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老师的作文课

2024-09-16

窦桂梅老师的作文课(精选12篇)

1.窦桂梅老师的作文课 篇一

初见窦桂梅老师之印象作文

一 走近窦桂梅

我听过一些语文名师的课,而其也曾经和他们中的一些老师面对面的吃饭,但终究有些老师,我还是不能走上去和他们对话,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和窦老师在一起,我却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名师。

可是,这一次,我成了在大厅里唯一一个和窦老师有了一次对话的人。上课结束后,提问互动环节,没有人站起来发言,王欢(快乐小猪)把麦克风给了我(我坐在第一排,就在窦老师报告台的前面),我正好有一个问题,提出来,窦老师给予了夸奖。之后,没有人再问了。

她的课堂,她的报告,让人听了如沐春风,在心灵上洒下一场甘霖。此时,我依然还不能明白,这不是我印象中的窦桂梅,也许这节课属于这种风格,也许这报告需要这样的基调,也许……我带着种种疑问依然不明白,窦老师的精神状态竟然和我曾经印象中的任何一次都不同,也和我读到的文字中的窦老师不同,她似乎有些疲惫,有些劳累……

也许,我这时候还没有想到这是真的……

二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这节课是绘本学习——《我的爸爸叫焦尼》。算是一次课外阅读课。

我不想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到更多,因为这节课的实录在许多书里都可以看到。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窦老师说省去了两个环节,一个是发散训练,一个是最后一幅图的拓展。但这并不影响这节课的完整性,而且是窦老师主动放弃的。

我想要说的,是我的感受。

反复的阅读,层层的推进。这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课堂,窦老师在课堂上至少让孩子读了四遍故事。第一遍是在通览文字,了解故事情节;第二遍是提取重要信息,捕捉画面中的人物神态,把动作和神态细节传递出来,得出“简单的语言”这样一个核心主题;第三遍是从道具中去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用画家的眼睛来阅读,;第四遍是让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具体的东西我不想多谈,但是,我们却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对文本整体性把握的过程,而且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不着痕迹,一层一层的推进,一层一层的剥离。窦老师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语言是画面的提升,但是语言也有未达之境,我们可以用画家的眼睛进行阅读。这种阅读反而是更细腻的,无论是人物的神态与动过,还是色彩与格调,抑或是细节中的道具,背后无限的遐想空间,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迪。

多样的风格,一样的真情。窦老师的课,以前看到的、读到的都是一种充满了激情,豪情万丈一样的课堂,用窦老师自己的话说,“他们都说我是妖精”,这话说明了一个老师上课的风格应该是多样的,要根据课的内容来决定。就像窦老师在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提到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说书体”的的课堂。而这一节课,窦老师给了我一种亲切自然、细腻无痕、返璞归真的感受。窦老师的语言很精练,很独到,很舒缓,也很有质感,那声音带着一种非常悦耳的奇妙。

幽默的语言,智慧的启发。窦老师这节课上得精彩,不只是课堂内容的自然、亲切、大方,也不只是因为感动了许多人,许多人被感动了,我也被感动了,课堂上至少三次眼睛湿润(我坐在第一排),一个男孩在课堂上却一直在哭,而这节课上却在感动我们的时候,又带来了许多次欢笑,这欢笑不但来自对孩子巧妙地引导而让孩子谈出那样感人的语言,也同样有着一个教师的智慧。学生回答问题紧张得咳嗽了一声窦老师都说这起到了强调作用。一个故事,老师起个头,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跟着走进去,随便叫起一个孩子,都能很好的读书来——有地方错字、丢字、添字,窦老师课后说,不能打断,打断了一切都散了,支离破碎的课堂缺少了整体性,翻译过来的作品,传达出来真实感受就可以了。窦老师的评价语在细节中体现,孩子说爸爸很好,窦老师说把“好”拆开说,孩子就具体了——关爱我们。尤其是指导孩子对具体环境中语言表达的那一幕,狄姆在图书馆中的那种自豪读出来的感觉,令所有人记忆深刻。

这两节课上传达出来的主题是: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不只是一种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孩子的运用。让孩子也去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生活原生态的表达,没有修饰没有加工,这才是真正的语言。

窦老师有着一种对母语情有独钟的情结,也许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感情。窦老师十分强调“母语”这个概念,这里面的感情也许我们作为外人是无法体验到的。

这节课上了什么内容?孩子们自己都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可是等到若干年之后,等到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的,他们一定会想起来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他们也会记得故事传递出来的那无声的感动的。

三 相信童话的力量

窦老师应该是相信童话的力量的。

报告的开头是关于汤普逊老师和一个叫泰迪学生的成长故事。我可以把它称为一个童话——无论是真是假。故事读的时候,窦老师的眼睛始终是湿润的。窦老师的课有时候很煽情,可是昨天的课和报告还有吃饭时候的话,没有一句煽情的。窦老师自己也谈到了,让自己的语言也简单一些。真正的味道就像把盐化在了汤中,看不到,喝了却能感到。

无论是她的课堂还是她的报告,里面总有着某种对童话的特殊情感。也许这就是一个对教育无限钟爱的人情愿被这样一种纯洁而无污染的天空的喜爱吧。从《丑小鸭》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再到绘本的学习,这里面深藏着窦老师对童话世界的一种情愫,用窦老师的话说,我们可以追求物质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一点精神的滋养。

语文,为生命奠基。工作中的许多细节在窦老师的报告中一闪而过,可是,我能看出来,那一秒钟闪过的`画面上留下了窦老师许多的心血和汗水,那些成果是属于一个勤奋者和思想者的。她把自己交给了自己的事业,每天用微笑面对生活,面对孩子,那一刻,一切烦恼都没有了。

这真的是一种境界。

四 玫瑰的眼泪

窦老师不是神仙,不是圣人。神仙和圣人都一样,越是神仙圣人,越如同凡人。境界,用窦老师的话来说,似乎还有很大的距离。

给我最深的感受的,是有幸和窦老师坐在一起吃饭,聆听了一个名师专家许多背后的故事。吃饭的时候窦老师表现出来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真性情的普通人.窦老师情绪在平静的叙述中感染着在做的每一个人,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还有几个和窦老师一起拭去了眼角的泪水。

“我一直到现在还在处于功利性阅读阶段,我认为,这没有错。因为小时候太穷了,那里读过书啊,被思想统治着,现在还不是在拼命地去弥补么?”窦老师如此的坦诚。但我知道,她在饭桌上还向各位要了一些应该读的书籍,让鲁笑雪把书名写下来呢。

只能让大家在上课过程中进行阅读,以教促读。再艰难,我们也要去做,窦老师就是这样推动者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

“放下放下放下,谦虚谦虚谦虚,我还做不到谦卑。”这句话窦老师重复了好几次,这本身就是一种谦卑。窦老师面对许多人生的抉择,在面对北川中学师生的情况之后,她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在那里做讲座看到那些老师和上课的孩子,我才真的知道活着真好,他们生活在一个被捐献的世界里,那些漂亮的校园他们不喜欢,他们想寻找原来的学校,可是,到哪里去找呢?这样的环境,他们觉得自己活得没有尊严。北川中学的校长和我差不多同龄,可是却是满头白发,妻子和孩子都没了,那里的学生和老师,没有一个是有完整的家的;一个学校四十个老师一齐没有了,那么多老师去做志愿者,一个退了休的老教师,根本不要任何工资,他说自己的退休金就够自己的生活了,能多教一个孩子就多教一个,没日没夜的在那里工作着;他们那里所有的老师已经四个月没有发工资了,我们还抱怨什么呢?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珍惜。”应该说,窦老师的人生得到了一次升华,而我们在座的也得到了一次洗礼。

窦老师说着,情绪激动起来,这种激动显得很自然,是真情的流露。吃饭时我正好坐在窦老师的对面,几次我看到窦老师的眼睛是湿润的,终于,面对自己工作中的许多方方面面的担当,面对自己身上一种责任的道义,窦老师用她的双肩扛起来了许多东西,这些在别人眼中似乎一切都是应该的,但是,这恰好是一个教师所要拥有的对教育的情感。

窦老师的语言哽咽了,大家一齐举起了酒杯,此时,没有任何话说,大家内心一定又一次经受了洗礼……

我和其他几位老师都和窦老师合了影,之后,我无意中的看到每一张照片上的窦老师,她有些憔悴,有些疲惫,每一张照片上的笑容都显出一种疲乏。她上车之后坐在座上,歪躺着,闭着眼睛,也许,窦老师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人生阶段。我在这里,真挚的说一句,您的健康是为我们的教育作出更多贡献的保证,希望能下次见到您时,依然是精神饱满的!

2.窦桂梅老师的作文课 篇二

师:简单的情节, 简单的语言, 却让我们有了那么多丰富的感动。然而, 作为图画书, 文字说出了图画中无法表达的部分, 而图画又扩充了文字未达的境地, 两者交互作用。请同学们再从头至尾看一看图画书, 注意画面色彩, 图形变化, 书中细节, 看看你有哪些新发现?

一、图形变化

生:我发现最后一幅图是圆的, 前面所有的图形都是方的。

师:用语文的眼光形容, 这圆, 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生:我想到团圆, 破镜重圆。 (掌声)

生:他们度过了这美好的一天, 圆满地结束了。爸爸妈妈的爱也是圆满的, 他们一定能团圆。

师:这团圆, 这破镜重圆究竟要表达什么?

生:我想, 就是祝愿他们家三口人永远不分离, 永远在一起。

师:一个简单的图形, 我们会想到狄姆一天的幸福团圆与圆满, 你会祝福永远的幸福与圆满。

二、画面色调与道具

生:整本书的色彩有些灰, 有些黄, 不太新鲜, 但有温暖的感觉。

师:尽管整体淡灰色给人温馨, 但其中跳跃着几个鲜艳的颜色, 是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的围巾、儿子的围巾、妈妈的围巾)

生:是爸爸的红色围巾。

生:妈妈的绿色围巾。

生:还有儿子的围巾。

师:对比他们的围巾,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儿子的围巾是爸爸和妈妈围巾的结合。

师:请你用文学的眼光说说, 儿子的围巾要表达什么?

生:儿子是爸爸和妈妈爱情的结晶。 (笑声)

生:围巾就好像爱, 因为爸爸和妈妈都爱儿子, 他们也离不开。

生:这围巾象征着爱情的纽带。

师:沉郁中孕育着希望, 儿子的围巾连接着爸爸和妈妈, 于忧伤的淡灰色雾霭深处, 射出了温暖的希望之光。正是这一精心的创意, 让我们也感到了温馨与酸楚彼此渗透, 无奈与达观互为包蕴。原来, 围巾就是爱的纽带!

师:图书中简单的细节, 包含的丰富的感动太多了, 我们需要细细品味。就好比这幅图 (儿子在站台送爸爸走的镜头) , 多么简单的画面, 儿子手中的这本书———从读书的角度, 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因为那是和爸爸从图书馆借的书, 儿子回家一定要好好看。

生:儿子真懂事, 爸爸离开, 没有哭闹, 就是因为他是个读书的孩子。

师:父子俩爱读书, 那叫知书达理。我们常说, 有书的孩子错不了!是啊, 一个热爱书籍的孩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书籍中获得的力量, 让狄姆更坚强。相信没有爸爸的日子也能生活得很好, 他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生活, 未来的他一定是一个阳光的、自立的好男孩!我们深深地祝福他。你看, 一处简单的细节、一个简单的图形, 于无声处, 带给我们的丰富感动啊!

……

在这堂课上, 窦老师关注细节、关注情感、关注现实, 既教育了学生, 又教育了听课的教师。

第一, 关注图画书的细节

一本普通的图画书, 在窦老师的慧眼解读下, 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在窦老师的指点下, 学生很快发现了“儿子的围巾是爸爸和妈妈围巾的结合”, “因为儿子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 “围巾象征着爱情的纽带”, 相信这纽带能再次挽起爱情的两端!学生又发现了“最后一幅图是圆的, 前面所有的图形都是方的”, 于是他们想到了“团圆”“破镜重圆”和“圆满”, 谁又能说这不是狄姆和妈妈的心愿呢?谁又能说这不是上课的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乃至观课的教师的祝愿呢?“有书的孩子错不了”, “在书籍中获得力量”, 窦老师是在鼓励狄姆, 受到教育的却是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细节使薄薄的图画书变得厚实了, 细节使简单的故事变得深刻感人了。

第二, 关注学生情感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母亲的一个微笑, 可以使孩子产生信心;老师的一句表扬, 可以激励孩子克服困难。教师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儿童稚嫩的心灵, 以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情感和潜能。

或许有的家庭正处在破裂的边缘, 一句“狄姆的围巾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纽带”使孩子明白了自己不是孤立的;或许有的孩子因怨恨而疏远爸爸妈妈, 一句“温馨与酸楚彼此渗透, 无奈与达观互为包蕴”, 能让小孩子也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当然, 更多的是“其乐融融”, 这些简单的画面、精彩的细节, 带给他们的是丰富的感动, 让他们回味起温馨与幸福, 学会加倍地珍惜。

第三, 关注现实生活

3.品读窦桂梅 篇三

读课:窦老师的悄然改变

作为窦老师的一位粉丝,近几年听过她的不少课,《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窦老师的学养、才情,她的教学智慧、课堂魅力,一直深深震撼着我。她那用激情演绎的一堂堂语文课,让我始终有高山仰止之感。只是略有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光芒常常把学生的精彩给掩盖了。记得在厦门听她的《游园不值》时,我发现,窦老师对诗歌的解读是孩子们无法企及的;去年在福州和杭州,两次聆听她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惊叹于窦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以评书的风格彰显朗读指导的无限魅力之时,也深感窦老师站得太“高”了,她已忘却了课堂的主人应是学生,教师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朗读、主动地理解、主动地发现。

然而,这次聆听窦老师的《牛郎织女》,却让我感到眼前一亮,这是我们熟悉的窦老师吗?这堂课,她以“预学、共学、延学”的结构来组织教学,80分钟的课以问一问、聊一聊、说一说的轻松状态行进着。透过课堂,我惊喜地看见她的学生观改变了,看到她对学生的尊重,看到她真正把学生放到自己的心里,看到她蹲下身子,不再一味展示教师的风采,而是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这一“让”,“让”出了学生的无限精彩。无论是交流“预学”中的困惑,还是“共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后的汇报,既解决了同伴的不少问题,又生成了新的、更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精彩的对话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在窦老师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为话题的“共学”中,她先帮助学生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来概括故事梗概。接着,师生继续研究这一民间故事是“怎么写”的。在看似轻松的聊一聊中,学生发现民间故事写法的一些特点:情节的一波三折;巧设悬念;想象合理又离奇;一般以时间为线索;表达美好的情感。悟得民间故事的这些写作特点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环节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后,窦老师领着孩子们聚焦“为什么写”,她秉承“主题阅读”的一贯主张,引领学生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几个民间故事加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密码,感受民间故事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到了课堂的“延学”环节,窦老师还让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思考、当下的生活对接,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言。孩子们的发言虽然稚嫩,但率真,不乏真知灼见,博得满堂喝彩。

窦老师的《牛郎织女》是一次教学理念转变的尝试,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她的课堂更加开放了,学习的方式也得以改变。学生主动地质疑,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基于问题组织课堂对话,课堂中不时闪现学生精彩的话语,这样的课堂,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孩子们不仅学习实践、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主动积极的发现中学习语文,积淀情感!

读人:不知疲倦的窦老师

每次见到窦老师,她总是那么步履匆匆。这次能有机会近距离地见到窦老师,心中充满期待。然而,第一天的活动,一直没能见到她的身影,接待我们的是学校的一位年轻主任,据她介绍,窦老师正随北京教委的领导同赴天津。第二天上午的观摩课过半,终于看到她悄悄进入会场,原来,她刚参加完一个会议。上午活动结束后,她用沙哑的嗓音热情地与我们各位学员打招呼,合影留念,并安排我们中午参观清华园。下午本是安排她的点评,却只看到学校里的两位年轻教师坐在台上。就在评课即将结束时,窦老师匆匆赶来了,与教师们说了几句话。原来,她刚到医院挂完点滴。接下来,本是她与我们这些学员的对话交流,但我们内心都充满矛盾,既期待这样的交流分享,又不忍让她带病继续工作,况且,明早还有她的观摩课。但她毫不犹豫地把我们带到学校的教工图书馆,与我们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虽时不时因为窦老师剧烈的咳嗽而中断,但丝毫没影响她言语中流露出的自豪感。她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学校有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有4个特级教师。她的管理团队有个特点——去功利化。她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老师。

记得曾经看过窦老师在接受搜狐网记者访谈时说:一个好的校长首先得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一个校长的思想有多远,就能带领教师走多远;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懂教育的校长,应该是长期坚持在“一线”,从“一线”里面走出来的出色的教育者;好的校长一定要充满教育情怀,能够把在一线里面的思想和经历化作一种情感和情怀,他(她)会将这个职业转化成他(她)的事业,更能够带领教师们走向明亮的一方。窦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校长。她立足学校的文化特色,为学校描绘美好的愿景,带领自己的团队共同学习。她要求清华附小的语文老师对于教材中出现过的作家,一定要读过他(她)的几本书,每人至少要阅读50位作家的作品,要有这样的文化垫底,才能去上课。“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老师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地阅读。每学期初,她和团队的教师们就共同研究,把教材分成几类,培养教师审视教材的眼光,对教材中值得讲的定篇、样本,领着教师们认认真真研究几篇。

交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学校的办公室主任提醒她还有一个会议要参加时,我们匆匆结束了这次的交流。在窦老师的生活中,有多少个这样繁忙而劳累的一天啊。在这样的日子里,她把疲惫和辛劳留给了自己,把灿烂的笑容和殷殷的叮嘱送给了他人。

读书:浸润书香的校园

在清华附小听了两天的课,学生的文雅和多识令我们感叹。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常常引来我们的啧啧赞叹,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精彩更添魅力。孩子们为何这样出色?漫步校园,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浸润着书香的校园,每一间教室的门前都有一个开放式的书架,架子上的书并不整齐,看得出是孩子们看过后随手放上去的。专用教室除了门前的书架摆着与专用室相关的书籍外,窗台也成了一个开放的书架,书脊一律朝外,需要的书顺手可取。图书馆前的“读小说”“赏漫画”“查工具书”“看绘本”等书架上,一本本书或立、或躺,图书馆前的走廊上是一组组放大的绘本,窗台前放着一个大箱子,贴着“还书放箱内”。就连楼梯下的小空间也不浪费,墙上写着“杂志与你交朋友”,摆着八张半圆形的书桌,一本本的杂志静静地躺在桌上。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老师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清华附小有个书单,必读多少本,选读多少本,都有明确的规定。清华附小的学生在6年里能读近200本书,并把读书纳入考试系统,纳入课程。窦老师曾无比自豪地介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培养孩子读书这一块,清华附小做得还是挺不错的。据了解,4月份是清华附小的读书月,每周都有一次大的活动。第一周每天下午全体停课,学生各自在校园里选地方看书,教师也看;第二周是跳蚤市场卖书;第三周请作家来讲书;第四周把书编成剧本演。学校把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窦老师希望学校里的每一位语文老师不仅会讲课,还能一篇带几篇,一本带几本,让学生多读书。可以想见,在这浸润书香的校园里成长的孩子们是多么的幸福!

窦老师的座右铭是:“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她说:“生命是一条河,要流动,就要蓄积水的容量和力量。读书,就是给自己生命的河流蓄积知识的容量和精神的力量。”是读书,让她的教育、生活走得更开阔、更深远;是读书,让她的团队教师们成长得更迅速、更稳健;是读书,让她的学生们浸润在书香的校园中,更幸福、更快乐!

4.听窦桂梅老师 篇四

2013年4月20日,我有幸到郑州航院礼堂参加了“2013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效课堂大型教学观摩活动”,这是由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讲的一堂鄂教版六年级的小说《魅力》示范课,这次听课,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回顾窦老师的优秀课堂,看到了她精心的备课,她把这节课以“预学、共学、延学”三部分展开,从小说的要素抓起,分析小说的情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问,说出自己的困惑,大处着笔,细处着眼,紧扣文本,连接资料,追寻答案。课堂的精彩之处颇多,例如对内容的朗读部分,语调的指导,幽默风趣,词义的揣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怯生生”这个词。

通过文中卡佳因为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让卡佳对汤姆叔叔这个人物的理解深刻,从此引导教育孩子,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是多么大,我们要从小学,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在课的结束给孩子推荐书籍,选择性阅读,如:《新月集》《美丽人生》《小王子》《飞鸟集》。

第二节课是窦老师的说课,长大的儿童。通过上节课《魅力》一课戏中卡佳因为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了解汤姆叔叔在之后戏中的遭遇,不想让黑人变为奴隶,急切想要把汤姆叔叔买回家,但是,小说中的爸爸,以及戏中大人们由于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觉得卡佳太幼稚,太天真,想方设法让孩子了解这不是真是的世界,这只是剧院的戏剧而已,爸爸甚至带孩子的化妆间看汤姆叔叔的扮演者,让孩子心中活生生的花瓶摔的粉碎,让孩子失去了童真,以至于小卡佳最后想要卖掉汤姆叔叔。

从这个故事窦老师启发大家:当今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去爱,如何来关照孩子的心灵。

首先,让儿童站在正中央,不要走在儿童的前面,当个领导者,不要走在儿童的后边,我们要走在孩子的身边。

其次,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有多高,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我们要想改变别人要先学会改变自己,命运改变人生,读书改变命运,做一个读书人,让阅读改变气质。

最后,让每位老师成为“长大的儿童”。

下午是窦老师的讲座“改造我们的课堂”,讲述的是清华附小的1+×课程,其中包括她的教学主张:回到母语。课程建设:回到儿童。主张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晨读的习惯,以及朗读的情感,积淀孩子的文学素养。

5.读窦桂梅老师的书有感 篇五

读了窦桂梅的书感触颇深。文中窦老师讲述她女儿爱读书可烦写读后感及她的一位朋友的读书观:“读书,不需要目的,最可贵的就是一点自得其乐!学生也一样,减少施加功利性,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盎然地、散散漫漫地读,于不知不觉间渐行渐远,越登越高。仿佛在有意无意间,这样引导他们,才是语文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从中使我不由的反思自己的阅读和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其实喜欢读书,每读也有感受,但不喜欢写。而为了让学生能多读书,我采用过家长把关,让生写读后感,抄写好词好等方式进行检查。明明知道好则更优、差则应付,甚至把它当作负担,但不得不这样做,实无它法。读书对某些学生来说,能说读书自乐吗?

读书到底为什么?现在的教学仍然没有改变“读书-考试-得优秀”这一功利的初衷。能做到像窦老师所说:“读书是需要,是兴趣,是习惯,从读中感悟。”相差甚远。

时下,大家都注重阅读教学的读,朗读、默读、范读、比读、表演读„„如花团锦簇、好不热闹。透过这些开满鲜花的读的背后,我们应冷静地思考,应该怎样重新定位阅读,必须清楚为什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到底读书有哪些“特异功能”。

窦老师的《阅读课该怎么上》,让我深受启发,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老师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课上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的课程资源,做好阅读课与课外知识的衔接。接着采取事先预习等阅读方式,把课堂做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励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分享。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阅读感兴趣,在兴趣中提高自己,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6.观窦桂梅老师视频讲座有感 篇六

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和讲座,受益匪浅,甚至可以说是震撼,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窦桂梅老师从开始上课到课堂结束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沁人心脾,感到知识的力量。每一分钟都是精心设计,但看起来是如此的水到渠成。时刻紧扣人们的心弦。窦桂梅老师这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真正做到了超越教材,时刻表现了她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窦桂梅老师把课堂知识梳理得一丝不乱,并且都通过了拓展延伸,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拥有谦卑。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提问和师生互动中体会的爱生之情让人感动,她那亲切、和善、平等、尊重的言语,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人格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的热爱,从而内在的履行“亲其师信其道”。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当我们对这位特级教师的创造力发出赞叹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一点: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那就让我们走进名师的“家常课”,从“学好教材”的原点开始,以往我们的语文学习,我们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不读不厌的大书,一本屹立于课堂永不倒的大书。她的“三个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她对生命状态的一执著热烈的追求,对生活的体察和生命的体验,让她与文本与课堂达到了“人课一身”的相融境界。

窦老师在讲座结尾时,语重心长的告诉教师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唯有读书有能让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窦老师在讲座中所列出的给孩子们读的书目,扪心自问,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又有几本我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完完整整的读过呢。

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她是一个本份的教师,也在尽一个教师的本份,她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如同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观窦桂梅老师视频讲座有感

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和讲座,受益匪浅,甚至可以说是震撼,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窦桂梅老师从开始上课到课堂结束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沁人心脾,感到知识的力量。每一分钟都是精心设计,但看起来是如此的水到渠成。时刻紧扣人们的心弦。窦桂梅老师这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真正做到了超越教材,时刻表现了她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窦桂梅老师把课堂知识梳理得一丝不乱,并且都通过了拓展延伸,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拥有谦卑。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提问和师生互动中体会的爱生之情让人感动,她那亲切、和善、平等、尊重的言语,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人格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的热爱,从而内在的履行“亲其师信其道”。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当我们对这位特级教师的创造力发出赞叹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一点: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那就让我们走进名师的“家常课”,从“学好教材”的原点开始,以往我们的语文学习,我们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不读不厌的大书,一本屹立于课堂永不倒的大书。她的“三个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她对生命状态的一执著热烈的追求,对生活的体察和生命的体验,让她与文本与课堂达到了“人课一身”的相融境界。

窦老师在讲座结尾时,语重心长的告诉教师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唯有读书有能让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窦老师在讲座中所列出的给孩子们读的书目,扪心自问,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又有几本我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完完整整的读过呢。

7.窦桂梅老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七

——9月23日潍坊语文课堂观摩述评

9月23日在龙城小学董雯校长的带领下,我和来自全县的16位语文老师一起去潍坊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引领老师们“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而通过两天的观摩学习,我们参会的老师也是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可以说,为我们上示范课的老师都是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带来了五年级的《清平乐 村居》。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来自江苏的特级语文教师宋运来老师但来的童漫作文《笑口难开》,北京市的吴琳老师带来的《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以及现任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示范课《牛郎织女》和带给我们的讲座——改造我们的课堂。

大家都知道,名家的课,不大好上。一是原本的起点就高,高处不胜寒,再要登上新的台阶,自然很不容易。二是他们的课,大家听得多了,总是带着特别的期望,看看有没有新的超越,能不能收获一份新的惊喜。但为期两天的活动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尽管风格不一,课文各异,但却心有灵犀,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演绎出语文教学的新境界,那就是——让清新简约的课堂,焕发出学生的精彩。

回来后,想对两天的活动做一个细致的梳理,但发现总结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乎今天就选了一点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围绕窦老师的课说一说在她的课上我所看到的新课改的精神。我认为窦老师的课堂主要突出了三个特点。

1、体现“主题教学”的特色

2、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3、涌现别具一格的“师情话意”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援引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借用越剧《天仙配》“树上鸟儿成双对”的词曲来理解文意;其后,又引出了《白蛇传》《梁

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中国四大爱情故事。这使得其“主题教学”的内涵更深刻,内容更广泛了,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这篇课文。也不止这组文章,而是更加博大的中华文化。

课堂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呢,窦老师依据这篇课文语言比较平实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抓住“决心”等词语的理解品味的基础上,着重在文章的章法技巧上引导学生去咀嚼和品味。其基本方略为: 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还可以怎样写”等环节,用“聊”的方式展开学习讨论,这一教学流程不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更是明显地凸现其语言训练的重点着力于章法技巧的指导。通过“很久很久以前”和“一天„„从此„„”这样的文章和段落起始方式的“聊”,对学生进行了民间故事叙述方式的训练,也为后面的民间故事创编做了写作上的铺垫。通过叶圣陶版与其他版本《牛郎织女》在对牛郎与织女相爱过程的细节描写的比较,引导学生体悟到写作技巧上含蓄与直露、文雅与流俗的文野之分。

在文章的章法和细节描写上的浓墨重彩,这是很有见地的。的确,六年级了,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下些工夫了。

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于欣赏窦老师的强势出镜,声情并茂的诵读,激情澎湃的讲述,精致流畅的组织引导,与学生灵动自如的互动交流„„总之,我们在课上更多的是感到教师教的精彩,激情四射,才华横溢。尽管学生也不时会有精彩的表现,可是这种精彩却往往淹没在教的强势表现之中了。而今天我们在课上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教师的教被大大地弱化了、淡出了、隐没了,而学生的学则相应地被突显了、发扬了,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以学为主,先学后教

通过课前的预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充分地预学、自学,给孩子的自主学习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上和孩子共学,课后让孩子延学,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转为孩子学的过程。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上教什么,孩子学什么,不是来自教师的设想和拟定,而是来自学生学习的实际,即孩子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课伊始,窦老师便启发组织学生质疑提问。学生在课上纷

纷发问,提出了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既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也牵涉到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形式。这些就是窦老师教的基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孩子的质疑出发,窦老师顺学而导,第一步,安排学生尝试在小组合作中自己解答问题,并生成新的问题。第二步则重点围绕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关系来共同学习,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课文是“怎么写的”,抓住课文的语言、情节、情感、线索,悬念设置、神奇的想象,领悟民间故事在写作形式、表述方式上的基本特点。第四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这样的安排每一步都立足于学生的学,落实到学生的学,顺学而导,逐步深入,可谓简约有致,学生学得丰富,学得扎实。

三,以“学生的学习增值”为中心,教师适当隐退,彰显学生学的精彩。

在今天的课堂上,窦老师从以往的“自编,自导,自演”甘心退居二线,专心做好“编”和“导”,为学生让出舞台。让孩子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充分地进行“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实践,展示学生静心读书艰苦探索的历程,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不断地思考发现体验领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多,获得更为丰富多彩的增值。总之,整堂课不时逆发并彰显的是学生学的精彩。而“学习语言运用”恰恰也是我们现在分散研修学习的主要内容。

窦桂梅老师曾经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度”即温度、深度、广度。三维度的第一维度就是“温度”,正是基于这一维度,她上课时总是那样充满活力,激情奔涌。她在中国有一大批拥趸“窦丝”,大家昵称她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在本节课中,“玫瑰”依然“激情燃烧”!这种“激情燃烧”的燃料来自何处呢?首先在她为师的品格和责任心上。不管如何的舟车劳顿,只要她一上讲台就会判若两人。对文本全身心地入情入理地解读,对学生无数次地昵称为“我亲爱的同学们”;其次是她勤于诵读诗书,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底蕴。常言道,激情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底蕴。正由于她“多读胸藏万汇”,所以她的言说饱含诗情,她的话语极富感染力。正是在她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下,学生才逐步地达到了“运笔笔下生花,张口口吐莲花”的境界。最后,是她的窦氏理念使她有意而为之。例如,她强调课堂上要

“三情共振——课始情生,课中情浓,课终情未了”;追求“艺术三美——语言美、视觉美、空灵美”;引导学生“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可见,有怎样的理念就会伴生着怎样的情感和行为。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任何创新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在实施“主题教学”时如何处理好教材规定与教师自主性的关系,对于一些非情感型的课文,教师的“温度”又该如何调置等等。

两天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创新“主题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再回来的车上,我们都在评论课,一起讨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知识化,兴趣化,生动化,让老师轻松教,让学生轻松学,相信这也是我们在今后共同讨论的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吧!

1、一个人的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姿态。

2、语文要让孩子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3、小学是研究艺术的课堂,让你的文字变成你的第二容颜。

4、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5、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

8.读窦桂梅老师《玫瑰与教育》心得 篇八

《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讲述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但是正是这些朴实的故事,真实的思考,却看到了玫瑰的率直热情的个性,对教育、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她充满激情与思考的人生历程,我被这样的勤奋和执着所感动着,被她那种坚持真理的信念所折服。

窦老师在自序中讲述了她写作成长的经历,没想到这么一位全国闻名的教育专家,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是“上气不接下气”,而且也没有经过学院派的写作训练。但她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有时甚至会有一种羞耻感,产生永远与笔告别的念头。读到这,我不禁也想到自己现在倒真的有这种感觉:总觉得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让自己感到的一刹那,可真的来诉诸笔端,可又觉的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也总觉的也内心感受相差甚远。

后来,窦老师是在网上以“玫瑰”为名发帖练笔,并形成了习惯,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的时候,才蓦然发现这几年已经有了不少的长进。这才明白,练笔好比开花,没有一定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的,以为刚一动笔就能一鸣惊人,那或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了。后来又读到鲁迅称自己的文字是“逼写”出来的,心里这才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地、艰苦的修炼。窦老师的这段经历也让我的心里得到了安慰,只要坚持下去,我的梦想总能实现,即使因为自己太笨,但努力了,最后总不会留下遗憾。

窦老师说:“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话可写?从哪里获得写作的源泉?”其实这也是我们有所追求的普通教师的疑惑。窦老师给出了答案: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大科学途径。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地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审查。这样的写作,已不仅是记录生活、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它更是逼迫自己坚持实践、勤于阅读、深入思考的强劲动力,是一种让我们反思着的存在。

玫瑰是美丽的,窦老师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丽的内涵。宋代名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窦老师“每晚坐拥书城,甚至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记录”。她说:“读书,让我们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她把读书比作光合作用,读书犹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她的美容经验就是读书。因为读书,窦老师每天精神抖擞,因为读书,窦老师睿智、豁达、优雅而美丽。我钦佩于窦老师对读书的挚爱,倾羡于窦老师读书的境界:“每每读书至深夜,甚至凌晨,彼时我总感觉自己生命的花朵在黑夜中尽情地舒展绽放”。

闲暇之余读读书,确实是一种享受,远离喧嚣,与书本对话,倾听大家之言,梳理自己的感受,心绪自然而然变得恬淡宁适。不过,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挤出时间读书,同样也能体味其中的愉悦,这时的读书是一种休憩,一种放松。“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我也喜欢看书,当然谈不上因读书而气质优雅、容颜美丽和言语有味,只是喜欢书本散发出的淡淡香味,尤其是看书时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书中的内容,可暂时抛开一切烦琐。有时逃避一下,也未尝不可,谁叫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呢。

玫瑰是带刺的,在《玫瑰与教育》中,窦老师虽不是酣畅淋漓地针砭教育时弊,但冷静地分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教育实践,让我再一次竖起了大拇指。窦老师是在上公开课“一炮走红”后被重点培养,最后“教而优则仕”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即“被送上成功的‘快车道’”成长起来的。她在感谢培养她的学校、领导、同事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体制的不合理之处,呼吁教师继续教育体制的改革,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成,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她引用清华大学美院陈丹青教授的话表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用一声不敢让孩子听见的叹息,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她的质疑与无奈同样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教育改革了这么多年,教师与学生皆心力交瘁,谁之过?“用事实说话”,“摸着良心做事”这是勉励我自己的两句话。

9.听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篇九

10.学习窦桂梅老师教学思想心得体会 篇十

窦桂梅老师是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她是“深度语文”的代表,强调对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维含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她的课堂充满激情,既注重感情的抒发,又注重思考的深度,让人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和对人生的思考,每个人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

窦桂梅老师的的教学最让我佩服的是她的激情课堂,而且非常自然,可能这是因为源自其心底的自然流露。有人这样评价她的课堂:“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一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是的,只要窦桂梅老师一站在讲台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的这种激情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整个课堂烧得沸水滚滚。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每每是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的。她全身心地投入,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时,扼腕长叹。可以说,每次课堂教学就是她和学生进行的一次充满激情的心灵的共振。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揩的课堂氛围。教师创设开放、探索、合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实践的机会。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激情飞扬课堂,让学生争当主角。

11.窦桂梅老师的作文课 篇十一

对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本刊上期刊登的赏评文章《语文加法、减法皆须有》是一种观点,今天刊登的这篇文章又是一个观点。面对众说纷纭的课改实践,一本刊物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应该在另一层意义上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本刊愿为不同观点的交流提供平台,期望大家在讨论中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在辨析中使教学操作更趋合理。——《小学教学设计》编 者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和《晏子使楚》,无疑是两个具有一定典型性并还在产生影响的课例。研究这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课堂实质,以及蕴藏在里面的教学思想,对澄清什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例的课堂特征

透过娴熟的教学技巧,窦老师的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表现为三个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

(一)教学目标的失度

以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来对照窦老师的课例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课文特点包括思考练习的编排特点,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的标准,也应该是衡量窦老师课堂的依据。此外,以其他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同一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参照作分析比较,应该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窦桂梅、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一览表。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有感情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探究灭亡原因。

于永正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晏子使楚》一课,恕笔者浅陋,尚未见其他名师上过此课,只能以在教育刊物上刊载的课例作为参照。

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晏子辩才中蕴含的审时度势的智慧,体会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民教育赖编辑在《回归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中尖锐地指出:“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开放以后,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 ”我认为,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也存在教学目标的迷失。课例中教学目标的迷失,不仅表现为三维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的迷失,突出了人文性的目标,而且在人文性目标中主要表现为学段意识的迷失。

窦老师的课是以弘扬人文性为己任的。但不同学段对人文性的理解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目标是什么呢?课标规定的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它不同于第四学段的目标,更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目标。在窦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例中,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穷尽圆明园的辉煌;不是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惨痛,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深入圆明园的毁灭的具体过程 ,更难以让人理解的是,还要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假如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会怎么做。第三学段儿童,不具备当时的历史知识,又如何能进行换位体验?换位得来的体验也是不符合历史的特定环境的。在《晏子使楚》的课例中,不是深入三次对话,初步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维护祖国的尊严,初步感受语言的逻辑力量,而是离开文本或只是抓住文本的细枝末节,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然后进行或是过度或是随意的发挥,探讨晏子审时度势的智慧,探讨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这些议题,就是成年人探讨起来也是费时费力的。而,这是六年级的课。

(二)教学内容的失限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融合和目标多元,对此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语文没了语文味,语文被过度拓展。”语文被过度拓展,其表现是内容的无限扩展。

请比较窦老师与于老师教学。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内容

窦桂梅

1、交流预习课文的感受;

2、理解圆明园的辉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补充圆明园20景名称,重点理解圆明园的占地之大 ;

3、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重点理解火烧圆明园时间之长,毁灭之多,补充雨果的文章。

4、想象:假如你是帝王、大臣、士兵,你会怎么做?

于永正

1、指导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2、交流读后的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3、教师咬文嚼字,讲解圆明园的毁灭;

4、理解圆明园的辉煌,重点理解建筑的辉煌。

5、课堂练笔、交流;

6、指导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请比较窦老师与沈老师 的教学。

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内容

窦桂梅

1、给学生讲规矩方圆:

2、初读课文,初知大义;

3、抓住三次对话;了解晏子的辩才;

4、杜撰一个历史学家的评价, 抓住三次对话时晏子的神态,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晏子的审时度势的智慧;

5、杜撰一个外交家的评价,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一个人的尊严与国力和国家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 抓“只好”,理脉络;

2、抓“只好”,析推理。引导学生体会到晏子的口才好,表现在反应敏捷,思维严密。

对楚王第一次的侮辱,他运用了假言推理,让楚王只好开城门迎接他;

第二次他用了典型的三段式,讥讽了楚国的无人才,楚王只好陪着笑;

第三次运用了类比推理,说明楚国是出盗贼的地方,楚王只好陪着笑。

3、抓“只好”,究因果。

一个课时四十分钟,两个课时,也只有那么八十分钟。即使是八十分钟,教学容量也是有限的。在八十分钟里可以做什么事呢?据研究,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60—190字,老师的讲课,应该会稍低于这个速度吧;成年人书写的一般速度是每分钟20—30字,对小学生作文课标的要求是40分钟不少于400字;成年人的思维速度是每分钟400—600字;阅读速度呢,课标的要求是每分钟300字左右。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事更是有限的。根据常识对照两个课例,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合适,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是没有限度的扩张,是不言而喻的。教学内容的失限,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语文学习的失底

“ 语文是一刻也离不开文本的。不管语文是向生活开放还是向活生生的人开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教学意义的产生和丰富都只有通过师生与文本的细节的深入对话来实现。”

语文学习的失底,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扣紧教科书文本学习,没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们来看看《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怎么失底的。

一是识字和写字的忽视,两课均是完整课;均没有识字写字教学的痕迹。二是词句教学的不到位,如,《圆明园的毁灭》文中,表现圆明园辉煌的“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珑剔剔透”“ 瑰宝”“精华 ”等词语是要理解的,表现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 “闯、统统掠走、搬运、任意破坏、毁掉”等也是要理解的.,还要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但在教学中,却少见这些词语教学的环节。三是思维、想象训练的不到位,如,《晏子使楚》的教学,抓住三次答话,深入答话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教材特点所决定的,可惜的是在课例中未得到体现;又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二三自然段写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想象,也是课文特点所赋予的教学任务,可惜的是 ,课例中仍未得到体现。

二、课例的课堂本质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未引起警惕。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就体现了满堂灌和教师牵引课堂。一是过度的预习,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雨果的信》(1300多字),还要自己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晏子使楚》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教师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个文言句子》等三则材料。二是教科书文本的过度解读,因为对人文性的挖掘在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外,老师只能步步牵引,学生亦步亦趋。三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

“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人民教育》赖编辑的忠告应该牢记。

三、课例的教学思想溯源

课例中的失误,源于浮躁心理。为生命奠基,应该是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发挥教师的作用,固本强基,然后才是发展,才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假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去争取眼球,去取得轰动效应,是对新课程的不负责任,是浮躁心理的表现。

12.读《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篇十二

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国家的经济投入和领导的重视, 但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现在的教师任重而道远。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 做一名教师不容易, 做一个好教师更不容易。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 还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不仅要懂得教学理论, 还要积极投入教学实践,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超越自我。我深深感到一天不学习, 思想就会跟不上趟, 话不知怎样说, 课 不知怎样上。学习、学习、再学习, 就成了我们生活必需, 工作必需, 生存所需。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她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深刻反思, 追求完美的精神给我们以振奋, 以鼓舞, 催人向上。

几年中她读了近百万字的书籍, 写了上百万的读书笔记, 出版了多本专著, 她为教师写下的听课反馈意见, 篇篇都是一首抒情的歌, 打动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很高兴,这段时间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从书题就可以感受到, 这本书有其独特的新意, 是教师的好帮手, 是一名不可缺少的贴身医生。书中有对其他教师上课的很好的评议。我觉得它对我们一线教师很实在, 真的是一把梳理课堂的好书。教我们要学会反思, 反思是我们进步的起点。

一、教我们学会钻研教材, 抓住每一课的真谛, 书中一篇“听《三袋麦子》”,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我们有的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 过多地重视形式而忽略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形式虽然很丰富, 演、读、猜, 一应俱全, 学生也很开心, 但课后学生并没有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 应有的感动和体验没有产生, 教学效果反为花哨的形式所累。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 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把握住书本的关键点, 没有抓住这节课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 所以教学效果无法兑现。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应变”与“调控”能力

书中一篇听《三打白骨精有感》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同,课堂的信息反馈也常常会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能力。学会急刹车,积极能动的适应千变万化得学生,机敏地、富有成效地调控课堂,才能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追求完美, 不断超越自我, 学无止境。

上一篇:安全责任免责协议书下一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