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歌教案(精选11篇)
1.对对歌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猜谜的形式,借助图示,学唱歌曲。
2、了解并学习对歌的歌唱形式,尝试进行领唱和齐唱。
3、通过合作参与对歌,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谱、领唱、齐唱标记,视频选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戴老师跟你们玩猜谜游戏,想玩吗?可是我这个猜谜游戏跟你们平时玩的可不太一样哦,请你仔细听好!
教师范唱第一句:哎~,什么结果一串串咧,哎,一串串。
师:听出来了吗?我是用什么方法告诉你们谜面的?你听出来我的谜面是什么了吗?我们继续来听!
二、学唱新歌
(一)学唱谜面
教师完整范唱谜面。师:听出来了吗?我唱了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2、师:除了这四句,其实还有四句话也藏在这首歌里。
教师再次范唱,并请幼儿摆放剩余的图谱。
师:你有没有注意在唱之前唱歌之前我唱了一个什么字?(哎)为什么我要唱这个“哎”字(提示音)提示音有多长?我来唱你来数。(教师边唱边拍手四下)你会吗?
幼儿学唱“哎~”
3、师:现在你知道谜面了吗?谜面是什么?我们看着图谱来说一说。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说一说谜面的歌词。
4、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把它唱出来吗?
幼儿学唱新歌。
5、练习唱新歌两遍。
(二)学唱谜底
1、师:刚才我们都知道谜面了,那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幼儿猜测,并揭示答案。
2、鼓励个别幼儿尝试唱歌曲的谜底。
3、集体学唱歌曲的谜底。
三、学习对唱。
1、男唱谜面,女唱谜底。
2、交换角色。
四、学习齐唱和领唱。
1、师:刚才我们这种你问我答的唱法叫“对唱”,在我国的广西壮族很有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请你观察一下什么时候是一个人唱的,什么时候是很多人唱的?
欣赏刘三姐选段。
2、师:刚才是谁先唱的?接着呢?
小结:一个人唱的叫领唱,一起唱的叫齐唱。
3、师:如果我们用领唱的和齐唱的方法来唱这首歌,应该怎么唱?
幼儿讨论,请一名幼儿在图谱前面摆放领唱和齐唱的标记。
4、教师领唱,幼儿齐唱。要求:齐唱的声音要整齐响亮。
5、男生组和女生组各推选一名领唱,进行对歌。
6、后面教师和幼儿分成两组,各推选一名领唱,进行对歌。
五、延伸活动:创编新歌
师:今天我们唱的快乐对歌中都是唱的水果,除了水果我们还可以唱什么?
出示一些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唱一唱:什么(大象)鼻子长又长;什么(刺猬)全身都是刺……
师:老师把这些动物图片放到我们教师的区域里,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编一编,一个人唱谜面,另一个人唱谜底,编成一首新的快乐对歌。
2.苗族对歌起源考 篇二
关键词:苗族对歌;尚东意识;上巳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092-05
苗族自古就有对歌习俗,但因没有文字,其起源至今不甚明了。鉴于此,本文拟借助汉语文献,并佐以考古学研究成果及民俗事象,对苗族对歌习俗作一考证。
一、“晤歌”与“倡和”
“对歌”一词出现甚早,但最初并非正式称呼,而是对对歌习俗的解释。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这首《东门之池》引自《诗经·陈风》,其中“晤歌”值得特别注意。对于“晤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笺:“晤,犹对也。言淑姬贤女,君子宜与对歌,相切化也。”隋唐经学大师孔颖达疏:“言彼美善之贤姬,实可与君对偶而歌也。”[1]现代国学大师高亨注:“晤歌,相对而歌。”[2]由此可知,“对歌”原本是对“晤歌”的解释。
《东门之池》中同时还使用了“晤语”和“晤言”。“晤语”即正式交谈,笔者推测,所谈应该涉及恋爱能否开始的前提条件。例如,是否已有婚约,家庭成员是否有恶疾或蛊等等。谈这些话题自然很拘谨,所以用了表示正式问答的“语”。但过了这一关,就可以进入轻松而亲密的“晤言”阶段,再往后则可以正式提亲,谈婚论嫁了。
当然,从“彼美淑姬”来看,这首诗应该是男子所唱,采用“复沓迭唱”的方式唱出了相同的主题,由此我们也可以明了当时的对歌方式。
《东门之池》创作于周至春秋时代,地点是陈国(现河南省东南部)都城的东门之池。陈国的西北方是郑国,而《诗经·郑风》中也有一首《箨兮》使我们联想到对歌。
箨兮箨兮,风吹其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箨兮箨兮,风吹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朱熹《诗集传》[3]曰:“此淫女之词。”剔除理学贬义之后,笔者同意朱熹的意见。诗中的“倡”通“唱”,“要”通“和”,所以“倡”与“和”,“倡”与“要”合为一词,就是“对歌”的意思。
郑国也是周至春秋时代的国家,所以从以上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知晓,对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在河南中东部,3000年前就已经蔚然成风了。当然,对歌肯定源于更为古老的民间习俗,3000年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文献上的记录而已。
郑国的东北方是卫国,卫国也流行对歌。且看以下这首《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在这首诗中,女孩愉快地与男孩戏谑。“知”意“匹和”,“甲”通“狎”,“狎习”之义,对歌中女孩之大胆,与前面所引《郑风·萚风》相同。自古郑卫两国民歌或民间音乐被统称为“郑卫之音”,犹如今天所说的“靡靡之音”。卫国与郑国、陈国属于同一区域,可见这一区域与对歌习俗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二、东门祭祀与对歌的起源
周至春秋时代,对歌的场地为什么要选在东门呢?当时的城池已经设有四门,但人们为什么不在西门、南门或北门对歌呢?
《诗经》中“东门”出现五次,“北门”出现一次,“西门”和“南门”没有出现。“东门”出现的次数最多,而且有趣的是,出现“东门”的五首诗都集中在《陈风》和《郑风》之中。《陈风》共三首,除了前面所引的《东门之池》外,还有以下两首:
其一是《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差,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其二是《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郑风》中还有两首,即《东门之墠》和《出其东门》:
東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以上5首诗告诉我们,无论在陈国还是郑国,东门外都是男女谈情说爱的圣地,而且与宗教祭祀有关。《东门之枌》的“枌”指枌榆树,此树多用于社木。《史记·封禅书》[4]云:“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可知刘邦在老家造反前曾去“枌榆社”祈祷。“宛丘”是举行宗教性祭祀歌舞的场所,《毛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1] 2012年11月初,笔者去贵州省赫章县可乐遗址考察,在将军山“锅罗包”附近看到一个保存基本完好的宛丘,四方高而中央分八级逐级下洼,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曾是古代瑶族举行“火把节”,载歌载舞以祭祀祖先的场所。关于宛丘,《陈风》中另有一首,题目就叫《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这首诗被视为“淫声放荡,无所畏忌”[5]的典型,但笔者想问,到底是什么能使这些男孩女孩如此放荡而无所顾忌呢?“宛丘”是祭祖的圣地,在这里“淫声放荡”对祖先似有大不敬之罪。但是,这好像只是华夏族的感觉,从“东夷”“南蛮”等稻作民族的文化传统来看,正是因为在宛丘祭祖的宗教迷狂当中,他们才敢如此“淫声放荡”,而只有如此奔放的男欢女爱,他们的老祖宗看了才会满意,才能相信自己的后代会人丁兴旺。
《郑风·东门之墠》的“墠”也是祭祀之地。《康熙字典》[6]释:“《说文》野土也。一曰除地祭处,筑土为坛,除地为墠。”“墠”与“坛”通,但不筑土,仅平整地面,把杂草清除干净而已。不过,不管是“宛丘”还是“墠”,都是祭祀之地,而祭祀之地恰恰也是男孩女孩借助宗教力量摆脱日常束缚,直接对歌以求欢爱的绝佳场所。笔者认为,这就是对歌的起源,也是对歌歌词放荡不羁的根本原因。
三、尚东意识与九黎集团
陈国的“枌”社、“宛丘”和郑国的“墠”都在都城东门之外,那里还有“池”和“牂牂”“肺肺”的杨柳树,这一现象反映出陈郑文化中的“尚东意识”,而“尚东意识”的本质就是太阳神崇拜。
湖南西北部澧水下游的城头山遗址(4200-6500年前)是一座椭圆形古城,在其东门附近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祭坛。祭坛由纯黄土夯筑,顶部中央供一石祖,呈东南→西北走向,与太阳运行轨道一致,而且附近有稻田,可知该遗址不仅“尚东”,而且祭祀与稻作有关。从文化类型学上讲,旱作文化崇拜龙神,稻作文化崇拜太阳神,而崇拜太阳神则必然崇拜朝日升起的东方。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对歌原本是稻作民族的习俗。
城头山遗址内使用了大量木材,经日本学者安田喜宪、米延仁志和守田益宗的检测,发现枫香树木材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遗址周围枫香树孢粉的出现率却很低,不到10%[7]。这就说明,城头山遗址周围并不存在大片的枫香树自然林,该遗址使用的大量的枫香树木材肯定是因遗址内神坛和神殿的建设需要从其他地方搬运进来的。那么,当时是哪个民族在宗教活动中如此需要枫香树呢?答案只有一个,即苗族。《苗族古歌》告诉我们,枫香树心飞出“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而不孵,由枫香树梢飞出的鹡宇鸟来孵,于是,从其中的一个蛋中便孵出了苗族始祖“姜央”。因此,苗族把枫香树视为祖神树,直至今日,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许多苗寨依然种植枫香树。作为一个族群,苗族因何缘由形成于何时何地,学界尚无定说。但是,如果从一个民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精神信仰来判断,苗族很可能就形成于6 000年前的城头山遗址,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推斷,“尚东意识”源自6 000年前的苗族。
城头山遗址在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早期达到鼎盛,而在同一时期,以城头山古城为起点,沿古云梦泽周边相继出现了10座古城:城头山古城(澧县)、鸡叫城古城(澧县)、鸡鸣城古城(公安县)、陶家湖古城(公安县)、走马岭古城(石首县)、阴湘城古城(荆州市)、马家垸古城(荆门市)、石家河古城(天门县)、龙嘴古城(天门县)和门板湾古城(应城县)。由此可见,古老的稻作文化区域此时已经出现稻作联邦,并呈现出向东北方向扩张的倾向。
城头山遗址出土了15件大溪文化时期的石鉞和4件大溪文化时期的玉玦,同时也出土了6件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鉞。鉞和玦都是古越文化的典型器物,而且从湖北省公安县王家岗遗址出土的大溪文化时期的石鉞、湖南省安乡县划城岗遗址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早期的石鉞、石首县走马岭遗址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鉞来看,城头山遗址周边也确实居住着古越族。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城头山古城内原本居住着苗族族属的王公贵族、宗教祭司以及陶器制作者,但随着与周边古越族的交流,古越文化的典型器物传入城头山古城,城头山一带的稻作文化也逐渐传入云梦泽周边的古越族聚居区。其结果,在长江中下游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苗越族群,稻作文化由此进入全面扩张期。
在4200-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代,苗越族群在长江下游建立了空前繁盛的良渚古国。① ①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他们发现了良渚国的都城。这个都城以反山遗址和莫角山遗址为中心,整体呈圆角长方形。城墙东西长1 500~1 700 m,南北长1 800~1 900 m,总面积290余万平方米。城墙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左右,下限为良渚晚期。 4600年前,良渚远征军和开拓团将稻作文化传入山东半岛[8],蒙山沂水一带便成了苗越族群的新领地。贵州的苗族学者认为,蒙山的“蒙”即苗族自称“hmong”的音译,笔者认为确有其可能性。“沂水”的“沂”也有可能是“越”的汉字音译,所以蒙山沂水的本义很可能就是“苗山越水”。在这块新领地上,苗越族群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九黎”联邦,其首领就是“蚩尤”。“九黎”的“黎”不是汉语“黎民”的意思,而是苗语“lix”的音译,本义为“稻田”。因此,“九黎”原本是指“9块稻田”或9个稻作村寨,就像云南“西双版纳”的本义为“12块稻田”一样。
1979年,山东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在景阳岗遗址北部清理出一个龙山文化中晚期(4000-4400年)的灰坑和一座春秋时代的墓葬[9]。龙山文化灰坑底部有一副牛骨架,似祭祀牺牲,反映出该地区的稻作文化背景;在春秋墓葬底部有一条狗,头向东,清楚地显示出该地区的居民具有“尚东意识”。
1994年,聊城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景阳岗遗址又发掘出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古城[9]。这座古城东北→西南走向,呈椭圆形,不禁使我们想起湖南西北部的城头山遗址。从稻作文化的传播以及“九黎”稻作联盟的势力范围推断,这座古城很可能就是“九黎”的都城,而陈国、郑国和卫国都离它不远,可见河南东部以及山东西部的远古文化都直接承袭于长江中下游古老的稻作文化。
综上所述,《诗经》中记载的陈国、郑国乃至卫国的东门对歌实际上都起源于苗族,其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湖南西北部城头山遗址的东门祭祀,而其直接承袭的文化母体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代的“九黎”稻作联盟。
四、上巳节与对歌
上巳节也与对歌习俗有关。《周礼·春官》[10]上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衅浴”即牲血涂身,一说用香草熏身。“衅浴”之后,再在河水中沐浴清洗,这恐怕就是“祓禊之礼”的原貌。但是,春秋之后原始宗教色彩逐渐淡去,青年男女在神前跳舞对歌、沐浴嬉戏的部分被民俗化,于是就产生了上巳节。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在这首《郑风·溱洧》中,原本应该羞涩的女孩却表现得异常大胆,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笔者考察过的苗寨、侗寨和布依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自古都有对歌习俗,而且他们的情歌歌词也都很大胆直率。但是,当与村寨的女孩乃至中年妇女聊起有关恋爱的事时,他们却很害羞。起初,笔者还以为是受了汉族封建思想的影响,但考察过多个村寨以后终于明白,对歌原本并非日常行为,所以对歌中大胆直率的表白并不代表他们日常的生活态度。如上所述,对歌起源于宗教祭祀,所以对歌中那种直率的表白乃至大胆的求爱想必只有在宗教氛围中才能脱口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郑风·溱洧》中的“士与女”完全是因为身处上巳节所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之中,所以才能如此“相谑”而毫无羞色。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关于上巳节的记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浴乎沂”的“沂”即前面所说的山东沂水上游,那里曾是苗越族群中古越族的聚居地。今天的壮族、侗族和布依族都是古越族的后裔,所以每年上巳到来之际,壮族都要举行“歌墟”,侗族都要举行“花炮节”,布依族都要举行“三月三”。瑶族和畲族介于苗族与古越族之间,所以每年上巳节时瑶族也要举行“干巴节”,畲族也要举行“乌饭节”。由此反推,河边嬉戏对歌肯定是苗越族群的古老习俗。但是,如果从对歌的宗教性及其稻作文化背景来看,对歌习俗应该起源于苗族的“东门祭祀”。
参考文献:
[1] 毛诗正义·陈宛丘训诂传[EB/OL].[2015-11-21].http://www.xiexingcun.com/shisanjing/cmydoc02
4.htm.
[2] 唔歌[EB/OL].[2015-11-2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t90crgo2QmQ1sgxnqOsUW1tFo
ZApOzCWn455c1TYExH76bc5y2gK91yXz2Mg7w76xyYt
6tk6x7DgEacKQLcDK.
[3] 箨兮[EB/OL].[2015-11-18].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4750580.htm?bd_page_type=1&st=3&step=2&net=3.
[4] 史记·封禅书[EB/OL].[2015-11-19].http://www.laomu.cn/xueke/2012/201205/xueke_352642.html.
[5] 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EB/OL].[2015-11-20].http://www.xiexingcun.com/shisanjing/gmydoc039.htm.
[6] 康熙字典·墠[EB/OL].[2015-11-23].http://tool.httpcn.com/Html/KangXi/23/PWPWTBXVXVUYXVAAZ.shtml.
[7] 安田喜宪.长江文明的环境考古学[M]//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澧县城头山——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与有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3.
[8] 李国栋.稻作背景下的贵州与日本:第六章第三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57.
[9] 景陽冈龙山文化城遗址[EB/OL].[2015-11-20].http://baike.baidu.com/view/1865234.htm.
[10]周礼·春官·女巫[EB/OL].[2015-11-21].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zhouli/zl_003.htm.
The Origin of “Duige” in the Hmong Group
LI Guodo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at the custom of “Duige” (singing love songs to each other) originated in the Hmong festival for worshiping the sun at the eastern gate of towns. This Hmong festival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heng-Tou-Shan(城头山)remains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Hunan Province 6,500-4,200 years ago, and then it spread to Sh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with a Hmong-Yue group called “Jiuli”. So, we can find some works related to the custom of “Duige” (singing love songs to each other) at the eastern gate of towns in Chenfeng and Zhengfeng of The Book of Odes.
3.对歌活动主题教案 篇三
1、通过猜谜语的.游戏,学唱歌曲《虞山对歌》。
2、根据图谱学唱歌词,感受对唱的特点。
3、体验对歌的乐趣。
重难点:根据图谱学唱歌词,感受对唱的特点。
准备:图谱、《对歌》歌谱,教师创编童谣《虞山对歌》
过程:
一、创设猜谜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T:沈老师是来自虞山脚下兴福幼儿园的,今天沈老师带来了一些谜语,谜底都是我们虞山上的特产,你们想不想猜一猜?
二、学唱歌曲《虞山对歌》
T:看老师带来了几个谜语?(4个)先听我来说一说吧!
T:什么结果像刺猬?
什么结果像钩子?
什么结果酸又甜?
什么结果圆又紫?
你想猜第几个?(回答时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请你把这个谜语说一说! 板栗结果像刺猬。
金钩钩结果像钩子。 (你会这样念吗?)杨梅结果酸又甜。
葡萄结果圆又紫。
你们真厉害!虞山上的谜语你们都能猜出来!老师把这几个谜语编成了一首儿歌,请你听一听,(师念歌词一遍)你们想试一试吗?请您们用响亮的声音,有节奏地念一念吧!(幼儿念歌词一遍)T:像这种有问有答的谜语儿歌,还能唱出来,你们想听吗?听的时候要仔细,找找老师唱的和刚才我们说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教师随钢琴演唱)T:你发现了吗?(反复)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师幼一起唱一遍)T:你们唱得真好!刚才后两句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请你听听前两句(教师随钢琴唱前两句)多了什么?(嘿!“我们平时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嘿”喊人的时候,所以这个声音要稍微长一点,我们加上手的动作来试试看,还多了什么?像刺猬、像钩子)那你觉得还有哪里也要加上它们(教师手拿图片,让幼儿摆放)那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把这两句来唱一唱(演唱第二段前两句)那现在老师来唱前两句,你们来唱小尾巴的部分。(师幼配唱清唱)T:你们真棒!这次老师要加快速度完整地把这首歌曲唱一唱,想唱的小朋友也可以轻轻跟着老师唱!(教师完整轻唱一遍)现在轮到你们了!幼儿唱!(随钢琴)T:你们表现得真好!像这种有问有答的歌曲还能这样唱,听(播放录制好的音乐)他们是怎么唱的?一个人唱问的部分,另外一个人唱回答的部分,他们的这种唱歌方法叫对歌。你们想来试试吗?
T:现在老师唱问的部分,小朋友唱答的部分,好吗?(师幼分角色唱)你在刚才唱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T:现在老师请男孩子唱问的部分,女孩子唱答的部分,看看是男孩问得好还是女孩答得好(男女对唱)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对歌?(响亮!)想唱问的部分,站在黑板的左边,想唱答的部分,站在右边。(左右对唱一遍)三、对歌游戏T:这是什么?(花球)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抛花球的游戏,游戏分成两队,男孩队,女孩队,女孩把花球抛给了谁,那排男孩就站起来和她对唱。谁想试一试?(女幼和一排幼儿对唱)要用响亮的声音唱!
T:刚才我们用对歌的方法来唱了唱虞山上的特产,那你能为这首歌取个名字吗?(《虞山对歌》)四、幼儿创编T:你还知道虞山上有哪些特产吗?还有白云桃子、虞山石榴、宝岩枇杷,你能选一样,也把它编进我们的虞山对歌里?谁想来试一试?什么结果像**,你能把它唱出来吗?那我们一起把谜底来说一说吧!你们能把谜底唱出来吗?
4.对对歌教案 篇四
新林小学 曾秋香
教材说明
本课是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
(二)单元中的第三课,属读儿歌识字,分为两部分。教材有两幅插图,与课文中三对反义词的意思相符,避免了教材的单调、枯燥。
第一部分是韵文及两幅插图。儿歌分为上下两节,共出现了12对反义词。每节句式对应,合辙押韵,读起来很有节奏感。第二部分是课后列出的会认字表、拓展训练、会写字的书写练习及词语花篮。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节奏的目的;拓展训练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编对对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书写练习中出示了2个新部首:倒八字、斤字旁。
教学目标:
1、认识“反、退”等15个生字,会写“单、新”的等8个汉字,学习“倒八字”“斤字旁”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对歌,理解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的意思。
3、激发学生编对对歌的兴趣,培养学生虚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对对歌。教学难点:
理解“虚心——骄傲、容易——困难、复杂——简单、胜利——失败”的意思。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寓趣于教”开课设计。“做中学”拍手游戏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上课跟以往大不相同。因为教室后面坐了很多领导、老师。这样,我建议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一下我们的老师们!大家鼓掌!这样太简单了,要拍出我们的特色来。请大家跟着我的口令拍手。
2、回忆提取刚才拍手所用的反义词。导语:大家表现真好!
现在请大家认真看黑板。(师书写“大——小”)
它们是一对反义词。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拍手用了哪些反义词? 快——慢、高——低、前——后、左——右、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课题;
导语: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了这么多对反义词,有一个小朋友也找到了许多反义词,并且他把这些反义词编成了一首对对歌,这首对对歌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请大家翻开书本74页找到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对对歌。
2、出示生字新词,自由拼读。
3、优秀生带读,后进生跟老师读,去掉拼音全班齐读。
4、游戏巩固生字。A、听并触摸带读活动
(老师读出生词,学生到黑板指出并带读)
5、抄写认字条生字的拼音
6、板演检查生字拼音,巩固生字。
三、学习课文,理解难点
1、现在,我们把词语宝宝送回对对歌。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看谁读得最认真。(教师巡视)
2、刚才小朋友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行吗?(师范读)听了老师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声音响亮,读得正确,不添字漏字,流利,有节奏)
3、学生练习有节奏的朗读。请大家学着老师的韵律齐读一遍。
4、“随机可见”游戏设计
(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小东西说出课文里的反义词,或者做动作表达反义词)
5、“巧学巧记”设计——理解难点词语 A、“开口明义”设计:虚心——骄傲(小故事)B、“其义自现”设计:
容易——困难(跳高摸物)胜利——失败(王二小的故事)复杂——简单(花样跳绳)6“拍拍跺跺”读课文。(双手打节拍,边拍边读课文。)
四、小结与拓展
小结: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通过读对对歌,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和反义词,这节课大家的表现都很好。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还有一种对对歌是由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组成的。在语文百花园五,书本78页的“背一背”,下课后,大家去读读吧!板书设计:
虚心——骄傲 容易——困难 胜利——失败 复杂——简单
第二课时
(一)、快乐游戏,巩固识字。
1、接对子,找字卡。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对对歌》,小朋友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玩接对子,找字卡的游戏。老师念对子的前半句,你们接对子找字卡。
(学生与教师做接对子游戏,复习生字)
(二)、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这么长的对对歌,要想在短时间内记下来,还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不过老师有一个小窍门,保准你一学就会,记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什么窍门呢?那就是当我读每一对反义词时,我的脑子里就会想起与这对反义词相关的画面。比如,当我读到“明对暗”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太阳照射大地的景象,这时到处都充满光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尽收眼底。当太阳落山后,光线就会暗下来,树啊,房子啊,就都看不清了。当我读到“长对短”时,我就会想起脖子长长的长颈鹿和脖子短短的梅花鹿。小朋友们,这个办法一定能帮你尽快地记住这些反义词,不信,你们像老师一样来试一试。
(三)、熟读对对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再读一遍对对歌,一边读一边想与反义词有关的画面,看谁能读出对对歌的韵味来。
1、自由练习读。
2、指名读。带读。
3、分男女声读。师生合作读。
4、读后填空。小朋友的记性真好,能够把这首对对歌背下来吗?
5、试着背一背。
6、指名背。
7、拍手齐背。
(四)、反馈拓展。
1、游戏:找找反义词。师:我们的身边处处都藏着反义词,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能找到许许多多的反义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反义词。老师和一个学生并排站着,让学生说反义词。
2、编对对歌。
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知道的反义词编成对对歌。四人小组编对对歌。
全班合作编,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整理《新编对对歌》。全班齐读《新编对对歌》
(五)、指导书写:
1、这首对对歌看起来很复杂,有15个生字,但是我们学会生字以后就发现它实际上很简单嘛!(出示:简单)读两次。这会儿“单”字累了,让我们把“单”字送回田字格小屋吧。请看上面这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部首“倒八字”
孩子们仔细看,拿出你的手指和大家一起写写下面这部分。哪个亮眼睛的孩子发现了“单”在田字格里要注意什么?师边范写边强调。生描红、摹写。
2、出示“失、反、关”,请生分析字形。
3、学生临摹、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仿照课文自编了一首新的对对歌。出示“新”字,分析结构,学习新部首“斤”字部。指导写好悬针竖。
2、出示“旧、胜、进”,请生分析字形。
3、学生临摹、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教师总结。
孩子们,我们今天的收获真大,写了字,学了词,读了对对歌,还编了对对歌。回家之后你还可以把你编的对对歌写下来。
教学反思:
《对对歌》的内容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反义词儿歌,在儿歌中作者把一些常用的反义词穿插其中。在孩子唱“对对歌”的同时,把十二对反义词的知识融合在其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我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反义词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孩子进一步学习反义词的兴趣。以及和学生一起游戏,共同学习,共同欢乐,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即引导学生通过再现喜闻乐见的画面等来突破难点,提高背诵能力。
一、自主识字,以学定教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设计环环相扣,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的方法识记生字,采用“听并触摸带读”的游戏,让识字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当孩子们识记“单”字,怎么也说不清时,老师以学定教,顺时而导,指导学习新的偏旁部首“倒八字”,然后教给孩子们记“单”的方法;当孩子们认读完本课的词语后,我利用“随机可见”的形式,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反义词用身旁的物品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在说话中理解了词语,而且还学会了积累运用词语。
二、依托想像,突破难点
《对对歌》这一课的难点是理解“虚心——骄傲、容易——困难、复杂——简单、胜利——失败”这几组词语,当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读熟课文后,我采用“巧学巧计”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虚心与骄傲采用“开口明义”设计,其他三组采用“其义自现”设计,这样浅显易懂的游戏设计,孩子们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就这样,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以读促背,积累语言
5.中国少年先锋队对歌教学设计 篇五
民主小学 任彦霞
教学目标:
学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戴红领巾、学敬队礼的活动,激发学生想要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渴望及对红领巾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少年先锋队队旗和少年先锋队队徽。
二、欣赏
1、播放英雄小八路主题曲介绍少年先锋队队歌的由来。2.欣赏合唱团的演唱,感受歌曲情绪。3.出示歌词了解歌曲内容。
提示: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唱出了哪些内容?
三、听唱歌曲
1、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
2、复听歌曲。
提示:歌曲中对少先队员提出了哪些要求?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再次复听,学生轻声合着音乐唱一唱,并用手击节拍。
4、难点处理
5、随音乐全体起立,情绪高涨的演唱《少年先锋队队歌》。四:小结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学反思:
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看一看”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明白红领巾为什么红得那么鲜艳,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少年先锋队的创立者。其次,我用音乐游戏“赞一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抒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更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一方面比较符合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出少先队员的时代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对《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便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曲。
6.对鲜花教案 篇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歌曲《对鲜花》是北京民歌,也流传于河北一带,深受儿童喜爱。四段歌词各道出一种花的名称,边唱边做对拍游戏,(两人变花样相对击掌),通过演唱,丰富和发展儿童的自然知识。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歌曲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也充满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情况:
我校三年级学生的能力一般,声乐能力不强,节奏感还可以。有的同学在练钢琴,视谱很快; 但有的同学不接触乐器,就比较吃力。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设计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本课歌曲《对鲜花》的情绪很活泼,又包含了自然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去体验歌中的情趣,共同去创造和表现歌曲的内容,挖掘学生对歌曲内容及曲调的喜爱的情感,从而唱出歌曲的美。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学生对自然常识的喜爱,及学生现有的基本技能,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演唱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3.面向全体学生:本年级的学生中,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差异,为了使每位学生在课上都能有所收益,我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自己的角色,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4.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在歌曲中,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四种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自然知识,启发学生自己创编歌词,不仅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而且与自然学科也进行了巧妙的综合。
5.完善评价机制: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他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了鉴别的能力,为了更好的体验和表现音乐作了铺垫。
教学目标:
什么叫对唱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
一、通过歌曲教学,使学生感受歌中活泼、诙谐的情趣,二、通过合作讨论,互相描述自己对各种花草的观察。
三、鼓励他们不断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欲望
教学重点:
表现出歌曲的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说一条谜语,看谁能猜出来。
牵藤藤,上篱笆,腾腾开花象喇叭,红喇叭,白喇叭,太阳出来美如画。
生:举手回答说出谜底。(牵牛花)
师:真聪明,谁还能说一说你还见过什么花?
生:举手回答:牡丹、桃花、月季、仙人掌„„
二 发声训练 重在示范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百花园的鲜花都开了,香气扑鼻,你们想不想,闻一闻?
生:想。
师:好,那我们闻一闻试试看。(示范)
生:模仿老师闻花香。
师:这么香的花我们一起去歌唱它,好不好?
生:好。
师:弹琴。生:唱练声曲。
师:同学们的官司、歌声真美。下面我们请A组和B 组同学各唱一遍,互相评价一下对,方的优缺点。
生:两组分别唱一遍,并互相评价。
简单小结:同学们不仅声音好听,而且还能互相指出不足之处,说明同学们很会学习。
三 创设情景 学习新课
师:花园里,蜜蜂和蝴蝶听到了我们这么美妙的声音,也想唱一唱。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唱的是什么。(播放课件,出示歌谱)
生:小声跟伴奏演唱。
师:这首歌给了你什么感觉?(第一遍)
生:(欢快 优美 有意思)
师:歌曲中都出现了那四种鲜花? 让我们再来听唱一遍。(第二遍)
生:菱角、凤仙、山茶、蔷薇。
师:简单介绍每种花的习性。
师:歌曲我们已经跟唱两遍了,请同学们在歌谱中找出不会的小节来。
生:举手回答。
师:讲解常用附点音符,并结合歌谱让学生拍打9——14节奏的节奏。
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练习。
师:(评价)同学拍打的都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演唱一遍,注意歌曲附点音符的演唱。
生:跟伴奏演唱。(第三遍)
师:蜜蜂和蝴蝶是怎样演唱这首歌曲的呢?
生:一问一答。
[分角色表演]
师:好,那我们就来扮演蜜蜂和蝴蝶跟乐曲再来演唱一遍。(第四遍)
生: A组同学戴上蜜蜂的头饰扮演蜜蜂,B组同学戴上蝴蝶头饰扮演蝴蝶。(跟随音乐表演)
[师生表演]
师:教师扮演蜜蜂,走到某位同学面前,“„„什么开花在水里,”
生:被问的同学马上起立回答道“„„菱角开花在水里”
(歌曲二、三、四段同前)
第二遍互问,学生问老师。
四 自己创编歌词 丰富自然知识 提高演唱能力
1、分组创编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演唱的也不错。但是歌曲里只唱了四种花,百花园里有那么多的花,我们能不能把它们也唱到歌曲里呢?下面我们以组为单位,看那个组编的歌词最美,演唱的最准确。
生:分组讨论,创编歌词
师:边放伴奏边出示各种鲜花的图片,分别走到各组中,同他们一起进行创编。
2、展示创编的效果
师:那一组愿意把自己创编的歌词表演一下。
生:举手。
师:选出一组到台前表演。
生:一人领唱问句,全组唱答句,其余同学观看。
师:他们组表演完了,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的创编和表演。
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再选一组来展示,并评价)
五 课后小结
师:今天通过学习这首《对鲜花》,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举手回答。
师:大家都了解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一些花的知识及特征。希望下节课我们能有更出色的表演。
参考资料
菱角:又称沙角或水栗,与荷习性相似,都喜欢高温多湿的沼泽地。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磷、铁、钙与维生素。有不脾胃的功效。
凤仙:别名指甲花(草)、女儿花、金风花。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株高30——80厘米不等。把红色的凤仙花瓣捣烂后加少许明矾,可以染指甲,鲜红可爱,数月不褪。
山茶:又名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花花姿丰盈,端庄高雅,为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
7.隆中对教案 篇七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8.对对歌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是:一直到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二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2、本课地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社会实践较少,面对社会与不断出现的安全事故,渎职行为,一些工作中的失误以及假冒伪劣,贪污腐化等许多的负面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把承担责任看作是大人们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
2.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3.知识: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知道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身份不同,责任不同,责任不同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责任的产生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展示材料,切入话题:责任对于你我他
1、多媒体展示“放学回家”后,提出问题:加入你是这名中学生,你会做些什么?
2、展示“放学回家”的结局,认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像这名中学生一样,不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二)多种情景,帮助明确:有承诺就有责任
1、多媒体展示情景:
录像一:奥运会运动员宣誓录像
图像二:企业双方签订合同 图像三:设立诚信考场
看完图片和录像后,组织学生分组竞赛,读一读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承诺现象?使学生归纳承诺,即使承担责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
通过场景一和场景二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对表演者进行简短的评价,并报以掌声鼓励,提出问题:
一、请评价场景一中王大明的言行。
二、在情景二中,请帮王大明出个主意,他该不该保守这个秘密?并说明理由,组织学生带着以上两个问题4人以小组景象讨论,教师在教室巡视了解讨论情况,各组推选代表发表意见,教师进行适当评价。
3、观看录像“灾难中的新奥尔良”播放前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录像片段中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分别承担哪些责任?教师最后归纳“责任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承诺是产生责任的主要来源”。
(三)分组活动,共同探讨: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1、课堂活动1—角色扮演“现在,我事谁”
2、课堂活动2—“将来,我事谁”
活动一要求每人准备五张小纸片,分别写上“学生子女,哥哥或姐姐,乘客,顾客”,要求“子女写出各自承担的责任,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活动2在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后提出“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我知识。
(四)课后拓展练习:描绘未来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将自己的人生分成几个阶段,以文字形式表达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板书设计:
2.1.责任对于你我他
一.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承诺 二.有承诺就有责任
1.人在社会中的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 2.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3.认清人生的不同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由于初中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参考社会实践又少,运用能力较差,因此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应用书本知识去分析社会热点现象,真正使教学适应目前社会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丰富多彩。2.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景,大家一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通过每个人交流不同的思想和见解,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教学反思: 优点:
1、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采用多个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知识目标分析解决到位。
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根据最贴近学生事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注意在教学中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灵活地进行引导,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和探究或学习。
3、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促知,收到良好的效果。
4、教学设计紧扣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活动,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明理践行。不足之处:
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择上未能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分析不足。
2. 资源出现推集,第2环节图片二,三有重复现象,未能恰当地进行放弃。
3. 课堂活动中生成性资源利用的不够充分,不够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
9.《颜色对对碰》教案 篇九
幼儿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色彩鲜亮的物品总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爱不释手。心理学研究表明,3至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何引发小班幼儿认知颜色的兴趣,初步感知颜色中的小秘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为此,此次活动创设了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通过实际操作各种与颜色相关的材料,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去交流,去表现、去探索发现,让幼儿在主动操作中感知颜色变化,初步获得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适宜的拓展、深化幼儿原有经验,引发其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1、情境创设:“糖果小屋”(投放各种颜色的糖、水果、蔬菜等)。
2、操作用材料:红、黄、蓝三种稀颜色;红、黄、蓝三色面塑彩面;红、黄、蓝色透明玻璃纸若干;透明塑料杯13个;一次性透明手套1支、针管26支、塑料瓶13个;添画用的藕、布团、积木等若干;毛笔、小刷子、图画纸、果盘若干;魔法箱、彩球、彩扇等。
3、课件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是幼儿能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并能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活动难点是幼儿能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活动过程
1、创设“糖果小屋”导入活动,利用“魔法箱”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颜色,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创设去“糖果小屋”做客的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幼儿自由参观“糖果小屋”,并说出看到的物品的颜色。
(2)利用“魔法箱”中的彩球、彩扇“变”出的颜色,让幼儿说出生活中与其颜色相同的物品。
请幼儿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颜色与“变”出的颜色一样?
(“小朋友想一想,咱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区,进行自主观察、操作、探索,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操作区一:红、黄、蓝色透明玻璃纸、
操作区二:红、黄、蓝色三种稀颜色、调色盘及各种调色工具、
操作区三:红、黄、蓝三色面塑彩面、
3、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感知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会变成绿色)
(1)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利用装有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水的一次性透明手套,将水混合并慢慢摇动,请幼儿观察: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
(2)引导幼儿操作透明塑料杯,初步感知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配色会发生变化。(会变成绿色)
幼儿动手操作装有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透明塑料杯,感知蓝色和黄色配色后会变成绿色。
4、进一步探索感知任意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并利用课件进行小结。
(1)出示装有红色、黄色、蓝色任意两种颜色水的“一次性针管和塑料瓶”,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任意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引导幼儿按变化了的颜色,找到“糖果小屋”中相应颜色的物品,分类摆放塑料瓶。
(3)教师利用课件和红、黄、蓝三色稀颜料,演示任意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播放课件)
5、引导幼儿通过印画和品尝各色食品,帮助幼儿巩固感知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颜色。
(1)创设故事情境《长颈鹿的长围巾》,引导幼儿用配出的颜色及红、黄、蓝色,用藕、布团、积木等在白色的围巾上装饰。
10.音乐对十教案 篇十
一、通过唱游活动,使学生能有表情的2边唱边表演歌曲。
二、指导学生用轻松自然地声音演唱歌曲。
三、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懂得做事认真细心动脑,不能粗心大意。
教材分析:
《十只小猪过河》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七声音阶歌曲。歌曲由四分、八分、二分这三种节奏组成,简单易学。歌曲内容风趣幽默,描绘了一只自称大哥在数数上出洋及笨拙的样子;两段歌词采用了问答形式。
教具准备:
苹果树一棵、苹果卡片若干、录音机、大副歌单一张、小猪头饰若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要求:让学生学着小鸟自由地飞进音乐室。飞的动作听音乐即兴创作,当音乐停下时自己摆个动作造型。
二、师生问好座下
课堂座位设计:留出一些空间供学生自由活动
三、节奏拼卡游戏(略)
四、情境教学
1、听音乐模拟过河
2、回忆过河时的情景
五、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2、学习歌曲《十只小猪过河》
3、歌曲律动
A、采取学生自己创编的形式进行
B、老师根据学生创编的动作作选择性归类
C歌曲表演:
要求:
⑴、动作幅度要大,有力度
⑵、尽量做到动作不影响歌唱
⑶、表演带上小猪头饰,使形式更加丰富
六、课堂小结
七、下课
11.《隆中对》教案 篇十一
编写:
审批: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作者及背景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宋代著名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到五代末的编年史巨著。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问计诸葛,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兴复大业。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评析资料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宦官权臣相继为乱。为夺取天下,孙、刘、曹三家逐鹿中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在这场争斗的初始,刘备明显处于劣势。曹操于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正虎视眈眈,准备挥师南下。孙权踞有江东六郡,积三世之基业,恃长江之天险,也大有问鼎中原之意。而刘备则连安身之地尚未有着落,先依公孙瓒、陶谦和曹操,后投袁绍、刘表,虽有兴复汉室之雄心,却无扶危持颠之良谋。建安十二年(207),经徐庶介绍,三顾茅庐,请出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以为辅佐。《隆
中对》正是孔明针对刘备对天下大势的征询所作的回答。
文章一开始为事情之陈述,言简意赅地交代了徐庶推荐诸葛亮和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天下大势之事。下面引出的诸葛亮一大段对时势的精辟分析,才是本文的精彩处。
在这片对答之辞中,诸葛亮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然后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的策略。既通观全局,气势开阔,又分析入微,切实可行。从文章角度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分析敌方形势:曹操虎踞北方,不可与争锋;孙权龙盘于江东,亦难以谋取,所谓知彼也。由此引出避强就弱,取荆、益两州之议。此为一层。接着分析己方形势,指出刘备为帝王之胄,又思贤若渴,身份和信义足以号召海内,以此为谋取天下之基础,不为躁进,此又所谓知己。挟此优长,对外和抚边民,结好孙权;对内整顿纲纪,清明政治,则一俟时机成熟,挥戈宛洛,出师秦川,必有所获。曹操既破,孙权之江东焉保。这是第二层。最后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作结,以照应前文“计将安出”一语。古人云:“知可以与战与不可以与战者胜。”从将谋、兵力、地势、民心、人才各方面,较量彼我,料曹、孙之不可与争,明矣;料荆、益两州之可以取,审矣。所以日后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起蜀汉政权,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除了结构谨严、层次分明之外,文章风格峻整,气体清和;语言运用上骈散并行,干净利落也是一大特色。至于文章中诸葛亮分析曹操之所以取胜时说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正可以作为了解这篇文章的入口。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⑺颓:tuí,崩坏,倒塌。⑻度:duó,估计、衡量。⑼信:通“伸”,伸张。⑽用:因(此)。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
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⑿胜:shēng,尽。⒀数:shǔ,计算。⒁挟:xié,挟持,控制。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⒆暗:àn,昏暗,愚昧。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 域。
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
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
(“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
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
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
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学生齐诵第4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隆中对》教案设计一文由公文易教育资源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对歌教案】推荐阅读: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08-14
小说音乐课文对鲜花的教案08-31
《人类对配合物结构的认识》教案09-08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11-06
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教案06-19
7.1.1有序数对教案设计五中李静莲08-14
【化学】1.3.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1)11-25
教案比赛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