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一
三年级科学上册《20、空气在哪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空气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验证实验;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知道空气的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教学准备:
水槽、饮料瓶、玻璃杯、气球、塑料袋、蜡烛、纸、扇子、粉笔、水、带漏斗的橡胶塞、集气瓶、木块、铁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
课件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空气)交流后教师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有关知识。(板书:《空气在哪里》)
(二)探究空气的存在及性质
1、想办法找空气。
提出问题:到底哪里有空气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认为哪里有空气? 学生回答问题。
提出研究问题:既然空气到处存在,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想想办法。
(师参与小组活动,共同讨论找空气的方法,然后小组开始用自己设想的方法找空气。)
师:你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空气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大家感觉一下也可以。
学生谈自己找到的空气及找空气的方法。
2、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①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找到了空气。粉笔、砖头里有空气嘛?(猜想 验证)
②出示饮料瓶,它里面都有什么? 学生可能答案:什么也没有、空气
提出问题: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呢?你能相出办法说服大家吗?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到各组参与讨论。)
师:好,请同学们跟大家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饮料瓶里面是否有空气呢?
小组汇报自己的做法。
(生分组研究,教师到各组,参与研究,指导研究。)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瓶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你们用的什么方法?
学生汇报。
③出示一个杯子,它里面都有什么?(方法同②)
3、分析现象,获得结论。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谈认识。
师:不错,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把像空气这样的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师:所以,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除了空气是气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也是气体? 学生举例 自由活动:
师:(出示两个空杯子)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空杯子,你能让这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吗?(学生脸上露出疑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到手操作一下试一试。
(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师:成功了吗?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师:让“空气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的方法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
课堂评价、拓展活动: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生汇报)做达标题
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空气有重量吗?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
2.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特征。
教具准备:分组观察材料:土壤、水、烧杯、玻璃棒、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检查学生带来的土壤。
评: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任务,并布置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出示课题:
6、观察土壤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提问: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节: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评:学生通过讨论,大体上知道了什么是土壤。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土壤的成分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看、摸、闻。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评:学生讨论决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土壤,并引导学生观察,填写 察
观察记录。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沙和粘土 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学生分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小节:土壤是由空气、砂、粘土、腐殖质、水等构成。评: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沙和粘土是土壤中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区别。
学生复述,并填写。学生猜测。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能腐烂的垃圾堆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怎样处理不腐烂垃圾?
评: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垃圾的益处和害处,并且从小学会保护周围环境,处理垃圾的能力。
3.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三
1、本课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课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知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本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使学生知道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密切,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第二部分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部分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与生命的密切关系,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对空气的污染、危害作出合理的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空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
教学重点:
1、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
2、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
教学准备:
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成分课件。
板书设计:
空气和我们
1、空气污染的原因:烟尘、废气,汽车……
2、空气污染的危害
3、空气的净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各种性质,那么空气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
2、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我们离不开空气呢?(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选择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进行实验。)
3、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除了人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4、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因此,我们说空气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板书)
二、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空气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呢?(学生汇报。)
2、出示空气污染的相关资料。(课件)
3、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周围的空气洁净吗?为什么?(学生思考、汇报。)
4、总结:影响我们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工厂里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轮船、飞机排放的废气,还有我们家里用的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等。
三、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1、我们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空气被污染后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呢?
2、看资料(课件):空气被污染后造成的危害。
3、根据资料谁来说说空气污染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4、总结: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有害的气体会刺激人的眼睛、肺,严重的会得肺癌;使大片的农作物、森林的叶子变黄、枯萎、脱落,甚至死亡。
四、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空气污染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一切会污染空气的活动都停止呢?(课件)
2、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小组讨论,并记录。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使他们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关心环境,改造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科学》这一科目的意义。】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出一张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小报,让每个人都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4.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空气在哪里 篇四
教师:李梅
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 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特性。
2、培养幼儿相互合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活动准备:
空盒子、塑料袋、塑料瓶、水盆、毛巾、粉笔头、句卡,词卡。活动过程:
(一)神秘的空气: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 1出示神秘盒子引起幼儿兴趣。
盒子里面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摸摸、听听、看看、闻闻,然后把你知道的信息告诉小伙伴,让他们猜猜盒子里到底是什么(请几个幼儿探索并表达,引导其他幼儿大胆猜测)。
2、揭晓秘密:盒子里面的东西很神奇,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它的名字叫空气。
(二)空气在哪里
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请几个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
2、验证空气的存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空气到底在哪里。
a)用塑料袋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装空气。体验四周都有空气。b)出示有盖塑料瓶:它里面有空气吗?用什么方法证明。幼儿先用自己的办法证明。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用脚踩,不会很扁;装入水(不要太满)会发现气泡。
c)粉笔头投入水中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试试看(小组合作)。
(三)空气是什么样的:较准确地了解空气的特性
1、我们已经发现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是一种气体,出示句卡“空气是 气体”。
2、空气是什么样的气体呢?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词卡:无色的、无味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闻不到的。
3、引导幼儿完整说出空气的特性。
(四)继续寻找空气
1、鼓励幼儿在户外或家里继续探索空气的奥秘。
5.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五
计
设计意图: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和认识大气层是非常应该和必要的.为了让学生关注大气层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情况,通过观察,搜集整理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的动植物、人的意义,进而认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能借助实验分析大气具有保温作用和避免流星撞击作用。
4、通过科学分析资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三个塑料袋(两个有物品,一个空)师:袋子里分别有什么物质呢?
学生讨论:空的袋子中充满是无色的大气。引出新课---地球的大气层
师: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2、出示橙子剖面:橙子皮模拟大气层,橙子肉模拟地球,大气层约占地球半径的1/6。
3、展示:气球中充了100升无色大气,图示颜色表示各种气体成分所占体积含量,你能说出各部分所代表什么气体吗?
师: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4、师:大气中各种成分中你对哪种气体比较了解,它对我们人类和地球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
师: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
分组讨论。
(二)创设实验情景,探究大气层的作用
:探究大气对避免流星的袭击作用
有相同的两直筒,其中一直筒空、另一直筒放有松散的棉絮(模拟大气层)由金属球相同高度下落,观察对复写纸的撞击情况,媒体投影。
2:探究大气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展示一块海绵)师:海绵里是否存在空气?能否能通过实验证明得出?(放入水压,产生气泡)
学生演示。
师:除海绵外,棉花中是否存在空气呢?教师展示两块质量的“棉被”(一松一实),冬天选择哪一条比较暖和,为什么?
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师: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松的“棉被”空气含量高,保温性能好。而我们地球同样也被这样“棉被”——大气保护着,起着保温作用。
总结得出:大气作用: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三)游戏活动,研究大气层的分层
师:根据大气层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层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中。
学生讨论交流。
师:假如你是大气层中的一员,请你介绍自己的特点。
学生汇报展示。
(四)欣赏图片,了解“大气污染”
师:这些图片所描绘是什么现象?这说明大气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有何感想?如何治理?
学生讨论设计治理方案。
交流汇报展示方案。
(五)自由活动
师:假如没有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小组内交流。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活动。
学生汇报研究记录:从对动物、植物、人类的意义分析。
(六)总结拓展、师: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6.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六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现在运输货物都用有轮子的车。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教师总结: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磨檫力小,滑动的磨檫力大。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滑动与滚动 一、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
二、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7.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七
课前预习:
1、了解本课的作者,完成《助学》 “预习积累”第2(1)题。
2、通读课文,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3)题,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四字短语的意思,积累在笔记本上。
3、大声朗读课文4—5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4、小组合作搜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资料和图片,小组之间交流。
(任务完成,1、2两项任务由小组长检查,评出等级并计入本周语文学习评价。)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品味语句,体会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3、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和朗读来感受瀑布的壮美和魅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评价任务:
1、能够有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小组合作搜集的“黄果树瀑布”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3、能够简单地赏析文章独具魅力的语句,并通过想象感受不同感官带来的不一样的瀑布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李白有诗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王安石吟:“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赵孟頫更看见:“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墨客都被瀑布折服呢?我想这其中总是有些缘由的吧!那么诗人于坚,是否也是因为些什么而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黄果树瀑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于坚,走近《黄果树瀑布》。
二、知瀑布——知识扩展,领略壮观
(下面请我们的优秀导游小组带领我们一起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黄果树瀑布吧!)
(小组四人按分配任务进行——生D:操作准备好的黄果树瀑布各种景致的组图幻灯片。生A、生B、生C:分别进行解说,引导全体同学共同游览黄果树瀑布的美景。)
生A:大家注意,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位于我国贵州省镇宁县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瀑布宽约20米,从60米高处的悬崖上直泻犀牛潭。(瀑布倾泻的声音)
生B:大家靠近一些,来观赏瀑布万马奔腾的阵势。(瀑布全景图)
生C:大家快看!水拍击石!(瀑布近景图)
听这雷劈山崩的震撼!(水击石的声音)
生A:大家快来感受这飞溅的水花!(瀑布飞溅的水花图)
透过腾腾的雾气,大家可以欣赏日光下的五彩缤纷。(阳光下的瀑布图)
(感谢导游小组带给我们的精彩讲解!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美景,那于坚领略到的美景是否和我们一样呢?)
三、读瀑布——听读课文,体验感受
1、听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习方式:(1)学生听朗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请三名同学分别朗读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示范。
(3)学生分别总结文章段落内容,思考之后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以前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亲身游历黄果树瀑布后感受到一种新鲜、生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愉悦和震撼。
2、本文讲述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感觉变化。纵观全文,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学习方式:(1)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2)学生讨论具体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3)体会情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变化。
明确:“并不会特别的激动”→“似曾相识的无聊感” →“猛然间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我和它立即建立了一种陌生的接触” →“它抚摸我,亲近我” →“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我和这瀑布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正的关系”。
(作者的这种情感变化是和他观赏黄果树瀑布密不可分的。作者所经历的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呢?)
四、观瀑布——美读课文,感受壮美
反复朗读作者描写亲历的黄果树瀑布的语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黄果树瀑布的?
学习方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标画描写瀑布的语句,在课本
一旁做好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赏析,指导学生朗读,可单独朗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集体读,读出感情。
(4)教师做好点评总结。
预设:
a.“它放射的声波令我的耳膜鼓了起来,„„它先是侵入我的耳朵,然后灌满了我的耳朵,最后是震耳欲聋。”
(作者从听觉角度抓住了瀑布的声音进行描绘,直接写出了瀑布的有声带给我的震撼感觉。
b.“与此同时,我的头发开始潮湿,„„像落汤鸡一样里里外外彻底湿透。”(作者通过“潮湿”这一触觉感受的描写使得并不舒适的感觉引发了美好的
感情,突出了直接的接触带来的痛快淋漓之感。)
c.“那悬挂在高原上的大瀑布,犹如一只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巨手,从高处„„呼吸着潮湿。”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系列的动词抓住了视觉进行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亲近瀑布时痛快淋漓的感受。)
d.“我感受着我的生命在巨大的水声中的惊恐、疼痛;在潮湿中的寒冷、收缩。”
(由身体上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心灵深处的欢乐感受。)
e.“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
(作者以形象夸张的比喻形容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被瀑布所浸染,有强烈的抒情性。)
f.“这里永远不会进入摄影镜头„„你看到的就是水犹如玻璃粉碎那样的运动。”(作者抓住了独特的视角——瀑布的背后观察,与瀑布的接触更加的亲密;同时运用了比喻,描绘了立体的黄果树瀑布。)
明确: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的角度去观察描写黄果树瀑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朴实、宏伟、壮丽的黄果树瀑布,也由此带给了作者不一样的独特感受。
五、感瀑布——再读课文,体味升华
1、黄果树瀑布是独一无二的壮丽景致,为什么作者却在第四自然段中说一个“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学习方式:(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独立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明确:一个“灰飞烟灭”了,是指图片上的那个黄果树瀑布。那个缺少生机,缺少活力,没有生命的黄果树瀑布在这一刻消失了。而“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是指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感受的黄果树瀑布。它是真实的,“活的”黄果树瀑布。它让作者真正体味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作者由开始看到图片的不激动以及似曾相识的无聊感在亲身接触黄果树瀑布之后感受产生了极大地转变,这是运用了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而作者仅仅是要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吗?)
2、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对我们写作有何启发意义?
明确: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不写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力求亲身经历、亲身体验,非写出独特感受不肯下笔的写作态度和创新精神。
六、悟瀑布——齐读课文,再会壮美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所见所闻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达了作者为拥有那种全新的发现和体验,内心所产生的无比喜悦的心情,从而告诉读者,认识自然景物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注重实践,亲身体验,就会获得真知。
作业设计:
一、大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段中表达出作者最主要感受的词是。文中“作为一个一直统治着我的一个早已干瘪的概念”指,而“另一个瀑布”是指。
(2)这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写黄果树瀑布的?表现了它怎样的特点?
二、完成本课《助学》“学习测评”1—9题。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于坚
“不是特别激动” 幼时观赏图片瀑布
抑
某年亲身游历瀑布
“无聊感” 入口初见
“一阵激动” 远观听声(听觉)
扬
“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身临接触(视觉、触觉)
“有湿透的话要说”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由学生模拟真实导游现场,并加入视听的感染使得一些想象力较弱的学生脑海中能够先产生具体的画面,由此在品读课文时更加容易走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感受到瀑布的洒脱、飘扬之美了。
本节课在按照“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思路进行分析的同时,把重点集中在了第3、4、5自然段的理解品味上,在此充分发挥了学生眼、耳、口、心齐动的阵地作用,通过学生的“朗读—赏读—美读”使得学生在体味作者情感和描写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8.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绿线内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通过初读,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背诵赞美母爱的古诗(学生背诵《游子吟》)2 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
导入 今天,大家要认识一位小姑娘,和你们差不多大,在妈妈生病的时候,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心。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同学们看了课题想知道什么?(什么花的花瓣飘香呢?为什么不说花儿飘香呢?)
二 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语:
俯在 捧着 惶恐 拿着 懂事 摘花瓣 不知所措 红艳艳 阳台 花丛 舍不得 惹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 舍不得。
同学互相正音。
(3)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 惶恐 惊慌害怕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齐读生字词。
指几名同学读课文,及时纠错。
三 感知主要内容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交流
第一段(1)我家门前开满了月季花。
第二段(2)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跑远了。
第三段(3—10)我和小女孩谈话,知道了她摘花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第四段(11)我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小女孩,一盆给母亲。(引导归纳:花开 摘花 谈花 送花)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课题中的花瓣指什么花?哪里的花?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指名读生字 口头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3 重点指导
摘:右边不是商。“捧”与“棒”比较。惹:上大下小。恐、拿:上下大体相当。4指导学生描红临写。5 展示、欣赏。五 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词语两遍。
6花瓣飘香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小女孩对母亲的一片爱心。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美德,陶冶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小女孩对母亲的一片爱心。
教学难点
领悟课题“花瓣飘香”的双重含义,尤其指导学生弄懂小女孩只摘花瓣不摘花朵是她既爱花儿又爱妈妈的唯一选择。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词。
捧着 惶恐 拿着 懂事 不知所措 2 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部分 摘花瓣 自由读2小节 提出问题 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不摘整朵花呢?
默读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女孩很爱花?标出有关词语。3 指名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练习朗读 读出小女孩爱花的情感。(二)研读第三部分(3——10)小节 谈花瓣
面对这样的一个小姑娘,我的态度、情感是怎样的呢?读第三自然段,归纳:不生气、惊异、疑惑。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 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引导注意提示语:轻轻地问 不好意思地说 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3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⑴“轻轻地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
比较句子: a摘花瓣做什么?
b摘花瓣做什么呀?(体会加上“呀”字语气更委婉了。)
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做得不对。
⑶“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想到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心里感到难受。
读了对话,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既爱花又爱妈妈,有一颗爱心,一份孝心,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三)朗读第四部分(11)小节 送花
小结:面对这样一个小姑娘,“我”没有责怪,所以讲话的语气也那么温和,最后当我明白她摘花是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时,我更是从心底喜欢上了小姑娘。所以 2 齐读第11自然段。
3围绕这一自然段提问:“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到母亲的阳台上?
4交流(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
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三 总结全文。
1默读全文,思考 课题叫“花瓣飘香”,在这里,飘香的仅仅是花瓣吗?
教师总结
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课题叫“花瓣飘香”,在这里,飘香的不仅仅是花瓣,更是小女孩的一颗爱妈妈的像金子一样闪光的心灵。
说说与小女孩比一比,你爱妈妈吗?平时你是以怎样的行动来爱妈妈的?(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四 作业
想象送花时我和小女孩的对话,写一段话。
9.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九
2、冷空气和热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教学材料:
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探索和调查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二、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板书设计:
2、冷空气和热空气
10.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十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2、难点: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总结出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活动准备:
蜡烛、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气球、玻璃杯、塑料袋、吸管等。
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
1.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你能用眼睛看到吗?用手能摸着吗?闻一闻空气是什么味?
2.出示一个吹好气的气球。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你能看到吗?是什么颜色的?揭示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尝试活动:寻找空气、感受空气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尝试活动: 找一找哪里还有空气?
1.教师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接着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讨论: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水杯倾斜以后水进去了吗?
四、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的肚子里有空气吗?指导幼儿做实验:把吸管放到水杯或水盆里,用嘴吹吸管,看看会发生什么?
2.播放课件:被污染的空气图片我们的空气就是被这些东西给污染了!小朋友们想一想:地球上的人、动物还有许多的植物如果都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会造成什么危害呢?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实验:(1)闭住嘴巴一手捏鼻子。(2)蜡烛会熄灭吗?
五、小结。
我们从现在起就要保护我们的空气,花草树木是净化空气的能手,小朋友们以后要做到不摘花、不摇树、不踩踏小草、不乱扔垃圾,还要提醒爸爸、爷爷少吸烟。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学生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汇报。通过汇报我导入了课题。
然后就是学生的材料进行扑捉,感受,寻找我们周围的空气。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提问:利用我们的材料,怎样去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呢?学生相处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一点还是比较的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较为完好的倾听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了。之后,我指导学生利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找空气的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说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程序一定要有。找的的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
在接下来的环节,我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和我们刚才的寻找的发现,进行看一看,尝一尝,问一问等等活动,从而发现空气的性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活动,如果让他们进行摸一摸,还会发现空气具有流动性。
然后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探究活动。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然后我介绍说我将纸塞在瓶子底部,塞紧一些以防其掉下来。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放到水盆的里。然后,再将杯子竖直提起来。你看看会发现什么?
学生就去做。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杯子的底部的纸还是干的。然后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是干的呢?
这样就学生就会知道里面有空气的原因,空气占据着这个空间。
在探究空气有重量的时候,利用杆杆和气球进行探究。但是我发现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我想在实验的改造上需要进行思考。
【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08-14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06-18
第2课艺术与科学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06-25
中班科学教案:昆虫躲在哪里教案及教学反思10-09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6-15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09-04
三年级科学水教学设计08-07
三年级科学教学论文12-01
小班科学:小猫在哪里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