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2024-11-28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精选15篇)

1.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一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有效措施论文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存在雷同化倾向

笔者认为,很多老师容易把写作训练课上成阅读鉴赏课、写作技法指导课。许多学生只会写三股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没有思想,又没有创新,且模式雷同化现象严重。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对学生的创作是一种干扰和束缚。教学中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制造出一个框子,没有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调动他们的写作思维。

(二)随意性大,教学设计存在单一化的倾向

一是执教者按部就班,有引人入毂之嫌。写作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思维活动,教师预设过多,难免会使学生的思维朝一个方向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思维的僵化,写作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色彩。二是教师授课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环节设置和教学要求,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明了,但各阶段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并不十分明确。这样的`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教学效果存在空洞化倾向

重形式的创新,轻内容的充实,已经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作文结构布置、写作技巧上,而忽视了最根本的作文内容的充实。这样就会让学生的作文缺少感情,表述苍白无力,写的东西大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套子,无论写什么文体,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个性和情感。

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一)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突出对话性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对作文进行写作角度的分析和写作方法的指导,而没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让学生也参与到作文写作的讨论之中,这样的作文指导课起到的效果是极其微弱的。新课改下,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注重写作指导课的对话性教学。可以通过富有鼓励性的对话教学,为之后的授课做很好的感情铺垫。

另外,写作的对话性教学还体现在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把脉学情和学生的思维,激活其生活积累,进而引导、打开其写作和创作的思路,让学生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比如,在上课前让学生说一说学语文最头疼的事和平时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看动画,写作文”上来;再如,让学生说一说心中的美景,学生或多或少都能说一些,师生在“聊”的过程中,双向互动,慢慢打开了思维。

(二)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体现层递性的特点

作文教学课的最大挑战就是师生之间都需要有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磨合的过程。为了化解这一难题,我们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堂推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得课堂教学如水行舟,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我们可以将整个课堂分为感悟、表达、写作三个大的环节,依次对学生进行感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步骤,符合学生的创作思路与规律。如景物描写写作指导课,可以将教学环节分为“慧眼寻景”“妙笔绘景”“融情于景”三个部分,由观察到描述再到情感化的表达,步步为营,逐层深入,最终完成由词到句到段到篇的写作训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想象、联想和情感融入的创作意识。

(三)在教学流程的操作上突出写作的情感性融入

一篇好的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富有情蕴,就不能仅仅注重作文的形式的创新而忽视情感的抒发。作文最忌无病呻吟,强调写出真情实感,而作文教学同样要凸显情感性。从教师层面,要通过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来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诱发学生内心的真情。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身边的人、物、景等方面写起,努力用情感打通学生的情感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触动他们的精神,激活他们表达的内驱力。情感的煽动性较强,学生不仅能发现生活中人物活动的细节,还能通过一定的生活场景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完成对人物细节描写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情感教育目标就可以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文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北桥,2014(3)。

[2]陈庚。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课外语文,2014(4)。

[3]魏娜。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0)。

2.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二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工具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磨炼才会更顺手。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作为工具类学科——英语却是缺少这种被打磨的机会。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语言,必须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孩子们才会对英语记忆的更牢固,交流起来更顺利。对于一个普遍的中国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使用英语的机会是少之又少,除了在英语课堂上来自英语老师的英语教学,其他时间和英语根本就没有交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由于长时间的储蓄而不被使用,会逐渐被遗忘,教师的教育也前功尽弃。

笔者曾多次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而努力,但都无疾而终。其中有一次令笔者记忆犹新。记得那是一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情绪热情高涨,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笔者鼓励学生们学习到的东西要注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加深记忆。例如学习了“Good morning”这个简单的问候语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们每天早上起床后用“Good morning”与自己的家人打招呼。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很高兴有了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纷纷实践了老师的提议。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天实践了老师的提议的学生有90%之多,坚持的两天的学生将近50%,能坚持7天以上的寥寥无几。笔者究其缘由,同学们表示自己的一腔热情只换回来了家长的漠然回应。原来孩子迎着第一缕阳光,兴奋地对自己的家长说“Good morning”的时候,表现好的家长会说:“哦,不错呀学英语了。”然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甚至有的家长都没有听清孩子说的是什么,更没有意识到要停下脚步与孩子进行短暂的交流,而是没有意义的“哼”一声敷衍了事。这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了对自己的家人说英语的欲望,关闭了家长与孩子交流之门。家长应该积极与老师配合,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有意识的创造英语语言环境,让孩子多说、多用才能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用来交流的工具。

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重重困难老师本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学工作的参与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多,应该是最了解学生的人。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少,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无疑拉开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失去了与学生敞开心扉交流的机会。而作为执教者的教师应该用各种手段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投入到设计的情境中来,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通常教师的教学形式单调,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曾作过这样一个试验,在教授冀教版小学英语第四册第20课的内容时,有“house,apartment”两个单词。在四年级一班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做的,先把“house,apartment”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同学们两上单词的中文意思,接下来领读数遍。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却是我们惯用的教学手段。而到了四年级二班,笔者的教学方法稍作改动,先在黑板上用竹简笔画出“house,apartment”然后指着画问:“What’s this?”引导出两个单词,两个单词的含义一目了然,两个词的区别也能直观的看出来,无疑取得的效果要比在四一班好。只是教学的一个小环节有了改动,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教师适当地在学生面前“露了一手”,可以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更有威望。正所谓教无定法,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孩子会走出局限,眼界将越来越开阔,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问题,施教之路充满坎坷,但我相信,只要教师真诚、踏实地去探索研究,就一定能开辟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天地,使农村学生喜欢英语、热爱英语、运用英语。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才”一词有了新的定义。这就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并非一条平坦之路,在这条路上困难重重,我们必须战胜种种困难,与学生一起成长。

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三

关键词:阳光体育;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困境

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课业负担的加大,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挤占了学生应有的活动时间,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青少年的活动时间越来越少,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的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荣辱与兴衰,国家领导也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对学校体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下发了一系列相关的通知和文件。比如:针对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标准、教体艺在[2006]5号和6号文件中分别下发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并于2007年4月正式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为此,各种形式的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校园内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在真正的开展过程中却发现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一、上头重视下面轻视

国家及省委领导就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要求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大体育课改的力度,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不断开发出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和生理特点的学生锻炼的项目,督促学校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搞好学生体育项目的竞赛工作。要求各地市教育局和各中小学学校每一学年都要制定相应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在具体实施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对于那些实施不力、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5年内没有明显好转甚至继续下滑的地区和学校将被追究责任。

尽管这样,在实际的实施中,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还是较多,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也知道应该让学生多加强体育锻炼,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在校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在家还得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留给学生的时间也所剩无几,为了在升学中取得好的成绩,增强学校的声誉,校领导也默认教师挤占体育课、活动课,校领导、老师、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学习好、考试成绩高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一切都得为升学让步,这种重学习轻锻炼的观念要一下子转变还很困难。

在全国的两会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广大代表们的关注和讨论。甚至为了很抓阳光体育运动,让其具有实效性,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还提出把体育内容纳入高考,借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来促使其学校和家长提高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什么东西都要用高考"指挥棒"才能起到促进作用,那最可怜的可能又是我们的学生了,又增加了一项应试负担。

二、设备器材简陋、资金投入不足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曾多次在内容、标准及体育用地的面积定额上,颁布和规定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标准,尽管规定了标准,但实际执行中却相差甚大,大部分学校勉强维持教学[1]。受经济的制约,近十来年来,各中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比较多,但体育经费的投入却没有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由于缺少经费投入,很多体育器材得不到及时更新与补充,这些质量差而且还没几样是好的的运动器材怎能激起学生的锻炼热情。有些学校运动场地狭小,根本不能满足全体学生集体出操和跑大课间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学,上千人的学校,篮球场、乒乓球场却只有寥寥几个,有些还多年失修不能使用。这些简陋的体育教学设施直接会影响到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活动课的开展。

三、学生体育兴趣淡漠,对运动技能的训练积极性不高

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运动,喜欢蹦蹦跳跳,这符合他们的天性。但是,现实中,一些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特别是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学生就三五一堆坐在场地旁边吹牛或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自身体育素质较差,不愿意动;二是学校缺乏场地和运动器材;三是对老师生硬的教学态度反感,不喜欢这个体育老师,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四是学生本人不愿吃苦,对那些需要训练才能达到的运动技能不愿花时间去练。学生在校不能很好进行体育锻炼,回家又被电视、电脑、手机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长时间不活动,这些都导致学生运动能力降低、体质减弱。

四、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在中学,体育课长期以来被处于"豆芽学科"的边缘,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也较低。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授课教师的体育知识不专业,一些学校的部分体育课都是由教其他科的老师兼任,这样的老师教体育,不是叫学生自由活动就是常常占体育课上他教的文化课,导致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巧非常欠缺。

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他们课程意识淡薄,对体育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度把握不好。

对体育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到位,很少有培训和晋升的机会,社会认同度低,缺乏成就感,以至于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缺乏积极性。自从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以来,这项工作就需要天天进行,但是,学校领导在对体育教师的课时补贴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得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成了应付,每次也是早早结束,缺乏实效性。

学校开展的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体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上至领导、下至老师和学生已经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上下一心,共同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4.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四

教育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姓名:电话:***

时间:2012-1-5

所在单位:云南省南华县马街中学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就是要迎合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但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确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对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如;计算机房设施不完善。以及相应对策:如;因地适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它承载着培养农村一代新人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中。因而,这一学科随着时代的进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一、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完善。

首先是计算机数量配臵不够。比如我校最初组建的计算机房,学生用计算机只有28台,与每班五十多人的学生数相差甚多。数量上不能达到学生每人一台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是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般都是建在普通教室里,只是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再组建成网络。不像一些城市学校,不但设有专门的教室,而且还铺设了防静电地板。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环境的原因,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再次就是计算机配臵较差。我校最初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电脑的兼容性不稳定,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有的电脑还经常开不了机,有时候,在一节课中,会出现多台机器死机的情况。

(二)学生能力不一致。我从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低年级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究其原因所在,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够,觉得计算机是神秘的东西,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很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不敢处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生怕会弄坏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家中早已有了计算机,操作相对熟练,能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要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学习时间不充足。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严重不足。根据现在的课程安排,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而教材中,某些课的内容偏多,学生无法在这一节课中得到巩固练习。同时,由于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也无法在课后得到加强。因为农村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中还未配臵电脑。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

(四)某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学校。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基本趋于完善,但某些教学内容仍不适合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例如:我们偏远山区的学生初中一开始接触电脑,就要求学生学习使用WORD或是制作动画等,还有大部分的农村学校的计算机均未配备音箱或耳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听到声音,因此也就不能观察到多媒体播放时的声音等。

二、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端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学生刚升入初一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学

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过电脑的和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平分在每一组,让他们互相带动。然后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层次相对较低,学生感受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不重要,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只对QQ聊天和游戏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就要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介绍信息技术在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方法等。在农村中学,学生初步接触计算机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校外接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电脑游戏,游戏很适合少年儿童的兴趣;他们往往对课本中的知识性问题不能产生兴趣,只是找计算机中即那些精美的图片,或小游戏。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大量的宣传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学好信息技术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还要正确的领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要更新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靠教育。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农村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如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到位,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美术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

(三)农村初中学校电脑数量不足,必须加大设备经费投入。

绝大部分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电脑数量不足,只有30台,而有的学校每班学生多达50多人,不够一人一机。部分学生只能两人共用一台电脑,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由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科教师采取适合农村初中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对电脑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电脑,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从零开始,而且电脑数量不足,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实践表明,灵活、可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教师的水平跟不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是知识水平欠缺。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由于半路出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有些内容教学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本该细讲的内容就只能一笔带过,可想而知,如果教师都不十分明白的内容,学生又怎么能理解、掌握呢。其次是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欠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教师自己去捉摸,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苦苦思索。因此要多组织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素质。确实,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要上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笔者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朵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之花将会开得更加灿烂。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好好探索与实践。

马街中学:董发光

2011-12-28

参考文献:

1、《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任长松。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小山

3、《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卫勇

4、《师德修养简明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贵新等主编

5.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篇五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益阳市赫山区新市渡镇中心学校党总支对本镇辖区内农村小学进行调查走访后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近年来,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各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现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离开落后的村级小学,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镇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就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还不用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平等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家长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还有一些城镇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想方设法争抢生源,开出许多优惠条件到农村学校招收优秀学生,也造成了农村学生的减少。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像新市渡镇欧公店学校因为班额小,学校按师生比分配教师,教师任务很重,一些年级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这不但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更加失望,因而来年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无疑造成村级小学生源的减少、办学规模的萎缩,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1、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高中从初中调教师,初中从小学调教师,调走的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这样层层“掐青苗”,留在小学教学岗位上的很多是上了年纪、体弱多病的教师。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如新市渡镇田庄学校,在职教师 19人,平均年龄46.8岁,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2人;跳石学校在职教师16人,平均年龄46.6岁,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4人;欧公店学校在职教师17人,平均年龄40.3岁,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3人。

2、师资水平整体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在新市渡镇小学中,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只占 26 %,4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上是中专毕业,而且72%是通过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学历仅为中师函授。另外,全镇艺体类学科专任教师严重缺乏,尤其是音乐、劳技、美术、英语全镇各小学没有一个专职教师,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新市渡镇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多的教师是“文革”中的中师、初高中毕业生,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因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年老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

3、教师任务重,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新市渡镇大多数小学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条件差,学校的教师编制紧,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同时,农村家长为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留守儿童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但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村小办学条件差等原因,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一些教师要到更好的地方工作,留下的部分老教师也不思进取、觉得大势已去,得不到名利,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想法。

(三)小学办学条件差。尽管近几年新市渡镇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比较远。辖区内共有四所小学,除新凤学校已建成合格学校外,其他几所小学都达不到合格学校的标准。跳石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60人,一个班的学生还挤在礼堂上课,学校没有任何功能室,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待客的办公室。欧公店学校,现在也没有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等功能室,学生活动的篮球场、礼堂也没有。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不够。

(四)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不平衡。新市渡镇有四所独立小学,就教育教学质量而言,学校之间差距很大。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中心学校进行的4次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检测中,班级综合总评成绩,新凤学校取得第一名的科目有24个,跳石学校取得第一名的科目有19个,而田庄学校仅2个,欧公店学校仅 3个。新市渡镇除新凤学校外,其他几所独立学校因艺体科的教师短缺,造成这些课程大部分形同虚设,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英语课程,新市渡镇的几所小学都无法照大纲要求开出,这不能不引起学校和家长的担心。

(五)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家庭作业不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农村家长很多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没有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学校。以新市渡镇的几所小学为例,留守儿童约占学校学生的31 %,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增加教育投入。积极向各级领导反映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争取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把每一所小学都办成合格学校。同时,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资金大部分用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此外,要健全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督保障机制,实行农村教育经费财务公开制度,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使用。

(二)强化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要考虑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班级少、平行班少等特点,合理核定各小学教职员工编制。对师范类毕业新聘教师,原则上必须分配到小学工作一段时间。二要依照上级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绩效工资,兑现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教师的补贴,鼓励教师在农村安心工作。三要继续坚持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学校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教师进修培训,积极配合区教育局城乡结队和支教工作,为支教老师提供

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今年,新凤学校派出了骨干教师赵冰到欧公店学校支教,效果很好,大大的促进了边远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今后,要加大支教工作的力度,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四要加强教师培训,通过校本研修、定期培训、外出考察、实践探索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艺术教育水平,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五要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三)构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家庭和学校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各学校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二是学校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三是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因材施教;四是设立“家校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发送到家长手中,并回收反馈信息,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6.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六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战略重要性

(一)农村公共卫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与飞速增长的农村健康需求水平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见》还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国家重大决策能否真正落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的交汇点

首先,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和谐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延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不断丰富着农村卫生工作内涵,使农村卫生工作内容逐步多元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说明了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村卫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农村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因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将精力和财力向基层领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广大农村延伸,才能够真正实现《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运行保障机制

由于当前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爱国卫生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极为薄弱。从当前了解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将工作的定位放在谋求生计上。为了生存,基层医疗单位依然走着以药养医的老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现象在村卫生室表现得尤为突出。绝大多数村卫生室都没有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多为自负盈亏,主要靠开展基本医疗业务创收,且收入十分有限。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收益仅仅只有每个月的100 元左右。业务收入微薄及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不到位决定了村卫生室一方面在人员配置上不足,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2 名村医;另一方面要多看病,多创收,其结果是导致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精力不足。当前,能配备专职防疫保健医生的村卫生室麟角凤毛。因此,从整体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网底功能弱化,缺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主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卫生人才极度缺乏,且配置不合理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的限制,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目前能长期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很少,大部分是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的人员。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学历偏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教育,且由于财政困难所导致的人员编制缺乏,使得很多应该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农村卫生资源乏匮,医疗设施落后

7.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七

2、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而自主地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 认识就慢, 或者不予接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 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 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 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 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 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 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工具软件、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 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参考文献

[M]《中学教学艺术大全》

8.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自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尤其是农村学生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适当留白。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撺,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课上不在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指派12名学习基础好、操作能力强、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当组长,主要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操作实践,小组成员们在一起互帮互学,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一思考一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体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点,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要设计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具有显而易见的实用性的任务,透过任务的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和激情。将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能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作用,使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应用前景,学习也就更加主动积极。因此,布置任务时,要注意透过任务的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和激情。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时,正

是同学们为技能节各项目的准备阶段,就用PowerPoint的操作技术给同学设计了一张新年贺卡,当同学们第一看到时,表现出了兴奋和好奇,收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先展示一篇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学生中流行歌词的WORD文档,大家一边唱着歌,一边欣赏着文档,很快激发起学生对WORD图文混排的兴趣。学生完成任务的激情通常是由这些朴素的“实用性’并激发的,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结果。

三、投入感情尊重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要求在课堂中师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教与学的交流。教师应关心和爱护学生,在课堂中亲切充满善意地向学生传授

知识,这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还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相反冷冰冰、嘲弄讽刺的教学语言,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以至降低教学效果.技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小点可取之处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给予表扬与赞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积极参与教学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地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信息技术谦的专业教师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

进取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坚持终身学习,可以使教师增加新知识,及时搜集新信息,不断地总结学习的新经验,只有如此,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提问、答疑,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九

乐平市礼林中学  程卫华、洪应德

[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农村中小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接收下载了不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教师也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引起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积极意义、整合方式、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也是学校远程教育管理员。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课堂教具的贫乏,课前往往绞尽脑汁自制一些简陋的教具。加上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下面本人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  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如:翰林汇多媒体课堂)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二、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①、显示工具,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如大量的板书内容,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分层显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③、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④、控制模拟,体现数形结合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结合效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①、情景导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呈轴对称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下面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这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②、动画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和自学能力等为前提的。在中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动”的特长,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轴对称条件的一个或两个不同色彩的轴对称图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轴对称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再如:学习“角”,投影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

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③、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辅助练习,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会对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应用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体》: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交流站

5、《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数学教育交流站

10.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十

黄港镇中学 邹盛生

近些年来,由于我县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取得的成效和县城区域的迅速发展,加之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农村在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减少,我县农村出现了许多学生数少的小规模初级中学。

虽然我县这两年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动作很大,但针对农村小规模初中的发展困境还没有必要的相关政策和专门的化解措施。作为这些学校的校长,面临着很多困惑;要改变农村小规模初中发展的困境,作为校长要着力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学校管理策略。

一、我县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校长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看,我县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总量不足、硬件设备欠缺、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生源素质偏差、教学质量普遍较低等等。

(一)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师资力量薄弱

1、小规模初中教师数量超编,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县主要是根据师生比来确定教师编制的,编制标准是统一的,是假设学校规模普遍基于标准状态的标准。这样,对于农村小规模初中学校来说,教师数量自然超编。教师数量超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教师的老龄化。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编教职工数50岁以上者9人,占在岗教师的1/3。这些教师由于体力情况、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业务能力相对较弱。

2、小规模初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受编制的限制,“新鲜血液”难以注入,基本呈现出“老教师居多,中年教师不少,年轻教师奇缺”的局面。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严重失衡。由于县城学校大量招考教师,使学校流失了很多骨干教师,有的甚至是某些学科中仅存的教师,造成了学科教师严重失衡。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凸显不足,像英语、音美体等科任教师只好拉条黄牛当马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将教师主要集中于开设中考要求的科目。现存的主要学科教师超负荷的工作,上班时间都用来上课了,备课、批改等工作只能用休息时间进行,至于参加业务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是有心而无力,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二)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负债严重,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1、小规模初中学校经费不足,影响学校正常运作。现行的学校经费划拨是按学校学生人头数计算生均划拨经费的,这导致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使用的紧张。规模小的学校作为—个单位,相当一些费用的承担是与规模大的学校同等的。许多支出项目的经费不能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如接待费、电话费、报刊费、网络通讯费、办公费、水电费、辅导费、办公用品购臵费、教学设备添臵费、校舍维修费、门卫和寝室管理员工资等等。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350多位学生,就有260位寄宿生,这大大加重了学校的运行的成本。水电费一月要两千多元;支付门卫和两个生活楼的管理员工资每月要两千多元;食堂寝室设备的添臵和维修等费用也无形增加,加上早晚辅导补助等等。农村小规模初中的经费使用效率随着学生数量减少而降低,经费总量显得严重不足。可以说,对于规模小的农村初中学校,生均经费的使用入不敷出。

2、小规模初中学校负债运行,影响学校的发展。由于农村小规模初中学校现有经费的紧张,加上历年来累积起来的基建债务,许多学校都处于负债运行状态,举步维艰。这一方面导致校长往往为了经费而犯愁,为资金所困,很难集中精力抓教学;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现代化的教育设施、音体美劳等教学设施缺乏、落后,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任务无法保证完成。像我校现有审计债务37万多元,对于这样300多学生规模的学校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因此,除了急需时迫不得已才添臵或维修设备外,一般的设备能应付使用就应付着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至于基建,即使小打小闹的基建都不敢动手。还不时有人上门或来电话催要债款,作为当无钱之家的校长真是心力交瘁。

3、小规模初中办学条件的相对落后,严重影响学校管理。城镇教育的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特别是规模小的学校资源的配臵相对滞后。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可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学设施仍然相对落后。以我校为例,2011年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理化实验室得到更新,实验器材得到补充。可是,电脑室配臵的电脑已近十年,30台电脑只有2/3可勉强使用,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开设信息课也只能说是为了执行上级规定的课程设臵而已。虽然也有图书室,可数量有限的图书都还是十多年前配臵的,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图书室开放也只是形同虚设。教学设备急需添臵与经费紧张的矛盾,导致新课程改革陷入困境。

此外,一些硬件建设的不完备,也给学校管理带来压力。如教师宿舍陈旧紧缺,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像我校尚有300多米地段没有围墙,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安全管理难度。在主管部门比教学还重视安全问题的今天,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安全隐患多,校长是成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三)农村小规模初中办学规模日趋萎缩,生源质量令人堪忧

1、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小规模初中规模日趋萎缩。近年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村中小学的健康发展。由于高校收费高,大学生毕业就业不乐观,打破了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的学生、家长对升学的美好期望。加上追求经济利益的“小农意识”,使得部分农民宁愿孩子中断学业外出打工而不愿他们继续求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流行,这是造成农村初中生大量流失的主要诱因。同时,随着发达地区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成效,现在部分农村中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学校办学规模将面临严峻形势。

2、农村小规模初中生源质量较弱,教学质量陷入困境。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与县城学校存在的差距,农村学生与家长也认识到农村教育的薄弱。特别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们纷纷想方设法让孩子挤进县城学校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这样,一方面导致农村学生减少;另一方面优质生源的流失,导致农村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弱。现在,“县城学校生源越来越好,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差”的现象愈演愈烈。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优质生源流失越来越严重,学校的发展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村小规模初中学校管理僵化,管理改革难度大

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由于编制原因,教师流动少,教师校龄相对较长。这样的学校,教职工的校本位思想严重,长期形成的对学校的一些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工作呈现习惯性,学校管理体现程式化。同时,在长期的学校工作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诸如家属后勤承包之类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环境当中,要进行学校管理上的改革,阻力重重,难度非常大。

此外,教师待遇低,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班子配备较难,学生学习风气不浓等也是农村小规模初中校长面临的管理难题。

二、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校长的管理策略

1、校长以德养身,提高学校管理的凝聚力。以德服人,以身立教是做好校长工作的必要前提。小规模学校校长与教职工整天打交道,校长唯有经常自我反省,谨言慎行,秉公办事,才能赢得师生的认可。同时,校长不能是教育教学的外行,内行才能树立权威。校长要力争以丰富的学识和优良的教育教学业绩树立自身的形象,并引领师生发展。

2、努力抓好班子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的执行力。首先,校长要打造一个勤政廉洁的学校班子。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总是喜欢议论领导又去饭店吃饭了,特别关注校建帐目和班子成员相关费用的报销。所以,班子成员能否廉洁自律,直接影响到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其次,校长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真诚地信任班子成员,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放心大胆地让班子成员去干,去闯。对由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活动,校长要积极参与但决不干预。

3、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工作活力。作为校长首先要引导教师。定期召开教师会,多讲学校的办学思路及办学理念,加强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确立明确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用它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其次是尊重、理解教师。教师是一个内心极为敏感的群体。在当前教师思想物化的现状下,校长为教师服务,让教师满意。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心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三是激励教师。校长应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及时肯定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以满足教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

4、学校管理制度化,制度执行人性化,促使学校管理的最优化。对于小规模学校的管理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的方向性与规范性。另一方面,在制度的执行中要体现人性化。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结合实际情况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度”。一些常规性工作的完成,力戒形式主义倾向,从而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只有以人性化的管理让教师在轻松愉快、和谐宽松的心境下工作,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搭建家长与学校沟通平台,促使学校管理效能最大化。作为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要更好的发展,就要消除社会对学校的一些偏见或误解,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只有让家长理解学校的做法,方能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通过强化家长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防止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促使学校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6、争取支持,明白理财,提高学校管理的实效性。农村小规模初中经费少、困难多,家不好当,因此做好学校财务的全盘统筹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多争取办学经费是校长的责任和义务,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校长要用自己的能力尽量多为学校这方面出力。另一方面,校长要带头严格履行财务审批制度,控制节省各项支出,把钱花到刀刃上,花到师生身上,花到教育教学软硬件建设上。实行财务公开制度,花钱向教师说明白,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这样,学校的许多工作就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工作中的阻力和难题也会小很多,学校管理的实效也就大大提高。

三、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发展的建议

1、合理调整教学布局,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在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下,对教学网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学生严重不足的乡镇,可采取中小学合并办学;扩大生源较好、地理位臵较好的学校的办学规模,尝试实行片区初中集中办学。

2、多维度考虑教师编制核定问题,建立灵活的学校编制配臵方式。采取灵活的教师编制配备方式。对小规模学校,编制既要考虑教职工与学生比,也要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年级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等因素。可按班数、教师工作量和课程门数、课时数上限等配臵教师。

3、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经费划拨制度。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既要从学校层面计算小规模学校作为—个单位与其他学校同等承担的如接待费、电话费等费用;又要从班级层面计算课堂教学产生的如教具等教辅设备费用;还要以学生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产生的如灯光照明费、寝室的水电费和食堂柴火费等费用。

4、严格学校财经管理,化解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债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解决农村学校负债问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学校硬件建设,特别是盲目基建和重复基建。

5、出台有利于优秀教师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保证小规模初级中学的师资力量。政府要出台合理的政策促进城乡教师的流动。一方面对在农村符合规定服务期限的优秀教师可优惠政策选调进城;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工作;同时,可尝试制定鼓励县城教师到农村学校的特殊政策。另外,可以在农村小规模中学尝试退养一批年龄较大的老教师,补充新鲜血液,让农村教师队伍保持战斗力。

6、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小规模初级中学的办学评价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开展对农村小规模中学办学特点和办学模式的调查研究,探索新的农村小规模中学的办学方法和路径,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小规模中学的办学评价机制,为发展其提供健康的导向性目标。

11.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素养

面对这种现状,作为我们农村信息技术的老师,应该怎么去上好这门课程?应该怎么去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很重要,很有趣,很有价值的学科,把信息技术这门课教学搞好呢?我想面对这样现实,老师抱怨是没有用的,而是需要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只有多动脑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上不拘一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将信息技术课程引导学生学好用好。以下是我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精心备课,教学内容要少而精

面对农村学生电脑见得少,基础知识缺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弱这样一种现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而不是拿着课本通篇照搬。由于农村学生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我们老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宜,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很关键。因为农村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电脑,所以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目标不应是把课本上完讲完,而是从课本中有选择性的找出一些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并且应用型较强的内容来上,从以往我上信息技术课的经历来看,如果老师想要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就掌握并且会用课本上所有知识的话,这最终导致的是学生们收获甚少,因为学生们缺少实践的机会。

二、点面俱全,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们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要做到点面俱全。点就是上课要有所侧重点,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重点。上课要有针对性,对我们学生上机要用到的知识,或者是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我们要做到重点讲解,让学生不只是有所耳闻,而是要做到理解透彻,并且在上机的时候能够应用。面是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候不仅要把本节课的书本内容讲全,同时还要求老师把知识拓展到书本外。由于农村学生的电脑知识面比较窄,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不能一味的就按着课本走,要把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或新闻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应用

在农村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觉得最好是采取第一周先上与基础知识相关的理论课,然后就按一节理论课,接着一节上机操作课的循环模式,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上机,那样的话,学生们不可能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听你讲课,因为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总是这看看,那试试,结果机房一片混乱,学生不仅没有听到老师讲的理论知识,而且有时由于他们不正当的操作,会导致电脑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因此我们要在上机操作的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要让学生通过前一节理论课的学习认识相应的操作。这样,我们在进行第一次上机课时才会有条不紊,在后续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学会真正的应用。

四、合理组织上机操作教学

老师上课要调整好心态,合理地分析班级情况,妥善地划分学习小组,把每个小组成员固定在每台机上。选出一名上进好学,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长,由这位同学具体负责,合理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认真练习。同时,我们还要对全班学生提出课堂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同学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说:进入计算机教室内,要保持教室的卫生,学生要按顺序上机操作练习;在上课过程中电脑出现问题时,自己不要随意处理,由小组长及时告知教师来处理;练习时要抓紧时间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心爱护学生,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而不是斥责。

五、老师要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学会对电脑的基本维护和修理,这是一项基本功。电脑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工具,在使用它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懂得一些对电脑的维护与修理,那么在教学中一旦出现问题,将是束手无策,延误教学。所以我们要时刻给自己充电,让自己成电脑维护的专家。这样在课堂上电脑一旦不能正常工作,我们就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维护技能,快速维护好电脑,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12.走出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篇十二

针对以上情形,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当前迫在眉睫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窘况呢?应该怎样一步一移地走出困境呢?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努力探索, 初步摸出了一条大体可行之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症下药”。

一、更新作文教学理念, 唤醒内心深处灵魂

面对作文教学变革的大趋势, 应奋力突破应试作文的“八股文”框架。第一, 确立“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指导思想。一方面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 提升文化品味;另一方面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中。第二, 作文思维从单一守旧走向多元创新;思想内容求:“新”;思维形式上求“异”。第三, 语言方面力求个性化, 丰富多彩;摒弃俗语空话套话语言公式化。第四, 作文评价痛改拘泥于考试作文命题与评分标准的“一元化”, 趋向“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开放民主, 创新鼓励。

二、激发作文兴趣, 诱发写作冲动

臧克家说:“作文可贵而难为。”写作是一种创作性的活动, 也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学生觉得作文难写, 自然产生畏惧抵触情绪。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慧也认为教师的第一教学原则是力求使教育有兴趣, 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兴趣, 因此, 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强烈求知欲和浓厚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才能变学生“怕写”为“爱写”, 变“厌写”为“乐写”,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使学生对作文有内容要求,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激趣”呢?方法很多, 列举如下:

1.情境作文

看到学生拿起钢笔咬笔头, 抓耳挠腮, 左顾右盼, 半天挤不出一个字来, 一副可怜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举行一个活动:全班静思5分钟之后, 每人上讲台各自大声说出三句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 并由公众评选七名优胜者, 老师率先示范。活动圆满结束后, 同学们余兴未尽, 趁热打铁, 纷纷提起笔来围绕本次活动记下了当时的气氛及自己的感受。

2.组织课外活动, 丰富作文素材

如就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展开辩论赛;就“迎国庆、树新风”进行演讲比赛, 课外阅读知识抢答赛……

以一变应万变, 触一发而动全身, 中学生的学习最容易从兴趣出发, 为兴趣所左右, 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由“哑口无言”蜕变成“口吐莲花”。

3.材料激发

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设计作文。如复述课文或课外读物、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

三、作文训练的内容与方式

(一) 指导学生随时积累素材, 养成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一样, 没有生活素材的积累, 写作技巧再高也难以写好作文, “有米下锅”是解决作文的基本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生活扩大视野是解决作文素材来源的关键。现在许多学生一心只顾啃书本恋网络, 以致两耳不闻窗外事, 孤陋寡闻、心灵闭塞,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写作起来思路狭窄、内容单调。不是生活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并观察周围的一切, 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发掘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从而写出内容真实具体、情感真挚动人的好文章。

1.日常训练,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时, 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每次在学生观察之前, 明确观察方法:对于人, 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细节等方面进行观察;对于事, 在观察中弄清起因、经过和结果;观察物可以从形状、大小、姿态、色彩、变化等方面进行;观察景可以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不同的时间进行等;观察后, 指导学生依观察所得说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这样的训练持之以恒,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

2.激发兴趣, 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认真记日记是一种习惯, 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才能确保其真正养成。我主要从日记内容与激励手段两方面入手激发他们兴趣。一方面指导学生编写他们喜欢的想象作文。我给出几种事物, 如老虎、蜜蜂、狐狸或官员、记者、房子等让学生结合这几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展开想象创作一篇文章。另一方面, 每周批阅学生日记时在精彩处写下鼓励性话语, 延伸课堂外的师生互动。每周选若干篇写得不错的片段或文章当众宣读并评选“每周作文新星”。

3.开阔眼界, 重视延展课外阅读

阅读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 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生活空间毕竟有限, 基本是三点 (教室、寝室、饭堂) 一线的生活, 要打开写作的广阔天地, 只有多读书、读好书, 广涉猎, 多采撷, 博闻强记, 以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并对精彩片段整理归类和保存。

(二) 转换思维, 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迈向“多元”

农村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 阅历有限, 思维简单, 导致作文人云亦云, 观点陈旧, 毫无创意, 缺乏个性。针对这一通病, 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越雷池”, 打破思维定势束缚。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应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尊重学生个性, 鼓励学生发展的原则, 针对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分析, 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

(三) 文本对话, 挖掘课本资源促进作文教学

为什么将写作与课文相结合?因为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扩大了视野, 接受了思想情感的熏陶, 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 所学的内容与课文相关, 有可写的。另外, 与课文结合而又有变化, 有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等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兴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

写作与课文相结合从基本性质上分, 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模仿性的读写联结、创造性的读写联结、换元运思, 反弹琵琶。

1.模仿性读写联结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初学写作模仿是必要的, 如学写字、绘画需要临摹一样, 目的是为了学会写。已经会写了还要引导学生创造。模仿最终是为了创造。主要形式是写提要、重新组合 (记述顺序的转换, 人称的变更) 、摘录优美语句并仿写等。

2.创造性的读写联结

主要形式有续写、扩写、缩写和读后感以及文章评论的写作等。也可以让学生就一个场面, 一个情节展开想象, 或者以作者、作品的主人公为对象写信或提出来某一方面的问题等。还可以就课文写感受、启示、写想象文等。

3.换元运思, 反弹琵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构思成文、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中有许多作者的观点和女儿的观点, 学生是否同意这些观点呢?教师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分析, 依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以这样的方式训练写作, 既提高写作能力, 又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 多管齐下, 切换作文训练方式

1.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怕写作文、无从下笔, 写作水平低的情况, 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制定计划, 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平时留下任务, 告诉同学们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 每节语文课开始的5~8分钟找一两名学生就自己观察到的, 或想象到的说给大家听。当学生说得有新意时, 我大力表扬;当学生说得不够流畅时, 允许他们坐下来想想再说, 也允许其他学生当堂修改, 这样既培养了发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 思维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也培养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2.材料作文训练

以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段话、一幅漫画、一至几则新闻等为材料, 以学生身边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为主,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进而速写。a.读清文题的要求, 注意题中那些指令性的文字, 涉及文体、形式、字数的规定。b.读懂材料含义。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注意材料所显示的表面信息与隐藏的深层含义。对此需要反复咀嚼、提炼。

3.命题作文训练

13.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随笔 篇十三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14.农村低保家庭面临养老的困境 篇十四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所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 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然后对其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给予的差额补助[1]。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为所有的城乡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减少或降低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过程的负面效应。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城乡先后顺序, 先对城镇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3年, 中国政府对城镇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上海起步, 1999年遍及全国城镇;1996年1月1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对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 2007年在中国农村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展开相差八年时间[2]。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 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的制度, 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1996年, 中国仅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这一制度。200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后,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2007年, 中共中央1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3], 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 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从而给这项制度在全国普及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 主要是生活水平达不到农村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贫困户, 根据实际情况, 由政府予以差额补助, 以达到农村最低生活水平。2007年7月11日, 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为在农村地区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 主要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要的资金, 基本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 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下拨的救灾资金和地方本级财政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 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4]。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较低

民政事业统计报告:2008年全国城镇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05.3元, 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41元;全国农村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2.3元, 月人均补助为49元。尽管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 地方财政也加大投入力度, 但用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仍然很少:2008年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17 123 373.7万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为2 223 414.8万元, 仅占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的12.98%[5]。表1可看到,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人均补贴低于城镇居民。

下表显示, 2007年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7 228 264人, 民政救助资金3 788 767.1万元。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 708 867人, 占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39.68%;保障资金为2 747 573.3万元, 占全国民政救助资金的72.52%。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4 519 397人, 占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60.32%;保障资金1 041 193.8万元, 占全国民政救助资金的27.48%。并且, 城镇居民人均救

资料来源: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报告, http://www.mca.gov.cn。助资金102元。农村居民人均救助资金37元, 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救助资金65元。

2008年, 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6 188 172人, 民政救助资金为6 075 835.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3 345 617人, 占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35.27%;保障资金为3 852 421.1万元, 占民政救助资金的63.4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2 842 555人, 占全国最低保人数的64.73%;保障资金为2 223 414.8万元, 占民政救助资金26.59%。城镇居民人均救助资金为141元;农村居民人均救助资金为49元, 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救助资金92元。

由上表可知, 尽管2008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均资金增长幅度为32.43%, 但还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救助资金 (增长幅度38.23%) 5.8个百分点。农村最低生活标准人均每天不足3元钱, 政府救助资金人均每天1元多钱, 仅满足基本吃饭, 解决生存问题, 难以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

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人员结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和生存条件恶劣的常年贫困人口。2008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2 842 555人, 其中女性为11 431 779人,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26.68%;老年人为12 343 931人,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28.81%;未成年人为4 942 169人,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11.54%;残疾人为3 641 067人,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8.50%, 四个群体共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67.03%。并且,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口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甘肃、云南、河南、湖南、陕西、山东、安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 这10个省、自治区属于全国“老、少、边、穷”地区, 得到社会救助的低保人数占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60.44%。他们是弱势群体, 无能力保证自己和家人养老问题。

2008年, 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9 664 866户。其中四川1 616 521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8.22%;河南1 435 316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7.30%;云南1 413 708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7.19%;贵州1 392 254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7.08%;山东1 113 160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5.66%;湖南1 013 010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5.15%;河北986 330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5.02%;陕西924 132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4.70%;安徽868 441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4.42%;甘肃858 911户, 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4.36%。这10个省份占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的59.10%, 这些家庭难以保障基本养老问题。

五、结论与展望

目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建立的。大多数地区都采用农村绝对贫困线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这种做法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属性。从各地实践的效果看, 采用这样的标准, 政策指向清晰, 操作简便易行, 群众反映良好。但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 不断提高当地农村最低生活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以便使更多的农村生活困难群众享受低保, 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效举措。

农村低保家庭自身难以解决生存问题, 家庭养老也是比较突出问题, 因为他们农民没有城市职工的退休金, 老年农民在晚年时只能靠子女供养, 没有后代的老年人只能靠集体供养。虽然国家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三提五统”和教育集资[7], 农民的负担逐步减轻, 但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的财政能力却减弱, 没有更多的资金供养孤、寡、残疾、贫困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老人养老问题, 更没钱购买商业保险, 需要政府加大扶贫救助和开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 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那些年老体衰、体弱多病者期待和渴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工作,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劳动脱贫致富。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困境

参考文献

[1]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84-85.

[2]董克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 ww.agri.gov.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EB/OL].http://www.agri.gov.cn.

[5]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报告[EB/OL].http://www.mca.gov.cn.

[6]民政部公布2008年12月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EB/OL].http://www.mca.gov.cn.

15.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十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5-01

随着新课改制度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条件。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不但给学生构建了无限的天地,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采用,能使物理教学资源得到丰富,还使信息技术学科跟物理间的关联变得愈发的紧密。在当下教育发展的阶段,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已成为主要课题之一。

一、物理教学中采取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

现实物理情景的存在对于物理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学生的直接经验都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信息技术的实施,给学生提供音响视频资料,对学生学习十分重要。举例:颜料在液体中的扩散、激光手术、卫星发射等情景,又或者水银柱测量大气压的实验等,上述内容无法开展演示展示教学;把科学知识用动画的方式加以说明,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信息。举例:教师可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人类探索宇宙、物质微观世界等科普影像资料,能够让学生对那些在生活中无法看到的场景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把互联网、数据库和局域网进行连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构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像一些教育资源信息知识的获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查找。这样不但能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信息获取方式,还能使教学媒体从单一性往多样性转变。而这些现象的转变,能够使物理教学资源变得更具丰富多彩。由于传统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模式的发展,这使得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在信息技术中设置情景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和物理间的联系是较为密切的,物理来自生活,生活体现物理。举例:像我们学习《力》这一节时,由于力的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很难让学生对其全面了解。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概念的讲解外,还可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押加”或者“攀岩”的视频与图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感知力得到加大,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又或者教师可采取一些现实中的例子,举例:踢足球、小铁球收到磁体的作用、手捏橡皮泥等。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对这种现象的发生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了解力的形成是需要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挤压,在两个物体相互挤压时,需要有一个物体为受力物体,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通过上述所说的那些实际例子,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力的含义与作用效果。这样不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三、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能使课堂的容量得到扩大,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由于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实施,能够把一些图片与文字等信息在短时间内展示出来,这样能有效的在有限的课堂容量中讲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又或者教师可在一些复习课上应用此技术,这样不但能使知识点能够很好的归纳总结,还能使学生的复习在短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交互性,且信息量的传递量也是较大的,这样不但能使课堂的结构得到很好的优化,还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既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还能使物理学习的途径得到拓宽,使得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高效的培养。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信息技术作为课堂的主宰,它只是教学中的辅助设备,只有清楚这一点的认识,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汲取课堂知识。

综上所述,把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还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能有效的得到提高。这样不但能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还能把个别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交互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在教学观念的引导下形成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马中大.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的实践[J].教育革新,2013,(02):34-34.

[2]陶彩虹.中学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践和作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3,20(07):44-45.

上一篇:民乐中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押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