本课程综合性地总结了现代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着重研究了管理创新促成的组织行为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管理的历史沿革。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企业组织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管理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本课程从组织行为角度研究管理,研究框架的设计基本上沿用了巴纳德的组织分析途径:从组织个体角度开始,考虑到了组织所在系统要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最终形成管理绩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员了解21世纪管理变革和创新的发展趋势,掌握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法,能适应知识管理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组织变革、组织行为创新、创造企业整体竞争优势、新经济理论与营销创新、新世纪的顾客关系管理、企业全球化的战略等。课程适用专业:本课程是专科工商管理专业(选修)、商务管理专业(选修)、物流管理专业(选修)等专业的专业课程。

2.课程设计说明书1 篇二

《正数和负数》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上的第一堂数学课的内容。本节课开宗明义地指出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把数系扩充到了有理数。学生能从已有的认知出发, 在一系列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中, 复习和巩固小学数系扩充的历程, 建立新数系又一次扩充的新理念, 形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良性的衔接关系, 这样既符合学生在现阶段的认知特点, 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后一阶段进行数系的继续扩充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引入负数后, 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能够很好地运用数学来进行描述, 说明了引入数学符号的必要性, 它可以使问题的阐述更简明、更深入。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 对新鲜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具有对未知领域探索的能力。同时,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当数不够用时, 引入新数 (正分数) 的经历, 并且也有用数学符号 (字母) 表示数 (算术数或非负有理数) 的基础。但是, 对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 并用来表示实际问题还是不太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从具体的事例出发,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表示量的意义, 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归纳, 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回顾正数和0是怎样产生的,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了解什么是正数和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 感受分类思想, 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数产生的历史, 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联系, 享受学习的乐趣, 培养数感与符号感。

教学环境与准备

根据这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 我们选择利用微课程教学, 借助CS、屏幕录像等技术呈现生活中诸多具有相反意义量的实际情境, 让学生通过这些情境学会用正、负数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感受用正、负数描述相反意义的量所带来的便捷。鲜活的动画效果和图片展示, 以及片段式的微视频, 能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负数及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从而起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前测练习, 了解微课程学习的大致流程

学生行为:独立完成前测练习, 了解微课程学习流程图, 思考并找出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切入点, 初步感知负数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之间的联系。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四人小组”会给予指导。

教师行为:边巡视边搜集学情, 引导学生发现负数的引入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与负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微课程教学是把教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形成一个个微小的几分钟视频录像, 让学生不再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其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在任何时点、任何地点进行反复地观看。

2.观看微视频, 交流展示, 精讲点拨

(1) 观看微视频, 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行为:观看微视频后, 各小组成员在中心成员的带领下交流学习心得, 并探讨微视频中的每个学习任务和学习体会。重点交流如下几个问题: (1) 小学中自然数和0是怎么产生的?整数和分数又是怎么产生的? (2) 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 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3) 在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 红队胜黄队 (4:1) , 黄队胜蓝队 (1:0) , 蓝队胜红队 (1:0) , 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分别是2、-2、0, 如何确定排名顺序? (4) 2006年我国花生产量比上年增长1.8%, 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 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

组内交流结束后, 选几个代表进行全班展示, 只展示对重点问题的看法。在任务的交流展示过程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 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 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教师行为: (1) 边巡视边观察、记录各组学生的表现, 对于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习小组, 参与他们的讨论, 在其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学生交流结束后召集学科中心组成员, 让他们反馈学生们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以便进一步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与方向。 (2) 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体验负数的起源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利用负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本微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概念教学为主导的新授课, 微视频借助Smooth Draw和屏幕录像等技术呈现正数和负数这一情境, 通过一张张图片概括出数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再通过飞机与潜水艇的动画, 以及生活中的温度、收入支出、产量增长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感知负数的存在与必要,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 通过微视频, 进行例题精讲

学生行为:观看微视频,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 逐步感知利用负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行为:通过微视频, 结合数位板进行例题精讲。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归纳结束后投影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串, 结合数位板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数与负数的知识;借助Smooth Draw软件的操作, 将例题直接以图层形式呈现, 将简要的分析用符号语言和图形标注提示出来, 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为了逐步示范解题规范过程, 使用数位板边讲解边书写, 以动态的显示效果强化数学解题的严谨性,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分类思想, 拓展对数的认识。

3.分层练习, 巩固提高, 借助多媒体实时解决问题

学生行为:课上, 通过设置基础训练和提高训练进行分层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课后, 通过扫描学灵网二维码或者输入学灵网网址 (www.xling.xn) 登录学灵网在线测评系统 (评价管理) 进行测评, 测评结果会即时出现, 学生可根据测评结果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补充。

教师行为:通过学灵网在线测评系统, 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分层练习, 并针对练习结果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 而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学灵网的“问答管理”栏目进行指导, 或通过学灵网的“话题管理”“笔记管理”等栏目进行在线研讨。学生也可以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在同伴之间互助解决。

设计意图:微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因此, 评价体系也可以充分借助微课程的这一特点进行变革和创新尝试, 可以在任何时点、任何地点借助多媒体,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和自动化评价, 这是微课程的最大好处。同时, “多元评价”的做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是在第十三届NOC活动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要求以“微课程”为主要模式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相比, 这次比赛将“自主学习任务单”调整为“微课程设计文稿”、“教学课件”调整为“微课视频”, 同时增加了“微课程实施方案”。

在完成“微课程设计文稿”“微课视频”和“微课程实施方案”后, 我们一方面不断反思、自查, 另一方面认真研读其他团队的评价, 使我们的设计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

1.丰富对话, 让文本学习走向深刻

传统教学更多体现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而我们的“微课视频”和“微课程实施方案”则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 进行多元对话, 从文本到作者, 再从作者到教科书编者, 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递进中走向深刻。

2.渗透方法, 让自主探究走向明晰

新课标中曾强调,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 我们力求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统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 更有利于方法的内化。从整体上看, 我们的“微课程实施方案”渗透了多元对话这一方法;从细节上看, 我们的设计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理念。这些方法的积累, 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倡导合作, 让感悟体验走向丰富

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 我们将学习的重难点放手交给学生自主思考, 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交流。同伴的智慧共享, 让个体的独特感悟走向丰富。

4.完善评价, 让主动学习走向积极

3.课程设计说明书1 篇三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教材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选择话题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如学校、家庭、饮食、玩具、动物、颜色、数字等。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歌曲、歌谣、表演、游戏、TPR(全身动作反应法)等,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本套教材吸收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话题选择、内容安排、情境设计、活动形式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贯彻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新教材提出的“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TPR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有节奏的说唱中体验语言,在有韵律的歌唱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应用语言。本套教材的每个单元是按A、B、C三个大课型设计的,A、B部分有故事教学、语言教学、任务活动、歌曲活动、文化介绍、单元检测等。C部分为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上均有所发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形象思维,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三年级正处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因此,歌曲、游戏、各种卡通形象人物等将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欲望。本单元的内容发生在学校,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这个话题很熟悉,乐于学习本单元。在课堂中通过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巧虎的形象,模拟生活情境,通过各种小组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能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对话,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Goodbye;能在情境中运用句型“Whats your name”询问别人的姓名,用“My name is …”回应别人的询问。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活动为途径,渗透任务型教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能把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使用英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想学、乐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培养讲文明、懂礼貌,见到朋友、教师打招呼,道别说再见的好习惯,渗透尊重他人的思想。

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通过歌曲whats your name?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2 Think and ask

通过录像,引入卡通人物巧虎,创设巧虎要去见外国新朋友的情境,导入问候和询问别人姓名的话题。

师:Watch the video and talk about it.

A: Hello!/Hi!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Step3 Watch and match

播放有教学内容的Flash动画,将人物和姓名相匹配(如图1)。

Step4 Read and imitate

听录音,模仿人物的语言、语调。

Step5 Act out

根据对话,尝试小组表演。

Step6 Touch and guess

玩“瞎子摸人”的游戏,运用句型“Whats your name”来询问(如图2)。

Step7 Try to say

运用本节课的目标语来进行实际操练(如图3)。

教学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践行“崇尚自主,激扬互助”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地位,凸显同伴互助的重要性与意义,实现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更好地成长。我们在设计中基于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基于实际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积极的尝试与实践。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因此,我们引入了卡通人物“巧虎”,视频中的巧虎也是现实中学生的化身,巧虎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正是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惑。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预设,开展教学。但是如何在课堂中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仍需我们今后不断研究。

设计亮点

1.采用问题驱动,激发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实际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微视频的设计中,我们借助巧虎去见外国朋友,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跟别人问候的情境,驱动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的生生、师生互动中,在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增强他们主体意识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

2.促进自主学习,深化小组合作

《英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微视频中每个环节都安排了对学习任务的指导和检测效果的反馈。在最后的学习支持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三种方法去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再加上适时出现的手执Stop的巧虎标志,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这些都给予了学生学习的最大自主性。同时,在我们的视频中多次创设小组合作的任务,如act out环节中的小组互评、touch and guess环节中的游戏合作等,无一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3.灵活运用新知,提升语言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此次在微课程设计中,我们就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我们借助“改编歌词”的方式,将本节课的目标语“Hello!/Whats your name?/My names…”,无痕地融入到了歌曲之中,这样做不仅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和掌握。又如,在Lets play环节,鉴于其形式呆板、机械,无法引起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将其改编成了“touch and guess”(即通过触摸来猜测对方是否“名副其实”)。显而易见,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提升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4.呈现方式生动,交互功能突出

4.室内毕业设计说明1 篇四

——瑞鸿花园室内设计

专业:室内设计 班级:0805 姓名:张慈恩 学号0805110528

一、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及使用面积

本案地处瑞安塘下大道东侧的韩田地段的瑞鸿花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套家居住宅,室内使用面积为140多㎡。

2.业主情况:

该业主是个在外经商的商业人士,妻子是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儿子也已经成年了,是三口之家的幸福家庭。通过与业主的沟通了解,他表示喜欢的是现代简欧式的风格,但对其家居的设计,不仅仅要注意实用功能上的完善,更需要满足业主对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包括家装风格的视觉享受。

二、设计基本原则

1.设计构思

设计理念根据空间的不同使用价值和所处的环境,采用的是经过改良的现代简欧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一进门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豪华大气的氛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高雅而和谐是现代简欧风格的代名词。白色、金色、黄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大方,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让人丝毫不显局促。

2.设计手法

针对这位喜欢简欧式风格的业主,本案采用现代空间布局思想,简约的线条,将空间合理地划分,同时空间上强调连贯和渗透。现代风格中加入欧式元素,欧式风格中加入现代的表同手法,在越来越多的家居装饰中应用,使得我们的居室的即有现代感,又有了一丝文化底蕴,因此要考虑将它们完美地结合。

三、空间的使用功能

在总体布局方面,尽量满足业主的需要,通过现代材料:石材、家具、现代墙纸配上一些通过现代手法改良的欧式家具,以白色和黄色两个饱和颜色想对比,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的欧式与现代结合的家庭环境。将平面规划为客厅、书房、餐厅、玄关、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区域。因为该地段风景优美,将阳台设计也改造为屋顶花园,方便业主和家人在室外休息和放松。

四、材料的运用

墙面上,除了玄关使用仿古砖饰面之外,还运用素色墙纸贴面,家具选用欧式的风格,整体风格显得比较典雅、温馨,地面用米色大理石,地面用浅色,一是为了调节视觉效果,因为欧式家具有特色,不会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重,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家具。

餐厅采用米黄色大理石和黑色大理石点缀铺就。厨房、卫生间采用300*300仿古砖铺就。其它全部采用实木地板铺设,并均按现代,舒适,卫生,环保标准进行设计。

吊顶,除了客厅设计一个现代的回字型吊顶造型,加上白色石膏线的合理装饰,搭配顶面的艺术灯饰,表现出庄严典雅的气氛。其余吊顶都是纸石膏板吊顶刷白。

五、设计要点

以白色调为基调,以简单的线条与花纹点缀出欧式的特点,整个空间显得雅致而大气,有一种优雅的气质散发其中。

进门处正面做了个用艺术玻璃的屏风,起了装饰性的作用,也让餐厅和玄关、客厅三个空间进行了个很好的过渡性。

玄关:墙面用仿古砖饰面,进门右侧做了个特色鞋柜,方便了业主进出门换鞋的方便性。鞋柜上摆放的特色点缀的饰品,在黄色调的石英射灯照射下,犹如艺术品的雅致。

厨房:墙面贴米白色人造石,橱柜采用具有欧式风格的浅色面板,整体房间的浅色系列增强了室内空间感。

餐厅:紧邻厨房,与其他房间相对独立,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欧式2米的长餐桌,配以豪华水晶吊灯,落地窗外面的景观一览无余,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大自然淳朴的气息。

客厅:大胆地将米黄大理石与深色马赛克等颜色的合理搭配做电视背景墙,跟白色墙面、浅色地面相呼应,一深一浅,使空间的层次有了变化,顶部暗藏灯光、踢脚线的运用使得整个空间大气、豪华。电视墙的整体视觉效果,笔直简约的线条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书房同样延续了客厅以白色为主调的设计风格,白色简约的书柜,加上具特色的书桌,明亮的空间,书房变得充满阳光、安静、舒适。

卧室则打破了客厅那种明亮的欧式风格,采用了稍微浅色的色调,让卧室感觉非常安静温馨。

露台:观景阳台是一大亮点,仿佛是封闭空间与大自然的一个桥梁,让人们在封闭的空间内也能呼吸到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置身其中,观赏着室外的景色,使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份惬意和舒适。

各个房间顶部通过线脚和暗藏灯光增强变化性,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六、综合效果

5.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篇五

XXX学院

学生课程设计(论文)

目:关于关爱空巢老人的视觉传达设计系列展示 学生姓名:XXXXX 学

号: XXXXXXXXXXXXXXX 所在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 班

级: 2010工业设计 指 导 教 师: XXXX 职称: XXXX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

目 录

摘 要„„„„„„„„„„„„„„„„„„„„„„„„„„„„„„„„„4 1 设计说明„„„„„„„„„„„„„„„„„„„„„„„„„„„„„„„„„

51.1 课题背景„„„„„„„„„„„„„„„„„„„„„„„„„„„„„„5

1.2设计任务及要求„„„„„„„„„„„„„„„„„„„„„„„„„„„„5

1.3设计内容„„„„„„„„„„„„„„„„„„„„„„„„„„„„5 字体设计„„„„„„„„„„„„„„„„„„„„„„„„„„„„„5

2.1中文字体设计方案1„„„„„„„„„„„„„„„„„„„„„„„„„„ 5

2.2中文字体设计方案2„„„„„„„„„„„„„„„„„„„„„„„„„„ 6

2.3中文字体设计方案3„„„„„„„„„„„„„„„„„„„„„„„„„„„6

2.4英文字体方案1„„„„„„„„„„„„„„„„„„„„„„„„„„7

2.5英文字体方案设计2„„„„„„„„„„„„„„„„„„„„„„„„„„7

2.6英文字体方案设计3„„„„„„„„„„„„„„„„„„„„„„„„„„8

2.7标志设计1„„„„„„„„„„„„„„„„„„„„„„„„„„„„„„8

2.8标志设计2„„„„„„„„„„„„„„„„„„„„„„„„„„„„„„9

2.9标志设计3„„„„„„„„„„„„„„„„„„„„„„„„„„„„„„9

2.10标志设计4„„„„„„„„„„„„„„„„„„„„„„„„„„„„„„10 3 图形图案设计„„„„„„„„„„„„„„„„„„„„„„„„„„10

3.1方案1„„„„„„„„„„„„„„„„„„„„„„„„„„10

3.2方案2„„„„„„„„„„„„„„„„„„„„„„„„„„11

3.3方案3„„„„„„„„„„„„„„„„„„„„„„„„„„11

3.4方案4„„„„„„„„„„„„„„„„„„„„„„„„„„12

3.5方案5„„„„„„„„„„„„„„„„„„„„„„„„„„12

3.6方案6„„„„„„„„„„„„„„„„„„„„„„„„„„„13

3.7方案7„„„„„„„„„„„„„„„„„„„„„„„„„14

3.8方案8„„„„„„„„„„„„„„„„„„„„„„„„„„14

3.9方案9„„„„„„„„„„„„„„„„„„„„„„„„„„15

3.10方案10„„„„„„„„„„„„„„„„„„„„„„„„„„15

3.11方案11„„„„„„„„„„„„„„„„„„„„„„„„„„16

3.12方案12„„„„„„„„„„„„„„„„„„„„„„„„„„16

3.13方案13„„„„„„„„„„„„„„„„„„„„„„„„„„17

3.14方案14„„„„„„„„„„„„„„„„„„„„„„„„„„17

3.15方案15„„„„„„„„„„„„„„„„„„„„„„„„„„18 2 XXXX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广告设计„„„„„„„„„„„„„„„„„„„„„„„„„„„„„18

4.1方案1„„„„„„„„„„„„„„„„„„„„„„„„„„„19

4.2方案2„„„„„„„„„„„„„„„„„„„„„„„„„„„19

4.3方案3„„„„„„„„„„„„„„„„„„„„„„„„„„„20

4.4方案4„„„„„„„„„„„„„„„„„„„„„„„„„„„21

4.5方案5„„„„„„„„„„„„„„„„„„„„„„„„„„„21

4.6方案6„„„„„„„„„„„„„„„„„„„„„„„„„„22

4.7方案7„„„„„„„„„„„„„„„„„„„„„„„„„„23

4.8方案8„„„„„„„„„„„„„„„„„„„„„„„„„„23

4.9方案9„„„„„„„„„„„„„„„„„„„„„„„„„„24

4.10方案10„„„„„„„„„„„„„„„„„„„„„„„„„„25 5 设计评价„„„„„„„„„„„„„„„„„„„„„„„„„„„„„25 6 结论„„„„„„„„„„„„„„„„„„„„„„„„„„„„„„„„„„26 参考文献„„„„„„„„„„„„„„„„„„„„„„„„„„„„„„„„„27 3 XXXX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摘要

摘 要

本图册是以关爱为题材所做的关于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一系列视觉传达设计。图册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字体设计、图形图案设计和广告设计。各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此加大,而且二者之间呈现出逐渐加大的的趋势。由此,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老人和空巢家庭的出现。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家庭问题了,而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

设计者意在通过此次设计来呼吁广大群众关注到这个社会问题当中来,期望能够对当代年轻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并由此参与到关注空巢老人的行动中来。

关键词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字体设计,图形图案设计,广告海报设计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

1.1课题背景

在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以增加收入。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改变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村家庭的功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使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且数量逐年上升。

1.2 设计任务及要求

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掌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广告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要求:通过系列设计的多个方面来很好的体现该该“关爱空巢老人”主题自身特色,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创造出具有视觉感染力的感受。

内容:

1.提出设计思想;体现系列的版式设计思想;

2.对该主题进行字体设计(中文、外文、标识)10个方案以上; 3.对该主题进行抽象图形图案练习,15个方案以上;

4.针对该主题进行宣传(商业广告、公益海报、文化海报),形式不限,10个方案以上; 5.编写设计说明书(要求用word编制打印,4000字左右)

1.3 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主题是“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对针对此课题从字体设计、图形图案设计、广告海报三方面进行了设计。旨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呼吁大众关爱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字体设计

2.1 中文字体字体设计方案1 2.1.1 设计来源

以农村空巢老人拄杖而行的背影为设计来源,是“空巢”现象的真实反映。

2.1.2 设计方法

设计中,将“家”字的下半部分抽象成了一个拄拐杖的佝偻老人;色调上运用非彩色,体现了农村子女外出务工,老人闲置在家巢,的孤独、寂寞的现状,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2.1 方案1 2.1.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2 中文字体字体设计方案2 2.2.1 设计来源

以拐杖为设计来源,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一主题。

2.2.2 设计方法

字体中,将“家”字右下方部分抽象为一根拐杖,象征老人,寓意“有老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优良传统,号召社会爱老、敬老!

图2.2 方案2 2.2.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3 中文字体字体设计方案3 2.3.1 设计来源

以“农村房屋”为设计来源,房屋时老人的寄托,是爱与亲情的发源。

2.3.2 设计方法

字体中,将“家”字抽象为房屋中拄杖的老人,既表现了“家有一宝,如有一老’的重要性;又反映了当今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老人们孤苦伶仃,拄杖守望远方亲人的场景。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2.2 方案3 2.3.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4 英文字体字体设计方案1 2.4.1 设计来源

以“电话”设计来源,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只有老人留在家中守着房屋,对于他们而言,子女定时打回的电话成为了他们的期盼与寄托。

2.4.2 设计方法

英文字体“Love Empty Nester ”中用电话替代了字母“o”,表现了“打电话是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空巢老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这一现状,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2.4 方案1

2.4.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5 英文字体字体设计方案2 2.5.1 设计来源

以“缺少的爱”为设计来源,不完整的心形代表空巢老人不完整的爱。

2.5.2 设计方法

英文字体“Love Empty Nester ”中用心形替代了“o”,表现了“关爱从心开始”的主题,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2.5 方案2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2.5.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6 英文字体字体设计方案3 2.6.1 设计来源

以“信封”为设计来源,书信是老人们的期盼与寄托。

2.6.2 设计方法

英文字体“Love Empty Nester ”中用信封替代了字母“o”,表现了“写书信是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空巢老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这一现状,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2.6 方案3

2.6.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7 标志设计方案1 2.7.1 设计来源

以“夕阳、爱与希望”为设计来源,表明有爱就有希望。

2.7.2 设计方法

图形中将老人抽象成了一只绿色的翅膀,象征飞翔与希望,右上角的“○”象征夕阳,中间是一个抽象的心形,寓意有爱就有希望,旨在号召社会关爱空巢老人!

图2.7 方案1

2.7.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8 标志设计方案2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2.8.1 设计来源

以“关爱”为设计来源,拐杖代表老人,被心形包围,寓意被爱包围。

2.8.2 设计方法

色彩上,采用红、橙渐变色;造型上,由心形和拐杖组成,心形包围着拐杖,寓意“关爱”,旨在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2.8 方案2

2.8.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9 标志设计方案3 2.9.1 设计来源

以“受伤的心”为设计来源,孤苦无依的空巢老人他们渴望亲人的爱与关怀。

2.9.2 设计方法

该标志刻画了一位心灵受伤的老人,整个标志构成了字母“K”,寓意“空巢”;色彩上,黑色所代表孤独与红色所代表的“血液”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旨在号召社会关爱空巢老人!

图2.9 方案3

2.9.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2.10 标志设计方案4 2.10.1 设计来源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以佝偻老人为设计来源,表现出“关爱空巢老人”这一主题。

2.10.2 设计方法

图形刻画了一位弯背的老人与一颗抽象的爱心,寓意是关爱老人;又可以看成由字母“K”和“C”组成,代表“空巢”二字的首拼音缩写;希望号召全社会都来关注、爱护空巢老人!

图2.10 方案4

2.10.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图形图案设计

3.1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1 3.1.1 设计来源

以“电话”为设计来源所抽象出来的,子女的电话是老人的期盼与寄托。

3.1.2 设计方法

图形中,将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对家中老人的牵挂抽象为一只听筒,由“Empty Nester’组成听筒造型,由“love”组成电话线,寓意“外出务工的农村子女子女通过电话传递老人的爱与关怀”!

图3.1 方案1

3.1.3 设计手段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2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2 3.2.1 设计来源

以“信封”为设计来源,子女寄回家的信件是老人的期盼与寄托。

3.2.2 设计方法

图形中,由“LoveEmpty Nester”抽象成的信封造型,寓意“外出务工的农村子女子女要常通过书信的形式传递对老人的爱与关怀”!

图3.2 方案2

3.2.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3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3 3.3.1 设计来源

以“电话”设计来源,子女定时打回的电话是老人的期盼与寄托。

3.3.2 设计方法

图形中,将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对家中老人的牵挂抽象为一个电脑网页图标,由“Empty Nester”组成图标造型,寓意“外出务工的农村子女子女通过网络传递老人的爱与关怀”!

图3.3 方案3

3.3.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4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4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3.4.1 设计来源

以“锁”设计来源所抽象出来的,空巢老人如被束缚的锁一般待解放。

3.4.2 设计方法

图形中,将农村空巢老人抽象为一把锁,刻画了农村空巢老人增多,老人孤苦无依,只能在家中守着房屋,盼望子女归来的现状,充分表现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凄凉,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3.4 方案4

3.4.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及其它设计相关软件处理而来。

3.5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5 3.5.1 设计来源

以“手”为设计来源所抽象出来的,寓意帮助、支持、关爱空巢老人。

3.5.2 设计方法

标志中,融入了“手”的形态,象征关爱、呵护与帮助;不同色彩的手护着拄拐杖老人,寓意关爱空巢老人不只是一个人,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号召社会爱老、敬老!

图3.5 方案5

3.5.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及其它设计相关软件处理而来。

3.6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6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3.6.1 设计来源

以“拐杖”为设计来源所抽象出来的,拐杖代表老人,由“Love Empty Nester”组成,表明主题。

3.6.2 设计方法

这是一款“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抽象图形图案设计。图形中,将“Love Empty Nester”组成一支拐杖,象征农村子女外出务工的空巢老人,英文字体深化主题,寓意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3.6 方案6 3.6.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7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7 3.7.1 设计来源

以“守望”为设计来源,刻画了农村空巢老人相望的孤独、冷清的场景。

3.7.2 设计方法

图形中,刻画了两个老人孤独相望的场景,反映了当今社会,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农村的年轻人越老越少,家家户户几乎都只有老人在家,他们孤独的彼此相望,十分孤独,凄凉,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3.7 方案7 3.7.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8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8 3.8.1 设计来源

以“家人”为设计来源,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家人、爱与关怀。

3.8.2 设计方法

中间部分由矮至高的三个人代表家中的三代人,最高的代表老人;图形中从内至外刻画了家人、房屋与爱,寓意“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家人、爱与关怀”,号召外出务工的子女要关爱家中的老人,使他们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图3.8 方案8

3.8.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9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9 3.9.1 设计来源

以“夕阳西下散步的老人”为设计来源,对情景进行了抽象。

3.9.2 设计方法

设计中将“○”抽象成了一幅夕阳西下两位老人在河边散步的场景,他们相互依靠、拄杖而行,只留下孤寂的背影,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3.9 方案9

3.9.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10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10 3.10.1 设计来源

以“望”为设计来源,突出家中老人对在外亲人归来的渴望。

3.10.2 设计方法

将房屋抽象为黑色的铁框,将老人抽象为眼睛;铁框既代表房屋,又象征距离和阻碍,;色彩上,沉闷的黑色与热烈的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村空巢老人孤苦无依、渴望亲人的现状!

图3.10 方案10

3.10.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11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11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3.11.1 设计来源

以“传递”为设计来源,表现情感的传递。

3.11.2 设计方法

图形中,对信封的形象进行了抽象设计,信封象征“传递”;“手拉手”象征“爱”;寓意“书信是在外务工人员对家中老人传递关爱的重要方式”这一主题。

图3.11 方案11

3.11.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12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12 3.12.1 设计来源

以“连接”为设计来源,电话与拐杖刻画了关爱的主题。

3.12.2 设计方法

将子女外出务工的农村空巢老人抽象为一根拐杖,将在外子女对家中空巢老人的牵挂与关爱抽象为一只听筒,之间用“心”形连接,充当电话线,表达外出子女要常打电话这一主题。

图3.12 方案12

3.12.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13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13 3.13.1 设计来源

以“伞”为设计来源,手的伞面,拐杖的伞把,寓意关爱老人。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3.13.2 设计方法

图案中,将农村的空巢老人和在外务工的子女分别抽象成了老人和年轻人的手,下方的拐杖代表家中的老人,整体组合成为了一把“伞”的造型,体现了关爱的主题!

图3.13 方案13

3.13.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3.14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14 3.14.1 设计来源

以“胶卷”为设计来源,表达“照片表达对老人关爱的一种方式”这一主题。

3.14.2 设计方法

图形中是一条抽象的照片胶卷,它描绘了一栋房屋,表现了当今社会上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增加,他们终日守着房屋,盼望子女归来的现状;寓意“寄照片是外出务工子女表达对价中老人关爱的一种方式”!

图3.14 方案14

3.14.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3.15 抽象图形图案设计方案15 3.15.1 设计来源

以“打电话”为设计来源,子女定时打回的电话成为了老人的期盼与寄托。

3.15.2 设计方法

图形中,将农村空巢老人抽象为一根拐杖,将在外子女对家中老人的牵挂抽象为一只听筒,然而他们之间只能通过电话线连接,反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3.15 方案15 3.15.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广告海报设计

4.1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1 4.1.1 设计来源

以“电话”为设计来源,子女定时打回的电话成为了他们的期盼与寄托。

4.1.2 设计方法

海报中,电话连着广播,电话代表问候,关爱,广播代表宣传、号召,中间的一句话“Loving parents,please pick up your phone”更是表明了主题,旨在警示在外务工的子女要时时传递问候与关爱给老人!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4.1 方案1

4.1.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2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2 4.2.1 设计来源

以“红绿灯”为设计来源所制作的,年轻的活力与老年的沧桑形成对比。

4.2.2 设计方法

海报中,将活泼、运动的年轻人与年迈的老年人分别放在不同的灯上,红色代表暂停,也代表老人的生命活力的暂停,呼吁社会关爱空巢群体,他们需要爱!

图4.2 方案2

4.2.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3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3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4.3.1 设计来源

以“电话”设计来源,子女定时打回的电话成为了他们的期盼与寄托。

4.3.2 设计方法

海报上,核心部分是连成心形的电话线,线的一端是电话,一边是拐杖,线代表传递,寓意在外务工的子女要常给家中老人电话,让他们少一分思念与牵挂!

图3.3 方案3

4.3.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4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4 4.4.1 设计来源

以“丝带”为设计来源所抽象出来的,话筒代表“号召”社会关爱空巢老人。

4.4.2 设计方法

海报中,丝带扭成的话筒形状,代表号召、宣传,上面写有“LOVE EMPTY NESTER”,表明了主题,即关爱空巢老人,左边列出了关爱的途径,如书信、网络、电话等,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4.4 方案4

4.4.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5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5 4.5.1 设计来源

以“扑克牌”为设计来源所制作的,“A”代表爱,散开的心代表不完整的爱。

4.5.2 设计方法

海报中,用“A”代表爱,用散开的心形代表不完整的爱,四周飞舞的花瓣中是关爱空巢老人的不同情景,旨在号召社会去关爱空巢老人,做到爱老、敬老!

图4.5 方案5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4.5.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6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6 4.6.1 设计来源

以“护”为设计来源,“伸出的手护着踽踽而行的老人”来表明主题。

4.6.2 设计方法

海报中,将几只伸出的手围成一个“○”,小心翼翼的护着中间拄杖而行的老人,下方的字体激起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4.6 方案6

4.6.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7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7 4.7.1 设计来源

以“伞”为设计来源,寓意为老人撑起一把关爱的伞,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4.7.2 设计方法

海报中,刻画了伞的形象,伞面是象征历史与沧桑树的纹理,即“年轮”,也象征了老人的年龄,伞把是一根拐杖,下方的字体“为老人撑起一把保护伞”更是点明了关爱空巢老人的主题!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4.7 方案7

4.7.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8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8 4.8.1 设计来源

以“援手”为设计来源所制作的,手相互握着组成了拐杖。

4.8.2 设计方法

海报中,有无数只相互握着腕部的手组成了一直拐杖,手寓意“援手”,拐杖寓意“老人”,表明了“关爱空巢老人,需要我们每个人伸出援手”这一主题!

图4.8 方案8

4.8.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4.9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9 4.9.1 设计来源

以“夕阳西下散步的老人”为设计来源,对情景进行抽象。

4.9.2 设计方法

它将“○”抽象成了一幅夕阳西下两位老人在河边散步的场景,他们相互依靠、拄杖而行,只留下孤寂的背影,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号召社会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图4.9 方案9

4.9.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4.10 广告海报设计方案10 4.10.1 设计来源

以“爱”为设计来源,通过拐杖与人物的拼合来表现的。

4.10.2 设计方法

海报中,老人的形象中下吧正与拐杖的把手处拼合在一起构成心形,表明“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拐杖,有了关怀,爱才能完整”这一主题!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图4.10 方案10

4.10.3 设计手段 Photoshop CS3软件处理。

设计评价

我所做的这一系列关于“关爱空巢老人”的系列设计,从一开始的确立主题、查阅资料到后来的设计制作阶段,都是独立完成,并且绝大多数纯属自己的创意,虽然不能说创意有多么新颖多么好,但经过老师耐心的指导,还是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怀揣着我希望我设计的这一系列主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呼吁作用,能为当下的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带来些正面的影响的期望完成了此次设计,这与我而言,是一次不错的进步。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结 论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独自完成了一个主题的系列设计,这对于我的创新思维、构图技能、字体设计、图形图案设计、广告设计、版式设计等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对此次课设计的完成,我的平面软件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虽然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在设计之初因为没有正确领略设计任务书所表达的意图,曾做了一系列不符合主题的设计,但正是由于之前的那些错误,也让我一步步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和主题,以至于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此次设计任务。设计中,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软件应用能力稍显欠缺,抽象思维还不够全面,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够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我今后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课程设计的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怀揣着我希望我设计的这一系列主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呼吁作用,能为当下的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带来些正面的影响的期望完成了此次设计,这与我而言,是一次不错的进步。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6.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篇六

污水泵站组成:集水池、机器间、辅助间;

已知条件:

1)泵站进水管的最大小时流量问520.11L/S,平均流量434.32L/S;

2)泵站进水管管底标高为154.75m,管径为700mm,充满度0.73;

3)泵站出水直接送至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沉砂池的睡眠标高为173.49m,输水管管道采用铸铁管,泵站至沉砂池的管道总厂度为931m,泵站外局部水头损失占管道水头损失的25%;

4)泵站选定位置不受洪水威胁,室外地面标高167.01m;

5)地质条件为亚粘土,地下水位标高为150.62m,冰冻深度为-1.67m。

1.水泵的选择

1)初选泵:拟用5台泵(四用一备)

则每台泵的流量为Q。=Q/4=520.11/4=130.03L/S

2)水泵的选择及其他

a)扬程的估算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为0.1m

集水池设计最高水位:进水管内水面标高-格栅水头损失= 154.75+0.7*0.73-0.1=155.16m

集水池设计最低水位:设计最高水位-有效水深=

155.161-2=153.16m

静扬程:沉砂池标高-集水池最低水位=173.49-153.16=20.33m

假设泵站内部管线水头损失2m,取安全水头2m,出水总管中心埋深2.1m;

则水泵设计扬程H=20.33+2+2+931*3.11/1000*1.25=27.95m b)水泵型号的确定

根据扬程27.95m,流量130.03L/S,查询《给排水设计手册第11册常用设备》,选用200TLW-380IB型立式污水泵,配套电机。200TLW-380IB型立式污水泵性能参数:

流量Q=117.5L/s扬程H=29.6m转速1450r/min

电动机功率N=55kw效率ŋ=74%气蚀余量(NPSH)r=8.0 重量=1515kg。

3)水泵扬程校核:

a)吸水管路水头损失计算:

每根吸水管130.03L/S,选用DN350mm铸铁管,v=1.30m/s1000i=6.89

喇叭口直径D`=1.428D=500mm

设计集水池尺寸:15.5*3.2(m*m)

喇叭口距离集水坑底最小距离:1.3D=650mm

喇叭口最小间距:2*D`=2*500=1000mm

喇叭口高度:5(D`-D)=5*(500-350)=750mm

喇叭口距离井壁边缘:1*D`=500mm

吸水管长1480mm

喇叭口ɕ=0.1闸阀(DN700)ɕ=0.06

闸阀(DN350)ɕ=0.07偏心渐缩管(DN350*250)ɕ=0.18 渐扩管(DN350*200)ɕ=0.25 渐扩管(DN500*350)ɕ=0.21

渐扩管(DN700*500)ɕ=0.24 四通(汇合流)ɕ=6

90°弯头ɕ=0.6三通(直流)ɕ=0.1查表知道:DN350时v=1.3m/s1000i=6.89

DN500时v=1.28m/s1000i=4.21

DN700时v=1.35m/s1000i=3.11

取最远处管路进行计算:

① 局部阻力损失:(0.1+0.18+0.07+0.25+0.07+0.6+0.1)*1.30²/(2*9.81)+(6+0.24)*1.28²/(2*9.81)+(0.6+0.06)*1.35²/(2*9.81)=0.1158+0.51+0.06=0.69m

② 沿程阻力损失:

(1.48+0.45+0.45+0.45+0.45+1.17+2.56+0.59)*6.89/1000+(2.11+1.00+0.55)*4.21/1000+(0.66+1.12+9.76)*3.11/1000=0.0523+0.0154+0.0359=0.104m

③ 水泵入口处水头损失:1.0*1.30²/(2*9.81)=0.0861m

④ 水泵所需扬程: 0.69+0.10+0.09=0.88m

0.88+27.95-2=26.83<29.6m

故所选泵合适。

4)基础的设计:

已知水泵重量1515Kg根据要求设计基础重量为水泵的2.5倍,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³。参照水泵安装图后设计成如图所示。设计基础在地脚螺栓位置开边长100mm*100mm,深度1200mm长方形孔,方便螺栓安装浇筑(地脚螺栓宽度上留出10cm保护尺寸,长度上留出15cm保护尺寸,螺栓在基础内长度960mm,基础1400mm高。螺栓高出基础部分180mm,供泵安装及螺帽等小部件的安装)。

2.集水池设计

集水池的容积首先应该满足安装吸水管的要求,其次应保证水泵工作时的水里条件及能够及时将污水抽走的前提下,尽量使集水池的容积小些,本设计采用满足一台泵连续工作5min的容量。集水池的容积:130.03/1000*5*60=39.01m³

集水池的有效水深采用2m,则集水池的最小面积F=39.01/2=19.50㎡

因为本设计采用自灌式,又根据喇叭口间距最小距离(375mm)、基座间距最小距离(800mm),池底做成0.1坡度坡向集水坑,集水坑底部与喇叭口下端相距1300(>1.3D`)mm,格栅离墙0.5m,最终得出集水池总长15.5m总宽3.2m。集水坑深度1.45m,喇叭口底端距集水坑墙375mm集水坑底标高150.39m,进水管底与格栅底落差870mm。

3.水泵机器间布置:

1)机械间设五台水泵(四用一备),并联工作

基础横放,总长为2150mm,宽为950mm,基础间距1125mm(>800mm)基础距集水池墙1200mm,基础下埋920mm;

2)泵房管路上方、阀门边上铺设钢格栅板过道,方便行走。出水管备用闸阀设在过道下方,过道开出闸阀开关口,方便操作。

4.辅助设备选择

1)排水沟:在管路底部设排水沟,坡度0.005坡向集水池方向,排水沟水由泵吸入排除

2)起重设备:为了方便得拆装水泵以及其他大型部件,在屋顶安装电动单轨起重机。泵总厂2216mm,屋顶距离室外标高5m,选用LD-A型电动单梁起重机(型号ZDY21-4),起重2t,跨度22.5m,电葫芦高度1790mm,起升高度24m。

3)房门:所有房门高度2m,宽度1m,转轴部分距离内墙30cm

4)大门:大门采用电动卷帘门,高度5m,宽度3m(由普通大货车宽度2m、高度1.5m估算,最高设备污水泵泵高2.2m估算)

7.课程设计说明书1 篇七

一、为什么要统一课程名称

实验稿取名小学为体育课程, 中学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考虑到200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因此, 正式稿的内容主要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正式稿将义务教育阶段统一取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主要有四点考虑:第一, 更加充分体现“体育为健康”的思想, 也是为了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是因为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应该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虽然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受多种因素 (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营养过剩、睡眠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太少以及学校和家长重智轻体等) 影响, 体育课程不能独自或完全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但体育课程应该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承担应有的部分责任。第二, 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应从小抓起, 尽早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此, 本门课程虽然强调以体育学习为主, 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融合了部分健康行为养成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 食品卫生和安全,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等等) , 这样, 可使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更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并促进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课程名称情况来看, 基本上都是统一课程名称的, 要么从小学到高中都取名为体育课程, 要么都取名为健康与体育课程。第四, 听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 包括政府、学术团体、专家、一线体育教师等, 大多认为应统一课程名称, 取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好。

二、课程性质部分的主要变化

首先, 根据教育部和课程组专家的意见, 所有课程的正式稿将实验稿中对本门“课程价值”部分的内容删除, 而重点放在较为详细地描述本门课程的性质方面, 以便教师理解所教课程的性质。

其次, 为了防止个别专家或体育教师的误解、误导以及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倾向, 正式稿在实验稿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当中, 加进了一句话:“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因此, 正式稿更加明确地将本门课程的性质定义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更加有助于体育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必须要教的。当然, 这句话强调的另一层意思是, 体育教师不仅必须要教运动知识和技能, 还要重视教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 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 从重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向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培养转变。实际上,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样一句话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时就已补充了进去。

第三, 除用上述的一段话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外, 为了使读者更加明确本门课程的性质, 正式稿还提出了本门课程的四个特性, 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基础性主要强调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这里强调的“必要”不等于“所有”的含义, “必要”意指要精选适合学生学习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作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而不是“所有”的知识点, 即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学, 更不是每个项目中的内容都要学, 这是因为运动项目很多, 每个运动项目中的内容更多, 而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有限, 同时更没有必要将普通学生当成运动全才来培养, 否则, 就会像过去那样, 教师样样都教, “蜻蜓点水”, 其结果是学生样样都学, 但样样都学不会。这也是我们常常容易责怪学生技术技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体育教师要摒弃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现象, 精选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内容, 使学生学会一些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为学生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性主要强调“身体练习”, 这也是本门课程区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时, 也区别于一般性的身体活动 (如做家务事、田间劳动等) 。本门课程强调的“身体练习”, 主要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能的练习和体育游戏活动。通过身体练习,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 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健身性主要强调“适宜的运动负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 只有学生获得了适宜的运动负荷, 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 都无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负荷过大, 既有损于学生的健康, 也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运动负荷过小, 既达不到健身的效果, 也掌握不好运动技能, 更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综合性主要强调两点:一是注重健身育人功能, 即本门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 又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规范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二是强调本门课程以体育学习为主, 同时融合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总之, 综合性关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不但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而且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真正体现体育的教育价值。

三、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主要变化

在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上, 正式稿坚持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的主要思想。由于2001年研制《课程标准》时是将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合在一起考虑的, 并且, 教育部于2002年又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研制并于2003年颁布。因此, 在广泛听取了一些积极性建议的基础上, 正式稿在每个理念的表述方面做了一些修改, 使其更加完善。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理念的标题正式稿与实验稿完全相同, 但内容的表述在总体思想不变的基础上, 强调: (1) “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本课程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既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愉快过程, 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 也形成对体育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 重视三维课程目标的构建以及课程结构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 更是为了充分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协调、健康发展。有观点认为, 三维健康观主要是针对成年人的, 对于少年儿童, 身体健康是重点。同时, 认为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强调三维健康观, 忽略儿童、青少年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这个特点, 丢掉了重点。笔者认为, 实验稿中是有明确的“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身心本身就是统一体, 人的身体与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体育活动既是身体的活动, 也是心理和社会的活动, 因此, 体育活动不仅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对三维健康的影响, 不仅仅体现在成人方面, 同样也体现在儿童、青少年方面, 而且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应该从小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此外, 把身心割裂开来看体育, 实际上还是一种典型的生物体育观, 忽视了体育的人文性、社会性和教育价值, 把鲜活的学校体育看成“行尸走肉”式的体育, 更是把体育的手段与体育的目的混为一谈。 (2) 高度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 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本课程要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但仅仅靠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还需要辅助于营养、保健、疾病预防、安全避险等健康教育的教学,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实验稿中的第二个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变为正式稿中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这是因为, 2001年研制《课程标准》时包括高中在内, 期望学生通过接受12年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正式稿完全是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提出更注重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及课程对学生的现实要求。在对这一理念的表述方面, 正式稿在保持实验稿基本精神的基础上, 强调: (1) 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学习经验主要指学生体育学习的基础和状况, 具体来讲, 学生以往学习过哪些运动知识和技能, 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如何等;生活经验主要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如学生在校外经常练习篮球, 并对篮球运动有一定的认知、感受和体验等。特别是, 教学内容的选择越是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就会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学生也会学得更好, 并体验到学习这种教学内容的乐趣和成功, 从而有助于培养运动兴趣以及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 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精神之间的关系。当然,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这一理念的误解、误导, 如有观点认为, 重视运动兴趣就是提倡放羊式教学?实际上, 《课程标准》强调这一理念, 旨在鼓励体育教师要采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内心真正喜欢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绝不是提倡放羊式教学, 因为放羊式教学实际上是个别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学, 是没有组织、放任自流的教学, 这种教学不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产物, 课程改革前早就存在这样的现象, 课程改革中也有此现象, 将来还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但应杜绝这种现象。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这一理念的标题由实验稿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为正式稿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后面一句话的改变, 主要为了与其他三条理念在表述上一致, 即最后要落实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方面。在具体内容的表述方面, 正式稿基本上保持实验稿的精神, 都强调在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都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的培养, 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健康发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的误解、误导, 有观点认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际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不但没有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且对教师的作用和要求更高了, 因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特别重视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知识面更宽、能力更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学生会随时提出各种问题需要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还有观点认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一切围绕学生转, 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际上,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要求,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学, 使教学既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又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学生合理的、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反之, 体育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4. 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这一理念的标题由实验稿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改变为正式稿中的“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可见, 正式稿更加关注地区差异的问题, 这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各校经济、文化、教育差异很大, 体育与健康教学受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设施等影响较大, 实际上, 即使一个省的地区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高度关注地区差异的问题。同时提示我们不能走老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用“大一统”体育教学模式是解决不了地区差异的问题的, 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因此, 无论是具体的学习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等应该允许和鼓励地方和学校, 在《课程标准》总体精神的指导下,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自行确定, 这符合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 有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形成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质量, 因为切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四、课程设计思路的主要变化

首先,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 将实验稿中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成“课程设计思路”, 即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架等有宏观和整体的思考。同时, 整个的课程设计思路的落脚点都应放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面。

其次, 对实验稿中五点设计思路的标题、内容和文字都做了以下一些修改和完善。

第一, 将实验稿中第一点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改成正式稿中的“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这是为了更加突出本门课程要挖潜多种功能和价值, 充分发挥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体现本门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 本门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正式稿与实验稿一样, 都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 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第二, 正式稿与实验稿的第二点设计思路一样, 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即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考虑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已另外研制并于2003年颁布, 正式稿就删除了有关对高中内容方面的表述, 同时, 也删除了实验稿中关于“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或学生是不太会阅读高中《课程标准》的, 因此, 正式稿改成“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第三, 将实验稿中第三点设计思路“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调整为正式稿中的“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因为无论是《课程标准》层面, 还是教学实践层面;不管是采用定量的方法还是定性的方法, 设置的学习目标都能够“被评价”, “被评价”就需要设置的学习目标是可操作的和可观察的, 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一部分在文字的表述上也做了一些调整、精简和完善。

第四, 将实验稿中第四点设计思路“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调整为正式稿中的“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这一标题只改了两个字, 即“加大”改为“保证”, “加大”一词比较模糊, 不能充分体现让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的权利和责任以及“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保证”是强调学校在《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框架的基础上, 学校有权根据师资队伍、学生体育基础、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此外, 正式稿充分关注农村的体育教学, 鼓励农村学校要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各种有用的课程资源, 具体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编或创造, 真正能够因地制宜, 确保本课程的正常实施, 并形成教学特色。

8.课程设计说明书1 篇八

与以往的说明文相比,课程标准提出的“说明性文章”扩大了这类文章的范围,这一提法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按照文体进行教学的观念,但是,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改观。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困扰在于,语文教科书涉及的文本内容尽管不一定就是“教学内容”,但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加工。而且,语文知识不断更新、充实,呈动态性的发展样态。语文教科书的这些特点影响甚至干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因此,对很多说明性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的,学生所学的完全是由语文教师任意择取的文本内容,也就是有些专家所言的:教师所教的是“教师的语文”而不是“课程的语文”。由于不明确说明性文章的课程标准导向和教学内容,部分老师以文章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代替教学,对科学精神进行僵硬说教,或是强化说明文的“老三样”(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事物特点)。

二、问题的解决——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解读

(一)立足课标,明确导向

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了,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课程标准的教师还不多,处处以课程标准指引教学工作的教师则更少。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教师文本解读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出现了种种“教师的语文”。

文本解读基于教科书。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有必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其优化和整合的基准就是课程,具体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优化和整合的目的正是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表述了对学生的基本期望,其落实是由课时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课时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主题、内容和活动。从课程标准到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分步转换的过程:课程标准(各学段结束后预期达到的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可见,教师文本解读的基点就是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将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转化为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解析文本包含以下步骤:

1.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导向;

2.明确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学生需知道的文本内容)和能力(学生需要形成或迁移的相应能力);

3.链接教学单元,分析文本的主要知识技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达最主要的文本内容。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性文章”单元为例,教师要“明确与教学相符合的目标导向”,即了解并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方面的目标和教学建议。“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写作方面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据此,第四学段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教学导向如下:

1.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2.能够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并懂得说明事物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用说明性语言明白、清楚地说明某个事物;

3.能够把握说明性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类型;

4.能够快速地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够体会说明性文章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

以上教学导向,并不直接等同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简单地列为每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出现的说明性文章《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我们并不需要把它们当做说明文来教。对于“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这一教学要求,可以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些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的时候,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作介绍。

(二)立足单元,整体解读

日常阅读时,对于一个普通文本,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揣摩。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文本时,则要考虑其在整个学段、整册课本、整个单元中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和兴趣爱好等等,并且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如今,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以主题为主线设计,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使每篇课文的教学“各司其职”。各篇课文要为我所用,不必顾虑编者定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根据各篇文章的特色,教学要求可有所侧重,使单元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掌握。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单元导读提示,“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据此可见,该单元教学关注课标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这应当成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而“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这一单元要求则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的特点各有侧重。

《化石吟》是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诗歌教学应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行文之中对化石的赞美之情,以此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对于单元教学重点,教师不妨教授以点评标注法简练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自主归纳,以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内容要点,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教学《看云识天气》,同样是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这课继续练习快速默读,学会以图表概括法(或找出关键句)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一文,继续学习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如何描绘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品味作者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浓浓的生命意识,理解和尊重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信息较多,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用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山市》是自读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疏通文意,以创造性复述再现“山市”奇景,以此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记录神奇怪异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生命所在,《山市》是其中一篇,当然也要记录神奇怪异的内容。对这件怪异的事情,首先是令人惊疑:“世间真有此事?”接着是令人纳闷:“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最后就该是羡慕、是可惜了:“我要是也能身处其中该有多好!”因此,教学不妨由“鬼市”二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初步体会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神奇怪异”之特点。同时,拓展与“山市”一样的其他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之奥妙。

(三)立足文本,突出个性

从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里提出“说明文”(解说文)概念始,至今说明文教学仍然是“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在实际教学中,说明文就被肢解为文体知识几个要素的圈点勾画,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进行着低水平的循环教学。因此,教师还应立足文本,突出个性,驾驭课程文本的生成转化。这里所谈“个性”,一是文章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二是指文章作品的独特意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这里的“要点”,是指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而不是文本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和常识这些表面层次的内容。我们在进行说明文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即作者写作这篇说明文的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这篇说明文写给谁看的?)和个性特色(作者介绍了什么知识要点?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介绍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欣赏(科学性和知识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提醒与纠正。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既不能作简单的单方向的对象性解释,也不能对文本做简单的评判,应是一个把握文本规定性意义的过程。教师驾驭说明性文章的目的不在于课堂授予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相似的自然、社会现象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认识它、介绍它。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解读文本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或者仅停留在对故宫的对象性解释,《故宫博物院》的美在于体现了故宫的博大,更在于文章展示了说明顺序的理性美,作者介绍的简洁美。该文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教师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上一篇:再见了校园生活作文500字下一篇:寝室美化设计大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