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精选10篇)
1.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篇一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要: 作文教学要走出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境。我建议学生多读书,注重阅读积累;注重课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课文作文
实践活动
互改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写作训练就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感慨。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都说作文难写,为何?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谈四点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一、重视阅读积累。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一点不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是“源”,“写”是“流”;“源”远方能“流”长。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阅读,阅读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又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运用“阅读积累”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首先,教学生做剪报。报纸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能增长知识、提高写能能力有益的都可剪贴。剪报评析的内容可以就写作特点分析,可以就读后的感想,可以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学生写读书随笔。让学生每周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一篇,先读熟美文,在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巧妙的布局谋篇;再让学生动笔画出优美的词、句、段;还可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还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在原文处做上批注;还可以谈感受,写评语。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甚至背熟。第三,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名家名篇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来加强积累。如词语竞赛、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读书故事会、课本剧、作文竞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起到检查的作用还能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开展“摘录、写作、练字”三合一练习,习惯于摘抄一些古典诗文和名人名言,习惯于把看到的时文美文摘录下来,习惯于把自己日常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习惯于抒写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知识视野被拓宽,情感世界被充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也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学生在自己写作之中或多或少、潜意识地运用了积累的材料。我想这就是学生在阅读积累基础上的再次运用吧。重新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功能,是学好语文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发展的语文能力,成为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写课文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悄焉动容,视通力里。”,这是对想象作用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尤其需要想象,因为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阅读时,需要借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或诗词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学生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反之,思路迟缓狭窄,词语贫乏,写人写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根据当前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其中,写“课文作文”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形式,写“课文作文”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开阔、更深刻。其方法就是围绕一篇课文,写出一组小文章,少则二三篇,多则四五篇,内容上既互有联系,又可各自独立,这样可以纵横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地写一个人物或一件事。它的优点就在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发散、扩展、集中、深化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曾有目的地通过写课文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课文角度考虑,启发学生为那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课文补写情节或写续篇,如《变色龙》、《老王》、《芦花荡》;把古诗文改写成散文,如《伤仲永》、《石壕吏》等。通过对故事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学生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的关心和见解。下面以《羚羊木雕》课文作文教学过程为例: ㈠介绍想象作文的概念。
想象作文就是以一个假设的身份或在假设的环境中,叙述可能发生的事件,通篇以想象为主的作文。
㈡以《羚羊木雕》课文为例分三个方面训练
⒈拓展想象。把课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做到妙笔开生花,续出新格局。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放学回家的“我”看到了出国分别半年之久的爸爸,十分激动,请你播放 一下这段录像吧!⑵在学校里张小路和万芳是最要好的朋友,她们的老师是怎样评价她们?
⑶在家长会上,妈妈和“我”碰到了王阿姨和万芳,妈妈看到了万芳裤子上那长长的“伤疤”,就问王阿姨怎么破的,王阿姨会怎么说?
2、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互换进行想象。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如果你是万芳,当你的好朋友找你要回羚羊木雕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后来呢?
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时的 “我”心里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想?
3、创造想象。为了更好表现人物的品质、揭示事情的本质,写作时可以通过创造想象去补充与拓展文章的简略处、空白处、悬念处。①想象补充人物的语言。
②想象补充人物的心理。即通过对文中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想象,领悟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③想象补充文章的情节。④想象补充文章的结尾。
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在“我”家,万芳和“我”交换了礼物,即小藏刀和羚羊木雕。万芳回家后便激动地写下了日记,你能向大家读一下吗?
⑵要回羚羊木雕后的那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深深谈了一下,你愿意公布吗?
这次课文作文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选题、奋笔疾书,几乎每人都有话可写,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通过课文作文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大家对这种训练方式给予了一致肯定。当然,与课文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课文仿写。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仿写是在对课文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整体掌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迁移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学生感悟到的写作技巧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从认知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仿写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
在学习了席慕容的《外婆与鞋》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写一篇现场作文,并提醒写作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记叙要具体,要抓住人物事件的特征做细腻的描写;
2、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3、要注意所有的记叙、描写、抒情都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这次现场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见附页)。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中学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应在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在作文训练时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吕叔湘先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他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语文实践活动”则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鲜活的生活积累。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积累,使他们在写作时,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身,表达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玩踢毽子,学生玩得十分高兴。事后让他们写作文。大家有话可说,把踢毽子比赛过程记叙地具体详细,学生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
我还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要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要及时地把感人至深的地方表达出来,把精彩难忘的一瞬描绘出来,把耳目一新的事件叙述出来„„告诉他们,这些材料可能比较零碎,不能构成一篇作文,但它们直接来自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积少成多,以后会很有用处。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写文章,从日记写起。写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心胸和笔墨,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同时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场上的作文。由于这样的思想作指导,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灵活了,语言生动了,就能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们今天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课程资源,向外去寻找,殊不知学生资源中存在着一个宝库,它是需要我们去开发的。我说要重视学生资源,是说要重视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
四、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鉴定,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于是,我在作文批改方面作了以下几点尝试,特别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简评”扩展式讲评
学生往往认为作文讲评是老师的事,很少有人把自己作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所以,在刚开始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的时候,采用“简评”扩展的方法最为恰当。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精心选用一些带简评的习作,让学生读了习作之后,在参考简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对简评进行扩展、补充,丰富简评的内容。在讲评课上,教师可根据各小组的推荐,也可采用抽签的方法让学生上讲台讲评,对讲评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对作文讲评逐渐产生了兴趣,具备了一定的讲评能力。
2、“模仿”式讲评
经过一个阶段的“简评”扩展式讲评训练之后,学生会觉得作文讲评并不神秘,自己也可试试。这时,教师就应作好讲评的示范,让学生去模仿,怎样去分析习作的立意、构思和选材,怎样去分析习作在写作上的优点与不足,怎样去分析文段的过渡与衔接,怎样去分析习作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和疏漏,等等。也可让学生模仿别人评语的写法来讲评。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在学生讲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在模仿中不觉得乏味,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讲评能力。
3、“互改”式讲评
在实际操作中,我把四个写作水平呈梯状的学生排列成一组,每隔一月重组一次。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相互对比,共同提高。我在学生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修改符号,每人给文章至少找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如此循环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批改三篇作文。通过找优点,挑毛病,作比较,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做作文讲评的主人”,突出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规律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那么,作文讲评课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更会充满生气和活力。
通过以上四种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指导,同学们普遍觉得不象过去那样,一上作文课苦于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现在主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如何选材、组材,如何把文章写得寓意深刻,新颖富有特色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呆板、枯燥现象。总之,语文是人生的守望,是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解读。学习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松的学习风气,人人都可以质疑问难而不必有所顾忌。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找到能有效促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诱因,让知识在课堂上招手,让知识长上翅膀飞舞在课堂,那么所有的学生也就不会害怕写作了。
2.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篇二
一、数学写作的教育功能
数学写作之所以被很多数学教师作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主要工具,因其具有以下功能.
数学写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 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公认写作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所制定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中指出: “ 数学中的写作也能帮助学生巩固他们的思维 . 因为这需要他们对解答过程的反思,搞清楚在课堂上形成的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正确理解”和“得到正确答案” 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有的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 对于相关题目及其变形也能熟练解答. 还有一些同学对于某些题目虽然能通过模仿或者尝试得到正确答案,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所学知识. 然而,数学写作可以迫使学生去思考,并试图清楚地表达出他们的所想所思. 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不断反思解题过程,推敲数学概念和定理,理清各数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思维也会更加清晰.
2. 数学写作帮助学生提高 “元认知水平 ”,让学生学会学习元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心理学家加罗 弗罗认为, 发展元认知就是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进行思考,这样学习者就必须成为对自己数学知识和行为的观察者、分析者、估价者和评价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经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由 “要我学 ”转化为 “我要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问题的解答需要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缜密的思维. 对于一些需要思维策略或较高思维深度的数学问题学生们或许能解答出来,但通常不明确自己是怎么解答出来的, 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 而数学写作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显现出来, 然后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估. 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元认知策略的监控过程, 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了解题的方法以及如何获取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以往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是通过试题和分数,这种方式并不完善, 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且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则难以奏效. 数学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而数学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学生信息,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通过数学写作,学生的思考过程,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误解或情感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向我们展示. 通过数学写作,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经历的分析、推理、假设、判断到作出结论的发展变化. 因此,基于数学写作的评价, 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二、数学写作的开展
数学写作不同于解题过程,也不同于文学写作,而是强调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感受等,所以,数学写作的展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兴趣去命题,如让学生以“三角形”为主人公写一则数学故事,或者写“多边形家族的故事”. 总之,给学生一些有趣的、易写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作,会让学生更有写作的冲动. 另外,为了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应积极评价学生的作品,多提出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写作心理. 其次,数学写作要由易到难、由浅及深, 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及深,数学写作也不例外.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写作,可以先从日记、日志等开始写, 可以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过程的叙述、对同类知识的归纳,等等. 只要学生愿意写的,可以写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 在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解等. 只要是跟数学学习相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不必拘泥于语法、修辞,只要写出心中所思所想即可.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后, 再指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写作,如数学论文、学习策略反思等.
三、小 结
数学写作已不仅仅是一种作业类型, 更是一种学习模式,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反思和描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学生多写作,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数学写作之花自由盛开.
摘要:数学写作是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其已形成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再认识.数学写作使得学生通过思考,将数学概念、定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让学生重新梳理总结数学知识,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更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质疑、自我反思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41-01
一、分层建组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好的,b层为中等,c层为差的。这样做主要有两个作用:
(1)作为组织创新合作小组的依据,引导、支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和创造,养成学生群体协作精神,调动创造潜能。
(2)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在的层次,可把学生的自愿和教师的分组结合起来,以使学生能接受为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教学过程分层策略
1、备课分层策略
(1)教学目标层次化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从各类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达到的“中等层次”,对少数学生学有余力可达到的“较高层次”。具体来说就是:对后进生只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对中等生要在“熟”上下功夫,注意发展分析综合能力。而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启迪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2)问题设置层次化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
(3)练习设置层次化
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课堂教学分层策略
在设计教学中注意倾斜度。开始“小步子、慢速度”有助于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逐步放开,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由猜想开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裁、叠合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让后进生来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性质的分析和证明由中等生来完成可以巩固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培养他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辅助线的添加和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由优等生独立发现完成,让他们在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3、作业设计层次化
为使各类学生在课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我对课外作业和练习也进行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给三组学生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同。例如:我给 C组学生的作业以单一机械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比较容易的布置给他们;给B组学生的作业主要从单一机械练习和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中等难度的;给A组学生的作业以综合多变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单一机械的练习中选一些较难的布置给他们。批改时则把精力集中在C类学生的作业上,对C类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B类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对于A类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掌握一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解题规律、技巧。
三、分类指导策略
学生训练时,要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通过分层教学的实施,我们认识到这一教学改革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4.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它要求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随着教育公平化的逐渐落实,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的综合教育水平,但同时生源的落差也在逐渐加大,个体差异明显。在数学的学习方面分化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有差异;另一方面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拓展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了数学水平的分化。如果还是沿用以往的“一刀切”的教法,忽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用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方法来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则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将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不但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教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学形式评价考核上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所收获。分层教学是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良好体现,它立足于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 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测试与评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成绩差异、效率高低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佳的同学,B层是成绩中等,但学习上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的同学,C层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能主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在经过一段学习后,再根据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把学生调整到适合他们的层次,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和竞争意识。
2: 目标分层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此目标设计相应的有梯度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等让每位同学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识记、掌握、理解、应用四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讲“韦达定理”时,A层的要求是能熟记公式,并能利用此公式进行简单运算,B层的要求是能理解公式的推导并能熟练运用,C层的要求是能独立推导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较复杂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问题。
3: 授课分层
3.1 讲课分层
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学有所得。在实际授课时,以B层同学为基准,兼顾A、C两层,中速推进。对于基础知识集体讲解,保证全体同学能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对于特征知识的个别讲解,保证A层同学能懂,B层同学会用,C层同学会迁移。如对于k=±1的直线,A层需掌握它们与坐标轴的夹角为45?,B层需掌握它们能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C层可告诉他们=-1的两直线垂直。A、B、C三层同学各取所需各有所得,A层“吃得了”,C层“吃得饱”。
3.2 问题设计分层
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和启发性,让问题结论成为“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桃子”,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较简单的问题让A层同学回答,让他们有表现和交流的机会,感受成功感,B层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而C层则要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讲解平面上两点间距离时可设计如下:
(1)点(0,8)与(0,-6)的距离?(4,8)与(4,-6)呢?
(2)点(0,8)与(-6,0)的距离?
(3)点(4,8)与(-6,2)的距离?
(4)点与的距离?
(5)在直线y=2x-1上,且与点P(3,4)的距离为5的点?
然后让A层回答(1)(2)(3),B层回答(4),C层回答(5)。
3.3 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新课讲解后的巩固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完成,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练习的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或纠正,提高教学效率。对练习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和直接运用,为必做部分,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分析讲解释疑,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体讲,主要对象是A、B层同学。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主要对象为B层同学。第三层次为较复杂的综合题,主要针对C层同学。后两层次题目为选做部分,这样分层练习既可使A层有联系的机会,也使B、C两层有发挥的余地。在完成本层次的联系后,则鼓励向高层次递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4 分层作业 作业分层就是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题量不等的练习,而以往的“一刀切”作业,往往会造成A层吃不消,C层吃不饱。为此,课后作业一般也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可仿照课上第一、二层次的练习稍作变化;第二层次是在基础题上略有提升,C层是极少量基础题加上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业量不宜过多,一般在半小时以内能完成,在作业批改时特别关注A、B两层同学的作业,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向高层次递进。
3.5 辅导分层
辅导分为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在课内辅导中主要以A、B两层同学为主,对他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解,在课外辅导中,对A、B层同学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查漏补缺,对C层同学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并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并鼓励他们积极帮助A、B两层同学,尤其是A层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3.6 分层评价
为了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了发展,分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考核的方法。测验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简单运用,选做题即为附加题,它强调知识间的综合与能力的发挥,要求较高。这样分层评价,有利于A层同学取得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获取学习的动力,对B、C层同学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感悟到“学无止境”。
二:分层教学的效果及评价
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较复杂,所以更需要积极尝试。分层教学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各层次的学生通过符合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目标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而当学习成为一名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要求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 分层教学的问题及反思
虽然分层教学较以往的集体授课制存在着较多优势,但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较以往要高,只有对此存在的问题多加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从实施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分层的量化依据
怎样对学生来分层,不能仅通过一次考试来决定,而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效率、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性情况,注重科学性、客观性,不能只重成绩,轻视能力。
2: 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指导
切忌将分层等同于快慢分班,以防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客观宣传分层教学的优势,明确分层教学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成绩,培养能力,以得到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以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作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3: 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学生的分层,教师的教案也要分层,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5.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 篇五
东张中心校 荆耀军
【内容摘要】:多媒体辅助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在观摩了不少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公开课后,笔者经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以及对中国社会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的细致分析后有两点体会: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仅能增大课堂容量,优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使数学问题更形象化,更贴近生活。
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多媒体科技给数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矫正措施、数学概念
【正文】: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操作简单,且具一定的交互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师摆脱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结合自己多年来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实践,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把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习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使用多媒体技术正可以达到以往传统数学教学所没有的生动形象,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及时的迅息等,很容易就能够引学生入胜,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把多媒体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呈现过程,并突出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都在过程,是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拓展、创新的过程。数学建模来源于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情境资源,能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象演示,让静态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知识具体化,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把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使枯燥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受知识面、身理因素等影响,对于形象思维反映还可以,但是对于抽象思维就明显不足,这时利用多媒体就能弥补这些缺陷,能够更容易帮助教师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空气阻力,抛出的物体的轨迹并不是数学中所说的抛物线,在展示抛物线(二次函数图像)的形成的过程,用传统方法难以胜任。而通过Flash、几何画板或Authorware等制作软件,则可利用其函数功能,轻松实现各种函数的图像演示。再如,研究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机率随抛掷次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工来投的话,由于时间的限制,投掷的次数往往不够大,其结果的可信度相对差一些。而利用抛掷硬币的课件,可实现较多次数的投掷,从而更能揭示其正反面的出现机率所固有的规律。在演示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的可控性和交互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试验,由学生来设定其抛掷速度和次数,由此得出相对合理、可信度高的试验结果。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数学概念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可学习数学概念是一件枯燥的事。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形象演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例:平行线的教学,可将生活中的一些有平行关系的图形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平行概念,再用直线代替图形中互相平行的部分。这样就把简单的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概念更易理解。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扩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认真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信息,优化教学内容。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借助于电脑、电视机、视频展示仪、网络等,能快速提供和处理大量的信息。比如在展示问题时,我们就是只用最简单的Powerpoint就能够制作出多种文字切入效果,通过动画、音效、色彩等信息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数学概念。在讲解一些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时,也可以预选借助于课件来完成,从而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就提高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我们不仅能够吸收其他教师和兄弟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掌握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
实践征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听课,我也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存在着主观或客观上的一些弊病,下面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问题一: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有些老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认为传统的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实用、更省时省力,平日课堂教学难以问津多媒体技术,只有在研讨课时才忙于甚至请人代劳制作课件,这样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成了观摩课、评优课的专利,成了“花瓶式”的“点缀”,成了用多媒体技术“作秀”。
矫正措施:在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发展潮流中,谁能把握住多媒体技术这一“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世纪的教育中处于有利地位。作为身处课程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积极接受挑战,努力学习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制作,把它作为教师备课、教学改革的工具,使电脑、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成为像黑板、粉笔一样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真正为教学服务。
问题二:重形式,不求实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推广计算机的应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了一些硬性规定,比如:参加数学优质课评比,上汇报数学课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技术。笔者在前段时间参加全市中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听课时,发现所有参赛教师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有的老师还将课本上的插图、教学挂图,实物教具都通过扫描制成课件,与教师探讨这一问题时,大部份教师都认为“没有多媒体教学的课不够档次”,“如果不用多媒体,上评优课绝对拿不到好的名次”,真的是这样的吗?多媒体的使用要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必须因教学内容而定。
有位教师在教学“1/2的认识”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了“1/2”的折纸动画过程。结果许多学生看了不知所措,怎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来虽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逼真的二维、三维动画,但最终投影到屏幕时,学生所能看到的只是二维动画。而折纸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三维动画过程,多媒体动画的折纸过程相对于现实的折纸过程来说太抽象了,因此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其实,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折纸演示。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
矫治措施:在教学中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许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原则,将一些用常规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也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排斥了其它如挂图、实物教具、实物投影仪等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其它媒体,导致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我在上《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就深有感触,我在两个班级中,用不同的方法上,最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中在六(1)班上时,在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时,我借来了有关相关体积单位的实物,让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亲自感受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然后再举生活中不同物体,请学生估测它们的体积时,这时学生们都能准确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范围,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高了。这比将相关体积单位制成课件播放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六(2)班上,我自己制作课件来上这节课,最后举生活中不同物体,请学生估测它们的体积时,就有许多学生不能较准确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因而,多媒体课件并不是非用不可,关键是要合理运用,用到实处,体现其价值。
问题三:主次未分
教学学科有自身特点,脱离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而滥用多媒体技术,其教学效果很可能恰得其反。在应用多媒体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究竟谁是主体,谁是次要?我们引进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是“传道授业解惑”,不是一窝蜂的弄几个课件,搞点图片和音像资料应付差事。既然目的明确了,那么,什么时候用多媒体?一节课怎么来安排演示时间?有必要把什么都搞到投影屏幕上吗?这样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发展,而且多媒体过多的演示一是速度上快,学生跟不上,二是容量过大。
矫正措施: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对正常教学的一种补充模式,是教学中的一种工具,打个比方,和粉笔一样,不是要一直写个不停的,该怎样就怎样,计算机尽管是当今高科技产品的代表,能代替人进行多方面的工作,但是它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如在对话和思维方面,任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寻找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等,而数学的教学正是一种以抽象的思维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不能代替数学教师进行所有的教学,它必须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密切结合。所以在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重点知识的适时呈现或板书,这样才能避免数学盲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强强联合,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年第5期.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99年.11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99.5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2000.2
6.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六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当的对策,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写作 教学 改进 效率
【正文】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人们探讨比较多的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说到写作教学,只是关注考试作文的指导和写作,这种轻视写作教学的做法有失偏颇。不论是从写作教学的意义方面看,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方面来看,都是不正常的和不足取的。如果再看看写作教学的现状,更加让人忧心重重。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反思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到适当的对策,摸索和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对写作教学的意义解读,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我不揣冒昧,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因为听说读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四种重要技能;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为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会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更不必说对听说能力的辅助作用了;三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奇特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可以说,具备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就等同于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四是可以作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工具,因为动笔抒写是能够消除郁积在内心的不良情绪,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加剧。当代的中学生,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教会他们拿起笔来倾诉心声,真的可以算作一剂对症的良方。由此可见,本着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的目的,加强写作教学意义重大。
然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应该说,我们的生活 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是丰富细腻的,而且他们是乐意“我手写我心”的,喜欢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多数学生缺失表达的愿望,只是被动的应付写作,从打腹稿到动笔,再到文章成型,整个的过程几乎毫无乐趣可言,真的可谓是痛苦万分。结果怎样呢?当然只会是收效甚微了。
究其产生,不外乎有学生和教师两者的因素。笼统的说来,至少有以下的原因:
初中学习有其特殊性。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无暇顾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也无精力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籍。他们吸收接纳得少了,腹中空空如也,就只能是无病呻吟,空话连篇,条理混乱,说白了就是敷衍其事。
初中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许多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事完全靠他们自己来做,是很难成功的,常常要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才会有预期的结果出现。那种寄希望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考考考,学生的包袱。” 学生们紧紧张张、提心吊胆的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等来的是语文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们常常就会困惑多多,茫然无措,多数时候是由于阅卷老师对考试作文评判标准的拿捏不一,随意的判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子。”教师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为了看得到的、所谓的成绩与实效,无视教学规律,为获得高分而进行写作教学。于是乎,什么《考试作文秘诀》啦,什么《考场作文大全》啦,一律被大肆鼓吹和宣扬,让缺乏扎实基础训练的学生脑袋变大,无所适从,只能够疲于应付。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适当的对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改变让人不能满意的现状。
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譬如,春天去踏青,鸟语花香让人喜悦、让人陶醉;夏日去田野,骄阳暴雨让人备尝劳动的艰辛;秋日去郊游,瓜果飘香让人感受生活的甜蜜;冬天去锻炼,凛冽寒风让人倍增战胜困难的 勇气。过平淡生活,尽享家人的体贴温馨;勤学苦读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师长的教诲;遇到困难时,感受他人的热情和关怀。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练习观察人物,学会观察自然景物,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捕风捉影的做法当力求避免。如果能够将开展活动和写日记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学生课业的负担沉重,生活真的是单调乏味,其中的烦恼和痛楚,确实让人同情。在大力倡导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
鼓励学生多读精品,并且与写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厚积才能薄发。智者的教诲启迪,大家的远见卓识,同龄人的反响共鸣,应当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笔者的经验是,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可以要求他们多写赏析式、读后感式的笔记。摘录式的、质疑式的读书笔记,或者显得简单,或者操作难度大,可以不作要求。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比较差,难以读到好的书籍,好在现在许多学校也建立起图书室,读书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笔者的做法有,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给大家推介选读优秀文章,由学生展开讨论,谈收获说感想;教师也可以精选报刊上一些时文佳作,给大家做讲解点评。要让学生懂得,读精品就是与名人和大师交流,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做人,受益多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后,效果自然会凸显出来的。
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譬如创设文学园地,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小册子,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请每一位同学做评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热情就高了,又能够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优秀的作文,可以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种做法还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作文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反复钻研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初中语文的写作训练要求;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一个适用的、可执行的、长期的写作教学计划;在进行写作训练设计时,要做到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重视的是,初中写作教学仍然要遵循从仿写到创作的原则,这一点可以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美 丽的西双版纳》时,就布置学生写《可爱的家乡》,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素材,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来赞颂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效果就不错。另外,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学生对主题确立、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作统筹考虑,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方能下笔成文。
改进作文评价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一套的评改方法,与今日提倡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违背的,因为那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许多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经常感叹巨大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做的是不划算的事。教师要有教学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要教给他们评价作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确评价的标准,掌握打分的细则。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集中批改,然后在班级里交流。小组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期望实现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网络的虚幻神秘,信息的真伪难辨,对作文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
有哲人说过,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在这里,我要说,教学的环境、教育的对象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研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对路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改变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尴尬不已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黄 麓 镇 中 心 学 校
7.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七
数学阅读是指在数学教学学科内开展阅读的学习活动, 数学阅读教学也就是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 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 不屑于数学的阅读教学, 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 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近年来, 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 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 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 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 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对数学课本应用。
课堂教学中, 不少数学教师往往侧重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命题的演绎推理、数与形的变换、关注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忽视数学课本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讲解, 讲完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书上的练习, 之后进行分析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把课本当成了习题集;也有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一点时间让学生阅读书本, 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没有对数学阅读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正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关注度的低下, 对数学阅读指导的欠缺,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程度, 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奔波于题海之中, 很少阅读数学教材, 影响着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数学学科语言特点让学生畏惧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同时, 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想象、推理、证明及计算等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往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 数学阅读就是把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或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形语言, 并用通俗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 把难于理解的或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容易理解的语言。
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 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 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能有效地促进数学阅读水平的发展, 准确叙述解题过程中有关的观点和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
2. 重视数学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 未来社会高度发展, 瞬息万变, 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 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 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 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因此, 培养阅读能力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3. 新课程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果学生不会阅读, 那么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方式, 更不可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学实践表明,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能力, 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4. 加强方法指导, 掌握练习性阅读。
练习性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例题和习题的阅读, 阅读内容包括审题、分析、解题步骤、格式和文字表达等。阅读例题是前提和基础, 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文字表达是最典范、最严格、最标准的。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例题掌握各类题目的解法和解题格式, 达到熟练驾驭各种类型题目的能力。
5. 优化阅读过程, 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 使阅读更有效。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 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 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 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 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 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从培养能力入手, 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 多给一些阅读时间, 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 学生的学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
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八
1、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认识
目前新课程理念逐步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大家能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改变了过去只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互动的现象;几乎没有老师上课只告诉结果后做大量练习的;老师由过去课堂只注重训练,转变为现在注重引导学生发展;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能意识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都能注重情境的创设;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课本,教死书、死教书的现象等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1 “问题串”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教师都已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与知识不相关或关系不大,从中提炼不出数学问题,有“去数学化”的倾向.其二是“问题”单一,形成不了“问题串”.正确做法是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确定学习层次,将一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认真锤炼,以有限知识构建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数学教学中学生活动以及主动探求知识过程有待加强
课堂教师虽意识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过程的重要性.但往往心理上还不能完全放下来,往往因怕课时不够,习题讲少了影响成绩,而匆忙走过场现象还比较多.《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恰当的做法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注意反映数学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展现基本概念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教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解释过程;在教学素材的呈现上应该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合情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数学解题教学的层次性有待加强
2.2 “总结反思”的意识有待于强化
目前部分教师主要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小结一节课的内容与主要思路.这往往是不够的.这里“总结反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在课堂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反思;每学习一段内容后回头看整理思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一段话;课尾再总结善于凝缩,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其二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持续不断的反思,那么对自己课堂中问题的认识和捕捉可能就要准确的多,逐步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所以我认为“反思教学”是我们在新课程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2.3 数学教学要体现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
从调查中发现这方面非常薄弱.教学中应通过展示数学发展史、重要思想方法产生背景和条件、数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背景和应用价值,体现人文精神.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思维方法、寻求一般地模式思想和追求简洁与形式美的精神等作为它的灵魂,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形成正确的教学观.
2.4 进一步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打好基础应当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方式作为保证.因此形成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组织好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按学生的学习规律、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恰当的自主思维空间,而且还应当遵循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学期我们数学组开展了《加强数学习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并初步取得实效,例如这次区赛马场,我们数学组共有10人参加本体性知识测试,8人进入复赛(说课),最后有3人进入决赛(上课)。
3、几点启示和建议
3.1 开展新一轮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一直是新课改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这种改革是积累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在认真总结前几年课堂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这里的研究,一方面是教育理论的研究,它为下一步改革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是教育实践的研究.我们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要用研究的眼光来打量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课堂面临的问题,只有脚踏实地地研究分析,才能为课堂教学改革寻找到一条出路.
3.2 加强校本培训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常常是在外力的刺激和作用下逐渐发生的,在这当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至关重要.除了学校组织外出学习、倾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的课堂外,最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具体的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校本培训.例如聘请专家为我组的老师上课(每周一次),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参加赛马场等。
3.3 关注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课堂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情意不断完善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是在伴随着新一轮课改、伴随着教学研究、伴随着与同行的交流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基于实际情况,从现在做起。
4、结束语
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不是突变的,只能循序渐进,认清目标,一步步前行.因此变革课堂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只要每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积小智成大智.只要教师投身于课堂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才充满朝气与活力。
9.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九
征文类别:论 文
标 题: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姓 名:梁继平
单 位:辛榨初中 联系电话:***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安陆市辛榨初中
梁继平
【摘要】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数学方法的渗透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数学方法的渗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关键词】数学教育
思想方法
思考
一、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教学要求
数学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提到了与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地位。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释知识的实质是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形成其良好数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是数学教学的需要。从新课程教材体系来看,整个教材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点,是形成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河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的知识点是数学的外显形式,易于发现,是一条“明河流”;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质的动力工具,是一条具有潜在价值的“暗河流”。学生一旦有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就不再孤立、零散,数学方法也就不再是死板的教条。
2、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对学
生而言,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等,都孕育着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数学教学主要是“问题”教学,新课程提倡数学生活化,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思维导向。
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二、对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首先,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
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
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措施,引导学生更认真的思考、更投入的探索和更自信地发现,把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10.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十
关键词:概念;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本质。概念是人们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本质属性概括出来。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学好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基石,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四基”教学的核心。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新课程下概念教学的一些现状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等两方面谈谈看法。
一、分析现状,思考对策
1.当今新教材对概念的要求情况不一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初中教材版本很多,内容编排的顺序先后不一,偏重的内容不同,对数学概念介绍程度不同,有些教材削弱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只要求学生对概念认识,定义数学概念较模糊,因此学生掌握概念不好。如:北师版数学教材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优点主要有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材料经过严格的筛选,增加了反映现代步伐要求的内容,减少了繁琐的计算,增加了观察和动手实践,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但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基本的概念知识的介绍比较简略(如“代数式”定义)甚至省略(如“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在教材中不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必要的补充,取老教材的系统性优势,取新教材的生活化优势。
2.教师的认识和教授方法的程度不同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于个人的素质不同,其自身对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在概念教学都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学习“二次根式运算”时有些教师认为要补充“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介绍“十字相乘法”,对学习计算有利。有些教师认为不补充,减轻学生负担。
3.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任何教学水平上,概念的形成乃是孩子活动和个体经验的结果。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生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理解是一个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过程。然而每个的学生能力有差别,例如:“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正确理解:左边是一个多项式(不是单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不是分式)的积(不是加减除)的形式.有少部分在应用时还是没掌握.如,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的是(B)A.m(a-b)=am-bm,B.4a2+4a+1=(2a+1)2.C.x2+1=x(x+1/x)D.a2-b2+1=(a+b)(a-b)+1。选(A)(C)(D)大有人在。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是因为他们首先在学习、掌握数学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传授方法,付诸实践
初中学生已具有对事物分析的能力,能分析与数学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但是,在对一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又不够。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有利方面,克服不利方面,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我想肯定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引入概念
布鲁纳曾指出:“当基本概念以正规形式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如果事先没有从直觉上加以理解,对这些概念则将无能为力。”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容易为学生理解。教师利用好生活素材,让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温度计”学习“数轴”,“天平”学习“等式性质”,用“圆规或毛线画圆”学习“圆的定义”,由观察“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图片”学习“相似图形”等。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课堂演示实验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欲望,因为实验形象、鲜明、生动,容易接受新知识。
2.通过巩固性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没有深层次理解。这时,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全方位分析概念特征,同时让学生练习,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判断下列直线都是数轴吗?说出你的理由。
经过学生思考,教师再分析(1)错在负数大小排列颠倒。(2)没有正方向。(3)没有单位长度。(4)单位长度不一致。(5)正确。(6)没有原点。通过练习发现数轴具有“三要素”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围绕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对抓住数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是比较薄弱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指导培养。
3.合理运用已学概念,类比学习新概念
通过教师讲解,大多数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易理解。事实上,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是对数学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若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场合。教师只要认真备课、有心设计,就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如: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通过学生对方程的命名中“元”(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所含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的理解就很容易的说出: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等式叫作一元二次方程。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中线和中位线、同类项与同类二次根式、相似形与全等形、等式与方程的解与不等式及其解集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强化概念的内涵,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立而统一的,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广,则其外延愈窄;反之,内涵愈窄,则其外延愈广,内涵明确则外延清晰。例如有些学生判断xy/2不是单项式,因为单项式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误认为是字母与数相除,只看表面现象。其实是1/2与xy相乘,因此它是单项式。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概念的深化。通过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概念,对概念内涵有明确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5.分析有关概念的关系,掌握所学概念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许多数学概念,有些是互相联系的,互相影响的,教师在教完后,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有关概念串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对所学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提高到更高层次。例如,学完“四边形”一章后,利用形象直观图与集合关系图讲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师再讲解它们的定义,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内在的联系,把本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在搞清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从属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的方法。又如,学习相交弦定理,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后,其实是两条弦相交,有圆内相交和圆外相交,圆内相交,有相交弦定理,圆外相交,有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如果把一条割线绕交点移动使之与圆相切,就得到切割线定理,两条割线与圆相切,有切线长定理。这样串联后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数学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概念课”,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必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10-05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09-2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思考08-22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思考09-02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09-21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措施08-15
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08-27
优秀的初中数学课件06-10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