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共8篇)
1.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篇一
中学生近视眼的成因调查分析
28中 初一(26)班 郭雪柠 54号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已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但近视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有报道统计中学生近视患病率为26.17%,占视力低下人数的86.87%。表明近视患病率中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近视眼的发生因素比较复杂,有遗传因素、客观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但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用眼过度
许多中学生阅读书籍或者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时都不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一般主张连续看书写字或看电视40-50分钟就应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并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二、坐姿习惯不正确、用眼距离过近
阅读或写作时,坐姿不正确,用眼距离过近也是中学生近视的原因之一,应该在读书写字注意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三、在行车上、走路、睡前躺在床上看书
有的中学生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就会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甚至睡前躺在床上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四、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 如果光线太强,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两种情况均容易引起眼睛疲劳;故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时读写,建议使用台灯照明用40W白炽灯泡,台灯应放在左前方一尺左右距离;室内照明40W日光灯应距离桌面1.4米。
五、偏食、遗传因素
偏食、遗传因素也与近视有关,要做到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2.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篇二
关键词:视力, 低,因素分析, 统计学,学生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 近视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 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 并出现低龄化倾向[1]。另有调查显示, 我国全人群近视发生率为33%, 而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高达50% ~60%, 位居全球第2位[2]。近视不但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容易造成极大的不便。为深入了解青少年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12年9—11月对绍兴市中学生近视状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绍兴市4所中学初一 ~ 初三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城市地区随机选择1所学区公认的“重点”中学, 1所一般性中学; 农村地区随机选择1所乡镇中心中学和1所一般性中学。共调查926名中学生, 收回有效问卷909份, 问卷有效率为98. 16%。其中男生436名, 女生473名; 98. 60% 的初中生为汉族; 47. 08% 的初中生居住在城市; 初一 ~ 初三年级学生分别为322, 376, 211名。年龄最小12岁, 最大17岁, 平均 ( 14. 43±0. 93) 岁。
1. 2方法采用室内灯箱式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所有调查对象的双眼视力, 裸眼视力≤4. 9为视力不良; 然后用1%阿托品进行散瞳检影验光, 正视眼的屈光范围设定为 ( - 0. 50 ~ + 0. 75) D ( 含裸眼视力≥5. 0) , 屈光范围 < 0. 5 D为近视[3]。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检测记录, 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测量视力后填写; 另一部分由学生自行填写, 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父母基本情况及视力状况、学生体力活动、持续用眼时间、学生日常用眼行为、视近作业、家庭采光和照明环境、视频时间、眼保健操等眼放松行为、户外活 动等。
1. 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 02软件双录入, 使用SPSS 10. 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以α = 0. 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 1总体情况本研究的909名中学生中, 共检测近视学生662名, 检出率为72. 83%, 其中初一 ~ 初三学生近视检出率分别为65. 84%, 75. 80%, 78. 20%, 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2. 701, P = 0. 002) 。
2. 2单因素分析由表1可见, 初中生近视检出率在性别、学校类型、城乡、有无近视家族史、每次锻炼时间、一次持续用眼时间、看书距离 <33 cm、用计算机距离 <50 cm、读写时胸口离桌子不足一拳、一边走路, 一边看书、一边吃饭, 一边看书、躺着或趴着看书写字、持续用眼40 min后远眺休息、每周持续用眼40 min后户外活动休息、做眼保健操、每天户外活动 >1 h的不同频率组别学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女生、高年级、有近视家族史、一次持续用眼时间≥1. 5 h、看书距离 < 33 cm频率较多、一边走路, 一边看书频率较多是初中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每天户外活动 > 1 h频率较多是视力的保护因素 ( P值均 <0. 05) , 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 绍兴市中学生近视问题较为突出, 近视检出率高达72. 83%, 高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结果[4,5]。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的近视问题将会长期困扰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 建议相关部门尽早在学校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 保护青少年视力健康。
单因素分析显示, 近视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 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上升;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证实, 女生、高年级是初中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6]。原因可能与女生学习较认真、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时间较少有关。此外, 有近视家族史与中学生近视检出率密切相关, 父母亲一方或双方患有近视的学生, 近视发生的检出率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参与了近视的发生发展, 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7,8,9,10]。
本次研究还显示, 一次持续用眼时间≥1. 5 h、看书距离 <33 cm、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的中学生, 近视检出率明显升高, 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提示长时间的持续用眼行为和不良的用眼习惯可能是中学生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卫生工作者尽早开展学生用眼行为和 读写姿势方面的健康宣传,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预防近视。
单因素分析还显示, 每次锻炼时间≥30 min、每天户外活动 > 1 h频率较多的学生近视检出率相对较低, 多因素分析也证实每天户外活动 > 1 h频率较多是视力的保护因素, 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11,12,13,14]。提示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对于保护中学生视力健康有很好作用, 建议教育部门把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作为近视防治工作的优先策略。
3.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篇三
参加组别
初中
研究类型
C.综合研究
学科分类
C.学生体质健康
摘要: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身体是学生健康学习和发展的根本,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体质的提高,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关键词:身体素质 体质 学生
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的体魄是基础,国民的健康是保障。一个国家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繁荣富强。然而,我国对青少年多年的体质监测表明,尽管青少年在发育、营养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学生在体能、体重、视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却呈下降趋势。
1.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1.1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不佳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喜欢的食物一般都能得到满足,饮食无节制、偏食、厌食、食物高热量、富营养的学生日益增多,谷类食物、粗纤维食物和青菜食用少,许多学生喜欢吃零食,不喜欢粗粮,而家长又没有科学合理的饮食意识,任随学生,造成了部分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不佳的现象。另外,在我国许多学生经常不吃早餐,午餐的推广力度也不够,只有少数几个城市以政府行为推广营养午餐,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1.2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有所变动
一方面,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指标有所改善,患病率也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中肥胖和超重的人数比例不断上升,视力不良居高不下,耐力、速度、肺活量等指标连年下降,每年的高考中有80%以上的考生因身体指标原因报考专业受限,有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而导致征兵被淘汰。
2.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2.1当今的教育体制因素
当今的考试选拔制度,导致学校教学普遍出现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课程安排上严重偏向文化课,体育课程常被冷落,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时偏少、体育设施简陋、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许多学生为取得好的文化课成绩,考入好的学校,也常将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放在次要地位,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开设体育课程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种以文化课高分为录取标准的考试选拔制度,直接影响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考取更好、更高层次的学校,因此容易产生体育课程对于他们的目标没有直接帮助的想法,导致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经常被忽视。
2.2传统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因素
重文轻武,学而仕则优,这种文化传统在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千百年来这种传统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切来源于知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学生被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体育课时开设本来就少,课余时间又几乎被种类繁多的课外教育占满,无暇顾及身体的锻炼,无法保障应有的体育活动时间。
2.3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
学生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朋友、家长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学校、社区等场所的体育设施等外在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如果同学、朋友、家长锻炼意识不强;学校、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又跟不上、氛围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家长对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等,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
2.4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今天,学生大多生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大多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这种安逸的生活消磨了学生的意志,导致学生怕苦怕累,缺少坚忍不拔的精神,久而久之,身体素质也日益下降。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也可以看的出来,多数学生选择铅球、跳远等简单易行的项目,敷衍几个动作草草了事,很少有学生选择中长跑这样的项目,主要原因就是怕累。另外,随着肥胖、体能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做一些体育项目的时候产生了难度,例如,肥胖学生跳高,体能较差学生做引体向上等活动时难度会更大,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愈发不愿意上体育课。3.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家长和老师的培养作用
首先,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现今社会改善学生的饮食结构,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意识层面上家长和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满足学生身体营养需求的情况下又不产生肥胖等负面结果。
其次,传授正确的观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锻炼身体是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好的身体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
再次,学校应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制状况,最好是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学生容易参与,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比单纯的体育课效果会更好;最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上让学生逐渐学会自立,不要总是依赖外界的援助,鼓励学生去参加一些类似马拉松、军训等一些锻炼意志的活动。
3.2政府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民众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且对于某些制度具有决策权,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间接的起到很大作用。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未来国民的体质,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物质上,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和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制度上,完善考试选拔制度,不能片面的追求文化课的成绩,而占用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宣传上,加大身体素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家长、老师、学生能都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对体育内涵及其意义的认识;监管上,各级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监督,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
加强素质教育的推广力度,端正办学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素质教育课程,纠正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减轻学生的课负,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锻炼。把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3.3定期对学生体质进行检查与分析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制度,定期的监测与公布学生的身体状况,增加身体素质的监测指标,例如:体能素质指标可采用握力、仰卧起坐、50 米跑、立定跳远等多种形式;心肺功能指标:增加台阶试验, 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组织专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诸如:膳食、锻炼方法等方面的干预措施,并贯彻执行。例如:对肥胖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燃烧不同部位的脂肪,并配以专门的膳食,促使其降低体重;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可采取相应的力量训练,并补充蛋白质等影响,增加肌肉生长的需求;对于耐力差的学生,可采取长跑等方法加以强化训练。学校、家庭、政府等方面在人、才、物等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证监测、分析及后续改善工作的合理进行。
加大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体育科学理论讲座,聘请业内专家做报告,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师是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体育教育的一线人员,只有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给体育教师才能切实的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生体质的强弱已关系到民族的兴衰,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和希望,正确分析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并给以相应对策,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4.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篇四
一个人是否愿意并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动力。周卫东认为:“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的认识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观标准并以此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和生活理念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2.2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体育需要
2.2.1学生追求体育乐趣的需要
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有效激发体育动机的重要因素。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尽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需要。晁岳刚指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各种运动本身就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体素质练习比重过大,动作技能讲解过多,课堂教学千篇 一律、枯燥无味,那么它就剥夺了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导致学习体育动机的下降。”例如,教师在讲解动作技术的时候,同学们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等,教师只有设法使单调无味的教学富于趣味性,满足学生追求乐趣的需要,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2.2.2学生展示体育才能与自身价值的需要
许多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展示自己体育特长和自身价值。对于学生来说自身价值感都是他们最珍惜和悉心保护的精神财产。对于中学生来说,诸多因素会影响其展现自我的需要。例如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为了吸引异性关注,而刻意参加体育运动,并有出色发挥等,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尊重和满足他们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前提条件。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展现体育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在一定时候给予鼓励,通过成功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动机。
2.2.3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建立校园体育文化机制
良好的体育氛围,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体育氛围浓厚,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挖掘潜在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中学校园中,参加业余体育锻炼、参与各项目的竞赛、组织运动会、及观赏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及交往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友善相处、改善人际关系等,是青少年学生的愿望,也是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机制的构建以及浓厚的体育氛围,无疑能够提升中学生体育兴趣,从而培养体育动机。
2.2.4发挥教师导向作用
新课改重新界定了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他们必然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外,教师的运动技能、品格、性格、价值观等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对学生言传身教,对于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的体育氛围,教师的潜移默化等多种途径,以激发与培养我院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周卫东. 谈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5.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篇五
江学良
(湖南城市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为“大众教育”阶段,然而,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却越来越弱。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高校管理体制、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理论、规律与方法、学生从众心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的趋势特征日趋明显,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也越发显著,东西方文化在广阔的范围和平台上进行交流、碰撞、融合,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为“大众教育模式”。这一系列的变化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表现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虽然比较扎实,但观察分析能力差,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更加谈不上创造性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与高校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学生心理因素以及教学环境、教育方法、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弄清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各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
一、高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和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依然主导和支配着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并且当前的高校管理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各级管理部门领导也都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甚至以高校行政级别的高低来衡量办学质量的高低,倡导多年的“教授治校”与“专家治校”的理念更多的停留在口头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并没有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得到落实,高校的教学仍然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素质教育仍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继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个“断层”之后的又一个“断层”。另外,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政府包揽办学,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使高校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发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建立与完善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的教育体制。高校管理制度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绝不是让学生千篇一律,严格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扼杀他们的个性,而是在适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自我发展。高校应该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创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只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提倡“教授与专家治校”,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只有在拥有了更多地自主权的条件下,才能合理的制定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体
制,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重视群体诉求,轻视个性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偏颇。在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育上,教师经常教导学生如何摆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训诫学生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往往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听话、顺从、守成、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不敢冒险,不敢有个性的全面释放,没有主体意识,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害怕自己的想法与主流思想相悖。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上,教师们也缺少个性与特色。目前,大学的教材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三个层次的教材的主要不同主要表现为知识点的多寡与详尽程度的差异,但却都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体意识。
二是对于师生情感因素的忽视。高校对于学生情感因素的忽视已成为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必须严格管理,如果没有经常不断的督促与检查,学生便不能令人满意地学习。这些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变差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弱了使教师的这种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不信任教师的动机、诚意和能力,再加上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与社会上一些腐朽观念的影响更加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上共鸣,学生只关注学习结果,只关心考试是否能够顺利通过与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缺乏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或对未解决问题不安的情感体验;部分教师也只关心上好课,在课堂之外缺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三是对于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的忽视。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的成分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有理想、动机和兴趣等。在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校园缺乏理想教育或理想教育过于空洞与功利,没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快乐与满足。当前的大学生缺乏理想,缺乏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追求的动机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创新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创新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
[1]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与个体价值的智力品质。有关研究表明,创
造性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但智力与创造性之间不存在正比关系,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而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性与主体性。我国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开放性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而且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个性发展,营造活跃、宽容、健康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自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求同性的影响
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提出了“群居和一”的思想,这一思想认为个人是从属于家庭、国家、民族、社会的,这些群体单位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个人应在社会群体价值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群己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重群体的观念虽然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但是对于个性的束缚十分明显,严重阻碍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种观念中,他人成为个体自我确立、自我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观念的长期熏陶下,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设计时,“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畏首畏脚,害怕失败”成为他们不自觉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观念与行为的守成性。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宽容失败与错误,营造个性张扬、独立、创新、批判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儒家文化这种群己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利影响。
(三)、教学过程求同性的影响
教学过程的求同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权威与教材的尊崇上。在大学,学生接受的是一种被教师“解读”了的课程知识,大学教师的职能在一定意义上成全了教师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行为、价值观的影响与定向作用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定向作用上。目前,高校主要采用讲授方式授课,将教材也置于一种权威的地位,使得学生在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与教材是绝对正确的这样一种意识,学生不敢怀疑教师和教材出现的错误,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勇气与动力。为此,高校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以充分展现自身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权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改变只注重学习结果不重视教学过程,只重知识讲授,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新性与自我体验的现状。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创新理论、规律、方法研究不足的影响
创新型人才从本质特征看应该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它的构成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的,即创新精神;二是操作层面的,即创新能力。要造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培植形成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创新能力必须以人的创新精神为支撑,所以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创新精神。目前,高校有关创新型人才的讨论,过分的强调了创新能力这个技术与操作的支持系统,而没有对其所需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价值支持系统给以足够的重视,人们最多只是把创新精神视为对创新能力的一种必要的道义约束,而非创新能力提高的内在需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更多地表现为对创新型人才的显性特性的关注上,人为地割断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土壤”,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根本无从谈起。然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各类研究资料中很少提及,目前对于创新精神存在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创新精神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的一切因素,即指人的全面的创新素质。另一种看法认为,创新精神主要指人的创新勇气、胆识等,是一个人在创新上表现出来的志气、意志力量。我们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团结奋斗的合作意识,都是创新精神的内涵,而且创新精神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特点,在结构构成上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与意志、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与创新技法等许多
[2]方面。在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创新精神的研究,没有把握住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割裂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内在关系,单纯强调培养创新能力,以致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极易导致实利主义风气和利己主义冲动,滋生违背社会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和把个人获利作为唯一目标的“创新”,这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危害。教育工作者应该戒除浮躁,静下心来认真把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掌握创新精神的特点与组成,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有了创新精神的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创新能力这株大
树。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把“创新”引入经济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主要包括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在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这一理论在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中不断地得到研究与传播。如今,创新事实上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江泽民认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一些学者据此把创新概括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论性或研究性创新,第二层次是应用性创新,即把第一层次的探求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及生活,它包括产品及技术创新、社会生活领域的创新、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创新等内容。另外,创新并不是一个人自然而然的行为,创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创新有着自己的作用机制,而且创新还受到环境的约束。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精深、广博、创新的知识,具备优秀的创新才能,具备优秀的个性品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适于创造的个性特征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创新。此外,创新环境对于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按照创新环境作用的效果和好坏,它可以区分为优良的创新环境的和不良创新环境,优良的创新环境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不良的创新环境会阻碍创新。再者,创新活动也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方法[6-7][5][4][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这些规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学者对创新理论、规律与方法等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大学教师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并不了解创新理论及有关研究成果,所以根本无法准确把握创新理论以及相关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根据自己对创新的理解来设置相关培养环节,没有依据创新理论与创新规律来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导致培养措施与培养目标错位。另外,由于教师对创新理论缺乏了解,自己缺少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依然依据自己在学校受教育时的同样方法教育学生,没有根据创新理论与规律的要求有意识的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调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得教出来的学生很听话、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是独立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首先塑造出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要造就创新型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创新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有掌握了有关创新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的设置相应培养环节,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6.小学生近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篇六
关键词:近视,小学生,防治,用眼卫生
近年来学生近视呈明显低龄化趋势, 小学生视力不良已十分普遍,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1]。为此我院调查学生的近视情况、学习情况及父母近视情况等影响近视发生的相关因素, 分析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 控制和降低近视发病率, 进而引起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重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省保定市红星小学和六一小学136名在校学生, 男68名, 女68名;年龄8~12岁。
1.2 研究方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首先拟定调查表, 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 由学生及家长完成问卷后统一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学生近视检出率
在136名学生中, 近视9名 (6.62%) , 不近视127名 (93.38%) 。低年级学生为轻度近视, 高年级学生近视程度有发展趋势。
2.2 小学生近视班级方面的差异
136名小学生中, 1~3年级93名, 视力低下3名 (3.23%) ;4~6年级43名, 视力低下6名 (13.95%) 。高班级近视率高于低班级 (P<0.05) 。
2.3 小学生近视性别方面的差异
本组68名男性小学生中视力低下5名 (7.35%) , 68名女性小学生中视力低下4名 (5.88%) 。提示性别对小学生近视无影响 (P>0.05) 。
3讨论
近年来小学生的近视率有上升趋势。本文近视发生率为6.62%, 且随着年龄和班级的增高而增高, 其危害不容忽视。经调查分析, 影响小学生近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书的姿势、看书时采光情况、做眼保健操的情况及做作业期间休息情况。为预防学生近视情况, 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预防对策: (1) 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采光照明, 课桌椅的高度符合卫生标准[2]。 (2)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家长及社会对近视预防工作的正确认识。避免学生过早、过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教育孩子自觉注意用眼时间、距离、光线、姿势等的正确性。 (3)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加强课外活动, 讲究饮食营养, 加强体育锻炼,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4)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视力低下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做好眼保健操, 早期预防近视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米登书.小学生近视低下回顾性调查及趋势预测[J].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 (4) :587.
[2]张继濂.青少年近视的新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10.
7.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文学院20071110029尹民 报告来自 :《心理学报》
摘 要 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社会认知学派的理论出发, 结合国内外自主学习的已有成果, 本研究通过501 名大学生被试考察了自我概念、学习归因、学习环境适应对自主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 学习归因对自主学习有直接回归效应;学习环境适应通过学习归因这个中介变量影响自主学习;而自我概念对自主学习不仅有直接回归效应, 同时还通过学习环境适应和学习归因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自主学习。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 理清了三个变量对自主学习的作用路径, 并据此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概念;学习环境适应;学习归因问题提出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Zimmerman, 1989),其核心是学生积极主动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以往的研究发现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高自主学习策略/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于低自主学习策略/能力学生(Heikkil? & Lonka, 2006;郭文斌,2006;雷雳, 汪玲, Culjak, 2002;朱祖德, 王静琼,张卫, 叶青青, 2005)。由于大学教育和管理的特点, 自主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宋毅, 王言根, 2003)。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研究范畴, 育研究者有责任去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许多研究者(例如, 宋毅, 王言根, 2003;郑丹丹, 2003)试图对大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建议,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研究者往往从一般的教育理论及朴素的教育经验出发, 而对理论的理解及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往往受到个人经验的限制。此外, 目前主要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是否适用于中国大学生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例如中西方大学的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设置都存在着差异(冯建军, 祝爱武, 1997;江学建, 蔡加成,朱剑, 谢治国, 2006)。为此, 如何根据本国大学生的特点, 提供合适的建议是目前研究大学生自主学习者面临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尽快开展如何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
1.1 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从以往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来看, 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概念、目标定向、学习归因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庞维国, 2003;连榕, 罗丽自我概念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为积极(孟祥芝,1994), 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更为消极(雷雳,张钦, 侯志瑾, 2001)。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其成功归因的内控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失败的归因无显著相关(董奇, 周勇, 1994;易晓明等,2002;邢强, 2007)。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自主学习者更愿意去寻求帮助,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国内目前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果与社会认知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社会认知学派的理论认为, 自主学习是由个人、环境和行为三方面决定的: 学生要实现自主学习, 需要有足够的成就目标及自我效能感, 需要学校、教师提供完成任务的环境, 或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这样的环境, 而之前的经验包括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 对后继行为、完成整个学习任务有重要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一个动力系统(金盛华, 1996), 是学生进行目标定向的重要基础。学习环境适应则对应着社会认知学派提到环境问题, 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在给定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作用的限制因素。而对于学习的反思, 则受到学习归因的制约, 不同归因方式的学生从之前的行为/实践中所获得信息是不同的。然而, 上述已有研究考察的影响因素较为单一,且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群体(方平, 2003;李洋, 方平,2005), 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还非常少。国内有研究者编制了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朱祖德等, 2005), 有研究发现自主学习与学习
成绩显著相关(郭文斌, 2006;朱祖德等, 2005), 同时发现高自我概念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积极(黄石卫, 2002)。考虑到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特点, 全面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构关系, 是当前自主学习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广东省选取四所大学(部属大学一所, 省属大学两所及地方普通大学一所)大一到大三学生共501 人。其中, 男生248 人, 女生253 人;文科215人, 理科286 人;大学一、二和三年级各187、173、147 人, 涵盖工科、理科、教育类、医学类学生。
2.2 施测工具
大学生自主学习评定量表(朱祖德等, 2005)。该量表的使用对象为大学生样本。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分量表。两个分量表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除策略分量表的学习管理因子外(0.57),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自我概念问卷(郑涌, 黄希庭, 1998)。该量表的使用对象为大学生样本。该问卷分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两个方面, 其中内在品质由包括友善、家庭、信义组成的教养自我概念和由学业、志向组成的学业自我概念两部分, 外在表现由包括容貌、成熟组成的魅力自我概念和自纳、交际组成的乐群自我概念两部分。总体间隔一月重测系数为0.86, 各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62 至0.82 之间。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该量表Leftcourt 等人(1979)根据Weiner 的归因理论编制而成, 使用对象为大学生样本。本研究采用其中的学业成就归因部分。量表由能力、努力、情境、运气四部分在成功与失败时的归因组成, 共24 题, 其中能力和努力作为内向归因, 情境和运气作为外向归 因。总体归因得分用外向归因减去内向归因。得分越高, 外部归因倾向越高。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8 至0.80 之间, 再测信度为0.51 到0.62 之间。学习环境适应问卷(冯廷勇, 李红, 2002)。该量表的使用对象为大学生样本。本研究抽取该问卷的环境因素、教学模式及社交活动三个维度作为大学生学习环境适应问卷, 共14 题。分数越高, 说明其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越好。2.3 程序及数据处理被试以班为单位, 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进行集体测试。在指导语中强调回答的真实性。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自主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我们首先检验了自主学习与三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情况, 因为只有这些变量之间本身存在着相关性, 才有可能对我们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从表1 的数据结果来看, 自主学习与自我概念和学习环境适应成显著正相关, 与学习归因成显著负相关,说明自我概念越高、对学习环境越容易适应, 越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发挥, 但归因的外向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削弱。自我概念与学习归因成显著负相关、与学习环境成显著正相关, 说明学习归因的外向性同样降低了大学生的自我评价, 而学习环境的适应与自我评价有共同变化的趋势。学习归因与学习环境适应成显著负相关, 即学习环境适应好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各因素与自主学习具有显著的相关, 适合进行结构方程建模。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 在高校教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 国内的研究者往往过多地依赖理论分析。虽然本研究并未从全国范围内选取样本, 可能影响到结论推广的程度, 但是考虑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即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我们认为这些建议对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 非常重要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方面学校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事实上,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研究者往往忽略了学生具有怎样的学业自我概念, 在没有明确学生特征、而学生对自己的特征也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各种辅导, 往往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概念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的第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难于付诸实践的另一个主要困难在于, 需要对学生采取长期的、往往是个性化的引导和教
育。除了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通过目标分析或理想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外, 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注重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探索与实践, 使得学生认识到他们需要加强学习, 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以及愿意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的观念。刚从中学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 往往还没有习惯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学习方式, 仍然等着老师来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 这显然不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应该明确自主学习是大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同时尽量使自己更合理地、能够自己控制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困难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 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以帮助自己顺利克服困难。
其次, 帮助学生合理归因, 提升自我效能。根据归因理论, 大学生应进行更为积极的归因, 即从内部进行归因,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清问题所在,提升自我效能并激励自己今后更加努力。值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发现对学习环境的适应也会影响到学习归因, 这提示我们, 对学生归因的训练需要结合其环境适应的状况来进行。
另外,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应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大力加强图书馆建设, 采购丰富的高质量的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 保证学生快速全面地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和资料, 并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利用图书馆的终生学习习惯。教师在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初期阶段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 起到“脚手架”作用。最后,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 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可能。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 学生虽然被称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在课堂上往往是局限于接受学习, 而不是探索、发现学习。在一个没有要求自主学习的环境下, 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得到有效地应用, 而传统的教学评估体系也更多地重视学习的结果, 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使得学生将学习的目标仅仅设立为通 过考试/评估, 而不是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阻碍。结论
通过对501 名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概念、学习归因和学习环境适应的测量和分析, 发现: 自我概念对自主学习有直接影响, 它还通过学习归因和学习环境适应对自主学习起作用;而学习环境适应需要通过学习归因影响自主学习;学生越倾向于做内部努力归因越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鉴于自我概念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我的看法:本篇报告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这一课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取得数据而且数据详细,调查人数较多且有可信性、涵盖范围广,分析模型也非常的有创意。但是调查过程中的文理科人数分布不合理,总人数501人,文科215人理科高达286人。可以看出文科人数明显少于理科,应该保证文理科人数分布均衡而不是偏重于其中的一方。定量研究将价值与事实,对象与方法截然二分,以数量来解释和预测复杂的将教育现象,并试图据此构建规范的理论体系;而定性研究所强调的是价值与事实、对象与方法的不可分,认为研究是为了理解教育现像背后的意义。教育研究不仅要从客观“量”中来发现事实,更需要以“质”的方法来诠释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
8.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篇八
在采用随机走访、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后,我们从中分析出影响大学生的消费需求首要因素是受自身经济能力的制约。大学生还处于在象牙塔中学习的阶段,并不具备自己保障自己生活需要的能力,日常生活开支还十分依赖于家庭的支持。然而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会呈现多方面差距,有些家财万贯,则子女的生活费就会很高。有些是工薪阶层的家庭,他们自然只能满足子女的基本温饱问题,这就造成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稍差的大学生在需要消费某些相对较贵的商品时,则会犹豫,或是直接放弃对其需求,或是选择此产品的替代品等等。
其次是商品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商品本身价格高,需求量少;价格低,需求量多,这是理性消费者应有的行为。并且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大学生对某种特定商品的消费需求。因为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替代品与互补品。替代品是可以用来代替另一种物品的物品。如果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若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他们也会减少对种物品的需求。如果一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他们也会减少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需求。相反,某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他们就会增加对这种物品的需求。
商品的质量与其在这个时代的流行程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各种心理与社会需求,因此,社会消费风尚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也很大。大学生是一群年轻人,他们有跟随潮流,赶时尚的特点,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所需的商品要能张显青春个性,满足需要的同时还要心里上感到愉悦。此外,产品的在质量上不过关也会降低他们的需求,大学生逐渐理智,也会青睐实用的东西。
大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出于大多数人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范文网
并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他们会首先满足对自己未来会需要的,但以后会涨价的物品的需求。若某些物品以后会降价,他们又不急需,则会考虑暂缓对其的消费需求。【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推荐阅读:
《包头市城市绿化条例》11-17
包头市垃圾管理现状及对策08-02
包头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07-05
包头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暂行办法09-17
包头军事拓展哪家好10-11
包头市九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11-29
参观包头博物馆活动策划书12-02
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11-04
汕头市金平区人民政府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