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2024-10-05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精选12篇)

1.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篇一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初到时虽仔细观察着旁人的举动,模仿生怕有纰漏被人笑话。但贾府重重规矩也困不住你那天性,你可以在送来花时,不满是被人挑尽的。虽是敏感的可怜,却又有些可爱与单纯,反对顽固思想,自由,又无拘无束。不会也不必似宝钗,圆润懂事,获得一片赞许与他人喜爱,最终也算不清得了什么,又失了什么。有些爱使小性子,却因此令人更生怜爱。

何曾几时,你也被自己束缚起来。花谢花飞香满天,怎样都冲不破困住自己的网,被缚的哀伤,哀伤,终日渐消沉。终一日听到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脚下如踩了棉花般软绵绵的,昏了过去,醒来后,望看空洞的天,不禁泪下,美好昔日化为泡影,梦再强大,也敌不过现实,被砸个粉碎,究竟活了些什么,又留下些什么。

你终没走出,被束缚至死,焚稿断痴情,看似幼稚的妄图证明自己已走出,重回自由的自己,实质却是给自己更添了一份伤心罢了。你想说的,是无情,是原谅,还是感谢。曲终人尽散,黛玉已走,贾府,不复从前,此聚一场,终空。

2.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篇二

首先,我想谈谈关于黛玉的神话传说和她爱哭的性格。越剧中也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台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说起林妹妹的来历 , 的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神话传说中,她本是天上的洚珠仙子,因为要报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自愿陪其下界历练,并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这一传说也为后来林妹妹的爱哭的性格和“黛玉泪因宝玉”的评断埋下伏笔。脂砚斋在批到此处时总说 :“真乃奇人奇文,千古文章未闻还泪之说!”想必这也是历来大多数读者的心声。虽众多批评者都说她刻薄小性, 爱哭爱闹,终日只会以泪洗面,但我还是想用一组庚辰本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哭和笑的统计来说明她是有喜有乐和知恩图报的。数据这样显示 :林黛玉总计哭25次 , 其中 , 因为和宝玉闹矛盾而哭15次 , 因为父母去世而哭2次 , 因为感伤身世而哭8次 ; 总计笑164次 , 其中 , 向宝玉笑46次 , 向除宝玉之外的其他人笑108次 , 冷笑10次。

接着,我想谈谈黛玉的身世及她傲气的性格。林黛玉自小没了娘,兼无一个亲兄弟妹,所以她身上不免带有一抹常人无法理解的凄楚和愁闷,再加上自幼体弱多病,使她初来到贾府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的大家族,难免会格外小心。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这样一来使她在外显得孤高自许,不比宝钗那样行为豁达,但无可否认的是她同时又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可爱柔弱,让人分外怜惜。记得在有点口吃的史湘云第一回露面时,黛玉就取笑别人说 :“偏是咬舌子爱说话 , 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 , 只是爱哥哥的。”(第二十回)当时就把气得湘云笑道 :“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 , 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 , 那才现在我眼里!”又比如在第四十三回,明明是自己带头起哄把迎春的画改成《携蝗大嚼图》,借此讽刺刘姥姥进贾府打秋风,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小心得意忘形笑得发鬓都松了,为了躲臊她却偏要赖在李纨的身上。她便说“这是叫你带着我们做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 , 大玩大笑的。”李纨也只得笑“你们听听她这刁话,她领着头的闹,引着人笑了,倒赖我的不是。”李纨是大观园里的大嫂子,她青年守寡,恪守妇道,平时又自持身份,沉默寡言,极少开玩笑。连她也说出这样的话来, 可见颦儿的言语是有多么犀利。但是,我想不管怎么说,这么个林妹妹的形象确实是很为人喜爱的,至少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宝玉也曾说 :“我就是这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第二十三回)

最后,我想谈谈黛玉有情有肉的性格及人物形象。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林黛玉不适合做妻子,原因之一是动不动就爱使性子、掉眼泪,而且还体弱多病、弱不禁风。殊不知林黛玉看起来虽然比谁都弱,但骨子里比谁都傲气,若说宝玉不喜欢官场仕途中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厌恶贾雨村、贾蓉之流,那么颦儿对此更是毫不顾忌的加以赤裸裸的讽刺,这种痕迹在她的诗词里都有过。且看第九回里宝玉要去读书,一家上下谁不高兴异常,袭人更是贴衣加被、嘘寒问暖,可谓无微不至,但宝玉去和黛玉辞行时,她的只是说 :“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第九回)这话听起来虽然不算太无情,但至少和其他人的态度相比,就已经是相当冷淡了!我认为,虽然林妹妹是爱哭的,但她的性格那却不是无能,更不是软弱!她其实是情到极致。无情之人不会在面对花开花落这种自然界极为正常的现象而伤怀落泪,不会感花伤己,更不会天真到拿把小花锄头去埋了它。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说“在众多的明清小说当中,没有哪一种能够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了。”我认为,单就黛玉这一形象就极具独特的文化内涵了。黛玉是中国古代哭得最美的女子!

摘要:提起对《红楼梦》的研究,自然是方家云集,能者辈出。因读者的眼光各异,围绕《红楼梦》而产生的探讨与争论当然就迥然不同,道学家看见士子形象,才子看见缠绵风流之事,革命家看见阶级与排满思想……在此,我谈也谈不好《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之处,我只浅谈一下我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看法。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3.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篇三

关键词:黛玉之泪;“葬花吟”;情感的传达与再现

一、《红楼梦》中黛玉之泪的情感文化内涵

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足见泪不为寻常物。泪作为情感的一种集中表现,成为中国无数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意象,更成为表现悲剧形象浓墨重彩的一笔。《红楼梦》中黛玉之泪的刻画就是典型之一。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关于其泪的描写自然而然成为刻画其性格特征重要的组成部分。《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纠结始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还泪”之情。泪是情感的凝结,反映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泪作为情感的一种表达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否则悲何以为悲,恨何以为恨。不同的民族往往会有不尽相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黛玉之泪的情感表达同样渗透着文化底蕴。黛玉之泪并非无源之泪,是整个民族情感的具体体现。共同的民族情感体验是我们深刻体会其泪之悲的基础。

二、霍译“葬花吟”关于情感传达的评析

《葬花吟》的翻译,首先要对《红楼梦》整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有通透的把握。《葬花吟》是小说情节和意境的一部分,是黛玉内心世界的写照,所以翻译一定要注重人物情感的传达。下面通过《葬花吟》英译研究,审视情感传达和再现的得失。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The Maid, 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

Seeking some 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

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

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

此句表达了深切的惜春伤春之情,美好的春光不在,不免引起人的惆怅,更何况内心本已被愁绪所困,看到春暮的凄凉之景,怎能消解心中的无限愁绪。译文中“grieve”一词表现出黛玉的惜春之情,第二句中的“seek”一词表现出为排解心中的愁绪所做的努力。“Trample on”是践踏的意思,在这里一个重要的情怀“不忍”并未在译文中体现,黛玉看到遍地落花,不忍踩,传达出黛玉内心的踌躇怜惜之情,译文没有很好地再现这种心理。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Next year, when peach and plum-tree bloom again,

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will remain?

The solitary Maid sheds many a tear,

Which on the boughs as bloody drops appears.

这两句从桃李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中,联想到人却不能如桃李一般长存,感叹人世的无常,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内心的凄苦无以排解,看到暮春之景,想到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悲戚难耐,忍不住默默地洒下泪来,一个“暗”字表明内心的苦楚无人倾诉,只得独自承受,更显其哀。将首句翻译成一个时间状语,没有突出树与人的的对比,因此黛玉的无奈凄苦之情没能得到很好的传达。后两句的译文意境圆满,不过原诗句用典,湘妃哭舜,泣血染竹,竹成斑,因为黛玉号“潇湘妃子”,此处是黛玉表达自己的万分悲痛之情,潇湘哭竹,这个故事需加注点透。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And lays her down between the lamplit wall,

While a chill rain against the window falls.

But neither bird nor flowers would long delay,

Bird lacking speech, and flowers too shy to stay.

青灯、冷壁衬托出人内心的无限凄凉,无情的冷雨敲打着寒窗,痛击着一颗孤独的心,本想在“被”中寻找温暖,却无奈“被未温”。译文第一句中“lamplit wall” 无法完全表现出室内之物带给黛玉心理上的凄凉感受。第二句译文中“chill”一词则传达出冷雨带给内心的凄苦体验。后句以花鸟自比,美好的东西总是不常在,无力挽留。花鸟似乎与黛玉心相通,充满无限惆怅。译文第一句中的“bird”和“flowers”显然不能与原句中“花魂”和“鸟魂”的深刻内涵契合,在意境和情感传达上略有缺失。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And then I wished that I had wings to fly,

Across the sky to the world’s farthest end.

Pure substances the pure earth to enrich,

Than leave in soak and stink in some foul ditch.

nlc202309030016

心中的悲苦已无法在尘世得到解脱,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无奈与惆怅。译文整体上与原句意境相合,第二句中的“随花”意境并未得到直接再现。黛玉因花之洁不忍其陷于污浊之地,故将其葬于大地,作为其最终的归宿。由花及人,黛玉想到自己在尘世的遭遇,又有谁来怜惜呢,惜花实则是怜惜自己。译文第一句中的“pure substances”和“pure earth”把握了原句两个“洁”字的实质内涵。第二句中情感的再现也很好切合了原句中的心理感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As petals drop spring begins to fail,

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

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

这两句触景伤怀,由春残花落,联想到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让人不禁悲从中来。译文的意境很圆满,特别用“bloom”形容红颜,用“sicken”和“pale”形容红颜的消逝,传达出黛玉内心的无限怜悯痛惜之情。后两句表达了黛玉深切的伤春怜惜之情,春暮凄凉之景,让人不禁感伤红颜易老,好景不长,最终将会和春花一般凋零。第二句“dead”很好地传达出花谢人亡的凄凉意象,传达出黛玉内心对红颜易老,人生悲苦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结论

通过分析霍译《红楼梦》中《葬花吟》翻译的情感传达得失,译文从整体上较好地把握了黛玉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但由于情感的表现具有文化历史性,更具有民族性,在向目的语读者传达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偏差。情感的传达和再现作为文学作品翻译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译者必须基于原语的历史文化,深刻领悟和把握内涵,最大限度的传达出原文微妙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郑琼京.《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译与霍克思译比较评析[J].海外英语,2011.

[2] 徐丽华.《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J].华夏文化,2013.

[3] 戎金荣,刘淑梅.《葬花吟》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首都教育学报,2012.

[4] 李海蓉.探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英译版本[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5] 朱耕.译者的主体性:霍克思英译《红楼梦》解读[J].作家,2012.

4.《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品宝钗黛玉 篇四

你,是贾府中伺候王夫人的丫环,也有七八分的容貌,宝玉喜欢你,照理应是你的福气,为什么会扣上“小娼妇”的帽子,还“赏”了一个火辣辣的耳光?

金钏儿,我为你叫屈…

湘云啊,你一向不是挺喜欢黛玉的吗?你俩的感情不是挺深厚的吗?可是今天,你在雪地里吃烤肉,黛玉只想跟你开个玩笑,说了几句话,你却脸色骤变,冷笑着说黛玉不是正经人,这不是伤她的心吗?你也知道,她生性多疑,没几个知心人儿,你就更应该体谅她,这样,大家也会说你人缘好,越发喜欢你的。记住,帮助别人,待人宽容是最快乐的。

原先晴雯在我眼中,似乎缺乏一些教养,而且眼珠子常常跑到头顶上,可是她对宝玉却是尽心尽力。

5.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 篇五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6.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六

论点:通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封建社会衰败没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巨大悲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只是贯串其中一支主要的咏叹调对唱,却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宝玉黛玉的爱情之花,具有一种永远的凄艳之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爱情形象的悲剧魅力,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

本论: 总述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3、林黛玉小气多疑的性格特征。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结论: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有其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她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思想而独立。而后这种情况又是与当时虽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这种萌芽尚不能脱离封建主义经济母体而独立发展的状况相一致。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1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1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2

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 „„„„„„„„„4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5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6 注释„„„„„„„„„„„„„„„„„„„„„8 参考文献„„„„„„„„„„„„„„„„„„„8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高、脆弱的一面,又有尊重别人、篤实、宽厚、谦和、坚强的一面。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二者在她身上是辩证的统一。其内在联系是:从人生哲学上说,就是黛玉的谁尊重我,我就尊重谁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饱含着近代平等观念的萌芽。从政治思想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叛逆本阶级给青年一代所指定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念。从婚姻观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这三者,也就形成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脆弱;坚强;叛逆;小气;宽厚;自尊又自卑;

[正文]《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她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姐妹兄弟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字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亲相爱。她生性孤傲,纯洁率真,小气多疑,是封建的叛逆者。她藐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但爱情被王夫人等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便到头来既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特征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寄人篱下,因而什么事情都显得小心在意,唯恐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有“小心眼”的一面。林黛玉的“小心眼”谁都知道,可她“小心眼”的背后是坦诚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真是相爱,但她也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她把薜宝钗、史湘云看成情敌,说话刻薄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薜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薜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然而率真的林黛玉在表露着自己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畅开了她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的眼中,容不得半点微尘,但也不见前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就锋芒毕露地相对。但也就事论事,论过之后也丢在了一边,正是这种坦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不把她当外人。有时候缺了她,大家都感到空虚寂寞。她的灵魂是清澈的,“小心眼”、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瑕疵罢了。在大观园里,她把薜宝钗当情敌,但后来又坦诚相见,结为姐妹,谱写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薜宝钗的善意批评所感动,深情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既太感谢激你,往日既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表面“小心眼”的林黛玉却能做到,再说小气是说不过去的。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很宽容,就是丫环面前也不例外,丫环紫娟就曾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经常闹别扭的事批评林黛玉:“宝在

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不明就理的,但林黛玉也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心眼”,“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薜宝钗是有原因的,薜宝钗确实对林黛玉奸诈过。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薜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说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薜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给了薜宝钗。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薜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这一切并不是她幼稚不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直率的美德。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的是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种表面现象,在其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着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林黛玉母亲去世后,进入京城寄人篱下。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心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的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说话尖酸刻薄等事情都是和她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微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在《红楼梦》的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难囊,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了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咬”。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她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赔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对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短赔不是。咋舌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

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心眼”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1]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不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贾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薜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贾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苦,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的事例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表现出的尊严,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并也笑道:“果然有趣”。可当贾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一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是,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顿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的胡说,好好的把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弄红了,;转身就走。这一切,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总而言之,对林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所以,她时时刻刻在人面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在性格上是有些缺陷的,使得她有时在贾府内不受一些人的欢迎,那她是怎么样小性多疑的呢?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娟进来,宝玉笑道:“紫娟,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娟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沏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账,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贾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细揣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娟在场,不得不矜

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而紫娟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正经主子”。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生性多疑。还有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的时候,正遇着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见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林黛玉心中越发动了起,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久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在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掺杂在一起,从而坐实了贾宝玉的无情的罪名。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远你的呢?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的音量的对话声,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这跟林黛玉生性多疑是分不开的。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

从上可以看出,林黛玉本来是个纯洁、率真、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的人,但由于 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造成了各种复杂性格的特征。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间下雨,宝玉要从黛玉那里回去: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了打破了,所以没有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这些开启黛玉的心扉之处,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息,其心地何等之纯净而美好!但黛玉又“小心眼”说话尖酸刻薄、小气多疑等。比如,第十九回“意绵绵静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 6

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谷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比方出来,一句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相的确良倒出快!”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小气多疑。从林黛玉这么多的生活事情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造成这样复杂性格的原因。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正是这种觉醒了的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她挚着地追求着实在的人生和真正的爱情,热恋着“心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面前的假慈悲,“薜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和世俗隔隔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绰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林黛玉性格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复杂格特征。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允许他们之间的爱 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今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大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作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毁灭了,林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没得到美满的婚姻。林黛玉毕竟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得到封建势必力的认可,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她没有贾宝玉那样自信,她担心着将来不知如何,更多是预感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显得无能为力。事实是有一团乌云 7

笼罩在他们的爱情空上,而乌云的制造者是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林黛玉成为她安排中的一个牺牲品,林黛玉小心眼儿,在大观园中得罪了周围很多人,婚姻之事也没有替她着想,她的性格孤傲,对别人没有一点而顾忌,直率惊人,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她的叛逆思想,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是那样的勇敢绝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此外,她强烈的自尊心也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可见,她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这样一个美丽、柔弱、勇敢的悲剧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的心中,屹在中国文学史上。[2] 总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是成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成了千古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注释:

[1]马建华:《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红楼梦学刊,199901期。

[2]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文选,1985年。

参考文献:

[1]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十二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2]曹雪芹:《红楼梦》,岳麓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田兴爱:《林黛玉人物的思想品格》,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02期。[4]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吴敏、赵谦、王占梅:《林黛玉性格浅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9

7.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篇七

在《红楼梦》中, 对黛玉的“多心”, 自始至终, 有着大量细致的描写:她曾为宝钗的金锁而多心, 为湘云的麒麟而多心, 为宝玉摔玉、周瑞家的送宫花、宝钗在宝玉床前绣兜肚而多心, 也曾为宝玉作诔文而多心……旁人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对之进行评判, 袭人说:“那黛玉就是个多心人。”王夫人说:“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贾母也说:“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 只是心重些”[1]。

就连宝玉也怕他多心。“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况兼黛玉心多, 每每说话造次, 得罪了他”, 他曾对黛玉说:“那是你多心, 我再不的”;也曾对湘云说:“好妹妹, 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 不肯说出来, 也皆因怕他恼。”甚至黛玉自己也明白这点——对宝玉她曾想:“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 见我一提, 你又怕我多心, 故意着急, 安心哄我”。

可见, 黛玉这“多心”表现为多疑多虑多惧, 处处心细心重心窄, 时时有心留心疑心, 事事想得多而细、深而远, 因而难免有想多、想过、想偏、想差的时候, 由于不放心又不遂心, 于内形成小性儿、小心眼;于外表现为言语锋利, 爱哭爱恼, 予人不随和快乐、不宽容大度, 柔弱、悲观、尖刻的印象, 成为孤高自许, 目下无尘, 不受欢迎的人物, 不及宝钗豁达, 随分从时。

对黛玉“多心”的感受与评判, 不仅在大观园内、贾府上下, 人们早已取得共识, 进而在读者心中也渐渐形成定论。人们认定此乃黛玉具有标志性的性格特征。厌之者视为心胸狭窄、尖刻乖诞、无病呻吟;爱之者也不免遗憾其多疑多虑、敏感脆弱, 感到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网上讨论《红楼梦》人物, 喜欢宝钗、湘云、探春等而不喜欢黛玉的竟占绝大多数, 有人评曰:“每次读《红楼梦》,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林黛玉, 那么多小性子和小心眼, 谁受得了啊”、“一个女孩风吹便倒, 总是需要人伺候着, 还动不动就哭闹, 本来条件够好了还总嫌自己命苦, 有事没事对着自然风景流泪叹气, 最过分的是恋爱出了问题从来不反省自己的个性是不是有毛病, 自己做的对不对, 只知道一味怨情人怨另个女孩或者怨自己命薄”、“恐怕只有贾宝玉那种气血不足、娘娘腔的男人会喜欢林黛玉吧”[2], 似乎连黛玉的优点也被一同抹煞了。

二、林黛玉的“无心”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有很多读者对黛玉的认识片面, 评价主观, 没有探寻本质原因, 深入理解原著, 确解其中情味, 遂造成迹近苛求而大失公允的偏颇认识。

其实“多心”并非黛玉的本性, 造成她“多心”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是特殊的身份、特定的环境、特别的情感、特异的性格, 造就了她的“多心”。况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非只写了林黛玉的“多心”, 也写了她的“无心”。只是由于这种“多心”的时候太多、太细、太典型, 俯拾即是, 使人们对其“多心”印象深刻, 黛玉的“无心”便被人们忽略了。这样便容易产生错觉, 似乎“多心”成了黛玉唯一的性格特征, 其实书中描写黛玉的“无心”之处甚多, 其“无心”与“多心”互相映衬, 从中更能见出黛玉的真性情。

有许多原本应该起疑应该多心的事情, 黛玉却并未多心。此处略略举例证明。

八十七回描写宝钗送书与黛玉, 聊赋四章。此时宝钗已然“心知自己是贾府的人了”, 且深知宝黛之间的感情, 连贾母都说:“你们先都在园子里, 自然也都是明白的”, 那么写此信不知何意?然黛玉看了却不胜伤感。又想:“宝姐姐不寄与别人, 单寄与我, 也是惺惺惜惺惺的意思。”其实宝钗只不过是假惺惺罢了。黛玉又道:“宝姐姐自从挪出去, 来了两遭, 如今索性有事也不来了, 真真奇怪。我看他终久还来我们这里不来。”一点没往宝钗定亲方面想, 一点没有疑心。可见自从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 黛玉认识到:“你素日待人, 固然是极好的, 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 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 实在误到如今。”所以, 此后一片真心对待宝钗, 以己度人, 推心置腹, 再不生疑。书中多处描写:“自在枕上感念宝钗”、认薛姨妈作母亲、认薛宝琴作妹妹, “并不提名道姓, 直是亲姊妹一般”, 原是爱屋及乌之意罢了。连宝玉问她:“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也直言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 我素日只当他藏奸。”能如此直承自己的错误自我剖析, 能如此真心称赞心怀芥蒂之人, 能如此肝胆相照, 能如此知错就改, 需要多大勇气?除了黛玉, 能有几人?黛玉敢爱敢恨、襟怀坦白, 正是性情中人, 她的多心源于此, 她的无心也源于此, 可敬可佩。又如袭人“想到自己终身本不是宝玉的正配”, 怕“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后身”, 又认定“那黛玉就是个多心人”, 所以有意前去用话试探黛玉, 可黛玉无心, 一点也没怀疑, 只是就事论事:“这也难说, 但凡家庭之事, 不是东风压了西风, 就是西风压了东风。”倘是多心, 只怕是一个字也不肯提。

不仅别人说话, 黛玉时常不曾多心, 就连自己说话也常有“无心”之言, 可见黛玉乃率性任情之人。彩云偷了东西, 事后在酒席上行酒令时黛玉就曾无心说道:“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 又怕挂误着打盗窃的官司。”宝钗就老道得多, 忙暗暗地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 原是打趣宝玉, 不想牵涉到彩云。可见黛玉有心于姻缘, 无心于关系, 说话处事不似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 一问摇头三不知”, 不够世故周全。又如黛玉“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 身上披着蓑衣……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后又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 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 方想起话未忖夺, 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 后悔不及, 羞红了脸。黛玉与宝玉很是亲密, 说话不太留心, 故说出渔翁渔婆的无心之言。可见黛玉并非时时多心事事多心之人, 其“多心”表现了率性, 其“无心”也表现率性, 都是真情流露, 而这正是宝黛玉性格的契合点。

“多心”绝非黛玉唯一的性格特征, 她很多时候是宽厚、坦荡的。香菱学诗, 黛玉诚恳讲解, 不厌其烦。在栊翠庵喝茶, 黛玉曾被妙玉抢白:“你这么个人, 竟是大俗人, 连水也尝不出来。”黛玉并不曾因此多心, 既不还嘴也不赌气。作为丫头, 紫鹃敢于当面指责林黛玉“浮躁”、“小性儿”、爱“歪派”人, 这在贾府里是绝无仅有的。而黛玉也不曾介意, 她知紫鹃为她好, 大观园内没有一对主仆像黛玉与紫鹃那样情同姐妹, 从中亦可见出黛玉纯洁真诚、宽容善良的一面。

三、“无心”性格的形象塑造功能

以上分析可见, 黛玉确实常常“多心”, 但黛玉并非时时多心、事事多心之人, 常有无心之举, 应多心却并未多心之时, 其宽和纯真的一面不容忽视。

黛玉形象恰因“多心”与“无心”而真实, 而美好。喜欢多心, 乱起疑心, 虽情有可原, 频率太高毕竟是个弱点, 但由此可知黛玉不是高大全式的脸谱化人物。而其“无心”则和“多心”形成对比, 丰富了黛玉形象, 表现了黛玉性格的立体性, 揭示了其“多心”性格并非无缘无故、无理取闹, 而是环境所致, 是特殊时代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率真自然、敢爱敢言美好心灵的外化, 是渴求情感、反抗社会的独特方式。假以相对较少的表现“无心”性格的细节描写, 黛玉原初的心灵状态得以显现, 并非完美的“多心”性格得以恰当定位, 强调了“多心”的实质及其成因。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残酷生存环境, 与勇敢、直率的内在个性的耦合, 使黛玉“多心”,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 这个美丽的弱女子仍未丧失其宽和真纯、善良可爱的本质, 只是环境所逼, “多心”的时候多于“无心”而已。

黛玉是符合生活与艺术真实, 没有人为拔高的艺术形象, 是有血有肉的人物, 复杂而不贫血, 真实而非虚假。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3]其中就包括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不崇高不完美, 却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并非近乎于神或妖的个性化人物。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写好的人, 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 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4]。曹雪芹则公开宣称《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都是他亲睹亲闻, 不敢稍加穿凿, 故不以奇取胜, 而以真感人, 使人百读不厌。

综上, 我们认为, 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把握不能以偏概全, 人云亦云。林黛玉的“多心”与“无心”都源于真心真情, 因“多心”、“无心”而凸现真, 展示善, 彰显美, 因而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形象丰富、立体、完整, 具有了独特永恒的艺术价值。

摘要:对黛玉的“无心”与“多心”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多心”绝非黛玉单一的性格特征。曹雪芹用相对较少的笔墨刻画了林黛玉性格中的“无心”, 揭示了黛玉宽和真纯、善良可爱的本质, 使并非完美的“多心”性格恰当定位, 从一个侧面强调了“多心”的实质及其成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无心,多心

参考文献

[1]本文中所引原文均出自曹雪芹、高鹗所著《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国法院网.迟到的自画像——我不是林黛玉[DB/OL]:http//www.bbs.chinacourt.org.2005-07-25.

8.红楼梦里林黛玉诗词 篇八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12钗之首,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四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

五岁上学,七岁母亲早亡。外祖母贾母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十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十一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十一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十二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由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9.《红楼梦》赞林黛玉联对联 篇九

闲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时,书中有一段赞文,其中有上述二联。

“花柳”联描绘黛玉的美貌。上联从花容方面写静态美,似娇嫩的花朵倒映在晶莹碧透的溪水之中。光彩照人,妩媚可爱。下联从柳姿方面写动态美,如细嫩的`柳丝在微风中飘拂,轻盈潇洒,婀娜多姿。“娇花”与“弱柳”比喻生动,展现了林黛玉弱不禁风、楚楚动人的风姿。一“照”一“扶”变静为动,生机盎然。

10.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 篇十

红楼梦卷十八: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世外仙源(匾额)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命众妹题一匾一诗,林黛玉做了《世外仙源》,首句直提宸游,将大观园比作仙境,因为元妃的到来,更为它增添了欢欣。悦豫即指欢欣意。源于《千字文》中“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句。首联虽平平,静淡之中略有敷衍,却在颔联巧妙谦逊的用“借”字,添了一丝生色,但可以称好的却是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不仅没有斧凿的痕迹,且洒脱自然,真性清纯。《世外仙源》虽是黛玉应命胡乱而做,却无阿谀之气,清新自然,洒脱自在,因此,颇得元春欣赏。《杏帘在望》是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作弊替宝玉而作,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红楼梦卷二十七: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红楼梦卷三十四: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宝玉挨打,怕黛玉担心,故以让晴雯送两块旧帕为借口,让黛玉放心。黛玉由此大受感动,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旧帕上题了这三首诗。从全书来看,这三首诗应是黛玉第一次比较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和对未来的忧心,也是他们感情明朗化的一个开端。仔细阅读,将会发现,之后,他们几乎没再有象之前那样的争吵过。

红楼梦卷三十七: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是《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开社时众姐妹们所作的诗。李纨评黛玉的这首诗“风流别致”,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可见风格上绝不相混。李纨、探春推崇宝钗,独宝玉偏爱黛玉,评诗的分歧也都表现各自立场、爱好和思想性格的不同。

红楼梦卷三十八: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风和螃蟹咏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

红楼梦卷四十五: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ruò]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卷六十四: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依旧龙佩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五美吟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hǎi],饮剑何如楚帐中?

五美吟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五美吟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五美吟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楼梦卷七十: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红楼梦卷七十六:凸碧堂品低感凄凉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凹晶馆联诗(黛玉湘云)

三五中秋夕,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作为凸碧山庄的退步和对景建筑,凹晶溪馆隐匿在山庄下的近水低洼处。凹晶馆乃是史湘云和林黛玉联句:《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的前二十二韵之所。在这二十二韵中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好句对出。“凹晶馆”是黛玉取的名。

【拓展延伸】

第七十回写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扬,偶或小会,诗社就发起填词,黛玉写的是《柳絮词――唐多令》。“粉堕百花明,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或成隆F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在这首缠绵悱恻的词中,黛玉以柳絮自况,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也完全切合黛玉的性格及其遭遇。关盼盼与燕子楼的典故,明显有自况之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宝钗的《临江仙》同是吟柳絮,一者欢怜自信,一者悲戚缠绵,这不仅是艺术风格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身世与未来命运的差别。

另外,如《桃花行》可当作《葬花吟》的姊妹篇,同样以象征的手法哀叹身世。在五美吟《西施》篇中,黛玉对西施这位古代美人的身世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官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徒然令人怀恋,其命运之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寄身贾府,虽有知己体贴,但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黛玉的诗词最能体现其高洁性格特征。如第三十七回写“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迎春限韵,惜春监场,黛玉做的是:

门帘半卷,门扉半掩,一位娇弱的少女懒洋洋地倚于门旁,看着海棠如梨花般的洁白,如梅花一样的风韵,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少女的秋情无人可以诉说,于是,这位“怨女”只能于“秋闺”中独自抹泪痕。很显然,这幅“赏海棠”画中的主人公非林黛玉莫属,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洋溢于诗的字里行间;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也像海棠花一样高洁了,这样的诗句在大观园中除了林黛玉外,无人可以写出。相反,宝钗则只能写出“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诗句,发出“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感慨。从此,可以看出她恪守妇德的矜持态度及平时之所以能笼络人心是因为“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原因。而史湘云的诗则写得跌宕潇洒,极合她的个性。所以林黛玉的诗是“风流别致”,宝钗的诗是“含蓄浑厚”,可见风格上是绝不相同的。

咏白海棠时,作者让史湘云“压制群芳”,在奉和螃蟹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所以作者绝非只是在表现林黛玉的诗才出众,还是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所以在咏菊抒情时,自然是黛玉的三首评为最佳。因为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能与菊花相适合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最能表现她的性格特征。

《菊梦》中写道:“醒时幽然同谁诉,衰草寒烟无情”。秋菊酣睡,一觉醒来,面对的只是衰草寒烟,满腔的幽怨无可诉说。黛玉的处境与秋菊又何等的相似。所以黛玉也把菊花当作知心朋友,当作可以倾诉“秋情”的知己。“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没有人知道我的情怀,唯有菊花可以认作知己去问一问。菊花之所以被黛玉视为知己,是因为它严冬独放,不畏严寒,有着刚正不阿的品格。而林黛玉身处封建势力的包围之中,为人行事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与花具有内在的共同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显然林黛玉在此以菊花自比了,曹雪芹因头制帽,因人而异,精心安排,让诗作者的个人气质、生活处境与所咏之物的特征吻合。林黛玉的咏菊诗充满着秋情愁绪,洋溢着对菊花孤高不阿的赞美。而薛宝钗的《忆菊》就一派寡妇脸,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

林黛玉之所以成为《红楼梦》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典型,除了她的才气和高洁的品格,那种离经叛道的反封建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林黛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精神的踪迹。

由《葬花吟》《桃花行》等篇中,黛玉在整篇中以花自喻,用花开花落来形容自己的青春消逝,感叹自由幸福生活的不可求,用花的恶劣环境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对周围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控诉;以花落却保持洁净的本质来映衬自己刚正不阿的品质,命运无情,但林黛玉并不就此甘于妥协:“愿奴胁下生双翅,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幸福自由不可求,我只愿随花而去被净土掩埋,只要我保持洁净的本质不变,总比污淖渠沟之中要强。这充分体现了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之后仍表现出来的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11.《红楼梦》林黛玉为主题的读后感 篇十一

“宝玉,宝玉,你好——”在我耳边回荡,我不懂,“好”什么?一个“好”终结了黛玉的一生。正如书中所说:“香魂一缕随风散,潇湘馆在人已去”。

也许人死了才会有人缅怀吧。黛玉短暂的人生,如同昙花一现,却留给我丝丝遗憾。她有绚丽的才华,“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碎解诉秋心”。“秋心”就是愁吧,愁向纸诉?她觉得烦了,“题素愿”。

繁华富贵的大观园中,黛玉不像贪图荣华富贵之人,只顾享乐,她有自己的愁怨,哀思,是什么?父母离世,大观园人网复杂,知心者几人?仔细看了几首诗,确是黛玉自认“满纸自怜题素怨”。黛玉重立桃花社,《桃花行》更是体现出她的悲哀。“泪、冷、倦、憔悴”成了黛玉诗中的常见词,对于这些,我并没有共鸣,这大概就是曲高和寡吧。懂黛玉的只有宝玉。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听了,一定满心欢喜。

李清照因“物是人非”而“人比黄花瘦”,黛玉因离丧而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我真嫉妒这花儿,能与她们同悲愁。我有心但无力,她们那样高的峰,我无力一睹风采,也许她们的悲愁在与云儿徜徉吧!要是我与黛玉同在大观园,我恐怕只能做她远远的观望者吧!

我又为黛玉高兴,死了也好,也许她早就明白死了好。宝玉答应娶宝钗的那一刻就注定她要永远失去一个知己,一个唯一懂她的人。因此,她焚稿断痴情。没了知己,黛玉的坚定与坚决让我佩服,走得痛痛快快,不留一丝一毫,诗词上寄托着她的愁思,也许是烧光了它们,一块儿去另一个地方吧!我看到了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悲剧,就她而已,死去就是最好的结局,干干脆脆。贾迎春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贾探春远嫁他乡,贾惜春出家,贾元春,下一个呢?比起她们,黛玉是可喜的,她不被迫,心定义决地走了。

12.红楼梦《黛玉葬花-》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2、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第二专题《黛玉葬花》

2、教学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3、教学难点:通过《两次葬花》的对比,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自读、研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黛玉葬花》视频导入(40分钟)

教师总结: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自怜的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导学案一》)

(三)问题探讨:

1、简述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明确:黛玉担心宝玉受贾政的责骂,晚饭后特意去怡红院看看,却因晴雯生气不给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有说有笑,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第二天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并写下《葬花吟》。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两人之间又是负气、解释、剖白、决绝??最后又一次言归于好。

2、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诗歌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当然,《葬花吟》中也有浓重的消极颓伤的情绪。

3、试分析林黛玉的葬花词有哪些言外之意?(教参P33)

明确:(1)有黛玉身后憔悴、“泪尽夭亡” 的暗示,还暗示了死亡的时节以及死时的寂寞等情况;(2)超越黛玉个人借花喻己、葬花自悼的具体意象,暗示大观园女儿“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归宿。

4、简述黛玉第一次葬花的原因 。

明确: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

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

4、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比较两次葬花的异同。(课本P34)

(四)拓展:

“花”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列举一些你熟悉的用“花”的形象传情达意的诗句并加以解释。

(见教参P36)

(五)推荐文本:

读本《寂寞联诗》

《香菱学诗》

(六)完成“巩固案”

五、教学反思:

上一篇:园林生态学讲稿下一篇:安全保卫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