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2024-06-25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精选18篇)

1.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一

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有效提问 无效提问 实施策略

论文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提问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 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 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 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倒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 “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是发散性的提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n,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化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m公式。

3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实施策略

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 目的是为学生 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亢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 “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课堂提到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提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科学课堂中的提问。218.75.83.251/Article/UploadFiles***.doc.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77~318

[3]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9—290.

2.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对兴趣的培养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的培养其能力,这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结果。小学生正是处在一个对知识的萌芽期,一旦对一门知识或者是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的进行投入,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关键,也只有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是确保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也可以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欲望,作为老师在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然而,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学习兴趣就很难顺利的开展教学任务,也很难从学习当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对此,数学教学当中必须要有效的结合教材与经验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更利用各种游戏或者是故事促使学生进行参与到学习当中,这也充分的符合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活泼好动,在互动当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生的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对于小学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具有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的需要来制定规划,选择学生有兴趣的活动以及事物,利用这些兴趣带动到学习当中来,促使他们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要用乐学的态度进行学习,从而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理规划,提高课堂效率

知识的有效性是确保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重要因素。但对小学生来说,知识的有效性指的是在新材料,新知识的内容下是否达到了一个预期的目的,而教学内容是和学生的状态有很大关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求知和增长知识量,这也是决定教学目标的一个条件。另一方面是小学生的发展是与知识量有直接关系的,而发展教学才是重要任务,也是体现学生智慧的一个关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个体的知识总量并不能代表所有,也不具有迁移性,只是对熟练知识的一个提取,从而应用在教学当中,但是,怎样可以更为灵活的,有效的应用在教学当中才是我们应用重视的。对此,只有应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规划教学内容才是确保效率的一个关键。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老师必须要把每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出和规划,高效的利用好课堂时间,要对每节课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开头,把新旧知识有一个连接,回顾知识点,再带入本节的知识点当中,复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在教学当中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引出教学内容,通过互动,游戏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教学当掌握课堂当中所需要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一堂课的效率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总结上,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归纳出知识要点,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探究式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在小学生教学的课堂当中,老师应主动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如何体现出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是检验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是主体,并且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也是极不成熟的一个阶段,对此,我们对小学生的教育是离不开实际的,也离不开生活的,需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爱护他们。现阶段,有一些老师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虽然很多老师都在应用这种方法,但部分老师还是觉得传统的方法更加有效,各有所长。教学方法很多都是片面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都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也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此,在教学当中可以把不同的方法相互利用,相互配合有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此,老师在教学当中应用不同的方法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把生活当中的一些元素应用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加深印象,掌握的更加牢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小学生在思考时有不断的变化和发散性思维,也可以形成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生活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虽然课堂的教学形式不同,但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数学的内容是源于生活的,但又是来服务生活的,所以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对此,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当中必须要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作为老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从而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藏在生活当中,随时都可以用到。而利用情境教学时不仅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研究当中可以看出,思维的能力和品质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这也是培养一个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础,只有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思维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五、结语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来不断的提高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金菲.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

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营造环境;有效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技术;课堂评价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把问题带进生活,

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创造问题的情景能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把问题带入生活,就应该从以前学过的知识带入,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理解。

二、灵活的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提高有效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运用多媒体代替过去的小黑板,使课堂由原来的“静”变成了“动”,这就是在教育上的进步,应该说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比常规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思维合理的与现代的记住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其长处,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而且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对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同学,要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師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代表。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正确的做法,要给予高度的评价,学会肯定学生,让学生更加有勇气,当然对于错与的做法,也不要用太严厉与苛刻的语言去批评他,这样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做到准确不迷糊、生动丰富、严谨而不失幽默、中听更要中用、独特不乏创新。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在愉快而又轻松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徐军.实施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双赢策略[J].中国校园导刊,

2010(11).

4.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篇四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14――2015第一学期

姜英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

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

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我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

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我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

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 大多数学生齐答。

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

又过约1分钟,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其实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剪开的扇形面积S

圆锥侧面积=

S扇形面积= ”,“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老师我的是S“我觉得是S

圆锥侧面积=rl”,圆锥侧面积=π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πl”学生抢着答。

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

“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 ”

“能解释n、R各代表什么吗?”

“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扇形的半径。”

“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l是圆锥的母线。”

“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π

圆锥侧面积=π

圆锥侧面积=lr,其中

l是扇形的弧长,r是

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r,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式该选哪个呢?为什么?”

“第四种,求圆锥的侧面积,就该已知圆锥的相关量,而第三种虽然也已知圆锥的相关量,但比第三种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采用第三种作为公式。”笔者笑着为他鼓起掌。接着,教室里掌声一片。

5.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五

教师语言,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泛指教师用来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都让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话。 因为我深信教师可以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促,教师的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

不久前我上了两节关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数学研讨课, 仔细想想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回过头来认真地反思,没有高效或有效的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缺乏推敲。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教材上的内容是“1、2 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 1、2、3 呢? ”为了避免形式上的重复, 我在设计时进行了改动: 我首先出示了几组口算题 (1)2×9=189×9=81 (2)4×9=36 9×7=63 (3)3×8=24 6×7=42,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每组的积都是由两个相同的数字组成,只是调换了数字的位置。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还能说出类似的数吗? ”学生很快说出了几组“27、72;45、54;34、43……”。 紧接着我又追问:“如果给你三个数如 1、2、3,你能组成哪些数? ”学生开始动手把自己组出的数写在了本子上, 就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写的是两位数, 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写了三位数,难道是我的问题学生没听明白?不是学生没明白, 而是我的问题提的不够精准,准确的问题应该是“用 1、2、3 你能组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 当我发现问题后,重新又把问题说了一遍,这时候组成三位数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对, 又重新组成了两位数。

40 分钟宝贵的课堂在这里浪费了 3、4 分钟的时间, 我想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语言缺乏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了。教师的课堂语言就要规整、细密,数学语言尤其严谨,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正是因为自己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做到精炼规范, 才导致问题的出现; 要做到语言精练就要提高语言的质量, 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意思,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最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有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很融洽,组长也很负责,于是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对这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同时也是为了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材中有这样的问题:“每两个人握一次手, 三人一共握几次? ”我让这个小组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对他们进行表扬, 同时让他们互相握握手表示感谢, 并让其他学生观察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 当学生回答出“三次”后,让其他组的三位学生也来互相握握手。学生开始活动。活动后, 我接着追问:“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学生举手的寥寥无几。 这样的例子学生应该能列举出很多, 为什么没有人举手呢? 我又耐心地等了等,有一个学生举手了,“打乒乓球的比赛”,我舒了一口气,接下来“打羽毛球”“下围棋”,我以为学生明白了我提问题的意图, 但是最后一个学生说出的答案让我意识到我提的问题表达的并不准确,他的答案是“打麻将”。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源于教师的语言没有做到清楚明白。 而教师语言的清楚明白是教学对语言的第一要求。清楚明白就要求言语简洁, 令学生听课不生厌烦。 同时教学语言要抓住要点,抓住关键,予以精炼准确的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支撑着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提问语言也往往存在这样的弊端: 难易度不当、指向性不明、琐碎复杂。 提问难度大学生不能回答,教师不好引导,结果只能自说自话;难度低没有思维价值; 提问指向不明学生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作出的回答千奇百怪;提问琐碎复杂令学生不知回答哪个是好。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语言? 如何使教师的提问语言精炼准确呢? 1.理性地备课,精准地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精心地组织,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3.变化的语言,趣味的提问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接受提问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 选择性提问语可以调动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教师适时追问、补问;迁移性的提问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流程,小步迁移,渐渐地由“已知”推知“未知”;情境性提问语是启迪儿童思维的钥匙,教师用情境的描述或叙述,把学生带入迷困的情境,调动他们解答问题的积极性;探究性提问语教师从看似平淡的地方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一个理想的问题语言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难易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向性明确,不宜含糊;问题有一定内涵,能揭示文本本质。 这样的教学用语就确实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除了提问性的语言外还有很多言语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情趣横生之言、循循善诱之言、启迪智慧之言等等,但是如果运用的不好则会导致低效的教学课堂。期末有一节乘法复习课, 因为复习课往往容易乏味单调, 所以我把复习课设计成了闯关的形式。 刚上课时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很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生喜欢做题,可是汇报时兴趣不高,而且有些学生开始走神,是什么原因? 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当学生出现疲惫时,教师应该用激励的和富有幽默性的言语去激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讲授内容,适时、恰当、和谐地融入幽默,激活学生的接受和反馈,释放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而复习课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学生更明确教学内容的体系。另一方面是帮助那些在新授时没有及时消化知识的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习有成绩而受到鼓舞时,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 ”求成是人类基本动机之一。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这一动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颇有效益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激发其成功的动机,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满足—再成功” 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成功的档次。总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 20 倍。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6.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六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理论分析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构建主义思想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保持教学的有效性,并体现在学习结果上。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学生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其认知功能是多元化的,不仅体现在智力上,还应包括情感、素质等方面。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与教学的核心,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差异,这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外,教学最优化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中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来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标准。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时间与效益,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必须具备精准的时间与效益观念。第三,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反思与创新,这是推进更高水平教学的内动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结合新课程改革思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要覆盖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这是有效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其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态知识传递过程,这个互动过程是动态的,存在不确定性与生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学要素进行预设。再次,教学生态的和谐平衡。这是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现状反思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有效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三维目标不明确,教学过程具有随意性,无法准确体现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得三者混乱、随意,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二是教学主体混淆,缺乏明确性。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将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而是将自己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被动,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更多的是以简单基础知识传递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四是教学评价模糊,缺乏及时性和全面性。

(二)影响因素分析

对以上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可知,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学生学习心理因素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因素三个方面。对于外部环境因素而言,小学数学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不合理期待、传统社会教育理念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效果。对于小学生学习心理因素而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兴趣、动机被压抑,并且也导致其认知水平提升较慢,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效果,进而影响了其情感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因素,但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虽然教师具备积极专业的教师精神,但其专业知识储备与专业教学水平并未完全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造成有效教学策略无法顺利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优化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是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准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教材思想、教学目标等,确保备课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教学目标与方向是备课方向的指引力量,因此备课方向要体现三维目标,确保备课的方向性。通常教学目标是备课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确保落实到位。

(二)教学实施策略

7.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篇七

1.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内涵及意义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较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连续提问, 将所有问题一次性提出,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二是教师设置的问题针对性太强, 问题的涵盖面过小, 造成许多学生不能加入课堂讨论; 三是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 问题较为生硬, 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容易造成学生的定式思维. 这些问题都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思考, 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今, 新课改正在进行, 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中之一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设想. 初中数学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效的问题就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有效提问” . 有效提问主要是指“那些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提问” .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清晰明确, 让学生清楚理解问题的内容. 而且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应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解答;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三是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反馈,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解答, 并且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加工,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课堂的具体情况出发, 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 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具备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2.1 面向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他们自身素质发展的情况也不同, 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所以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充分了解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及能力, 从而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 制造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回答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回答. 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受到了老师关注. 训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从而创造出活泼的氛围, 促进每名学生更多的主观思维活动. 选择适当的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促进学生思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要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2 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有效的评价, 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 当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是值得肯定的, 然后可以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 教师必须肯定正确的部分, 然后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当学生回答错了, 教师可以使用间接的语言去转向或重新提问.

2.3 加强有效性问题设置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问应针对教学难点, 不能过于简单, 更不能只是机械式的操练, 这会使学生失去对问题的兴趣, 进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展开受限; 二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坡度, 要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课堂的提问要做到循序渐进;三是问题的设置应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 当然, 不仅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 问题的表述也要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学经常涉及一些公式定理的运用, 趣味、开放的问题设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在实际问题的回答中理解公式定理的意义.

2.4 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刻要学生回答. 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适当的停顿, 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那么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呢? 一般来说, 教师在提问后应该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思考或交流, 时间的长短与教师提问的类型和难度相关联. 这也就是说, 教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等候策略.例如, “平方差公式如何表述? ” 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的记忆, 停顿时间可以短些; 再例如, “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圆的切线? 有几种方法? ” 这样的问题很明显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而提出的, 对数学思维的要求较高, 停顿时间可稍长. 另外,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敏捷程度而变化. 本人认为, 至少要给相当于中等水平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才能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合理利用之后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关于初中数学提问有效性的探索任重道远,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有充分认识, 不断思考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带领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数学天地.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逐渐提高对数学教育的重视, 数学现已成为了我国新课标的必修课之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进步, 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社会人才.而数学教育在现代教育理论与体制下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教师们也在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内涵入手, 探究数学教学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8.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八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习惯于引导学生按既定的程序去“获取”知识和结论。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自由”。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思维冲动,失去了自主意识,丧失了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天地,让学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去发现、去思考、去观察、去实践、去交流、去创造。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要建立学生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参与意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二、创建平等型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数学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要低下头来,弯下身子,静下心来,平等地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想空间,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既要弘扬尊师爱生的美德,又要倡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留心观察,全面关爱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表现欲望,因材施教,因人质疑释疑,发现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亮点,给予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三、构建宽松和互动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数学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非常重要。在生生互动方面,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力释深怕学生不会说、说不准的疑念,把全班学生按基础能力的差异搭配成若干个小组,依靠学生发现疑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释疑解难。这样一来,每节数学课,学生绝大多数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口动脑动手。正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带来了整个课堂的开放。从问题的提出到解题策略的形成,我尽力不去妄加肯定与否定,尽力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群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相互碰撞和促进,在动态激昂、思维飞扬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学生从无序的猜想到有层次的探究,到有序的反思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有些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从而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學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五、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九

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

谢艳敏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焕发生机?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二、深入解读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二)领会教材意图。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四、重视交流评价,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关键词:数学

有效性

生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展示了其勃勃生机,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焕发生机?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

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深入解读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跳绳的有11人,喜欢踢毽子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的放在中间,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跳绳的有几人,喜欢踢毽子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二)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书上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书上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这里不说别的,仅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优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笔者在讲口算乘法时,选用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例1:80÷4=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可以把80看作8个十,除以4,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教学例2:48÷2时,让学生摆出4捆(每捆10根)、8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边分教师边提示:先把什么平均分成2份,再把什么平均分成2份,合起来是多少?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教师示范。在此基础上小结:先把48分成4个十和8个一,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8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一,把2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24,就是所求的商。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

优化教学手段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年级小朋友在学生求“被减数”的“解决问题”时,应该说此类问题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属于逆向思维的问题,学生总是定势地习惯地运用顺向思维来思考和解决,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较简单,学生总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来,然后把答案带入算式中进行列式计算。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图书室有一些足球,被小朋友借走9本,还剩7本,学校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一些后进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总是用列式为16-9=7(本)。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此类问题的结构以及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为帮助这部分学生扭转思维上定势,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的画面来帮助思考“原来”、“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一个图书室(没有标明原来一共有多少个书)情景,再用课件动态演示借走9本,让学生明确是从原来里面借走的。紧接着课件演示出图书室还剩下7本,此时教师问:“这时你们知道图书室原来一共有多少本书吗?”学生异口同声:“16本。”“你们怎么知道的?”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把借走的9本书再还给它就知道了。”这时课件演示借走的9本又回到原来的图书室里,教师问到:“那你们说说要求原来有多少本书,怎样算呢?”学生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过程立刻知道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在这样的解决数学问题中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4、重视交流评价,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对学

生进行评价,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2)激励性评价要“适度”。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所进展或有独到见解时,同样要给予热情鼓励,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使他们勇攀科学知识的高峰;对“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而言,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焕发生机

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

10.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篇十

(姜 肖

辽宁省庄河市向阳小学 116400 888ice8888@163.com)摘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2.情境创设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 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

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只有 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把握教材

我们现行的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科学的,合理的使用教材,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教材。

(一)认真分析和使用教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注重对教材的加工、归类重组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新知,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教学《有几辆车》时,教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法,究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里都是自己不断地琢磨,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算法,产生的结果是相同的,更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程度。

(三)、例题的转化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文化与生活背景的差异,教材中有些例题与一些地区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因此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教学与施教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素材,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会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我对学习素材作了如下重组与诠释:①呈现实例,初步感知。投影出示生活中有关角的照片,指出生活中藏着的角。②动手操作,建构概念。描一描:教师提供一些图形,如五角星的轮廓、红领巾的图形,一些多边形等,请学生描画出图形中的角。③类比迁移,构造模型。让学生做角,尝试比较角的大小。④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用纸来折角。这样组织素材,着力表现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逻辑结构,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这样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五、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他们的学习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让我们满意,都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老师的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产传递正能量。作为教师,要永远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善于发掘孩子所拥有的潜在能力。作为评价,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1月

(2).《新课程研究》2011年1月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4).《现代教育教学导刊》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庄河市向阳小学

11.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题创新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67-01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启蒙者,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指引性作用,故此教师为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应运用新课导入法、知识系统教学法等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设置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活动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在生活中或者是在学习上兴趣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感兴趣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做得很好,但是若没有兴趣,那么这件事情将做得不好。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伊始需要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导入规律,并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这是完成有效导入的关键。例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三角形相关内容,教师给学生教授的内容是角的相关知识,并由教材中的定律可以获悉,角是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但在小学生心理和生理都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不能认知现实生活的内容,因而很多逻辑性概念理解还存在较大的偏差,这给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更换一种方式,如教师可让两名学生从一个点出发走一段距离后,让学生猜测这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学生结合现有知识,能获悉教师可能要讲授角的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行走,组成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轨迹,此刻学生就会对这种新颖的方式很感兴趣,学生由此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角的知识延伸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上面,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这是解决上课枯燥问题的最佳方式,学生能够在有趣的课堂导入中集中学习注意力,并完成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知识系统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体统比较完整,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进程中要给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但是不要花费太多的额外时间,兼顾正常课时,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通常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有较大的不同,教师要在教学时考要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循序渐进的开展深入课堂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知识学习进程中能够做好逻辑的递进,不是杂乱,无计划无目的教学,导致学习内容结束后学生不能回忆出学习到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多边形面积”时,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专注度,可以先给学生讲解长方体,由于这个形状是学生最先接触到形状,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偏低。待学生对该内容有深入了解后再引入梯形或者三角形组成长方形,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对各类图形有着初步认识,就能系统性开展全面学习。

教学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科书上的各类内容顺序编写,要求编写人员根据知识状况做好相关的内容核定,很多教师死板的根据书本顺利開展顺序讲解,虽然教材安排上各类课程的顺序有一定科学依据,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并考虑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顺序,在顺序结合中,明确教材编写要素,寻找适合小学生数学认知的课程内容教授顺序。受到系统化理论指导影响,数学教学过程的合理化设计,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满足系统设计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逐步处理好系统或者分散间的关系,两者关系的妥善处理,一方面能让整个教学系统更为完整,将关注点集中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技能等方面;另一方面,要在每个微观课堂上面做好相关知识点的推荐,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让学生能真正的学习到数学知识。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深刻认知,进而巩固新知识内容。学生根据学习中的新知识,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要准备班级的总人数状况,并且在课上教学的时候,学生自己编试题,学生在自己编题目的过程中能够获悉新的问题。例如“在两个班级中,总人数达到40人,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8,那么试求班级的女生人数”,这类试题与实际生活相符,学生对解决这一问题有较大的兴趣,学生由此会感觉问题十分亲切,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徒增。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着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因素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改进现有教学中的不良部分,并从中不断选择符合当前小学特征的创新教学模式。数学创新教学活动推进中,应全面优化数学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数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做好经验总结,提升教师经验和教学效率,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4(09):12-13

12.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十二

教学细节, 它形成于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它表现的方式多样化, 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 独立的教学意义、教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 教育的艺术来源于教师的敏锐性, 其捕捉到的教学细节, 在处理教学细节上能够做到科学性、合理性, 有效性.

在学习数学计算时, 其计算能力的强弱, 会直接影响到他对学习的成绩、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情绪问题.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 抓住课堂中的教学细节, 为学生日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 自主探究的精神, 创新精神, 与学生情感的体验, 才能使有效课堂得以实现,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方面的兴趣, 提高其计算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二、怎样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从细节入手

(一) 设计教学情境的细节

数学它为生活服务, 也来源于生活.为了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突破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 通过其在生活中的细节来营造各种教学情境比如:教授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 在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挖掘, 可以在教学的细节中精心地设计情境性.

例如:两名航天员搭乘着“神舟六号”, 在2005年10月12日9时整, 由神箭———长征二号, 运载其火箭发射升空.

教师:你们想知道, 费俊龙在太空中拍照片的哪些情况呢?下面的这张表格, 所统计的就是费俊龙拍摄照片的实际情况, 你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 来提出你们想知道的有关数学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来教学)

学生1:老师, 我想知道费俊龙总共拍了多少张照片?

学生2:费俊龙平均每一分钟拍摄多少张照?

学生3:我来帮你解答. (1) 先求出他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 (2) 再求出他总共用了多长时间; (3) 最后用照片的张数除以拍照的时间, 就得出答案了.

教师:谢谢这名同学的精彩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二) 挖掘教学资源的细节

教师的有心行为, 就是能够及时地捕捉到教学中的细节在有效的挖掘出教学细节中的资源时, 教师的智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数学计算教学课堂中, 需要教师去挖掘具有资源性优势的教学细节.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字”时, 可以由学生任其举出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扑克牌中的“J”, 有的学生说它代表的是数字中的“11”, 那么“Q”、“K”代表的是数字“12”、“13”.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们, 在英文单词中, “国王”是怎样拼写的.扑克牌中的“K”, 是英文单词中“国王”的缩写, 它并不表示一个数字.在每副扑克牌中, 分别有四张“K”, 而每一张都分别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王, 分别是英国、法国、匈牙利、普鲁士四个国家.相对而言, 扑克牌中的“Q”代表着四个国家的王后, 而“J”代表着四个侍从.这样在挖掘教学资源的细节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资源性的教学细节的挖掘, 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瞬间的判断.这完全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资源的挖掘中, 与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 有效地引领学生, 并达成教学的目标.

(三) 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

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不再引用古板、乏味的教学模式.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封闭的、单向的、静态的一种知识的教授、传授过程, 还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传授经验的开放性的、多向性的、动态性的教学、交流、对话过程.在这种过程中, 存在着很大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

而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就是“生成性”它就意味着在数学计算的教学课堂中,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预设性”.而在新课程教学中, “生成”与“预设”又形成了矛盾.

教师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们对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进行探究、质疑.并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验, 用计算的优越性, 使其数学计算课堂更为有效.这种课堂, 给学生的教育与学习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125× (80+8) 时, 可以将题中125× (80+8) , 换成125×80+125×8或者125×8×11.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算法有着深刻的理解, 也能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还能增强学生的思考动力.

(四) 关注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每名学生的想法都是一个闪闪发光、鲜活的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 随时都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而这些细节, 也可能会变成突发事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并处理这些突发性的事件.

在面对这些突发性的教学细节时, 我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突发性的教学细节解剖分析并进行追踪, 从而尽量减少其危害性及负面效应, 使其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在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课堂中,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做到每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而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其在数学的教学中, 获得不同的收获, 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 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细节进行改造, 加以利用, 并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细节.

1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14.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十四

中图分类号:G633.6

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1)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会亏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售价-成本价。

(2)列函数式:引导同学从平时坐出租车中了解,引导学生得到:车费=起价+超过的价钱。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变动教具,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1)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函数的教学;例如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利用“z+z”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3)网络教学:

如搜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等。

4、学生动手实践教学:

如讲菱形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制菱形纸片,让同学通过实物找到菱形的边、角、对角线都具有哪些性质?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可以自己得出结论,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经营好一个课堂,做一道既营养价值高又口味好使学生们都爱吃的“菜”,我们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就得想尽办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有兴趣起来,这样你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5.初中数学应用教学有效策略的分析 篇十五

一、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 它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不是将数学知识孤立于生活之外.在课堂内容设计时就有意识地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应用形成一个过程,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更好地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在教学工作中, 我常常提出生活实际问题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例如, 在讲述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 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小区的全景图, 同时讲述他们遇到的一个问题:在小区的每栋楼之间要设计一个面积为900平方米的绿色草坪, 而且要求长比宽要大10米, 问:长、宽各为多少?

评析: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 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方程方面的知识, 所以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并不大, 学生一般都可以解决.问题较贴近生活,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 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设计时, 要用学生的思维来设计课堂, 以数学应用为目的设计内容,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好数学的应用教学.

二、利用数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此强调一点:是实践教学工作中, 不能仅仅将实践当成一种活动, 也不能将实践当成一种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应用, 而是应该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考虑, 应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活动.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 我常将生活实际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例如, 某一下岗职工想要开一小店, 但是他没有任何开店经验, 对于进何种货物一窍不通, 让学生调查本地的居民的消费情况, 并得出结论.至于调查哪些内容, 记录哪些数据, 决定权全都交给学生.下面是学生讨论后的一组较合理的内容和步骤:

记录地点:学生附近的商店或超市

记录商品:生活日用品

记录时间:一周

记录项目:商品名称、销量、价格

根据记录的数据, 学生应用数学统计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在这个实践活动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并发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对于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有很大的作用, 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一种重要举措, 同时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加强也有独到的作用.

三、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多学科交叉应用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 其中数学知识在其中定量分析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多学科交叉应用是学科综合化的要求, 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在自然科学中, 学生都了解光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原理.在数学课堂设计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设计问题, 并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 我们需要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 可用测量仪器为生活中常见的卷尺、镜子和木杆.这时我们可以将树在太阳光下的投影端部和木杆在竖直情况下的投影端部重合, 从而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 或者我们可以将镜子水平放置, 在合适的位置从镜子里边看到树的端部在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如下图所示) .

将数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来设计教学情境,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脑已经日益走进校园和人们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电脑已经非常熟悉, 也非常感兴趣.而生活中的很多数据是非常复杂的, 利用电脑可以减轻人们很多枯燥无味的计算.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电脑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例如, 电脑中的Excel可以计算大量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 还可以生成频率分布图.合理地利用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可以将数学应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16.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教学;有效性

情境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创建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思维,所以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教学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建立直观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为生活服务,在生活中数学和我们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教材中的数学公式及推理等内容均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总结,在总结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也可以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数学本身也体现了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困难的感觉,甚至还会出现数学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体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通过两者之间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比如三角形、四边形都有什么等,在此基础上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情境形成情感的体验。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我们的教室中有哪些图形呢?”学生会对教室进行观察,寻找到三角板、黑板、钟表等图形,随后,教师再引入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以绘图的形式表达自己学习到的图形。通过结合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数学就在身边的感觉,从而对数学更加感兴趣。

二、运用类比,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比较多,同时概念又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务必要对其进行重点教学。但是,当前阶段的数学教学一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概念对于今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或是在解释数学概念时过于生硬,无法体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方面也没有对数学概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比较大,数学概念也是一样,数学概念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将数学概念特点与学生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从已知概念着手,并创设类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并实现新数学概念的学习。以“轴对称”一课为例,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先为学生创建类比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想之前学习的“全等三角形”一课概念,随后导入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对两种概念进行对比,掌握其中存在的联系与区别。利用创建类比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方便了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三、结合小组讨论,创设教学情境

因为初中生精力旺盛,也充满了好奇心,面对教学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会一探究竟,并且渴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夸奖。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针对学生的以上特点,依据数学教学内容提炼易错点以及具有竞争性的数学问题,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加以讨论,以此创建教学讨论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实际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与易错点,创建讨论教学情境,将学生分组,进行组内讨论。以“勾股定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勾股定理的证明”作为讨论的要点,让学生在组内对其进行探讨,如何才能有效掌握勾股定理证明的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讨论的内容进行陈述,回答好的小组教师可以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充满热情参与到数学讨论中,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

通过创建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不仅可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学生在教师所创建的教学情境下,可以更为直观地体会数学知识,并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实现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燕萍.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农家科技,2011(4):51-53.

17.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十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庆市石柱县华丰小学 马培虎 曾贤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塑造、均衡发展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灵活运用“引-----拨----补”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初步的探索。

一、故事激趣,设疑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把新课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编成故事,通过新颖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到愉快而又充满探究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导入情景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慢羊羊村长分饼的故事。羊村的小羊最喜欢吃村长做的饼。有一天,村长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羊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的1/2分给懒羊羊。再把第二块饼的2/4分给喜羊羊。最后把第三

块饼的4/8分给美羊羊。懒羊羊不高兴地说:“村长不公平,他们的多,我的少。”

师:孩子们,村长公平吗?小朋友们,你知道哪只羊分得多?

生1:不公平,美羊羊分得多。

生2:公平,因为他们分得一样多。

通过多媒体呈现小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村长分饼的故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矛盾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对问题的争执,从而巧妙的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适时点拨,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是否成功,所以,就重要性而言,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取得教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名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比如我在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堂教学片段:

(一)验证猜想

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地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1.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1)折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单位“1”。用手分别平均折成2份、4份、8份。

(2)画

在折好的正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画上阴影。

(3)剪 把正方形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要求:

(1)三人为一小组,小组中每人选择一个不同的分数,先折一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

(2)三人做好之后,将三副图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3)学生汇报。

小组同学谈谈发现:通过比较,三副图阴影部分面积一样,因而三个分数一样大。

(4)课件出示1/

2、2/

4、4/8相等的过程。

2.师:三只小羊分得的饼同样多,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组合作,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小结: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

(二)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算一算:

1.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三人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讨论。

自学提示:

A、从左往右观察,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能得到下一个分数,且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B、从右往左观察,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能得到下一个分数,且分数的大小不变呢。3.小组汇报

生:我发现了1/2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2/4,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4得到了4/8。

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2/4,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4又得到了4/8。在这个分数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6.8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课件同时出示变化过程)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左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点击课件出示)

生:我们发现了4/8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2/4,4/8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4得到了1/2。课件点击出示同时变化过程。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

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8.6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4.(1)师:根据分数的这一变化规律,你认为这个式子对吗?为什么?(课件出示下列式子)=423334416224 )(强调“同时”555=9(强调“相同的数”)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课件出示式子:

343040?)

师:这个式子成立吗?

生:不成立,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乘以0了,我除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课件出示:除以0。)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因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0,则分数成为,在分数里分

00母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

成立的?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要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以上《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配合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新知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比较、想象、实验、猜测、验证等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小组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小组内交流、师生间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并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关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学生的学法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精选练习, 强化训练,重视辅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好载体,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作业所反映出来的情况。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突出“新素材、新情境、新设计”,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兼顾开放性、探究性的前沿性。练习作业尽量做到精选精练,选择时一切以符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选取。选取作业要有针对性,要使大多数学生能解决,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堂练习设计: 1.我是小医生。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3)34的分子乘以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18.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十八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境;要考虑教材的实际,针对不同年级选择不同方法。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我们要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使之敲开学生心灵之门。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今天天气特别好,熊妈妈带着两只小熊去郊游,它们带来4个苹果,2块月饼,1块蛋糕,两只小熊怎么分呢?学生争先恐后帮忙分,4个苹果每只分2个,2块月饼每只分1块,1块蛋糕怎么分给两只熊,就自然引出了分数1/2。接下去,又来了两个好朋友,现在4只熊怎么分呢?1块蛋糕怎么分给4只小熊呢?学生都很乐意帮几只小熊的忙,气氛活跃。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实质问题,对一节课的内容要搞清应在哪些地方提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问题应该在教学的关键处,教材的重点处,知识内在联系处,理解的难点处,问题的矛盾处,还有探索的规律处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图形(有蝴蝶、飞机、乒乓球拍),然后问: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东西,为什么聪聪说它们是一家人呢?这问题就撇去外在特征,直接指向内在联系,即教材的重点----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画长方形的对称轴时,学生很容易画出两条对称轴,紧接着提问:为什么斜的这条不是呢?于是展开讨论,而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最容易搞混的地方,是本节的难点。

三、有效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著名领导者领导力下一篇:我的家乡垫江县学生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