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4-10-23

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9篇)

1.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一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以南充市城市建成区为例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南充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南充市城市建成区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标,分析近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作 者:魏菲菲 李铁松 张斌 薛娜 WEI Fei-fei LI Tie-song ZHANG Bin XUE Na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期 刊:四川环境 ISTIC Journal: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7(1)分类号:X321关键词:人居环境 经济 协调 南充城市建成区

2.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南充市市辖3区(顺庆、高坪、嘉陵区)城区15个街道办事处的15个社区及各社区有关体育的管理者,并以此作为调查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充市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价值观念及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体系”[1]。要使广大居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必须重视对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变成了第一需要,而要实现这一需要,参加体育锻炼是最佳选择。因此,分析居民的体育意识,能够较好地反映体育意识强弱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中显示:有82.2%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仅有17.8%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没有作用,这说明居民已将体育锻炼与自身健康密切联系起来,健康意识有所增强。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民健身活动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人民体质,而且还能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有32.3%的活动者选择了强身健体,48.2%的活动者参加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还有15.0%的活动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这反映出追求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是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类生活的本质要求。

2.2 南充市居民的健康状态

据调查南充市居民对自我身体健康的评定结果令人担忧。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40.7%,其次是优秀和一般,分别占总人数的33.1%和21.9%,差也占有4.3%的比例。虽然优、良和一般的所占比例为95.7%,但优秀才是健康,良好和一般只能归类到是亚健康是主流人群占六成以上,此外仍有4.3%居民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较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说明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严重缺乏体育健身知识,健身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存在许多误区,以至于参加锻炼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居民的健康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质。

2.3 南充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2.3.1 南充市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与性别特征

从年龄构成来看,南充市参与健身活动的人群年龄分布呈马鞍形。老年人和青少年是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主体人群。多数老年人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抵御疾病,因而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身活动。低于25岁的青少年和儿童大多为在校学生,他们锻炼的目的主要为了娱乐和交友,因此经常参加广播操,篮球,跳绳等活动。而处于25-5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正处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迫于学业、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相对较少。

从性别组成来看,南充市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多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男性可选择的体育项目的范围较大,不仅仅限于社区体育活动点开设的项目,如棋牌、钓鱼等。另外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了很大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他们迫切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内心的压力和恐慌,并且通过体育锻炼来建立社会交往圈。

2.3.2 南充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与内容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南充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大都是选择和朋友一起,并且超过了半数,达到51.6%;其次是个人锻炼,也占到了总数的31.9%,在社区组织下进行锻炼的和在俱乐部进行锻炼的人数只有寥寥无几。这说明南充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这可能与社区的组织能力较低和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有一定影响。

通过社区居民问卷调查,南充市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种类比例顺序依次是健身走或健身跑步42.2%、球类运动20.2%、舞蹈类13.1%、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2.1%、健身治疗功法类10.4%,可见目前开展较多的运动项目多为简单易行且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

2.4 南充市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现状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群众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居民公共体育设施不能少于0.5平方米/人,据此计算,将近百万人口的南充城区至少需要50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而目前西山运动场与市体育中心共计设施不超过20万平方米,高坪、嘉陵城区总共不超过1万平方米,体育设施缺口高达30万平方米。这与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不相适应,与建设“双百城市”不相适应。可见目前南充市体育场地设施和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矛盾较大,急需改善。已有的场地设施总体拥有率较低,严重不能满足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不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2.5 南充市体育锻炼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南充市城区居民体育锻炼多以社区组织为单位,社区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组织的职责基本明确。对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南充市目前形成以社区居委会、社区群众自发性锻炼群体、各基层业余体育协会、社区经营性体育组织等模式。第一,社区居委会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时,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调查及访谈发现,南充市社区管理层基本都有专职或兼职的体育管理干部,也制定了相应的社区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经费和人员明显不足,在管理和组织上存在很多困难。第二,社区群众自发性锻炼群体,调查与访谈发现,多数群体以中老年人和女性为主,他们开展诸如健身功法类锻炼、集体练习民间舞蹈及交谊舞蹈、健身操等活动;年青人群体相对较少,他们主要以开展球类活动、游泳及参与到业余比赛中,访谈得知南充市这类群体目前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第三,社区业余体育协会,南充市部分基层社区存在着如冬泳协会、交谊舞协会、健美协会等社区业余体育协会,这种相对正式的基层体育组织对于社区居民参与者帮助较大,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宣传作用对于引导居民参与相应的体育健身活动非常重要。第四,目前南充市社区经营性体育组织,如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收费性体育场所相对较少,其规模也相对较小,社区经营性体育组织对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有一定程度帮助,但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2]。

2.6 南充市体育人力资源状况

调查南充市部分社区管理人员状况得知,目前,南充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多集中在45—60岁的中老年人,他们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有限,学历层次偏低且采用传统的“跟随练”教学法,很难满足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由于大部分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指导工作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7 南充市体育产业的现状

据调查,近几年,南充市坚持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首先,重点抓好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市文化体育局将位于市政府新区的体育中心和西山运动场打造成高水平体育竞赛和大型文艺演出中心,集体育、文化、健身娱乐于一体,发挥了体育设施多功能的作用。其次,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深度开发体育彩票市场,目前,全市彩票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大关。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市区内的体育产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形成。

2.8 南充市体育旅游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南充市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大力开拓健身娱乐和体育旅游市场;逐步形成以“西山登山节”、“南部升钟湖全国钓鱼锦标赛”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品牌;结合市区15公里滨江大道,采取民间投入、自己投入和争取上级的支持,将其打造成十余公里健身休闲长廊,但由于健身设施、器材等缺乏,以体育健身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不多,体育行业与旅游行业联合开发的力度不够。南充市有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漂流、登山、攀岩、越野、龙舟等一大批体育项目可借用嘉陵江的旅游品牌办成国际级的赛事。以体育促旅游,以旅游促体育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南充市要以旅游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以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开发极其不够,还有巨大潜力。

3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时期全民健身深入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身意识

健身意识的提高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要想使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体育人文环境和体育健身氛围,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动员和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人民群众体育健身习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发挥对南充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宏观领导,创新宣传技巧,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信息宣传服务,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民众的健身意识。对体育健身宣传要做到:一是周密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制定系统的宣传方案,做到上下联动、点面结合,适当安排相应经费,防止散而乱。二是形式多样。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健身网站,让人们了解最前沿的体育健身资讯;通过电视制作专题健身节目,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健身手段;也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以最直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体育健身的无穷魅力;采取主办各类专题知识讲座、竞赛、编印健身知识手册、书籍、画册等形式把健身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是注重效果。宣传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飞跃,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习俗等情况安排相应宣传内容,重点在于是民众获得知识,转变观念,培养兴趣,引导参与。体委有关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请一些大众较为喜爱的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专家、教练培训各社区、各乡镇的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再进一步地向大众多方位传播健身方法,使大众能学会1种适合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

3.2 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户外运动

南充市北部山区和南部丘陵的独特自然地理格局,为开展登山、攀岩、滑雪等体育活动提供了天然场;同时又处于嘉陵江中游,河流众多,湖泊广布,具有充分开展漂流、垂钓、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活动;千年丝绸之都的南充与成、渝构成三城鼎立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仅推动了南充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为南充市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优势条件,要充分运用和发展这些优势,管理机关要根据这些自然优势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在场馆的建设中结合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

3.3 加速体育设施建设,寻求有效管理机制

南充市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健身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目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严重滞后的健身设施矛盾已成为影响南充市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加速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己刻不容缓。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除了国家要继续加大投入之外,运用市场机制,调动非国有投资人兴办各类体育经营实体是解决问题的现实选择。国家投资的公共体育场馆,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场馆,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由公益型、事业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引导下,南充市兴建了一批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改善了原有大型公共体育场所所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完善的缺点。在今后的几年里,我市要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雪碳工程”的建设中,加强调研活动,实际考察建设的功效和合理利用程度,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综合利用的新模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加快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在保证学校体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面向全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是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重要手段。在开放过程中,对于权责的分配及利益的相关方面必须明确区分,尽量使得资源配置合理及利用最大化,使学校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求有效的管理机制[5]。

3.4 大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全健身服务体系

体育指导员是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希望,目前,南充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指导的需求。为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重点发挥我市高校体育院系的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为南充市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养出一大批有热情、懂理论、会技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另外,从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其他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人群中选拔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业余时间对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给予指导,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精神鼓励,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3.5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快电子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要加强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在健身活动中,做到科学指导,合理调控运动负荷,避免健身误区,提高锻炼质量。在健身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坚持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健身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系统,利用网络来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同时依托市区、县和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建立体育健身站点,逐渐构建全民健身“亲民、便民、利民”服务体系,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3.6 改革监测评价系统各项指标,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

进一步完善体质监测评价系统,改革监测评价系统的各项指标,确保有关测试方法的规范与数据的准确。不断提高与改善各社区内的监测仪器,研究开发更为简捷、有效、全面的体质监测手段,适合局部地区及时、便利的开展体质监测活动。针对体质监测活动的结果,有目的地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作为下一阶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引与依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有关组织机关所做的工作、付出的努力给予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将激励的杠杆导入我市全民健身的建设中去,以此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标准,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指标转向综合指标,有数量观转向质量观,效率观转向绩效观,有效推进南充市全民健身开展[6]。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南充市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健康状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组织管理模式、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状况、体育旅游等方面进行了社会调查与研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南充市全民健身进程,提出我们的对策与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和参考。

关键词:南充,全民健身,发展,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振新,张恳等.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3):43.

[2]喻昌军,吕烁,张新亚,陈春华.三峡库区社会体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

[3]袁革,魏银彬,张红坚,孟国荣,王永忠,秦念阳.三峡库区移民参与全民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4]川东北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南充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为视角[J].运动与健康.

[5]刘晓军,孙碧荣.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政府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6]史明娜.四川省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范红军,杨强.中国西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南充市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08,8.

[8]彭波,李献青,赵晓玲.四川省城市广场健身文化的现状调查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运动与医学,2009,9.

3.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三

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测算与收费费率的研究是国内外环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至关重要。2002年6月7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环保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决定在全国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截至2005年底,中国661座城市有260个实行了垃圾收费制度,约占城市总数40%[1]。2008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55亿吨。

南充市行政地域包括高坪区、嘉陵区、顺庆区、南部县、营山县、阆中(县级)市、仪陇县、蓬安县、西充县共9个县(区、市)。2004年底,位于城市建成区以南约15km的猫儿山垃圾卫生填埋处置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4200万元,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500吨。2008年末,南充城市建成区面积64km2,人口69.3万人,户均3人。城市环卫部门对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为集中卫生填埋,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81.69%。到目前为止,南充市还未向居民收取垃圾费[2]。

一、2003-2015年南充市垃圾量测算研究

《南充统计年鉴1994-2009》中历年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994-2002年期间的统计数据最为完整,这9年间南充市人均垃圾日产量为2.24-2.81千克(见表1)。

与此同期,我国城市人均垃圾日产量为1.30-1.50千克,位于西部地区川中丘陵区的南充市人均垃圾日产量约为我国城市人均垃圾日产量的2倍,究其原因与南充市民的消费观不太科学理性、城市居民购买带泥蔬菜、把装修房子的边角饰材、旧家具、旧衣服鞋帽、餐余食物与厨余混装垃圾丢掉有一定关系,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南充城市居民的消费还不够绿色环保。1994-2002年南充市垃圾量增长量与人口数成正相关。《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T/106-1999)》指出,垃圾产量测算应考虑以下主要影响因素:人口、生活水平、燃料结构、人口密度、流动人口、气候以及收集方式等[3]。如按王伟等[4]以人口数测算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办法,推算2010-2015年南充市每年生活垃圾量(2010-2015年城市人口数据来自《南充城市发展规(2010~2020》),以1994-2002年的人均垃圾日产量平均值2.54千克为基础数据,可测算出其对应年份城市生活垃圾量为69.53-117.2万吨。同时按南充市2009年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费120元/吨计算[5],可测算出2010-2015年南充市垃圾处理费用为10360-14058万元(见表2)。

二、2010-2015年南充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费用及收费费率研究

如按2009年我国5个城市垃圾处理费用统计(这5个城市分别是昆明180元/吨、海口155元/吨、连云港120元/吨、郑州140元/吨、贵阳150元/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费用均值约为150元/吨[6]。而南充市2009年每吨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费约为120元,略低于全国平均值。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处置费由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及政府补贴等几部分构成。目前,南充城市居民个体承担垃圾处理费用大约为总费用的15%[7]。如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PPP),按2009年城市垃圾收运处理的成本价,依据定额用户收费的政策可测算出南充2010-2015年按户每月垃圾处置收费的费率平均值为6.8元(见表3)。由此,建议南充市在具体的征收实践中按每户每月6.8元的标准收居民垃圾费。与其他城市相比,如西宁6元/户·月,天津5元/户·月,成都8元/户·月,厦门10元/户·月,测算出的南充市收费费率与我国其他已实施垃圾收费的城市垃圾处理费率持平或稍低。

三、结论

城市垃圾收费制度在地级城市中对于垃圾处理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制度之所以必须施行,一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为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注入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二是随着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要求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扩大。三是根据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将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8],从而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良性循环。

南充市如按每户每月6.8元的标准收居民垃圾费,操作上具有可行性。根据预测结果可知南充城市生活垃圾今后将继续增加,南充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环境卫生城市,必须加大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的步伐。城市垃圾收费制度在南充的建立对于其他地级城市的垃圾管理将具有一定的先导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维平.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对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128-132.

[2]王伟,吴世新.北京市的垃圾量与减量处理方式探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11(3):56-58.

[3]周翠红,路迈西,吴文伟,白茹.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量预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 (2) :23-26.

[4]闵庆文,裴晓菲,余文东. 我国城市垃圾及其处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 (6) :51-54.

[5]孟繁柱,余志英,王荣森,等.我国城市垃圾量预测[J].环境保护科学,2003,29 (4):21-24.

[6]高千,宋海生.国内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现状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8(6) :31-35.

[7]谭灵芝,鲁明中.垃圾收费制度在我国垃圾处理中的适用性特征分析[J].软科学,2008(1):67-70.

[8]吕军,董斌.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及其政策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5):117-121.

4.城市总体规划标准 篇四

城市总体规划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⑴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⑵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并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⑶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⑷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⑸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⑹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⑺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⑻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⑼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⑽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⑾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⑿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⒀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⒁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5.城市总体规划调查清单 篇五

综合资料备注

1、统计年鉴(近10年)统计局或规划管理部门

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五”规划及“十一五”规划发改委

3、市、县志及专业志等(如交通志、建设志)

4、政府工作报告

5、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公安局

6、历次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镇)总体规划(文字或图纸)规划管理部门

7、土地利用规划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相关资料(文字或图纸)国土局

8、各类专项规划(如交通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给排水规划、防灾规划等)相关的部门如交通局、水利局及环保局等

8、行政区划图民政局9、1:5000或1:10000地形图规划管理部门

10、卫星遥感影像图(针对不同城市而言)规划管理部门

分类资料(基础资料汇编撰写的主要内容)

第一大类:自然环境调查

调查项目主要内容

1、地理位置城市所处的经纬度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类调查项目对城市的布局、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切相关,对城市景观也有着直接的作用,是城市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市(县)志

2、地理环境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

3、地形地貌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4、工程地质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如黄土、滑坡、溶岩、冲沟、沼泽地等)、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下矿藏等

5、水文地质包括江河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等,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江河湖的洪水位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洪水淹没范围的变化情况

6、风象主要内容包括风向、风速,以及其他风象如静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频次与特征等。

7、气温包括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8、降雨包括雨量、降雪量及降雨(雪)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9、日照调查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等

10、自然生态主要涉及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11、矿产资源境内主要矿产种类、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分布及目前开发利用情况

12、土壤资源总面积,其中耕地、林地、水面、道路及城镇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特点

13、旅游资源主要景点的等级及介绍

第二大类:经济环境调查

1、整体的经济状况包括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以及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经济环境的调查是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基础,主要涉及规划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主要是: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及“十一五”计划、政府工作报告

2、一、二、三产业的经济状况第一产业(指郊区)主要是农业的经济状况及主要农产品的地区优势等;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经济状况及产业的构成以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的地区优势等

第三产业如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的经济状况

第三大类:社会环境调查(主要是人口的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城市(镇域)的总人口、城区(镇区)的总人口,人口的历年变化情况(重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城镇人口总数(或非农业人口),年龄及性别构成、文化构成、行业构成,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

镇域范围内各行政村、自然村名称、总人口、耕地面积、生产总值、特色农业等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主要是:

统计年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第四大类:城市(镇)用地的调查(主要是十大类用地的调查)

调查项目主要内容城市用地的调查是对城市最直观的了解,通过该大类的调查,了解城市的用地现状,发现城市所处的问题,是规划城市最根本的前提。

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从而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资料来源:

主要是通过现场踏勘;地形图及各类专项规划

1、居住用地包括总的居住用地面积、各类型居住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四大类)、主要地段的居住分布情况、建筑质量等

2、工业用地包括总的工业用地面积、各类型工业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大类)、重点调查工业园区的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及工业园区的相关规划资料

3、公共设施用地

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设施、文物古迹及其它行政办公用地: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

商业金融用地:各级(大型百货商店、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商业网点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银行、金融、保险机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范围;宾馆、旅馆、招待所位置、占地面积、床位数、一般入住率、附属设施情况、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范围

文化娱乐用地: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分布、用地面积、性质

教育科研:科研机构的名称、地址、科研人员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验场地面积;各类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名称、地址、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占地面积;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分布、用地面积、班级数、师生人数

医疗卫生:现状主要医院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医生人数、床位数等;防疫站、卫生站情况;私人诊所情况

体育设施: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分布点、用地面积

文物古迹:现状主要文物古迹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

4、仓储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及性质

5、对外交通用地

包括公路、铁路、航道及航空(针对不同城市而言)公路:区域及城市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铁路: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性质、交通运输手段,航道:主要航道的等级、宽度、主要港口、码头的分布、用地面积

航空:机场的布点、用地面积、等级

6、道路广场用地

包括城市内部的道路、广场、停车场道路:各等级道路(可细分为主干路、次路、支路及其它)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

广场:广场的位置、性质、用地规模

停车场:停车场的位置、性质、用地规模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防灾、环境保护及环境卫生等

给水:包括水源地点、水质等级、水源保护现状;现状用水量、供水普及率、供水压力;现状水厂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现状配水管网的分布、管径

排水:包括污水排放设施、地点、处理手段、污水处理率;现状污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污水处理设施布点、用地面积;雨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涵闸现状

供电:包括现状日、年用电量(农业、工业、生活)、平均用电负荷、最高用电负荷;变电站布点、用地面积、等级;电网走向、等级电信:包括电信设施及电信电缆(或电讯导管)的布置、走向;电信网点的布点、容量、用地面积;移动通讯、无线寻呼业务、公用电话服务;邮政网点布点、用地面积

燃气:包括现状用气量、气种、气源、气化率;现状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

防灾:包括人防工程现状布置、设施;抗震防灾现状设施、措施;避震疏散道路;防洪、排涝的设施分布、标准;消防站、消防大队、消防栓等设施分布、消防装备,消防供水现状

环境保护:包括水源保护区,污染排放大户及排放量以及种类,大气、水体及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卫生:各类废弃物量,废弃物收集、运输、排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状况,垃圾处理场、收集及中转站、果壳箱、垃圾箱(桶)、公共厕所的分布,环卫专用车辆及停车场、进城车辆冲洗站,其他环卫机构

8、绿地公共绿地总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及城市绿化建设发展设想

主要公园、苗圃及防护绿地的布点、用地面积;道路绿化的状况

9、特殊用地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和保安用地等的用地面积

10、水域水域的面积及分布

第五大类:历史环境调查(主要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与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的特色,如历史遗迹等;

3、城市格局的特色;

4、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其他物质和精神的特色,如土产、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而言,历史环境调查也是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补充:风景区及总体规划

自然景物:

a.山岳、峡谷、熔岩、火山等特殊地貌、典型地质现象、地址剖面

b.江河、湖海、溪潭、瀑布、泉源等

c.野生动物、森林、草原、古树古木、观赏花木等

d.日出、彩霞、云海、雪景、佛光、海市蜃楼等

人文景观

a.古建筑、古园林、摩崖石刻、古墓、古代工程、古战场等历史遗迹

b.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村寨、民居、集市和节庆活动、风土民情

环境质量

自然资源

a.有关地震、断层、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情况

b.有关水域特征、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向、风速、暑期等

c.有关气候特征、水位、水温、水量、潮汐、凌汛、泥沙含量等

d.有关土壤、植被、大气、水质以及污染源的状况

e.有关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地方病及有害动植物等情况

开发利用条件

a.风景区在一定的国土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内外交通状况

b.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包括食宿、购物、文娱、医疗、邮政、银行、厕所等)

c.旅游利用状况(历年旅游人数、典型日游客量、分布情况、消费结构及水平、接待及管理情况)

d.基础工程设施(包括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卫、污水处理、防灾安全措施等)

e.其他资源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可供水量等)

f.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包括人口、民族、生产、物资供应、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等)

g.管理工作状况(包括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立法工作等

这里所列的现状资料调查清单,主要是针对城市而言,对于小城镇,其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及规划的深度都不及城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述所列的资料清单中很多内容都需涉及到。小城镇其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城市多,因此,大部分资料的获取主要通过镇政府有关部门的提供、规划者对现状的认真踏勘调查及规划者与规划委托单位的会议座谈。

一般认为干道适当的间距为600-1000m

7城市道路系统

7.1一般规定

7.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化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7.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分道的要求。

7.1.3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7.1.4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7.1.5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7.1.6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7.1.6-1和表7.1.6-2的规定。

大、中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表7.1.6-1

项目城市规模与人口(万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机动车设计速度(km/h)大城市>20080604030

≤20060-8040-604030

中等城市-404030

道路网密度(km/km2)大城市>2000.4-0.50.8-1.21.2-1.43-4

≤2000.3-0.40.8-1.21.2-1.43-4

中等城市-1.0-1.21.2-1.43-4

道路中机动车车道条数(条)大城市>2006-86-84-63-4

≤2004-64-64-62

中等城市-42-42

道路宽度(m)大城市>20040-4545-5540-5015-30

≤20035-4040-5030-4515-20

中等城市-35-4530-4015-20

小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表7.1.6-2

项目城市人口(万人)干路支路

机动车设计速度(km/h)>54020

1-54020

<14020

道路网密度(km/km2)>53-43-5

1-54-54-6

<15-66-8

道路中机动车车道条数(条)>52-42

1-52-42

<12-32

道路宽度(m)>525-3512-15

1-525-3512-15

<125-3012-15

7.2城市道路网布局

7.2.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速交通的方向发展。

7.2.2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

7.2.3各类城市道路网的平均密度应符合表7.1.6-1和7.1.6-2中规定的指标要求。土地开发的容积率应与交通网的运输能力和道路网的通行能力相协调。

7.2.4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

7.2.5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七度地震设防的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

7.2.6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7.2.6.1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

7.2.6.2外环路应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当城市放射的干路与外环路相交时,应规划好交叉口上的左转交通;

7.2.6.3大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其它车辆应在环路外的道路上行驶;

7.2.6.4环路设置,应根据城市地形、交通的流量流向确定,可采用半环或全环;

6.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六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开始重视生态环保。现今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如果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无法改善环境,除了对国民经济发展毫无益处外,连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将受到严重威害,这样的城市规划无疑是失败的。所以,经过综合分析考虑,我国在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改进时提出生态城市的理念。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我国需要结合经济理念,科学对待城市规划布局设计,在确保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城市的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战

略,加强绿地和公园等生态项目的建设,科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将“生态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当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为城市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1导言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重视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我国在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是主要解决办法和唯一选择。只有将生态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环保效果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求。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有效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拥有很多魅力吸引着外来人员,大量的农民工和各种择业者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有效运转造成很大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城市科学负载的能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发展中很多矛盾突出出来,以交通拥堵为例,就能形象表明人口涌入造成的城市病。基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想要确保城市的生态良好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手段,适当地控制外来人口的涌入,以保证实现城市的承载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2.2与时俱进地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进去,只有将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低碳环保体系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人们更多的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能够将城市居民的意识进行改变,通过采取建设生态保障体系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能够将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促使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健康发展。

2.3遵守城市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做城市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根据城市的不断发展而进行适时的变化调整,确保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同时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将城市的成长性这一原则应运于城市规划中,就是尽可能地将一个城市中的文化、建筑、经济、环境等作为一个生命体征对待,我们人类要尽最大的能力来维护生命体成长,不断帮助它发展壮大。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3.1土地利用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

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布局、生态功能区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条件、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建议。

3.2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环保程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3.3重视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有效地强调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城市规划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细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2种循环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不断地合成新物质,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3.4调整人力资源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在进行人员分配上,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只有合理分配生态城市建设者的职能和责任,优化人员管理责任,才能够保证整个自然资源的的使用率达到最佳效果,有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3.5明确城市交通设计及要求

完善合理的交通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城市生态压力,所以对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应尽可能完善、便捷。能源清洁,秩序井然。健康安全,美化环境的效果。提倡人们低碳生活,文明出行。加大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投放力度。建设完备的地下轨道交通。多途径多方法地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3.6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整体上做好控制污染物排放,并要建立完善的预防环境污染的监管机制,实时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功能区目标的不同为根据,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并逐步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要求。

4结论

7.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七

一、发挥区位优势, 形成辐射强势

南充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四川省提出构筑“一极一轴一区块”的空间发展框架中, 是成渝通道发展轴的重要节点, 是成渝城镇群108个城镇中, 除成都、重庆外人口最多和建成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在构建“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充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承接区域性商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根据国家发改委对成渝经济区城镇主要经济中心发展定位, 南充为特大城市, 同时南充还是成渝经济区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节点, 川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南充未来将形成“四中心、两枢纽”, 即: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和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南充历来是川中物资集散地, 随着交通的改善, 商贸流通建设步伐加快, 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战略转换要地;南充城市有平坝、丘陵、山地, 嘉陵江孕育着江河文化、巴蜀文化, 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仅次于成渝两地的文化中心;在产业叠合、转移中, 南充凭借资源优势, 将成为一座强大的区域性产业中心城市。

从区位优势角度来看, 为对接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南充既要依托传统的“川东北”概念, 又要上升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与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虽然构成区域和内涵不尽相同, 但取向和路径大体一致。建好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是建设成渝北部中心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成渝北部中心城市, 是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拓展和延伸。南充不仅要继续在川东北当好“龙头”, 更要发挥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优势, 利用成渝经济区拥有较广的城市腹地影响, 与成渝的辐射形成觭角之势, 有效弥补成都、重庆对这一区域发展的带动不足。

二、构建全省次级交通枢纽, 凸显中心地位

南充交通自古就处在“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重要位置,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 南充基本建成了城乡一体、连接东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 具备了加快发展, 构建省级次级交通枢纽和川东北区域中心交通枢纽的基础。在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中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为南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但南充交通虽然纵比取得了显著成就, 横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空运不及绵阳, 绵阳机场拥有16条航线可直达国内19个城市;二是铁路不及内江、遂宁, 内江、逐宁的铁路密度、运输能力均超过南充;三是水运不及万州, 万州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深水港, “十二五”末货物年吞吐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

因此, 对接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南充就要把交通枢纽建设作为构建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和便捷途径, 按照“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引领全局、超前规划”的思路, 大手笔规划, 快速度推进, 围绕建成四川省重要次级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北部交通枢纽的目标, 尽快形成以南充为中心, 由公路、航道、铁路、航空运输联网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 大大提升南充区域中心的吸引力、辐射力和集聚力。

1.加快铁路建设, 全面提升运输能力。

全面提升南充铁路通道运输能力, 加快与周边重点区域和城市的大能力货运通道、快速客运通道和城际铁路建设。努力形成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普铁相结合的铁路网运输体系。完成兰渝铁路及南充化学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 规划建设南充至巴中至汉中、成都至南充至万州、南充经广安至重庆、南充至绵阳城际铁路, 形成以南充为中心的“十”字型大骨架和连接周边城市的快捷通道。

2.加快公路建设, 形成公路运输枢纽。

“十二五”期间, 规划建设南充至绵阳、南充至泸州、南充经营山至达州、巴中经营山至广安至重庆、绵阳经阆中 (与苍溪之间) 至巴中、遂宁经西充至巴中、营山经蓬安至仪陇新政、南充“第二绕城高速”、南充至德阳9条高速公路。这批高速公路建成后, 南充高速公路网将在市区形成“米”字型放射状大枢纽, 在全市形成两纵两横的“井”字型大通道, 使南充成为省内拥有高速公路数量和通车里程最多的二级城市。同时, 加快二级路网建设, 尽快形成建设一个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加快县际公路建设, 应力争完成蓬溪至西充至仪陇、蓬安至仪陇至阆中、南部至仪陇至营山、广安至营山至马鞍至巴中、阆中至马鞍至平昌、仪陇至营山 (老林) 至达州、蓬安至高坪等公路的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实现乡乡联网互通, 村村通油 (水泥) 路, 社社通公路, 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油 (水泥) 路。“ 十二五”末, 全面建成公路运输枢纽, 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3.加快航道、港口建设, 形成通江达海的黄金通道。

依托嘉陵江流域丰富的水域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省委、省政府加快嘉陵江航道和南充港建设政策, 努力实现嘉陵江IV级通航;规划建设南充港5个港区、11个作业区、72个泊位, 总吞吐能力2068万吨, 总投资100亿元。[1] “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南充、阆中、南部、仪陇、蓬安旅游及客运、货运港口群。形成川北地区唯一的港口货物集散地, 发挥它独一无二的特殊优势, 与高速公路运输配套, 吸引川东北以及成渝地区物流通江达海, 提升南充构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独特竞争力。

4.加快机场建设, 增强空运能力。

完成高坪机场扩建工程, 加快阆中通用机场建设, 不断增加空运航线和运输能力, 全面提升南充机场进出港吞吐能力。

最后, 需要注意的是, 依托和用好交通枢纽, 就要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 大力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 发展特色经济, 大力繁荣“点”、“轴”、“片”有机结合的“通道经济”, 以交通联系密切经济联系, 以交通辐射的扩大促进合作领域的扩展, 变内陆地区为开放前沿, 形成大交通促大开放的新局面, 努力实现交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强化产业支撑, 增强经济实力

从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四个区域中心比较来看, 南充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一是表现在人均GDP及财政收入上。2010年, 南充人均GDP为13202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 下同) , 与绵阳、万州、涪陵相比, 仅分别为三地的63.4%、41.2%和32.5%;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5元, 分别为三地的52.5%、39.4%和24.7%。①二是表现在较低的城市化率。2010年, 南充城区人口突破90万人, 即将迈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 但城市化率仅为37%, 分别比绵阳、万州、涪陵低8.3个、17.4个和22.6个百分点。②三是缺乏较强的产业支撑。2010年, 南充工业总产值虽已突破千亿大关, 但战略性支柱产业依然缺乏, 相比之下, 绵阳拥有国家级高新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西部中等城市唯一的出口加工区,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到全省八成以上;万州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化工产业特别是60万吨PTA项目已初步发挥效益;涪陵拥有2家上市公司, 食品医药产业优势突出。

南充处于“成-南 (遂) -渝”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 南充的发展被定位为“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础和商贸物流中心, 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这一总体战略定位, 充分考虑了南充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 为南充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也进一步提升了南充在成渝经济区的地位。因此, 南充要紧紧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 用好用足国家政策, 乘势而上, 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

1.强力推进化学工业园建设, 培育壮大石化支柱产业。

南充化学工业园的建设, 要充分利用四川石化炼油下游产品以及南充丰富的天然气、盐卤资源, 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生物质能源产业为主导, 依托西部石油化工延伸的产业链条, 引进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 提高附加值, 建成以能源、化工产业为支撑, 城市功能相配套的“产业新城”。

南充要在加快化学工业园建设的基础上, 把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作为支撑南充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全力推进, 争取中国石油的战略投资, 抓住四川石化南充炼油厂结构调整契机, 积极承接西部石油化工延伸产业项目, 加快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引进, 壮大产业规模, 着重推进PTA等龙头项目建设。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同时, 延伸发展生物化工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 加快天然气化工、盐气化工及生物化工工程项目建设, 提高龙岗天然气净化厂产能, 打造成渝经济区油气化工基地。

2.加强与东风集团的战略合作, 实现汽车汽配产业跨越式发展。

南充汽车汽配产业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 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轻中型载货汽车、天然气汽车、改装车等整车为龙头, 以发动机、车桥、滤清器、热交换器、车身及覆盖件、气门座、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为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南充汽车汽配产业, 要依托《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积极争取做大做强南充东风这一龙头, 同时加强与成都、重庆汽车产业的合作, 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圈, 准确产业定位, 做好产业配套, 实现差异化发展和优势互补。

南充要实现汽车汽配产业的跨越发展, 必须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不断开发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 重点发展适合国IV载货汽车, 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品链, 依托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 着力打造西部最大的环保经济型CNG发动机生产基地和南充汽车产业园, 发展中轻型载货汽车, 中高档客车和汽车底盘, CNG (LNG) 等清洁能源汽车, 尽快形成10万辆整车、3万台CNG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发动机、底盘、中冷器、滤清器、汽车覆盖件等优势产品, 利用传统优势, 主动与成、渝两市做好产业对接, 进一步巩固同原有企业的配套合作关系, 同时力争赋予新的合作内容, 扩大合作领域, 精心搜集成渝两地的配套产品需求信息, 促使南充市更多汽配企业与成渝两地整车企业和汽配企业的合作, 主动为其配套。

3.以技术改造为抓手, 促进轻工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轻纺工业是南充传统优势产业, 占工业的半壁江山, 做大轻纺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强轻纺产业, 要建设专业园区, 按照集聚发展、关联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 加快各种产业链的专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园区功能, 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园区。

南充发展轻工食品产业要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装备水平,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品牌战略, 完善联动机制, 拓展两个市场。以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 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重点,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企业综合效益, 促进轻工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对接实施规划中, 要以建设成渝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中心为目标, 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促进企业分散布局向专业产业园区集聚发展转变, 大力实施基地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质量安全三大工程, 重点发展畜禽、粮油、果蔬、饲料、轻工建材和中药材加工产业链。

丝纺服装产业是南充最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民生产业, 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绸都”, 是四川省三大服装工业基地和服装出口创汇基地之一, 是成遂南达“纺织走廊”的重要节点。发展丝纺服装产业, 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和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机遇, 全面扩大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 努力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 推进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变, 高污染、高能耗向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转变, 单一发展向完善产业链转变, 统筹原料、生产加工、成品、市场协同发展, 将南充建设成为中西部先进丝纺服装设计研发基地和制造基地, 全国蚕桑副产物、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及生产基地, 以及西部新兴化纤纺织基地, 着力打造茧丝绸产业链、棉麻纺织产业链、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产业链、化纤产业链等优势产业, 进行工业流程再造, 提升丝纺服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依托次级交通枢纽, 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业。

南充交通发达, 区位条件优越, 地处成渝两小时经济圈, 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经济上与成渝互补作用明显。南充物流业经过“十一五”发展, 呈快速发展态势, 物流基础设施稳步推进, 交通建设日新日异,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信息平台基本建立, 工业物流初具规模, 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成长, 已建成盐业配送中心、烟草物流中心等企业。围绕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要切实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以降低物流成本。其中, 工业物流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工业物流园区为承载平台, 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项目带动”, 提升工业物流发展水平, 加快构建完整的工业物流体系, 以小龙综合园区为龙头, 配套发展石油化工物流区、汽车汽配物流区、丝纺服装物流园、有机食品物流区, 构建适应南充工业发展的便捷、高效、规范的工业物流体系, 合力推进川东北工业物流中心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物流业建设, 以特色、优质、高效的生产性物流服务推动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8.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公示 篇八

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对2005年前上报待批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的通知》精神,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9年10月19日编制完成。2009年11月26日通过了由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办法》、《**省建设厅关于在全省实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的通知》有关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进行公示,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报上级部门审批。现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公示方式:分别在**市政府网、**市电视台、**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规划公示栏、芒砀路与欧亚路交叉口、人民广场、沱河风景带公示。

通信地址:**市东方大道**市城乡规划管理局用地科。联系电话:

邮编:电子信箱

公示时间:2009年11月27日—12月27日

**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市域规划范围:**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994.4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演集镇、城关镇、侯岭乡、城厢乡、高庄镇、茴村乡,总面积约392.4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至永东工业集聚区,西至老城区西界,北至311国道,南至南环路,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范围内面积90.92平方公里。规划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4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5平方米。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54.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近期 2009—2015年;远期 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

三、城镇空间结构规

确定**城镇空间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优势地区城镇的率先崛起,打破现状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从这一基础出发,确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为:“强化轴向骨架生长,形成指状城镇空间”,最终形成 “两轴两翼,一主

四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规划期内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加强重点镇与中心城区在功能与空间上的协调整合,促进区域城镇空间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

(1)两轴:一主一副两个发展轴。北起条河南至黄口的发展轴是**市城镇、产业发展的主轴,是**市工业、矿业、旅游业等产业重点发展地带,且连接起**的两条高速公路,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城镇与产业向这一发展轴集聚是经济、社会、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311国道东接徐州、西连亳州,是**市东西向重要的交通走廊,其沿线构成**市城镇、产业发展的副轴。

(2)两翼:西部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作为市域城镇发展的两翼。西部与南部地区是主要的农业地带,要按照国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北部地区是矿业、工业和旅游资源开发地带,要协调好矿业开发、工业发展、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好塌陷区治理及居民的安置工作。

(3)一主:**中心城区是**市的主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

(4)四副:芒山镇、陈官庄镇、酂城镇、马桥镇,作为市域发展重点镇。

(5)多点:一般建制镇和乡政府驻地是各乡镇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服务基地,要发挥各

自优势,建设具有特色和活力的乡镇。

四、城市性质定位

**是**省以能源、有色金属、食品工业及其精深加工为主导的重要的现代化工矿城市,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副中心。

五、城市发展目标

要把**市建设成为:

中部地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省重要的煤化工、铝深加工、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扩大面粉加工业规模、延伸加工制造产业链,促进仓储、贸易、会展等相关行业发展,形成面粉产业链条,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面粉城”;

进一步推进资源依赖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采矿沉陷区改造,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生态环境转型,形成**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宜居示范城市;

整理和发掘夏、商、周文化资源以及隋唐大运河文化遗址,在保护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打造以汉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特点的文化旅游名城;

加强**在中部崛起以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中的作用,加快豫东地区重要的增长核和经济次中心的建设,形成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六、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结构

以城湖为核心,组织外围新城、老城、永中工业集聚区以及永西工业集聚区,使**市城市空间结构从“被动分散组团”走向“有机紧密组团”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一核两城三区”的中心城区空间模式。

“一带”即以沱河为主体的生态景观带,成为串连几个组团的生态纽带。

“一核”即老城及新城间以城湖为核心的生态核心区。“两城”即老城和新城,是**中心城区的主体生活空间。“三区”即永中工业集聚区、永西工业集聚区及永东工业集聚区(独立工矿区),构筑**南部工业走廊。

七、城市用地远景发展设想

9.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情况 篇九

第一,明确修编的原则。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是什么?培炎同志在昨日的讲话已讲得非常透彻,主要应遵循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原则;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城乡互动、区域协调的原则;资源集约最大化的原则;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原则;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原则等。这些原则都应该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加以坚持。

第二,规范修编的审批。规划修编不是要不要审批的问题,而是要规范化。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规划修编的周期短于法定周期,这是正常的。即使是城市规划法,在西方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是5?D7年动态调整的。如果城市总体规划一经制定20xx年不用调整,那才是不现实的。既然规划存在动态变化,那就容易出现“一任书记、市长,一张规划”这种盲目现象。所以我们就要强调规范规划修编的审批。根据汪光焘同志的意见,我想在这么几种情况下,规划需要重新修编并报批:一是上一轮规划实施时间到期的。二是建成区已接近或超过原来的规划区,城市总体规划当然要重新修编,这是对城市发展调控的需要。三是影响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大项目的设立。如举行亚运会、奥运会,需要重新布局卫星镇,总体规划不修编行吗?首钢搬迁,总体规划不修编行吗?四是规划之间的衔接。五是行政区划调整。除此之外,应采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方法来替代而不一定要重新修编规划。总之,总体规划的修编审批应该有适当的规范,既要适应快速城镇化期间强化对城市发展的调控需要,又要能对“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盲目性起到制止的作用。

第三,突出规划的强制内容。强制内容是规划的底线,但是强制内容的范围应该减少,不能搞得太多,而且有些规定的强制内容可以授权省厅进行调整,各省根据不同性质的城市(是否历史文化名城)有所增舍。强制性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规划区的范围。规划区实际上是一个规划调整圈,规划区范围的扩大是保护区范围的扩大,是规划管制范围的扩大,是为了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规划修编中的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都在扩大,这是正常的。北京市现在的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含盖了所有的行政区,把西边的山地全部划入规划区范围,就是为了保护山地。如果不把山地纳入规划区范围之内,失去规划的管制就会导致在山区乱砍树、乱建房或开山炸石。所以,家宝同志反复强调北京的山是要保护的,山是北京的一个城市特色。为了保山,把山也划入规划区,这是很对的。二是禁止开发的地区,一定要严格划定。经科学划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应该是禁止开发的。我们希望这些基本农田都应该是科学划定的,不能在现在的规划区外围简单地再划一个圈就是基本农田了,这是不对的。三是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地、地质灾害带等都应该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四是重要的基础设施用地一定要留出来。像合肥的总体规划,我觉得其设想还是比较好的,规划中的6个污水处理厂,分散布局、中水就地回用,这就是资源节约型的总体规划思路。五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界线。六是生态治理的目标和防灾工程。强制性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底线,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底线是不可轻意改变的。如果要改变,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程序。所以,对于总体规划的修编审批,应该突出强制性内容,减少对一般指导性内容的审查,从而保证编制审批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提高对城市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力度。这对我们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利的。

第四,注重专家领衔。不论是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专题研究,还是规划编制结果的审查,都要注重专家领衔。专家要领衔规划编制的全过程,规划的跟踪研究、监督检查也要由专家领衔。任何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都要由其规划审批机关相对应的部门派出或指定一些专家检查把关。如总体规划由省政府审批的,就由省建设厅指定派出三分之一以上的专家到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的规划把关。现在有这么一种倾向,一些城市的书记、市长为了使体现其个人意志的规划得以通过,就有所选择地找若干专家,像风景区规划的会审就找旅游专家来,这样当然就容易通过了。打个比方,一只熊猫生病了,需要请专家来救治,结果请来了一个美食专家,美食专家能对生病熊猫的救治出什么高招呢?炖汤。你说这样的专家能为规划把什么关?所以,规划编制与审查应该以城市规划类专家为主体,吸收其它方面的专家参加,绝对不能请不懂行的专家来评审或修订城市总体规划。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深刻的了。如深圳市近年来准备搞一个城市内部的污水处理方案,邀请了单一的水利专家来做,结果搞了一个污水大搬家的方案,投资额达几百个亿。城市规划专家和污水处理专家们都表示反对。一次次的研究讨论,足足搞了一年零五个月,花了几千万元。最后由钱正英带队的综合型专家队伍来了,认为水利部门原来搞的规划是彻头彻尾的错误。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审定来讲,必须以城市规划专家为主,再结合其他专家共同领衔审查。组建以城市规划专家为主体的城市规划委员会,不论对保证总体规划的修编质量,还是提高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论证研究的科学性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第五,强调持续研究。这是曾培炎同志在昨日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每个城市都要有1、2个或者3、5个重点研究的课题。而且每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都有1、2个研究的侧重点。新一轮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解决城区空间有机分散布局的问题。因为北京是一座超大型城市,主城区人口已经超过了900万人口,必须建立若干卫星城分流人口,所以提出来“两带多中心”的布局,这就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核心。如再不进行空间分离的话,那北京此次的总体规划是失败的。为解决北京的空间布局问题,在开始进行总体规划修编一年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召集了一些专家进行了北京空间形态的专题研究,提出了“两带多中心”方案,这就是一个持续研究、重点研究的结果。只有进行超前的重点研究,才能使得整个规划的修编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第六,倡导部门合作。部门合作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相关部门要协同,合作与服从是一致的。现在,我们强调城市规划法是基本法之一,要求所有的单位都要服从规划法。规划修编内容涉及铁路、交通、航空、军事机关等部门,在规划的讨论、修编过程中,一定要广泛地征求这些部门的意见,只有征求了他们的意见,我们的规划可以在他们的任何大院之内实施。因为这个规划是经你们讨论同意的,必须遵守。更何况经审批的规划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任何下位法律都要服从规划法。现在我们发现,正在编制的京沪高速铁路没有一个入口是与城市规划协调的,这就遇到问题了,根本的原因是高速铁路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不够。二是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相协调。大家之所以认为河北省的经验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山东、河北都采用了这种办法。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两个规划,既要强调规模上的协调,更要强调布局上的协调,只有空间布局上的协调才可以把建设用地、基本农田协调起来。任何一种制度,它的成熟都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制度,在西方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50年的历史。我们的院校培养规划专业本科生,院校专业设置要花多长时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工程科学和社会制度,起码得到了有50年历史的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制度的支撑、法规的支撑、人才的支撑。如果这些都没有,光是订出一个制度来,发一个文件,叫各地执行,后果是非常糟糕的。现在是不同成熟程度的制度在碰撞,这就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政治技巧,高度的协调能力。我们主张在省一级统一协调比较好,因为省以下的土地是统一管理的,在这个层次上进行协调比较有意义。对此,建设厅要主动,建设部当然也负有一定责任,你们提的意见都有合理性。所以倡导部门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优化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一种民主化制度,应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地吸收民智来保证规划修编的科学性。总体规划作为一种法定的规划,必须要有全体市民的监督和拥护。所以说我们主张规划研究成果公示、规划的多方案公示、规划的结果公示,而且要组织专家、群众对话。群众的意见采纳与否,其原因也要公示,规划审批以后再公示。这里强调专家与群众对话是吸收民智、引导民主最好的途径,专家领衔与公众参与两者是可以相互强化的。

第八,强化监督检查。我们要缩短规划的审批周期,严格专家把关,严格部际评审,但更重要的我们要推行规划督察员制度,同时还要布置规划的效能检查。同志们都要求进行一次全国的规划法检查,所以,我们这一次将联合监察部对全国的规划进行一次效能检查,实际上也就是一次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希望各个省厅和市长高度重视。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依法修编和执行规划、行政领导是不是越权干预规划、相关部门是不是协同实施规划,同时要检查到底是谁在挑战规划法。当然我们也要检查城市规划的审批流程是不是公开、公正、廉洁、高效。

总之,我们应该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措施来纠正少数地方、少数同志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希望大家能够把思想统一到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上来,回去以后既要充满信心,又要脚踏实地,更要抓住机遇,把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做得更好!

上一篇:读《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感下一篇:劲霸男装广告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