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郊诗歌(精选5篇)
1.致西郊诗歌 篇一
建设地点:上海西郊宾馆西南, 上海市清溪路与龙溪路交口
设计时间:2009年
建成时间:2010年
总建筑面积:3, 000平方米
主创设计:刘云、张约翰
文字:张约翰
项目原为一废弃的别墅区, 建筑单体土建施工已与2004年完成, 但室内及总体景观配套均无, 且原建筑单体风格为落伍的乡村风格。
设计以景观、建筑、室内整体性为出发点考虑该园区的提升和改造, 试图打造一个有老上海格调的新派生活休闲家园, 并以家庭别墅化的外在, 来容纳庄园化的私家办公会所园区。
造新如旧的建筑外观设计:一来因为私人业主的喜好, 二来为了区别于风格混杂的上海西郊别墅区, 设计以老上海石库门为原型, 杂糅了20世纪初流行于上海的西洋古典风格, 打造出语言丰富的风格样式。在西郊宾馆的深绿色背景下, 显得尤为惹眼。
新派现代的景观环境设计:业主本身是地道的老上海, 但亦经历过现代式的生活洗礼, 在选择造新如旧的建筑风格的同时, 强调了景观环境的现代性, 整个园区的景观构图以规矩的矩形展开, 不论是镜面水池、台地草坪、各色步道, 亦或是房前院后的木质平台, 都流露出一股子的现代性, 颇具时尚气质。
互动交融的室内空间设计:建筑内部空间除了满足客户自身的品味和喜好外, 设计重点强调了景观空间与室内空间的交融互动, 每一棵树、每一片草坪, 都与建筑单体室内空间发生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纯粹和杂糅之争
园区本身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是在既有建筑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 我们很难用一种固定的设计模式去套用建筑本体的改造。业主本身丰富的别墅体验本是件好事, 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 一上来就提出十字式大宅院, 风车式庄园, 花园式的别墅群等等, 风格上希望追求纯正法式。看起来极其明确, 甚至可以说是纯粹。
设计过程中, 场地内既有的建筑形状并无明确出处, 设计手法杂乱无序, 我们面对一个纯粹的命题无从下手, 这个时候杂糅的折衷手法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但业主的坚持使得我们无法推进, 设置想过去放弃……
我们最后从细节性思考着手, 才得以跨越这“纯粹和杂糅”矛盾之争, 以一个个片段组合的方式来展开设计, 入户门、床、阳台、屋面、烟囱等等, 分开讨论, 有机组合, 并分别从一个个室内空间向外延伸, 构成了最终的建筑外在表现——极具装饰色彩的上海石库门古典样式。
日与夜的协奏
区别与传统生活化的别墅区, 园区的主要功能为日间的休闲办公和夜间的私人会馆所构成, 设计采用更加开放的思路来达成整体性, 在户外用了很多公共化景观空间来架构, 并通过统一性的现代线索来串联, 讲述一个知性大方、精致细腻的故事。
项目业主本身亦在沪上拥有别墅, 且有丰富的别墅生活体验, 在建筑单体造型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方案一开始便得以通过——风格化的载体和多样化的功能互动组合。但园区的户外空间设计, 着实难倒了很多设计师, 一来, 整个园区毕竟是一个庄园化的场所, 有整体性的倾向, 二来, 作为一个开放办公区又有户外空间公共化的诉求, 三来, 作为私人会所, 有其明确的导向性和私密性。
整体化的倾向, 不难理解, 在设计之初, 便得以确定。但如何在户外空间的设计中, 强调日间功能和夜间功能的差异化特征?我们尝试过绝对独栋化私家化的思路来设计六栋别墅六个独立院子的模式, 亦尝试过绝对开放, 平面化园林化的公共设计思路;亦尝试过办公区和会所区严密分割的设计方式……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其间。通过与业主无数轮的讨论, 最后确定了如下几个关键词:求同存异、深林覆盖、日出日落。
功能上求同存异, 把整个户外空间引导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 使整体性得以最终实现, 由广场、喷泉、花径、绿台、平台逐渐衔接建筑实体, 采用公共化的空间, 打造一个巨型的PARTY庄园, 日间营造一个低密度的花园式办公氛围——利用开放的广场、喷泉、树阵等, 营造一个极具气质的园区迎宾空间, 实现园区的整体性;利用绿台、花径等半私密的分隔, 即实现公共视觉的延伸, 又实现建筑个体间动线的婉转性;利用建筑和场地的高层关系, 在良好的景观面, 采用二级平台或绿台, 使户内空间和功能得以向户外延伸。空间上深林覆盖, 功能上的巨大差异, 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园区的私密性特质, 西郊公园良好的绿化覆盖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在底层大量使用的草坪、花卉等搭配组合, 摒弃了别墅园区里常用的灌木, 追求开放性, 但3米以上的户外空间, 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全冠乔木, 将整个园区隐藏在树林中, 并最终融入到西郊宾馆这个大森林里, 既实现了建筑和建筑之间的视觉私密性, 又达成了和西郊公园等绿量的覆盖, 大隐于市。
时空上日出日落, 夜晚的会所功能, 是业主最为强调的, 我们在设计上融入了时空概念, 强调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庄园特征, 使得园区在夜晚在树影和高墙的掩护下, 别有一翻静腻滋味。
2.致橡树爱情诗歌 篇二
岛上没有任何人
也就没有了闲言和碎语
到处都是宁静的阳光
我们可以
一起劳作 一起收割
一起眯着眼
数落着那过往的流年
看那澎湃的浪潮
隐忍下 开出朵朵断章
那不是苍凉
那是一湾幸福的琼浆
我们就在这随和的生活中渡过
相互扶持 相互分担 相互依偎
即使风雨来临的日子
我都不怕
我们仍要好好的直起腰杆
挺起胸膛
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
相信身边总有你
宽广的臂膀
或许当许多年后
翻开影集
相信回忆的那一瞬间里
会看到一袭地的梦
一直绽放着
3.致杨树诗歌 篇三
在春天
你把绿色的希望撒下
经过夏天如火的锤炼
为秋天收获的季节增彩
当冬天来临
最后一片落叶飘零
光秃笔直的身躯
挺立在飒飒寒风里
你把沉默站成一种姿态
直到有一天
雪花在旷野与你相遇
她把你装点的格外美丽
你在银装素裹中苏醒
积攒的思念在春天飞扬
漫天飞絮诉说着你的情愫
肆意任性的让人嫌弃
你沉默着没有一声辩解
转身把满腔热情
在烈日里释放
给大地送去绿荫清凉
默默付出不要一声喝彩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
看惯了娇颜
追宠着华彩
人们的无视
也无法抹杀你的倔强挺拔和不屈
因为工作我们结缘
每一次靠近你
都有新的发现
我想用笔给你礼赞
我想为你歌唱
云淡风轻
你却毫不在意
依然故我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4.《致友人》诗歌 篇四
——致友人
今朝一别,
这满园飘落的叶,片片都是离愁,片片都是别绪,
叶面上的交错纹路,
是我们曾经走过的交错的岁月。
今朝一别,
为你剪下一片云儿,片片深情,为你留住一片月光,片片皎洁,
填满我们的过往,
陪伴你离去的不知的日子。
今朝一别,
秋风也似知,秋雨也似怜,徐徐飘来,缠缠绵绵,
乱了我的长发,湿了我的衣衫,
遮住了我不舍,泪流的眸子。
今朝一别,
孤独将会绵绵无期,寂寞也会遥遥无边,
没有了你的日子,
5.致西郊诗歌 篇五
经实地考察与历史资料汇总, 总结了北京西郊八处私家园林的历史演变和水系的景观结构。
1.1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历史演变
承泽园, 始建于雍正三年 (1725) , 没落于辛亥革命 (1911) , 为清果亲王允礼的园林; 蔚秀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为载为道光十六年 (1836) , 没落于咸丰十年 (I860) , 为清定郡王载铨的园林; 淑春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康熙二十六年 (1687) , 没落于咸丰十年 (1860) , 为清大臣和珅的宅园; 鸣鹤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嘉庆七年 (1802) , 于咸丰十年 (1860) 没落, 是清惠亲王愉的宅园;镜春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嘉庆七年 (1802) , 于咸丰十年 (1860) 没落, 属清庄静公主;朗润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嘉庆年间 (1795) 民国初年 (1912) 改建, 属清庆郡王瑶; 勺园, 始建于万历40年 (1612) 至42年 (1614) 年间, 咸牟十年 (1860) 没落, 属明官员米万钟;治贝子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光绪中叶 (1871-1908) , 宣统八年 (1916) 没落, 属淸贝子载治。
1.2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水系结构
承泽园在昆明湖二龙闸出水口和万泉河的汇合之处, 园内从西向东有两条河纵贯全园。 蔚秀园从南引万泉河水入园, 全园湖面约十余处, 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形成回环水系。 淑春园属原永定河的古河道, 以 “水”为脉, 全园都分局着分散的水面, 水景变化多端。 鸣鹤园的水面富于变化, 东侧较规则有序, 西侧相较更为自由活泼, 显示了传统园林的多层次变化。 镜春园建筑位于中央, 四周湖水围绕, 全园观景以静观为主, 动观辅之。 朗润园布局则为曲水和土山环绕全园, 中心形成一岛, 建筑集中修剪于岛上, 四面临水。 勺园景观以水景为主, 水面或堤桥分隔, 或环水而筑, 形成许多不同水景空间。 治贝子园设置辘车卢转井, 通过这种工程向石槽注水, 形成“曲水流觞”之美景。
2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杨鸿勋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总结传统园林理水艺术, 有池塘、 湖泊、溪流、江河、濠濮、泉水等类型[1]。 北京私家园林的水景可归入以上类型之中。
2.1池塘型水系
池塘型水系是简单的水池, 多为长方形, 显出人工气息和静谧氛围。 如半亩园早先的方池, 寸园内形如砚台的小池“砚沼”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再如鸣鹤园和蔚秀园中都设有独立的金鱼池。另外, 许多的京城宅园的设计中常在庭院内设一“月牙河”, 形状似弯月, 如崇礼宅园、 马家花园等。
2.2湖泊型水系
湖泊型的水系在北京私园中也经常出现, 其大小各不相等。 但无论大小, 其岸大多都是曲折蜿蜒, 且多为叠石形成驳岸。 湖泊型的水系经常做源头和尾流以及水湾等部位, 同时在端头架设小桥, 形成更丰富的层次, 如可园、那家花园、莲园等。 大湖当中还要设置岛屿、长堤、 水滩, 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景深, 如淑春园、鸣鹤园, 都是富有自然流转之意的。 同时, 与中国自然地形的呼应, 北京园林的水系流向也经常是以西北为源头, 流向东南的。
2.3溪流型水系
溪流即蜿蜒的较狭窄的河道, 许多花园都用它绕假山、亭榭, 增加趣味。 如藏园东部就有溪流潺潺而下, 再如意园内也有小溪曲折萦绕。 清华园、达园均设长溪流经全园, 以此彰显水脉漫长, 源源不尽。
2.4濠濮型水系
濠濮型的水系可概括为两侧山峦叠石夹一水的形态。 京郊规模较大的私家园林, 如勺园、清华园、自怡园、朗润园、蔚秀园等, 拥有变化繁复的水景, 可泛舟游览。 园中之水与人工假山通常互相倚靠, 相辅相成。 山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山与水彼此独立, 叠石位于水池的尽头, 山体走势与水的流向垂直, 并与主建筑遥遥相对, 形成“远山”的效果, 如张伯驹的似园。 另一种是山水彼此平行展开, 咫尺相望, 似有无尽之感, 如清代西郊清华园北部山池、 民国礼士胡同李家花园后院石池等[2]。
3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3.1功能完善的水系统
小水系联合形成大水系, 大水系之间再联合形成更大的水网。 在整个体系中, 每一个私家园林就像是组织, 其中的各个水面就像是细胞, 而三山五园地区就像是器官, 整个城市就像是个体。 细胞组成组织, 组织形成器官, 器官又组成人体。 由此可见, 要实现海绵城市, 就要一步一步细化, 将整个城市的“吸水”落实到每一个雨水花园细胞的 “吸水”。 完整的水网结构建立之后, 还要求水体有完善的功能。 城市的低洼地, 可以学习古典园林, 就近收集滞留雨水。 同时人工修建的排水沟渠是地面上的排水系统, 保证雨水就近排放。 城外的自然大河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 与大海相连的, 则可以调控整个城市的水量。 在整个过程中, 暗沟主要用于人口密集的区域, 大多在雨洪排放的起始段设置, 路边的排水沟渠相互勾连, 引导雨水进入城内的排水河道。 这些河道应具有较强的蓄水作用, 足以抵御暴雨径流所带来的威胁。
3.2富有诗意的景观
在中国传营造中, 雨水基设施的功能、形式与文化相得益彰, 是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3]。 北京西郊的私家园林, 是园林, 也是水网系统, 担任着北京市水源地这一角色, 其主要功能在于蓄水, 大到城市当中的主要蓄水区, 小到一个雨水花园的蓄水区, 都可以在进行借鉴。 在满足工程目的的同时, 融入设计师的思考, 使海绵城市上升一个层次, 成为山水城市。 同时不应盲目的挖湖堆山, 大兴土木, 违背园林的初衷。
4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 应先分析自然水文变化过程, 通过对水系的完整规划整理, 保证水系网络完整性和水体功能的完善度。 在满足水域的面积, 河网的密度的同时营造兼有游赏和调蓄雨洪双重功能的城市空间。 城市园林绿地应在改善城市环境条件的同时形成富有诗意的绿地景观, 构建山水城市特色人居环境。 孟兆祯院士说, 园林建设是“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4]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 我们应借鉴古代北京城市水系规划与建设的优秀经验, 变管网排水系统为综合治理。 增加水道、湿地的面积, 恢复河网的生态功能。 建设以水定城, 注重景观, 水与绿相互结合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贾裙.北京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J].中国园林, 2007, 23 (3) :57-59.
[3]何丹, 王沛永.浅析雨水利用的景观营造手法[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 (上册) [C].2013.
【致西郊诗歌】推荐阅读:
致橡树诗歌赏析教案06-12
爱情诗歌_致橡树08-03
致酒泉航天城诗歌07-14
致那些逝去而无法挽回的时光诗歌11-07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06-15
诗歌春思,细雨如丝诗歌06-12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07-12
关于感恩的诗歌:感恩父母的诗歌09-09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09-11
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