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

2024-08-15

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精选6篇)

1.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 篇一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2 摘要:

今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关键词:和平发展 增强互信 加强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今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加紧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

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第三,“台独”势力在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岛内“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收到遏制和削弱,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有压力增大。

第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第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岸、国内和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美国、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赤裸裸地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知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遏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第二,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中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两会协商在攸关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逐步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经济、民生议题的协商完成后,将逐步走向复杂敏感的“政治、军事”领域,两会协商谈判的难度更大。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站在全民族发展高度解决两岸关系问题

我们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作出积极努力,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一,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

第二,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两岸关系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的道路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拓。两岸各界应该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我们希望台湾各界同胞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作为,最广泛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同大陆同胞一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把两岸关系前途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三,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目前,两岸正在积极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两岸只有深化经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我们会充分考虑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让两岸同胞看到这的确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好协议。

第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经过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目标。两岸中国人不仅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创伤,更应当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 篇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内在要求?“从实践上说, 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 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例和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要求。从人际关系角度, 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强调, 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大学生建立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 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因此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 树立“竞合”意识。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 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 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 《决定》把人民群众利益划分为根本利益、不同方面利益和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几个层面。在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零和”游戏, 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实现共赢,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之间也可以实现共赢。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 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国际经验看, 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 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如今社会转型期, 虽然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人民内部仍然存在各种矛盾, 但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无疑会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当代大学生和谐合作素质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间存在差距

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 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体主义精神, 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 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 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 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 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 甚至你争我夺, 忽视了合作, 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 甚至出现畸形发展。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对策

1. 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倡导和谐哲学。

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的一面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的倡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要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作为大学生的指定选修课, 或开设类似的人文讲座, 同时要营造重视和谐精神的校园环境应张扬马克思主义中和谐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是斗争与和谐的统一。人们往往只看到马克思主义强调斗争的一面, 而忽视了其和谐的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尤其强调了和平、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面。因此大学生要自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同时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 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北京大学张岱年先生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他认为:“‘天人合一’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崇德利用’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 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和与中’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道。人民大学张立文先生认为“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他基于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和各文明间的冲突和五大危机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的认识, 提出了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的价值, 即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中心价值, 并用这五大中心价值来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和谐哲学与和谐思维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同时为大学生培养和谐精神提供了思想源泉。

2. 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合作意识。

当代大学生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大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想不能靠个人孤军奋战, 而只能靠大学生集体之间的联合、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要树立合作精神。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尤为突出。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发现, 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有185人。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 合作的比例是41%, 在第二个25年, 合作的比例上升为65%, 在第三个25年, 合作的比例上升为79%。这些数字说明, 合作也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大学生还要进一步树立比合作更高层次的“竞合”理念。早在十多年前, 西方就提出“竞合”理念, 也就是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可见, 合作与竞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竞合”的核心含义是“双赢”, 即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合作动机。“竞合”是比单纯的竞争尤其是不规范的恶性竞争更高层次的竞争, 它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也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合作, 其结局是“共赢”或“多赢”。在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理念代替“零和”游戏和恶性竞争。大学生还要树立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但它是个中性的概念。我们要善于利用团队精神为社会主义服务。有感于中国人团队精神的缺乏, 在比较了日本下围棋似的讲全局的做法、美国人打桥牌似的合作竞争的做法、中国人打麻将似的孤军奋战的做法之后, 王选院士在北京大学讲演中指出, 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结合是北大方正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倡导“年轻人要树立一种团队精神”。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内在要求, 但当前大学生和谐合作素质的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此我们需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倡导和谐哲学, 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合作精神。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3.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三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定和平协定,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大陆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只要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可以务实协商作出合情理的安排;祖国大陆将继续为广大台胞在海外提供各种帮助等主张,无一不表明大陆的极大善意、诚意和宽容,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为维护台海和平,为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化解两岸敌对状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宽广胸怀和良苦用心。

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携手共同求和平,谋发展,那么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过去上百年间,中华民族总是被动挨打、受人欺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走向富强进步,巨大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在当前金融海啸冲击下,大陆经济相对稳健,大家都对前景充满信心。这充分说明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世界上享有尊严,并感受到国家富强带来的骄傲和自豪。

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政治经济不能分离,要相互促进。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两岸关系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胡锦涛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按照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精神,两岸同胞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共同努力,一起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中国人就一定能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奇迹,并且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发展对台方针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宣告自当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呼吁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决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统一的主要政策。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1月说: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根据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经过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实践,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一方针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宣告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随着两岸关系和台湾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次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八项主张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在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新主张。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重要主张。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面对两岸复杂情势,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这两个对两岸人民负有重大责任的政党行动起来,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逆转了被“台独”分裂势力恶化的气氛。2005年春,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访问大陆。胡锦涛分别与他们举行会谈,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重要共识,向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彼此分歧,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在两岸同胞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3月后,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吴伯雄举行两党领导人会谈。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复谈,融解9年的坚冰。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和两岸周末包机启动。8月,奥运一圆百年梦,两岸儿女同荣耀。11月,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北举行会谈,两会制度化协商迈出重要一步。12月,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成功抵台,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

这些年来,大陆方面克服种种阻碍,始终如一地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祖国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以来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化交流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自1987年台湾影视制片人率先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来祖国大陆拍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两岸文化交流沛然莫之能御。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2007年底,仅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五千多项、五万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已在两岸民众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不时遭遇逆流。在种种复杂因素和艰难险阻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代表人民意志和民族利益,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有力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当政20年间,台湾当局的一系列“台独”挑衅,特别是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及“法理台独”图谋,一次次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一次次挫败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陈水扁当局在以“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失败后,处心积虑推动所谓“入联公投”。2008年3月22日,“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的阴险图谋招致失败。

中国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支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一再重申,反对企图改变台海现状的“台独”冒险活动,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4.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篇四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作为该命题的涉及者,也许我的观点或多或少带有了一点个人色彩,不能完全做到客观而公正,但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内心想法。

首先,我觉得责任感与使命感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或成才都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来便有无数烈士先驱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自己的生命,屈原,文天祥,杨靖宇,刘胡兰等都是各个时代的代表,他们本有着只要稍微改变下态度便可以获得生命甚至荣华富贵的机会,但是因为在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无法抹去这种情感。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大无私的精神,但至少我们得牢记自己对父母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也许责任与使命是一种压力。对大学生来说,会影响了我们平静而安逸的大学生活。每天早上,如果没有作为学生的责任,我们能心安理得的睡到很晚;每堂课,如果没有使命感,我们可以一直睡觉无任何顾忌。但我们不能,作为一名学生,作为父母的希望,作为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奋斗,即使我们不能做到完全令人满意,即使我们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因为使命感压着我们,我们在徘徊之后得选择前进,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中国人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良机。

当今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总是以挑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从奥巴马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还在白宫接见**喇嘛等等举动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权利。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关注时事的同时更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也许以我们个人的力量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只要所有大学生都从自身做起,拧成一股绳,国家的形势必将改变。

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呢?

现在,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过多家庭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困生外,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样,增强责任感,明白自己的使命就变得迫在眉睫。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的社会意识,制约着人生坐标轨迹。而人生的坐标轨迹,因为心存责任而变得更有重量、质感。

当代大学生要重视责任感的培养和未来设计,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时代发展的脉搏,满足自己内心对价值的需求。,切实认识到责任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责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在参加实践活动上功夫。我们可以去义务支教,当活动志愿者,去红十字会捐血,为地震灾区捐钱等等。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去领悟,我们可以为妈妈洗一次脚,为爸爸剃一次胡子,通过一件件小事去感悟。

我想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热情和韧劲,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坚持深入了解生活,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就一定能提升责任感与使命感!

5.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 篇五

习总书记关于“和平发展与各国关系”的讲话内容汇总

关于中国和俄罗斯关系,习近平指出,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都占据优先地位。这次访问俄罗斯,体现了中方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两国要巩固战略和政治互信,增强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相互支持;扩大务实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我期待着访俄期间同普京总统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深入交换意见。

关于中国和南非关系,习近平表示,建交15年来,中南关系实现了从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性跨越。中南同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视对方为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对外战略的重要支点,双方合作越来越具有战略影响和全球意义。

关于中国和非洲关系,习近平强调,中非同属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共同利益。中非合作是全方位和互利共赢的。中国衷心感谢并铭记非洲朋友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所给予的坚定支持和宝贵帮助。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一如既往做非洲和平稳定、繁荣发展、联合自强、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关于中国和印度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印是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起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道路,是两国共同利益所在,对亚洲和世界也是一件大好事。当前,中印两国都在加快发展,双方要抓住机遇,扎实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照顾对方核心关切,妥善处理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和分歧,把中印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6.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 篇六

——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感

机械工程学院杨政

清华大学是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代表着中国先进教育、先进科技的前进方向。自建校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在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胡锦涛总书记在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令人振奋的讲话,对清华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在中国,大学生历来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宋代的太学士陈东,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的篇章。“五四运动”时期,大学生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以身作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

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我们能目睹这些壮举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群群同学在宿舍里“吞云吐雾”,在考场上照抄作弊,在熄灯后大呼小叫,在网络游戏里乐不思蜀。

大学是一段特殊的旅程,他不应该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一个人享受的资本,它需要我们去奋斗、去成才。因为大学生是肩负有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当年的“天之骄子”虽早已不复存在,而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知识精英阶层,如果这个群体的人集体性的淹没在了浮躁、肤浅和低级趣味里,那该由谁来思考更深刻、更宏观的问题,该由谁来推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呢?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心忧楚国,纵然疾通惨怛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南宋爱国词人陆游一心想着收复旧河山,于是“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入无再青”;早期共产党人夏明翰为共产主义事业披荆斩棘,虽死不悔,殉身时还慷慨激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历史更迭,人类已经进入了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那些可以为国捐躯的年代已经远去,时代在强烈地呼唤英才。当国家的投资力度越来越重的倾向于大学教育,民族的腾飞越来越需要大学生参与时,我们怎么还能一味的只知道享受呢?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他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土,有着有口皆碑的中华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当然中国也有过屈辱的历史和黑暗的岁月,但纵使腥风血雨,飘摇欲坠,中华民族的文明也不曾间断。因为我们有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之魂,是中华崛起的不竭动力。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行。

上一篇:爱心书籍义卖策划书下一篇:酒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