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2024-06-09

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一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一开始,从游戏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接着举例手中也藏着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的比较满意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以国庆节这一情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装饰环境也有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动手摆一摆,来验证规律,我认为这一环节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有几位学生摆错了,没有和图片里的一样,而是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的个数一样了,但大部分同学摆对了,而且在最后交流时认识到,有的小长方形多一个是因为小长方形摆在两端,小正方形多一个是因为小正方形摆在两端,使学生认识到,摆在两端就多一个。这部分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这部分是先全班寻找规律后学生独立寻找,发现学生独立寻找时都是在教室里寻找,到生活中寻找的不多,说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还有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差一些,组织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欠缺。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也很好,但教学后发现题目不新颖,还有重复的现象,可以去掉一些类型相同得,但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这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进行总结。但在小作业方面学生的设计不够新颖,大部分都是上课时接触的规律在应用。

2.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二

【案例1】

1.教师出示例题:1、2、4、8、____、____, 并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规律是怎样的?接着往下写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后, 得出结论:“这组数列从第二个数开始, 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接着学生运用规律, 得出紧接着往后的两个数分别是16、32。

2.出示习题:1、3、6、10、15、____、____, 并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规律是怎样的?接着往下写应该是多少呢?

由于此题与例题的规律完全不同, 学生一开始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每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多少。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出本组数列的规律。

纵观本节课, 学生虽然顺利得出了两个数列的规律, 但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 没能见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教学, 虽然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但显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方面显得不足。

【案例2】

教师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规律的图片 (如△▲◆☆△▲◆☆△▲) , 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图片的规律, 并说一说接下来出现的应该是什么图片。

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 教师板书一个“1”, 提出问题:“老师准备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组数, 现在已经写了一个, 你们能猜出接下来老师会写出什么数吗?”

由于只有一个数, 学生不知道教师接下来会写什么数。教师接着在1的后面写了2, 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教师会写什么。

生:应该写3、4、5、6、7……后面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师 (完成第一个数列的板书1、2、3、4、5、6、7) :说得有一定道理, 完全可能会是这样的, 但老师想写的却不是这样, 可能会是怎样呢?

生:4、8、16, 每个数是它前面数的2倍。

师 (完成第二个数列的板书1、2、4、8、16) :说得有一定道理, 完全可能会是这样的, 但老师想写的却不是这样, 可能会是怎样呢?

生:1、2、1、2、1、2……反复地写1、2。

……

学生每创造出一种规律, 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就这样, 学生猜教师想法的潜能被激发, 创造出了如下规律:

(1) 1、2、3、4、5、6、7、8、……

(2) 1、2、4、8、16、32、……

(3) 1、2、1、2、1、2、1、……

(4) 1、2、1、3、1、4、1、5、……

(5) 1、2、2、2、3、2、4、2、5、2……

(6) 1、2、4、7、11、16、22、……

(7) 1、2、3、5、8、13、21、34、……

(8) 1、2、3、6、12、24、48、……

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策略研究 篇三

一、加大对习题的训练

对习题巧妙构思是保证整个教学高质量进行的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习题的难度、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精挑细选对课堂习题进行挑选之后,才能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案例1】

师:有两组数字,分别是第一组2,4,6,8,( ),( );第二组11,9,7,( ),3,( )。这两组数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字是不完全的,空出的部分应当是多少呢?

生1:第二组数字中的两个数字分别应当是5和1,第一组那两个空是挨着的,看不出什么规律,不好填。

师:非常好,第二组的答案完全正确。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一组数字和第二组数字,在已经给出的条件中,前后两个数字有什么特点?

生2:后一个数字减去前一个数字,所得的结果都是2。

师:如果这种猜想正确,那么第一组的两个空中,应当填的数字是多少?

生2:按照这个规律,答案应当是10和12。

师:验证一下,符合已经给出数字的规律么?

生2:完全符合。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学习这一类规律题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易到难巧妙地构思习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规律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规律题,教师觉得一眼就可以看出隐藏在数字之间的规律,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一下子就挑破那一层隐藏在表面数字之后的窗户纸。同样的,有的习题教师觉得以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思考,才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学生却偏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悟出了解题方法。针对这一种教学“矛盾”,教师在进行规律题讲解的时候,必须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题效率。

【案例2】

师:有这么一组数字,10,3,13,16,29,( ),74。中间空出来的数字应该填上多少?

生1:第一个数字大,第二个数字小,第五个数字直接就从16变成29,最后一个直接就是74,看不出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前一个数字和后一个数字相加、相减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数字规律,那么数字一定会是以两个为单位才能看出规律么?多个数字为一组也许同样可以发现规律,现在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多个数字为一组,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2: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的相加之和,比如10+3=13,13+3=16,16,+13=29,这样算来29+16=45,空格中的数字应当是45,45+29=74,因此空格里面的数字应当是45。

师:真聪明,答案就是45。那同学们在这一道题的解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3:原来数字规律题,不仅仅只是两个数字的加减,也可能是三个。

三、引导学生进行习题变形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这对于他们学习规律题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解规律题的水平。

【案例3】

师:42,4,46,50,( ),156。中间一个空格该填多少?

生1:很简单,这也是前面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师:是的,这就是规律题所带来的巨大魅力,然而不仅有加的规律,也可能是减法。

生2:前面的数减不过后面的数啊!

师:这牵涉负数的问题,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就会遇到。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对规律题的变形,从而提高他们的掌握水平,更能够为后来负数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规律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在学生进入初中,甚至高中之后才会接触到的一种新题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一味地贪多、贪快,应当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有数学规律意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及时的进行总结,有意识的进行新题型创造、数字规律题变形。

4.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四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找规律填数,2、星星后面藏着几?

3、你来当当小医生

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

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2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

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从生活中的斑马肤色开始引出黑白条纹的规律。然后出现彩旗、花朵、灯笼的组合,让学生体验规律。这些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竞猜入环节。通过课件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热闹。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此外我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由于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往往只有15分钟,所以后来部分学生在开小差;同时学生回答时没有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此外在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讲清要求;在找寻和辨别规律的组合时,没有用线条区分开来,影响了本节课的时间和效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4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六一”的联欢会情境讨论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题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在动手操作环节仓促而过。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5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

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 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6

这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了,曾经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做课,为此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时特别轻松,孩子们也学得特别扎实。

一、生活情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的有趣的情境。本课,从六一的庆祝契机开始,说我们班要布置班级,老师准备了很多方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规律,发现了规律,我让学生到电视前指一指,说一说,然后又追问下个应该摆放什么?然后我们就这样布置班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本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我是小小设计师“光会解决问题也不是最棒的,看谁能为咱班再设计点别的装饰呢?”孩子们纷纷举手,丝带、彩球、棒棒糖、小星星等等,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画图设计,创造自己的规律,然后进行展示。不但激发了孩子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原来孩子们的潜力真的好大啊,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是那么的丰富而美好。

只要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将会展现出他们最美好的那面。经过这节课让我知道了,教师心中充满美好和希望,孩子们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7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8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9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还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回答的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1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接着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5.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五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的新授活动设计: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图片试着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有几种搭配方法,然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在让学生理解怎样找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联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活动过程同上)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学生找出搭配的方法,了解学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以及两种解决策略掌握情况。

第四次活动,继续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使之无法用联线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要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6.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六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7.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七

《搭配的规律》这节课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经历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质疑提升和检测反馈等环节进行教学的过程。本课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 学习由具体到抽象、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 以及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规律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昨天春游开心吗?小华和他的朋友也想去春游, 他请我们帮他准备食物呢! (出示食物图) 要找全所有的选配方法, 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2. 制造悬念,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搭配里面的数学规律。

【对学生来说, 搭配中的规律是比较抽象的,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选择的春游食物问题, 就是一个典型的现实情境, 而且也结合了前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的实际情况。同时, 在春游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通常都会面临如何选择食物的问题, 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而, 春游食物情境的创设, 恰可以自然的唤醒学生的相关经验, 为学生理解有序搭配及搭配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 师:春游时小华想给他的朋友表演木偶戏, 他正在商场购买道具呢。猜猜看, 他会怎样选配呢?

2. 出示活动要求:

(1) 摆一摆: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木偶和帽子图片, 组员轮流动手摆一摆。

(2) 想一想:你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3) 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3. 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搭配方法。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中, 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探索, 经历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 我在布置任务时并非撒手不管, 而是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探索步骤来进行。】

三、交流汇报, 阐释规律

1. 小组边操作演示, 边做汇报

生:用帽子分别和木偶进行搭配, 红色帽子分别可以和黄色、紫色和绿色木偶进行搭配, 黑色帽子也分别可以这三种颜色的木偶进行搭配。

2. 其他小组同学发表意见

生1:还可以用木偶和帽子搭配, 黄色木偶可以和红色、黑色帽子搭配, 紫色木偶、绿色木偶也可以和这两种颜色的帽子进行搭配。

生2:我总结一下, 把2顶帽子和3个木偶进行搭配, 可以先选帽子与木偶进行搭配, 也可以先选木偶与帽子进行搭配, 这样条理比较清晰, 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质疑提升, 深化规律

师:如果没有木偶和帽子图片,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

生:我觉得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实物进行连线搭配更简洁些。

师:老师用三角形表示帽子, 梯形表示木偶, 可以怎样连?

生:先把一顶帽子与木偶依次连一连, 得到3种不同的搭配。另一顶帽子也分别和木偶依次连一连, 也是3种。有2个这样的3种, 可以用2×3=6。

师:那么木偶个数、帽子顶数与选配方法数有什么关系?

生:木偶个数×帽子个数=选配方法数。

【质疑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预设成一个个问题, 在学生没有生成或生成有困难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 使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得到充分的暴露,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五、检测反馈, 活用规律

1. 路线问题

从学校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 一共有几条路线可以走?

生:从学校到街心花园有2条路, 从街心花园到少年宫有4条路, 那学校到街心花园的一条路到少年宫有4种走法, 另一条路也有4种走法, 一共有8种走法。

2. 衣服问题

(1) 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裙子?

(2) 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裤子?

(3)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3. 食物问题

出示图片:点心4种, 饮料3种, 点心和饮料各选一种, 有几种选法?

出示图片:点心4种, 饮料3种、水果2种, 点心、饮料、水果各选一种, 有几种选法?

4. 智力冲浪:

老师为了参加同学们的活动, 选中了一些衣服和裤子, 上衣和裤子搭配起来共有12种穿法。老师可能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呢?

生:从12种搭配去反向考虑上衣和裤子的数量。想12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 所以, 上衣和裤子的数量分别有可能是:1和12、2和6、3和4, 每组还要考虑上衣与裤子的互换。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解决并不困难, 因为通过前面的教学, 学生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因此, 我在练习设计时, 第3题解决了课堂开始的事物问题, 做到了首尾呼应, 并拓展为三种事物的搭配!第4题为拓展延伸, 补充了教师穿衣搭配的题目。这是一个知识反馈的过程, 通过自己补充练习, 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发展已有知识, 在拓展练习中锻炼思维,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体感悟

1.以生动的现实情境为驱动,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规律的愿望

贴近生活的情境容易给学生一种亲切、有趣的感受, 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同时也更容易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

2.以充分的合作探究为助力, 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规律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学会去展示自已等,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以恰当的检测反馈为工具, 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8.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八

一、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几点思考

1.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数学规律。教师在讲授“找规律”知识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明确基础知识思路的基础上对数学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按照从容易理解的知识过渡到比较难懂的知识这样的顺序,有利于学生进行“找规律”题目的学习。不仅能很快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减少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找规律”的题目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现象的分析,还要对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图形、数量、局部与整体等关系中观察数学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找规律”的数学板块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规律的探索,这里面自然缺乏不了学生的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激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找规律”板块教学的成效。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引导或者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从教师的引导中发现数学中隐藏的规律,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于学生在观察到类似的推理问题时联想到已经了解的规律。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叫学生上讲台前进行排队,其顺序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那么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学生就容易观察到规律,如果教师换成这样的顺序: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一个男生……,那么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有了第一个题目做基础,学生就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具体应用措施

1.教师运用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容易使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三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向日葵在早上太阳初升的时候,向日葵的头是面向东方的;第二张图片是当太阳升到半空中时,向日葵还是面向太阳的,头的移动比之间的角度有所增大;第三张图片是太阳落山了,向日葵就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面向西方。那么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片就能得出规律:向日葵是根据太阳的方向进行头部角度的变换,而且方向是和太阳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2.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找规律的能力训练。小学生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思维能力,故而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增加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己“找规律”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找规律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规律的查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能力,并总结规律的类型:

(1)○○◇◇○○◇◇……( )……

(2)▼▼▼●●▼▼▼●●……( )……

(3)▲★●▲★●……( )……

第(1)道题目要求根据观察的规律,判断第十六个图形应该是什么,并将其填入括号内。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道题目的规律,发现四个图形是一组,那么第十六个图形是菱形;那么第(2)(3)题也是按照第(1)题的规律进行观察,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找规律的能力。只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找规律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找规律”题目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例如,在过马路时看到的红绿灯,每隔30秒红、绿、黄灯就会轮流亮,那么在5分钟内绿灯亮的机率是多大?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索,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自己的答案,并总结出类似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

9.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九

教案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课后反思:

我对幼儿园上了公开课《找规律》,这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我以游戏、操作贯穿于整一节课,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第一个环节我以“听词做动作”的游戏导入,让幼儿听我说两组词(①小鸟啄虫、小鸟啄虫、拍手、拍手。②小鸟飞、跺脚、跺脚)做动作,然后让他们思考每一组动作继续做下去该怎样做,许多小朋友都做对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莫爵彪小朋友说:“我照着前面做的就往后做了。”

周雅菲小朋友说:“小鸟啄两次,拍两次手是按顺序做的。”

王金威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说:“这些动作是固定重复的,所以后面的动作也是这样做。”多么好的回答!我请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让小朋友听音乐来做上面的动作,小朋友们把自己当成了小鸟,开心极了。最后我引导小朋友用图把上面的动作表示出来,让他们知道这样有顺序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个环节我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排列找出排列的规律,然后继续排下去。接着让幼儿来玩“有规律排队”的游戏。最后让幼儿在教室里找一找有规律的东西,这个环节小朋友们非常的活跃,都要抢着回答。

陈华周小朋友说:“墙上的米老鼠排列是有规律的。”

陈龙小朋友说:“钢琴的琴键排列是有规律的。”

蔡明真小朋友说:“墙上的KT板排列是有规律的。”

莫湛威小朋友说:“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丁启洋小朋友说:“头顶上的脸谱和链子排列有规律。”……

第三个环节我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进行创造规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小朋友们都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他们学得积极、投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比较认真、积极参与和守纪律,但是还有四个孩子不够理想,按要求进行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不过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已进步了许多,要他们达到我的要求,这是我以后要面对的一个工作重点,因为我的目标是要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得令我满意!

10.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是学生继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反思这一单元教学过程,总结本单元测试情况,结合体育东小学的研讨课,对《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做如下反思:

一、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新课伊始,我觉得不要将教材上墙面装饰图作为学生探究的第一材料,而是先以“只有图形顺序的变化,没有颜色区别的图形”来切入,以减少规律的纬度,凸显重点,分散难点。

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

由于找规律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如果单单靠老师的讲以及学生的动手去画还是不够的,要想化抽象为形象,更多地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规律,经历规律发生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站队”或者“坐位子”等实践活动来感知规律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就把这一环节去掉,但在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学得还是不够透的,所以对于学生亲自去感受规律这一实践性的内容还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在探索完循环排列规律之后,再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环节也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三、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归纳。

11.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找规律》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找规律》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中对规律是这样定义的:“规律是现象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是:它是现象内在固有的本质属性。因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个别中存在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普遍规律也与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相联系,并寓于特殊和个别的规律之中,并通过对个别表现出来。”从哲学中可以看出,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而数学里面的《找规律》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与观察能力。这部分内容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小学生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在从小的观察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这样就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精要巧设计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规律》部分的重点在于能发现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用语言叙述,而难点则是创造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要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课件等,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动手操作,建构规律;联系与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培养感性知识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学生们回答:儿童节。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打算怎样庆祝节日呢?小学生举手回答: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根据这个情景再说:一班的小朋友已经把舞台布置好了,那我们去看一看!

老师让学生观察一班学生布置好的舞台,问本班小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呢?小学生会说美呀、多漂亮之类的话。在这个时候教师循着学生的感性知识,接着问: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学生分组来作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这个过程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找彩旗规律。教师要求学生要重点观察彩旗,深入理解。

教师:仔细观察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

教师:这些彩旗是随便摆放的吗?是怎么摆放的?先自己看看,再把看到的和同桌说说。

学生甲: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学生乙: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放下去的。

教师: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能不能按它们的排列顺序,给彩旗分分组?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分。

2、展示学生分组的答题纸

教师展示一些孩子的分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一组用圆圈;○2、长方形;○3、正方形;○4、竖线;○5、横线;○6、分类。

3、师生共同解读分法

(1)教师:能看懂他们的分法吗?他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他是红黄为一组这样分的,红黄又为一组这样分的……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小结一下:这其实就是我们学过分类,但如果这样分,我们就破坏了这些彩旗本身的排列顺序了,而且不能让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要注意:分组是在不改变排列顺序的前提下。

(3)找共性: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分法,他们都是怎么分的?

(4)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组彩旗,要求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并且猜想:后面的彩旗是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顺序两个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建构规律

1、第一关:涂一涂。

要求:请你用我们刚才找规律的方法先分分组,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最后涂一涂,比一比谁最快?学生涂——交流——汇报。

2、第二关:猜一猜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第三关:摆一摆:

要求:结合自己手上的材料,商量一下你们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规律,再动手。

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如声音与动作中的规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12.从找规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找规律,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中主要的是思维能力, 而找规律则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发现、归纳等活动寻找规律, 是学生逻辑思维生长的启蒙点, 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材中, “找规律”是学习数学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 日常生活中, 学生如果认真观察, 可以找出相应的规律, 对于学习数学, 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提出问题, 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找出规律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逻辑思维, 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 即理性认识阶段。只有经过逻辑思维, 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律的把握, 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认知冲突, 从而会引起学生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 情境会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在创设情境, 激发“找”规律的动机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接受并能理解。教师在讲内容前首先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从最熟悉的知识开始学习新内容, 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间隔排列”这一规律时, 笔者先出示一串间隔排列的红绿彩球, 告诉他们红球的个数, 让他们猜绿球的个数, 再媒体出示间隔排列的花边, 告知一种花型的个数, 猜另一花型的个数, 再欣赏各种间隔排列的美丽图案, 先从美上吸引学生的注意, 接着让学生找找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 成功引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最后学生收获“找到”的乐趣, 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2) 重视问题情境中学生情感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或新经验, 必须自己理解学习的意义, 学校教学工作的缺点, 不在于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知识, 而是没有提供学生发展情感的机会。教师一般只说知识而撇开情感。事实上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当一个人对事物有所认识时, 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 (喜、怒、好、恶等) 。因此,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把知、情两者融合起来, 以获得完整的教学效果。如小学教材中间隔排列是较直观易懂的, 所以安排在《找规律》这一知识体系的起点, 既激发其好奇心, 又能让学生得到满足的结果。保持了其继续“找”下去的信心。

(3) 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因为只有经过思考了, 学生才能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进而才有逻辑思维活动进行发明创造, 这对于学生的创新发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大胆猜想, 导出所“找”规律的朦胧直觉, 激起思维的火花

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的关键, 找规律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比较后, 大胆猜测规律, 这种猜测其实就学生对知识的直觉感知, 这会激发学生进一行去进行探究所猜测的规律。波得亚十分推崇学习过程中的猜想, 它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而且还给了他们应用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ac+bc= (a+b) c这一规律时, 先精心设计引导过程;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样一道应用题:现本班男生有32人。女生有16人,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 要做一些千纸鹤, 每人各做25个, 一共要做多少个?通过不同的数量关系, 学生会出现以下解法:32×25+16×25=1200 (个) , (32+16) ×25=1200 (个) , 引导学生观察两式中的异同, 这样联系实例, 步步深入、精心引导, 学生会形成朦胧的规律, 再通过多次验证,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在反向运用规律时, 我出示题目:102×25, 让学生先大胆猜想, 可以运用什么规律简便计算, 导出学生的直觉思维, 进而分组验证, 经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学生发现了规律, 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3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过程, “找”得有序, 形成数学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主动找到知识的规律,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找规律的过程中, 有序是关键, 有序才不会重复, 有序才不会遗漏, 有序才更易发现规律。在教学简单的排列问题:将1、2、3组成一个三位数有几种排法时, 先进行活动分组, 再让各组进行比赛, 看哪一组找得又对又快。在交流后总结出有序排列:先将1放在百位, 有几种排法, 再将2放在百位有几种排法, 最后将3放在百位有几种排法, 其规律是a个数排列, 有a× (a-1) × (a-2) ×……×1种排法 (a≠0) 。通过这种有序的排列, 学生“找”得就有序, 又快又对, 而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找的乐趣, 也有规律被找出的成功感。在后面找a (a>2) 选2有几种选法的规律时, 学生就都能主动进行这种有序的找规律的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找规律的训练, 形成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主动学习逻辑, 自主提高逻辑思维素养以达到能应用逻辑知识理解分析教材, 能应用逻辑知识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讲述教学内容, 能及时发现、矫正学生中出现的逻辑思维错误。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重视学生“找规律”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一点,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要讲究方法。

学生对每个技能的掌握一般要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过程, 因此, 找规律的技能训练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按照冯忠良教授的观点, 一般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即活动模式定向阶段、活动模式操作阶段、活动模式内化阶段。相应地, 在数学教学中, 找规律技能的训练也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 模仿练习阶段, 这是在新知识学习后, 在老师例题示范下进行的练习, 所选习题难度不高, 变化不大。要求学生按规律进行操作, 以保证结果正确。第二, 变式练习阶段。这是学生已初步掌握规律的基本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组织的练习, 习题难度适当提高, 习题形式多有变化, 不仅要求学生做正确, 而且对规律有一定理性认识。如在学习好积和因数的变化规律后, 可设计下面的习题进行找规律的训练:A×B=45 (A×2) × (B÷2) =45 (A×2) × (B×3) = () (A÷3) × (B÷3) = () , 进一步认识积和两个因数的变化方向一致的实质。第三, 综合练习阶段, 此时可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 训练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如在学习完商不变的规律后, 可设计下面的习题进行训练:A÷B=60A× (B×) = () (A×) B= () (A×) (B÷) = () (A÷) (B×) = () (A×) (B×) = () 。这样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商不变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理解, 即商与被除数的变化方向一致, 与除数的变化方向相反的规律。让学生不仅掌握商不变的形, 更理解了规律的“内涵”。

(2) 训练时间、训练量必须适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种技能训有所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高原现象”。这一现练在初始阶段, 训练效果与训练量或一般成正比,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往往会出现停顿现象, 甚至象说明, 同一水平的技能训练必须适中。否则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既影响训练效果, 又增加学生的负担。

(3)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前提。教师在对学生平时的考试中要认真批改, 因为分数的高低能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学生从得分中能得到鼓励和督促, 调整学习活动, 增强学习的动机。学生会继续努力, 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找出规律, 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活动。

总之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能结合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活动的学习过程, 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寻找规律, 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特别是数学的思维能力。当然, 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 要靠长期的精心培养, 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长期坚持, 精心培养, 才能从“找”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 .

13.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十三

我上了一节《找规律》的课,为了备好这一个课题,我做了一些课前的准备与备课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理论,认真观察、实践,充分与结对老师交流,在她的指导下,算是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此,谈谈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备课点滴。

我发现要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关键是找到准确、合理的切入点,然后再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备课时,我就从让学生看摄影展引出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开始,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并设计例题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场景中,让学生探索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接着我设计了练习过三关,动动口,摆一摆等,准备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发现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节内容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

二、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做,我基本上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设计层次比较清晰,从看摄影展(生活中)导入---看图探究----动手体验----找身边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小结。

2、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这节课以一个摄影展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感知规律,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找规律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的投入到研究过程之中。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规律,并升华为自己创作一个有规律的边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3、课堂上基本做到重点突出,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理解找规律的含义。并得到提升。

三、不足。

1、时间掌握不好,后面创造性练习时间没有把握好,因此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

2、学生对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比较困难。说明作为老师的我引导还是不足。难点突破不够。对于第一节找规律的课,要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规律是超出了今天 1

学习的范围的,如何把它纳入今天的知识体系中来让学生解决。我的教学处理有些不妥。

3、在教学中,我还不善于抓住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

14.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十四

1、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拍手游戏,透过动作、音乐节奏渗透规律,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其中;布置教室的主题图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自主探究;而动手操作,体验规律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应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潜力。能够说,课堂上学生用心主动,兴趣盎然。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重视了“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维度”的建构,学生的用心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2、关注学生的学习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听”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潜力获得了发展。如:在用“○、△、□”三种图形动手操作、设计它们的排列规律这一环节,有的小组摆出了“○△□○△□○△□○△□○△□○△□”,有的摆出“○○□□△△○○□□△△○○□□△△”,还有的摆出“”,每个小组都摆出了跟老师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就应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多元的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我们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恰当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才能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或更高的水平发展。在本节课中,我根据问题和练习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不同层次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自我评价;也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体验与理解数学方面的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齐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在自评、互评与他评中获得了发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了多元的评价,我们收获的必将是和谐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帮忙他们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交流仅限于部分学生的展示;再有一个就是当学生用学具摆出“”时,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规律,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设计的规律说出下一行应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我还能够引导学生从竖行找规律,但是课堂上自己过于紧张,竟给遗漏了。更令我遗憾的是:这节课是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我采用暗中分层以避免分组区别教学的负面影响,大胆尝试在常态课下实施课题研究。但是,在借班教学的状况下,我缺乏对学生知识、潜力层次的深入了解,分层辅导难以到位,只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分层评价,教学预设上设置的弹性的的学习目标要求无法让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孩子完成。此刻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当自己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不管是同一任务还是不同任务)一出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难便可透过示意卡示意老师,老师不是便能方便地给予提示或帮忙吗?这样,课堂不是也更能体现分层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教学素养不够,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

15.《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五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 学生已经学了用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继续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充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 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为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推理和操作能力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能找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 找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中的规律美, 能运用数学来创造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难点:能运用循环排列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小粘贴、胶棒、纸手帕。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看规律

(1) 师:同学们, 小东今天搬新家了, 他邀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大家看, 一路上春光明媚, 蓝蓝的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 多美呀!瞧 (课件出示彩旗) , 小东在家门口挂了彩旗来欢迎我们呢!你们发现这些彩旗有什么特点了吗?

指名回答。

师:这里缺了一面彩旗, 你们能猜出这面彩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2) 师: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 生活中有很多, 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其规律的奥秘 (板书:找规律) 。

(设计说明:新课伊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既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让学生看到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找规律

1.探索墙面图案的规律

(1) 师:小东家买了一套新房, 装修特别漂亮。你们看他家厨房的墙面 (点击课件) 。这些图形的排列可是有规律的。请仔细观察, 墙面砖都有哪些图形, 这些图形的排列到底有什么规律?先独立观察, 独立思考, 然后在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

(2) 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

(3) 学生分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发现, 墙面砖一共有四种图形, 分别是圆形、菱形、三角形和五角星, 它们的颜色不一样 (师:不同形状, 不同颜色) 。

小组2:我们组发现, 从左上方往右下方斜着看, 每一斜行的图形是相同的 (师点击课件) 。

小组3: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 每行的四个图形相同, 但是, 它们所在的位置不同 (师:相同形状, 位置不同) 。

小组4:我们组是横着看的, 第一行有四种图形, 下面各行都是这四种图形排列而成。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 其它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 第三行、第四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 在上一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观察 (教师课件演示) 。

师:第一行怎样变化得到第二行呢?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哪里去了?

生:第二行最后 (师点击课件) 。

师:其它图形是怎样移动的?

生:其它图形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二行怎样变化得到第三行呢?第二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哪里去了?

生:第三行最后 (师点击课件) 。

师:其它图形是怎样移动的?

生:其它图形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三行怎样变化得到第四行呢?第三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哪里去了?

生:第四行最后 (师点击课件) 。

师:其它图形是怎样移动的?

生:其它图形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这是第4组的发现, 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小组5:竖着观察,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 其它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 同样, 其它各竖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 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

师:这个小组是竖着看的, 我们按照这个同学所说共同来观察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一竖行也是这四种图形 (点击课件) , 第二竖行是怎样变化来的?

生: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 其它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三竖行是怎样变化来的?

生:第二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三竖行的最下面 (师点击课件) 其它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四竖行呢?

生:第三竖行第一个图形移到第四竖行的最下面 (师点击课件) , 其它图形也是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 善于总结。通过观察墙面图案看出他们的规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观察, 发现四个图形是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在改变自己的位置。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 数学家把它们叫做循环排列规律 (师板书) 。

(设计说明: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中悟出始知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方位观察墙面图案, 通过引导、交流发现墙面图案的循环排列规律, 突破本节重难点, 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主动建构知识, 形成技能, 发散思维。同时, 墙面图案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 创设动态情境, 以鲜明的色彩, 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 这样既可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为清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墙面图案的排列规律。)

2.探索地面图案的排列规律

(1) 师:同学们, 通过探索发现了墙面图案的排列规律, 小东在爸爸的启发下, 自己设计了地面图案。同学们请看 (点击课件) , 请独立观察, 认真思考, 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2) 指名回答。

生1:我发现地面图案都是正方形, 只是颜色不同 (师:相同形状, 不同颜色, 从颜色的角度观察) 。

生2:我发现地面图案的规律和墙面图案的规律是一样的 (相同的) 。横着看, 以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 上一行的第一个绿色的正方形移到下一行的最后, 其它三种颜色的正方形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变化成下一行。

生3:我发现竖着看,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前面一竖行的第一个绿色正方形移到下一竖行最下面, 其它三种颜色的正方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变成下一竖行。

(设计说明:通过独立观察地面图案, 从不同角度、方位探究地面图案的循环排列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面图案规律的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掌握地面的变化规律。多媒体技术在创设情景中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 巩固新知, 用规律

1.画一画

(1)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到了地面图案的排列规律。小东请同学们帮忙, 把这幅作品补充完整。 (教师点击课件) 师出示“画一画”。仔细观察, 这些图形的排列与墙面、地面图案的排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墙面和地面图案找规律的方法, 来找这些图形的规律?先独立观察, 认真思考, 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指名说规律。

生1: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和墙面图案、地面图案的排列规律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这些图形排成了一行, 每个图形都是循环排列。

生2:从左边起, 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 第二个图形变成了第一个图形, 第三个变成第二个, 第四个变成第三个, 其它图形都向前移动了一个位置。

师:按照这个排列规律那第四组图形应该怎样排列呢?

师:同学们想好后动笔画。拿出材料袋中的“画一画”题卡。

(2) 学生画规律 (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

(3) 展示2名学生的作品 (实物投影) 。

(设计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再次感悟和体验寻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新课程中的符号感和数感。)

2.粘一粘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小东完成了这幅作品。现在小东把问题提高了难度 (师点击课件, 书中做一做) 。

(1) 师:认真观察后自己独立完成。

(2) 学生按照规律粘作品, 教师巡视。

(3) 展示作品, 教师把学生的作品拿到前面来, 用磁力块粘贴2名学生的作品。

(设计说明:通过粘一粘活动, 巩固循环排列这个新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

3.排一排

(1) 师:同学们, 小东要和我们做个排队游戏。现在请四名同学到前边来按顺序 (1) (2) (3) (4) 拿纸卡站好。

(2) 一名同学扮演小东。“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请2号同学站在第一位, 根据循环排列规律, 接着往下排, 应该怎样排呢?谁能到前边排?同学们拿出序号卡在桌子上排一排。”

指名到前边排, 排后对照。直到排完。

小东:接着再往下排应该是谁在第一位?请同学们想一想,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还是原来的排法。

师:像这样的循环排列, 又是一种新的知识, 我们以后再去探讨。

(设计说明:在愉快的氛围中熟练掌握循环排列规律, 让学生知道不仅图形可以循环排列,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循环排列, 丰富了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 感受数学中规律的存在。)

(四) 观察生活, 赏规律

师:同学们, 把手轻轻地伏在桌子上, 放松一下, 欣赏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事物 (师点击课件, 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随幻灯片出现做解说) 。

(设计说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动机和兴趣, 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于数学课堂及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五) 动手实践, 创规律

(1) 师:同学们,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规律的存在, 生活中有数学, 数学也联系着生活。刚才我们找了规律, 认识了规律, 用了规律。小东最后要考一考我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要求:用我们学过的规律知识, 在手帕上设计漂亮的图案和花边, 由小组合作完成) 。

(2) 小组合作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

(3) 展示作品, 师生评价。

(设计说明:俗话说, 学以致用。给喜欢的事物创造规律, 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学生营造大胆发挥想象, 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能力, 以及有效地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 小结

师:正因为这一个个有规律的排列, 我们的生活才更美, 我们的世界才更精彩!希望同学们以后用心观察, 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 把许许多多的事物装扮得更美 (伴着教师的总结语, 再次播放生活中的有规律的图片) !

上一篇:中国大学自主招生利弊下一篇:中层竞争上岗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