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共12篇)
1.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 篇一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大纲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强调多读多写,规定了阅读写作量,增加了浏览、检索、使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等内容,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参加本实验课学习的对象是初二(6)班学生。该班是华美学校初二年级的数学特长班,学生有理性思维的优势,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较熟练。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进程中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进度、思维方式等不受限制。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教学基本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他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颂不衰。教授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以诵读为主。通过正确的朗读,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后,要求他们用“耳听背诵法”(课堂)和“抄读法”(课后)揣摩课文,背诵课文。至于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可以从能提起全文的词、语、句入手,理清“文脉”。学生抓住了“文脉”,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词义和用法: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焉: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鲜:①“陶后鲜有闻”;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①“中通外直”;②“度不中而轻发”
而:①“学而不思则罔”;②“出淤泥而不染”
再次,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4、教学目标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基本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提交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②自主浏览信息,学习一些文言词语,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完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③参与网上讨论,学会协作学习;学习写对联(提交五星级测试答案)。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框架设计,见如下示意图
2、方式方法设计
(1)情景创设设计——创设“清新、朴素、高雅”的情境,将学习者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
课件制作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当点击鼠标进入本课首页面时,力争让人产生清新、朴素、高雅而又令中学生喜爱的视觉、听觉效果。首页面的背景图像设计为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背景音乐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以烘托气氛。学习开始时,先进入“课文介绍”页面,这是网络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导入”。该页面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莲花与作者介绍的视频剪辑。画面反复出现碧叶衬托下的鲜艳的莲花、雨中的莲花、含苞的莲花、盛开的莲花等录像,将学习者带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从而让人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2)信息资源设计——丰富、有价值、易检索。
本课的信息资源,除为创设情境而收集的有关莲的图像、视频资料外,主要收集了有关《爱莲说》的评介资料20多篇。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P225~240页和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文章。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争鸣、词语解释、思想艺术分析、句意理解、语法修辞、文言释义、佳句赏析、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化知识、古人笔下的荷花、参考译文、预习与检测、课外阅读等等。信息资源子网页以目录页和显示页组成框架页面形式出现,方便检索与阅读。
“网上语音室”收录了人教版语文录音带中,由著名播音员丁然等朗读的录音和华美学校佟静茹老师的朗读录音。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只要进入五星级页面还可进入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
(3)自主学习设计——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特点。
如“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示意图”所示,学生在老师“导读”指引下,可自主选择进入“网上语言室”,听朗读示范,朗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录制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也可自主选择进入“信息资源库”浏览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有了上述经历后,学生将选择进入“星级测试”尝试闯关的乐趣。
(4)协作学习设计——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人机协作、学科协作、远程协作、家校协作。
“网上讨论区”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课堂讨论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上任意发表学习心得,任意提问、讨论、交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也可以在全体学生中选择某些学生的观点,推荐给其他学生;学生可以按意愿在网上分组进一步讨论。学生做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时,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给出不同的提示信息,亲切而友好地帮助学生逐级过关,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学生到了五星级页面,便有了资格浏览到“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的网站,这是生物学知识的网站,用来作为语文学习写对联的材料,体现了跨学科协作的特性。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请教中外名师,也可在家继续他的网上学习与探究,在家如同在校。远程协作、家校协作更具优越性。
3、教学媒体组合设计
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本课有清晰的视频;典雅的背景音乐;朴素、清新的背景图像;“网上语言室”有感情丰富的男女声朗读欣赏,学生可以自主地、充分地“听”和有效地模仿;还可以自主地、充分地“练”,将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这等于将“语音室”和“复读机”功能引进了网络教学课堂;莲花、荷叶的图像,更是醒目地展现在各主要页面上;“信息资源库”中的文章,也被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首页上“星级测试”入口处,有米老鼠在不停地翻筋斗,进入“星级测试”页面,又见闪烁的五角星和飞翔的小天使在欢迎。学生浏览每个页面,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被激发起探究的欲望。网上作业也像玩游戏一样过瘾。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主要通过学生提交自制录音文件、完成星级测试、参与讨论来体现。本课设计制作了五套检测题:
①预习检查;
②拓展性练习;
③三星级测试;
④四星级测试;
⑤五星级测试。
其中①和②置于“信息资源库”中,并附答案,分别供学生课前预习自查和课后知识延伸、能力迁移训练之用。③和④属形成性检测题,均由十道选择题组成。计算机自动完成判断、批改、评价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下一关。第⑤套是总结性和创造性检测题:学生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抒发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通过欣赏“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学习写对联,以此展现创造性思维成果。
2.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 篇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莲说》,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该怎样实施,笔者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八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读中品析,赏与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爱莲说》,力求做到美文美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与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同,《爱莲说》可以在作者创作思想上讲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却不能忽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另外,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则是文中对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这些职前教师需要着重锻炼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探求一种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压力。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分组竞赛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可以由互帮互学、成果展示、量化竞赛等部分组成。比如段落翻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通晓文章大意。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布置的预习活动中,就要让学生标出生字、熟读课文,并阅读书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走入文章情境。笔者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贯彻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即“情境法”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既可以用歌曲间接导入,如民歌风格的《采莲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诗文直接导入,吟诵出学生熟知的古诗词中有关莲花描写的诗句;甚至可以用提问交流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的花朵及原因进而引到北宋周敦颐为赞美他喜欢的莲花而作《爱莲说》。
三、教学方法选择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并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文的相关画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用新课标推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学生配乐朗诵。音色好的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节奏和感情方面带来更容易模仿学习的范式。听过范读之后,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课文,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态特点。在此过程中,提问法也可以与讨论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边看。问题1:作者描写了莲花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问题2: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通过原文揣摩)
此外,还可以实施讨论的方法,解决如上问题。教师在“解读课文”中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找出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为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正是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莲为“君子”。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都是为表明他不苟同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赞。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后的“巩固与提高”,可以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美文的背诵是语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书后习题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郑桂华.初中语文[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的分析主要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背景三方面着手。
(一)文化背景
文本中出现的动物都是学生们熟知的小动物,比如:monkey, horse等,他们也可以在动物园中见到:gorilla, wolf, zebra等。所有同学都知道panda是我们中国的特有的动物,也有小部分同学或许在电视上看到过koala, kangaroo, eagle, beaver等动物,但是很少有同学知道这些动物所属的国家。虽然这是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但在开学初我对教材做了整合,将其调整在第三单元故事教学中完成。
(二)知识背景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部分的动物类单词,并在本单元A,B部分学会了如何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
(三)生活背景
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大部分学生家中都饲养小动物,所以他们对于动物的体貌特征更为的熟悉,也更为亲和,十分喜爱动物。有的学生能将小动物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从内心中愿意保护它们。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一)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已知起点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3) 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
人的回答。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演:能为故事配音。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文化意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难点: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交际教学法
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本节课中,全程为英语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结构的知识,同时又通过任务实施引导学生将语言结构知识应用到功能话题的表达当中,学生在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教学设计中的不同任务也是通过学生的口头英语输出为途径实现的,这体现了交际教学法。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点读笔的使用,能更方便学生跟读、模仿,能及时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演示图片,PPT课件,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法细化为四个方面:
1.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待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节课设计的两个活动任务(猜谜和游戏)都是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
2.TPR全身反应法
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教师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使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更直观的在游戏中学习,使英语生活化。本节课设计的“认读单词”比赛和“给动画配音” ,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3.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在话题方面,学生已经学过部分动物单词,以及描述小动物体貌特征的语句。本单元新知识为认识新动物,运用新句型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类比,学会知识迁移,用描述已知动物的方法来描述新动物。
六、教学资源的分析
自制PPT课件,动物图片,让学生准备动物的玩具,并充分利用点读笔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描述、介绍动物的情境,使学生能有尽量多的机会耳听、口说,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听说、认读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本单元的第六课时Part C Story time,本课的任务是能运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任务教学法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
整个教学设计如下: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学生们通过说唱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上口快,节奏感强,轻松有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接着进行谜语式故事的导入,通过猜谜活动引出核心词“animal”,猜谜中出现了arm, leg, milk, ice, apple, nine六个相互本不关联的词汇,但通过我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核心词的引出,可使我和学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通过运用本课核心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此后,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言;I know all the animals. 接着,通过创设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在此,我巧妙的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了我“故事中”的教学。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Step3. Practice
1.认读单词比赛
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单词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跟读、模仿
接着,我将故事文本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的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复述故事
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复述故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4. Production
通过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的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我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分析
(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九、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授课内容,教师将板书设计如下:
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授课结束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情况做了如下反思:
一方面,教学中有一些精彩之处。
1.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动物的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猜谜和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本节课通过“谜语式懒羊羊觅食的故事”和“看图片猜动物单词的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率。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实施任务。在学生掌握动物的词汇和介绍小动物的句型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积极投入,身临其境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发现知识并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和观念。本节课虽然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但却把“表演”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让学生时刻处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使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整体发展。
3.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的紧凑,单词animal, zoo,bear的出现,都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我创设了多个问题情境、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语言交流。上课时,我尽量用英语贯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师课堂用语,以便于学生模仿。堂上的教学手段也应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主,创设英语交流平台。这样的形式能够比较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的授课过程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该收的地方没有及时收,导致占用的时间过长。在讲到有关动物的拓展词汇时,拓展得有些过多,导致这部分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应该加强“重点意识”,教学不离重点,拓展不离不偏,紧抓课标内容。
2.Group work小组活动组织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几个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本节课的小组是学生自愿组队的,而不是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划分,这样导致有的小组活动特别成功,而有个别小组由于包括几个学困生导致活动实施不够顺畅。在以后的授课中,应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小组,合理组织小组活动,使小组活动的意义真正得以实现。
3.教师指导性语言过多:讲课的过程中,因为总怕学生听不懂或是出错,所以自己的课堂指导性语言可能啰嗦了一些。应该更大胆的去放开学生,让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
4.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再丰富一些,尤其对于表现特别出众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不同于他人的评价语言。
5.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再设计本节课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一项全班性介绍动物的交流活动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消化和巩固课堂内容。
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是每位教师永恒的职业追求。英语课堂的高实效性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要求和衡量标准,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设计活动时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为主要指导方法,在对教情和学情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是服务于学生的,旨在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不同活动中,既考查了掌握的情况又巩固了新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经过听、说、读、写等环节了解教学内容和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辅助学。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交际教学法为理论依托,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应用“创境法”,提供学生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4.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篇四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肥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喜爱莲花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今天要说的课程是初中语文《爱莲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作者用菊花、牡丹从正反两方面衬托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并借以自喻。本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二、说学情
我面授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我将让他们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着进行翻译。但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普遍旺盛,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将用提问互动等形式,将课堂还给我的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此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我的设计如下:学生能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字词,理解说这个文体,通过朗读、精读等过程,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上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谈话法、品读法、创设情境法,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将说一下我教学的核心环节,也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的走进课堂,我将在大屏幕上放一张百花的图片,并用这样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一朵盛开的花,是一株怒放的生命,花开有度,花落无声,面对着人世的悲欢,花无言,花尽知。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骚客都喜欢以花自喻,同学们,能用一句诗来形容一下你们喜欢的花吗?这时我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我会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热情,顺势引出本节的新课《爱莲说》,让学生来感受周敦颐先生是如何来描写他所独爱的莲花。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下面我将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提示他们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顺,读出节奏。在朗读结束后,找学生示范朗读,并集体纠错,如可爱者甚蕃(fán),学生容易读成可爱者甚蕃(fān)。接下来我会给学生播放一段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初步感悟课文的情感。
基于研读课文的需要,我会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并对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讲解,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进而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从而导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说这种文体,即古代用记叙、议论、说明等方式阐述事理的文体,我这样做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说这个文体,更是为未来学生学习捕蛇者说、马说、师说,做了铺设。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体悟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雅的情怀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使学生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将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2、作者明明要赞美莲花,却为何要写菊花和牡丹?
3、三种花分别象征了什么?作者又对其持以一个怎样的态度?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链,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菊花象征着人间的隐逸者,作者对它持赞扬的态度,运用了正衬的写作手法;牡丹象征着人间的富贵者,作者对它持鄙弃的态度,运用的反衬的写作手法;莲花象征着人间的君子,作者对它持赞美的态度,并借以自喻。从而导出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即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那么作者独爱莲花,牡丹和菊花等别的花就真的不好吗?我会这样来问我的学生,这时有的学生会说牡丹和菊花也好,那么我会就此问题设计一个辩论活动,让学生畅谈爱花的理由。通过辩论,我将告诉学生,花是客观存在的,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寄托了人的情感,它才变得丰满且有意义。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在课程的最后,我将与学生一同回顾本课的重点,即说这种文体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再一次点明作者说莲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在作业部分,我会给学生留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赞美自己喜爱的事物,以求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六、说板书设计
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主体,并将它们的象征意义与作者的情感倾向体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xxxxxxx,因为它xxxxxxxx。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共分 六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
它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与本课另一篇短文《陋室铭》相似,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又与其有很大的区别:《爱莲说》的句式更富于变化,语言讲究骈散结合。
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
莲在齐市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培养学生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依据课标精神,本文设想以课堂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质疑分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质疑解惑---总结整理,从不同方面解读文本,运用多向性质疑、逆向性质疑、类比性质疑三种方法,通过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一个村子有一本传了几百年的世袭家谱!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你能看出这是唐代哪位思想家的家谱吗?周敦颐(播作者与说的片)
创意; 利用“周敦颐家谱” 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古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势介绍作者及作品文体。
(二)感知文意,夯实基础
为第三环节主动质疑搭设阶梯。本环节分为听读、自读、齐读、合作翻译、自行解疑五步。
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1、听读,划出朗读节奏,弄清字音
2、自读,把握字音与节奏
3、齐读 整体感知。
4 分组疏通文意,展示讨论成果
5 质疑,学生互相解答。
这是本文的范读,学生听读的同时更直观的欣赏莲花。
(三)课堂合作,质疑文本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初步总结向文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提问,进行质疑,不仅能组织起热烈的课堂活动,还能自然的凸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关键是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1、请讨论回答;
1、) 好看的花朵很多,为何“予爱莲”?
2)、《爱莲说》刻画了莲的哪些特点?这些句子优美吗?请举例赏析。
3)、“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几句究竟是写莲还是写人?这是什么写法?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3、(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对文章的质疑,)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总结,我们设计问题、欣赏文章的着眼点有哪些?(放片)
(四) 延伸练习,质疑创新
我设计了三道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欣赏课文的优点,又能看到课文的不足,敢于创新,言前人之所未言,使问题的答案更趋多元化,培养逆向性和类比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1、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具备作者所说的“君子”的精神品质?
屈原 洁身自好,顽强抗争,努力向上,又不幻想脱离环境的积极态度。
2、你认为周敦颐所赞扬的“君子”品质都有借鉴意义吗?
3、《爱莲说》与歌颂梅、兰、竹、菊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何不同?
(五)畅谈收获,总结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我的收获是:通过与大家地共同学习明白了欣赏文章、设计问题可以从文章整体内容、具体语句赏析、文章深层主题入手,对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修辞、某段话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质疑,提问。
六、板书设计
用莲的图案做底,填入课文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加深记忆,便于背诵和理解课文。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5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用时两课时,上述教学任务计划第一课时完成,整个教学程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研读探究第一段小节。
一、导入新课:
问: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种花?为什么?(投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用课件展示)
这样的导入更直观、可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课件)
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三、整体感知:
1、了解文学体裁“说”,理解标题的含义。(课件)
2、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课件)
之、蕃、淤、濯、亵、逸、鲜
3、学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投影课文),教师指导
4、听朗读带(课件),然后全班齐读。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进一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四、细读课文:
1、解释关键词(投影),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
2、课堂交流,翻译全文,自由回答,然后投影。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率,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研读探究第一段
1、(投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齐读)
投影:(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分别从哪方面描写莲花的?(投影)
投影:(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课件)
投影:(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莲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投影)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不染
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②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③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学生对问题探讨、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领会文章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小节:明确什么是象征?
(投影)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5.八年级体育说课稿 篇五
说课内容:原地侧向推铅球
说课人:
一、教材分析:
铅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与经常用到的一种人体活动,又是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一项重要的比赛项目之一。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运动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二、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们要由专业老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科学的授教及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练习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一般是双教材,它既能授予学生新知识,又能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培养他们的体育乐趣,有时通过分组轮换的教学方式还能较好地锻炼体育骨干、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之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也是沟通老师与同学的桥梁之一,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觉练习的守纪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体会握、持球的方法和“推”球的动作要领。(2)能力目标
1、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四肢力量;提高运动能力。
2、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力顺序和协调用力
四、说对象
八年级学生年龄都在14岁左右,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五、说教法
将教学内容溶合在游戏中,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游戏中无形间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模仿练习,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坚持循序渐进和教与学同步互动的教学方法,设疑引课题,解疑指迷津既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和知识的联系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教学氛围轻松、和谐、自然流畅。在学中教,教中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尽力减少因动作难度而可能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学习需要自己产生的,不是别人强加的;学习过程是自己实践的,不是他人包办代替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自己尝试的结果,不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的结果。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充满兴趣的探索性创造活动,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宗旨。
六、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次课通过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有机结合,运用导学、导思、导练、导评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体育学习,让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了解动作技术的结构原理,弄清动作技术的实质和规律的目的和使学生知识学习、身体锻炼寓于教学、练习之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
1、在课的开始部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2、采用了双人徒手操和针对原地侧向推铅球动作的专门练习,即调动了学生的杂只钤玖丝翁闷眨院蟮慕萄г谇崴傻幕肪诚陆小?
3、课的基本部分以教学原地侧向推铅球为主,加入接力往返跑来丰富课的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先提出铅球的起源,铅球是世界田径赛场上的传统项目。在大约在公元1340年,希腊开始出现了火炮。而炮弹是用圆形铅制成的。为了使得炮手作战时装填炮弹熟练、迅速、敏捷,以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希腊人就在日常训练中让士兵用同炮弹重量大小相当的石头练习,并进行比赛。后来又用废弃的铅制炮弹代替石头进行模拟训练,这是现代铅球的直接起源。再之后,这一训练从部队流人民间,慢慢地变成了投掷铅球的游戏,并很快得以传播,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体育竞赛项目。1896年,铅球成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投掷比赛正式项目。从它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是大力士的宠儿,它使得各国大力士能一展自己的雄风
原地侧向投推铅球的内容看似比较简单,而要教学的知识是较多的,例如握持球的方法、蹬腿转髋的动作和拨指的方法。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和转体的动作,首先教会学生握球的正确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握球的动作要领,学生直观的感受动作形象,又加强巡视指导正确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完整技术打下基础。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学生跟着教师做徒手模仿练习投掷动作,体会投掷的姿势和转体动作,加强对正确的投掷姿势的理解。整个动作由五个部分组成:蹬(腿)>>转(髋)>>挺(胸)>>推(肘)>>拨(指)。分以下步骤完成:
1)、示范讲解原地侧向推铅球的用力顺序 2)、示范讲解脚的蹬转练习3)、示范讲解蹬地转髋练习
4)、示范讲解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完整动作
5)、两人一组徒手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按教师讲解的要领进行自评自练 6)、原地侧向推铅球练习
在身体素质的的练习上,我安排了持球跑的接力游戏。在场地的布置上,继续沿用铅球的场地,这样可以减少队伍的调动,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下面的素质练习。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给负队一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取胜利和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强身健体、体验成功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
4、优美的旋律,宽松的氛围,优美、放松的旋律响起,同学们随着音乐跟老师做身心放松练习......,教师及时地进行肯定总结。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一堂课结束。教学设计:
整队→游戏(音乐伴奏)、双人操 →教:提问、要求、巡视
主教材(原地侧向推铅球)→学:听、练、论、创、演。辅教材 →教:传授知识、线路指令、讲评练习。(身体素质10×4往返跑)
→学:图形跑练、竞赛跑练、反馈评价。整理 ———→ 放松(音乐)、小结、作业。下课 ———→ 回收器材。场地器材
6.地理八年级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方法――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二、教法设计: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学法指导: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7.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七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诱导公式以及平面向量,在此基础上,本章将学习任意两个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式的变换。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后续简单的恒等变换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多,书本上出现两种证明方法——三角函数线法和向量法。课本中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诱导公式以及平面向量,但只对有特殊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关系通过诱导公式变换有一定的了解。对任意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知之甚少。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处在初期,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说教法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原则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公式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较为简洁的两种方法——两点间距离公式和向量法,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公式推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简易性和直观性。
4、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变式训练、分层作业,学生对知识掌握逐步提高。
(二)、说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出发,经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推导证明、归纳总结等环节,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变式训练、分层作业,学生逐步提高对知识掌握。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知识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学生体会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五、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公式的推导,所以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旧知,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的基础)
(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考虑能否求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问题2: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大家验证一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引导学生利用特殊角检验,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兴趣。)
(二)探索公式,建构新知
(由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多,本节课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较为简洁的两种方法——两点间距离公式和向量法,书本上出现三角函数线法留给学生参照书本课下探究。公式得出后,生成点的动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对任意角均成立,并启发学生观察公式的特征。)
方法一(两点间距离公式):如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则:
所以:。
方法二(向量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向量的夹角就是,由数量积的定义,有于是
由于我们前面的推导均是在,且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1)式还不具备一般性。
若(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当时,设与的夹角为,则
另一方面于是所以
也有
方法三(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线法)
(三)例题讲解,知识迁移
例1化简求值:
(通过例1中有梯度的练习,学生能够实现对公式的正向和逆向的简单应用.求同时求出引例中桥的长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变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两种方法:
方法一:从公式本身思考
方法二:引导学生发现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放小结,归纳提升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口诀:余余正正异相连
(引导学生从公式内容和推导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所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涉及的数学思想也得以领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其能力。开放式小结,启发灵活,以问促思,能够较全面的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形成技能。)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必做题)P127,练习1,3,4
(选做题同学可以思考:能否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关系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课后作业设置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能力的提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
八、 板书设计
8.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八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 方向 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 1帕=1牛/米2
9.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九
《我的第一本书》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展现的是几位名人成长的人生历程。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合在朗读中悉心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需要学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个人生活体验。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词句,结合前两课积累的社会背景知识,和补充的牛汉生平,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且对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课标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内涵。
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进而很难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难点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理解“本”的内涵。
五、教法和学法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预习作业采取自读自悟法、勾画圈点法,锻炼大家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锻炼大家品味语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面,采取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点拨等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分两部分,一《新学案》,作者、字词、解释,做到合理利用手头资料;第二部分预习题,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确立本节课学习任务,能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极大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明确学习任务,4个,第一个课前基本已经掌握
(四)授新部分,分感受温情、感知苦难、感悟主旨三大板块。以两句话为线索展开,抓住“酷似、很难笑起来、荒寒、一点快乐和梦幻”这些关键词展开,插入牛汉生平,让学生对牛汉的苦难生活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
(五)拓展训练 两个题可以任选,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归纳,回扣目标从内容、做人、写作等方面让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解读文本的方法——抓关键句,是本节课渗透的一个重点。
10.八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十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PPT和实验材料(活体家鸽,剖开的带内脏的家鸽,新鲜鸡腿骨,制作纸飞机的纸),课前将学生分组,抽签探究内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鸟类又是如何飞翔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指出本节的学习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活动一:多种多样的鸟
自主阅读教材第30—31页“观察与思考”,请学生观察图中涉及的五种鸟类
(1)比较不同的鸟类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初步认识鸟的多样性;
(2)分析并尝试推测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的关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提出问题:上述这些鸟除了有各自适应的环境不同这一特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发学生思考鸟类的主要特征,进入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活动二:鸟的主要特征
思考:(演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折成飞机形状,一张揉成一个团儿,用同样的力掷出去,哪个飞行时间更长?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同样大小的纸飞机,一个用力掷出去,一个让它自由落体,哪个飞行时间更长?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两个大小一样的飞机,一个用纸折成,一个用木头做成,用同样大小的力掷出去,哪个飞行的时间更长?这又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飞行可能与形状、动力、重量等诸多因素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鸟类到底有哪些特点使它有利于飞行。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参照提示分配探究内容,制定计划。六个小组抽签选择三个方面的探究内容: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骨骼和肌肉)和生理特征(消化和呼吸等)。各小组按照探究内容,利用自己准备的和教师提供的相应材料进行探究。教师深入各个小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确立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做好课堂探究记录。
各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纠错、强调和补充。
(1)探究第一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②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③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④鸟的翅膀呈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2)探究第二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摸一摸家鸽全身的肌肉,再通过解剖和观察,指出哪个部位的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②鸟类的胸部的骨骼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③观察鸡的腿骨、翅骨的横截面,思考长骨的特点④总结鸟类骨骼的特点,这样对鸟类有什么好处?
(3)探究第三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根据提供的资料,介绍鸟类的食量和消化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②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探究活动小组的学生在汇报时要介绍如何通过吹气的实验发现气囊,气囊如何辅助肺呼吸,介绍鸟类的呼吸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③通过比较鸟与人的心脏大小及心搏次数,得出鸟类的循环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④其它与飞行相适应的生理特点,如有喙无齿,发达的视觉,恒定的体温等。
以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上述的探究活动归纳总结:鸟类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鸟会飞对于鸟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类所特有的?从而概括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三:鸟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从课本上给的图片为例子,抛砖引玉让学生再谈谈鸟类的作用,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理解鸟和人应该和谐相处。
活动2【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
闪光点:
1、准确把握课标的要求,将“学生为主体”作为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整体授课过程中,学生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积极调控学生的各种活动,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启发。
2、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一探究活动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上让各小组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并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3、注重学生在知识结构的获得过程中的多种能力培养。如课前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适收集和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家鸽的外形、羽毛和骨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解剖胸肌,向气囊吹起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探究汇报交流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不足点:
1、当探究问题时,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要注意控制课堂上的纪律及时间;
11.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十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在教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力培养方面: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安排学生调查晋江改革开放后的巨变,培养其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
(2)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党的伟大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上进心。
3、本节的重点:① 伟大的历史转折; 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党的十三大则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光辉理论。二次会议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是本课的重点。
4、本节难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这部分教学内容尽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论性很强,所以是本课的难点。二、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由于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对这二十余年的历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乏相应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以讲、谈结合为好。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法为主。
三、课堂设计
1、课前安排学生写调查:《改革开放后,晋江城乡巨变见闻》
2、复习上节课“文化_”的内容,然后提问:“文化_”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接着导入新课。(3分钟)
3、首先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10分钟) 首先指出指出”文化_“结束后,以华国锋为首的部分中央领导人推行”二个凡是“的方针,”左“倾错误仍在继续。因此,弄清思想,澄清认识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后讲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行了拔乱反正,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12.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梯形(一)》.下面我就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这五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析: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版人教教材,本章的内容分为四节: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课题学习:重心.梯形这一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应用;第二课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在本节学习过程中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本节课通过对梯形相关概念及性质的学习,尤其重点研究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还帮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四边形知识点及研究方法系统化,还为继续学习等腰梯形的判定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日坛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校,学生的基础较好,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八年级的学生能够较为有条理的思考.学生在小学时初步学习了梯形的定义,认识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会求梯形面积.通过本章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研究四边形的基本思路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间的内在联系认识还需提高,因此这也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⑴探索并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⑵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⑶能够运用梯形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⑷探索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
2.思维与方法:⑴在探索相关概念、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觉⑵通过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动态转化,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⑴在探索、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美⑵在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以及不畏困难的钻研精神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富有趣味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设计,都将为明确体现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一)教学媒体设计:本节课注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的运用,更加直观的展示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学实验的平台,使学生清晰的感受数学之美,几何之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发自内心的愿意和老师一起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方法,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引领关注下,学生能够适时适量的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体结构上力求突出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小结等环节,这也正是数学发现的过程,并且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堂结构设计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三角形,你能将三角形变成一个梯形吗?学生可能会说切掉一个角,这时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如图),并询问“这样切行不行?”,学生会说不行,“那应该怎样切?”必须使上下底平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看屏幕,(用几何画板演示)平移一般三角形一边得到的是一个梯形;如果给一个等腰三角形,用同样方法平移一腰得到什么图形?等腰梯形.它的特点是什么,两腰相等,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定义;如果给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又会得到什么图形呢?直角梯形,它的特点是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而得到直角梯形定义.上述探究过程,即动态演示了梯形的形成过程,还使学生明确梯形可由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构成,从而为后面学习添加辅助线解决相关问题埋下伏笔.
第二阶段:探究新知阶段
1.观察与实验:在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让学生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通过探究学生将这样折叠,剪裁.学生在剪裁的过程中会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同时还会发现等腰梯形边、角之间的一些数量关系.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通过对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研究四边形性质的程序较为熟悉,知道从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几方面入手.通过观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对角线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说相等,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发现刚刚的猜想是正确的.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在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时,学生容易遗漏其对称性,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探索与证明:命题1、2是我们经过实验归纳的猜想结果,为了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对两个性质进行论证.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命题证明,但掌握得并不熟练,因此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A=∠D.
下面是学生活动,刚才经过三角形边的平移生成了梯形,那么反过来也可以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解决.由学生总结出证明等腰梯形的命题1的添加辅助线的2种方法:平移腰、作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这个命题的证明过程,从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质1.
证:方法一(平移腰)过点D作DE∥AB交BC于E,
∵AD∥BC,∴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DE=AB,∠B=∠DEC.
∵AB=DC,∴DE=DC.∴∠C=∠DEC.∴∠B=∠C.∴∠A=∠D.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连接AC、BD.求证:AC=BD.
在证明了性质1后,可以直接将其作为结论应用于命题2的证明,只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证明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质2.
证:∵AD∥BC,AB=CD,∴∠ABC=∠DCB.在△ABC和△DBC中
AB=CD,
∠ABC=∠DCB,
BC=BC, ∴△ABC≌△DBC(SAS).∴AC=BD.
等腰梯形性质2: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其应用格式为:∵AD∥BC,AB=CD,∴AC=BD.
等腰梯形的性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第三阶段:例题与练习
(一)例题
例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4,BC=12,∠C=60°,求AB的长.
本道例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并练习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题,从而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新知,体会其简洁性.
首先让学生仔细审题,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求AB的长要把它放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解决,再结合已知中∠C=60°的条件,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结论解题.下面是学生活动,由学生自行写出解题过程,再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规范格式.
解:方法一(平移腰)过点D作DE∥AB交BC于E,∵AD∥BC,∴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AD=BE=4.∴EC=BC-BE=8.∵AB=CD,∴DE=DC.∴∠C=60°.∴EC=DE=DE=8.∴AB=8.
方法二(延腰)延长BA、CD交于点E,∵AD∥BC,AB=CD,∠C=60°,∴∠B=∠C=60°
∴Rt△ABE≌Rt△DFC(HL).∴BE=FC.∴2CF=BC-EF=12-4=8.
∴CF=4.∵∠C=60°,∴∠CDF=30°.在Rt△DFC中,DC=2CF=8.∴AB=8.
(二)练习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o,∠C=80o,AD=5cm,BC=8cm,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个角是30o,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
在例题之后我配备了两道填空题作为课堂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其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能力.通过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使学生体会梯形辅助线的添加不仅局限于等腰梯形,还适用于任意梯形,进一步熟练梯形性质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第四阶段:归纳小结、回顾反思例题和练习之后,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教学总结.
知识与能力:1.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⑴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两腰相等⑵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⑶对角线: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⑷对称性: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
3.解决梯形问题中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认识辅助线添加的作用):
⑴平移腰:作梯形一腰的平行线,可以把梯形分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⑵延长两腰交于一点:延长两腰可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⑶作高:作底边的两条高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这几种辅助线只是解决梯形问题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介绍其他的添加方法.
思维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体验数学建模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提高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几何直觉.通过对本节课学习的回顾小结,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日后学习.
第五阶段:课后巩固练习最后从不同层次布置了3项作业:1.看书:P117――118.(目的: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五、教学评价设计:
【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推荐阅读:
初二上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12-15
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09-16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06-10
八年级语文长征说课稿06-23
八年级语文《周庄水韵》说课稿11-05
八年级愚公移山说课稿06-2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08-04
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说课稿08-15
八年级体育课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