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4篇)
1.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一
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 辽宁省教育厅
201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
2012年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继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提供坚实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维护高校和谐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理论武装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1.抓改革,提实效,努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领导听课、师生评课制度,为提升思
1政课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开展精彩一课、优秀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并进行宣传推广,努力培育一批精品课程;召开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场研讨会,构建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修订体现思政课四门课程重点、难点的系列“百题问答”丛书,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制定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大大学生日常表现、社会实践在思政课考核中的权重,树立正确导向。
2.抓队伍,提素质,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开展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培训、骨干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依托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与研修基地(大连理工大学),面向优秀在职教师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一批思政课骨干教师;开展“我喜爱的一位思政课教师”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表彰一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启动第二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名师和骨干教师遴选活动,培树思政课的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发现和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学能手;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境内外社会考察、红色旅游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评选表彰结“对子”活动优秀思政课教师,鼓励开设思政博客、撰写思政博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3.抓督查,重指导,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科学化水平。对
各高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进行抽查,以机构建设、队伍配备和经费支持为重点,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会同有关部门,面向思政课教师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积极组织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丰富形势政策教育载体,继续推进形势报告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4.抓测评,促规范,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按照省教育厅印发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测评,推动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完善设施设备,提供专项经费,全面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修订省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养计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5.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举办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骨干辅导员专题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高级研修班,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依托教育部和我省高校辅导
员培训与研修基地,面向优秀辅导员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方向)博士研究生,培训专业化的辅导员骨干;组织高校辅导员开展境内外考察培训,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6.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组织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和辅导员谈心谈话活动,评选优秀组织单位和先进个人,开展专题沙龙活动;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展示辅导员职业风采,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面向辅导员设立专项课题,鼓励辅导员撰写博客博文,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
7.加强宏观指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研究生、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重新确定省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与研修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切实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其作用;评选辽宁省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表彰从教30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高校辅导员协会开展辅导员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培树先进典型,扩大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影响,提升其职业地位。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8.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确定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建设体现办学特点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宣传文
化阵地建设,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高校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9.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继续实施精品培育工程,培育富有思想性、具有吸引力、形成精品化的活动品牌;着力推进新老生同寝,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新模式;举办全省大学生“雷锋精神在当代”主题征文活动,推进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10.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加强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站建设,推进网站实名制建设,依托网站开展主题教育,网上网下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1.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走进工厂、社区、农村,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开阔眼界、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
12.大力培树学生典型。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大学生道德楷模、励志成才大学生、大学生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典型,开展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用身边的典型激励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四、以构建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13.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群团组织建设,引导、鼓励、支持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相关研究会(协会)在各自领域发挥学术研究、培训队伍、凝聚人心、咨政育人的积极作用;继续协调相关部门,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搭设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为提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书库”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提升队伍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14.加强工作指导。适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调研,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办好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站相关栏目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报》,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宣传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2.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二
多年来,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 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已逐步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集群、以大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经济带和以辽西经济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辽宁经济发展对高新科技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成为全面培养高技能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辽宁职业教育怎样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怎样培养更多高技术操作型人才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已成为亟须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创新等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也可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先于经济适度超前发展, 所以, 二者作为社会的两大体系不是同步发展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两者应当在各自的系统内协调发展, 最为理想的状态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需求与供给相适应, 这种适应体现在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及师资水平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束缚。对某个地区而言, 职业教育与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并与其他教育模式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因此, 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制定当地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为了说明辽宁省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是否适应, 我们选择的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指标是“毕业生人数”,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三大产业年末就业人数”。为了对比职业教育每年毕业人数和每年三大产业年末就业人数, 笔者引入了本科毕业生人数, 以相对增加推断的准确性。
数据来源: (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 丛珊珊.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34
由表1可知, 首先, 近年来, 辽宁省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8 617人, 本科毕业生人数平均增长12 060人, 而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年均增长数为47.15万人。即便是将每年三大产业平均就业人数减去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 (等于45.94万人) , 再将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人数加上, 数据相差依然很大。其次, 由于上述统计数据是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人数, 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集中在种植园艺、养殖捕捞、生产、加工、制造、服务等一线职位, 不是管理职位, 而每个单位的管理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比例是不同的。据有关经验可知, 一线管理者与一线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7 (实际数值要比该值小) , 那么每年三大产业平均增加的一线工作人员为32.16万人, 与职业教育毕业生年均增长不到1万人相比, 依然多出很多。以上分析说明辽宁省职业教育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 远远不能满足三大产业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职业教育各类专业的设置应该注意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受产业结构影响。因此,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来源,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各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协调?笔者依据高职院校专业目录分类, 对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进行了统计。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从专业覆盖情况分析,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基本上覆盖了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指导目录的所有门类, 共设置专业类型七十多个, 占全部专业类型的90%以上。从分布点来看, 高职专业点分布不到1 700个, 专业点比较多的专业主要是财会金融类、教育文化类、电子计算机类等, 专业点比较少的主要是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资源开发与测量、材料工程等。
从高职毕业生就业来分析, 2009年辽宁省高职毕业生有9.2万人, 就业率达到88%。其中, 就业较好的专业有公安类、农林类、交通类等, 就业不好的有教育文化类、电子计算机类、环境工程类等。如下页图1所示。从图1的对比分析可知, 农林类和制造类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很多, 就业率也高, 这些是促进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专业类型。其中, 毕业生与市场供应相适应的专业类型有生物制造类和材料工程类, 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很高, 毕业生人数相对适中。另外, 公安类等专业虽就业率高但毕业生人数少, 存在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财会金融类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虽然辽宁省专业结构具有门类齐全、覆盖范围大等特点, 但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调研分析, 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 一些专业出现趋同现象。可见,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也存在着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 普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结合市场供求变化调整招生计划, 人才培养规格应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
资料来源:东北案例课题组编辑的《东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案例研究———辽宁省资料汇编》, 2009年6月, 第78页
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笔者以辽宁省高职教育为例, 进行了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地域经济和人口因素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各个地区的经济、人口、产业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其对人才层次和类型的要求也不同, 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6月东北案例课题组编辑的《东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案例研究———辽宁省资料汇编》以及辽宁统计年鉴 (2009年) 的统计整理得出
由于辽宁省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不同, 各地区应该秉承各自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 大力依靠本地区高职院校, 根据产业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 培养各类人才。辽宁省具有类型不同的五大经济区, 依托不同的产业优势进行发展, 其布局结构体现了人才需求的趋向。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围绕五大经济区, 根据产业所需进行专业设置。锦州经济区和营口沿海基地作为五大经济区中的两个, 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这些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稀缺, 高职院校较多的是沈阳和大连地区, 这两个城市的职业教育水平较高, 职业资源丰富。可见, 辽宁高职院校分布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 辽宁高职教育的分布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与适应性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五、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迫切要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发布的《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职业教育发展任务包括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教师团队。表4和表5反映了近年来辽宁省职业教育的师生比情况。
资料来源:依据辽宁省事业单位发展公报整理得出
资料来源:依据辽宁省事业单位发展公报整理得出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 2006—2011年, 辽宁省高职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而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07年开始逐年减少, 毕业生人数也从2009年开始有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 中职教育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产业结构的发展, 高职教育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在教师人数方面, 专任教师人数在不断减少;在教师学历方面, 高职教师中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60%左右;在师生比方面, 中职和高职教师的专任教师师生比呈下降趋势。这些现象都表明,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由于区域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 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会随着区域经济技术结构的调整而产生变化。随着当前产业结构对技术要求的提升, 区域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这也恰恰迎合了高职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主流的内在要求, 但这也对高职教师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辽宁省正在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标准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重点发展一支既懂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 职业院校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办了一些稀缺专业, 致使大量相关专业教师紧缺。辽宁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所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 建设数量与质量并重、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六、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首先, 要适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调整, 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以适应人才与市场供求的变化。随着市场对技术型人才要求的提高, 人们更倾向于接受高职教育。当前正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 应适度加大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 为辽宁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
其次, 要努力打造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辽宁省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训, 可以将新技术成果带到企业研发当中, 还可以将这些技术成果带到教学中, 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例如,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与曙光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和基地共建协议。依照协议约定, 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 通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双方实施人员互聘, 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帮助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此促进了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工作。
再次, 要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设置职业教育专业类型。
地方经济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所以, 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 合理设置专业门类, 既不能盲目设置, 也不能过度设置, 要体现合理性、稳定性和现实性的特征。另外, 在寻求职业教育规模、质量、效益高度匹配的基础上, 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满足辽宁省五大经济区对市场的要求。例如, 上海市贸易学校立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重点发展国际商务专业, 由名师挂帅,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特色鲜明, 该专业已成为上海市品牌专业。
最后, 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辽宁各地区经济和人口因素密切相关, 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因素, 对各地区高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要努力促进教育资源与各经济区规模、质量、效益相适应, 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 省内各地区要积极开展合作办学, 有效利用办学资源。相比较而言, 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以大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明显减少, 而辽西经济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还在增加。因此, 要大力推进各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办学, 支持跨市、区招生培养, 鼓励学生学成后回原地区就业, 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 辽宁省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师资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专业结构优化, 注重布局结构的合理配置, 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寻找到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最佳吻合点, 以此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华.辽宁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8) .
[2]崔晓迪.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教育与经济, 2013 (1) .
[3]沈超.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82.
[4]赵宝柱, 曹晔, 盛子强.中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1) .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丛珊珊.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34.
[7]辽宁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2-28].h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1102/t20110228_628378.html.
[8]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 2010 (1) .
[9]孟庆国.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9) .
3.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一、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特点
职业教育与传统本科院校“重学轻术”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注重培养学生快速融入岗位的基础岗位技能。职业教育应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岗位技能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平衡,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基础上,使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把职业标准中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整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构建以考证代替课程考核的新模式。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反映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服务方向,同时也体现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与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职业院校要建立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机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才能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机会。
四、拓宽专业口径,深化专业内涵
职业教育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就必须合理把握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宽度,即要保证过硬的基础岗位技能,也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弱化专业界限,在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培养人才。同时借助专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五、教学模式设计要充分体现职业性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实习实训工作等方面,都要紧密结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职业工作需要展开,以行业岗位胜任力为基本目的,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体验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的质量。
六、建立和深化“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实现双赢。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深化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和训练,为学生就业开辟更多的选择道路,从根本上改进人才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畅的问题,实现毕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七、完善实践考核保障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及考核体系改革,以企业及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将企业或行业内对人才的衡量与考核标准有机的融合到高职教学的课程考核体系中来。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使实训、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克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脱节的弊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轨。
八、实行开放式办学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实行开放办学。借此了解社会的需求,提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与市场需求的融合度。通过开放式办学,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指导专业论证、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训教材的建设开发及实践教学指导等等;同时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职业技术训练和岗位技能培训直接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真实环境中实施,不仅院校节省实训基地的建设的资源投入,提升学校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提升了实习实训的质量。
总之,职业教育要针对本地区经济结构布局与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专业的调整,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一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与用人的双重矛盾,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从而实现协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4.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之于中国相当于()之于英国 A:指南针——航天飞机 B:长江——伦敦
C:曹雪芹——莎士比亚 D:京剧——舞蹈
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者是。A:维果茨基 B:赞科夫 C:皮亚杰 D:布鲁纳
3、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E:重视个别差异
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__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5、”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____ A:蒙台梭利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德纳
6、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____ A:想象所反映的形象,越发接近现实事物 B:想象形象的特征数由少到多
C:想象形象结构配置由合理到不合理 D: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7、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A:为人师表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8、在我国教育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的法。A:行政 B:程序 C:特殊 D:基本
9、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学者是【 】 A.华生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10、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A:学习B:认知 C:自我提高 D:附属
11、最早提出成败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布鲁纳 D.维纳
12、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A:全面发展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统一要求
1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A.培根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卢梭
14、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____ A:道德认识 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15、教师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对学生关禁闭,这侵犯了学生的()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16、欢欢在绘画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天分,而语言表达存在问题;乐乐虽然不会画画。但经常绘声绘色地给周围同学讲自己的周末生活。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7、中学的男生和女生脱离了对异性群体的好奇性。而开始将特定的异性作为自己的爱慕对象并与之交往的时期,是中学生性情感变化的阶段。A:疏远异性 B:接近异性 C:异性眷恋 D:择偶尝试
18、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__。A.教学策略 B.教学过程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设计
19、五只相套接的彩色圆环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显著的标志,象征五大洲运动员的友谊和团结。奥运会五环旗首次出现在哪个城市____ A:巴黎 B:伦敦 C:华盛顿 D:雅典
20、以下哪种描述是错误的?
A.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B.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
C.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D.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任何错误当场给予纠正,以使学生不走弯路
2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__ A.提高社会生产力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 D.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22、少年期指__。A.3岁~6、7岁
B.
11、12岁~14、15岁 C.
6、7岁~11、12岁 D.
14、15岁~25岁
23、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中最深远的影响是。
A: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B:有利于国家统一
C: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D: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4、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创造天地的是。A:黄帝 B:女娲 C:盘古 D:伏羲
25、物理学中的“功=力×距离”,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方式,这样的学习属于以下哪一类? A:信号学习B:言语联结学习C:规则或原理学习D:概念学习
26、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27、在儿童发展问题上,“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__。A.霍尔 B.华生 C.杜威 D.布鲁纳
2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A:教学要遵循一定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9、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属于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A:角色冲突 B:认知偏差 C:职业枯竭 D:品质缺陷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力比多
2、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____ A:教学策略受制予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3、在其他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教育者的主导性 B: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教育的目的 D:教育的方法
4、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A.参观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实习法 E.练习法
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__。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6、教师道德公正最基本的要求是()A:赏罚分明 B:坚持真理
C: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 D:秉公办理 7、3岁孩子做了错事,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却茫然,这主要是因为。A:他不会评价自己的行动 B:他在行动前缺乏明确目的 C: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成人
8、妈妈给孩子出了算术题:“小宝第一锅吃了l个汤圆,第二锅吃了2个汤圆,一共吃了几个汤圆?”孩子说汤圆没有了,全吃掉了。这是。A:客观的理解 B:相对关系的理解 C:情绪性的理解 D:转导性的理解
9、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__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10、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学生最简单最常常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书面材料分析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C: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D:学校应当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于____ A:鸦片战争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百日维新
13、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从()开始实行。A:1995年1月1日 B:1996年7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3年7月1日
1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__。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15、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16、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____ A:活动技能 B:学习技能 C:一般技能 D:认知技能
17、教师的根本职能是()。A.热爱学生 B.严谨治学 C.为人师表 D.教书育人
18、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应以()为主。A:家庭 B:幼儿园 C:社区教育 D:园长
19、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____ A:中庸之道 B:“仁”的学说 C:“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D:理学思想
20、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__。A.难度 B.可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21、现有的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有。A:桑代克的联结说
B: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E: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2、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特性。A:社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 E:继承性
23、凡年满____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____周岁。A:5;6 B:16;7 C:7;8 D:4;6
24、人们形容天空往往是“蔚蓝的天空”。其实,天空并不是蓝色,飞行员在空中飞行到一定高度以后发现越往高处飞天色越暗。这是因为。A:随着高度的增加。云彩增多。挡住了太阳光线
B: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变得稀薄,大气对阳光的色散能力转弱 C: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变得稀薄,使阳光透射能力变弱
D:随着高度的增加,惰性气体层变厚。减弱了阳光的透射能力
25、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人是。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26、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27、在儿童发展问题上,“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__。A.霍尔 B.华生 C.杜威 D.布鲁纳
2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A:教学要遵循一定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5.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五
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有个正常幼儿,在同龄人都能独立走路时,他还必须拉着成人的手才能走路。其实质上是缺乏独立行走的____ A:目的 B:需要 C:兴趣 D:有意性
2、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之为__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3、牛顿在看到苹果坠地时觉察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躺进浴缸时发现了浮力原理。这些都体现了在创造过程中。A:想象的作用 B:直觉的作用 C:定势的作用 D:动机的作用 E:重视个别差异
4、班主任工作是从____开始的。(江苏省)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 A.备课 B.上课
C.布置和批改作业
D.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6、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__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7、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A:积极的课堂行为 B:消极的课堂行为 C:中性的课堂行为 D:恶劣的课堂行为
8、对倔强学生可以采取的矫治方法是__ A.认知调整 B.行为矫治 C.情绪疏导 D.谈话沟通
9、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__。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10、被后世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是指。A: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B: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 C:歌德达·芬奇拉斐尔
D:果戈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1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中最深远的影响是。
A: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B:有利于国家统一
C: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D: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12、操作技能的特征表现为____ A:关键期 B:守恒期 C:转折期 D:过渡期
13、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因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于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A:不满16周岁 B:不满18周岁 C:不满14周岁 D:12周岁
14、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公平原则
1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__ A.2岁
B.4岁-5岁 C.4岁 D.6岁
16、”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__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凯洛夫
17、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是指____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18、杜牧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A: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B: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C: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 D:官渡之战;周瑜、刘备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A: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洛克和《教育漫话》
D:杜威和《民本主义与教育》 20、1877年,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 B:维果斯基 C:卡普捷烈夫 D:赫尔巴特
21、Excel中,若要按某个字面对某些数据分类汇总,则需先按这个字段进行。A:排序 B:求和 C:求平均值 D:求最大值
22、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____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幼儿园班级中的卫生保健工作主要由____ A:幼儿教师完成,但保健医生要做辅助性工作 B:保育员完成,但幼儿老师和其他人员也要参与 C:保健医生完成,但幼儿教师和园长也要参与 D:园长完成,幼儿园其他人员辅助完成
2、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____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 C:培养特长儿童 D:培养完整儿童
3、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上者称为(),第三名叫做()A:进士榜眼 B:贡士探花 C:院士榜眼 D:进士探花
4、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____正式提出了“班级”一词。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杜威
5、常言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B.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C.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 D.可以促进民主 E.促进社会的变革
7、到小学六年级.小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会写。A:3500;3000 B:3000;2500 C:2500;1600 D:1600;800
8、语文老师在讲述《静夜思》的时候,通过给大家播放了一些关于月亮的图片导入课程,这属于。A:温故知新导入 B:直观导入 C:趣味导入 D:悬念导入
9、目前我国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形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____ A:家园联系手册 B:家长会 C:开放日
D:家长委员会
10、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是__。A.价值取向问题 B.个人发展问题 C.思想方法问题 D.社会发展问题
11、元认知策略不包括()A:目标监控 B:领会监控 C:策略监控 D:注意监控
12、教育机会平等一般包括()A:起点上的平等 B:性别上的平等 C:人格上的平等 D:过程上的平等 E:终点上的平等
13、学校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__。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B.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
C.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D.语言发展到文字状态 E.社会出现了阶级
14、对19世纪以后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被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5、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个阶段是__。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6、____ nothing more to discuss,the CEO got to his feet,said goodbye and left the meeting room. A:There was B:Being C:There being D:As there being
17、下列属于《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有__。A.教学相长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藏息相辅
18、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__。A.强化的内驱力 B.认知的内驱力 C.好奇的内驱力
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E.附属的内驱力
19、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达到目标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理论叫做__。A.信息加工论 B.完形理论 C.联结说 D.顿悟说
20、幼儿园中主要保证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心理健康成长。保教人员围绕幼儿在园内的起居、饮食等生活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工作属于。A:生活管理 B:教育管理 C:家长管理 D:社区管理
21、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__ A.迁移 B.技能 C.态度 D.心向
6.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六
【颁布部门】 辽宁省物价局 查看
【发文字号】 辽价发[2004]110号
【颁布时间】 2004-08-10
【实施时间】 2004-09-0
1【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辽宁省物价局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收费管理的通知
各市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
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管理,规范中小学校收费行为,保障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颁发义务教育等四个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财〔1996〕101号)、《辽宁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4〕7号)及省财政厅、物价局《转发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国性及中央部门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辽财综〔2004〕67号)等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对户口不在本市或本县行政区域内、确需借读的学生,经当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入学后,有关学校可按规定收取借读费。
二、借读费收费标准最高限额为小学每生每学期20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400元。各市物价、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办学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具体收费标准,报省备案后执行。
三、借读费按学期缴纳,学校不得跨学期预收。借读生缴纳借读费后,不再缴纳杂费。
四、下列情况不得收取借读费:
1、农村(县城所在地镇除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
2、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学,不得收取借读费;
3、对户口在本市(所属县除外)或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学生不得收取借读费。
五、借读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入,收入资金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按规定将借读费纳入综合预算编制范围,并按规定的支出范围核拨。借读费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不得用于教师工资、福利、基建等开支,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六、各学校按规定收取借读费时,必须分别向同级物价、财政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和《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并按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教育收费公示工作的通知》(辽价发〔2003〕131号)规定,实行收费公示,未经公示不得收取。对违反规定收取借读费的,学生及其家长有权拒交,并可向物价、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举报,经过查实,严肃处理。
七、本通知适用于省内国家及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小学、初级中学(含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初级职业中学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
八、本通知自2004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执行,各市制定的有关借读费收费规定同时废止。
7.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七
我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除了看到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获得胜利时光辉的瞬间以外, 我们更要关注运动员自身素质的发展。因为竞技运动员由于其生理等原因不可能永远从事竞技运动, 那么当他们不能为竞技体育运动服务时, 他们除了少部分继续在运动队中从事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管理人员等职位外, 绝大多数的运动员面临着第二次重新选择职业的问题。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一篇文章, 关于前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 在一家浴池当搓澡工的事情。邹春兰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 退役后无法拥有新的生活技能, 而不得不去从事只需要低级劳动的搓澡工。可见, 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 不仅仅是为优秀运动员的第二次择业提供一个手段和平台, 更是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整体素质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优秀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逻辑分析法
在掌握丰富详实的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认真的归纳、分析, 得出结论。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多篇, 并阅读了大量体育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献。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优秀运动员所在运动队文化教育的历史沿革状况
优秀运动队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利用社会制度、发挥举国体制、创造优异成绩的一个群体。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 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运动员大都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 进行文化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需要;现代竞技运动不仅是体能和意志的角逐, 更是科学技术的较量。不断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是实现科技引入、运用和物化过程的需要;运动员终将面临第二次就业的选择, 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是解除后顾之忧、稳定队伍的需要。由于优秀运动员是国家正式职工, 担负着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繁重任务, 难以向同龄人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体育系统只能自己办学, 因此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2.2 辽宁省优秀运动员就学现状
2.2.1 在役运动员就学现状
非成年在役运动员, 依照其年龄和学习情况, 分别被安置在小学及初中、高中各年级就学。这一学龄段的运动员其最大特点是文化水平“先天不足”, 年龄、思想、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教学中虽然使用普通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受限制, 比如学习时间严重不足, 获得知识途径比较单一等, 因而完成教学任务相当困难, 致使在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不能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为以后学习留下隐患。
2.2.2 退役运动员文化现状
退役滞留的运动员, 多处于竞技体育人才塔式结构的塔基和中间部位的“半成品”。统计表明, 这部分运动员运动成绩不突出, 文化成绩上虽有69%的人已获得大专文凭, 但与社会要求相比, 实际文化水平却还很低, 知识面狭窄, 更缺乏操作能力。这种知识与技能水平, 导致他们择业时与社会偏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趋向形成较大反差, 安置、就业困难重重, 进而使优秀退役运动员滞留积压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长期占据人事指标和享受工资、住房及其它福利。长期以来这种退役滞留状况不仅影响新队员入队, 也影响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辽宁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3.1 学训矛盾突出
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比赛, 因此, 教练员挤占运动员学习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有些运动队由于项目的特点, 经常外出训练, 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受到一定影响。在读大专、本科的运动员这种问题更为突出, 由于不能上课, 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学习进度, 毕业时由于完成不了学业, 不能毕业, 拿不到文凭, 给他们二次就业带来了很多困难。虽然现在实行了学分制, 优秀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本科生延长为4~6年, 但年龄较大的待分配的运动员的就业还是受到了影响。
2.3.2 竞训目标与教学规律的矛盾
文化教育, 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 强调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 而运动是为了训练和比赛, 不可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专心致志地学习。运动员由于每天从事大运动量训练, 很难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老师部署的预习、复习内容, 要达到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困难。其次, 运动员不像全日制社会学校的学生那样, 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他们的压力以及关系他们的前途命运乃是运动训练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都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对提高他们的文化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省优秀运动队中大龄运动员居多, 并且学历多集中在中专、中技和初中学历, 这与社会的发展完全不相适应, 从而二次就业的难题还会困扰着大多数退役运动员;在硬件方面我省教学机构相对完善, 教学设施齐全, 但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役运动员因为年龄问题存在文化水平“先天不足”, 并且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 而成年在役运动员由于面临就业压力对文化学习比较重视。辽宁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练员挤占运动员学习时间, 训练规律和教学规律不一致等方面, 导致学训矛盾突出, 且在教学质量方面和运动员的学习意识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3.2 建议
3.2.1 探索并建立适合运动队特点的文化教育体制
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并且根据优秀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特殊性和体育比赛所具有的淡、旺季特征, 灵活调整学期安排, 避开比赛旺季, 充分利用夏训、冬训期间运动员较为集中的时间上课, 使之有别与普通中学的教育模式, 减少缺课。
3.2.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目前我省都设有体育学院, 对那些长期在外训练的运动员来说, 如果条件允许, 可到当地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习或聘请当地院校教师上课, 所学课程考试合格后, 本省体育院校应予以承认。
3.2.3 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 应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 要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再者,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应该有专门经费, 还可利用寒、暑假采取让教师到高校进修等措施,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2.4 编写适用教材
在参照国家统一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运动员学习的特殊性、可行性、实用性, 编写一套适用与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中小型教材。S
摘要:本文对辽宁省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我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训矛盾突出, 文化学习时间少, 学生难以系统掌握知识以及竞训目标与教学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强化学生和教练员的学习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我省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旨在为提高辽宁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辽宁省,运动员,文化教育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唐正萍, 朱晓军, 张祝斌.江苏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学生刊.2005 (12) :122-124.
[2]李杰凯.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报, 2002 (3) :1-4.
[3]晏扬.从“邹春兰悲剧”反思竞技体育之弊[N].中国青年报, 2006 (3) .
[4]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意见[Z].1993.
8.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八
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具特色的教育形态,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随着美国高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美国社区学院开始新的探索,部分学院在授予“副学士”学位的基础上,获得了授予学士学位的权利。
据CCBA负责人介绍,该协会是一个致力于促进社区学院开展学士学位教育并颁发学士学位证书的专业组织,目前全美有28个州的130多所社区学院成为其成员。该协会除鼓励社区学院取得多种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外,其专家团队还为社区学院与大学合作而制定多元化的合作方案,如“2+2”模式、“大学中心模式”等,使学生在社区学院学习就能取得合作大学的学士学位。
如今,CCBA意识到,学位项目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可以远远超出社区的界限,因此开始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美国社区学院或可以接受技术学科转学分的4年制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将成为一个合作的新途径,使中美双方共同受益。”这位负责人说。正是看到了中国潜在的合作市场,此次论坛CCBA组织了40多位美国社区学院负责人参会。
9.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九
辽评协通字[2009]5号
各会员单位: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配合《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与实施,进一步推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研究决定开展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首届优秀教育研究成果评选表彰活动。请各会员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本地区和本学校的优秀成果申报工作。
材料报送时间:2009年9月1日——9月15日。
材料报送地点: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秘书处(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49号;邮编:110034)。
具体行走路线:沈北方向,沈阳师范大学南,辽宁省教育电视台大楼5楼(辽宁教育研究院510房间、511房间、512房间)。公交车到达站点是“四台子”站,有178、157、236、255、326等路车可达。
联系人及电话:吴 跃024-86591019(传真)
金 丽024-86591016
张 莉024-86591018
附件1:《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优秀教育研究成果评选办法》
附件2:《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申报表》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
10.辽宁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现状调查 篇十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喀喇沁镇唐杖子村
调查人: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给力暑假”实践队
唐杖子村,辽西朝阳市建平县较偏僻的一个村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家对农村实行的众多惠民政策,村里人的收入渐渐增多。但是相比之下学龄前孩子中接受教育的人数,其增长速度就显得慢多了。换句话说,孩子在正式进入小学前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更不用说其它诸如钢琴、吉他、美术等艺术教育了。当城里的孩子四、五岁开始学英语、背古诗、弹钢琴时,这里的孩子还在泥土里打滚。为了更好的维持生计,村里的大人们大都外出打工,孩子们,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
调查时正值暑假期间,村里到处可以见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开始调查时遇到了一点小的波折——许多被调查者上学时间太短,有的甚至从没有上过学!所以我们不得不用通俗的语言向他们解释问卷上的问题。但是教育的缺失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孩子应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中,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接受学前教育,不过当问到原因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反正看到人家城里的孩子都补„„这样人云亦云随大流的答案让人有点无奈,但是有这种意识毕竟还是好的,至少一旦有条件了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在导致孩子不能接
受学前教育的原因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没有正规的教育机构和职业的教师,所以这里玩泥巴的孩子和那些背古诗、弹钢琴的孩子在一样的年纪走进小学„„
由于到上学年龄的孩子越来越来少,人数达不到开课人数的要求,所以学前班已经停办好多年了。但是,我们的教育或者说教育机构是不是可以人性化一点慈善化一点,让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的孩子们尽可能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大,许多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工作中都较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分配这一事实是不容否认的。城镇学校里的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师资不均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师资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11.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一
据悉。该省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包括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一视同仁;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园长负责制和任职资格制度。保障幼儿园教师各项合法权益:将乡镇中心幼儿园列入乡镇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管理序列,解决园长待遇和教师编制问题:实行“教育券”制度,对贫困家庭孩子入园接受学前教育给予适当补助: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幼儿园收取额外费用;幼儿园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为由另外收取费用:不得收取与幼儿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实行规费优惠政策,幼儿园的公用事业费、煤、电、供热、垃圾清运、房租等按民用标准缴纳: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按照中小学校建设减免费用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规费。
该省还专门设立了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特殊要求:2008年前,全省取消中小学附属的学前班,农村中小学举办的学前班向独立的两年或三年制幼儿园过渡。并规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教育资源不得随意变卖。要保证优先用于学前教育。
按照辽宁省学前教育整体规划,到2010年,全省3至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2岁以下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0%以上;学前教育普及县、区达到95%以上,95%以上的乡镇拥有中心幼儿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3%,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以上:全面提高0至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许嘉璐:教育投入重点要转向教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15日在参加中国教师发展论坛时指出,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之后,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从对硬件的投入转向对教师的投入。
许嘉璐说,当前中国的发展快速而健康。要保证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升教师素质,保证受教育的机会公平。他指出,应建立教师培训和教师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采取多种方式支援西部和农村地区:大力改革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
许嘉璐提出,面对新时期、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教师必须拥有国际视野,胸中怀有国内全局,不断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见解;必须善于向学生传播知识、见解与方法;必须善于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必须对事业、对知识、对学生有执著的热爱之情。
“稳定”成教师“吃香”主因
俗话说,旁观者清。职场人作为圈外人,是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缺点的呢?在调查中,职场人认为有寒暑假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大优点。与职场人整年的高强度工作相比,教师能够在冬季和夏季拥有一个长假的确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65.2%的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优点是稳定,32.7%的人则认为教师的另一大优势是年龄越大越具有竞争力,不用担心年龄的问题。职业顾问专家认为,由于长期在高压力下工作,稳定似乎已经成为职场人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能够有长假对自己身心进行调整更是奢望。近年的调查也显示,由于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很多企业的职工都出现年轻化趋势,很多岗位工作者一旦到达一定年龄就失去了竞争力,因此很多人对于自己中年后的发展都心存忧虑。从选择中不难看出,职场人认为“受人尊敬”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一大优点,而这一点也是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期望得到的。“智联招聘”此前的调查显示,尽管薪酬依然是职场人求职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发展空间与社会地位也是职场人越来越重视的因素。
如前所述,发展空间是职场入目前最关注的因素,因此职场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大缺点也与此有关,60%的职场人认为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接触新鲜事物少。另外,49.9%的人认为教师职业发展受限制,可见职场人认为教师职业的两大缺点都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另外,34.5%的人认为教师职业的缺点就是操心。可见,教师的辛苦也为大家所共知。不难看出,职场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还是有比较客观的认识的,教师这个职业在职场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是受人尊敬的。
优秀教师最显著的11个特征
好教师是相似的,不好的教师各有各的不同。优秀教师究竟有哪些相同之处?入选美国教师名人堂,被许多机构评选为美国顶级教师的阿兰·保罗·哈斯克维茨撰文分析了优秀教师最显著的11个特征。
永不自满
高素质的教师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他们总是渴望学习新东西,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尝试以更好的方法来获取成功。他们是终身学习者,因而他们也培养终身学习者。
高期待,严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带来的是学生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成绩,并让他们体验成就感。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自立,不自满自傲,为进入成人世界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应对不可避免的竞争。当然,高标准不是不切实际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优秀教师善于对学生的进步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优秀教师并非是在教课程内容,而是在力促学生的理解力以及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
知识渊博且了解学生
优秀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有能力对学科知识进行各种处理,如重组、简化、个性化等。由于他们精通自己的学科,因而能做到游刃有余。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还需要付出激情。他们还要能够理解那些不喜欢本学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变换呈现知识的方式,以克服他们缺乏兴趣的问题。
有洞察力
优秀教师能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他们能及时评判学生的试卷和其他功课。他们会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还需要提高。在任何时候。最好的教师看重学生的推理过程,而非最终答案。换句话说,教师评学生,也是在评自己。通过评估,知道学生和自己在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有幽默感
优秀教师有很强的幽默感。他们和学生开玩笑,也接受玩笑。他们给学生讲故事,指出一些蠢事,在大家遇到困难时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且不担心自己成为大家的笑柄。换句话说,优秀教师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无所顾忌。
有灵活性
优秀教师在整个社区寻求资源。他们心中的教育超越了教室四壁。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小小教室与世界相联,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放过教育的契机。正因为如此,在谈怎样上好一堂课时,他们从来都不会提到教育计划,因为优秀的教师不靠教学计划来上课,他们在课堂上随时捕捉更有激励性的导引线索。
办法多样
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他们能把不同学科的课整合起来上,引导学生写研究论文,创作诗歌或美术作品,甚至把体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教学行家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追求卓越创造条件。
精益求精
优秀教师总是精益求精,不会敷衍了事。他们总是争取最好的效果,从不接受借口。因为这个特点,他们不是最宽容的教师。要使下一代有教养,教师便要有此特征。教育本质上是对心智的训练。一个懂规矩的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正确的。最好的教师即是持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恰当标准的教师。换句话说,优秀教师知道孩子现在需要什么以及将来需要什么。
不循规蹈矩
优秀教师会让学生永不“安心”,这也许是最有趣的一个特点。他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是让学生感到被挑战。他不会让学生度过相同的两天。
沟通能力高超
12.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二
一、高职教育内部环境分析
高职教育内部环境分析就是对学校的自身条件进行全面客观分析。只有明晰自己在高职教育市场中的优劣势,才能在学校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占据主导地位。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始终坚持以行业为依托、坚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铁路运输生产服务的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校开办的专业(方向)涵盖了铁路车、机、工、电、辆各行车工种的主要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学校管理出色、社会声誉好、就业形势好,具有很强的招生就业优势;学校与铁路企业始终保持着密切合作、深度融合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校企合作优势;学校各专业建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先进、完备的实训中心,具有很强的实训条件优势;对学生一直坚持“全员、全天候、全方位”的半军事化管理,具有很强的学生管理优势。
二、高职教育外部环境分析
(一)学校面临的机遇分析。
1.国家的政策助力高职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使中国制造国际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国际化发展空间,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为职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创业服务与创业孵化方面提供了提升空间。国家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制度,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基础办学能力,引导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
2.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铁路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骨干,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国有2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铁路运输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既需要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区域经济建设为学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实施东北地区低标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改善路网结构,提升老旧铁路速度和运力;要科学规划建设快速铁路网,尽早建成京沈高铁及其联络线;研究建设东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快速铁路通道;准备规划建设东北地区沿边铁路。这些举措再次为辽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向轨道交通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的学校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二)学校面临的威胁分析。
1.本科院校转型给高职教育带来压力。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设计方案,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本科转型比例达到50%以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同时在当今社会上选拔、使用和评估人才还是将学历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对学历层次还存在着诸多的政策限制。这必将对现有高职院校产生重大冲击。
2.学历教育偏见造成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明显偏低的位置。同时由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整体水平还不够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强,使得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往往是迫不得已的教育路径选择。随着高考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学校发展扩大规模与生源不足的矛盾会日益突出,争夺生源态势也会日趋激烈,这对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
3.生均经费不高制约高职教育更好发展。尽管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也明确规定了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但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很多省份并未出台相关政策,学校的办学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推动了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依托行业,对接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几年仍然是我国铁路乃至整个轨道交通行业大力发展的时期,学校要继续发挥办学特色优势,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努力争取“订单办学”、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瞄准企业岗位需求,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进一步凝练学校特色文化,努力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对照企业岗位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1.要保证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融合。学校要想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就必须按照“市场导向、针对岗位、适度超前、集群发展”的原则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2.要保证教学模式与企业工作过程融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的教学环境模拟成为现场的工作情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演变成企业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3.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标准融合。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工作标准、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指导书,制定考核标准,按照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分项目对学生逐一训练和考核,保证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
(三)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教师成长提高的政策和办法,鼓励教师钻研业务、钻研教学、钻研实践,努力为教师在职提高、深入现场、参加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有热情、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要大胆使用,安排重要的教学任务,并定期安排其到生产一线学习、调研、挂职锻炼,以提高实践能力,使之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只有对高职院校教育环境进行正确分析,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开创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高职院校要想在复杂多变的高职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保持主导和优势地位,就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高职教育环境。本文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首先从内部环境着手分析了学校的内在优势;然后又从学校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两方面对高职教育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振兴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转型、学历教育偏见和生均经费不高又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制约和威胁。最后从如何对接企业需求、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环境,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子彦.高职院校办学条件SWOT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47~49
[2]周明,李明,严学新.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SWOT分析[J].价值工程,2015,8:294~297
13.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介绍 篇十三
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全面深化,尤其是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也进一步向公众网扩展,其中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等已成为极富发展潜力的城域网业务。其中,作为我国教育城域网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由锐捷网络(原实达网络)和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携手共建的教育城域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就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城域网建设背景
教育城域网是一个为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服务的网络环境,是“校校通”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实现“校校通”的建设目标指导下,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拟定进行城域网建设。
辽宁省朝阳市城域网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对外宣传的窗口,为全市中小学师生提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同时,希望通过利用城域网络的优势,实现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化教学资源分配,缩小城乡教学差别,平衡教育发展,净化网络资源。
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实施
关于此项目的具体组网方案的制定,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朝阳市希望建成一个覆盖全市和下属各县的各个学校,及其市和县的教育办公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公众信息网(Chinanet)以及国际互联网(Internet)等高速互联的光纤宽带纯IP教育信息城域网。
在网络建设上,需要使用千兆带宽的主干线路,实现成语网络在为数万名师生同时高速上网,安全收发E-mail,互通点对点IP可视电话,主页发布等一般性网络服务的基础上,还能够高速传输音视频和多媒体材素材等大流量数据,实现视频点播(VOD)和多媒体课件的点播功能,满足教学的特殊需要,使用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还能够快速地完成内部公文的上报、批转和下发。
通过细致的规划和多次论证,辽宁省朝阳市城域网建设项目最终确定了采用锐捷网络提供的全网解决方案及网络设备。具体组网如下图示:
如图所示,首先,在朝阳市教育城主干网采用锐捷网络的核心路由交换机STAR-S5610。STAR-S5610提供了10个I/O接口插槽模块、高密度端口的10/100M和1000M的端口和光纤口,可以自由连接城域网的VOD、MAIL、DNS、FTP、BBS和多媒体等服务器供城域网镜像和学校使用,实现了真正共享。
其次,在朝阳市下属县级网络中心设置了4台高性能的服务器,镜像朝阳市核心网络的服务器资源,从而提高县级学校访问服务器的速度从而让县级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真正让朝阳市的城域网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再次,在朝阳市和下属县的基础学校校园网络建设上,采用1000M楼宇光纤骨干,10/100M到各个最终用户的桌面,建成了高效和高速的校园网络。在这一级别的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最后,在朝阳市和下属县的教育局办公网建设上,该方案针对市、县教育局办公网络建设的实际需要,采用了相应的安全机制,有效的防止了非法数据入侵教育局办公系统,建成了一个安全和高速的教育局办公网络。
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城域网解决方案特点
1、简单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案采用了锐捷网络StarView网络管理平台,在朝阳市教育城域网运用StarView网络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以下作用:
● 提高网络可获得性、改善运行效率:减少系统和网络的故障时间,提高响应速度,对网络出现的问题尽快予以回应,在多数情况下,要求对问题立刻予以解决;
● 降低网络运行成本:网管部门能够有效地管理异质系统和多种协议;
● 降低网络瓶颈:网络管理必须监控网络的活动,对网络的通信量予以分析,适时调整网络资源分配,消除网络瓶颈,并为决策部门网络的调整和扩容提供依据;
● 增加运行和集成的灵活性: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迎合不断变更的要求,当引入新的应用时,联网的协议也常常改变,这就需要通过升级网络管理软件的版本可以保证的对新设备和新协议的无缝兼容;
● 统一分配和管理网络资源:对网络的IP地址、域名、数据线路、带宽等等实行统一管理和分配。
2、灵活简便的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1)系统组成
实达宽带认证计费管理系统Radius服务帐单服务用户WEB服务备份服务 锐捷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
Radius Server:完成用户认证、授权和计费信息采集功能 Radius管理系统:对Radius Server进行配置,管理NAS和在线用户 用户管理系统:提供用户管理、缴费、计费策略定制、统计、审计等功能 帐单系统:可按时批量出帐单
用户服务系统:提供用户修改密码,查询上网记录和帐单的服务(2)锐捷网络Radius Server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最核心的部分,特性如下:
台
库
符合RFC2865、RFC2866和RFC2869标准,支持EAP 高效的用户认证和计费信息采集,每秒可处理200次以上的认证和计可挂接Oracle,MS SQL Server,Borland InterBase等多种后台数据可运行于Windows NT、Windows 2000,Linux和Solairs操作系统平费信息采集
支持在线用户唯一性限制或者指定某用户的最大同时在线数量 支持帐号和主叫(MAC地址)的绑定 支持帐号和IP地址的绑定 可支持多个厂商的宽带接入服务器
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城域网运行效果分析
14.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四
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
2.※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教育学与哲学,探讨教育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其最根本的意义是要对教育学作哲学的思考,从而提高教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
(2)教育学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不仅可以丰富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为教育学提供理论依据。(3)教育学与经济学,教育学需要经济学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4)教育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案例分析方法,扣概念,充实内容。一件事能涉及到两个或三个原理。
例:题目:有关教育学的概念 分析:关于教育学的定义也有很多种解释,但大多数解释都是把教育学看做是研究教育理论和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从教育学整体构成来看,“学校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处于“理论研究领域”,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5.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非重点)6.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的思想,教育作用,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方法: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的:贤人,君子。教育内容: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家,无为而治。
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第一章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中:教育的作用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作用。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外相结合。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式教学。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禁于未发(预防性原则)。教育著作,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
苏格拉底产婆术,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柏拉图,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人们公认教育学的奠基者,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遵循人自身成长规律的自然主义教育。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研究个体研究教育。康德,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康德论教育》 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
英国教育家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多选题:强调人的教育的自然性: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教育学。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三中心说)道德教育是强迫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学科教育的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做中学(课改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杜威,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主心。否定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否定系统的科学知识,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凯洛夫,《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这是课改的内容(常识性的内容)。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概述
1.《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最早提出教育一词。
2.※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而言的,即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这是并列关系。
举例:自学成才是否属于教育:不符合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各种教科书、教育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体现在教育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教育作用环境(教室、校园、阅览室)。教育手段是方式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
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简答题)(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和不平衡性。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所以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是生物学过程。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的起源有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单题)(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3.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最早出现学校的奴隶社会国家是埃及。口耳相传是原始社会教育。
4.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是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主要内容是四书和五经。
5.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点。6.案例分析,a)居里夫人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虽然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担负着儿童养育的重大使命。居里夫人的家庭教育说明了居里夫人对其女儿的家庭教育的效果持续作用于女儿的一生,尤其为女儿科学研究成就的取得、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空间,父母是人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教育。居里夫人本身还有一个示范作用
b)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起源,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起源把动物的本能活动看成是教育,这显然是错误的。动物的本能活动无论水平多高,只能是本能活动,把动物的活动看成是教育,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2、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3、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题)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在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14.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改)
16.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7.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重点简答题)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面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18.案例分析,根据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来分析。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还要受在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每个人从出生直到成长为青年,都经历了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制度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很多国家的学制虽然经历改革,体系繁杂,类型多样,但构成中小学学制主要因素的儿童在学年龄都普遍固定 在六七岁至十七八岁之间,同时又都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中学又大多数分为初、高中阶段,并且规定了各自的性质和任务。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学校教育制度受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
22.案例,上海孟母堂被认定违法,私塾式教育引专家讨论。上述案例实际上涉及义务教育的特征问题。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每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并没有明确禁止在家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讲,“孟母堂”并没有违反《义务教育法》。“孟母堂”的出现说明社会、家长有了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孟母堂”事件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挑战,是改变现有单一教育模式的尝试。教学体制需要改革,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教学内容、教授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选择的自由限度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家教育的合法性需要研究,但它作为多元化教育方式的一种,符合人的自由发展方向,法律不能回避其背后的社会需求。在家教育只能是替代性的,不能取代义务教育成为主流形式,而在家教育的规范化过程中,政府应该享有许可权、监督权和撤销权。
19.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预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又把这种教育称为强迫教育。保证普及教育实现。
20.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
2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
2)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3.案例,东北师大教育新举措 专业划分过早和过细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弊端之一。在计划经济中,学校的专业是由职业的类型决定的,因此,计划经济中学校专业门类的划分非常细,国家甚至规定每个专业招收的生员数量。因而,学校根本无须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而专业划分过早和细化,必然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单一,社会适应性差,就业困难。东北师范大学“两年后选专业”的新举措,有利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一方面让他们在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又拓展他们的专业基础,增强他们的专业适应能力,以便毕业后顺利地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双向选择。
4.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6.案例 政治人才的培养与形成。
从历史上看,教育的发展与其对政治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各个国家都重视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其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政治人才培养和选拔。教育培养政治人才主要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古今中外政治人才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不同的类型。在中国,自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出现之后,几乎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
11.案例 同一类漫画引出不同的结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结果是惩罚与鼓励、挫折与激励、饮恨终身与受益无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结果是批判与赏识、专制与民主、不合乎教育规律与合乎教育规律。之所以同一类漫画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件的价值取向是重传统与权威的认知价值取向、重功名和人事价值取向、重忠孝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认为漫画是对其权威的挑战,对其地位的威胁。而在美国,其主导价值体系包括经济主导原则、契约原则、民主原则和尊重个人原则,因而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心理对待漫画,采取一种人性化的疏通师生沟通方面存在的障碍。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式的,是蕴藏于教育之中的。案例揭示出文化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上,对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性质发生直接的作用。7.文化有广义和狭义。文化有五种存在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形态。
8文化对教育所发挥的作用的性质基本上是一种影响性的。9.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教材。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影响教育结构2)影响学生3)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促进作用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案例 科学的悲剧
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安全、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教育人们合目的性地运用科学技术,为此,就要使学习者具备正确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正确的科学技术伦理观就是以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为宗旨,以促进人类进步为目的,处理人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伦理观念。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利与弊,发展学生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地使用科学技术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1.人的身体发展,也即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体质的增强。2.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掌握代表人物。
1)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基因决定特定的顺序支配。2)外铄论即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3.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促进制约。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有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固然是经过训练而获得,但是也与遗传成熟程度有关。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遗传因素还潜在地决定着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
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促进制约。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可分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有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8.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因素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9.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反对这三种观点)1)遗传决定论(唯心主义小“先验论”)。桑代克,霍尔
2)环境决定论(机械唯物论),华生。
3)二因素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抹杀了教育的主导作用),吴伟士
10.案例 辛格博士挽救狼孩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素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为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人的发展是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具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回到人类社会之后,由于人的发展规律确定了人的发展存在着“阈限”,“狼孩”的语言、文字、符号和运算及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学习速度仍然缓慢。卡玛那的大脑在生理解剖特点上是正常的,没有低能的象征,也正因此,她才能在一生中适应几次生活上的巨大转变。她的智力水平之所以非常低,不是由于大脑在发育上有什么缺陷,而是由于缺乏人类社会环境众多而繁复的刺激。
1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是与心理发展互相影响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培养目标则有其具体性。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4.教育目的的功能(即作用)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
a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 b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c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d对教师和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a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b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c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a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 b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4)教育的激励功能 5.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统率作用。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布鲁姆)
教育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6.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7.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1)无目的论,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活动、教育即经验 2)个人本位论,亦称“儿童本位论”(学前教育),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观点为: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性和本能不受影响地顺利得到发展。
3)社会本位论。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思潮。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就在于造就社会化的人,除了社会的目的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从对教育的目的作出衡量。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我国的教育目的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8、现阶段我国社会主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各育奠定物质基础。
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它们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1.案例,古代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案例反映出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取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出目的观的多样性。雅典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而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则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不过,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其方法上的僵化性和绝对性。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案例还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对于教育乃至国家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古代雅典的兴盛与古代斯巴达的衰落都与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具有密切的关联。
12.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和特点,是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13.基础素质包括:1)身体和生理的素质。2)心理素质3)社会文化素质。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4.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
15.素质教育的要义有:1)面向全体学生2)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特征(简答题),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16.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又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17.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简单题)
1)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专业 2)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3)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5)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8.案例 特殊寒假作业效果好 素质教育需实践 通过这些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寒假作业,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再停留在口头,自立意识也得到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加深,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交往能力,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此类“寒假作业”是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但愿这样的寒假作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普遍。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德育为首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重点简答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2)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3)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4)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起主导作用。1)教师是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着社会的利益。2)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来影响学生,从而成为学生知识、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者,学生群体的领导者,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5.教师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桥梁和纽带的作用。6.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题)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 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3)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7.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1)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
2)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观。(多选)
a)正确的教育价值观b)科学的育人观c)正确的学生观d)现代的教学观e)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学生。
教师的业务素养(多选题和案例分析)
8.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
1)知识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a)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谓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比学生高出很多,要远远超出其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c)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2)能力素养 a)语言表达能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b)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c)教育科研能力。d)自我调控能力 9.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1)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2)做勤奋的学习者 3)做有效的研究者
4)做主动的教育教学反思者。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10案例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值得我们借鉴。从教师的职业素养看,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知识和能力素养等,都要求教师应该为学生做表率,从而也要求教师的行为符合教师的职业素养。尽管美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从教师的职责看,都是育人的,所以在教师的行为上有共同的、一致的守则。
1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作用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当代学生的特点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13.案例 几许孩子没权利 相对于具有社会正式成员身份的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因此,长期以来学没有被看做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青少年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许多成年人往往出于“为了孩子、关心孩子”的主观目的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完全不考虑他们的需要,也并未彻底改变青少年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的关系。案例中的调查显示:把父母当做朋友的不足50%,57.9%的家长认为孩子要不断学习,从而导致孩子们要求保障自己的“三大权利”,即玩、睡觉和自主阅读的权利。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5、现代师生的基本关系(简答题)
1)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
2)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3)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
4)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首先,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最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互尊重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内容与核心,服务与被服务既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又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实质,而爱与被爱、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
1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真正的教师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7.案例 师生关系调查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人与人之间主要是靠接触来互相了解,通过了解互相认可的。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这是所说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要求教师蹲下来跟学生沟通,让学生觉得你跟他是一样的,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别。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信任和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感到人格的尊严,又会对教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第六章 中学课程
1.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条件对课程的制约 2)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对课程的制约。首先,对课程设计目标的制约。其次,对课程设置的制约。最后,对教材编制的制约。除上述因素外,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还有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等。以上是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以上是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
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知识系统化,传授系统化。赫尔巴特理论。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根据课程综合的程度,可以将综合课程进一步划分为科际课程、多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主题课程等。
3.当代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型主要有:(课改正在做)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案例 当今世界综合课程的发展概况
我们从上述材料中可以了解到课程综合化是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综合课程的发展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综合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成果显著。我国对综全课的理论研究时间只有近十年,实践尚处于试验阶段。近年来尽管我国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试验教材、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等方面还有待于借鉴国外经验加大研究的力度。可以肯定的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必将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 5.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编制的结构,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在学校,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6.课程计划是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制定的直接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7.课程计划的构成(多项选择)1)规定教学科目。列入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是课程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
2)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4)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8.中学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1)中学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中学教育目的的实现。2)要注意中学整体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3)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9、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0.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中的亮点之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中学课程标准是编撰教材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升学考试、毕业会考等统一考试提供可能和直接依据。是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12.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科书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课文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13.案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案例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从选题到制订方案,从问卷的设计到实施都是以同学合作的方式自己完成的,教师在本案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从学生的感言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收获很大。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掌握。14.课程改革的理念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15.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5.案例 语文学“招聘”,政治教“理财”(湖南新课改全面开课,口语交际、家政、驾驶等内容上了学生课本)
高中课改以上述全新的方式在全逐步得以推广,这次课改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颠覆了以往的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经人以全新的感觉。对于一些课程如何改、如何考、如何评,在高考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如何保证高考不考的科目按计划开设等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探讨一套保障课改方案实施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说课程改革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第七章 中学教学(上)1.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2.中学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中学教学的任务(简※)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称为“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4.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案例 当代教学的新概念 教学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不同的教学观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新的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观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过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这些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树立新的教学观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6.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7.教学过程的本质
1)认识过程说 2)认识和发展过程说3)实践说4)认识和实践说5)多本质说6)交往说 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1)引起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它以愿望、兴趣和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2)感知课程内容3)理解课程内容 4)巩固知识和技能5)应用知识和技能
6)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诊断,反馈,调整)。
10.案例 特殊交往说之意义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交往说”重新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对“特殊交往说”意义的阐述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文中的所述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但某些阐述给人一种因改革而需要“交往说”的印象。应该说本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尽管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教学过程的本质只有一个。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教学,还是教学决定教学过程的本质,弄清二者的关系也十分必要。
11.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1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原则是主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教学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具有主观性,它反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并受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13.中学教学原则提出的其他依据
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育教学目的。现代科学理论。15.案例 掷得一石巧,激起浪千层 教《项链》这样的传统经典课文,名师、大家已经多有建树,教师 3 如何能走出新路子?夏老师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夏老师在看重挖掘课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讨论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适机拓展,交代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把《项链》当做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对比的载体,使学生在惯常的、熟视无睹的小说学习中得到了现代主义的知识,又用学得的知识解读现实主义的作品,使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有新奇之感而无枯燥之味。本节课很好地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8.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题)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教师职责决定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和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应防止这两种倾向,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形式教育论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实质教育论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事实证明,知识和智力二者辩证统一,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切联系的两项重要任务,必须统一实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知识属于经验系统,反映的是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属于心理发展系统,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是社会的,智力是个体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的合金。知识的掌握进程长,智力的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有关。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5)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强调知识,忽视智力。太重视智力。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a)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b)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c)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2)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偏向,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
14.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论述题)
一)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物直观,标本、实验、参观。第二类是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像、电视、电影、录音等.三类是语言直观。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4)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 二)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产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启发性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外在条件。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2)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3)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个方面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本身的实际,社会实际。
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能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要求是: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教育。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本要求是:
1)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3)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六)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些基础上促进发展。(《学记》中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基本要求:
1)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2)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
3)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用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七)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基本要求是:
1)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2)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
第八章 中学教学(下)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2.选择和运用中学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律 1)教学的目的任务2)中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3)中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校的设施条件5)教学的时限6)教师自身的条件 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启发式
1)四种方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2)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3)基本要求,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讲究语言艺术。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
4)案例,用哪种方法 二)谈话法
基本要求:1)教师要充分作好谈话前的准备2)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3)在谈话进程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出结论。4)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三)讨论法
基本要求:1)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2)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3)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4)讨论结束量,教师应进行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预习、复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和自觉材料等 基本要求:1)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2)应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3)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摘录、写提纲、写心得,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五)演示法
基本要求:1)要注意挑选演示的时机和内容。2)演示时要尽量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深入的感性材料。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观察。4)要掌握演示技巧。六)参观法
基本要求:1)参观前,应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2)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3)参观后,应注意材料的整理分析,注意把参观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来。七)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1)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2)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应恰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3)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4)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讲评练习的质量。八)实验法
基本要求:1)实验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2)实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3)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九)实习作业法
基本要求:1)教师要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工作。2)实习作业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掌握全面情况,并争取有关部门的协助,确保实习作业的质量,如需要学生自行完成的实习作业,教师需尽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责任。3)实习作业结束后,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工作。十)发现法,布鲁纳。暗示法,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教师在运作教学方法时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一是注入式,一是启发式。4.案例 活动教学法初探
活动教学法是广大教师为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旧模式,重新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经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生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的操作性实践,即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目前各科教师都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活动教学法只是广大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的一种,此外其他新的教学方法也在积极地尝试中,如情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广大教师应积极地关注和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5.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特点是将教室改为作业室。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分为校内分组,班内分组。6.我国中学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补充形式是个别教学
1)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的单位。
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7.班级授课制的结构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材料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以上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上所有组成部分或大部分。单一课的结构可根据其具体任务,采用其中的有关部分。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课的结构。8.我国中学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9.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0、案例 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分层次教学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一种创新,它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为此,在新课改的试验中,分层次教学在实验区的部分学校试行。试验之初,对于怎样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学生要示、怎样合理安排教师高质量实施分层次教学等学校有困惑,家长和学生由于受传统快慢班的影响,对分层次教学也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上述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分层次教学被部分学校正式采用,并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11.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2.备课应作的工作1)备教材,a)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部分课程内容都要体现教学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b)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c)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图和板画。d)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e)备提问 2)备学生 3)备教法
13.上好一堂课的要求(简答题)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得好5)师生互动得好。6)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14.中学作业的一般形式,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15.课外辅导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
16.中学测验常采用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
17.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
18.案例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8 年级)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注重各个目标在教学环节中的充分体现。从课前预习,教师提出 4 的问题,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到课后的拓展学习,写一封公开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同身受,理解深化,思维拓展。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学生不仅了解了罗布泊的历史和现在,掌握了写作方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其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最后教师号召学生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制止生态恶化的活动中,使本节课得到了升华。
19.案例二 《寻访“丝绸之路”》课堂实录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上例就是一节典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课堂上师生激情投入,忘我探究,互动交流,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中合作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是积极的,互动是多维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的创造性。第九章 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才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德育的生存功能2)德育的发展功能3)德育的享用功能 2.案例 学校德育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发展的功能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移民国家,各国移民来此定居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使当地各种宗教信仰杂陈,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图景;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众多“小传统”,构成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文化。如果没有德育有意识的融会异质文化的努力,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新加坡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确立“多元统一”的价值立场,最大可能地释放了德育的文化变迁功能,使各族群既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尊重其他文化传统,同时又有“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
3.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德育内容是一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
4.(重点概念)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学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5.德育目标的特征,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6.影响和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
7.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8.日本小学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就“有关自己的事”这一德育内容而言,日本文部省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年龄的特征和不同的实践能力。不仅在道德要求和数量上逐级增多,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反映了德育内容受学生身心水平的制约。
9.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德育目标的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不断形成和改善的过程。
1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于中介,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11.德育的主要矛盾 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外部环境主要由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三个要素构成。2)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矛盾。首先,它规定和影响着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 其次,它也规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最后,它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
19.案例张伯苓与学生共同戒烟 在案例中,这个吸烟的学生之所以反问校长,是源于他心中的不服气;张伯苓将自己也没有做到的事情拿来要求别人。而张伯苓之所以能果断戒烟,乃是因为他认识到这一颠扑不破的教育道理;要想让学生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首先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教育的言行一致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最佳良方。20.案例 魏书生转化差生的奇招
面对差生的不良行为,魏书采取“不管”的态度,反而让差生使劲找自己的长处,魏书深谙德育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不管”是假,长善救失是真。实际上,教师遵循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正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这种信任和期望反过来被学生所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向善的信心和决心,最后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
2)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的性质与作用也是不同的。a)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之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b)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c)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a)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b)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c)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3)在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于德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学生品德正是在不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渐进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
16.案例 陈冠希事件荼毒少年 学生效仿自拍艳照上传 德育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影响问题。
学生的成长不是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学生也无时无刻不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其中有很多影响是负面的,本案例中学生受“艳照门”事件的影响,从语言到行为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学校德育预期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说明了学校德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德育成效的获得,正在于不断地克服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
17.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则。24.一段师生 对话 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策略,而是通过对话帮助冲突双方领会对方的处境和观点。教师之所以这么做,乃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结果。事实上,冲突也是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之所以发生冲突,正在于儿童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充分照顾到对方的需要,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此,面对冲突,明智教师不是指责学生,也不是匆忙下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引导双方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样才能既平息冲突,又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就像案例中的教师所做的那样。18.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孟子“盈科而后进”,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内部矛盾的斗争过程)1)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
2)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爱和民主原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合原则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1)应注意教育影响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2)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3)要谋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模式。21.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二)榜样教育法
1)榜样要植根于教育者当下的生活。2)不能神化榜样人物。3)运用榜样教育法时,注意适当体现“德福一致”的价值观念。4)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5)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身教,成为青少年的好榜样。
三)道德叙事法 叙事,用作动词时指讲故事。德育中动作叙事法的依据在于叙事所具有的育德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 1)首先是陶冶道德情感。2)其次是促进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3)再次是激发道德反思。4)最后是引导道德行为。
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要求:1)叙事前,有备而来。
2)叙事中,运用技艺。3)叙事后,价值引导。
四)交往实践法,是对学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运用交往实践法的要求: 1)对同伴团体进行价值引导。2)激发同伴团体交往的动态化。3)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4)协调交往冲突 五)道德讨论法
22.案例 未成熟的李子
学生之所以接受这位教师的劝诫,主要在于该教师在运用说服教育法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没有说教的味道,非常贴切,自然而然。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的运用,上来一顿挖苦、教训,结果很可大相
径庭。
23.案例 一堂美国的道德教育课
在这则案例中,经过教师的充分挖掘,呈现了如下几种道德规范:“守时”(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整洁”(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爱”和“偏爱”(我们看到的是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友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勇于面对错误”(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道理规范呈现得非常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的是“价值引导”而非“道德灌输”,这一成功经验正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课堂应该汲取的。25.案例 善待布莱恩
黄向阳对这一案例曾有精辟的分析。他认为这场讨论表面上没有形成任何集体意见,实际上却导致了全班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更可喜的是学生道德思维发生了变化。尽管这个班的学生都倾向于要“要善待布莱恩,不要取笑他”,但是他们的理由和推理方式却各不相同。珍妮特的意见对班上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会发生积极的影响,她的思维方式一旦被他们所接纳,将会促进他们道德判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第十章
1.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 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2.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简答题或多选题)1)教育教学能力2)班级管理能力3)道德反思能力4)精神关怀能力
4.案例 阿莫纳什维利送给家长的神奇口袋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乡二元社会间壁垒和逐步拆除,当前我国许多家长对于子女未来的发展水平给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的社会性集合与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家长把子女实现高水平的期望完全寄托于学校的课业成绩,这不仅使家长有自动加大子女课业负担和内驱力,而且使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琮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和学习,转变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送给家长神奇纸口袋的案例为新时期班主任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期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阿莫纳什维利在给家长的纸口袋中精选了两项内容,一是学生亲自挑选的最能代表自己学习收获的送给自己父母亲的学习成果,二是记录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并且经学校教导主任和校长郑重签名的学生鉴定。案例中,纸口袋里面的第一项内容十分有助于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独特的发展潜质和能力倾向,从而为家长依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培养提供了可能。纸口袋中的第二项内容有助于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在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各自的发展潜质的最佳成长。
5.案例 绝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这则案例节选自我国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日志。李老师通过安妮事件的记述向我们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师生关系的改善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自身的道德反思能力及其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由于学校里每天紧凑的教学安排,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根本无暇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及时的回顾和反思。有些时候,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确容易引起教师大动肝火,致使他们很可能运用直觉而非理性作出学生处罚决定甚至是班级管理的决策。其后果往往是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严重损毁教师自身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抑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都不可或缺。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用“经验+反思”十分简洁地来归纳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助于其对教育信念和教育实践因果关系形成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加教育实践的理性自主,实现动态、开放、持续的专业成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对于教师专业的胜任能力。6.班主任在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工作中主要面临如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级建设目标二)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三)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9.班级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兼具自动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10.班级的正式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2)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3)只对自己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的一般成员。
11.班级的内部功能是由班级中各组成员要素之间的“互动”产生的。班级的外部功能是由班级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的而产生的。
12.班级组织的发育。1)孤立探索阶段2)群体分化阶段3)组织整合阶段 12.班级岗位建设
1)设置2)竞聘3)实践4)评价5)轮换
7.案例 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李镇西老师这则精辟透彻的班主任工作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设计班级建设目标,如何构建班级活动体系以及如何培育班级舆论和班风的典型范例。
李老师经过对班级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他们的成长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普遍缺乏爱心,没有阅读大量优秀读物的机会,不具备民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李老师从班级成员的普遍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确立了班级建设的三大目标,即创建“爱心班级”、“书香班级”和“自治班级”。在以后的一个学期当中,班级活动主要围绕上述三个班级建设目标系统有序地展开。比如,在建设“爱心班级”过程中,李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市妇联为贫困儿童捐赠读物,号召他们给在印度洋海啸中受灾的难民捐款捐物,教导他们尊重普通者并为学校教学辅助人员发贺卡„“爱心班级”的建设还体现两大原则:一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奉献爱心,二是不因爱心而容忍不良现象,也不因批评同学的错误行为而失去宽容之心。通过这些开发、多维而有序的班级活动,我们可想而知,健康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级风气定会日渐成形,并以一种濡染和熏陶的方式在班级成员心中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反过来促成班级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
8.案例 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我们将两个案例并在一起分析,因为上面两则案例中涉及的学生都是在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令班主任老师十分“头疼”的后进生,前者在学习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后者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读两则案例,其中的班主任-马国福老师和李镇西老师对他们班级中后进生的教育方式在令我们深深折服的同时,也使我们不由得低头反思自己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言行。班级建设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后进生,由他们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和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必然会影响到班主任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如何理性地为后进生进行班级角色定位,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面临并积极解决的难题之一。案例中,尽管马国福老师和李镇西老师身处不同的班级环境,面对行为表现各异的后进生,但是通过自己理性的教育行为道出了如何帮助后进生的共同规律,那就是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运用智慧和高尚的师德对他们进行无私的精神关怀 13.班级规则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道德规则、契约性规则、强制性规则。道德规则具有普适性、一致性、行为严重性等特征。契约性在互惠互利基础上达成契约。强制性规则是学校或班主任制定。
14.案例 犯错误,写“心理活动说明书” 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提代了如何在班级学习型团体建设中对学生进行自立指导的范例。我们在本节中提到,学习团体的自立表现在团体内部产生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两种力量。所谓“自我指导”就是指团体依靠自身力量指导自己。为了培养团体的自我指导能力,班主任应当培养班级干部对团体成员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案例中要求违反自习纪律的同学写作“说明书”的班长就充当着学习型团体自我指导 的干部角色。所谓“团体的自我管理”是指团体凭借自身的力量控制自己,完成团体共同的学习任务。案例中魏书生老师巧妙地通过让学生写“犯错误心理活动说明书”的方式提高他们对于破坏团体学习目标行为的反思能力。正如学生自己所言“过去淘气了要写检讨书,那时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透过违纪学生当事人这简洁却深富哲理的话语,我们可以断定魏书生老师已经成功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达成了团体成员自我管理的目标。15。案例 重金奖励举报者 这则案例涉及班级规则建设问题。为了维持班级管理的正常秩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一些班主任制订了强制性的“告密”规则。比如,有的班主任主动在班级培养“线人”,有的班主任明确班干部的一条重要职责就是班级有事一定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等等。诚然,这种强制性的“告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助于班主任对于班级成员总体表现的掌握和了解。但是,教育实践屡次证明,实行“告密”措施,尤其是将“告密“与学生的物质利益相结合的举措,难免引起班级成员内部的互相猜疑甚至敌视,使班级风气难寻从前的积极和淳朴,必然会给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我们在本节班级规则的讲述中,提到了契约性规则。它是一种介于道德规则和强制性规则之间的,既包含“自律”成分也存在“他律”空间的班级规则。它的操作和运用很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助于促成中学生社会化成长由他律走向自律。因此,在班级秩序管理方面,我们建议广大班主任教师放弃自己的“告密”经验,合理运用行为契约的方式纠正班级成员的不良行为表现。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实施。
2.《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教育法》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4.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事业。
5.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5)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6.义务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是 1)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2)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3)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教育督导制度: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所辖地区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10.《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货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11.《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2.法律责任是指对违反本法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993.10.31通过。1994.1.1起实行。
2.立法依据:宪法依据,客观依据和政策依据。3.重要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3)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需要。4)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的需要。
4.适用范围: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5.教师的权利可分为普通公民权和教师职业权两部分。6.《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
1)教育教学权,是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2)学术研究权 3)学生管理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7.《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
1)遵守法规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5)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6)提高水平的义务
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教师执业许可制度。
9.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1)必须是合格的中国公民。2)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3)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4)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10.教师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工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986.4.12通过。2006.6.2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义务教育的对象:适龄儿童和少年。
4.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2006.12.29会议修订,2007.06.01起实行。
2.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的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2008年9月颁发。2.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2004.03.22颁布。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辽宁省教育厅07-14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0-04
2023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学习策略的训练09-29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06-24
年最新辽宁省计划生育条例09-07
上半年辽宁省银行职业资格《个人理财》:法律知识考试题11-05
辽宁创业工作06-12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干部管理条例06-13
2022辽宁高考数学试题知识点分析与总结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