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共12篇)(共12篇)
1.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 篇一
**县文体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调研报告
一、**县文化体育事业(民生方面)发展现状
(一)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情况
1、群众文化活动
(1)举办各种节庆文化活动。春节期间,每年一届的“**县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如期举行,已连续举办了5届,县城春节焰火晚会举办了3次,各乡镇村委会春节期间的文体活
动异彩纷呈。积级参与组织策划每年一届的五龙“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另外每年的“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等全县性节庆活动都积极参与组织。
(2)开展县城广场文艺活动,县城广场文艺活动在县委宣传部的重视下及承办方的努力下,在县文工团的精心组织下,42个单位(部门)轮流承办广场文艺演出活动76场,观众达32.7万人次。
2、群众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工作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始终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残疾人体育等齐头并进,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两年举办一届乡镇运动会,“凤凰杯”全县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每年举办一届,各中小学每年均开展一次冬季运动会,民族体育运动名目众多,职工体育尤其以煤、电、烟草等行业开展得较活跃,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2003年至今,共举办全县性大型群体活动14次,参加人次达12000人次,开展的运动项目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拔河、门球等。各乡镇举办运动会40次,参加人次1600人次。全县各行业系统开展各种运动会50次,参加人数达6000人次。全县年平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占同类人口数的40%,年均达13万人次。另外,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地区)级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由于**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地区(市)的表彰和奖励。
(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情况
1、文化设施
(1)文化馆、图书馆:1985年3月,由省、地、县三级投资22万元建成了**县文化图书馆新馆大楼,占地面积4960平方米,馆舍面积1280平方米。作为县级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筑在省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各地参观者纷至沓来。1999年,又由中央、省、市投资及自筹资金共110万元建盖了文化馆综合楼,建筑面积1349平方米。至此,文化馆馆舍面积达到2600余平方米,图书馆馆舍面积557平方米。后文管所从图书馆析出,图书馆馆舍面积仅500平方米。2004年5月,因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图书馆大楼被拆除,图书馆、文管所均租房办公,文化馆仅存文化馆综合楼一幢。
(2)影剧院:1982年2月,由省、地、县三级投资和县电影公司发展生产基金及贷款新建了**县影剧院。影剧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梁石棉瓦屋面,该影院至今还承担着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大型会议等活动任务。各乡镇电影院现仅存竹基、者黑电影院,其余的都已拆除或坍塌成危房。
(3)新华书店:1985年,省新华书店投资25万元,征地979平方米,建盖了两幢办公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138平方米。2005年2月,因凤山街老城改造,老书店被拆除,曲靖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在原址上兴建新华书店综合楼,建筑面积2685平方米,总造价205万元。
(4)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县辖4乡4镇,共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县城缺图书馆(新建)、文化馆(改扩建)、博物馆(新建)、体育馆(新建)。现建有乡镇文化站1个(龙庆),尚有7个乡镇文化站(葵山、高良、五龙、竹基、雄壁、丹凤、彩云)不达标。现有村委会(社区)文化活动室 30个(需改扩建),尚有79个无文化活动室。
2、体育设施
1982年,县政府以综合利用方式,集资60余万元在城区建盖了**县体育馆,体育馆占地5828平方米(其中场地2560平方米,房屋建筑2918平方米),馆内建有露天灯光看台篮球场二块,看台座位3500余个。沿场周围建筑三层楼房共64间,除一部分划给集资单位使用外,其余为体委职工和运动员宿舍、摔跤训练室、洗澡间和餐厅。2003年底,由于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县体育馆被全部拆除。1990年9月,地方筹资25万元,在县城小石山水库下新建约3万余平方米的综合运动场(设田径跑道和足球场)。1991年11月,筹资9万余元建成游泳池一个,规格为50米×21米,占地面积1860平方米。1991年11月,筹资46万余元建成集训练、办公为一体的室内综合训练房一幢,建筑面积878平方米。2006年初,**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2006年“雪炭工程”受援单位,该工程为预制式轻型钢架结构综合健身馆,统称为“中国体育彩票综合健身馆”,总造价200余
2.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 篇二
1 坚持科学规划, 加快基地建设
根据全县资源优势和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将全县蔬菜生产布局为“三大区域”:
1.1 建设城郊专业蔬菜生产区
以靠近县城的东河、嘉川、尚武、白水4个乡镇为中心, 新建专业蔬菜生产基地200hm2, 培育规模25~35hm2的专业蔬菜生产村4~5个, 以保障城区蔬菜供应。
1.2 建设乡镇蔬菜供应调节区
在除上述以外的乡镇, 根据当地人口状况, 在其场镇周围规划建设1个3.5~6.5hm2的蔬菜生产调节小区, 以保障当地蔬菜供应, 避免与城区争夺蔬菜。
1.3 建设高山错季节蔬菜生产区
充分利用北部山区高海拔、立体气候特点明显、蔬菜成熟期晚的独特自然条件和特点, 在天星乡建设1个万亩高山错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园区, 以调节全县蔬菜供应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2 健全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推广
2.1 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县级主管部门—乡镇农业服务站—村社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科技服务体系, 为蔬菜生产重点乡镇增配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培训种植示范户、骨干农民等措施, 为村社培育一批乡土人才, 保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
2.2 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
采取举办培训班、专家大院、蹲点联系、现场示范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手段, 强化设施蔬菜栽培、错季节蔬菜栽培、穴盘育苗、嫁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生产技术, 以提高菜农生产技能和种菜经济效益。
2.3 抓好良种引进与推广
按照“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 大力开展品种试验示范, 逐步筛选出气候适宜、产销对路的优良品种, 将蔬菜良种普及率提高到95%以上。
3 出台扶持政策, 建立长效机制
3.1 建立蔬菜种植补贴制度
凡属县政府规划、认定的专业蔬菜生产基地, 县政府每年安排财政资金或项目资金给予菜农300元/667m2的种菜补贴 (补助种苗、农膜、肥料等实物或现金) , 享受补贴的农户要求一年四季种菜, 对于间歇性种菜的农户, 取消其补贴资格, 以切实调动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3.2 建立专业菜地保护制度
凡属县上规划认定的专业蔬菜基地, 必须实行栽桩定界、建档备案的菜地保护制度, 若有单位或个人征用专业菜地, 应提前向农业主管部门提交占地申请和新建菜地开发方案, 经农业主管部门核实并报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 方可报国土部门办理征用手续, 确保菜地的占补平衡。
3.3 建立菜地基础设施配套制度
专业菜地凡需配套基础设施的, 须经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实地考察论证备案, 根据实际生产需求, 配套建设蔬菜大棚、渠系、作业便道、生产运输路、滴 (喷) 灌设施、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竣工后, 建设单位须报请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审计、物价等部门对其建造成本进行评估核算, 按照核算成本的50%进行补助。对大型智能日光温室或大型蔬菜展示大棚, 业主建设完工后, 须报请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审计、物价等部门对其建造成本进行评估核算后, 按照核算成本的70%进行补助。
4 加大项目投入, 抓好业主培育
按照“政府引导为辅、民间投入为主”的原则,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加大蔬菜基地建设的投入, 为蔬菜基地配套蓄水池、耕作便道、提灌站、排灌渠系等生产设施, 以营造良好的蔬菜产业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地社会资金注入蔬菜产业发展。同时, 积极引导蔬菜开发者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流转土地, 采取合伙、独资等投资手段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等, 引导其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等模式建设蔬菜基地, 努力促进我县蔬菜生产的朝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通过发挥业主的示范带动作用, 努力推进蔬菜产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
5 严把管理环节, 提高蔬菜质量
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 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切实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产前要重点开展蔬菜基地环境质量监测, 加强无公害操作规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严格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产中要重点搞好宏观监控、技术服务、产地自检和宣传培训, 加强肥、药、水控制, 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产后要重点建立抽测制度, 加强市场标识化流通管理, 把好市场准入关。同时, 把开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认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三品”认证提升蔬菜的质量。
6 发展营销队伍, 加强市场流通
6.1 强化营销体系建设
支持蔬菜产销专合组织建设、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评估认定和产品认证、品牌打造、有机蔬菜专卖店建设以及蔬菜营销经纪人队伍的培育等, 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积极搭建生产、销售、加工对接平台, 拓宽蔬菜销售渠道。
6.2 抓好蔬菜冷藏设施建设
采取项目补助建设的办法, 依托县内实力雄厚、事业心强的蔬菜产业开发业主, 建立适度规模的蔬菜冷藏库, 调节蔬菜产销旺淡矛盾。
6.3 强化市场管理
组建由物价、工商等部门参与的菜价预警工作小组, 调研蔬菜市场, 及时、准确分析蔬菜价格动态, 打击市场垄断、哄抬菜价等违法经销行为, 科学指导蔬菜生产和蔬菜品种结构调整。
7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3.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 篇三
关键词:城乡统筹;信息化;民生;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S126;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396-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国家的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与之相伴的却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深化:从全国来看,呈现出东部发展、西部落后的局面;从区域角度来看,则表现出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现代化建设的落后使农民在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受到“歧视”。这样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弊端,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扭转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我国于十六大会议中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其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为实现重庆社会经济优质发展,2007年国务院确立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就目前来看,信息化已区别于传统的发展方式,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能够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资源有效流动,从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因此,很有必要对信息化给城乡民生统筹带来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Phillimore等研究发现,城乡卫生不平等现象已经在近年来被忽略;他们通过收集数据,重新分析了英格兰北部地区卫生与剥夺问题,并以此检验城乡卫生差距[1]。 Singleton提出了一种在现代日本中存在的城乡差异结论,数据来自一所为城乡提供教育服务的中学[2]。Dobson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更健康[3]。Gupta等通过测量比克内尔的2 000名城乡学生的身高与体重发现,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体重也超过农村学生[4]。洪银兴认为推动城乡公共产品分配均等化,首先要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5]。李实指出,城镇居民在享用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和其他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所获得的各类隐形补贴远高于农村居民,这导致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6]。徐孝勇结合重庆市城乡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重庆城乡信息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7]。唐小翠等分析指出,现阶段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民主体性发挥欠缺等突出问题,探讨了在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加强和改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对策和措施[8]。
从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实证研究城乡之间教育、卫生、经济等民生方面的差距。国外关于城乡研究比较微观,侧重实证研究;而我国的研究比较宏观,集中研究城乡差距的具体表现、现状以及缩减城乡差距的政策性建议等,较少实证讨论信息化对城乡民生统筹发展的作用。
2 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对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方法有二三十种,代表性的有波拉特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等。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由六大项共21项指标组成[9]。本研究以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我国城乡信息化实情,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来评估信息化程度(表1)。而对于城乡民生指标体系,本研究将围绕十七大的民生主题,从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5个方面对城乡民生统筹进行测评,共设置二级指标5个(表2)。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统筹城乡方面作了先期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张克俊等指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其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开发了所需人才和市场,有利于推进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10]。重庆信息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其为代表分析信息化对城乡民生统筹的促进作用更有典型性。党的十六大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因此本研究样本的时间区域以十六大为起点,收集2003—201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朱允卫等认为,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更好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1]:
由方差分析得出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与调整后的R2均超过0.98,说明样本二次回归的解释能力很高;模型的估计标准误差为0.021,表明二次回归模型的精度很高;F统计量为593.544,表明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较高(表3)。从整体上讲,该模型效果较好,由表4可知其具体模型为y=0.33+0354x+0.641x2(x≥0)。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针对城乡统筹下信息化与民生的相关实证展开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城乡统筹实现以来,重庆市信息化水平与民生状况都逐步改善。信息化指数从2003年的0096提高到了2010年的0.916,民生指数从2003年的0056提高到了2010年的0.891。(2)信息化与民生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信息化指数与城乡民生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84,大于0,接近1,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信息化对城乡民生统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模型可知,信息化指数对民生指数的促进效应至少为0.354。
nlc202309032004
鉴于以上结论可知,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化在实行城乡统筹中对民生的促进与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水平与民生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在我国城乡统筹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城乡民生统筹发展,本研究建议:(1)重视重庆市城乡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城乡信息化人才队伍。从城乡信息化指标权重来看,重庆市人才信息化贡献仅为0.094,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信息化人才问题亟需解决。一是要加强对农村信息技术的培训,鼓励大学生村官为农村首席信息官,引导农村信息化工作;二是要依托高等院校、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机组织设立信息联络员等,建立村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统筹发展能力。吸引更多营运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不断打破垄断,以降低电信、网络使用资费,缩小城乡信息资源投入的差距;建立有利于农村信息化的相关法规与优惠政策,使信息通道深入千家万户,提高信息化的普及率;扩大像重庆市大足县珠溪镇这样的“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试点乡镇的示范效应,逐步实现各县(市、区)、村镇通过网络平台向外推介地方特产资源或农产品。(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1)积极贯彻“科教兴渝”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R&D活动投入,提升科技人员队伍素质,着力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2)重视城乡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3)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像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博物馆等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打造重庆广播影视品牌节目;(4)卫生部与重庆市政府要共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以卫生资源调控、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医疗保障改革等为重点,促进城乡居民均衡享有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Phillimore P,Reading R. A rural advantage? Urban-rural health differences in northern England[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2,14(3):290-299.
[2]Singleton J. Urban-rural comparisons in Japanese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05,1967,13(4):470-482.
[3]Dobson R. Urban children healthier than rural children in developing world[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7,335(7616):67-367.
[4]Gupta V,Saxena S. Nutritional status of school children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Bikaner,West Rajasthan[J]. 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7,44(10):301-308.
[5]洪银兴. 城乡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先次序[J]. 当代经济研究,2008(1):38-43,72.
[6]李 实,罗楚亮.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1-120.
[7]徐孝勇.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关联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1-108.
[8]唐小翠,龙汝晴.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9):32-32.
[9]信息产业部. 领导决策信息[N]. 市场报,2001-08-02(32).
[10]张克俊,何 飞. 关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思考[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4):5-7.
[11]朱允卫,黄祖辉. 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6(5):9-14.
4.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 篇四
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路桥自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
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年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余平方公里。共投入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万元,新改建市场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公顷,总投资达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多幢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万吨;建成投资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万吨;建成变电所座,变电所座,主变容量达万。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
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
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
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
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
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
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
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
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
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
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
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
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
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
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
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四)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上,采取政府(财政)合理的介入方式。新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的先期战役,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也不高,但却是城市空间开发的首要任务。如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规模巨大,资金需要也巨大,仅靠财政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财政无力包揽全部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难免身陷微观经济事务之中,影响其基本职能的履行。所以政府应让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我区已有很多成功的偿试。建区以来,我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作为商品,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动机,以小量国家投
资带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因此,我区应继续走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重做好三方面事情。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并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计划,消除市场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二要对垄断的基础设施公司实施管制,防止其滥用垄断权利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和损害消费者权益。三要在一些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的自然垄断领域,政府与其管制垄断,不如为行业间竞争提供方便,用市场机制限制垄断。在具体操作中,更应注意避免以下三种失误:一是注意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政府与企业之间契约的严肃性,避免出尔反尔,丧失信用。二是政府不必参股每一项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应该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民营企业提高效率,而不能承诺固定回报。
(五)在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考察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制定土地开发的时序和强度规划,使其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具体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人们为了追求建设速度,往往对质量有所忽视,这在建设史上有很多惨通的教训。纵观我区前一轮的开发建设,我们不难发现,建区初期,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创业热情的鼓舞下,路桥城市建设获得快速发展,被舆论称为“路桥速度”,这一度使全区上下感到自豪。但快速也导致我区的城市建设留下了不少败笔,这方面的教训尤为深刻。当然,一味追求质量不讲究速度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城市建设不是创作艺术作品,我们的建设要
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以城市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较低的投入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行政决策者的时间概念与规划设计者的时间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要衔接好两者的差距,注重处理好建设速度和质量两个概念的辨证关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尽量做到既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发展,实现建设速度和质量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5.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篇五
关键词:经济环境,二元结构,整体统一
正文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现在的经济环境
统筹城乡规划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要想了解经济现象,首先要了解经济环境
2.1从国际形势看
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过去的最大不同在于以下五点: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也很严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居民支配收入比例上的变化;来自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分离(政权有国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变化对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虚拟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型工作者。
2.2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即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大导致了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导致资源稀缺;中国疆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造成了人文差异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相对固化的经济体制;财富流通的地域化不均衡;逐年上升的失业率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城市进行城乡改革,但是城镇密集化程度高,城市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2.3再从国内产业现状看
中国的多数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常见的误区有: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照搬西方经济模式,忽视国情差异;只顾自身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
2.4 总结形势
预测(仅供参考)
50年内,中国可持续性增长产业有:文化制造业,医疗卫生产业(人口老龄化),金融业(信用卡发放等),教育产业(不一定学历是重要的),房地产,信息产业等
由此可见,世人瞩目的统筹城乡这一宏伟工程,需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人,在规划.目标.战略步骤等方面因地制宜,用强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障实施.3 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大病医疗、工伤问题,然后再逐步推进到养老、生育等其他项目,才能实现“城乡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备、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的突破口。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统筹城乡制度改革。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制度获得稳定收益。总结
6.一把手谈城乡统筹发展 篇六
深化区市协作 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富民、惠民的重要途径。**区既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城区,又是一个建设中的新城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城市东扩”、“决战东部”战略主导下,**从城郊区全面向“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迈进,城市建设持续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立足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区坚持以城市化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总抓手,积极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作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来,**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加快区内、区外两个统筹融合互动、协同并进,全面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一、以城市化为根本路径,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郊区向中心区跨越
**历来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区,近年来在省、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推动下,成为了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城区和建设中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这种现 实特征和发展定位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路径就是推进城郊结合区向中心城区转变。因此,我们依托城市化,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一体化发展,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使农村转变为城市、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城市建设“联网成片”基本思路,推进中心城区框架成型。近年来**范围内集聚了钱江新城、城东新城、地铁、运河等一大批省市重大项目,使我们获得了以大项目带动区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我区城市建设“多主体推进、分块实施、全面展开”的特点,我们感到解决区域间发展的融合度、协调性问题尤为重要,否则将会产生新的“城中村”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听取群众意见和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零打碎敲”的征迁和建设模式,探索形成了城市建设“联网成片”推进的基本思路,并落实在“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当中。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我们同步谋划产业布局,全力解决农民安置房、村级10%留用地、农村公共配套设施等涉农问题,加快了征地拆迁进程,大大打开了城区发展空间。在“十一五”期间拆迁19781户、交地33895亩,总面积100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又基本完成了城东新城、丁桥新城以及重大道路、支小路、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工作,使中心城区框架基本成型,城市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坚持大项目带动,一揽子解决农村转型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化推进的最大受益者,是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的理念。为此,我们紧紧依靠城建大项目带动,来一揽子解决被征迁农民的就业、居住、保障、公共服务等问题,着力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在农民安置房建设方面,我们积极与市有关部门与各大建设主体加强沟通协调,坚持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优先落实最好的地块,在全市率先探索品牌房地产代建制,按中高档商品房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十一五”时期我区安置房累计开工546万平方米、竣工288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安置房竣工100万平方米、计划年内共竣工180万平方米以上,千方百计缩短拆迁户在外过渡时间。在改善农村环境方面,借助于重大项目带动设施设施改造的同时,推进“风情小镇”、“三江两岸”整治等工作,使农村基础配套加快与城区接轨,今年我们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区。在服务保障方面,我们研究出台了民生保障和补被征地农民就业新政,全面落实保障政策,并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房租补贴、开办补助、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被征地农民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过渡,解决农民逐步从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各方面融入城市的问题。与此同时,这几年来,我们按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教育、医疗、文体设施布局调整规划和行动计划,特别是按照城市功能提升的要求,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区域性的大型综合性公共设施,使**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后来者居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 关键就是要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们统筹城乡区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围绕基层农民最关注的基层民主、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等重点问题,突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个核心,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合于转型期村(社区)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同时,我们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主动向上级部门和专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寻找支持,有效理顺股份合作社内部体制,确保集体经济管理民主、公开、透明。同时,从充分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角度出发,不断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系列制度,全面实施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改革,建立完善社区(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薪酬考核等制度,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明确决策程序,落实民主公开制度。我们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要将集体资产交易包括集体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转让与租赁、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村级集体股权等物化或虚拟资源都纳入区级平台,进行集中交易,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此基础上,今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保障经济相对薄弱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实施意见》,对收入在550万元以下且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村社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共惠及全区20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社,解决了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少数经济薄弱村社的发展、整村拆迁村社过渡期经济来源等问题,保障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顺利实施,为全面推进农村转型创造条件、打实基础。
二、以项目化为基本抓手,围绕“六个一体化”目标,推进区市协作全面深入
市委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市间、城乡间融合互动发展,增强杭州都市经济圈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区县(市)合作,也为我们**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打开新的空间,提供新的平台。一年多来,我们充分发挥第三协作组牵头职能,与**、**一起认真编制有关规划和计划,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围绕三地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要求,把“六个一体化”合作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全方位开展交流协作。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抓好产业开发协作。这几年我们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区县市协作这个载体,找到了一条城区企业转型发展,两地政府、企业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成功促成产业开发及提升项目13个产业转移项目签约,协议资金突破100亿元,瑞平山旅游综合体开发、新安江温泉、帆船中心、新安天地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发展前景良好。二是抓好农民增收协作。**曾经是杭州的蔬菜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有产业、资金、技术、物流等方面的优势,而**有农业资源优势,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必将有效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目前,我们正在推动林权、农用地、农产品“三流转”工作,我区企业华东林权交易所将在**市建立分中心,祐康食品集团拟在**市航头镇建立1000余亩现代绿色有机生态农业 基地,同时,杭州玫隆食品、阿思家、金年火腿、大汇食品、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就向**农户定向收购禽蛋、蚕丝、生猪、毛豆、竹笋及制成品等达成初步意向协议。三是抓好农村建设协作。我们将每年5000万元的协作资金重点投入到**的新农村建设中去,集中谋划实施一批民生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项目,今年将重点建设寿昌垃圾填埋场、严州中学游泳健身中心、计划生育指导站改建工程3个项目,并确保国庆前完工。同时,我们还联合企业、整合资金,积极开展新一轮“联乡结村”活动,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农民草莓无土栽培等一批帮扶项目。四是抓好工作交流协作。区县(市)协作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既有“事”的协作、又有“人”的协作。我们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根据两地需求和各自工作特点,开展更深入、更务实的协作,建立了干部交流挂职机制,两地劳动、农业、招商等10多个部门率先开展对口交流协作,联合举办了人力资源交流大会等活动,全区8个镇街和4个国有建设单位与**市镇街(乡)实现了100%对接,30个社区(村)与**市结对社区(村)签订“城乡区域统筹延伸协作协议书”,并落实了每个社区(村)每年1~2件办实事项目。一年多来的区域协作实践,给我们区市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平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以新型城市化主导,围绕“两个统筹”持续同步,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再上新台阶
7.城乡统筹理论发展述评 篇七
(3) 在多数研究中, 理论思路和政策研究各行其是的现象比较普遍, 如何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思维, 切实转化到政策的调整和制定中, 仍需要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摘要:随着近年来城乡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 中央政府在战略高度上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概念。随后出现诸多的城乡统筹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的述评, 以期能够整理各种思路, 从而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关系,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1]鞠正江, 周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识、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l0月第5期
[2]陈希玉.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针《山东农业》2005年第5期
[3]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年11期
[4]李岳云, 陈勇, 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1期
8.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 篇八
一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力求形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使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与强劲的出口和投资需求相比,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尤其是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足的问题,影响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能够减少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善其消费预期,增强当期消费。这是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内需与外需平衡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重要保证。
三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保障作为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我们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更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收入,逐步解决其各种生活风险等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关键在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要努力缓解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努力扩大居民消费,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积极促进就业,着力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实力,针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不同特点和薄弱环节,加强对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全局性问题研究,统筹规划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其适应性和普惠性,保障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需求,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促进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窗口服务、康复设施、养老设施等建设的支持。合理配置地区、城乡间的社会保障服务资源,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条件,切实提高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
四是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正视我国城乡、区域的巨大差异,从现实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中的制度覆盖问题。如农民工、农民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9.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九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10.劳保局城乡统筹发展汇报 篇十
劳保局城乡统筹发展汇报
去年以来,我区劳动保障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打造中心区、构建和谐新,争创全区人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新示范区”的目标,以“作风建设年”和生活品质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强化宣传引导,深化服务指导,注重监管结合,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就业、社保、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实事工程和劳动保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为构建和谐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去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区新增就业岗位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个的%;实
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人的%,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人的%;举办各类培训班期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人的%,其中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55期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人的%。企业养老保险净增参保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人的%;工伤保险净增参保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人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即征即保”落实241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辖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
二、主要工作回顾
以创建工作为载体,在就业服务精细化上求实效。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精细化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帮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结合区域实际,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新一轮再就业政策。去年1-12月份,全区共落实企业用工补助人万元;公益性岗位“两金”及其岗位补贴人万元;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
贴人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人次万元;落实自主创业失业人员就业援助补助费人万元、社会保险补贴费人万元。
二是强化就业培训。按照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强化失业人员就业观念的引导,开展新增劳动力的适应性培训17期,培训人;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要求,大力开展创业性培训,全年开办创业性培训8期人;围绕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服务、就业市场的需求,全年共开展了公交司机、会计员、保卫员、超市收银员等14期“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707人,大大提高了培训后的就业率。同时,为提升外来人员素质,开展了在岗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人。
三是强化就业帮扶。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制度,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完善政策、提升技能和强化就业服务,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以“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为切入点,以
被征地农民、“”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通过帮观念转变、帮就业指导、帮政策咨询,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的“三帮三送”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条龙”的就业服务。去年1-12月份,全区举办各类就业招聘会32场次,提供岗位个,达成就业意向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四是强化创建责任。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明确各街道、镇的创建目标任务,区政府落实万元资金,建立考核奖励机制;通过灵活就业鼓励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专场交流会招聘一批、订单式培训帮助一批、一对一帮扶援助一批、宣传教育引导一批等方法,落实创建举措,加大创建力度。去年,通过市、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我区有33个社区被授予“市充分就业社区”的称号,50个社区被授予“区充分就业社区”的称号。
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在社会保险全覆盖上抓落实。按照“人人享有社会保
障”的目标,以营造社会保险参保的社会化氛围为重点,坚持宣传引导、监管结合,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参保氛围。大力宣传市政府去年出台实施的各项社会保险新政策,积极开展“送政策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通过举办企业劳资经办人员政策培训班、现场政策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做到政策资料每个家庭一份、宣传告示每个小区一张,使政策宣传入户到人。宣传各类参保人员得利的典型,通过现身说法,积极引导失土农民、企业职工、外来人员、老年居民、少年儿童等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二是摸清底细,明确参保重点。结合城市化推进的实际,在辖区部分村、社区开展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调查;结合新政策的出台,在全区开展了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为实施新政策提供参考资料;结合建筑
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新政策的出台,加强与建设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劳动保障协管员的作用,对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和在建项目进行了调查摸底,为参保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结合我区产业体系调整和中心区产业体系规划,以劳动保障书面审查为契机,在辖区各类企业中开展社会保险参保情况调查摸底,分析扩面形势,明确扩面重点,做到不遗不漏,应保尽保。
三是部门联动,形成参保合力。主动加强与区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等的沟通协调,认真做好城镇老年居民和少年儿童的登记参保动员工作;注重与区建设局、工商、地税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大对企业社会保险参保的督查力度,全面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截止12月底,全区共办理城镇老年居民医疗保险登记参保人、少年儿童医疗保险登记参保人、老年城镇居民生活保障652人、建筑施工企业
参加工伤保险60家人;办理医疗救济人次,救济金额万元;办理退休审批人。
以落实政策为主线,在深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办文件精神,坚持“服务感动、活动带动、文化拉动、榜样推动”的思路,全力做好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共有名企业退休人员实施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一是着力基础建设。修订了《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细则》,加大了企业退休人员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力度;进一步调整充实社区企业退休人员自我服务骨干队伍,自管小组长队伍由原来的人扩大为人,其党员比例由原来的%增加到%,并组织对各街道退休人员自管小组长进行了轮训。召开了全区企业退休人员自我管理、互助服务经验交流会,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深化管理服务。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亲情化”的要求,指导各街道圆
满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实现了“零投诉、零漏检、零事故”,共有人参加了体检。及时召开了体检总结表彰大会,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明确今后体检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指导各街道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和为老服务资源网络的作用,提供开发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共57个。建立了区企业退休人员困难帮扶资金,与区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区企业退休人员困难帮扶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因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退休人员,及时开展困难帮扶活动,做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切实解决退休人员的实际困难。去年以来,全区共帮扶困难退休人员人次,补助金额共计万元。
三是强化稳定工作。建立健全了各街道企业退休人员群体性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维稳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指导街道、社区建立退休人员学习制度,以自管小
组为单位,定期组织退休人员学xxx省、市有关政策和精神。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平时工作月报、重点时段日报的信息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退休人员思想动态。同时,落实专人做好曾参与上访人员的稳控和转化工作,确保全区退休人员的稳定。
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上做文章。立足外来人员多、加工企业多、建筑工地多、劳资关系复杂的现状,积极探索建立预防劳资纠纷的源头控管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是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根据省、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在各镇、街道成立了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在全区统一公开招考了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制定下发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管理办法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考核办法,加强业务培训,引导
他们做信息的采集员、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的调解员。7月份以来,共采集企业信息家,协助检查单位家,补发名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元。
二是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抓住年初用工高峰,深入汽车站、火车站、外来人员劳动力市场等地,开展“规范劳动用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宣传活动;在外来人员相对集中、劳资纠纷较多的彭埠镇,开设劳动保障政策培训课,发放公开信和宣传资料,指导用工单位与职工依法签订合同,营造良好的劳动用工环境。以《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契机,通过宣传、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系统工作人员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业务素质、企业业主依法用工的自觉性和劳动者的自身维权意识,为《劳动合同法》的全面实施创造条件。1-12月份,全区累计鉴证劳动合同份。
三是提高劳动争议调处效率。针对我区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多、案情复杂的现状,认真做好劳动争议信访工作,继
续执行“流动仲裁庭”和“速审庭”制度,全面提高劳动争议调处效率。1-12月份,全区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件,其中案外协调件、立案受理件,为用人单位挽回济损失万元、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万元。
四是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人工、网络、信函、电话四条“绿色通道”,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将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大对拖欠民工工资的检查力度,7-8月份,根据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开展了以小作坊为重点的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12月份,全区受理投诉举报件,工伤认定件,为劳动者追回工资万元,涉及劳动者人;清退押金万元,处罚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等非法用工单位45家,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在规范队伍建设上求实效。以“作风建设年”和生活品质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坚持以虚促
实、虚实互动,不断加强劳动保障队伍规范化建设。
11.破除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 篇十一
抓住机制建设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改革,最根本的措施在于推动制度创新建设,转变落后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在统筹规划、强农惠农、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有新举措,以适应“三农”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1、建立统筹规划机制。福山区重点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和建设,做到“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在推进城乡空间布局规划上,逐步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分工明确、梯次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架构体系。在推进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上,积极推动镇级项目区与全区主导产业相对接,抓好项目引进建设和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产业发展的互融互补。2008年,镇街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30%以上,增幅高出全区平均10个百分点,镇域经济呈现出快速突破发展的良好态势。
2、推行强农惠农机制。近几年来,福山区委依靠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成果,通过“转移支付”、“以奖代补”等形式,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五年来,全区累计投入6亿多元,共启动实施“三农实事工程”40多项。在税收、宣传、贷款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迅速培育壮大了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主渠道作用,每个镇街以区片为单位拿出1—2个专业村,精心培植农业新技术、新技能,有效地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为夯实农村改革发展的组织基础,各级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和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以来,区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来发放农村干部工资补贴,同时新建农村基层组织办公场所33处。
3、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立足促进农村基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福山区以村委会选举为有利契机,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有效地推进了基层农村民主建设进程。全区全面开展了“和谐班子建设”、“争创先锋党支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等主题活动,探索推行了以“普通群众——小组长——大组长——两委干部”四级村政事务管理网络、群众办事推荐书、村情信息档案为主体的“一网一书一档”管理模式,提升了村级事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农村干部规范从政、党员带头服务、群众自管自治的目标,形成农村两委和谐、组织和党员和谐、党员和群众和谐的良好局面。
破解难点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作中围绕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福山区主要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上下工夫、做文章。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城乡一体化最终能否实现,就要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实现一体化。近几年来,福山区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加强水、电、路以及文化教育设施设备等公益事业建设。目前,全区已完成村村通自来水、通油路、通客车“三通”基础设施工程,建立起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远程教育站点、文娱活动中心、道德促进会等。
2、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规模集中、产业调优”的思路,加快推进由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向大农业结构转变。林果、蔬菜、畜牧已成为福山区名副其实的农业主导产业。其中,大樱桃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仅此一项使农民人均增收1640元,被授予“中国优质大樱桃基地重点区”称号。在此基础上,福山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以大樱桃采摘、农家乐和水库观光为主体的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产出效益。
3、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近年来,福山区把发展镇域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带动位置,引导各镇街抓住城区扩张和主导产业膨胀的有利机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提升小城镇建设档次,使之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各镇街按照区委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工业经济拉动、城市建设促动、第三产业带动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突出关键
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农民,城乡一体的标志在于国民待遇一体化。近几年来,福山区委、区政府立足于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筛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实施“10件为民服务实事工程”。特别是在烟台市提前全面实施了教育、医疗、养老三个方面惠民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难、看病贵、养老愁”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
1、在教育事业方面。实行农村适龄青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补贴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对进入职业和技工学校学习的福山籍农村学生,每人每年补助500元。五年来,以职业教育为重点,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使全区农民工资收入比重达到50%。同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和“二三免”计划。自2007年以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课本费,每年为群众减少支出700多万元。为了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福山区不断整合教育资源,科学调整布局,形成了“中学办在城区、小学办在镇街”的教育格局。
2、在医疗事业方面。2006年以来,福山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开始人均补助26元增加到2008年人均补助76元,参合率达到99.7%,每年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达1000万元。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实施,全区进一步加大镇街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力度,计划建成88处标准规范的村级卫生室,并由镇街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村级卫生室服务功能,建立以区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2.赣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篇十二
关键词:统筹发展,三农,民生建设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后城乡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搞好赣州城乡统筹发展,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律。
1 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阻碍了社会
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迫在眉睫, 我们要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充分重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统筹城乡发展, 对于现在我国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2 搞好赣州城乡统筹发展, 就要考虑赣州市的实际发展状况。
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赣州市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但是近几年有所缓解, 现在的城乡收入比值为2.7:1, 所以, 统筹城乡发展, 对于赣州实现科学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尽管赣州现在还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但是至今为止, 它都是一个农业大区, 城镇化发展较慢。
1.3 城乡统筹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要想在实践中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做好协调发展, 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等关系,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协调。
2 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
要想让市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首先转变观念, 在以人为本观念的指导下, 将改善民生定为发展的第一要义, 我们的国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这误导了不少人的思想观念, 比如重城市、轻农村, 重工业、轻农业, 重市民、轻农民的错误观念。所以统筹城乡发展, 就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 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业, 像重视城市一样重视农村,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保证城乡居民健康的身体和生活状态, 保护好生态环境, 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2 以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指导。
统筹城乡发展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实现的,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且不一样的发展阶段情况也是有差异的。因为地理、人文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 在不同的区域, 城乡统筹面对的基础和问题也是有差异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几种主要力量解决本区域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 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城乡统筹, 切记要在城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城乡统筹工作。
2.3 继续协调城乡经济发展, 布置好赣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格局。
在大约10年的时间内, 使赣州的高科技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 如整合赣南脐橙、寻乌蜜桔、赣南师范学院的力量, 做大做强赣州市脐橙产业, 建立并发展赣南脐橙;做大做强赣州旅游业, 如宝葫芦、通天岩等旅游资源。不仅要推动高科技产业的不断进步, 以全省各地的工业园区为依托, 促进工业发展, 激励从事农业的人进入工业领域, 农村人口转入城市, 从而推动赣州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进步。而且, 还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渐实现农业机械化, 让农民不再从事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
2.4 坚定不移的以改革的办法搞好统筹城乡发展。
现在对于我国的城乡统筹来讲,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产权多元化和依法流转的农村土地制度, 城乡统一、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 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制度, 平等税收的所得税和商品税制度, 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的财政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调整好社会利益关系, 这难免就会让我们去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因此要求我们不断转变观念, 进行创新。不仅要转变传统发展观, 而且要改革现有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手段, 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各种问题。
3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对策
3.1 加大“三农”投入, 推动公共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吴宏耀认为, 要想不断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就要尽一切努力统筹城乡发展, 给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 保证给“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多。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自提上日程之日以来, 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近年来,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比较好, 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得到改进, 农村义务教育、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各项惠及农民的政策不断落实。然而, 很多资源还是流向了城市, 城乡居民收入依然在扩大, 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也没有缩小。为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虽然我们给“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多了, 但是更多的是用于社会事业了, 分给农业生产的并不多;增加了给农民的直接补贴, 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小型基础设施并没有增加。
3.2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化。
禁止城市附近出现很多的贫民窟。一定要在清楚的分析国情的基础上, 在保证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条件下,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无法实行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政策, 我们要立足国情,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在战略上协调好他们的关系, 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再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样也不可以效仿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让很多的农民流入城市, 最终成为城市贫民, 我们要一边推进城镇化, 一边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不断推动农业转型, 改变传统农业格局, 向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让农村享受更多的现代文明, 为农业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重民生, 锁定农村民生建设重点。
国家经济实力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 通过制定各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 9.2亿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2009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下, 农村民生建设依然正常进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认为, 农村公共事业不断加强, 水电路气房、文化教育科技社保对于搞好农村民生非常重要, 同时这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近年来,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最突出的体现。2010年, 改善农村民生成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3.4 做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要想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最难的环节就在农村。我们要努力向农村投入更多的公共服务, 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就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 不仅要全面普及并巩固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努力实现免费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逐渐加深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普及程度。
4 总结
搞好赣州城乡统筹发展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要充分吸收国外优秀的经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缩小城乡的差距的方法主要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等, 具体是怎样操作的还是要因国而异的。国外的这种做法, 对于搞好赣州城乡统筹发展,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毛计文.关于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10 (2) , 56-57
[2]夏宝龙.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J].领导要论, 2010 (5) , 12-13.
[3]田海涛.对城镇规划建设的初步认识[J].山西建筑, 2008, 34 (13) :33-34.
【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聚焦民生关注社会报告范文08-01
关注民生的调查报告11-22
关注民生论文09-29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聚焦民生 关注社会08-12
思品中考专题复习——关注民生 共建和谐10-12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对民生的高度关注11-21
关注学生的发展10-29
小学民生工程自查报告09-25
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07-13
关于两会民生的调查报告08-19