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单元教学反思
《统计》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我利用学具中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二、探索的自主性。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各种形状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分类记录,有的用画“☆”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用画“正”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卡片的个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的实用性。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课通过对几何图形卡片个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2.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二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个主题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 向孩子们展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图画, 让孩子们欣赏。在展示的过程中, 孩子们被春天那五彩缤纷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我想, 能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充满情趣, 让我们的教学也变成一种游戏呢?记得在教学《柳树醒了》和《春雨的色彩》这两篇课文时, 我采用了课堂表演的教学方法。当时孩子们非常踊跃, 被请到台上来的孩子, 利用一些适当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表演, 比如在表演《柳树醒了》这首儿歌时, 扮演春雷的孩子, 一边用手做着动作, 一边还用嘴发出“轰隆隆, 轰隆隆”的声音;而扮演柳树的孩子开始是闭着眼睛的, 后来经过春雷的呼唤, 才伸了一个懒腰, 将眼睛睁开, 孩子们表演得那么认真、那么可爱。我在让孩子们表演时, 不仅是要表演课文里面有的角色, 还让他们表演课文里没有的角色, 比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 我让孩子既可以表演课文里的角色, 也可以表演课文以外的角色, 于是,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参与表演。有些孩子扮演的是课文里有的角色——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他们按照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些孩子扮演的是课文以外的角色——猫头鹰、小鸽子、布谷鸟、啄木鸟, 他们有的说春雨是黑色的, 有的说春雨是紫色的, 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 有的说春雨是无色的, 并且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就这样, 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明白了, 春雨本身是无色的, 但它滋润着万物, 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 我还注重培养孩子们动手和动口的实践能力, 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 去学唱关于春天的歌曲;利用周末的时间, 和爸妈一起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同时还通过细心的观察, 用笔去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孩子们准备了之后, 就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发现, 以及自己唱会了的歌曲、画的图画, 表现得比较出色的孩子, 就让他们走到讲台上来展示, 这样一来, 孩子们对春天的认识和体会就加深了一步。
3.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题组反思式教学;初中数学;单元复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4-01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基于此,教师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就成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条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现就此展开讨论分析:
一、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意义
1、突破重点难点
进行单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以教材为出发点,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但教师并不能将单元复习与单一的题目练习划上等号,而是需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添加、创新和完善,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知的效果。
2、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但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功效的能力尚且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对于他们进行数学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具象的思维,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就成为了当代初中数学教师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合理运用题组反思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3、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初中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缺乏最基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纠错反思、归纳反思、评价反思以及课后反思四个阶段中题组的合理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步骤
1、课前预习
当学生在课下对即将进行单元复习的题目进行解答后,教师可以下发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及解题步骤,让学生通过对正确解题思路以及自己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发现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上,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反馈进行归纳整合,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具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的效果,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复习课堂上需要应用的题组进行设计和完善。
2、纠错反思——基础题组
教师所设计的基础题组大多来源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应当对在课堂上针对基础题组进行练习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把握,通常情况下该阶段的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在学生解答基础题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巡视和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而针对非典型的问题,教师则可以进行单独辅导,达到使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透彻理解的目的。当全班同学对基础题组解答完毕,并且针对解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讲解也告一段落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每一道题目在解答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归纳反思——典型题组
作为进行单元复习的重点,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典型题组时,应当使题组在综合性以及难度上略高于对知识进行讲解时的内容,一组富有创意的复习应用题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期待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反思是反思式教学最重要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针需要进行复习的知识创设相关的情景,并且在学生独立对题组进行解答后,引导让学生进行相关讨论,由此过渡到开展归纳反思的步骤上来。学生通过反思,可以达到对典型题组的重要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的目的,并且对解决该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步骤具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4、评价反思——变式题组
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初始阶段,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在针对评价反思进行题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运用例如变换问题类型、改编题目背景或是变换出题角度等方式,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入。而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层层递进的阶梯式变式题组,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后,针对自身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或其他方面进行评价反思。
5、课后复习
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用到的题组内容需要贯穿整节数学课,教师在设计课后复习题组时,一方面需要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解题过程中极易产生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列举,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解题失误的题组、解题速度较慢的题组以及难以产生解题思路的题组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通过对课后复习题组的解答,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需要教师尤为注意的是,单元复习不是单纯的将学生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重复再现,而是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设计全新的题组内容,学生则可以通过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反思,达到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最终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的过程中,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亚新.高三数学复习中的“题组教学”及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扈希峰.高三数学复习课“题组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4.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四
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动脑积极,思维活跃。
3、加强了学生的书写要求,让每一个孩子在新学期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练习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二、不足之处
1、小组活动效率不高,部分差生总当听众。
2、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把握不够好,有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
3、对学生学习的速度要求统一步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4、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
5.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本课后我的感受是:
1、让学生回忆一下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这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做准备
3、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特别是多向同年级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视了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
6.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六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
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
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50)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第五单元三角形。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图形的运动》
(二)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
(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的主要目标:
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和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对称、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堂采取的措施:
1、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 使学生感受到平移、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用“折一折” “剪一剪” “移一移” “画一画” “做一做” 等方法来学习,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3、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形成以简与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明显感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喜欢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课堂中多渗透生活,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也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使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课堂上总把学生放开了但没有及时收回,导致操作过程或知识的生成过程浪费了时间,没有及时的收回学生,让他们有效的归纳、总结、掌握、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学情设计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
第七单元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案例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然而因为“动”使得本节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复习统计表这一块。另外,由于教师说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种,教师例举的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以至最后学生统计结果中选择其他的学生最多,最后还是没有决定好买什么水果合适。这是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
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反思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通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应该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时间上的考虑,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特别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这里,用26-16=10条腿,这里应该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通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可以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这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应该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7.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七
策略一:创设复习情境,集中呈现知识,梳理知识网络
一般来说, 复习课在设计时,都假定基本的概念、法则、性质、定律已是学生熟知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分散的、无序的,因此, 需要再现这些知识,并梳理、储存这些知识结构。
1.设计有效情境,集中呈现基础知识
毕业班数学单元复习的内容多, 而且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呈现就不能像新授课那样依次切入,也不必过分关注知识呈现的有序性和逻辑性,而往往采用某种综合情境或数学题组的形式集中呈现各种有关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并非都是一一分析,大多是在学生相互交流中回忆、完善。
2.采用多种数学思维方法,梳理、 储存知识结构
复习课中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说也不是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概念、法则、性质、规律、方法等以再现、 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在知识结构的梳理与建构过程中,必须依据复习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通常有列表结构编织、树状结构编织、网状结构编织等。
策略二:突出重点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复习效益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而应有重点地复习。可以突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也可以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内容进行复习。复习训练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 代表性与典型性,适当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叠加训练设计,注意训练呈现形式与呈现素材的多样性, 舍弃“题海战术”,避免机械重复的训练,能够使学生通过训练有新的收获。
如在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第一课时《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准确地定位复习内容应更侧重于“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因为在“带小数”的复习中也包含了整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的知识在内。
策略三: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过程性目标的落实
教师在新授课的教学或许已经充分考虑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一进入复习阶段则又回到了“唯师独尊”的局面,“满堂灌”的情况并不鲜见。复习课的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的全过程,如知识的呈现与梳理及自主命题等方面都可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与题目, 都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同时,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对学困生复习活动的指导,将辅导补差工作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复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复习内容,对复习对象能基本达到再认甚至再现的水平。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的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复习课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学生对各知识点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而将复习的重点转移到对知识的整理、分析中来。通过看、读、交流来再认要复习的知识;通过交流、师生共同整理完成“整数部分”知识的复习,并加强对复习方法的指导;再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自主整理完成“小数部分”知识的复习,并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知识与小数知识进行联系、对比,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策略四: 题组训练沟通联系,挖掘单元知识所蕴涵的内在价值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材仅仅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素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策略五: 重视元认知能力培养, 使复习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复习课教学中,不同学习个体之间认知水平的差异很大,而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分层施教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这就使培养学习者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即元认知能力),成为教学的必然要求。复习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自我提问法。可用于知识整理过程中, 也可以用于知识运用过程中。(2)相互提问法。两个或多个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计划( 应该怎么做)、 监控( 是否这样做了)、评价(做的怎样)、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互相提问。(3)分层练习法。练习设计既要确保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又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选择自己力所能及以至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实践证明,在复习课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 更能使学生在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的同时,促进自身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策略六: 注意培养复习兴趣,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 拓展数学视野, 完善认知结构
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容器”,他们必须被动地接受从 “另一个容器”中倒入的 “水”。 时至今日,我们在努力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学生复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复习的兴趣与复习的效益是“两个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复习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富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如在《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复习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复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了 “计数单位 ‘亿 ’后面还有什么”“小数是怎样产生的”“0的作用有哪些”“阿拉伯数字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 当教师告诉学生在“亿”后面还有“兆、京、垓(gāi)、秭(zǐ)、穰(ráng)、 沟、涧(jiàn)、正、载(zài)”等计数单位时,他们很兴奋;当教师告诉学生“小数最早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时提出的, 并创立了十进制小数计数法, 这一发现比其他国家早了一千多年”时,他们激动了……
8.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明确认字任务
一年级教师的工作量大,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一年级的课业负担也非常重。如:一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就第二学期而言,要求学生认会500个汉字,写会250个汉字,800个汉字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难道容易吗?虽说二类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但是怎样才能记牢这些面孔各异的汉字呢?恐怕还是要写才能记住吧?所以一节课40分钟要认会写会十几个字,任务是很繁重的。再加上8个识字,8个语文园地,34篇课文,要在一学期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完成教和学的任务,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是一种挑战。我常想,怎样让孩子们快乐地接受这些汉字而不觉得枯燥呢?如何让他们尽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灵魂?首先要从挖掘教材做起,利用教材吸引他们,把他们引进一个有声有色,有泪有笑的情感世界。
形象生动的认字方式
开学初,走进教室,我拥抱每个孩子,第二节课,孩子们不再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们已经对我有了亲近感,我告诉孩子们我的喜怒哀乐,要他们也能说出心里话,我帮他们解决,有了这份亲密的师生关系,我的课堂一定会吸引他们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这些故事呀,是由一个个字宝宝‘手拉手讲出来的,他们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还有感情,你们相信吗?”孩子们眼神流露出好奇。我说:“你们听到‘小雨沙沙和‘瓜果飘香这两个词有什么感受没有呢?”学生纷纷举手:“我好像听到了下雨的声音”,“我好像感受到下雨的清凉。”“我想尝尝雨水甜甜的味道”,“我看到好多果树”,“我闻到了水果的香味”……多好啊,这就说明我们中国的汉字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字宝宝,看到他,你就好像能听到声音,看到颜色,闻到气味!他们各有各的家族和名字,你要认准他,记住它,他才会领着你走进知识的大门,你们喜欢上他们了吗?”就这样,我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汉字是有趣的,我常常带领他们一边认字一边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孩子们能根据字的偏旁部首记住很多字,不再混淆形近字,同音字。
我在课余还编了许多字谜,在游戏中识字。容易写错的字,把它们编成一句话,一边说一边写,比如,许多孩子容易把“春”下面的“日”写成“目”,我叫他们记住这句话,“三人同日去春游”,他们边说边写,就不会写错“春”这个字了。有的字蕴含着一些道理,让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懂得道理,他们会记得比较牢固。比如,我教值得的“值”,我说“直”字加单人旁,就说明做人要正直才是值得人们去称赞。有一次,一个同学问“臭”字怎么写,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自”,又在下面写了一个“大”,我说你们把这俩字组成一个词叫什么?孩子说是“自大”,我说自大是什么意思,自大的人会怎么样呢?孩子們说:自大的人让人讨厌。我又在“大”上加一点,说“这就是‘臭字”,你明白这个字的含义了吗?孩子们知道做人一点也不能自高自大,不然就“臭”了,没人喜欢了。只要多钻研,每个字都能让孩子学得快记得牢。
我再谈一谈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是“乱哄哄”,孩子们不是静静地坐着听课,而是“动”的,根据课文的内容,我会给自己做好不同的头饰戴进课堂,让孩子们先根据我的头饰来编一段故事,训练他们的表达和想像能力,然后,我再把课文内容边表演边朗诵,孩子们模仿能力很强,他们能准确地模仿老师的发音,语气和动作表情很快把课文读下来,有的甚至都能背诵下来,阅读教学变得轻松了。掌握了老师教学的特点,孩子们也会在课下让家长做好头饰的,所以,语文课让孩子们充满了期待。有一次,要学习《棉花姑娘》一文,我戴着棉花头饰走进课堂,看到教室有“蚜虫”、有“青蛙”、有“啄木鸟”、还有“七星瓢虫”,我说:“棉花姑娘生病了,身上有许多小蚜虫。”只见那些小“蚜虫”在“棉花姑娘”身上蠕动,“棉花姑娘”很痛苦,然后,“棉花姑娘”请“蚜虫,青蛙和啄木鸟”帮忙捉牙虫,他们都因为帮不了“棉花姑娘”而惋惜。看到孩子们投入的表演,真诚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善良,这样的课堂“乱”得值。
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要声情并茂的去感染学生,做好示范。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接受教育的场所。而这些,更能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发挥。
9.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反思 篇九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
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没有配套的学具,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
上完以后,我觉得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
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这单元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
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
通过这单元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一下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
(二)》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之后又让学生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一下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10.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的正确含义。
2.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3.探索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互化,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会解决简单的“发芽率”“成活率”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情景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几幅图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就已经与生活中的百分数有了不少接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可以分两个层次教学:第一个层次,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百分数及自己举出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概括百分数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教材先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再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为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3.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百分率问题,要理解什么是百分率,弄清楚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应该用谁除以谁,而不是靠死套公式来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解答的百分数应用题。这两类题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要弄清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在分析几种不同的做法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和理解。
百
分
数的意
义
和
写法…………………………………………………………………..1课时 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1课时
3用
百
分
数
解
决
问题……………………………………………………………………..3课时
整
理
和
复习………………………………………………………………………………….1课时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第82、第83页的内容及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通过对百分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体会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
实物投影及投影片。
.说出下面分数的意义。
说一说以上两个分数哪个表示具体数量,哪个表示倍数关系。
2.老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学习百分数的意义。
投影出示教材第82页的图。
学生试着说出每幅图中的信息,并了解像14%、65.5%、120%……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
展示学生搜集的含有百分数的句子:
例如:河北省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去年的125%。
春运期间北京站的列车正点发车率达到98.7%。
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
说一说下面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写法指导:先写分子,再写“%”。
老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几个百分数作示范。
例如: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读法指导:先读“%”,再读分子。
例如:50%
读作:百分之五十
7.5% 读作:百分之七点五
00% 读作:百分之一百
老师强调:在读、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写法: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避免与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混淆。
②读法:不读成“一百分之几”,而读成“百分之几”。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读出下面各百分数。
% 6% 43% 0.5% 100% 245.6%
2.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三
百分之七十二
百分之五十六点三
百分之一百四十
百分之三百
百分之九十九
.一条路,修好了85%,这句话中,是单位“1”,是的85%。
2.在一瓶饮料瓶上标有“100%果汁”,这句话中百分数的含义是。
课堂作业新设计
.百分之一 百分之六 百分之四十三 百分之零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百四十五点六
2.3% 72% 56.3% 140% 300% 99%
思维训练
.一条路 修好的路 这条路
2.这瓶饮料中全部是果汁
教材习题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 28% 0.5%
2.百分之十七 百分之四十五 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一百四十 百分之零点六 百分之七点五 百分之三十三点三 百分之一百二十一点七 百分之三百
3.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表示具体数量时,可以带单位名称。
练习十八
.百分之八十六 百分之十四 百分之六十三点二 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百分之六十点二
百分之三十六点四 百分之三点四
2.50% 29% 90% 10%
3.略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因此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需要注意:一是任何一个百分数都不能带单位名称;二是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母是100的分数也不能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百分数,会读百分数,有些学生知道一些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2.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用等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时老师要明确指出:等分单位“1”是分数意义,今天学习的百分数要用另一种方法来理解它的意义。
3.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了解得不错,但对于用语言表达百分数的含义的题目,学生出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需要统一说明。对于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还是把握不准。
4.部分老师利用自己的教具贯穿整节课,可能使教材的主题图和例子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内完成,但如果不讲解,让学生自己领会,可能效果不够明显。
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教材在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最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探究欲望。
大多数的学生知道类似“50%”这样的数是百分数,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少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但大部分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意义,学生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清楚。鉴于此,老师可将教材设计意图稍微改变,不用常规的方法创设情境,而是通过师生的交流,呈现一些含有百分数的数据,在交流中说出自己对这些百分数的认识,进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掌握。
2.强调本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好本节知识是本单元的关键。在本课的设计中,应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来设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涨,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在老师提供信息、同学交流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第84、第8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八的第4~15题。
.使学生学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通过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实物投影。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2.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五
百分之三十二点六
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之六百
3.把下面各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到原来的3.6 7 0.52 1.26 10.7
4.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为百分数,只要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就可以了。
老师: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统计和比较时,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所以我们应当很好地掌握它们之间互化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习把小数化百分数。
出示例1。
老师: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命中率指的什么?
列式计算:3÷5=0.6,4÷6≈0.667。
小组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百分数?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尝试把0.6化成百分数。
把中间转化的过程用方框圈起来,如下:
说明:方框中的部分是表示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如果不看这个过程,怎样很快地把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即可。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
把中间转化的过程用方框圈起来,如下:
向学生说明:方框中的部分是表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如果不看这个过程,怎样很快地把百分数直接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然后把它的小数点向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老师强调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要补0占位。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4~1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百分数。
0.09=
0.025=
4.2=
0.37=
0.463=
3.478=
2.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32%= 35%= 1%= 105%= 1.5%= 10.5%= 0.6%= 332%=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有错,并把错的改正过来。
3.2%=32
改正:
2=200%
改正:
0.8%=80
改正:
0.008=80%
改正:
4.计算,并把所得的商化成百分数。
27.69÷39 12.21÷1.5
课堂作业新设计
.9% 2.5% 420% 37% 46.3% 347.8%
2.0.32 0.35 0.01 1.05 0.015 0.105 0.006 3.32
3.✕ 0.032 √ ✕ 0.008 ✕ 0.8%
4.0.71=71% 8.14=814%w
教材习题
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小数:0.05 0.2 0.42 0.58 0.75 0.95
为百分数时,比较得更快。
3.1200÷2500=48% 1300÷2500=52%
4.800×52%=416 750×54%=405 416-405=11
城关一中男生多,多11人。
5.69 15% 391+69=460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
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它写成百分数。
可以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加上
百分号。
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可以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分数化成小数。
可以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学生学过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和百分数的意义。
2.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上。
3.练习方法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
4.部分学生在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出现不知向左移还是向右移动小数点的情况,有时还漏添百分号。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小数来进行的,而求百分率又要把算出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学生以前学过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因此,学习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会很困难。在学习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小数与分数互化的知识和百分数的意义十分必要。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材没有先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直接提出:“百分数和小数怎么互化呢?”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从而使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谈话,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数之间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研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兴趣;同时勾起学生对百分数与分数联系的回忆,为学生联系已有的数概念探索例题中的小数化成百分数打下基础。
2.肯定各种互化方法,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有些学生把小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这需要借助分数的意义理解,并不需要去否定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它在某种特殊时候显得更为简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使其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是很有必要的。教学时要避免为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材第89页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实物投影。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
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3.口答。
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甲数是60,乙数是3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
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4.揭示课题。
出示复习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提问: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哪个量是标准量?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
老师: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出示例3。
学生默读题。
例3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问题不同在哪儿?
老师说明复习题求的是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启发学生想“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
板书:多造的÷原计划的 讨论,列式计算。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16.7%。
提问:“14-12”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不除以14呢?
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把原计划造林看作百分之百,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116.7%,两个百分数之差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4÷12≈1.167=116.7%
16.7%-100%=16.7%
老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
2.拓展。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提问:根据问题分析,哪两个量在比较?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解答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和实际造林数比较,要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必须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才能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14
如果有学生列式为14÷14-12÷14也是允许的。
观察比较。
将例3的第一种列式及改变问题后的第一种列式进行比较。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学生讨论,再次强调两题中比的对象不同,单位“1”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种题时,仍要注意找准单位“1”。
.分析数量关系。
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是把看作单位“1”,是和比,所以用÷。
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看作单位“1”,是和比,所以用÷。
2.看线段图填空。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
列式:
列式: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
列式:
3.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4.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甲校学生人数比乙校多2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课堂作业新设计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比去年增产的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的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2.37.5 3÷8 66.7 ÷3 40 ÷5
3.÷25=20%
4.168÷312≈0.538=53.8%
思维训练
25%÷=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89页“做一做”
÷10=10%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实质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即两个数的差量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用A表示一个数,B表示另一个数。
求A比B多百分之几:1.÷B 2.A÷B-1
求B比A少百分之几:1.÷A
2.1-B÷A
注意: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画线段图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不习惯使用。
2.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课堂氛围比较活跃。
3.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较难把握,教学时前松后紧,注意调控好教学活动的节奏。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学生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有层次性、开放性的练习。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学会发现未知的问题,自主探索解决。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2.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大胆地处理教材,力求多元化地处理已知的信息,将学习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
3.编题改题,系统内化。
这一教学过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主动“理解”“消化”,并形成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练习
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1~8题。
.熟练分析和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正确、熟练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集体交流。
.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2题。
指名读题。
什么是“增加到”?什么是“增加了”?
求藏羚羊的数量比1999年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哪两个量相比?
板书:增加的数量÷1999年的数量
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6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试做。
分析问题。
锯成的最大的正方体的边长应该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锯成的最大的正方体的体积比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减小了多少?怎样求?
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2、第93页练习十九的第1、第3、第4、第5、第7题。
.操场上有男生50人,女生40人。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男、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某工程原计划用48天完工,实际用了50天才完工。实际用的天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3.某手机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降价百分之几?
4.某超市10月的营业额是34.5万元,比9月增加了4.5万元。10月的营业额比9月增加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10月用水700吨,比9月节约了100吨,节约了百分之几?
某厂今年第三季度计划生产1500台计算机,实际生产了1620台。实际生产的台数比计划增产了百分之几?
课堂作业新设计
.40÷50=0.8=80% 50÷40=1.25=125%
50÷=50÷90≈0.556=55.6% 40÷=40÷90≈0.444=44.4%
2.÷48≈0.042=4.2%
3.÷1200=0.25=25%
4.4.5÷=0.15=15%
5.100÷=0.125=12.5%
思维训练
÷1500=0.08=8%
教材习题
练习十九
.5 20 1000 20
2.÷7≈0429=0.429%
3.÷16=0.125=12.5%
4.÷4350≈0.379=37.9%
5.1600÷40%=4000 4000-1600=2400
6.长方体现在的体积:5×4×3=60 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体积:3×3×3=27
比原来减少了:÷60=0.55=55%
7.2400×=2280
8.1.3×=1.43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做到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列式:2500×60%=1500
老师说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思路是一样的,都用乘法计算。
.出示例4。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学生读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哪个量是单位“1”?
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把原来图书的册数看作单位“1”,先画原来的,再画现在的。
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方法一:原来的册数+增加的册数=现在的册数
400×12%=168 1400+168=1568
方法二:根据“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可知今年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求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就是求1400册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400×
=1400×112%
=1568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老师说明: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复杂在哪儿呢?我们从第二种解法可知,和所求的“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这个数量对应的百分率没有直接告诉,因此必须先求出现在的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
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概括:这两种解题方法的相同点是都把原来的图书册数看作单位“1”,都是用乘法计算。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用原来的图书册数加上增加的册数,算出的就是现在的图书册数;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现在的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几,再算出现在的图书册数。这两种算法都是对的,今后,大家在解这样的题时,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3.出示例5。
投影出示: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的是多少?
学生反复读几遍。
老师: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追问:商品的原价未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老师板书:假设3月的价格是100元。
00×=80 80×=96
96÷100=0.96=96% 1-96%=4%
假设3月的价格是1。
××=0.96 ÷1=4%
老师总结:解这种类型的题,设未知是多少很关键,一般情况下,把未知量设为1。
.看图填空。
4.合唱小组有女生12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有男生多少人?
5.用80粒大豆做发芽实验,大豆的发芽率是95%。有多少粒大豆没发芽?
根据下面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果园里共有1200棵果树,其中梨树占10%,桃树和苹果树各占20%,其余的是柿子树。
课堂作业新设计
4.120×=96
5.80×=4
思维训练
柿子树有多少棵? 1200×=600
教材习题
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800×=2786
2.÷12≈108.3%
3.1××=165%
练习十九
9.14÷≈7.57
0.例如:二等奖有多少幅?125×16%=20
1.由题意知,8月初鸡蛋价格为7月初的,则9月初为7月初的×=93.5%。
显然9月初的鸡蛋价格比7月初要低,故9月初跌了1-93.5%=6.5%。
2.由题意知,3月第一周为2月最后一周的,即105%。3月第二周为2月最后一周的105%×,即110.25%,因此两周一共涨价110.25%-1=10.25%。
3.×=87.4% 1-87.4%=12.6%
4.由题意知,去年的植树数量为前年成活的1+50%,即150%。则去年的成活率为前年成活的150%×80%=120%。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
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分数换成了百分数。
.学生已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决方法。
2.“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例3主要是学习百分数乘法的应用,深化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培养运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除法应用。教师可运用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作为例题,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将用乘法与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加以比较,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情境来让学生产生“好奇”,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提供保障。再把问题放入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再设难题让学生产生一种“闯”劲。
2.强调知识迁移,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找出关键句。在学生计算出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示意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94、第95页的内容。
.通过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2.小组交流。
重点说说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3.集体交流。
.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百分数和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情况下最多能达到100%?什么情况下达不到100%?什么情况下能超过100%?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百分数和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时,要着重使学生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这里讲的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它的后面不能有计量单位。
第二问要让学生举例,从实际生活中体验百分率,如:花生的发芽率不能超过100%,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就可以达到100%等。
2.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在教材上。
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2题。
提醒学生书写格式。
4.独立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3题。
5.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
.直接写出得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50%= 80%= 20%= 5%= 2.7%=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75%=
25%=
80%=
5%=
4%=
2.填空。
同一种商品,甲店比乙店的进货价便宜10%,甲店按20%的利润定价,乙店按15%的利润定价,甲店的定价比乙店便宜11.2元。乙店的进货价是多少元?
课堂作业新设计
3.3600××=2916
练习二十
.略
2.1元硬币共有125×44%=55 5角硬币共有125×20%=25
角硬币共有125×36%=45 因此共有55×1+25×0.5+45×0.1=72
3.÷200.8≈0.752=75.2%
11.刍议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十一
一、抓住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在对事物认识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懂得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注意力合理引导,比如教师在教学“数一数”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周围,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例如同学的个数、桌子的数量等,接着又让学生打开自己的书包,看看书包里有哪些东西,有多少种东西。接着可以让学生打开自己的铅笔盒,看看铅笔盒里有几支笔,最后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最多,让学生感知数学,触摸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真正从幼儿园童话故事的世界走出来,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只依靠教师难以掌控课堂。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积极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玩”正是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将新知识部分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数学小游戏”,讲故事等。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讲故事,学生们往往会静下来,认认真真听教师讲,甚至当教师讲完了故事,学生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小故事给课堂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编一段这样的小故事:小松鼠特别爱劳动,有一天松鼠妈妈一大早就带小松鼠来到树林里捡松子,松鼠妈妈捡了9个,小松鼠捡了6个。松鼠妈妈想知道一共捡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松鼠妈妈算一算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松鼠妈妈。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三、图文并茂,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直观的具体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学校,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系统,多媒体系统为学生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场景,多媒体进入课堂,信息丰富,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采用故事导入的办法来创设情境:春季的一天,班上组织0~9这些数字娃去外出游玩,“9”的数值最大当了组长,所以9很骄傲,眼里看不起别的数字。它对“0”说,“你个子最小,和我在一起,你太渺小了。”“0”听了特别伤心,许多数字娃娃非常气愤,“1”站出来对“9”的说:“你说的不正确,我要是和你看不起的0排列在一起,不是比你大吗!”“9”听了满脸通红,低下了骄傲的头,这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10的认识。”
四、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
教师从来不吝惜每次鼓励学生的机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师生的心灵贴近。学生优秀的表现固然值得表扬,学困生的表現,尤其需要我们去努力挖掘他们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学困生比学优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因此,对“学困生”的表扬要更多一些,纵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在关心他们。
五、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操作,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12.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十二
一、趣味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 教师如果能用巧妙的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课堂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教学开始时, 我给学生出示谜语:“一家三兄弟, 高矮个不齐, 嘀嗒提醒你, 时间要珍惜。”学生很快猜出是钟表。我问学生:“你会认钟表吗?”不少同学摇摇头。这时我及时引入新课:“那么,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 好吗?”这样, 以猜谜语导入新课, 由于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容易产生亲切感,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形象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差, 我们教师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时, 我出示了5个鲜艳的大桃子图片, 问学生:“图片上是什么啊?有几个?学生们边说, 我边写上5。接着, 我又贴上三个, 边贴边问:老师又拿来几个啊?学生边回答我边写上3。接着, 我继续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啊?”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这时, 我启发学生, 有没有比从头数更巧妙的方法呢?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加法, 不少学生马上回答:“用加法, 5+3=8。”这样, 通过图画的诱导,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 变成一个数的运算。这样, 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 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习6的分成时,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六个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这时, 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 比如, 一边按照12345的顺序, 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 一边是12345, 另一边则是54321。这时, 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 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7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7可以分成 (123456) , (654321) 。这时, 我启发学生:你怎样才能最快地记住他们呢?这时, 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老师, 我发现规律了, 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 我记住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 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问题往往比较枯燥、单调,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 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给同学们出示课件:春天来了, 美丽的大森林里, 动物们准备召开迎春联欢会, 这时, 树上有3只百灵在唱歌, 树下有5只小兔在吃草。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学生很快写出算式:3+5=8。课件继续展示跑来5只猴子。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8+5=13。然后继续展示:从池塘里跳来3只青蛙。问题:这时有几只动物?13+3=16。不一会儿, 刚才唱歌的百灵飞走了, 问题:剩下了几只动物?16-3=13这时, 4只乌龟慢慢地爬过来了, 问题:最后剩下几只动物?13+4=17。由于课件直观、形象, 对学生极富吸引力, 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很快就算出了问题的答案, 消除了不少学生因见到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五、建立竞争机制
一年级小学生都争强好胜, 荣誉感比较强。因此, 我采用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全班比赛等形式,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完十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设计了50道计算题, 让全班同学抢答, 每答对一题给一朵小红花, 最后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班级的“算题小明星”。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进行了小组比赛, 把全班五十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两部分, 最后以得分多少评出优胜小组, 还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注意采用不同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比赛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比赛中去。比赛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性, 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 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13.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三
展示“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先让学生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指定内容,让学生“看看,说说”,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并把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思想品德内容渗入其中。
然后让学生由数画上的物体到数身边的实物,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注意关爱每个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一数”这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画面资源,指导学生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由老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数数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14.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四
单元教学反思
立岗小学 徐丽娜
第五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17《船》18《祖冲之》19《看门人的魔镜》20《海底世界》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体现了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17课讲述了船的演变过程,由此教育学生要勇于探索科学;18课通过讲述关于祖冲之发现月食的事情,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19课让学生认识了安东尼与他的魔镜,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20课带我们走进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学习祖冲之对科学的执着和探索精神。3.掌握30个生字和46个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船的演变,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2.感受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精神。3.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的精神。
4.了解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字词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写作方法。这一组课文都是关于科学的文章,结构清晰。其中20课《海底世界》语句优美,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仿写文中优美的句段。
四、教学方法及效果:
1、“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因此,采用铅笔书写生字时我采用“少而精”和多鼓励的方法,效果良好。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坐姿。
2、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如:认识的字和预习我都采取课前预习的学习的方法,上课时,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预习心得,效果良好。
3、把握训练训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如: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效果良好。
4、多读、多看、多思考。
15.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五
案例描述
今天一年级的《花点心》一课, 关于技法的学习方式, 课前我思索了很久, 琢磨了很多不同的方案, 设想了各种不同方案下课堂中会出现的状况。最终, 我决定把课堂的主动权给予孩子---让他们先探究基本技法, 充分自主探究和自主尝试后再互动学习, 让学生来做老师。
走进教室, 看着50多个稚气未脱的小毛头, 似乎还沉浸在课间的愉悦游戏中, 他们叽叽喳喳准备工具的时候, 我多少还是有点担心:让他们自己先做, 方法能够探索出来吗?能保证每个人都掌握技法吗?课堂会不会一团糟, 无法进行下去?……但是铃声的响起, 意味着时间不允许我再多想, 那就试试吧, 相信孩子, 也许会有奇迹。
游戏, 对低段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很快就沉浸在我创设的情景——“懒洋洋的点心店招聘巧手点心师傅”中, 被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中外花点心视频和图片深深吸引, 仿佛自己真的进入了香美的点心店, 都瞪大眼睛, 垂涎欲滴, 连连发出惊呼喝彩声。
当孩子们听说要被选为点心师傅, 必须要经过一次次的闯关游戏, 挑战一个个困难———在规定时间内, 自主探究花点心的制作方法时, 显得兴奋不已, 同时眼睛里也闪现一丝不知所措。
我给孩子们出示了学路建议:在小组内观察、讨论、研究桌上的花点心 (课前我给每个小组制作了一个花点心成品) , 看看这些点心里有哪些基本形状, 自主探究这些基本形状该怎么制作 (可以拆解) ;再看课本上同学还用了哪些方法;5分钟之后每个小组推荐同学展示自己发现的、探索出来的制作方法。我话音刚落, 孩子们在组长的组织下, 纷纷行动起来了, 看着每一个小组时而安静、时而热闹;看着每一张小脸, 有的面红耳赤、有的静思沉吟;看着各色彩泥在孩子们白嫩的小手与桌面之间翻飞, 变长、边扁、扁圆、变成花、变成叶……我悬着的一颗心, 才慢慢放下来。
5分钟之后, 各组都有举起小手的孩子了。雯雯第一个上台了, 她自信大方地说:“我们看了老师制作的花蛋糕, 发现上面长长的巧克力棒是这样用两只手掌相对搓出来的……”她边说边示范给伙伴们看, 只见她把一团红色的橡皮泥在两只手掌中间来回搓动, 几秒钟之后就变成了一根长长的面条……
天天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送给我们组的是一碗汤圆, 可是里面只有一颗, 我们又这样团出来了很多圆圆的汤圆, 你们看。”说着把自己做的汤圆举起来了……
坐在第6组后排的涛涛急不可耐, 把右手举得高高的, 左手举着一片叶子形状的彩泥, 当我的眼睛一看向他, 他立刻飞奔到讲台上, 拿着“绿叶”大声对大伙说:“你们看, 我做出了和老师一样叶子形状的饼干。”我说“你的手真巧, 可以给我们示范一下, 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他说:“我先拿出一块绿色的彩泥, 揉成一个圆球, 再放在桌面上压成扁扁的一片, 最后用铅笔画出一片这样的叶子形状, 再把多余的彩泥拿走, 就可以了。”我摸着她的头说:“你表达得真清楚, 小手特别能干。”“孩子们, 你们也用他的方法试试看, 压出一片漂亮的叶子吧。”孩子们马上低头尝试起来, 不一会, 样式各异的树叶纷纷出现在孩子们的手上了, 虽然有的显得很朴拙, 但是那一份份积极与专注感动了我……
这个时候只见小米粒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你做的这颗小海星面包太好看了, 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出来……”
我顺水推舟, 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问题一出, 教室里安静了2秒钟。“我会做”, 一个文静的声音从教室旁边传出来, 只见琪琪举起了她的小手, 我朝她点点头, 她自豪地走到前面来说:“我刚才看到这个海星, 也试着做了几次才做好。要先团成一个球, 然后压扁, 再用手指头捏出一个一个的小角角。”我把她抱在怀里, 说:“你很会动脑筋, 遇到困难不退缩, 真好!”
“小米粒, 你看明白了吗?孩子们,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海星制作大赛, 1分钟之内, 看谁的海星圆润又饱满。”孩子们接到号令, 又纷纷开始忙碌起来。一会儿后, 海星大聚会, 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海星扁扁的, 没有别人的圆润, 捏出来的小角无法成形状, 就小声的向旁边的同伴请教:为什么你的那么好看?同伴说:因为你把小圆球压的太扁了……我鼓励他俩带上各自的作品, 上前来把刚才的对话在其他伙伴面前重演了一遍, 其他有同样困惑的孩子都受到了启发。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我看在眼里, 喜从心出。“孩子们, 瞧, 我的大拇指在向你们点头微笑, 你们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灵巧的小手还会变魔术,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你们太棒了!老师送你们一首儿歌。”
小小手儿真灵巧, 拿出彩泥变魔法。
来回绕圈揉揉揉, 揉出汤圆圆溜溜 (揉)
一前一后搓搓搓, 搓出面条长又长 (搓)
手掌相对压压压, 压出大饼香又甜 (压)
拇指食指捏捏捏, 捏出羊角真好玩 (捏)
于是我带着他们念儿歌巩固技法, 教室内其乐融融。
“小老师”们自信地教, 其他小学生们认真地学, 时间在这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中过得飞快, 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 我为自己今天的决策感到欣喜, 为孩子们今天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而感动。我不由得想起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的确, 学生需要的是机会, 大胆地给予他们机会吧, 相信他们会回报你无比的惊喜与幸福!
教学反思
人的主动发展需要个性自由, 而个性自由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呵护, 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释放和展示,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是具有能动性的。他会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出发, 本能地判断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符合的就接受, 不符合的就产生心理抗拒。
因此在教育培养上,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 大胆放手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欣赏, 初步了解点心文化, 自主探究学习搓、揉、压、捏等基本的泥塑技法, 我尝试用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花点心, 逐步发展学生发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 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抓住低段孩子游戏性、直观性的特点, 游戏串课, 寓教于乐。精心设计深受学生喜爱的卡通明星———“懒洋洋”选“巧手点心师傅”的情节为主线, 贯穿整堂教学的始终,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融入情景, 融入角色,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运算》教学反思08-27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和反思06-09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0-29
一年级系教学反思数学07-12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学反思08-10
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学反思11-06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0-0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房间》教学反思10-28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分类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