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课程体系

2024-07-01

概论课课程体系(精选8篇)

1.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感想

这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老师选择了我们院来进行实践教学。这样一来也就给了我一个锻炼的平台,通过参与这次实践教学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想。

首先,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身来说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科目。平时上课时,总是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边听。其实呢,真实的情况是老师讲的热火朝天,而学生则是昏昏欲睡,要么就是在下边玩手机、聊天,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老师平时也没少出力,而学生收获的很少,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脱节。而这次的实践教学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他以学生集体参与的形式来表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内容。就我自己的感受是,这次教学实践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课下选题时充分考虑到要与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结合好。所以选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且是我们自己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学习使我们跟深刻的理解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思想。而这要比我在平时的上课时学到的东西多。

其次,我们的毛概实践课是分小组进行的,在小组里除了让我们每个人充分发挥才能外,还促进了我自己各方面的进步。为了在实践课表演那天展示出我们最好的一面,我们在课下进行了长时间的排练,其实说我们在排练过程中有多么的累就有点矫情了。我们组一块排练时每次都充满了快乐、欢笑,这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欢乐。一组的同学在一块排练时每个同学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同学在组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集体才是我们真正的依赖,许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在集体中我们的力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相信融入集体我们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我感觉这次的实践课结果是不错的,让我体验到了另一种学习的方式,让我明白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原来也可以这么的精彩。另一方面,也让我体会到了小组学习的乐趣。真且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衷心的希望,这种实践课可以一直办下去,并且可以以更多的方式,更有创意的方式来举办。让同学们寓学于乐。

2.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二

目前, 中国高校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A类研究型高校, 以“211”、“985”工程等重点高校为代表;B类应用型本科高校, 多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代表;C类职业技能型高校, 以地方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代表。显然, 独立学院大部分属于B类型学校, 这类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设置的学科专业性强, 针对性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构建专业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导向下,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 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再者,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盖以“乏味无趣, 理论说教”的不受学生欢迎的高帽子。《概论》课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理论性非常强, 免不了被定位为空洞理论灌输, 政治条文说教, 从而使学生对《概论》课产生逆反心理。理工科学生觉得《概论》课晦涩难懂, 于是, 从不理解到不喜欢, 上课成了负担;文科学生觉得《概论》内容太熟悉, 学不学没关系, 于是, 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上课成为无关紧要的事。这一现象在独立学院尤为突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传统的“你教我听, 你说我做”的师生定位, 教学方法的简单、老套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要突破传统定位, 《概论》课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教师不仅要科学地把握《概论》的内容, 向学生传授知识, 使其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要转变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是“立体教学结构”, 实践性和趣味性强, 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感的体验中掌握理论, 提高能力, 可以改变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 入耳, 入脑, 从理智和情感上接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观察、感觉等直接的感受和领悟来认知、认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过程。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模式, 而是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 让学生发展变化, 以感官作为媒介, 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事件,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后与理论相结合与他人交流分享, 最终回归到实践中。它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 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 (图一) 。 (1) 他认为有效学习应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 发表看法, 进而反思, 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国内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胡尚峰, 田涛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 (2) 张蓉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基础的, 结合体验式教学的过程要素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即:情境设置、主体体验、评价体验及迁移体验。 (3)

三、《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结合《概论》课理论性与时政性强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重专业轻思想理论课学习的思想, 独立学院《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梳理整合,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一)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开端。“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 (4)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让师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自主性,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设置情境的思路有许多, 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1.视频、时政热点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概论》课理论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概论》课的理论并不是泛泛而谈, 也不是对他们空洞说教, 而是有着现实性和真实性。例如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有个主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这个主题的传授, 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讲理论或者只是向学生展示党对农村的政策, 城市来的学生就会觉得很遥远或者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农村来的孩子就会觉得教师在空洞说教。对于这个主题, 教师可以引入菜贱伤农的时政, 首先给学生播放菜贱伤农的视频, 使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一棵棵完好无损的大白菜被翻土机碾碎埋掉, 听到菜农说即使送人也没人要的无奈的话。学生对菜产生怜惜之心, 对菜农的无奈也会感同身受。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已经开始感受到农民增收难, 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 还可以让来自农村的学生讲述他们家乡农民、农业的状况。学生的亲自讲述会更具有感染力, 从而感到三农问题离他们很近。

2.经典案例教学情境

案例具有直接、形象性。经典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形成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情境需教师挑选的案例素材既要涉及教学内容, 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相适应,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愿意和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去认真思考, 在探索中增强和提高理解、分析, 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例如, 在第五章“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 教师可引用案例:当阳县跑马乡的故事。学生对故事中当阳县跑马乡乡党委书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共产共妻哄然一笑, 这就激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日常实践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从日常生活设置教学情境, 是《概论》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重要的表现。同时, 把学生平时碰到的现象与理论内容相结合, 不仅理论理解起来不觉得枯燥, 对现象的认识也会达到更高一层。例如, 在讲述“节约型社会”前, 让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大家节约行为、浪费行为作为下节课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表演舞台, 学生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可以以图片、视频、小品等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该主题奠定轻松、真实的基调。

(二) 学生探究体验。

利用上一环节的情境,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教师依据情境提供的各种线索,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 开发创新潜能,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构建都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 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和树立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热情, 从而也使《概论》课摆脱枯燥无味、空洞说教的高帽。在这个阶段中, 还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由于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 对内容的把握, 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脱离主题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中心开展探究活动。探究体验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 “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体验可以说是主要形式。“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形式需教师设立紧凑、多层次推进的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的学习中, 在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设置视频情境后, 教师可以设置探究体验的问题: (1) 我们的新中国是经过什么革命才能成立的?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经济纲领和政治纲领是怎样的? (学生回顾第三章的内容) (3) 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时既有社会主义成分, 又有资本主义成分, 具有两重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 (4) 这个具有两重性的过渡社会是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矛盾的, 所以要进行改造,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改造而不用暴力形式? (5) 和平改造是如何进行的?改造的时间为什么要提前?改造的对象是什么? (6) 通过对象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特点?在这些层级性问题的引导下, 对答案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进度发散。设置了这些问题后,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 而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 发表看法。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搭便车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讨论期间要进行监督引导。

在此探究体验阶段, 关键在于探索。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在这个探究阶段在做的过程中将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内化, 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为下一步交流分享体验做好准备, 真正做到“做”中“学”。

(三) 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

在承接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中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小组成员选一名代表上台总结阐述自己小组成员的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台上小组的观点进行质疑、评价, 被提问小组可以进行反驳。在这个质疑与反驳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例如, 对于改造的时间为什么会提前, 大部分小组成员的观点都涵盖教材内容, 认为是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 改造时间提前成为必然和实现的可能性。但有一两个小组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 指出改造时间会改变, 中国是受到前苏联的影响, 用前苏联的工业化及成就证明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毛泽东产生极大的影响, 使得毛泽东把改造时间提前。这些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本由教师进行传授, 现在由学生展示出来, 大家更容易接受。教师小组发言后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 加深学生的认识。

(四) 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

学生经过上几个环节的体验,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新经验。对于新经验, 学生应进行梳理整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做出自己的思考, 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 从而澄清认识, 入心入脑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同时, 学生获得了新体验, 应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 在学习了基础群众自治制度这个主题后, 可以布置学生深入中农村调查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 了解农村基层民主状况。

总之,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实现了传统的灌输式向体验为重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把整理的经验转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能力有所发展, 解决了《概论》课学以致用的难题。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 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及《概论》课的特点, 《概论》课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十分必要。《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沈艳华, 任国升.试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4) :103-105.

[2]霍宏.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7) :183-184.

[3]胡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49-51.

[4]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63-64.

[5]冯达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17-19.

3.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6-03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决策被提出来。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其实质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这是《概论》课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现状

可以从大学生认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探索融入方式方法做好基础分析,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概论》课程教学,结合文献调研[1] [2] [3] [4],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主流表现出的是良好态势。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大学生掌握并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能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持敷衍态度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较肤浅,进而有比较模糊的价值取向,导致在个别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2.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3.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坚持认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对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科学的认知。

4.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他们普遍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着重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在道德选择上出现问题。

5.《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差,反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枯燥、缺乏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以上问题表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概论》课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树立正确价值观及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并将其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南,这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致。因此,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通过《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要想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不令人满意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极度缺乏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很难。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不仅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2.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量少,且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空洞的理论,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目前,高校《概论》课受教学课时所限,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概论》课考核方式不甚合理,教学实效性评价方法不科学,需进一步改革。高校对《概论》课考核方式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测验为主,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考核内容较少,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考核主要基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忽视学生自评、互评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考核仅注重学生的期末成绩,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和成长性评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将这些内容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目的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内容进入教材、课堂和大学生头脑中。为了更好地获得融入效果,有必要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更好地融入《概论》课。

(一)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目标,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中的统领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如何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选择,又是一种理想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起着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学生全面掌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文化体现,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最贴切的精神写照,它们是当代中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巩固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时代观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以“八荣八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必须将坚持知行合一作为《概论》课程教学的直接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和弘扬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课堂现状分析,《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来实现融合。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概论》课教学,教学方式的好坏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的效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教学方式优化包括:

1.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在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这样可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和谐中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收到教育的实效。

2.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式。比如,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由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运用多样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了对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进行检验,需要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控教学过程,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新型的考核方式应该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比如:可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总评的比例增加,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主题辩论、社会调查、课堂作业、出勤、阶段性大作业等共同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比例,并且期末试卷中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内容。同时,在实践考核中,不能仅仅以实验结果来判断学生实践成绩,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丰富了《概论》课考核方法、提升了考核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个考核方案在笔者所上的《概论》课部分课堂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婷,王仕民.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境遇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88-191.

[2] 唐凯麟,张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和道德建构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1-5.

[3] 于海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笫十八次全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55.

[7]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10.

4.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四

在2011-2012春季学期选了由卢国杰老师任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在这门课上,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等各项政治知识点,并列举了大量事例予以佐证,不仅如此,卢老师还播放紧扣课题内容的新闻视频、纪录片等影视资料,以一种全新的第三人称的演讲方式弘扬毛泽东思想中的精髓与改革开放给社会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老师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在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将原本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物化,现实化,让我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新颖而成功的尝试,我很接受这种方式。

其实我原本以为《毛概》这门课不过和其他政治必修课一样,除了似“填鸭式”地给我们灌输些似懂非懂的政治理论知识之外,就是临近考试时的“埋头苦干”,完全就是一个“一言堂”的上课方式。然而当我上了第一节课后,我就完全推翻了原来的想法,在课堂上老师不但将课本知识点透彻而简练地给我们分析讲解,最让我为老师叫好的就是老师给予我们课堂发言谈论自己对某些现象的看法的机会,这让我觉得既是促使我们利用《毛概》知识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又是给予我们充分的发言权利,说出自己或许还不够成熟的观点。让这些怀有不同见解的想法可以被展示,让这些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碰撞和融合中让真知发光。每当有这样或那样比较敏感的发言内容时,老师总怀抱着一种平和、豁达的心境来看待同学们的发言。让我颇为感动的是,卢老师总带以和蔼的笑容像朋友似与我们讨论与交流,并纠正一些同学有些偏颇或者说还不够成熟的想法,话语中肯、在理;毫无一种带行政强迫式的言语在其中,充分体现了一种自由学术的氛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边的“言论自由”和“民主”。这让我们不但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又摈弃了原有的错误观点,在思想上有所提升,不得不说我确实在这门课中获益匪浅。如果要说对这门政治必修课有什么想法的话,那就是我觉得即使这门课不是必修课我也会去上,因为在这门课上我充分感受到了一种被平等对待、被赋予充分的言论自由,是一种学术的交流和收获,从心底我喜欢这门课。我希望的是老师可以一直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让每届学生都可以沐浴这种如同“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和毛泽东思想精髓,用带着这种思想走上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祖国越来越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最后,我还想给老师提点建议: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是所有同学都能有机会到讲台前去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时间看到那么多同学想说,自己本身就有些犹豫的同学就不敢上台去说了,那么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老师将每个主题发布之后,让愿意发言而又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可以交纸质版的演讲内容,如果发现其中又有写得比较好的观点,可以读出来让我们共勉,这样我觉得可以扩大一下交流的层面。最后不得不再次感谢老师给我们上出了如此精彩的政治必修课,让政治必修课不再是曾经的“恐慌”,谢谢!

5.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五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它的革命性。“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改革理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和核心。正如邓小平同志自己用朴实的语言所说的那样,“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科学地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导向和成败得失,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论。深刻地启示人们,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试验和创造,包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思想,从而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也要进行改革,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分析,毛泽东在实践上进行过探索。而邓小平同志不把改革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有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在马列的书本是没有提出,毛泽东主席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不会产生严重束缚,因而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致所有制关系不停顿“升级”,建立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晚年更错误地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上去了。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思,认为只讲发展生产力,不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他说:“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把现实存在作为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基础,要求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决策,作到有的放矢。他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使决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因为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中,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对策,作出新的决策或修正各完善以往的决策,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如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作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萦记心头,把人民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着眼点。他认为,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理应是党的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经常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他在解释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即使本世界末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决策主张就是直接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总结和提高。如他自己所说的:“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鲜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认为决策不仅要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而且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决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邓小平是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思想巨人。他强调研究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他的眼光总是瞄着世界发达国家为参照系;他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回顾与总结都是为了改变现实,走向未来;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有“开除球籍”的危险,因而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所有决策的基本目标。始终强调,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正因为他具有发展眼光,始终把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放在世界坐标中考察,所以能够深思远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出各种既切合实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措施,创造性地解决种种棘手的难题。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邓小平有句名言:“要照辩证法办事”。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注意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在提出重大方针和政策时,总是考虑到各个方面,绝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他指出,思考全局、统筹兼顾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局工作,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邓小平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一方面,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不能妥协退让。另一方面,在坚持总原则、大方面的前提下,又非常重视策略、方式、方法、措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他说,现代化建设“总的方向、原则有了,具体章法在要在实践中一步步立起来”。他鼓励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制定、完善和调整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种“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使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局面。

6.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六

1.刘少奇《论党》,见:《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见:《重要文献选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

4.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93年12月27日

5.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7日

5.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04年8月23日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集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集》

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

10.《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6月

第二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实践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毛泽东:《论政策》;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刘少奇:《论党》;见《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

7、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8、邓小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改进工作方法》;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9、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见《陈云文选》

10、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见《陈云文选》

11、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

12、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第三章 阅读书目:

1、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2、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3、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4、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5、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6、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7、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

8、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

9、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

10、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

11、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

12、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

第四章 阅读书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五章 阅读书目:

1、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版。

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的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版。

3、《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第六章 阅读书目:

1、邓小平:《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相关内容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七章 阅读书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见《江泽民文选》第出版社2006年。

3卷,人民

第八章 阅读书目:

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第二、三部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

(五),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局面》(第三、四部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九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1年版第1468-1482页。

2、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76-180 页。

3、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 194-197页。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13、14部分)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 第298-337页。、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提纲》(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学习出版社 2003年版 第56-63页。

第十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2.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3.江泽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6.《国家 “ 十一五 ”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人民日报》 2006 年 9 月14 日。7.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 2006年11月11日。

第十一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 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2.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3.邓小平: 《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4.江泽民: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5.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十二章阅读书目

1.邓小平: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2.江泽民: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胡锦涛: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 《人民日报》 1993 年 9 月 1 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人民日报》 2000 年 2 月 22 日。6.《反分裂国家法》, 《人民日报》 2005 年 3 月 15 日。

7.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 九州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十三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 8 卷, 人民出 版社 1999 年版。

2.邓小平: 《中国的对外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3.邓小平: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4.江泽民: 《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江泽民文选》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5.胡锦涛: 《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民日报》2005 年 9 月 16 日。

第十四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选集》第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选集》第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

4、邓小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文选》第2卷

5、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江泽民文选》第1卷

6、江泽民:《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文选》第2卷

7、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十五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选集》第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选集》第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3.毛泽东: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4.邓小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5.邓小平: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6.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7.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七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在教师。然而, 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的连年扩招,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多数高校不能按照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 个别学校超过150人甚至达到200人。因此, 教师大多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课时多, 教学任务重, 约占高校教师总数8%左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了高校15%以上的教学总课时量, 教师忙于应付教学, 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和组织教学。为此, 要切实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 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一是, 要充实《概论》课教师队伍, 严格按照师生比配备教师;二是, 减轻《概论》课教师的工作压力, 使其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三是, 不断要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 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只有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 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 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 开拓创新, 不畏险阻, 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推动教学及其改革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四是, 要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制订教师培养和培训规划, 为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五是,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可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努力弥补知识的不足, 尽快适应《概论》课的课程教学。

2 不断钻研教材体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概论》课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体系的钻研。一是, 要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深入了解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二是, 要研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是, 要在保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及时将一些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更好地吸引学生, 增强教学效果。

3 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师要改变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余地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注意讲好第一节课。

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不好, 即使以后这个教师再怎么努力, 学生对他的印象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 我们在讲授《概论》导论时, 至少要用一个课时介绍这门课开设的背景及正在讲授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问题,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开设这门课是党中央在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领域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接着, 我们又至少用一个课时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最后, 结合学生特点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

3.2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打破“满堂灌”、“填鸭式”僵化教学模式, 要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大胆触及, 正确引导, 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为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素质, 锻炼学生能力, 我们综合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 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朗诵毛泽东诗词和介绍诗词背景,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参与, 有些学生甚至还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配备了相应的乐曲;又如设置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国的改革应当循序渐进还是大刀阔斧?》、《中国经济之我见》等多个选题, 要求学生认真准备, 进行课堂讨论或者辩论;开展读一本书活动, 要求学生读一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 最后挑选一批优秀者就读书心得体会作课堂交流发言。此外, 还开展了学生讲课老师点评、老师讲课学生评议、学生制作课件竞赛等活动, 这些都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注意师生互动

当前, 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 上课从头到尾一直坐在多媒体讲台点击鼠标, 这样引起了学生的反感, 产生抵触情绪。一个优秀的教师, 必须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有赖于学生的参与。为此, 相关教师要能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讨论, 而是一味说教、满堂灌、甚至于照本宣科。要注重学生的感受, 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找出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 紧密结合国内外实际, 特别是正在发生的实际, 和学生进行有关理论问题的讨论。这样做, 一是,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启发了他们的思维,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二是, 通过讨论, 使真理越辩越明, 问题越辩越清晰, 使学生的思想疑惑得以解决和回答。假如教师不能够与学生平等交流, 那么学生是不可能去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的, 这门课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效。

3.4 采用通俗化的教学方法

通俗化教学就是要把抽象深奥的理论还原成为朴实的道理, 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深入浅出, 使学生于细雨润物中明白道理, 于潜移默化中获得感知和理解, 力戒板着面孔空泛说教, 把枯燥的理论讲得晦涩难懂。《概论》课其核心在“论”, 但这并意味着教师在讲课时只是单纯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其实, 适当介绍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当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 对于上百年、几十年前发生的事, 他们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教师如果不适当地进行历史背景的介绍, 他们是很难真正把理论吃透的。通过介绍历史背景, 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感, 从而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看电教片、参观访问等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5 采用情感化教学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论研究表明,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 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凡高明的教师, 都非常注意将情感因素倾注于教学之中, 可以说, 情感化教学是讲好《概论》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是, 要要培养学生对理论创立者的情感, 用理论创立者的人格力量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二是, 教师的讲课要赋有激情。一些教师平时很注意理论研究, 对教学内容也有相当把握, 但为什么教学效果不佳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学缺乏激情, 语言平淡无奇, 表情木然无情, 因此难以打动学生。所以, 一个优秀的教师, 应该把自己的三尺讲台视为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旦走上讲台, 就应该像演员一样情绪饱满、精神旺盛的投入角色之中, 用自己的激情打动、感染学生。

3.6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是, 优化课件, 注意课件的色彩、字体搭配, 选择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要合理;二是, 开辟网络课堂, 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博客、QQ Email等和学生开展互动, 及时回答学生疑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 不断探索课程的教学的规律和形式, 努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断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8.概论课课程体系 篇八

关键词:微课;平台;建设;管理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都在对微课进行研究,很多院校也就微课的特点开展各种研究与实践,从而更好地通过微课平台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教学改革创新。本文正是从扩大我校网络资源使用范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一、吉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微课”基本认识调查

笔者随机对吉林农业大学学生进行了背景调查分析。本次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微课程的认识及态度、对网络平台授课的态度、对移动学习的软硬件使用情况。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发布调查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

在关于对微课认知情况的调查中,有12人表示听说过微课,比例达28%,学生被问及都听说过哪些在线课程平台时,大多数学生(45.2%)选择开放较早的网易公开课平台。可见,国内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任重道远,仍需加大优秀资源的建设和推广力度。

在对学生现有上课状况及对微课的态度调查中,只有11.9%的学生能够做到一直高度关注教师的一举一动以及讲课内容;一半学生偶尔会走神,但多数时候很认真;28.6%的学生会经常溜号,9.2%的学生认为课程时长过长,常常提不起兴趣听课。57.1%的学生认为由自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的学习方式更为适合自己。在传统课堂和以视频短片为主要资源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对比中,80.9%的学生更喜爱网络课堂的方式,高达73.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对网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多数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模式存在潜在的兴趣。

对学生日常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状态的调查中,只有33.3%的学生能够做到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11.9%的学生在课下几乎从不学习,仅有23.8%的学生将智能手机应用于学习,大部分都用于娱乐或社交。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得出结论:目前我校学生对微课辅助教学的手段非常感兴趣,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还需加强;学生对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非常满意,希望教师能将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于课堂。

二、吉林农业大学网络资源建设问题

针对学校网络资源建设及课堂教学效果,课题组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了调研,最终得出我校目前课程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仍需提升。多数青年教师和部分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方面有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不精、信息量不足、效率不高;教材选用不符合学生需要(26.21%的学生对教材选用不太满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不密切;课堂没有体现出师生双边互动。

2.青年教师组织和驾驭课堂能力较弱。只注重“教”,难以兼顾学生上课状态;很少或不开展问题讨论与辩论;对于意外情况把握和处理能力不足;仅限于书本或大纲内容,很少有扩展和延伸;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应对学生质疑能力亟需加强。

3.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改进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不高。多媒体课件多数是电子教案,质量普遍较差,动画、图片、音频与文字结合的不够。教师对辅助教学资源建设意识不足,很少或不投入精力,对学生课下学习的引导和提供的资源不够,课堂教学没有得到有效延伸。学生对多媒体授课满意率极低,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把握不够。教学多按部就班,改革与创新的意识差。教师对教学研究很少或根本不投入精力,教学改革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5.信息化手段在教學改革中应用不到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一半以上专业的“网络资源建设与使用”观测点评价等级为B或C,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网络资源建设滞后,45.28%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多数课程教学中极少或不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另有17.4%的教师反映根本没有网络教学资源。

三、微课开发与管理平台功能与特色

微课开发与展示平台本着充分发挥非限制性网络学习优势的目的,旨在改善目前我校微课视频质量、交流功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力求搭建一个供教师教学交流、学生微课学习,以及对微课进行评价与推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研究课题“基于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微课平台建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批评与赞扬下一篇: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