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的故事(共3篇)
1.教育类的故事 篇一
我叫“小耳朵”,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当我第一次睁开懵懂的小眼睛时,已经是三月份了。 我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比我先出生的小叶子们都跟着微风欢快地舞蹈,我也想跳舞,可是我太小了,只能随着风的节奏轻微地摆动身体。
随着我身子的颜色逐渐变深,我想要跳舞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了……
夏天来了,我长成了深绿色的大叶子,可以和风姑娘一起舞蹈了。我和风姑娘一起上下翻飞,发出清脆的沙沙声。因为我的舞姿是所有树叶中最美的,所以其他叶子都羡慕地望着我。可是我心里还是有点不满足,因为看过蝴蝶飞舞的我知道,这还不是真正的舞蹈。
秋天终于来了!
所有的叶子们都在伤感地互相告别,有些叶子还偷偷在夜里低声哭泣。每天早上都能在好些叶子的叶尖上发现很多亮晶晶的小泪珠 。我知道他们伤心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故事就要结束了,以后就永远不会再有机会看到这个温暖的世界了。
只有我满怀期待觉得属于我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呢!因为我知道,只有在秋天,我才可以像那只蝴蝶一样跳一场自由的、真正的绝妙芭蕾!
为了这场舞蹈,我已经换上了一条渐变的金色的舞裙,最外边一圈是黄绿色的,穿上去即合身又好看。
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来了一缕风,她轻轻地摘下我,把我高高地抛向空中。“再见了,朋友们,我要跳最后一场舞蹈了,你们要为我鼓掌啊!”我高声叫到。
乘着那一股有力的风,我在天上尽情踢腿,劈叉、旋转、翻滚,没有叶柄的束缚,我可以完成任何我以前完成不了的动作。我踏着轻盈的舞步,随着风变换方向,我也不断的变换各种舞姿。整片蔚蓝的天空都成了我一个人的舞台。我还看见了远山勾出的一条条曲线。啊!原来世界是那么的大呀!
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暖融融的,我仿佛听到了每一束阳光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响声,像小女孩的笑声一般好听。我还听到了树叶们沙沙的声音,那是他们在为我鼓掌吗?
风渐渐小了,我知道我的舞蹈即将接近尾声了。我缓慢地旋转着、旋转着,在接近地面的时候,我拉起美丽的裙摆,做了个轻巧的“屈膝礼”,向观众们,也向这个美丽的世界作出最后的告别。
我安静地躺在了泥土上,泥土软软的,暖暖的,还有一股青草发出的好闻的香味。我的故事马上要结束了,可我心里却很满足……
2.教育教学类的读书笔记 篇二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3.教育类的故事 篇三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艺术教育概论这门课,我结合我学习的专业并查阅了书籍,对幼儿园艺术教育各个门类的基本特点和教育作用做了一个总结。幼儿园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和文学。下面我就从各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 美术
美术是通过塑造形体再现生活的造型艺术,造型是美术的主要特征。美术通过塑造具体事物的视觉形象,使形似和神似相统一,绘景和抒情相统一,达到“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绘画是通过构图、造型和设和色等手段创造视觉艺术形象。通过视觉形象的描绘,可以表现人瞬间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出现在画面上而又和画面形象有密切联系的事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王有政的国画《悄悄话》,画面上一个陕北老爷爷盘腿坐着编柳条筐,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子,背着书包、算盘,手里拿着一张纸,笑眯眯的,把小嘴凑到老爷爷的耳边,正在说“悄悄话”。她在说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报告得了好成绩,她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正如中国画论里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作品显得妙趣横生而有意境。
绘画长于描写表态的物体,表现瞬间的形态,因此它在表现时间和运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绘画的构图中,应尽量选取那些能够使欣赏者联想到的、与画面形象有关的情景,使得事物的前前后后都能从这一瞬间的画面得到清楚的理解。《悄悄话》里的小姑娘使我们联想到她刚从学校回来,把悄悄话告诉爷爷,从爷爷抿嘴笑的表情上可以想象到小姑娘的悄悄话是报告了好消息。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要眼看、脑想、手做,只有三方面协同动作,才能使儿童的感知觉得到协调的发展。幼儿绘画也需要构图、造型和设色,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儿童意愿画不仅表达儿童的思想感情,还反映了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幼儿美术中应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儿童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达,使其动作灵活、准确,心灵手巧,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活动进行视觉形象的美感教育。
2.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中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乐音的这些特性在人们感受知和表现音乐艺术美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应当重视发展儿童的音乐听觉能力,日本“山叶音乐教育休系”很重视儿童的听觉训练,他们认为,4~6岁是听觉训练的最佳期。音乐艺术实践包括三个方面:创作、表演(演唱演奏)和欣赏。作曲家创作了音乐作品,需要有人演唱或演奏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作品创作的优劣,演唱、演奏水平高低,音乐欣赏程度的深浅,都与各方面实践者的社会经历、知识基础、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音乐技能技巧等密切相关。
从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来看,它是在时间过程中逐步发展开和完成的,所以它又是时间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示方式为表达音乐内容、一种情绪,还能表达内容情绪的发展、变化。如幼儿歌曲《摇啊摇》表达了小朋友摇娃娃睡觉这一内容,亲切、爱抚娃娃的一种情绪。幼儿律动曲《小兔》描写小兔跑跑跳跳的愉快情绪,音乐游戏《小兔和狐狸》中,既有小兔的形象和活动,又有狐狸的形象和动作,表达了艺术形象的对比和变化。再如音乐游戏《抢椅子》,乐曲开始表现了小朋友藏、找的愉快情趣,接着是轻快的跑步,然后旋律提高八度重复,增加了情绪的紧张度,继而是音阶式上行,把游戏情绪推向高潮,在紧张、机智的抢椅子活动中结束。情绪从轻松愉快发展到紧张热烈。幼儿音乐作品虽然小,也有鲜明的情绪表现,不仅有一种情绪表现,还表现了情绪的发展变化。音乐是用听觉悟古籍的时间艺术,它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不如美术的视觉形象那些具体,也不像语言文学那些阐述具体的思想概念,音乐艺术形象是联想、想象中的听觉形象。
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它用声表情,以情达意。音乐能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境界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音乐大师贝多芬说过:“描写是属于绘画的,在这方面,诗歌与音乐比较之下,也可以说是幸运的了,它的领域不像我的领域那样受限制,但是另一方面,我的领土在别的境界内扩张得很远,人家不能轻易达到我的王国。”这就是说,描绘具体形象是绘画的特长,诗歌也比音乐幸运,音乐在这方面受限制,但音乐在抒发感情、激励人的内心情感方面,又有其独到之处。高尔基在他的自传小说《人间》中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一点:“我的心碎裂了,它充满了一种强盛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是由良好的音乐奇妙地接触心灵深处而唤起的。”音乐激励人的感情,动人心弦,常常使人感到有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因为人们有些内心感受,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有这样的见解:“这不是因为音乐语言不像文字那样明确,而恰恰相反,这是文字的过失,文字的不足。因为人们对音乐理解不深,或者虽然有所理解,但还没有找到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它的内容。”音乐擅长于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精神境界抒发感情,也可以用音响描写基本些事物,唤起人们对该事物的联想与想象,并在头脑中产生某种形象,同时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描写性音乐不是单纯地描写,在描写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情绪、情感,但往往不像某些抒情性音乐表现的那么深刻。
创作幼儿音乐作品较多采用描写性手法,这是由幼儿的思维、认识特点所决定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音乐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当然音乐作品反映的生活、情趣,也应当是幼儿所能理解感受的。如钢琴小曲《小鸭的舞》描写了小鸭跳舞、小鸭流水等生动场面,这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形象特点鲜明,幼儿很容易接受。
幼儿音乐教育彩的音乐教材有歌曲,也有器乐曲。歌曲可以借助于歌词,器乐曲可以借助于标题或文字说明,更重要不的是通过音乐艺术本身的魅力去感染教育幼儿,帮助他们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情绪,领悟其教育意义。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激励幼儿的情感,产生情绪体验、情感共鸣,进而有所领悟,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求。因此,在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须教给他们有关歌唱的、听觉的、活动的、弹奏的等音乐实践活动所必要的技能技巧,使他们有能力从事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学习音乐,在审美活动中培养审美能力。音乐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艺术科目,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是达到艺术教育目的的必手段。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教育,发展音乐素质、能力的良好查机。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达能力等,为他们成年后的文化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音乐学习中丰富幼儿的情感,促进幼儿的思维、想象、领悟能力,在音乐练习中培养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正台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所说的,他教儿童拉小提琴“不是培养小提琴的专家,而是通过小提琴培养能力之芽,同时打好品德修养基础”。
3.舞蹈
舞蹈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用人体造型来抒情的视觉艺术。舞蹈动作在部分来源于人的自然动作,也有一部他是对鸟兽等动态各自然景物的模拟,我国的传统舞蹈与武术有密切关系。节奏、表情、构图、造型是舞蹈的基本表情手段。舞蹈的表情与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它通过节奏的强弱、快慢,动作和轻重、大小等的对比来表达感情,没有节奏就不可能有感人的舞蹈。舞蹈的造型不仅是人物形象的静态造型,更重要的是动态造型,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形体美。在舞蹈动作中表情动作比较多,模拟动作和基本舞蹈形象的手段。幼儿舞蹈中模拟动作比较多,模拟动作和基本舞蹈动作结合,构成生动活泼的舞姿,并通过变换的舞姿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舞蹈动作要富有韵律感、节奏感,要协调优美,抒发感情。幼儿舞蹈也有同样的要求,但限于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舞蹈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幼儿舞蹈中,既要培养动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又要培养记忆音乐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使幼儿能够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跳舞,并使动作适应音乐的情绪,用动作表达感情。有人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舞蹈与音乐的亲密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培养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能动作楞调优美地表达感情,并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及运用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使幼儿在用动作传情达意的舞蹈中,感受舞蹈美,领悟舞蹈的内涵,达到舞蹈教育的目的要求。
4.文学
文学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的基本特点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所以称为语言艺术。幼儿文学主要是儿歌、诗歌和故事。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儿歌的题材广泛,词句简短,结构单纯,内容生动,想象丰富,有优美的韵律、和谐的节奏,是适合儿童吟诵的韵体作品。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听成年人吟诵歌谣,由于儿歌的词句简短,节奏性强,押韵上口,儿童容易记忆,便于吟诵,是幼儿喜欢、容易普及的文学形式。
儿童诗歌是一种用精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诗歌和儿歌有共同特点,就是想象丰富,语言通俗、简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感情色彩鲜明。儿歌与诗歌所不同的是:在表现主题上,诗歌往往以间接的方式表现,比较含蓄,诗歌的思想深度比较商,而儿歌则比较直截了当;从语言表现形式上看,诗歌比较讲究音调、节奏,富于声响美,但对韵律要求没有儿歌姥严格、规整;从篇幅上看,诗歌有长有短,儿歌都比较短小。儿歌的构思要新颖有特点,有独创性,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反映儿童思想感情、生活情趣的题材内容。诗歌的意境是通过诗人的思想感情去描绘客观事物。儿童诗的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探索儿童的精神境界,借所描绘的事物表达儿童的思想情感。在诗歌意境交融、借景抒情、借境达理中,反映儿童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诗歌表达内容的重要手法是诗的含蓄,含蓄使诗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儿童诗的含蓄、意境,做到“通情达理”。
儿童故事是口头文学的一种。它可供儿童阅读,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听成年人或小朋友讲故事。儿童故事要题材广泛,主题单一,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故事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以叙事为主,语言生动、口语化,是儿童喜爱的文学形式。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语言,激励幼儿的情感,活跃思维,丰富想象,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情节自然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要求。幼儿文学作品是丰富幼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重要来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语言,既可以丰富幼儿美的词汇,培养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又可以艺术语言塑造的形象中培养识别事物 的美丑、善恶能力。通过语言审美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崇高思想感情得以飞进儿童心灵深处,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