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初中作文

2024-08-06

得与失初中作文(共17篇)

1.得与失初中作文 篇一

嬉闹的人群中,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了怡雅的校门,脑中的思绪如同被拧成一团乱麻,无法找到出路,释放内心对未来的惶恐、彷徨。

中考结束几天后,在雅礼的林荫小道上再看见那熟悉的校服和书香的气息,却情不自禁地再回首怡雅的三年光阴。

操场上的升旗台,鲜艳的红旗正迎风飘扬,最后一次的注目礼,多了几分依恋的目光;小路旁的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桠,正随风摇摆,常年扎根于此的老师啊,请代我坚守我深爱的地方;班级里的桌椅,见证我们奋斗的时光,希望学弟学们开启新旅程,创造怡雅新辉煌……

再回首,难忘一位位敬爱的师长,老师陪我们走过了三个春夏秋冬,原来那所有的严格都是慈爱的伪装。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的喉咙变得嘶哑,两鬓也变得斑白。星月游移,老师坐在窗前,吹着微风,阵阵倦意来袭。但是每每望到那堆厚厚的作业,还是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紧握红笔,开始批改作业。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老师,用一根根白发,陪着我们日期益成长,勾勒了我们青春的榜样。

再回首,难别手足相依的同窗。昨日那些无忧无虑的少年,由陌生到相知。三年时光,一起在课堂上思绪飞扬,一起在考试前焦虑紧张,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一起在成功后心情舒畅。三年苦读,终见你从时间的夹缝中钻出来后的璨然笑容,你那一身明媚的色彩,宣告一种青春的苏醒,空气中洋溢起了你搁置太久的青春气息,昔日场景心中回荡,从前的欢笑耳边回响,转瞬三年时光,宴席散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

小楼又起春风,垂枝飘拂西东,忆别离,折柳相送,信誓重重。一去几度秋冬,飞雁来去匆匆。几时学成归来,畅怀饮,再圆梦。感谢怡雅,让我们在阳光雨露下成长,在青春中绽放,花开花落,岁月峥嵘,愿怡雅书卷馨香,桃李成行,熠熠华光。

2.得与失初中作文 篇二

一、新课程教改中的经验与收获

(1)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观念。

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过去相比,不再单纯从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物理的主要知识和规律,而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内容的安排上教材力求生动活泼,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与图片,适应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内容规律的提出方式大多都从社会生活的实例中引入,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本章或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练习又大多与生活题材为主,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3)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

新教材对很多的物理规律,都要求学生亲身实验体会如:探究浮力大小;探究串、并连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等。将科学探究提到了与基础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堂更多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参与的比重,教学方式更显多样化。

(4)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新教材加重了STS的内容,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体会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环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5)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不在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

二、新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不足

(1)师生教学理念还未发生根本转变。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虽花了大量的经费对我们的很多教师进行了具体的培训,但由于个别教师教学时间太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不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度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却忽略了知识传递与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的关键环节,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一边是教师只布置学生的探究任务,而不加以引导,使课堂过于散漫,无目的性。另一边却是教师加以了提示却不能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不能正确思考,教师又只能一讲到底。

(2)教学中仍然向“精”、“深”方面下功夫。

新课程标准规定应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要求学生学懂书中的所有字句,但我们的个别老师仍然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功夫。

(3)教材的个别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剔除了个别繁、难、偏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在课标中却仍有要求。如: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原因是学生可通过所学的基础知识演绎归纳得到,个人觉得可通过想想议议或实例探讨的方式提出,以便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4)旧的评价体系还在沿用。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未能普及高中教育,考试仍然是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各地的初中教学也围绕考试成绩开展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得与失初中作文 篇三

【关键词】教学;计算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9期

4.得与失作文 篇四

从前,我出色完成了单位重组后“被”领导们下放了,其实是一种对你的放弃,周围很多人都替我惋惜,叹息一颗很有前途的年轻人有可能就因为这一次而影响终身。可我却说:“我虽然失去了一次机会,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众人听了,都感到我很可怜。过了几个月,因我工作的努力又给我重新安排了工作,而且比以前的工作和环境还要对路。众人见了纷纷佩服与羡慕不已。可是,我却忧心忡忡地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情呢”

这时大家都以为我一定是让好事给乐疯了,以至于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几年以后,由于我的工作比较出色,极大的发挥了我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才能与潜质,我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调到了一个亏损单位工作。我是伤心的。

众人们都过来劝我不要伤心难过。不料,我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大伙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无不奇怪地悻悻离去。

我这个人生经历,说明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深刻的人生道理。

人的天xx是欣喜于得到而悲哀于失去。呱呱落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随后,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xxxx以后,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事业。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是君子的高风亮节,舍鱼而取熊掌是凡夫俗子的行为。君子也罢,凡夫俗子也好,在得与失的选择面前总会有一种无奈。

老子说过一句xx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生,这是中国古代生存哲学的基本理念。

5.得与失作文 篇五

得与失

听着电台播放的煽情的音乐,心情也随之而时起时落,如潮涨潮落般。不经意间勾起了童年的一些往事,还添加了点幻想色彩。

小时候总喜欢独自一人坐在家门前,盼着下田劳作的奶奶快点回家来,我从小就与奶奶相依为命,爸妈抛弃了我,就为了要个弟弟。有时怨上天的不公,要是我是个男的话,爸妈肯定不会一走了之的吧。 日落西山了,天地间拉下一块漆黑的帷幕,心中越想盼着奶奶回家,就越想到一些不好的念头,不会连奶奶也抛弃我了吧?奶奶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直到我看到步履蹒跚的奶奶挑着簸箕回家的身影时,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下来。也许你们会问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我无法忍受失去了的东西永远回不来,偏偏岁月的万般无情让我手足无措,它带走了太多太多宝贵的东西,它甚至要消掉我的记忆。不,我不会让它这样做的`。心是这么想罢了,可我又能做些什么。有时半夜三更被噩梦缠绕,我会发了疯似的起床,甚至会大哭一场,可能是心理负担吧,我总不敢面对生活的一些难题,我只有退缩,尽管我知道这样很懦弱。 失去一个朋友了,她和我是那么要好,记得当初我俩结拜时说过一生一世都要做好朋友的,还有天地为证呢。可是事与愿违,她慢慢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当然我是不会加入他们的行列的优秀作文 专注写作 作文人,唯有逐渐远离她。昔日她对我的友情是真是假,我不清楚。自从我俩分手后,她就很少理我,甚至当我不存在或是个笑料。于是我开始恨她,可以用恨之入骨这个词来形容,我巴不得她立马从我眼前消失。如今,我们真的各奔东西了,她离开了这个小镇,到底去了哪,我也就不得而知了。时常会想起一些有关她的事,我也一笑了之,当年的我们是那么幼稚,友谊不过是口头上一个虚伪的代名词罢了,我与她根本没有友谊可言,可能投其所好,互相发一下牢骚,或许她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优异而接近我的。不过也无所谓啦,现在我也不在乎了。

6.得与失作文 篇六

得有两种形式:一是外界赐予的,一是自己争取的。前者不足为怪,后者让人自豪。失有两种原因:要么是别人造成,要么是自己导致。对前者不应怨天尤人,对后者则要尽力补救。

很多时候,失实为得,得却是失。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

如果你失去的比得到的有价值,那么你最终还是失去了;如果你得到的比失去的有价值,那么你依然得到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才是明智之举。

若是为了整体,为了大局,失去的无论怎样珍贵,都是值得的。一个爱国英雄失去了青春和生命,得到的是炎黄子孙的崇敬,世世代代的怀念,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千古流芳;一个卖国贼,虽然苟全了生命,却失去了人格和人性,虽生犹死,人人唾弃,遗臭万年。

一个以为自己拥有一切的人,很容易失去谦逊的美德;同样,一个以为自己一无所有的人,他早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自信。

一个在失去的痛苦中悲观沉沦的人不但不可能失而复得,连他本来可以得到的也会失去;真正聪明的人,不会为失去而感到忧伤,而是通过行动去补偿。

每个人都不能保证他只得不失,但可以尽量都多得一点,少失一点,在失去太多的时候,用得到的来鼓励自己,你才能多得一些,在得到很多的时候用失去的提醒自己,你才会少失一些。

一切无价的东西,诸如青春、生命、朋友,总有一天会舍我而去,但只要你无愧于拥有它的时候,又何必为了它的失去而痛苦呢?最可悲的是用尊严和生命换取铜臭和名利还沾沾自喜的人。

失是得的代价。要知道,成功与否已由你的汗水决定,而不是由命运决定。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能收获几多喜悦。如果你想得到什么,你就必须做失去一些东西的准备,因为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

有时我们付出很多还没有获得什么效果,这是现实在暗示我们付出的还不够多,而并不意味我们白费力。甩开客观原因的拐杖,在主观上找问题。前进的大道才能越走越宽广。假如我们半途而废,就真会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7.浅析新版《红楼梦》得与失 篇七

对古典名著的翻拍不仅拓展了创作者的空间, 同时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悉, 对四大名著的翻拍, 它的利润比一般电视剧都要高, 这也是挣相翻拍的一大理由。通过收看其结果如何呢?有的没能超越原来的老版, 同时还招来一片非议。最为典型的要数新版《红楼梦》了。

一、成败得失

(一) 新版《红楼梦》以现行的一百二十回版本为依据, 原汁原味地采用了大量的小说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 这让观众体会了原文文字的妙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重视心理描写的, 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之笔, 其中人物对白尤其生动传神, 在尊重原著的语言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二) 场景道具、服装饰品, 制作精美。剧中主要演员的服装设计非常注重年代、家庭和人物的个性及风格的统一, 比老版单一素色的服装确实胜出许多。

(三) 对于名著的改编, 总会有争议, 因为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对新版《红楼梦》批评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演员的选取, 因为很多主要演员的外型与原著的描写相差甚远, 这也就埋下了新版《红楼梦》难逃非议的命运。

影视作品的成功经验已经向世人证明, 只有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 才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根本。遗憾的是, 新版《红楼梦》从一开始的演员挑选就走向了误区。单就饰演王夫人的演员归亚蕾来说已经年近70, 由她来演王夫人显然是太过勉强了。演贾母的周采芹问题就更大了, 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一点大家族核心人物的风范, 这些既偏离了原著的描写, 也不符合人们阅读原著获得的印象。

贾母这一角色可以说是《红楼梦》人物结构关系的一个核心。其社会地位, 决定着许多人物现实言行的走向。然而, 无论是编导还是演员, 都没有对贾母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一角色不需要过多的表演, 戏应该在不动声色之中, 周围的人应该围绕着她来演, 从而构成一个剧中核心人物的地位。这既是家族的需要, 同时还是表演意义上的有的放矢。这就好比绘画上既有点睛之笔, 又要有陪衬笔墨, 两者互补才能张弛有度。而周采芹演的有点过火了, 观众很难看到贾母该有的那种家族核心的亲和力与慈祥。

(四) 影视作品的音乐好比是一部作品的灵魂, 优秀的影视剧的歌曲它的生命力比它赖以生存的影视剧还要强。纵观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制作可以说是杂乱无章, 单说一段“黛玉葬花”的配唱音乐搞的就有点不伦不类了。导演为了烘托气氛, 创作了一段西洋歌剧的“黛玉葬花”, 它与整部作品的风格不协调。西洋歌剧的“黛玉葬花”好比用京剧来演唱《罗密欧与朱丽叶》, 没有欣赏价值。

(五) 人物造型不被认可, 成书于清朝时期的小说《红楼梦》于1784年完成, 虽然小说描述的时间概念很模糊, 但大体描述的是明清时期, 里面人物的头型样式有很多的插图和舞台剧做参考。艺术创作要高于生活但是也要原于生活吧?演员额头贴片式的发型是那个时期流行的吗?总不能为了造型的需要而胡编乱造吧。

新版《红楼梦》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它缺少的是导演对整个作品风格与灵魂的把握, 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欠缺的是对这部名著的理解和驾驭它的能力, 剧组尽管坐拥上亿的投资, 但它一开始就被拜金主义和社会的裙带关系所影响, 到头来也只能是拍了一部穿着名著外衣的肤浅作品。

二、发展之路

观众对名著翻拍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如何满足中国人的名著情节?通过实践证明对待名著不能像一般的电视剧那样有钱就能随便拍。应该由国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划拨专用资金, 集中我们国家最优秀的编剧、导演等。像对待大工程那样专门拍摄文学名著和重大题材, 在中央所倡导的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做大做强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翻拍。创作者必须怀着对名著的真诚和敬意, 还要把握当下观众的欣赏口味, 用当代的眼光和情感来诠释名著, 实现名著的再延伸和再创造。使人们能够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 能够看到用影视剧的形式再现和还原名著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化瑰宝。

在政府的参与下我们曾经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至今还能让人记忆犹新的好作品。例如, 大型歌舞剧《东方红》史诗, 里面的经典曲目至今还在演唱。这些由国家投资制作的精品, 它的创作模式仍然适合对名著的翻拍。如果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模式,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将很快就能出精品, 可以说多一分政府的参与, 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就多一分, 浪费与浮躁也会少一分。

优秀的名著翻拍作品不仅能再现历史、同时也能创造出民族的共同性, 提高民心的凝聚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对历史的书写来潜移默化的表现出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撑和传承, 我们期望着更高水平的名著翻拍能够呈现给观众。

摘要:改革开放使电视剧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对文学名著的翻拍丰富了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实践证明对文学名著的翻拍不能任由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还应由国家投资、制作, 确实拍出经得住推敲和对得起名著的好作品。

8.得与失的禅机 篇八

会场上有一阵风吹动了旗幡,两个和尚注意到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上前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心动。”听到的人都吃了一惊。

这是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中学政治课本也曾以此为例,讲解什么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并加以批判。

慧能的说法,依据的是《大乘起信论》中两句很有名的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里的“法”,简单说就是“现象”。现象是依意念而起、而灭的吗?这看起来有点奇怪。就像慧能说“心动”的那个例子,如果简单地去看,好像真的很荒谬:明明是“风吹幡动”,它跟“心”有什么关系?难道你心不动,风就不再吹着幡动了吗?

佛教在这方面有非常复杂的理论,我们暂且只从比较浅近的层面来说:当人们判断一个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时候,他自身的立场、知识、经验以及价值尺度是在起作用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温情时,世界是美好的,春花固佳,秋叶亦美。相反,如果内心充满仇恨,他看到的到处都是敌意,所有声音都似乎暗藏着阴谋。

人们常常是先有仇恨,再有仇人,心里的仇恨会引导我们找到仇人。这时候“仇人”只是仇恨得到实现的对象。而相反的一种情形是:只要有情欲,就会有爱人。因为情欲也需要找到实现的对象。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如此动人,就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个生命欲望渴求得到实现的故事。

如果人不能明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内心的欲望所扰动,心动万物随之而动,他看到的是一个变形的世界。

站在狭隘、偏执的立场上,是非无穷,祸福无端,内心的焦虑会越来越深。而禅的修持所要达成的境界,就是摆脱种种虚妄的意念,摆脱由这种妄念所造的世界的幻象,保持空明的心境,随缘而行,不为外物所动,如此由超脱而达成自由。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这是唐代德诚禅师的一首诗,题名《船居》,是用钓鱼为象征说禅法。“千尺丝纶直下垂”,一个很深的欲望引导着人的行动,名也好利也好,总之人心焦渴,定要从外界获得什么才得满足。可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就像水面的波纹,一浪推着一浪,你走了一步,随着就有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无穷。

而因果的变化却不是人能够控制的,你会越来越多地感叹:“唉,形势比人强啊!”“无可奈何啊!”世上有些苦大仇深、生死相搏的人,问到起因,不过是些琐屑小事,甚至是一时误会。何至于此呢?就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嘛。

“夜深水静鱼不食”。忽然醒悟过来,发现你最初所求的目标就是虚妄的,或者说可有可无的,得之失之,随之由之而已,你就从被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飘然无碍。

“滿船空载明月归”,什么也没有得到,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

什么是“得”呢?你一心想要得到一个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塞满了,偌大世界,置若罔闻,“得”未尝得,失掉的已经很多!什么是“失”呢?你于外物无所挂心,将“得失”只看作因缘的起落变化,心中有大自在,根本就没有东西可“失”。

“一波才动万波随”是俗众的人生,“满船空载明月归”是禅者的境界,其中的区别,很值得体悟。

9.得与失初二作文 篇九

时光飞逝,光阴如梭,在不知不觉之中为期两个月的暑假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不禁开始思考在这个假期中,我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暑假当然是从期末考试考完的那一天开始的,这次的成绩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因为这次考试语文,数学和历史都有进步,但道法和英语却退步了一点,这也算是一种得与失吧。而暑假期间肯定少不了很多学生假期中最不想去的地方之一一补习班,然而,我妈却给我报了书法,美术,英语三个补习班,美期名曰“渡金”。虽然内心有点抓狂,不过我还是每天按时去学习,从中学到的知识也很多。

先说书法吧: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不仅改掉了我写字的坏习惯,还使我的字体更加好看,同时我也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次是英语补习班:他们举办了一个为期五天的夏令营,老师们教我们一些记单词的方法,例如把一个单词转化成一句话,或一个简短的故事代替传统的死记硬背,来加深记忆,把单词记牢。还把这个记忆方法运用到语文中去,如何记课文,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去记忆较多的知识,很多同学还“脑洞大开”编了很多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最后是美术了:从一开始的一哭二闹到渐入佳境结束,从如何将一个物体大致结构和明灰暗三面画出来,以及构图,到后面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体会到了艺术之美,真是“只缘身在此画中”!

在这假期中,获得了知识,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失去了游山玩水的时光,可是仔细一想,我失去的和得到的.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得与失初二作文2

古往今来,多少皇帝选择了美女,失去了江山,多少英雄志短,儿女情长,多少才子佳人,因为一时的欢愉的得到,失去了几十年来修好的功名。全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得失之间的关系。更往深了去说,还牵涉到因果关系,那就更说不清了。

今天,兴之所至,写一篇有关得失的文章,畅谈一下再生活中应该如何选择得到哪些东西,又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舍去的。

记得高中有篇课文讲述的是舍生取义的故事,生活中在当今社会可能很难达到,但至少应该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昂首挺胸做世间的大男子、大女人,切不可因情情爱爱放弃学业、放弃生命乃至放弃一切。归根究底来说,就是没有处理好得失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得到往往伴随着失去,得到了金钱,往往伴随着失去了体力或脑力。而往往我们认为体力劳动是底层社会的象征,我们的人生如果身体不够健壮,剩下的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走在成功的事业道路上,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事业所谓的成功,必然伴随妻子、儿女产生巨大的失去,他们失去了丈夫、爸爸。

在独自一人走在领略世界各地美好风光的同时,也应该想到有许多人仍然处于温饱线水平,他们仍然住在偏远山区,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应该保持对生活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

得到与失去其实许多古圣先贤已经给过答案,我只不过在此略述一二,大抵不过中庸、舍得罢了。在此衷心祝愿各位同学、各位同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背诵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把它用到实处、打(烙印)到心里,世界的美好等着大家去发现。同时也可以发现,你在哪里,正气就在哪里,黑暗永远退避。

得与失初二作文3

得到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得不到的未必是也最好的。

虽然收入日渐丰盈,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然而一个个忙碌的周末,加班不到凌晨的满心满眼的疲惫,除了工作就是各种繁忙的应酬,面对孩子渴望陪伴的眼神,凌晨到家已经冰凉的满桌的饭菜,家人欲言又止的犹豫,却只能用苍白的银行卡上的数字来安慰自己。可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心却越来越累,越来越疲惫?到底得到的和失去的哪个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只能看到成功者表现的意气风发,众星拱月的荣耀,却难以想象成功背后的辛酸。他们舍弃了惬意的下午茶,舍弃了最新上映的电影时光,舍弃了温玉暖怀的周末的懒觉。他们的付出同样让我们自形惭秽,所以,成功的是他们。不应抱怨生活的不公,只因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想要得到的不同罢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也不要因为他人得到的而耿耿于怀,每个人有自己心中的一杆秤,有自己的取舍与坚持,失去只是为了更好的得到。擦亮眼睛,用一颗澄澈洞明的玲珑心,看清世间虚无的表象,卸掉那些华而不实的精神枷锁,坚定内心的向往与追求,不再在一时的得失之间徘徊犹豫,浪费时间精力。乐观向上,做最真实的自我。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珍惜眼前拥有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好高骛远,丢西瓜捡芝麻。做自在豁达的灵魂舞者。

得与失初二作文4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经历过得与失,我也曾经历过很多次,但这一次我的感受更真切。

一直以来我都很爱画画,每一幅画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宝贝。这个星期,爸爸告诉我,准备让我参加浙江赛区的书画比赛,我非常开心。爸爸又说,参加比赛要寄一幅画。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要寄画过去吗?不能只寄照片吗?画寄去还会还给我吗?为什么要寄画啊?”我很不甘心。

爸爸解释说:“进入初赛,必须要寄一幅好的作品,让评委了解你的功底,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才能得到复赛的机会。”

我拿出家里所有的画,经过筛选,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挂在我书桌边上的那一幅,那是我在浦江前吴写生时画的。面对青山碧水,我心旷神怡,在确定了基础的构图之后,一气呵成。当时还获得了国画老师郑老师的高度赞赏,我自己也是越看越满意,回来后就把它挂在了书桌旁。

做作业累了时,抬头看看它,能舒缓紧张的心情;准备画画了,看看它,就觉得“我能行”,想起当时的情景,力量十足。它一直是我心头所好,如今它将带着使命离我而去。虽有千般不舍,我还是慢慢地把它取了下来,慢慢地把它卷好,让爸爸帮忙寄了出去……

10.得与失高考满分作文 篇十

在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着,犹豫着,紧紧的抓住一些本该失去的东西,不愿松手,在这个时候,他们想的仅仅是失去一些东西很吃亏,而没有想到过失去之后随之而来的盈利。他们仅仅在乎这片面的思想,而没有深入思考过这背后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在放弃一些东西的同时,你也会获得一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衡量得与失。

多少人正像男孩一样,执意抓住那一分钱,不愿获得自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放掉那些无意义的东西,获得本属于自己的生命自由。他们抓住了自己认为应该抓住的东西,却不知不觉中放掉了很多难得的机会。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得与失的真正含义,莽撞冲动的做出选择,而致使他们在最后后悔万分。

选择,你是选择得,还是选择失,这都是你的选择。不过在选择之前,请擦亮你的双眼,保持清醒的头脑。

无论在任何的选择面前,你将必须面对的,是放弃。

11.红包大战的得与失 篇十一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

“支付宝自身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微信》借助的是传统节日特殊场景。从峰值上来看,支付宝红包的点击率比微信摇一摇红包还略高。但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此次红包大战都是在上演移动支付的用户教育升级版。特别是通过大面积的红包使用率,移动支付拇指消费也渐渐融入到用户平时的消费习惯当中,移动支付的发展将是一块被看好的蛋糕。从这个意义上说,支付宝和《微信》各自都补上了自己的短板。”

“《微信》红包是2015年春节期间的最大赢家,《微信》已经成为‘国民APP’,快速渗透至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并培养了移动支付的习惯。春晚是个大众传播力极强的平台,所以这一轮的传播,正好深度影响那些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用户,还有广大的内陆地区,《微信》节后将引来一拨强大的用户增长浪潮。此外领了红包的人都得开通《微信》支付,并绑定银行卡才能把红包里的钱领走,因此培养了几千万的《微信》支付用户,而且还是活跃真实的。”

“今年从红包金额的大幅加码,到两大巨头的封杀与反封杀,热闹的红包大战背后打的依然是移动支付战。电商通过快速的、多层次的传播方式,将网络红包变成全民狂欢的游戏,也就让每个人都具备了开通移动支付的基础。网络红包大战在更深的层次上也透露了电商对O2O市场前所未有的野心。”

经济观察学家

“商家必然是最后的赢家。红包对假日经济的直接拉动并不大,没有红包,大众还是会去消费。发红包是借助传统习俗,迎合节日气氛,进行广告宣传的一种有效形式。虽然各大互联网企业宣布的红包体量大、金额多,但分到用户个人手中的红包却是少之又少。但红包对消费经济的间接拉动却是不容忽视的。企业争夺移动支付端口,无论未来红包消费的是实物产品还是虚拟产品,都会将利润反馈到企业。”

“阿里支付宝红包与腾讯《微信》红包在活跃度上差距明显。第一,QQ及《微信》覆盖了非常大的用户群体,相比而言,支付宝的实名制用户并没有《微信》和QQ多;第二,从春节的时间节点来看,大家相互拜年肯定是熟人之间的交互,QQ和《微信》有先天的优势,而支付宝社交属性缺失;第三,在《微信》屏蔽了支付宝之后,支付宝在《微信》朋友圈通过支付口令的模式相对《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相对复杂了些,这就导致用户在客户体验上差了一些。”

融360 CEO

“老百姓过年收红包,本质上是一次支付。两者相争,其实是共同把原本属于银联银行的支付场景给抢了下来,是线上支付向线下的开战。财付通、支付宝表面看起来在竞争,实际上目标都是线下。如果能把老百姓的线上移动支付习惯培养出来,这些都是几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所以这两家各自砸出几十亿元来推春节红包,在背后其实是以此撬动万亿大市场的催化剂。”

12.太阳能、风电发展的得与失 篇十二

1 关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争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能源发电的表述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展的争论。最初的报告可以理解为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已经盲目扩张,需要制止盲目扩张,正式发布的报告可以理解为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有盲目扩张的可能,需要注意防止。从媒体报导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最初提出要“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对于主张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业界领导和专家有些意料之外,他们认为“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本意应指相关制造业,而不是指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这两个产业。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其实很不够,去年风电发电量700多亿千瓦时,等于节省3000多万吨煤炭。应当引导太阳能、风电科学发展,而不是限制。有的专家甚至说:“太阳能发电2015年的目标是1500万千瓦。业内不断呼吁目标过低,按照业内的期望,可能再翻几倍都难以满足,因为我国光伏电池的产能已超过了全世界市场需求。从业界的立场来说,目标是越大越好。”这些意见说明,我国确实存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其实关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的问题前几年也曾经提出过。那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和风电,当时业界认为现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是面对全球市场的,不能只拿本国的消纳能力来衡量其是否过剩,应当从全世界市场的需求来考虑,这样既否定了中国太阳发电、风力发电及其设备制造产业的盲目扩张,也不承认其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结果是当我们的生产能力超过全球市场需求时,我们对世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市场需求预测不准,在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双反”调查、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等内忧外患的多重打击下,市场萎缩,产品价格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承认太阳能发电、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盲目扩张,只勉强承认未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产能有可能盲目扩张,所以只是说要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

其实太阳能发电、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与太阳能、风电产生的盲目扩张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是为太阳能、风电产业发展服务的,没有太阳能、风电的盲目扩张,就不会有太阳能发电、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

2 对太阳能、风电的认识

这几年我们对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认识在提高,如最近提出的集中和分散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随机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提出的发展储能问题;认识到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关键在于消纳。这个认识是逐步提高的,从只重视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到要发展智能电网;从只考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配套电网到关键是要发展消纳。还有一点认识是,风电大跃进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搞太阳能发电大跃进会比风电的问题更多。光伏发电并网比风电更棘手。光伏发电需要有灵活的调峰电源配合,需要有更强的并网技术,造成脱网事故对电网影响会更大。这些认识是非常宝贵的,但是要真正解决新能源发电的科学发展,需要解决好两大问题。

首先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对电力工业来说是一场重大革命。过去一百多年的化石能源发电是让电力工业围着用户转,用户怎么用电,电力工业就怎么供电,电力工业以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去满足电力用户的需要。电力工业部的老部长刘澜波形象地把电力工业比作“舞伴”,用户是主角,电力工业是服从主角需要的“舞伴”。现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则不同,有太阳光可以发电,有风可以发电,阴天、雨天、夜晚光伏发电就发不了,没有风,风电也发不了电。而且有功不能调,无功不能供,调频调峰不承担。风电还有反调峰的特性。这就要对传统的电力工业和电力用户进行彻底改造。

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大多数存在随机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而大多数用户的用电特性要求电源是连续的、不间断的、稳定的,这使得新能源发出的电力很难适应用户的需求,需要对电力工业和电力用户进行改造。办法之一是将电力用户改造成为适应新能源发电来用电,从发电随着用户转,改为用户随着发电转。将过去用户是“上帝”,改变为新能源发电是“上帝”。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前几年有科研单位提出让电解铝工业利用风电,至今没有看到研究成果。电解铝一直要求连续供电,如果发生长时间停电,电解槽里的电解液凝结后会造成设备损坏,利用间断性、随机性的风电是很困难的。即使这个问题能解决,风电全年供电时间不过2000小时,与正常生产7000小时比较,一个100万吨年产量的铝厂只能生产30万吨电解铝,如果要达到原产量必须把电解铝厂扩大3.5倍,这就存在一个经济性问题。再一个办法是利用光伏发电、风电电解水制氢,把电能转换成氢能。制氢利用随机性、间断性电能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大规模储氢、运输氢能不易解决。办法之二是储能,将随机性、间断性、不稳定的新能源发电的电力通过储能转变成连续的、不间断的、稳定的电力。在电力工业历史上,蓄电池的发明要比发电厂早,但由于化石能源发电方便地解决了电力供应问题,对大规模的蓄电、储能没有需要,因而大规模的蓄电、储能没有发展起来。但是现在要大规模发展太阳能、风电等随机性、间断性、不稳定的电源,就有必要发展大规模蓄电、储能装置。为了保证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性,要求这种蓄电储能装置具有“足够大的储能容量、足够快的功率响应速度、足够大的交换功率、足够高的储能效率、足够短的充放电周期、足够长的使用寿命、足够小的运行费用、尽量小的二次污染、足够低的工程造价。”到目前为止,比较现实的蓄电、储能装置还只有抽水蓄能电站,但看来不大可能完全依靠抽水蓄能电站一种办法来解决,缺少经济合理的蓄电、储能技术和蓄电、储能装置是当前发展新能源的障碍。办法之三是依靠化石能源发电来协同供电,即太阳能发电、风电能够发电时,让新能源发电,化石能源发电少发或不发,当光伏发电、风电不能发电时,由化石能源发电顶上。在用户不能改造,蓄电、储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目前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只能靠这种办法来解决。采取这种办法消纳新能源发电,搞多少新能源电源,就要相应搞一定数量的化石能源电源。新能源发电不可能成为替代电源,反而使电力系统内增加了相当数量的重复容量,严重影响电力工业的经济性。要用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去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必须解决新能源电力的消纳问题,而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要解决新能源电力消纳存在许多实际困难,这是太阳能、风电大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大问题是忽视了电能成本特性。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是有密切关联的。由于光伏发电和风电的随机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它们只能提供劣质电能,不能提供可以保证随时供电的容量,这与火电厂既能提供优质电能又可提供可靠容量是不可比拟的。现在我们往往抛开电能质量,认为只要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上网电价低于火电上网电价,就比火电经济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1972年,联合国秘书处经济与社会部编著了《电力成本和电价概论》一书,该书第一章开宗明义专门讲“电能成本的特性”。书中说:“电力供应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一个供应电力的企业要为每个用户提供两种服务,即甲,用户实际消耗的电能;乙,为了做到用户随时需要都可以及时提供电能所做的准备。后者应是昼夜持续不断地对用户的一种服务,即使在用户实际上并不耗电时,供电企业也要为此耗费一定的资金。”显然光伏发电和风电只能提供第一种服务中的部分电能,不可能提供第二种服务。光伏发电和风电不能拿每发一千瓦时电的成本与能够提供两种服务的火电发一千瓦时电的成本比较,因为这两种质量不同的电能是无法比较的。书中还说:“因此,电力企业向用户供电的全部成本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变动费用表示实际提供电能的成本;固定费用表示为用户随时需用可及时提供电能所做的各项准备所耗费的成本。对于某些电力企业来说,为了随时提供用户所需电能做好准备所耗费的成本,可能比实际提供电能的成本更大。根据变动费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与供电度数成正比,固定费用则与供电的数量没有这种严格的正比关系。但是,固定费用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用户最大需量的千瓦数。因为固定费用中的大部分是用于发、送、配电所必需的设备的投资建造和运行费用,这些费用的大小又决定于这些设备的千瓦容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电能不同于一般的能源,作为能源的电量仅仅是电力成本的一部分。风电的上网电价只相当于变动部分的一部分,要拿风电与常规火电比较,必须是风电+储能装置+抽水蓄能,使其能与常规火电一样能提供两种服务,或者是风电+常规火电+抽水蓄能,同样做到能提供两种服务,如果按这样的标准,那么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经济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是难以解决的。

我们对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认识还应当进一步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间断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是很难解决的,新能源发电要替代化石能源,并最终实现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转变,进入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新时代,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储能上,但是储能问题的解决要比太阳能发电、风电的难度大得多,于是储能(指经济合理的储能)便成为新能源走向替代化石能源的拦路虎,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经济性问题是,靠大量补贴来发展代替能源是不可持续的。要实现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必须下决心解决好储能和经济性问题。

3 防止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盲目扩张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发展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关键在于要防止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盲目扩张。中国在能源结构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完成两次能源大转换,在化石能源利用上还是以煤炭为主,在煤炭利用上以原煤为主,气体能源比重很小,核电和水电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力。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气体能源开发”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主攻方向。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能源已利用很多,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已基本解决,他们正在去核化不打算大力发展核电,水电已经开发完成,在能源上的主攻方向只能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我国与欧美国家发展能源的任务不同,不能与欧美国家比拼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我们的能耗高,能效低,污染重,生态环境保护差,除了能源结构问题外,还有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问题,不是靠发展新能源所能解决的,即使是能源结构问题,也不可能靠大力发展新能源来解决。加快两次能源大转换,加快气体能源、核电、水电的开发利用,比搞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要好得多。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一定要防止盲目扩张,办法是要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前面加上核电、水力发电发展中类似的前置词:确保消纳能力和做好电网建设的基础上,经济合理地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

(1)对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期望不要太高。要想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来替代化石能源发电,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至少到目前为止是不现实的。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加快发展来替代核电、水电也是不现实的。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较好的风电,连资源都不清楚。最初说陆上风能资源2.5亿千瓦,海上为陆上的3倍,合计10亿千瓦,推算到50m高度的风能资源为20亿千瓦,陆上5亿千瓦,海上15亿千瓦;2011年初又发布新的风能资源,陆上23亿千瓦,海上2亿千瓦,合计25亿千瓦。最近有专家说,陆上3级及以上风能技术开发量(70m高度)在26亿千瓦以上,现有技术条件下实际可装机容量达到10亿千瓦以上,此外,水深不超过50m的近海海域,风电实际可装机容量5亿千瓦。从风能资源潜力和可利用土地、海域面积等角度看,在现有风电技术条件下,我国风能资源足够支撑10亿千瓦以上风电机组(中国中长期风电发展路线图;《中国能源》2012年第3期)。这3组数字,第一组海上是陆上的3倍,第二组陆上是海上的11.5倍,第三组实际可装机容量陆上是海上2倍,陆上和海上风能资源有如此不同的差距,谁能相信这些数据是可信的?这3组数字,没有说清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以及经济可再发量。如果按第三组数字,全国陆海合计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0亿千瓦,即使全部开发,风电的装机容量比水电大一倍,但发电量大致和水电相当,连发电容量和发电量都替代不了,更谈不上成为替代能源。太阳能的资源量远比风能资源大,但太阳能发电的占地和开发利用难度要比风电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说:“我们的现状是能源利用率极低,如果在传统能源的转化、储运、终端利用等每一个环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节约大量能源。特别是终端节能,对前端节能有放大作用。据测算,终端节约1%,可节约前端的4%~5%……就目前而言,最需要重点对待的是传统能源的改进和合理利用。如果忽视了这点而盲目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会造成时间上的错位,实际上是舍近求远。”所以对太阳能、风电的期望不要太高,任务不要压得太重,不要盲目扩张。

(2)确保消纳能力和做好电网建设的基础发展。有专家说,我国风电大规模发展并不是上网问题,而是消纳问题。风电并网后不是电网在消纳风电,而是靠用户消纳风电:一是直接消纳;二是通过储能后消纳;三是常规电源配合后消纳。由于用户直接消纳有困难,储存设备尚缺乏大规模的储存能力,目前是靠常规电源配合来消纳。电网作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输送通道,只消耗部分线损电能,电网的作用是扩大风电消纳市场的作用。集中开发或者分散开发的差别是可以节省电网建设,节省长距离输变电设施,消纳问题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在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之前要确保消纳能力建设,在不具备消纳能力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就是盲目扩张,其后果是不能及时并网,并网之后还有可能因无法消纳而弃电。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至2009年的4年里每年风电装机容量翻番,使中国拥有的风电装机容量成为世界第一,但是随着风电装机的大跃进,风电弃电和风电未并网装机的损失电量之和,粗略估计2005年损失2亿千瓦时,到2011年已增加到304亿千瓦时,增加了150多倍,占风电年发电量的比重由12.5%增加到41%,特别是2011年并网风电的年设备利用小时数与2008、2009和2010年比较,突然下降150小时左右,弃风电量突然上升,这些数字都粗略地说明,消纳问题和电网建设问题非常突出。不注意确保消纳能力和做好电网建设,风电损失电量会越来越多。

关于风电消纳能力,许多人往往拿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比,在太阳能发电和风电消纳能力上中国的条件比他们差。我国常规电源中燃油、燃气发电比重小,煤电通过“以大带小”调节灵活的中小机组淘汰了,新建的超临界、超超临界大机组配合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运行能源损失大,“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多,在采暖季节往往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顶牛;我国水电调节能力差,不少大中型水电和小水电都是径流式水电站,难以配合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运行。这就是说,当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发展到一定规模,靠常规电站配合运行的潜力挖尽之后,要加快开发新能源就必须开发大容量储能技术,技术经济可行的储能技术不仅是我国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大规模开发的关键,也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从补充能源转变成主力电源的关键。现在有一种意见,不想在确保消纳能力上花功夫,而采取由电网全额消纳,甚至实行“配额制”来解决。如果电力系统不具备消纳能力,硬要把消纳任务压给电网和其他电力企业,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3)切实掌握新能源发电的核心技术,防止“三边”,科学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水电、火电的争论与现在发展新能源发电相类似。当时认为火电造价低,工期短,便于扩建,容易靠近负荷中心,年利用小时较高,但需要燃料耗煤多,运转人员多,成本费用高,厂用电多,起动慢。对于水电认为造价高,主要是初期投资较大,淹地移民较多,不易靠近负荷中心,还必须建设长距离送电线路,年利用小时较低,重复容量多,但是水电不用燃料,成本一般是火电的1/5~1/10,运行人员也少,是火电的1/10左右,厂用电少80%,容易起动,水电设备制造和基建不用优质钢材。除了这些比较外,当时主要不放心的问题,一是水电遇到枯水年怎么办?二是水电装机多,容量和电量的平衡问题。因此,从长远看大家承认水电优越,但从年度计划安排及受投资限制,为了急于取得电源,又被迫挤了水电(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略)。中国从1912年建成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水电建设,到现在只利用了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的40%。当时也想加快水电建设,“一五”新塘水电装机容量80万千瓦,到1957年末水电装机总容量为101万千瓦,当时水电在建规模为170万千瓦;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曾提出“水主火辅”的电力建设方针,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大上”,大搞“三边”(即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结果被迫“大上大下”,“大跃进”中水电开工规模达到1070万千瓦,到调整时期,约20%的开工规模保留下来继续施工,约35%缓建,约45%停建,造成了巨大损失。“大跃进”时水电大搞“三边”,盲目扩张的教训是深刻的。

水电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一样,都是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但是水电既有一定的有效容量又能提供电量,而目前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不能提供有效容量,只能提供电量,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投资比水电大,发电成本也比水电高,从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来讲,当一个国家还有水能资源可以开发的时候应当大力开发水电,开发水电应当摆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之前。这就是为什么美、欧全力开发太阳能、风电,而我国不这么做的原因。水电搞“三边”造成巨大损失,现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正在搞新的“三边”(边研究、边试制、边建设),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条件下,从国外引进技术、图纸、零件搞研究,搞试制,然后将不成熟的设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由于技术不成熟,出现事故多。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开发要吸取水电盲目发展的教训,不搞“三边”,要抓紧主机研制,同时抓好配套的无功补偿装置、储能装置的研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建设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不准生产,不准安装使用;对于已经安装使用的要限期更新改造。

(4)要加强新能源发电的配套工程建设,按照用户的承受能力来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要促进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新能源发电转化成符合要求的电力;二是要使新能源发电与用户的电力需求相平衡。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储能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完成前,要加强调峰、调频电源的建设,例如发展燃气电厂、水电和抽水蓄能电源,要加强与新能源发电配合运行的电源建设,提高电源和电网的备用率。我国过去在发展常规电源时,电力系统备用容量为30%,加快能源电源发展后,由于只能实现能量替代,不能做到容量替代,必须相应增加相当于新能源电源的备用容量,例如“十二五”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15亿千瓦,那么应当额外增加装机容量1.15亿千瓦。

新能源发电成本比传统能源发电成本要高,除了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每千瓦时8厘钱,以及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上网电价高于常规电源部分,还有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调峰、调频电源,配合电源的电源建设等所增加的成本都要由用户来负担,用户能否承受得起?所以我国要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应当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

13.得与失作文500字 篇十三

我就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手伸进了花瓶里,可不知为何,手却无论如何无法从花瓶中拔出。孩子又急又痛,哭闹不已,母亲无比心疼,无奈之下只得忍痛将这名贵的花瓶打碎。当碎片在地上发出清脆声响的时候,母亲发现,孩子的手紧握着一元硬币。而正因手握着拳,才无法从花瓶的细口中拿出。

为了一元钱,毁了一只身价不菲的花瓶,我们在感叹孩子的幼稚和无知的同时,也应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因小失大呢?

为了一时的虚荣,不惜花去巨款购置一件华贵的商品;为了一时的玩乐,将大把的学习时间浪费却在所不惜;为了一时的贪欲,暗中拿走别人的财物,甚至收受赂;为了一时的泄愤,重创了别人和自己的身心。仅仅为了一时的小“得”,失去了光阴、诚信甚至起码的道德。用心灵的天平量一下,孰轻孰重?这,又与为了一元钱打碎花瓶的孩童有何不同?

面对得与失,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与客观的态度。用道德和公正来衡量一下得失,将会使你看清许多事情的真相。永远记住:没有付出,没有收获,因此有时,“失”是为“得”铺下的坚实路基。用汗水做代价来换取“得”吧,千万不要被小利蒙住了双眼,将自己的良心出卖!

14.得与失作文600字 篇十四

滴答,滴答在一场春雨的呼唤下,它揉了揉朦胧的睡眼,扒开它那层陈旧的衣服,露出了白色的肚皮,探出了稚嫩的小脑袋,怯怯的张望这新奇的世界。在春雨的滋润下它努力地向上生长着,绕过坚硬的顽石,冲破黑暗的泥土。终于迎来了光明,第一次被阳光所拥抱,暖暖的!

夏天,烈阳炙烤着大地,热气扑面而来。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鸟儿们早已躲进树林里窃窃私语了,只有那小狗仰头吐着舌头偶尔在身边转悠一下。人们摇着蒲扇都在树下乘凉,它也不例外,迎着烈阳,蜷缩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耷拉着脑袋,坚韧的忍耐着。

秋天,寒霜高洁,落叶纷飞,它身上没有了一丝绿意,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有的只是那件破旧枯黄的衣服,略显的有些单调。

冬天,北方咆哮着,可怜的它身上早已没有了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凛冽的寒风还带来了一场大雪。这场雪给它穿上了一件白色的棉衣,有雪的陪伴,它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的孤单,就这样他熬过了一个冬天。

一天天,一年年,风吹雨淋,日晒霜冻赋予它的磨练,日复一日就这样的循环着,终于他从一颗不起眼的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满树的花团锦簇,鸟语花香。人们在的树下乘凉,品尝那甘甜的果实。头顶上蓝天白云与它为伴,成为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的亲密挚友。

15.浅析成都城市宣传片的得与失 篇十五

一、类型丰富

对于城市宣传片来说, 片子的形式、拍摄的形式、声画对接、画面剪辑、特效转换等形式上的考虑对于内容的表现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成都城市宣传片发展到今天, 类型较多样化。有易于上口、传唱的MV类型, 如2008年成都的城市宣传片——张靓颖演唱《I love this city》;有音乐加画面, 无解说和字幕或者有字幕无解说的类型;也有传统的音乐加解说的形式;还有故事纪实形式, 如张艺谋导演的《成都, 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城市宣传片在叙述和结构形式上的创新和多样化能有效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

二、主题独特

城市宣传片内容定位可以借鉴广告学中USP理论, 意为“独特销售主张”, 该理论认为:每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述说一个“主张”, 它是唯一、独特、排他的, 是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 主张要强而有力, 集中在一个点上。具体到城市形象宣传片,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宣传城市独有的特性, 片子传达的主题要密集于一点, 不可多而分散。

当然, 在实际操作中, 只要城市的定位确定了, 城市宣传片的主题和精神内涵也就确定了。很多宣传片中充斥的繁杂的拼凑、罗列, 浮光掠影式地记录表面化的内容。例如, 城市建筑和风光, 往往是因为对城市定位的不明确而造成的。明确的城市文化或城市精神的定位能够打破这种局面, 做到“形散神不散”, 从而被受众有效地认知、记忆。例如, 成都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制作的系列宣传片, 强有力地向外界传达了一个概念——安全的成都、感恩的概念。

三、镜头对准人

城市是空的, 故事是人写的。城市宣传片如果要突破“形式大于内容”的局面, 不妨以小人物作为切入点, 关注生存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和事, 用他们的故事、经历来折射、记录这个城市所经历的点滴变化。例如, 央视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 每一集都是从人物切入展开叙事。第一集通过一个1997年7月1日零点出生——和香港特区同岁的小女孩切入, 第二集通过一个香港人负资产后东山再起的故事来呈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的“历练之路”等等。人物的故事沉浮与城市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片子的内容饱满而生动, 这一点值得城市宣传片借鉴。

2008年汶川地震后, 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策划了“因为有你, 成都更美好”为主题的城市形象提升第一阶段广告行动。从传播层面, 以真实的救灾事件, 平民的英雄情怀, 小角度切入宏大叙事。在平面表现上, 以成都知名的意见领袖 (如作家洁尘) 作为主角, 用叙事的形式, 真实再现地震中成都普通市民的表现, 讲述他们体会到的来自普通人的感动, ——因为有你, 成都更美好。这种情况下, 观众看到的不是支离破碎、头晕目眩的画面, 而是真实的生活。有了人物, 有了故事, 必然会有情感, 从而让人受触动, 难以忘怀。

四、强化故事性

从接受效果来看, 人们跟喜欢带有故事情节的宣传片。城市宣传片不应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 最好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好看”是宣传片的“核”。“讲故事”能有效增强宣传片的可看性。2003年, 张艺谋执导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远道而来的男主角带着年迈的奶奶对成都的眷念, 走在春熙路、都江堰, 感受川剧、茶文化与火锅文化, 体会成都的闲适、热情与活力, 临走时发现自己也对成都着迷了。故事的线索是“成都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城市”, 张艺谋强化了很多细节, 大走亲民路线。片尾处的“成都,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被无数成都人认可。

五、过度追求视觉表现、信息量大, “信息质”低

上面归纳了成都城市宣传片值得称道的地方, 同时, 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仍然有几部宣传片还基于一种简单的物质层面展现, 像一个旅游风光片:山水风景、高楼大厦、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美女、孩童等, 似乎已经成为固定“视像”或“意象”, 展现的东西固然很多, 但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较少。真正去把城市的气质和特色表现出来的, 比较少。用“浮光掠影”来概括它们的表现再为恰当不过。城市景点的平铺直叙、浓重的“航拍情结”是宣传片的惯常拍法。航拍镜头展示城市的整体轮廓, 壮观而大气, 的确能给人带来视觉震撼。但是, 随着受众视听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扩展, 大家对这种表现已习以为常, 尽管宣传片中片子传递的信息量很大, 但都是一个个碎片, 零零散散, 观众看完了也差不多忘记了, 很容易迷失在美轮美奂的城市景观中, 模糊了这个城市区别于那个城市的特质。

六、整合传播策略欠佳

无论一个城市宣传片拍得多好, 传播不理想, 影响力也不够, 没有传播都是无效的。2007年1月初, 在国家品牌专家西蒙·安霍尔特发起的第二届全球年度城市品牌指数报告中, 伦敦再次击败纽约、巴黎等强劲对手, 蝉联全球城市国际品牌形象调查第一名。伦敦总是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它的城市形象宣传绝不是单一模式。伦敦有全球传播、24小时不间断的英国BBC, 这个国际强势媒体是传播伦敦城市宣传片的重要工具。除了强大的媒体资源, 伦敦还通过点灯仪式、狂欢节、皇家庆典等大型活动传播城市形象。

与伦敦的不遗余力搞宣传相比, 成都城市宣传落后的不是一点点。成都在形象的整合传播方面做得差强人意, 无论是传播工具的整合, 还是传播过程的整合, 都存在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工具使用比较单一, 没有整合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户外、画册、展板等多种媒体与公关、事件营销等其他传播手段开展360度形象传播, 传播的范围、时间、采用的手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目标公众的覆盖面比较窄, 有效到达率也比较低。同时, 仅重视“点”上的宣传。忽视和缺少城市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 不能根据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要素体系及本城市的现状、特色、优势等全面构建城市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 城市形象宣传目标不清晰, 多数城市是采用集中一段时间孤注一掷的做法投放广告, 一般是用2~3个月的时间密集投放一阵, 然后就销声匿迹, 缺乏长期的传播策略。因此, 导致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不够显著, 良好的城市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 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老城市的活力遭到削弱, 新兴城市不断崛起。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宣传营销 (City Marketing) 在城市经营管理上逐渐被重视, 并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利器, 也因此成为管理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也已成为传播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热点, 在城市建设中也不断得到实践。不管是世界范围, 还是中国国内;不管是领先的中心城市, 还是新近崛起的后起之“城”, 城市宣传营销已日渐为政府层面、民众层面、消费者层面所认同。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都的城市宣传营销相比其他城市, 拥有了更多的先天优势。经过数年的耕耘, 成都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仍有不足。

关键词:成都,宣传片,类型,主题,故事性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地方营销[M].张惠俊, 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6.

16.台湾司改得与失 篇十六

九月政争,台湾地区马王大斗法。先是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将王金平关说案件上升为“台湾民主法治发展的关键时刻”。马王大斗法,纷纷扰扰的热闹之外,还有不少门道值得观察与玩味。台湾政坛当下种种争执,最终都要回到法律层面解决。不难看出,政治司法化折射法治进步,台湾早已今非昔比。

正如法官对媒体所说:“此次(王金平)假处分判决,剥离政治因素,与一般民事假处分案无异”。主审法官强调,法官不是神,也不是泛道德家,仅能就事实部分合乎法律的规范地方,给予法律判决。点明了法治基础还是在于法律精神与事实认定。

可以预见,这次九月政争,最终还是会以司法判决画下终点。这也验证了法治社会的标志,正是法律而非政治,才是社会秩序的安全阀。

台湾司法改革,最大特点是自下而上推动。民众当时怨声载道:司法不独立、错判乱判、法官终身制,人事体系封闭等等。民间改革呼声强烈,但朝野兩党,均对司改议题兴趣欠缺。

一批热心公益的律师和法学家挺身而出,他们深信改革的力量必须来自民间,反对由上而下进行改革,坚持由下而上推动。1995年财团法人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成立,立志于以民间的、持续的、行动的力量来监督司法,建立清廉的、独立的、高品质的司法环境。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又和民众联系密切,他们深知什么地方最应该改革。

民间司改会着眼于行动,派人到法院旁听,记录法官一言一行,看哪些法官迟到、打瞌睡、乱骂人、不认真,然后把结果在媒体上公布。此外,他们对律师进行问卷调查,给法官打分,公布结果。效果不俗,法官态度开始变好。

解严初期,台湾社会对法治需求迫切,案件数量遽增,司法人员编制大幅增长。一批新法官、检察官进入司法系统。这些年轻的法官、检察官,大多受到民主运动的影响,民主意识和改革精神远超前辈。这一批新人成了后来法院改革运动、检察官改革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谁人不知,那时台湾司法不独立,审判常遭上级干预。法院院长插手 “事务分配”,决定哪个法官办哪个案子。1993年前,各法院院长可以决定将大案要案——政治敏感或是贪腐案件,分配给他信任的、听话的法官。“法院组织法”沦为一纸空文。

1993年台中地院9名法官公开举行记者会,要求事务分配权属于全体法官。他们呼吁以民主的方式,而不是以资历来决定。其它地方法院随即跟进。

另一个上级干预司法的手段,是臭名昭著的判决书送阅制度。法官写好判决书后,须呈送院长审阅,美其名曰是要由院长把关、纠正错误,实际上给了院长干预判决的机会。匿名法官将此公之于众,社会舆论哗然。1994年施启扬接任“司法院长”,召开司法改革会议,废除院长审阅制度,法官开始走向自治。

台湾法律一度规定,法院预算独立,但须“行政院”审批。如此一来,“行政院”就能够通过预算牵制“司法院”。1997年,“司法院”游说成功,通过“修宪”,规定:“司法院”所提出之年度司法概算,“行政院”不得删减。至此,阻碍司法独立的制度性障碍,几乎全部消除。

今天,台湾一般性的案件,外部力量要想干预难度极大,法官收红包也少之又少。但是,在司法独立的前提下,法官素质如何提高,如何提升判决书质量,如何淘汰不合格的法官,如何确保一个独立行使职权的法官不会滥权,一个独立的司法体制如何回应民主政治和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依然考验着台湾司法的智慧与良知。

17.得与失作文900字 篇十七

长远的得,不断探索的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

竭泽而渔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讲得就是有一个老翁在一小片水域里打鱼,在把大鱼都打完之后还有许多条鱼苗在河中,于是渔翁索性把水里的鱼苗一块儿打上来。顿时水里一无所有,结果当第二年渔翁再来打渔时,那里到处都是野草,鱼已绝迹。就是渔翁这种贪婪地得,只顾眼前利益地得才让眼前的财富变得“一无所有”。所以这也启示我们得要适可而止,把握分寸,并且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否则将会永远的失去。

陈景润,一个数学怪人,一个继华罗庚之后的著名数学家。在受到华罗庚的提拔后,陈景润已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并且已小有名气,同时他在国内数学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但他依然不满足,继而转攻国际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即为1+1=2的证明。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至今无人解出,就这样,陈景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付出了不少

心血,废了一大麻袋草稿纸,终于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人。陈先生所得到的国际成就也启示着我们:不要满足现在所得,应该努力,探索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正所谓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失才会有得,正因为有失败所带来经验的铺垫才会有成功的得到!

马云,现任阿里巴巴董事长。但十几年前的马云可是白手起家,他曾两次高考失利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他曾因自己的丑少陋相貌而自卑过并且也错过许多就业机会。这么多的“失去”让马云认识到要自己创办公司。于是马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不断在互联网上“打拼”,寻求致富门路,尽管生活穷困潦倒,尽管创业路上屡遭失败,但这并没有击退马云,反而使马云越挫越勇,最终创立支付宝,从而成为富翁。马云的例子不正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得失的关系吗?其实,人一生也就是在得失间徘徊着。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乐观的看待失败,化失败为动力走向成功。

上一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汇总下一篇:事业单位改革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