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2024-07-30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精选8篇)

1.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篇一

附件1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执行情况总结评估报告提纲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进展情况总体评价

对本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具体进展情况

(一)重要指标比较。对“十一五”前后有关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员、固定资产、中医药服务、病床使用率、投入等。各省可根据本地中医药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事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为完成任务采取的政策措施、实施的重大项目、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主要包括:

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2、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面。

3、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

4、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

5、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方面。

6、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

7、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

8、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方面。

9、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方面。

10、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

411、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面。

12、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

13、其他。

(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主要包括:

1、中医药管理体制建设方面。

2、中医药投入方面。

3、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应用方面。

4、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

5、中医药行业管理方面。

6、深化中医药机构改革方面。

7、其他。

三、规划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方面。

2、重点任务完成方面。

3、重大项目执行方面。

4、政策措施实施方面。

5、其他。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政府层面。

2、社会层面。

3、中医药自身层面。

4、其他。

四、“十一五”规划执行基本经验总结

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有效执行的基本经验,为推动 “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五、政策建议

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出做好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推动和完善“十二五”规划编制与组织实施工作。

2.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篇二

卫生部计划出版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为确保新版教材诸多创新获得成功, 面向全国各院校征求意见, 然后集体学术探讨, 将初步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卫生职业教育》刊行全国, 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作为中医内科学教师, 笔者积极响应, 依据肖振辉等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蓝本, 进行研究, 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并附加自己的建议, 期望能为新版教材的编写抛砖引玉。

肖振辉版《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结构是:绪论 (包含7部分内容) , 第一章至第七章为具体病证的论治, 第八章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最后是附录 (包含6部分内容) 。笔者对教材具体各部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 绪论

绪论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与其他版本《中医内科学》基本相同, 具体意见如下。

(1) 本版教材在辨证基本原则中论述的一些西医疾病早期如转氨酶增高等, 此时若无证可辨, 应从病施治。实际中医辨证的依据, 不仅包含病证的具体证候, 也包含人体的某些一般性生理指标和体质状况、体质的倾向和某些生理指标, 如年龄、性别、体重、体型、肤色等, 也就一定有证可辨。因此, 无证可辨的学术观点, 只是现代中医受西医某些学术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认识, 全国规划教材的正文录入如此内容不具说服力。

(2) 本教材常用治法中讲述的消散 (消导) 法, 通过教材中的概念分析, 应是等同于传统中医“八法”之中的消法, 而传统消法是指应用行气、活血、祛痰、祛湿、消食、消石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方法, 使体内的各种郁积之邪渐消缓散的方法。但本教材却将其与行气、活血、祛痰、祛湿等诸法同级并列, 不太恰当。可先阐明现代所言消散 (消导) 法相对传统“八法”中的消法的概念外延缩小, 只是包含消食导滞、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然后再按照教材内容分类介绍。另外在常用治法的讲述中, 还可将常用治法分类为:祛出外邪法、消散郁积法、补益正气法、调阴阳寒热法、和解法、各种对症治法, 其中祛出外邪法包含解表法、攻下法、涌吐法, 消散郁积法包括行气法、活血祛瘀法、祛痰法、祛湿法、消食法、消石法、开窍法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补益正气法即补益法, 调阴阳寒热法包括清热法、温阳法, 各种对症治法包括固涩法、安神法、镇痉法、止痛法、止血法、止呕法、止咳平喘法等, 然后介绍其各自的概念、特点, 以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医治病实际基本方法就是祛出外邪、消散郁积、补益正气3个方面, 并且同类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治法在临床上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3) 在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介绍辨证时, 最好补充说明后面具体病证的辨证分型只是本病证所有病人的几个典型证候, 实际上很多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 处于典型证候的临界或兼夹状态, 并且证候复杂, 主次难分, 从而提示临床辨证时要全面、多角度考虑分析, 不要拘泥于一种辨证, 处方用药时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全面兼顾, 这有利于诱导学生全面考虑、活学活用, 避免呆板偏执、生搬硬套。

2 第一章至第七章

本版教材第一章至第七章内容讲述七大类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 每章的结构顺序都是先概述本类病证的基本情况, 然后分述具体病证的相关内容。每章概述内容编撰比较成功,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本版教材编者考虑其中主要证型部分内容只是已经讲述的基础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教师授课不需要详细讲授, 故创意性地将其安排为附篇, 学生容易认同教师对本内容的简单授课。但是将各脏系病证治疗要点这个重点内容也安排为附篇, 就有欠缺, 因为通过治疗要点的学习, 学生既能理解中医五脏病证, 以及气 (血) 病证和经络病证各自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和思路, 又能加深学生领悟中医特色精华中异病同治和脏腑辨证的实质, 因此, 最好将其放在正文讲述。

本教材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 整体也很成功, 表现为以下3方面:一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方向是以一线临床为主, 编者注意适当压缩本科教材病证简述中历代认识部分的篇幅;二是创造性地将全部病证病因病机中的病机部分采取体例一致的分条列目法, 易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 还有助于加强中医教材规范化;三是某些疾病、常见疑难病后附临证参考, 对提高学生临床能力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也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几个方面。

(1)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的论述全书各个病证之间没有做到统一规范。如中风等疾病的病理因素是在病理性质中讲述, 而在腹痛等病证中却放在病机综述中论述, 水肿病甚至放在病因中论述。

(2)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中基本病机的描述有进步, 但也有不足。进步的方面是:明确旧版教材中某些病证的主要病机只是某个常见证型的病机, 如肺痨在旧版教材主要病机是阴虚火旺, 实际这只是肺痨的重点证型阴虚火旺证的病机。不足的方面是:未能进一步明确点明每个病证的基本病机是原发病变机理, 还是导致主症出现的直接机理。如泄泻中脾虚湿盛即是本病原发病机, 脾虚而无力升清和湿邪内盛困阻脾气不能升清, 最后导致清浊并走于下而成泻的病机变化, 则是泄泻直接病机;再如呕吐的病机是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实际各种病因导致胃失和而不降为本病原发病机, 最后引发胃气上逆则是呕吐的直接病机。这样点明后, 再于教材绪论的治疗原则的分清标本处, 强调在原发病机与直接病机之间, 前者为本, 后者为标;同时, 在绪论论治部分, 也强调标本虽有多方面含义, 但临床实际中缓则治本, 多是针对疾病原发病机的辨证用药, 急则治标则多是针对直接病机用药, 也就是对症用药。这样不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 明确中医辨证用药与对症用药的不同点。

(3)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中的辨证要点部分与其他版本一样, 只是分条介绍要点, 不能明示学生辨证思维过程中的顺序和层次。实际可以在要点前添加有关辨证的综述内容, 介绍本病的辨证思路和步骤。如泄泻证可添加如下内容:泄泻证主要以起病急缓、病程长短、泄泻情况, 及其全身伴随症包括舌象、脉象等为辨证依据。具体辨证时, 应首先围绕泄泻这一主症, 详细询问排便次数及粪便的量、质、色、味, 病程的长短, 病势的急缓, 以及可能的病因和病情转化, 然后全面搜集伴随症状, 以确定暴泻久泻, 证候的寒热虚实, 病变脏腑, 以及预后等, 然后引出辨证要点, 并且辨证要点的顺序最好与辨证步骤相吻合, 如泄泻辨证要点的条目可以列为: (1) 辨暴泻久泻; (2) 辨寒热虚实; (3) 辨病变脏腑。其余病证也应模仿本病的体例格式来编撰。当然此时该部分内容也就不能只命题为辨证要点, 而应改为辨证思路和要点。

(4) 本版教材辨证要点中具体内容方面也有问题, 即某些病证的辨证要点时常夹杂着围绕主证进行辨证的依据。如咳嗽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痰, 胸痹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疼痛性质, 呕吐的辨证要点中有辨呕吐物, 便秘的辨证要点中有辨排便粪质和辨舌质舌苔等。每个症状的辨别包括哪些方面, 具体每个方面又有哪些不同表现, 其不同表现属于何种性质等, 这应是中医诊断学的诊法部分中详细论述的内容, 临床科目中的辨证要点应该只讲见何症状辨为何证, 不应该掺杂诊法方面内容。

(5)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中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有些病证治则只是泛泛套话, 没有实用价值, 像眩晕和不寐的治则都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实际中医治哪种病证都遵循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原则;也有些病证治则论述不恰当或不明确, 如呕吐的治则先言是和胃降逆, 但最后又言在辨证论治时, 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 到底是辨证以调和胃气为基本治则, 还是用和胃降逆之品为基本治则, 容易使人迷惑, 把握不准。

(6) 本版教材没有做到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因为临证参考部分可以补充教材正文的不足, 而且又切合现代临床, 对提高学生临床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则更好。各个病证临证参考的内容不需要完全统一规范, 但最好将本病证的对病用药定为必有内容, 另外可随机介绍本病证辨证新法、辨证注意问题、预后、现代临床常用的其他疗法, 以及具体用药经验或禁忌等。其中病证的对病用药, 既可讲述传统用药, 也可介绍现代研究发现的新药, 力争都能同第四章肝胆病证中各病证的临证参考一样详细描写。因为现在院校出身的中医师有诸多重要缺陷, 其中一个就是缺乏掌握各个病证的对症下药, 定证选方后不会随病证的不同而变化用药。中医传统教材只在中药学中提及相关内容, 不系统、不全面、不明确, 这是教材的严重缺失。近期教材可先在附篇临证参考中论述, 待将来全部病证的经验用药都形成共识时, 可将其移到治疗原则部分中讲述, 从而全面推介每个病证的对病用药。

3 第八章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本版教材和其他新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一样, 增加病历书写内容, 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就对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有初步认识, 应得到肯定和承认。病历书写的学习掌握主要是在教学后期的临床实习阶段, 课堂教学只是强调其种类、基本格式和要求, 及主诉、现病史等主要内容, 而大部分内容不需要详细课堂讲授。有些版本却将如此大篇幅不讲授内容放在教材起始部分, 有所欠缺。本版教材编者将其安排在教材最后一章, 更符合实际教学。

4 附录

本版教材附录6部分内容除参考文献外, 其余都不可或缺。特别是附录前3部分, 有利于规范学校的课间实习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 还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病案讨论教学法, 更适合中医高职高专重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衔接转化的教育模式。新版教材可再充实或添加新内容。

3.八机构纵论“十一五规划” 篇三

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就需要政策方面更多的支持,例如更市场化的配置、公共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整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化。

首先大幅度提高成品油价格必然会节约能源的使用,但可能使低收入者受到更大的伤害;高排量轿车税率的提高和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对小排量汽车的需求,但由于安全方面的原因,也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相关投资。其次增加能源税和大幅度提高能源价格必然带来公共交通的兴起和城市的集中,前者将带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设备需求的扩大,后者将带来城市土地价格的进一步升值和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最后提高污染税和强化征收会带来工厂向农村或较落后地区的搬迁,从而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集中于生活和娱乐领域,更加集中于提供服务功能;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会带来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农产品的价格就会因此下降,最终财政补贴却流向城市居民。

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政策通常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所以,政府能否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

中金公司:贫富差距难以缩小

相对以前,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又具备了它的新特点:首次使用了“规划”而非“计划”二字,显示政府力图发挥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努力,体现政府对经济管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的转变。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包括在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分配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大工作与改革的力度。政府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近期个人所得税将有所调整,包括提高起征点与改革征管体制。加强征管力度、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等财政政策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是消费总量受影响的幅度比较小。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除了靠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外,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是重要前提,而后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毕竟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9.2%,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消费的份额却高达37%。另外低收入者的消费结构的变化要远远慢于高收入群体。因此,针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这一举措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海通证券:能源竞争面临更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粗放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需求仍然在进一步扩大,从1995年起中国已经从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且逆差不断扩大。重要资源的短缺会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国际上,进入21世纪后更多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阶段,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加速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的大量进口,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未来中国在全球能源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维持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触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至少还需要15年时间。通过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我国经济将初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泰君安:产业政策导向调整

“十一五”规划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一些战略性框架的形成是一次重要的飞跃。如首次运用人均GDP目标代替目标总量、首次提出单位耗能目标、高度强调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也将出现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或新的动向。尤其是自主创新和装备工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从而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汽车产业消费政策发生变化,这无疑将使现有汽车产业格局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从经济起飞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在他们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都证券:行政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十一五”规划较以前更为务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中计划和行政因素逐渐被削弱,想要取得更为突出和实际的成绩,指定发展规划,明确大方向的发展路线会来得更为实际,也更为科学。其次,经济发展由“增长至上”向“质量为先”转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更加有利于今后的持续性发展,8%的增长速度比较理想。二是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调整和改变贸易战略。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快;政府将在输配电、铁路、地铁上加大投资;同时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提高消费与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增收的措施力度有望加大。

最后,关注“十一五”规划中的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领域改革刻不容缓,它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也是方向指导能否成功的保障。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关注经济领域政策变动的同时,还要关注行政体制领域的改革,这将是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措施。

天相:优质券商将获益

“十一五”规划的提出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在资源方面,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它的需求在未来五年将持续增长。但由于有色金属行业又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和环保要求的约束,技术设备先进、环保设备齐全的企业将得到重点发展。再者,有色金属的可循环性可以降低能耗和污染,因此,再生金属业是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机械行业方面,重点是振兴装备制造业,预计未来国家将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将加大扶持力度,具备品牌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得到发展。

金融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可能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入股金融机构的比例,同时将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因此,金融机构将面临盈利提升的机会,其中优质券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条件,而只有风险控制良好和逐步开辟新的盈利能力的银行才能覆盖不良贷款并获得更大的盈利。

此外,基础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是未来投资的重点,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等行业仍有发展空间。

同时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再生资源、“三网融合”中的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会迎来重要发展期。

中信证券:旅游业发展荆棘密布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首先旅游业发展具备有利条件,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带来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旅游将成为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之一;中国和平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对我国有利。这些都将带动中国旅游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

当然,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入境旅游面临竞争更加激烈,出境旅游新发展引发诸多新问题,国内旅游低层次增长方式面临挑战,旅游法规建设滞后,旅游产业深层次矛盾凸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整体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利用 “十一五”规划提供的良好机会解决上述矛盾,才能实现2010年全国旅游业创汇426亿美元的预计目标。

渤海证券:化工新材料有投资机会

4.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篇四

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09年8月11日在苏州市吴中区

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建华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

《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实施三年多来,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从2006~2008年统计数据看,《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较好。在23项指标中,仅3项指标存在一定脱幅,其余20项指标均达到或好于规划进度要求。

——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9%,超规划目标5.9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8.9%;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2%,分别超规划目标6.4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升至59.7%,与规划进度相符。但是,固定资产完成额年均增长12.9%,与年均增长15%以上的规划要求有一定脱幅;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5%,提高了5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有一定差距。——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完成。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57.7万人,控制在规划要求的59万人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但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71%,提高了0.24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0.53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略有差距。

——富民目标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2008年末已达到26111元,提前完成24000元的规划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6%,2008年末达到11850元,与五年提高到13000元的规划进度相符;恩格尔系数为0.346,控制在0.35的规划目标以内。

——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3.8%,万元GDP建设用地年均下降8.8%,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逐年提升,2008年提高到97分,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均达到规划要求;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全部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在完成重点领域发展任务方面,《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一是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工业经济稳健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7%。“十一五”以来(注:指2006年至2009年6月底,下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52项、火炬计划20项。服务业发展提质扩量,增加值年均增 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形成了环太湖旅游、特色市场、商贸流通、科技(医药)研发等优势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1%,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18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食品12个,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二是内外资企业发展迅猛。招商选资成效明显,全区外资企业增至1335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9家,累计新增注册外资3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75.7亿美元,其中出口108.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5%和23.7%。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资、内资企业发展到15030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66.4亿元。三是载体空间拓展升级。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开发区实施“提升、精细”工程,建成了旺山、河东、东吴工业园等高水平载体,木渎、甪直、胥口、东山、长桥等乡镇(街道)相继建成特色工业小区,形成了东西贯通、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南工业经济产业带。度假区加快“提速、出彩”进程,精心打造“文化太湖、绿色太湖、健康太湖”品牌,金庭、光福两翼齐头并进,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景观景点相继建成开放,形成了底蕴深厚、韵味独特的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

——功能设施逐步完善,区域形象快速提升。一是吴中新城建设全面拉开。中心城区一批节点、地块、道路、老住宅小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顺利完成,一批现代高层建筑相继竣工,商务人居、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等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尹山湖生态商圈建设顺利推进,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开始启动。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日益改善,现代化新兴城市形态初显。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公路里程增加到1099.3公里;“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5个公交首末站,新增38条公交路线,全区 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水利水务设施不断完善,加固加高防洪圩堤27.1公里、37.1万方,完成各类水利水务配套建筑物272座,新开河道18条、9.3公里、33.7万方,疏浚整治河道691条、533公里、816.4万方。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家,总数达到10家,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5万吨。国家级光大环保静脉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电网建设全面加速,主变容量提高到228万千伏安。三是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加快推进绿色吴中建设,完成9000亩太湖生态防护林建设,累计新增绿地面积3.6万亩。全面实施东太湖围网养殖拆除和沿太湖畜禽养殖整治,累计拆除网围面积11.9万亩,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43家。全面禁止开山采石,大力开展矿山整治,山体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村庄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各项创建活动,胥口、光福完成全国环境优美镇验收。

——民生保障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一是富民工程成效显著。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十一五”以来,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26.2万人次,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1.5万个,帮助1.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失业登记率降至2.6%;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改革,“五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4家,受益农民达30万人,140个社区(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317.4亿元,比2005年增加近1倍。二是社会保障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80元和260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和医疗费用补偿最高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和15万元,超13万被征地农民实现农保转城保。三是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住宅类商品房335.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到34和74.3平方米,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动迁房和农民安置小区加快建设。

——各项事业快速推进,社会景象日显和谐。一是科教优先牢固确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提高到6.4万人,年均增长12%以上;着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3个,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3992件、1469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成功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进展顺利,医疗设施逐步完善。深入贯彻人口计生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成功承办轮滑世界杯、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卓有成效;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区、镇(街道)、村三级体育健身工程稳步推进。三是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全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总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城乡社区基础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74%以上的社区达到区级以上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四是“平安吴中”扎实创建。顺利完成“五五”普法规划中期目标任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务村务公开不断深化,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安全生产、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大防控”措施,各类治安监控设施逐步完善。

《纲要》实施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环境压力不减,投资完成压力加大,提升 产业发展层次压力突出,等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预计后两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略有增长,但是保持20%的目标增速有较大困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将在12%左右,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略有难度;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可能达到38%左右,距离40%的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为了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围绕解决《纲要》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发展战略和规划不动摇,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相协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突破,推进节能减排不放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台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创新进取,狠抓“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增长1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增长10.9%。

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运行回暖上升。一是全力保障企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抓好上报政策的落实兑现和区内政策的创新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吴中区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 见》和房地产业税收扶持、旅游业奖励、出口企业补贴、社保经费减免、融资担保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清理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取消和停止收费项目24个,减免收费金额3470万元。全面实施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靠前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的要素制约难题,帮助企业攻克时艰,共度难关。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成立了鑫源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120.7亿元。二是持续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压器”和“起重机”作用,加大项目招商、建设力度,切实推进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等环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招商选资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了北京、深圳、上海及日本、德国等地专题招商活动,全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2家,新增注册外资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新发展内资企业52家,新增注册资金28.9亿元,私营企业1144家,新增注册资金34.1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12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开工率达到82%。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现代文体中心抓紧启动,太湖文化论坛土建工程基本结束,百世德太阳能一期组件项目正式投产,药明康德一期进入试运行,东瑞制药二期开工建设。三是逐步扩大消费需求。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开展“家电下乡”活动,着力挖掘市场消费潜力,有效提振群众消费信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98.1元,增长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亿元,增长16.3%。旅游、居住、汽车、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消费热点。充分利用假日旅游、重大节庆等契机,加大旅游形象宣传,推出旅游年卡,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实现旅游总收入70.3亿元,增长9.4%,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855.2万人,增长14.4%。通过举办购房节、房展会等活动,释放住房刚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加速 回暖,全区上半年累计实现商品房销售115.7万平方米,销售额75.7亿元,分别增长160.5%和136.8%。

(二)不失时机促转型,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工业结构加速优化。瞄准提高和培育优势行业、优势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两大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形成,科研生产一体化全面推进。全区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9.8亿元,增长0.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66亿元,利税总额3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4.1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6%。二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3.5%,高于GDP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5.5%,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达到51.5%。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批物流企业进驻,一批汽车、五金、建材等专业市场加速兴起;宇航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进展顺利,香山工坊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博济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创意载体建设基本完成。三是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全区特色农业面积超18万亩,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临湖现代渔业示范区靓装出彩,横泾千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建成投用。全区种植类“三品”发展到158只,“洞庭山碧螺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完成。四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5个,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6项、省自主创新产品7项。申请专利量387件、授权量37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91件,分别增长63%、61%和23.5%。各类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吴中科技园已建成创新载体28.6万平方米,2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研发机构、4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进驻运行。吴中科技创业园等14个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加速运行,建成孵 化面积36万平方米,进驻企业350家。

(三)统筹兼顾重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4万人,落实稳定就业岗位补贴260余万元。截至6月底,已有2858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占全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8.2%。全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79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45人。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100%。上半年发放困难补贴810万元,减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缴费2300余万元。三是基础配套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开发区、度假区和各镇区建设改造步伐加快,宝带路、蠡墅片区三横两纵道路综合改造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蠡盛大厦、星光国际等一批现代高层楼宇加快建设,吴中商务中心、南苏州生活广场等一批功能载体进展顺利。“村村通公交”道路拓宽工程全面竣工,城乡公交网络进一步优化完善。运河风光带等城区五大地块拆迁力度加大,轻轨一号线拆迁任务全面完成。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新增各类股份合作社19家,新增入股农户5458户、农民近2万人,75%的农民成为股民。镇村两级集体资产稳步增长,总额达125亿元,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增长9%和7%。

4.齐心协力促和谐,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一是文教卫事业全面发展。今年中高考成绩喜人,本一达线率比去年提高2.68个百分点。科学育儿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教育设施建成投用,一批新校加快建设,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100%全覆盖。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工程顺利推进,一批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展顺利,完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区验收。成功举办了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一批镇(街道)文体中心、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加快建设,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二是生态建设大力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环太湖周边和绕城高速两侧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区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加紧建设,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新增绿化面积4660亩,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0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近40公里,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成5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实施减排项目9个,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934吨。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积极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全区各行各业“国庆60周年行业文明风采展”和评选“行业文明之星”主题活动,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四是平安吴中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构建大信访格局,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成功调处各类纠纷424件。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极大提高,刑事案件有所降低。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重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及伤亡人数大幅下降。

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板块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凸显,有些镇、街道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第二,外贸出口低迷,全区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出口额13.7亿美元,均下降2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25%左右;第三,企业效益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利润分别下降13.6%和21.4%,亏损额上升9.7%,亏损面达到36.4%,扩大5.6个百分点;第四,企业 投资乏力,工业投资下降16.4%,外商投资下降11.7%,外商投资占比从去年的17.4%降至13.4%,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区委二届七次扩大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在“大危机”中抓“大机遇”,在“大调整”中赶“大趋势”,在“大发展”中创“大优势”,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确保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不变。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企业服务,夯实经济增长基础。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企业。要按照“增强发展信心、帮助战胜困难,推动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全力保障企业平稳健康运行。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减负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强争取和兑现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运营成本,营造宽松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掌握企业发展态势,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着力化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要素瓶颈制约,重点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抓住创业板开设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多渠道有效缓解企业资金难题。

(二)加大有效投入,培育经济增长后劲。现阶段,投资仍然是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要趁着下半年推进项目工作的黄金时期,继续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更多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利用国家在非常时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积极金融政策的有利时机,强化时序观念,切实加大各项工作抓落实的力度,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全力以赴把落下的进度赶上去。加快推进东太湖综合整 治、绕城高速光福互通度假区连接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跟进上马一批大项目,拉动投资较快增长。下半年,太湖水底世界、香山国际大酒店、渔洋山生态文化园等项目力争建成运营。二是着力推动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大对光伏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跟踪推进东瑞制药、百世德光伏等项目,百世德太阳能年内争取500兆瓦组件、300兆瓦电磁片、两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以及研究中心运行,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抓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生产布局的重大机遇,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龙头型产业项目,大力引进合作配套企业,迅速提高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项目在招商引资中的结构比重,尽快形成用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爆发效应。三是着力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调整和振兴产业以及引进技术设备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大幅度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三)加快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振兴提升。一是加快壮大新型工业集聚区。抓紧制定落实全区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方向,落实配套政策,调整振兴轻工业、石化产业、冶金产业、纺织产业、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服务外包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推进科技园、科技创业园和各镇区特色产业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各类载体,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重点企业,组织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壮大、做强做优。适时调整落后产能,有序推进拆迁安置。继续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 才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增创开发区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区对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级行列。二是加快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出口加工区重点,加快推进吴中物流、宝供物流、宇航物流、九江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物流企业,完善物流网络,形成聚集效应。做大做强专业市场,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提升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配件批发市场、五金机电市场、新型建材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逐步建成大进大出、强力辐射的商品集散基地。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开发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为重点,积极做好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和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申报工作,积极培育软件、动漫、创意设计等外包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服务外包产业产值实现翻番。三是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重点加快东太湖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加大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深化完善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八大基地”和“十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格局。有序开展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着力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打响农产品特色品牌,延伸农业休闲观光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依托地理区位、山水人文资源和各类载体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人居商住等城市经济。加快推进东吴路商圈、尹山湖生态商圈、越溪副中心以及重点镇区的城市经济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经济扩容升级。适时把握商住地块上市的时机和规模,积极筹备十月房展会和赴上海展销活动,稳步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二是大力推进 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城镇、农村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木渎镇和沿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先导区要率先垂范。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与农村对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内完成村庄整治16个,建成省级卫生村10个以上。继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改革,鼓励支持合作总社、联社整合资源、资金和资产,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力争每个镇(街道)组建一家以上的合作总社联社。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建和拟建高层楼宇建设,重点推进运河风光带、南苏州生活广场、吴中商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太湖路、宝带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步伐以及主要道口、重要节点的绿化改造;加快实施郭巷片区改造建设步伐,精细化做好交通道路、产业布局、生活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加快商业业态形成,加快配套项目入驻,加快总部经济集聚,全面接轨工业园区。

(五)加快民生工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就业状况的监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好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市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改善群众生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农村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房保障受益面,提高保障对象的住房条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帮扶工作,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程。三是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太湖应急监测与防治。加快推进河道清淤清障、废弃物综合利用、垃圾和污水集 中处理三大环境整治工程和湿地营造、林地再造、宕口废地改造三大绿色配套工程,力争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000亩,修复改造生态湿地5000亩。四是推进文教卫事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育名师、创名校步伐,全面完成木渎实验小学新校、度假区舟山小学、光福第二小学、碧波实小幼儿园、藏书实小幼儿园建设,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位提升。加快推进区现代文体中心,光福、胥口、东山等镇(街道)文体中心和20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实施“三送”工程,满足居民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医改,加快推进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项目建设,启动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建设,全面完成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切实加强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五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完善大调解机制,构建大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大力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加强矛盾纠纷和治安风险排查,努力为国庆60周年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切实做好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夏季高温和汛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监控预警信息平台,提高企业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5.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篇五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

中共☆☆县委书记 ☆☆☆

按照会议的安排,现将☆☆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加大思想解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和干部作风转变的力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全县实现GDP10.7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5920万元,年均增长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0元,年均增长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年均增长39.7%。初步形成了以林业、电力、建材、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烤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按照烤烟种植面积实现连年翻番的目标,大力发展烤烟产业,至20,烤烟种植面积突破7000亩。以引进☆☆集团为龙头,做强做大畜牧业,使全县畜牧业产值突破1亿元。切实加大以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2万亩。以交通、能源、通信、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十五”期间,实现1.2万人口脱贫。本网网-www.wmxz.cn

(二)工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县进一步确立了“工业强县”的理念,突出林、电、建材加工业的主体地位。制定出台了我县《关于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产权,理顺机制和利益关系,加速资源盘活步伐。加大扶持林产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建立了年生产能力达10万m3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提升了林产品加工水平。投资7亿多元的☆☆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有效拉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建筑建材业完成了水泥厂50万吨旋窑技改,全县水泥生产能力突破百万吨。紧紧围绕老工业区的实际,攻坚克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工作程序,妥善安置职工,提高改革成效,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以来,在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工作的同时,通过盘活优势资源引资上亿元,着力实施了一批以城市街道、城市广场、体育运动场为主的城市开发项目和县城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修缮了部分老街道,集中整治了一批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的问题,引导市民规范行为树文明新风,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发展意识,力求树立起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县“普九”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育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高考上线率连续 几年名列全市前茅。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日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基本落实,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和关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的地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切实加强了对研究编制《☆☆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的领导,立足发展优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化县情认识,认真分析找准存在的不足,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在原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形式,既符合实际,又贯穿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提炼,于11月24日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了认真讨论、评审,确定了“十一五”规划提纲。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是:到,GDP总量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3%;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00万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年均增长7%。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县情再认识,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开放活县、产业立县、文化兴县”战略,努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目标,树立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的理念,大力倡导事在人为、贵在实干的思想,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招商引资,真抓实干,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切实抓好以“新发展、新风尚、新环境、新农民、新保障、新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调整结构、发展烤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继续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把沼气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县委、政府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在全县形成大干沼气建设的热潮,以每年4000口的速度递增,苦战三年,使全县沼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以此促进农村种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改厕、改灶、庭院建设,带动村容、村貌的改善,推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推进农村两改。

(三)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着力做强做大林业、电力和建材。按照搬强、搬大、搬活的要求,认真做好水泥厂和木业公司的搬迁工作。全面深化盐业、矿业改革,整合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切实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四)打造“文化☆☆”为重点,提高城镇化水平。立足优势,从产业支撑、建设风格、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培育一批能够在市场上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从而带动全县产业的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县城,从城市规划入手,在规划布局、建设风格、城市文化培育中体现县城☆☆风貌。三是引导干部群众共同培育☆☆文化,共同承担起宣传☆☆文化的历史重任。

(五)以构建和谐☆☆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按照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着力在完善社会功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做好工作。教育方面,抓好教育发展和规划建设,在消除危房的同时,重点打造☆☆中学,扩大高中招生,积极筹建初中部。卫生方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的搬迁建设和全县85个村卫生室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保证所有村卫生室达标,从明年起,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15万农民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全县人民安居乐业。

6.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篇六

关于《奈曼旗“十一五”商务发展规划》

实施和完成情况的报告

根据奈曼旗人民政府《关于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奈曼旗商务流通现状及发展规律,制定了《奈曼旗“十一五”商务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的目标及主要任务,三年来,奈曼旗商务局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1、三年来累计实现出口154.06万美元。

2、“十一五”期间新批建加油站个,全旗加油站总数达到个。

3、商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对市场的监测功能得到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

4、完成了民族商场改造工程,形成了奈曼街、青山路为中心的大沁他拉镇商贸中心。

5、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步伐较快。已建成的专业市场5个,正在规划建设的专业市场4个。

6、餐饮、洗浴、旅游等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连锁经营逐年增加,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逐步完善。

7、开放、灵活、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局面初步形成,截 1

止今年6月末,全旗共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粮食经营户达到156户。

二、具体措施

(一)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中心,以特种行业管理和专业市场建设为载体,促进市场经营秩序健康有序发展。

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突出问题,强化市场监管。近几年来我局在内贸市场调控方面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确保了我旗内贸市场运行的规范有序和繁荣稳定。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奈曼旗定点屠宰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全面、从手工到机械、从大镇到乡镇的跨跃。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不仅进一步规范了屠宰市场,整顿了肉品市场秩序,还提高了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了消费观念,增强了辨别劣质肉品的能力和水平;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初步形成。我旗共举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培训班24期,培训酒类经营者1476户,办理备案登记1216户。酒类经营户的网上录入工作已结束。经过培训的酒类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能够自觉执行“两个制度”,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成品油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不仅强化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而且加强新批建加油站的申报、公示及日常检查,对加油站的管理坚持常年抓,不放松,杜绝了经营过程中的私自停业、维修、改扩建及掺杂使假、恶性竞争等问题。

各类专业市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现已建成的专业市场有奈

曼旗天浩建材市场、奈曼旗农机市场、奈曼旗百富源家俱市场,已规划正在建设过程中的市场有奈曼旗生产资料市场、东明镇无籽西瓜市场、沙日浩来镇蔬菜批发市场、八仙筒镇红干椒市场、新镇荞麦专业市场等。通过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规范了各专业领域的市场经营秩序,促进行业的有序竞争,为各行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专业市场与各苏木镇集贸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以全旗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为规范和加快全旗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年初,旗委政府确定了35个第三产业重点项目,从商贸流通业、餐饮娱乐业、运输物流业业、旅游业等各领域,明确建设目标,确定发展方向,通过对重点项目的建设,为各行业摸索出一条发展出路。商贸物流业在加快建材、农机、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建设的同时,扶持蒙东、北京华明物流两大专业物流园区的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企业整合资源发展壮大的能力。完成了民族商场改造、天平超市扩建工程,在大镇形成了以民族商场、天平超市、青山商场、丽都广场为中心的商品集散中心。各苏木镇商贸小区建设稳步推进,沙日浩来商贸小区、义隆永镇商贸街已初具雏形,黄花塔拉商贸小区、白音他拉商贸街工程也正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已验收合格农家店 137

家,今年计划建设农家店35家,进一步完善了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网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龙头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老哈河粮油公司新厂建设基本完成,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奥都公司、集丰粮贸两家市级龙头企业正在加快进行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奈曼新宾馆、香格里拉宾馆、皇都娱乐休闲广场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诺恩吉雅大酒店、瀚海休闲娱乐中心、新镇林场休闲旅游度假村等项目也已完成了规划和设计工作,即将进行实质性阶段。经缘寺、青龙山、孟家段、柏盛园等旅游景区基础建设已经完成,奈曼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显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善,必将带动奈曼旗第三产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成为奈曼旗经济的强有力支撑。

(三)以商务信息网络建设为平台,以市场监测为纽带,促进市场监测功能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与信息沟通,我局开辟了奈曼旗商务网站,将具体业务、工作动态、商务信息及部分企业信息及时公布,并开辟了奈曼商务天气预报,将本地区的蔬菜、水果、粮油、肉类、种子、燃油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在网上向社会发布,聘请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每半个月更换一次,实现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监测系统,确立天平超市、金润公司、老哈河公司、北方果蔬批发市场被确定为首批信息监测样本企业,并与商务部监测样本企业并轨。自2008年年初以来,一方面不断完善奈曼旗商务天气预报的监测

功能,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网络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扩大市场监测的范围,将全旗14个农村集贸市场、北方果菜批发市场、天浩建材市场2个专业市场及八仙筒生猪定点屠宰点纳入长期监测范围,每个季度对全旗所有市场的经营额及税费缴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每个月对确定的2个专业市场和八仙筒生猪定点屠宰点进行调查统计,并在商务局网站上进行公布登记。奈曼旗商务天气预报共有两大类十个子类130多种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通过对这些监测企业及监测内容的长期调查监测,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掌握判断全旗经济形式运行情况。下步将逐步发展监测企业数量,建立监测运行机制,达到内容全面、运转灵活、信息准确、报送及时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

奈曼旗商务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出口上,完成出口任务难度大。奈曼旗出口主要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对于农产品出口国家采取加收关税的政策。现奈曼旗的出口主要以荞麦及荞麦产品为主。

四、解决办法

进一步扩大出口商品的种类是提高出口能力的根本出路。立足奈曼旗实际,重点抓好老哈河公司的杂粮、鑫凯公司的红干椒、旺牛公司的牛肉干等产品的出口潜力,拓宽出口渠道,开辟出口的新领域。

7.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篇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 (经委) , 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为了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我委于2007年8月31日印发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改能源[2007]2174号)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新进展, 我委对“十一五”时期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调整, 组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现印发你们, 请按照执行。

二○○八年三月三日

前言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 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 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 在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 借鉴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 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 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了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 落实好“十一五”规划纲要,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本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形势任务、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领域、以及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是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的重要措施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本规划是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据。

近年来, 可再生能源得到国际社会和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 许多国家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优惠政策, 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 水电已是能源供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技术基本成熟, 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生物液体燃料对替代石油、发展农业经济的作用日益显著。

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在水电、沼气、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加快了风电、生物液体燃料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十一五”时期, 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水电, 加快发展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 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为更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创造条件。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 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 水电建设大中小并举, 开发建设速度显著加快;采取特许权招标等措施, 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以“送电到乡”和解决无电人口生活用电问题为契机, 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小风电, 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通过市场推动, 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以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为先导, 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利用。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开发利用状况

“十五”时期,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水电、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电、太阳能利用取得显著进展, 可再生能源的作用逐步增大,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到2005年底, 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17亿千瓦 (包括约7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 , 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3%, 水电年发电量3 952亿千瓦时, 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6%。

结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 稳步推进沼气发展。到2005年底, 全国已发展户用沼气池1 800多万户, 建成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有机废水沼气工程约1 500处, 沼气年利用量达到约80亿m3, 为近7 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到2005年底, 全国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200万千瓦, 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 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 其余为稻壳等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等。

为了缓解石油供需矛盾, 国家开展了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和试点工作。到2005年底, 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2万吨, 以甜高粱茎秆、木薯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已具备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以小桐子 (俗称麻疯树) 、黄连木等非食用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技术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

为了加快风电的规模化发展, 国家采取特许权招标方式推进大型风电项目建设, 并促进风电设备本地化生产和风电技术的自主创新。到2005年底, 全国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 总装机容量达到126万千瓦, 为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 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5万台小型独立运行的风力发电机, 总容量约为5万千瓦。

为了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 国家组织实施了“送电到乡”工程, 有力地推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到2005年底, 全国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7万千瓦, 在12个县城、700多个乡镇建设了独立光伏电站, 推广了50多万套户用光伏系统, 极大地推动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为了扩大太阳能热利用, 国家积极推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 有效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市场, 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和应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到2005年底,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8000万m2。

2005年,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 (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 为1.66亿吨标准煤, 约为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 相应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300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多吨。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技术和产业发展

“十五”时期,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已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迅速发展。同时, 生物质能高效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兴技术和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水力发电装备制造和施工技术日臻完善。在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 已可以制造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形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水电设备制造和水电工程施工能力, 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沼气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 户用沼气系统和零部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施工, 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沼气技术服务机构, 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工艺技术成熟, 已形成了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队伍, 服务体系基本完备, 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其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发展明显加快, 掌握了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 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风电技术和产业发展开始起步。独立运行的小型风电机组已有较长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历史, 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自主研发基础上, 已可以制造600千瓦至1.5兆瓦的并网型风电机组。

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十五”时期国家组织实施的“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市场对光伏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 促进了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 年生产能力超过50万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较大产业规模, 年产量达1 500万m2, 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全国有1 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 年总产值达120亿元左右。太阳灶、太阳房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十五”时期可再生能源重点项目和重要活动:

水力资源复查:国家组织了水力资源复查, 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年发电量6.19万亿千瓦时, 平均功率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2亿千瓦, 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4亿千瓦, 年发电量1.76万亿千瓦时。

重大水电工程:“十五”时期投产的大水电站为三峡工程左岸机组 (980万千瓦) 、大朝山 (135万千瓦) 、公伯峡 (150万千瓦) , 2004年9月, 公伯峡水电站投产, 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开工建设了云南澜沧江小湾 (420万千瓦) 、广西红水河龙滩 (420万千瓦) 、贵州乌江构皮滩 (300万千瓦) 、四川大渡河瀑布沟 (330万千瓦) 、四川雅砻江锦屏一级 (360万千瓦) 和金沙江溪洛渡 (1260万千瓦) 等一批大型水电工程, 在建水电项目总规模约8 000万千瓦。

农村沼气建设:“十五”时期, 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加大对沼气的支持力度, 2003年—2005年, 每年投入国债资金10亿元, 农村沼气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底, 全国户用沼气达到1 800万户, 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到700多处。发展沼气已成为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小水电代燃料: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解决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 2003年以来, 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已经退耕还林地区实施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 首批试点项目涉及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山西等5个省、自治区的26个县 (市) 。到2005年底,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惠及20万人, 减少年薪柴消耗量16万吨, 巩固退耕还林面积30万亩, 保护森林面积156万亩。

燃料乙醇试点:“十五”时期国家开展了燃料乙醇试点工作, 建设了4个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 形成年生产能力102万吨, 其中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10万吨/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30万吨/年、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30万吨/年、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32万吨/年。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

风能资源评价:为了做好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前期工作, 2003年以来, 国家组织开展了全国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场选址工作, 主要通过气象资料评价风能资源分布情况, 并结合地形、地貌、交通和电网条件, 确定风电场的场址。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成果, 全国陆地上的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

风电特许权项目:为了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 2003年以来, 国家实施了风电特许权项目, 政府承诺落实电网接入系统和全额接受风电发电量, 以上网电价和风电设备的本地化率为条件, 通过招标选择投资者。“十五”时期实施了三期招标工作, 确定了总装机容量16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

“送电到乡”工程:为了解决西部边远无电地区乡镇所在地公用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基本用电问题, 2002年, 国家实施了“送电到乡”工程, 共安排47亿元资金, 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西藏和陕西等12个省 (市、区) 的1 065个乡镇, 建设了一批独立的光伏、风光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电站。

3.法规建设和政策措施

“十五”时期, 可再生能源法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 为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十五”时期可再生能源法规建设和政策措施:

法规建设:2005年2月28日, 《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并定于2006年1月1日施行。《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国家责任和全民义务, 随后相继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 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提出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

财税优惠政策:国家逐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制定了支持风电、垃圾发电的税收减免政策和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支持。

科技专项和产业化专项支持: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产业化计划, 共安排10多亿元资金, 支持光伏发电、并网风电、太阳能热水器、氢能和燃料电池等领域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 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但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技术、市场和政策措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仍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的力度不够。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下, 除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 大多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高, 再加上资源分散, 规模小, 生产不连续等特点, 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 需要政策扶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经济激励力度较弱, 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差, 还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 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长期以来,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 缺乏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力度逐步加大, 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政策, 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 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3) 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除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外, 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 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 设备制造能力弱, 技术和设备生产主要依赖进口, 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 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在“十五”时期,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需要增加新的能源来源, 缓解能源供需矛盾。进入21世纪,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增加能源的多元化供应、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需要发展清洁能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尤其是大气污染状况愈发严重, 既影响经济发展, 也影响人民生活和健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 能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严重, 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能源资源和供应条件的限制, 仍主要依靠低效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满足能源需求, 到2005年底, 全国仍有约1 15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加快开发利用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农村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对于促进农村能源的清洁化、优质化和现代化, 并通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时机基本成熟。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 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年来,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具备了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条件。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施行, 标志着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时机基本成熟。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 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际, 在“十一五”时期,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 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和应用领域, 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 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偏高, 单纯依靠化石能源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的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 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因此, 加快发展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

(2) 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电人口地处偏远地区, 人口分散, 难以建立常规能源基础设施, 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是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重要手段。广大农村生活燃料不足, 特别是缺乏优质生活燃料, 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推广清洁生活燃料和推动循环型农业经济发展, 实现农村生活电气化、燃料优质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清洁化, 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

(3) 促进技术发展和产业建设, 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创造条件。我国在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弱, 产业基础较差, 严重制约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提高技术水平和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任务。在“十一五”时期, 要着力提高在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 完善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规模化的市场需求带动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初步建立起适应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认真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发展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可再生能源, 尽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风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为更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奠定基础。

(二)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 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1.到2010年,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 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其中, 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 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 000万千瓦, 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m3, 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m2, 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 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

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 增加农村清洁生活燃料供应, 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到2010年,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电网建设和改造相结合, 解决约1 150万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 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 000万户,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 700处, 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5 000万m2。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全国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3.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到2010年, 初步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 形成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参与国际联合技术攻关等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方式。到2010年, 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基本实现以国内制造为主的装备能力, 水电设备、太阳能热水器达到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实现1.5兆瓦级以上机组的批量化生产, 农林生物质发电设备实现国产化制造, 基本具备太阳能光伏发电多晶硅材料的生产能力。

三、总体布局和重点领域

(一) 水电

1.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方针。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工作并重的方针, 加强水库移民规划和水电前期工作, 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 全国新增水电装机容量7 300万千瓦, 其中抽水蓄能电站1 300万千瓦。到2010年, 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 其中大中型常规水电1.2亿千瓦, 小水电5 000万千瓦, 抽水蓄能电站2 000万千瓦, 已建常规水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水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的31%。

2.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1) 规划布局。

在做好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基础上, 加快西部地区水电开发步伐, 提高水电开发利用率, 扩大“西电东送”规模;挖掘中部地区水能开发潜力, 充分开发当地水能资源;加强东部地区水电技术改造, 深度开发当地剩余水能资源, 确保电站安全运行及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在以火电为主的电网和远距离送电的受端电网, 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2010年, 西部地区常规水电装机规模达到9 500万千瓦, 占全国的55%, 开发程度为21.5%, 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四川、云南的水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 700万千瓦和1 700万千瓦, 开发程度分别为22.5%和17%;中部地区常规水电装机规模达到5 000万千瓦, 占全国的30%, 开发程度达到68%;东部地区装机规模达到2 500万千瓦, 占全国的15%, 水能资源基本开发完毕。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1 280万千瓦, 约占全国的2/3;中部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 约占全国的1/3;西部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120万千瓦;全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2 000万千瓦。

(2) 建设重点。

加快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开发步伐, 积极推进怒江水电基地开发建设, 在继续抓好长江三峡、金沙江溪洛渡、黄河拉西瓦、雅砻江锦屏一级、乌江构皮滩、彭水、红水河龙滩、澜沧江小湾和大渡河瀑布沟等重点水电站建设的同时, 开工建设金沙江向家坝、白鹤滩、观音岩、鲁地拉、龙盘、梨园、阿海, 雅砻江锦屏二级、官地、两河口, 大渡河大岗山、长河坝、泸定、双江口, 澜沧江景洪、糯扎渡、功果桥, 黄河羊曲、班多、玛尔挡, 怒江六库、赛格等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实施湖南东江等水电站改扩建工程, 开展吉林丰满等水电站技术改造, 充分挖掘已建水电站开发潜力。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 建成8个小水电强省 (区) 和15个小水电基地。开工建设广东深圳、内蒙古呼和浩特、安徽响水涧、福建仙游、浙江仙居、辽宁桓仁、河北丰宁和江西洪屏等抽水蓄能电站。

水电基地:水能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的河流或区域。我国规划建设的十三大水电基地分别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乌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上游、黄河中游北干流水电基地及湘西、闽浙赣和东北水电基地, 可开发装机容量共2.8亿千瓦, 年发电量1.2万亿千瓦时。

小水电强省:小水电资源丰富, 开发程度高, 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400万千瓦以上的省份。“十一五”时期, 力争建成四川、福建、广东、云南、浙江、湖北、广西、湖南等8个小水电强省 (区) 。

小水电基地:小水电资源较丰富, 开发程度较高, 装机容量在100万千瓦及以上的集中联片区域。“十一五”时期, 建成广东韶关、清远, 福建三明、龙岩、宁德, 浙江丽水, 四川雅安、阿坝、凉山, 湖北十堰、恩施、宜昌, 湖南郴州, 广西桂林和江西赣州等15个小水电基地。

3.技术装备和产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水电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 重点加强300米级高坝及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坝筑坝技术、大型地下洞室及高边坡锚固技术、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关键技术等坝工技术研究;继续推进大型常规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的国产化, 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强化自主创新, 加强技术改造, 开展6万千瓦以上贯流式、百万千瓦级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和3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电设备制造技术。

开发水电建设环境保护技术, 提出环境友好的水电设计施工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 解决好水电建设的生态用水、低温水、鱼类洄游、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问题。

研究老电站更新改造技术和流域优化调度技术, 开展老电站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 进行流域优化调度政策研究, 制定流域电站的优化调度机制, 提高水电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 调整和完善水电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政策, 提高水库淹没补偿标准, 加大后期扶持力度。高度重视移民切身利益, 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做好新建电站移民安置工作。

(2) 加强水电建设移民安置前期工作, 做到水电移民规划和搬迁安置设计深度与工程建设方案设计深度相同;创新移民工作机制, 研究和探索电站长期补偿淹没土地的办法, 并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 加强水电移民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确保各项移民政策落到实处, 移民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使移民群众真正从电站建设中受益, 并具有长久发展的条件。

(3) 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 重视水电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 严格执行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水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对澜沧江、怒江等国际河流水电建设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4) 继续加强水电建设前期工作。“十一五”时期, 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怒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境内其他主要河流的水电开发规划等前期工作, 为水电可持续发展提供项目储备。

(5) 完善水电建设法规政策体系, 建立开放有序的水电建设市场。进一步理顺水电开发建设管理体制,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水电建设发展需要的水电管理体制;完善水电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发挥好大型流域公司在水电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做好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水电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促进水电健康、有序发展。

(二) 生物质能

1.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方针。

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推动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 加快生物质能产业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缓解农林废弃物、城乡有机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边际土地资源, 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的种植做到不与民争粮, 不与粮争地, 不破坏环境, 不顾此失彼, 处理好生物质能利用与生物质其他用途的关系。

(2) 发展目标。

到2010年, 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 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 000万户, 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 300处, 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m3;农林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初步实现生物质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 培养一批生物质能利用和设备制造的骨干企业。

2.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1) 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发电的重点是农业生物质发电、林业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发电和垃圾发电。

农业生物质发电。“十一五”时期, 农业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新增120万千瓦。到2010年, 加上已有180万千瓦蔗渣等农业生物质发电, 农业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重点在粮棉主产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秸秆、粮食加工剩余物和蔗渣为燃料的集中发电项目, 在村镇建设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首先集中力量抓好试点示范工作,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实施规模化发展。

林业生物质发电。到2010年, 建成林业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在重点林区, 利用林业“三剩物” (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 和森林抚育间伐资源;在“三北”和南方地区, 利用现有规模化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更新抚育、平茬扶壮的林木生物质资源;在适宜规模化造林的沙区、低山丘陵区, 大力培育木质能源林。

沼气工程发电。到2010年, 建成沼气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系保护地区, 结合大中型畜禽场废弃物排放治理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以及造纸、酿酒、印染、皮革等工业有机废水治理, 安排大中型沼气发电项目。

垃圾发电。到2010年, 建成垃圾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重点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 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大城市 (主要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及旅游城市) 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具备资源回收条件的大中型垃圾填埋场, 建立填埋气收集和发电装置。

(2) 生物液体燃料

受粮食产量和耕地资源制约, 今后主要鼓励以甜高粱茎秆、薯类作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 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

燃料乙醇。在东北、山东等劣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集中种植甜高粱, 发展以甜高粱茎秆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在广西、重庆、四川等地重点种植薯类作物, 发展以薯类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开展以农作物秸秆等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验。到2010年, 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

生物柴油。开发以小桐子、油桐、黄连木、棉籽等油料植物 (作物) 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 建成若干个试点项目, 到2010年, 以油料植物 (作物) 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

(3) 沼气

充分利用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 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中的燃气比例, 并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有机废弃物和工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时期, 在农村地区推广户用沼气, 全国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 200万户, 到2010年, 全国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 000万户, 年产沼气总计约150亿m3。“十一五”时期, 加快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工程, 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 300处, 年产沼气约40亿m3。

推行沼气工程建设:结合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 重点安排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大中城市郊区, “三湖三河一库一线 (太湖、巢湖、滇池, 淮河、海河、辽河, 长江三峡库区,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 ”等重点水域周边地区以及“菜篮子”基地进行大型沼气工程建设, 处理工农业有机废水, 并获得优质气体燃料。

组织生物燃料乙醇生产:重点进行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规模化试点项目, 在山东黄河入海口地区、内蒙古的黄河沿岸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进行百万亩规模的甜高粱种植和生物乙醇生产试点, 在广西、重庆、四川、海南等地进行木薯和甘薯的规模化种植和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

进行生物柴油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等做好城市废弃油脂收集和生产柴油工作的试点;在四川、贵州、云南、河北、内蒙古等地进行木本油料作物栽培、种植和生物柴油的试点工作, 做好树种筛选和大面积种植试点和示范工作。

推广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在重点商品粮基地和重点林区建设秸秆及粮食加工废弃物和林业三剩物致密成型装置, 为当地农村和城镇居民及工业用户提供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4)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是指通过专门设备将生物质压缩成型的燃料, 储存、运输、使用方便, 清洁环保, 燃烧效率高。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发展的重点是:

1) 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成型燃料, 主要用作农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燃料, 剩余量作为商品燃料出售, 增加农民收入。

2) 在粮棉主产区, 建设大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 实行规模化生产, 为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户提供生物质商品燃料。

3) 在天然林保护区和重点林区, 利用林木抚育和采伐废弃物, 加工固体成型燃料, 为居民提供炊事、取暖等生活燃料, 减少当地燃料消耗对林木的破坏。

“十一五”时期, 结合新农村建设, 进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试点和示范工作, 到2010年, 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

3.技术装备和产业发展

(1) 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

发电设备。“十一五”时期, 在试点项目的基础上,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组织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农林生物质发电及垃圾发电的装备研发和制造工作, 掌握生物质发电技术;抓好大型沼气发电装备研发和生产工作, 形成500千瓦、1 000千瓦等多个型谱的系列产品, 满足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的市场需求。在总结现有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经验的基础上, 抓好50千瓦—200千瓦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装备的配套研发和制造工作, 形成专业化的设备生产和配套能力, 完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沼气技术和装备。研究和开发应用于垃圾填埋气回收和利用的专用技术和装备, 改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 形成比较完善的沼气装备和施工能力。

其他装备技术。研究和开发秸秆打捆和装载装备、灌木林采伐和运输专用装备、各类生物质固体成型加工专用装备。重点抓好产业化和标准化工作。

(2) 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特点, 通过试点建立原料生产、收购、储存等供应网络体系, 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通过试点, 在农村地区组织小型能源服务公司, 利用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固体成型设备为农村提供可靠的商品化生物能源供应;支持建立大中型沼气工程服务公司, 为城乡大中型沼气工程及其发电设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配合生物液体燃料生产和销售, 建立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

(3) 能源作物生产组织体系建设

根据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产对原料供应的工业化要求, 组织好薪炭林、防护林等专用林地平茬扶壮等技术服务工作, 在不破坏林地和专用林地功能的同时, 组织发电专用林的营造工作, 为生物质发电项目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合理选育和科学种植能源植物, 组织好甜高粱、木薯、以及非食用木本油料植物的选育、种植和栽培的规划工作, 切实保障能源作物用地, 加强相应的生产组织管理工作, 形成完善的能源作物种植、抚育管理和收购储存的产业化服务体系。

4.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 合理安排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工作, 以及技术标准和认证工作。安排好能源作物和树种的筛选、培育等科研工作, 为能源作物种植和能源林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2) 做好生物质发电、非粮原料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试点项目的组织和建设工作。落实好试点项目的资金补贴方式和渠道。抓紧制定和落实非粮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收购制度和财政补贴办法。

(3) 抓紧制定生物液体燃料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 做好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和销售工作的衔接。石油销售企业按照生物液体燃料试点的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推广的实施方案。

(4) 协同抓好造纸、酿酒、印染、皮革等企业以及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有机废水处理的沼气工程建设和垃圾填埋场沼气回收利用的监督工作。

(三) 风电

1.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方针。

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产业化发展, 促进风电技术进步, 提高风电装备国产化制造能力, 降低风电成本, 增强风电的市场竞争力。

(2) 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时期, 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 到2010年, 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 000万千瓦。同时, 形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能力, 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万千瓦, 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0万千瓦, 为2010年以后风电快速发展奠定装备基础。结合无电地区电力建设, 积极培育小型风力发电机产业和市场, 到2010年, 小型风力发电机的使用量达到30万台, 总容量达到7.5万千瓦, 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 000台。

2.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重点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和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做好甘肃、内蒙古和苏沪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准备和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 地区风能资源优势, 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风电场。在河北、内蒙古、甘肃、吉林等地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到2010年, 河北和内蒙古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00万千瓦和300万千瓦以上, 已投产及开工建设的总规模分别达到300万千瓦和400万千瓦左右;甘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已投产及开工建设的总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左右;吉林、辽宁风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0万千瓦, 已投产及开工建设规模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左右。

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上海、福建、山东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发挥其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加快开发利用风能资源, 尤其在苏沪沿海连片建设大型风电场, 形成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10年, 苏沪沿海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在风能资源和电力市场优良的地区建成数十个10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场。

在其他具有可利用风能资源的省 (区、市) , 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风电场。加强对近海风能开发技术的研究, 开展近海风能资源勘察评价和试点示范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建设1~2个10万千瓦级近海风电场试点项目, 为今后大规模发展近海风电积累技术和经验。

3.技术装备与产业发展

(1) 技术和产业发展

提高风电技术研发能力, 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建立和形成以国内制造为主的风电装备能力。支持技术研发能力较强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技术和产品。“十一五”时期, 继续促进已批量生产的国产化风电机组的规模化应用, 并实现向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升级换代。在初步形成国内制造装备能力的基础上, 采用技术引进、联合设计、自主创新等方式, 掌握1.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集成制造技术, 并开发了3兆瓦级的海上风电机组。发挥我国在机电设备制造方面的优势,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 培育技术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风电设备配套零部件制造产业。

推动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在风能资源条件好、电网接入设施完备、电力负荷需求大的地区, 进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重点是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甘肃安西和昌马地区、内蒙古辉腾锡勒地区、吉林白城地区、苏沪沿海地区。

支持风电设备国产化:结合大型风电场、特别是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 支持风电设备制造的国产化。重点扶持几个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内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 同时全面提高国产风电设备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建立国家级试验风电场, 支持风电设备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

进行近海风电试验:在沿海地区近岸海域进行近海示范风电场建设, 主要是在苏沪海域和浙江、广东沿海, 探索近海风电勘查、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经验, 在积累一定近海风电运行经验基础上, 逐步掌握近海风电设备的制造技术。

(2) 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设立风电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开展相关的风能资源、流体动力学、机械强度、电力电子、电力并网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根据风电发展需要培养一批研究生等高级人才, 选择一些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 设立风电专业课程, 逐步建立起风电专业。同时, 结合风电发展需要, 定期举办风电技术培训班, 解决目前风电人才紧缺的问题。

(3)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扶持建立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场设计、产品标准、技术规范、设备检测与认证的专门机构。培育一批风电技术服务机构, 建成较健全的风电产业服务体系。建设2~3座公共风电测试试验基地, 为风电机组产品认证和国内自主研制风电设备提供试验检测条件。

4.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 在完成全国风能资源普查和评价工作基础上, 开展重点地区风能资源详查和风电场规划工作, 综合考虑风能资源、建设条件、并网条件和电力市场等因素, 做好大型风电场、特别是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规划和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2) 完善风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 落实风电的上网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电网企业要配合国家风电规划布局, 开展风电接入的规划、设计和试验研究等工作, 完善风电并网技术条件和调度规程, 保证风电项目的顺利并网和发电。

(3) 提高风电技术水平和设备制造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开展风电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再创新, 在政府投资项目和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中, 采用与设备制造企业打捆招标等方式支持风电设备国产化和自主技术创新。

(四) 太阳能

1.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方针。

加快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 在太阳能利用条件良好地区, 制定城乡民用建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性措施, 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房和太阳灶;通过营造稳定的市场, 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进行必要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

(2) 发展目标。

到2010年, 太阳能热水器累计安装量达到1.5亿m2,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 进行兆瓦级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和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试验和试点工作, 带动相关产业配套生产体系的发展, 为实现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1) 太阳能热利用

“十一五”时期, 继续推进太阳能热利用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在大中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结合应用, 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 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试点示范工程。进行太阳能海水淡化项目和其他太阳能工业应用项目示范, 为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沿海城市缺水问题和大规模工业应用摸索经验。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到2 000万m2, 形成10个~20个生产规模在50万m2以上的大型企业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2) 太阳能光伏发电

开展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因地制宜, 利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小型光伏电站, 积极解决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无电户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 建设光伏发电系统10万千瓦。

启动光伏发电城市应用工程。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大中城市开展光伏屋顶、阳光照明等光伏发电应用, 在新建别墅等高档住宅区和城市标志性建筑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 在封闭管理的住宅区、旅游景区以及城市交通照明和景观亮化工程, 提倡应用光伏发电照明。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主要标志性建筑区和建筑物上成规模地安装光伏系统。到2010年, 城市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达到5万千瓦。

开展光伏电站试点。在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条件好的地区, 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 总容量达到5万千瓦。

(3) 太阳能热发电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地沿黄河平坦荒漠、甘肃河西走廊平坦荒漠、新疆哈密地区、西藏拉萨或北京周边选择适宜地区, 开展太阳能热发电试点, 总装机容量约5万千瓦。

3.技术装备和产业发展

(1) 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

抓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建设, 提高太阳能热水器效率。通过科技攻关、产业化支持, 尽快掌握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试点项目建设, 进行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掌握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

(2) 产业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质量检测技术人员,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提高产品质量,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开展太阳能资源调查, 研究制定太阳能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 为太阳能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资源基础。

4.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 制定强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政策。“十一五”时期, 研究制定具有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内容的建筑标准, 在太阳能资源条件优良的地区, 对热水需求量较大的政府投资建筑和商业建筑, 逐步实施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政策措施。

(2) 对于列入国家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光伏发电屋顶计划、标志性建筑和并网光伏电站试点示范工程的项目, 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并由政府核定电价, 超出当地燃煤发电标杆电价部分, 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费用分摊机制。

实施太阳能热水器普及计划:在太阳能资源优良的地区, 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对国家投资建设的学校、医院和其他热水需求量较大的建筑, 以及旅馆、饭店等热水需求量大的商业建筑, 逐步实行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政策措施, 新建住宅应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预留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位置及管线通道。

启动城市光伏屋顶计划: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开展光伏屋顶计划, 重点是大城市。到2010年, 全国光伏发电屋顶系统总容量达到5万千瓦。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西藏羊八井、阿里狮泉河、内蒙古鄂尔多斯、甘肃敦煌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 总容量约5万千瓦。

太阳能热发电试验项目:在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西藏拉萨的开阔地, 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电站。

(3) 制定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供电服务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制定城市光伏公共照明、建筑物光伏并网、大型光伏并网、太阳能热发电并网的技术标准。

(五) 农村可再生能源

1.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投入, 不断拓展工作领域, 因地制宜开展秸秆和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积极推动太阳能利用工作, 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增效,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 发展目标。

到2010年, 全国户用沼气池达到4 000万户, 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达到4 700处, 农村户用沼气年产气量达到150亿m3;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到5 000万m2, 太阳灶保有量达到100万台。

2.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1)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

继续利用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解决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在小水电资源丰富地区, 优先开发建设小水电站, 在缺乏小水电资源的地区, 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 推广使用小风电、户用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解决约100万户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

(2) 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

重点在中西部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 以及血吸虫病和地氟病疫区等地区, 推广普及户用沼气。

(3) 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优先考虑“菜篮子”基地、“三湖三河一库一线 (太湖、巢湖、滇池, 淮河、海河、辽河, 长江三峡库区,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 ”等重点水域周边地区, 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安排项目。

(4) 农村小型能源设施建设

结合各地资源情况, 因地制宜发展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小型生物质致密成型、太阳能利用、小型风电、微型水力发电和省柴节能灶等技术。

(5) 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 支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基本要求是: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在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中高于50%, 废弃生物质能资源基本得到合理利用。到2010年, 全国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3.技术装备和产业发展

(1) 提高技术创新和设备制造能力。

抓好秸秆生物质气化、沼气发电技术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通过技术创新, 形成以生物质能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新模式, 建立生物质能工程研发与技术集成平台, 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用能特点的可再生能源设备。

(2) 加强质量标准工作。

抓好现有标准的宣贯工作, 发挥标准的技术基础、技术准则、技术指南和技术保障作用, 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抓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标准制定工作。

(3) 促进服务体系建设。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 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 健全基层能源服务体系, 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推广户用沼气:重点在西部的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 (区、市) 进行户用沼气建设。到2010年, 户用沼气达到4 000万户。

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利用小水电、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积极解决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甘肃等边远地区无电人口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

推广生物质固体成型技术:在重点农区和林区的村镇建设秸秆及粮食加工废弃物和林业“三剩”物致密成型装置, 推广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为当地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燃料。

进行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重点在江苏、山东、广东、广西、四川、东北和内蒙古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 进行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到2010 年底, 全国建成50个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的绿色能源示范县。

4.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 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落实农村沼气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财政补贴, 保证足额及时到位。

(2) 各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 要在有条件的地区, 积极开展小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气化发电、供热、供气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尽快推广。

(3) 制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税收政策, 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农村地区建立可再生能源服务公司, 为农村居民和公共设施提供服务, 保障农村可再生能源事业健康发展。

四、环境影响分析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利用不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可减少煤炭消耗及煤炭开采的生态破坏。利用沼气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 是清洁生产的重要措施。生物质发电污染物排放少, 对环境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 利用盐碱地、荒山、荒地种植能源作物 (植物) 可与植树造林、植被保护和山坡绿化相结合。因此,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到2010年, 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达到3亿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400万吨, 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150万吨, 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200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6亿吨, 年节约用水约15亿m3, 可使约1.5亿亩林地免遭破坏。

如果措施不当, 可再生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尊重自然规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水电开发要充分考虑保护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 协调好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风电建设要协调好与湿地保护区、鸟类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及自然景观的关系, 采取措施防止伤害鸟类, 防止噪音和光影污染。生物质能利用要防止二次污染, 合理利用土地、森林资源, 防止对自然资源的耗竭性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节约和替代大量化石能源, 显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为确保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 将采取下列保障措施和政策, 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1.全面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 明确发展目标, 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认真落实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 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有关规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

2.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需要, 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指南, 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 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试点项目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评价、标准制定和设备国产化等工作。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3.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国家有关部门采取财政、税收、价格等综合措施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 并通过组织政府投资项目和特许权项目等方式, 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电网企业要按照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电力项目的布局, 做好电网接入的规划和试验研究工作, 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上网和销售。石油销售企业要按国家规划和实施计划制订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市场规划, 并在技术和设施方面做好收购及销售生物液体燃料的准备工作。

8.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篇八

1.数量规模

《“十五”期间(2001 2005)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给出了的展览馆数量是以举办过展览会即进入统计为标准的。UFI发布的2007年世界主要展览国家(包括中国)的展馆数据,是以可供展览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为标准的。以下“十一五”的数据数据仍以举办过展览会展馆的为依据,但数字为估算所得。

从以上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全国展场馆的状况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展览场馆的总数量和可供展览的总面积都有快速的增长。譬如2010年比2006年数量增长了15.4%,面积增长了1.5倍。

二是,每个展馆平均可供展览的面积逐年扩大,说明逐年新建的场馆的容量普遍扩张,即新建的场馆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2.重点场馆

展览场馆是投资大的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都有一些重要的展馆项目建成。收集这些场馆的情况对于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国展馆建设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投资建设;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投资;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扩建工程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投资。

2007年: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印周年,在首府呼和浩特建成内蒙古国际展览中心,可供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投资;苏州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由苏州经济开发区投资;广州琶洲中国进出口交易会展馆(广交会展馆)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交会)投资。

2008年:北京新国展展览中心建成,可供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由中国贸促会投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投资;广州琶洲保利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由保利集团投资。

2009年:义乌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由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公司投资;国家会议中心展馆在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击剑馆使用后进行改造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由北京北辰集团公司投资;北京九华山庄会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由北京九华山庄集团公司投资。

2010年: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由天津泰达建设公司投资;兰州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由兰州电力投资公司投资;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可供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投资。

3.投资模式

展览场馆多是土地用量大、投入资金多、配套要求广、公众关注高的项目;有的作为地标性建筑,有的作为成片土地开发的先行项目,其投资方式都值得关注。“十一五”期間场馆建设的投资方式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其主要类别有:

政府直接投资:“十一五“期间,由政府投资建设展览场馆仍是比例最高的形式。譬如:隶属广交会的琶洲展馆即为商务部所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建设;为迎接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市人民政府建设梅江会展中心;2010年“518海峡两岸经贸洽谈会”的举办场地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由福建省、福州市两级政府投资;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投资。因此,这些建成的展览中心的所有制大多是国有性质。

土地置换投资: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唐山、邯郸、芜湖、池州等城市的会展中心就是由城市政府与土地开发商签署协议,统一划拨土地,集中成片开发,其中由开发商负责建设一个会展中心,并由开发商负责经营。因此,这些建成的展览中心的所有制大多是民营性质。

企业进行投资:直接投资建设场馆的企业有的是国资企业,也有的是股份制企业或上市企业。譬如:保利集团投资建设广州保利国际会展中心,珠海宏发集团建设十字门国际会展中心,宁波国投集团投资建设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扩建工程,义乌小商品城投资建设了义乌国际会展中心等。因此,这些建成的展览中心的所有制大多是股份制的性质。

吸引境外投资:“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海南省海口市新国际会展中心曾考虑使用科威特资金,福建省晋江市会展物流中心是台资投资建设,山东省乳山市也利用台资建设会展商贸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是利用港资建设了笔克绿地科技会展中心。因此,这些建成的展览中心的所有制大多是中外合资性质。

(16)运营状况

利用率普遍较低:“十一五”期间,展览业界普遍认同了场馆利用率的定义,它表述如下:

根据上述公式核算的展览场馆的年利用率,按照有关2007、2008、2009三年全国主要展览城市的会展中心利用率调查,平均水平大约在25%左右,最高70%,最低7%。如此推算全国展馆的平均利用率,大约在15%。与《“十五”期间(20014005)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给出的“2001至2003年大约在20%以下,2004~2005年大约在15%以下”的判断相差无几。这是因为,尽管“十一五”期间展会面积有了很大增长,但展馆可供展览面积增长更快,所以全国展馆的平均利用率无法提高。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大多需政策补贴:由于展馆利用率普遍不高,“十一五”期间除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上海新博览中心、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以外全国大多数场馆仅靠面积出租都难以维持运营。因此,政府给与政策性财务补贴是普遍的。同时,主管部门一般给予场馆运营者“不提折旧,基本维持年度运营开支即可”的比较宽松要求。

积极开发自办展:“十一五”期间开发自办展成绩比较突出的有: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西安曲江国际国展中心、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另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集团、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除了场馆经营外,也积极开发自办和合办的展览项目取得很好的成果。

贯彻ISO 9001:“十一五”期间全国展览场馆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之“十五”期间普遍有所提高。其中积极建设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贯彻ISO 9001标准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方面业绩突出的有: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安徽国际展览中心、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大连世博广场会展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

上一篇:三年级句子排序题下一篇:综合表彰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