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7篇)
1.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一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板书:乡愁满怀),《望庐山瀑布》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⑴ 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⑵ 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⑴ 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胜”可否换成“似”?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⑵ 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⑶ 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⑷ 学生结合想象诵读:① 指名读。② 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1)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2)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2、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过度:美丽的桂林山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到底有多美呢,请看课文插图。)
2看课文插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再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2)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3)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读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是指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区分 “观赏”与“欣赏”。(“欣赏”可以看,也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得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3)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先写特点,再通过“得”后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4)指导朗读
5)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4.学习第三段。
1)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b“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c“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突出了桂林山的“险”。2)找排比句,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3)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5.学习第四段
(1)学生自学第四段,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因为桂林山水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生词:“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 VCD,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14
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建议教师给足时间,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展示优秀作业。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二、学习新课,品读理解
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设计意图:适时地出示课件,即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又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描写景物这类的文章,要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感受。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险)“重点体会句子:我又感觉……擦伤鼻子。”。)(3)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① 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②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练读“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③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情景再现,深化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议。)
2、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你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面另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被收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的预习。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四、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2、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五、品读课文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a雪峰和溪流的特点:(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b森林特点。(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
c野花的特点:(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六、总结全文:
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七、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八、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 20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信念,一个贫困的家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时,他们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用心去感受诚信的魅力。(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学习词语:拮据、器重、梦寐以求。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利用扩展课题的方法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彩那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2.启发疑问:再读第四、五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预设:(1)神情严肃的父亲,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2)父亲为什么不让“我”上车? 学法指导:通过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表达时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阅读时可通过描写人物外表的句子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此环节设计旨在指导学生从读中去领悟表达方法,做到以读促写。)
3.以第六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第七至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老师和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2.用“精湛”“梦寐以求”写一句话。3.课外收集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父亲”是怎样面对的?他有着怎样的矛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出示词语,读一读)中彩、梦寐以求、兴奋、迷惑不解、道德难题、财富。
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二、精读品味
1.默读第七至第八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父亲”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难在什么地方?读书后小组进行讨论。2.由学生发言(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 K 字。指名读,适时进行评价。(我听出来了,看了又看,才终于看出,你很会抓词,读出了画面。)3.为什么会有淡淡的“K”字?从课文中找找答案。汇报:现在你就是文中的“父亲”,说说此时你的想法。(可能想:“我做了记号,又把它擦了 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奖虽然是自己抽的,中奖的彩票却是库伯的,大奖还给富裕的库伯,自己还是贫穷,如果不还,自己的良心会不安。”这正是“父亲”的道德难题。)自由读,个人读。
4.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
虽然库伯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虽然我拥有了汽车,但是();虽然(),但是()„„
填后读一读,再结合课文中的几句话读一读,想一想,你能理解父亲了吗?(1)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2)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去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3)可以看出,那 K 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4)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5)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想象写话(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父亲、母亲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课外延伸
诚信就像是美丽、纯洁的花,在喜欢它的人的精心呵护下,灿烂地开放着。这里老师采撷了几朵,我们一起来好好欣赏:
(出示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学生读)
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五、布置作业(选一)
1.写一篇读后感。
2.写一个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有关诚信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诚实? 信用? 财富 中 起因:(神情严肃)彩 经过:(道德难题)诚实守信 那 结果:(特别高兴)天 结尾:受益匪浅
6、万年牢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8 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组合作研讨。3、班内汇报交流。
4、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段,体会父亲讲究选料;读第三、四段,体会父亲在蘸糖、甩糖风等每一环节都一丝不苟)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读课文、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父亲那样吗?结合具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
7尊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词句理解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严的具体含义和现实价值;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
3.联系词句理解,指导读好重点句段。[教学准备]: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尊严”事、初知“尊严”意
(一)试说题意,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相机指导“尊”字的写法)
解题。(说说自己对“尊严”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独立自读。
3.反馈自读情况。
⑴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⑵相机强调生字读音(如:沃尔逊、杰克逊„„)
二、细读“尊严”语体会“尊严”味
(一)引导理解“例外”一词的意思;抓住“例”引出逃难情景,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逃难群象。(以引读为主)
1.联系词句感知、想象逃难情景,理解“逃难”。(相机指导读准多音字“难”;结合想象、联系生活理解生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想象逃难人吃饭的样子,体会“狼吞虎咽”的意思。
(三)学习2—5自然段,感知哈默维护尊严的言行。
1.抓住“例外”引入自读。自读建议:默读课文2—5自然段,联系课后思考第三题,看一看哈默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并把哈默说的话勾画下来,再结合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2.学生自读。3.交流、讨论。
1)哈默说了些什么呢?听了哈默所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
2)品词析句。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①想一想哈默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② 从“仰起头”体会哈默的真诚、有礼貌„„(联系杰克逊大叔内心想法,感知哈默的“例外”)
③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态度真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文抓住提示语中的“顿时”、“灰暗”等词语,体会哈默听到没有活干时的失望;抓住“喉结上下动了动”这一细节描写,体会哈默此时的饥饿„„等矛盾心情。
②从哈默语言中的“不能不„„”以及“!”体会他面对失望仍然态度坚决的语气。
(联系杰克逊大叔的想法,感受大叔的真诚,理解哈默的“例外”)
③指导朗读,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读出哈默坚决„„语气。“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①从语言中体会态度坚定、急迫。②从“站起来说”这个动作,体会哈默的心情。(如:高兴、迫切„„)
③练习朗读,表现哈默的心情。
(联系杰克逊大叔的想法和赞赏的神情,初步体会哈默“例外”──维护尊严的言行的意义。)
(3)学习小结:哈默真诚的语言、礼貌的行为、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同时得到了为杰克逊大叔做事的机会。
三、咀嚼“尊严”行感受“尊严”品
1.思考:同样的“狼吞虎咽”,哈默吃着食物时的感觉和其他逃难人一样吗?
(练读相关语句,联系课文内容试着批注读后的感受。)
2.同桌互议。
3.全班交流。(老师参与交流,并根据学生独特的、多元感受相机做小结)
4.回扣课前疑问,联系学习理解,相机解疑。
四、小结本课收获,课后作业
1)自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想像两年中哈默做了些什么,体会杰克逊大叔话的含义。
2)收集哈默的有关资料和身边人维护尊严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一)练写本课生字、词语。
1.展示课后练写,交流练写经验及问题。
2.指导练写难点生字,听写生字新词。
(二)复述课文内容,再现“尊严”形象。
(运用积累的词语:“沃尔逊、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款待、例外、捶背、许配”,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二、走进杰克逊,领悟“尊严”神韵
1.回顾大叔的言行,体会其内心,感受其独具慧眼,真诚待人的品行。
2.想象哈默两年中的行为,联系哈默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价值。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讨论、拓展,体会“尊严”价值
1.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哈默和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后第一题思考练习)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根据自我体验练读课题。
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受到维护自我尊严的熏陶。
[板书设计]:
仰起头
尊严
“不能不„„!”
态度真诚
站起来
品格高尚
8将心比心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讲故事:(也是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课题——《将心比心》。读课题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又是谁将心比心,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2、请读课文,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3、反馈交流:现在谁来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吗?板书: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那么故事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我们来边默读边在课文上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哪个词温暖了你的心?(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推着沉重的大门”: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一直”可以看出(时间长,或许她还有急事呢)如果不一直拉着又会怎么样?
(2)你觉得这位阿姨怎么样?(善良,热心„„,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啊,所以这位阿姨的行为让你有了一种暖暖的感觉。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已经打了2针,而且还起了青包,已经觉察这个护士是新手)(2)此时的母亲她疼吗?母亲完全可以因疼痛而埋怨或是责备,但为什么还那么“平静”?(3)引读:母亲没有抱怨,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有可能第三次第四次还是会失败,她同样鼓励着——(这正是母亲对护士的理解和宽容、鼓励消除了护士的紧张。)
2、母亲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想到了谁? “这是我的女儿„„宽容和鼓励。”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
3、看到眼前的一切,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她想——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假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多了一些欢乐与和气
板书:
阿姨 奶奶
温暖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9、自然之道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目标: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从整体入手)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3、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2)看到嘲鸫要啄食幼龟,我们和向导表现有什么不同?
A.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B.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C.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四)、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
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7、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的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处事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遵循
人
违背
保护?
?伤害
海龟
10黄河是怎样变化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
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介绍资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其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阅读课文时先学习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三、了解黄河的过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
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过渡:这样的摇篮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黄河边变了,她变成什么样子呢?
四、学习黄河的现在。(现状和原因)
1、学习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
2、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过渡: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你们希望我们的黄河继续这样狂躁不安吗? 你想她以后……
五、共同设计黄河的未来。(学习最后一段)
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
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
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六、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1、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
2、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不够的,如果我们 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六、小结: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过去
摇篮”
现在 祸河
原因 1自然原因、2人类破坏
未来 “摇篮”
11蝙蝠和雷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 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再让他回到座位上)
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2.(“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3.总结第1、2自然段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
2.读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问题。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找出蝙蝠有高超飞行的本领的句子
(夜间飞行……也能灵巧地避开。)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9
5、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丢掉配合可以吗?(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2.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5、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6、.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7、.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9、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1、学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2、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3、.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12大自然的启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2、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⑴ 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⑵ “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2、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13夜莺的歌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④交流读后印象。
四、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谁来复述一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试着讲了讲这篇故事。不过这样讲故事恐怕还不能吸引听众。怎样把故事讲精彩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要把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
二、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下列句子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
三、朗读全文,升华感情:
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四、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安排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3、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2、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3、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四、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1、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2、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3、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1、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2、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3、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4、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六、阅读第六段: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七、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八、练习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九、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板书: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熟悉学生
孩子们,当你们用那美妙的声音齐声叫“老师好”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现在,请你们来谈谈在你的生活中感到幸福的是什么?
二、激情引入,读题质疑
1,幸福是各种各样的,但我认为能够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才是最幸福的,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战争让人们失去亲人,无家可归,战争让人们饱受煎熬,痛不欲生,战争带给人们的是血,是泪、是无尽的痛苦,中国北京二中的一个孩子雷利,也因为战争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他给联合国的秘书长加利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发出强烈的呼吁,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他的呼声吧。
2、读题质疑: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让我们认真去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⑴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怎么办?
⑵ 学生充满自信的练习读书。
经过努力,你认识了哪些生字?读给我们听听。(认读生字,指名读或同桌互读)读书的时候,你一定遇到不少难读的句子,经过努力,你读好了吗?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来评一评。2、带着问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雷利发出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
四、个性阅读,琢磨品味
1、设疑: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雷利爸爸的语句,仔细阅读。
(师补充:联合国是世界各主权国家为维护和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建立起来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
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根本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等。)爸爸十一个 爱妻子、爱儿子、热爱和平。知识广博的人。
五、感情朗读,情感感染 1、范读感染:
爸爸走了,用永远元的离开了我们,这两年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们如约捧着鲜花„„
2、体会感染。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我们的小雷利会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是呀,雷利流着眼泪,呼唤着爸爸,扑在爸爸„„)3、朗读感染:(泪水中饱含着失去爸爸的悲痛,饱含着对战争的憎恶,现在请同学们用朗读把雷利又悲又恨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小结:是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要是世界上没有战争,我怎会失去亲爱的爸爸,难怪雷利要大声呼吁„„ 板书:和平
4、朗读体会爸爸对和平的渴望:
⑴ 引读:爸爸的嘴张着„„啊„„⑵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⑶ 齐读。强调读三个“和平”
五、交流讨论,认识当今世界和平环境
1、引言:人们的愿望是美好的,50多年前,也就是1945年„„当今世界的和平环境怎样呢? 2、自由读5自然段。3、学生交流。4、小结,布置收集资料:
当今世界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暴力冲突和种族屠杀,同学们下来还可以收集资料,可以上网查询,阅读有关书籍,或者访问别人等,比较系统地了解当今世界的战争。
六、感情朗读,呼吁和平
1、齐读,现在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呼吁。
2、引读“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发自肺腑的呼喊,是浸满泪水的呐喊,为了„„ 3、共鸣:“要和平„„”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板书:和平让我们大声呼吁吧,让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听到我们的呼吁吧!让„„让„„
4、讨论:全世界应该行动起来„„现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但世界还有许多地方存在局部战争。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16*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2、“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17触摸春天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新学生字词,正确体味“流连、多姿多彩”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从生活中、网络中去寻找盲人的生活,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海伦凯乐的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由此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想想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2、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读有困难的句子,将作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并谈谈对安静的初步印象;初步了解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用什么触摸。
引导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再读,方式可多样,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四、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使第二课时能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五、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磕”(上下结构)、“瞬”“翔”(左右的比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中讲的是谁触摸春天?(安静)她是一个——(盲童)当美丽的春天到来,我们在用明亮的双眼欣赏桃红柳绿的时候,双目失明的安静又用什么来感受春光呢?(鼻、手、心„„)
过渡: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让我们随着课文的作者一起来走近安静,看看她是怎样触摸春天、感受春光的。
二、研读课文:
1、出示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1)春天来了,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到小区的绿地上是什么情形吗?
2)引读“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安静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她就是这样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小结:,双目失明的安静是那么开朗、乐观、活泼、快乐,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2、一天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看到了什么情形呢?学生自由读第3—5自然段。
1)我首先看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交流,出示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并指名读。
可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啊,她怎么能走得这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呢?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说说,并读“这个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
2)接着我又看到什么了呢?
A、出示3、4自然段。指名读“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B、安静是怎么抓住这只蝴蝶的?(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划有关句子,如关键句“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和“手指悄然合拢,拢住了蝴蝶。”)
C、引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真是一个——(奇迹)
D、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呀?(学生说理由并读有关句子。)
小结:是的,这就是安静“神奇的灵性”,我们正常人都抓不住蝴蝶,可安静,她凭着聪明,凭着18
对大自然的热爱,凭着对这块绿地的熟悉,让自己的心里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睁着眼睛的蝴蝶就这样被盲女孩安静那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感情朗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E、引读“蝴蝶„„扑腾,安静„„惊讶。”安静怎么会这么惊讶呀?(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此时的安静会怎么想呢?此时的安静除了惊讶,心里一定还怎么样?
(如果学生有说到害怕,我就“我想,此时的安静一定惊讶与开心多过害怕吧,因为——)引出”安静的心„„地方。”)
在安静的心里,除了浓郁的花香,还体验到了什么?(扑腾的蝴蝶。)是啊,在安静的心里春天充满了生机,就连静静站在一旁看着安静的我,都仿佛看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3、引读第6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许久,我又看到了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学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读“许久,„„张望。”安静怎么把蝴蝶给放了呢? 盲童安静能张望到吗? 安静的眼睛看不见,可她什么地方能看见?(心里)因为她的心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么,她心中那双明亮的眼睛张望到了些什么呢?她可能又在想什么? 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4、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怎么做了?引出第7自然段。当时我可能怎么想的?引出并读第二句。
这里的“谁”指?包括课文中的——?
总结:文中的安静是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她的眼睛虽然看不到桃花的粉红,小草的碧绿,可她用心触摸着春天,感受着春天那浓郁的花香,扑腾的蝴蝶,飞翔的快乐,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板书:创造缤纷世界)
三、作业:
1、好好地再读读课文,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积累摘抄课文中好词佳句。
(安静)
热爱
生命
(作者)
关爱
生活
17、触摸春天
从抓住蝴蝶
放飞蝴蝶
2.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二
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过去式单元的复习课, 由于本单元在前一段时间已经学过,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导入复习、练熟词句、交际运用、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过去式的句型,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基本目标
(1) 词汇:能较好的掌握本单元过去式的动词词组:took the pictures, climbed mountains...
(2) 句型: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句型:What did you do?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并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2. 能力及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过去所做的事情, 并借此增进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
3.本课时为单元复习课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磁带、词卡、幻灯片演示。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StepⅠ:导入复习
1.Let’s chant. (五年级下册P2)
T:I often do housework on the weekend.And I usually take pictures too.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Can you ask him/her?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通过chant, 引出一般现在时态句子并对话练习)
2.T:Look at the phrases.Can you read them? (练习一般时态词组take the picture...)
3.T:You know, I 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Look!Last weekend, I tookthe picture.Is it beautiful? (拿出卡片, 领读take the pictures, took the pictures) Can you spell take?And took? (板书take, took) I often clean the windows.Last weekend, Icleaned the windows. (引导学生把所列词组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般现在时态句型的对话练习导入到过去时态知识的复习。教师运用句型I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和Last weekend, I took the picture.的鲜明对比再次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了过去时态的意义, 通俗易懂, 为后进生的知识掌握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做了有效的铺垫。
StepⅡ:练熟词句
1.T:Next, Let’s play a game.I say the verbs.You say the past tense. (通过教师说动词, 学生说动词过去式来巩固单词的过去式。)
2.T:Take out your paper.Finish the Exercises 1.Let’s check. (落实书面练习)
3.T:Let’s chant. (六年级下册P41.) Can you read them? (引出本课重点句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How did you go?) “
4.T:Please read and write them twice!Who’d like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a
(借学生活动板书重点句) 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good.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书面练习的方式, 进一步巩固重点词句以达到熟练掌握, 并为下一阶段的交际运用作好了充分准备。
StepⅢ交际运用
1.T:Look!I took another picture on my holiday.Would you like to ask me some questions? (展示教师出去游玩的照片, 引导学生用Where?What?How?提问。)
2.T:Did you have a holiday?Please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运用重点句, 做对话练习)
3.T:Just now, We reviewed and practice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Next, let’s do the 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
设计意图
教师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提问, 进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练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思考的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StepⅣ巩固提高
1.Exercises 2:Listen to the tape, write“T”or“F”。
(听录音, 判断正误) Check!
2.Exercises 3: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answers.
(阅读对话, 选择正确答案) Check!
3. (板书简笔画) Look at the pictures.It’s you.Can you talk about your holiday.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yourholiday on the paper. (看图说话, 并书面表达。) Check!
4.How many stars did you get? (课堂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对学生进行了听音判断和阅读选择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听音判断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看图进行书面表达, 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StepⅥ家庭作业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of unit 4.
2.Please write a letter about your last holiday to your friends.
设计意图
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把课堂语言能力的提高延伸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板书设计Revision Unit 4 My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How did you go?
教学反思
3.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小说以十年**为背景,描写两位少年存河边尽情地嬉戏的情形。通过学习,引 导学生体会这种野趣的生活,同时也感受‘l‘年**带来的危害,热爱新社会,热爱新生活。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词语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小说通过事件和场景来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小说表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事件和场景来表现人物生活的写法。2.难点:小说表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写法。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教师准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社会背景。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白色鸟》作者何立伟。小说以十年**为背景,描写两位少年在河边尽 情地嬉戏的情形。如果你是乡下农村的孩予,这小说的情节对你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如果你 是城镇的孩子,你一定也会对这种野趣的生活感兴趣。
(二)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大意。
概括少年的生活,可用哪两个词形容?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和场景来表现少年的生活的?
提示:宁静、美好。
事件,场景:①在沙堤旁扯霸王草。②采写齿苋。③在沙堤旁歇憩(扔石了,白皙少 年教黝黑少年地理知识)。④划水(划到河堤的对岸)。⑤在河对岸抓蛇。⑥共同观看两只 白色小鸟在水草边美丽、安详、自南自在。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分析环境描写: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了并分析其作用。
白然环境:(1)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云和风,统不知蜇到哪个角弯里去了。(2)然而长长沙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盈满了
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3)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很匆速地流。粼粼闪闪。„„卵石好洁净。(4)并且这边的岸,景致又不同。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恰如了少年的梦想。(5)雪白雪白的两只小鸟,存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显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南自在。
(6)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水草 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7)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了。„„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8)惊飞了那两只小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然地远逝了。(9)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作者笔下为我们描绘了炎热的夏日,空旷苍凉的沙滩,雪白的水鸟和绿生生的水草,绿 色的岸和谈青的山,热辣的太阳和清凉的河水„„一白一黑的少年恣意任情游乐其间,一切 是那么平和安静,与白色鸟“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作者极少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白然 环境,用平实没有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来写,为小说展现了白皙少年和黝黑少年的世界:是“晴 朗”而“寂寞”的,充满了“野花的芳香”;像河滩上的卵石一样洁净;像白色鸟一样“美 丽、安详,而且白由白在。”
现实是残酷无情的,那锣声、那喊声打破了孩子美好的一切,文中暗写了十年**的残 酷、荒谬,这一信息是怎样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
其中穿插了“外婆”的一段情节。
从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和打发两个少年去玩,“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等片言只语,以及“斗争会”的锣声几处传达出来。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问的反差 如此强烈地体现出来,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看到人类的悲哀。作 者将残酷的现实掩藏于两个孩了幸福玩乐之中,这样处理“文革”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更 加突出了它的悲F0性。
四、拓展延伸:分析象征手法
文章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象征。那片河滩象征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征童年,那片“汪 汪的”、“无涯的”的绿芦苇林象征童年,那轮“陡然一片辉煌”夏日的太阳象征童年。这 些象征中,最核心的一处便是以“白色鸟”来象征两个少年,象征人的童年,象征童年的心。
请同学们谈谈以“白色鸟”为题的含义。
“白色鸟”象征了两个少年的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现实是残酷无情的,那锣声、那喊声便是现实与成人世界的象征,它们“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也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 童年梦幻,他们的童年似乎随那白色鸟一道“悠悠然远逝了”,等待他们的是现实,是成年 人的社会,他们在一年年地长大,一年年地远离童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
1、想象小说中的两个少年的命运以后会怎样?为文章写一篇结尾。
2、预习《同桌阿伦》
七、板书设计:
采马齿苋扯霸王草 天真烂漫
一白:打水漂无忧无虑开斗争会
玩耍 讲知识 白由白在一黑:赛划水捉蛇窥鸟
4.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08年五一的7天长假被取消,但同时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假,分别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回忆一下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家里都会有哪些习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门楣(méi)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②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③ 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品读课文
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如:一个小小的鸭蛋,作者却写得有滋有味,用了一些方言,挺有地方色彩的„„ 2. 教师先肯定学生们的感受,并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2)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用心 爱心 专心
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且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七)、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端午节传说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你在中秋节中记忆犹新的一件趣事、一种美食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5.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2、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2、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6.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田园风光的图片、文字。
一、导入
1.赏图,回顾整组课文特色
同学们,乡村风光总是给人一种清新、质朴、恬淡的美感,学了第六组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题的三篇课文后,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这样的画面。
这是课文《麦哨》里的孩子们,他们无忧无虑、在乡间草地上尽情嬉戏,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游乐园。这一课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呢?
这是《古诗词三首》里,古代诗人为我们描述的乡村生活,能背一背相应的诗吗?上面两幅图让你想到„„下面两幅图让你想到„„
这是哪儿?是的,是异国他乡牧场之国荷兰的田园风光,辽阔的牧场、自由的动物,和谐相处,一派生机!这一课你又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呢?
这是老师在乡村捕捉到的其他美景!2.简单谈感受
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吗?
(评:是啊,这么美好的乡村画面勾起了我们很多儿时的回忆,那景象让我们陶醉,真想马上到乡下去走走、看看。)
3.揭题导入
那么我们就将眼光停留,走进其中一户乡下人家。(幻灯出示并板书课题)
二、第一次读:字词
1.自读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更加通顺、流利,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汇报
来先自己读读这些词语吧!看是否都能读准确。
(1)请一人读第一排,男生一起读;
(2)请一人读第二排,女生一起读;
(3)这六个词语中有意思不太理解的吗?质疑解答(时令、捣衣、向晚等)。(适时点拨理解词语的办法: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
(4)请一人读第三排。发现什么特点?(多音字)到底读什么音呢?根据词义确定。(出示词义区分确定,以“结”为例讲区分方法;关于“场”,我们学过一个对子“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与“几场春雨”中的用法一样,都是量词,所以应读cháng”。但是在书本中“门前的场地”中应该读第三声,是作为名词的。来,跟老师读!你来读这两个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这四个有多音字的词语!)。
(5)请人读第四排,发现什么?(动词)你还会说一些像这样形式的词语吗?
(评:你脑海中的词语仓库真丰富,平时肯定是一位爱积累的好孩子。)(6)每个小组读一排词语,读准确、读整齐。
三、第二次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小标题
(1)自读
课文中,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的乡村风景画,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这一次你可以默读,边读边在你脑海中浮现那些美好的画面;想一想作者用优美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每一幅画面中主要画了什么事物?
(2)汇报
课文总共向我们汇报了几幅美妙的画面呢?
你来读一读第一幅画面吧!(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想想这个画面画了什么事物?)(前两幅画面读出来,适时正音,后四幅就直接问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老师依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事物名称。)
(评:同学们真会读书(指着板书),一下子就找出了风景画中的主角,而且同时把课文的内容也梳理清楚了。)
同学们看(指板书),这些事物在乡下是很常见的,但他们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那么不平常,难怪作者会在课文最后说:“(出示最后一句话)”,(先指名读,突出“独特”“迷人”教师可以在一名学生读过之后泛读,突出重点。)我们一起读!
四、细读“房前搭瓜架”
独特?(独有的,与众不同的)
迷人?(吸引人)(板书“独特”“迷人”)
哦,原来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任何季节都有与众不同的美景啊!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独特迷人吧!看!这是乡下人家的哪儿?(出示图)
1.看图说话:请一人说。(屋前瓜架)
你们看呐!
师:你看到了哪些种类的瓜?
师:你想说什么?(生:非常多。)
师:是啊,如果站在瓜架下,抬头一看,满瓜架都是瓜。
师:你想说什么?(生:叶子很密。)
师:因为农家人勤劳又聪明,瓜儿种得特别好。
师:你还想说什么?(生:这些瓜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恩,瓜儿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扁。
2.这各式各样、生机勃勃的各种瓜儿真是太独特、太迷人了!请大家美美地读读这幅乡下美景。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青藤绿瓜的独特之美呢?
3.汇报交流(下面的几个感受点随学生的回答随即讲析、感受、朗读)
下面均为预设:
你从那句话感受到了独特之美?
预设:
生:“攀、爬”两字,把瓜儿当作人来写,显得很有生命力,有活力。师:你体会得真深。关注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你把它生动活泼地读一遍。
指导朗读:哎,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了。那么谁能够用自己的朗读,使瓜儿们更加生动充满活力呢?
(2)还有独特、迷人的美吗?
预设: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先看书读)
A.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将高楼前的石狮子、大旗杆与充满生命力的藤和叶对比突出了瓜的可爱。
师:你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关注了作者的写作手法,真了不起,你把它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师:这句话写得真好,谁还想来读读?
C.师:来看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答:(评:一个色彩明丽与一个颜色单调,你关注了颜色,真细心啊。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2答:(评:狮子威严、旗杆高高;瓜架可爱、美丽;你带上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吧!)
D.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评:狮子显得威严、拘谨,让人觉得很不自由;瓜棚和瓜很生动可爱,很有生活气息。让人很容易亲近,你来亲近地读一读。)
E.小结读:啊!这真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啊!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你也来读!
同学们威武的狮子,庄严地旗杆在高楼大厦的门前有它的气派,也有它独特的美,只是我们在城里待久了,就越发喜爱这可爱的青藤绿瓜呀,越发想置身于瓜架之下,漫步于瓜藤之间!。)
师小结:乡下人家的景色是它所独有的,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所以作者赞叹道:(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五、细读“门前鲜花翠竹”
刚才我们在瓜架下驻足流连,殊不知,乡下人家门前的鲜花已经争相斗艳了。(幻灯片配乐播放花开图)
(一)门前鲜花
1.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色呢?(五彩缤纷、花枝招展、百花齐放„„)
2.指名读:谁被这些花给陶醉了?你来读读描写鲜花的句子,你也来读一读。(生读)(出示语段)
3.理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师:你在这句话中能找到一对反义词吗?作者为什么要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哪?“华丽”在哪?
(预设)生1:这些花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是它们在农家开得很鲜丽,所以格外的美丽。
生2:这些花生长的环境很差,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它们开得很茂盛。
师:对呀,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零乱的土石堆里,破旧的墙角边,都遮掩不住那一抹抹艳丽的色彩。我们不禁感叹:好一派独特迷人的农家风光呀!请你再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师:再仔细读一读这句句子,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4.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预设生:我感觉这些花是按照季节的先后,有顺序地开放的。
师:同学们真厉害,能通过文字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仔细看;我们再一起来感受(出示有四幅花和句子的画面):春天来了,土墙边的(芍药花开了);夏天到了,泥土地上,(凤仙花开放了);秋天到了,(凤仙花开了),冬天来临,墙角边的(大丽菊叶绽开了笑脸)。
(随机)师:看了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开放(是呀,原来这就叫做“依着时令”)
生2:一种花开完,另一种花又开了。(,这就是“顺序开放”)(给顺序换个词?)
就是这样,按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花依次开放,就是(学生读)──(出示点红的字体: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师: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齐读)
(二)屋后翠竹
艳丽的鲜花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朴素与华丽的融合述说着它们的独特,难怪作者赞叹道:(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乡下人家不仅门前有四季鲜花,屋后还有一片翠呢!有哪些同学特别喜欢这一处美景的?
指名读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屋后的翠竹?(出示句子)
预设:
生:因为那里有个“探”字,它写出了春笋快速地生长着。
(CAI: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其他也喜欢翠竹的同学也说说,你又从这个‘探’感觉到了什么呢?
生:这些竹笋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新奇。
师:你怎么觉得他们很新奇?它像什么啊?
生:它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富有好奇心。(那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小竹笋们相互探出一点,悄悄地张望,又好像在干什么呢?
生:它像一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在捉迷藏。(你也来读)
师:多有好奇心、多么可爱的笋娃娃啊!你真的只看到一个吗?
生:不,有很多个。
师:你是从书本上的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成群。
师:这么多淘气、有好奇心的笋娃娃,一下子蹦到咱们面前啦。(请你来读一读这生动活泼的场面,读书本)
师:咱们一块儿来读读,做一回惹人爱的笋娃娃吧!(齐读读书本)
师:啊!咱们笋娃娃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出来的越来越多了。多淘气,多有生机,多么有好奇心啊!
(三)比较鲜花与翠竹的不同写法,小练笔
门前鲜花四季开放,屋后翠竹四季常青,我们借着作者的笔再次感受乡下人家那清新、恬淡的生活气息吧。(出示鲜花翠竹这整段,齐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同样是写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作者在描绘鲜花和描绘翠竹与竹笋时在表达方式或者写作手法上一样吗?自己再读读,说说想法。
预设:写鲜花时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能够表现出乡下有很多朴素的花。
写翠竹时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小竹笋探出头来,让我们感觉到竹笋很可爱,长得很快,生机勃勃。师:同学们真会发现,说得很精彩。那么我们不妨也试试用上拟人或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写门前的鲜花吧!(出示部分鲜花图)你可以先看着这些鲜花,发现他们的特点,再动笔描绘。(生小练笔)
交流:
人们都说妙笔生花,现在咱们是锦上添花啊!在大家的笔下,开放的花儿更有灵气了!,我们以后再写作时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的表达更生动、更贴切。课文中这两种写法我们以后写作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详略得当地写!
同学们,这瓜架、这朴素而又华丽的鲜花、这青翠的竹、这充满生机的笋(手指板书)都是别处看不到的,只有在乡下才能见到的美景啊!难怪作者赞叹道:(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六、小结
乡下独特、迷人的风光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其他四个画面,让心灵在田园中旅行!
最后我们来看看已经欣赏过的这两幅画面中有哪些生字?
生说:棚、饰、冠、菊
你们觉得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说,师范写“饰”。
7.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2、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3、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
1、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云
南的歌会:
演唱会:
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
舞台上唱
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按照节目单唱
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
为了拥有更多粉丝,传
给
下
一代
使大家喜欢他
(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
2、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 山野、山路、山寨(板书)
3、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 链接材料背景
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结果明白不仅有犀皮漆云斑,还有五色相杂牛皮纹„„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摘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三、走近歌会赏魅力
1、通过材料我们知道,沈从文先生去云南本来是想去参加云南的跑马节,去研究马鞍上的花纹和传统的油漆工。细心的同学从注解(1)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是到了那里,却被更新的发现引诱了过去,“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那么“这一回”中,有哪些更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由“这” 出发,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这”字?
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读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抓几个关键句,抓一个关键字,就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了解文章内容、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尽量读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获也不错!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还可以运用它去读其他文章!接下来,我们就由这几句关键句出发,看看云南这里更新的发现是什么?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如此吸引作者呢?请你也打开智慧的双眼,用欣赏者的眼光,赏析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2、请大家赏读有关描写歌会的段落,边读边做批注,用“云南的歌会,______最美,因为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发现答:
(1)云南的歌会,歌最美。情歌酬和,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2)云南的歌会,人最美。
年轻女人的美:外貌描写、唱歌态度从容、轻松,(和“这种年轻女人”相照应)赶马的女孩子美:淳朴本色美
传歌的老人美:不因年老而沮丧,将文化传承 七十岁的吹鼓手美:
(3)云南的歌会,“文化”最美。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传给下一代,传歌——文化传承(4)云南的歌会,景最美。
山路漫歌中的景,和“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相照应,衬托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四、走出歌会探内涵
(选择时机讲): 在《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这篇文章中,也就是本文的删节部分,还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引自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沈从文的云南之旅还有哪些更新的发现?最为有意思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生命的颂歌,活 研究性活动:
沈从文礼赞了哪些生命形态呢?思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体查云南歌会的精神内涵,说说“这是_______ 的生命”。
活动反馈:
(1)、这是智慧的生命。他们唱歌方式多样,贯穿古今,引经据典,随口而出,(2)、这是聪明机智的生命——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3)、这是美丽的生命,你看,她们穿得如此精致而闪亮。
(4)、这是无拘无束的生命,荡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5)、这是勇敢、大胆的生命——打秋千,蹬个十来写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6)、这是惬意的生命,赶马女孩在竹子林的小路上一边欣赏粉蓝色的报春花,一边唱着悦耳好听的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连戴胜鸟都被她的歌声所吸引。这是多么惬意的生命啊!
(7)、这是热爱生活的生命——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慢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赶马女孩子在如此辛苦的十里路上还把歌声唱得那么美妙有情、悦耳好听可见她们那种对生活的热爱。
(8)、这是内敛、含蓄的生命——“轻轻打了个吆喝”、“理理头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尘,向大家笑笑”,一连串的动作,把妇女虽然歌技超群,洋洋自得,但她表现的委婉、含蓄,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美。
(9)、这是和谐的生命,全村的男女老幼百多号人聚集在一起,看出他们对传歌的热爱,3(10)这是激情的生命,吹鼓手年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但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在纯朴、本色的云南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生命力,云南女子的勇敢、活泼;那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透露着健康、勤劳;她的比拼在强手如林中取胜,让我们看到了她们的聪明、智慧。在作者细腻的工笔描写中,看到了她的漂亮、淳朴的本色美。山路漫歌中惬意的赶马女孩子,山寨中传歌活泼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教师设问: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生:还有戴胜鸟、云雀、报春花
师:所以我们来看,作者的这种拟人修辞的运用使得云南本地的一些原本普通的、平常的、土生土长的花、鸟都具有了一种人的情感、人的活力。所以它们的生命也是鲜活的。
2、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 “原来如此” 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什么叫“金满斗会”,它有什么特点? ——人多、时间长、装胜、民族文化传承,(3)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有哪些人?如果平时你见到他们能将他们和音乐、歌会联系在一起吗?
——所以这些普通人他们不因自己身份的卑微而失去唱歌的快乐。(4)我们都看到在演唱会中最活跃的是哪个年龄段的人?而金满斗会呢?
——年近暮年的老人不因年老而沮丧,相反他们却成为了金满斗会上最活跃的人群,他们要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而且要反复唱下去,知道大家熟习为止。
(5)反馈总结:
沈从文的这次云南之旅发现的不仅仅是云南人每天生活在美妙的歌声里,也不仅仅是他们鲜活的生命。他还发现原本在俗人眼里那么卑微的生命、看似很难和音乐相提并论的形象,在云南的歌会中都焕发了异彩。在云南的歌会里没有灯光闪烁的舞台,没有妩媚多姿的歌者,没有字斟句酌的曲目,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淳朴本色的情感,也正是这份原生态的生活和情感,让他们忽略了俗世的种种困扰,拥有了从容不迫的心态。
五、今日的云南歌会 沈从文的云南之旅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情形了,而今的云南的歌会有没有被继续传承呢?同学们想不想一探究竟?2006年著名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宋祖英在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唱了云南民歌《猜调》,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宋祖英肯尼迪演唱会云南民歌《猜调》 欣赏后,学生谈感受:
我们倍感欣慰的看到云南的歌会,不仅没有失传,还在世界上唱响,登上了世界民族音乐的殿堂。
六、作业:
沈从文的创作一贯追求表现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的人性美,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人情美。课外阅读他的中篇小说《边城》,那里有更多这样鲜活生命的影子。
教学反思: 优美的语言与思想的内核
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一定要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以文本语言的学习、品味、赏析、运用为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品味等,透过优美的文学语言,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核。
任何写作技巧的学习是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的。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7课《吆喝》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07-10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7-12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0-23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08-09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9-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的手》教案设计06-1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10-19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