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2024-06-17

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共16篇)

1.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一

xiaoxue.xuekeedu.com 泉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在读中体会泉水的奇丽,并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体会泉水的奇丽,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活动单。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学案

1.学习本课生字词,认真读熟课文。

2.查阅“泉城”相关资料.二、导学案

活动一: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泉城的资料,老师做适当补充,揭题。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检查自学效果

A出示生字词。

B认读生字词。

C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D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评议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受奇异的美,体会表现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

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形态,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

(有的„„有的„„)

【教学调整】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xiaoxue.xuekeedu.com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学生自己朗读,默读课文,想象泉水喷涌的形态和声音,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味。

活动四:识记生字字形,指导写字。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

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⒊指导书写。

三、巩固案

填空

1、龙之韵广场上的喷泉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 ;有的_____,好像____。

2、雨点儿可真调皮,有的落在树叶上,声音_______,听起来如_____;有的敲在玻璃上,声音________,听起来如________。

四、实践案

1抄写生字

2抄写词语。

3组词。4读熟课文。5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预学案

了解泉城最著名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等四处泉水。

二、导学案

活动一:出示目标:这四种泉究竟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介绍这些泉时,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活动二:学生自读研究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调整】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2、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

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活动三:再读思考交流:作者在介绍这些泉时,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活动四:学习第6自然段,说说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三、巩固案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语文补充习题》中部分题目。

四、实践案 1.背诵课文。

2.开展“我爱旅游”讨论会,介绍印象最深的旅游胜地。

板书设计: 珍珠泉

五龙潭

8、泉城

黑虎泉

天下闻名

趵突泉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二

一、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方法,无论是哪个课程,只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那么都能有所收获。由于传统教育中强调知识的灌输,所以,多数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不是太看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为了改变当前小学生阅读情况不佳的现状,老师应该对阅读引起重视,平时的阅读课上,要主动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他们去阅读,去欣赏,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收获真正的知识。

例如,像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对《小英雄雨来》进行阅读学习时,老师不妨先帮学生讲述一些像“王二小”“地道战”等表现我国人民面对侵略者时,英勇顽抗的小故事,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在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布置一项任务,就是利用文章中的内容,来进行戏剧排练,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当然,形式并不一定非要拘泥,内容也最好不要死板,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整个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内容进行点评,顺便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契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二次加工,这样,才能对所阅读的内容加深理解,帮助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升。

二、接触课外读物,拓宽学生阅读内容

小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所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十分有限,这个问题,一直是影响小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方面,老师要加强建设,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时,老师不妨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章,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思考,同时,在学习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阅读内容的创设中来,可以自发的组成小组,将自己在课外的阅读读物添加进语文课堂中,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老师要及时予以表扬。

例如,老师不妨仿造语文教材上的指导,在班级后面建设一个“阅读书馆”,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书馆”的建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结合。例如一些学生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大侦探杜威》《冒险小虎队》之类的悬疑故事,那么可以成立个侦探故事小组;而有的学生可能更偏爱《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繁星春水》之类的儿童文学,那么可以成立一个儿童文学小组……总之,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阅读内容,老师都应该允许它们出现在课堂上。然后,各小组成员可以从自己家中,将平时在书店购买的这一类书籍,放置在课堂后面的“阅读书馆”中,老师可以用统计册的方法,来对内容进行归类。当然,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方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三、阅读实训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当前,我国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一直是穿插在教学课程来进行的。例如在课前对文章进行朗读的教学形式,这样,使得阅读这个内容,一直有一种语文学习“附属品”的感觉。所以,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老师必须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观,让学生因为阅读而阅读,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阅读,体会阅读的好处。为了督促学生阅读习性的养成,老师不妨以教室中的“阅读书馆”中的图书为基础,对学生合理布置阅读任务,这样,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蝙蝠和雷达》这篇语文课文后,老师不妨利用网络资源,或者是“阅读书馆”来为学生提供一些科幻方面的读物,像《银河战舰》《三体》之类的,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思维来进行阅读想象,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想。老师还可以为每本课外读物设计一个“打榜”功能,对“阅读书馆”里的课外读物进行排名,鼓励每个同学都做一个阅读笔记,根据阅读笔记中的推荐,对每本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统计。这样不仅便于其他学生阅读,还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结,这样,更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在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抱有正确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的学习中理解并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那么,相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快就能有所建树。

摘要:小学四年级,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既要摆脱以前学习中的懵懂无知,还要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好的规划能力。这两点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涵养和精神领域的学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通过语文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上的阅读理解。本文通过对小学四年级的一些语文阅读教育说法进行细致的讲解,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老师,起到一些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2012.

[2]陈红.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湖北教育,2006(12).

3.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教学;探析

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处于活泼爱动的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持好奇的心态,但是情绪方面非常不稳定,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合适的引导与纠正。语文阅读的学习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太过于沉闷,乏味枯燥,不能对其课程产生较浓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了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脚步。因此,要想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只能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教学方式,更新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从而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况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识文断字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学四年级也是小学六年教学阶段中的转折点,更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需要相关人员高度重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正如茶如荼地进行着,急需相关教育者相互之间友好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改善当前的四年级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二、当前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农村小学教学跟城市小学教学的基本情况相差甚远,这样不仅会影响我国小学生的发展,还会促使我国的教学水平分布不均匀。其中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地方差异造就教育水平分配不均匀

虽然,我国近几年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规模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但是我国的农村小学教学效果还不容乐观。学校内部的教学设施也比较差,跟其他地区的教学设施规模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部分地区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学质量逐渐下降。要知道,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更是当前相关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为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教师的教育思想过于老旧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承担着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任。但是就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素养并不强,专业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一直没有摒弃,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水平逐渐降低,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三、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相关措施

1.要保证教学水平分配均匀,加大教育投入量

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分配均匀,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教育投入量,健全并完善农村学校教育体系,以此来提高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质量与科技含量,从而使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质量升高,同时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要与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逐渐改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现状,使农村小学也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以及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小学语文教师时刻更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还是遵循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时刻更新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水平一直停滞不前以及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更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与发展更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我国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同时在更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地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从而来提高我国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3.学生要改变学习态度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教师更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小学生也应该转变学习态度,在阅读课堂上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课外可以看一些文章型的书籍,以此来为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道理,要想使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必要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推上另一个发展高度。

综上所述,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直接影响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水平。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王明建.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篇四

了解学生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等,以利于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了解学生课内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包括词语的听写、背诵的情况。

通过修辞专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懂得在平时阅读和写作时识别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跟学生交流,了解他的性格爱好、学习状况等。

你好,老师很高兴认识你,我们是第一次见面,老师对你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老师想采访你一下,可以吗?假设这是话筒啊,你是嘉宾,我是主持人。XXX同学,你好,欢迎你来到我们的葡萄园演播室,我是主持人屠老师。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你平时最喜欢干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没有啊?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比如在学校你最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同学?在家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崇拜他?

你最喜欢什么课?为什么?你最不喜欢什么课?为什么?介绍一下你的语文老师,平时语文课都做什么?喜欢他上课吗?

平时觉得学习累吗?作业多不多?通常什么时候写作业,用多长时间可以完成?

平时有写日记、课外阅读的习惯吗?除了课本以外,有没有课外书?

你们语文课上到哪里了?觉得学语文课哪里学得不好,最难学?你刚考完其中考试,能回忆一下有哪些题型吗?

第二板块:基础知识复习(第一二单元)

现在采访结束,我们开始正式学习咯,准备好了吗?老师听说你不太坐得住,是吗?你觉得你在这儿能集中听讲多长时间?你说一节课上多久我们就上多久,好不好?(我的底线是25分钟,以后慢慢加长)

好了,现在请你翻开课本,花五分钟时间看一下一到七课中课文后面要求读写的词语,注意写法,待会儿我要考考你哦。

1、词语听写

第一单元

植树、沟渠、回荡、欢声笑语、音符、版图、乖乖、绿色工厂(第一课)背诵课文 明媚、程度、郑重、掌握、兴冲冲、绽开、估计、大概、规律、顷刻间(第二课)俊俏、活泼、机灵、荡漾、烂漫、掠过、偶尔、圆晕、映衬、鲜艳(第三课)背诵 烟雨、楼台、酒旗、偷闲(第四课)背诵

春深似海、风月无边、世外桃源、山外有山、飞瀑流泉、古木参天、诗情画意、蔚为壮观 第二单元

拦腰、生疏、幼儿园、循规蹈矩、图案、感触、五角星、鲜为人知(第五课)催促、攻克、绵延、漫山遍野、思绪、启发、优雅、微不足道(第六课)

破碎、教训、新式、坦克、机毁人亡、超过、均匀、坚固、机翼、轻而易举(第七课)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浮光掠影、不甚了了、天道酬勤、熟能生巧、寻根问底、无所不晓

2、课文背诵

第一二四课

第三板块:修辞专题讲解

1、修辞方法相关知识

一、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比喻又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那么怎么区分这三种类型呢?

(一)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打这种比喻,比喻词也都是些能够明显表示比喻的字眼。例如: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明喻一般用“正像”、“好像”、“像……一样”、“像……一般”、“仿佛……似的”、“好比”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关联起来。

(二)暗喻,就是不明显的比喻。这种比喻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字眼儿不是鲜明的比喻词,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暗喻是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关联起来,这种比喻不明显,所以才称它是暗喻。

(三)借喻打这种比喻时,本体和比喻词全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只剩下直的雨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瀑布。

这里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用比喻词,是直接借接喻体代替的,所以叫做借喻。

二、拟人。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拟人≠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除了拟人还包括拟物。例如:

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2、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莫把比拟和比喻混起来。

三、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扩大)这个房间小得连转身也不可以。(缩小)

四、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作用是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

五、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六、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例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设问VS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以下两种可以不讲)

七、引用,是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运用引用修辞法,把名人锤炼成功了语言和确凿的史实,资料引用来说明问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八、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运用对偶写出来的语句形式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悦耳。作用是突出地表现思想,自然地抒发情感,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和排比有一些相似之处,各个分句的结构相似,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

A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B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偶)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排比)

2、修辞练习题

第一组:

1: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A:拟人

B:排比

C:夸张

D:比喻

2: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A:拟人

B:夸张

C:比喻

D:反问

3: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4: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5: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反问

6: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这简直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B:他的手像松树皮一样。

C:他看上去好像生病了一样。

D:人民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

7:跟下面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A: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

B:小狗热得张口吐舌。

C:一阵风吹过,满池的荷花都微笑着向人们点头问好。

D:日暖春常驻,人和福永留。

8:跟下面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列车滚动巨大的钢轮,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来越近。

A: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的船只很多,船夫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B:地球离太阳这么远,箭能射得到吗?

C:在巴掌大的监狱里,革命者照样锻炼身体。

9:“风雨过后,小草慢慢地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

这个句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夸张

B:对偶

C:拟人 D:排比

10: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个句子是:

A:晚上,一弯新月像镰刀似的挂在天空。

B:珍珠鸟的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C:我的腿里好像灌了铅。

D:蓝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白绸子。

第二组:

1: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尽情泼洒。-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2: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A:爸爸今天好像要外出。

B:这孩子好像比以前懂事了。

C: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这本书好像是张晓英带来的。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银盘似的月亮高悬在天空。

B: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C:他长得像他妈妈。

D:黄叶像蝴蝶一样随风飘舞。

4:下面句子用的修辞方法是:

太阳冲破云霞,跳出了海面。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5:成语“惊天动地”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3、找出课文(第一二单元)中运用以上修辞手法的句子,抄下来,说说好在哪里,并仿写。

第四板块:作业布置:

1、当堂写一段话,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中的至少三种修辞方法。

2、回家作业,需要家长监督配合。平时积累一些课本上或者课外读物上的优美的句子,摘抄在一个小本上。每周五句话,不仅要抄,还要说说这些话好在哪里?挑选其中认为写得最好的两个句子,模仿着写。例如:

摘抄的句子是:爱心是清泉,浇灌片片绿叶;爱心是绿叶,衬托朵朵鲜花;爱心是鲜花,散发阵阵清香。

这句话的妙处: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连续用了三个“爱心是„„”,写出了“爱心”的作用,读上去连贯流畅、朗朗上口。而且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生动。模仿这句话:爱心是一滴水珠,能滋润人的心灵;爱心是一个太阳,能照亮人的道路;爱心是一股清泉,能洗涤人的道德。

若时间还有,可以补充练习,也可以多跟学生交流,互相了解。

(一)指出下列一段话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4、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5、我想:翻身农奴索朗阿爸,不正是一颗亮闪闪的夜明星吗?()

6、这种感情象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7、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回环兼拟人、排比套比喻)

8、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9、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10、足以纪念鲁迅的,是鲁迅自己的文章,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对于仇敌的认识与战斗。()

11、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土里的竹根。()

12、风失去了雨前的野性,轻轻地抚摸着草根;水珠在草尖上闪光,象粒粒珍珠在闪耀;朵朵野花开得那么娇丽,红的似火,黄的似金……()

13、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兄弟之间,不就要长命相知,天长地久吗?()

14、他品味着香醇的酒味,品味着众人的甜蜜的笑声,品味着新的生活。()

15、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16、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17、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二)、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

1、(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4)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海边的浪花吗?()

(5)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6)每当秋末冬初,柿树叶渐渐落光,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红灯笼挂满了枝头,你想,老枫树哪有这一手呢?()

2、非比喻的是()

A、石拱桥的桥洞象虹。B、小李象过去那样尊敬老师。

C、他象要发火了。D、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拟人的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5、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A、夸张、设问B、比喻、设问C、夸张、反问D、比喻、反问

6、选出下边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衔远山,吞长江D、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7、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写在括号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A夸张、对偶、比喻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D对偶、比喻、排比

8、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明喻设问对比对偶 B对比设问对偶明喻C对偶设问对比明喻 D对偶对比设问明喻

10、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B黄家就是鬼门关。()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个句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夸张

B:拟人

C:对偶

5.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五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作者善于画梅,也喜欢咏眉梅。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全。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满乾坤”等词的意思。

2、能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梅识美,品其“淡”“清”

1.欣赏梅花图片,教师解说:梅花真美啊!走进梅园,各种颜色的梅花就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瞧,这是粉红的,像——霞,这是白色的,如——雪,这是淡绿的,似——玉。梅花真美啊!漫步于梅园的小路上,感觉整个梅园都被梅香浸透了。是啊,无论是粉的、白的,还是绿的,都显得是那么的淡雅高贵,清秀脱俗。(板书:淡)

2、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教师相机出示,学生齐读。

二、“墨梅”解题,初识王冕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看图,这是什么梅?(墨梅)

2、为何称作它为墨梅?(因为这是用墨画出来的梅花。)

3、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4、而说到画墨梅,当属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造诣最深。(出示王冕简介,生快速浏览。)

5、我们一起来把王冕的名字来写一写,注意“冕”字的上半部分和感冒的“冒”是一样的,中间和下面的横和左右是不相连的,切不要写成“曰”字。

跟着老师书空。

6、王冕爱梅啊,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上的梅花盛开了(图片出示),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出示墨梅诗)。

三、初读《墨梅》,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指读、正音、吾、砚。

3、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àn))。我们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4、老师再请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古诗来读一读。(个别读。)

5、读得字正腔圆。刚才老师听出你在“吾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的读一读。

6、齐读(师用手势引导)

四、自读自解,梳理诗意

1、同学们再来自由地把这首诗来读读,想想:你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

2、生自读古诗、交流。

3、“吾家洗砚池头树”是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4、吾家就是我家(板书:我),古人说吾我们现在说——我,这是古今语言表意的不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首诗中还有一处,古人说:个个花开,我们现在说——朵朵花开。

5、“个个花开淡墨痕”是指梅树上的朵朵梅花盛开了,画在纸上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6、“不要人夸好颜色”是说不要别人去夸它的颜色有多么的好。

7、“只流清气满乾坤”只要在天地间留下清香。

五、图诗相融,人梅合一

1、众所周知梅花的色彩是十分淡雅的,在王冕的《墨梅》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寻,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个个花开淡墨痕)。(补足板书:淡墨痕)

2、同学们看图(出示墨梅图),因为梅花很淡雅,所以王冕——(用淡淡的水墨勾勒出梅花的样子。)

3、画纸上只留下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这就是诗中所云的:个个花开——(淡墨痕)

4、你能读出淡雅的味道来吗?(生读)

5、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可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生沉思)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冕的生平。

6、出示:默读

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7、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生: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生:退隐山林

8、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王冕?(我觉得王冕不追求名利。)

9、说的好,答应求画他可以得到金钱,选择做官他可以得到权力,这些对于王冕来说不过是浮云,一个“淡”字道出的是王冕一生对名利的淡泊。(板书:淡泊名利)他不正像这墨梅一样。(生齐读:个个花开淡墨痕)。

10、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继续读诗。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1、为何不用“留”(补足板书:清气)先给两个“liú”组词。

(留下、留存)(流动、流泻)

12、字音相同,意思却不同读出来感觉也不同。听老师来读读这两个字流(手势起伏,声音悠长)师:留(用手一点,干脆短促。)

13、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来读这两个字。(生读)

14、把这种感觉再放到诗中去读读,你有什么感受?(我觉得“流”是会动的,而“留”好像是静止的。)

15、你的感觉很妙,宋代诗人林逋在他的诗《山园小梅》中是这样写梅花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示)(指读、齐读)

16、你们发现没有林逋是怎么样写梅花的香的啊?(暗香浮动)

17、显然梅香是会动的,它是浮动的,流动的。所以只流清气满乾坤应该是用上流动的流(板书:流)。谁来读出梅香流溢的味道来?(生读)

18、散发在这广阔天地之间的是梅花的清气。这清气更指的是王冕怎样的精神?(他不追名逐利、清正、他鄙视权贵、淡泊名利、甘于淡泊)。

19、这清气已化作了王冕一身的——(板书:清白正气)

21、从元末到明初,朝代在变,不变的是王冕的那一身——清白正气。

22、无论是对待他鄙视的权贵,还是与自己相濡以沫的老朋友相处,甚至是在万人敬仰的皇帝面前,不改的还是王冕那一身——清白正气

23、不要人夸、只流清气这就是王冕精神的写照啊。你能读出这种气节来吗?

24、这就是王冕: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幻灯出示)

25、这样的王冕,我们由衷地——敬佩、敬重、敬仰。女生读: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26、这样的王冕我们不得不敬仰。男生读: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27、这样的王冕我们怎能不敬仰?(出示墨梅图并配乐)

28、一支遒劲的梅枝斜伸出来,朵朵晶莹剔透、朴素淡雅的梅花缀满枝头,似乎很透着一股淡淡的墨香。王冕不就是这一株傲然于世、孤芳自赏的独梅吗,此时人化作了梅,梅化作了人。(师读)

29、诗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问王冕?(对着一学生)王冕啊王冕,若是没有人再欣赏你的才华了,你会去找你老朋友泰不华吗?(不会,因为我不需要别人的欣赏,只要我的内心保留着高尚的情操足以。)

30、是的,因为在你的内心里坚信的是——生齐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1、我还想再问问王冕(对另一学生):王冕啊王冕,若是你到了风烛残年、穷困潦倒,你会卖画给那些达官贵人们吗?(不会,因为清白是我一生不变的品质。)

32、是的,因为在你心里永远坚守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3、我们一起还想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六百多年过去了,朗朗乾坤里充盈的是否还是你那一身的清白正气(是,因为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4、王冕的《墨梅》有没有铭刻在你们的心中呢?让我们一起背诵《墨梅》。(生齐背)

六、托物言志,咏叹梅魂

1、同学们王冕的《墨梅》是借梅花的淡雅、梅花的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手法叫——(板书:托物言志)

2、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和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3、王安石为了表达对高洁情操的不断追求,他曾吟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陆游在他的《卜算子·咏梅》是这样写梅花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陆游是想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啊,所以他吟道——生齐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琼瑶的《梅花三弄》里也写到了梅花——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7、琼瑶是在赞美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呀,所以她吟道:生齐读: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8、同学们写梅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而梅花的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9、(出示)生齐读: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

10、让我们再一次来把这些梅花诗吟一吟,诵一诵:(配乐生齐读)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七、书梅明志,与君共勉

1、师:同学们喜欢《墨梅》吗?(生答)现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此刻王冕站在这幅墨梅图前,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相机评价。

八、踏春寻梅,走进自然

1、背诵古诗《墨梅》。

2、建议: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感受梅花的美。

6.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②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③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

课前准备

①课文插页的挂图。

②写有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推介新书,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永恒的,令人百读不厌。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本书,该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并且先后被译成了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你们想知道这书叫什么名字吗?《爱的教育》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板书课题)。

→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比较长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②出示小黑板,读准9个词语。(遭到不幸、怜悯、屏息凝神、俯下身来、千叮咛万嘱咐、号啕大哭、目不转睛、端详、恍然大悟)

③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同学互相帮助纠正。

④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纲导读,感悟理解

①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a.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c.“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d.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③提供范例,指导交流。(以第2个问题为例)

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a.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b.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c.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④学生交流。(要求: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评议。)

→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①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②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③师小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布置作业

①积累9个词语。

②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③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①词语卡片。

②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成语。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愿望,都可以体现对别人的爱。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小男孩,他对腿有残疾的弟弟百般关怀,令人感动。(板书课题)

②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或借助注音。

②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按段落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③反复读读以下词语:

圣诞礼物,饶有兴趣,闪亮,羡慕,宽裕,惊叹

不由自主,显然,神气,湿润,喜悦

④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①自由读课文,想想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感受特别深刻,在书上作些批注。

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a.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b.保罗的想法一错再错,你能说说他的两次错分别是错在哪里吗?

c.小男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你怎么理解“给予真是令人快乐的”?请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①轻声朗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7.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七

作为刚工作两年多的新教师, 小学教育给我的感觉是:上课很赶, 孩子很躁, 老师很累。教育不是让人增长见识, 学习本领吗?这本是快乐的事啊!可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言明的问题。以下, 我仅就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着眼点, 谈几点感想。

首先, 四年级语文, 每册有必读课文32篇, 所选课文多为名家之作, 或文字优美可倾心一读, 或道理深刻可为之一悟。但有一点却十分碍眼, 在每一课课文开篇第一页下方介绍作者时, 上下册课文竟各有十三篇课文赫然标着“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改动”课文占整课文总数的40.7%。语文到底是名家名作荟萃, 还是编者改编故事集呢?有时真替人教社担心, 万一要是行文作者较起真来, 真不知人教社会惹来多少文字官司。以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为例:对照《巨人的花园》和原著《自私的巨人》, 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景物场面的描绘, 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 改动是很大的, 较《巨人的花园》而言, 原著《自私的巨人》内涵更加博大精深。为适应教学的需要, 对原著进行适度地修剪可以理解, 但如果借此大刀阔斧, 捉刀相向, 对原著进行“面目全非”式的裁减, 这就不免令人费解了。就如对《自私的巨人》的改写, 一个貌似自私其实心地善良的巨人, 被改成了外表任性、内心冷酷的形象, 而后又突然“顿悟”, 痛改前非, 读完之后总不免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其次, 我还发现一个怪现象:比起讲道理、谈理想、介绍型的“大”文章, 孩子更愿意学小故事、小动物类 (如上册第四单元有关小动物类的文章) 的“小”文章;比起正儿八经的必读课文来, 孩子更愿意学习园地的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不打紧的“闲杂”文字。是孩子们胸无大志、不愿思考, 还是我们的教材没有投其所好, 深入他们的内心呢?我想答案无疑是后者。既然小学生是儿童, 那么他们的读本就必须是儿童文学, 这才是他们所关注, 所在乎的, 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善思。不然就会造成:什么都说了, 其实什么也没说的后果。如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立意很明确, 就是告诉读者要有环保意识。行文不仅用了很多的专业术语, 全无半点儿童味, 阅读提示还列有一问: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且不说孩子能否看懂, 有没有兴趣去看明白, 治理黄河, 这个从古至今都困扰当权者的超大难题, 要是写书都能写出几百本, 一个乳臭未干、尚未涉世的孩子能提出什么有效建议呢?这是一个既不能深入, 更不能浅出的问题。黄河于中华民族而言所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远不止环保一主题。立意可不可以不这么高远, 语言能不能儿童化些呢?记得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也有一篇以黄河为题材的课文。该文借用童话形式, 赋予黄河以生命的律动, 可读性强, 这样的黄河才能真正流进孩子的心中和血液中。

再者, 全册教材内容过多, 老师普遍反映语文课内容过满。以一学期20周 (除去半期考和复习等, 其实一般只有18周左右) 正常授新课为例, 一周六节语文课, 在理想状态下, 整学期下来也就120课时。一个单元平均以13课时为记, 共8单元, 仅教授新课就需104课时。每个单元仅剩余2课时。那这2个课时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要对每个单元的测评考及订正讲评;每课一练的讲评及二次甚至三次订正……于是, 为了完成正常的教学进度, 抢占技能课, 拖堂延时, 追赶进度就成了常事, 而这些, 对于正常健康的教育而言, 损害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 我们似乎还应关注教材选材上的功利性, 关注小学生存在两套语言系统。依我之见, 很多课文是什么都对, 什么又都不对;教材的时代性 (如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现在都21世纪了, 还在谈20世纪, 有明显的滞后性) ;个别有争议性的篇章 (如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 向导如果把小海龟不是抱向大海, 而是抱回龟巢的话, 不就既救了那只探路的小海龟又能使其他小海龟不会得到错误信号, 不破坏自然之道吗?这些都是我班一个孩子所言) ;每课朗读要求标准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几乎从头到尾每篇课文的朗读要求都是有感情地读课文) 。

8.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八

语文七色光

1.看拼音写词语。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开(辟避)(忘妄)想

(尊遵)循(振震)耳欲聋

3.形近字组词,照样子写一组再组词。

湍()怔()囚()婉()

瑞()证()因()碗()

4.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旧社会劳动人民起早贪黑,就是为了挣(zhengzheng)一口饭吃。可是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在死亡线上挣(zheng zheng)扎着。

5.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摆在红四团面前的困难很多,()这些并没有吓倒他们。

6.将下列地名按要求归类。

北京 青岛 张家界 香港 周口店 黑河西安 台湾

(1)与水有关的地名______、______

(2)含有方位的地名______、______

(3)含有颜色的地名______、______

(4)含有姓氏的地名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1.把成语补充完整。

身( )其( ) ( )材( )教 ( )( )动听

( )居( )乐 ( )然( )朗 志()高(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 ,因为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后人称为“_______”。

《趵突泉》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先生写的。本册书我们还学习了一篇他写的文章《 》。游览结束后他发出这样的感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瑞雪图》一课中,作者写雪后的景色,先写( )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 );先写静再写(

);先写( )再写近处。

爱我中华,_______。爱我中华,_____。爱我中华,_______。

开卷有益

月色是迷人的恬静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月夜听曲、吟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仿照画线的短语,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幽静的() 美妙的()( )的( )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仿照摘录的句子写一句话。

多美的月夜,做个小诗人,吟诵一首描写月夜的诗吧!

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暮江吟》

__________这首诗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4种景物。展现________了一幅色彩灿烂的秋江暮景图,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之________情,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外公最爱读书。那天下午,外公又在书房读书,听见我来了,就唤我进去。我看到外公的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书,上面圈圈点点,空白处还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我问外公 您的学问这么大 为什么还要天天读书呢?外公笑着说:“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只有虚心好学,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呀!”

1.请给文中画线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2.这段话共有 句话,都是围绕“________”来写的。

3.外公学问很大,为什么还要天天读书呢?请把原因用“~~”画出来。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鸭

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藏在那儿的,就用树枝轻轻地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不动。我觉得很奇怪,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

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肺腑啊!

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野鸭放进去,用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死鸭和鸭蛋→猜测野鸭死因→掩埋死鸭。其中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次要内容是________。

2.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句。用“_______”画下来。

3.任选一题做:①文中的人称本应用“它”来称呼野鸭,却用了“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②你认为野鸭这样做值得吗?从野鸭身上你体会到什么?(回答时要写清题号。)

笔下生花

任选一题,完成习作

1.读了上面的文章你是否感动?想象一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十三只鸭蛋的故事》。

2.哈尔滨被誉为“冰城”,哈尔滨的冰雪举世闻名,动笔写一写家乡的冰雪吧,最好能写出家乡冰雪的美丽(魅力)以及小朋友们在冰雪中玩耍的情趣。题目自拟。

9.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 篇九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伟人因偶尔的愚钝而带来的这份幽默,体会女儿的天真、聪明、顽皮。

2、会写5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5个,可针对字的特点分类记忆。如“坦”“镜”“掉”“诉”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递”可联系以前学过的“弟”字进行记忆;“诉”字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读准确,写时不要把最后一笔“点”丢掉。

2、朗读指导

朗读的基础是很好地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情感。课文中有两处人物的语言,读好要以揣摩好人物的心理为前提。读爱因斯坦的话,要抓住“谢谢”这个词,加以引导,同时要读出十分感激的语气;读女儿的话,要活泼、轻松,以表现出女儿的调皮。

3、阅读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补充文中空白点,把短文读长,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这一过程,易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会同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效果也会淋漓尽致地得以彰显。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是对本课生字的复习、巩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

些词语读熟,然后再练习书写,还可加强合作学习,同桌互考,以加深印象。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画幅幽默画”。这个练习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搜集、整理,教师可为其提供各种方法,并积极搭建平台。第二步交流展示,并进行评议。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幽默故事或幽默画。

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0.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情感与态度: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这对盲人师徒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教学突破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2. 读懂“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从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信念的力量。

技术平台: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情智在线: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吏铁生作品《命若琴弦》改编的文章,题目是《一千根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10分)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典。

3、检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单间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15分)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汇报预习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师生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幻灯片:就为了这一个“希望”,他坚持弹奏,匆匆五十三年就如此过去了。板书:希望,五十三年

1、五十三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就已经是很漫长的了,可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又是何等的漫长啊。然而,这漫长的五十三年她是怎样度过的呢?能不能在文中找一个词语(板书:匆匆)。

想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生活才是匆匆度过的。(高兴、幸福)那失明的老人为何又匆匆地度过漫长白五十三呢?(因为他得到了老人给他的一个能治好眼睛的药方。)(板书:药方),你在哪找到的?

幻灯片:我给你一个保证治好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打开这纸单。在这之前,是不能生效的。

授课时间:

个性化设计:

科目:语文 备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课题:1――3一千根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情感与态度: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这对盲人师徒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教学突破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2. 读懂“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从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信念的力量。

技术平台:课件。

情智在线: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体会情感(10分)

1、那么在得到药方之前,他是怎样生活的呢?

幻灯片:一位会弹三弦琴的盲人,渴望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看看这个世界。但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板书:渴望)

渴望是什么意思?迫切地希望。

有生之年:在活着的时候。

2、当他得到了药方之后,他的生活又有了怎样的转变呢?

幻灯片:于是,这位琴师带了一位也是双目失明了小徒弟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弹唱为生。

二、走进文本,揣摩情感(20分)

1、想象,此时他会弹奏什么样的曲子?(高兴的)

2、此时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忙并快乐着)

3、想象,当他弹断第一根琴弦的时候,他是什么心情?

当他弹断第十根他是什么心情?

4、就在这第一千弦断了的时候,这位艺人又做了什么?

5、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理解。

急不可待:迫不及待。一直藏在怀里(可以看出这张药方是这位盲人的救命草,他把它视为珍宝一样保存着。)

6、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从明眼人的口中得知:

这泪水里都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呢?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伤心的泪水?悲伤的泪水?绝望的泪水?可是刹那间他突然明白了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所以这里更多的是感动的泪水。

7、然而,这位老了的失明艺人并没有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他的徒弟。他是怎么做的?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解(10分)

同学们,看到这无字的药方,你想到了什么?

11.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十一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的,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将近十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12.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十二

“双板+Pad”, 实现互动中的全员性

基于双板的师生交互服务软件, 教师可以解决人机交互问题, 实现每位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在教学《春联》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环节。

游戏背景:在学生学习课文, 了解春联的内容及特点后, 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游戏内容:春联连一连。

一帆风顺年年好 多思多思思中智来

五湖四海皆春色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绿柳吐絮迎新春

常笑常笑笑里愁去 万事如意步步高

红梅含苞傲冬雪 万水千山尽得辉

游戏过程:通过PGP双板课堂交互服务系统, 教师将题目发送到学生的Pad上。然后学生运用画线工具完成连线题, 并将答案发送到教师显示屏上。

结果反馈:教师通过显示屏, 快速浏览学生的完成情况, 将有异议的答案显示出来, 并在班级中对其进行讨论, 指导学生改正。

我认为, 课堂的“全员性”不仅是要学生人人参与活动, 更要使其成为活动的“主角”。以电子白板的方式呈现活动, 一般只会选择几位学生上前完成练习, 其他学生则成为观众, 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无法使每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PGP双板课堂交互服务系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互动环节, 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 更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找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双板+六板”, 实现互动中的生成性

这里所说的“六板”指的是六台液晶触控一体机, 它们与双板相连, 能够提供课堂教学的小组活动。在《春联》一课中, 我利用这一功能, 充分实现了学生的小组合作, 生成了课堂教学资源。

活动要求:同学们,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但你们了解春联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到触控一体机前, 用互联网搜索春联的相关知识, 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学习有疑问, 就把它写下来, 发送给老师。

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在组长的带领下, 到触控一体机前通过网络学习春联的相关内容。如果小组有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可以将内容书写在电子板上传送给教师。

活动反馈:教师通过显示屏, 浏览每个小组上传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经过梳理归类, 总结出两个问题:春联有哪些种类?春联的特点是什么?

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互联网的出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生的学习资源。而上述设计正是利用了这一优势,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知、探究、生成问题, 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及课堂的生成性。虽然电子白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 但它始终是“一对一”的交互, 而无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达到师生现场交互的效果。相比之下, 双板与“六板”的交互, 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还能让教师及时搜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从而改变教学策略, 这体现了教学的生成性。

“双板+六板+Pad”, 实现互动中的生活性

PGP双板课堂交互服务系统还可以实现双板、六板、Pad三者的同步互动。在《春联》一课中, 春联的特点——讲究对仗、平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内容, 我认为,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感受并掌握难点。因此, 我做了如下设计。

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在六台液晶触控一体机上安装好“贴春联”活动的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①小组合作, 在触控一体机上打开白板课件, 根据学到的春联特点, 将散落在课件中的词语串成春联, 并张贴到课件中的大门上。②小组成员完成贴春联的活动后, 在门前摆好造型, 此时每个组员拿出Pad轮流担任摄影师为大家拍摄“全家福”的照片, 并将其传送给教师。

活动反馈:①教师快速浏览学生上传的照片。②挑选不同内容的春联进行指导反馈。③对照片的拍摄技巧略作点评。

我利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贴春联”的情境中回到生活, 实际体验,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改变了电子白板只能由一人操作的情况, 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投入活动, 参与体验生活的过程。这样原本枯燥、难懂的内容, 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 在学生参与的体验活动中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还通过小组合作, 实现了生生互动, 在提高课堂成效的同时, 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使语文课变得更加具有生活性。

《春联》这一课利用“未来教室”的交互环境,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的氛围中展开, 从而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春联”的特点。有了这多元、交叉、互动的模式, 学生在人机交互中生成问题, 在师生交互中解决问题, 在生生交互中提升语文素养, 从而培养了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总之, 未来教室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融合,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较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十三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

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3.说说鲁迅的书桌在哪儿。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

熟( ) 默( ) 观( ) 驰( )

2.理解词语:

(鲁迅、戒尺、严厉、默默、毫不松弛、奔走、信念、料理、花骨朵)

四、学习第一段。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 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2) 讨论:这样写有何好处,有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使用方位词帮助叙述介绍?

(3) 理清本段层次

(4)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本段

2.学习第三段

(1) 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 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 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

(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三、总结课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是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五、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新词特别是新词词义。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音形

1)读准字音:持、梭、奔

2)记清字形:忧、哀、慰、梭、奔、若

2.理解词语:

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欺骗、日月如梭、滋味、假若、与其……不如里

七、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14.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

教师呈现乡村图。《搭石》教学演示课件.ppt

师: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板书:搭石

(二)、初步感知

1、师: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搭石》诵读.swf

师:细细地听读课文。要求:一边听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师: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提示:精心摆放搭石 老人调整石块 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 偶遇老人,背负过溪(三)、识词学字

1、学习词语: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平整方正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懒惰 谴责平稳 俗语平衡 伏下

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学生字。《搭石》教学演示课件.ppt

二、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我们读了《搭石》这篇课文,什么是搭石呢? 板书句子:秋天、乡亲们,根据水的深浅…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个解说搭石是什么,另一个动手来搭一下石,把纸石块搭到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搭石的简图。

3、师过渡:石头搭得平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风景渗透着无限的美感。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二、品读体验(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3、指导朗读。

说明:例段的指导意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师: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板书: 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说明:推荐学习方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4、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例:一生读(课文片段):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这样做可以使后来的人走起来方便。生:他们是为了后来的人。

生:因为他知道自己还要经过这搭石,如果这次不搭好,等他回来的时候,可能更不好走了。

师:你的意思是,他这样做,既帮助了自己,又给了别人方便,对吗?

生:对。

师:老师想起一个故事,以前可能跟大家讲过:《盲人点灯》。生:没讲过。

师:从前,有一个盲人,黑夜里走路,总要提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要点上灯呢?这不是白费灯油吗 ?”同学们猜,他为什么要点上灯?

生:他是为别人照路。

生:虽然他看不见灯光,但别人能看得见。这样他走路的时候,别人就能看见他,就不会撞着他。

师:真是这样!他给别人照亮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学习好的同学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讲解习题,帮助了同学的同时,自己也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同桌互相批改生字词,你批、改、再批的过程中,已经悄悄地复习巩固了字词。就让我们多学学搭石的人,学学提灯笼的盲人吧。

说明:评议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并结合评议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5、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说明: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随机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6、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说明:读书是师生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

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三)、学习中心段 最后一段

1、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说明: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学生对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来理解句子,句子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四、拓展延伸:

1、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随机板书: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

2、总结全文——传承美

A、师:老师送大家几句话。板书:

有德则乐 乐则能久 不朽之名誉 独存于德 言行在于美 不在于多

学生朗读这三句话,老师解释句子意思。要求学生记背。B、播放《爱的奉献》歌曲,结束。歌曲《爱的奉献》.mp3

板书设计:

搭石 助人为乐美

15.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十五

一、教学意识

“如何把这堂课上好?”恐怕是任何一位教师上课之前都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思考的问题。简单地说, 这种想把课上好的意识就是教学意识。“教学意识, 即‘怎么教’的意识, 它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技巧”[1]。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 教师的教学效果才存在越来越好的空间和可能。但是, 拥有了教学意识, 就一定能把课上好吗?未必。因为, 姑且不论上好一堂课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单就教学意识本身, 教师们也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差别。不同的人, 思考的方向不一样, 思考的层次不一样, 对教学意识的把握就不一样,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教学的操作也就不一样。比如, 有的教师喜欢多讲, 有的则坚持少讲;有的教师喜欢面面俱到, 有的则喜欢层次分明;有的教师喜欢引导学生, 带着学生思考, 有的则坚持给学生留足自己质疑、探究的时间。不同维度的认识, 不同方面的操作, 到底孰对孰错, 有没有一个平衡点?答案肯定是有的。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教师上课喜欢多讲, 喜欢面面俱到, 喜欢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用教师自己的话说, 就是“自己讲不透、讲不细, 孩子们就学不懂, 吃不透”。多么让人感动的理由!但是, 旁观者就要问了: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 我仔细地从头到尾再一次回顾我的教案和课堂, 结果却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蹙眉。

师:思路清晰了, 文章的主干有了, 那么, 外形和内容如何来丰富呢?作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呈现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呢?下面我们走进课文的内容。

师:第一部分, 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PPT显示) :

1. 如果将这一部分进行分节的话, 可以分为几节?

2. 每一节写了桥的什么?

3. 如果把这三个小节调换顺序的话, 可以吗?为什么?

生1读。

师:读得怎么样?咱们大家来试着评价一下吧?

生2、生3、生4进行评价。

师:对了。老师还想提醒一下大家, 读这篇课文的时候, 应该带着一种柔和、娓娓道来的感情来读。你可以想象, 你不是在读这些文字, 你是在诉说, 是在抒发你的感情, 好吗?

生表示认同。

师:好, 读完了, 也评价完了。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吧!如果分节的话, 分为几个小节呢?

生:三个小节。

师:每一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生5:写了桥的类型。师板书。

生6:写了桥是什么。师板书。

生7:写了桥的功能。师板书。

师:同学们找得真准确。好, 那老师要问了, 如果把这三部分调换一下顺序, 可以吗?为什么?

生8:不可以。因为, 假如先写桥的功能, 再写桥是什么的话, 就写得不清楚了, 比较乱。

师:是有点乱, 也显得很突兀, 是吗?

生表示认同。

师:可见呀, 我们平时在写观察景物的文章的时候, 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否则, 就盲目了。

这是我第二次试讲时的一个环节。说实话, 就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 我都一直是自信满满的, 觉得我想得太周到了, 问的问题不仅全面, 而且有层次, 另外还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 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上课的时候这一环节上得也非常流畅。但是, 下来之后, 听课教师就评价了, 说你想得很全面、很深刻, 但是, 你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思考, 相反是以教师的思考片面地抹杀了学生的思考, 甚至有可能造成了学生的假思考。我当时还有一些不解。但是, 当我把这几轮课上完, 进行比较的时候, 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强势姿态, 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单从教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刻性、教学的流畅性、课堂的知识性渗透等方面来评价, 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井然有序。所有可能的问题, 教师都替学生想到了。原则上讲, 学生跟着教师走, 应该就没问题了。但事实上呢, 学生愿不愿意跟着教师走呢?未必。这里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机会成本的考量。也就是说, 有可能存在教师滥用学生发展机会的嫌疑。从教学意识的角度来讲, 这个环节教学色彩彰显得太浓了, 教师的贴切周到, 不但可能没有启发学生的真思考,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因为, 教师强势的姿态束缚住了学生的大脑, 结果就走入了“引而未导”的尴尬境地。

确实, 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学意识过于彰显, 教师总是走在学生的前面, 牵着学生走, 结果, 学生跟得累, 教师教得也辛苦。明智的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是脚手架, 教师是助推器。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引”, 还在于“导”。《学记》有说, “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师生之间, 教师如果只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抛给学生, 而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想象、乃至质疑的时间, 就很容易因为教师的过分周到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毫无疑问, 一堂好课需要足够的教学意识。但这里要讲求一个“适度”。否则, 少了, 就沦落为一种教学表演, 成为一种走马灯似的大杂烩。多了, 就给人一种“生拉硬拽”的印象, 教师上得费劲, 学生学得也不轻松。

二、学生意识

学生意识是上完这几轮课之后让我最觉得难为情的一个问题了。回顾自己上过的四轮课, 可以说, 我自己觉得已经很努力地贴近学生、贴近教学了。但是, 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作为一位新教师, 我过于关注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我越来越觉得, 我太不懂学生了, 我太需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了。我所执教的班级是四年级学生, 但是, 四年级学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他们的知识基础怎么样?他们的普遍心理基础是什么?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又是什么样的?上完课之后, 这一个一个问题催促着我进行反思。

什么叫学生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 才叫做具备了学生意识?下面, 我结合自己上课的一些反思, 来梳理一下学生意识的应然之义。

1. 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教学

回顾自己的课堂, 可以说, 我比较关注对学生的提问质量。但是, 尽管有这个意识, 我还是没有避免一些失误。比如, 第二次试讲的第一个环节, 讲到课文的写作思路的时候, 同学们共同回忆和梳理出了课文的思路是“桥之态——桥之美——心之桥”。可是, 这三部分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我心里是明白的, 我也想引导孩子们认识和理解这种结构。问完之后, 看着孩子们苦思冥想的表情, “递进思路”这个词就从我嘴里溜出来了。结果, 这个环节就进行得很费劲。因为, 孩子们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递进思路”, 以前也没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况且, “递进思路”这个词离他们太远了, 不属于他们的语言范畴。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比如“结构”“逻辑”等这些词汇在四年级的课堂当中都应该避免出现。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 只有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教学, 才能更好地促成师生之间高质量的对话。

2. 及时理答和反馈孩子的发言

课堂上, 几乎每一次孩子的回答或者质疑, 我都给予了自己能力范围所及的反馈和理答, 而且, 在反馈和理答的内容上也基本上兼顾到了生动性和前瞻后顾。但是, 从整体上反思, 我的理答和反馈在视野上缺乏一个宏观的把握, 这也致使课堂中贻误了一些创新的契机。比如, 在导入部分, 教师问:如果写桥, 同学们想写什么?当一个学生回答出“友谊”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深入地问下去, 抓住“友谊”是无形之桥这一点, 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展。但课堂上, 我却只是给出了“哦, 你写的是友谊之桥”这样简单的反馈和评价, 把一个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机会给放跑了。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 打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已经成为了教师们的共识, 充分运用提问策略也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高度认同。但是, 如何有效运用这一策略?如何做到既关照了教学又关照了学生?我想, 认真倾听学生发言, 及时理答和反馈不失为一条捷径。

3. 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

这实际上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备”策略, 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实际上就是一种备学生的做法。我把这种做法的心态称之为一种“对孩子不放心”的心态。在备课、上课之前, 先试着用孩子的思维来预习课文, 想一想, 如果孩子来学习这篇课文, 可能会产生哪些疑问, 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教师事先都考虑到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真正上课的时候, 做到游刃有余也是情理之中的。

4. 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是承接上面“备学生”策略之后的又一智慧之举。“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是一种“对孩子不放心”的心态体现, 但是, 在我的课堂上, 我对此种心态的操作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我的课上着累?现在想想, 是我对孩子们太不放心了, 事事都想强调,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反思一下, 这堂课上, 孩子们思考了吗?孩子们的思考绝对称不上是自由思考。仔细反思之后, 觉得这堂课上教师成人化的思考严重地侵犯了学生自由思考的领地。这一想法挑战着我的惯常思维, 也足以让我彻悟。用孩子的思维去预习课文, 梳理出孩子们有可能碰到的问题, 整理出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需要经受的体验, 无可厚非, 但不一定非要全部呈现在课堂之上, 面面俱到地带领学生去思、去想。换句话说, 为学生着想, 但同时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指人们在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时, 对于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2]这里给出课程意识的概念, 并不着意探讨理论概念, 而是想澄清一个问题, 即对于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毫无疑问, 做一位有创新见解的教师, 要具有课程意识。但是, 教师的课程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课前寻找资源方面, 也不仅仅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审视与批评方面, 它还体现在对课堂中间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把握方面。课堂当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呢?回顾我的教案和课堂, 我发现了新的问题。

师:同学们, 以“桥”为话题进行写作, 可以像作者樊发稼一样写成一篇散文诗, 可以像作词家阎肃先生一样写成一首歌, 同样, 也可以像诗人杜牧那样写成一首诗。如果你来写作的话, 围绕“桥”, 你想怎样写呢?

生1:我想写城市的立交桥, 把整个城市衬托得很美!

师:你是想写一写桥的美。

生2:我想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师:你写的是友谊之桥。

生3:我想写桥的“沟通与交流”。

师:你是想写一写桥的功能。

师:同学们真是富有想象力。你看, 多角度进行创作, 思路多清晰、想法多新颖呀。今天呀, 老师带领大家进一步地走进《桥之思》这篇课文,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看看这种写作的思路, 对你会有什么启发。

从课堂的流畅性来评价这一环节的话, 应该说这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既有同学们的合理想象, 也有教师及时的反馈和理答。但是, 如果从课程意识方面来评价的话, 这个环节的设计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仔细分析这一环节, 可以显见, 学生的回答恰好贴合了课文的写作思路, 即“桥之态——桥之美——心之桥”。说实话,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想到,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之后, 同学们会仿照作者的思路进行构思。所以, 可以看到, 教师这时的反馈性语言是机械的, 功利色彩比较强的。后来, 一位教师找我聊, 她说, 当孩子说到自己想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的时候, 你应该追问孩子:“为什么以桥为话题, 你却写同学之间的友谊呢?”听完之后, 我恍然大悟。是啊, 如果教师继续追问, 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 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理解。但是, 这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我却漠然置之, 结果还兜了个圈子, 按部就班地在课文结尾处才处理“心之桥”部分, 心中不免遗憾。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备课不等于‘背课’”, 结合自己的课堂, 现在想想还真觉得自己有一点在“背”课的嫌疑。教师“背”课, 就好比事先设置好了一些“陷阱”或“圈套”, 上课的时候等着学生往里钻, 学生不钻的时候, 教师生拉硬拽也要把学生拉进来。这个说法不是十分恰当, 但却形象地描述了我当时上课的心态, 就是千方百计地想着怎么把这堂课上好, 而不是怎样帮助学生学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 我的课缺少了一些自如, 缺少了一些大气。

“要善于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对于这句话, 很多教师耳熟能详。但是,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想, 课程意识首先是第一位的。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 课堂上教师才会具备一种大局观, 才会适时调整好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曙光, 周兴国.新课程的意识要求:从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20, (2) .

16.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教案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的学习是一项关系到学生文史类综合基础建立的重要学科,能够学好语文对于少年儿童未来综合能力的发展与人文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关键作用,语文基础是很多社科类与文史学科的共同基础,对于少年儿童语文基础的培养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安排而进行语文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应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如果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自上而下的传授的语文知识点与阅读学习内容,学生没有思考与分析阅读材料的余地,只能被动模仿教师的方法,这样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更无从谈起,要让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效果,应立足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阅读教学,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语文阅读材料,发现与思考阅读问题,而教师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学生组织材料,解答疑难,进行指导与纠错方面,通过提高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地位,让学生真正具备主动探索与求知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兴趣往往是推动其将精力与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的关键,兴趣可以让人提高对某个领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更多地注意和参与到某些活动中来。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兴趣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学习,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因此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兴趣,而不要通过单一的课堂授课与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实现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语文阅读是一项具有趣味性与内容丰富的学习项目,其中有大量有趣的知识与故事可以满足求知欲旺盛的小学阶段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对于语文阅读进行趣味性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其阅读学习的效率与学习成绩。教师多发掘语文阅读中的趣味化故事与知识点,以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发现阅读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其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针对不同的语文阅读内容,其阅读方法与认知技巧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之前,要先针对阅读材料的种类,内容,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不至于犯错误与走弯路,避免学生将大量学习经历耗费在无意义的探索上。例如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的阅读学习,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课的文体类型为说明文,针对说明文的阅读学习,主要就具体说明的对象学习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技巧与说明方法,文中怎样使用数据进行说明,各种数据的使用产生了什么效果?文章中先描写了什么内容?后描写什么内容?前后顺序具有什么特征?文章这样安排具有什么作用?等等,通过阅读要点的指导和阅读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学习掌握要点,使其在遇到同类型文体的阅读材料时可以应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主性地阅读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于一些语文阅读材料中较为复杂的文学技巧,仅仅采用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也很难充分理解材料中作者所使用文学技巧所起到的效果,而采用针对同样题材的写作练习与阅读学习进行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材料中某些文学技巧的认知水平。例如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写爬山虎這种植物,让学生通过自己写爬山虎,学习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文学手法与文学技巧,从而充分理解文章中所使用的文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这一课的阅读认知与理解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方向都在于在新课标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进行教学措施的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的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中不足的部分,才能让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静华.“沉入”语文课后訓练的金脉矿——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实效性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2] 张毅.浅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3] 郑淑红.教学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50.

上一篇:读小草和大树有感下一篇:新课标视野下的读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